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精选10篇)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第1篇
为了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前,必须进行机械性清理。一是对猪场内进行清扫、用高压水冲洗。二是用清洁剂,将所要消毒的物体表面彻底除尘、擦洗,去除污垢和有机物质。
2 正确的消毒程序
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舍内从上到下喷洒足量消毒液消除粪尿等污物高压水充分冲洗干燥将已消毒好的设备及用具搬进舍内安装调试密闭门窗后用甲醛熏蒸并封闭空舍3~5 d,消毒程序才算完成。
3 正确选用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应该具备:杀灭病原体的效果好,不受水质和有机物的影响,见效快,消毒的每个单元成本较低,易溶于水,对人和猪安全,容易购买,对金属、木料、塑料制品等没有损坏作用;性能稳定,没有令人厌恶而持久的气味、无残毒。如甲醛、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消毒作用都较强,对病毒、细菌、真菌等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4 正确使用消毒方法
4.1 喷洒消毒
可用一些带腐蚀性、杀菌(毒)效果强的药物进行喷洒,主要用于对地面、空舍、墙面等环境的消毒。如,生石灰,具有消毒力强、无不良气味、价格低廉易得,无污染的优势。使用石灰消毒最好的方法是加水配制成10%~20%的石灰乳,用于涂刷猪舍墙壁1~2次,称为“涂白覆盖”,既可消毒杀菌,又有覆盖污斑涂白美观的作用。但不可将石灰直接撒在鸡笼下或圈舍内,否则会造成石灰粉尘飞扬,猪只吸入后,会出现咳嗽、打喷嚏、甩鼻、呼噜等一系列症状,易造成呼吸道炎症。
4.2 饮水消毒
饮水消毒是把饮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控制猪只内的病原体。常用的药物为高锰酸钾、百毒杀、碘等药物,用时一要按说明书进行配制,不要任意加大水中消毒药物的浓度或长期饮用,否则会引起猪只急性中毒和杀死或抑制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对猪只健康造成危害。
4.3 熏蒸消毒
熏蒸消毒,是利用挥发性消毒药物对密闭空间和种蛋进行熏蒸,达到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消毒方法,常用的药物一般为甲醛溶液、过氧乙酸等。熏蒸消毒的做法是:需甲醛溶液15~30 m L/m3空间,加等量水,然后加热打开门窗通风使其不能残留。甲醛熏蒸消毒必须有较高气温和相对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不应该低于20℃,相对湿度应该为60%~80%。
4.4 种蛋熏蒸消毒做法
用甲醛溶液14 mL/m3空间,高锰酸钾7 g,水7 mL。消毒孵化机内的蛋(入孵12 h的蛋不要熏蒸消毒),先将高锰酸钾放置于玻璃器皿内并置于熏蒸处,再加入甲醛溶液,立即关闭孵化机,熏蒸20 min后,将残余气体排出。
4.5 带毒畜喷雾消毒
带毒畜消毒是对畜体表、猪只所在的空间和环境实施消毒。带毒畜消毒应该将喷雾器头举高一些,喷嘴向上喷出药雾,使药雾从空中缓缓下落,除与空气中的病原体接触外,还可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起到杀菌、除尘埃、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夏季使用还有降温的作用。
规模养猪场的综合防疫措施浅析 第2篇
关键词 养猪场;综合防疫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畜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在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有效促进养猪场的卫生防疫管理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地管理养猪场并有效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值得相关人员深入研究。
1 场地选择及布局
1.1 场地选择
在选择养猪场的地址时,首先要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生活集聚地、其他大型养殖场、交易市场及加工厂等,尽量选择在上风口位置。二是场地要平坦、干燥,水源充足且取水用水便利[1]。三是场地四周应专门修建围墙,将粪池建在围墙外,严格按卫生要求管理。四是养猪场的生产区要按照交通、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从不同的视角综合判断。
1.2 各功能区划分
猪场内各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对确保安全生产、杜绝疫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整体管理区。主要是方便对猪场进行管理,能够和外界有一定的联系,负责对养猪所需物品进行提供,还包括相应的基本设备、设施。在管理区和生产区必须设置隔离屏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确保卫生安全。第二,生产区。养猪场的重要区域,在建设生产区时,要在入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通道。生产区主要由圈舍、饲料加工、仓库等构成,消毒设施的目的是保证生产区的卫生,防止环境的污染[2]。在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时,要进行清洁消毒。第三,饲料管理区。主要是对饲料及原材料的管理和供应,对进、出库的饲料、药物进行验货。进库货物的品种、生产日期、来源和数量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核对,出库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停止使用的日期进行仔细记录。第四,病畜隔离区。配备专职兽医,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与生产区严格分开,防止病源扩散。
2 完善的防疫制度
2.1 猪场的管理
猪场的大门入口设置消毒池、消毒通道,定期更换消毒液。凡入场的人员或者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人员还需更换衣服、鞋、帽,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并作好进、出登记,对无关人员、外场的车辆以及工具一律禁止带入场内。场内人员要固定工作岗位和相对的地点,场内工具要定点使用和存放。
2.2 严格消毒制度
整个猪场的所有圈舍和场地要定期消毒,可每个星期2次。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及用具,要随时清洁、消毒,定期更换,可每月更换一次。在对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处理时,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严格消毒,避免场地污染。在发生传染病时,要有针对性地使用高效消毒药物,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每天1次,连续消毒7 d以上。场内消毒药物采取多种更换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增强消毒效果。
2.3 按规程预防接种和定期驱虫
