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精选6篇)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第1篇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激励
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划分的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 确定其在经济活动中应负的经济责任, 并同记录、考核、评价其业绩的会计工作相结合而形成的会计制度。它适应了企业内部分权管理的需要, 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责任同会计的职能方法结合起来, 成为企业内部实施会计管理的基本形式。
关于责任会计的职能, 目前理论界的归纳有多种, 如计划、控制、反映、考核、调节等等, 但是对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则很少提及, 通常都把激励作为责任会计实施中应贯彻的原则。实际上, 责任会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责任会计将现代行为科学引入到会计管理中来, 按照行为科学确立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会计管理, 引导和激励员工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争取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 责任会计无论是其机构设置、组织划分还是操作方法无不遵循着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 履行着激励的职能。责任会计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内在激励。
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的观念, 工作本身的兴趣、价值、挑战性和工作者的责任感及成就感是更直接的激励, 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 因而称之为内在激励, 运用内在激励能得到更强的动力。责任会计根据责权范围的不同, 将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划分为不同性质的责任中心。一方面, 通过划清责任来避免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 给他们造成压力感、责任感, 促使其尽职尽责;另一方面, 通过决策授权给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创造发挥其才干的机会, 使其工作本身产生挑战性、趣味性, 因而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即使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又能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二) 目标激励。
目标的设置可以引发人们行为的动机并规定行为的指向。一般来说, 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受目标的难度、目标的明确性、人们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责任会计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来实施目标激励。首先, 责任会计根据企业的整体目标来为各责任中心分别编制责任预算。责任预算规定了责任中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 成为激励他们的有形的可测量的成功标准。其次, 责任会计通过各责任中心自己参与编预算, 能够使责任预算难度适中、切实可行。同时这样也可以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热情。最后, 企业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对责任中心人员进行奖励, 有利于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相融合, 增强员工对责任目标的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 责任会计把激励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 成为企业激励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过渡的桥梁, 它的运用, 不仅使企业激励手段更加多样化, 而且使激励的广度、深度都有大幅度提高。
二、激励作用与估值作用的动态关系
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激励作用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是资本市场下会计信息研究的基础问题, 对有关会计信息估值作用、激励作用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 因此不可谓不重要。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解析式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类, 解析研究主要有Paul (1992) 、Lambert (2001) , 前者更是后来实证研究的原假设来源。两篇解析式文章都表明在一定的假设提前下, 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然而不难发现这一结果与两篇文章较强的前提假设不无关系, 如两篇文章下高管行为选择所基于的信息集与市场所拥有的信息集相同, 从而市场能够正确预期高管行为或努力程度, 因此在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中, 信息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市场修正对随机产出项 (与高管努力程度无关) 的预期, 会计信息对高管努力程度的敏感度是无关变量, 与随机产出项的相关性才是相关变量。而在激励作用中, 会计信息恰恰是用来对高管进行激励而使其采取高努力程度, 因此会计信息对高管努力程度的敏感度是重要的相关变量, 从而最终表现出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其激励作用之间的相互独立。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有Bushman etal. (2006) 、Bankeretal. (2009) 等。两篇文章都是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此外, 本文还引入高管风险厌恶假设, 现有文献在讨论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相互关系时基于风险中立假设大多是为了模型的易解性, 然而假设高管风险中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风险厌恶是更一般性假设。作为自然人, 高管风险厌恶是一般假设 (1) ;另外, 在模型设定中, 风险中立可以视为风险厌恶的一个特例, 因此基于风险厌恶设定的模型可以得到风险中立假设下的结果。其次, 假设高管风险中立可能导致激励问题的消失 (Lambert, 2001) 。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是激励问题的来源, 而假设高管风险中立则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Harris and Raviv, 1979) , 自然也就没有激励问题的存在。如果高管风险中立, 理论上可以达到最优契约安排 (张维迎, 2004) 。只要企业可以被定价, 此时就相当于将企业卖给高管, 即股东拿固定收入, 而高管拿剩余收入, 那么高管将相当于为自己努力工作, 此时道德风险问题将消失, 激励问题被内化。最后, 高管风险厌恶会影响到高管努力程度的选择从而对激励契约设计产生影响。当高管不确定自己的努力对业绩衡量指标的影响时, 高努力则意味着高风险, 因此风险厌恶的高管在面临此种不确定情况时会自动选择低水平努力程度 (Bushmanetal.2000) , 从而影响到薪酬契约的激励效果。基于以上论述, 在研究模型中有必要引入高管风险厌恶假设。
三、结论
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是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两大角色, 学术界对会计信息的这两个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有着丰富的研究结果。会计信息这两大作用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是对有关会计信息研究的重要补充, 同时也是会计研究的基本问题, 自然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总体来看, 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主要有相互独立及正相关两个结论。其中有关该问题的解析式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相互独立, 但这一结论与其较特殊的前提假设不无关系。因此, 本文在文献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高管风险厌恶及拥有私人信息两个更一般的前提假设, 建立解析模型讨论会计信息估值作用及激励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得到更一般性结论。模型结果显示, 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之间通过高管努力的边际业绩衡量指标与边际真实价值之间的协方差建立起正向关系。边际业绩衡量指标与边际真实价值之间的协方差反映了业绩衡量指标与真实企业价值之间同步变化可能性, 因此结果表明了会计信息与真实企业价值同步变化可能性大小影响其在市场估值中的作用及其在激励契约中的作用, 由此两者之间建立起了正向关系。
