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精选12篇)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1篇
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大学英语考试大纲的要求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从1996年1月的CET-4考试起,对其题型作了适当的调整与增加,其中一项就是增加了“英译汉”一题(从四篇阅读材料中挑出若干个句子,要求学生将之译成汉语)。这个考试题型就将“译”作为一种检测手段来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此,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译”和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的,甚至于过分重视“译”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听”,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听懂英语即是一种对英语进行“心译”的过程。学生每听到一个句子,都会条件反射般地将之译成汉语;“说”,很多学生在说英语之前是先想好汉语的;“读”,读的时候脑海里面浮现的是汉语的意思;“写”写英语文章之前,是想好汉语文章的。这样的“听、说、读、写”也就是产生“Chinglish”的原因。“译”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并不是起着绝对积极有效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达不到用英语进行思维和分析的境界。要解决这一难题,要正确理解“译”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就需要深入理解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的第二个方面:自身的现实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需要。
二、自身的现实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融入了国际社会,而英语作为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其作用可见一斑。在现在的中国,想了解世界,就需要用英语来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在做什么。作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报纸、杂志、电影,处处都是英语。同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又有自己的一门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把英语翻译作为一种工具为其专业技能服务。科技翻译就是这样产生的。殊不知,科技翻译是现在中国社会奇缺的人才之一。科技翻译,联通了某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和汉语。同时也为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要性的第三个方面埋下了伏笔:翻译,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科技翻译让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向了世界,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开辟了人生的新篇章。
三、大学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我和同事在英语教学中都发现,不少学生在接触单词和句子之后,对其用法的记忆并不是很好,在以后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如果经过句子翻译的训练,学生对单词用法和句型的掌握则较为深刻,不再容易出现错误。交际教学法的训练适用于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词,比如,“dining”(可以设置很多场景,What’s on the dining table?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dining room?etc.);而翻译教学将使学生记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英语单词或句型。比如,在讲到“psychology”这个词的时候,运用翻译教学就比交际教学更为有效(翻译名词:心理测试psychology quiz心理学家psychologist等)。
在一些专门开设的翻译课上,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更专业的翻译训练,这将对学生单词意义、句型及背景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大的巩固作用。
四、历史和社会的使命
历史需要更多的人来欣赏,社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创造。中国历史要走向世界,就通过语言的媒介(翻译)传播开来;社会要逐步融合,不同语言之间必然有交融。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联系了中国和世界,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更多外面的人了解中国。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翻译课,可以让学生在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吸收西方的英语人文知识素养。威尔金斯在他的《二语教学》一书中指出:“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准不应是学生能背多少教过的句子、词组和生词,或知道多少语法规则,而是他们能用所学到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多少。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创造。”而英语教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把翻译这一语言创造活动普及开来。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开设翻译课。《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建议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在结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之后,可以把翻译课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向学生讲授有关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与技巧。这是保证大学生英语教学不间断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这也是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澄生.关于非英语专业开设翻译选修课的思考.广东机械学院学报, 1996, (9) .
[2]王翠莲.浅谈公共英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 1996.
[3]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 2005, (5) .
[4]张燕.大学英语增设专门翻译课的必要性.大学英语, 1996.
[5]周领顺.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势在必行.天津外国语学报, 1999, (3) .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2篇
一、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致使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尤其自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唤醒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率,从入校门那一刻开始,学校或老师就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增强其紧迫感,强调证书的重要性:大学期间要多考一些等级证,比如普通话证,计算机证,英语四、六级证等。这种大环境使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不断提高,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对湖南两所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展开问卷调查,同时结合英美文学的功能,全面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以期抛砖引玉。
二、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情感调查
(一)调查对象。
该调查采用随意选取样本的非概率抽样法,调查对象是296名来自湖南两所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在校生,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因此该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进一步分析与研究的价值。另外,大学英语课程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所以调查对象只选取了两个年级。调查样本属性如下表所示: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首先形成调查问卷初稿,为检验问卷的信度、效度,首先笔者在所任教的学校发放问卷初稿进行预调查,并听取研究生导师、同事的建议,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与权衡,最终形成调查问卷。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调查(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英美文学的看法。
(三)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总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67%。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有42.6%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32.8%的学生对英语表示一般,21.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英语;在学习动机方面,36.8%的学生表示是出于兴趣,34.8%的表示是迫于学校要求,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在努力程度方面,61.5%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是努力或比较努力的,59.5%的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实际多于其他课程,但只有13.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好或比较好,70.3%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不太好或不好。另外,68.2%的学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在针对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态度上,39.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英美文学;47.9%的学生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让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一些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
三、英美文学的功能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习一门英语的过程是一个对其文化了解的过程,而一个国家经典的文学作品恰恰浓缩了该国的文化精髓。英美文学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基本功,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原始文化等,从整体上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者很重要的原动力。[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往往是围绕相关考试展开的,学习材料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与之相反,英美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应,英美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述故事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阐述典型事件的社会褒扬、社会批判,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情感需求。而且,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和愉悦功能等,可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把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动性解放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增强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英国大文豪利维斯(F.R.Leavis)言道:“文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本身很重要,而且还因为它蕴藏着创造性的.能量。在文学中,或许只有在文学中,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感觉仍然显而易见”[2]“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3]不同流派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写作风格就需要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述,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4]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接触并习得各种语境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而且能增强根据不同的语境或交际任务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意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扩大知识面,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多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文学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洞察一个民族文化的轨迹和情感。[5]张汉良教授言道:“文学的学习有利于跨文化的传播。”[6]赏析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这种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始有可能“领会”西方文化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因为“文学能反射出文化的某个层面”[7]英美文学的赏析,所以可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游刃有余。
(四)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英美文学名着是外国文学中的精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8]是“由那些有着伟大灵魂,开阔博大胸襟,独特个性,敏锐的生命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和杰出艺术创造才能的作家用生命铸造出来的它们能超越特定时空有着动态开放性、能够向着任何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读者敞开的艺术世界”。[9]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英国着名诗人叶芝曾说:“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作者。”[10]学者虞建华曾指出英美文学有助于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11]英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及自身素质的重要学习内容。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3篇