猪场要按照猪群的健康程度以及周边环境决定疫病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定,并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在猪场中易出现的疫病有猪瘟、猪丹毒、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蓝耳病和猪流感。主要工作涉及到疫苗接种、免疫及驱虫等[3]。
免疫程序方面。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免疫。制定免疫程序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首先根据本场及周边猪病流行情况和本场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制定免疫程序;第二,考虑国家制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包含在本场的免疫程序之内;第三,一般注射剂量为1.2~1.5倍,可有效避免实际操作中的剂量误差;第四,灭活苗在首次免疫后间隔21~28 d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第五,尽量避免因首免延迟而引起的免疫应答效应差的问题;第六,猪瘟超前免疫要慎重使用;第七,整体免疫和跟窝免疫要灵活掌握,一般母猪和仔猪提倡跟窝免疫;第八,种公猪免疫尽量避开配种高峰期。
疫苗接种方面。在疫苗注射时,水剂苗使用前不必稀释,但是必须摇匀。冰干苗在使用时,必须用专业的稀释剂进行稀释。在同时稀释两种疫苗时,要用不同的注射器进行完成,不能混用。在稀释完后,避免阳光照射,必须马上使用,在15 ℃以下应该在4~6 h完成,在15~25 ℃应该2 h用完,在25 ℃之上将在1 h内使用,不然会影响其疫苗效果。在接种疫苗时要注意,一旦发生过敏等现象,要立即注射地塞米松、扑尔敏等药物进行抢救。在注射疫苗前后3 d不得使用抗病毒以及抗菌素之类的药物,时隔7~10 d后方可使用。在接种疫苗时,要按照应免尽免原则进行注射,防治漏免造成免疫空白。开瓶后未使用完的疫苗不得随意扔弃,要进行消毒及无毒害处理。
猪场要定期驱虫。选择高效、安全、副作用小的抗寄生虫药物,比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在驱虫时要注意,对怀孕的母猪产前20~30 d进行驱虫一次,配种前驱虫1次,公猪每年使用两次以上,感染性猪群应该每年使用4~6次的驱虫剂。仔猪在20日龄只需一次驱虫药剂,到3个月时再驱虫1次。新买小猪可进行及时驱虫,时隔半月再驱虫一次[4]。
2.4 对病猪的处理
在发现病猪时,首先隔离,第一时间查明病因,采取合理治疗。如果有疑似传染病发生时,及时送检,尽快查找病源。在确认为某传染病时,要果断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等相应的扑灭措施。对健康的猪群进行抗体滴度检测,根据免疫力情况分别进行紧急免疫或者药物预防。对尸体及排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场地、工具、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猪的粪便处理,先要进行固、液分离,将粪便分为干和湿。固体粪便经工业发酵处理和消毒之后,农田消纳;液体粪便,先采取自然沉淀渗漏,同时进行化学试剂滴放,将其中有毒有害物质清除,进入沼气发酵,最后农田消纳。
3 加强饲养管理
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体抗病能力。一是猪舍内做到冬天保温,夏天防暑,通风透光良好;二是不饲喂过期变质的饲料,不使用被污染的水源;三是保持场内圈舍卫生,以防病菌滋生;四是随时观察猪群的精神、食欲和粪便,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疾病;五是分群分圈飼养,在气候突变和疾病多发季节,可适当加喂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整体抗应激能力,减少疾病发生。
4 结语
养猪场的卫生防疫在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制定出科学化的免疫程序,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只有做好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才能确保猪群健康。在综合性防疫中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使猪场达到健康养殖标准,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明.试论养猪场的综合防疫[J].畜牧兽医杂志,2011(5):67-68.
[2]宋芝.养猪场的综合防疫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0(3):139.
[3]吕辉.农村规模养猪场猪病综合防疫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5(2):39-40.
[4]韩凌会.规模化养猪场卫生防疫综合措施[J].当代畜牧,2014(5):8-9.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消毒要点 第3篇
一、规模化养猪场的防疫
1. 规模化养猪场的防疫存在的问题
(1) 规划布局不合理
一些规模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 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 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圈舍、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2) 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场在免疫注射中, 有的使用单苗, 有的使用联苗, 有的免疫疫苗对当地主要传染病针对性不强, 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
(3) 疫苗来源很复杂
防疫所用疫苗来源相当复杂。有的场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 需时领用, 有些场自己从兽药、饲料市场购买;还有个别自制疫苗免疫注射。如果疫苗达不到标准, 导致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情况。
(4) 抗生素药物滥用
个别场在养殖过程中, 对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过滥。一是饲料中滥加, 长期使用;二是治疗滥用, 大剂量加倍使用;三是出现防疫注射反应后, 在抢救中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药物, 这些抗生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 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 影响疫苗的效力。
2. 规模化养猪场的防疫应对措施
(1) 提高管理人员科技水平
当前, 提高规模场饲养管理人员的科技水平很有必要, 显得非常迫切。一是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二是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产品, 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
(2) 改进布局和添置设备
