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精选14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1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拼音驿站,看谁写得最正确、最规范。
liúchànɡduǎnzànyǐndǎolǐnɡwùduōzīduōcǎi
()()()()jiānyìnɡɡàiniànnónɡyùzāotàhuāfányèmào
()()()()()
二、火眼金睛。仔细观察再组词。
肠()径()宾()孤()
汤()经()滨()狐()
畅()轻()缤()弧()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泪水()地冒恢复()
()的力量()地想搜集()
()的经历()地变捐献()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花()叶()手()释()清香()()
怦()一()与()长()热泪()()
多()多()改()换()神气()()
五、分别给“然”、“静”字组词,在选择合适的填空。
()然()然()然()然
1.小小的花儿()有如此的气魄。
2.每一朵小花都()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3.(),草丛中蹿出一只兔子。
()静()静()静()静
4.考场里()得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5.月亮安详地吐着它的清辉,多么美丽而又()的夜晚啊!
6.我和妈妈经常在这()的小路上散步。
六、句子变魔术,保持句意不变。
1.盲童的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去掉问号:
2.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
用关联词语合并:
3.我告诉了温迪外公捐献器官的心愿。
变成“被”字句:
4.我感受到了一股在我手中跃动着的生命的力量。
缩写句子:
5.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使大家热泪盈眶。
七、课内积累。
1.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
的跳动,给我极大的,这就是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它。一切,。
2.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
在于,而不是,也不是在于。
3.请你再写出一句关于生命的格言。
八、课文精彩回放。
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动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忽闪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昂起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叙说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1.用“”划掉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优美()飞翔()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安静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读了这段话,你有怎样的体会?写在下面吧。
4.结合课文想一想: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九、课外阅读。
生命,让妈妈撑起天空
在土耳其旅途中,巴士经过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地震后第二天,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难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存者。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她一看到救难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难人员大惊,卖力地搬移压在上面和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怎么也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媒体赶来拍下画面,救难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苦苦撑着
通过电视和报纸,土耳其人看到这一幕,心酸地掉下泪来。更多的人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中。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难人员够着了这位母亲的小女儿,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的唯一理由和希望。这名救难人员终于控制不住,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念,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欺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臂很长时间僵直着,无法弯曲。
隔天,土耳其报纸头条是一幅她用手撑石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人高马大的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则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其实不只他哭了,车上的我们也哭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搜寻()快速()急切()轻易()
2.这篇短文主要写:。
3.救难人员告诉那位母亲她的女儿还活着是因为: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那位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十、习作。
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地震中感人至深的一幕幕,更诠释了生命的价值。请你选择一件珍爱生命的故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叙述要清楚明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2篇
读拼音写词语。
mù cái xiū xī qǐ chuánɡ lǐ bái qīnɡ cài luó bo chá huā
( )( )( )( )( )( )( )
chá yè yào cái chī yào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才( )体( )床( )李( )菜( )
材( )休( )木( )季( )彩( )
息( )荷( )药( )茶( )莓( )
自( )何( )约( )禾( )每( )
三、背一背,写一写。
( )( )桃( )( )( )( ),
秋( )梧桐( )落( )。
沾( )欲湿( )( )(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3篇
一、参阅式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 的理论基础
提问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 问题被分为展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参阅式问题三类。其中, 参阅式问题指的是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纽南 (Nunan) 的研究表明, 当教师使用参阅式问题时, 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 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因此, 参阅式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提问效果和Cartoon Time板块的教学意义最接近。
Brown (1994) 还介绍了一些参阅式问题的类型, 如知识型问题:引导出根据事实的答案, 检验对信息的回忆和识别;理解型问题:要求进行解释和推测;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把听到或读到的信息用于新情景;推理型问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得出不能直接找到的结论;评价型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标准对好坏是非作出判断, 并说明理由, 等等。这几种问题类型相辅相成, 在教学更可以交互出现。
二、Cartoon time故事教学中的提问现状
1. 错误使用Story Time模式, 偏重知识点的提问。
在Cartoon Time的教学中, 重文本中的新单词, 新语法, 而忽略故事本身。当我们提出的问题知识性太强时, 学生就无法融入到故事中来。
2. 过多使用展示性问题, 违背教材意义。
Cartoon time部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展示性问题是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例如“What、Who、Where”这样的问句, 它们的过度使用, 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 从而思维固化。
3. 提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缺乏主动性。
Cartoon Time中一个个Bobby、Sam和他们的朋友的小故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缩影, 这些小故事常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脱离生活, 没有和学生自身关联起来, 学生感受不到自己与故事之间的密切联系, 就会缺少想要表达的意愿和热情, 成为一个个旁观者。
本文将以译林小学英语教材“4B Unit7 What’s the matter?”中的Cartoon time部分为例, 在实践中分析和探讨如何组合、运用这些参阅式问题。
三、参阅式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 的运用实践
1. 知识型问题设计———预热信息背景。
【活动设计一】在本课伊始,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Bobby的图片来导入话题。
T:Bobby is our old friend.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Bobby?