本文的贡献在于建立起了会计信息估值作用及激励作用相互关系研究的更一般性模型, 是对会计信息估值作用及激励作用有关研究的补充。结论发现的正向关系支持了有关实证研究的结果, 同时对于关注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会计信息激励作用的相关主体有参考价值。但由于解析式研究的复杂性, 本文也未能考虑更多影响因素, 且最终结论也有赖于某些数学上的简化及假设。
参考文献
[1]Baker, G.1992.Incentive Contract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 (3) :598~614
[2]Banker, R.D., L.Chen, and E.Y.Whang.2010.Dupont Analysis, Persistence and the Weight on ROA in Valuation andCEO Compensation.Working Paper, Temple University
[3]Banker, R.D., R.Huang, and R.Natarajan.2009.Incentive Contracting and Value 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7 (3) :647~678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第2篇
关键词:电力GIS,平台,业务流程重组
1 电力GIS概述
1.1 必要性
供电生产活动的产品“电能”的连续、动态特性,决定了各部门间传递各种生产信息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起严密、快捷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将各个部门自身涉及的供电生产数据、资料及时传达到所有需要这些数据来开展工作的部门与岗位。由于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着生产信息的全面性、统一性、共享性、利用性、及时性、正确性差等问题,因而需要建立一个理盖供电企业生产业务环节、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电网GIS,也可称为电网生产信刁百综合管理系统,具备在地理图形信息辅助下的智能化电网图形管理以及电网图形信息藕合的设施管理功能,对供电企业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工作人员,提供处理信息的协同作业工具。
1.2 目的
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电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提高供电可靠率服务,为用电、输电、变电、配电、规划、设计、调度通讯等各部门服务,增强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通过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使整个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处于可控状态。
1.3 建设目标
(1)通过引人空间信息技术,一体化管理供电生产管理所需要描述的设备属性信息、设备空间位置信息及电网拓扑关系信息,从技术手段上解决传统的分块系统、区域局限带来的数据源多、数据统一性与共享性差的问题。(2)通过与调度自动化SC A DA系统、雷电定位系统、电能量计费系统、MIS系统的无缝衔接,并且融人电网规划、污区分布、用电营销等专业化信息管理,实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专业信息的集成,完成电力生产信息的集约化管理。(3)为电力有关部门提供有力的高级辅助决策工具。提高电网可靠性、电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在事故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树立企业形象,为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开发应用电力GIS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由于电力GIS在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电网管理的突出运用效能,许多供电企业都加快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步伐。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应用人员来讲都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因此必须把握好其开发应用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这对于系统的建设和长期安全平稳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2.1 选择实用先进的平台足前提
GIS平台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对于GIS硬件平台,大多选用的都是通用产品,因此选择实用先进的软件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软件平台的实用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平台的开放性与实用性上。
平台的开放性,包括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应用层面开放、系统管理开放、系统开发开放);系统支撑技术的开放性(通用开发语言、工业图形库及界面接口标准、通用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的开放性(开放的内部数据格式、标准的外部交换格式)。平台的实用性,包括平台的应用功能要符合供电部门的应用习惯和生产基本规律,针对性和适用性要强;平台软件系统应具有方便实用的用户开发工具,且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投人。
2.2 提高电力GIS系统实用性足关健
电力G IS系统开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目前电网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因此,应该把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作为系统开发建设的“灵魂”来抓。要实现系统的实用,建好用好系统,必须重视以下四点。
(1)提出完备的功能需求。针对工作实际提出完备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开发的依据,也是应用的保证。因此在调研中,开发人员一定要与生产管理人员充分沟通,并引导他们根据生产实际,合理、科学、全面地提出功能需求。
(2)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对于以数据处理为主要功能的电力GIS来讲,没有真实可靠的数据,系统就成了一个“空壳”,成了“摆设”,毫无应用价值。因此,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要保证反映地理空间位置数据的准确。要保证专题属性数据(即电网信息)的准确。
(3)注重业务流程重组。电力GIS的开放应用必然对传统的生产业务流程带来冲击。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对原来不符合现代化生产发展方向的、不适应未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旧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其更科学、合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会带来组织机构与人员的变化,涉及到部门、人员的切身利益。要消除可能产生的“人为阻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人们对用电力GIS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许多例子证明,不解决人们思想上的问题,不触动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变革,系统实用化目标就无法得以保证和实现。
(4)建立企业与开发商的长期合作机制。一个企业电力GIS作为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系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必将面临技术更新快、生命周期短的挑战和压力,而这些单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应对的。因此,建立企业与开发商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企业、对开发商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保证系统实用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2.3 提高人的素质足基础
