旋转胎头范文
旋转胎头范文(精选7篇)
旋转胎头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无妊娠合并症的头位难产产妇150例, 根据孕妇及其家属意愿分为2组, 一组为观察组, 另一组为对照组, 观察组100例, 对照组50例, 孕妇年龄均为20~42岁, 且为单胎。
1.2 操作方法
观察组产妇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 有尿潴留者先行导尿。在宫缩间隙期, 术者将示指及中指伸入宫腔内夹住胎头, 如在宫颈口扩张近开全或开全以后, 则用拇指及四指自然分开握住胎头, 在宫缩时缓慢旋转, 同时加强宫缩, 并嘱孕妇缓慢向下屏气以利于胎头下降, 便于固定, 防止胎头回转。宫缩消失后手不抽回, 等待下次宫缩时再轻轻旋转, 经过2~3次宫缩后, 胎头固定于枕前位时再将手抽出。LOT逆时针旋转45°、LOP逆时针旋转135°、ROT顺时针旋转45°、ROP顺时针旋转135°。对照组采用自然生产。
1.3 徒手旋转胎头指征
(1) 胎膜早破; (2) 无明显头盆不称 (头盆评分>7分) , 除外骨盆狭窄、畸形、额位、颜面位等; (3) 胎儿宫内情况良好, 无胎儿宫内窘迫; (4) 出现活跃期延长或阻滞; (5) 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 且胎儿颅骨无重叠变形。
1.4 注意事项
(1) 密切观察胎心情况, 如有一过性胎心改变, 可能与胎头受压致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予以吸氧可以纠正;如出现胎儿宫内窘迫, 应停止操作, 予以吸氧、左侧卧位、静推产科新三联 (10%葡萄糖液40mL+维生素C 0.5g+地塞米松10mg) 并根据宫口扩张情况, 权衡利弊, 果断采取剖宫产或经阴道助产结束分娩。 (2) 旋转胎头感觉胎头紧贴骨盆不易转动时, 可将胎头轻轻上推, 感觉胎头较松动时再旋转。 (3) 如果胎头未衔接或需上托胎头旋转时, 应注意抬高孕妇臀部以防脐带脱垂。 (4) 操作时, 切忌使用暴力, 尤其对巨大儿进行徒手旋转时更应该谨慎。 (5) 一次转位不成功可以再试, 但不可以勉强。
1.5 评价标准
胎儿经阴道自然分娩者为成功, 需胎吸或产钳助产或剖宫产者为失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2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22%及86%,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观察组100例经徒手旋转胎头后, 78例胎儿经阴道自然分娩, 转位成功率为78% (78/100) 。22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转位失败率为22% (22/100) 。
2.2 2组产妇平均总产程、产后出血、产后病率比较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组产妇在产后出血、产后病率发生率及平均总产程上,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分娩过程中, 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 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旋转135°或90°, 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凡正式临产后, 经充分试产 (积极处理, 产程仍无进展) 当分娩以任何方式结束时, 不论胎头在骨盆的哪一个平面上, 只有其胎头仍持续于枕后位、枕横位者, 即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
近年来, 由于各地围产保健三级网络的建立, 臀位及横位均明显减少, 头位难产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而胎头位置异常又是头位难产形成原因中的首位。据文献报道, 胎位位置异常占剖宫产指征中的85%, 而其中持续性枕后位及持续性枕横位又各占36%及32%[1]。故正确处理、降低枕后位和枕横位的发生率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关键。
枕后位、枕横位造成胎儿内旋转及下降困难, 形成头盆不称。旋转胎头至枕前位, 有利于胎头俯屈, 使胎头通过骨盆的经线缩小, 产程可以顺利进展。汪炼报道, 对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实行手法旋转至枕前位的成功率为84.1%[2], 而曹玉莲报道为76.9%[3]。我院对观察组100例实行手法旋转成功率达78%, 与文献报道相近。本组观察显示, 观察组徒手旋转胎头后使产程缩短, 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及产后病率, 减少产妇痛苦, 使难产变为顺产, 降低剖宫产率。
胎头内旋转动作是伴随胎头下降来完成。宫口扩张<4cm之前胎头处于下降的潜伏期, 还不到内旋转时机, 此时宫口不大也可给操作带来难度;宫口开全或近开全胎头过低, 紧嵌于阴道内形成产瘤, 骨缝不易查清, 给手法旋转带来一定难度。曾有学者[4]提出宫口开大4cm后手法旋转较合适。我们认为, 宫口扩张6~7cm, 先露在坐骨棘水平至棘下1~1.5cm时行手法旋转较为宜转位成功率高。
徒手旋转胎头是纠正头位难产的简单、方便的措施, 具有安全、有效、易掌握等优点;但若转位失败, 并且出现胎头水肿增加, 颅骨重叠加重, 颅骨重叠加重, 应及时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 以免拖延产程, 延误处理, 使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延长, 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 并使胎头对阴道壁过久压迫, 造成水肿, 使会阴裂伤、生殖道瘘等发生率增加, 徒然增加对母儿的不必要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凌萝达.头位难产[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990.