这样的问题比较宽泛,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Bobby的图片, 设置一些梯度 (见图1)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 对旧知进行回忆和识别, 一般可以做出以下回答:
S1:Bobby has a friend, Sam.
S2:Bobby can play table tennis.
S3:Bobby likes cakes.
S4:Bobby has a sister, Tina.
S5:Bobby’s mother loves Bobby very much.
…
【思考一】通过这个问题, 学生回忆了Bobby其人其事。他们可以较为自主地思考整合一些关于Bobby的旧知。同时, 这个知识型问题还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提供了背景信息:Bobby likes cakes.所以文本中Bobby的蛋糕砸坏了会那么伤心;Bobby的家庭信息, 他有一个爱美的姐姐和爱他的妈妈。
2. 理解型问题设计———推测文本内容。
【活动设计二】在本课呈现文本前, 我们可以先出现Bobby的面部表情 (见图2)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预测故事。
师生对话如下:
T:Look at Bobby.What’s the matter with Bobby?
S1:He’s not happy.
S2:He’s sad.
S3:He’s worried.
S4:He’s ill.
…
T:Can you guess why?
S1:Maybe he’s tired.
S2:Maybe he’s hungry.
S3:Maybe he’s thirsty.
S4:Maybe he’s ill.
…
【思考二】通过这两个理解型问题, 学生抓住了图片的细节, 并推及己身, 发散思维。在这里, 我们能看到师生间思维的碰撞, 学生兴趣的唤醒和学习主动性的启动。
3. 综合型问题设计———解读文本大意。
在学生接触了文本的具体内容后, 我们可以应用以下几种参阅式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解读文本:
(1) 用知识型问题检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活动设计三】在看完文本动画或者读完整篇文本后, 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Why is Bobby not happy?
How did Mrs.Fox make the call?
【思考三】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了图片、关注了细节, 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精读文本,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型问题往往直击文本的根本, 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把握。
(2) 用推理型问题检查学生的语用能力。
【活动设计四】同桌讨论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故事后续进行推测:
What will Bobby’s mother say?
What will Bobby say?
【思考四】推理型问题往往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它们打破了学生读完即丢的思维惯性, 并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会被固定答案束缚, 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讨论, 互相印证各自的看法, 在无形中检查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3) 用评价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
【活动设计五】在学生理解文本后,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学生需要深入思考和有自己的想法与态度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也就是评价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T:What do you think of Bobby?
S1:He’s not careful.
T:What do you think of Bobby’s mother?
S3:She’s nice.
S4:She loves Bobby too much.
T:What do you think of Mrs.Fox?
S5:She’s a good teacher.
