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切口治疗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小切口治疗范文(精选12篇)

小切口治疗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我科选取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14例颧骨骨折的病人, 其中男11人, 女3人。根据X片及三维重建CT及Zingg分类法, 其中A类骨折2例, B类骨折10例, C类骨折2例, 均为单侧骨折, 手术治疗, 术前表现为面侧方塌陷面容畸形, 增宽, 中重度张口受限, 其中1例, 眶下壁骨折块向下牵拉明显, 患者有明显复视, 针对不同类型骨折, 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 不同的手术固定方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要判定病人属于何类骨折, 临床上常用的X线对于较多的颧骨骨折与周围骨质关系难以反映, 具有局限性, 二维CT可以反映在某一层面的骨折及移位, 但不能全面显示骨折的空间关系及骨块厚度, 因此在诊断与治疗设计上存在一定困难,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却能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复杂骨折的诊断及手术复位。现代治疗主张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另外, 功能与外形的恢复时颧骨骨折的现代原则。

我科2例A型骨折均为颧弓骨折, 颧弓处塌陷, 中度张口受限, 常规手术方法, 采用口内龈颊沟切口, 向上分离至颧弓, 向上挑恢复颧弓拱形结构, 不作固定。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徐兵主任在上述方法中另外使用充气式吸氧面罩, 作外固定支架辅助治疗颧弓骨折。此方法改善口内入路挑起颧弓, 拱形结构不稳定, 一受外力易复发, 采用充气式氧气面罩可以达到牵引及提示的作用。我科采用颧弓上方顺皮纹方向作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 在皮下与颞筋膜间钝分离, 找出面神经颞支, 颧支并保护之。找到骨折部位后, 剥离骨膜显露骨折线以巾钳向上牵拉或以骨膜分离器。插入骨折端下方撬起, 使之复位。再以微型钛板固定, 钛板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稳定无毒, 无致癌作用低致敏性, 抗腐蚀能力强, 植入人体后可永久保留, 一般不需二次取出。我科采用国内慈北牌钛板及进口的AO钛板, 14例颧骨骨折病人无一例发生排异, 折断现象。

我科10例B型骨折, 手术切口均采用面部小切口与口内切口相结合来暴露及固定骨折处, 判断复位通常的需要颧牙槽嵴, 颧额缝, 眶下缘三处同时对位为标准。但个人认为还要作患侧颧弓处横切口复位固定颧弓作一标准, 根据骨折情况, 选择眉侧切口, 睑下缘切口, 颧弓切口, 可暴露及固定颧额缝, 眶下缘及颧弓处骨折, 口内切口可暴露及固定颧牙槽嵴骨折, 选择眉侧切口一般长约2~3cm, 位于眉外缘内并与之平行, 切面应倾斜, 以防止损伤毛囊, 导致眉毛脱落, 两侧眉毛不对称。但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我科所有面部小切口在骨折固定后均分骨膜, 肌层, 皮下三层缝合, 皮肤采用皮内缝合法, 术后疤痕不明显, 患者较满意。

我科收治的2例C型骨折病人, 为颧骨体粉碎性骨折, 面部小切口无法充分暴露骨折处。手术采用的是头皮半冠状切口+ 口内切口+睑缘下切口联合入路, 复位颧骨及相连结构, 重建颧骨体及颧弓外形, 使患者面容恢复, 张闭口功能恢复。

2 结果

术后14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 一周拆线, 术后二周拍摄三维重建, 所有患者骨折处对位良好, 无钛板排异, 钛钉脱落现象。14例患者2例A型患者, 5例B型患者术后张闭口及咬合关系均基本正常。另外7例, 经一月到二月的张闭口锻炼后均恢复至能够正常饮食, 开口大于3cm。所有面部小切口在一月后, 疤痕不明显, 2例头皮冠状切口的患者术后有颞肌萎缩, 颞部稍塌陷, 可能是术中打开了颞肌筋膜浅层致脂肪疝出, 液化所致。所有患者随访三月至半年, 无钛板排异, 钛钉脱落, 无骨不愈合或伤口感染, 无明显睑外翻, 复视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颧弓及颧骨复合体骨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骨折, 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 还可出现张口受限, 复视, 面部麻木等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害怕面部手术留有明显疤痕对手术有恐惧, 我科在治疗患者时, 不仅考虑了患者的骨折处复位内固定, 恢复患者的面容功能, 还对以前的手术切口作了很大改进, 切口较隐蔽, 不留瘢痕。皮肤处作皮内缝合, 选择微型钛板固定, 综上所述,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充分了解患者骨折情况, 再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面部小切口来暴露骨折坚固固定, 缝合创口时细致操作, 可使创口瘢痕变细变浅。所以, 面部美容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可充分暴露大部分颧弓及颧骨复合体骨折及完成内固定, 患者面容及功能恢复, 切口隐蔽, 术后瘢痕小, 在治疗颧骨骨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Gomes PP, Passeri LA, Barbosa JR.AS year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zygomatic-orbital complex and zygomatic arch fractures in Sao Paulo State, Brail[J].Oral Marillofac Surg, 2006, 64 (1) :63-67.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90-293.

[3]Jackson IT.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orbito zygomativ andorbitoethmoid fractures[J].Clin Plast Surg, 1989, (16) :77-91.

[4]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等.三维CT平面测量在颧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 (3) :176-179.

[5]现代治疗主张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Ferrira P, Marques M, Pinho C, et al.Midfacial fractures in childrenand adolescents:a revien of 492 cased[J].Br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4, 42 (6) :501-505.

小切口治疗 第2篇

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技巧与经验。方法对本院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4例患者采用该术式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所有病例24 h内出院,术后复发11例,占1.35%;阴囊血肿1例,随访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日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具有显著的优点。对我国来讲,不但可以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其优点也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目标,将来一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小切口;日间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应用小切口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04例,其中男621例,女183例,年龄2个月~8岁,双侧174例,复发疝86例,单侧554例。手术患者均检查以下各项:①血、尿、便常规;②出凝血时间;③电解质(钾、钠、氯,必要时查钙);④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⑤心电图;⑥肝、肾功能。各项化验检查均应在手术前1~3 d或术当日完成。

1.2 手术方法 采用基础麻醉或基础麻醉+骶丛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于患侧耻骨结节外上方做一约1~1.5 cm横切口,年龄<4岁不切开腹股沟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提睾肌,寻找、分出疝囊,高位游离疝囊至暴露腹膜前脂肪。7号丝线贯穿缝扎,4号线结扎加固。仔细止血,检查无出血,回拉睾丸,放回精索。外环口过大时在切时保护精索条件下用4号丝线缩紧外环1~2针。皮内缝合切口。 结果

术后立即非甾体抗炎药减轻术后疼痛。麻醉清醒或术后4 h,饮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料。所有病例24 h内出院,出院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②患者必须无恶心、呕吐,无剧烈疼痛,无出血;③患者必须由麻醉和手术医生共同签字同意出院,并告知术后回家期间注意事项及需要帮助时的联系人;④患者必须由有负责能力的成人护送并在家中照看。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术后复发11例,占1.25%;阴囊血肿1例,再次手术止血。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几乎均为先天性,为鞘状突未闭所致。右侧多以左侧,腹压增高是疝的诱发因素,小儿腹股沟管很短,约1 cm几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压增高时,冲力直接指向腹壁皮下,没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因而多仰卧位,两髋常屈,外旋,外展使腹肌松弛,收缩力下降,所以婴儿期很容易发生疝。

