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内脂素论文
血清内脂素论文(精选7篇)
血清内脂素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病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4例, 女30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3±2.8) 岁。按照病情分成A、B两组, A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8例, 并发高血压患者4例, 心脏供血不足患者7例;B组患者中, 男14例, 女12例, 并发高血压6例, 心脏供血不足患者5例;另外选取25例无冠状动脉病变健康情况正常者作为C组, 其中男15例, 女10例。
1.2 方法
1.2.1 病人资料
分别对3组人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 记录血清内脂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具体含量, 然后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找到血清内脂素、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得出医学论证[1]。在检测过程中, 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结缔组织病、肿瘤、肝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等的病人不能纳入。在做检测的近期内不可使用抗凝药物、抗生素等, 避免其对血清内脂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
1.2.2 标本采集与检测
血清内脂素使用ELISA方法检测,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血清内脂素标本, 采集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 3 500 r/min离心15 min, 取血清0.5 L, 20℃保存, 一周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使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超敏C反应蛋白标本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1.8 mL, 加入内含0.2 mL的EDTA-K2抗凝剂的试管内, 即时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物质含量:先检测A组中各患者的血清内脂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 对其分别求平均值;再对B组同样检测, 并分别求平均值;最后检测C组, 做同样处理。
1.4 统计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A、B、C三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所得数据比较
表1结果显示, A组的血清内脂素比C组增长了2.70%, B组的血清内脂素比A组增长了11.18%, 各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比C组增长了1.58%, B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比A组增长了3.11%, 各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数据说明, 血清内脂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随冠状动脉病情加重而不断增加。
3 讨论
冠状动脉心脏病如今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进行外科手术。目前手术有两种方案: (1) 冠状动脉管扩张形成术, 增大管直径。医生把一支细长的导管从患者的腿部或手部的动脉通入, 顺着血管走行到冠状动脉处, 导管上带有一塑料气球, 在阻塞处使气球膨胀, 从而挤压堆积物, 使血管恢复畅通, 达到治疗的目的[3]。 (2) 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 建造新的动脉形成通路。此手术技术要求颇高, 医生会让病人在心脏停止运动的前提下, 从病人腿部取出一段静脉, 然后割开胸部, 用取出的静脉在冠状动脉处搭建新的通路。还有某些药物在病发时可服用,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肌, 减少心肌疼痛, 调节心律[3]。但不管是手术还是药物治疗, 仍然有很多人死于冠状动脉病, 所以冠状动脉病的防御工作必不可少, 要加强冠状动脉病预防的研究。可以做如下努力:平时适当锻炼身体, 保持情绪的稳定, 不要过于激动,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多吃素食, 戒烟戒酒, 同时也要防止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 传统的危险因素已经不能很好的防止冠状动脉病的发生, 新的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的发现将被提上日程。通过实验, 血清内脂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患者体内的含量有所不同, 并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含量不断增加。因此血清内脂素的含量就暗示了冠状动脉病的病变情况, 含量越多病情越重, 所以, 通过密切关注人体内的血清内脂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 可以提前清理阻塞, 使血管畅通, 防止冠状动脉病的发生, 减轻疾病给人造成的巨大痛苦[4]。通过血清内脂素、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分析研究, 对冠状动脉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长久而深刻的意义, 是治疗冠状动脉病的最佳手段[5]。希望更多的科学研究者投入到医学领域, 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的心态、无限的责任感将科学研究进行到底, 争取做好疾病的全方位防治。
参考文献
[1]龚春, 黄绍烈, 章杨龙, 等.血清脂蛋白 (a) 、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C) :597-600.
[2]陈亚丽, 谢雪玲, 王阳.血清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疾病进展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 2007, 29 (5) :4401.
[3]姚友杰, 杨敏华, 许炳灿, 等.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 16 (6) :323-327.
[4]薛玉玮, 宋卫青, 原江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0, 23 (1) :81-81.