…
【思考五】评价型问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刻的把握, 对故事人物的性格、情感有了准确的理解后, 我们才能继续深化文本, 将Cartoon Time的教材内容物尽其用。
4. 应用型问题设计———拓展深化文本。首先, 我们可以用应用型问题拓展故事。
让学生续接故事情节,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 按照自己的意愿延续故事的结尾。应用型问题能有效地鼓励学生把听到、读到的信息用于新情景。
【活动设计六】在本课故事结尾, Bobby吃完蛋糕后, Mrs.Fox高兴地说了一句:“Ha!Ha!He’s happy now.”我们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续编故事活动, 并提出以下应用型问题:
T:Will Bobby lose his cake again?
S1:No.
S2:Maybe.
T:If that happened, what will Bobby’s mum say to Bobby?
S3:You can’t have cake.Eat rice now.
S4:Be careful.
S5:I will not go to school again.
…
【思考六】这样的应用型问题给学生铺设了一个轨道, 以此引导学生在不脱离现实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力恰当编写故事。在鼓励学生深度思考的同时, 还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的活动, 在开阔了学生思路的同时, 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 我们可以用评价型问题联系生活。孩子们都喜欢读故事,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必须将文本故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活动设计七】Bobby没有吃到蛋糕, 狐狸老师很快地捕捉到Bobby的异样情绪, 和蔼地请Bobby的母亲到校了解情况。而Bobby的母亲在到校后不仅没有责备Bobby, 还依然给他带了“垃圾食品”———奶油蛋糕。学生们联系到自己平时的在校生活, 心里一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此时,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评价型问题来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兴趣, 表达自己的感受。
T:If you were Bobby, what will you do?
S1:I will say sorry to Mrs.Fox and my mum.
T:If you were Bobby’s mum, what will you do?
S2:I will not give Bobby a cake, it isn’t healthy.
T:If you were Mrs.Fox, what will you do?
S3:I will give Bobby some biscuits.
…
【思考七】此时, 文本中的主人公Bobby的经历只是一个载体, 学生借助Bobby在传递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法。这种故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是浅显的表面连接, 而是与学生生活经历的真正的交汇。在别人的故事里, 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因此才有话可说。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4篇
三、请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4分)
1.用“充”组词并填空。(3分)
(1)( )的阳光和雨水,使植物生长得更快。
(2)服装颜色鲜亮耀眼,( )体现了非洲人民对色彩的喜好。
(3)生活虽然忙碌,但我们过得很( )。
2.按要求写词语。(7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语重心( ) ( )步如飞 ( )不可言 手( )眼快
敛( )屏( ) 精神抖( ) 放( )无礼 手( )脚( )
(2)根据提示写词语。(3分)
形容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 、 。
形容人物神态表情的四字词语: 、 。
十全十美(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 。
3.用“√”标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欧洲 亚洲 湖州 北美洲 非洲
(2)雄狮 大象 梅花鹿 丹顶鹤 斑马
(3)果断 武断 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
(4)粮食 水果 蔬菜 小麦 服装
四、请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这一种境界耐人寻味。(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2.读了《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修改为:
3.读句子,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
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都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4.只见大象面对着他,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照样子,写拟人句)
五、请写出下面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填写序号)(4分)
①动作描写 ②肖像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
2.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 )
六、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选自《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半夜,戏院散场了, ,走上了各自 。 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 ,传来一片 。(选自《威尼斯的小艇》)
3.《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小说《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小说《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21分)
(一)威尼斯的小艇(节选)(7分)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横线画出。(1分)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用“ ”一词概括。(1分)
4.联系全文,补充威尼斯的景色或人物的活动。(3分)
我的眼睛忙极了,我看到 ;看到 ;还看到 ……
(二)真理需要坚持(14分)
一天,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吩咐 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这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发布 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艰 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健 键)就看我们是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帆风顺”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一帆风顺: 。
2.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2分)
3.哲学家苏格拉底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为什么拿出一个苹果呢?(3分)
4.读完短文,你觉得坚持真理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与真理擦肩而过呢?(3分)
5.读完这篇短文,你的感想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下来。(4分)
八、语言实践。(5分)
我们也是国家的小主人,关心国家大事理所当然。我近来搜集了两条新闻,我为你们简要介绍一下。
①
②
九、习作天地。(25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5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sītāodìzàogānhãpúfúkāituòjùliâ
()()()()()()piānpìdìyùfúlǔqiàtánjiān’áokěbù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锢()煎()洽()
涸()剪()给()
三、填空。
有始无()交()相连目()口呆日夜兼()绚()夺目融()相处不()声色()通无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于足下。
条条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沙漠()的丝绸()的山岭()的荒野
四、修改病句。
1、我估计这道题目肯定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星期天我们在学校运动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任选一题)
1、小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6篇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éi bèi
jiě shì
chǎnɡ huī
jiān rèn bù bá()()()()Yào jì xī gài chénɡ fá xiào zhú yán kāi()()()()
二、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固执(zhí zhì)气馁nei lei 挚(zhí zhì)友 上锁(suǒ shuǒ)...虱(sī shī)子 撒(sā sǎ)网 大臣(chén chénɡ)狰狞 ling ning ...
