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学科导师个人简介(精选6篇)
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第1篇
一.个人简介
陈立立,1957年5月31日出生,男,汉族,1984年大学毕业,1993年9月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读研,1996年获硕士学位,曾在日本神奈川大学访学一年,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同时兼任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历史文献学、陶瓷美术史和职业教育史等领域颇有建树。
二.联系方式(办公电话,email,个人网址)
联系电话:0791-83831360 *** 邮箱:chenlili1957@yahoo.com.cn
三.科研项目简介
主持江西省2003-2005年教改项目:有形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教科十五规划项目:民间文化教育与开发研究,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万寿宫净明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WSZF04、12-0605、12,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2006年-2008教改项目:陶瓷文化史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XJG-06-13-2,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典型瓷俗整理与开发研究05SH235,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万寿宫文化资源与开发研究ZX06201,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古籍整理资源研究ZGW0915,正在进行之中;
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10年项目: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类编,教古字【2010】126号,正在进行之中;
四.科研成果及获奖简介 已出版的著作如下:
1、《万寿宫通志》整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2、《净明宗教录》整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3、《万寿宫民俗》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4、《吉州窑研究》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清代青花瓷》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6、《光绪青花瓷》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版;
7、《民国粉彩瓷》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版;
8、《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
9、《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如下:
1、《关于吉州窑芒口瓷器延时问题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器的辉煌与衰落》,东方收藏,2010年第11期;
3、《吉州窑黑釉罐功能考》,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
4、《八大山人晚年居何处——寤歌草堂位置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3日,14版人文地理版;
5、《析八大山人讽刺康熙皇帝的一首诗》,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析八大山人之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中国农村食品腌制刍议》,农业考古,2009年第三期;
8、《中国民間の漬け物に関する一考察》,发表于日本《比较民俗研究》2008年第22期;
9、《试论陶瓷收藏与民间行话隐语》,见《文化学刊》2008年,第3期;
10、《万寿宫与番薯西种》,见《农业考古》2007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索引;
11、《永新县酱萝卜腌制与食用习俗考察》,发表于《民俗研究》2007年第二期;
12、《远洋陶瓷贸易与番薯的引种》,发表于《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13、《论景德镇明清瓷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发表于《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14、《桥头村制陶工艺考察》,发表于《民俗研究》2006年第6期;
15、《瓷杯随俗考》,见《农业考古》2006年第4期;
16、《宋元吉州窑生产模式探析》,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8期;
17、《古葵即今冬寒菜、盖菜考》,发表于《农业考古》2006年6期;
18、《论永和镇农业用地与瓷业用地的关系》,发表于《农业考古》2005年第5期;
19、《景德镇千年瓷业兴衰与崛起的思考》,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20、《再论“青白花瓷”》,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1、《克拉克瓷与葬俗》,发表于《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22、《吉州窑工匠与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确立》,发表于《赣风》(台湾)2004年11月;
23、《江西旅游业主攻方向——建设世界陶瓷旅游中心》,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4、《吉州窑与民俗》,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5、《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正面抗日战场作出的贡献》,见《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26、《宋元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原因初探》,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五.人才培养及指导研究生情况
多年担任硕士生导师,目前正在担任指导三位美术史论硕士生的任务。
六.研究方向和拟招收的学科专业(方向)
研究方向:陶瓷职业教育史、陶瓷美术史论 学科专业:职业教育史、美术史论
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第2篇
男 教授 博士
1959年3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油气田开发工程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会员,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计算数学会、陕西省力学会常务理事,《石油学报》编委。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采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成果:在特种油气藏物理法强化采油与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特种油气藏物理—化学复合采油与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广泛关注。近10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陕西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集团)公司和石油企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和各种学术奖励10项,国家专利3项。
在研项目:承担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重大攻关、国家“863”、“973”、教育部、陕西省、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石油企业科研项目10项。
宋子齐
男 教授 学士
1944年8月27日出生。196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矿场地球物理专业。现任国务院特殊津贴科技专家、教育部科技评审专家,中国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际SPE(美国)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油气藏精细评价、剩余油分布描述、测井解释与资料解释处理研究。
