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林区范文
小陇山林区范文(精选8篇)
小陇山林区 第1篇
由于白桦具有生长快而稳定, 天然更新能力强, 材质优良, 抗寒、旱、病虫害能力强, 以及经济价值高等优点, 近年来小陇山林区在总结过去单一培育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纯林的基础上, 为了克服落叶松纯林病虫害严重、林分生长不稳定等缺陷, 开始营造针阔混交林, 作为集多种优点于一体的白桦就成为小陇山林区营造针阔混交林的首选树种。根据近年来的育苗经验, 现将其育苗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种子的采集与调制
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圆满、无病虫害的壮龄母树进行采种。于8月上中旬果穗变成黄褐色、用手可捻散时即可采种。由于白桦小坚果有翅, 很易被风吹散, 因此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收, 但也不能过早, 过早则种子成熟不充分, 影响发芽率, 因此严格掌握采收时间至关重要。果穗采收后, 摊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 厚约3厘米~4厘米, 并经常搅动, 2天~3天即可搓穗, 搓穗后用筛滤出树叶、果枝等杂物, 并用簸箕轻轻簸出种子, 经净种后阴干1天~2天, 装袋置于通风凉爽处贮藏。
二、圃地选择
白桦苗期喜阴湿, 尤其是1年生~2年生小苗最忌强烈阳光, 3年后逐渐喜光, 故应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半阴或半阳坡并且避风的平坦耕地做圃地, 尤其以湿润富有腐殖质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地为最佳。
三、整地与作床
播种的前一年秋季, 对育苗地进行一次深耕翻晒。翌春土壤解冻后, 深翻耙细土壤并捡出草根、石块等杂物。播种前, 再浅耕一次 (10厘米~15厘米) , 精耕细耙, 保证土壤精细无大块, 并结合浅耕施足基肥, 每100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900公斤~1200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 并于灌水前在土壤表面均匀喷施2.7公斤~3.0公斤硫酸亚铁和150克敌敌畏乳油, 进行土壤和粪肥的灭菌和杀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在整好的圃地上按南北方向作高床, 床面宽100厘米~120厘米, 长10米或依地形而定, 床高15厘米~20厘米, 步道宽约30厘米, 四周开排水沟, 中沟浅, 边沟深, 做到雨停沟内不积水。
四、种子处理
为了保证出苗早而整齐,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白桦种子可进行低温层积催芽, 也可进行温水浸种催芽, 生产中常用温水浸种催芽。一般于播种的前10天~15天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捞出种子后用40℃~45℃温水浸泡24小时, 然后将种子捞出阴干后混两倍湿沙 (湿度为饱和含水量的60%) , 铺在芦席上, 置于室内催芽, 保持种沙温度为20℃~25℃, 并在其上覆盖塑料布, 以防水分散失, 并经常检查翻动, 使种子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当种子有30%发芽时既可播种。
五、播种
播种时间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 采用条播、撒播均可, 虽然条播较好, 但技术难度大, 生产中多采用撒播。撒播方法为在播种前3天进行土壤消毒并灌足底水, 播种时先将床面浅浅地耧起一层细细的麻面, 再把掺匀细沙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床面上, 用筛子进行覆土, 覆土厚0.3毫米~0.5毫米, 然后轻轻的镇压, 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覆盖塑料薄膜, 每100平方米播种子750克~900克。一般8天~10天幼苗即开始出土, 15天~20天出齐苗。
六、苗期管理
㈠遮荫白桦种子小, 长出的幼苗也比较嫩弱, 特别是幼苗刚出土时非常细小纤弱, 应防止日光直晒, 因此出苗后应及时遮荫, 可用透光率为50%的遮荫网遮荫或设高约1米的遮荫棚遮荫。待苗木出齐后及时撤去塑料薄膜, 当苗木长出3片~4片真叶后, 撤去遮荫网 (棚) 。
㈡除草与浇水杂草对白桦幼苗威胁极大, 及时消灭杂草是保证苗木健壮生长的关键。为了防止出苗期杂草的威胁, 播种前15天可用除草醚进行灭草, 或在播种后2天~3天内及时喷洒化学除草剂果尔进行灭草。苗期人工除草应及时, 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连根拔除, 一般全年进行3次~4次。
白桦种粒小, 播种后覆土浅, 且春季风多雨少, 易引起种子干燥而影响种子发芽, 因此播种后应及时浇水。浇水时不能采用漫灌的方法, 只能用细雾喷灌, 否则, 很容易将种子冲出土面。另外, 白桦幼苗喜潮湿条件, 出苗后至幼苗长出4片~5片真叶前应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水方法, 以后可逐渐加大灌水量, 延长浇水次数。
㈢间苗与定苗当幼苗长出4片~5片真叶时, 进行第一次间苗, 拨掉弱苗、病苗, 每平方米留苗300株~400株。随着苗木的生长, 当苗木之间的叶片相互重叠, 影响通风透光时, 进行第二次间苗并定株, 每亩留苗量150株左右。
㈣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木生长状况适时追肥, 一般在苗木生长期内追肥2次~3次。第一次追肥在苗木长出3片~4片真叶时进行, 每100平方米施氮肥0.9公斤;第二次在苗木速生期初期进行, 每100平方米施尿素3公斤;第三次应视苗木生长情况而定。8月中旬应停止追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并控制浇水, 防止苗木贪青徒长, 影响木质化, 不利于苗木安全越冬。
㈤病虫害防治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播种前要杀灭土壤害虫, 基肥应充分腐熟, 同时对种子进行消毒;幼苗生长期每周喷洒0.5%波尔多液1次;幼苗生长期易发生立枯病, 应注意防治。
小陇山林区 第2篇
连永兴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森林公安局防火科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邮政编码:741020
关键字:小陇山森林防火困境出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赋予林业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是指导新时期林业发展的灵魂,是时代赋予林业长期的根本方向。因此,在新的形式下,如何认识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清醒地认识森林防火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分析摆在我们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困境,探究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的新举措、新路子,是我们森林防火部门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我就新形势下深林区森林防火的困境及其出路,略谈几点肤浅的认识。1 小陇山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系渭河、嘉陵江、西汉水的上游,属秦岭西段的延伸部分地理座标东经104°22′—106°43′,北纬33°30′—34°49′。林区地跨天水、陇南、定西三市八县(区),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属典型的暖温带天然次生林区。林业用地面
222积61.86万hm,其中森林面积48.6万hm,林木蓄积量2921万m,森林覆盖率59.2%。林
