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窘迫护理
新生儿窘迫护理(精选7篇)
新生儿窘迫护理 第1篇
胎儿窘迫是由于产妇在各产程中胎儿有宫内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新生儿窒息是胎儿窘迫的延续, 也是其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临床助产中, 尽量寻找所有新生儿窘迫原因, 及时抢救, 避免死亡。现将3年中对产妇中发生胎儿窘迫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产科住院病人, 其中足月顺产290例, 过期分娩180例, 早产20例。初产妇342例, 经产148例。
1.2 新生儿窘迫原因
主要包括脐带异常、脐带脱垂脐、脐带过长、脐带过短、脐绕颈、脐带扭曲、胎盘异常、分娩困难、妊娠并发症。以上9种原因有的产妇可全部出现。
2 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发生新生儿窘迫是护理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有文献报道发生新生儿窘迫10%~20%。胎儿窘迫延续为窒息占45.3%。护理观察虽发生新生儿无窒息但有胎儿窘迫, 近期预后良好。其原因:①新生儿窘迫时间短;②胎儿对缺氧耐受力较强;③如果在产程中诊断胎儿窘迫时, 可进一步用B型超声观察胎儿肌张力、呼吸运动, 并用电子监护仪严密观察胎儿情况, 以早期, 正确诊断, 采取有效措施。④分娩困难也是胎儿窘迫的重要原因, 引起难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以在产程开始对应明确认真记录产妇及胎儿情况, 充分估计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情况, 必要时报告医生及早剖宫产, 尽量避免困难的阴道手术分娩, 以免造成新生儿严重窒息和围产儿死亡[1]。⑤妊娠并发症也是引起胎儿窘迫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胎膜早破、新生儿窘迫率比正常妊娠高10倍左右, 这些产妇的胎儿往往处于轻度缺氧。妊娠并发症多数胎儿胎盘功能低下, 同时伴有羊水过少者也较多见, 加重了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上升, 剖宫产率增高。重视在孕期保健及孕期监测, 以防治妊娠并发症, 其中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尤为重要。如果产妇有高危因素及时通知有关科室医生会诊, 产程中严密监护, 勿滥用缩宫素, 并立即吸氧等。⑥脐带胎盘异常也是新生儿窘迫的重要原因, 也是首要因素, 单纯以脐带异常发生胎儿窘迫大部分发生于第二产程, 胎头下降、脐带受压或拉长所致。脐带异常在产程中观察非常困难, 必须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最好产前通过B型超声了解脐带情况, 我们在产程中观察胎儿附着物异常及胎儿发育过大或过小, 产妇产前身体好坏, 有无妊娠并发症, 及早发现, 及时处理是防止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关键。
3 体会
发生临产妇胎儿窘迫原因较多, 因此, 必须加强孕产妇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开展以来, 我们对妇女定期宣教, 定期产前检查, 产程中加强护理, 发现有新生儿窒息窘迫发生, 及时会诊处理。
参考文献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第2篇
婴儿娩出时呼吸尚好,一般在6h内出现症状,也有在出生时即出现窒息发绀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呻吟,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吐白沫、青紫或灰白,且有呼吸暂停、四肢松软、反应低下等,随病情发展,呼吸困难加重,病情严重者多在3d内死亡,病程超过3d者则有存活的可能。
2 护理
2.1 氧疗的护理
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措施是提供有效地呼吸支持,选择适合给氧方式,吸氧浓度一般在40%左右,采用间歇式给氧,以能消除发绀为宜,一旦发绀消失,即停用,因吸氧浓度过高,吸氧过多,持续时间太长,对未成熟患儿可引起眼睛晶体后纤维增生或视网膜剥离,而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1]。尽早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当出现重度呼吸窘迫时,须立即给予患儿行气管插管术,并行机械通气治疗。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h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的神志情况、面色、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各项指标及呼吸机运转、动脉血气情况,同时观察用药后效果。
2.3 保暖
因患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低,应注意保暖,将患儿放置在暖箱内,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室内温度24~26℃,相对湿度50%~60%以上,以减少水分损耗及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2.4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布于肺泡气液界面,有降低表面张力作用。首先做好药物的准备,摆好患儿体位,用药前彻底翻身拍背吸痰,使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药液注入后改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所有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5 呼吸道护理
患儿在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气道护理尤为重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护理人员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气道湿化,正确的翻身、拍背、吸痰方法是维持有效机械呼吸的关键,翻身动作要轻柔,观察各种管道的位置是否合适,勿出现折叠、管道脱开等情况。
2.6 保证营养供给
