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精选12篇)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1篇
一、我国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用卡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1)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5年。1979年8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信用卡代理协议,这标志着国外信用卡业务真正开始进入我国。在此之后,信用卡开始逐步改正我国居民以现金为主的交易方式。
(2)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5年期间。1985年,中国银行在广东发行量第一张准贷记卡“中银卡”,该卡具有购物消费、储备现金以及投资消费等功能,然后在1986年6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发行了第一张长城卡,并于10月份开始向全国推广。虽然长城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但是长城卡的发行预示着我国一直使用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的交易方式的改变,全新的电子货币的产生。1995年之前,我国准贷记卡获得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众多配套设施和技术不能完全比配,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仍然没有出现。
(3)第三阶段是1995年至今。广东发展银行率先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使“先消费,后付款”成为现实。在此之后,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开始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使信用卡的数量、种类、功能等都大幅度增长,服务领域也有大范围的扩展,真正迎来来信用卡业务的黄金发展时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6行(工、农、中、建、招、广发)同业发卡量合计超出1.23亿张,占全国信用卡发卡量的80%以上,信用卡消费额也达到了8783.45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信用卡市场的发卡量依然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但增速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截至2009年3月底,信用卡市场发卡量达15047.31万张,人均拥有量为0.11张/人,同比增加42.9%,总量比上一季度增多814.41万张,比2008年同期增多4574.35万张,约为2007年1季度发卡量的3倍。
二、中国信用卡发行状况以扬州市为例
(一)发行现状
近年来,扬州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6月末,扬州辖内商业银行借记卡发行总量5855928张,同比增长18.89%;信用卡发行总量502488张,同比增长39.54%;银联公司和商业银行布放POS机具6550台,同比增长12.5%;银行卡消费金额941291万元,同比增长71.58%;银行卡存款余额1357293万元,同比增长4.04%;银行卡业务收入5444万元,同比增长26.69%。与此同时,银行卡业务风险日益凸显。至2009年6月末,扬州辖内商业银行贷记卡逾期透支额达到了1604万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逾期透支比例为9%,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银行卡方面的投诉、纠纷、恶意透支、违规套现频发,涉卡案件也时有发生。调查显示,商业银行不规范的营销行为、无序的发卡竞争以及管理的缺位是造成银行卡业务超常规快速增长和各类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二)营销现状
1、对客户信息的审核不严甚至降低准入条件。
基层商业银行机构由于贷记卡专业营销人员较少,而贷记卡营销量又相对较多,因此营销人员对部分客户主要采取电话调查方式,不能做到亲访、亲核、亲签,造成对客户资料信息调查不严格、不到位,并出现虚假办卡情况。部分营销人员在营销贷记卡的过程中存在大包大揽现象,原本应由客户填写完整的申请表等资料,有些营销人员会主动替客户包办,除了必要的客户本人签名外,其它信息都是根据客户口述填写,有的甚至放低准入门槛,虚构客户信息,以欺骗的手段帮助客户申领贷记卡。
2、忽视银行卡安全管理及用卡常识的宣传。
商业银行营销人员在银行卡营销过程中往往注重银行卡的优越性和用卡的便利性的宣传,忽视对持卡人进行银行卡安全管理以及日常用卡常识的培训和宣传,致使部分客户缺乏起码的用卡知识和安全意识,从而造成客户在银行卡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不便,并极易发生被骗风险。如部分营销人员在贷记卡营销过程中没有对透支免息期的概念作详细说明,笼统地强调贷记卡透支免息期为56天,致使客户误认为每笔消费透支免息期都为56天,导致一些客户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款,产生了信用不良记录和罚息。又如,由于营销人员不主动提醒客户防范用卡风险,辖内曾多次发生新使用银行卡的客户上当受骗的事件。
3、银行卡产品同质化或缺乏区域适应性。
当前各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产品、功能几乎处于同质化状态,均为透支消费、存取现金、转账结算等,各基层银行机构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吸引持卡人使用本行的银行卡,只能基于年费优惠、馈赠礼品、现金回馈等手段营销,很难凭借产品的独特功能优势取胜于市场。部分商业银行开发了多元化、分层次的个性产品,但这些由总行设计开发的银行卡新产品,主要倾向于大都市,像扬州这样的中小城市很难适合。如某商业银行开发的“沃德卡”,要求在该行的资产达50万元以上才能申请持有;又如某商业银行开发的个性化的“薪金卡”,为单位代发工资卡,要求单位职工达到1000名以上、职工月工资在3500元以上才能申请。银行卡业务的同质化或缺乏区域适应性加剧了市场竞争,增加了营销压力。
三、完善银行卡发卡和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卡业务营销指标考核体系。商业银行的总、分行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下达银行卡业务发展指标,强化银行卡交易量和使用率考核,淡化银行卡发卡量考核力度,引导基层商业银行理性、规范营销银行卡,减少睡眠卡和低效卡数量,最大限度降低银行卡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2、重视用卡安全及银行卡日常管理的宣传。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既要对信用卡的功能和用卡的便利性进行广泛宣传,培养消费者的用卡习惯,同时也要向客户充分宣传银行卡的日常管理常识和安全防范知识。要坚持“卖者有责”原则,提高银行卡服务收费等信息透明度,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导消费者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理性选择。要向客户充分提示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作案的新手段和新动向,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提升银行卡业务创新和服务功能。商业银行要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信用卡核心竞争力,走出低端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要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化要求,依靠品牌细分经营,实现从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到品牌的差异化竞争的演进。要逐步扩大基层行贷记卡发行权,增强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宏, 信用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
[2]、沈渊, 浅谈中国信用卡市场,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月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 第2篇
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一般有风险的回避、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分散转移和风险的事后补偿等。为了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发卡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在风险发生后能保证发卡机构稳键经营,发卡机构应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的稳定增长。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作用 ;经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卡银行、发卡数量、交易金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就拿上海市来说,到2002年底,全市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3565万张,比上年增长27.5%。银行卡交易笔数10750万笔,交易总金额1065亿元,布放ATM3282台,POS16938台。2002年全年银行卡联网商户数量从年初的2184家增加到5780家,入网POS16234台,全年ATM和POS跨行总交易清算为5185.72笔。(((据保守估计,到2007年,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0亿人民币,年总产值将达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从业人员也将高达3万左右。(((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为盈利的部门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
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去弥补的,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发卡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很多,但是在哪种情形下用哪种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增加银行收益呢?笔者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为银行风险管理者提供一个决策的参考。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由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使得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发卡行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社会、对信用卡当事人特别是对发卡行具有重要意义。
1.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有效地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维护发卡行权利的能力;能促使银行建立规范有效的信用卡风险防范机制,使整个发卡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2.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风险的发生大大增加银行经营的成本,从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增加。如果能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银行就能在科学分析风险管理的成本上找到最经济可行的管理方法避免或减少风险,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以至实现发卡机构收益的稳定增长。3.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维护银行自身形象,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风险发生率低的银行自然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银行在扩大业务量的同时也为广大民众着实提供了不少方便。发卡行按章办事、特约商户不违规操作且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等等都能增强持卡人用卡的数量和安全感,整个社会的用卡环境也就会明显改善。
4.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也是维护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利益的需要。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特约商户的违章操作、疏忽大意以及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所造成的。发卡机构在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向广大民众宣传用卡常识,这对减少风险的发生以及维护特约商户和持卡人利益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信用卡风险管理是指发卡机构在信用卡业务运作过程中,对信用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理其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行为。“风险管理者用最经济节约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准备,适用最合适、最佳技术手段来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尽可能低的管理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取得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总之,只有注重各种效益与费用支出的分析,严格核算成本和费用支出,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卡行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其执行成本、机会成本、声誉成本及风险成本等方面。
1.执行成本。执行成本是指发卡机构管理信用卡风险所必然要花费的不可避免的成本。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就很难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如银行为转移风险向保险机构投保需要交纳保险费以及采用先进设备所需要的付出。又如银行为确定信用卡申领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的大量的调查工作所必须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发卡机构所应考虑的成本,是指发卡机构投入到信用卡风险防范上的,从而丧失了将这笔资金投入用到其他业务上所产生的效益。实践中一些银行不愿或无力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改善软件、硬件设施上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考虑的。
3.声誉成本。银行形象是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内容,努力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既是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也是避免声誉风险的有效举措之一。社会对银行的总体评价高,对银行的信心就高,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如果发卡机构的信用卡风险频频发生,自然会影响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与利润、银行的整体形象以及其他业务的开展。
4.风险成本。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发卡行有可能通过其他衍生性金融工具来管理他们面临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种金融工具本身又可能引发新的信用风险。
此外,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有时也得考虑短期成本、长期社会成本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同的策略有着不同的成本,如果将那些放弃意外收益的情况存而不论,则在采用某些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时,人们也许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如风险回避就是这样的一种策略。当然,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种金融风险都可预防的;相反,大多数金融风险正在于无法预防才发生。对于这样的防范策略有不同,而且又有不同的成本,那么,选择适当的策略人们就可用较低的成本达到一定的管理风险的目的。因此,在选择管理手段时,人们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效率的条件下,尽可能将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的是风险管理的效率、效益。所谓效率是指采用一定风险管理手段能使自己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减少或消除的程度。有时我们往往只追求效率,但效率与成本往往从正比,因此,就要正确估计其成本与收益,以求各种备选策略的净成本或净收益。效益就是采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手段所能带来的收益或者可能避免的损失。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能避免可能的损失,又能保护可能带来意外收益的策略。
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可能的投入与产出,而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及估测结果的准确与否,都对成本与效益有较大影响。下面就对一些常用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的具体分析 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也就是说,发卡机构在对从事该项业务可能因风险而引起的损失及冒这种风险可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利益小于损失,则设法避免。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风险处理方法。如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由于发卡机构难以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全面的调查或不能确信申请人所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为避免以后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拒绝授予该申请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属于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的措施干净利落,发卡行对该项业务根本不需担心以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成本非常小甚至是零成本。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伴随零成本的就是零收益。因为放弃或拒绝某笔业务也就放弃了从事该笔业务可能带来的收益。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要以“三性”为经营方针,(((尤其是盈利性,没有盈利,银行就没有生命力。而且,目前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率比较高,国内各大银行都在竞相开展信用卡业务,如果经常采用回避风险的做法,这将对他的业务开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很难与其他的银行竞争。所以回避风险尽管极为有效,但却是很不经济的,在将风险挡之门外的同时,也将收益拒之门外。因此,回避带有消极御防的性质,是一种权宜之计。银行不能因噎废食,不论风险大小一律采用回避的方法。2. 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策略与回避策略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策略,由银行主动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损失规模。当前风险防范的手段大体有对持卡人风险防范、特约商户风险防范、发卡机构内部风险防范以及对利用信用卡诈骗的风险防范等。(((与信用卡风险的其他策略手段相比,预防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社会效果良好等优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目的。预防措施做得好,信用卡违法行为发生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就能从源头上消除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如何正确面对风险。因为风险并不等于损失,有些风险未必会真正会发生。(((我们要权衡风险与可能带来的收益比例,如果确定收益会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就应该大胆去做。
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很多,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对持卡人用卡知识的指导、加强对透支和挂失止付工作的管理等等。这里仅对透支和挂失止付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1)透支风险管理。“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特别是我国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加上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恶意透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但是能不能因为恶意透支会造成大的损失就对透支业务产生害怕心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可见信用卡透支利息率非常高。信用卡业务收益来源中主要有持卡人年费、信息交换收入、利息收入及其他手续费和所得等,其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利息收入(国外很多银行的透支利息收入占到了全部信用卡业务收入的80%)。
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透支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发卡行的,纵然透支风险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取消客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要尽量增加合理透支的笔数,压缩甚至杜绝恶意透支的笔数。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大收益也大),将风险管理作为利润最大化的途径,加强对信用卡透支的管理,按照央行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有关规定,不搞协议透支,尽量减少信用卡交易资金结算环节,提高结算速度,从而及时核算信用卡透支,保障银行的正常收益。((((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信用卡止付是在信用卡业务中因持卡人信用卡遗失、被盗、恶意透支以及违反信用卡章程等,由发卡行实施的,为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自身利益的行为。止付可以提高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有效降低信用卡风险。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是挂失时间的确定以及挂失止付后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