[2]汪炼.徒手纠正异常胎头位置降低头位难产101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3, 9 (5) :261.
[3]曹玉莲.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4, 10 (4) :211.
新法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新法旋转胎头,头位难产,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医疗保健, 各个群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其中, 由于孕妇、产妇积极学习怀孕生产期相关知识, 目前产妇分娩时由于胎位不正常而导致的难产的几率下降了很多。但是, 胎儿头位不正仍是现在临床上难解决的产科问题之一。临床经验表明, 为了使头位难产几率降低, 及时将胎儿的头位旋转到正确位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 采用新法旋转胎头纠正胎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助产手段, 在降低产妇实施剖宫产几率的同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产妇所承受的疼痛, 并保护胎儿。新法旋转胎头是很好的助产手段, 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该研究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河北省邢台医专附属二院头位难产266例, 进行新旧两种手法的对比分析, 总结两种手法的优缺点, 以验证新法旋转抬头相较于旧手法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医院自然分娩产下胎儿的产妇有4 723位, 孕妇年龄在20~29岁之间,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胎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实验可比性在这4 723位产妇中, 有290位出现了单胎头位难产的情况, 而有266例患者被诊断为持续性的枕横位或枕后位。对于这266例患者, 将她们随机地分成了两组, 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的133例患者, 在产妇分娩时, 助产士采用新法旋转胎头, 另外对照组中的133位产妇在分娩时则使用常规的旋转胎头方法。实验组由83例被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的患者和50例被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的患者组成, 孕妇年龄 (24.12±4.95) 岁, 孕周 (39.13±1.02) 周;对照组的患者中有73例是持续性枕横位患者, 60例被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患者, 孕妇年龄 (25.08±4.35) , 孕周 (38.89±1.26) 周。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资料选择标准
(1) 产妇的胎膜已破, 在经过常规的阴道检查之后被确诊胎儿头位不正 (枕横位或枕后位) ; (2) 产妇头盆没有很明显的出现不对称, 并且, 没有出现胎儿头部水肿或血肿的现象; (3) 产妇胎盘正常, 没有出现胎盘前置或是胎盘提前剥落; (4) 产妇宫缩正常, 没有出现宫缩乏力; (5) 实验组要求子宫口张开>5 cm, 为坐骨棘平先露或者为坐骨棘下先露;对照组要求子宫口张开>7 cm, 并且为坐骨棘下1 cm先露[1]。
1.3 新法旋转抬头具体方法步骤
采用新法旋转抬头的患者为实验组的产妇, 首先应让孕妇将膀胱内的物质排除干净, 取孕妇膀胱的截石位, 然后用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产妇的外阴, 防止炎症发生。实施手术者应该站在患者的右侧, 方便手术的进行。[2]实施手术者应在产妇宫缩间歇期将自己的右手伸到产妇的阴道内, 轻缓地将胎儿的头部稍微上推。实施手术者在产妇宫缩时使用自己右手除小指以外的其余四个手指托住胎儿先露,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胎儿右枕后位90°变成枕前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胎儿左枕横位45°, 在安逆时针方向做90°旋转, 以此同时, 为了帮助胎儿旋转胎头, 实施手术者可将手放在腹部或者耻骨联合的上方, 在将枕横位转到枕前位的时候, 将胎在腹壁处固定住, 在宫缩几次后, 通过机器检查, 若已经转为枕前位则旋转成功, 在检查时不要忘记听胎心, 检查胎心是否正常对胎儿很是重要。如果检查后发现胎儿头位仍然不正, 可再对胎儿实施1次旋转, 第2次实施旋转之后, 胎儿如还未转到枕前位, 即旋转失败, 此时即应考虑孕妇进行剖宫产[3]。
与实验组的产妇相比, 对照组的产妇与实验组的处理方式相同, 不同的是, 实施手术者在产妇宫缩期间把自己的中指或者是食指伸入产妇的阴道内, 把手指触及到的矢状缝作为支点, 以此同时, 实施手术者将自己的左手置于腹壁推胎背, 方向是从下向上, 并向左推, 在感觉到胎儿后背位置有所改变以后, 固定好位置。产妇出现宫缩时, 手术实施者利用自己的中指或者是食指将胎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对于左枕后位及横位患者处理方法大致相同,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手术实施者应将自己的手放在患者腹壁上左侧, 推胎儿的后背, 推的方向是从下向上, 并向右推。在产妇出现宫缩时, 手术实施者利用自己的中指或者是食指将胎儿按逆时针的方向旋转90°。在感觉到胎儿后背位置有所改变, 转为枕前位以后将胎儿固定住。在宫缩几次后, 通过机器检查, 若已经转为枕前位则旋转成功, 在检查时不要忘记听胎心, 检查胎心是否正常对胎儿很是重要。如果检查后发现胎儿头位仍然不正, 可再对胎儿实施1次旋转, 第2次实施旋转之后, 胎儿如还未转到枕前位, 即旋转失败, 此时即应考虑孕妇进行剖宫产[4]。