手术年龄:由于本病基本上为先天性,故原则上在小儿出生后任何时期均可进行选择性手术治疗。一般在1岁左右手术为宜[1]。屡发嵌顿者则提前手术。

婴幼儿斜疝基本上为先天性且外环口不大,约在0.5~0.8 cm,所以通常只需单纯行高位结扎术或辅以外环口紧缩术,仅在巨大疝(疝内容物多,外环口在1.2~1.5 cm以上)或滑疝时可能行疝修补术。外环口直径大于1.0~1.2 cm时在切时保护精索条件下用4号丝线缩紧外环1~2针。对2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必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仅在外环外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

[ambulatory(day)surgery]

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患者,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患者不在医院过夜。国际日间手术学

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2003年提议,将日间手术定义为: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中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2]。

我们在医院外科内划分出部分病床作为日间手术区,统一管理,做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随访,并保证24 h急救体制。日间手术的优点:①缩短住院等候时间和治疗时间,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②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机会降低;③降低了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减少和医源性感染的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支出;④患者治疗后可以早期返回正常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日间手术改变了医疗方式,使很多变化成为可能,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变化可能还会增加。外科微创手术和麻醉学科的进步为这种治疗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可行性。日间手术的缺点是当患者离院后,出现术后并发症,又没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时,医院和医师所要承担的医疗风险明显加大。

目前,在美国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83.5%。在英国,2003年已达到62.5%。在香港,2003年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比例为42.5%。日间手术已超过1 000种,几乎涵盖所有相关科室。在国内未广泛地开展。国内住院费用较低,日间手术节约医疗费用的优越性还不太明显,可能是国内对开展日间手术不够积极的原因之一。另外,医疗机构本身对日间手术的态度、对院外护理质量的担忧、麻醉科和不同手术科室的协作,以及医疗和法律环境的好坏,都是目前影响日间手术发展的因素。

日间手术不是传统的门诊手术,也不是住院手术的简单形式。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许多临床研究将产生于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从长远看日间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不但治得好,还治得快。对我国来讲,不但可以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其优点也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目标,将来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叶秦秦.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7677.

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第3篇

【摘要】目的:评价小切口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治疗具有典型症状的臀肌挛缩症22例。所有病例均要求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关键词】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16-01

Treatment of the Injection-induced Contracture of Gluteal Muscles and Fasciae with Small Incision

Cui Haiyong, Dong Bin, Li Qia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nan City, Anhui, 232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the injection-induced contracture of gluteal muscles and fasciae with small incision. Methods:Twentyeight cases of the injection-induced contracture of gluteal muscles and fasciae with small incision were treated by small incision. All cases were asked to do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7 months. All cases recovered to normal or nearly normal in gait. Conclusion: This operative approach is safe and simple to operate. Additionally, tissue contracture can be released completely and trauma is small.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assured.

【Keywords】gluteus contracture;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是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后引起的,常因患儿家长发现步态异常,或两下肢不能并膝下蹲,或坐位时两下肢不能膝上交叉而来就诊。本病确诊后,如无其他禁忌证都是手术的适应证,且应尽早手术。因为尽早手术不但有利于恢复双下肢的正常活动功能,而且可以避免因继发性关节病变而疗效。本症手术治疗方法为切断挛缩组织进行松解。但原有的手术方式存在切口长(平均8~12cm),剥离面广,术后瘢痕影响外观等缺点。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采用改良切口进行注射性臀肌挛缩的治疗,临床治疗22例44侧均达到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44侧,男15例,女7例;所有病例均为双侧;年龄6~18岁,平均11.5岁: 22例均有髋部弹响;X线摄片均未提示假性髋外翻。所有病例在婴幼儿时期均有长期臀部肌肉注射史。

1.2手术方法患者以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一次完成消毒,双侧交替侧卧位完成手术。传统手术切口取髂骨嵴中后1/3交界处向股骨大转子方向作直切口,长约8~12cm,而本改良切口以患侧股骨大粗隆尖为中心,作前上至后下的弧形切口,长约6~7cm.手术步骤:①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切口两侧稍作钝性推剥,显露出增厚的臀肌筋膜;②直视下用电刀垂直将所有挛缩的臀肌筋膜组织彻底切断、松解。在松解过程中,要不断使髋关节被动屈曲、内收、内旋,检查松解程度。并以手指深入创口深部探查,如有深部组织紧张,行进一步松解;必要时切断髂胫束的后1/3~1/2束,以及臀中(小)肌的挛缩纤维,注意保护坐骨神经;③松解标准为髋关节活动范围内收、内旋各项大于15°,伸直0°,屈曲大于135°,弹响征消失。④创面严密止血,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以防止术后血肿和创口感染。闭切口时只缝合皮下浅筋膜及皮肤。

1.3术后处理术后将患儿双下肢并拢固定2周。术后给予口服止痛药,第1~2天辅助患儿被动进行屈髋锻炼,并观察引流管内的引流量,术后48h拔除引流管。术后3~5天鼓励患儿在床上从小角度开始,逐步加大角度行髋关节屈曲、内收活动锻炼,术后10天下床行双膝并拢扶床进行下蹲锻炼,并开始步态训练。术后14天拆线。

2结果

本组44侧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手术中无需对周围组织作过多分离,术中出血少。切口长度(6.0~7.0)cm,平均(6.3±0.4)cm。单侧病例手术时间20~35min,平均27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在术后第1天进行被动屈髋锻炼后出现坐骨神经牵拉伤临床表现,约3月后完全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均恢复正常步态。

3讨论

1969年Valderrama首次报道臀肌筋膜挛缩症后,国内外已陆续有报道,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本病发病机制多数学者[1,2]认为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征候群。臀部注射是引起臀肌挛缩的一个主要诱因。臀大肌的外上部纤维与部分臀中肌的后部纤维相重叠,臀中肌其余部分仅筋膜覆盖,臀部注射如进针较深,或瘦弱患儿接受肌肉注射,针刺和药液完全可以达到臀中肌,尤其是臀中肌注射。本组病例22例均有臀部肌肉注射史。刘劲松[3]等认为儿童臀肌挛缩症患者存在免疫调节紊乱,免疫因素可能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臀肌挛缩症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手术的方式有多种,所有病例均以解决其发病机制为依据。臀大肌上半部纤维、臀中肌表面髂胫束和不同程度阔筋膜张肌浅面臀筋膜挛缩,这是本病松解的主要部位。吴华[4]等认为手术疗该症应称为白色纤维切断术。袁平[5]等在关节镜下进行软组织的松解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选择手术入路,患侧股骨大粗隆尖为中心,作前上至后下的1/4弧形切口,长约6~7cm,既能清楚地显露主要松解部位,向深层可显露臀中肌止处及接近止处部和梨状肌,后关节囊,确保操作顺利进行。如遇有臀大肌下半部浅层及臀筋膜广泛挛缩者,切口还可向后下延伸,同时也比较美观,此切口操作简单,安全,节省手术时间。本切口不需像传统手术切口一样作皮下组织的过多剥离,减少了出血多及因过多组织剥离后导致脂肪液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疼痛感较传统术式切口明显减轻,促进了早期功能锻炼。创口小,瘢痕小,外形美观。术后患者及家属对切口的长度和愈合情况均非常满意。本手术切口小,故在缝合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张力,但不影响切口缝合及愈合。