三、补充词语,再选两个词分别写一句话。(6分)
胆大()为 莫()其妙 全神()注 一丝不()疑()不解()定不移 半()而废 气急()坏 [造句] [造句]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9分)
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告诉大家,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罗丹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
2.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比如“关羽失荆州”的下部分是,“水滴石穿”的下部分是。我还能写另外的歇后语 3.《渔夫的故事》选自 著名的民间故事。这本书又叫《天方夜谭》。书中有我们熟悉的故事,如《 》 《 》等。它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的“ ”
五.按提示填空,体会引号的作用。(7分)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里的引号表示,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也像花朵一样,容易受到。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地。
这里的引号表示 需要,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了 的地步。六.根据要求写句子。(5分)
填写关联词
1、()你已取得不小的成绩,()眼力还不够。
2、()病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会治好的。
3、他把一只虱子吊在窗上。(改为“被”字句)
4、他的样子很可怕。(改成比喻句)
5、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缩句)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7分)
(一)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写,把金鱼 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xiù huā()那样细致;有时又 huī bǐ()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一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1分
2、补充词语。3分
鲜艳的()细致地()高兴得()
3、写一句话,用上“有时……有时……有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划出对青年的神态描写的句子。我也能把小妹妹专心读书的神态描写出来。3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3分)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挣扎着。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了师,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心侍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侍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因此,在三年里头,他懂得了不少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去以后,师傅要他读些医书、药典。从此,华佗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忽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转。”人们责怪华佗不懂医道。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历尽艰辛: 如饥似渴: 2.文章用“//”分为了三个部份:学医——看病——下山,抓住要点把每个部份的段意概括一下,再合起来便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请写写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3.师傅为什么装病呢?请仔细读文章的第二部份,应选择()。(2分)① 仅仅是和徒弟们们开个玩笑,逗逗他们。
② 为了试试华佗的本领,让他早日下山为别人治病。③ 为了试试徒弟们的本领,看谁学得最好。
④ 为了考验哪个徒弟是真关心他的身体,最敬爱他。
4.面对师傅的病情,华佗是怎么做的,请用“——”勾出相关语句;而别人的反应是什么,请用“~~~”勾出来。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的体会是
(共4分,勾句一个1分,体会2分。)
5.文章第一部份写的华佗学医的情况和第二部份写他给老师看病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6.联系上文,可以体会到“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请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写下来。(4分)
7.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2分)