主要成果: “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作为第一完成人,在油气藏精细评价、剩余油分布描述、测井解释与资料解释处理研究方向上,取得了30余项的科研成果,其中“测井多参数的地质应用”课题研究,达到八十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已获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参数储层计算机分析系统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达到九十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灰色理论测井储层精细评价解释系统”研究,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获1996年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灰色理论精细评价油气储层的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储层、水淹层精细评价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获1999年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10多项成果还分获陕西省科委、省教委、大港石油管理局及西安石油学院科技进步和理论成果一、二等奖。近年来,撰写科研成果报告60余份,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讲授课程10余门,编著教材8部,培养的各类人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及油田生产技术战线上的骨干。1995年9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第五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12月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确定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授予《铁人科技成就奖》,2000年6月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2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薛中天
男 教授
陕西韩城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采油专业。曾先后在长庆油田、西安地质学院工作。调西安石油大学工作后,历任教务处处长、副院长、校长。并兼任国际SPE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全国数理统计学会会员,《天然气工业》、《断块油气田》杂志编委。
薛中天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现代渗流力学”、“现代油藏工程学”、“采油工程”、“油藏数值模拟”、“模糊数学”等课程。从事油气田开发智能化动态描述及其生产决策的方法研究,高能气体压裂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主持的“实现厂校合作,加强实践环节,为石油工业培养合格人才”教学科研项目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文南油田高压注水机理研究”和“油藏静动态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项目分别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油田注水开发动态方法研究”通过部级鉴定,专家一致评定具有独创性,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的国家“863”项目“油田开发智能信息综合集成系统”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塞平一井水平井钻井技术”等5项科研项目获局级一等奖。目前主持的“压胀松动”研究项目对提高油藏采收率有重要意义。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有5篇论文被国际期刊摘录。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1名。
马建国
男 教授 学士 1964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采油专业,同年到西安石油学院开发系任教,1970年后在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测井研究所搞地层测试器研究工作,1985年5月至今,在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任教,担任采油教研室主任多年,2003年至2006年学校聘为校级院聘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点学术带头人A岗。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
主要成果:研究过高能气体压裂、水平井压裂、震动增产等,科研方向集中在增产新技术与地层测试新技术的开发上,以研制油气生产井、勘探井、水平井的油气藏动态参数直接测量技术为目标。发表论文50多篇。〈油层爆燃压裂器〉、〈套管井地层动态测试器〉、〈地层多级水力震源〉及〈一种全储层取样测试器的数据采集电路〉获实用新型专利,〈全储层取样测试器〉获发明专利。是国内研究电缆地层测试最深入的人员之一。出版七部著作:译著《重复式电缆地层测试器》及《石油开采系统》,参编《采油技术手册》(上下册),主编专著《电缆地层测试器原理及其应用》、《油气藏增产新技术》、《电缆地层测试新技术》和《油气井地层测试》。曾获部级奖两项,局级奖七项。曾负责中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深井井下液压射流地震器现场应用’及‘套管井地层动态测试器研制及应用’;负责一项与胜利油田联合研究的项目‘油井动态测试及分层取样技术前期研究’。
在研项目:十五国家863计划课题,“钻井中途油气层测试技术”之子课题 ‘套管井双封隔器单元研制’;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计划项目--‘井下地层流体识别系统研究’(已结题);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分层取样测试器研制’;西安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分层试井仪’。
陈军斌
男,教授,博士
1963年4月出生。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南开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读本科;1991年9月-1994年7月、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在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与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工作简历:1986年7月至今先后在西安石油学院基础部、石油工程系、信息科学系以及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石油工程学院从事高等数学、石油工程、计算数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应用力学、计算数学 研究方向:渗流力学及数值模拟 主要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多项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陈明强
男 教授 博士
1963年6月生,1983年本科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数学专业,1986年硕士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1992年获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担任油气渗流理论与开发决策学科方向带头人。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油气藏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计算机软件与智能应用等专业方向技术研究。
主要成果: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13项,石油企业科技服务项目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厅局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8项,曾获四川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南充市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津贴),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博士后5人。
在研项目: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石油企业技术研究项目4项。
任晓娟
女 教授 博士
1962年10月出生,1987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至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开发研究室工作。2006年获得西北大学博士学位。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油田化学
研究方向:油层渗流物理化学、油田化学、低渗油气藏的储层保护技术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低渗油气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实验研究;2)低渗油气藏储层伤害机理及有关技术的开发研究;3)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的开发研究等。