关键词: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77-02
在当今高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更为频繁。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现行教学中,重视语言知识,忽视文化知识;重视语言知识输入,忽视文化知识输入;重视抽象理论分析,忽视具体知识感悟等倾向十分突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介,还要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表面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但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想,语言脱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通过英语学习,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又能有助于语言的理解。林汝昌认为,外语教学有不可分割的三个层次:语言的结构层次、语言的结构文化层次和语言的语用文化层次。[2]前两个层次强调语言及文化知识的讲授,后一个层次在于语言实践,这也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赵爱国、姜雅明提出,外语教学至少应包括语言内容、言语技能、交际能力和文化悟力四个方面的内容。[1]
因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包含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它们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要贯彻于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语言知识,训练他们的言语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和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使他们能够准确、顺利地进行交际。
2.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文化差异却成了不同国家人们交流的重大障碍。由于社会风俗习惯、言语与非言语表达方式、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方在交流时对于同一话语、身体语言的真实含义存着不同的理解,导致无法沟通,甚至造成误解与矛盾。
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3]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能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如果忽视文化教学,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中蕴涵的文化现象,进而影响对语言现象的语用层次上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导入文化,有助于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非常必要。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发展也对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制订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4.汉语文化负迁移
因为英汉民族文化是在不同的环境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所以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都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受到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文化迁移,通常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汉语的文化特征与英语的特征相似时,往往会出现正迁移,它对学习和掌握英语极为有利;相反则出现负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或消极的影响,阻碍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比如,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如果学生不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借助于汉语语言及汉语文化习惯思维,推测词义,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比较中英文化的异同,加深对英语国家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的了解,能够消除文化障碍,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这是非常重要的。
5.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
赵爱国、姜雅明认为,文化教学是指“与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相对应的传授或移入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从而使他们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知识结构得以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全部选用原文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英美等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将他们的文化展现在中国学生面前,这种文化教学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有所了解,丰富知识文化,拓宽视野,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策略
杨学云指出,文化教学应遵循适用性、适度性、科学性、客观性及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的原则,并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教材为依托,以文化知识为重点,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5]
1.语言与文化结合
大学英语学生不可能专门系统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教师可以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在语言教学中获得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交际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教材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通过教材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组合。
2.学习与实践结合
由于大外学生没有很多机会直接体验英美文化,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得到加强,提高他们跨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
3.课内与课外结合
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网络资源也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如计算机、幻灯片、电影等资料进行文化教学,使学生直接而生动地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班上进行展示,这样,他们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概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Hymes,D.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4.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4篇
随着当今社会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学生的教育经历也呈多元化, 有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生, 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英语这门必修课,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只能以中等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基准, 这样导致了课堂教学让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觉得对自己提高不大, 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而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会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需求, 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改革措施。
2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史蒂文·D.克雷申 (Ste Phen D.Krashen) 的i+1的输入理论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I (input) 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1是稍高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史蒂文·D.克雷申 (Ste Phen D.Krashen) 认为只有给学生输入可理解的语言, 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可理解的语言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生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为实现“输入可理解的语言”提供了条件,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3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践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 把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不同的层次, 让英语水平比较接近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依据学生英语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采用适当的评估办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厦门华厦学院对大学英语课程实行了分层次教学, 具体操作如下。
1) 分层次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
学生分层是根据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将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进行分层。厦门华厦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参加英语水平摸底考试, 把学生分为A (快班) 、B (慢班) 两个英语水平的层次。A层次的学生总体上英语水平较高, 语言应用能力较强, 英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B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2) 分层次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层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 我们选用了难度适当的教材,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次在教学进度方面较快些, 教学目标及要求为第一学期教师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双语授课模式, 90%左右的学生应该通过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第二学期教师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 大部分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运用能力A级考试, 部分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B层次教学进度慢些, 教学目标及要求为第一学期教师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期使用双语授课,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大部分同学能顺利通过高等学校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
3) 分层次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评价模式
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及要求, 甚至是教学方法及进度都不同,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估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异。因此, 在分层次教学中,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除了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结果性评价外, 学生的出勤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学习过程的评价也被纳入考核体系中。
4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取得的效果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尽可能地得到了释放,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大学英语的出发点改变了以往“以中间水平为基准”, “向中间看齐”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分层后, 班级的整体水平较一致, 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更加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也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2)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为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史蒂文·D.克雷申 (Ste Phen D.Krashen) 的i+1的输入理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便于满足学生理解大部分的内容, 但仍有需要经过努力和挑战才能达到的部分。因此,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习者在能够理解输入的基础上增强其外语学习的信心。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 分层次教学消减了因学习材料难度过高而带来的焦虑感,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而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说, 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 具有挑战性的能力要求不但可以让他们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而且还会激发他们学习更高难度知识的欲望。