区由于多年采伐过渡,森林结构不合理,现存森林大多分布在深远偏僻山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大面积实施,林区和农区、林地和农田交错分布,森林防火难度加大,成为林来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取得了明显成效。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成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局属21个林场、林科所、植物园也全部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小组;2001年、在省防火办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无线电数据通讯网,建成11座瞭望(通讯中转)台和1座200平方米的物资储备库; 2007年林区实施重点火险区综治理工程项目,组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2支,42人,半专业消防队23支,690人。建成林区7处气象观测站,增购了交通、通讯及扑火设备器材。21个林场、林科所及植物园分别建成物资储备库1处,面积均为10-20平方米。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险局多年来严格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大大促进了各级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检查督促森林防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几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率和损失率均呈下降趋势。
然而,小陇山林区的森林防火工作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形势和任务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预警监测系统相对落后
小陇山林区虽然实施了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仅仅是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扑火装备,改善了以往不具有的交通通讯工具,设立了7处林区气象观测点,还未安装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野外火源和热点监测还主要靠人工监测来完成,科技手段依然落后,应对突发火灾事故能力差。
1.2防火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要求各林场、林科所、植物园各组建一支20-40人的半专业消防队伍,但由于林场管护面积大、防火任务重,护林人员数量少且管护站(点)分散,多数消防队员由林场科室人员和护林员兼职,加之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消防队员得不到正常训练,战斗力不强。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仍需要依靠当地群众参与,并发动全场职工全员投入扑救,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扑救效率又不能提高。
1.3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2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道路与阻隔系统建设不够完善。全林区防火道路密度不足0.4m/hm,远远低于满足森林灭火最低6~8/hm的要求,且绝大多数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前营林
生产需要开发的林三级公路和便道,现因多年经风蚀水毁,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严重制约着防火工作的开展。由于林区地形复杂、山势陡峭,防火隔离带开设难度较大。防火林带建设至今还没有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同步,现有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小陇山属西部内陆地区较大的天然林区,还没有专门的森林航空消防机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面临的困境
2.1林区社情、林情复杂,火源管理越来越大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的逐年实施,森林面积在逐年增加。近年来,天水及陇南等林区及周边县(区)旅游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兴起,森林生态旅游渐成时尚。加之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增加和合理化调整,就近旅游度假和城市市民入林避暑休闲成为新的潮流。天宝高速公路启动在即,天定高速不久运营,进入我们小陇山林区特别是深林区投资创业、开展林副业、旅游度假、科考实验、森林探险等的人员会越来越多,一些退耕还林的农民也滞留山上,这些入山人员活动分散,野外火源点较多,面较广,难以管理。另外,在我们小陇山林区内及周边地区农林交错,经济发展缓慢,村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火烧田埂、拾材生火取暖等生活方式,防火意识差,进一步增加了森林火源。
随着天宝工程在我林区的实施,加大了护林执法力度,封山育林、禁伐禁牧、严打偷砍滥伐、乱捕滥猎等保护及执法活动梯次加大,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林农矛盾相对激化,林区农民爱林护林的意识淡泊,遇见盗伐毁林的行为,不劝告、不制止、不报告。
其次,特别在偏远的深林区,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上坟烧纸、烧香,求神拜佛祭典、燃放鞭炮等屡禁不止,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火灾隐患。
2.2气候异常,气温升高,干旱、高温、大风等天气明显增多,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十分不利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我们小陇山林区范围内也相继出现了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风天增多的高火险时段延长,防火期不得不从每年的5月末结束延长至6月中旬,加之每年冬季降雪量小、次数少,冬春连旱现象持续多年,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天然林保护实施了11年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营林措施,使原来并不连续的可燃物变得日益连续,可燃物载量逐年增大,发生森林大火的替在危险性也就越来越大,一旦着火并遇到高温大风天气,极易酿成大灾。
2.3新形势下,群众扑火积极性有所降低,森林防火意识淡泊,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难度大
随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深林区非公有制林业的比例逐渐增加,许多林农往往认为森林防火和扑火工作是政府和我们林业单位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扑火的积极性很差。随着城市化的大潮,林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到外地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劳力和妇女儿童,即使能够动员村民上山扑火的只能是老年人和妇女、小孩,既没有扑救能力,也是《森林防火条例》所不允许的。
