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1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3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激趣,
2. 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 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5.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渗透实验发现验证学习方法的教学,
7. 发挥学生的性,
8. 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9.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设想:通过激趣,诱发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突出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教具:长方形、红旗、课件等。
学具:学习纸、直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新居结构图,质疑:
2、出示4dm2dm的正方形,用哪个面积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怎样去量?比较两种摆法。
3、谈话引入课题: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谁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有多大?武汉市的面积呢?我们关山小学的面积呢?用面积单位一个个的测量合适吗?
4、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课件提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使用,共同来解决。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学生大胆去猜想。
1、课件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长方形。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课件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
3、质疑: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4、猜一猜: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拨: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的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摆任意长方形找出你们所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并记录下来。
3、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各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测量结果后,现场在课件中输入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各小组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开展积极讨论。(观察实验报告单)
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
5、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6、引导学生发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激情鼓励。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引导质疑: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讨论验证方法。学生自主验证,交流验证结果。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提问: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2、归纳:实验发现验证。渗透学习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播放音乐让学生测量,然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1)回到导入题。课件出示新居的结构图,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新居各部分的面积。
(2)课件出示破镜子的画面,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出长度。
五、深化拓展
学习了这个方法你有什么打算?
六、开放题:课件出示一幅设计图,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请你来当设计师为我们关山小学设计一幅新校规划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2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
师:上述两块草地的面积哪个大,大多少?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学生1:用重叠的方法。(不能把草地重叠)
学生2:可以用1平方米的纸去摆满两块草地,然后数出每块草地用纸量。(太麻烦)
学生3:分别量出两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宽,然后就能算出面积。
[设计意图:“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教学中,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淡化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2.揭示课题。
(1)猜测。
师: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也许还有的会说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学生猜测后,教师直观演示:长方形的长(或宽)拉长,长方形的面积也变大。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算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1.提出假设。
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胆猜测。
2.操作验证。
(1)师: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验证。
(2)每个小组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3)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所摆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3.归纳总结。
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教师追问: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4.反馈练习。
(1)给出导入部分的2块草地的长和宽,计算出草地的面积,并比较大小。
(2)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仔细观察3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5.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概括一下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那么该怎样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呢?
三、实践应用
1.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分米,宽8分米。
(2)边长9米。
2.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一块草坪长20米,宽15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
A.300B.300平方米C.300米D.70平方米
3.一块玻璃台板,面积是24平方分米,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想一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
(2)长是8分米,宽是3分米;
(3)长是12分米,宽是2分米;
(4)长是24分米,宽是1分米。
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哪种情况最合适?
师出示已打破的玻璃台板。
师:现在你能确定它的长与宽了吗?
生:量出宽、就可知道长。
实际量一量,并计算。
24÷4=6(分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3篇
片段1:
师:(课件出示邮票)这枚长方形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呢? 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想想看,用什么方法?
生:摆小正方形。 (很自信,上节课学习得不错啊。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4人小组里面的信封,拿出里面的邮票和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看, 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摆。 )
生(很快就摆好了):第一排摆3个,竖下来摆4排,3×4=12。
老师用课件演示摆的过程, 先出示长能摆3个小正方形,再出示宽能摆4个小正方形,并用红、蓝不同颜色显示。
师:这个3表示什么? 4呢? 12呢?
生:3表示长能摆3个小正方形,4表示能摆4行,12表示一共能摆12个小正方形。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生:12平方厘米。
师: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
生(很自信的样子):要知道长摆几个小正方形,宽摆几个小正方形。 (看来学生找到诀窍了。 )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 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平面图形面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和运用是学习面积计算的起始教材, 是学习长方形等面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习面积计算的真实起点,其影响和作用不容小觑。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实际上是学习面积单位的继续和延伸。
教师在教学前花时间进行前测、调查、预习设计等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师的指导切入点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巧妙设计了一枚长方形形状的邮票,让学生估计邮票的面积大小,在这个过程中重现面积单位的特征,进一步夯实了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找准了学习的真实起点。
片段2:
师:那如果有个更大的图形,你能不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能。 (学生信心满满,跃跃欲试。 )
师:(出示长方形黑板的图片)这是什么?
生:黑板。
师:如果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算它的面积,好不好? 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黑板太大了。
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生1:用平方米来计算。 (看样子,大家没听懂。 )
生2:要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 (没说完全)
师:那怎样知道它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呢?
生3:可以用测量的方法。
师:老师量出来这个黑板长5米,说明长能摆几个大正方形,宽2米,能摆几个呢?
生:长能摆5个,宽能摆2个大正方形。
师:那整个黑板能摆多少个大正方形呢?
生:能摆10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二五一十。
师:你是用乘法口诀来算的? 那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10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的方法知道邮票的面积,那求这个黑板的面积使用什么方法?