3)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 从而提高英语自主语学习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 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全面开发。心理学家布鲁姆也在他的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 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因此, 我们在分层次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了各种有利条件, 对具体学生的学习障碍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让学生制定真正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5 厦门华厦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为了使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务处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反馈:问卷调查、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督导组听课、召开大学英语教师座谈会等。从反馈信息来看, 厦门华厦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是一项有力措施, 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同, 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厦门华厦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开展时间比较短, 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 仍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 层次的设置和划分要更加合理
科学合理的将学生分层是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新生入学后可进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可依据摸底考试成绩, 参考高考成绩, 结合个人意愿的原则进行分层。目前厦门华厦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为A班 (快班) 、B班 (普通班) 两个级别。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 可依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及学生意愿, 适当调整班级,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要求, 做到因材施教。
2) 进一步贯彻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希望学院能动员全院教师充分认识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并努力付诸到教学实践中,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另外, 分层次教学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有些影响, 尤其是B班的学生, 可能会有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 我们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让他们真正明白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 针对不同层次班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难度适宜, 实用性强
高职的教学思想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应强调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与“实用性”, 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派上用场。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强的教材。其次在课文内容的讲授基础上, 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如增加口语实训课时比例、口语课分小班授课等。
4) 定期组织教研活动, 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各层次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评析、听课议课、教育教学问题专题研讨、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交流、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征询等方式, 取长补短, 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水平。
5) 优化学习评估模式
目前, 我院大学英语采用过程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学习评估模式。过程评估主要以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为了进一步优化学习评估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多鼓励积极参与英语活动, 如英语角、英文电影配音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辩论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等。教师要将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比赛结果等认真统计, 按照合理的激励制度给予加分奖励。这样更为全面地评价体系既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 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改进,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另外, 终结性评估要针对不同层次尽量做到灵活、实用, 能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和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
6 结语
一方面,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而另一方面,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对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研究, 对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Pergamon, 198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何培芬.论高职英语分级教学[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115-118.
[4]廖丽英.对大专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4) .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5篇
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应用文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熟悉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往来,其次,要根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讲授内容,必须使学生能对本国的文学有一个较系统地了解,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一条明晰文学发展脉络,熟悉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对本国文学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掌握。 2.2大力推进教材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分块组织教材内容,并注意增加一些新篇目。在教材编写上,必须在保持知识性的前提下着力突出价值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路径选择。
2.3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思路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多用案例教学,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注意师生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课时一定要注重学术性,讲深讲透重点内容,并能随时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并将与课本知识有关前沿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
2.4改革创新评价及考核方式
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育通常是以一次考试的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这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必须重视平时学习和考察,同等重视过程与结果,同时,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另外,在检测考试中,不要再拘泥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看重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最后,一定要建立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打破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方式。
2.5要高度注重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好的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将多媒体等先进的视听手段引进课堂,能充分利用文学与音乐及美术的关系,可以将文学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形象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另外,要进一步优化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做到合理使用。可以针对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网上语文教学资源、给大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质。要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英语课堂翻转的必要性分析 第6篇
【关键词】翻转 教师角色 学生状态 必要性
一、翻转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英语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传道”和 “授业”,却忽视了“解惑”。偏重知识的传授,教材背的滚瓜烂熟,课程讲的津津有味,甚至有的教师什么时间讲到哪课的哪个单词都把握的恰到好处。不管学生反应如何,一本教案讲终身。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新的教学技术不够普及,坚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殊不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内容, 落后的教学手段与时代的发展已经存在差距, 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授课内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增加一些动画效果。但是,这只是一种变向的注入知识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往往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老师为了维持秩序,主导性过强,多是采取单项的灌输知识的方法,并不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怀。
在大班授课的教学环境中,教室大,座位越靠前听课效果越好,但是前排的座位是有限的。个别学生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迟到、不情愿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等原因坐不到前几排座位而无法听清老师讲课,慢慢地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专心听讲。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授课内容,缺少操练的机会,师生双向交流变得很难实现,上课变得非常沉闷枯燥。大学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较多,有的活动和上课时间发生冲突,一些学生会的成员往往会选择请假甚至逃课。他们的课程落下了,有的会抄别的同学的笔记来补习,有的就不管不问了。学生各自的能力、兴趣和基础不能整齐划一,按照大班的开课进度,有些觉得太慢,感到沉闷;有些感觉太快,未能跟上。老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翻转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师再也不需要在学生面前花费30-50分钟来讲解他们已知或者可以自己查阅到的知识。教师可以把课堂需要的词汇和文化知识做成视频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课下掌握。现代大学生都热衷于聊天,教师可以把教学视频放在学生们聊天的平台上,建立专门的讨论组,把授课班级都添加进来。课堂时间则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们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练习。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教学中采用的练习应该要求学生自主创造内容,语言理解与产出要紧密结合,设计语境去练习语言形式或学习语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文化的交际性,注重语言和认知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机,塑造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品格和情感。应该强调语言、社会文化和思维认知的多元目标。翻转课堂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基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课堂讲解内容由知识讲解传授转变为问题研究,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技术应用由多媒体和板书的内容展示转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和协作讨论。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也要进行转变,要相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会有出彩的机会”,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积极进行课前学习和参与课堂研究,要自己掌握好学习的进度。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落后了,要好好利用老师发布的自主学习材料,积极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三、结语
翻转课堂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变为學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习和课堂研究。课堂讲解内容由知识讲解传授转变为问题研究。技术应用由多媒体和板书的内容展示转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和协作讨论。评价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测试转变为多角度、多方式的测试。我们希望拥有时代的课堂,时代的教师,让学生们散发智慧之光,就很有必要让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翻转起来,转向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2]蒋园园.计算机混合式学习对传统课堂的颠倒研究—以颠倒课堂为例[J].软件导刊,2013.