挂失止付时间的确定对风险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银行卡挂失服务,应当设立24小时挂失服务电话,提供电话和书面两种挂失方式,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方式。并在章程或有关协议中明确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挂失责任。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发卡机构都有自己的挂失止付时间及责任承担规定。对于挂失止付前的损失,各发卡行章程都规定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但对于挂失后的风险,规定不一。根据国内银行颁布的信用卡章程(参见王正中主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通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主要有以挂失当时、挂失后24小时、挂失的次日24小时、挂失后36小时等为时间点确定风险责任的承担。((((那么,银行规定挂失后一段时间内风险责任由持卡人承担是否就一定有利于银行呢?诚然,发卡行这样规定能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损失,降低运营成本。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的。根据法律的实证性经济分析,“是要把损失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风险的一方。”((((也即先要判断双方各自预测和防范这一风险的成本的高低,然后决定由花费较少的一方承担这一风险及责任。从持卡人与发卡行两者来看,无疑发卡行最容易预测和防范这种风险。发卡行在开办此项业务时就应该预见到信用卡容易丢失以及容易被冒用的风险,而且也只有发卡行才能有效地预防信用卡被冒用。再者,即使损失真的发生了,发卡行也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等措施来转移风险,从而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而这持卡人是很难做到的。可见,发卡行在预防挂失后的风险成本明显要低。
而且,实践中当发生争议诉诸于法院时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还有疑问,况且国内信用卡业务正蓬勃发展,如果发卡行果断地承担挂失后造成的损失风险,能有效地吸引客户和发展特约商户,这对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有重要意义。深圳发展银行的做法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3.风险的分散转移。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风险转移的对象一般是保证人、持卡人和保险公司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出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的分散转移必须要以有人承担为条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分散转移应该是正当合法的。
风险转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成本不同,收益也不同。只有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它们。(1)向担保人转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卡机构会要求申领人提供担保人或单位,并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当持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担保人承担责任,从而把风险转移给担保人。但是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时间、数额及担保的范围经常发生争议,特别是在持卡人恶意透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些发卡行规定从担保确定之日起担保人须承担透支的全部数额,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担保人与发卡机构签订了合同,愿意承担持卡人的付款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担保人愿意承担恶意透支的全部损失,尤其是信用卡挂失止付后被冒用后的损失,因为这个数额是难以确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提出担保人承担的是最高额担保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根据银行在技术上是否能预防和制止恶意透支来分配责任。((((我们估且不去讨论发卡机构的做法是否符合《合同法》的规定以及在实践中是否会受法院判决的支持,至少这样规定会损害担保人的积极性,甚至发卡机构的社会形象,这对担保业务的开展无疑是一个负面影响。
因此,银行发卡行应注意的是应该怎样来设计担保人担保责任的时间、数额及担保的范围才是最经济的,花费的成本较小,收益较大。
(2)向持卡人转移。如在申请信用卡的过程中,要求申请人用存单、有价证券等以抵押、质押等方式向银行申领信用卡并要求申请人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此外,还有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透支帐户的管理以及挂失止付方式把风险尽可能向持卡人转移。
(3)向保险机构转移。这是指发卡机构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补偿,从而避免或减少实际损失的一种形式。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过后,美国就开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今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运用也越来越多,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卡机构可以把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损失,通过少量的保险费的支出而获得及时、满意的补偿,从而降低或减少风险,这对发卡行来说是非常经济的。这里要注意的是风险损失的划分、保险的期限、保费以及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等
4.风险的补偿。所谓信用卡风险补偿是指发卡行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业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金融风险损失寻求部分或全部的补偿,以减少或避免信用卡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也就是在信用卡业务开展过程中,发止机构主动将信用卡风险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定期从信用卡业务所获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准备,对准备金进行专户管理,以弥补风险损失或坏帐,结余部分冲转利润。
在实际中,总有一部分损失不能避免,要由发卡行承担这部分责任。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就能有效处理这种风险损失。而且这种手段花费的成本不大,尤其是它可以与前述预防、分散转移等措施共同使用。在信用卡透支纳入贷款管理后,在其他风险管理手段无效时,可以核销冲减。((((四、几点建议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变量 信用利差 定量分析
信用利差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CS)是具有违约风险的信用债与无违约风险债券收益率之间的差额,一般认为国债不存在违约风险,因此,信用利差可以理解为信用债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
从理论上讲,信用利差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债券存在违约风险,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债券的违约率起重要作用。Giesecke et al.(2011)研究结果显示,在1866-2008年的150年间,股票收益率、股票收益波动率、GDP增长率对违约率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一般而言,经济低迷时,债券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及现金流一般会减少,其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增加;投资者资产组合也会根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重新配置,不考虑风险偏好的变化,一般会增加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配置,即投资者资产组合向“质量”及“流向性”转移(flight-to-quality and flight-to-liquidity)。因此,经济低迷时,信用利差有扩大的趋势;相反,在经济扩张、商业交易蓬勃发展时,信用利差会缩小。
但是,即便是美国,违约风险对信用利差的解释力也不强。Giesecke et al.(2011)发现,长期而言,信用利差大致是违约损失的两倍,并且,信用利差没有根据实现的违约率进行调整。Huang and Huang(2012)指出,当校准违约率及回收率(recovery rate)后,传统结构模型在解释投资级及以上债券的信用利差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截至目前国内信用债没有出现事实上的违约,因此在债券投资实务中,往往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如GDP增速、市场资金面状况等)来判断信用利差的走向。然而,今年6月份以来,信用利差走势超过市场的普遍预期。经历6月份“钱荒”之后,市场资金利率中枢整体上行,刺激性经济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已成为市场的共识,并且当时企业债、中票和短融的信用利差整体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因此,从逻辑上讲,信用利差会扩大。但是,从事后的角度看,信用利差直至9月份才开始上升(见图1),特别是中低评级信用利差的上升比预期来得更晚一些;而且,截至9月底,除1年期品种外,中票和短融的信用利差基本都处于50%的分位数水平之下(即小于历史均值),而企业债信用利差分位数最高也仅为64%(即略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见表1)。
准确判断信用利差走势是债券精细化投资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投资实务看,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从定量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影响。
图1 企业债信用利差维持相对低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编辑注:图例后的“3年”后都加上“期”)
表1 企业债、中票和短融信用利差分位数水平(截至2013年9月30日)
品种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
AAA企业债88%60%55%61%
AA+企业债88%62%58%64%
AA企业债88%62%60%59%
AAA中票和短融89%51%40%36%
AA+中票和短融86%48%38%35%
AA中票和短融88%54%47%18%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虽然微观层面的债券流动性1、提前赎回或回售权、违约率及回收率等因素均是影响债券定价的重要变量,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中国债券市场实质上违约事件没有出现等实际因素,本文在分析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变化时,所选择的变量均为宏观经济变量。
借鉴Collin, et al.(2001)等的研究,本文选择七个指标对信用利差变化进行分析: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相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GB)、狭义货币供给的对数Ln(M1)、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斜率(Slope)、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的年化波动率(Volatility)、上证综合指数年化收益率(Stock_return)以及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R007)。其中,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普遍做法,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3年期国债收益率计算得出;上证综合指数年化波动率为历史波动率,基于25个日收益率变化的日标准差,使用250天年化日收益率标准差;债券收益率均为银行间固定利率债券到期收益率;考虑到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各变量均取用月度数据,其中GB、Slope、Volatility、Stock_return以及R007取月度均值。样本债券为AAA、AA+及AA三个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债,债券期限为收益率曲线上1年、3年、5年以及7年等关键期限2。样本时间区间:AAA级企业债为2006年3月至2013年9月,AA+级企业债为2007年11月至2013年9月,AA级企业债为2007年6月至2013年9月。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或根据Wind资讯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实证分析
由于Ln(M1)等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本文采用变量的一阶差分表示宏观经济变量变化对信用利差变化的影响。对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分别进行ADF检验,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式中:CS表示信用利差,t表示月度。
对样本区间内的AAA、AA+、AA三个不同评级的品种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对于AAA、AA+级企业债而言, Durbin-Watson统计量位于1.5至1.9区间内,即残差不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回归模型和回归结果(见表2和表3)是有效的;但是对于AA级企业债而言,Durbin-Watson统计量显示存在一阶自相关,在回归模型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后,重新回归的结果(见表4)显示,残差不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因此,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回归模型调整为:
表2 A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变化
指标名称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
C0.002841
(0.8787)-0.001843
(0.9072)-0.006320
(0.7153)-0.004866
(0.7572)
△GB-0.357330
(0.0013)***-0.196774
(0.0231)**-0.221494
(0.0083)***-0.158354
(0.0472)**
△CPI0.055175
(0.0292)**0.063832
(0.0029)***0.059715
(0.0104)**0.042566
(0.0425)**
△Ln(M1)0.747327
(0.3433)0.893076
(0.1849)1.206027
(0.1019)1.043288
(0.1196)
△Slope-0.504845
(0.0109)**-0.157946
(0.3043)-0.289356
(0.0466)**-0.276369
(0.0283)**
△Volatility-0.265385
(0.2754)-0.313560
(0.1320)-0.452608
(0.0481)**-0.561596
(0.0075)***
△Stock_return0.140189
(0.3719)0.140582
(0.3087)0.135780
(0.3699)0.225355
(0.1031)
△R0070.018555
(0.3917)-0.014503
(0.4225)-0.017215
(0.3848)-0.022419
(0.2138)
Adjusted R-squared0.09690.10800.12420.1357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表示对应系数的p值,下同;
2.***代表显著水平为1%;**代表显著水平为5%;*代表显著水平为10%,下同。
表3 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变化
指标名称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
C0.009959
(0.6852)0.006773
(0.7275)0.000189
(0.9928)-0.002180
(0.8975)
△GB-0.313129
(0.0323)**-0.088097
(0.4322)-0.209864
(0.0461)**-0.165263
(0.0731)*
△CPI0.080101
(0.0169)**0.067065
(0.0108)**0.041269
(0.1374)0.018763
(0.4024)
△Ln(M1)0.549378
(0.5867)0.635268
(0.4277)0.615818
(0.4729)0.616700
(0.3773)
△Slope-0.458983
(0.0889)*-0.140175
(0.4978)-0.381495
(0.0400)**-0.328772
(0.0209)**
△Volatility-0.182062
(0.6226)-0.099722
(0.7379)-0.437302
(0.1712)-0.564595
(0.0319)**
△Stock_return0.187302
(0.3831)0.209744
(0.2167)0.133031
(0.4641)0.267364
(0.0730)*
△R007-0.002346
(0.9378)-0.046851
(0.0485)**-0.031653
(0.2125)-0.024881
(0.2269)
Adjusted R-squared0.05380.07790.03490.0774
表4 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变化
指标名称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
C0.012168
(0.6327)-0.001388
(0.9434)-0.002002
(0.9226)-0.000141
(0.9936)
△GB-0.264611
(0.0840)*-0.117743
(0.2934)-0.254370
(0.0139)**-0.156635
(0.1033)
△CPI0.045775
(0.1755)0.049854
(0.0526)*0.025986
(0.3346)0.014435
(0.5288)
△Ln(M1)-0.030566
(0.9767)1.058170
(0.1886)0.798381
(0.34420.600122
(0.4060)
△Slope-0.329954
(0.2424)-0.124338
(0.5412)-0.396290
(0.0265)**-0.318864
(0.03260)**
△Volatility-0.510657
(0.1830)-0.190397
(0.5122)-0.591259
(0.0554)*-0.544234
(0.0420)**
△Stock_return0.410969
(0.0651)*0.420351
(0.0146)**0.286447
(0.1077)0.407132
(0.0092)***
△R0070.055034
(0.0676)*-0.018476
(0.3971)-0.027183
(0.2424)-0.023273
(0.2422)
△CSt-10.540881
(0.0000)***0.510139
(0.0000)***0.338231
(0.0022)***0.355058
(0.0012)***
Adjusted R-squared0.27280.29020.18380.2263
从回归结果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宏观经济变量对信用利差走势的解释力整体偏低。从表2、表3可以看出,所选变量变化对AAA、AA+级企业债收益率变化的调整拟合优度最高仅为13%左右;而对于AA级企业债而言,在加入一阶滞后项后,调整拟合优度也低于30%。这与国外实证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如Collin, et al.(2001)等发现美国宏观层面经济数据也仅能解释25%左右的信用利差变化。
(2)国债收益率变化、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变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国债收益率变化与信用利差变化呈反向关系,这个结论与Collin, et al.(2001)、黄文涛(2012)等的经验发现一致。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增加将提高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导致信用利差缩小;同时,收益率曲线斜率的降低可能意味着经济将走软,企业债券在经济衰退时违约回收率将下降。因此,从理论上讲,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增加将降低信用利差,本文研究结论与理论分析一致。
(3)股市变化对较低评级的AA级企业债、中长期债券信用利差影响更为明显,可能与跨市场资金风险偏好相对较强有关。股指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正,特别是对较低评级的AA级企业债有显著影响,表明当股市走弱时,资金可能从股市分流向债市,从而出现股债“跷跷板效应”,并且这些资金可能主要投资于风险相对较高的债券。股市波动率的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对5年、7年期债券信用利差变化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股市波动率越高,显示股市的风险较大,出于避险目的,市场对债券(特别是中长期债券)的需求增加,信用利差缩小。由于AA级企业债、中长期债券的风险相对较大,而回归结果表明从股市流出的资金对这些券种收益率影响更为明显,估计与跨市场资金风险偏好相对较强有关。
(4)CPI的回归系数为正,并对A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在5%的显著水平下有显著影响。CPI对信用利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消费、投资、利率和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实现的。CPI上扬会增加消费支出,投资者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对相同风险水平的资产会要求更高的溢价补偿,并且对企业债的需求下降,信用利差增大。
(5)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一阶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其信用利差变化具有一定的惯性。
结语
囿于学识水平,本文没有对税收、债券供给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进行研究;从技术层面讲,样本区间内可能存在某些因素(如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等)导致回归系数发生结构性突变,从而降低了对信用利差的解释能力。
而且,从国外信用利差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趋势看,债券流动性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过程看,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使得许多金融企业融资发生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信用风险,因此,债券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相互影响。
笔者认为,由于国内债市尚未有违约事件的发生,并且,短期内系统性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因此,通过对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来判断企业债收益率走势,进而指导债券投资实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目前影响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债券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而这与市场的资金成本、机构的杠杆率以及风险偏好等有关,短期内信用利差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长期而言,信用债违约是必然事件,但是信用利差是否趋势性上涨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注:1.本文所指债券流动性,是指微观层面的与债券自身买卖难易程度及买卖价格相关的流动性,区别于宏观层面的与资金面相关的市场流动性。相对于国债而言,信用债的流动性较差,因此,信用利差一方面反映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低流动性的补偿。目前,评估债券流动性的指标有债券收益率波动性、收益率买卖价差、对数价格变化的协方差等。
2.考虑到7年期以上(如8年期、9年期……)的品种无论是发行量还是成交量均稀少,本文没有对7年期以上的品种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顺德农商银行
责任编辑:罗邦敏 刘颖
参考文献:
[1]黄文涛. 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研究——以中美两国为例[J]. 债券, 2012(12):19-25.