1.4 手术结果评估
如果对产妇实施旋转胎头助产以后, 产妇最终仍实施剖宫产则旋转助产手术失败。如果对产妇实施旋转胎头助产后, 头位难产产妇可以顺利地自然分娩, 即转位成功。
1.5 统计方法
利用wps软件中相关的统计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统计, 并以SPSS10.7软件辅助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顺产几率与剖宫产几率的比较
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计数的资料以百分号 (%) 表示, 这两种手法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实验组中, 实施新法旋转胎头后, 产妇顺利自然分娩率高达91.32%, 其中, 被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的患者有83例, 其余为被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的患者, 在实施新法旋转胎头手术以后, 恢复到正常枕前位的概率达92.12%, 96.22%的新生儿并无出现并发症状况, 其中94.32%的产妇无并发症状况, 0.80%的患者由于其他原因最终还是实施了剖宫产。而常规方法旋转胎头产妇顺利自然分娩率为86.13%, 明显比新法旋转胎头低, 同时6.22%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状况, 7.32%的产妇出现并发症状况。另外, 两组共有18例患者需要用产钳帮助才能产下胎儿。在实施新法旋转胎头成功后, 产妇分娩进程明显加快, 产妇的痛苦得到缓解。
2.2 关于新生儿健康状况衡量
新产胎儿体重只衡量胎儿健康状况的主要标准之一, 以下是对实验组胎儿出生体重的统计。见表2。
此外, 实验组的新生儿评分中, 133例中有112例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8分, 有20例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在6~7分之间, 吸氧之后5分钟Apgar评分达到10分。
2.3 新法旋转胎头并发症
从实验组的133例头位难产数据可以看出, 在实施新法旋转胎头手术后, 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即并发症。相较于使用常规方法旋转胎头手法, 出现6.22%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 7.32%的产妇出现并发症的状况, 实验组的并发症率较低, 有3.78%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状况, 以及5.68%的产妇出现并发症状况。
在新法旋转抬头成功后, 有部分会胎儿出现轻度窒息的情况。对于产妇而言, 产后有出现脐带脱垂、产后出血、阴道内轻度损伤、颅内出现血块与头皮破损以及胎盘脱落不完整等状况。
3 讨论
3.1 关于新法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机制
正常的胎位通常是枕骨先露。在产妇分娩的时候, 胎儿的头部是借枕横位或枕后位相互连接的, 分娩进行到后期, 胎儿的枕骨仍然在产妇骨盆的侧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产妇的盆骨比较窄, 宫缩时精力不足, 胎儿头部伸展不足, 生产时间延长或者出现生产停滞, 另外, 如过胎盘或者产妇膀胱太过于充盈, 压迫婴儿, 也会导致枕后位或枕横位的出现, 这一种现象是头位难产最常见的类型。
3.2 临床的诊断要点
(1) 由于腹压地提前使用, 产妇宫颈有前唇水肿的现象出现, 并进一步出现乏力, 生产过程不正常延长的现象; (2) 对产妇阴道进行检查, 发现胎儿头部位置不正常, 矢状缝出现在骨盆的斜侧方向, 囟门对着却对着骨盆的前面; (3) 胎儿背部向产妇后方或者是侧面倾斜; (4) 利用B超检查可以观察胎儿头部旋转的情况。
3.3 分析比较两种旋转手法
虽然不是所有的产妇都可在分娩时实施旋转头部助产, 但对大多数的产妇而言, 新法旋转头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她们顺利产下胎儿。在该实验组中, 实施新法旋转胎头后, 产妇顺利自然分娩率高达91.32%, 96.22%的新生儿并无出现并发症状况, 94.32%的产妇无并发症状况。而常规方法旋转胎头产妇顺利自然分娩率为86.13%, 明显比新法旋转胎头低, 同时6.22%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状况, 7.32%的产妇出现并发症状况。在实施新法旋转胎头成功后, 产妇分娩进程明显加快, 产妇的痛苦得到缓解。
由此可见, 将新法旋转胎头与常规方法旋转胎头进行比较发现, 徒手旋转胎头如果采用新法旋转胎头, 可以提高产妇自然顺产的概率。在新法旋转胎头在实施时, 是同时旋转胎儿的身体以及胎儿的头部的, 这样是胎儿整体处在同一条轴线上, 不仅安全性高, 而且可以方便进行, 而且新法旋转胎头使用的是单只手指, 可更好的保护产妇阴道及胎儿, 加上新法旋转胎头采用整体旋转的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胎儿头部的损伤[5]。
综上所述, 对出现头位难产的产妇使用新法旋转胎头助产, 其优越性远远大于常规旋转胎头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凤英.119例徒手旋转胎头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 2012 (16) :56-58.
[2]王锋, 李彩霞, 于晓霞, 等.新法徒手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6) :705-706.
[3]李荔.徒手旋转胎头在78例头位难产中的应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0) :23-24.
[4]廖冬菊, 王利华.徒手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0 (32) :18-20.
