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血管离断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血管离断范文(精选8篇)

血管离断 第1篇

关键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血栓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内收治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内收治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4~68岁(平均46岁)。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4例出现门静脉血栓。

1.2 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

4例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发热、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增强CT检查,能够发现血栓多分布于门静脉和脾静脉,可见脾静脉的盲端增粗。4例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确诊门静脉已形成血栓的患者立即进行低分子量肝素钠静脉输注的抗凝治疗,2次/d,血栓较重者并用尿激酶静脉滴注,进行溶栓。1~2周后,取消静脉滴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凝血。

2 结果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已形成血栓的4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大多认为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凝血状态、门静脉系统局部血管的病理变化、手术对局部血管机械损伤、手术结扎时形成血管盲端、不合理使用凝血药物及局部区域炎症有关[1,2]。

脾切除后脾静脉呈一盲端,该部位血流缓慢并有湍流形成,术中手术器械的钳夹、挤压造成脾静脉内膜损伤,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脾静脉血栓,并可向门静脉主干蔓延。脾静脉越粗,形成残留盲袋血栓的机会越大。因此,脾切除后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血流变得缓慢并在一定部位出现湍流,这两种现象在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3]。本文所述的4位病例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诊时,均出现了脾静脉明显的增粗,形成了血栓。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很难能够成功预防血栓形成。但是,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血小板计数。脾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血小板迅速升高,在2周左右达峰值,以后逐渐降低。如果血小板计数>600×109/L,应行抗凝祛聚疗法,包括口服潘生丁和阿司匹林、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可防止血栓形成或血栓进一步增大。

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出现异常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另一主要致病因素。当脾切除后,血小板浓度增高,有时可高达2倍以上,血小板浓度的高峰一般出现在术后1~2周内,约持续1周或更长。笔者所在医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58例中,在术后进行复查时,血小板值均没有过于增高者;血栓形成的4例患者血小板数均大于500×109/L。另有报道,纤维蛋白原(Fg)、PC活性、D-D二聚体均于手术后1周内呈现上升趋势,而于术后1~2周又呈现下降趋势,提示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于术后1周左右到达高峰[2]。本组4例血栓患者D-D二聚体均阳性,表明D-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蛋白C及纤溶酶原均在肝脏合成,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其产生的抗凝血酶低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说明肝炎后肝硬化并脾亢患者中,血栓形成与凝血及抗凝机制的改变存在更为密切的相关性。此外,当肝细胞大量坏死,内毒素和组织因子释放也可增加血栓形成。脾切除后过多使用促血小板聚集和全身抗纤溶等止血药物,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外加因素[5]。临床医生应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提高认识和警惕。本院的这4例患者血栓形成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发热、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当患者术后出现不规则或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及腹水增加且消退较慢等症状时,临床医生要警惕此症的可能,并进行影像学确诊。B超检查方法简便、结果可靠、无创伤,可作为常规术后复查。术后及时复查血常规、PT及凝血功能等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外伤行脾切除还是因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功能亢进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中都要进行彻底的止血[6]。术后尽量少用或不用止血药。有临床医生甚至提倡脾切除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补足液体,维持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也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增高时可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药;恢复期早期适当下床活动等都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一旦血栓形成应及早使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等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Yoshida M,Watanabe Y,Horiuchi A,et al.Portal and splenic venou sthrombos is after splenectomy inpatients w ith hypersplenism. Hepatogastroen terology,2009,56(90):538-541.

[2]柯茂林,黄韬,王国斌.脾切除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5):348-350.

[3]陈强谱,杜敏庆,边风国,等.断流术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5,12(1):21-22.

[4]邓美海,邓鹏,刘波,等.D-二聚体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价值.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6): 1293-1295.

[5]Soyer T,Ciftci AO,Tanyel FC,et al.Portal vein thrombos is after splenectomy in pediatric hematologic disease:risk factors,clinical features,and outcome.J Pediatr Surg,2006,41(11):1899-1902.

血管离断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后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方法 对我院2012年15例腹腔镜下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后患者做好卧位?引流管?疼痛?饮食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结果 15例手术患者3例出现肩背部酸痛,2例出现血小板升高,使用藥物治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5-8天出院? 结论 腹腔镜下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安全,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腹腔镜脾切除;围手术期护理

腹腔镜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对于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即能阻断腹腔段食管的反常血流,又可以维持机体自发性分流,降低门脉压?[1]对于患者来说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2]?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后护理必须将腹腔镜手术护理与脾切除加贲门血管离断术结合,对于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我院对于2012年15例腹腔镜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5例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7.2岁,其中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4例,血吸虫脾功能亢进1例?

2 结果

15例手术患者3例出现肩背部酸痛,2例出现血小板升高,使用药物治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5-8天出院?

3 护理

3.1 卧位与活动 患者全麻清醒者给予去枕平卧位,术后6小时给予半卧位?6小时后床上翻身活动,术后1-2天床上坐起?床边活动?

3.2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每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至病情稳定,观察病人面色?腹部体征,以早期发现有无腹腔出血?

3.3 疼痛观察 每班按照疼痛数字评分法(全部病人都能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对病人进行疼痛评分,控制疼痛数字评分3分之内?手术后根据病人对疼痛耐受使用止痛泵?