规模猪场无论规模大小, 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 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 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 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袋、消毒室等设施。
(3)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健康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应包括动物防疫法规要求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科学合理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
(4) 使用疫苗规范
使用疫苗规范, 主要是加强管理。一是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去购买;二是动物防疫疫苗免疫注射种类, 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 不得擅自增减。
二、规模化养猪场的消毒
1. 规模化养猪场消毒存在的问题
很多养殖户认为未发生猪病时是否消毒与猪的养殖关系不大, 对消毒工作不重视。其实, 消毒工作是净化环境、切断传染源的一个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生猪养殖中, 尽管有时没有发生疫病, 也应消毒。因为不及时消毒, 净化环境, 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 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发疫病的流行。另外, 有的养殖户虽然对猪场进行消毒, 但消毒次数和消毒强度不够, 这样就不能有效减少和控制饲养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从而使疫病暴发的几率增大。
2. 规模化养猪场消毒的应对措施
(1) 门卫及猪舍进出口消毒
门卫及猪舍出入口必须设置消毒池, 消毒池内消毒药可用消毒威或抗毒威、菌毒净等, 池内消毒液应每周更换2~3次。凡进入猪场的人员必须先经紫外线灯和消毒走廊, 洗手, 换鞋通过消毒池后方可进入。
(2) 猪舍消毒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 在引进猪群前, 要对空猪舍彻底消毒, 消毒药可用喷雾灵、消毒威或过氧乙酸等, 每隔2~3 d喷洒消毒液1~2次, 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再用清水冲洗饲槽、地面等。
(3) 猪体消毒
为减少传染病原菌由母猪向新生仔猪群传播, 产仔前可选用喷雾灵或消毒威等消毒药, 进行母猪体表清洗消毒。
(4) 产房消毒
产房地面和设施先用水冲洗干净, 干燥后用烧碱消毒, 隔日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消毒威或喷雾灵等喷洒消毒, 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5) 空间消毒
对猪舍空间定期进行喷雾消毒, 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病和其他疾病爆发时的交叉感染, 对断奶猪舍、后备猪舍和育成猪舍尤为重要。消毒药可选用消毒威、喷雾灵或过氧乙酸等, 每周喷雾消毒1~2次。
三、结束语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养猪场;猪气喘病;诊治;预防
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呈良性经过,然而在冬春气候多变季节,该病继发猪气喘病的病例屡见不鲜。猪喘气病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以咳嗽、气喘为特征。本病临床上的发生率在25~93%之间,感染猪的生长速度降低14~16%。在为高密度饲养、通风不良、猪舍有贼风、气候变化大时,本病的发生和蔓延将更为严重。在中小规模猪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感染本病后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病菌如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多杀性巴氏杆菌(PM)等,造成较大的损失。但采取综合防治后,治愈率可达93.04%,愈后较好。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猪气喘病的流行特点及发病原因
1.1 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性别、品种和用途的猪都能感染发病,以哺育仔猪和刚断乳的幼龄猪最易感,患病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病猪和隐性感染的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很多猪场由于购买种猪或互相调拨,将隐性病猪引入后,造成本病的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一般在气候多变、阴湿寒冷的冬春季发病严重,症状明显。在新发病的猪群,常呈急性暴发,病势剧烈,发病和死亡均较多,随后渐渐缓和;在老疫区发病猪数少,病死率也低,多是仔猪发病,一旦新购进易感猪和新生仔猪出生时,病死率又会增加。
1.2 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是影响本病发生和加重病情的主要因素。如饲料质量差或不足,缺乏维生素或突然更换饲料、圈舍阴暗潮湿、寒冷、拥挤和通风不良、长途运输、寄生虫病等,都可促进病情加重,且为继发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促进病情复杂化,甚至引起死亡。在自然感染的病例,常有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继发菌感染。
2 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
临诊症状潜伏期10~16d,一般体温、精神和食欲正常,长的可达一个月。病初为短声连咳,在早晨出圈后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或经驱赶运动和喂料的前后最容易听到短促、连续的干咳、气喘,猪体偏瘦,被毛紊乱。根据病情经过和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3个类型,而且以慢性和隐性居多。
2.1 急性型临床症状
多见于新发猪群,尤以仔猪、怀孕和哺乳母猪为主。病程一般为1~2周,死亡率较高。病猪精神沉郁,体温正常,呼吸急促,甚至张口喘气,发哮喘音,似拉风箱一样响,或呈犬坐式,腹部上下浮动,频频咳嗽。若有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病程约7d左右,不死则转为慢性。
2.2 慢性型临床症状
常见于老疫区的猪群,或从急性型转变而来,一般体温、精神和食欲正常,主要是长期咳嗽。在清晨、夜间、运动时或吃食后出现咳嗽症状,同时流少量清鼻液,病重时流灰白色黏性或脓性鼻液。在病的中期出现气喘症状,呼吸次数每分钟达60~80次,呈明显的腹式呼吸,此时咳嗽少而低沉。发病的后期,则气喘加重,甚至张口喘气,同时精神不振,猪体消瘦,不愿走动。时而明显,时而缓和。
3 猪气喘病的病理变化
3.1 急性型病例剖检
本型以急性肺气肿和心力衰竭为特点。眼观,两肺被膜紧张,边缘变钝,高度膨大,几乎满整个胸腔。表面湿润,富有光泽,常见有肋压迹,呈淡红色,肺间质常因水肿而增寛,气管的断端有泡沫样混有血液的液体流出。在肺脏的尖叶或心叶常有散在的蚕豆大至拇指头大的淡红色或鲜红色病灶,压之有坚实感。