旋转胎头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两组各有51例产妇。研究组51例产妇,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27.8±5.3) 岁;孕周34~41周, 平均孕周 (37.3±0.9) 周;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产妇33例, 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8例;初产妇40例, 经产妇11例。对照组51例产妇, 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8.2±4.8) 岁;孕周33~42周, 平均孕周 (37.8±0.7) 周;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产妇35例, 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6例;初产妇41例, 经产妇10例。将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予以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1例产妇于第二产程初期实施胎头吸引术, 若2次子宫收缩无法分娩出胎头则需实施剖宫产。研究组51例产妇实施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方法, 具体方法:首先产妇要排空膀胱, 屈曲大腿, 给予持续吸氧, 开放静脉, 适度疏导产妇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用右手检查产妇阴道, 掌握产妇宫颈与先露情况, 了解胎儿方位;于子宫收缩间歇期, 将胎头轻轻上推, 让其松动, 有利于旋转;将中指与食指指端分别放于矢状缝和小囟门处, 均匀用力使其向容易转动的最小幅度方向旋转到枕前位;比如枕横位时应当向同侧前方旋转45°~90°, 枕右后位时应当顺时针向前推90°~135°, 枕左后位时应当逆时针向前推转90°~135°;同时操作者左手辅助配合, 于耻骨联合上方推送胎儿胎肩胎背到脊前位或按压其颏部, 辅助胎儿俯屈旋转与固定;调节产力, 当出现3~5次强有力子宫收缩, 保证胎头有所下降不再逆转时, 将双手移开;用布巾将宫底包压, 辅助产力并防止胎头回缩;需要时应缓慢扩张, 上推宫颈, 以此加快产程进展;保证全部操作动作柔和, 用力均匀;给予持续胎心监护, 若发生先兆子宫破裂、胎心变化以及旋转困难等异常现象时, 要马上终止操作, 及时实施剖宫产。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成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所有数据, 利用 (%) 和 (±s) 显示计数和计量资料, 利用χ2和t检验;对比有无显著性差异以P<0.05为准。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阴道分娩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阴道分娩成功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是 (8.47±1.42) 分, 对照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是 (8.25±1.39) 分,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t=0.791, P=0.431) 。
3 讨论
头位难产是妊娠女性较为常发的一种疾病, 指的是头位分娩期间, 由于某些原因影响胎头下降而造成分娩困难,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产力不协调、产道解剖结构或生理特征异常等[4]。临床常见的头位难产一般在临产前或临产早期难以被察觉, 因产程的不断进展而发生一系列异常现象, 包括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各类型的产程曲线异常、产妇疲劳过度以及不自主屏气等, 出现排尿困难以及宫颈与外阴水肿, 应当及时实施阴道检查才能发现各类胎头位置异常[5]。现阶段临床治疗头位难产的方法众多, 但是效果均不太理想。有临床研究表示[6], 徒手旋转能够将胎儿的枕横位与枕后位转换成枕前位, 有助于产程顺利进展。此次研究对我院研究组产妇应用了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方法,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单手旋转胎头难度性较大, 且不容易固定, 通过双手配合辅助俯屈, 调整体姿为脊前位, 有利于胎头旋转和固定。双手配合, 同时操作, 手旋转胎头的难度性显著降低, 旋转成功产妇大部分能完成阴道分娩。但是需注意的是, 要准确把握好胎头的旋转时机, 过早干预可能会违背正常分娩机转, 导致产妇感染、羊水流出过多、抬头上浮以及脐带脱垂等, 产程进展受到影响, 且胎头俯屈降至盆底时, 很难完成自转;过晚干预可能会由于产程延长, 引发宫颈水肿、胎头受压以及产瘤等, 嵌于盆底, 难以旋转而加大手术产概率, 母婴所受损伤加大[7]。所以必须严密观察产妇产程, 选择合适时机旋转胎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阴道分娩成功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表明, 头位难产应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方法具有显著效果, 能够明显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 改善产程情况,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两组各有51例产妇, 对照组采用胎头吸引术, 研究组采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方法。结果 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阴道分娩成功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头位难产应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方法具有显著效果, 能够明显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 改善产程情况,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手,旋转胎头,头位难产
参考文献
[1]沈淑云.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疗效观察 (附120例报告) [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8 (5) :658-659.
[2]陈艳君.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6, 25 (1) :41-42.
[3]张劲松, 勾显跃.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268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5) :70-71.
[4]罗彩红, 李虹, 姑再努尔·阿不来提, 等.手法处理头位难产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6) :667-669.
[5]葛俊丽, 陈必良, 刘玉, 等.气囊加力助产处理头位难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6 (6) :590-592.
[6]许淑兰.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 (22) :5-6.