主要成果: 1)低渗油层非达西渗流规律的研究,该成果与项目组的其它同志共同获得,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低渗透储层存在非达西渗流规律,这一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同。2)低渗油气层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目前在这一领域已进行了8个低渗油气藏的伤害机理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研究方法和配套技术研究方法,对有关油田的储层保护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3)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开发研究,开发研究了LX-清洁压裂液体系,在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围绕该成果还开发出了一些相关低伤害体系。做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完成了2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各类科技奖6项,其中一项获省部级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EI收录。
田和金
男 教授 硕士
1947年2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到本校工作。专业领域:地球物理测井及储层评价 研究方向: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
研究成果:曾获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无壳弹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推广应用”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三等奖。编写和参与编写专著4部,发表论文20 余篇其中被EI摘录的2篇。
张玄奇
女 教授 硕士
1963年生。获中国科学院渗流力学工科硕士学位。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油藏物性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的研究。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油藏物性及提高原油采收率
讲授课程:主讲油藏物理、提高采收率原理、凝析气藏开发、渗流力学、石油工业通论、专业英语、特殊油气田开发等本科、研究生课程。著作及论文:1992年至今发表论文18篇。
科研成果:承担过高能气体压裂机理、油气藏保护的模拟仿真系统研究、低渗透砾岩的水驱油机理的研究、油藏伤害的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过陕西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学院CAI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刘易非
男 副教授 硕士 1962年7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渗流力学研究室参加工作,任研究实习员;1987年7月调入西安石油学院油田开发系开发研究室工作,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8月至今在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学科部工作,现石油工程系主任及“油气田开发工程”省级重点学科隶属重点实验室责任人,石油工程系主任。专业领域:实验力学、石油工程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于渗流流体力学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是:1)细观渗流及实验技术研究;2)地下多孔介质中的溶质输运过程理论及实验技术研究;3)多孔材料的渗流规律及实验技术研究。
主要成果: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参加了2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各类科技奖5项。其主要研究成果有:1)提高稠油、超稠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油(气)层水力压裂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低渗透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微观地层仿真模型的研制与应用;5)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高永利
男 副教授 硕士
1964年10月出生。1991年4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获石油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4月到西安石油学院工作。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田储层特征和油藏描述及细观渗流与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成果: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及油田企业项目10余项。在《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Overseas)、《石油勘探与开发》及国际国内会议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2部(科学出版社)。
林加恩
男 副教授 硕士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1993年评为高级工程师,2003年转评副教授。1983年到1996年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从事采油生产、油藏地质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1996年以来主要在西安石油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过多项油田合作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93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别在加拿大接受试井分析软件技术培训、英国从事研究工作和美国参加SPE国际技术会议。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试井分析、油气藏工程、油气藏评价与油气田信息化管理。专长油气藏动态监测与试井评价,地下渗流力学,数字化油田建设。
主要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20多篇论文和一本36万字专著《实用试井分析方法》(1996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独立开发的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ZL 99200394.6和99200392X)。创立的注水开发多井油藏试井分析理论已在国内外发表,已被国内外许多同行专家公认为油田开发领域里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本成果曾获得了新疆石油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本理论的一篇论文获得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0多年中负责开发过多套油田应用软件,曾开发的试井分析软件在国内一些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开发的基于企业网的试井综合分析应用软件平台深受油田的欢迎。
在研项目:试井资料的测试与解释、油田应用软件的开发。
刘晓娟
女 副教授 硕士
1963年5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在酒泉教育学院参加工作,1987年7月调入西安石油学院,在基础部物理实验室工作,1993年3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学科部工作,现任石油工程实验室主任。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于油气田开发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主要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曾先后承担完成和参加了19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3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为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为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11项为油田合作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五篇。
李永太
男 副教授 博士
出生于1963年7月,1986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油田化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河南油田研究院工作。2001年9月考入西南石油学院攻读博士,2004年6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调入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油田化学