[2]Collin-Dufresne, P., R. Goldstein, and S. Marti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 Spread Chang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56(6):1927-1957.
[3]Giesecke, K., F. Longstaff, S. Schaefer, and I. Strebulaev. Corporate Bond Default Risk: A 150-yea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102):233-250.
[4]Huang, Jing-zhi, Ming Huang. How Much of the Corporate-Treasury Yield Spread Is Due to Credit Risk?[J]. 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 2012, 2(2):153-202.
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第4篇
我国国有独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保险费率过高
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是低效率的, 当垄断者意识到它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时, 会选择能够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竞争行业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点Pc经营, 而垄断行业在价格大于边际成本的点Pm经营 (见下图) 。于是, 与竞争市场相比, 垄断市场的价格较高, 造成了垄断的低效率。因此, 处于竞争行业中消费者的境况一般要好于处于垄断行业中消费者的境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信用险费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的平均费率更是高达2%~3%, 远高于伯尔尼协会 (BU) 统计的国际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平均费率水平 (0.05%~0.3%) 。如此高的费率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国有独资经营有一定关系。较高的保险费率不仅影响了出口企业尤其是新兴中小出口企业的投保积极性。而对南美、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却采用了更高的保险费率, 不仅不利于我们开拓这些新兴市场, 而且出口信用保险也没有发挥支持国家出口政策的作用。相反美国、欧洲等国家对新兴不发达地区实行特别优惠费率, 以扩大对这些地区的出口。
(二) 政策机构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保险对象的选择上存在逆选择的可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船舶、电站及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国家重点投入对象比重逐步上升, 一般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继续下降。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这些新兴高新科技产品, 因出口信用保险风险过大、赔付率高而会影响基层公司的具体赢利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基层公司开展此类业务的积极性。相反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会选择风险较小的传统出口项目。这就使本应该受到国家产业支持的项目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利益。
(三) 一些出口企业为了占有或获取出口信用保险的要求权容易引起“寻租”现象
这样不但不能给社会带来产出, 反而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净损失。往往造成的结果是经营垄断的政府机构比受管制的自然垄断者更不愿意对公众负责。引起政府部门官僚主义的弊病, 从而导致保险机构经营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
(四) 风险准备金不足
国际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责任总额与风险准备金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5:1左右, 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行比例为20:1即使按扩大到22:1计算, 我国最高承保水平仅为2.5%, 要达到世界12%的平均水平, 保额将达到4 354.55亿元。在22∶1的承保风险下, 需要将近200亿元的风险基金, 我国2007年出口信用保险基金已经力争到20.3亿美元, 但相比2007年出口信用险400亿的业务规模, 要达到世界平均12%承保率水平, 资金缺口巨大。
二、解决措施
(一) 改变现有国有独资经营模式, 允许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出口信用保险
如上所述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较大, 并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引功能, 因此需要有国家的支持。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现存的问题要求我们改变这种国有独资经营模式。国外一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把出口信用风险分为时间较短、风险较小的短期信用风险和时间较长、风险较大的政策性风险。对于短期信用风险可以让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自负盈亏, 国家不予支持和干预。对于风险较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承保的政策性风险由国家发挥积极作用给与承保。允许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较小的业务, 既保证了国家对出口企业的政策支持, 同时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还能提高保险公司的自身承保能力。
在国外的保险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信用保险公司, 诸如英国的TRADE INDEMNI-TY, 德国的ALLENENE等, 它们虽然没有任何政府支持和财政担保, 但由于其经营不受国家政治态度影响, 也不受国界的约束, 它们往往可以承保一些官办机构不能承保的业务, 并用灵活的经营方式来满足出口商的选择投保心理, 以更低的保费和周到而有竞争力的服务吸引保户, 对官方信用保险机构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政策账户与商业账户相分离的“双轨制”是未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一种发展趋势, 但是我们要谨慎对待, 循序渐进的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进行改革。因为许多国家都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将商业账户和政策账户分开的。比如英国的ECGD从1919年到1978年一直没有划分账户, 如此长时间的政府支持为ECGD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条件。直到1991年, 政府在对ECGD的亏损进行了弥补之后, 才将短期险业务出售给了私营机构。再比如日本的情况, 在2001年4月NEXI成立以前, 日本贸易保险一直属于由政府经营的特殊业务, 由日本通产省负责。到2001年日本政府成立NEXI之时, 日本的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有了50年的发展历史。没有这50年的政府支持, 日本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绝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 法国的COFACE成立之初也不是私营机构, 而是政府控股, 1994年私有化之前, 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过程。COFACE现在能够成为世界上三大主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之一, 这些历史和经验积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选择和改革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时, 不能盲目搬用国外模式, 要理清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所处的发展阶段。
(二) 再保险
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的重大变化, 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本身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为了维持自身经营稳定,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通过与国际再保险机构的合作转嫁自身承担的风险, 而且还能扩大海外承包能力。因此再保险已成为出口信用保险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承建了国外大型工程项目, 此类项目风险巨大, 一旦出险将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因此加强与国际再保险机构的合作就成为一种必然。再保险的优势表现在:
1. 分散风险, 稳定经营。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 如其承保的业务赔款和费用超过保费支出, 保险公司的经营就会面临亏损。但如果保险公司办理了再保险, 就会将风险转嫁给再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自身发生的损失将会部分地从再保险公司摊回。再保险──这一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损失, 而且可以使保险公司的经营更加稳定。
2. 扩大承保能力, 获得更多利润。
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受其资本金和总准备金等财务状况的限制。这种限制使得保险公司不敢承担保险金额很大的业务。这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承保和获得盈利。但有了分保, 保险公司就可以承保超过其自身承保能力的业务。
3. 创立最佳合作渠道。
目前国际上许多信用保险机构在海外大型投资项目上的合作多采取分保形式。因为分保方式在国际保险领域已有了很成熟的技术。
4. 与国际接轨, 加强自身经营管理。
对世界各个市场的风险和信用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 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料, 可以准确地把握各个出口区域的风险。更深入地了解进口企业财务、信誉情况。为出口企业开发新产品, 为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 出口信用保险证券化——出口信用保险债券
然而上述两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随着我国大型工程项目以及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无论从国家财政支出角度, 还是从财政能力的角度, 对于长期支持这些数额巨大, 信用期长的出口均有很大的制约。其次, 从再保险角度, 由于中长期业务政策性的特点, 加上我国中长期业务发展的时间较短, 缺乏必要的资料积累, 从国际再保险市场获得支持, 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 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资金潜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我们可以考虑使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相结合, 开发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来分散保险风险。可以仿效巨灾债券分散风险的原理, 创造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出口信用债券, 分散信用风险。出口信用债券可以是一种特殊的公司债券, 其直接参与方包括:出口信用债券发行机构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分保公司、投资者和信托机构等。其运行机理是:SPV与分保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 接收分保公司的出口信用风险及相应的再保险保费, 开发出口信用债券产品, 包括约定期限、致损事件和债券利率等;SPV通过证券市场向投资者发行出口信用债券;投资者购买出口信用债券后, SPV将所得资金存入一个信托机构, 信托机构在使用SPV存入的资金时, 主要投资国债等低风险产品。
在约定期间内, 若没有发生致损事件, SPV将存入信托机构的资金收回, 并按照约定的债券利率支付投资者投资收益, 同时交易终止。在约定期间内, 若发生致损事件, SPV将收回存入信托机构的资金, 提供给分保公司, 用作投保人的部分赔偿金。赔偿完成后, SPV将剩余的资金偿还给出口信用债券投资者。当致损事件发生时, 发行人也就是分保公司, 可以免除或延期支付部分债券甚至免除全部本利。这就意味着, 当致损事件严重时, 投资者将可能得不到任何利息, 甚至可能丧失部分或全部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补偿, 出口信用债券的收益要比普通债券高。其收益应该是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风险利差。
由于我国目前法律环境存在着较大障碍, 在国外设立spv即离岸模式的优势尽显出来, 首先可以利用国外的机构、经验、人才完成诸如信用评级、信用升级、证券的设计与发行等工作。其次, 选择一些国际“避税港”进行运作能够起到良好的避税作用,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发行的成功率。再次, 离岸模式赋予发行市场的选择有较大的空间, 可以在项目所在地发行, 或者在发达国家市场发行, 也可以考虑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行。
信用保险债券利用资本市场分散了风险, 使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具有了流动性, 并且利用spv发行不会增加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目, 优化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 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并且保险事故的发生与股票、债券市场的回报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出口信用保险债券与股票的相关系数小, 可以有效分散系统风险。由此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投资机会, 既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又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
和巨灾债券发行相似, 发行出口信用债券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比如测算出口信用损失概率, 构建出口信用风险指数, 建立资信评级机构, 设计出口信用债券的期限结构和触发机制, 培育专业队伍等。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和金融环境下还不具备发行出口信用保险债券的条件, 但出口信用保险债券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也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但仍不能跟上出口贸易的发展步伐, 与世界同行业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本文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国有独资这个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了从制度层面以及利用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来推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再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债券
参考文献
[1]唐若昕.出口信用保险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2] (美)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6.
[2]李一婷.谁为出口信用保险保险[J].国际商报, 2000, (8) .