电力GIS系统开发的目的在于应用,而要用好系统的关键就在人,在于人对应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提高人员素质是系统建设、应用、维护必须把握的基础性环节。对企业人员素质,要在三个层面上来提高:一是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让领导重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坚定“要用”的思想;二是提高基层应用人员的素质,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应用操作技能,解决“会用”的问题;三是提高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维护水平,保障系统运行“能用”的问题。
2.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障
电力GIS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手段,从开发、建设、应用的过程本身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系统的顺利建设与平稳运行。为此,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实现组织上的保证;二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实现技术上的保证;三是要制定职责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实现目标化管理;四是要制定出台技术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管理;五是要完善定期维护制度,实现安全化管理。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第3篇
关键词:辅助决策,数据仓库,数据集市
1 电力辅助决策设计
首先, 设计一套先进而实用的辅助决策软件, 最大限度的利用电力行业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粒度的细化, 建立数据模型主题管理, 提高统计分析工作的效率, 建立数据立方体, 实现灵活多样的查询功能、数据的多维分析应用。选取合适的工具, 进行多种图表展现方式, 使公司统计分析、展现跨上一个新台阶。
1.1 建设目标
1.1.1 实现电力行业各大业务的数据汇集
辅助决策需要汇集来自电力行业内部的各个系统数据和模块的信息, 数据之间做相互补充和相互映证。
1.1.2 提供分析决策支持手段
辅助决策把各类信息通过数据中心平台进行整合, 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商业智能工具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手段, 并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现。
1.1.3 可靠的安全策略
辅助决策的信息安全涉及人员、技术和管理三个相互作用的环节, 防护目标为:网络和系统实体的安全性、抗攻击性;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整体系统运行状态的可控性;安全系统的可管理性。
1.1.4 持续的技术支持与维护保障
辅助决策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随着业务应用的深入和数据的累积才能使分析和辅助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持续的技术支持和维护保障是辅助决策成功的关键。
1.2 分析方法
1.2.1 图表分析法
图表分析法是把有关的数字指标, 用各种统计图表的形式表现处理, 然后据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画统计图是用点、线、面积或体积等几何图形来表示统计资料的特点, 使人民对其内容、意义和特点极易产生深刻印象。
1.2.2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也称数字联系分析法。是把两个不同性质但又有联系的经济指标进行强度对比, 求出两者的强度相对数, 产生一个新概念的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常用于分析反映效益方面的指标, 如人均售电量, 它是指某一时期单位的总售电量与单位员工人数的比率, 反映评估期内单位全员售电能力;如单位峰谷电量增收, 是指某一时期单位的峰谷电价盈亏额与执行峰谷电价的售电量的比较, 反映峰谷电价执行对供电售电均价的影响速度。
1.2.3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计算某项经济指标各项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分析其内容构成的变化, 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并从中掌握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未规律性。其计算公式为:
1.2.4 统计分组分析法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标志, 将统计总体区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分组标志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在按数量标志分组时, 要注意数量界限必须能够反映各组现象的质量差别。统计分组可以按一个标志进行简单分组, 也可以把两个以上标志结合起来进行复合分组。复合分组可以说明更多问题, 但分组的组数会成倍增加, 容易使统计资料过分繁杂。在一般情况下, 不宜采用过多标志来编制分组资料
1.2.5 比计划分析法
比计划是以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相比较, 借以考核计划完成程度, 找出差异, 以便进一步研究措施, 保证计划的实现。实现完成指标与计划指标比较的计算公式如下:
绝对数比较:计划完成比=实际指标值-计划指标值
相对数比较:计划完成率=实际指标值÷计划指标值100%
1.2.6 比前期分析法
是以本期实际指标与上年同期或上期以及历史上某年同期、历史先进水平期得实际数比较, 借以观察考核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升降, 这种比较, 主要是分析其变动趋势或发展速度, 以逐渐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性。常用公式有以下几个:
(1) 绝对数比较:增长量=本期指标-基期指标
(2) 相对数比较:增长率= (本期指标-基期指标) ÷基期指标100%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 是以本期同上年同期、本期历史最好水平的比较。
1.3 辅助决策管理目标
1.3.1 提高经营能力
包括内、外部两个方面:对内要挖掘潜力, 在全面了解行业业务及指标完成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挖掘找出差距和不足加以改进提高;对外要把握市场需求, 通过对客户、市场、国民经济等的综合分析改进市场策略、调整经营目标。
1.3.2 改善服务品质
其内涵主要通过考核和监督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社会满意度。具体到营销分析模块就是要通过对服务过程的质量监督和量化考核, 促进服务过程缺陷的改善和服务意识的提高, 最终使得客户满意、社会满意。
1.3.3 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辅助决策充分了解公司、客户、销售、服务、市场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协助行业管理人员发现管理上的漏洞或不足, 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 并可及时监控执行效果。
1.4 数据的呈现
数据呈现是指除去系统的能直接从原始数据获得的并通过一定算法使用图表的方式直接呈现给使用人的, 还有一部分应该由数据分析专家及电力行业专家研究后, 通过数据的交叉比对综合分析, 提出的企业发展预测及路线规划的建议和数据。将信息提交给行业的决策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辅助决策体系。
2 结语
辅助决策软件平台的建立, 为电力行业中诸多决策任务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 通过建立和完善通用模型, 不仅可以规范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而且可以推进电力行业各个业务数据间的共享。目前辅助决策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各行各业, 但在应用模型的通用性、结果表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随着建模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力行业辅助决策软件将更好的为电力行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梅长林, 范金城.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第4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电力作用关系,一次系统,可靠性,蒙特卡罗
0 引言