采用改良切口进行注射性臀肌挛缩的松解手术较传统手术切口相比,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

参考文献

[1]蒋尧传.臀肌挛缩症致病因素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04,(5)3:137-138

[2]杨忠汉,黄永达,徐锦森,等.臀肌筋膜挛缩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186-189

[3]刘劲松,赵峻,吴士峰,等. 臀肌挛缩症免疫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43-45

[4]吴华,陈继革,陈安民,等.白色纤维切断术治疗臀肌挛缩症[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1:39-41

[5]袁平,王万春,陈游,等.关节镜下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828-830

门诊小切口手术治疗腋臭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门诊,腋臭,护理,小切口

腋臭是腋下大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在皮肤表面被以葡萄球菌为主的各种微生物分解, 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的刺鼻难闻令人生厌的臭味。气温高、剧烈运动等大量汗液增多, 味道也更大, 常见于青春期患者, 给患者带来精神和心理负担, 影响其正常社交活动等。此病是整形美容科常见疾病, 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 我科采用门诊小切口手术治疗腋臭121例, 治疗效果满意,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1例腋臭患者,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75例, 年龄18到35岁, 平均年龄25.8岁, 家族遗传57例, 既往非手术治疗后复发13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 双上肢外展, 露出腋窝, 并依据患者腋窝处腋毛范围设计手术区域, 采用美蓝标记法, 标出手术范围并按设计线沿腋窝皱襞处作长为3cm左右的切口。常规消毒铺巾, 以局部浸润麻醉,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浅筋膜, 切开浅筋膜显露脂肪, 沿四周锐性分离达设计手术区标志线[1], 剥离后翻转皮瓣, 紧贴真皮层, 剪除真皮下组织及大汗腺、毛囊, 直至全厚皮状, 并清除真皮下残留的脂肪球、皮脂腺、汗腺管等, 彻底止血后并冲洗, 缝合并放置引流条, 切口处涂红霉素眼膏, 皮瓣处用纱布堆压, 用绷带横“8”字加压包扎。术后口服抗生素3d, 24~48h换药可拔出引流条。

2 结果

121例实施了小切口手术患者中, 108例拆线愈合良好, 无伤口裂开、血肿、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13例患者术后未按嘱咐执行, 擅自拆除绷带而发生皮下血肿, 经及时返院处理, 切口愈合。患者随访3~6个月, 切口小而隐蔽、瘢痕小、无上肢上举运动障碍和腋臭复发, 在治疗腋臭的同时也去除了腋毛, 达到美观, 深受女性患者青昧。

3 护理体会

3.1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解答患者疑问, 并耐心讲解手术方式和注意事项, 举例成功案例增加信心, 消除患者焦虑怕疼的心理, 给予心理上的鼓舞, 使其有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3.1.2 术前护理

完善备皮, 术前一天清洗术区。查对患者术前门诊各项检查结果是否异常, 排除手术禁忌, 并对术前三项检查 ( HBSAg、HCV、HIV) 结果有阳性者安排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2]。术前进行包扎动作适应性训练, 横“8”字。

3.2 术后护理

3.2.1 疼痛护理

由于手术部位特殊, 加压包扎过紧, 固定姿势而限制活动, 告诉患者术后24h术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是属正常现象。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帮助分析并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原因、性质、程度等。

3.2.2 伤口护理

观察术区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有无异常, 48小时换药一次, 拔出引流条, 并观察皮瓣血运, 切口有无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并处理。切口周围皮肤出现局部炎症 (瘙痒) , 予冰敷, 降低皮肤为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如果无皮下血肿, 则继续加压包扎, 7~10d换药;如出现并发症:⑴血肿, 予每天换药, 清除血肿, 同时继续加压包扎;⑵感染, 及时消毒, 应用抗生素粉 (如氯霉素粉、金霉素眼膏等) 换药, 保持切口干燥, 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甚至静脉用药, 进行科学有效地康复治疗计划。

3.2.3 一般护理

多休息, 避免剧烈活动, 2周内避免上臂上举、外展、前后摆动, 1个月内避免肩关节的剧烈运动[3]。如夏季, 尽量在屋里, 调好环境温度, 避免汗液和切口渗出液影响切口愈合。嘱其穿宽松衣服, 使其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4], 并给予门诊联系卡。

3.2.4 饮食护理

嘱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以促进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1]曹宝贞, 陈丹.小切口大汗腺根治腋臭98例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8 (12) :204, 207.

[2]安晓婷.186例微创肿胀吸脂术门诊治疗腋臭的护理[J].临床医学, 2011, 31 (9) :124-125.

[3]郭净.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 2011, 6 (10) :220-221.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第5篇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

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

1,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e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lO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L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各种文件记载时要包括部位、具体位置、大中小分型和缺损大小的数字。具体列举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cm)或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cm)或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cm);或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cm);

2,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它内科合并症的病人,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

手术方法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1-0的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4:l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切口疝: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修补方法(附件,)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处理

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检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2-3周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用腹带束扎腹部。在束扎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突然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第一周应隔日行血气分析和3天行1次肺功测定。后2周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上述检测时间。

准备2-3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标准便可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口可能遭受消化道细菌

污染的病人,应常规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处理

(1)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3天,或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要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10mL/d)在术后3-5天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物后仍要注意

局部有无积液、积血。发现积液、积血时要随时抽吸。

(3)术后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发生,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重视局部处理。

小切口治疗 第6篇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体表小切口;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处理不当会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也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1]。由于传统的单纯的开放性手术创伤大,近年来随着关节镜的发展,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50例胫骨平台骨折,于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骨缺损植骨,结合体表小切口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8例,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6例,运动性损伤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类予以分型:SchatzkerⅠ型15例,SchatzkerⅡ型12例,SchatzkerⅢ型10例, SchatzkerⅣ型13例。合并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0例,外侧半月板损伤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6例。

1.2 手术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下,仰卧位,患肢大腿上气囊止血带。常规采用关节镜前内、外下标准入路进镜,给予关节腔灌洗,清除关节内积血及淤血块。首先,常规探查膝关节各腔室,确定有无伴随损伤,如合并半月板损伤,可一期行半月板切除或成形或缝合术,内侧副韧带全层断裂可一期修复,若仅有浅或深层损伤,可带支具固定,多能完全恢复。外侧副韧带断裂可一期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因需在胫骨上钻骨道,可留待期重建,清除骨折间的血块、游离碎骨块,用探针或血管钳按压、撬拨塌陷的骨折块,使关节面达到平整,有骨缺损致关节面缺如者,取髂骨充分植骨后压实,临时用克氏针固定。初步复位固定后,依据平台骨折偏内或偏外侧,于体表做前内或前外侧切口,放置“L”型或高尔夫钢板行骨折块固定。冲洗创口及关节腔,置胶管引流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抗感染3-7天,伤口引流48-72小时。膝关节冰袋冷敷24小时。术后24-72小时后支具固定膝关节,允许0-30°活动范围。进行股四头肌功能收缩练习。72小时后带支具行不负重的下床活动。术后6周活动范围0-90°,8周后去除支具,逐渐下地负重行走。