旋转胎头 第4篇
关键词:双手配合,旋转胎头,自然分娩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病率5%左右[1]。在分娩过程中, 常常出现产程异常。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 势必增加手术产机会, 增加母婴并发症。适时纠正胎方位, 使胎头的最小径线适应产道轴而自然分娩, 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 减少母儿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12月分娩总数1 875例, 其中头位难产178例, 占分娩总数的9.5%, 除明显的头盆不称39例、先露异常7例、盆骨异常12例, 不宜试产而剖宫产外, 其余120例均采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继续试产。初产妇104例, 经产妇16例;年龄21~39岁, 平均年龄27岁;孕周36+6~42+2周, 平均39+3周;新生儿体重2 500~4 600g, 平均3 300g。
1.2 双手配合旋转胎头所具备的条件
(1) 母儿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 (2) 无明显头盆不称、头盆评分≥7分; (3) 连续胎儿监护; (4) 活跃期出现产程异常, 阴道检查确诊胎头枕横、枕后位; (5) 宫口≥6cm, 胎膜破, 胎头固定, 最低点≥+1; (6) 无先兆宫破裂。
1.3 旋转胎头操作前准备
(1) 产妇排空膀胱, 屈曲大腿, 持续吸O2, 开放静脉; (2) 无菌准备; (3) 如宫颈坚韧、水肿积极处理, 以安定10mg静脉缓慢推注, 同时阿托品0.5mg+2%普鲁卡因10ml, 宫颈多点封闭; (4) 调整产妇精神状态, 鼓励其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
1.4 方法
右手行阴道检查, 了解宫颈及先露的情况, 辨清胎方位。在宫缩间歇期, 轻轻上推胎头, 使其松动, 能有旋转余地。然后食、中指分开, 指端分别置于小囟门及矢状缝处, 缓慢而用力均匀的向易于转动的最小幅度的方向旋转至枕前位。如枕横位时, 向同侧前方旋转45°~90°;枕左后位时则逆时针向前推转90°~135°, 枕右后位则顺时针向前推转90°~135°。正枕后位时向易于转动的方向转成枕横位, 然后继续向前推转45°~90°。大部分病例旋转至如上最小角度后, 借助产力随着产程进展到第一产程末能自行转至最大角度即正枕前位分娩。同时术者左手与其配合在耻骨联合上方按压胎儿颏部或推送胎肩胎背至脊前位, 以协助胎头俯屈旋转和固定。调整产力, 待3~5次强有力宫缩后, 确信胎头有所下降不再逆转时, 移开双手。助手以布巾包压宫底, 协助产力并防胎头回缩。必要时缓慢扩张, 上推宫颈, 以加速产程进展。整个操作过程动作缓慢轻柔, 用力均匀, 连续胎心监护, 如出现胎心变化、旋转困难、先兆子宫破裂等异常情况, 立即放弃, 停止操作, 尽快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2 结果
2.1 成功率及分娩情况
以枕前位经阴道自然分娩者为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成功。120例转至枕前位110例, 能自然分娩的101例, 成功率为84.2%, 其余9例中, 阴道吸产5例, 剖宫产4例。未能转成枕前位的10例, 最终阴道吸产3例, 剖宫产7例。
2.2 新生儿及产妇情况
自然分娩新生儿体重<4 000g 89例, ≥4 000g 12例, 平均体重3 250g。轻度窒息6例, 头皮血肿2例;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新生儿体重<4 000g 12例, ≥4 000g 7例, 平均体重3 700g。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 头皮血肿3例, 无重度窒息、损伤及新生儿死亡。产妇产道轻度裂伤11例, 产妇尿潴留3例, 产后出血7例, 出血量最多达1 000ml为经产妇, 娩巨大儿体重4 600g。
3 讨论
3.1 头位难产的定义及识别
头位难产是指头位分娩过程中, 因某些原因阻碍胎头下降导致分娩困难者。明显的头盆不称需剖宫产结束分娩, 如本组39例直接剖宫产。但临床上常见的头位难产往往在临产前及临产早期不易被察觉。随着产程的进展, 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情况, 如各种类型的产程曲线异常, 继发性宫缩乏力, 产妇过度疲劳, 出现不自主的屏气, 宫颈、外阴水肿, 排尿困难等, 需及时行阴道检查方能发现各种胎头位置异常。胎头位置异常有轻重之分, 重的如胎头衔接异常的胎头高直位;俯屈不良的前囟先露、额先露及面先露;胎头侧屈呈前不均倾位等。临床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或活跃早期宫口扩张缓慢, 胎头下降受阻, 产程停滞, 难以从阴道分娩。本组有7例先露异常, 皆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轻者为胎头下降至盆底, 内旋转受阻。虽经加强产力, 改变体位仍不能自然转成枕前位, 形成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 导致相对头盆不称而难产。
3.2 旋转胎头时机的把握
自然分娩过程中, 当产程进入活跃期, 尤其宫口开大6cm以上, 胎头俯屈下降, 枕部达中骨盆以下的盆底, 为了适应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1], 产力的作用将胎头枕部由入盆时的斜径或横径推向前, 向中线旋转即内旋转成枕前位, 继续下降抵达耻骨弓下, 仰伸分娩, 即在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但往往因胎儿俯屈不良、宫缩乏力、胎儿较大等原因阻碍胎头内旋转影响胎头下降而致头位难产。故此时手法帮助旋转胎头至枕前位是最适当时机, 亦与报道相符[2]。使其能适应产道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而娩出。如过早干预违背正常分娩机转, 易给母儿带来感染、胎头上浮、羊水过多流出、脐带脱垂、影响产程进展等不利因素。况且胎头俯屈下降至盆底, 绝大部分能自转。过迟处理, 往往因产程延长致宫颈水肿, 胎头受压, 产瘤形成。嵌于盆底, 不易旋转而增加手术产机会, 给母儿带来损伤。故密切观察产程, 适时帮助胎头旋转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