随着新的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电力系统正成为一个融合电力、信息及通信网络的复杂大系统。信息电力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power system,CPPS)[1,2]、能源信息融合系统(Energy information system,EIS)[3]等概念也被提出以体现电力系统这种新的特点。信息因素的引入,带来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可靠性造成影响。文献[1]指出信息和电力融合背景下的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献[4]则认为误操作和信息系统的失效是造成美加大停电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今后电力可靠性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当前,信息系统与电力系统已密不可分,研究信息系统作用下的电力系统可靠性显得十分必要。
长期以来,与电力系统可靠性相关的研究大多将一次系统和信息系统分开进行分析[5,6,7,8,9],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献[2]建立了系统状态表描述信息-电力融合系统状态,得到系统故障状态集,并计算故障状态下的系统可靠性指标。但对信息系统作用方式考虑比较简单,建立的系统故障状态集不够全面。文献[10]研究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SAS)对变电站运行可靠性的影响,采用可靠性框图方法建立SAS硬件模型,采用事件树方法分析SAS自动倒闸操作的可靠性,并以自动倒闸操作的完成情况来衡量SAS对变电站运行可靠性的影响。文献[11]将电力信息系统分为数据采集、通信、处理和展现等部分,采用序贯蒙特卡罗仿真对报警故障、数据共享不足等信息系统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做了分析。
本文将信息系统对一次系统的作用类型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并研究了直接作用类型中的断路器控制功能和变压器控制功能对一次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建立了上述两类信息功能的可靠性模型,并给出了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断路器和变压器可靠性计算方法,通过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定量评估信息系统作用下的电力系统可靠性。通过对RBTS改进系统的仿真,分析了不同结构和冗余程度的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电力系统区域受信息系统作用的影响的区别。从而指出电力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维,提高整体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1 信息系统对一次系统的作用类型
信息系统对一次系统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1)直接作用类型。指信息系统所完成的功能直接作用于一次系统或一次设备,这类信息系统功能发生故障,将直接导致一次系统或一次设备的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如SAS系统中断路器控制功能对断路器的作用就属于直接作用类型。
2)间接作用类型。指信息系统所完成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一次系统或一次设备,这类信息系统功能发生故障不会直接导致一次系统或设备故障,但可能影响其性能,从而增加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如SCADA系统中的越限报警功能,越限报警功能的故障并不直接导致一次系统故障,但会增加一次系统的运行风险。
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系统对一次系统的直接作用类型,研究其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2 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一次系统可靠性模型
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一次系统可靠性模型需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信息系统功能(F):一个电力信息系统往往执行一次系统运行所需的多种任务,将这些信息系统执行的任务称为信息系统功能。如SAS中完成断路器开合动作的断路器控制功能。
一次系统元件(D):表示电力一次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如断路器,变压器,隔离开关等。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R):式(1)所示的信息-电力作用关系表示信息系统功能F对一次系统元件D有直接作用关系,即若F故障,则D也不能正常工作。
式(1)适当简化了信息-电力相互作用关系。实际系统中作用形式可能更多,如断路器故障有拒动和误动之分,误动又可分为机械误动和信号误动,机械误动是断路器自身的故障,如设备老化、制造缺陷等,信号误动则为信息系统功能缺陷引起的故障。可以认为这两种缺陷引发的一次设备停运相互独立,为简化起见,本文不区分误动和拒动等较为复杂的作用形式,统一认定为故障。因此,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可用图的串联模型[12]表示(图1)。
2.1 信息系统功能可靠性模型
信息系统功能由设备、软件及它们之间的信息交互共同完成,其可靠性受设备、软件和通信信道的可靠性影响,且与通信网络拓扑有关。为更好地描述信息系统功能可靠性模型,做如下定义:
逻辑节点:信息系统功能中执行电网运行所需任务的最小部分(软硬件),为二次设备、电力软件等的整体或部分的行为和方法的抽象。如将SAS中负责采集电流、电压量的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ED)抽象为电流互感器逻辑节点和电压互感器逻辑节点。
逻辑连接:两个逻辑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其可以视为对通信信道和通信设备的抽象。
考虑实际运行中,不同信息系统功能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不同,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断路器和变压器这两种重要一次设备的信息系统功能:断路器控制功能和变压器控制功能。
断路器控制功能可分为三类:断路器操作功能、保护功能和重合闸功能。变压器控制功能主要为变压器分接头控制功能。依据相关电力规程,对以上功能建立由逻辑节点和逻辑连接组成的可靠性模型,见图2~图5,图中矩形框为逻辑节点,实线箭头为逻辑连接,逻辑节点描述见表1。
1)断路器操作功能
2)保护功能
3)重合闸功能
4)变压器分接头控制功能
如不考虑冗余配置,可以认为,功能的任何一个逻辑节点或逻辑连接故障时该功能即失效。因此,功能的可用率Af计算为
式中:Aln、Alc为功能的逻辑节点和逻辑连接的可用率;n、m为逻辑节点和逻辑连接数量。
2.2 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一次系统元件可靠性模型
任何一类断路器控制功能失效,都可认为断路器不能正常工作。用Afbr表示三类断路器控制功能的综合可用率,实际系统中这三类功能存在逻辑节点和逻辑连接的重用,所以Afbr计算为
式中:Afbrc,Afbrp,Afbrr分别为断路器操作功能、保护功能和重合闸功能的可用率。
由信息-电力作用关系定义可知,考虑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后断路器的可用率Abr'计算为
式中,Abr为不考虑信息系统功能作用的断路器可用率。
同理,可以得到考虑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后变压器的可用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Atr为不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变压器可用率;Aftr为变压器分接头控制功能可用率。
3 基于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3.1 可靠性指标
以系统负荷削减概率(Loss of load probability,LOLP)和期望失负荷量(Expected energy not supplied,EENS)作为可靠性指标。
式中:S为系统所有负荷削减状态的集合;ip为系统在状态i的概率。
式中,iC为系统在状态i的负荷削减量。
3.2 最优负荷削减计算模型
为计算系统可靠性指标,需求解每个负荷削减状态的最优负荷削减方案,采用非线性规划模型[13]作为最优负荷削减计算模型:
其中:式(9)、式(10)为有功、无功约束;式(11)为功率因素约束;式(12)为实际负荷量约束;式(13)为节点电压约束;式(14)为发电机有功、无功约束;式(15)为输电线容量约束;n为系统节点数;Pdi、liP为负荷削减前后节点i的负荷有功;Qdi、Qli为负荷削减前后节点i的负荷无功;Pgi、Pgimax、Pgimin为发电机i的有功及其上下限;Qgi、Qgimax、Qgimin为发电机i的无功及其上下限;Ui、Uimax、Uimin为节点i的电压幅值及其上下限;Sijmax为支路ij的视在功率容量。
3.3 基于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可靠性分析步骤
基于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14]的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流程如图6所示,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根据信息系统元件的故障率和修复率对信息系统元件进行非序贯蒙特卡罗抽样,依据信息系统功能可靠性模型得到信息系统功能状态。
2)根据一次系统元件的故障率和修复率对一次系统元件进行非序贯蒙特卡罗抽样,得到一次系统元件状态。
