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精选14篇)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2篇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不。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不。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不。
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翻译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
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
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
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
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
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
⑹罗,排列。
⑺暧暧,昏昧。
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
⑼虚室,静室。
简析
陶渊明,诗作多描写农村日常生活,表现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心情,和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诗风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起过很大影响。
此诗为组诗《归园田居》第一首,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自然舒适的乐趣。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乃寓情志于景致名句。开篇二句即表明自己异于世俗的禀性:爱丘山。一“误”字一“尘网”的比喻,写出诗人对仁途官场的厌倦,所谓“心为形役”是也。由开荒守拙二句始下十二句,以乡村特有的景观作为寄寓本性之意象,固然是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诗人关照的对象,更多的是以审美眼光看待。久在句照应三四句,末句照应一二句。全诗结构不着痕迹而浑然一体。
〔说明〕
这组诗大约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所作,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真朴、静淡、旷达的风格。
其一(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6)。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7)。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8)。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9)。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10)。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1)。
〔注释〕
(1)这首诗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平和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及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
(2)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品性。性:禀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
(3)尘网:世俗的罗网,比喻仕途、官场。三十年: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十三年。
(4)羁(ji 基)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两句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5)守拙:保持拙朴、愚直的本性。是说自己不肯投机逢迎,不善于做官。
(6)方宅:住宅方圆四周。
(7)罗:排列。
(8)暖(ai 爱)暖:昏暗不明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9)此二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而来。巅:顶端。
(10)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纯净而无名利之念。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11)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
〔译文〕
从小即无随俗气韵,
生性喜爱山川自然。
谁知落入仕途俗网,
一去便是一十三年。
笼中之鸟怀恋旧林,
他养之鱼思念故渊。
南郊野外开垦荒地,
恪守拙性归耕田园。
住宅方圆十余亩地,
简陋茅屋有八九间。
榆柳树荫遮蔽后檐,
桃树李树排列院前。
远处村落依稀可见,
飘荡升腾袅袅炊烟。
深巷传来犬吠之声,
雄鸡啼鸣桑树之巅。
户内庭院清洁幽雅,
心中纯净无比安闲。
久困笼中渴望自由,
我今又得返回自然。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3篇
为什么诗人对诗意的田园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东晋时期, 政治极端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寒门的他, 在当时的门阀士族争权夺利的时代, 是得不到重视的。因此, 在这种政治局面下, 想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从此, 他结束了从仕的生活, 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比如诗人在《归园田居》 (其一) 写道: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在这里“尘网”指的是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 尤如罗网。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恨之情。“一去三十年”说明时间太长, 加重诗人误入官场的那追悔莫及的心情;“羁鸟”与“池鱼”比作误入“尘网”中的自己, 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可见其急切回归田园的心情。
二.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
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特征之一。舒缓平和的情感形态、自然天成的结构方式, 构成了典雅古朴的审美意境。诗人以谈泊的心境, 从容闲适的态度, 把生活原有的样子如话家常般地告诉读者, 给人以温馨恬淡之感。比如《饮酒》 (其五) 中,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诗人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融入到大自然中, 去欣赏大自然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诗人避开了官场上的喧扰之后, 经过时间的沉淀, 与原来的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 就能用一种客观真诚的态度来描绘生活, 不粉饰, 不造作, 不矫情, 没有了浮躁之气, 能从容闲适对待事物。比如在《饮酒》 (其五) 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概括地说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心境, 就是说只要自己心境远离官场俗道, 那么身处的地方自然也就不会与他们有所瓜葛, 自己自然也就宁静超脱了, 这就是陶渊明对于自己心境最真实的写照;在本诗的第二部分,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句千古名句写得妙不可言, 颇有韵味。采菊之举纯属偶然, 东篱下菊花绽放, 抬头却又无意的见到了庐山之美, 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一切都是诗人在如此平静恬淡的心态下不求而自得的美丽, 充分地表达了陶渊明自然纯朴本质的美好心境;下句“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中, 我们可以想象, 黄昏的薄雾围绕山峰, 而成群的鸟儿, 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两句更加为我们营造了祥和和谐的氛围。因此, 诗人从悠然自得的生活中, 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三.丰厚绵长的艺术特色
1.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 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以为常的事物, 而且是直写其事, 不假雕琢, 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 托出诗的意境, 然平淡之中见神奇, 朴素之中见绮丽。如诗中我们所写的田亩草屋, 成荫的榆柳, 列植的桃李, 黄昏的远村, 依依的炊烟, 深巷中的狗吠, 桑颠上的鸡鸣,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手笔, 构成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2.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 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 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而写景、叙事只是为营造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比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中,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极目远眺远处的炊烟融入暮霭、侧耳依稀听得狗吠鸡鸣。这些富于生活气息, 构成了远离尘世的情境;更是心境诗人归隐后追求的那种恬静生活的心境。两者得到有机结合, 浑然天成。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4篇