主要成果: 先后完成了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温聚合物降解机理与提高稳定性途径》、《国产聚合物污水配制高温稳定体系的研究》和局级科研项目《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大孔道深度调剖技术》、《高温聚合物驱整体深度调剖技术》、《微凝胶驱油技术研究》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得部级三等奖一项,局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和院级科级进步奖多项。自行研究的《超高分子量HPAM》、《HPAM多功能交联剂》及《油田污水特种处理剂》已在工厂进行了产业化,特别是《HPAM多功能交联剂》解决了华北油田高温调剖的技术难题,已在华北油田及河南油田成功实施200多井次。《油田污水特种处理剂》在河南油田解决了聚合物驱后污水处理的技术难题。先后编写专著一部,教材一部,在《油田化学》、《石油勘接肟ⅰ芳啊蹲瓴晒ひ铡返绕诳⒈砺畚?0余篇。
阮敏
男 副教授 硕士
1966年5月出生。1987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1991年3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并获得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4月到西安石油学院工作。现任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主要成果: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油田企业项目10余项,包括“低渗透油层多相渗流机理研究”、“低渗透油田中流态及渗流规律研究”、“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粘弹行为”、“玛北石西低渗储层渗流特征研究”、“孤岛油田不稳定注水机理”等科研课题。在低渗油田渗流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课题组其他同志在国内首先提出低渗非达西渗流的重要论断,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在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稳定注水研究中,提出根据储层性质和开发现状科学合理地确定不稳定注水参数和预测注水效果,在提高非均质性油田采收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成果在孤岛油田应用提高经济效益170多万元。在《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Overseas)、《石油学报》、《石油钻采工艺》或国际会议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12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1篇SCI源期刊,1篇EI、PA源期刊、1篇权威期刊、4篇核心期刊,3篇获优秀论文奖,1篇被“EI”检索,1篇被《科学中国人》转载。与人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得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省部级奖1项,厅局级奖7项。
谭成仟
男 教授 硕士
生于1964年11月,1988年7月硕士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同年在西安石油学院参加工作。现任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专业领域:地球物理测井及储层评价
研究方向:水淹层解释、储层评价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等
主要成果:15年来,曾完成国家“九五”、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八五”科技攻关以昂嵯蚝献骺蒲邢钅?0余项,其中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著作两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在1996年西安石油学院首届科技大会上,评为“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1998年选为西安石油学院骨干教师。
唐长久
男 高级工程师 学士
1962年6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一直从事提高原油采收率、三次采油技术研究。由于“七五”到“十五”期间一直承担油田、总公司、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提高采收率技术、三次采油技术” 项目及负责人使之成为石油系统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获国家、省部、局级科技成果12项,省、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论文14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现在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提高采收率技术、三次采油技术;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技术、区块综合治理技术、油藏监测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
主要成果:
1、1994年4月,《PMN-PFR高温抗盐堵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1994年4月,《新型驱油剂研制及评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2002年5月,《注水井调驱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勘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吴晋军
男 副教授 硕士
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石油机械工程系,同年留校工作,2002年获得西安石油大学石油与天气工程硕士学位,1997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06年转为副教授,现任高能气体压裂技术中心副主任,高能气体压裂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油气田特种增产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教学工作。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
主要成果:获得国家教委、中石油总公司、陕西省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XYG无壳弹技术及其复合压裂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燃气式超正压射孔及压裂技术等6项、局级奖12项;负责或参加中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有多篇论文分别被美国“工程索引”“化学文摘”“石油文摘”等摘录;获得国家专利13项;2002年被评为西安石油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
在研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复杂岩层地应力松弛及形成裂缝技术机理研究;负责与大庆油田合作开展水平井(侧钻)液体火药压裂技术试验应用研究、低渗油层层内深部爆炸改造技术试验研究等前沿性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进展,对低渗、特低渗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超深井液体火药压裂技术试验应用研究等;负责或参加多脉冲压裂技术、复合射孔技术等在中原、长庆等油田的技术服务和推广。
王志伟
男 副教授 博士
1967年生,1991年7月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同年留校参加工作。2002年6月获兰州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专业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复杂油气藏流体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低渗油气藏储层伤害机理及有关技术研究、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主要成果: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完成国家“973”计划“中国高效气藏成藏理论与低效气藏高效开发基础研究”二级专题“气/液/固复杂渗流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层含水凝析气藏多相渗流理论研究”和“油气储层损害的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承担、参与完成石油企业各类科研项目18项。获得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省部级奖1项,厅局级奖2项。公开发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7篇。
胥元刚
男 副教授 博士