3.4 引流管固定及观察 妥善固定脾窝引流管,做好导管标识,防止引流管扭曲?堵塞,观察引流液性状及量?如引流量》100ml/h,应该考虑内出血可能,当引流量《20ml/d时即可拔除引流管[3]?胃管及导尿管于术后第二天拔除?

3.5 血常规检测 每日检测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变化,判断病情?

3.6 饮食健康宣教 术后肠蠕动恢复给予流质饮食,逐日改为半流质,术后第四天改为普食,避免辛辣刺激?坚硬?粗糙食物?

3.7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7.1 腹腔出血 术后观察腹部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观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状,如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多,应警惕有无腹腔出血,及时处理?

3.7.2 血栓形成 检测血小板值得变化,血小板在术后1-2天即上升,一周内达到高峰,随后逐步降至正常水平[4]?术后血小板值》500×109/L,应按照医嘱给予潘生丁?低右?速碧宁治疗?宣教患者多饮水,四肢适当活动避免血栓形成?本组病人2例发生血小板升高给予速碧宁抗凝治疗好转?

3.7.3 皮下气肿及肩背部酸痛 皮下气肿因为手术中CO2气体在筋膜间隙上下弥散所致[5]?术后患者会病房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4小时,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咳嗽主诉?本组病人3例发生肩背部酸痛,发生在术后至48小时,未处理自行好转?

4 小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瘢痕小的新方法?医务人员认真仔细的观察护理,对手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俊明 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对比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8)

[2] 曹丽芬 腹腔镜脾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4(18)

[3] 余金龙,孔恒,黄宗海,等.直接手助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 257-1258

[4] 吴立胜,汪宏,涂从银.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J].安徽医学,2007,28(1):50-51

血管离断 第3篇

关键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胃瘘,临床分析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传统术式, 并发胃瘘, 是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处理困难, 死亡率高。为了提高对并发胃瘘的认识, 我们对我院近年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后并发胃瘘19例进行总结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胃瘘19例。其中男13例, 女6例。年龄44~75岁, 平均年龄55.5岁, 年龄44~50岁4例, 年龄>50岁15例。门静脉高压症病因:肝炎后肝硬化10例, 胆汁性肝硬化5例, 酒精性肝硬化4例。病史0.5~15年平均4.3年。均有食管静脉曲张, 其中轻度1例, 中度6例, 重度13例。无腹水4例, 有少量腹水者6例, 中等量腹水9例;肝功能按Child分级:, A级2例、B级5例、C级1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1.2 主要临床表现

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后左上腹及左肩部疼痛、高热、乏力、左上腹压痛、腹肌紧张, 出现腹膜刺激征。经引流口流出胃内容物, 服医用炭、经胃管注入美蓝或造影剂证实为胃瘘。

1.3 观察影响因素

对19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胃瘘进行总结观察年龄、肝功能、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影响因素在并发胃瘘中影响因素。

2 结果

对19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胃瘘进行观察影响因素。

3 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 (portal hypertension, PHT) 是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流淤滞所引起的以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为主门静脉压力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1]。

年龄>50岁者并发胃瘘占总数78.94%, 显著高于50岁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 50岁以上患者机体功能相对较差, 部分患者伴有其他系统的合并疾病, 同时, 绝大多数肝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各器官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对手术的耐受力低, 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会[2]。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后要多巡视, 加用抑酸药物和改善全身情况, 加强支持疗法。

肝功能C级并发胃瘘占总数63.15%发生率显著高于肝功能A、B级, 肝脏储备功能低下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 由于肝功能低下, 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修复能力下降, 对手术创伤耐受能力下降, 导致全身状况下降, 容易诱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等情况;手术前应积极改善肝功能使得肝功能达到A级手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并发胃瘘的发生。

术前有过腹水史和低蛋白血症占并发胃瘘总数分别达78.94%、84.21%。肝功能失代偿, 肝功能损害严重, 肝功能储备差, 手术的创伤、麻醉药物的影响, 特别是术中失血、术后摄入少均是增加术后并发胃瘘诱发因素[3]。在手术前应积极进行保肝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腹水, 待全身状况好转, 腹水消失后手术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脾切除时直接损伤胃壁占并发胃瘘总数42.10%;在手术中切断脾胃韧带时应靠近脾侧以免伤胃壁, 尤其在处理脾上极时, 不可强行牵拉, 以免撕裂脾脏和胃壁, 应准确钳夹、切断, 结扎脾胃韧带、脾膈韧带及其它韧带移除脾脏;可减少胃壁损伤[3]。术中如发现浆膜破裂应作胃壁浆肌层缝合;如胃壁完全破裂应立即修补, 术后应放置胃管维持减压预防术后胃瘘。

胃壁缺血坏死并发胃瘘占总数21.05%, 门脉高压症病人, 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时, 胃底大弯侧为一血供较远的区域, 血运较差[4]。

胃潴留占并发胃瘘总数21.05%, 是并发胃瘘的诱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 损伤了迷走神经, 使胃张力增高, 胃壁蠕动减缓[5], 常有不同程度的胃潴留而扩张。

总之,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时术前应着力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改善肝功能、手术中细致的操作、手术后严密的术后管理能够有效的防止并发胃瘘发生。

参考文献

[1]黄莛莛.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高志清, 赵青川.脾切除断流术致胃瘘7例[J].人民军医, 1997:132.

[3]徐均耀, 杨镇, 王雄彪, 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3) :133~134.