[3]卜彩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7篇
胡壮麟 (2006) 曾在《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列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英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曾提出一种理论, 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提高的, 孩子们不必学语法。为此, 他们曾编写并推广一本包括100多个单元的英语教材Language Use。经过多年的实践, 他们发现英国学童的语言水平下降了。为此, 1987年他们在兰卡斯特召开了对语法教学的作用重新评价的学术研讨会。语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交际教学法的产生, 我国外语教学中就开始以交际教学法为主流思想,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大学英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 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很少有人对语法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一谈语法教学就感得“out of date”, “traditional”。很多语言学者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 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 不必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来讲授。且英美国家人学英语从不学习英语语法, 中国人学母语也从来不讲语法的现象又有了实践的佐证。受此观点影响, 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外语课堂消失了, 在大学英语课堂更是难见语法教学。事实上, 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foreign language的范畴。与母语国家或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是有所不同的, 学生离开课堂之后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难以多听多说以掌握外语的规律。随着英语语法难度的增加, 英语与汉语之间差异也越来越大, 因此, 语法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外语只是学校里的一门学科。虽然说现在的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应用, 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注重交际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并不代表语法的学习就不重要了。实践反复证明:不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不懂得语言的内在联系, 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只能停留在“鹦鹉学舌”的水平上, 最终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受“高考语法不是重点”的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有所削弱, 笔者发现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英语语法知识明显薄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必要对中学已学过但尚未充分掌握的部分则予以重点复习、加深和提高;在高校英语基础阶段, 语法仍然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可忽略, 且必须学好。再者, 近些年语法教学受到大学四六级考试的负面影响。旧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大纲》指出, 考核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而2006年修订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指出, 词汇和语法知识不再单独列为考项, 而融入其他各部分试题中进行考核。许多师生受考试的指挥, 产生误解, 认为不考语法题就不用专门学习语法, 把语法的教与学搁浅了。由此, 在实际教学中, 语法教学由显性变成了隐性, 甚至是隐形。
三、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 语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评价第二语言习得中语法教学的效果时, 许多研究一致认为, 语法教学有如下作用:1) 语法教学虽然不能改变语法习得的顺序, 但可以加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推动内在语言能力的提高;2) 语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和自身的创造力产生无数句子的机制;3) 语法知识具有调整的功能, 词汇必须根据语法规则才能组成被大家接受的句子, 对于许多表达不清楚的句子, 可以利用语法知识进行调整;4) 语法教学有助于解决语言学习的“石化” (fossilization) 现象, 使学习者关注语法现象, 有利于长远的语言学习进步。
2. 大学语法教学应与中学语法构成良好的衔接。
大学语法与中学语法在能力要求、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虽然对于大学英语的学生来说, 在中学就已经学过基本的语法规则, 但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对语法形式的掌握, 他们仍然无法将这些形式与其意义及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运用于实际交际当中。“学生不需要规则’, 他们已经知道规则’。他们所要学习的是如何应用这些规则, 说什么写什么, 给谁说给谁写, 为何目的, 在什么环境下进行”因此, 大学英语的语法教学应当完成这个衔接的重任, 把其重点放在语法规则的应用上, 把语法当作交际手段的集合来教。
四、结语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外语学习的环境, 充分提高语法意识, 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 语法教学才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在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晓娅.英语语法教学实施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 (11) .