3.2 慢性型病例剖检
以慢性支气管周围炎和增生性淋巴结炎为特点。剖检时,除见有肺气肿的病变之外,主要在两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下部见有较大面积的融合性实变区。病变部的肺组织坚实、湿润,略呈透明样,色泽由灰色、灰黄色到灰白色不等。
4 猪气喘病的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近年来,主要是采用血清学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2)临床上注意主要与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丝虫和蛔虫引起的咳嗽进行区别,感染肺丝虫蛔虫幼虫后虽可引起明显咳嗽,但剖检时仅有支气管肺炎病变而无心叶、尖叶、隔叶的“虾肉变”,患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后体温明显升高,呼吸困难,重者四肢、耳梢发绀,患猪死前口鼻流白沫,剖检可见心包膜与胸腔粘连。
5 预防措施
(1)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引进猪苗时要隔离饲养1~2月,确认猪只健康后才合群。杜绝引进患病生猪,及时淘汰病猪。
(2)科学配制日粮,做到少给勤添,供足饮水。合理饲养密度,控制环境温度,猪舍做到冬暖夏凉,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粪便堆积经发酵后做肥料。
(3)根据疫情对猪舍每周消毒1~2次,常用的消毒药物有0.5%的福尔马林、0.5%的苛性钠、20%的石灰乳、1%的苯酚等。可采用上海亚广消毒卫士或聚维酮碘按1∶1500加水稀释后带猪消毒,1h后注意圈舍通风换气。
(4)对成年种猪,每年用猪喘气病弱毒冻干疫苗免疫接种1次;后备种猪于配种前免疫接种1次;仔猪于7~15日龄免疫接种1次。已感染的病猪,可腹腔注射接种猪喘气病兔化冻干苗。
(5)对假定健康妊娠母猪,产前一个月至断奶期间,每吨日粮添加土霉素400~800g拌料饲喂;乳猪分别于2、7、21日龄时各肌注0.5mg得米先长效注射液。在母猪分娩前3d和分娩后,及断奶后一周内使用呼乐芬20~50ppm拌料喂服,在仔猪料中加入呼乐芬40~50ppm,生长育肥猪20~50ppm,拌料连用2~4周。或采用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10mg,肌肉注射,泰妙灵每千克体重20mg,或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20mg,掺入饲料中,对本病有较好地预防效果。
(6)培育健康猪群。坚决执行各项防疫卫生制度。母猪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单圈饲养,观察后代有无喘气病。如能做到"母猪不见面,小猪不串圈",连续观察2~3窝后代,到断奶时证明没有发生喘气病者,可认为该母猪是健康的。从仔猪中进行选育,逐渐扩大健康猪群,培育出无喘气病猪群。
规模化猪场消毒 第5篇
1.1 消毒种类
猪场消毒可分为预防消毒和疫情消毒。疫情消毒又可分为疫情期消毒和疫情结束后的终末消毒。
预防消毒是在疫情静止期,为防止疫情发生,确保猪只安全所进行的消毒。一般规模化猪场应每周对环境、栏圈进行一次消毒,每2周对全场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疫情消毒以消灭病原为目的,消毒重点是病猪集中点、受污染点及传播媒介。消毒应及早进行且每8 h左右要消毒一次。疫情结束后,为彻底消灭病原体,应进行一次终末消毒。
1.2 消毒对象
猪场的消毒包括对场口、栏圈、水,粪场、褥草等污物及车辆的消毒,同时还包括对猪体的消毒及驱除体表寄生虫,消灭昆虫、鼠类等。
1.3 消毒方法
1.3.1 机械除病原
如对栏圈的清扫、洗刷等。清扫、冲洗能清除50%左右的病原。机械清除应在消毒前进行,这可确保消毒效果,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
1.3.2 物理消毒法
阳光照射可使病原微生物因蛋白凝固而死亡;高温能使病原微生物蛋白变性、凝固。高温消毒主要采用煮沸和高压蒸汽两种方式,要根据病原采取不同的高温消毒方法。低温只能阻滞病原繁殖,但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因此,不宜采用低温方法消毒。
紫外线对酶类、毒类、抗体都有灭活作用,可使微生物蛋白变性。紫外线的杀菌强度与照射强度有密切关系,照射距离越近,其杀菌能力越强,但紫外线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对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其消毒效果很差。
1.3.3 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之分,常用的为液体消毒剂。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种类,药物的浓度、温度、酸碱度,接触时间,微生物种类、构造、生长时期等。化学消毒剂按种类可分为酸类、碱类、酚类、醇类、氧化剂、甲醛等。
1.3.4 生物消毒法
此种消毒方法对规模养猪场较为实用,其主要通过对粪便、污物的堆积发酵而起无害化作用。粪便中有大量的嗜热菌、噬菌体,这些菌类对杀灭病原微生物有一定作用。粪便、污物堆积是一种生物学消毒方法,是消毒粪便的好方法。
2 注意事项
2.1 选择合适的消毒药
猪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不同类型的消毒药物及消毒方法。场(舍)门口的消毒池(垫)应选用3%的氢氧化钠、5%的来苏尔等。对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饮水消毒宜采用0.1%高锰酸钾或0.001%漂白粉。饲养设备及用具消毒宜选用含氯制剂或过氧乙酸,以免消毒剂的气味影响畜禽的采食和饮水。舍内带畜消毒宜选用高效环保消毒剂,最好是交替使用氯制剂、碘制剂,以免病原产生抗药性。
2.2 选择合格的消毒药
选择消毒药时要看产品是否有批准文号和批准文号格式是否规范;要看标签标示的规格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要看药物是否超过有效期;要看标签上是否有产品的通用名称;要看标签上是否有“兽用”字样及注意生产企业名称、产品批号、主要成分、含量、作用、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看生产企业是否为GMP通过企业。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选择有防伪标识的产品,如有拉环式瓶盖的产品,或瓶盖打开后即一分为二的一次性包装产品。
2.3 注意用药安全
烧碱、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易灼伤皮肤、黏膜,有很强的腐蚀性。应用这类药物时要做好防护,高浓度条件下不可带猪消毒,消毒后6 h应再用清水冲洗,以防猪蹄和皮肤受损。应用氢氧化钠等强碱性消毒剂时要注意其对棉、毛、纤维织品的腐蚀作用。甲醛熏蒸、醋精熏蒸时应注意防火和保障人身安全。
2.4 注意用药浓度
一般来讲,消毒药的浓度愈大,杀菌力越强,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对活组织的毒性也相应增大,另一方面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消毒药的效力就不再增高了。消毒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时,对有害微生物不能起杀灭作用。一般对抵抗力强的病原,药液浓度可适当提高。
2.5 注意用药温度
消毒药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增高,杀灭力增强,因此,高温季节时消毒灭源效果最好。
2.6 注意消毒时间
消毒药物与病原的接触时间决定着消毒效果。要达到充分消毒的目的,必须依据规定的消毒时间进行消毒。