八、习作(30分)
生活中像华佗一样值得我们敬佩的人有很多。现在就请你选一个你敬佩的人用一两件事向我们介绍他。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7篇
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科第七单元目标检测题
(全卷100分,书写占3分)
班别: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我会连。(8分)
zāo
lǎn
ɡuǎn
zhěnɡ
jiāo
kào
ɡǔn
fān
整
滚
糟
管
靠
懒
浇
翻
二、读拼音,写汉字(20分)
sònɡ ɡěi chī kǔ fēi chánɡ xué wèn shí jiān
ɡōnɡ ɡònɡ qì chē fēn bié zhǐ yào méi yǒu
三、选词填空。(8分)
气汽
水
车
天
生
公 共
平
总
园
同
四、写出意思相反的词。(8分)
是——( ) 甜——( ) 熟——( ) 冷淡——( )
合——( ) 长——( ) 那——( ) 马虎——( )
五、照样子,连一连,并把字写在括号里。(5分)
八 又 禾 门 田 口
寸 中 力 刀 乞 日
(对) ( ) ( ) ( ) ( ) ( )
六、把合适的`词语用线连起来。(8分)
高兴的 鲜花用心地 练习
美丽的 种子大口地 培育
煮熟的 表情小声地 吃着
规定的 日子刻苦地 说话
七、汉字加减法。(9分)
1、加一加: 例:下(虾)(虾米)
中( )( ) 立( ) 青( )()
2、减一减: 例:进(井)(水井)
伙( )() 汽( )() 把( )()
3、换一换:例:时(过)(过去)
活( )() 位( )() 伴( )()
八、照样子,写一写。(10分)
懒洋洋地躺在床上 懒洋洋地
慢吞吞地吃饭 慢吞吞地
兴冲冲地走进来 兴冲冲地
把地翻松 把
十分用心 十分
九、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9分)
(1)我们要学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_______________,才有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7分,2+2+3)
一天下午放学后,王明和李亮一块儿回家。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位老爷爷背着一大包东西走过来。他们俩急忙跑过去,帮助老爷爷把东西送回家。
(1)这段话共有句。
(2)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 (3)这件事写的是 和 帮助 。
十一、看图写话。(5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8篇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9篇
1.填一填。
(1)折线统计图既能看出数量的( ),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 ),分为( )和( )两种。能同时看出两组数据变化情况的是( )统计图。
(2)反映一家人身高情况,用( )统计图较好;反映一个人身高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小红为了提高自己的跳绳成绩,最近一段时间练得很刻苦。她记录了每天的锻炼情况,并绘制成了统计图。
(1)小红第( )天到第( )天跳绳成绩提高最快,第( )天到第( )天提高最缓慢。
(2)估计小红第6天的成绩大约是( )个/分,达到每分钟130步大约是在第( )天。
3.下面是某市5月份第一周(1~7日)每天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1)这是一幅( )式( )统计图,它适合表示( )组数据的( )情况。
(2)这周中,( )日温差最大,相差( )℃;( )日温差最小,相差( )℃。
(3)这周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是( )。
二、巧手操作。(32分)
1.下面是阳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统计表。请完成折线统计图。
(1)该校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增加最快的是( )年,比上年增加了( )辆。
(2)平均每年拥有汽车( )辆。
(3)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
2.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1)( )飞机的飞行时间长,比( )飞机长( )秒。
(2)起飞后第15秒,甲飞机的高度是( )米,乙飞机的高度是( )米。
(3)起飞后(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三、解决问题。(35分)
1.下面是某股票昨天的交易价格统计图。
(1)每天股票交易的开始时间是( ),一天交易( )小时。
(2)该股票前一天的收盘价(每天股票交易结束时的价格)是10.55元,昨天收盘时( )(填“涨”或“跌”)了( )元。
(3)你能说说该股票昨天的走势(价格变化情况)吗?
(4)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该股票昨天交易的平均价格大约是多少元吗?
2.下面是甲、乙两地去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1)两地的月平均气温哪月相差最大?低温是高温的几分之几?