1963年生,1986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历任西安石油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等职,现任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石油工程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主要从事井筒举升理论与技术、油气田增产技术、油气井生产系统优化决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863”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攻关项目、油田横向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1篇,获省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
杨 玲
女 副教授 硕士
1966.1生,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采油、采气工程教学与研究。在教学方面曾获:西安石油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安石油学院课堂教学优秀教师;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西安石油大学课堂评优二等奖;西安石油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西安石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现任石油工程系副主任。专业领域:石油工程
研究方向:采油、采气工程教学与研究
主要成果:曾主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获西安石油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西安石油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西安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西安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四)
张荣军
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第3篇
一、研究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分类
结合相关专家、学者对于研究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分析研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指导实践能力。
研究生导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要有自己的独到观点,并且要有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生导师在教学指导工作中要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和课程的设置[1]。通过一些列的教学举措的改变提高自身的教学指导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出具有出色工作能力和优秀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科学研究水平能力。
应用型学科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开展科研活动。研究生导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紧紧围绕着科学研究主题。在开展科研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通过专业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提出解决和整改意见,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科研成果,并且将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于高新产业技术的研发中。为相关行业和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和科学指导[2]。
(三)研究生导师的社会实践工作能力。
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表面,理论知识理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通过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实际工作当中去,以此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导师自身对专业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高。
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与高校的管理、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措施以及社会认证资助等密切关联的。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从而导致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实践工作进程缓慢,研究生导师自身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实践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二)科研水平的落后与缺失。
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和科学技术开发等。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学研究难度较大,加之科研经费较少,评级评优的比重过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许多研究生导师对此抱怨,从而消极工作,忽视教学和实践工作。
(三)研究生导师兼管行政事务导致实践工作能力减弱。
超过一半以上的研究生导师兼管学校的行政事务,因此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工作当中去。这些与研究生导师毫无关联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导师的正常工作,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被大大削弱[3]。
三、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通过拓宽渠道的方式择优聘任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从源头上提升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另外聘任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本校,还应该增加外校优秀人员聘请。
(二)健全完善考评制度。
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考评制度可以很好地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导师工作的良好开展以及实践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我国的很多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考评注重的是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课时的考察以及理论教学的评价。
(三)优化高校的激励机制。
研究生导师负责知识的创新型和科学技术研发。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导师的工作,高校应该予以高度认可并且实施有效的奖励制度。积极地调动应用型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发挥自身价值和潜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科研技术水平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就必须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应用经济学的研究生导师实践能力培养目前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相信通过改革和发展创新一定可以提升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摘要:应用型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它的主要任务是搞科技研发。研究生导师在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由此对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本文阐释了有关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内容。并以应用经济学为例对研究生导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导师,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浦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04:98-101+109.
[2]刘淑芳,周明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学科创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J].职教通讯,2010,04:19-24.