[4]曹苇, 陈易人, 管洪庚.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的分析及防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7 (3) :141~142.

血管离断 第4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 男性6例, 女性2例。年龄25~54岁, 平均38岁。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脾功能亢进。5例术前检查无腹水, 肝功能Child A级;3例术前有少量腹水, 肝功能Child B级, 对症治疗消除腹水。术前B超、CT提示脾脏长径为13~18cm。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37~3.85) ×1012/L, 血红蛋白93~102g/L, 白细胞 (2.85~3.67) ×109/L, 血小板 (54~89) ×109/L。8例钡餐均提示食管胃底静脉中度曲张。

1.2 手术方法

1.2.1 设备和器械

使用的主要手术设备包括Stryker腹腔镜主机系统、30°摄像镜、Ligasure及END GIA。

1.2.2 麻醉和体位

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头高20°~30°, 左侧抬高30°~40°, 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调整角度。

1.2.3 穿刺孔

选用5孔穿刺安放Trocar: (1) 脐下孔10mm, 置镜头; (2) 左腋前线平脐12mm, 操作钳、Ligasure及END GIA通道; (3) 左锁骨中线平脐10mm, 操作钳和Ligasure通道; (4) 右锁骨中线外侧肋缘下5mm, 操作钳和5mm Ligasure通道; (5) 右锁骨中线内侧肋缘下5mm, 操作钳和5mm Ligasure通道。取标本切口5mm, 视情况选在脐上或脐下正中。

1.2.4 手术过程

术者站患者左侧, 手术分离循胃大弯直至胃底→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脾蒂→脾膈韧带和残留的脾胃韧带→胃小弯直至贲门→贲门食管周围, 顺次施行。一助手站患者右侧, 用两把无创抓钳协助显露, 术者一手持无创抓钳, 一手持Ligasure (两手器械可互换) 进行切割分离。因分离面少量的出血即可影响组织辨认, 乃至被迫中转开腹, 故所有的组织分离均用Ligasure完成钳夹、凝固、切割, 避免撕拽。脾蒂处理用END GIA血管钉切割闭合。分离胃大小弯及贲门周围较粗血管时可用带扣塑料夹或钛夹钳闭。食管可在腔镜下充分游离5~7cm, 以彻底离断高位食管支。术毕于脾窝置引流管自左侧腋前线Trocar孔引出。

2 结果

8例手术均获成功, 5例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 3例在手助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160~200min, 平均190min, 术中出血量70~190m L, 平均130m L, 无输血, 无中转开腹,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2~5d拔除腹腔引流管后下地、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7~10d出院。术后随诊3~10个月 (平均8个月) , 5例脾功能亢进均纠正, 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恢复正常。6例钡餐仍有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但较术前中重度曲张明显减轻, 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

3讨论

长期以来, 门脉高压症因为脾脏肿大和血管曲张被视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迄今有关腹腔镜下断流术的报道结论多倾向于该方法安全、微创、有效和可行[3,4]。LS操作难度较大, 手术器械要求较高。一般而言, LS的手术指征与传统开放手术基本相同, 包括 (1) 血液疾病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2) 脾脏外伤; (3) 脾脏肿瘤、囊肿; (4) 脾功能亢进等。尤其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的脾脏大小正常, 适合腹腔镜手术。LS的相对禁忌证:脾动脉瘤、脾脓肿、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切除等;绝对禁忌证包括难以纠正的凝血障碍以及可能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的其他伴随病变。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手术器械的改进, LS也在用于巨脾切除。原则上凡是适合开腹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者都可以施行腹腔镜手术, 但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高风险高难度的微创手术。因此, 不是所有有手术指征的门脉高压症患者都适合腹腔镜手术, 选择标准为:肝功能Child A级, 或部分Child B级, 一般情况良好者;脾肿大长径≤20cm;偏瘦体形;经济条件较好;心理上接受微创手术, 并能接受中转开腹。 (2) 应该在设备齐备 (END GIA、Ligasure或超声刀应为基本设备) 、技术娴熟、配合默契的前提下开展此项手术。 (3) 术中风险判断较高或出血影响视野时, 应提倡及时中转开腹。

手助腹腔镜手术与完全腹腔镜手术比, 由于术者手的介入, 术野显露更清晰, 探查更全面, 解剖分离更方便, 脾动脉脾胃韧带上端、脾膈韧带、贲门周围血管显露更清楚, 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有助于提高初学者树立成功的信心。本组有2例患者分别出血500m L及800m L, 前1例因使用endo-GIA切割不完全, 上极脾静脉有撕裂, 术者左手及时控制, 上钛夹而止血;后1例因脾下极包膜有撕裂, 而脾蒂还未离断, 试图电凝和钛夹止血未成功, 左手控制脾门处血管, 快速离断脾蒂而彻底止血, 这是我们的经验教训。但手助腹腔镜手术由于手进入腹腔, 不可避免地与肠管等脏器的接触, 加上腹壁有6.5cm切口, 创伤应比完全腹腔镜为大, 对于腹腔镜技术较为全面的术者来说, 应尽量开展完全腹腔镜手术。