血清内脂素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绝经后/中医药疗法,@固肾健脾方/治疗应用,人类
脂肪因子已经被证实可以影响和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及各种功能,其中部分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与骨代谢有密切关系[1,2]。内脂素和抵抗素是近年来发现的脂肪因子,已被证实参与成骨细胞凋亡、增殖及Ⅰ型胶原表达等过程[3,4],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清楚。中药在骨质疏松治疗中有独特优势,尤其是补肾中药的作用,已被许多研究证实[5,6]。本研究通过观察固肾健脾方对绝经期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的影响及对内脂素和抵抗素的调控作用,以期探讨抵抗素和内脂素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及其固肾健脾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以DEXA测量腰二至四椎体(L2~4)骨密度(BMD):T值>-1.0SD为正常;-1.0SD>T值>-2.5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T值<-2.5SD,合并骨质疏松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1.2 纳入标准
①绝经1年以上,年龄48~55岁;②骨密度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③能够收集到较为齐全的相关资料;④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个月内服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同意和配合进行研究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4~2010-05符合上述标准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85例。其中年龄最小49岁,最大5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在年龄、体重、骨密度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用药
两组除了给予钙尔奇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 600mg口服外,观察组给予固肾健脾方口服,该方由龟板、龙骨、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三七、沉香末等组成,每天1剂,水煎取汁200ml,分2次温服。3个月为1疗程。
2.2 观察指标
采用DEXA测量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测定血清中内脂素和抵抗素水平,试剂盒均由武汉优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用undefined表示,先行正态性分析,符合要求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
3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的测定
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3.2 两组治疗前后内脂素、抵抗素水平的比较
见表2。
4讨论
骨质疏松症属祖国医学“骨痿”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肾之合骨也,其荣发”,《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各种原因导致肾(气、阴、阳)的不足,均影响骨髓和血之化源,精不生髓,骨失髓血充养而发病。固肾健脾方是本科的经验方,该方由龟板益肾坚骨、滋阴补血,龙骨固肾强骨,二者共为君药,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温补肾阳、益精血、通经络为臣药;君臣相须共奏阴阳并补之功;佐以田七、丹参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健脾,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沉香归肾经,气味芳香,引药入肾,为使药。此既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充肾精,又达到补中寓通,补而不滞的目的。经长期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方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疾病,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减少骨折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观察结果显示,固肾健脾方可有效防止骨密度的下降,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内脂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细胞因子,在骨髓、肝脏、肌肉、淋巴细胞及胎膜中均有表达。对内脂素的研究现在多见在内分泌方面。普遍认为内脂素具有以下的功能:(1)内脂素具有类胰岛素和降血糖的作用;(2)参与炎症应答;(3)可以调节脂代谢;(4)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作用。本研究发现两组在治疗前的内脂素水平差别不大(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内脂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也低于观察组治疗前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固肾健脾方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内脂素水平。
抵抗素是存在于血浆中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蛋白,抵抗素可诱导胰岛素抵抗,抑制脂肪生成,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和内皮细胞的活化,此外,抵抗素可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目前对于抵抗素与骨代谢的关系研究较少。Oh等[3]认为抵抗素与成年男性腰椎BMD呈负相关,并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认为抵抗素是腰椎BMD的独立影响因子。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抵抗素水平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固肾健脾方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抵抗素作用效果不明显。究竟抵抗素能不能反映骨代谢的情况,值得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hie YJ,Lee KH,Chung SC,et al.Effects of body composition,leptin,and adiponectin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repubertal girls.J Korean Med Sci,2010,25(8):1187.
[2]Hipmair G,Bhler N,Maschek W,et al.Serum leptin is correlated to high turnover in osteoporosis.Neuro Endocrinol Lett,2010,31(1):155.
[3]Oh KW,Lee WY,Rhee E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resistin,leptin,adiponectin,ghrelin level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iddle aged men.Clin Endocrinol(Oxf),2005,63(2):131.
[4]Xie H,Tang SY,Luo XH,et al.Insulin like effects of visfatin on human osteoblasts.Calcif Tissue Int,2007,80(3):201.
[5]张梅岭,卫泽武,郑笛.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机理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6):413.