3)判断一次系统元件是否存在信息-电力作用关系,若是,计算考虑信息系统功能作用的一次系统元件状态,若否,保持一次系统元件状态不变,从而得到最终的一次系统元件状态集。
4)采用非线性规划模型分析抽样得到的系统状态下的系统负荷削减情况ENS。
5)判断ENS方差系数是否满足条件,若否,则重复进行步骤1)~步骤4)步;若是,则执行下一步。
6)计算系统可靠性指标LOLP和EENS。
4 算例与分析
4.1 仿真系统及参数
本文在Matlab上编程实现了基于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算法,并对图7所示的测试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评估。该测试系统由RBTS系统改进而来,虚线以下为一次系统单线图,虚线以上为控制该一次系统的信息系统。假设该电力系统被分为6个子控制区域,由信息系统中相应的区域控制单元控制,区域控制单元通过总线型以太网互联,并受监控主机控制。各个区域控制单元内分布着完成相应信息系统功能的IED。如区域控制单元1内分布着与7个断路器和4个变压器控制相关的IED,如图8所示。一次系统元件考虑输电线路、变压器、断路器、发电机,其可靠性及负荷等参数见文献[15]。信息系统元件考虑监控主机、交换机、IED和通信线路,其可靠性数据参考文献[16-17],具体参数见表2。
4.2 算例结果分析
为分析不同通信网络结构和冗余程度的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算例分五种情况。
Case1:不考虑信息系统功能失效,只考虑一次系统元件失效。
Case2:总线型通信网络,同时考虑信息系统功能失效和一次系统元件失效。
Case3:环型通信网络,见图9,同时考虑信息系统功能失效和一次系统元件失效。
Case4:星型通信网络,见图10,同时考虑信息系统功能失效和一次系统元件失效。
Case5:冗余星型通信网络,见图11,同时考虑信息系统功能失效和一次系统元件失效。
对上述五种情况分别进行系统可靠性指标计算,结果见表3。
Case1和Case2结果表明,考虑信息系统作用情况下电力系统可靠性指标EENS和LOLP分别上升了67.91%和21.23%,上升幅度较大,说明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影响十分显著。Case2和Case3结果表明,同样的信息系统元件下,环型通信网络结构相对总线型结构能提高整体电力系统的可靠性。Case4和Case5结果说明配置信息系统冗余能够提高整体系统可靠性;但Case5冗余星型结构相比Case2环型结构,系统可靠性提升不明显,说明配置冗余设备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最佳的通信网络结构,另外信息系统元件的增多和结构复杂可能对整体电力系统可靠性造成负面效果。
4.3 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主要采用改变故障率系数的方法,即保持其他元件故障率不变,改变某个或某类元件的故障率系数,再计算系统可靠性指标。本文分别对监控主机、交换机、通信线路和IED四类信息系统元件进行分析。在Case2的情况下分别改变不同类型信息元件的故障率系数k,系统可靠性指标变化情况如图12。
图12表明,在总线型通信网络下,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元件敏感程度不同。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IED、交换机、监控主机、通信线路,并且对IED故障率的敏感程度大大超过其他三类元件。
图13为总线型通信网络对交换机的灵敏度曲线。可以看出,改变不同交换机的故障率系数k时,系统负荷削减概率LOLP变化区别不明显,但期望失负荷量EENS变化区别较大。图13(a)说明交换机1对系统可靠性影响最大,因其处于总线型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位置;而交换机2与交换机1对EENS影响差别不大,因为两者都位于系统关键节点,两者失效将导致区域1和区域2的发电机无法并网;交换机3和交换机4的曲线的差别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区域3中的负荷容量是区域2的2.125倍,如果失效丢失负荷容量必定更大。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重要程度的电力系统区域受信息系统影响是不同的,对系统可靠性影响较大的区域应该选用更为可靠的信息系统元件。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分析了信息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形式,建立了断路器控制功能和变压器控制功能两种信息功能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考虑信息功能作用的断路器和变压器可靠性计算方法。
2)以EENS和LOLP为系统可靠性指标,提出了基于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算法,并对改进的RBTS测试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评估。
3)测试算例结果表明,考虑信息系统作用时,电力系统可靠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不同通信网络结构和信息系统元件数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影响存在较大差别;信息系统冗余配置能提高系统可靠性,但是不当的通信网络结构和元件配置可能抵消冗余配置所带来的好处;不同重要程度的电力系统区域对受信息系统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能为电力信息系统的设计、部署和维护等提供较好的分析和参考作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整体可靠性。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第5篇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热潮冲击下,信息已作为继传统经济学理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大生产要素之后的第五生产要素登上历史舞台,各国在经济、科技、国防、外交等领域的信息角力愈演愈烈,信息的掌握和运用已成为各国国力较量的重要竞争手段。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将我国新时期“四化”建设的目标表述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我国党和政府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发展战略调整。“四化”相互交融,紧密联系,互为条件,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障和支撑。企业是国民经济循环流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企业信息管理是国家信息管理的基础。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具有综合反映、综合调控、综合评价、综合监督等功能,决定了企业财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的物质基础已由人、财、物竞争转向信息竞争,谁能率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各种难以预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难以保证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使用者陷入了信息爆炸与信息稀缺、海量信息与信息利用不足、IT发达与信息犯罪并存的信息困境。信息化同时强加给现代人收益和高昂代价,只有少数企业和决策者享受到了真正的信息收益,大多数企业和决策者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无所适从。这一客观现实引发的问题是:如何建构财务信息作用机制,充分发挥财务信息“正能量”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作用?笔者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点,探讨企业财务信息作用的机理和财务信息作用机制的建构问题。
二、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以资本运作为轴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现代财务学认为,企业价值包括投资者认定的外部价值和企业内部创造的价值,企业财务信息是公司财务治理信息和财务管理信息的整合,分别扮演着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服务和为企业最大价值服务的角色。一个现实的财务管理难题是由信息非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都以完全信息为基本假设,认为市场总是能在“无形之手”自动调节下达到均衡。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指出,应当“用不完全信息作为前提来替代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施蒂格利茨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微观信息市场三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张维迎认为,“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为委托人”;非对称信息博弈分为五种类型,包括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信息甄别三种事前博弈模型和隐藏行为道德风险、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两种事后博弈模型;非对称信息的所有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分析。企业资本运作过程包括筹资、投资、用资、收入、分配五个环节,必然与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等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财务关系,包含了财务管理层面和财务治理层面的关系。据此,无论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层面还是外部财务治理层面都存在信息非对称,但以下财务治理结构层面信息非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应受到关注。