2.7 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
中小型规模化养猪场的消毒 第6篇
1 常用的消毒方法
1.1 物理消毒法
如猪场环境的清扫、冲洗、通风、阳光照射、干燥、火烧和物品用具的烘烤、煮沸、熏蒸等称为物理消毒法。日光消毒是在直射日光的作用下, 细菌很快死灭, 日光是良好的消毒剂。凡是可移动的饲养用具, 均可采用此法进行消毒。干燥消毒对很多病原体具有致死作用, 因为它们生存需要水分。高温消毒是在60~100℃高温的作用下, 使细菌原生质的蛋白凝固致细菌死灭, 广泛应用的高温消毒有火烧、煮沸两种。
1.2 化学消毒法
即利用酸类、碱类和福尔马林等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称为化学消毒法。为了增强消毒效果, 在用此法消毒前, 应该对消毒对象进行洗刷清扫, 从而使消毒剂更好地发挥作用。
用生石灰消毒, 其碱性强, 消毒效果好, 且价格低廉, 易购买, 无不良气味。但要注意, 用生石灰消毒要现配现用, 因为生石灰化学名叫氧化钙, 加入水后即生成疏松的熟石灰 (氢氧化钙) , 在溶液中可离解出氢氧根离子, 具有杀菌作用。如果熟石灰放久了, 就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化学反应, 生成没有氢氧根离子的碳酸钙丧失杀菌消毒作用。所以在猪场、猪舍入口处设的消毒室、消毒池放置的生石灰应经常更换。
2 猪舍的消毒
猪舍的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顶棚和空气的消毒, 以及产床、圈栏、料槽的消毒, 对于不同的地点及用具的消毒, 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所用药品及浓度也不同。
2.1 地面、墙壁、圈栏和产床的消毒
清洗污物、粪便和尘埃:为了确保消毒效果, 在消毒前必须用清水将地面、墙壁等处清洗干净。否则, 既使用再好的消毒药进行消毒也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为这些污物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消毒药只能将其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杀死, 而不能杀死污物内部的病原微生物。
消毒方法, 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也可用0.1%的百毒威、百毒杀等喷洒, 地面也可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2.2 水、料槽的消毒
俗话说, 病从口入。水、料槽的卫生状况可以直接影响到猪的健康。所以对水、料槽必须进行定期清洗, 并严格消毒。方法是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泡消毒, 时间20分钟, 或用清水冲洗后, 用消毒液喷洒, 如0.1%过氧乙酸、百毒杀等。
2.3 舍内空气的清洁、消毒
猪舍内空气的洁净程度对猪的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对空气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方法主要是:
通风换气:在猪舍内必须留有充足的通风口, 一般应将通风口留在背风处以防止强风进入。猪舍较大的要留有排风扇, 定时定点开启排风扇, 进行通风换气。特别在冬季夜间, 更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向猪舍空气中喷水雾洗涤, 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舍内空气中的尘埃, 使舍内空气清洁;另一方面还可以降温和增加空气湿度,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 通过增加舍内湿度以防止过于干燥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
2.4 舍外过道、走廊、庭院、地面的消毒
有些猪场往往忽视对以上地点的消毒。为了防止外界病原微生物进入猪舍, 对这些地点也应该定期进行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消毒或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效果很好。
2.5 对进场、猪舍人员的消毒
对进入猪舍 (生产区) 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更衣室, 更换已消过毒的工作服、卫生帽和胶鞋, 严禁不换衣服而进入生产区。饲养人员的工作服必须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洗涤, 洗净后用0.1%新洁尔灭等消毒液进行浸泡20分钟后捞出晾干。一般每周洗涤、消毒1~2次。在消毒更衣室地面必须放置浸满消毒液的消毒垫, 用于胶鞋底的消毒。
规模化猪场的消毒 第7篇
养猪场只有重视消毒, 科学消毒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 消毒种类
消毒可分为预防消毒、患病期消毒、空舍消毒和带猪消毒。
2 消毒的方法
2.1 物理消毒
2.1.1 清扫冲洗
病原微生物常与排泄物或者分泌物一起存在, 它们妨碍消毒药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 影响消毒效果。因此对环境的彻底清扫冲洗不仅可以除掉大部分病原 (据消毒效果监测可除掉70%左右的病原) , 而且为消毒药的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1.2 通风干燥
通风可以有效降低病原的数量, 加快猪舍内水分的蒸发, 保持干燥, 可使除芽孢、虫卵以外的病原失去活性, 起到消毒的作用。
2.1.3 阳光暴晒
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消毒。主要适用于猪场内生产工具的消毒。
2.1.4 紫外线灯
适用于对工作服进行消毒。
2.1.5 火焰消毒
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消毒时间最少60s/m2。同时消毒时要注意防火。
2.2 化学药物消毒
用化学药物消毒是目前主要的消毒方法。该种消毒方法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也受药物的种类、浓度、用药量、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常用的消毒药物
3.1 酸类消毒剂
常用药物:0.5%~1%过氧乙酸。可杀灭除虫卵以外的病原微生物。可带猪消毒。
3.2 碱类消毒剂
常用药物:火碱和生石灰。火碱是高效的消毒药, 不能带猪消毒。2%~5%的火碱水溶液作用30min以上, 可杀灭各种病原。20%的生石灰乳剂, 用于猪栏、地面、墙面的粉刷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可杀灭虫卵、繁殖型细菌, 对芽孢无效。不宜久贮, 现用现配。
3.3 醛类消毒剂
常用药物:甲醛溶液。主要用于熏蒸消毒, 仅用于空舍消毒。熏蒸消毒方法:舍内需要30mL/m3甲醛溶液和高锰酸钾15g/m3, 放于同一容器中, 密闭门窗12h, 可杀灭细菌和病毒。
3.4 双季胺盐消毒剂
常用药物:双季胺盐 (商品名:百毒杀、百毒威等) 。此类消毒药无色、无味、无毒, 应用广。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可带猪消毒。
3.5 卤素类消毒药
常用药物:漂白粉和碘制剂。
漂白粉:配成10%~20%的水溶液喷洒, 作用1~2h, 可杀灭除虫卵以外的病原微生物。不能用于金属物体的消毒。
碘制剂:碘对各种病原体都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是双季胺盐络合碘, 效果较好。