[2]崔刚.语法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 (3) .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8篇
关键词:CRI英语,语言输入,情感过滤,信息图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 R I) 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 是中国以外语形式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级广播电台。其开办的“环球资讯广播”、“英语综合广播 (E a s y F M) ”、“欧美流行音乐广播 (H i t F M) ”以及“外语教学广播”等多套英语节目能够在北京、上海、广州、兰州等大中城市收听, 其主要内容涉及英文类时事新闻、国际资讯和流行音乐。C R I英语广播的速度约为每分钟120词, 词汇量7000左右, 与外电常速广播比, 句子相对较短, 结构也相对简单, 是从初级听力水平向高级水平过渡的最佳材料。而C R I慢速英语节目的速度、词汇量均与VOA的Special English类似, 适合作为听力学习的起步材料。
但是长期以来, CRI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在很长时间里CRI将其对内英语广播的收听对象定位为在华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 因而缺少适合国内英语初学者收听的英语节目。其次, 节目所使用的英语语言具有“中式英语” (C h i n g l i s h) 之嫌, 曾经有过被说母语的英美国家的听众不理解的现象, 因而很多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担心会学不到地道的英语。再次, 我国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解英美等国家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的重要性, 过分强调掌握地道英语, 促使英语学习者想方设法去收听英语国家的广播节目, 而忽视国内自己办的英语广播节目。最后, 2004年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听力方面均没有对广播英语提出教学要求,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涉及广播英语的内容, 只把听力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听力能力的唯一资料。
一、CRI英语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听说领先”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路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级各类学校对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往, 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有了更高的期望。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就对听力理解能力有这样的描述:“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节目” (一般要求) 、“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 (较高要求) 、“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 (更高要求) 。这些明确要求已经引起了部分师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对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视。
Nobuyuki Honna教授 (2001) 在谈日本的英语教学时指出, 日本公共教育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有三个:“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用英语对外介绍日本文化”、“将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来教授”。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日本的英语教学是有相似之处的。在中国, 英语教学同样是外语环境下的英语语言教学, 学英语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 学习英语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 另一方面还包括向英美国家的人宣传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同时还包括与来自非英语国家但能够讲英语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说, 我们的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因而,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如何用英语表达我们周围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东西。也就是说,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CRI英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CRI英语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就是以英语为工具, 适时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方面面, 让世界了解中国。英语综合广播 (E A S Y F M) 全天24小时播音。既有适合英语初学者的Special English、Studio Classroom、Let's Talk in English等节目, 也有N e w s&R e p o r t s、F e a t u r e、N e w s Update等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收听的新闻专题节目, 还有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China Beat、All That Jazz、Beat Generation等音乐节目, 还有China Drive、B-Side Story、Easy Weekend等人文节目。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收听这些节目, 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 促进大学英语学习。
具体来说, 将CRI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辅助手段, 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益处:
首先, CRI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补充性听力材料将从数量上极大地增加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内在化过程, 为了加速这个过程, 关键在于强化输入。依据克拉申理论, 所谓“输入”是指学习者通过听和读接触语言。他强调语言输入必须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 故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 是因为语言中包含稍高于他自己目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学习者通过合理的输入强化, 便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由于CRI广播全天24小时播音, 学生只要有调频收音机 (或带调频的耳机) 就可以很方便地收听英语节目, 客观上可以保证语言的大量输入, 为语言习得和输出打下基础。
其次, CRI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补充性材料可以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按照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有了合适的大量的输入还要考虑学习者内部的心理因素, 如学习的动机、态度、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情绪等.这些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 从而制约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若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较大, 自信心较强, 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则是积极肯定的, 学习情绪始终稳定, 那么, 对语言输入的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小, 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 过滤作用就大, 获得的输入就少。C R I英语节目 (尤其是Easy FM) 的主要听众是学英语或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年轻人。节目内容为年轻人喜闻乐见, 可以极大地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 减少学习英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 增加语言的输入,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英语语言思维习惯。
再次, CRI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补充性材料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根据著名心理学家F.C.Barlett的图式理论 (memory schemata) ,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 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 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 (slot) , 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 图式便实现了。CRI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生及其周围环境, 在听广播之前, 学生已经从各个渠道得到了相关信息 (主要是中文信息) , 蕴涵丰富的图式。在收听CRI时, 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很容易被“激活” (actuating) , 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产生新图式, 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 从而能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的内容。
最后, CRI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补充性材料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引入CRI英语内容,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重视身边的英语, 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 帮助学生用英语去思考, 学会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生活, 从而加快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促进课堂英语学习。
鉴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CRI英语节目, 合理使用CRI英语听说材料, 培养学生立足现实生活, 稳步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Nobuyuki Honna,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Japa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ing, 2001.09:340-347
[2]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Pergamon Institute for English, 198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07.