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第4篇
【关键词】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比较
【Abstract】Study objective: Comparis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natural featur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299 working doctoral supervisors on each subject in the 21 sports doctoral enrollment colleges in China, probing the problems and giving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better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ining high-end sports talents in China. The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Results: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4 disciplines two is out of balance: In the number of doctoral tutor,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o be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pH ; In the area of distribution, the sports humanities social tutors to learn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sports human body science doctoral mainly concentrated in North China;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structure still needs further balance; Doctor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doctoral degree at most, accounted for 70%;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octoral lack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verseas study at least, less than two into; 4 two level discipline doctoral H mean value of index is generally low, doctoral spor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y of the lowest, and the number of national level research projects presided ov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at least. Research conclusions: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growth stage of progress,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tutor team construction can be just unfold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erfection of related system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sports science of high-e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each subject; doctoral supervisor; present situation; comparison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自1985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两院三个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至今〔1〕,我国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也走过了30个年头。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我国体育学高端人才培养工作虽步履维艰,但始终昂首阔步,勇往直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4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后,体育学学科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为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作为博士生培养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体育学博士指导教师是体育界学术与科研的带头人,导师水平对于培养工作的质量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2〕,而且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国际声誉。
因此,本研究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4个二级学科299名在职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队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指出:“博士生导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教授职务中的固定层次和终身的荣誉称号。招生并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即为博士生导师,不招生且不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则不是博士生导师〔3〕。”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指当前在职并全职工作(每年在所在单位工作9个月以上)、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博导。
1.2研究方法
1.2.1数据采集
研究数据于2014年12月10日至20日通过我国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官方网站、电话或“百度”搜索工具采集各博导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ISI-Webofscience(SCI)数据库采集研究对象的H指数及发文量、被引频次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研项目”平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年度课题名单”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检索各博导截至2014年12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信息〔1〕。
1.2.2数理统计法
笔者采用了常规描述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专业处理。
1.2.3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及博导人数概况
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已有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其中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17家: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体育学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授权点;曲阜师范大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点。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中,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5所,师范院校11所。
表1显示,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导共计299人,其中男博导242人,占80.9%,女博导57人,占19.1%;男女比例为4.2∶1。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博导数量为12460人,其中男性10787人,占86.6%,女性1673人,占13.4%;男女比例为6.4∶1〔1〕。总体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男女比例较全国水平更趋平衡。
2.2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人数分布状况
表2显示,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博导人数由多到少排序: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116人,占38.8%;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91人,占总数的30.4%;运动人体科学博导76人,占25.4%;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16人,占5.4%。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因此,目前我国全部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均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博导相应也最多。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出台,对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社会体育学问题的研究逐步升温,并不断深入,随之诞生了一大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而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均发展较慢。运动人体科学至今课程体系缺乏一致性,师资队伍的专业层次具有较大差异,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4〕。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框架,使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仍然受到质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仍然处在混沌之中〔5〕。因此,科学高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的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培养弱势学科的高端专业人才,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计发现,各学科博导人数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人数分别为36人和9人,分别占其学科人数的39.6%和56.3%;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人数分别为59人和33人,分别占各自学科人数的50.9%和30.3%。从表2可以看出,17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中,一些单位的学科单一是造成这种学科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清华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仅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仅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等。由于博导缺失,致使这些高校3个可以招体育学博士生的学科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这些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的优势,科学选聘与招贤纳士相结合,积极高效完善缺失学科博导配置,均衡学科失衡大局。