哺乳一般在36~48h后实施为宜,呼吸困难未改善第2天开始补充液体,如热量不足可适量补给,适量给予全血、血浆或全静脉营养液[2],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不能经口喂养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在NRDS的护理上,特别是PS的治疗护理和机械通气的护理及早期干预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肺胞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在新生儿出生后4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三凹征和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宫内窒息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但随着机械通气及外源性PS的应用,结合有效的护理,患儿生存质量和预后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管希吉.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1~427.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 第3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19例;分娩方式顺产11例,剖宫产49例;患儿母亲年龄为24~38岁,平均年龄为28.4±1.4岁;所有60例患儿中,足月儿27例,早产儿33例;患儿入选标准:具有比较明显的青紫和呼吸困难两项临床表现、单胎以及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所有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60例新生儿均行非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与氧疗治疗;孔一氧混合气流量(0-20L/min),呼气末正压(0-15cmH2O),空氧混合气氧浓度(0.20-0.98)。
1.3 护理方法
新生儿的室内温度应该尽量保持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70%左右,[2]并且室内空气流通状况一定要好;其次,要经常对患儿进行体位变换,这样有助于其保持呼吸道的通常;再者,由于患儿身体比较虚弱,因此应该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增加肺泡通气量;此外,患者监护人由于专业病理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也是影响患儿恢复的潜在不良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及告诉其治疗的大致方法、原因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3]最后,在整个用药过程中,要严格监察患儿的意识,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应该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4 观察指标
对本组60例新生儿的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PaCO2和PO2的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本组60例患儿均顺利通过治疗,无患儿死亡,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6.67%。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肺气漏3例。经过干预前后的的统计资料对比,患儿PO2值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经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参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童重症监护室危重病症,也是新生儿发生死亡比较多的病症之一。关于该病的治疗,关键环节在于对给予患儿呼吸支持,维持相对正常的血气值及改善呼吸功能。结合研究结果来看,机械通气可以有效的改善换气功能及肺通气,对于降低新生死亡率作用巨大。
结合研究结果来看,在整个护理干预中关键环节是早期给药。[4]此外,还必须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液体控制、保暖、给氧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并对患儿进行运动、体格、智能发育和肺功能的监测,这也能够为新生儿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60例患儿都顺利完成治疗且治疗结果超出预期,无患儿发生死亡,本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4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肺气漏3例,并发症对治疗未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干预后的新生儿PO2值上升明显,CO2值下降明显,前后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基于此,我们得出结论,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儿的抢救成功率,该方法值得借鉴并予以推广。
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治疗结果超出预期,无新生儿死亡事件发生,干预护理后新生儿PO2值明显上升,PaCO2值明显下降。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结果与其抢救成功率呈正比例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小琦,汪万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2(1-):164-165.
[2]黄胜奇,李哲,梁荣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5(12):112-113.
[3]陈锦秀,罗薇,涂前慧,刘玉芬,杨红霞.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2):919-920.
