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三生命交响曲
选读三生命交响曲(精选3篇)
选读三生命交响曲 第1篇
生命交响曲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托尔斯泰。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名人传》读后感悲惨的命——题记(罗曼·罗兰)回味了罗曼·罗兰在扉页上的话语,我看到这样一个不让我理解的结论:悲惨+痛苦=伟人。人们都说,伟人、英雄这一张风光的笑脸背后,是一张勤奋努力,辛勤的汗水流淌着的身躯,但我却无法想象,在这些伟人成功之前,所经历的种种悲惨、痛苦的情形的确让人无法想象。当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
人们陶醉在《第九交响曲》的震撼中时,贝多芬在抗争贫困、残疾、孤独中带着他的箴言而逝:“用苦难换来欢乐,”从《大卫》到《垂死的奴隶》,再到《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把他的力量和精神寄托到了雕塑上,而孤独悲惨而痛苦的生活将他缓缓地送进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无垠的青天中去。带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顶峰巨著《复活》在教会以及政府人员的威逼下,不屈的列夫·托尔斯泰下定了他摆脱教堂、贵族的决心。合上《名人传》,我又翻开了语文书,“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所说的正是对这三位功绩卓越的伟人生活的一生最好的解释。友人说罗曼·罗兰悲,因为他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所受的苦难放大,而把他们的光辉收拢,而我却认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苦难,才创造出了这么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名人;友人说曹雪芹苦,因为他将香菱、林黛玉、紫鹃所受的苦难缩小,而把整张大观园的美图展现,而我却认为,在这张大观园祥和图之后,饱含了一位位红颜薄命的弱女子的凄惨生活;友人说施耐庵难,因为他把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宏图拆开,而把他们单独描写,而我却认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结局背后,隐藏着那个封建社会的阴暗。这些足以证明“悲惨+痛苦=伟人”。从手持笔杆,坚守宫刑之苦的史学家司马迁,到尝百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医学家李时珍,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到两弹元勋的邓稼先,都让我真正明白了:悲惨+痛苦=伟人。放眼初三余下的6个月,我已经踏上了冲刺的起跑线,带着贝多芬的箴言,不断向前奔跑:用奋斗换来硕果!也许我们曾经在挫折面前彷徨过,绝望过;也许我们曾经意外的得到挫折带给我们的馈赠,体验过战胜之后的快乐……这些都是我们成长历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选择坚强是最有用的资源。有一个人,是他伟大的人格,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之下仍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道德标准,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他,一个心灵伟大的人——贝多芬。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他需要敏锐的听觉,但是1796年他还不到30岁,耳朵就开始变聋,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内脏也被剧烈的疼痛所折磨。贝多芬还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断幻想着幸福,但立刻又幻灭,不得不去承受心灵的痛苦。而现在的人恐怕想贝多芬这样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呀,很多社会青年,耳朵不聋,手脚不断,内脏健康,但却是在虚度光阴,甚至还学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废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大好前途,如果贝多芬没有残废,没有缺陷,是一个健康的人,那他的一生里肯定有更大的奇迹发生,将会是天才中的天才的。如果那些社会青年有贝多芬一样的残疾和缺陷,说不定是自生自灭,自暴自弃,甚至自杀。贝多芬的坚强与勇敢,让我非常佩服,不仅是我佩服,相信了解他的人都会赞叹不已,但是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的人生呢?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世界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经过风吹雨打的,所以说彩虹,经过与雷电的激战之后才出现。每一个名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感人的事情,不仅能让你吸收情感和知识,还能用来反省自己是否坚强过?
一曲生命的交响 第2篇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 欣赏着自然的美景, 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美妙的音乐把孩子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仿佛正和家人漫步在春天的原野, 感受着新春的气息, 感受着大自然勃发的生命。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精美的画卷。一个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漫步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 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画面。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在朴素的文字里, 充满了欢乐、关爱、和谐, 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 是一曲亲情、人性、责任的生命交响。
“生活即教育”, 为了以情激情, 渲染气氛,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我让学生们深情回忆刚刚度过的母亲节的情景, 于是, 一份份浓郁的亲情, 流淌在孩子们心间, 温暖涌动在整个教室
“我写了一封信给母亲:树影婆娑在五月的初夏, 转眼, 我已进入了人生的花季, 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 感恩存于心底。母亲, 如果有一天你们老了, 我同样会像十五年前你们搀扶我一样, 携起你们的手, 你们花白的头发, 珍藏着一辈子的幸福”好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
“那天早上, 我拿起手机, 给妈妈发出了祝福短信, 心也飞到了千里之外。“儿子, 谢谢你。”我开心地笑了, 脑海中幻化出母亲欣慰的笑容, 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 我麻利地起床, 又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智慧的火花。”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课上, 我注重从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精神家园, 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场所,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关注生命, 珍爱生命, 提升生命的价值。
萨克斯《春风》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轻扬。
美妙的音乐如春风拂面, 令人心旷神怡。教室里, 琅琅的书声伴着动人的乐声, 配合得几近完美。《散步》这篇美文, 不朗读不足以传其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写出了新春的气息, 生命在召唤。作者希望母亲像春天的万物一样, 焕发生命的活力, 希望母亲健康长寿。这里要读得富有诗情画意, 读出对生命的珍爱。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要读得天真, 高昂, 如有新发现, 体现小家伙的机灵可爱。