4个学科的男女博导比例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均是1.9∶1;运动人体科学是2.3∶1;民族传统体育学是1.2∶1。各学科男女比例结构较整体结构均衡。
2.3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教育背景状况分析
读过博士的博导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将更加得心应手,科学高效。表3统计显示,299位博导中,博士191人,占总数的63.9%;硕士42人,占14%;学士66人,占22.1%。
4个二级学科博导中,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占该学科比例由高到低排序:运动人体科学占75%;体育人文社会学占64.8%;体育教育训练学占56.9%;民族传统体育学占56.2%。以医学、生物学、遗传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运动机体变化基本规律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博导中博士最多。因为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其研究生培养有较长的历史。1990年,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其研究方向即为运动人体科学方向〔6〕。
4个二级学科的博导中,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仅占三成。各学科海外进修博导占学科人数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体育人文社会学占40.7%;运动人体科学占27.6%;体育教育训练学占26.7%;民族传统体育学占18.8%。民族传统体育学应该走出去,借鉴国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地位,促进其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气氛中求得更好发展〔7〕。
2.4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科研绩效状况分析
2.4.1H指数概念解析
H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教授(Jorge E. Hirsch)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的定义是:如果一位科学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小于H,其他(N-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小于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H〔8〕。
2.4.2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科研绩效概况
表4显示,299位体育学博导的总人均H值为11.3,根据乔治·赫希教授的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大约为12,晋升正教授大约为18〔9〕。可见我国体育学博导的H指数值较低。
4个二级学科的人均H值由高至低排序: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的人均H值是12.8;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是12.4;运动人体科学博导是10.2;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是9.7。有关研究表明,虽然由于学科划分的相对性和层次性,同属一级学科的各二级学科间也应具备学科H指数的差异,〔10〕但有必要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如此低的人均H值的原因进行分析。
统计过程中发现,299位博导的H值前10名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5人,运动人体科学博导3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各1人;而在H值后10名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却占8人,由此可发现一些致使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H值不高的端倪。但若深入探究则会发现,4个二级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型学科;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和发展;这两个学科均具有各自母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学是在与社会学、生态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性的、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3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他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11〕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手段,运动项目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体育教育训练学以运动项目为逻辑起点,以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以及教学、训练规律为对象,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它也是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2〕因此,它的本源性使其在科研上较其他三个学科不够成熟,尚处于探索发现阶段,这才应该是其科研绩效欠佳的内因。〔11〕
4个学科的人均发文量排序是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人均59.6篇,第一多;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50.3篇,第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49.8篇,第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38.8篇,最少。结合人均第一作者率排序: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是57.8%,第一;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是57.3%,第二;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是50.5%,第三;运动人体科学博导是35.3%,最低,可以发现,以多人实验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之所以发文量最多,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多为合著。在体育科研领域提倡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及跨国家的科学研究。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能够拓展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围,扩大体育学的影响力,提高其社会公认度。〔13〕
从4个二级学科的人均被引频次排序看,以研究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政策等社会体育热点问题为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人均被引频次最高,达684.9次;其他依次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第二,521.5次;运动人体科学第三,466.6次;而最具本源性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最低,仅344.4次,这也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人均H指数值最低的根本原因。
分析4个二级学科完成4个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情况发现,主持过4项科研项目的人次总数为173人次,占总人数的57.9%,有近半数博导没有主持过这4项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各学科主持过4项科研项目的人次总数占各学科人数的比例排序与各学科的人均H指数值和人均被引频次排序一致,人均H指数值和人均被引频次排序第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主持过4项科研项目的人次总数占学科人数的比例最大,87.9%;其他依次为:人均H指数值和人均被引频次排序第二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为68.8%;运动人体科学为43.4%;体育教育训练学为42.2%。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我国对高级层面科研项目的审批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课题竞争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有半数以上博导没有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
由各学科的项目总数与人次总数比可知,各学科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博导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人均主持2.7个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人均主持2个课题,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人均主持1.6个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全部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4个二级学科299名在职博导的比较分析,发现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有失均衡:在博导数量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数量亟待增加;在地域分布上,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男女比例结构仍需进一步平衡;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中博士学历最多,占到七成;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缺少国际交流,海外进修最少,不到二成;4个二级学科博导的H指数均值普遍较低,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最低,并且主持完成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也最少。
3.2建议
3.2.1科学高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培养弱势学科的高端专业人才,实现学科均衡发展。
3.2.2充分利用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的优势,科学选聘与招贤纳士相结合,积极高效完善缺失学科博导配置,均衡学科失衡大局。
3.2.3从制度入手,鼓励外出交流,民族传统体育学应该走出去,借鉴国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地位,促进其不断发展。
3.2.4严格博导遴选制度,端正科学研究态度,进一步提高博导科研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庆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516-521.