新生儿窘迫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2例患儿, 男18例, 女14例, 胎龄28~39周, 平均 (32.21±3.45) 周, 出生体重2400~3700 g, 平均 (3217.82±1.987) g。
1.2 纳入标准
呼吸困难≥60 次/分并呈进行性加重;明显的三凹征、青紫和呼吸衰竭;缺氧严重时四肢肌张力下降;PaO2下降、PaCO2升高;典型的X线表现。
1.3 治疗方法
通过给予呼吸支持, 并且进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同时进行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
2 结果
32例患儿, 31例治愈, 1例死亡。
3 护理
3.1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婴儿特别是早产儿的缺氧状况, 主要指患儿呼吸、口唇、面部及手足肤色, 必要时用心电监护仪对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监测,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尤其注意[1]①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吸气三凹征及有无呼吸性呻吟;②颅内出血症状, 主要观察患儿有无阵发性或全身性抽搐;③先天性心脏病症状, 主要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及紫绀。
3.2 保持正常体温
将患儿放置保温箱中保暖[2], 温度大约为36℃~37℃之间, 上下不差1℃, 相对湿度≥60%, 根据患儿的体重和胎龄来调节保温箱的温度, 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缺氧。如需抢救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辐射台, 以方便操作。为了避免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不影响患者, 室内温度最好与保温箱保持一致。同时做好保温箱的消毒工作。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患儿保持正常的呼吸状态[3], 防止呼吸道堵塞, 对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意义重大。
注意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 防治误吸。对于呼吸浅促的患儿, 把患儿胸部稍垫高, 打开气道, 防止颈部弯曲和呼吸道梗阻, 给氧气, 流量为1~2 L/min;对于呼吸严重困难者, X线显示毛玻璃状、支气管征者, 及时实施气管内插管;及时为患儿翻身、拍背、吸痰, 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气道黏膜。
3.4 营养支持
提供合理、充足均衡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存活率的重要一环, 能哺乳的按需哺乳, 对于不能哺乳, 吞咽、吸允能力差的患儿给予鼻饲喂养, 给奶过程要和缓, 防止溢奶、呛咳、呕吐, 必要时选择血管条件好的位置经静脉输注营养物质, 并密切观察有无液体外渗的情况。
3.5 防止感染
由于早产儿的机体免疫功能不成熟, 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差, 频繁的医疗护理活动使其感染的机会增加, 因此防止感染是提高患儿疗效的重要手段。病房每日要通风, 并经过紫外消毒处理,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限制探视的人员及次数, 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 接触患儿要更衣、换鞋、洗手;做好患儿自身的卫生工作, 对早产儿的皮肤黏膜及脐部要注意消毒, 其所使用的奶嘴水杯要定期消毒, 防止细菌污染[4]。
4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原因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 多见于早产儿, 胎龄和体重是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二者呈负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对我科收治的3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 结果显示32例患儿中, 31例治愈好转, 1 例死亡, 结果证明, 加强护理观察、保持正常体温、正常通气维持有效呼吸及防止感染对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策略;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 31例治愈, 1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正确呼吸道护理、预防感染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通气
参考文献
[1]甄丽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护.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7) :157-158.
[2]任义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8) :3016.
[3]张迎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92) :292.