(一)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代理问题现代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均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目标函数不一致。投资者以“享受成本”为代价,把资本使用权让渡给经营者,“经营者希望在提高资本收益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享受成本;而所有者希望以较小的享受成本,分享更多的资本收益。”所有者对资本运作状况并不知情或不完全知情,经营者可能凭借自身财务信息优势欺骗所有者,使所有者资本收益受损;在企业破产时,投资者将血本无归。
(二)债权人和所有者的代理问题企业筹资渠道源于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债权人以契约形式将债务资本让渡给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拥有财产所有权。所有者可能进行高风险投资,一旦成功,额外的风险报酬就会被所有者独享;一旦失败,债权人就要与所有者共担风险损失。
(三)小股东和大股东的代理问题现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可能既有大集团、政府的股份,也有众多普通股民的股份,所有权高度分散。按股权份额投票的决策制度,决定了金字塔式的股东权力等级,股东的话语权与持股份额成正比例关系。小股东不可能也不愿意对管理者行使监督权,从而产生大股东隐瞒私人信息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败德行为”。
(四)政府和企业的代理问题企业和政府的目标不一致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产生代理问题。企业经营目标主要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目标是多重的,包括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政治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职能。在二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上,企业往往因为信息优势成为代理人,政府则成为委托人。在政府与企业的博弈中,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公平、治理环境污染等行为,都可能受到来自企业的挑战,甚至导致“政府失灵”。
三、企业财务信息作用机理
关于信息作用,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申农认为信息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作用;维纳认为信息是“维护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奈斯比特认为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陈时雨认为信息作用是“改变信宿的系统结构”;邬焜认为信息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中起“中介作用”等。信息作用大概可归纳为:信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是系统存在和运行的方式,是一切系统的联系中介,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现代化的主要工具。财务信息作用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财务信息发送者为实现特定目的,对某一信息接受者施加影响,从而改变信息接受者行为方式的过程。财务信息作用集中体现在两点:财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财务信息是管理的核心。具体表现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分配各个环节以及资本运作全过程。但财务信息不一定能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决策依据,因此,有必要探讨财务信息作用机理。在财务信息系统中,信息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取决于信息需求状况、信息输入质量、信息选择与利用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其机理遵循人的一般行为规律(如图1):
(一)财务信息需要是信息作用的最初原动力有财务信息需要的活动主体才会关注、捕捉、处理相关信息;动机是财务信息作用的直接驱动力;在动机驱动下,就会产生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转换、利用等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达到,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终止,信息作用丧失。
(二)财务信息输入是财务信息运动的起点财务信息输入对财务资源配置行为和财务资源利用行为有重大影响。从信息输入者角度看,财务信息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对记录、报告等反映出来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成有用财务资源,准确、及时地输入信息使用者的接收部位,以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
(三)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感应程度取决于其对信息的识别、 甄选能力由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千差万别,同一组财务信息对使用者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如果使用者对信息误判、误选,就必然导致信息误用,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就要求信息使用者必须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和各种手段了解实际情况,对各种统计资料、数据进行甄别和选择,结合自身信息需要作出正确决策。
(四)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是财务信息作用的客观制约因素信息技术主要解决“信道”问题,信道是信息得以传输的物质条件,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和IT技术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品质的改进有利于信息作用的发挥。企业财务信息运动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对财务信息作用都有较大影响。
四、企业财务信息作用机制构建
财务信息作用机制是指财务信息运动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发生影响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信息传递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决定着信息系统功能,不同的要素及其联系方式,就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一般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相应地,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也可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种基本机制。根据系统结构功能原理,要使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有效运行,就必须解决财务信息非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该系统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合理设计:寻求代理人和委托人在财务信息运动中的利益结合点,构建交易双方基本一致的利益目标函数,依靠利益驱动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积极作用;同时搭建权力、利益和责任约束机制,防止和限制代理人的“败德行为”,消除或减少财务信息的负面影响。财务管理以资本运作为中心,是资本流、信息流和管理流的合一运动。企业在取得资本金后,必须通过投资和资本运用才能实现资本增值目标,以获得收益并进行分配。依据资本运动的先后顺序,可将财务信息分为筹资信息、投资信息、用资信息、收入信息和分配信息。