4 消毒程序
4.1 预防消毒
进出场区、猪舍的门口常设消毒池, 用2%~5%的火碱水溶液消毒。场区每月用药物消毒一次。猪舍每周一次带猪消毒。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和洗手消毒, 而且经紫外线照射5min后方可入内。
4.2 带猪消毒
可选用的药物有双季胺盐消毒剂、双季胺盐络合碘、过氧乙酸。药物按说明书中介绍的中等浓度稀释使用。
4.3 空舍消毒
彻底清粪、清扫、冲洗, 用火碱消毒 (或者熏蒸消毒) , 而后空干。
4.4 患病期消毒
首先清扫、冲洗, 而后用双季胺盐络合碘、双季胺盐类、过氧乙酸带猪消毒, 此时药物的浓度比平时带猪消毒要高一倍。舍内过道用5%火碱水泼洒消毒, 床面用火焰消毒 (70s/m2) , 要适度的通风, 保持舍内的空气清新 (尤其是猪群患呼吸道疾病时) 。
5 影响消毒的因素
5.1 药物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一般来说, 药物浓度越高, 作用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 但对组织的刺激越大;而药物浓度太低, 接触时间太短, 又不能达到杀菌目的。因此必须按药物的说明, 选用适当的药物浓度和足够的作用时间 (一般药物的消毒时间不少于30min) 。
5.2 猪舍内温度和喷洒药量
猪舍内温度与消毒药的抗菌效果成正比, 浓度越高, 杀菌力越强。一般温度每增加10℃, 消毒效果可增强一倍。不同消毒对象每平米需要喷洒稀释后的消毒药量:圈栏50mL、木质建筑100~200mL、砖质建筑200~300mL、土地和运动场200~300mL。
5.3 不同的消毒药物不能混合使用
一种消毒药物不能长期使用, 需要多种消毒药物替换使用。
5.4 圈内的有机物影响消毒效果
只有彻底的清扫、高压冲洗后消毒, 才能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
5.5 微生物的特点
病毒对碱类敏感, 而细菌的芽孢耐受力极强, 较难杀灭。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第8篇
1 未发生猪病时可不消毒或随意消毒
很多养殖户认为未发生猪病时是否消毒与猪的养殖关系不大, 对消毒工作不重视[2]。其实, 消毒工作是净化环境、切断传染源的一个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畜禽养殖中, 尽管有时没有发生疫病, 也应消毒。因为不及时消毒, 净化环境, 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 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发疫病的流行。
另外, 有的养殖户虽然对猪场进行消毒, 但消毒次数和消毒强度不够, 且不能进行定期预防性消毒, 这样就不能有效减少和控制饲养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从而使疫病暴发的机率增大。所以未发生疫情时也应做好消毒工作, 并且要持之以恒。
2 消毒工作做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部分养殖户认为只要将消毒工作做好, 猪就不会发生传染病, 从而忽视对猪病的预防。消毒是疫病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但并不是根本措施。另外, 有许多消毒工作存在消毒盲区, 且再严密的消毒措施也很难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 切断传播途径, 因为病原体仍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介进行传播[3]。因此, 除了进行严密的消毒外, 还要有计划地进行疾病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3 随意使用消毒剂都可以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效果的好坏与使用的消毒剂种类有直接关系, 许多消毒剂都有不同程度的消毒缺陷, 要么不稳定, 消毒作用时间短, 要么杀菌能力强, 但对病毒无效[4]。如广泛使用的季铵盐类消毒剂虽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但因为没有杀病毒的能力, 因而成为有缺陷的消毒剂。所以评价消毒剂好坏不能只看它的杀菌能力, 而且要看它有没有杀菌、杀病毒的综合能力。因此, 在选择消毒剂的时候, 要注意查看其说明书及功用, 以确保消毒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4 不能正确掌握消毒浓度
目前, 部分养殖场的养殖者文化素质不高, 综合能力不强, 对消毒剂的使用存在许多误区, 如认为消毒浓度越高, 消毒效果越好。消毒浓度是决定消毒液杀菌 (毒) 力的首要因素, 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也不是浓度越高越好, 如96%以上酒精不如70%酒精的杀菌效果好, 这是因为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很多, 要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不同的消毒剂, 并配合使用合适的浓度和消毒方法等。部分消毒剂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浓度越高对动物越不安全, 搞好消毒工作的同时还应时刻关注动物的安全问题。另外, 即使按推荐浓度使用, 为保证消毒效果, 在使用时还要注意消毒药的用量。如果使用的剂量不够, 就存在消毒盲区, 消毒效力不会均匀, 只能是不完全的消毒。因此, 在合理使用消毒浓度的同时, 还应充分地湿润消毒物体, 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效果。
5 多种消毒药混合使用, 消毒能力增强
采取一些组合消毒办法可以使消毒能力增强[5], 如复合酚类和季铵盐类的消毒剂配合使用, 醋酸的消毒效果会增强, 戊二醛类的消毒剂在碱性环境中的消毒能力也大大增强。但不科学地混合使用消毒剂, 或消毒剂与清洁剂合用, 反而使消毒效果变差。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消毒剂组合。猪场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消毒剂, 往往会导致消毒剂的消毒效果降低, 因此, 要有计划地交叉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药。
6 高浓度或长期饮水消毒, 猪只肠道疾病会减少
适当地用能进行饮水消毒的消毒剂对预防猪只肠道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但高浓度或长期使用饮水消毒, 会打破猪只肠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导致消化机能紊乱, 甚至导致畜禽中毒, 得不偿失。
7 消毒前可不做清洗、打扫工作
彻底清洗和清扫被消毒物体是有效消毒的前提, 否则粪、尿、血液、体液等有机物的存在, 必然会影响消毒效果;而且彻底清洗和清扫会大大降低消毒剂的使用量, 降低消毒成本, 减少消毒盲区, 也可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学礼, 柴君秀, 史晓.猪场中消毒药物的筛选及现场消毒效果试验[J].四川畜牧兽医, 2003 (3) :35-36.
[2]张国斌, 陈国利, 张凤梅.猪场消毒的关键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1) :119.
[3]马延庆.规模化猪场消毒药物的选择及其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2) :148.
