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大先生课文阅读答案
笑谈大先生课文阅读答案(精选5篇)
笑谈大先生课文阅读答案 第1篇
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⑥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19.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所在。(2分)
20.第④段中写道“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仔细阅读③④两段文字,概括“五四那一两代人”的模样的特点。(3分)
21.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赏析。(5分)
22.根据上下文语意,在第⑩段的▲处,填入相应的.词语。(2分)
23.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西方的谚语说“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对于“相”和“心”,结合以上文章,谈谈你的想法。(4分)
参考答案:
19.①鲁迅先生长得好看。②鲁迅先生很好玩
20.①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②各有各的可圈可点③一个个都是书生文人的本色
21.①运用了比较的手法。
②更加突出了鲁迅先生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和西方文豪比,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22.心胸狭窄、不知宽容(意思对即可)
23.(1)“相”和“心”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的外在表象常常反应着他的内心状态。(老师有老师的范,屠夫有屠夫的范。)
(2)“相”和“心”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一个人的容貌体态并不能判断他的心灵是高尚还是卑鄙。(卡西莫多模样丑陋,心地善良。)
(从任何一个方面回答,或两方面都有兼顾,能自圆其说,均可给分。)
笑谈大先生课文阅读答案 第2篇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
这大先生即是鲁迅,其实鲁迅对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我们都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从进入初中以来,语文课本就有几篇鲁迅的文章,使我们现在一看见鲁迅的文章就避而远之。所以有一句话我们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或许就是过多的鲁迅文章对我们影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我原来对鲁迅古板严肃的想法。
书中收录了八篇陈丹青的演讲稿,从不同角度分析鲁迅,我也不知道原来鲁迅的一生并没有想象中的无趣,不但不无聊而且令我对鲁迅产生了更多的好奇。第一篇稿子讲述了作者欣赏鲁迅的两大原因一是好看,二是好玩。其实鲁迅的照片我们是见多不怪了,第一眼我个人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好看的人,但至少很耐看,后来见了更多文人的照片发现其实那个时代鲁迅还真的是如陈丹青所说很好看。文中描述鲁迅的脸是一张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调皮。这个分析就像是对蒙娜丽莎微笑的分析,我不知道一张各种角度各种照片看起来表情都是严肃不变的鲁迅的表情,竟然能有这么多不同的思想品质。好玩对我的吸引力会比较大一些,因为在印象中老先生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对我们来说都是比较沉重或是对我们吸引力不大的,毕竟那是上个时代的事情,讲到现在来说已经落后了,而且作为课文来让我仔细学习品析还是会反感的。在陈丹青老师的描述下,鲁迅的人物形象变得多变有趣起来。老先生有什么好玩?在生活中他会与朋友开开玩笑,讲讲趣事,其实总是自嘲也可见他是在开自己玩笑。鲁迅和论敌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见了敌人分外眼红,却是关系很亲昵。古今中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人没有几个,而鲁迅就是少数人中的一个。所以以后在阅读他文章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带着抱怨的思想去研读分析了,更多的会是去寻找他或许想表达的幽默。讲到死亡,其实对鲁迅来说并不是十分深刻,虽然他被通缉,被许多人憎恨但始终没有遭遇什么不测,最后也去上海安定,或者说躲去了上海。但是鲁迅对自己的死亡不是很深刻,在他的遗嘱中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然后他对自己的葬礼也是“拉倒”“埋了”几个字来概括,虽然最后他的葬礼并不如他所愿的从简。老先生十分擅长哀悼的文章,他的语气之中没有过多的沉痛,更多的是克制,质朴,平淡。其实鲁迅身边的人很多都是死于非命,因为那个时代人们总是要肩负许多的责任,或许没有老先生的文章来哀悼这些人我们或许都不会去在意这些人的事迹。但是鲁迅自己的死亡或许对他们那个年代来说是相对较好的,他是病死的。或许,这是幸运的。