[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09.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9篇
我国的现代英语教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 进入90年代, 从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到社会上的各种专业技术职称考试, 都少不了英语, 因此, 英语从正规的学校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补习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 且大学生毕业时必须有大学英语A、B级证或四级证, 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因考四级屡考屡败而选择轻生。当此类血淋淋事件一再发生时, 国人才开始反思, 难道英语比母语、比所学专业还重要吗?当我们对英语的认知变得理智、成熟时,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学习英语 (语言交流工具) 到底有什么用?”学习英语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这门工具, 能用它表达我们的思想, 能在国际交流中得心应手, 实现跨文化交际。可是目前我们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能达到这一最基本目的吗?那么多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人才能进行相关专业的国际探讨吗?要解决这个问题, 且看看我们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吧:
⒈教材内容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介绍
目前我国各高校所使用的各级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都过于倾向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科技、经济等, 而很少或几乎根本就没有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就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系列教材之一《希望英语2》 (综合教程) 为例, 本册教材共“8个主题单元和两个阶段测试, 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 “本教程全部语料来自地道英语环境”, “充分考虑到讲英语国家的国别差异”。[1]笔者还对目前应用范围最广, 由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分析, 发现本套教材共80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的只有1篇, 占1.25%。这充分说明了编者在编教材时只注意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而忽视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介绍。
⒉目前我国各种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内容都主要是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等学校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真题的分析研究得出, 这两类考试中各种题型所涉及的文化内容都倾向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以2010年6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题为例:第一部分为写作题, 题目是“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 这是有关英文拼写的;第二部分快速阅读是有关沉迷网络的, 其所谈现象及所涉及的专家都是国外的;第三部分听力也都是有关英语国家的, 如长对话一是关于英语国家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 长对话二是有关英国儿童零花钱的;第四部分深度阅读中的section A是有关美国绿色建筑的, section B中的两篇文章也是有关英语国家的航空和心理学方面的。第五部分完形填空是有关电子商务的, 虽然从文章中看不出明显的文化烙印, 但很明显这篇文章所讲情况并不是有关中国电子商务的。第六部分5个句子翻译中有一个用到英文名字, 其他没有明显的倾向。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从文化考查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只注意考查学生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而忽视了本国的文化。
⒊我国培养出的各类人才在国际交流中得了“失语症”
上世纪末由曹顺庆先生提出的“失语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 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 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王黎生在其文章《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问题研究》遗憾地发现:“在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虽能较快地适应外国文化, 但是在谈到中国文化的内容时, 他们中多数却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2]有人提及“英文系的师生对英美语言与文化已崇拜得五体投地, 以至于言必称美国’, 而对中国文学与文化则弃之若敝履, 似乎与己毫不相干。而在中国学界的其他领域, 情况也大体如此”。由此可见对我们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过度强调以及对中国文化重视不足所导致的这一病症是非常严重的, 长此以往, 中华民族文化将丧失殆尽, 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
中国文化在大英教学中的必要性
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主要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言语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行为方式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它无所不包奈达认为, 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与习俗的综合”。[3]语言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包含语言, 并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保存文化, 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 Marshall Mcluhan就预测到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地球村, 现在这一预测得到了证实。随着信息及交流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和国家都相互联系起来, 国际交流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特色。全球化时代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 并在国际事务、因特网、文件处理软件、英语教学产业等领域占绝对优势, 因此英语所要反映的文化不应只局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 而应反映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鼎民教授就曾经说到:“the spread of English in Asia does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transplant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British English, or any other Native Speaker English in the region.Rather it means that English is being increasingly de-Anglo-Americanized, and that new varieties of English are being established to reflect Asian ways of life.”由此可见现在的英语应该是去英美文化的英语, 它应反映世界各国的文化, 而不仅仅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文化。
⒉反文化侵略
这绝非危言耸听, 目前, 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被英语同化。据估计到下个世纪全球六千多种语言中将有80%消失 (Crystal) , 这是一种思想和社会悲剧, 人们越来越感到美英文化传播渗透的严重性。[4]王芳还在文章中将其视为生态危机, 她说:“语言的消亡对人类文明所造成的损失是对文化领域内生态平衡的破坏, 它无异于一场生态灾难。然而人们生活的正常环境却是多种语言共存的环境, 世界上有半数人口讲两种语言。许多人对英语全球化给语言多样性的生存带来的威胁深表担心。就连汉语和西班牙语这样的世界性语言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语言的消亡与生物物种的消失同样可怕, 他们呼吁建立语言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来研究和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4]因此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重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是民族精神之所在。失去民族文化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因此, 我国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仅靠输入英语国家文化是不够的, 就交流的双向性而言, 本土文化的融入同样至关重要。
⒊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 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杨洁篪外长在答记者问时说:“外界对中国最大的误解, 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根本思想和根本原则不了解、不熟悉, 因此, 也就根本无法体会中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得到迅速提高, 国际化进程加快,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频繁, 也越来越深入。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的召开吸引来了更多国家的人。这些外国人中有为做生意, 有为了解中国地方民俗, 有为观光旅游, 有为学习中医、功夫、饮食等等, 而他们又不懂汉语, 不可能也没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汉语, 因此在向他们介绍我国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文化时, 我们需要用世界语英语。但是目前我国所培养的外语人才中很少有人能与外国人用英语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中国文化在大英教学中的导入途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们很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学,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⒈改编大学英语教材, 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教材编写者要转变观念, 编写适合学生水平的大学英语教材。教材中既要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文化也要介绍我们的本土文化,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了解多元的世界文化, 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文化敏感度,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付诸于实施, 像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吴鼎民教授就编写并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概览》。
⒉改革相关大学英语等级考试, 其中应涉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就要从大学英语A、B级、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入手。我们应该在此类考试中增加检测中外文化知识和语用能力的试题,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⒊提高教师素质
要成功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关键的因素是实施教学的教师, 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 应该“学贯中西”。只有“学贯中西”,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 才能在中西文化间架起桥梁, 平等地进行理解和沟通。也只有“学贯中西”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贯中西”的学生。外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 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还要有深厚的目的语文化与主体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 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失我文明古国的学者风范, 处处显示出中国学人应该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只有“会通中西”, 才能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显现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5]
参考文献
[1]徐小贞.希望英语2 (综合教程)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
[2]王黎生.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问题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0, 5 (3) .
[3]张琴, 刘蓓.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 2008, 28.