[4]陈德志, 杨智, 邱春家, 等.浅谈农村养猪场的带猪消毒[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0 (1) :40-41.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第9篇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难产;原因;解决方法
在规模化种猪场中,母猪难产是常见的疾病,因母猪难产问题而直接或间接的淘汰率为6%~10%,对种猪场带来的损失很大。在出现难产的时候如果助产不及时或者不当,不仅会引起种母猪的生殖器官疾病,甚至可以引起胎儿或者母子死亡,对于难产不容忽视。
1 引起母猪难产的原因
1.1 母猪产道异常
在临床中常见的骨盆狭窄、骨盆畸形、子宫颈狭窄、子宫颈未开或者开放不全、阴道狭窄、阴门狭窄、子宫扭转等,都可以引起难产。
1.2 胎儿异常
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胎儿活力不足、胎儿畸形或者过大、胎位不正、胎位姿势不正、胎儿气肿或水肿等,都可能导致胎儿难以通过产道,引起难产。
1.3 母猪产力异常
由于妊娠母猪营养不良、疾病、疲劳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母猪产程过长,老龄母猪体质差等原因,导致产力减弱或者不足。不适时的给予子宫收缩剂,也可能引起产力异常。
2 如何预防母猪难产
2.1 改善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营养不良的母猪,妊娠后胎儿发育不正常,活力不足,分娩的时候产力较弱。营养过剩,胎儿发育过大,也容易引起难产。母猪运动不足,也容易引起难产。在生产中,要根据母猪的生长发育特点,给予合理的日粮,尤其是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量要充足;适当运动,正确选配;分娩的时候要保持安静,防止对母猪产生干扰。
2.2 及时治疗母猪疾病
对于母猪的任何疾病,都要及时治疗,早日恢复健康,保持分娩的时候有充足的产力。特别要注意对阴道和子宫疾病的治疗,以免引起产道狭窄。
2.3 适时进行临产检查
临产检查一般在母猪开始努责到胎囊露出或排出胎水这一时期进行,检查太早难以确定胎位、胎势,过迟可能已经引起难产。当检查没有异常,应该让其自然分娩;如有异常,要及时矫正。
3 常见的母猪难产的解决方法
由于引起难产的因素很多,首先要确定引起难产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1 单纯性母猪阵缩及努责无力的解决方法
怀孕母猪阵缩、努责次数少且力量微弱,以致于胎儿不能排出。对于此种情况,在母猪子宫颈未充分张开、胎囊没有破时,可以先采取按摩的方法,经过直肠或隔腹壁按摩子宫。在确定子宫颈已开张,且胎儿及产道都没有异常情况的时候,可使用催产素治疗。
3.2 产道性难产
3.2.1 子宫颈狭窄由于子宫颈瘢痕、子宫颈钙化,使得子宫颈开张不全,导致难产。可以用隐忍刀在子宫颈上外方切一小口,用力将子宫颈扩大,使其沿切口撕裂,病情严重的也可以剖腹取胎。
3.2.2 阴门及阴道狭窄多发生在头胎,可以在阴户上侧方将皮肤切一小口,如果扩张还不够大,可以在另外一侧再做相同的切口,然后将胎儿强行拉出。术后将粘膜及皮肤上的切口分别加以缝合。拉出胎儿的时候,阴道后端下壁可能会发生破裂,阴道外脂肪突人阴道腔中。术后要在麻醉的情况下对阴道的破口进行仔细缝合。
3.2.3 骨盆狭窄由于母猪没有达到体成熟就配种,常会引起骨盆狭窄。此种情况,如果胎儿较小,羊水又较多,可以用斜拉胎儿的办法。如果此种方法不行,就要及早剖腹取胎或截胎。
3.3 胎儿性难产
3.3.1 双胎难产母猪的两个胎儿同时锲入骨盆,不能通过,此时常常还伴有胎儿姿势和位置的各种异常。在处理的时候,必须把胎儿的肢体分辨清楚,然后按照“推少拉多、推下拉上”的原则处理。将锲入产道较浅的和压在下方的胎儿露出部系上绳结后推回子宫,牵引出较多和压在上面的胎儿。
3.3.2 胎儿过大在胎儿一肢稍前一肢稍后的情况下,向子宫内灌注油类,轻轻牵拉,将胎儿拉出。如果无效,可以改用剖腹产或者截胎术。
3.3.3 胎儿后肢先出胎儿的后肢先出时,直接用手握住胎儿后肢缓慢拉出,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使胎儿受伤。
3.3.4 头颈先出胎儿的头颈先出,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胎儿和产道卡得不太紧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抓住胎儿的整个头部,緩慢拉出。中度异常,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胎儿的头后部,缓慢拉出。重度异常,可以先截除一前肢,在整复后在拉出。
3.3.5 胎位及胎向异常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多为胎儿横位于产道与子宫处。一般多采用推一次拉一头的办法。用手将横位的胎儿推人子宫内,纠正横位,然后再用手握住胎儿后肢或头部将其缓慢拉出。
3.4 截胎手术
在发生骨盆狭窄、胎儿过大、胎儿姿势异常等而助产兀效时,或者胎儿已经死亡并发生气肿,母猪的体质较好的时候,可以施行截胎手术。截胎手术不是把胎儿截成数块,而是把阻碍排出的部位截断取出,以利于取出整个胎儿。在做截胎术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母猪的子宫,胎儿截断后,要用纱布将骨端包扎好再牵引胎儿。
3.5 剖腹产手术
难产时,对于从产道助产或者截胎效果不好的情况,可以施行剖腹产手术,将胎儿取出来。病理性分娩或者难产、胎儿绝对大、胎儿畸形、子宫颈增生性闭锁、阴道肿胀、子宫破裂或者穿孔等病理情况下,一般实施剖腹产手术。做剖腹产手术要做好器械的消毒、母猪保定和麻醉工作,剖腹产的切口和部位也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 结语
科学制定规模猪场的消毒程序 第10篇
1 进场前消毒
在猪场入口处设专职消毒人员和喷雾消毒器、设紫外线消毒灯、脚踏消毒槽 (池) 和洗手消毒盆, 所有进场人员必须实施衣服喷雾消毒、紫外线灯照射5~10分钟消毒、脚踏消毒和洗手消毒, 经各环节、部位消毒后方可进入。猪场大门设消毒带 (池) , 供出入过往车辆消毒, 消毒带宽能通过所有进出车辆、长为车轮胎周长的1.5倍, 即一般为长5~7米、宽3米、深0.5~0.7米。所有进场车辆必须由高压消毒机喷雾消毒, 并经消毒带 (池) 对车轮胎进行消毒后进入猪场。