2.4森林防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造林步伐仍在加速推进,森林防火任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但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资金投入短缺,各林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划里无盘子,财政上无固定渠道,上边有投入,下面不配套的问题,投资数量与实际需要相差较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我们深林区的天然林采伐没有指标,育林基金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森林防火资金不足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致使我们深林区的森林防火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5森林防火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森林防火是一项具有抢险救灾性质的工作,又涉及到社会多个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但就目前来说,基层森林防火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地方不重视,群众不关心。另外,我们虽然制定一系列防火工作的制度和要求,但在执行力上存在诸多不足。森林防火专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我们林场基层防火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防火专业能力不强,虽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森林防火培训,但效果不佳。在执法办案森林火灾肇事者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不足以产生威慑力,导致部分群众冒然用火造成火灾事故现象时有发生。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出路
3.1建立科学的林火管理组织体系
要保证小陇山深林区森林防火机构的健全和人员的稳定,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机制。因此,建议林场和地方各级政府,联合设立专门的森林防火机构,以加强森林消防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增加专职森林防火人员,加强对下属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通过建立健全并执行科学、严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惩罚制度等,形成良好的组织和协调机制,以半军事化的高效率管理,保证森林防火政令的畅通,确保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加强现有的防火办事机构的正规化建设,制定《森林防火指挥室建设标准》,努力应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动员,森林火灾指挥和应变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能力,积极推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树立执法权威。
通过严格执行岗位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淘汰素质低的人员等措施,促使现有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进取,从而提高整体防范能力,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坚实的素质保证。
3.2建立科学的可燃物管理体系
要大力加强森林可燃物的管理工作。一是要搞清现有森林可燃物状况,掌握未来动态变化趋势,这是可燃物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此项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程,按章操作。
二是要探索可燃物处理的方法,建立科学的操作规程,大力开展可燃物处理工作,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计划火烧是目前可燃物处理的主要手段。通过清理清除可燃物将火灾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建立森林防火信息传输与处理体系
近几年来,森林防火工作逐步向预测预报网、瞭望网、通信网、道路隔离带网及队伍专业化、扑火机具化方向发展,森林防火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然而,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特别是预防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规范和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国家应该加大专项补贴,对森林防火的预测预报工作有
必要进行重点扶持和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规范和建设是森林防火工作基础的基础,是体现“预防为主”基本方针的重要环节。因此,新时期森林防火信息系统运作要体现“方便、快捷、有效、实用”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部门、多渠道的联防协作,充分发挥预测预报的优势,使各级森林防火指挥系统能够目标明确,正常运转,最终实现以预防为主,千方百计减少森林火灾发生,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扑灭的森林防火目标。完善、高效的林火通讯网络,能为防火指挥员提供最新、最标准的林火信息,保证扑火指挥员及时掌握火场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因此,要结合目前的通讯现状,增扩通讯基站,加大通讯设备的投入,形成有线、无线相互补充立体交插的通讯网络,逐步实现火场通讯无盲区,并逐步普及火场图像传输业务。同时,要求林区防火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技术手段,以便适应现代科学防火的新形势和工作要求。
3.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关键是综合治理,以人为本。目前,我们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组织护林防火的全体职工,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增强自己搞好护林防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与此同时,要组织工作人员学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与业务有关的法律知识,搞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5重在防范,标本兼治
为了搞好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林案件的发生,我们要大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在重点林区、重点村组、重点地段分别设立治安耳目,公开举报电话,鼓励林区农民检举揭发各类毁林行为,把不法分子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对进入林区的闲散人员,要排查登记,进行防火教育,对林区的村民,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开展护林防火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形成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新格局。
总之,深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艰巨、长期性工作,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思路,寻求新途径,走出森林防火新路子。
参考文献
《中国林业》2005年4A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赋予林业最根本的时代重任周生贤
《山西林业》 2004(1)《关于建设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探索》 王月娥
《森林防火工程项目建设与火灾扑救新技术实用手册》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小陇山林区刺五加开发前景 第3篇
1 植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资源分布