“这也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体现生命的传承, 生生不息”, 一个学生补充。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一句, 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体现中年人的责任, 体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
课堂上, 学生们思维灵动, 精彩频现。课堂教学充满着激情, 闪烁着智慧, 涌动着灵感, 生命呈现多姿多彩的美丽。
巧妙地创设情境, 运用朗读, 能还原出当时的场景, 让学生自然的融入文本, 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 情浓浓的意境, 身心受到陶冶, 灵魂得到洗礼, 人格得到提升。
萨克斯《春风》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轻扬。
课堂教学渐近尾声, 我让学生们发挥想象, 给课文换个结尾:一家人走大路, 会怎么样。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求异, 于是, 课堂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我说:“走大路”, 儿子似乎很懂事, “对, 小路没有大路宽敞, 还是走大路吧, 奶奶走得也方便”, 母亲颤巍巍地走过来, 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说:“我的孙儿真乖”。于是, 在阳光下, 我们向着松柏树走去。大路平坦, 开阔, 我们悠闲地欣赏路边的美景, 路边的野花已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开放, 乡间的路上留下我们串串的脚印
这样, 我们在阳光下, 慢慢地走着, 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缕缕清风吹来, 撩起母亲的衣袂, 暖暖的爱意荡漾在母亲脸上, 路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那一刻, 天空变得开阔, 世界多么和谐
学生们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合理的想象, 丰富了课文的意蕴;求异创新,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成为了学生创造个性与灵性表达的舞台, 充满了鲜活和灵动。我感受到了学生生命的律动, 听到了生命在课堂中拔节的声音。
课堂, 是生命诗意的栖居地。老师是诗人, 带领学生用真、善、美的眼光欣赏这美丽而可爱的世界, 感受生命的美好。这堂课上,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 培养情感;运用朗读创设情境, 以境育情;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中, 合作学习, 探索创新, 展示其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 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选读三生命交响曲 第3篇
有先见之明,善于急流勇退
原典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文
圣人立身处世,都是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评议世间万物。他们的先见之明主要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汲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与精要,再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评估自己是在朝为官为君主出谋划策,还是辞官游学寻找可以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地方。如果想与别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展现自己的才华;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对外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问题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做到婉言谢绝。虽然本意要拒绝对方的诏命,但是还是要设法给人一种很乐意接受的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究竟想要干什么,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得不到实施,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左右事态的发展的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
《姥姥语录》选读:天黑了(2)
文/倪萍
“你和我不一样,你生下来是为老(好)些人活着的,有杆大秤称着你,俺这路人都是小秤盘里的人,少一个多俩的都一样。”
姥姥始终没给个具体答案。她不能想象没有家人、没有孩子,她这一生怎么个过法,但是姥姥觉得我是可以一个人成为一个家的那种人,我是有社会使命的那个人。哈,真会戴高帽子,谁给我的使命?
“姥姥,有多少家人、有多少孩子,最后走时还不是孤身一人?谁能携家带口地走啊?”
姥姥笑了:“分批分个儿地走啊,就像分批分个儿地来一样,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块儿了。”
是安慰还是信念?姥姥始终相信下辈子我们还是一家人。这是她对家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延续的阐释。
人为什么终究是会死去的呢?
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六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六点十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三个字,姥姥的名字。
一个不认字的老太太还有个挺有学问的名儿!她的父亲是个识文断字的人。只因为姥姥生为女性,否则她一定是个“念大本书、写大本字的读书人”。这是姥姥对文化人的评述,也是她常指给我们晚辈儿的光明之道。
天黑了,姥姥走了,窗外冒青烟的雪无声地陪着我。屋里漆黑一片,我庆幸这样的时刻身边没别人,这是我最向往的时刻,我的心是自由的。我把写满姥姥名字的纸贴在结了冰又有哈气的双层玻璃窗上,“刘鸿卿”三个字化开了,模糊了,看不清了,升腾了……
看着小姨的短信,心里想的却是半个月前和姥姥在威海见的最后一面。我这位认识了快五十年的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最可信赖的老朋友一句话也没和我说,我甚至觉得她都不知道我在她身边。我们就这样永久地分开了,从此天上人间。
其实,姥姥病危的通知已经发了三次了,我心里早有准备,这个早恨不能童年就有。
太爱一个人、太依赖一个人,就一定最怕这个人离你而去。小时候惹大祸了,姥姥最重的一句话就是:“小外甥啊,你得气死我呀!”多大的错我一下子就能改了。
“没有了姥姥我怎么办?”
“有你妈呀!”
那时我觉得姥姥就是妈,妈就是姥姥。
我经常问:“为什么不是先有姥姥后有妈呀?”
姥姥也不避讳生孩子、结婚这类小孩子不能听的“秘密”,所以三岁多的我就敢在众人饭桌上大声地说:“我知道我姥姥和姥爷睡了觉,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妈、我大舅、我大姨……我妈我爸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和我哥,我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的孩子……”
众人大笑。我妈嫌姥姥太惯我,教育方法太农民,姥姥却欢喜:“一堆孩子都这么拉扯大的,同样的饭,同样的话,萍儿这孩子就是块有数的海绵,该吸收的一点也拉不下。”
偶尔发个烧,即使烧得很高,姥姥也从不带我去医院。她像揉面一样把我放在炕上,浑身上下从头到脚揉上一遍,揉过的我就像被水洗过一样,高烧立刻就退了。再看看姥姥,出的汗比我还多。享受着姥姥的敲打,体味着姥姥的汗水,高烧一次,长大一次。那时我盼着姥姥也高烧,我也想用汗水洗一遍衣服,可姥姥从来不病。
长大了才知道,姥姥的病是到九十九要死了才叫病啊!一生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病了也不是病啊,想想这些我的心生疼,连生病都不舍得,铁打的姥姥啊!
选读三生命交响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