这五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信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功能交叉重叠,与利益相关者有直接或间接关联性,分别在财务管理层面和财务治理层面发挥不同作用。构建有利于财务信息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在权益资本市场中,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建立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致的目标函数。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让经营者分享部分的剩余索取权”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界限,这种激励机制使经营者能以所有者的目标为自身目标,从而消除或减少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损害。简单地说,就是建立一套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企业业绩与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能参与“剩余”的分配。但在企业财务治理中,“内部人控制”十分突出,片面强调正激励显然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在所有者监督不力的情况下,经营者出于种种“机会主义”动机,会利用不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无止境地谋求自身利益而欺骗所有者。为此,所有者还必须设计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约束机制,使经营者不仅不能通过隐瞒真实财务信息或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而获利,而且还要承担高昂代价,不敢或者不愿意因隐瞒私人信息或采取财务信息欺诈行为而损害自身利益。
(二)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所有者无论是通过金融机构借款还是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本,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债权人追求的只能是合同约定的银行利息或债务利息收入。所有者可能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违背债务人的意愿或在债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风险投资。作为委托人一方的债权人,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对称。债权人事先设计一套有利于吸引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借款,让每一个所有者都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借款的信贷条件,以此来激励所有者恪守合同承诺,提高资本效率。同时通过一些限制性借款、收回借款或终止借款等合同条款来限制所有者违背债权人意愿进行高风险投资,以预防或降低所有者某种行为可能给债权人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
(三)小股东和大股东的激励与约束大股东作为“经济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通过损害其他股东利益来提高自身利益的意愿。防范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激励机制,无非是要求大股东必须持有流通股,大股东、小股东均可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追求股利的目标一致,从而实现“同股同权同利”。小股东可以采用出售股票的“用脚投票”方式以及收购股票取得公司控制权的方式来制衡大股东的行为,迫使大股东不得不兼顾小股东利益。我国国有企业兼有经营者和大股东的双重身份,与小股东的关系本质上是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关系,在“股权分置”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大股东隐瞒财务信息和制造虚假信息以误导小股东行为的“败德行为”,不可能从制度层面根本解决,小股东利益保护只能依靠政府、行业、社会和传媒进行监督,从而减少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损害。
(四)政府和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在政府经济信息与企业财务信息的关系中,企业信息是政府信息的基础,政府经济信息是企业的决策依据和行为指南,二者互为信息需求者和供给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尽管政府可以凭借国家公共权力强制企业披露财务信息,但企业作为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不会改变,可能出现为误导资本进入而浮夸经营业绩,为解除报酬契约和履行债务契约而虚降利润,为逃避政府和行业监管而造假账等“败德行为”,从而影响政府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同时,由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又导致政府经济信息对企业经济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和政府经济信息的良性互动,是国民经济整体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激励企业提高财务信息供给数量和质量的着力点不在于自愿公开的信息,而在于企业不愿意公开的信息。如果企业将全部财务信息如实公开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不如实公开的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全部如实公开;如果企业信息公开的收益与成本存在“特权”,企业就会为规避“特权”造成的不平等给自身带来风险而选择不完全公开。这种激励机制在实践上难以实现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和制度保障,可行的约束机制是建立互通互联的企业财务信息“信用评级”制度,让诚实者畅行无阻,让不诚实者寸步难行。
五、结论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第6篇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充分的医患沟通是解决医患矛盾、增进医患互信的关键。 新形势下调整传统的医院会计档案管理模式,加强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可以加深医患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医院持续改进。
1基于医患沟通的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1.1 建立信息化平台,简化就医流程
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分级诊疗制度的不完善, 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许多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远远超过就诊时间,容易引发矛盾和投诉,构建信息化平台,将会计档案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对接, 建立便捷、系统、准确的会计档案服务的新模式,缩短和简化挂号、取药、划价缴费、医保报销等一系列流程,可以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简化就医流程。
通过医院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向患者及公众开放档案检索工具及检索设备,通过医院各科室配备的费用查询设备,将患者所涉及的药费、治疗费、手术费在查询系统中分类列出。将门诊挂号号源变化,住院的空余床位,诊疗费用的变动,实时反映在公众服务平台,患者可以随时查询医院最新的信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1.2 改变医院会计档案保管的方式
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医院会计档案保管的方式逐渐向开放式转变,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检索工作体系,拓宽会计档案的信息咨询服务范围。 以往的档案管理是重保管轻利用[1],新形势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 保存会计档案并开展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用档案,实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得以存在和赖以发展的前提条件,树立为公众服务的崭新理念,改变保管、保密为主的观点,改变会计档案的借阅管理,通过修订会计档案借阅制度,方便患者对自己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查询, 从而增加医疗收费的透明度,拉近医患距离,在医患沟通建立医患互信中发挥其价值。
1.3 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增加反馈、监督机制