(2)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地一年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10篇
一 年级第 七 单元过关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成绩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箩(luó nuó)筐 悯(mǐn mǐng)农 乘(chén chénɡ)凉
寒冷(lěng lěn ) 粮(niáng liáng)食 辛(xīn xīng )苦
二、多音字组词(6分)
长 zhǎnɡ() 要yāo() 种 zhǒng()
chánɡ() yào () zhòng()
三、看拼音写词语。(12分)
huǒ bàn méi yǒu shān dòng gān liang
hé miáo tónɡ xué bǎ shǒuhán lěnɡ
xīn kǔkòng xián shōu cheng nónɡ fū
四、加偏旁组字,再组词。(12分)
干 () 同 ( ) 寸 ()
乎 () 令 ( ) 古 ()
五、填上合适的词。(12分)
()的嘴巴 ()的口袋 ()的蚂蚁
()的夏天 ()的鼻子 ()的农民
加动词:( )肥料 ( )土 ( )树
( )粮食 ( )草 ( )树坑
六、选择正确的字或词填空。(8分)
1、 座 坐 我 找
(1)这是你的( )位,请( )下 。
(2)( )很快( )到了爷爷。
2、 快乐 欢乐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到处是一片( )的气氛。
(2)你今天为什么这样( )?
3、 生气 神shén气
(1)这只小猫跑来跑去,( )极了。
(2)一看到我做错事,妈妈就会很( )。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34分)
1、《古诗两首》中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的句子是 , 。对农民深切同情的`是,犹饿死。
2、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蝈蝈躲在下乘凉,他们有的唱歌,有的睡,个个。
3、小野猪、和小袋鼠上山栽树。学习了19课,你知道种树的过程吗?(1)施肥料(2)挖树坑 (3)培泥土(4)浇水(5)栽树苗
请排序号: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大自然的邮票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nèn)嫩的芽瓣(bàn)。夏天的树上,挂满肥(féi)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tú)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g)。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yóu piào),把一年四季寄(jì)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 )句话。
2、填空:
(1)、一年有 、 、 、四个季节。
(2)春天的树上,芽瓣是 的;夏天的树上,叶片是 ___ __的;秋天的树叶颜色有__ _色和 色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11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400字:她高高的个子,一双锐利又会说话的眼睛,两只灵敏的耳朵。她对我们很关心,认真教导我们学习。她就是我的班主任——梁老师。
有一天,梁老师正为大家提供复习的题目。课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只听见粉笔“唰唰”地写个不停。突然,课室里传来“嗡嗡”的说话声,有人在开小差了。梁老师转过身来,一眼瞟过去,在一个地方停了下来。老师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她把目光射向那位同学,好象在说:“注意了,认真完成题目,不要说话哦!”那位同学马上意识到,并立刻做好。瞧,梁老师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真是名副其实。
记得还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去背书,老师那雪亮的眼睛看见陈敏儿的鞋带没系好,她马上放下书走上去,蹲下来,帮陈敏儿系鞋带,鞋带帮好了后,又开始听着我们背书。这有给了我们爱抚。
每当下课了,老师总跟我们谈天说地,象我们的大姐姐(好朋友)一样,和我们聊天,到了上课的时间了,我们还恋恋不舍地回到了教室,我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
老师别有用心地与我们接触,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老师说,在开学的前一天,她做了梦,梦见在秋游的时候与我们到飞机场,一起骑着自行车,有的同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12篇
小学语文S版第七单元教案(四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S版第七单元教案(四年级下册)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鸟的天堂》《鲸》《麋鹿》是精读课文,《小狮子爱尔莎》是略读课文。本单元四篇课文都与动物有关。《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美“鸟的天堂”、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鲸》介绍了有关鲸的一些知识。《麋鹿》介绍了麋鹿的特点和它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小狮子爱尔莎》讲述了“我”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又把它送回了大自然的事,表现了“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都写动物,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鸟的天堂》重点以写景为主,写适合鸟儿生存的“家园”――大榕树。因为大榕树蓬勃茂盛,所以才能见到群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在这里鸟儿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鸟儿,大自然的生灵互相依存。《鲸》从鲸的形体特点、它不属于鱼类、它的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麋鹿》不但介绍了麋鹿的特点,还讲述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小狮子爱尔莎》着力表现“我”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深厚的感情。本单元围绕“了解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这一专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单元前面编排了导语并配有情景图。导语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心理。导语还提示单元阅读的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情景图上画有三位小朋友,他们围绕动物展开对话,对话内容源于课文。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动物世界,主动阅读,积极探究。本单元安排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学习专题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整个单元围绕动物组织材料,加强了语文百花园的学习内容和课文的联系。语文百花园七中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的是一首写画眉鸟的诗,“我的采集本”收集了一组写动物的成语,“阅读平台”编排的是一则写狮子和鹿的寓言故事,“语文大课堂”围绕“动物寓言故事”编排学习内容。教学时,教师要把握编排意图,加强整合意识,落实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动物的特点,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视语言积累。本单元要求随文认识19个生字,会写19个字,掌握常用词语。25 鸟的天堂教材简析:《鸟的天堂》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设计理念: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情感教学就是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折射的情感情境中,使学生共同完成内心体验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在这个体验和丰富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情感积极投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与角色沟通,真正做到入境、入情、入心,达到“心入我书,我心入书”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三者融为一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核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品析、感悟、体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教学追求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1、认“桨、榕、纠、暇”等4个字,会写“桨、纠、逼、禁、暇、抛”等6个生字。掌握“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等词语。