[3]张雨时, 陈静.出口信用险的风险管控[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制度效率分析论文 第5篇
建筑市场的参与主体是信用制度的被约束者,也是制度收益的直接收益者。享受因信用制度的变迁或创新的实施,提高建筑市场的信用水平,减少建筑市场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和相关费用。信用制度产生收益的前提条件为参与者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在制度规范下,通过决策和选择才能得到。新制度的实施只能在参与主体遵守规则、接受约束,并做出符合制度要求的选择和决策时,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2.2建筑市场信用制度收益影响因素
1)市场信用制度的完善性和全面性。完整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应包括:信用法律制度、联合征信制度、信用公示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和信用奖励处罚制度。信用制度越完整,对失信行为的规范就越全面,市场参与主体就能从制度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越有积极性参与信用制度的遵守,收益的体现更能充分体现出来。
2)建筑市场信用制度的适应性。目前建筑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交易中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信用制度的实施就是弥补信息不对称现象,约束市场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如通过信用等级制度可对建筑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可以作为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担保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联合征信的依据。若建筑市场信用制度适应性低、与相关制度不协调、与参与主体不适应,会加大制度之问的摩擦成本,降低信用制度的效益。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亚洲债券市场 信用债 市场走势 投资策略
近几年,亚洲区域信用债市场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市场总量达到了历史新高的1180亿美元;同时,发债主体日益丰富,投资群体不断多元化。在欧美投资区域信用利差日益偏窄、收益率不断偏低的情况下,亚洲信用债市场已经成为国际信用市场最重要的市场。
2013年亚洲市场回顾综述
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远未消除,新的风险不断累积,在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方向逐步确定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而亚洲信用债市场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从供给来看,2013年市场总量达到了历史新高的1180亿美元。从需求来看,不断扩大的亚洲投资者群体对市场构成了强劲的买需支撑,其投资占比从2008年的49%跃升至2013年末的67%;同时,亚洲投资群体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私人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和基金等实体也积极参与市场交投。
从各产品版块表现来看,差异较大:表现最差的是亚洲主权债,总收益率仅为-7.1%;表现最好的是高收益债(High Yield,HY),总收益率达到3.2%,其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收益债总收益率达到了7.8%。
从摩根大通亚洲信用指数(JACI)全年追踪来看,年初有较好的开局,截至2013年5月9日,JACI上涨了2.0%;此后受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的影响,亚洲信用债市场经历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抛售风潮,JACI从5月9日的最高点到6月25日的最低点,总收益率下跌了7.7%;9月美联储意外宣布推迟缩减购债规模后,JACI收复了部分跌幅,截至12月31日,JACI全年也仅获得-1.4%的总收益率。
市场相关背景和原因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分析
2013年,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深化调整期,各经济体复苏进程不同、自身问题各异,使得政策调整方向存在分化。货币政策方面,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相继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部分新型市场国家亦有所跟进。财政政策方面,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财政减赤压力依然艰巨,但减赤面临的主要难题和要求各不相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加大财政刺激措施。
1.美国引领发达国家复苏,但复苏基础仍薄弱
美国在内生型复苏过程中动能持续增强,2013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依次为1.1%、2.5%和3.6%,下半年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PMI指数持续在55以上的高位震荡,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推动建筑业活动趋暖,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失业率降至7.0%,为危机以来新低。但长期失业导致就业参与率降低,部分季节性临时就业居高,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波动,显示复苏基础仍薄弱。
2.欧元区摆脱债务型衰退,呈现复苏迹象
欧元区国家2013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依次为-0.2%、0.3%和0.1%,在德国等核心国家出口带动下,经济增长信心逐步稳固,海外资金流入加速制造业扩张态势。但欧元区失业率处于12%以上的历史高位,意大利和希腊等边缘国家仍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中。
3.日本在刺激型复苏中短期增长强势
日本在量化宽松实施过程及日元贬值战略带动下,出口出现双位数增长,上半年GDP增速接近4%,物价持续通缩现象也得到缓解。但随着刺激效应回落,三季度GDP仅增长1.1%,亟需深化推出结构化改革措施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二)市场基本面分析
1.投资者风险情绪敏感多变,市场焦点不断转换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不断向好,主要经济体逐步步入政策调整拐点期,金融市场变数增多,投机力量泛滥。同时受主要经济体复苏道路曲折复杂影响,市场情绪更加敏感脆弱,金融市场走势缺乏明显方向,且对极端风险事件的抗压能力减弱,易出现大幅波动。如2013年4月15日,塞浦路斯为救助银行业可能出售其黄金储备的传闻一出,即触发国际黄金价格重挫9.07%,创下近30年最大单日跌幅,并被市场解读为危机以来黄金市场从牛市转为熊市的标志。
2.美、欧股市上涨,分流债市和商品市场资金
在全球流动性持续宽松背景下,随着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温和复苏、经济数据及企业盈利预期向好,市场风险偏好整体回升,机构投资者开始调整资产配置,将资金投入股市追求更高回报。受此影响,美、欧股市接连大幅上涨,道琼斯工业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0%,不断刷新历史高位。与此同时,股市上涨分流了债市和商品市场资金,带动国债价格和商品价格下跌。
3.跨境资金流向反复转变,带动新兴市场资产价格波动
2013年新兴经济体增长呈现周期性和结构性放缓,国际市场跨境资金流向发生显著变化,大量跨境资金从原来作为投资热点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流出,转而流入美、欧等发达市场,引发相关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急剧下跌,货币明显贬值。受跨境资金大量流出和货币明显贬值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进口价格飙升,推高了国内通胀水平。巴西、印度和印尼等国纷纷采取加息等多种手段阻止资金外流,维护本币汇率稳定并抗击通胀,但同时也增加了国内融资成本,抑制了经济成长前景,这些经济体的政策决策陷入两难境地。
2014年亚洲市场分析与预测
2014年,全球经济预计将继续缓慢增长。在经济指标持续改善的前提下,美联储极有可能继续缩减购债规模,但货币政策将依然维持相对宽松。欧洲方面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刻,预计经济形势将企稳回暖。
亚洲经济将持续温和增长。预计在宏观经济面稳定的背景下,亚洲信用债市场的基本面将保持稳定;基于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不断扩大的本地投资者群体,相对其他地区,亚洲信用债市场将提供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GDP增长率将达到6.1%。此外,预计亚洲美元高收益债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仍将保持较低违约率,因此亚洲美元债券仍将是全球投资者的重要选择,并继续提供有吸引力的风险回报率及多元化的机会。预计2014年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同时,亚洲信用债市场利差将进一步收窄,预计全年JACI将获得2%~3%的总收益率。
nlc202309040734
(一)亚洲区国家主权评级预测
预计2014年亚洲国家主权评级将趋于稳定。2013年亚洲主权债表现较差,仅获得-7.1%的总收益率。其中表现最差的是印尼和菲律宾。印尼主权债利差年内展宽了83BP,总收益率为-10.5%;菲律宾主权债利差虽然只展宽了27BP,但由于其久期(9.1年)较长,总收益率仅为-7.6%。由于印尼、斯里兰卡政府针对经济现状采取了积极应对,其主权债2014年的表现值得期待。
(二)亚洲债券市场走势预测
2013年,亚洲投资级公司债利差缩窄了15~214BP,高收益债利差缩窄了16~549BP,金融机构债利差收窄了12~252BP。从基本面指数看,预计2014年亚洲JACI利差将收窄24BP,到期收益率(YTM)为5.7%,总收益率为2.7%。预计2014年各版块产品信用利差仍将进一步缩窄,但缩窄幅度将出现一定分化。
1.高收益债券
预计2014年高收益债利差仍然有50BP左右的缩窄空间,缩窄后将达到500BP的水平,接近2010年以来的最低(498BP)。预计高收益债2014年 YTM将上升至8.1%,同时预计将获得6.9%的总收益率。
2.投资级公司债
预计2014年投资级公司债利差将缩窄30BP,达到184BP,向2010年以来的低点(162BP)进一步靠近。预计2014年亚洲投资级公司债的YTM将上升至5.0%,同时预计将获得2.3%的总收益率。
3.金融机构债
由于2013年末亚洲金融机构债的利差已经接近历史低点,因此2014年金融机构债的利差缩窄空间有限。预计2014年亚洲金融机构债利差将缩窄10BP,达到242BP,YTM将上升至4.9%,总收益率达到3.0%。
(三)市场供给与需求
供给方面,预计2014年亚洲信用债市场新债发行仍将持续在高位,但相对2013年的高点将回落,预计全年将有1100亿美元的新债发行。由于美元融资利率相对于人民币的优势以及对人民币持续走强的预期,预计亚洲市场新债发行中的大部分将来自于中国。特别对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来讲,离岸市场仍将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韩国企业债与银行债将有150亿美元在2014年到期,料将触发较强的再融资需求。香港市场由于企业收购及上市等事件影响,企业债市场发行预计将增加。由于仍面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预计印度与印尼2014年的新债发行将较少。
由于2014年亚洲市场利息收入及到期再投资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610亿美元,虽然新债发行仍保持在1100亿美元的高位,但相较2012年及2013年,债券净发行将大幅减少。
在需求方面,亚洲本地投资者的参与度越来越高。2013年新发债的2/3是由亚洲投资者购买的,而这个数字在2009年的时候还不足50%。不断扩大的本地投资者群体将有效支撑仍处于高位的新债发行量。此外,2013年5月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市场虽然经历了44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但年末仍实现了117亿美元的净流入。预计2014年净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债市的资金将恢复到300亿~400亿美元的正常水平,这也将对市场提供有效支撑。
2014年亚洲债券市场投资建议
2014年,全球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并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金融市场秩序进入深化调整期,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政策风险凸显与跨境资金流向变动,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本年的主要焦点。预计全年美元利率将上扬并推动全球利率走高,美元汇率自危机以来将再度回归强势,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弱势震荡。
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及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将成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经历了2013年夏天的收益率上涨之后,相信投资者对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会有更充分的准备;预计2014年美国国债收益率将上涨约100BP。
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也将给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一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赤字国家而言。此外,2014年是印度、印尼等国家的大选年,这也将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一)积极关注中国房地产行业
预计中国房地产行业将继续从不断增长的结构性需求中受益,重点关注开发能力较强的房地产公司。同时,可关注房地产企业发行的短期限、高息可赎回债券,预计该类债券提前赎回的可能性较高,利率风险相对较低,持有价值相对较高。个券方面,可关注全国性的开发商如雅居乐(AGILE)、碧桂园(COUNTRY GARDEN),及拥有较强开发能力的开发商如合景泰富(KWG)、融创中国(SUNAC)、绿城(GREEN TOWN)等。
投资级债券方面,重点关注价值低估的行业领头羊,如保利(POLY RE)、万科(VANKE)、绿地(GREENLAND)等,目前这些公司的债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这些大公司在品牌、规模、开发地域、融资便利、政府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将持续体现。
(二)关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BBB级公司债
中国内地BBB级公司债方面,重点关注国有企业(SOE)。目前中国BBB级SOE公司债相对同类型AA、A级债券有大约168BP的利差,同时相对美国同等级可比公司债也有81BP的利差,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此外,这些企业基本属于国资委控股,在各自的经营领域也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个券方面,可重点关注中远太平洋(COSCCH)、招商局及国资背景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债。中国香港方面,重点关注未评级债券,如恒基地产、会德丰、新世界发展等。
(三)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发行的LT2(低二级)次级债
对于大多数亚洲国家的银行来说,在资产质量、利润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仍将继续存在。与此同时,目前金融机构的利差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缩窄的空间有限。由于展期风险较低(low extension risk)及价格较具吸引力,可适当增持新加坡银行发行的可赎回次级债。同时,可适当参与韩国银行高级债的一级市场发行。
参考文献:
[1]Asia Credit Outlook and Strategy for 2014, JP Morgan, Asia Pacific Credit Research, Soon chon glim, Daniel Fan, Varun Ahuja, Matthew Hughart.
[2]The Asia Credit Analyzer, UBS, Edwin chan UBS Asia Credit Research Team.