3.3 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意义
胎头位置异常, 常见的是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 胎头不能很好的俯屈, 甚至略带仰伸, 胎头通过骨盆的径线 (枕额径) 增大, 造成内旋转及下降受阻。故此时需协助胎头俯屈旋转。单手转头往往比较困难, 又不易固定, 需另一只手配合帮助俯屈、调整体姿成脊前位, 而易于胎头旋转及固定。两手配合, 同时进行, 手转胎头变得简单易行。旋转成功大多数能从阴道分娩, 本组旋转后有101例自然分娩。旋转失败, 即使胎儿偏小, 也会难产, 本组有10例。故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意义重大。另外, 操作中发现宫颈水肿、坚韧, 予以局部封闭软化, 再行缓慢扩张, 前唇上推, 以利胎头下降。
3.4 正确评估胎儿体重
根据经验估计以及结合宫高、腹围、B超测量胎头双顶径及股骨长等综合评估胎儿体重。本组资料显示, 对于胎儿偏大, 尤其是体重≥4 000g, 旋转较困难, 失败率高, 母儿并发症多。故对巨大儿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3.5 母儿并发症的预防
3.5.1
产程进入活跃期进展缓慢或停滞, 要尽早检查, 发现胎头位置异常, 及时旋转纠正。如旋转困难或旋转后胎头下降仍受阻, 不宜过久等待, 需尽快结束分娩, 以防产道裂伤及产后出血。
3.5.2
监护胎儿, 出现胎窘, 停止操作, 积极处理。胎儿恢复慢或难恢复, 则尽快以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结束分娩。
总之, 试产过程既要充分又要适度, 出现异常情况, 积极处理, 预防母儿损伤及产后病率, 本文无严重母儿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75, 197.
旋转胎头 第5篇
关键词:头位难产,新法徒手旋转胎头,分娩方式,并发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其对于医疗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因胎位异常导致的难产发生率明显降低, 但头位难产仍是目前产科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1]。相关研究表明, 及时旋转胎儿头部至正确位置能够有效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2]。本研究就新法徒手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86例头位难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293例。对照组孕妇年龄22~38岁, 平均 (29±8) 岁, 孕期36~41周, 平均 (39.0±1.1) 周;研究组孕妇年龄21~39岁, 平均 (29±10) 岁, 孕期37~41周, 平均 (39.2±1.3) 周。两组孕妇年龄、孕期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 均为初产妇; (2) 均经临床常规检查确诊为单胎头位难产, 且为枕后位或枕横位[3]; (3) 孕妇胎盘均正常, 未出现胎盘提前剥落或前置情况; (4) 胎儿均胎心正常, 无宫内窘迫, 体重<4.0 kg。排除标准: (1) 心功能异常; (2) 严重肝肾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研究组孕妇分娩时采用新法徒手旋转方法进行助产, 具体如下:孕妇取截石位, 排空膀胱, 对外阴进行常规消毒, 助产士于孕妇宫缩间歇期将右手伸入阴道中, 以可接触的矢状缝作为支撑点, 与此同时, 对右枕横位与右枕后位者孕妇, 将左手置于其腹壁右侧, 自下向上往左侧方向推胎背;对于左枕横位与左枕后位孕妇, 将左手置于其腹壁左侧, 从下到上往右侧方向推胎背, 待胎背位置变化后进行固定。宫缩时, 助产士采用中指或食指沿顺时针方向旋转45°或90°, 转至枕前位后将胎体固定于腹壁上[4]。待孕妇1~2 次宫缩检查确定转为枕前位后及代表旋转成功, 若失败则需再次进行旋转, 连续2 次失败则改行剖宫产终止分娩。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旋转胎头方法进行助产, 处理方式同研究组, 区别在于仅对胎头进行旋转。
1.4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比较研究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头位难产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骨盆异常、胎头俯屈不良及头盆不对称等因素, 同时膀胱过度充盈、前壁胎盘等因素也会导致胎头内旋, 进而引发头位难产[5]。头位难产孕妇主要临床表现为过程使用腹压导致宫颈前唇水肿、疲乏及第2 产程延长等情况, 在分娩过程中早期发现头位难产并及时进行处理对于确保产妇、新生儿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经诊断为头位难产, 且具有阴道试产条件的孕妇采用旋转胎头方法有助于降低或避免产程延长情况, 提高阴道分娩率, 还能够降低产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有效确保产妇及新生儿健康[6]。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头位难产中应用新法徒手旋转胎头有助于降低孕妇剖宫产率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廖玲, 廖东林.头位难产处理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26) :49-51.