为减少LS术中出血, 不同作者分别采用了术前脾动脉栓塞、手助式腹腔镜脾切除术及使用Liga Sure等方法。脾蒂处理方法有: (1) 内镜切割吻合器 (Endo-GIA) 离断脾蒂; (2) 套扎器圈套结扎脾蒂后离断; (3) 钛夹闭合脾蒂血管后离断。上述方法有的因并发症多且严重, 有的因增加对腹腔的骚扰, 失去了微创手术的意义, 有的因夹闭血管不可靠等弊端而得不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5,6,7,8,9], 尤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因脾门血管高度扩张、迂曲更显不可靠而存在大出血的风险。LS中, 由于使用侧卧位及因腹腔镜视角改变, 如不熟悉镜下胰尾与脾门的关系, 将容易出现胰尾的损伤, 尤其使用Endo-GIA离断脾门时因不进行脾门的解剖, 更容易导致胰尾的损伤[10]。

脾脏取出后应重新建立气腹, 仔细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渗血, 彻底止血。总之, 对于脾体积正常至中度肿大, 经过挑选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微创、有效、切实可行。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5年至今共进行8例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5例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 3例在手助腹腔镜下完成, 手术时间160200min, 平均190min, 术中出血量70190mL, 平均130mL, 无输血、无中转开腹、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安全、可行、并发症少, 具有微创的优点。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参考文献

[1]王跃东, 叶再元, 竺扬文, 等.腹腔镜脾切除及门奇静脉断流术10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6, 21 (5) :318-320.

[2]鲁发龙, 陶凯雄, 王国斌.腹腔镜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 (1) :54-55.

[3]甄作均, 陈焕伟, 蔡云峰, 等.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 (6) :436-437.

[4]Lu FL, Tao KX, Wang GB.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combined with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J].China J M in Inv Surg, 2005, 5 (1) :54-55.

[5]Poulin EC, Mamazza J, Schlachta CM.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before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J].Anupdate.SurgEndosc, 1998, 12:870-875.

[6]Kercher KW, Matthew s BD, Walsh RM, et al.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massive splenomegaly[J].Am J Surg, 2002, 183:19l-196.

[7]郑朝旭, 吴志棉, 陈国泰, 等.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 (1) :52-53.

[8]黄飞, 卢榜裕, 蔡小勇, 等.腹腔镜脾切除术 (附20例分析) [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11) :1150-1159.

[9]康建省, 乔占英, 侯森林, 等.腹腔镜脾切除术中脾蒂处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7) :75-76.

血管离断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8例患者, 男140例, 女68例;年龄30~73岁, 平均48岁。病因:肝炎后肝硬化190例, 酒精性肝硬化18例。

1.2方法治疗组结合患者术后临床表现做综合评估,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1.2.1循证问题提出需解决的个体化问题如: (1) 防治术后出血; (2) 术后发热; (3) 预防肝性脑病; (4) 术后急性门静脉血栓; (5) 术后的心理护理。

1.2.2循证依据确定关键词:出血、发热、肝性脑病、急性门静脉血栓、心理护理, 查阅相关文献, 针对文献的科研严密性, 结论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具体评价, 并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并于实施。

1.2.3护理干预术后护理要点: (1) 术后出血:术后24~72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各引流管的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并及时通知医生。 (2) 术后发热:若存在感染, 积极抗感染治疗, 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 防止液体积聚腹腔继发感染, 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不高、且无肺部感染、腹部感染的体征, 一般考虑为无菌性血栓性静脉炎引起的脾热[2], 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即可。 (3) 预防肝性脑病:严密观察意识状况, 缺氧可加重肝功能损害, 术后给予面罩吸氧, 氧流量3~4L/min。禁用有损肝脏的药物, 限制蛋白质摄入, 禁用肥皂水灌肠, 以免诱发肝性脑病[3]。 (4) 术后急性门静脉血栓:术后2周内每日或隔日复查血小板1次, 若超过600×109/L立即通知医生, 给予抗凝、溶栓治疗[4]。 (5) 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缓解其紧张情绪,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早日康复。

2结果

我们得出循证护理的治疗组在临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目前国内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手段, 该手术术后并发症多, 因此周密的护理计划、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手术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循证护理是以科学为依据, 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 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依据, 然后做出评判性评价, 最后挑出最佳证据, 并与专家意见和病人相符的护理措施, 并应用于临床[5]。通过本组护理可见, 循证护理能够使护士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阅文献、制定措施这一系列步骤改变了临床护理凭经验和感觉的习惯和行为, 促使护士主动钻研业务, 寻找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了理论水平, 确保了整体护理质量, 明显降低术后的并发症, 并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治疗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 给予循证护理的治疗组在临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实施循证护理, 疗效好, 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循证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53.

[2]朱雄伟.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M].中国普外科杂志, 2005, 14 (2) :131-133.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1:277-287.

[4]林栋栋, 卢石春.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M].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8 (1) :26-28.