刺五加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Harma.) 为五加科 (Araliaceae) 五加属 (Acanthopanax Mip.) 落叶灌木。高1~6m, 分枝多, 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 稀仅节上生刺或无刺, 有时散生;刺直而细长, 针状、下向, 基部不膨大, 脱落后遗留圆形刺痕;叶柄常疏生细刺, 长3~10cm;小叶片纸质, 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 长5~13cm、宽3~7cm, 先端渐尖, 基部阔楔形, 上面粗糙, 深绿色, 脉上有粗毛, 下面淡绿色, 脉上有短柔毛, 边缘有锐利重锯齿, 侧脉6~7对, 两面明显, 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0.5~2.5cm, 有棕色短柔毛, 有时有细刺。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6个组成稀疏的圆锥花序, 直径2~4cm, 有花多数;总花梗长5~7cm, 无毛;花梗长1~2cm, 无毛或基部略有毛;花紫黄色, 萼无毛, 边缘近全缘或有不明显的5小齿;花瓣5, 卵形, 雄蕊5, 长1.5~2mm;子房5室, 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果实球形或卵球形, 有5棱, 黑色, 直径7~8mm, 宿存花柱长1.5~1.8mm。花期6~7月, 果期8~10月。
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地, 领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小陇山林区东岔、百花、张家庄、云坪等林场有分布, 生于林下、林缘及灌木丛中。
2 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刺五加春天采摘的嫩芽可食用, 是优质的山野菜, 天水地区又叫五叶菜。春季采摘刺五加嫩茎芽后用清水洗净即可食用, 略有药味, 长期食用具有补虚扶弱的功效, 可预防或治疗体质虚弱之症候,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小陇山林区4~月, 周边群众在林区采摘, 采摘时需要注意枝条上的刺, 一般摘取嫩茎芽, 食用时在开水中略焯, 可调配食用油、蒜、醋等凉拌, 口感佳, 亦可炒食等。天水及周边地区群众每年在这个季节采摘, 市面上为时令菜, 在开水中略焯、沥水, 用保鲜袋冷冻保藏, 在3~6个月内食用味仍鲜。
3 繁殖
刺五加用种子、扦插及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在9~10月采收成熟果实, 浸泡1~2d, 搓去果皮, 混拌2倍湿砂, 在20℃温度下催芽, 每隔7~10d翻动1次, 处理约3个月, 待种子有50%裂口时, 放在2℃以下低温处贮藏, 于第2年4月中旬按8cm×8cm等距播种, 每穴2~3颗种子, 覆土2cm, 盖3~5cm厚树叶, 5月出苗, 除去覆盖物, 浇水保持湿润, 生长2年后移栽。扦插繁殖在6月中、下旬剪取半木质化嫩枝, 留一片掌状复叶或将叶片剪去一半, 插条浸蘸生根粉液, 促进生根, 插床上覆盖薄膜或湿帘遮荫, 每日浇水1~2次, 约20左右生根, 去掉薄膜, 生长1年后移栽, 按行株距2m×2m挖穴定植。分株繁殖在早春将分蘖株剪下, 挖穴定植, 苗高6cm时间除过密的苗, 适当松土除草, 秋末培土约3cm。
4 前景展望
刺五加的特殊功效与营养价值, 受到研究人员及开发商的大力重视, 有部分地区已开始人工栽培, 嫩芽作为野菜、制茶原料, 都是很好的资源。刺五加籽见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 上品乃指无毒, 久服可以轻身、延年益寿。
参考文献
浅谈小陇山林区森林抚育模式和成效 第4篇
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的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既是一项惠林工程, 也是一项惠民工程, 给森林资源培育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实施这项“双惠”工程中, 初步探索出符合小陇山实际的森林抚育模式并取得成效, 为今后森林抚育提供了借鉴。
一、森林抚育技术模式
㈠生长促进模式抚育对象是郁闭度低于0.8的人工幼龄林。抚育目的是调控幼树与灌草、藤蔓的营养竞争, 为乔木树种生长创造足够的营养空间, 促进其健康生长, 尽快成层。技术措施是重点割除影响人工林生长的灌草、藤蔓, 割除时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乔木幼苗幼树, 以增加林分的树种多样性。
㈡冠层疏透模式抚育对象是幼龄林, 郁闭度0.8以上的人工林和0.7以上的天然林。抚育目的是保证目的树种不受压抑, 增加透光而加速其生长。技术措施是在天然林中伐除高大草本植物、灌木、藤蔓和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萌芽条, 霸王树与上层残留木, 以及目的树种中生长不良的林木, 株数伐强一般在20%~40%之间;在人工纯林中伐除过密林木中的被压木及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的林木, 株数伐强一般在25%~35%之间;在人工混交林中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乔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 株数伐强一般在20%~30%之间;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更新的红桦林首次抚育时株数伐强不宜大于20%。
㈢结构调整模式抚育对象是中龄林, 郁闭度为0.8以上的人工林和0.7以上的天然林。抚育目的是通过调整林木分布格局和林分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等, 使林分结构趋向合理, 逐步引导形成复层混交异龄林结构, 增强林分的生产和生态防护功能。技术措施是运用“目标树定向培育技术”和“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技术”, 在对林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的分类, 依据培育目标和林分密度控制表, 确定间伐树种、强度。现场作业时, 伐除干扰树及无培育前途的林木, 同时割除对目标树产生不良影响的藤蔓和影响天然更新的灌木。
㈣生态修复模式抚育对象是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雪压雪折、森林火灾及地质灾害等危害, 严重受害木达到5%以上的林分。抚育目的是改善林分卫生状况, 加速林木及灌草植被覆盖, 促进林分生态功能的恢复。主要措施是采伐清除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被害木。对天然更新不良的林分, 在林隙和林中空地进行人工补植;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还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㈤景观优化模式抚育对象是以游憩观赏功能为主的风景林。抚育目的是充分利用风景林的森林植被景观, 以表象和色彩不同的景观斑块展现植被景观多样性, 充分发挥森林游憩、欣赏和疗养功能。主要措施是对远景林分抚育时注重景观色彩配置, 有意团块状保留特色树种, 以树干、树冠、叶、花、果以及林下植被等为要素, 形成季相美景, 供游憩者观赏;对近景林分在上述抚育要求的基础上, 还要满足游憩者微观观赏及亲身体验的需求。景观优化时, 以采伐常见树种, 种群数量大的树种为主, 同时割除影响游人活动的灌木和藤蔓, 注重保留奇、特、珍、古植物。
二、森林抚育成效
㈠林分结构逐步优化通过抚育, 林分密度得到调整, 质量明显提高, 林木个体之间的竞争趋于合理, 林分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人工林的混交比由原来的0.9~1.0变为0.7~0.9;13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首次透光抚育后, 林分密度由2790株/公顷降低到2220株/公顷, 生长明显加快, 接近该林分的合理密度。
㈡林木生长明显加快据测定, 15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后5年, 生长率由抚育前的6.83%提高到12.7%, 较对照林分生长率净增了6.46个百分点;15龄油松人工林抚育后5年, 生长率由抚育前的5.58%提高到8.92%, 对照林分生长率5.21%, 抚育林分生长率净增了3.71个百分点;25龄华山松人工林抚育后5年, 生长率由抚育前的5.62%提高到9.21%, 对照林分生长率3.18%, 抚育林分生长率净增了6.03个百分点;30龄栎类天然林抚育后5年, 生长率由抚育前的2.45%提高到4.22%, 对照林分生长率2.14%, 抚育林分生长率净增了2.08个百分点。