2、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2、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1、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2、(板书“鸟的”):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小鸟生活的乐园)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查找了有关资料,关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五百年前,这里原有一个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有二公顷的小岛。岛上的榕林栖息着数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鹤和灰鹤最多。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飞舞,嘎嘎而鸣,蔚为壮观。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鸟的天堂》,1982年他亲笔题了“鸟的天堂”四字,更为这风景区增色不少。)[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4、是啊,70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巴金先生于1933年途经此处,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使这里名扬四海。谁能来介绍作者巴金?[对作者巴金的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生字、新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语)①认读生字:桨、纠、逼、禁、暇、抛(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也可以读字组词)②认读词语: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自由读课文,你对鸟的天堂有了那些新的认识?[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认识。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回答可能不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信心。]2、那么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景象?3、汇报,交流。(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4、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部分,那么在见到“鸟的天堂”之前和之后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呢?(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不再困难。)第一部分(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部分(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部分(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鸟的天堂第一次 经过时第二次 再次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读词语: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吗?3、是的,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现在也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鸟的天堂吧!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学习1―4自然段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2、赏析好句(课件出示)“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3、指导朗读。学习5――9自然段过渡:“我们”一起出去游玩,这一次有没有看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1、仔细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2)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呢?你是通过哪些语句子看出来的?(3)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13篇
第一,在我们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习作要求是认真观察生活喜欢书面表达,鼓励学生写作,愿意将自己的习作一朗读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加上小练笔,就能很好地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四年级上册总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是大自然的神奇、观察和发现的奥秘、奇妙的童话世界、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世界遗产、人间真情———爱、成长、科学技术。我们纵观这八个单元可以将一单元的自然景观和五单元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单元主题教学———景物描写,这样结合可以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类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掌握。还比如在整个四年级上册总共只有5首古诗,而这五首古诗都是送别诗,所以将这五首古诗放在一个以“送别诗”为主题来教学。可以让孩子对送别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
二、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之运用
一单元和五单元是写景文章与小练笔的结合,整本书五首诗歌是送别诗与小练笔的结合。在写景的一单元和五单元教师让学生说出这七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些景物,如第一课讲的是钱塘江大潮,第二课讲的是大峡谷……,学生在找到这些景物之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自然+人文=旅游”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这些景物都是我们选择旅游的最佳地方。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如何在这种没有故事性的文章中获取阅读的快乐呢?此时板书“仿佛真的看到了!”这里教师以《观潮》为例,教孩子在边读边想象中,能不能看到这些景物,此时就让孩子们拿出练习本,每一篇文章用一两句话概括并写在练习本上,此时不是让孩子们立刻交上来。而是让孩子们大声读出来分享给同学们听,欣赏好的文章,帮助改正有错误的地方。在同学们展示的时候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如“《火烧云》世界上真是无奇不有呀!这火烧云应该是孙悟空的老婆吧,不只有七十二变,而且变化多端,一会儿变成小狗,一会儿变成狮子,一会儿变成马,看着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这位同学的描写来看他是看到了火烧云的变化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的特点。说明他是把文章看明白了的,而且他能很好的将生活实际和之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写作中,这种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既可以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二处是以“送别诗”为主题进行的主题教学,这五首古诗分别是第五课的《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第二十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语文园地六中日积月累《过故人庄》,从分布来看是很零散的,既然这五首古诗都是以送别为主题何不以“送别诗”为主题教学呢?这样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送别诗,这五首古诗学完之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送别诗歌来讲解给大家听,更深一步的加深孩子们对送别诗歌的学习。在这之后让孩子们总结送别诗歌中一般都是用什么来表达离别之情,试着给你即将远行的朋友写一首这样的诗歌来表达你们的送别之情。在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中孩子们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之利与弊
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也一样。首先它是有很多优点的,如:根据新课程标准来看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并且是在符合孩子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第一单元中每一篇文章都写一两句话,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为我们本单元的的习作打下基础,有利于孩子们对本单元习作的学习。但是这样的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也很容易形式大于内容,如果教师把没有联系的单元硬生生的结合在一起或者没有真正的抓住这个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别和目标,就会浪费一大笔时间和精力。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明显的下降.