鲁迅籍贯浙江绍兴,其实我还可以攀个亲戚什么的,呵呵。老先生去上海是为了躲藏逃避,因为上海有租界。但是在他病十分严重的时候,许多人劝他去国外养病,他都拒绝了。老先生是情感上的民族主义、生存上的现实主义。而且通过书我还知道了一个趣事,《且介亭杂文》名字的由来是老先生将“租界”两字各取一半,变为“且介”,或许这也是老先生的好玩之一吧。当时上海的文化也是吸引鲁迅的原因之一,上海是当时中国第一座具有世界意识与现代规模的大都市,而鲁迅的文化立场是一位世界主义者、现代主义者,整个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艺史可以说是上海文艺史,其实鲁迅选择上海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鲁迅弃医从文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鲁迅和艺术,或者可以说的更详细一些是美术有很大的渊源这或许是一些人还不知道的事实把。稿子里说到鲁迅对木刻十分欣赏,但他自
己却不是十分擅长,他自己掏腰包会请老师来教热爱木刻的学生学习,并且帮这些学生发表或是自己买来画册与他们分享。书中列了鲁迅某两年的购关于美术的书的清单,这个购书数量之大到难以想象,而且这只是关于美术方面的,老先生对于美术的研究并没有占据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看到了闲静、入迷、自得其乐、沉溺于美术世界的鲁迅。他有收藏癖,他会请别人帮忙从国外带画,自己也经常买来收藏所以身边有不计其数的画。虽然我没有看见过鲁迅对其他画的赏析,但从陈丹青老师的描述中看出鲁迅的才能,作者称老先生不是专业却比专业的点评更让作者感到精致细腻。
鲁迅是谁?这个讽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鲁迅,而是我们,我们对鲁迅的过分研究,导致洗脑,从而我们改变了。
西湖区 杭州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 第3篇
鲁迅去世的时候,爱子周海婴还不太懂事,作为后来渐渐长大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身影已渐行渐远,那么,父爱,又该从何处感知?
相对于新文学中“金刚怒目”的鲁迅,从鲁迅的旧体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慈父”的形象。人们习惯于用“严”来形容父亲,似乎宠孩子的只有母亲,而鲁迅于“荷戟独彷徨”外,在旧体诗中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邻家大叔的形象。鲁迅晚年得子,高兴之情常溢于言表。1932 年12 月31 日,在他书赠郁达夫的一首七言绝句《答客诮》中,这样写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一位老者,过分宠爱幼子,鲁迅觉得理直气壮,他解释到:勇猛的老虎,也有不时回头看小老虎时的温柔,何况人乎?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太过于平常。然而只有鲁迅身上也有这份情怀,这份平常,一位立体的鲁迅才会完美起来。也不会让人将鲁迅理解成一个阴暗、冷酷、偏激的人,有了这种爱作底色,鲁迅的战斗性才有了现实的根据。
还有鲁迅的《自嘲》,这首诗中除过长期以来理解的战斗性外,这首诗中还有父子情深。现录于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中的爱子情怀从什么地方可以理解,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四句。鲁迅1931 年2 月4 日致李秉中的信中说自己“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于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又,内山完造在《花甲录》中对这首诗有一段回忆:“先生那时在国内其实是处于四面八方围攻中,在孤军奋斗着。那时先生曾把一篇述怀拿给我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听了先生的说明,我哭了。当我抬起泪痕满面的头时,我看到先生也哭了。”这里面的“千夫所指”,它所包括的,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还有一部分“自己的人”的指责和谩骂。此处不再赘述,相关的论述也已经很多。“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爱过甚,不令就塾。饭后,即饮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帖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狂士也。”俯首甘为孺子牛,实际的情况就是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嬉戏。鲁迅先生所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未尝不是这种在家的小天地中享受父子之情的天伦之乐。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200字 第4篇
近来读陈丹青先生新作《笑谈大先生》,此书慷慨淋漓,视野开阔,文风典雅,文笔清新。在中国研究鲁迅衮衮诸公,谈及鲁迅能及陈丹青者,而出其左右者,不多也。
切入点基本上能超越意识形态,古今中外之思想能融入一炉,大有洞见。在王小波仙逝之后,能以其有思想力引人深思且能发人深醒者,陈丹青先生当之无愧。
高中浅读鲁迅先生之后,多年来未曾细读,今日之后,当重拾鲁迅,当放下、躲进小楼,修身养性,喝茶养生。
笑谈大先生课文阅读答案 第5篇
大概( ) 羞愧( ) 悔恨( )
2、用“||”将这段话分为三层,并写层意。(3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我”又羞愧又悔恨的原因是 。(1分)。
笑谈大先生课文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