利用局域网在医院门诊大厅、 住院部设立电子触摸屏和显示屏,公示药品、检查、治疗、化验、手术、耗材价格,采购、收费公开透明,公示、监督收费标准,建立投诉和奖惩制度。 并通过网上论坛、座谈会、投诉箱、投诉电话,处理和解决患者有关收费的疑问和投诉。 还可以院外聘请价格监督员,通过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平台对医疗收费行为进行监督,建立畅通和谐的沟通平台。
2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意义
2.1 促进医患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沟通不良或缺失,医疗费用的失误或纠纷往往容易导致患者对医疗过程、对医院的信任危机,是医疗纠纷的导火索,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2]。 会计档案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 通过信息化管理和开设交流平台,使患者对医疗收费项目、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有充分了解, 还可以对医疗服务收费等患者比较关注的收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让医院在接受监督检查和自身控制管理的同时,增强和患者的沟通与互动,缓解矛盾,增强信任。
2.2 有利于医疗纠纷公平合理解决
医院会计档案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医院的主要经济活动, 还记录着患者在医院诊疗活动的客观会计信息。 医院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保护珍贵档案资料原件,通过对医院会计档案资料进行扫描处理,将具有保存价值的凭证、协议、证书、报表、报告等资料存储于计算机中,医院所举证完整的、真实的会计档案信息可以作为法律依据。 医疗纠纷的处理具有严肃性和科学性,便捷、系统、准确的医院会计档案则是维护医患双方正当权益、 公正合理解决医疗纠纷的有效法律证据。
2.3 有利于医院各科室间的沟通协调
医院会计档案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档案资料的共享利用,可以方便医务人员借阅,提高利用率,避免原件的损坏、丢失。 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还能够使医院成本效益关系更加清晰平衡,密切医院管理部门和临床各科室之间的协作,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科学有效地管理和考核医院各级医师,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发现的问题可以直接反映给相关责任人,提高工作积极性,规范其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3]。
2.4 有利于堵塞收费漏洞,规范经营秩序
由于医疗收费涉及的项目、人员众多,对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对医院各种经济活动有效的控制与监督、核算与分析,对医疗收费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纠正差错,堵塞收费漏洞,对于人为操作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设置信息系统程序进行电脑自动限制,避免和减少可能产生的收费纠纷和投诉。
2.5 有助于医院工作的持续改进
真实、完整的会计档案在监督、参与医院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完整的会计档案可以为医院领导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 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及时调整医疗服务的侧重点和方向使医院在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的同时,关注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收费问题,为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减少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会计信息有利于社会、媒体的监督,有利于差错、责任的纠正,还可以为上级主管部门、社会相关部门实施改革和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对医院维护自身信誉、 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领导重视
医院领导应当意识到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并制定适合自己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选择稳定、准确、系统的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管好用好会计档案,把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与促进医患沟通、提供医院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
3.2 健全制度
健全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会计档案信息化的真实、完整、安全和使用方便。 医院会计档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殊性,应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依据《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规性文件的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其准确性、系统性。 不断优化会计信息系统, 对原有的系统进行升级与更新,在提高其利用价值,为医院发展、医患沟通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应注意会计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保护医院财务安全及患者隐私。
3.3 加强审核监督
医院会计档案涉及项目复杂、过程烦琐、灵活性大、人员众多,容易出现差错。 只有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 可以通过医院自我监督、院外监督员和政府部门监督等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保障会计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降低差错率,提高透明度。 只有通过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才能用好会计档案信息,这不仅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缓解医患之间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
3.4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档案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 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 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还有助于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4]。 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行为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禁止弄虚作假,才能充分发挥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的价值。
3.5 妥善保管
单位会计档案必须科学管理,设专人负责,使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入有序、可控状态。 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将财务部门归档的会计资料编制系统完整的案卷目录和必要的检索工具,做到查找方便。 并定期检查和备份,严防档案毁损、散失和消磁,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并改善档案存储条件。
4结语
医院会计档案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依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医院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患者利益,拉近医患距离的有效途径,必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新英.浅谈医院会计档案管理[J].财会通讯,2010(3):114-115.
[2]郑平,陆敏.设置兼职医疗收费护士减少医疗收费纠纷[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7,5(3):207-208.
[3]王冬,薛万国.基于信息平台的医疗质量监管[J].中国医院,2012,16(9):35-36.
信息-电力作用关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