一、课前阐述
1. 课题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及研究中存在问题的阐述
为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笔者于2014年参与“分层次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设计”的课题研究,现已进入后期实施阶段。此课题的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调整研究思路,使用导学案进行现代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诸如《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不仅所用课时比从前精简很多,且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见仁见智的争鸣声音更让人欣慰,不禁让人惊叹学生主体性被引爆后的“杀伤力”。
但在如何利用导学案,突破“肢解式”的传统诗词鉴赏模式,还原“诗性”“诗味”,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等方面,研究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所以,又一次精心准备,酝酿了本节课,希望可拨开云雾。
2.课题成果转化和具体策略
成果转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学生已喜欢让导学案,习惯利用它打“有准备之仗”:清晰的教学目标、可自主扫除的预习案,悬而未决的探究案。课堂不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的地盘我做主”,我陶醉于他们质疑的眼神、争论的声音、征服对方的满足。所以,本节课将继续在完成“探究案”环节中,转化课题成果,争取凭借以点带面的十个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陶渊明的形象有更独到的见解。
具体策略: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导学案,(可有层次分工);教师检查指导,明确统一。
二、授课部分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诗歌,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象,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田园风光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情感的体悟。
教学方法:以导带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1.课前发放导学案(附):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主备人:殷海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教学目标】略。
【温故知新】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预习案】
(1)注音。
羁( )鸟 暧 暧( ) 榆柳荫( ) 后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久在樊笼里
【探究案】
(1)导疑启问:品读归向何处?
①如果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从“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来看,题眼是哪个字?
②“归”在古代,是有指向、方向的,在这首诗中,“归”的指向是哪里?
(2)导疑启问:品读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3)导疑启问:品读为何归来?
①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②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小结: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 的态度。
(4)导疑启问:在诗句中再次品味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人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写景的角度及手法分析。)
(5)导疑启问:品味归去如何?
①请从诗中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②如何理解“虚室”?
③深层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检测案】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 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endprint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基础题
①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荫:_____罗:_____ 兴:____
带:_____荷:______荒秽:______
②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 “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 “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 “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且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③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 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 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3)巩固题。
“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4)提高题。
①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C.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D.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②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我的收获】 。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
(设计意图:课前发放导学案,将理解、识记等难度较小的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课下完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将诗歌行文线索纲目清楚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不致将诗歌白话化;此外,四组“导疑启问”的设计使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即将上课前粗批导学案。
粗批由各小组合作完成的导学案,重点圈画出“预习案”中出现的错误,对“探究案”出现的共性问题了然于胸。
(设计意图:课前粗批导学案,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更有效地发挥“导”的作用。)
3.课堂上组织各小组分别展示“探究案”内容。
(1)指定各小组分别展示负责的探究题目。
(2)组长做中心发言人,组织明确各探究结果,若有异议,其他同学可质疑,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3)学生总结本首田园诗的写景特点,突出重点。
(4)组织学生畅所欲言,深层探究陶渊明的归隐,突破难点。
(5)齐读诗歌,体味诗人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课题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放手将质疑、释疑的权力交给学生,不等于不闻不问,而是密切关注进展,适时点拨。精心设计的10个探究问题,使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越辩越明,诗歌的意境、手法、诗人的形象特征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不强求最终一定归于一点,允许“满园春色”,尺度由教师控制。)
4.课下完善导学案,分层次完成“检测案”及“课下作业”。
A层次学生完成1~5题;B层次学生完成1~4题;C层次学生完成1~3题。
(设计意图:自参加导学案课题研究开始,我就依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他们编排成组,每组6人,以AABBCC形式搭配,便于合作探究。分层次的探究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
5.再次批阅导学案。
重点批阅课堂上争议较大的探究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虽然再次批阅导学案的工作很繁复,但对了解学生是否仍存在知识漏洞大有裨益,所以虽累何惜!)