新生儿窘迫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0例, 胎龄<28周4例, 28~37周15例, >37周6例;出生体重:<1500 g者5例, 1500~2500 g者17例, >2500 g者3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1例, 胎龄<28周4例, 28~37周16例, >37周5例;出生体重:<1500 g者5例, 1500~2500 g者17例, >2500 g者3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与体重分段构成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无显著性差异, 主要为给予患儿固尔苏及呼吸机等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程序进行干预, 根据患儿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 并给予新生儿密切监测, 避免感染等。观察组则以循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即整合分析国内外的权威医学资料, 尤其注重相关的成功护理案例的经验总结, 然后针对每例患儿的实际情况, 从相关经验中提炼出对患儿有针对性处理效果的护理程序与细节, 然后在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将其融入其中, 使患儿所接受的护理更为科学化的同时, 也更为人性化, 即使患儿接受到最为有效且高效的护理, 从而最大程度地起到辅助治疗效果的目的。然后将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的氧合指标及家长满意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以患儿治疗后疾病得到有效稳定及好转为治疗有效。患儿家长的满意率于治疗护理完毕后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中包括三个选项, 三个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与不满意, 总满意率为前两项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家长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与家长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的氧合指标比较
治疗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的Sa O2、Pa O2及Pa 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治疗护理干预后12 h观察组Sa O2、Pa O2高于对照组, Pa CO2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死亡率较高, 早期有效的诊断治疗是必要的前提, 而临床中对于此类新生儿的干预措施中除治疗方案对其预后影响较大外, 护理也是对其影响较大且干预范围较广的一类干预干预[2,3], 其对于新生儿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与促进作用, 因此, 对其临床重视程度日益提升。鉴于此点, 笔者在进行护理模式的选取方面引起重视, 既考虑到其对患儿的照顾效果[4,5,6], 又满足促进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的目的[7,8]。
本文中笔者就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显示, 循证护理更为适用于此类患儿, 其更为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与家长满意率, 且更大程度地控制了患儿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另外, 其干预下的患儿的氧合指标改善幅度也更大, 从而肯定了其在辅助治疗效果改善中的作用, 而这也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10]。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可有效改进治疗效果, 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 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以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则以循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然后将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的氧合指标及家长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与家长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干预后的氧合指标也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可有效改进治疗效果, 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循证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霞.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 2012, 18 (34) :77-78.
[2]钱敏, 刘艳林, 张玲.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1) :1968-1969.
[3]吕改玲, 吕爱红.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11) :1769-1770.
[4]杨丽清, 江英, 刘红霞.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0) :1911-1913.
[5]夏颖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33) :255.
[6]赵晓燕.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11) :960-961.
[7]董丽.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4) :120-121.
[8]丁学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3) :204.
[9]吕改玲, 吕爱红.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11) :1769-1770.
新生儿窘迫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0例, 此类患儿表现为显著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患儿面色青紫、患儿四肢肌力下降等。上述患儿均为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病例, 上述患儿确诊后给予相应临床治疗,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60例患儿中, 男33例, 女27例;孕周32~36周;出生时体重1450~2590 g;其中24例患儿在出生后的4~6 h发病, 36例患儿在出生后的6~12 h发病;所选患儿的氧分压显著下降, 二氧化碳分压显著升高。两组患儿在性别、孕周、体重、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氧疗、给予机械通气、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给予抗生素等。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1) 密切注意病情改变。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改变, 及时上报临床医生, 做出相应处理,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改变情况。 (2) 做好保暖。控制室温和湿度, 做好集中操作, 避免多次频繁打开保暖箱, 影响箱内温度。 (3) 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首先要吸除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 气管内滴入, 而后加压给氧, 利于药物吸收。 (4) 做好气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通畅, 做好翻身拍背等。 (5) 预防感染。医护人员做好洗手等工作, 暖箱要定期消毒, 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管道进行护理, 做好患儿臀部、脐部等容易感染部位的护理干预。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的相关疗效, 评定两组治疗效果。患儿治疗过程中病情改善, 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呼气性呻吟消失、三凹征等症状和体征消失, 为治愈;患儿治疗过程中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 患儿呼气性呻吟症状显著减少或偶尔出现, 患儿呼气性三凹征得到显著缓解, 没有出现鼻翼扇动症状, 为好转;患儿的上述症状没有改善, 甚至病情加重, 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治愈+好转所占比例 (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分别占60.0%、33.3%、6.7%) 为93.3%;对照组治愈+好转所占比例 (治愈12例、好转9例、无效9例, 分别占40.0%、30.0%、30.0%) 为70.0%;观察组患儿的治愈+好转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的新生儿急症, 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患儿缺氧症状是治疗的关键, 在治疗措施中, 可用到机械通气等改善患儿呼吸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护理、保暖护理干预、预防感染护理干预等护理措施是必要的[3,4],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综合性护理干预下, 观察组的治愈+好转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此类患儿治疗效果, 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贾艳玲.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7 (19) :14-16.