〔2〕田麦久,郑吾真,黄竹杭.体育学博士立足于国内培养之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4):2-6.
〔3〕吴锋.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现状统计研究〔J〕.现代传播,2008,150(1):115-118.
〔4〕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225-228.
〔5〕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25(1):56-60.
〔6〕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25(6):3-12.
〔7〕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12(4):59-62.
〔8〕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9〕王兰敬.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29(4):624-627.
〔10〕李军.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1(4):233-234.
〔11〕陈庆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科研绩效及个体相关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30-136.
〔12〕米靖.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J〕.体育与科学,2012,33(5):104-107.
〔13〕崔建强,刘茂辉,刘文娟.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17-222.
文化导师个人简介 第5篇
基本信息:
姓名、职称与学位:文化(WenHua)教授、博士
出生年月:1968年10月
通讯地址 :中国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邮编 730030
工作单位与职务: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西北民族研究院院长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负责人
电 话 :0931-4512195(办公);手机:***
传 真:0931-4512193
电子邮箱 :xbwenhua@163.com
社会兼职与社会职务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客座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湖北经济学院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中华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理事
甘肃省民俗学会会长
甘肃省社会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项目
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变迁、移民与多元文化、生存环境与文化生态研究。
代表著作有:《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传统与现代语境: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民俗与现实生活》等6部编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多项。
人才培养情况
2003年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至今招收指导研究生22人,毕业获得学位者14人。
2004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至今招收指导研究生13人,毕业获得学位者13人。
硕士生导师个人情况简介 第6篇
顾加祥,男,1969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生,苏北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手足显微外科主任。中国共产党员,副主任医师,1989~1994 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0~2003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读骨科硕士,2003~2006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读手外博士,2009年5月 台湾亚洲微创中心进修学习腕关节镜。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扬州分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微循环学会第四届委员,《解剖与临床》杂志青年编委,《实用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完成科研项目:
hIGF-1转基因促周围神经再生和抑制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200705304)。2007-2009,资助金额为5万元,本人排名第二。发表论文:
2006年至2010年发表论文19篇,第一作者9篇,通讯作者2篇,其它8篇。
1、顾加祥,孙莉,朱清远,等.hIGF-1转基因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 1378-1380.2、Jiaxiang Gu,Yufa Wang,Shanhe Dai.perimental study of the regenerative effect on peripheral nerve by transgene with hIGF-1,Nural Regeneration Reserch,2006,1(1): 412-415
3、顾加祥,王华龙,许则民,等.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神经根、臂丛上干的电生理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6,22(6):627-629.4、顾加祥,王静成,蒋百川,等.hIGF-1基因转染对神经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1967-1969.5、顾加祥,王玉发,戴善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骨骼肌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的表达.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464-1466.6、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等.腓肠神经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2009,23(3):170-171.7、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等.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岛状皮瓣修复.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1):27-29.8、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等.手部高压注射伤6例治疗浅析.中华全科杂志,2010,8(1):71.9、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等.双微型骨锚重建伸指肌腱止点的临床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21-122.10、朱清远,王玉发,顾加祥,等.hIGF-1转基因促周围神经再生和抑制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808-811.通讯作者
11、朱清远,王玉发,顾加祥,等.hIGF-1转基因抑制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808-811:1675-1677.通讯作者
12、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田恒,潘俊博.100例嵌甲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09,18(8)1090-1091.13、张乃臣,顾加祥,刘宏君,等.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同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7:60-61.14、王永祥、王静成,顾加祥,等.阻挡钉结合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12::86-88.15、刘宏君,顾加祥,刘彬.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 2009,13(1):76-79.16、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不典型破伤风一例.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19.17、刘宏君,刘志刚,刘彬.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3):222-224.18、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田恒,潘俊博.手部多种小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应用.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32.19、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田恒,潘俊博.陈旧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浅析.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2):61.获奖情况:
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