三、教研组反思(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教师研讨摘要)
殷海燕:本节课我对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本着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原则。三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环环相扣,意在不破坏诗歌的整体美。须要统一答案的问题我设计得较少,更多的是须要发散学生思维的设计,使他们在探究案环节越辩越明,最终感受其诗、其人,实现课题成果的转化。从课堂反映来看,初步实现了预期设想,学生不再简单地知人论世,而能抓住“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思考诗人形象,再透过陶渊明的归隐探究他所处的社会,思考问题的深度较之从前也有提高,成果转化较满意。但自我感觉还有须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虽对导学案的完成做到了全员参与,但课堂探究环节,即转化成果环节的参与覆盖面不广,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刘红: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走到后期实施阶段,殷老师的困扰曾经也是我的困扰。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得分偏低的题目,这与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只要求学生会译、会背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利用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课型,让我重新看到了诗歌教学的希望。只要我们坚持用这样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三年下来,理性鉴赏就会水到渠成。
杨玉秋:课堂上,我看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很感动。语文课堂,太需要这样的论辩了。我们的英语已经变成哑巴英语,不能让我们的语文再只回答简单的“是”和“否”了。探究题的设置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很大,尤其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一题,学生们由对人物的探究,深化到对社会和人生观的探究,这不正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忽视的方面吗?由此我想到,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摒弃一些功利的色彩,而应转向弘扬国学思想,让古仁人的思想精髓去影响这一代人。
段丽娜:类似的诗词鉴赏课我也曾在班级里尝试过,确实比我们驾轻就熟的传统课效果好。但对授课教师而言,工作量是曾经的二倍,学生的收益却不是能用准确的数字估量出来。我们利用导学案的模式,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授之以渔。对于习惯被牵着走的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太久了,一旦我们打开笼子,他开始还是不习惯自己飞行。所以每一次设计导学案的探究问题,真是太费脑筋,好在初见成教。学生的变化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不管前路多么艰难,我们的导学案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5篇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其六》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此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六首。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此诗又名是《陶征君潜田居》,为南朝诗人江淹所作五言古诗。这首是摹拟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在题材、风格上摹拟陶诗,而且用的也是陶渊明的口吻,体贴得极为逼真。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六)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作品注释
1、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2、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4、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
5、檐隙:檐下。
6、百年:一生。役:劳作。
7、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8、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9、素心:本心,素愿。
10、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作品译文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其六鉴赏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作者简介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6篇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四首。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作品注释
1、去:离开。游:游宦。
2、浪莽:放荡、放旷。
3、试:姑且。
4、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5、丘垄(lǒng):坟墓。
6、依依:思念的意思。
7、杇(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8、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9、没(mò):死。一作“殁”。
10、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11、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作品译文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其四鉴赏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作者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译文 第7篇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归园田居 其三》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其中其一和其三广为流传。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阅读训练题
一、选择。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二、按要求默写。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2、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
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诗句是:
《归园田居》中能体现诗人要按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
3、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三、赏析。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 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也有表现,例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生活的喜爱之情。
4、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D
二、按要求默写。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赏析。
1、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辛苦而美好的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3、田园
4、“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5、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48。
漉我新熟酒49,只鸡招近局50。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51。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52。
注释:
策:策仗,扶杖。
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不平。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濯(zhuó):洗。
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近局:近邻。
荆薪:荆柴。明亮:明亮的烛。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第10篇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啊,而且点评的这两位同学也是头头是道,下来我们就来听,第一遍听老师读,看和这两位同学读的有和不同?请同学们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特别是诗的读音、节奏、语气、强弱、快慢等。
(师读第一遍。)
(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划分节奏,而且低声跟读。)
师;下面我们听第二遍,这次是录音,看又和老师及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异同?这次听要求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那浓浓的田园气息。
生:听录音,继续跟读。
师:好了,听完后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地二个环节:投入地读。第一遍我们一起读,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读,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原味。
(生放声大声地朗读。有部分学生闭起双眼,摇头晃脑地读。)
师;第二遍我们带有欣赏性地去读,要读出诗里所渗透的情景,读出诗人的心理,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白日掩荆扉19,虚室绝尘想20。
时复墟曲中21,披草共来往22。
相见无杂言23,但道桑麻长24。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注释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穷巷:偏僻的里巷。轮鞅(yāng):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又。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
披:拨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霰(xiàn):小雪粒。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
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
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
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
⑹罗,排列。
⑺暧暧,昏昧。
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③诵读品味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懂得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 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明确: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明 确:《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回顾旧知: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两首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 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 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 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得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 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的是第一首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2、齐读
(三)诗题解读 :
1、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这首诗歌
提问: 请问诗人
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然后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四)合作探究: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哪一个字突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鄙弃和厌恶?
明 确:“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 场的悔恨之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诗是作 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 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 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做江州祭酒 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 3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 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 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 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 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 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 “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 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 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