血清内脂素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5.3±6.1)岁,妊娠时间22~38周,平均孕周(29.7±4.3)周,病程3~20周,平均病程(18.6±3.7)周;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5.5±6.2)岁,妊娠时间22~38周,平均孕周(29.4±4.2)周,病程3~20周,平均病程(18.1±3.6)周。两组孕妇年龄、妊娠时间、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血糖检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②孕妇治疗依从性良好,无胰岛素耐受表现,符合胰岛素和中药方治疗适应症;③孕妇和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治疗风险,愿意治疗并配合研究。
(2)排除标准:①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炎、心脏病等妊娠期疾病;②孕妇妊娠前即患有糖尿病;③孕妇患有炎症、内分泌疾病或慢性炎症等疾病,影响血清内脂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hs-CRP水平;④孕妇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所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确诊后立即收入院,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个人饮食和运动习惯,以及患者体重、孕期、劳动强度等生理特征,给予饮食及运动指导。计算患者正确的饮食能量分配和运动量,妊娠早期热能摄入7500~9200 kJ/d,中后期每月可增加800 kJ,其中主食325~400g,含碳水化合物200~250g,妊娠全过程体重增加不超过12kg,且妊娠7个月后体重每周增加不超过0.5kg。每日运动1~2次,每次户外散步约20 min。
同时,所有患者经血糖检验、心肺肝肾功能评估和全身体格检查后明确治疗适应症,给予对症治疗。试验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中药方治疗,即首先根据血糖动态监测水平调整胰岛素泵给药剂量,人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26],初始剂量0.4 U/(kg·d),基础量占全天总量50%,24 h持续给入,余下50%为三餐前负荷量,皮下注射。中药方成分为葛根、黄芩15 g,知母、杜仲12 g,麦冬9 g,水煎后口服,每日1次,连续治疗15 d。对照组仅给予单纯胰岛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2ml,常规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hs-CRP水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BD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内脂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15d和30d两组患者上述血清水平均有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妇最常见且危重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流产、巨大畸形儿的发生等常见病并发症,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由于妊娠期孕妇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远高于正常人群且过度补充营养物质往往导致孕妇营养过剩、高血糖,血糖调节障碍,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3]。因此,饮食和运动指导一直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首要治疗措施。结合患者病情和身体条件,充分评估患者日常能量所需,指导科学摄入,避免摄入过多食物加重患者血糖。同时,结合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者体内糖代谢,有助于降低血糖,缓解糖尿病所致临床症状[4]。
虽然运动和饮食干预一定程度可有效降低和稳定患者血糖水平,但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必须经降糖药物治疗方能有效控制血糖,故部分患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而妊娠期糖尿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现象,且胰岛素敏感性较差,最终导致治疗无效和失败[5]。
中医研究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围,其病机为阴虚,压力过大,肝郁化火,患者发病前多有禀赋不足、贪食甘美、劳欲过度等病史,故治疗主张滋阴。本研究中药方中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功效;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功效;葛根具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作用;黄芩具有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作用;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和安胎作用。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可治津伤口渴、烦热消渴、壮热烦渴,实现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研究发现中药治疗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可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促使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并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其亲和力,同时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等的分泌)清除自由基。故中药方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效应,促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恢复和症状的改善。
本研究针对患者血清内脂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hsCRP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胰岛素联合中药方治疗可有效降低并恢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上述血清水平,观察结果符合预期,证实了胰岛素联合中药方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青,李国栋.运动加饮食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清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3460-3462.
[2]付冬霞,王光亚,许金秀,等.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7):704-705.
[3]钟方财.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14,20(1):42-45.
[4]蒋红,吴艳,李康,等.妊娠糖尿病使用门冬胰岛素与普通人胰岛素治疗对围产期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061-1063.