[3]Asia Credit Outlook 2014 “carry on”, MIZUHO, Mark Reade.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7篇
信用风险 (Credit Risk) 指受信人不能按契约规定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的双方都有影响, 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信用风险的测量由依靠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转向注重资本市场信息中所反映出来的信用风险信息。KMV模型就是一种能根据资本市场信息有效地估计公司信用风险的方法。KMV模型能够根据资本市场企业股价的波动快速的观察公司的理论预期违约率变化情况, 从而提供信用风险预警, 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动态观测。
2 KMV模型
2.1 理论基础Black-Scholes-Merton模型 (BSM模型)
假设公司资产市场价值V符合几何布朗运动:
dV=μV dt+σaV dz,
公司股权的市场价值可以用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模型进行定价:
S= VN (d1) -DerT N (d2) (1)
undefined
undefined
r为无风险利率, T为负债期限。
2.2 KMV模型框架
KMV模型巧妙地运用期权定价理论的思想, 将债权看作债权人对负债公司的股东出售的对公司价值的看跌期权 (卖权) 。期权的标的资产为公司资产, 执行价格为公司的债务价值。在实践中, 其违约点DP并不等于其全部债务总和, 而是介于短期负债 (STD) 和长期负债 (LTD) 中的某个值, 即:
DP= STD +γLTD 0 γ 1
KMV公司根据大量违约的实证分析, 发现违约发生最频繁的临界点处在公司流动负债加上50%的长期负债, 即:
DP= STD +0.5 LTD
由伊藤引理可得公司股权市值波动率和公司资产市场价值的波动率有如下关系:
undefined (2)
借助公司财务数据计算公司违约点DP, 根据公司股票价格信息计算公司的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σs, 最后联合方程 (1) 和 (2) 可得到公司资产市场价值V 及其波动率σa。
违约距离 (DD) 的公式如下:
undefined (3)
将违约距离映射到违约概率 (EDF) :
EDF=1-N (d2) =N (-d2)
将违约距离映射为经验违约概率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完成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运用违约距离和理论违约概率衡量公司信用风险。下文主要从ST和非ST公司的违约概率的对比分析中, 研究KMV模型动态监控公司信用风险的重要意义。
3 对24家上市公司的DD和EDF对比的实证研究
选取在国内A股上市的12家ST公司和12家非ST公司, 两类样本中又根据公司的市值规模分为6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和6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计算期为2009年1月9日到2011年3月18日, 其中科大讯飞数据选择转增股前的数据。股票价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经济研究数据库, 财务数据来源于巨潮网。数理统计和分析应用Eviews和Matlab软件。
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1) 无风险利率选择期间存款年利率的均值, r=2.75%。
(2) 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数据来源于公司2010年年报, 违约点DP=STD+0.5LTD。
(3) 股权价值:样本为全流通股, 股权价值以2011年3月18日的周收盘价为基础计算, 股权价值=收盘价*流通股数量。
(4) 股权价值波动率的估计:采用历史波动率估计方法, 选取样本区间的收盘价计算周波动率, 收益率取对数收益率, 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公司股权价值收益率的周标准差和年标准差关系为:
undefined
3.2 数据处理结果
3.3 EDF对比分析
由上面分析可知, 公司的资产规模和是否ST都不能很好地区分自身的信用风险, ST公司的EDF取值区间在0-0.05, 非ST公司的EDF取值区间在0-0.06。由于KMV模型估算的公司信用风险或违约概率主要取决于资产价值、资产风险和债务杠杆比例, 资产规模或者是否ST只是决定违约概率的一个因素, 以此衡量信用风险是不准确的。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违约概率、分析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违约概率, 衡量信用风险水平的EDF值没有显著区别。据此, 我们认为, 根据公司规模大小或者是否ST区别公司的信用风险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资本市场根据随时更新的股价数据, 计算公司的动态违约概率, 以此对信用风险头寸进行动态管理, 可以有效烫平市场不必要的波动性;动态测控公司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 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在瞬息万变和风险传导迅速的资本市场, 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Merton Robert C’m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Journal of Finance, 1974, (2) .
[2]米歇尔.科罗赫, 丹.加莱, 罗伯特.马克.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鲁炜, 赵恒晰, 刘冀云.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J].运筹与管理, 2003, (3) .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8篇
1 企业信用的内涵分析
生活中信用一词并不罕见, 英语单词为scredit源于拉丁语动词“cre2do”一词, 指“我给予信用 (Iplace trust) 的意思”, 《辞海》中对其的释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信用的使用;通过诺言的遵守, 实践的成约, 取得别人的信任;价值运动的某种特定形式。
我国学者陈晓对其的定义则是指运用偿还和付息的方式进行具有特殊价值的运动形式, 这一过程包括借款、偿还和支付, 并不是单纯的信贷活动和信用关系, 还包括对借贷者的偿还能力, 信用记录等形式的综合因素。宋羽则从法律的从属关系上对其进行释义, 即它是一种契约的既定形式, 是以法律和相关法规为基础上进行构建的, 道德和自律是于此包涵的范围之内的, 是人们利益趋向的体现。
从以上理论对信用一词进行理解, 从契约的角度可以给予它一个综合的定义, 企业的信用是基于隐含契约之上的, 以交易为目的的, 存在于两份或者多方之间的承诺并给予适当的期限去实践的综合能力。
2 市场营销中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大,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营销作为企业自我宣传、业务拓展的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亲睐, 我国的经济制度尚不完善, 给部分不道德企业提供了商业契机, 恶性营销手段相继出现, 给消费者、企业乃至国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如何遏制这一现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当前的信用缺失现状上进行剖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 无论对市场营销的自身发展, 还是在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意义上都是不容小视的。
2.1 信用缺失在产品营销中的体现
企业营销活动是以产品营销为中心展开的, 企业如何正确的抓住消费者需求导向, 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成为提高营销效率的成败关键, 但是这一密切的关系被不道德的企业所曲解, 运用一些低劣的手段进行产品的营销, 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如欺骗性的广告、使用不合规定的产品原材料等。
2.2 价格营销中存在的信用缺失
营销中的信用缺失在价格的定制上也是相当严重的,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 价格欺诈:是指企业经营者采用非法的或者不道德的价格手段, 对消费者进行消费导向, 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进行的利益谋取活动。 (2) 掠夺性的价格:掠夺性的价格主要存在于优势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中, 其以企业的优势为基础, 将价格压迫到成本线左右, 通过迫使对手出局的方式打击对手。 (3) 价格的协定:生产者、经营者为了占据市场份额, 提升利益空间, 相互串通协定价格协议或者达成某种默契。其主要的形式是:生产者、销售者间的联合预定, 使得竞争的公平性被迫局限, 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4) 歧视性的价格策略:根据不同的买主的地位、实力以及多种因素而对售卖商品的价格采取不等的形式。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某些垄断行业或者稀缺行业中。广义上对歧视进行理解, 本身可以是垄断的衍射含义, 从经济学这一狭义角度上对歧视一词进行理解, 则是不具有色彩意义的中性词。这又与我们上述的歧视性价格策略中的歧视是不同的。
2.3 渠道营销中的信用缺失
所谓营销渠道是指通过组织、分配等方式促使商品、劳务从生产环节进入消费领域环节的相关机构。某些营销活动中, 不道德企业往往在商品销售的过程中, 以欺诈的手段进行骗买和骗卖, 不以营销渠道中群体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进行违背商业道德的系列活动, 主要手段有垄断、限制竞争等。
2.4 促销策略中的信用缺失
营销过程中, 促销策略起着相对重要的统筹意义, 在构建稳定的买方市场的前提下, 促销的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 这一导向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不乏有部分唯利是图的企业采取系列的非法手段进行促销活动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具体的形式上表现为广告宣传过程中对对手进行诽谤诋毁、或者在内容形式上选用蛊惑、缺乏科学依据的误导性信息进行错误导向, 损害消费者利益。
3 企业信用在市场营销中的意义体现
市场营销中信用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商品供销链中的零售商、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政府、区域经济利益的维护, 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提高了市场营销的效率。然而信用对于市场营销的意义被大多数的利益导向下的企业所忽视, 但信用缺失产生的影响确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从信用缺失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入手, 通过影响表象从反方向论证信用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3.1 信用缺失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降低了营销效率
市场营销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企业利润目标、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 企业的社会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富足, 市场营销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对其本身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信用对于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Marketing营销策略
市场竞争中, 公平性原则关系着竞争的良恶、市场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 只有维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才能通过合法的商业手段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获得相对利益, 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如果在营销中缺乏性用, 就会破坏竞争中的平衡, 损害竞争者的本身利益。如部分不良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抢占市场份额, 通过非法途径对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进行窃取;以商业贿赂的方式促销产品;运用商业宣传的方式诋毁、侮辱对方、贬低对方的商业信誉;非法低价倾销等方式破坏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 扰乱经济秩序, 严重地制约着其他企业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 营销中的信用对于维持良好的市场氛围是相当重要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市场营销作为社会活动, 必须具有一定的框架, 遵循一定的规则, 维持良性的竞争, 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分, 两者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 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以社会的健康和消费者的福利为最终目标进行运营, 营销中的信用对于企业的社会公共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以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其营销过程, 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普遍出现, 甚至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纳入非法团体中的一员, 从而损害公民的利益, 因此信用对于社会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3.2 企业信用缺失制约着市场营销活动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市场营销迈向国际化广阔的竞争空间, 制度完善的国际市场, 信用渗透在商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国外领先企业往往是以良好的信用档案而被世界各国消费者广泛接受的, 因此国际企业之间将诚实守信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准, 并体现在各个国际商业标准中, 同时国际市场具有高度职能的机构对企业的信誉等级进行评定, 为保障国际市场的均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际贸易频繁,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必须从方方面面着手, 从时间、数量、质量等细节上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 财务结算上面更是要求信用的保障, 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必须将信用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 才能将企业推向世界, 因此良好的企业信用为企业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3.3 企业信用缺失增加营销成本
1971年, 威廉姆森提出“交易代表或劳务越过技术上的费力的界面进行转移”, 现代企业理论假设则指出:市场交易的相关费用促进该组织创新 (或企业的产生) 减少这一成本。但交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交易双方则可能由于对待商品、劳务上意见难以统一而进行争论, 甚至停止交易。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则会导致市场交易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成本增加, 违背双方实现这一转移的初衷, 因此信用的缺失会给企业降低成本带来严峻的挑战, 只有在交易的过程中以信用道德为基准进行才能使得企业所消耗成本降低。
4 构建企业信用营销的策略
4.1 转变营销观念, 构建良好的信用营销理念
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 人类道德文明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市场营销中道德的渗透的根本体现, 在于企业的职责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信用营销的理念贯穿环节又是企业职责的关键步骤。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 维护社会的长远利益, 以及企业自身发展, 离不开诚信观念的构建, 因此转变营销观念, 构建良好的信用营销理念是企业职责的具体体现。
4.2 重视营销信用风险的研究、控制、预警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依靠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发展, 通过信用营销的理念来构建规范市场, 关系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从具体上讲, 市场竞争的规范化, 体现在企业营销中对社会职责的承担, 义务的履行程度, 消费者、社会利益的维护程度上。只有通过执政机构进一步对法律法规的完善,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将信用纳入法制的范围内, 以国家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强信用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但信用立法的发展路程还相对漫长, 完备的外在法制系统建立, 首先要求市场内部的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完备。
4.3 建立企业信用道德评价体系, 完善企业内在信用道德制度安排
企业信用并不单单只影响企业营销, 对于营销从策划到执行等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包括营销开始之前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价格定位、分销途径方式、以及整个营销策略制定等, 因此构建完善的营销信用道德评价体系必须将各个影响因素纳入其中, 以企业为评价的主体, 对参与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营销人员信用道德进行评价, 并以国外的先进评价标准为参考进行综合评定, 构建一个高效的企业应用道德评价体系, 从而逐步完善企业的内在信用道德制度。
5 结语