[2]张学农, 张学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5, 28 (4) :105.
[3]郭慈娟.新生儿呼吸窘迫合征综的护理进展.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2) :49-50.
新生儿窘迫护理 第7篇
2008年8月-2010年4月我科应用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 (珂立苏) 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18例, 配合相应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NRDS患儿18例, 均符合儿科学NRDS诊断标准。男11例, 女7例, 平均胎龄 (33.5±3.5) 周, 平均年龄 (7.0±4.5) h, 平均体质量 (2.2±0.5) kg。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经气管插管滴入珂立苏, 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
2护理方法
2.1 人员、用物准备
2.1.1 用药前医务人员准备:
患儿幼小, 各项操作困难, 同时病情危重, 为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患儿病情, 掌握用药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具有熟练的插管和急救技术。
2.1.2 患儿准备:
患儿氧气吸入, 心电监测, 建立静脉通路。
2.1.3 物品准备:
呼吸机、 人工气囊、 吸痰装置、新生儿喉镜、 气管导管1根、2ml注射器1支。
2.1.4 药品准备:
珂立苏 (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 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是从健康新生小牛肺中分离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 主要组分包括磷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和少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其中总磷脂≥80%, 卵磷脂≥55%, 蛋白质含量1%~2%。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气-液界面表面张力, 保持肺泡稳定, 防止肺不张。
2.2 用药中的配合
2.2.1 气管插管:
根据患儿胎龄、体质量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插管动作要熟练、轻柔, 避免多次插管, 减少损伤和喉头水肿, 确定气管插管位置正确, 双肺通气对称, 然后固定。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药前将口、鼻腔及插管内的分泌物吸净, 保证呼吸道通畅, 尽量避免用药过程中气道吸引, 以免影响药物有效吸收剂量。
2.2.3 抽吸药液:
应用前应检查药品外观有无变色, 每支加2ml注射用水, 将药品复温到室温 (可在室温放置20min或用手复温) , 轻轻振荡, 勿用力摇动, 使成均匀的混悬液, 若有少量泡沫属正常现象。使用2ml注射器精确抽吸。首次给药范围可在40~100mg/kg。
2.2.4 气管内滴药:
协助医师变换患儿体位, 分别采用仰卧、左右侧卧, 每一体位滴完后使用人工气囊加压呼吸1~2min, 加压给氧浓度100%, 使珂立苏在肺内均匀分布[1]。待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上升>90%, 且稳定后, 带气管导管吸氧30min~1h, SaO2仍稳定即拔管改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吸氧, 如SaO2不稳定或下降则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2.2.5 观察病情:
用药时动作应轻快, 以免时间过长, 引起窒息, 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频率和节律、心率、心律、SaO2, 做好抢救准备, 同时注意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观察气管插管有无移位, 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有无痰液堵塞气道,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3 用药后观察
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等, 做好护理记录。给药后4h内避免气道内吸引, 以免减少气道内药物剂量, 若有明显的呼吸道阻塞现象, 如烦躁、紫绀、肺部痰鸣音而需吸痰时, 吸痰时间<10s (吸痰前后给予100%氧浓度吸入1~2min) 。
3结果
本组18例患儿应用珂立苏后30min~2h呼吸困难好转, 血氧饱和度上升, 胸片示肺透亮度明显改善。除1例因其他原因自动出院, 余均痊愈出院。
4讨论
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 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气末肺泡萎陷, 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2]。通过本组患儿用药护理, 笔者体会到掌握好给药时机 (要在出现NRDS早期征象后尽早给药, 通常患儿出生后<12h, 不宜>48h, 给药越早效果越好。) 及给药前充分准备非常重要。给药时确认气管插管位置, 采取正确的体位将珂立苏滴入气管插管内, 使药液在气管内均匀分布, 同时需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加强气道护理, 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淑丽, 习辉, 孙爱莲.气管内滴入固尔苏治疗NRDS围用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1 (5) :43.
新生儿窘迫护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