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来源于我市市立医院、市直机关医院、中煤三建集团矿建医院体检中心和住院部2013年1月~2014年6月报告病例, 其中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对照组 (正常健康体检者) 各50份病例, 所有入选的T2DM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2]。200例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分别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肥胖T2DM组男性26例, 女性24例, 平均年龄 (42.43±4.46) 岁;非肥胖T2DM组男性29例, 女性21例, 平均年龄为 (41.56±4.62) 岁;单纯性肥胖组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平均年龄为 (42.56±4.74) 岁;健康对照组男性25例, 女性25例, 平均年龄为 (41.24±6.16) 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份病例报告进行研究分析, 逐份阅读、记录报告内容和有关指标。4组人员均在排空大小便基础上, 于上午7:00~9:00采用固定台秤等专人测量身高 (m) 、体质量 (kg) 、血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及腰臀围比 (waist hip ratio, WHR) , BMI按公式计算, BMI=体重/身高2;采集空腹肘静脉血, 采血前禁食8~12 h, 进行血浆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三酰甘油 (three acyl glycerin,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2 h空腹血糖 (2 hours fasting glucose, FBG2h) 、空腹胰岛素 (fasting insulin, FINS)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 测定;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 =FINS (mmol/L) ×FBG (mmol/L) /22.5;并将内脂素与FBG、FBG2h、FINS、HBALC、TNF-α、IL-6进行相关分析, 内脂素由专业检验人员测定, 采用ELISA法测定, 试剂来源美国R&D公司, 按说明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内脂素与炎症因子等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检测结果比较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检测结果, 4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BMI高于非肥胖T2DM组、对照组;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WHR高于对照组, 单纯性肥胖组WHR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各组内脂素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内脂素分别高于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 肥胖T2DM组内脂素高于非肥胖T2DM组 (P<0.01)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FBG、FBG2h、HBALC显著高于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TC、TG、LDL-C高于对照组, 而肥胖T2DM组HDL-C则低于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对照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T2DM内脂素水平与WHR (r值0.488) 、BMI (r值0.227) 、HOMA-IR (r值0.216) 、FBG (r值0.346) 呈明显正相关 (P均<0.01) ;内脂素与HBALC (r值0.187) 呈正相关 (P<0.05) ;T2DM内脂素与TNF-α (r值0.436) 、IL-6 (r值0.357) 、hs-CRP (r值0.432) 等炎症因子呈正相关 (P均<0.05) ;T2DM内脂素与TC、TG、HDL-C、LDL-C、FINS无相关性 (P>0.05) 。见表2。
2.3 内脂素的影响因素
以内脂素为应变量, BMI、WHR、HOMA-IR、FBG、TC、TG、HDL-C、LDL-C、FINS、HBALC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WHR (t=3.413、P<0.01) 、FBG (t=2.246、P<0.01) 对内脂素影响最为明显。
3 讨论
内脂素其基因位于染色体7q22.1~7q31.33区间, 包括11个外显子、10个内含子, 是由47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分子量约为52000, 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3]。
本研究显示, 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BMI高于非肥胖T2DM组、对照组;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WHR高于对照组, 单纯性肥胖组WHR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肥胖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 HDL-C明显降低, HOMA-IR明显升高, 说明肥胖是体内的一种炎症状态, 其本身可引起糖代谢紊乱, 内脂素与BMI、腹型肥胖、体脂含量呈正相关, 肥胖越严重, 体脂含量越大, 内脂素水平就越高。现在认为, HOMA-IR明显升高是糖代谢紊乱的特征, HDL-C明显降低是脂代谢紊乱的特征。
本研究显示, 内脂素主要在内脏组织中呈现高表达, 并与腹型肥胖、FINS、HOMA-IR呈正相关, 与HDL-C呈负相关, 内脂素可以降低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 对胰岛素有增敏作用, 不仅如此, 内脂素还有类胰岛素样效应。内脂素可以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 产生类胰岛素活性作用, 迅速降低血糖, 诱导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 抑制肝脏葡萄糖的生成, 有效防止胰岛素抵抗。内脂素还可以促使葡萄糖转为三酰甘油, 促进脂肪组织的分化、合成、集聚。周倩等[4]研究认为, 内脂素水平与内脏脂肪含量呈正相关, 与腹型肥胖关系密切, 与皮下脂肪堆积关系不密切, 在腹型肥胖和T2DM情况下, 血浆和腹部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上调, 内脂素与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WHR呈正相关, WHR是影响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本研究显示, 肥胖T2DM组内脂素明显高于单纯性肥胖组、对照组, 肥胖T2DM组又高于非肥胖T2DM组;T2DM组内脂素水平与BMI、WHR、HOMA-IR、FBG、HBALC呈明显正相关,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FBG也是影响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进一步说明内脂素与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和糖代谢紊乱有关。内脂素内脏脂肪组织中高表达, 可促使葡萄糖转为TG, 促使TG在前脂肪细胞的聚集, 促使脂肪组织经过旁分泌路径分化、合成和聚集, 产生肥胖, 腹型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又是引起T2DM的关键因素。