㈢林区职工群众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林区职工主要依靠森林管护获得收入。中幼林抚育项目的实施为林区职工和群众拓宽了收入渠道,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据统计, 2010年参加森林抚育的职工人均增加收入3100多元, 参加森林抚育的群众每天收入90元以上。
㈣森林景观得到了改善通过森林抚育项目的实施, 对森林公园内的林分进行景观抚育, 进一步优化了森林植被景观, 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小陇山林区山茱萸引种栽培技术 第5篇
1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 株高4~8m。树皮灰棕色, 小枝无毛。单叶对生, 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 先端渐尖, 基部圆形或间楔形, 全缘, 上面疏生平贴毛, 下面粉绿色, 被白色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 先叶开放, 花小;萼片4, 不显著;花瓣4, 黄色;雄蕊4, 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 通常1室。核果长椭圆形, 成熟后红色, 中果皮肉质, 种子长椭圆形。花期3~4月, 果期4~11月, 其干燥成熟的果肉, 可食用、药用, 经济价值高。
2 生长习性及原产地
山茱萸喜温暖湿润气候, 喜阳光, 较耐寒稍耐荫, 喜疏松、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黏重土壤或低洼积水地则不宜栽植。分布于浙江、陕西、河南、山东、四川、安徽等省;天目山区、伏牛山区和秦岭分布较集中;小陇山林区零星有早期栽培的山茱萸结果母树, 小陇山林区引种应采用陕西、河南所产种苗为种源。
3 引种栽培区自然概况
甘肃小陇山林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然次生林林区, 地处秦岭山脉西段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 属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理位置东经104°26'~106°43', 北纬33°31'~34°41'之间, 林业用地83万hm2。地域上包括陇南、天水、定西三地 (市) 的8个县 (区) , 由小陇山南北秦岭、西秦岭、关山南端三部分组成, 秦岭山脉横贯小陇山林区, 为黄河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 南秦岭有徽成红色丘陵盆地和西礼黄土丘陵盆地, 北秦岭山坡陡峭, 沟谷短促, 渭河形成宽窄相间的葫芦状河谷;林区海拔700~3941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林区平均气温8~12℃, 平均降水量600~900mm, 林区相对湿度74%, 无霜期160~220d, 由于气候、地形、经纬度等光热条件的优越, 林木繁茂, 植物种类丰富, 有高等植物 (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 233科962属2839种;森林类型多样, 是甘肃乃至西北重要的植物种植资源富集地区。小陇山林区南部林场 (徽县的麻沿、高桥、江洛、榆树、严坪林场和两当县的张家、左家、云坪林场) 水热条件更加优越, 适宜栽培山茱萸等多种经济树种。
4 栽培技术
4.1 种子繁殖
1) 种子来源:由种源地 (陕西、河南) 引入当年新采种子或从早期栽培的大树上采集新种子;
2) 种子处理:山茱萸种子属于低温型, 且种皮坚硬, 含油量高。种子需经过处理才萌发, 促进提早出苗。一般用2~3倍的湿沙, 沙藏于室外向阳处, 经常保持湿润, 至翌年3~4月有30%~40%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3) 圃地选择与整理:育苗地应选择在背风向阳, 土壤疏松肥沃、湿润的地段。深翻整细, 除净杂草、石子等, 施足底肥, 耙平做畦。畦宽1.2m, 高20cm, 长度依地形而定, 一般15~20m;
4) 播种:在春季3~4月进行, 条播, 按行距25cm开沟, 沟深3~5cm, 播种量每667m2育苗地需种子40~60kg。播种后覆土2~3cm, 保持畦面湿润, 播种后7d可陆续出苗。
4.2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 幼苗出现3~4对真叶时, 间苗除草2~3次, 保留株距7cm。6~7月追肥2次, 结合中耕于傍晚或雨后每亩施尿素4kg。加强水肥管理, 当年高可达到60cm, 一般1~2年后定植于准备好的地块, 带土移栽, 及时浇水, 提高成活率。
4.3 大苗栽植
1) 栽植时期:栽植于山茱萸休眠期进行。在小陇山林区宜在3~4月;
2) 栽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地, 确保山茱萸正常生长, 株行距一般为3m4m或4m4m, 每亩宜栽植50~80株, 如果间作其它灌木或乔木, 栽植40株左右。整体部局以排列整齐为好。立地条件好则栽培50株左右, 立地条件差则栽培60~80株左右;
3) 栽植方法:起苗应带土球;栽植前进行根系修剪并蘸泥浆, 保护苗木不受损伤, 根系不能暴晒和风吹, 在备好的栽植穴内, 每穴施农家肥2kg, 与土拌匀施入。如苗木根系过大, 应对栽植穴进行修整, 避免根系弯曲, 埋土至苗株根际原有土痕, 轻提苗木, 使根系舒展, 扶正填土踏实, 浇定根水, 有利成活。
4.4 大树田间管理
1) 扩穴培土:山茱萸定植后, 要及时扩穴培土, 扩大树盘, 熟化土壤, 给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增大吸收养分的范围。幼树生长的前几年, 在栽植穴外进行深度为30~40cm的扩穴改土, 以利于幼树根系的生长;
2) 间种:山茱萸定植后的3~4年, 可利用其株行距间的空隙套种矮杆农作物、绿肥作物或其他草本药材;
3) 中耕除草:栽植后的前3年, 根据当地情况, 每年中耕除草2~3次, 全面整理的园地, 可以结合间种的农作物进行, 操作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幼树和根系;
4) 施肥:山茱萸施肥应根据生长习性和长势、结果多少进行适期、合理施肥, 并注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土壤施肥与叶面喷肥配合施用;
5) 整形修剪:山茱萸栽植后, 若任其自然生长, 常导致主枝过多, 相互交叉重叠, 枝干紊乱, 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性差, 可通过整形修剪, 调整树体形态, 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 调节山茱萸生长与结果、衰老与更新及树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 以达到早结果、多结果、稳产优质、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5 病虫害防治
山茱萸病害主要有褐斑病, 叶斑病等, 可将带病枝摘除烧毁, 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50%退菌特500~700倍液进行防治2~3次。虫害主要有星天牛、大衰蛾等, 幼虫发生期用90%的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成虫发生期用2.5%溴氰菊脂2500~3000倍液喷治。
日常管理中, 根据山茱萸的生长特性, 加强肥水管理, 强壮树势, 增加树体抗病虫能力, 确保高产稳产。
6 采收
当山茱萸果实由青变黄, 80%以上变为红色时, 树体稍经晃动, 果实就自然落下, 此时便可采收。过早采摘, 果肉干瘪, 颜色不鲜, 影响产量和品质, 过晚易落果减产。果实成熟时, 枝条上已着生许多花芽, 因此采收时, 应动作轻巧, 注意保护枝条及花芽, 做到不损芽, 不折枝, 影响树势和来年产量。
摘要:通过在小陇山林区引种栽培山茱萸的试验研究, 总结出了种子繁殖、田间管理、大苗栽植、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对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陇山林区,山茱萸,引种,栽培
参考文献
[1]安定国.甘肃省小陇山药用植物手册[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4.