[4]王芳.如何开展生态化的大英语文化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外语素质也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能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合适而得体的会话,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年英语教学实践表明,那些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听说读写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却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在谈及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时指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可见,在实施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有200多种。韦氏美语学习词典中对文化(culture)的定义词条有9个,篇幅所限,这里仅列两个作代表:1.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and products,such as:a city of great culture.2.Enlightenment or refinement coming from a knolwledge of what is excellent in the arts,such as:the queen was a woman of culture.这两个定义把文化与智慧、聪明结合在了一起。在《辞海》中,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交流的工具。每种语言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每种语言中都大量存在着本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色彩并具有鲜明个性的现象。在《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一书中,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指出:“.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如果只学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1 习俗文化
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上差别很大。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去哪儿?”,而西方人常说:“Hello!”,“How are you?”。若按中国习惯去与西方人打招呼说:“Have you eaten?”就会被误认为:“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如果你还没有吃的话,我请你吃”。有一道中西习俗方面的选择题是这样的:
There are lots of dishes on the table.They are delicious.Butyou say to the foreigners.“Sorry,there aren’t many dishes.They arenot nice.”When the foreigners hear this,they will feel________.
A.happy B.angry C.strangeD.Unhappy
析:在中国,主人请客人吃饭,明明准备了一桌子菜,硬说没有菜,而且说菜不好吃,以示谦虚。而外国人听了会觉得奇怪,相反他们会认为是一种侮辱,因为既然是不好吃的菜,为什么要请他们来吃呢?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1.2 词汇文化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汉语中的表亲分别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称谓是严格区别开来的,英语却统一称为cousin。一些动物如龙(dragon)、猫头鹰(owl)、狗(dog),它们的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均不相同。有人曾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殊不知在英语中“dragons”一词指的是一种形象凶恶、口中喷火的怪物,与汉语中龙的气宇轩昂的形象大相径庭。
1.3 句法文化
在句法层次上,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汉语重意合,因此汉语长句主要是连动句,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构成谓语的单句。例如:“我们的学生每天去图书馆看书”,“病人应该吃了药再休息”等等。其句型结构是:S+V1+O1+V2+O2.而英语重形合,英语长句主要是复合句,即含有两个或更多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其中有一个(或更多)主谓结构充当句子的某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等。如:1.He went out to play football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其中“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则充当句子的状语。2.They rushed over to help the man whose car had broken down.其中“whose car had broken down”是作“the man”的定语。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扩充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英语的一大难题就是记不住单词,或者是记的时间不长。如果英语教师能适当地引入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这样就能够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该词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扩大词汇量,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如:“打包(doggie bag)”这个词,文化背景是英美国家的人也有节约的习惯,他们想把在饭店吃剩的食物带回家去,但又碍于面子,所以就说把食物打包带回去是给小狗吃的。
2.2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习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来导入文化知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大学英语精读》(修订本)第三册第四课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该句意为:如果她选中你的门廊作为她夜间栖息之所,从道义上说,你就很难将她赶走,就像你很难赶走一条走失之犬一样。这讲的是城市中那些潦而不倒的女隐士们的生活状态。学生可能会为“将一条走失的狗拒之门外是不道德的”而感到迷惑不解。因为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令人讨厌的,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等,然而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一种家庭宠物,是“人之良友”,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如luckydog(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gay dog(快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2.3 有利于情景教学
通过文化导入,让学生就某一情景进行实际操练,表演情景包括小品表演、故事表演、歌曲表演等。在表演中让学生认真体会演员的语言特点,并注意其姿势、动作、表情等身势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4 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或网上查询资料来积累相关文化知识,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著作品,了解和积累西方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使他们感受原汁原味地英语语言和文化,从而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不断产生,外语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了解、探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心得体会。教师可收集并介绍一些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网站,如英语听力类网站:http://www.tingroom.com/,英语阅读类网站:http://www.en8848.com.cn/,英语词汇类翻译网站:http:/yingyucihui.scientrans.com/等等。
3 结束语
中国入世十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只能靠日积月累,批判继承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知识。著名外语教育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也指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中西文化差异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的意识,使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背景的教学同步进行,真正让学生能用英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参考文献
[1]成昭伟,周丽红.英语语言文化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1998(2):85-86.
高职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 课程考核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97-01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巩固和提高所学的英语知识与交际技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检查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即能提高高职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适应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
1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是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各高校英语课的考试模式还没有从普通教育应试教育中完全摆脱出来,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
(1)考核评价手段单一。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考核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以该学期课本上所讲授的知识为主,题型往往与应用英语能力A级考试相似,试题侧重考察学生识记英语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能力,即不能够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和“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外语教学思想,也无法满足涉外行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实用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较小。传统的评估体系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过低,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助长了“应试教育”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学生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亦有碍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3)听力、口语考核所占比例過低或未纳入标准化考试体系。一般来说,听力仅占期末考试卷面总分的15%左右,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则完全无法通过笔试来考核。另一方面,计入平时成绩考核的小组口语活动,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存在反馈不足、缺乏明确评分标准等问题,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视听说考核的不重视违背目前英语考试改革的思路:以听力为先导,带动其他英语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仍然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忽视了高职学生的专业特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今后的职业方向,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的制定是解决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关键性的问题,也是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前提。在当前国内外英语教学改革的环境下,基于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一,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因此,高职大学英语应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涉外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促进高职学生涉外日常交际能力和涉外职场交际能力,成为合格的涉外人才。为满足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需求,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也必然随之进行变革。
第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及教学效果的方式,即通过课程考核,评估学生所掌握所学课程知识与所具有的能力,评价教学质量,而且也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换言之,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课程考核方式这一指挥棒,只有考核方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革才能引导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第三,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反映。高职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应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高职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学科教育的局限性。目前实施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主要以笔试理论知识为主,无法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与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相违背。
第四,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高职学生的普遍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且生源组成比较复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词汇量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学习自觉性不高等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另一方面,绝对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他们学习英语主要用于涉外接待、外贸洽谈和获取信息,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能给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指明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 结语
课程考核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英语教学起着促进作用,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高职高专英语考试试题的设计就要既能测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应用能力,又能检测把这些技能用于实际涉外交际的实用能力。目前,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A级、四级、六级考试对推动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只重视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听、读、译、写的技能,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以高职学生为考试对象,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特征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以满足行业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杰.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社会需求的调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35-36.