目前, 关于T2DM发病机制, 有遗传途径、内分泌途径、自然免疫途径、低度炎症途径, 已经证实炎症在T2DM发生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但关于内脂素在T2DM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显示, hs-CRP、TNF-α、IL-6等炎症因子浓度升高, 血浆内脂素也随之升高, 内脂素与hsCRP、TNF-α、IL-6呈正相关, 内脂素与TNF-α (r值0.436) 、IL-6 (r值0.357) 、hs-CRP (r值0.432) 等炎症因子呈正相关。内脏白色脂肪组织含有大量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并随腹型肥胖程度而增加。内脂素随多种白细胞介素、hs-CRP、TNF-α水平呈依赖性上调, 提示内脂素是一个重要的前炎症因子[5], 说明hsCRP、TNF-α、IL-6等炎症因子与T2DM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 对内脂素和T2DM相关性的研究已逐渐展开, 随着其研究的深入, 有可能在对其发病机制、预防、治疗等方面有所突破。
摘要:目的:探讨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从宿州市立医院、市直机关医院、中煤三建集团矿建医院体检中心和住院部调阅2013年1月2014年6月报告200份, 其中肥胖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T2DM) 组、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对照组各50份病例, 对其一般资料、内脂素及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内脂素的相关因素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BMI高于非肥胖T2DM组、对照组;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腰臀围 (waist hipratio, WHR) 高于对照组, 单纯性肥胖组WHR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内脂素分别高于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 同时肥胖T2DM组内脂素高于非肥胖T2DM组 (P<0.01)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FBG、2 h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 肥胖T2DM组、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TC、TG、LDL-C高于对照组, 而肥胖T2DM组HDL-C则低于非肥胖T2DM组、单纯性肥胖组、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与WHR、BMI、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FBG呈明显正相关, 与HDL-C呈负相关。内脂素与TNF-α、IL-6、hs-CRP等炎症因子呈正相关, 提示与T2DM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内脂素,2型糖尿病,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郭馨云.内脂素的相关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 2013, 34 (22) :3523-3525.
[2]曹艳丽, 单忠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J].药品评价, 2011, 8 (1) :9-11.
[3]李林娟, 李娜.脂肪细胞因子-内脂素的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2, 10 (1) :7-9.
[4]周倩, 梁伟, 余绮玲, 等.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19 (2) :172-173.
血清内脂素论文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60 只健康雄性SD大鼠, SPF级, 体重 ( 190± 10) g; 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SCXK ( 沪) 2008 - 0016。
1. 2 主要药物与试剂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 ( 柴胡6g、白芍4. 5g、枳壳4. 5g、陈皮6g、香附4. 5g、川芎4. 5g、炙甘草1. 5g) 、二陈汤合四苓散 ( 陈皮15g、半夏15g、白术9g、茯苓9g、猪苓9g、泽泻15g、炙甘草5g、乌梅1. 5g、生姜3g) 、膈下逐瘀汤 ( 当归9g、五灵脂9g、桃仁泥9g、川芎6g、丹皮6g、赤芍6g、红花9g、乌药6g、香附3g、延胡3g、枳壳5g、甘草9g) 、金匮肾气丸 ( 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附子4g、桂枝4g) : 均由浙江省中医院中药制剂室制成流浸膏。胆固醇: 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 100208; 3 号胆盐: 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血清型Visfatin ELISA试剂盒 ( 批号: CK - E30165R) 、组织型Visfatin ELISA试剂盒 ( 批号: CK - E30208R) : 由上海原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rizol ( 批号: 131209328) : 上海生工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产品; 逆转录试剂盒 ( 批号: BK1301) 和荧光定量PCR试剂盒 ( 批号: B9704 - 1) : 宝生物工程 ( 大连) 有限公司产品; 引物: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Visfatin上游引物: 5’- ATC CTG CTG GCCACC GAC TC - 3’, 下游引物: 5’- TTG GCC TCC TGG ATTTTC TCT - 3’, 产物221bp; GAPDH上游引物5’- GAC AACTTT GGC ATC GTG GA - 3’, 下游引物5’- ATG CAG GGATGA TGT TCT GG - 3’, 产物133bp。
1. 3 实验方法