2 非生产区的消毒
非生产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饲料加工区等生产辅助区, 要求经常清扫, 保持清洁卫生, 于每周消毒1次。
3 进入生产区的消毒
进场人员在外更衣室脱去所有外衣后, 经消毒液洗手, 在内更衣室换上全部场内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后, 方可进入生产区。严禁出现生活区、生产区的双向互串。工作服和工作鞋保持清洁, 并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生产区内各栋猪舍入口处设消毒池或消毒带, 以供进入猪舍的工作人员和运料车的消毒。严禁各栋猪舍工作人员串岗聊天、闲逛等。生产工具定期消毒。
4 空栏猪舍的消毒
消毒时应将猪群转出空栏, 清扫、清干下水道或排污沟所有脏物, 用2~3%的火碱液浸泡1~2小时, 高压清洗机清洗, 干燥, 消毒液消毒, 干燥备用;进猪前再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5 带猪消毒
带猪喷雾消毒能够杀死和减少猪舍内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和细菌, 沉降猪舍内漂浮的尘埃, 抑制氨气的发生和吸附。带猪消毒效果较好的药物有:百毒杀;0.015%百毒杀溶液用于日常预防性带猪消毒、0.025%百毒杀溶液用于发病季节的带猪消毒;强力消毒灵:带猪消毒药液浓度为0.5~1%;过氧乙酸:0.3~0.5%溶液用于带猪消毒;新洁尔灭:0.1%新洁尔灭溶液用于带猪消毒。
带猪消毒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消毒前一定要对消毒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和清洗;二是正确配制药液浓度和规范使用消毒药物;三是稀释药物的水杂质较少、温度适宜、浓度均匀;四是带猪消毒应选用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较小的消毒剂;五是产仔舍、保育舍每周带猪消毒两次, 但仔猪断奶后第一周不要带猪消毒;六是产床和保育床要经常用蘸有消毒液的拖把进行擦洗消毒。
6 生产用具消毒
清扫和饲喂用具:清扫和饲喂用具要分开使用、存放, 每次用完后, 要清洗消毒。
治疗工具:注射器、针头等常用治疗用具每天要煮沸消毒30分钟, 治疗时做到每头猪一个针头。体温表在每次使用完后用酒精棉擦拭消毒。
手术工具:剪刀、耳号钳、牙钳、止血钳等用具, 每天用完后要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场内饲料包装袋:必须用场内专用饲料袋, 饲料运输必须用场内专用运输工具, 各栋饲料袋回收后, 要用消毒液浸泡, 或熏蒸消毒后才可连续使用。
7 饮水消毒
饮水消毒的药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二是长期使用对猪体无毒、副作用;三是经检测无残留;四是对人体无不良影响;五是经有关部门检验得到饮水消毒的使用许可。目前, 用于猪饮水消毒的化学药品主要有氯剂 (如漂白粉、次氯酸钠、氯胺-T) , 碘剂 (如碘化钾、氢多碘化四乙氨酸) , 溴剂 (如氯化溴、溴代三聚异氰酸) , 阳离子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百毒杀、新洁尔灭) 等。上述消毒药物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
8 污水与粪便的处理消毒
8.1 污水的消毒
其方法是先将污水处理池的出水管用一木闸门关闭, 将污水引入污水池后, 加入化学药品 (如漂白粉或生石灰) 进行消毒。消毒药的用量视污水量而定 (一般1升污水用2~5克漂白粉) 。消毒后, 将闸门打开, 使污水流出。
8.2 粪便的消毒处理
猪粪便中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 尤其是患有传染病的猪, 其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更多, 如果不进行消毒处理, 容易造成污染和传播疾病。目前, 最常用的粪便消毒处理方法是生物热消毒法, 包括发酵池法和堆粪法。
发酵池法:根据每天粪便产生的数量, 在距猪场200~250米以外无居民、河流、水井的地方挖2个或2个以上发酵池, 发酵池底面及周围用砖砌、水泥抹, 以不漏水为准。将粪便倒入池内装满后用泥土封好, 经1~3个月发酵, 清出用作肥料。几个发酵池轮换使用。
堆粪法:在距猪场100~200米以外的地方, 挖深20厘米、宽1.5~2米、长度不限的浅沟, 在沟底铺一层25厘米厚的非传染的粪便或垫草, 在其上放上欲消毒的粪便和垫草, 高达1.5~2米, 然后在粪堆上再铺10厘米厚的非传染的粪便或垫草, 上压10厘米厚的沙子或土, 堆放3周至3个月后, 取出作为肥料即可。
9 猪尸体的消毒处理
猪的尸体含有较多的病原微生物, 如处理不当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 还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必须对猪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目前无害化处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焚烧法:在焚烧地点挖一十字形沟 (沟长约2.6米、宽0.6米、深0.5米) , 在沟的底部放木柴和干草作引火用, 于十字沟交叉处铺上横木, 其上放置尸体, 尸体四周用木柴围上, 然后洒上煤油焚烧, 尸体烧成黑炭为止。或用专门的焚烧炉焚烧。
高温处理法:此法是将猪尸体放入特制的高温炉 (温度达150℃) 内或有盖的大铁锅内熬煮, 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
发酵法:尸坑为井式, 深达9~10米, 直径2~3米, 坑口高出地面30厘米, 坑口有木盖, 将尸体抛入尸坑内, 当尸体堆到距坑口1.5米处, 盖封木盖, 利用生物热发酵, 经3~5个月发酵处理后, 尸体完全腐败分解, 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在尸体处理时, 不论采取哪种方法, 都必须将病畜的排泄物、各种废弃物等一并处理, 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