企业营销活动的高效化、合法化离不开企业的信用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企业信用。企业社会职能的体现必须以信用营销为基础进行, 将信用贯穿于整个营销的过程之中, 包括营销开始之前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价格定位、分销途径和方式以及整个营销策略制定等, 从而构建高效的信用道德评价体系, 保障企业的市场营销健康发展, 维护消费者、社会以及企业的自身利益, 并协调关系营销提高整体营销效益。对于信用指标的定期评定又从某种角度上对企业自身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起到监督作用, 从而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同国际市场上良好的信用营销环境相比,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完善, 市场环境的信用营销范围不大, 缺乏有效的信用道德评价体系、健全的法律保障, 同时企业的信用道德建设过程漫长, 需要多方的协调作用, 关键部门的核心领导, 树立全新的企业信用营销理念, 制定高效的信用营销策略, 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信用道德素养,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维护市场诚信氛围, 从而促进企业的信用营销, 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顺利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使得企业间的各种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市场营销活动普遍, 与此同时, 企业信用在营销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市场营销中企业的信用缺失, 损害着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降低了企业国际声誉, 基于此, 本文就市场营销中企业的信用相关含义、问题展开研究, 以期为构建企业信用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企业,信用,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唐丽娟, 邹建达.信用:一种社会资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9篇
一、电子商务交易双方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 基本假设
现实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十分复杂, 为简化分析, 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 做出如下假设。
H1: 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买方与卖方均为理性经济人。
H2: 买方与卖方的策略选择是离散的, 买方为购买或不购买, 卖方为诚信或欺诈。
H3: 市场中存在政府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监管, 当卖方欺诈时, 需要承担被处罚的风险。
H4: 该博弈建立在市场信息完全的基础之上, 买卖双方可以互相掌握对方的信息。
(二) 构建模型并分析
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卖方来说, 选择诚信和欺诈的成本并不相同, 分别设为c1、c2, 其中c1>c2, 售价均为p, 选择欺诈的卖方还需要对其虚假产品进行伪装, 还可能会要承担政府或第三方监控平台的罚款等, 这部分记作d, 诚信卖家则不会出现这部分预算。 所以, 选择诚信的卖方的收益为 (p-c1) , 而选择欺诈的卖方的收益为 (p-c2-d) 。
那么, 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买方来说, 他们获取的则是一种消费体验, 与诚信的卖家交易, 其消费体验肯定高于与欺诈的卖家交易, 我们可以把这种消费体验分别设为e1、e2, 其中e1>p>e2。 那么买方的效用则可以表示为 (e1-p) 与 (e2-p) 。
1.一次性博弈
首先, 建立一次性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如表1 所示。
因为 (p-c1) 和 (p-c2-d) 的大小不确定, 所以接下来分两种情况讨论。
(1) 当 (p-c1) > (p-c2-d) 时, 即卖方选择诚信经营的收益大于欺诈经营的收益, 该情况下, 存在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诚信, 购买)
(2) 当 (p-c1) < (p-c2-d) 时, 即卖方选择诚信经营的收益小于欺诈经营的收益, 此时, 若卖方选择诚信经营, 买方则会购买其产品, 而若卖方选择欺诈经营, 买方则不会购买其产品; 当买方要购买产品时, 卖方会选择欺诈的经营模式, 而当买方不购买产品时, 卖方又会选择诚信的经营模式。这种情况下任意一方改变自己的选择策略, 都可以获得更大的支付, 纯策略纳什均衡不存在。
所以, 接下来, 将模型进行扩展, 考虑混合策略博弈的情况, 设卖方选择诚信的概率为Ps, 则欺诈的概率为 (1-Ps) ;买方选择购买的概率为Pb, 则不购买的概率为 (1-Pb) 。 双方混合策略支付矩阵如表2。
此时, 买方获益的期望值为:
卖方的收益的期望值为:
对上诉效用函数求微分, 得到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对于这个解, 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如果Ps>Ps*, 买方的最优选择是购买; 如果Ps<Ps*, 买方的最优选择是不购买;只有当Ps=Ps*时, 买方才会选择混合战略。 如果Pb>Pb*, 卖方的最优选择是欺诈;如果Pb<Pb*, 卖方的最优选择是诚信; 只有当Pb=Pb*时, 卖方才会选择混合战略。 这也就说明, 当消费者的购买比例小于d / (c1-c2) 时, 企业就会用诚信来挽留客户, 而当购买的比例大于这个值时, 企业欺诈现象便会横行市场;同样, 当卖方诚信的概率大于 (p-e2) / (e1-e2) 时, 购买率就会逐步上升, 一旦低于这个值, 就几乎没有市场可言。
另一方面, 从求得的结果, 可以看出, d的值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当d的值越大时, 说明产品的伪装成本、监管系统的惩罚力度越大, 消费者对产品就更加信任, 购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这样就能带动市场活跃起来。 并且, 当 (e1-e2) 越小时, Ps*的值就会越大, 这说明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好坏的敏感程度越小, 卖方欺诈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 重复博弈
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中, 交易不会是进行了一次就结束了, 就算这个消费者在被欺骗之后不再在这个平台上交易, 总还会有新的买家进入这个市场, 并且新进入的买家可以看到之前的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 这样也属于是在进行重复博弈。 因此, 运用该模型的分析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前提之下。
H1: 市场中存在一个卖方和无限多个买方, 博弈可以无限重复进行;
H2:每一个买方在进行交易时, 充分掌握了之前交易双方的策略选择;
H3:当卖方一直选择诚信经营时, 买方就会一直选择购买, 而卖方只要有过欺诈经营的策略选择, 那么买方就不会再选择购买, 此时交易终止。
设贴现率为r, 则若企业一开始便诚信经营, 且后面交易一直都进行了下去, 那么企业的收益为:
而企业一旦选择了欺诈, 那么它的收益 η2为:
那么, 只要η1>η2, 即, 卖方诚信经营的收益高于选择欺诈的收益, 那么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就会失去占据市场的能力, 这样就能够促进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
将上述不等式化简可得, 只要 (p-c2-d) < (p-c1) , 上述不等式恒成立, 所以卖家会选择诚信经营。从这个结果我们同样可以看出, d值的大小影响着卖家的策略选择。
二、对策与建议
( 一) 电子商务监管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
通过对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可以发现, 对假冒伪劣的产品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 并且制定与实施一系列必要的惩罚措施。一次博弈的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无良商家的监管力度越重, 卖家要付出更多来承担欺诈经营的风险, 即d的值越大, 购买率就会上升, 这样就能形成电子商务交易的一个良性循环。重复博弈的分析结果同样也说明了只要d值大于 (c1-c2) , 卖家就会选择诚信经营。
(二) 企业需改善自身服务质量
1. 产品本身
卖家要将自己的产品尽可能真实的展现给消费者, 特别是那些产品质量优良的企业, 这样可以减小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晰的对该产品、甚至该企业有一个了解, 也是为企业品牌本身做了宣传和推广。
2. 产品物流配送与售后
不要以为买家下了订单, 这笔生意就算成功结束了, 往往, 这才是一笔生意的另一个开始。 从物流到售后, 这些都决定了一个企业能不能留住消费者。 每当“双十一”时, 物流都是一大难题, 各大快递公司仓库爆仓, 收货严重延时, 不仅仅是大促销当天的货物堆积,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货品都无法准时送达,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在这一点上, 京东自营自建的物流体系的优势就凸显而出, 这也是京东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电商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仅是物流, 产品的售后也是需要企业引起重视的大问题, 苏宁与国美不断扩充的售后网点为他们的线上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苏宁的线上交易, 实体店提货的营销策略也吸引了一大批顾客, 顾客们总会觉得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货品会更放心, 这同时也是一个缓解线上交易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三) 电子商务法制环境需逐步完善
立法才能保证电子商务发展之路走的更加长远, 才能形成规范的、有法律保障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才会出现诸多不和谐的现象, 致使消费者和市场都遭受侵害。 电子商务中涉及诸多相关监管部门, 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需要协调一致, 政府对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需要与银行等其他部门相配合, 建立标准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评级体系, 保护电子商务诚信交易。只有在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中, 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摘要:不断兴起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网购成为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交易方式, 但日益突出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双方的信用问题成为了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基于完全信息博弈角度, 对电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用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监管方的惩罚力度对电商企业的策略选择起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结论, 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并从监管系统、企业自身和法制环境三个方面来概括整改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用问题,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Willamson O.E.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 Relations[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 (22) .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程云喜.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再思考:一个博弈分析视角[J].商业研究, 2007 (11) .
[4]魏明侠, 夏雨, 肖开红.网上信用风险的演化:一个探索性分析框架[J].经济管理, 2015 (01) .
[5]韩剑鸣.电子商务市场上企业进入条件及交易双方行为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03) .
[6]王晓燕.Cto C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一个进化博弈分析模型[J].商业研究, 2005 (06) .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10篇
一、中国银行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的SWOT分析
(一) 中国银行的优势
1. 较强的综合实力
中国银行作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 其运营能力和创收能力不容小觑。2012年末中国银行在港澳台及海外业务资产总额4 661.86亿美元, 同比增长13.78%, 负债总额4 446.80亿美元, 同比增长13.57%, 实现净利润48.79亿美元, 同比增长5.36%。海外存款余额2 661.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2.34%。贷款总额2 057.82亿元, 同比增长15.36%。中国银行拥有海外机构613家, 机构网络覆盖亚欧拉美超过80个国家;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近900个人民币往来账户, 人民币跨境业务迅速发展, 在中国内地和海外机构分别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2万亿元和1.29万亿元, 增长53%和32%, 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和清算账户开户数稳居市场第一。
中国银行2013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 075.08亿元, 同比增长11.31%。其中:利息净收入2 835.85亿元, 同比增长10.36%, 非利息净收入1 239.23亿元, 同比增长13.56%。利润总额2 127.77亿元, 同比增长13.38%, 其中营业利润2 121.91亿元, 同比增长13.11%,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 876.73亿元, 同比增长12.36%。每股收益0.56元, 同比增长12.34%。总资产138 742.99亿元, 同比增长9.41%, 其中生息资产126 376.86亿元。总负债129 128.22亿元, 同比增长9.25%, 其中付息负债118 716.2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9 239.16亿元, 比年初增加12.03%。
银行卡业务是中国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中国银行在推出长城环球通卡、白金卡等重点产品的基础上, 推出手机进场服务、移动支付、安全快捷支付等增值服务, 为客户消费提供便利。此外, 中国银行在全国近30个省/直辖市推出面向武警部队军人的军人保障卡, 与国家卫生部联合发行居民健康卡等。截至2012年年底, 中国银行已发行信用卡3 622.03万张, 总消费额7 109.34亿元, 较2011年分别增长25.47%与53.22%。
2. 良好的社会声誉
作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 中国银行拥有良好的声誉及口碑。中国银行曾荣膺中国银行协会“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 (2014、2011) 、《亚洲银行家The Asian Banker》“亚太地区最佳人民币清算银行” (2014、2012) “最佳资本管理项目” (2014) 、《财资The Asset》“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CFCA) “中国网上银行最佳竞争力奖” (2011) 等奖项。
3. 成功渗透高校学生市场的经验
至2013年底, 中国银行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置业人群、不同消费终端等推出了74种信用卡;与高校合作发行的“校友”系列信用卡有“中银交大校友认同卡”、“中银川大银行卡”、“中银同济认同卡”三种。以中银交大校友认同卡为例, 该卡在满足原有信用消费额度的基础上, 简化了申请流程与还款流程, 并可在卡面上印制唯一的校友编号, 以提升信用卡纪念价值。同时中行承诺每年从学生使用中国银行“校友”信用卡的消费金额中提取一定比例, 回馈到高校的校友基金当中。学生凭借该信用卡不仅可以在校园内优先享受特色金融服务与特色活动, 还可以预约活动教室与后勤服务。“校友”信用卡极大地方便了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二) 中国银行的劣势
1. 高校金融市场渗透尚浅
2010年中国银行与中国教育部签署助学金贷款协议, 在高校金融业务上继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等业务之后又有新的突破点。但到目前为止, 与中国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数量依然不具有优势。仅以北京地区26所211高校为例, 至2013年底, 中国银行仅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5所高校建立了校银合作关系, 即学生必须使用该行的借记卡进行学杂费缴纳及奖助学金领取。中国银行的合作高校数低于中国工商银行, 和中国农业银行相当。
截至2013年底, 中国银行只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3所高校推出“校友”信用卡。而中国建设银行则面向95所高校 (无论其是否与建行有校银合作关系) 推出具有校友基金回馈、年费终身优惠、特色分期付款等功能的建行“名校龙卡”, 居五大行之首。中国工商银行面向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推出高校信用卡。由此可见, 在国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中国银行对高校金融业务的渗透还尚浅。
2. 信用卡的功能与服务优势不明显
从表1可知, 中行校友卡在年费数额、年费免除条件、取现手续费最低限度、超限费上不及建行“名校龙卡”有优势, 与招行YOUNG卡相当。而在挂失费上, 中行“校友卡”与建行“名校龙卡”持平, 低于招行YOUNG卡。在透支额度上, 中行“校友卡”与招行YOUNG卡标准一致。从信用卡费用角度分析, 中行“校友卡”的优势不如建行“名校龙卡”。
从表2可知, 中行“校友卡”的挂失安全保障、账单管理、客户服务方面的标准与建行“名校龙卡”相同, 劣于招行YOUNG卡。而在密码修改途径上, 中行“校友卡”不支持网上银行途径, 这一点不如建行“名校龙卡”和招行YOUNG卡方便。可见, 在信用卡服务方面, 中行校友卡落后于招行YOUNG卡和建行“名校龙卡”。
(三) 中国银行面临的市场机会