1. 3. 1 分组、造模及给药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化痰组、活血组和补肾组6 组, 每组10 只。正常组每天予普通标准大鼠饲料喂养, 其他各组每天予高脂饲料 ( 10%猪油+ 5% 蛋黄粉+ 2% 胆固醇+ 0. 5% 胆盐+ 82. 2%普通标准饲料) 喂养, 同时疏肝组予6g/kg·d- 1的柴胡疏肝散流浸膏灌胃, 化痰组予14g/kg·d- 1的二陈汤合四苓散流浸膏灌胃, 补肾组予17 g/kg·d- 1的金匮肾生丸流浸膏灌胃, 活血组予14g/kg·d- 1的膈下逐瘀汤流浸膏灌胃, 正常组及模型组每天予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 均连续12 周。实验过程中, 化痰组1 只大鼠因灌胃不慎死亡。
1. 3. 2 观察指标及测定末次给药次日空腹麻醉下腹腔静脉取血, 分离血清-20℃保存待用; 分离肝脏, 部分固定液中固定进行病理观察, 其余-70℃保存待用。
1. 3. 2. 1 肝脏病理学变化肝脏组织病理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 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 2010 年修订版) ”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肝细胞脂肪变程度、肝细胞气球样变及小叶内炎症坏死灶判断, 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 ( NAFLD activity score, NAS) [3]。
1. 3. 2. 2 血清及肝组织蛋白提取液Visfatin水平测定采用ELISA法, 其中肝组织蛋白以PIPA裂解液进行提取, 蛋白含量测定采用BCA法。
1. 3. 2. 3 肝组织Visfatin mRNA测定采用Realtime - PCR检测, 以GAPDH作为内参, 相对表达量 ( 2- △△Ct) 表示Visfa-tin mRNA的表达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 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光镜下观察大鼠正常组肝组织结构、形态正常; 模型组肝组织可见肝细胞大泡性重度脂肪变, 伴肝细胞气球样变, 混合性炎细胞浸润, 小叶内炎性坏死灶等NASH表现。各药物干预组肝组织的炎症分布和性质与模型组相似, 但程度明显减轻, 见表1。
与正常组比较△P < 0. 05, △△P < 0. 01; 与模型组比较* P < 0. 05
2. 2 各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visfatin的变化见表2。
与正常组比较△P < 0. 05, △△P < 0. 01; 与模型组比较* P < 0. 05, **P < 0. 01
2. 3 肝组织NAS积分与Visfatin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 肝组织NAS积分与血清visfatin水平呈正相关 ( r =0.365, P <0.01) , 与肝脏visfatin mRNA及蛋白表达也呈正相关 ( r分别为0.379、0.303, P分别<0.01、0.05) 。
3 讨论
Visfatin是2005 年新发现的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又一脂肪细胞因子[1],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 在骨骼肌、肝脏、骨髓基质细胞、活化淋巴细胞以及胎膜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 Visfatin的表达受脂多糖、IL - 6、TNF - α、生长激素等一些促进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因子的调控, 且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4 -5]。Visfatin在机体糖脂代谢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一方面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作用于内脏脂肪组织, 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沉积; 另一方面通过内分泌途径调节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6]。有研究发现, Visfatin在NAFLD患者中表达明显增高, 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组织炎症积分呈正相关[7 -8]。对接受胃囊带术的18 例严重肥胖的NAFLD患者术前及术后第6、12 个月检测肝脏和血浆Visfa-tin水平, 发现术后肝脏和血浆Visfatin水平均降低, 并与肝脏组织学的改善相平行[9]。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形成过程, 从4 ~12 周随着造模时间延长, 肝脏Visfatin表达逐渐增高, 与脂肪肝发展的进程一致[10]。但也有不同研究结果, Soardo等[11]研究显示, 血浆Visfatin与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及坏死炎症评分无关。
本研究发现, 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血清Visfatin水平、肝脏Visfatin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的同时伴有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细胞浸润, 且NAS积分与血清Visfatin水平、肝脏Visfat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 r分别为0. 365、0. 379 和0. 303, P < 0. 01 或0. 05) 。应用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温补肾阳的代表方药二陈汤合四苓散、膈下逐瘀汤和金匮肾气丸进行干预后,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改善的同时, 血清Visfatin水平、肝脏Visfatin mRNA和蛋白表达也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存在着肝脏Visfatin的过表达, 血清及肝脏Visfatin水平与NASH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上述3 种治法方药防治NASH发展可能都与其调节Visfatin异常分泌有关。本研究还发现, 疏肝组大鼠肝组织visfatin mRNA表达虽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但起功能作用的血清及肝组织中Visfatin蛋白表达则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柴胡疏肝散调节脂质代谢紊乱, 防治NASH进展的作用可能与Visfatin的作用关系不密切, 存在着其他作用机制, 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Visfatin的作用多样且复杂, 其如何参与NAFLD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NASH大鼠肝组织Visfatin的高表达究竟是肝组织脂质积聚的原因, 还是抑制肝脏脂肪变增长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结果, 也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Fukuhara A, Matsuda M, Nishizawa M, et al.Visfatin:a protein secreted by v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Science, 2005, 307 (5708) :426.