[2]朱峰山.山茱萸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 2002, 11 (3) :311-312.
小陇山林区藿香栽培技术及开发前景 第6篇
1 植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资源分布
藿香为 (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Meyer) O.Ktze.) 唇形科藿香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合香、山茴香、排香草、广藿香、大叶薄荷等, 具芳香味。原产菲律宾等亚洲热带国家, 我国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区, 生于山坡或路旁, 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有栽培区域。甘肃小陇山林区均有分布, 栽培较为普及。小陇山林区株高0.5~1.5 m, 植株上部长有浓密而短的小细毛, 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 具长柄, 叶长4~11 cm, 宽3~6.5 cm;花期6~9月, 主枝和侧枝上形成顶生密集圆筒状轮伞花序, 多花;苞片披针状条形, 花萼筒状倒锥形, 被腺毛及黄色小腺体, 带紫色, 喉部微斜, 具5齿, 前2齿稍短, 花为淡紫红色, 花筒直伸, 上唇微凹, 下唇3裂, 顶微凹, 缘波状, 雄蕊4、2强, 伸出。果期9~11月, 小形果卵形状, 腹面具棱, 顶有短毛, 成熟小坚果长约1.8mm, 宽约1.1mm。
2 药用及食用等价值
明末贾所学等《药品化义》中提及, “霍香, 其气芳香, 善行胃气, 以此调中, 治呕吐霍乱, 以此快气, 除秽恶痞闷”, “香能和五脏, 辛能通利九窍, 若岗瘴时疫用之, 不使外邪内侵, 有主持正气之力”等。藿香味辛、性微温, 归脾、胃、肺经;芳香升散, 具有祛暑解表, 化湿、理气的功效;主治外感暑湿、寒湿、湿温及湿阻中焦所致寒热头昏、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等。藿香的嫩茎叶含有钙、胡萝卜素、蛋白质、纤维素及其它矿物质, 可作为蔬菜食用, 既美味可口, 又是保健佳品。夏季常吃凉拌藿香, 可预防感冒暑湿, 养颜美容。藿香的茎、叶可提取芳香油, 供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工业作为香料。通常食用的藿香菜肴有藿香粥 (粳米100g辅料, 藿香25g, 白砂糖10g) , 具发散表邪, 解表祛暑, 化湿醒脾, 和中止呕保健作用;藿香拌蚕豆、凉拌藿香、藿香鲫鱼、藿香汤、藿香鲜炒 (开水略焯) 等等。
3 栽培方法
3.1 苗木繁殖
用分株或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以春播为主, 种植面积大时, 直播或育苗移栽要精细整地, 施足底肥, 采用条播或点播, 行距25~33 cm, 点播的穴距30cm左右。藿香种子小, 应与20倍左右的细沙、细土或草木灰混匀后播种, 每667m2用种量500g左右。分株繁殖在春秋2季进行。
3.2 定植
藿香苗株高6~10cm时进行移栽定植, 条播的株距10~15cm, 穴播每穴3~4株, 作多年生栽培株距应大些, 作一年生栽培株距小些, 株高25~30cm时即可采收嫩叶以用, 采后适当浇水追肥, 植株花序抽出未开前时收获食用, 秋季种子成熟, 收下晾干贮存, 作药用要迅速晒干包好, 减少香气的损失。
4 前景展望
藿香是卫生部确定的食用药品之一, 将其制作成药茶或药食有良好的清热解暑功效。藿香茎叶均可药用, 是一种用量大、经济效益高的常用中药。它具有清凉解热, 行气和胃的药效, 主治风寒感冒, 呕吐泄泻, 胃寒疼痛, 恶心作呕。人们都较为熟知的藿香正气水、正气丸等都是治疗由暑热引起的发热头痛胸闷等症的良药。随着化妆品行业的发展, 许多化妆品为化工原料制备而成, 对人体肤色负影响较大, 天然植被提取合成的化妆品成为市场热销的卖点, 从藿香中提取的藿香油, 是调制化妆品的调和剂与定香剂, 同时也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保健与绿色产品的追求已是大趋, 藿香不仅是可口山野, 同时亦是食疗的理想用材, 大多野菜都具有这一特点, 但同时能在化妆品领域应用的也不是很多, 藿香的发展应用指日可待。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陇山林区藿香的生态习性与分布、栽培方法、药用及食用等价值, 并对开发利用及前景展望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建议。
关键词:藿香,生物学特性,栽培
参考文献
小陇山林区鱼腥草栽培及开发前景 第7篇
我国山野菜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合理开发山野菜资源,既可满足市场对山野菜的需求,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可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和保护环境。小陇山林区及周边地区,野菜种类较多,鱼腥草是其中的一种。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为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Houttuynia Thunb.)多年生草本植物。三白草科约5属6种植物,我国有4属5种,小陇山林区有1属1种。鱼腥草的嫩茎叶与地下嫩根茎可食用,微辣带腥,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于治疗、热毒、湿邪以及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1 植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资源分布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蕺菜、臭菜、狗心草等,高15~50cm,有臭腥味,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通常无毛。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cm、宽4~6cm。有细腺点,两面脉上有毛。叶柄长1~3cm,托叶膜质条形,长1~2cm,下部常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端,与叶对生,长约1~1.5cm,基有4片白色花瓣状苞片、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分离,蒴果顶端开裂。鱼腥草主要生长在中国西南三省阴冷潮湿的山区,多生于湿地和水边,小陇山林区徽县大河店有大量分布,东岔、立远林场亦有分布。