2 结果

50例均恢复良好,经4-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按马元璋[2]评价标准:优41例,良7例,差2例。按Lyshotm评分[3]为88.3-97.4(平均94.1)。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愈合效果,尤其是关节功能的恢复主要是由骨折复位的精确程度(即关节面的平整性)决定的,所以,纠正骨折面的移位,改善骨折面下方骨质的压缩情况尤为重要。对于胫骨平台骨折,Lachiewz等[4]认为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要做到:(a)解剖复位;(b)采用坚强固定;(c)塌陷骨折必须复位后植骨。

3.1 手术适应症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骨折,临床采用Schatzker分型[5],根据骨折块的移位及关节面的塌陷程度可分为6型:Ⅰ型(单纯劈裂行)、Ⅱ型(劈裂合并压缩骨折)、Ⅲ型(单纯中央压缩骨折)、Ⅳ型(內髁骨折)、V型(双髁骨折)、VI型(伴有干骺端与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对于V、VI型骨折由于损伤重,分离明显,不宜进行关节镜操作,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I-IV型骨折均可采用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完成。

3.2 术前准备

胫骨平台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的同时多合并软组织损伤,早期处理重点在软组织,它关系到骨折治疗的成败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必须特别重视[6]。术前患肢制動,应用抗感染及脱水药物,有利于骨折初步稳定,又有利于组织初步消肿,术前对骨折及软组织有充分的认识及评估,必要时作三维CT重建检查,详细了解骨折情况,能为手术提供参考。

3.3 关节镜结合体表小切口治疗的优点

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1)手术切口小,对于关节囊及膑旁支持带损伤小,不需要大范围剥离破坏关节的其他结构。(2)利用关节镜可以在直视下全面了解关节内的损伤情况,并通过观察关节面处骨折线的对位情况指导复位操作,直到满意为止。(3)术中关节腔内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充分清除关节腔血肿及凝血块,也减少术后粘连的机会。(4)对于合并伤,如半月板、软骨损伤,能同时进行有效的处理。(5)体表小切口仅需固定骨折块,切口长度依据骨折线最低端长度,内固定物仅起支持固定作用,不需打开关节腔复位关节面。

总之,关节镜结合体表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预后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固定稳定,早期活动膝关节,很好的保留了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19

[2] 马元璋.关节骨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0

[3] Lysholmg.Gillquistg.Evdluation of Kneeligament.Surgery.result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Jsportsmed 1982.10:150-154

[4] Lachiewic.zp.Funcik.Factors.imfluencing the re-sult of open.reduction and internql,fixation of tibial plateau.fractur[J].clin.orthop.1990(259):210-215

[5] Schatzker.Jm.Broom.Bruce.D.The tibial plateau.fracture[J].clinorthop, 1979,(138):94-101

小切口进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5例, 男47例, 女18例;年龄17~63岁, 平均40岁。骨折原因:交通伤52例;打击伤8例;工伤2例。其中合并上颌骨骨折17例, 下颌骨骨折5例, 颅脑损伤4例, 肢体骨折3例。

1.2 方法

术前X片或CT (三维重建) 检查, 按Zingg分类法 (1992) 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 制定手术方案。65例均行经鼻气管内插管全麻。采用眶周小切口 (眉弓外侧、睑缘下) 联合上颌前庭沟切口直接显露骨折区经复位后行颧额缝;眶下缘和颧牙槽嵴小、微型钛板固定, 对合并上下颌骨骨折患者先行牙周夹板固定, 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后再常规行上下颌骨钛板内固定。

1.3 评判标准

Ⅰ级:双侧颌面部对称, 咬合关系恢复, 张口度正常, 无神经功能障碍;Ⅱ级:双侧颌面部基本对称, 咬合关系基本恢复, 张口度基本正常, 部分神经恢复;Ⅲ级:双侧颌面部不对称, 咬合关系不良, 张口度<2cm, 神经分支损伤。

1.4 评判结果

Ⅰ级:53例;Ⅱ级:12例;Ⅲ级:0例。

2 讨论

2.1 多层螺旋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应用

过去对于颧骨骨折常规采用X线或CT平扫技术,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多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已成为面中部骨折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地显示面中部复杂的解剖结构, 通过图像的旋转, 从多个方向、角度, 立体的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位置、范围、骨折碎片的数量, 移位方向和距离, 以及周边组织的空间关系。有利于评价损伤的严重程度, 使临床医师能更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 更准确恰当地选择手术路径、复位、固定的位置和方式、有效减少手术创伤[1]。因此我们把三维重建已列为术前必备检查。

2.2 手术进路

理想的手术进路条件是骨折段显露充分, 便于骨块复位及钛板的术中固定;面部结构损伤最小;美容效果好、继发地面部瘢痕畸形小。冠状切口:切口在发际内隐蔽安全, 可充分显露颧骨的上半部分即颧额缝、颧蝶缝及颧弓, 辅以前庭沟切口显露颧牙槽嵴, 对于复杂性、移位大、畸形明显以及陈旧性的颧骨骨折利于复位固定, 但因其有切口长、损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较多:如瘢痕、秃发、感觉异常 (顶区、颞区) 、面神经颞支麻痹、颞窝凹陷、角膜擦伤、血肿、感染[2], 使患者不易接受。局部小切口合乎当今微创手术原则, 可直接到达骨折区, 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感染少、术时短、不易损伤面神经分支等优点。本组6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 按Zingg分类 (1992) , 均属B、C二型, 采用局部小切口 (眉弓外侧、睑缘下、前庭沟) 和三点固定 (颧额缝、眶下缘、颧牙槽嵴)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明显错位的颧弓骨折邢劲松[3]提出在颧弓上缘做微型切口, 取得满意疗效。随着小切口技术的逐步完善, 小切口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 冠状切口将可能逐步被取代。

2.3 骨折固位的部位及数目

颧骨近似四边形, 周边有3个突起, 5个连接。颧蝶突向上以颧额缝于额骨的颧突连接;向下以颧蝶缝于蝶骨大翼连接;颞突向后以颧颞缝与颞骨的颧突连接形成颧弓;上颌突向下以颧上颌缝与上颌骨的颧突连接构成颧牙槽嵴;水平向内与眶突构成眶下缘。颧面部外伤时, 骨折主要发生在上述5个连接处, 对于颧骨骨折固定的部位和数目, 学者们意见存在分歧。Davidson[4]应用颅骨标本模拟颧骨复合体骨折, 观察不同方法 (钢丝、小钛板) 在不同部位 (颧额缝、眶下缘、颧牙槽嵴) 进行一点、二点、三点固定后受力对颧骨复合体发生移动的情况, 结果表明无论钢丝还是钛板, 三点固定颧骨复合体都很稳定, 无移位。本组65例均在小切口进路下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牙槽嵴三点微、小型钛板固定, 术后6~12个月随访, 固定稳定, 无移位, 作者认为钛板的放置部位只要不在同一轴线上, 三点固定可达到稳定的固位、张益等[5]认为, 不同的固位方式如果应用得当, 可以获得同样良好的临床稳定性。一些多点固定的患者减少固位数目仍可获得稳定的可能。因此,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我们认为小切口利用颧额缝、眶下缘、颧牙槽嵴三点固定, 冠状切口利用颧额缝、颧弓、颧牙槽嵴三点固定, 颧骨复合体固位稳定, 不易移位。

参考文献

[1]王铁梅, 韩方凯, 廖波, 等.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骨折诊疗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 (3) :304-305.