[2]Alghasham AA, Barakat YA.Serum visfatin and its relation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flamma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acroangiopath.Saudi Med J, 2008, 29 (2) :185.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3) :167.
[4]Dominici FP, Argentino DP, Munoz MC, et al.Influence of the crosstalk between growth hormone and insulin signalling on the modulation of insulin sensitivity.Growth Horm IGF Res, 2005, 15 (5) :324.
[5]Brunetti L, Orlando G, Recinella L, et al.Resistin, but not adiponectin, inhibits dopamine and norepinephrine release in the hypothalamus.Eur J Pharmacol, 2004, 493 (1-3) :41.
[6]Sethi JK, Vidal Puig A.Visfatin: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intra-abdominal obesity and diabetes?Trends Mol Med, 2005, 11 (8) :344.
[7]Pagano C, Soardo G, Pilon C, et a1.Increased serum Visfati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related to liver disease severity and not to insulin resistance.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91 (3) :1081.
[8]Aller R, de Luis DA, Izaola O, et al.Influence of visfatin on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Dig Dis Sci, 2008, 1772.
[9]Moschen AR, Molnar C, Wolf AM, et a1.Effect of weight loss induced by bariatric surgery on hepatic adipocytokine expression.J Hepatol, 2009, 51 (4) :S765.
[10]杨丽, 陈东风.内脏脂肪素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中的变化及作用.重庆医学, 2008, 37 (17) :1948.
血清内脂素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内脏脂肪素,抵抗素,脂联素,糖尿病,SD大鼠
诸多研究表明脂肪组织具有特殊的内分泌功能, 由其分泌的许多脂肪因子, 如内脏脂肪素 (内脂素) 、抵抗素、脂联素、瘦素等, 对于机体能量平衡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相互作用, 在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不断被人们证实[1,2]。近几年新发现的内脂素、抵抗素及脂联素在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机制并不清楚。此文就内脂素与抵抗素及脂联素的关系进行研究, 并以胰岛素不同程度的控制糖尿病大鼠血糖, 探讨这些脂肪因子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变化及意义, 以期为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 月龄3~4月, 体质量160~180 g, 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 STZ) 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游离脂肪酸试剂盒购自英国RANDOX公司;Trizol Reagent、焦碳酸二乙酯 (DEPC) 、逆转录试剂盒、SYBRRGREEN PCRMaster Mix均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引物由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设计合成。
1.3 普通饲料成分
80%玉米粉, 面粉15%, 黄豆粉5%。高脂高糖饲料成分:普通饲料65%+炼猪油20%+蔗糖10%+蛋黄5%。适应性喂养一周后,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20) , 普通饲料喂6周后, 等体积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腹腔注射;糖尿病组 (n=33) , 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 小剂量STZ (40 mg/kg) 一次性腹腔注射。注射后3 d禁食12 h, 测定空腹末梢血糖 (FBG) , 以FBG≥16.7 mmol/L作为糖尿病大鼠成模标准[2], 待模型稳定后, 予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 根据血糖的不同水平将其分为3组:糖尿病血糖严格控制组 (n=14) :FBG<10 mmol/L;糖尿病血糖未严格控制组 (n=10) :10
1.4 标本采集
四组大鼠待血糖稳定一周后禁食12 h, 分别取尾静脉血, 离心分离血清测FPG、FFA、TG、TC。采血后断头处死立即剖腹留取内脏脂肪置于-70℃冰箱保存, 用于RT-PCR方法测定visfatin、resistin、adiponectin m RNA的表达。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FBG用强生稳步倍加型血糖仪及配套试纸检测。TG、TC测定用日本OLYMPUS公司AU2700型全自动生化检测仪。FFA采用酶法。m RNA的定量采用实时-PCR (real-time PCR) :以Trizol提取SD大鼠内脏脂肪组织提取总RNA, 以此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 DNA第一链。根据大鼠内脏脂肪素、抵抗素、脂联素基因的c DNA序列设计引物, 内脏脂肪素上游引物为:5'-TACTGTGGCGGGAATTGCTCTAA-3', 下游引物为:5'-CCACAGACACAGGCACTGATGA-3';抵抗素上游引物为:5'-TCATGCCCAGAACCGA GTTG-3', 下游引物为:5'-TCATCCATGGGACACAG TGACA-3';脂联素上游引物为:5'-GGAAACTTGTG CAGGATG-3', 下游引物为:5'-GGGTCACCCTTAGG ACCAAGAA-3';内参照β-actin上游引物为:5'-GG CCAACCGTGAAAAGATGA-3', 下游引物为:5'-CAG CCTGGATGGCTACGTACA-3'。