2 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鱼腥草通常以其地下根为食用部分,为了让鱼腥草充分生长发育,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采收期一般都控制在晚秋和冬季,采收时先收割地上部分,全株割下,洗净切段,晒干包装后可出售,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地下嫩茎,在整个冬季均可采收,用锄挖出,抖净泥土即可。鱼腥草的嫩茎叶也可食用,一般在7~9月份分批采摘,采收地下嫩茎的,不宜在初夏采摘茎叶。鱼腥草嫩根嫩而脆,微辣带腥,可与粉丝、黄瓜等搭配凉拌,也可用于炖肉,还可盐渍贮藏。嫩茎叶在食用时,先洗净,用开水烫漂,倾其苦水后再洗,沥干即可。
3 繁殖及栽培方法
鱼腥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虽可种子繁殖,但人工栽培大多利用老熟地下根茎为繁殖材料。第1年栽培可以直接从野生鱼腥草上获得种茎,第2年可以从丰产田中采种。种茎应选用粗壮肥大、节间长、无病虫害的老茎。在冬季茎叶枯黄时挖掘和选择,将入选的种茎埋入地下自然过冬,次年春季发芽前,将种茎剪成4~6cm长的小段,每段需有2~3个节,在夏季高温干旱时,必须有3个节,以保证发芽生根良好。鱼腥草也可扦插育苗,在扦插前应深耕土壤,施足底肥,667m2施充分腐熟厩肥3000~5000kg、过磷酸钙50kg和硫酸钾15~20kg(或草木灰100kg),厩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否则厩肥发酵会烧死种茎。深耕后耙碎土块整平,剔除草根,按170~200cm宽作畦,易积水地块或多雨季节,应作深沟高畦。排水良好不渍水的地块可作平畦,以便保持土壤湿润。在整理好的畦面上横向开播种沟,以沟深8~10cm、宽13~15cm、行距25~30cm为宜。开沟后顺着沟的两侧摆放种茎,每隔7~10cm摆放1条,扦插后覆土、浇水,如地块含水量低,或播种时气候干旱,应先浇足底水后播种。由于鱼腥草栽培地湿润,营养丰富,杂草容易滋生,插苗后宜喷洒化学除草剂。
4 前景展望
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临床报道,鱼腥草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肺癌、宫颈糜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病症。国外还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物质,除对胃癌治疗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日本,鱼腥草受到青睐,除采用传统汉方、药膳食疗外,还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饮料等)方式应用。四川广汉市高坪镇引入田间规模种植,现已带动周边乡镇近667m2种植面积,形成目前我国最大的鱼腥草种植基地。小陇山及周边地区还未有人工栽植,市场上少见,因此,在林区附近发展鱼腥草栽培,不仅可以保护维护生态,更为林区及周边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浅谈小陇山林区生态恢复的主要对策 第8篇
小陇山林区位于秦岭的西段,甘肃省东南部,林区总面积83万hm2,其中有林地42.9万hm2。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其中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23.1万hm2,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流域59.9万hm2。是嘉陵江、渭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水土保持林区,是甘肃省东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所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陇山林区环境特征
1.1 土层浅薄贫瘠
林区属秦岭褶皱带发育成的中、低山和山间盆地,多石质山地,成土母质为碳酸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等。林地平均坡度39.8°,平均土层不足35cm,养分贫乏,土壤肥力普遍低于4级,从而构成了生物生长环境物质总量上的贫瘠。
1.2 水土流失严重
在小陇山林区83万km2林地中,水土流失面积达33.4万km2,占40.2%,林区土壤侵蚀模数在100~1000t/(km2a)之间,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增,农耕区土壤侵蚀模数在5000~9000t/(km2a)之间。有的地区暴雨成灾,造成农田、村庄、道路被毁,泥石流、滑坡现象时有发生[5]。
1.3 自然灾害频繁
林区地处我国气候过渡地带,冷暖空气常在区内交汇,四季降水不均。由于降水不稳定,变率大,常有春旱、伏旱、秋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
1.4 生态环境脆弱
小陇山林区99.5%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急坡和险坡,坡陡(坡度大于35°),属石质山地,土层薄(厚度小于30cm)。季风气候,雨量集中。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生态脆弱性等级为1级、2级。
2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物种丰富,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林区有各类植物224科945属2700多种[6],但各树种和其他植物资源单种的总量显少,难以成规模开发利用。而99.5%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陡坡、急坡和险坡;林分与农田地、灌丛、草坡镶嵌,呈岛状、块状不连续分布。无序的森林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及庇护动植物的功能下降或消失,整体功能日益衰退。
2.2 林种构成单一,林龄结构不合理
林区防护林和用材林占95.9%,经济林特用林只占4.1%。单一的林种结构,引发森林多种不稳定现象,影响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占90%,近成过熟林极少,占10%,且有相当部分是禁伐或不可及资源[7]。
2.3 林木质量低,组成复杂
天然林大多属三代以上多代萌生林,生长慢、材质差、生产力低下。亩均蓄积5m3以下,平均净生长率2.18%或更低[7]。树种组成以栎类与硬阔叶树多,分别占47%和23%。干形好、材质良的针叶树较少,只占面积的18%,蓄积的8.5%。阔叶树较多,占面积的82%,蓄积的91.5%,且多分杈,材质差,珍贵树种少,一般树种多。
2.4 树种搭配不合理
人工林以针叶树为主,阔叶树较少。针叶林林地凋落物分解速度慢,造成林地生产力下降。
3 小陇山生态恢复的主要对策
3.1 无林地造林
在保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采取条带状、块状整地。依树种、立地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造林密度。注重树种选择,根据小陇山林区实际,采用适应性较强的优良乡土树种搭配一定比例的速生外来树种。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树种确定造林密度,以保证同一次造林同时郁闭,对退化林地恢复人工林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天然次生林改造