血管离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行脾切除加断流术的72例临床资料:其中手助腹腔镜29例, 开腹43例。手助腹腔镜组男18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49.8±12.0) 岁;Child A级17例, Child B级12例。开腹组男36例, 女20例;平均年龄 (51.08±12.6) 岁;Child A级23例, Child B级20例。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且两组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为择期手术。术前胃镜或X线钡餐、经腹部彩超、CT、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 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1) 手助腹腔镜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常规建立气腹并行腹正中切口, 安装手助器。左手在其协助下用超声刀、Liga Sure自下而上交替游离切断脾结肠、脾胃等, 直至脾门。后分离、夹闭脾动脉, 挽住脾蒂。手指分离脾门血管与胰尾, Liga Sure闭合切断脾蒂二级血管支, 切除脾脏。取出脾脏, 干纱布填塞压迫创面。重建气腹, Liga Sure闭合、切断胃底、胃后血管至贲门处食管。沿胃大弯离断胃网膜左静脉及胃短静脉至贲门, 离断左隔下静脉。右上翻转胃部.离断胃后静脉。切开胃胰皱襞, 紧贴胃小弯侧胃壁离断胃左静脉及其进入胃壁的穿支静脉, 上至贲门, 向左下方牵拉, 紧贴食管逐一离断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至游离食管下段8~10 cm。小弯侧再以Liga Sure阻断黏膜下、胃肌层血流。冲洗腹腔, 腹腔镜下检查有无渗血。脾窝处放置胶管引流。取下手助器, 逐层缝合手助切口。 (2) 开腹脾切除术: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约50%的患者先行结扎脾动脉, 再切断脾周围韧带, 后分次结扎、切断脾蒂血管, 切除脾脏。后离断胃短静脉, 完全离断胃冠状静脉的食管支、胃支、高位食管支;结扎离断胃后静脉及左膈下静脉, 同时结扎离断与上述静脉伴行的同名动脉, 阻断门奇静脉之间的反常血流。常规脾窝处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腹。

1.3 观察对象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死亡例数;术前和术后第1、3、5天血ALT、AST、ALB。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前、术后一般资料对比

手助腹腔镜组29例在手助腹腔镜下进行, 死亡1例 (消化道大出血1例) 。开腹组43例病死2例 (凝血机制障碍1例、肝衰竭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8%和l1.6%,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42, P>0.05) 。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平均出血量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比较

两组术后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ST比较第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助组ALT、AST术后均较术前升高, 其中AST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开腹组ALT、AST术后均比术前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助组和开腹组ALB术后均比术前低, 手助组第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表示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两组术后2、4、6 d分别与术前相比, P<0.05;@表示术后两组之间相比, P<0.05。

3 讨论

腹腔镜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脏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因为其特殊的疾病特征, 比如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极低、脾脏中重肿大及贲门周围血管迂曲扩张易出血等, 腹腔镜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极易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2,3]。此类患者行腹腔镜手术仍属高危难手术。随着HALS (手助腹腔镜手术) 技术的出现, 保留微创优势的同时, 术者可以借助手的触觉分离组织、牵引以及控制出血。结合超声刀和Liga Sur的应用, 极大降低了此类腹腔镜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使得先前腹腔镜下难以完成的复杂手术得以完成,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 迅速推动了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的发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往往伴发不同程度的脾肿大, 且脾周韧带、脾蒂以及食管胃底的操作平面较为深, 处理上较为困难。对于脾脏的大小选择, 欧洲内镜外科协会指南定义长径大于15 cm为脾肿大, 长径大于20 cm为巨大脾脏[4,5,6,7]。该法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尤为重要, 可有效降低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和肝功能损害, 其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开腹组。手助腹腔镜既实现了术者手臂的延伸, 又能突出腹腔镜器械的长度优势, 能方便地进行脾周韧带的游离。其灵活性可多角度无创地牵拉脾脏, 协助暴露。术者可以在手助下钝性分离或引导超声刀定位准确地锐性分离;可方便地控制术中出血, 减少了中转开腹,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若术中粗大的曲张血管一旦破裂, 出血较汹涌, 全腹腔镜下很难止住出血, 手助腹腔镜则可在较短时间内中转开腹, 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手助腹腔镜术式较准确、安全, 术中出血少, 术后切口感染及积液等并发症上明显优于传统开腹组。我们的研究证明手助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助组要明显优于开腹组。

腹腔镜经手的协助, 可方便稳妥地对高位食管支进行处理。PHT时侧支循环丰富, 血管壁压高且肝硬化同时伴有脾亢进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 常导致手术失血较多。利用Liga Sure血管闭合系统可减少术中失血。从对肝功能的影响比较, 我们研究表明开腹组ALT术后1、3、5 d比术前升高,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手助和开腹组AST术后1、3、5 d均比术前升高, 并且开腹组术后第5天AST明显高于手助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助和开腹组ALB水平术后1、3、5 d均比术前降低, 并且开腹组术后第5天ALB明显低于手助组。许斌等研究报道, 一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腹者, 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钡餐提示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研究认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可行且微创, 降低了完全腹腔镜手术的手术难度和风险[6]。

尽管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等原因对机体肝功能有特殊影响, 但就本组手术而言, 手助腹腔镜组的影响总体上明显小于开腹组。所以应用手助腹腔镜微创术有利于减少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患者术后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且手术用时与开腹脾切除无差异、术后并发症少, 对肝功能的影响要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另外由于许多食管曲张静脉位置高且隐蔽, 并有时因完全腹腔镜下显露食管下端困难而遗漏, 手助腹腔镜有望降低术后短期再出血的发生率[8,9,10,11]。手助腹腔镜近期效果满意, 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手术对操作医师的技术及手术器械要求高, 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段鑫, 何涛, 郑直, 等.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9) :702-705.

[2]谭敏, 许羲彦, 吴志棉, 等.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切除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 (8) :75-90.

[3]孙跃明.完全腹腔镜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5) :337-339.

[4]张雪峰, 吴国强, 金红旭, 等.手助腹腔镜门静脉高压症的脾切除和门奇静脉断流术[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8) :85-788.