[2]周永强, 叶文成, 唐友盛.冠状切口并发症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 2000, 10 (1) :77.

[3]邢劲松, 南欣荣.颧弓上缘微型切口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 (4) :217-219.

[4]Davidson J, Nickerson D, Nickerson B.Zygomatic frecture, Comparision methods of internal fixation[J].Plast Reconstr Surg, 1990, 86:25-32.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湖口县城山卫生院治疗的68例小儿疝气患儿, 均符合小儿疝气的诊断标准[2], 排除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及禁忌证者。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0例;年龄8个月~9岁, 平均 (4.9±2.2) 岁;其中左侧疝气16例, 右侧疝气14例, 两侧疝气4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9例;年龄9个月~10岁, 平均 (4.2±2.2) 岁;其中左侧疝气17例, 右侧疝气14例, 两侧疝气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行全身麻醉, 患儿取仰卧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 在皮横纹下做一2.5~3.0cm横向切口;分离皮下组织, 充分暴露精索;锁定病灶部位, 纵行切开疝囊, 并进行剥离;使用1号线对疝囊颈部进行结扎处理, 随后复位精索、睾丸, 利用止血钳等器械进行止血处理;缝合伤口, 并使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3~5d, 以预防伤口感染。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 全身麻醉, 患儿取仰卧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 于腹股沟韧带上侧做一1.0cm切口, 其深度以切口皮肤为准;随后依次切开组织直至精索暴露, 并向上延续寻找外环口;在精索内前方寻找疝囊, 分离疝囊直至颈部, 打开少许疝囊壁并使用小拉钩、蚊式钳对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 对男性患儿应使用湿纱布进行钝性分离, 以避免损伤输精管;分离精索膜、睾肌后, 使用1号线对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 止血后复位精索、睾丸, 使用止血钳对切口皮肤进行钳夹, 使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3]。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3~5 d, 以预防伤口感染。住院期间定时对患儿消毒处理、换药, 术后随访1~3个月, 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低于对照组的11.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12,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是指由患儿哭闹、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因素导致腹膜鞘状突未完全关闭, 进而导致机体腹压明显升高。该病发病之初在阴囊上方或阴唇有明显包块, 对该包块进行按压时, 患儿会有明显不适[4]。由于该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一些家长不知道疾病的存在, 导致患儿病情越来越严重, 使肿块下坠, 影响患儿的消化系统, 进而引起腹胀气、腹痛、下腹部坠胀等症状。加上疝气的挤压, 影响患儿阴囊或者阴唇的正常发育, 导致患儿出现行走不便, 严重的可能发生嵌顿[5]。一旦小儿发生疝气, 若不及时治疗, 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且大部分小儿腹股沟疝无法自愈。

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的首选方法。以往临床上常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气, 具有操作简单、视野开阔的特点, 但该方法切口长度较长, 且术中出血量多, 易导致切口感染, 严重影响患儿术后恢复[6]。加上患儿的耐受性较差, 难免存在患儿手术不配合的现象, 小儿疝气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具有以下优点:切口长度较短、创伤较小, 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明显减轻患儿脏器损伤程度;使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 不用再次拆线, 可减少对患儿的二次损害[7,8]。近几年, 有大量研究学者尝试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 陶毅[9]报道小儿疝气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且并发症少, 仅为3.1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 表明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显著, 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76%, 表明小切口手术治疗能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0]。

综上所述,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德才.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8) :107.

[2] 杨军, 钱立印, 葛亚博, 等.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38.

[3] 郭夕同.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评价[J].现代养生, 2014 (1) :94.

[4] 董加仁.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90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28) :112.

[5] 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5) :92.

[6] 许建共.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102-103.

[7] 吴建军.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4 (20) :210-211.

[8] 蔡圣连.微小切口腹腔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3 (20) :64.

[9] 陶毅.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7) :86-87.

膝后内侧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 例, 男性19 例, 女性4 例;年龄20~56 岁, 致伤原因均为车祸, 其中胫骨止点撕脱17 例, 体部断裂6 例。新鲜损伤18 例, 陈旧损伤5 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3 例, 合并股骨干骨折1 例, 合并股骨内髁骨折1 例, 合并髋关节脱位2 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大腿近端绑扎气囊止血带。于膝后内侧触摸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腱之间隙, 纵形切口4~6 cm, 切口于膝后横线近端2 cm, 远端2~4 cm。依次切开皮肤筋膜, 于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腱间隙之间钝性分离进入, 将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牵拉过中线。可用2~3枚克氏针钉入胫骨上端阻挡腓肠肌, 可清楚得显露后关节囊, 可见斜行的肌肌腹及横行的小静脉, 可予以结扎小静脉。于正中纵形切开关节囊, 即可暴露后交叉韧带与胫骨后缘附着处, 可见撕脱的后交叉韧带断端或撕脱的骨块。有骨块者, 可予以复位后用可吸收钉或拉力螺钉固定。骨块粉碎或仅带一薄层骨片者, 可用钢丝固定, 即在韧带胫骨止点处将骨面打磨粗糙, 并用克氏针向胫骨前钻2个孔, 于韧带上穿钢丝经胫骨孔道于胫前拉紧钢丝打结, 使韧带撕脱端固定于胫骨撕脱处。对于韧带体部断裂或陈旧损伤不能修复者, 可行重建。可取侧俯卧位, 联合膝前内侧切口, 取髌腱中1/3骨髌腱骨, 于胫骨后交叉韧带止点处用绞刀向胫前开隧道, 将一端骨块嵌入隧道, 用螺丝钉固定或钢丝固定, 后期所做的手术胫骨止点不打隧道, 而采用骨刀开槽, 直接将骨块嵌入骨槽, 用2枚螺钉固定。另一端于股骨开隧道固定。手术完毕后冲洗, 缝合关节囊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不放置引流管, 如有前侧切口的可于前侧放置引流管, 石膏夹固定6周, 小腿近端垫高, 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6周去除石膏CPM功能锻炼。

2 结 果

所有病例无血管神经损伤, 无感染、血肿、皮缘坏死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关节功能评估, 单纯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中, 有2 例10°~20°屈曲受限, 无伸直受限, 抽屉试验均为阴性, 稳定性好。6 例重建者多有1°后抽屉试验阳性, 有10°~20°的屈曲受限, 无伸直受限。根据后移程度将抽屉试验分为4°, 0° (正常) , 1° (<5 mm) , 2° (5~10 mm) , 3° (10~15 mm) , 4° (>15 mm) [3]。