[2]于秀娟,梁文玲.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习得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工教育版,2006(3):127-128.
[3]刘枫.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考试改革方案[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1):169-170.
试论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必要性 第12篇
教材, 顾名思义, 即教学的材料。它包含教师教的材料, 也包含学生学的材料。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与课堂外教师与学生使用的教学材料, 如课本、练习册、录音带、录像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和实物等, 教师自己编写设计的材料也称为教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 凡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是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表现形式。教科书中包含一个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 如语言知识 (语音、语法、词汇) 与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 等。从目前来看, 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外, 还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以及相关挂图、音像制品等。
二、教材评价的意义
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和外语教材的开放和繁荣, 越来越多的外语教材涌入市场, 可供学生和教师选择的外语教材品种越来越丰富。这是很好的现象, 但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 编写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涌入市场后, 学生和教师很难鉴别好坏。教材选择上的失误, 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而且会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评价教材是教师非常重要的职业活动。教材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从众多的教材中去糟取精, 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评估也有利于那些没有教材选择权利的教师, 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和实际情况对指定的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 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材与使用环境、使用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在微观层次上对教材进行取舍与调整。教师的特殊地位能够帮助他们使教材中的材料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环境。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与调整, 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潜力, 使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是, 最重要的是, 教师不要把教材仅仅视为一本教科书, 而应把它看成一个帮助自己实现设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的得力助手。因此, 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 取舍和调整的原因都不尽相同, 但是取舍或调整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使教材内容个人化、个性化、本土化和现代化。个人化是指提高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兴趣、专业、教育或职业需求的相关性。个性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和同一班级不同成员的学习风格。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世界各地英语教学的不同需求。现代化是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实效性, 避免出现过时或容易引起误解甚至错误的语言材料。
由此可见, 在外语教学中教材评价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三、教材评价的标准
教材评估有很多标准, 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早在20世纪80年代, 教材评估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其中, Cnningworth就英语教材的评价作了一些研究。在1984年, 他在专著《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中提出了一些教材评价的重要原则:“教材要与教学目标紧要相关:要清楚语言学习的目的, 并依次选择那些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教材;考虑语言, 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90年代, Cunningworth在《教材评价指南》中指出, 教材应该与学生需求一致, 适合学习目标;教材应该反映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语言运用的需求, 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语言;教材应该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求, 促进他们的学习进程, 不要武断地强加给他们所谓的“方法”;教材应该对学习有明确的支持作用, 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Cunningworth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 为教材研究增加了新的视点。除了Cunningworth外, 1987年出版的Sheldon的文集《EFL Textbooks and Materials: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收入了有关教材评价、编写和改编的论文11篇, 探讨了有关教材评价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同年, Grant也出版了《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 丰富了教材评价的内容。1988年, Sheldon专门在《EFL Journal》上发表了论文《Evaluation EFL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文中列出了一份较为详尽的教材评价清单, 对指导教师评价教材很有帮助。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外教材评价取得了新的进展, Cunningworth和Tomlinson等人在教材评价标准的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并出版有经典论著。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已经开始重视国外的教材评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在《英语教学法教程》一书中, 专门介绍了Tomlinson (1998) 的教材评估标准。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在其《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一书中详细列出了Sheldon的一份较为详细的英语教材评价方法。他在《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一书中就中学英语教材的评价进行了论述, 其中对于静态评价制定了《详细单元精读评估表》, 《中学英语教材评价表》等评价工具为教材的评价提出了一定的量化依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晓棠教授在其《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 对于教材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关系、需求分析、教材的评价、取舍、调整等方面进行阐述。他采用了Grant的评价表, 但对原表做了较大的改动, 将课程标准替换了原先有关考试的内容。这些专家的介绍对我们了解国外的教材评价标准起了很好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教材评估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大学英语中教材评估的必要性, 希望在将来的英语教学中, 教材评估这一问题能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这将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教材评估
参考文献
[1].Cunningworth, A.2002.Choosing your coursebook.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Cunningworth, A.1989.Evaluation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London:Heinemann,
[3].Hutchinson, T.&Waters.A.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McDonough, J.&C.Shaw.1993.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Cambridge and Mass:Blackwell.
[5].周雪林.1996.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外语界 (.2) .
[6].程晓棠.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