[5]王亮, 张俊斌, 齐鑫, 等.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体会[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 9 (1) :165-167.

[6]许斌, 刘妮, 许建华.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 16 (1) :145-148.

[7]刘滨洋, 刘祖定, 伍家发, 等.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 2015, 15 (8) :68-69.

[8]余春, 毛兴龙, 林水泉, 等.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8例[J].浙江医学, 2014, 36 (4) :319-320, 321.

[9]詹银楚, 姜仁鸦, 姚宏宇, 等.腹腔镜下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34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14, 36 (15) :1332-1333.

[10]成剑, 洪德飞, 沈国樑, 等.优化腹腔镜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3) :165-167.

血管离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980年1月~2010年1月湘岳医院采用PCDV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1 873例。男性1 479例,女性394例;年龄31~74岁,平均52.5岁。血吸虫性PHT 1 291例,混合性PHT(血吸虫病合并肝炎后肝硬化)582例。肝功能Child A级1 031例,B级711例,C级131例。巨大脾、脾功能亢进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1 380例(中度曲张749例,重度曲张631例),均行预防性手术。巨大脾、脾功能亢进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493例,均行治疗性手术(急诊手术264例,229例保守治疗后适时择期治疗性手术)。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性手术493例(其中急诊手术264例,择期治疗性手术229例),预防性手术1 380例。近期止血率98.1%,手术死亡率1.87%,急诊手术死亡率10.2%,择期治疗性手术死亡率2.6%,预防性手术死亡率0.14%。死亡原因:肝性脑病16例,顽固性腹水9例,ARDS 6例,MODS 4例,

2.2 远期疗效

随访1 629例,随访率87%,随访时间1~30年,平均16.2年。总出血率为11.2%,其中治疗性手术后再出血率30.8%,其5、10、20和30年再出血率分别为5.2%、10.1%、1.5%和0.6%。预防性手术后出血率2.3%。5、10、20和30年生存率分别为90.9%、87.6%、80.3%和79.6%。5、10、20和30年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29%、3.2%、4.5%和4.8%。复查肝功能1 204例,好转79.8%,无变化11.5%,恶化8.7%。腹水好转87.3%,恶化12.7%。脾功能亢进症消失81.0%,好转12.3%,无变化6.7%,食管静脉曲张好转79.8%,无变化11.4%,恶化8.8%。

3 讨论

欧美国家主张以分流术为主治疗PHT,国内报道大宗的关于PCDV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性PHT的报道不多,笔者现就PCDV治疗晚期血吸虫病PHT进行分析和总结。

3.1 PCDV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PHT的最佳术式[1]3.1.1近期疗效显著

全组病例1 873例。急诊止血率98.1%,与国内同类断流术相比,高于刘飞龙等[2]报道的97.1%,陈进新等[3]报道的95.2%,蔡学宏等[4]报道的92.9%;与国内综合报道[5]的分流术止血率85%~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死亡率1.87%,与国内同类断流术相比,低于刘飞龙等报道的3.6%,陈进新等报道的9.5%,孟宪民等[6]报道的3.4%;与国内分流术相比,低于国内统计分析[5]报道的6.0%,可见近期疗效较好。但全组中急诊手术死亡率10.2%,明显高于择期治疗性手术的2.6%,预防性手术的0.14%。因此,笔者认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方法止血,之后适时行择期治疗性手术,可显著提高止血率,降低死亡率。

3.1.2 远期疗效可靠

全组治疗性手术后再出血率、预防性手术后出血率低于陈进新等报道的断流术再出血率14.5%,孙衍庆等报道的分流术再出血率11.0%。生存率高于刘飞龙等报道的断流术5、10、15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88.5%、80.6%、72.3%和72.3%)及孙衍庆等报道的分流术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6.9%和41.7%)。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内分流术综合文献报道的16%~77%,可见远期疗效是可靠的,另外,全组资料表明,患者术后肝功能好转,脾功能亢进症、腹水亦有改善,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好转。

3.1.3 PCDV理论依据充分

PCDV[7]切除了肿大的脾脏,不仅可治疗脾功能亢进症,还可以减少门静脉血流约40%,降低部分门静脉压力。离断了胃底、贲门周围的血管,即阻断了该处门静脉侧支循环,阻止了反向血流,能有效地降低食管下段胃底静脉的压力,从而减少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机会。同时保证了门静脉向肝的血流,有利于肝功能、劳动力改善,有利于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消失和消退,也不易发生肝性脑病,术后患者生存质量较好。

3.2 晚期血吸虫病PHT有别于其他原因PHT

晚期血吸虫病PHT肝脏病理改变是肝纤维化,为窦前阻塞,肝功能多较好,因此单纯脾切除的效果良好。邓维成等[8]认为,如果有中度以上的食管静脉曲张,则应考虑在脾切除的同时行断流术。正因为肝功能多较好,手术适应证比其他PHT要宽,原则上肝功能Child C级不宜手术,但对单纯性晚期血吸虫病PHT肝功能为Child C级者,如果仅腹水和血清蛋白二项列在C级而胆红素和肝性脑病及营养状况三项列为A或B级时仍可列为手术适应证,而且效果良好。因此,外科医生不应为片面追求较好的手术效果而放弃手术。另外,笔者认为只要有巨脾并中度静脉曲张亦可行PCDV。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当有明显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重度曲张静脉,特别是内镜下曲张静脉呈红色征时才考虑行预防性手术。但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数10年的经验认为,只要有切脾指征,同时食管有中度曲张静脉特别是胃底曲张静脉,即应预防性断流手术,因为手术切脾同时断流可避免将来静脉曲张加重和出血,甚至需再次手术断流,具有双重效果;再者断流术技术成熟,手术创伤增加不大。预防性门体静脉分流手术等虽然可有效地预防首次急性大出血,但因有很高的脑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故不能用于预防首次急性大出血。