3 讨 论

由于车辆交通事故的增加, 创伤引起PCL损伤患者越来越多。PCL附着于胫骨内、外髁关节面之间的后方, 延伸至胫骨上端的后面, 约在胫骨平台下方0.5 cm处[1]。因此, 本切口选择在关节线上2 cm关节线下2~4 cm。在膝部的后面, 关节线几乎与膝关节微屈时皮肤上所形成横行皱襞相当[1]。对于PCL损伤是在胫骨止点撕脱者, 应用本切口很容易解决, 带来的副损伤极少。陈旧损伤或体部断裂者, 一般修复困难或修复后效果差, 需重建, 用本切口重建PCL的胫骨止点, 同样简便易行。

传统的膝后“S”形切口, 切口较长, 且需暴露窝内的神经血管, 相对增加了神经血管损伤的危险性, 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增加了膝后黏连的可能性。膝后内侧小切口最初我们是行窝囊肿切除术时应用, 后应用于PCL修复手术, 取膝关节后侧的游离体也非常方便。本切口较短, 于肌间隙进入, 出血很少, 对组织损伤小, 同时有腓肠肌保护窝内的神经血管, 不会对神经血管损伤, 安全性高, 同样显露充分, 可侧卧进行, 能联合前侧切口进行联合手术, 手术时稍屈曲膝关节可使腓肠肌放松, 有利于牵开以充分显露。

PCL肌腱末梢感受器, 是膝关节位置觉的主要传入机制, 其损伤松弛后, 膝关节的运动调节机制产生缺陷, 加大了轴移不稳定[2]。PCL于胫骨止点撕脱者由于韧带的外膜完好, 其韧带上的肌腱末梢感受器未受损, 修复后效果良好, 重建者由于无肌腱末梢感受器, 近期效果尚可, 但时间长后容易发生一定的松弛, 但对稳定性影响不大。陈旧损伤带较大骨片者, 于胫骨原骨折面刮成新鲜面后, 再予固定, 如不能接近原位固定, 则应重建。重建胫骨端骨块的固定, 早期我们用骨块嵌入隧道法, 但移植物在隧道口处有转折, 增加了韧带的摩损, 这种胫骨隧道口转弯处对PCL移植物的不良影响, 又称为“杀手转弯”[3]。因此后期改为开槽骨块嵌入螺钉固定。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05-829.

[2]常浩胜, 曹振孝, 方候平, 等.单纯后交叉韧带止点胫骨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2) :140.

小切口治疗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中, 男16例, 女6例, 年龄6岁~68岁, 平均年龄43岁。起病至手术时间6 h~41 h, 平均19.5 h.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8例, 持续性右下腹疼痛4例。体温超过38℃5例。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22例, 有反跳痛6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达10109~20109/L者19例, 白细胞计数不高者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行小切口手术治疗, 斜切口17例, 直切口5例;皮肤切口缝合1针的18例, 缝合2针的4例。

2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6 d~8 d伤口拆线, 19例Ⅱ/甲愈合, 3例Ⅲ/甲愈合, 无1例切口感染。住院时间最短的4 d (出院后于门诊拆线) , 最长的8 d, 平均住院时间5.6 d.随访至今, 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任何手术切口都以充分地暴露及获得最小的瘢痕形

成为最终目的, 通常必须在二者之间采取折衷[2]。有条件的医院在腹腔镜下已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对于广大基层卫生院及众多农村患者来说, 全部阑尾炎均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来治疗, 目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在无腹腔镜设备条件的基层卫生院, 遇到合适的病例, 只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 采用普通的连续硬膜外麻醉、普通的手术器械, 以较小的代价同样可以得到近似于腹腔镜微创手术般的效果, 达到“简、便、验、廉”的治疗目的。

3.2 选择适宜的手术对象

一般来说, 适宜施行小切口的手术对象是临床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且腹壁较薄的患者, 病程在24 h以内 (个别的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 。手术禁忌对象为: (1) 诊断不明, 需剖腹探查的患者; (2) 腹壁脂肪较厚的肥胖患者 (小切口无法暴露, 手指也无法伸入腹腔探查) ; (3) 术中发现阑尾尖端粘连固定紧贴于肠管壁不能游离的患者 (需延长切口, 做逆行切除) ; (4) 腰大肌试验阳性患者 (提示阑尾位置较深, 靠近腰大肌, 甚至可能为腹膜后阑尾) ; (5) 腹痛时间较长, 超过48 h, 全身症状较重, 估计阑尾已化脓穿孔, 需清洗腹腔、置管引流的患者。

3.3 手术操作

(1) 常规麻醉、消毒、铺单。 (2) 切口选择:准确地选择切口部位及正确地设计切口方向, 可为充分地暴露阑尾、顺利施行手术带来极大方便。可节约大量寻找阑尾的时间, 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延长切口, 这对于近似于微创的小切口手术来说至关重要。经典的麦氏切口一般能满足大多数阑尾手术的需要, 但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的经验是在右下腹部压痛最明显处做一小切口更为方便实用。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是M点, 也可以是L点或别的无名点, 方向可平行于麦氏切口, 也可不平行于麦氏切口;若压痛点在腹直肌后方, 则取直切口, 可以经腹直肌, 也可旁腹直肌。总之, 哪个便于暴露阑尾取哪个, 至于横切口我们尚无经验。切口长约2 cm~3 cm, 以能伸进术者的食指为度, 逐层进腹。在切开腹膜后, 腹膜两切缘中段均以小圆针带4号丝线缝1针, 边距稍宽, 抽针留线不打结。目的:一是作牵引用。2把蚊式血管钳分别夹住两线的双头, 向切口两侧牵引腹膜暴露术野 (为防止腹膜撕裂也可用皮肤拉钩协助暴露) 。二是便于关腹时寻找、缝合腹膜 (关腹时因腹肌遮盖, 腹膜内缩, 于小切口内找腹膜很不方便) 。 (3) 寻找并提取阑尾, 直视下观察腹腔, 看是否有较多渗液, 有则吸尽。以无齿卵圆钳轻轻向内上方推开大网膜, 以暴露网膜后器官。根据具体情况, 可采取以下不同方法寻找阑尾并提其于切口外在直视下切除:a) 直视钳夹法:如大网膜包裹发炎阑尾, 推开网膜后, 因炎性粘连作用往往把阑尾带出, 使其直接暴露于切口下;有的虽未立刻见到阑尾, 但以卵圆钳稍加挑拨挡开表层肠管即发现阑尾。这时以阑尾钳 (或无齿卵圆钳) 轻轻夹住阑尾, 左右轻摇 (避免直接用力外拉伤及有粘连的阑尾系膜) , 提于切口外, 按传统方法将阑尾切除。b) 食指钩取法:推开网膜后, 若未见阑尾, 只见肠管, 试用卵圆钳挑拨挡开表层肠管亦未发现阑尾, 则退出卵圆钳, 改以食指伸入于腹腔内探查。此时, 因视线所不及, 结肠上固有的三个解剖标志 (结肠带、结肠袋、脂肪垂) 在寻找阑尾时基本上派不上用场, 全凭术者食指指腹的触觉探查阑尾, 炎性阑尾往往因水肿较硬呈条索状, 触及阑尾后, 再向其两端探触以辨别其根部及尖端, 感触其尖端是否游离, 若其尖端是游离的, 可用食指钩住阑尾, 提于切口外, 加以切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食指探触阑尾时, 触及条索状物需与右髂内、外血管及右输尿管相鉴别, 阑尾有尖端, 血管和输尿管则无, 动脉还可扪及搏动, 不可误把血管和输尿管当作阑尾用手指钩取或钳夹。c) 食指挑抵法:食指若钩不住阑尾, 可用食指将阑尾挑起触及前腹壁, 把阑尾抵在前腹壁上向切口方向滑动, 使阑尾暴露于切口外, 加以切除;d) 食指引导钳夹法:如以上方法不能将阑尾暴露于切口下, 则食指触及阑尾不动, 在食指的引导下伸入无齿卵圆钳, 轻轻夹住阑尾, 提于切口外加以切除。e) 指板拉钩夹取法:同输卵管结扎术, 食指触及阑尾后不动, 另一手持指板拉钩伸入, 以指板拉钩与食指共同夹住阑尾, 同时外退, 提阑尾于腹腔外, 加以切除。 (4) 关腹:阑尾切除后, 用有齿卵圆钳扣夹一折成小长条的纱布入腹腔轻蘸术野后取出, 一可蘸吸局部渗液, 二可检查术野有无出血 (看纱布有无染血) , 证实无出血后,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 逐层关腹。在缝腹膜时, 提起腹膜上的牵引线, 可很方便地暴露腹膜切口上下端, 连续或间断缝合腹膜, 以防切口疝形成。皮肤切口缝一两针即可。