主要以低山灌丛和既不够抚育条件又未到成熟年龄的劣质阔叶林分和疏林为改造对象。遵循改无林(林中空地)为有林,改灌丛为乔林,改疏林为密林,改萌生为实生,改杂木阔叶林为针阔混交林的改造原则。根据小陇山林区条件和以往林分改造采用的方法,可采用以下改造方法:
1)林冠下造林:
对主要组成树种不合经营要求,林分郁闭度不大而林木分布均匀的林分可以采取林冠下造林措施。造林树种应选择比较耐阴的云、冷杉树种,使其能在林冠下庇荫迅速生长,待营造的幼树生长稳定后,及时对上层林木及杂灌进行清除。经改造作业后,林地上更新出许多阔叶幼树,整个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2)带状改造法:
在确定改造的林地上,沿等高线隔一定距离伐带,全部清除带上灌木,然后按设计整地造林。这种方法适用于灌木林为主和部分出于陡坡的阔叶低产林的改造。根据小陇山有些林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对灌木林则采用水平横山带。带的宽度一般约为灌木平均高度的1~2倍。保留带宽度为采伐带的0.5~1倍。对阔叶地产林采用等带间隔改造法,按水平横山或顺山带状等带伐开和保留10m左右,砍伐带只保留竹叶树和优质阔叶树。在伐开带上栽植针叶幼树,以促进形成针阔混交林。
3)混交搭配:
混交林包括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混交树种搭配原则一般应选择喜光和耐阴、速生与慢生、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深根与浅根、吸收根密集型与吸收根分散型以及冠型不同的树种相互搭配,并且伴生树种与主要树种矛盾小,且无共同病虫害[8]。具多项研究表明在种间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以株间、行状混交效果最佳[9];为使造林作业简便易行也可以采用块状混交的方式。
3.3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经营原则是:根据立地条件特征,对保留木、采伐木进行有目的选择,力图通过人为措施,调整立木密度、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分生长。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对目的树种单株树冠范围内进行“近自然林业”经营法抚育,对其周围的草灌如影响目的树种生长则进行打枝、去顶等,其余乔灌草均任其自然竞争,这些乡土植物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稳定性,保持水土,维护地力,并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及对保留目的树的天然更新。避免常规经营法中全面铲锄杂草灌木,扩穴松土的措施,降低经营成本。
3.4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既是一项林业政策,也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封山育林的基本对象是:有培育前途的天然林分生长良好,分布均匀且郁闭度较小,有天然更新能力,但尚未郁闭成林的林地。采用人工巡护与围栏相结合的封禁措施。在封育年限内,搞好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管理。按照“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火、病、虫、鼠等灾害的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避免环境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抓好封育结合,防止滥砍乱伐,预防森林火灾,定期调查封育效果,建立育林档案。
4 结语
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与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一样的群落是不可能。
因此,恢复森林生态只能是“保护某一地区地带性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动态特征”[10]。“近自然林业”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生态机制,强调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与立地也就越适应,产量也就越大[11]。“近自然林业”的理论和实践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证明是实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最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震.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研究,2001,15(4):13-16.
[2]梁宗琐,左长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J].中国水土保持,2003,12(4):1244.
[3]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及植被重建[J].生态科学,1996,15(2):26-31.
[4]Broun.S.LugoAE.Land Degradation.Cambfide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魏智海,尚怀林.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03,15(3):13-18.
[6]安定国.甘肃省小陇山高等植物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2-3.
[7]张建华.小陇山森林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河西学院学报,2006,17(5):61-62.
[8]张晓光,孙淑娟,张临春.混交林营造的现状及实践效果[J].河北林业科技,2000,12(2):22-24.
[9]沈国舫,翟明普.混交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54.
[10]李俊清,崔国发.西北地区天然林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理论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7.
小陇山林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