3.3 保证疗效的几个关键要点

3.3.1 保护已经建立的不碍生命安全的侧支循环

门静脉高压症时常有四大侧支循环,术中对附脐静脉丛,要极力保护。选择切口时要避开附脐静脉丛,术中也要保护腹膜后静脉丛(Retzius静脉)。因为附脐静脉丛和腹膜后Retzius静脉也是门静脉高压症时建立的侧支循环重要通路,这种自然分流能起到非常好的减压作用。

3.3.2 保留冠状静脉的完整性

PCDV术中保留冠状静脉及其属支十分重要,因为冠状静脉及其属支(食管旁静脉)是连接高压的门静脉系统和胸腔内低压的体静脉系统的直接通路,有相当大的分流量。PHT时冠状静脉血流方向逆转,经食管旁静脉沿膈肌食管裂孔向上与胸腔内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甚至甲状腺下静脉沟通,使门静脉系统获得减压。而在此途径中,分出分支至胃底及食管肌层间,并与黏膜下及上皮下静脉网沟通,成为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的供血静脉。可见,导致出血的原因不是冠状静脉主干,而是其分出至胃底及食管肌层间的分支。因而断流时务必一一仔细地离断、结扎这些分支,保留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的直接通路,即保留在食管周围尤其是右侧蜿蜒上行的冠状静脉主干及食管旁静脉的完整性。这是防止曲张静脉的复发[9]、手术成功的关键。相反,破坏了这个自然通路则会导致术后曲张静脉重建和复发,以及复发出血及肝功能恶化[10]。

近年杨镇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PCDV作了进一步改进并将其命名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1](selective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n)。该术式仅离断进入胃壁的胃支静脉和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而保留胃左静脉的主干及食管旁静脉的完整,以保证部分门静脉血由胃冠状静脉流经食管旁静脉进入半奇静脉而分流,即“断穿支而保主干”,“断”是断流,“保”是分流。因而该术式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亦是其手术最突出的特点[12,13]。

3.3.3 常规大网膜包肾术

(omentorenopexy,ORP)在按标准化规范化离断术结束后,胃大弯、胃小弯浆膜化,处理腹腔后壁活动性出血,游离的大网膜上翻,包裹肾外脂肪囊,覆盖腹壁后腹膜。通过肾周围和腹膜后的侧支循环,迅速建立更广泛而丰富的门奇静脉间的交通支,可争取到最佳手术效果。因为左肾静脉[14]有属支并与周围静脉有吻合,半数以上的左肾静脉属支与左腰升静脉相连,经腰静脉与椎内静脉丛相通。在PHT时,利用该解剖特点行大网膜包肾,可建立起门静脉与腔静脉间侧支循环,降低门脉静压,起到分流作用。邹卫龙等[15]报道大网膜包肾组患者手术近期脾窝渗液和发热率明显低于未联合包肾组,包肾组患者随访期间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及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且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

摘要:目的 评估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CDV)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近远期疗效。方法 总结1980年1月~2010年1月采用PCDV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分析近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性手术493例(急诊手术264例,择期治疗性手术229例),预防性手术1 380例。近期止血率98.1%,手术死亡率1.87%,急诊手术死亡率10.2%,择期治疗性手术死亡率2.6%,预防性手术死亡率0.14%。随访1 629例,总出血率为11.2%,其中治疗性手术后再出血率30.8%,其5、10、20和30年再出血率分别为5.2%、10.1%、1.5%和0.6%。预防性手术后出血率2.3%。5、10、20和30年生存率分别为90.9%、87.6%、80.3%和79.6%,5、10、20和30年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29%、3.2%、4.5%和4.8%。肝功能好转79.8%,腹水好转87.3%,脾功能亢进症消失81.0%,好转12.3%,食管静脉曲张好转79.8%。结论 PCDV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的最佳术式;保护已经建立的不碍生命安全的侧支循环,常规联合大网膜包肾术,保留胃冠状静脉的完整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要点。

血管离断 第8篇

关键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extensive 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EED) 因迷走神经左、右干支的完全或部分切断[1], 术后常出现胃排空延迟、肠功能紊乱、胆石症高发等并发症, 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开展了EED结合实施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HSV) 24例, 并和传统的EED组作了随诊对照, 结果显示术后3年内的EED结合HSV手术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组, 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行EED结合HSV手术组 (结合组) 24例, 男性17人, 女性7人, 年龄24~68岁, 平均41岁。同期传统组EED手术219人, 两组原发病均为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结合组全部患者和传统组45人得以1~3年随访。术后传统组随访:胃潴留26人, 胃排空延迟14人;不同胆系症状16人;肠功能紊乱7人;消化性溃疡发生3人;再出血5人。结合组有轻度胃排空延迟2人, 轻度胆系症状1人, 再出血1人, 余无其他上述症状。