综上所述, 对于条件适宜的患者 (尤其是少年儿童) , 以小切口做阑尾手术是可行的, 无需复杂的设备, 操作也简单, 伤口愈合快, 住院时间短, 费用相对低廉, 很受患者欢迎, 有其实用价值。当然, 安全第一, 我们不能单纯为追求小切口而勉强行事, 该延长的切口一律延长。从实际出发, 合理取舍, 在短长简繁之间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这永远是医者的职业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 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1-494.

小切口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 髋关节; 股骨颈骨折;置换; 微创性 

【中国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36-01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髋部损伤,以老年人多见。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逐渐被外科医生认识和接受。我院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以来采用改良的前外侧小切口对56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本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共56例,其中新鲜骨折的患者有46例,陈旧骨折的患者1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8例,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者8例。 在56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0例 ;年龄 65~85岁 ,平均 70.5岁。骨折类型:头下型45例,颈中型11例。按Garden分型:Ⅲ型13例,Ⅳ型43例。骨折均为跌伤所致。受伤至手术时间5~20d,平均7d。

二、手术方法 

术前常规全面评价患者全身情况和髋关节局部情况。在x线片上用模板测量和预计假体的大小、颈的长短及股骨距截骨的位置等。47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9例采用全麻。

假体选用 :48例全髋置换中髋臼和股骨柄均用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假体17例 ,髋臼和股骨柄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15例,混合假体16例(骨水泥固定髋臼和非骨水泥固定股骨柄组合10例,非骨水泥固定髋臼骨水泥固定股骨柄组合6例),8例单纯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假体3例 ,骨水泥固定假体5例。

采用前外侧斜形小切口人路。根据患者的体型切口长度 7~9 cm,沿股骨大转子顶端解剖标志划一弧形线 ,切口由后上斜向前下方 ,切口后上 1/3相交于大转子顶端解剖标志弧形线,与股骨纵轴呈45。左右。利用切口前下部分暴露处理髋臼,后上部分暴露股骨近端放置股骨柄。

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充分暴露。手术切口与大粗隆顶端2 cm处为中心 ,与股骨长轴约呈 45。,长 7~9 cm,根据患者胖瘦,切口长度略有增减。沿阔筋膜肌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及小部分臀大肌纤维,于大粗隆尖端前缘切断小部分臀中肌肌腱,钝性剥离显露出关节囊前部、外侧和内下方;患肢外旋,切除前部关节囊组织,将3只Hohmann拉钩分别放到关节囊外髋臼前柱、关节囊内股骨颈上和下方,测量股骨颈截骨线,按测量标准截断股骨颈残端,取出残端股骨颈和股骨头。再将关节囊內股骨颈上下侧的2只 Hohmann拉钩分别移到关节囊外髋臼的前下方和后下方,髋臼暴露即清晰可见。彻底切除关节囊和髋臼盂唇,用髋臼锉磨除髋臼关节软骨面,按常规标准要求植入髋臼杯(单纯股骨头置换保留关节囊和髋臼软骨)。在臀中肌深面放置一窄Hohmann拉钩,拉开臀中小肌,屈膝 90。、股骨内收外旋,股骨上端的髓腔即可清晰显露。开槽扩髓至合适大小,选择安装合适的假体,检查下肢长度 、臀中肌张力、髋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用7号丝线缝合固定被剥离的臀中肌部分止点,放置负压引流,缝合伤口。

术后处理 : 术后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钠5~7d,伤口负压引流24~48h。患肢于轻度外展、中立位,穿直角防旋鞋1-2周。术后第一天开始作股四头肌收缩和舒张、踝关节跖曲及背伸活动,每天100次以上。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术后1~2周,生物型和混合型假体2~3周,患者扶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术后8~12周弃拐行走。

三 、疗效评价 

采用国际通行的 Harris[1]标准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结果,得分 90~100分优,80~89分良, 70~79分中,70分以下为差 。

(1)结 果 :本组全部患者获得 6~4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无感染、脱位、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Harris标准评价结果:优52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98% ;其中评分为中的 1例为85岁高龄患者。

2.讨 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一直较高,而骨折后长期卧床导致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故对于老年尤其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需尽快恢复活动能力,减少各种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开展已较为成熟,可以迅速有效地改善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 ,疗效非常满意,并且可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传统的手术切口较长,创伤较大,对老年患者切口愈合及患肢功能康复造成较大影响。与传统髋关节后外侧或前外侧切口比较,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置换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①微创手术减少了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 ,手术创伤小 ,对重要脏器干扰小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 ;② 出血量少 ,不用输血 ,避免了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③离床下地行走时间早 ,康复快。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的优点 ,还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

手术适应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者须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切口位置准确 ,在微创小切口中得到有效显露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微创小切口一般指长度 <10cm。我们选择前外侧小切口 ,并发症较少 ,外展肌肌力恢复较快。 对于体型过度肥胖和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切口不能局限于9cm以内的微创切口,不可盲目、勉强操作 。股骨颈骨折是其最好的适应证。 

技术要点:(1)、Berger等[2,4]采用侧卧位小切口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术中的暴露需要特殊拉钩,先脱位后截骨,手术操作困难,极大限制了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手术时间和软组织的扭曲损伤。我院进行技术改进,将患者取平卧位,有利于髋臼和股骨侧的暴露操作和安置假体时的定位,还有利于手术中麻醉的管理 ,减少手术中患者侧卧的不适感。另外,在术中暴露出股骨颈后 ,先截断股骨颈,再脱位取出股骨头颈,使操作更加便利。(2)、张先龙等[3]认为,微创小切口受手术视野小的限制,出血点不易确定, 要求手术者有良好的技术和合适的器械;术中需用控制性降压来减少出血,安装臼杯的角度可能会遇到困难。我们的体会是:小切口的关键技术在于皮肤切口的准确选择 、患者的体位和 Hohmann拉钩的放置部位及方向。操作时仔细电凝每一个出血点,髋关节前脱位后,准确放置髋臼前上、后上和前下 3个位点的 Hohmann拉钩,可以将整个髋臼充分暴露,可以方便地止血、切除关节囊等软组织 ,准确放置髋臼杯。由于采用平卧位,患者骨盆比较稳定 ,安放髋臼假体时,髋臼前倾角和外倾角的判断与掌握会更加容易。

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由于切口小、手术视野窄,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术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巧,不能因为追求小切口而牺牲或忽视治疗效果,而带来长期的并发症。 在手术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可能影响将来效果的 ,需要延长切口,以保证手术的质量。侧前方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 、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点 ,尤其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0. 