[2]陈殿红, 陈秀俊.709例头位难产病例的诊断及处理[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6) :2534-2538.
[3]王璎, 荆红珊.初产妇头位难产200例分析及处理[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8) :832-833.
[4]罗彩红, 李虹, 姑再努尔·阿不来提, 等.手法处理头位难产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6) :667-669.
[5]张劲松, 勾显跃.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268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5) :70-71.
旋转胎头 第6篇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术,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
头位难产是产科产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其中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是最常见的头位难产, 处理不及时会对母婴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于进入活跃期后胎头下降延缓、产程阻滞, 经阴道检查确诊的枕横位或枕后位产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 可对产时的胎头位置异常进行准确的早期估计, 起到缩短产程、降低手术生产率, 降低围产期的母婴发病率等作用[1]。本院对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54例确诊为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的产妇, 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对其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间分娩产妇1239例, 其中头位难产总数237例, 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113例, 随机抽取其中54例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手术, 作为试验组, 剩余59例未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产妇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在产程中出现异常后行地西泮镇静、人工破膜及催产素静点加强宫缩等紧急处理且充分试产后仍出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 经阴道检查符合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标准, 所有产妇妊娠期均无高危因素, 无骨盆狭窄, 无严重合并症与并发症, 无明显头盆不称, 无明显胎头变形, 无胎儿窘迫, 无脐带先露或脐带脱垂现象, 且胎盘位置正常。试验组产妇年龄20~36岁, 平均 (28.35±6.97) 岁, 孕周38~42周, 初产妇44例, 经产妇10例;持续性枕横位32例, 持续性枕后位22例;胎儿体质量2600~4600g, 平均 (3352.7±232.3) g;宫口开大4~7cm者31例, 8~9cm者16例, 宫口全开者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8岁, 平均 (28.52±5.66) 岁, 孕周36~43周, 初产妇46例, 经产妇13例;持续性枕横位35例, 持续性枕后位24例;胎儿体质量2500~4000g, 平均 (3358.4±236.1) g;宫口开大4~7cm者32例, 8~9cm者18例, 宫口全开者9例。两组产妇在年龄、难产情况、胎儿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产妇行徒手旋转胎头术:外阴阴道常规消毒后, 铺无菌巾, 复查阴道宫口扩张、胎方位、头盘、胎儿大小等情况。待宫缩良好后, 在宫缩间歇以右手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 紧贴胎头。如果为左枕横位或枕后位, 术者手心朝上, 握稳胎头, 轻转上推, 致胎头松动后, 再缓缓向逆时针方向旋转45°~90°, 达右前位时停止旋转。若为右枕横位或枕后位, 术者手掌心朝下, 向顺时针方向转45°~90°, 直至枕左前位停止。转位成功后, 继续轻握胎头, 待宫缩三次后, 待胎头固定到枕前位, 引导胎头下降, 胎头衔接良好, 且周围无脐带脱垂迹象, 方可抽出手指。
手术期间术者一手在阴道内旋转, 另一手则可在腹壁外耻骨联合上方, 辅助胎肩和胎背向前旋转, 更方便纠正胎方位。手术操作一定要按照规程进行, 切忌粗暴, 术中如果胎心异常要停止施术待胎心恢复方可酌情施术, 若一次不成功可反复进行, 但一般不可超过三次。术后要立即听取胎心音, 异常变化时要及时吸氧和改变体位, 如若胎心未恢复, 要将胎头复位及时行剖宫产术。
对照组确诊后未行徒手旋转胎头术, 仅严密观察产程, 保持有效宫缩, 顺产程自然旋转。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方式, 产后出血发生率、产伤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显著性水平α设定为0.05。
2 结果
试验组中44例成功转为枕前位, 经阴道分娩顺产率为81.48%, 对照组顺产率仅为40.68%, 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1。且试验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产伤率和新生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指分娩后期婴儿胎头枕骨仍处于母体骨盆的后方或侧方, 均属于胎头位置异常, 极易因胎头俯屈不良与内旋转受阻等造成头盆不称、产程停滞、宫缩乏力、先露下降阻滞等, 进而导致难产, 产程中若未能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 往往会给妊娠结局带来极大的影响[2,3,4,5]。
徒手旋转胎头是将胎头旋转为枕前位, 有利于胎头俯屈, 顺利下降到中骨盆, 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 以适应产道, 使难产变顺产, 成功率较高, 旋转胎头术成功后, 可使产程进展良好, 宫颈扩张加快, 从活跃期阻滞或延长加速至宫颈开全, 速度可达2~4cm/h, 且操作安全有效, 极易掌握, 是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最有效、便捷的措施[6]。值得注意的是, 在旋转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头盆评分, 旋转胎头时要把握好机会, 避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 试验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进行治疗, 顺产率为81.48%,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产妇产后出血情况、产伤率和新生儿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有P<0.05或P<0.01。由此可见, 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进行治疗, 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 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劲松, 勾显跃.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268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5) :2891-2892.
[2]牛桂聪.手法旋转术处理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难产408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9) :260-261.