2 EED结合HSV的手术方法

EED结合HSV是指在实施EED的同时, 腹腔迷走神经中除了进入近端胃组织内的迷走神经切断外, 其余均予完整保留。

上腹部正中切口进腹, 左上腹腔框架拉钩暴露, 打开胃结肠韧带, 巨脾伴脾亢者先结扎脾动脉主干, 行脾切除术, 大弯侧依次弓内分离结扎的胃结肠韧带左端、胃短血管、左膈下静脉和胃后静脉, His角 (贲门切迹) 始向右侧剪开腹段食道下端前的腹膜返折, 裸露出食道下端, 用左手食指钝性游离出食道下端, 找到左右迷走神经主干, 用细硅胶带牵引悬吊, 分别沿左右主干纵向分离, 贴胃侧切断结扎各横行的曲张血管及其穿支 (纵分横断) , 食管下端充分游离5~10 cm, 近端小弯部前壁胃旁的各冠状曲张血管和部分进入近端胃组织的迷走神经分支全部切断结扎, 仅保留距幽门环5 cm内的血管和Lartarjet神经组织, 后壁操作一致, 保护迷走神经肝支和腹腔支, 大、小弯腹膜化, 这样, 食管下端、贲门和近端胃已完全游离, 不加做幽门成形术或胃空肠吻合术。

3讨论

3.1 保留完整迷走神经干的意义

腹腔脏器的功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影响和支配, 其中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左、右迷走神经, 各自发出分支共同调节胃、胆囊、小肠和部分大肠的功能。除主要的胃前、后支支配胃的运动、分泌外, 分布到胆管和肝动脉的周围的肝支与分布到小肠和右半结肠腹腔支在胆囊、大小肠的功能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的切断都会产生相应器官功能的不可逆的影响。所以, 保留了迷走神经也就保留了调节器官功能的完整性。

3.2 EED结合HSV的操作可行性

属于副交感神经的左、右胃迷走神经, 在肺门下形成许多分支, 相互交织在食管四周形成食管丛, 在膈肌食管裂孔上方, 食管丛的神经纤维重新汇合成为前、后迷走神经干进入腹腔, 高位异位食管支均在食管丛的下方和迷走神经干交叉后进入食管, 此是EED中保留完整迷走神经干的天然解剖基础。

迷走神经胃前、后支能促进胃运动, 增加胃液分泌, 其肝支、腹腔支支配调节胆囊、肠道的运动。高位异位食管支位于迷走神经食管丛的下方, 当打开食管膈肌裂孔的腹膜返折处时, 可紧邻神经主干向上分支结扎曲张的高位静脉支而不必切断神经主干。

本组门静脉高压症系良性疾病, 不要清扫胃周淋巴结, 保留迷走神经与离断血管并无矛盾。

实际操作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点问题:①迷走神经主干不断, 食道下端显露不理想, 异位/高位食管支结扎受影响。为此, 我们采取框架拉钩暴露, 充分扩大膈肌食道裂孔, 去除食道裂孔组织对食道的固定, 就能满意结扎食道下端5~10 cm的曲张血管范围, 如此不会影响血管离断术的彻底性。本组24例高位曲张静脉结扎均满意, 5年内再出血发生率低于传统组;②当血管曲张严重, 食道下端无从下手时, 可改用由远向近的顺序, 先在肝胃韧带里找到左干的肝胆支, 小网膜囊后壁找到右干的腹腔支, 再沿已知神经向食道下端边结扎血管边保留神经, 坚持纵分横断原则;③小弯缺血坏死的可能。近端胃小弯前后血管分支分层紧贴胃壁结扎, 肌层外敞, 其薄弱区有缺血坏死之虞, 我们每例均将前后胃小、大弯壁层腹膜对合缝合, 重新腹膜化,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3.3 EED结合HSV的疗效观察

EED现已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最常用的术式之一, 手术创伤和术后疗效可为医生和患者接受。自迷走神经对内脏功能的调节的重要性被清楚认识以来, 胃手术时相应神经的去留也得到临床更多地讨论。HSV自60年代广泛应用以来其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和胃运动的生理功能的作用倍受赞赏[2], 我们认为在不影响手术式的前提下保留胃的神经支配是极其必要的。

EED结合HSV的手术在解剖时并没有增加EED难度和时间, 从本组资料上清楚看到, 结合组的优点表现在:①减少了胃潴留, 利于胃排空。避免了幽门成形术和胃空肠吻合术的辅助手术的创伤[3];②肝支的保留利于胆囊排空, 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机率。结合组1例轻度胆系症状者系和胆囊术后局部粘连有关;③利于正常的胃肠神经调节功能, 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④术后再出血结合组 (4.2%) 低于传统组 (11.1%) , 疗效满意;⑤胃底、胃体部去除了神经源性的胃酸分泌, 胃窦部保留了鸦爪的运动支配, 缩短了食糜对胃窦部黏膜的刺激, 均减少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机率。本组病例随诊未见消化性溃疡发生。

总之, 对良性病的胃手术、应尽可能保留迷走神经的完整性, 这样对生理功能影响小, 术后并发症少, 避免了辅助手术的创伤, 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步骤和技术要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5) :382-384.

[2]Donahue PE.Ulcer surgery and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Y2K.Arch Surg, 1999, 134 (12) :1373-1377.

血管离断范文

血管离断范文(精选8篇)血管离断 第1篇关键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血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orta...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