[2] Berger RA.Mini-incisions:two for the price of one!Orthopedics, 2002,25(5):472-498.

[3] 张先龙,何耀华,王琦,等.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初步报告.国外医学 骨科学分册2003,24(2):118-124.

[4] Berger RA.Mini-incisions total hip replacemnt using an anterolateral approach :technique and results.Orthop Clin North Am, 2004,35(2):143-151.

小切口手术治疗早期阑尾炎26例 第12篇

1.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 男20例, 女6例, 年龄12岁~44岁。全部病程均小于24 h, 无广泛腹膜炎, 身体不肥胖, 无手术禁忌证者。

1.2手术方法

(1) 术前0.5 h~1 h常规静滴头孢唑啉钠+甲硝唑治疗, 术前不能滴完者术中继续用药。 (2) 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 铺巾铺单, 诊断明确, 均取右下腹经麦氏点斜切口, 长度2.0 cm~3.5 cm不等, 平均3.0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全层, 用刀柄沿浅筋膜深层分离切缘两侧少许, 增加暴露, 沿肌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并使其稍长于皮肤切口, 常规沿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 再用刀柄潜行钝性分离腹横肌筋膜与腹横肌间隙。切口出血点钳夹不结扎, 入腹前松开钳子, 血垫衬压保护切口, 提起剪开腹膜处围以吸水棉垫, 从切开腹膜小口处观察腹腔内情况, 并用吸引器迅速吸出脓液以防溢出, 再将吸引器头套伸入腹腔内尽可能吸除脓液, 去除棉垫, 扩大腹膜切口并用4~6把直钳牵出腹膜完全遮盖伤口后固定于巾垫上, 起保护作用。小S拉钩将小肠和网膜牵向内上方, 或用纱布向左侧垫压, 隔开肠管, 暴露回盲部或将手术床向左倾斜15°[1]甚至30°~45°, 以协助暴露右髂窝。尽可能避免用手指找寻阑尾, 最好将阑尾整体提到切口处, 围以纱布后处理。阑尾系膜要牢固结扎, 阑尾切除残端结扎牢固后, 荷包包埋并用系膜残端覆盖, 放回腹腔, 吸净脓液, 特别注意肠间隙脓液, 如果肠间隙脓液较多, 可以用无菌盐水反复冲洗后, 再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 使冲洗吸出液清亮, 不放置引流。缝合关闭腹腔和腹横筋膜后, 将手术野和器械台所有已用过或污染的器械、敷料撤去。医生、护士统一换手套, 术野重新加铺无菌治疗巾, 操作台重新铺双层治疗巾, 启用新器械, 再改用0.5%甲硝唑冲洗切口后, 依次缝合关闭切口。 (3) 术后处理:术后输注头孢唑啉+甲硝唑治疗3 d~5 d;术后12 h~24 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一般12 h~48 h后胃肠功能恢复并排气, 可进食。

2结果

术后3 d换药, 无切口感染、无腹痛、进食正常者可出院, 术后7 d来我院门诊拆线, 平均住院天数为5.5 d.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 1例发生皮下脂肪液化, 门诊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12个月, 无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残端炎和切口疝等继发性疾病。

3讨论

3.1经小切口切除阑尾腹腔冲洗, 由于创伤小, 出血少, 患者疼痛轻, 下床活动早, 胃肠功能恢复快, 可有效防治肠粘连。切口张力不高, 局部抗拉力强, 愈合快又牢固, 住院时间短, 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2必须合理选择患者, 发病时间短, 最好24 h内, 腹膜炎体征轻, 病变限于阑尾, 无大网膜覆盖, 无粘连, 易于操作。再者选择非肥胖者, 腹壁厚度较薄, 利于手术中切口暴露。术前仔细查体及详细询问病史, 若为慢性或本次发病大于72 h, 腹膜炎明显不宜采用。此类患者粘连广泛坚固, 组织质脆水肿明显, 术中操作困难, 故临床对于急性单纯中等肥胖的患者较为适用。

3.3良好的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松效果满意, 切口伸缩性大, 且腹膜切口往往比皮肤大许多, 易于暴露, 麻醉建议选用T11~12间隙[2]。临床观察此段麻醉牵拉反应极轻, 很少引起呃逆, 术中腹压减轻易于操作。

3.4 B超在诊断中必不可少[3], 若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 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隙积液 (往往考虑早期阑尾炎症的渗出) , 此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极高 (炎症反应轻, 污染轻, 粘连少, 术后恢复快) 。如B超提示右下腹管状低回声且少量伴有粗大的光点回声的液性暗区, 表示阑尾炎症明显, 且未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这时手术切口的成功率也很高。若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或直肠陷窝积液, 提示阑尾位于盲肠后位 (结肠气体干扰不易发现阑尾) , 手术时宜轻柔操作, 沿结肠带寻找阑尾并不困难。右下腹B超提示回盲部低回声团块或提示阑尾脓肿, 此时回盲部往往炎症反应显著, 组织水肿较脆易出血, 手术相对损伤大, 应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采用小切口是极为不妥的。

3.5绝不能盲目追求小切口。阑尾切除应以安全第一, 副损伤控制在最小程度以下。手术者本身的手术习惯及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手术过程发生困难, 应适时延长扩大切口, 增加暴露。

4手术操作要点

(1) 皮肤切口尽可能小; (2) 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要大于皮肤切口; (3) 钝性分离的肌层组织范围要大; (4) 达腹膜外时充分游离使腹膜膨出, 这样腹膜切开后宽大的阑尾易于提到切口外; (5) 护皮应将腹膜提出至腹壁以上, 以蚊式钳夹住腹膜与护皮垫, 避免切口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小切口治疗早期阑尾炎的效果和可操作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09年10月我科采用小切口手术切除治疗早期阑尾炎26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 平均住院天数5.5d, 1例发生皮下脂肪液化, 后经门诊换药治疗后愈合, 未发生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残端炎和切口疝。结论 严格无菌操作和严密防护, 小切口微创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早期阑尾炎,小切口,手术切除,微创性

参考文献

[1]李开宗, 窦科峰, 王为忠, 等.普通外科难点、疑点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00.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91.

小切口治疗范文

小切口治疗范文(精选12篇)小切口治疗 第1篇1 资料和方法我科选取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14例颧骨骨折的病人, 其中男11人, 女3人。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