生:量的方法。
师:对比一下,你觉得哪个方法更简便,更实用?
生1:我觉得应该是摆比较方便。
生2:我个人认为是量比较方便。
师:(指着黑板)这么大的长方形还能一个个去摆吗? 那用什么方法是更实用、更简便的啊?
生:量。
没有绚丽的形式,只有实在的研究性学习,一切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为重心,教师只是扮演“导游”的角色。课堂上,在探索小图形的面积时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就可以解决,当要解决大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时,显然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师没有急于把书上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直接教给学生,也没有直接引导学生用公式解决这个问题, 而是顺应学生的真实需要,让学生先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有学生用平方米计算,仍然尝试着用摆的方法解决;有学生想到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显然开始意识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为后面探索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老师尊重学生自我尝试的需要,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由学生内在的需要发起的,这比直接灌输公式更有效。
片段3:
师:发挥你的想象,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1:长加宽乘2。 (下面学生坐不住了,似乎有话要说。 )
生2:长和宽相乘。 (学生纷纷放下了举起的手,都同意他的说法。 )
师:到底哪个说的正确呢? 请你们拿出刚才我们用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摆任意形状的长方形,看面积有多大? 摆好后一人按要求把数据登记在表格里。看谁的说法正确。
师:观察我们刚才逐步形成的表格,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验算一下刚才我们思考过的题目,面积是不是可以这样算呢?
生:都是可以用“长×宽”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师:你还能够举例子说明吗?
……
实物摆出的图形大小才具有真实感, 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学生在猜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产生了疑惑,这是很正常的。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调动学生“摆”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有操作的冲动,并且付诸行动。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思考、操作、体会,逐步形成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效果显著。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探讨;内容
一、研究内容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影响他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意义理解的教学因素很多。但无论如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场景A】
让学生讨论、探索、比较两个看上去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
师:谁来汇报你们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数方格来数的。红色长方形有16格,绿色长方形有15格。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比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我是用尺量的,红色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先用8+2=10,然后……
师:你这是在算周长吧?
生:是的。
师:可我们要比较的是它们的面积啊!这种方法行不行?
师:好了,谁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
【场景B】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上去差不多,重叠起来还是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这该怎么办?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利用我们身边的工具,看谁能巧妙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
生:我把方格纸放在这两个长方形上,数它们的方格。红色长方形有16个格子,绿色长方形有15个格子,所以红色长方形面积比绿色长方形面积大。
师: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发现了这样巧妙的方法。为你们善于发现的眼光鼓掌!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老师,我们这一组是用尺子量的。红色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8+2=10,再用10×2=20;绿色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5+3=8,8×2=16.所以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吗?(听明白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没有。)
师:(再出示一个边长为4的紫色正方形)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绿色长方形和这个紫色正方形的面积吗?
生:紫色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它有16个格子,而绿色长方形只有15个格子。
生:不对,我觉得它们一样大。因为它的边长是4,4×4=16,绿色长方形也是16。
师:有同学认为是一样大,有同学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结论究竟是谁对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紫色长方形面积大。用眼睛一看就知道它有16个格子,比绿色长方形多了一格。
生:计算的结果表示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生:我们是比较面积,不是比周长。
师:说得真好!刚才我们计算的实际上是两个图形的周长,比较面积是要看这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而不能和周长混淆了。
面积的含义,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求法的重要基础。场景A中的教师否定了学生的思路。场景B中的做法相比场景A显然是科学、合理的。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
1.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要将学习的数学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面对面积比较这种新需求,学生头脑中的“周长算法”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來,这是一种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它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行为,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唤醒。这种唤醒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的,作为一名教者,应该充分考虑面积知识的生长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正视周长算法对面积比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刻意回避或断然否决。
2.合理利用矛盾,提升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当其他学生听到计算“长+宽的和再乘2”时,可能会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因为其结论也是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即使有想法,也不敢确定,甚至也认同了这样的比较方法。这一点也无疑说明了周长对面积的负面影响。场景2中的做法没有轻易否决,而是再出示了一个周长相等、面积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结合数方格来验证。眼睛看到和计算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结论,谁对谁错,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之前默许了周长算法比面积的同学开始反思、辨别,通过交流,明确了算法的意义不是在比较面积,而不是周长,进一步加强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周长的理解。这种反思行为是在矛盾情境的冲击下进行的自觉的内心反思,提升了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教学设计的改变可以透视出基本教学理论在不同时代的主导地位,各有优点,特别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各类教学设计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荐与学习。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课程资源可以有哪些?对于我们现在已有的课程资源,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单调的,除了材料、方格纸和一些配套练习外,少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激发探究欲望、能引发思考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罗永军.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3-39.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6篇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