1. 高校学生市场规模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下页表3显示, 20092013年中国各高校录取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持续增长, 虽然增速有所放缓, 但学生绝对数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每年超过700万新生进入高校学习, 每人办理一张银行卡, 意味着银行卡每年有700余万张的增量, 这足以证明高校学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
仅以全国的教育中心北京为例, 其区域内有各类高校100所, 其中, 985高校8所, 211高校18所, 高校的数量与质量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城市, 2013年本专科学生数量为57.7万人, 研究生20.9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20%, 是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2倍多。另根据《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2013) 》, 当前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 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 347元, 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其中经常性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巨大的消费量和超前的消费观念使得高校学生成为信用卡的主要发行对象, 对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的有效开发, 必然会给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带来巨大的利润。
2. 高校学生对信用消费的认同感增强
大多数高校学生虽然没有稳定的收入, 但为了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和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通常会选择在校期间办理信用卡;而银行推出的高校信用卡通常没有强制规定消费频率和消费额, 但会通过刷卡满额优惠来鼓励学生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同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消费水平的提升, 学生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优势得以体现。例如, 在携程网进行机票、酒店预订时只接受信用卡付款。截至2013年末, 信用卡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率为36.7%, 在这36.7%的人群中, 人均持信用卡1.9张。信用卡在大一新生中普及率最高, 达到46.1%。北京高校学生中有至少6%的学生每月会使用信用卡消费一次。可见, 高校学生对信用卡消费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3. 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信用卡业务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期, 信用卡发卡基础和受理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在国民经济实现了二十七年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 出现了一批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富裕人士, 这都将成为信用卡丰富的客户资源。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8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应带头使用银行卡, 并提出至2008年, 全国年营业额在100万以上的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为信用卡业务加快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政策环境。至2013年底, 中国的信用卡发卡量已经突破3.3亿张, 授信额度达到3.49万亿元。按14亿人口来估算, 若其中符合信用卡申请条件的成人占到50%, 目前信用卡发行量仅占有47%的市场份额, 其中还可能出现一人持有多张信用卡的情况。利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 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都为信用卡业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 中国银行面临的市场威胁
1. 其他银行与高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市场渗透难度增大
仅以北京为例, 26所211高校均与银行达成了合作协议。其中部分校银合作 (如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业银行, 北京邮电大学与邮政储蓄银行等) 是由学校性质决定的, 而其他高校与银行合作是基于双方互利互惠的原则。银行为了巩固和高校的合作关系, 通常会为该校设立发展基金或设立奖助学金, 与学校发展更为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 并以此提升企业形象。至2013年中国银行仅与北京市的5所211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不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想要打破其他高校原有的校银合作关系, 使其他高校的学生放弃原有的银行卡, 改用中国银行推出的信用卡, 难度较大。
2. 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其他国有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业务领域具有优势。以招商银行为代表, 在个人业务方面, 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继续以领先同业的速度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6月30日, 招行信用卡发卡量超过4 218万张, 位列行业第二, 仅次于工行。招行正在赋予“三个一点”以崭新内涵, 即“最早走向区域化经营的战略转型”、“快速推进全面精细的客户经营”、“坚持打造世界级信用卡服务品质”。在成功跑马圈地之后, 招行正谋求发卡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除招行外, 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在信用卡领域开疆扩土。截至2012年6月30日, 工行累计发放信用卡7 304万张、招行4 218万张、建行3 604万张、农行3 481万张, 均领先于中行。从发卡量增长速度上看, 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位列前三, 中行未能进入前三。从单张卡刷卡消费额来看, 中行达到8 891元, 次于建行9 990元和民生9 413元。从信用卡累计消费金额看, 中行信用卡2012上半年为3 081.68亿元, 次于工行5 863亿元和建行3 600亿元。所以, 中国银行与其他大型银行相比, 在信用卡业务领域并不具有领先优势, 面临着同行激烈竞争的压力。
3. 高校学生市场存在信用隐忧
高校学生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主要依靠父母支出学费和生活费, 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虽然现今高校学生仍然有超前消费的现象存在, 但主要是通过向同学借钱完成。透支信用卡进行超前消费, 可能会产生额外的利息与滞纳金, 同时也会为高校学生的消费隐私带来困扰。为了规范学生信用卡市场, 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7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谨慎向学生发放信用卡, 对已满18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 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第二还款来源方应具备相应的偿还能力。银行业金融及后在发放信用卡前必须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已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 否则不得发卡”的要求, 提高了高校学生申请银行信用卡的门槛。而从银行的角度考虑, 为高校学生发行信用卡的安全性不如向学生家长发行带副卡的信用卡。高校学生信用程度缺乏保障, 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与高校信用卡市场保持距离, 而已推出高校信用卡的银行, 也出台各项措施规范其业务。
二、中国银行在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的拓展策略
通过对中国银行在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的SWOT分析后发现中国银行相对于国内其他银行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但也存在明显的劣势, 面对增长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的高校学生市场机会与威胁并存。鉴此, 中国银行要想在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 建议采取以下市场拓展策略 (见表4) 。
(一) 针对高校学生用卡特点定制产品, 提升高校学生信用卡的竞争能力
针对高校学生推出具有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功能的信用卡, 满足不同消费水平高校学生的信用消费需求。例如中银交大校友卡, 可实现在卡身上印制唯一校友编号、大学班级与学号, 提升信用卡的收藏价值。中行可以进一步在信用卡上实现卡面定制服务, 彰显学生个性。同时可面向高校学生开发更多特色功能如学杂费代缴、校园服务预约等普通信用卡或他行高校信用卡没有的功能, 吸引高校学生办理中行校友信用卡。考虑到现在高校学生除了校园一卡通之外, 还持有学校统一办理的银行借记卡、自己办理的信用卡、方便消费的打折卡和积分卡等名目繁多的卡片。中行可以开发多功能整合的学生信用卡, 以学生的学号作为信用卡号的基础, 使信用卡不仅具有贷记卡的功能, 而且兼具学生管理、生活学习服务功能, 此卡可在替代校园卡实现校园内小额支付、图书借阅、刷卡签到、信息查询等多种功能;银行与校园周边商圈建立合作关系, 使持卡学生在校园周边商圈消费可享受更多的优惠和积分, 实现一卡通用, 方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 优化服务项目
优化服务项目, 降低使用成本, 提升服务质量是赢得高校学生信赖的又一途径。中行可在拓展与完善校友信用卡已有功能的基础上, 提供网上还款渠道、网上密码修改, 适当降低超限费, 降低取现费, 降低服务费用收取额度等, 增强服务项目的竞争优势, 抓住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蓬勃发展的契机, 创造一批具有较高信用水平和品牌忠诚度的高校学生信用卡使用者。
(三) 灵活多样的营销促进
营销促进是推广企业品牌形象, 巩固已有市场客户关系和争取新客户的重要手段。中国银行在定制高校学生信用卡功能和优化服务项目的基础上,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营业网点和校银发展基金, 在各大高校内举办推广活动, 提升产品知名度。当今高校学生主要对两类活动较为感兴趣, 一类是产品体验、优惠促销的商业性活动, 另一类是有助于提升知识与能力, 对自身未来发展有帮助的成长性活动。中行可以利用在校举办活动的契机, 给予中行信用卡持有者一定的优先权, 使他们能够优先享受中行的优惠政策, 参与中行在学校举办的产品体验会、理财知识讲座、企业宣讲会、求职经验分享会以及中行赞助的校园活动等。为持有中行信用卡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
(四) 深化银校合作
拓展合作院校数量, 为高校学生信用卡推广奠定基础。针对已有合作关系的院校推出具备中银交大校友卡、中银川大卡等基本功能的校友信用卡, 并利用借记卡绑定的优势鼓励有条件和需求的学生将借记卡转换为信用卡, 以获得更加便利的消费体验和更加周到的服务。对于与其他银行有合作关系的院校, 中行可利用基金合作、设置营业网点等途径, 打破原有的银校合作关系, 建立新的营销据点, 为借记卡和信用卡的推广创造条件。若中行信用卡实现校园一卡通功能的整合, 中行可以为合作高校推出具有校园一卡通功能的学生信用卡, 既可让合作高校节省单独制作一卡通的人力与财力, 也可增加中行信用卡的发卡量, 拓展学生市场。中国银行还可以与合作高校在科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 使得高校学生在校银合作中得到自我提升的机会, 实现“学生高校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结论
高校学生数量连年增长, 消费潜力巨大, 更是未来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 因此, 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一直是银行业关注与竞争的重要领域。通过对中国银行在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的SWOT分析发现, 中国银行作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 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良好的社会声誉以及成功渗透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的经验等优势, 但和其他银行相比, 还存在着在高校学生市场渗透尚浅, 信用卡的功能与服务项目优势不明显等劣势;既面临高校学生市场规模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高校学生对信用消费认同增强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市场机遇, 也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市场渗透难度增大的威胁。中国银行如果能够进一步整合高校学生信用卡的功能, 优化服务项目, 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促进活动, 深化银校合作关系, 建立“银行学生高校”三方共赢机制, 有望在高校学生信用卡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张新洲.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2.
[2]王利利.工商银行信用卡发行量最大, 招行紧随其后[EB/OL].www.creditcard.com.cn, 2012-09.
[3]中国银行股份有限董事会.中国银行2013年报摘要[Z].2014:3.
[4]中国银行股份有限董事会.中国银行2012年报摘要[Z].2013:3.
[5]中国银监会.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银发[2005]103号) [Z].2005:4.
[6]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银监发[2009]60号) [Z].2009:6.
[7]中国银行, www.boc.cn.
[8]建设银行, www.ccb.com.
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 第11篇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现状
10余年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发展时间短、信 用环境差等原因,这个行业尚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呼唤权威、有广泛影响力的评级品牌。据保守的 统计,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不少于40家,其中建立了完整的评级方法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 的、有一定业务规模和影响力的评级机构有七八家,市场比较零乱,没有形成科学的行业组 织结构。
其次,市场规模小且单一,评级领域尚需拓展。我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评级主要有4类。 相对成熟的评级业务主要有企业债评级与贷款证企业评级,最近上市公司可转换债的评级业 务开始启动。正常年份,每年企业债发行计划额度在300亿元~400亿元,发债主体100余家 。贷款证企业评级目前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大中城市开展。除了企业债、贷款证企业和 担保贷款企业等有评级要求外,其他评级都是市场的自发需求,还不太成熟,业务量较小。 与国外相比,资产证券化评级和金融企业评级尚未正式开展。
第三,品牌纷乱,社会无所适从,某些信用等级公信度差、可操作性差。某些评级机构 出于自身生存而对企业的评级结果不够客观公正,市场低层次无序竞争,导致目前信用等级 本身缺乏公信,“信用工具失信”,难以为社会接受;信用等级检验系统缺损,缺乏度量信 用风险的依据,在使用时可操作性差。
以上原因,导致信用评级未能起到其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信用评级市场面临的发展机遇
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评级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氛围。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社会各 界的共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 就不能健康发展”;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专门 对信用建设作出论述,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 为重的良好风尚”。任何完善信用体系的举措都会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数据开放、信用立 法等社会呼声日渐高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进行信用建设方面的实践。可以说,“信用 ”问题在我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和认同。作为国家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 评级行业也当然地受惠于这种氛围的影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企业信用评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鉴于信用评级在信用风 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它已经成为银行业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最近,巴塞尔银行监 管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将于2005年实施。根据《新协议》,银行将采用 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度量信用风险从而配置经济资本。对我国而言,无论采用标准法还是内 部评级法,评级机构都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采用标准法时,银行将直接采用社会评级机构 对贷款企业的评级结果确定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这就需要社会评级机构直接提供大量的权 威的评级数据。内部评级法的要点是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的确定,而PD是贷款企业信 用等级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在该方法下信用等级评定由银行职能部门进行。由 于《新协议》对内部评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国银行业开展内部评级时间尚短,不仅评 级方法尚需完善,而且银行内部评级部门同样没有PD方面的历史统计,不过在完善内部建设 的基础上,社会评级机构完全可以找到与银行内部评级的协作点,共同推动企业评级市场的 发展。