从整体看来,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它是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有利于孩子们知识的运用和发展。整体情况是利大于弊。所以我们应该合理有效的运用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结合这种教学方式。
摘要: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教师在遵守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以主题为线索,探究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每个主题都会涉及到相应的习作目标,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同时进行小练笔,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知识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论述单元主题教学与小练笔的结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14篇
实践“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打好学生素质基础,让学生在快乐读书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同时,注重陶冶学生情怀,让多彩而悠久的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发展健康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构建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是要以关爱、诚信为基础的,呼唤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付出更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了解内容
1.复习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三组词语:
(1)真好 舒适 温暖 躲进
(2)繁茂的绿蔓娇嫩的鸣叫蓬松的球儿神气十足地站一点点挨近友好地啄淘气地陪伴
(3)信赖,?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所列词句,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珍珠鸟外形特点,感受小家伙的可爱与作者的喜爱
(1)课件依次出示:鸟声——珍珠鸟——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悟。
(3)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外,注重体会情感。(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不但写了小珍珠鸟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品读课文4-6自然段,体会小家伙与作者的亲密进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①过渡:这小家伙挺讨人喜爱的,其实啊,它还很机灵,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师巡视,引导学生运用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去读课文。(读书应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让表现较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一些词语,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老师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小珍珠鸟与“我”亲近是有一个过程的。)
④品读感受课文第4自然段(按“起先——渐渐地——后来”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字词体会小珍珠鸟与“我”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呵护为前提的。)。
学习第一层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读懂的内容(小珍珠鸟胆子慢慢大了,与“我”近了)。
c.再读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
学习第二层次“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a.师引读。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竟然”“一点点挨近”让学生明白小珍珠鸟胆子又变大了一些,出乎作者的意料)。
c.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层次“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体会“友好地啄”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时的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成了朋友。
⑤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
(2)以读代讲学习第5自然段。
①出示:“白天;傍晚 。”引读。
②着重理解“再三呼唤”这个词。
③齐读第5自然段。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过渡: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课件出示课文中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觉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小珍珠鸟睡得这样甜,可能在做什么梦?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幅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
④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出读时应注意什么?然后再读这一自然段。
3.诵读第7自然段,回味美好境界,理解相互信赖是和谐共处的基础。
(1)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看到这美好的画面(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熟睡),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唤——
课件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课件出示:一组动物与我和谐相处的画面,并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师: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间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只要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美丽的奔跑和飞翔,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快乐……
(3)课件出示:仿照“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写出自己的格言。
宽容,。
诚信,。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同学们,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情感,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一起努力地去追寻世间的种种神奇境界吧!让世界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赖!
板书设计:
20.珍珠鸟
怕人——亲近人——信赖人
(躲进 四周) (挨近 放心 友好 陪伴) (趴在肩上睡着)
(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