[3]蒋木英, 钟旋风.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矫正枕后位难产126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2) :37-40.
[4]毕嫣, 宋雁, 康立.徒手旋转胎头法在头位难产产程处理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8) :1153-1154.
[5]郭凤英.腹壁协助徒手旋转纠正枕横位及枕后位36例临床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0 (3) :113-114.
旋转胎头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5~2013-10在我科分娩的168例足月单胎妊娠健康初产妇, 且临产后枕横位、枕后位, 骨盆外测量正常, 无明显头盆不对称、胎儿宫内窘迫及妊娠合并症。根据分娩时的体位选择分为两组, 每组各84例, 观察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 对照组产妇取随意体位, 两组产妇年龄22~30岁, 孕周38~42周, 胎儿体重预测3~3.6kg。胎盘功能Ⅱ级以上, 双顶径9.0~9.5cm, 胎儿电子监护正常。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胎盘功能、胎儿双顶径等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要求自然分娩, 临产后均按产程常规处理, 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紧张心理, 增强其分娩信心, 适时给予人工破膜, 或给予静滴催产素, 以纠正宫缩乏力, 并进行适当的饮食。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 宫口开大8~10cm或近开全时, 产程延长无进展, 胎膜已破, 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 经内诊检查, 诊断为枕横位、枕后位, 且无头盆不称。对照组产妇取随意体位, 观察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 并行阴道内徒手旋转胎头, 具体操作为:首先使产妇取半卧屈腿外展式, 即双腿屈曲, 双手抱膝, 然后于宫缩间歇时, 术者将手伸入阴道, 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握住胎头, 将胎头稍加推移和旋转, 使胎儿顺利娩出[4]。两组均记录产程进展和胎心变化。
1.3 评价标准
(1) 以枕前位自然分娩者为旋转胎头成功;以器械助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为旋转胎头失败。 (2) 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1分钟内Apgar评分:4分以下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8~10分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程时间
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所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自然分娩成功率
观察组的84例产妇中自然分娩成功73例, 失败11例, 自然分娩成功率为86.9%, 手术率为13.1%;对照组的84例产妇中自然分娩成功46例, 失败38例, 自然分娩成功率为54.8%, 手术率为45.2%。对照组的自然分娩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新生儿窒息情况
观察组的73例自然分娩新生儿中有3例出现轻度窒息 (4.1%) , 无出现重度窒息者;对照组的46例自然分娩新生儿中有7例出现轻度窒息 (15.2%) , 1例重度窒息 (2.2%) 。观察组的轻度、重度新生儿窒息率都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在分娩过程中, 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 在下降过程中, 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转135°或90°, 转成枕前位而自然分娩。若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 直至分娩后期仍然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或侧方, 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 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5]。若不能及时将其纠正为枕前位, 试产失败, 则需要给予产钳和胎头吸引器进行分娩或行剖宫产手术, 这就需要对会阴部做较大的侧切, 容易引起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同时也会使软产道裂伤, 分娩后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引起产后出血等现象, 对母儿造成危害[6]。在产程中行体位改变和徒手旋转胎头术, 是矫正头位异常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它可以促进产力产道、加速产程的进展, 降低手术率, 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 更安全、更有效、更易掌握。胎头旋转一般于第一产程完成, 试产至活跃期末, 宫口开全时无进展、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可在宫缩时行徒手旋转胎头术, 使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转至枕前位, 利于顺产娩出。双手抱膝位, 可以使胎儿纵轴与产轴一致, 可以增大骨盆出口前后径, 增加分娩空间, 有利于胎头下降和俯屈[7]。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正确的腹压而消耗体能, 并增大了骨盆经线, 提高旋转的成功率, 从而利于胎儿娩出, 缩短产程, 提高自然分娩率, 减少新生儿窒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所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然分娩成功率为86.9%,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8%;观察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儿中有3例出现轻度窒息 (4.1%) , 无重度窒息者;对照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儿中有7例出现轻度窒息 (15.2%) , 1例重度窒息 (2.2%) 。观察组的轻度、重度新生儿窒息率都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8~10cm时手抱膝改变体位徒手旋转胎头术矫正头位异常, 可有效的缩短产程, 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有利于母儿的健康和安全。综上所述, 临产后尽早发现枕后位、枕横位, 并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徒手旋转胎头术矫正胎位可以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 缩短产程时间, 减少难产, 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并具有安全、有效、更方便易掌握的优点,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练惠琴, 刘晖.改变产妇体位徒手旋转胎头在胎儿枕横位中的应用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13) :2336
[2]郝丽慧, 牟润春, 叶丽丽.头位初产产程异常50例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1, 24 (4) :42
[3]刘辉, 鄂文波.枕横位中的前不均倾势的临床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1, 24 (5) :65
[4]岳峰, 肖永侠.产程中徒手旋转配合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317例[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6, (1) :69-70
[5]汤建红.临产后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处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4) :186-187
[6]何宏, 吴欣萍, 王立新.枕后位孕产妇应用徒手内倒转方法对于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5 (3) :107
旋转胎头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