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是企业信用评级的另一个巨大潜力市场。鉴于中小企业贷款难、 寻保难的问题,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当前全世 界已有半数国家建立了这种担保体系。自1998年10月至今,经几年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担保 机构已初成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信用服务机构。中小企业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 担保机构的高风险,要求担保机构在经营中充分利用信用评级等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评级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介入这一市场并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加强评级机构内部建设
明确评级理念,树立信用评级的公信形象。在信用评级方面,经常存在这样的误区,那就是 评级的服务对象到底是谁。理论上讲,应该是为被评者、被评者的交易对手(或者说授信者 、投资者)、监管者服务,但深入分析信用评级的起源及本质后,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信用 评级是对企业偿还债务能力及意愿的分析,应该说是为交易对手(授信者、投资者)服务的, 如果说它也是为企业服务的话,那也是因为企业由于获得了较高的信用等级从而得到了融资 的便利,所以说资信等级为企业服务应该是从属的、非主要的,因此国际知名评级机构都采 取较为保守的评级标准,其最基本承诺均是为投资者服务。但在我国,由于市场原因,评级 机构为了业务开展和生存需求,在宣传时往往不自觉地强调了为被评主体服务的导向,并且 在评级过程中也是围绕着企业被评主体的需求,反而忽略了为投资者服务的最基本原则,导 致“评级采购”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公信力。
大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提升信用评级的社会利用价值。信用等级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信用等级产品本身的公信力;其二,是信用等级产品必 须具备足够的量的规模,即评级机构的评级活动必须能够覆盖占经济活动主导地位的经济主 体,使信用等级数据能够反映社会信用较为全面的状况。抛开第一点不谈,目前我国评级产 品亟需在量上形成规模,这就需要评级机构充分结合国情,大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不同于 发达国家,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很小,融资的主渠道并非资本市场;对于众多的企业来 说,拥有债券评级者如同阳春白雪。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的债券评级业务很难引起社会共 鸣,从而难以起到信用等级应有的社会价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信用等级引起社会普遍 重视和广泛认同,从而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通行证件和信用管理的基本工具,就必须拓展评 级对象范围,将企业信用评级作为开展评级业务的重点,为众多企业打造信用等级牌号。近 年来,一些评级机构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在一些经济地域内,依靠当地政府或人民银行 的力量,积极介入到企业信用评级领域。
建立评级结果的检验系统,提高信用等级的可操作性。检验评级结果的唯一标准是违约 概率,并非是信用等级本身,而与其对应的违约率才是投资者作出决策的依据。现代信用风 险管理的要素之一是不同信用等级所对应的不同违约概率。缺乏违约率统计的信用等级内涵 是不完整的、没有说服力的、甚至是没有应用价值的。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之所以 被广泛重视和采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同的信用等级有令人信服的违约率检验记录。我 国评级业发展时间尚短,特别是企业评级方面,由于某些机构评级结果的不严肃性,也使他 们缺乏统计违约率的积极性。但是,建立违约率模型是信用评级市场走向成熟和评级产品具 备可操作性的前提,是我国评级机构必须完成的工作。
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建设的思路
信用评级的行业特点
信用评级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第一,信用由信誉发展而来,商誉是评级机构最大的财 富,是核心竞争力,一家机构一旦在自己的领域树立起权威,他人很难进入,从这个角度, 可以说该行业有很高的壁垒;第二,建立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综观征信国家的信用评级行 业,可以发现一个国家内只有很少几家评级机构,他们在各自业务领域具有垄断地位;成熟 市场的信用评级行业不是百花齐放,而是垄断经营。信用等级的本质决定了该行业这种特点 。其一,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使评级机构不会因为价格因素而放弃原则,有利于信用等级的公 信力;其二,信用评级是用通用的等级符号向社会表达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而不同评级机 构对同一等级符号的定义可能不同,百花齐放的经营方式,将导致等级符号的杂乱,非常不 利于投资者通过它在不同被评主体之间的比较判断——同一行业内过多的判别标准就等于没 有标准。于是,成熟的市场最终选择了几家被广泛认可的评级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建设的思路
我国正积极地朝着征信国家的目标努力,在信用评级的行业建设方面,应该通过整合现 有资源,自觉向上述特点靠拢;在建设我国企业信用评级行业方面,以下方法应值得尝试。
(1)整合现有评级机构,打造企业信用评级权威。
不同于债券评级,企业评级收费低,评级机构必须以评估数量保证盈利;营造企业评级 品牌,更需使评级活动覆盖地域广、行业全,要求评级机构投入巨资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完善 的业务网络,承担庞大的运营费用;现有评级机构本已财务紧张,无力在全国、全行业范围 内建设自己的业务网络;“以巨额投入方式造就权威”的巨大投资风险,又基本上排除了新 资本进入的可能,“大规模网络”只能是一种前景。针对这一现状,鼓励现有评级机构通过 联合和兼并,进行存量整合扩大业务开展能力,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国际上的大型评级 机构大都是通过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但是,“整合”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需要克服。首先 ,在我国目前评级市场尚不发达的时期,这种“整合”可能缺乏市场基础,如果没有政府的 大力支持或者社会机构的巨额资金投入,整合的过程很可能演变成拔苗助长,对于这一点, 市场参与者应予以高度警觉;其次,对于企业信用评级来讲,通过整合产生的大型机构虽然 具备了较强的业务开展能力,但依然难以取得评级对象违约记录资料,仍然存在评级结果检 验的难题。
(2)在增量上做文章,鼓励实力机构介入企业信用评级市场。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第12篇
一、网络虚拟商品概述
网络虚拟商品是指在网络特定的虚拟环境中, 经过设计、通过系统平台的运行而在交易中显示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网络物品。人们只有在虚拟环境下才会对它产生需求, 而一旦脱离虚拟环境, 这种需求就会削弱甚至消失。也就是说, 网络虚拟商品借助于虚拟网络这种虚拟环境而存在, 对环境有高度的依赖性。网络中的虚拟商品被看成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是由于它是在特定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存在的, 因此, 虚拟的网络环境 (交易载体) 是分析网络中的虚拟商品特点最根本的一个视角。从网络虚拟环境角度来看, 网络虚拟商品至少应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虚拟化, 也称为无形性;数字化, 虚拟商品本质上是一组存储于服务器上的电磁记录;全球化, 虚拟商品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惟一性, 让一个人独自拥有某种虚拟商品, 既能够满足他的占有欲望, 也能突出独占者地位和身份的特殊;个性化, 即面向消费者, 直接服务于顾客, 并按照顾客的特殊要求制作个性化的虚拟商品;期限性, 期限性是指虚拟商品的存续有一定的期限, 不能永久存在下去。
二、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要素分析
基于网络虚拟商品的特殊性, 我们从虚拟商品交易的网络构成来分别进行分析, 以便全面的把握网络虚拟商品的各个交易要素。
1. 网络交易平台 (公司网站)
交易平台 (公司网站) 是指为各类虚拟商品交易提供服务的网站或者网络系统。它是形成虚拟商品交易的基本条件, 体现了网络虚拟环境向特定的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这个平台对用户消费权限和义务、交易管理和商品使用等等都有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建构虚拟平台的基本前提和原则,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虚拟商品的交易的各个方面。
公司网站是客户在互联网上了解公司重要途径。网站运营商们均在努力保障和改善网站的性能来增强其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许多人把用户体验度视为评估一个网站是否成功的标志。
2. 客户需求
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系统平台对客户需求的价值表现在:可以指导并且记录客户的交易行为、让客户主动地创造交易行为、可以管理用户的交易活动和记录。把握客户需求, 有效开展客户研究是企业成功的一大法宝。网络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体验客户生活、加强客户沟通交流、市场调查等方法了解客户需求;要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加大研究投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速推进客户导向建设。
3. 商家服务
商家通过服务器把商品发布到互联网, 客户端通过互联网访问商家系统网站。商家为客户提供用户登陆注册、三维店面、商品摆设、商品的搜索、购物车、商店的信息和系统的帮助等功能模块;客户可以通过这些模块实现对商品的三维浏览、商品摆设和购买。商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三维店面可以通过ASP。页面访问数据库员也可以通过后台管理实现对三维店面进行管理、查看商品的相关信息。商家系统网站应该支持多媒体数据类型, 既可以存储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在网络虚拟商品的交易结构中, 商家的服务就是把虚拟商品的程序设计好并嵌入到平台的程序中, 但是要按程序规则才能获得虚拟商品。
4. 网络代理
网络代理的范围很广, 有游戏的, 硬件的, 软件的, 还有周边产品的。网络代理商主要是代理网络服务产品 (如代理邮箱, 软件, 服务器, 空间等) 。我国比较有名望的代理商主要有世纪辰光、广州元盛、大连宇智、北京英信网景等等。网络代理产品有巨大市场拓展空间。据CNNIC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已达2.1亿, 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使得域名、虚拟主机、服务器之类的互联网基础产品需求量增大。所以选择互联网基础产品的代理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5. 交易组织
交易组织是指专门为买者和卖者提供集中交易场所和条件的服务组织。它只是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 并不介入买卖行为本身, 因而与买卖操作过程脱离开来。在虚拟商品交易中, 交易组织主要依靠全球域名交易组织 (GDNX) 来承担。GDNX通常只向ICANN、cc TLD等权威认证的域名注册开放加盟的大门, 只有会员才有机会参和浏览任何在GDNX发布的域名及其周详信息。GDNX拥有全球最为广度和深度的市场, 能让买卖双方实现最大的价值交换, 受益域名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同时, 可以规范旗下成员在网上销售域名的交易行为, 从根本上保障买家的最大利益, 更好地维持了交易秩序。
三、虚拟商品交易的信用体系
没有成熟的信用社会就没有成熟的网络虚拟商品交易。信用机制缺损, 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 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 从而网络虚拟商品交易就难以健康发展。只有通过成熟的虚拟商品交易的信用体系的服务, 才能真正创造一种适应并规范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保证虚拟商品交易的健康发展。
目前, 虚拟商品交易中的信用体系是基本上是借用2Q5Q网站推出的用户信用评定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卖家信用和买家信用。主要根据用户在2Q5Q的交易状况由系统自动累积计算得出, 2Q5Q会员在网站上每成功完成一笔交易, 就会累加1的成交笔数;即成功交易的笔数在总交易量中所占比例越高, 成交率越大。目前构建虚拟商品交易的信用体系就是通过将用户及商户分级, 将信用度最好的挑出来, 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待遇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信用度不好的则作出警示和提醒, 促进其改正。
但是, 仅仅依靠借用2Q5Q网站推出的用户信用评定体系来建立虚拟商品交易的信用体系是不够的, 我认为至少还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建设
1. 网络虚拟货币信用
虚拟货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币。自从互联网建立起门户和社区、实现游戏联网以来, 虚拟货币便有了“金融市场”, 玩家之间可以交易游戏币。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 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目前虚拟市场中存在的虚拟货币有:腾讯Q币、百度币、魔兽币等。以Q币为例, 使用者超过两亿人。在互联网上, 虚拟货币的发行和金属货币储值没有任何关系, 其发币行为也不受任何部门的监管。因而, 虚拟货币的发行量根本无法统计。这样就直接导致了Q币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随着Q币的无限发行与虚拟产品有限消费情形持续不变, 将会导致Q币相对过剩并导致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网游公司在大量发行虚拟货币并从中牟利时, 很容易造成玩家花钱买来的虚拟商品贬值, 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在主观上, 发行者没有动力去控制, 当发行的网币可购买实际资产时, 发行者往往还通过征收“铸币税”, 使自己得利;客观上, 游戏运营商也没有能力来控制, 网络中存在大量“伪钞制造者”, 通过私服制造虚拟货币, 随着外挂泛滥, 游戏里的货币和道具越来越多, 造成虚拟货币迅速贬值。以主营棋牌类网游的边锋为例, 其网币对应的购买力曾在一年内缩水近40%。
虚拟货币是信用信息货币, 是个性化信用凭证。虚拟货币将通过虚拟方式, 将人的非同质化需求、个性化需求以个体参照点向基本面锚定的方式, 进行价值合成。因此虚拟货币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界定:一方面是具有商品交换的功能, 一方面则是具有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通过前者克服价值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通过后者实现个性化的价值确认。
2. 网络商品与服务信用
商家对虚拟商品的功能描述、使用环境、发布数量、升级时间等凡是涉及商品有关的信息, 如果已经形成习惯或者商家一经公布便不能随意改动。这不仅关系到的是虚拟商品, 还关系到商家的信用。虚拟商品的价值和安全性依赖于运营商和玩家之间的服务协议。目前出现了大量的由于游戏宕机或故障而吞“金”导致玩家和游戏服务商所产生的纠纷, 成为玩家虚拟财产损失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因此, 要规范这种服务协议, 并在协议中明确这种财产的合法性。同样, 商家对非虚拟商品的周边产品等向提供服务, 这同网络商品信用一样, 如果已经形成习惯或者商家一经公布便不能随意改动。
摘要:网络虚拟商品及其催生的经济业态是近几年在我国商业形态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文章通过对网络虚拟商品概述入手, 从市场化的商业运作角度, 尝试对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了逐项分析, 从建立用户信用评定体系、界定网络虚拟货币信用、规范网络商品与服务信用三个方面对构建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信用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虚拟商品,交易要素,信用体系,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Robert Rubinoff:如何量化用户体验UE (J/OL) 数字营销宝典 (DigiMarketing.cn) 2007-09-19
[2]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 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
[3]梁硕:虚拟商店电子交易模型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第23期
[4]《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新浪科技讯,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
[5]GDNX (全球域名交易组织) 是一个国际性、最具权威性的域名组织机构
[6]2Q5Q网游交易平台是一个大型网络游戏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公司.网站域名为www.2q5q.com
[7]万山网络虚拟货币具黑市性质专家请求央行整顿 (J/OL) 计世网www.ccw.com.cn2006, 11, 02
[8]私服是未经版权拥有者授权, 非法获得服务器端安装程序之后设立的网络服务器, 本质上属于网络盗版, 是侵害著作权的行为
[9]郑磊:网络虚拟货币-财富魔棒还是潘多拉盒中妖怪? (J/OL) 价值中国网www.chinavalue.net2008-11-2
信用的市场经济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