反应条件:预变性95℃8 min, 变性95℃15 s, 退火63.1℃1 min, 共循环45次。以Ct值为统计参数, 相对定量法计算出二者比值。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数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实验大鼠生化指标变化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组大鼠血清FFA、TG水平均显著增高 (0.72±0.19) vs (0.28±0.12) ; (2.33±2.11) vs (1.01±0.54) , P均<0.05。TC水平降低 (1.25±0.37) vs (1.37±0.56) , 但无显著差异。与血糖未控制组比较, 血糖严格控制组FFA (0.52±0.15) vs (0.72±0.19) 、TG (1.14±0.78) vs (2.33±2.11) 均显著降低 (P<0.05) , 而TC (1.92±0.15) vs (1.25±0.37) 显著增高 (P<0.05) (见表1) 。
2.2 各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visfatin、resistin和adiponectin的m RNA表达
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内脂素、抵抗素m 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 (272.85±48.21) vs (34.32±7.03) ; (62.26±14.91) vs (7.48±2.01) ;P值均<0.05, 脂联素m RNA表达显著降低 (109.05±37.40) vs (362.39±46.48) , P<0.05) 。与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组比较, 糖尿病血糖未严格控制组及严格控制组大鼠随着血糖的明显降低, 内脂素表达逐渐下降 (96.47±16.53) , (32.67±9.89) vs (272.85±48.21) 且血糖严格控制组和血糖未严格控制组均有显著差异 (P<0.05) 。抵抗素的表达逐渐下降 (40.35±17.72) , (10.45±1.72) vs (62.26±14.91) , 但无显著差异;脂联素血糖严格控制组较血糖未控制组显著降低 (65.63±18.99) vs (109.05±37.40) (P<0.05) (见表2) 。
2.3 大鼠内脏脂肪素、抵抗素及脂联素m RNA表达的相关性
Person相关分析显示, 大鼠内脏脂肪内脏脂肪素与抵抗素呈显著正相关 (r值0.689, P值0.013) , 与脂联素无明显相关性。
注:FPG:空腹血糖;FFA:游离脂肪酸;TG:三酰甘油;TCHOL:总胆固醇, 1)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2) 与DM血糖未控制组比较, P<0.05
注:1)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2) 与DM血糖未控制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脂肪组织为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 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对维持糖脂代谢稳态至关重要。多数文献报道内脂素具有降血糖和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可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成熟和脂肪蓄积, 与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 (IR) 密切相关[3];抵抗素可以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能够减少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多数研究认为肥胖、IR均是脂肪组织中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显示脂联素具有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和降血糖的作用。生理剂量的脂联素能促进肝脏及骨骼肌脂肪酸的氧化, 从而降低甘油三酯浓度, 改善胰岛素抵抗[4]。目前的研究大多表明内脂素、脂联素及抵抗素都与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有密切的相关性, 但就三者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少。有学者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内脂素、抵抗素及脂联素水平发现, 糖尿病患者体内内脂素显著增高, 而脂联素显著降低, 抵抗素无明显差异, 且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内脂素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5]。
本前期研究已表明, 糖尿病大鼠血清visfatin与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随着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进一步增加而逐渐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中内脂素、抵抗素m RNA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 脂联素m RNA表达显著降低, 且相关分析提示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中内脂素的表达与抵抗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胰岛素治疗能改善葡萄糖毒性, 减弱葡萄糖介导的肝脏葡萄糖的合成而降低血糖, 减少脂质分解而降低游离脂肪酸, 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药物。实验人员予精蛋白锌及短效胰岛素控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后, 其TG、FFA逐渐下降, 糖尿病血糖未严格控制组及严格控制组大鼠随着血糖的明显降低, 内脂素及抵抗素的基因表达逐渐下降, 考虑与糖尿病大鼠血糖控制后胰岛素抵抗有所减轻, 从而导致胰岛素负调节内脏脂肪组织的内脂素、抵抗素表达有关, 胰岛素能下调内脂素和抵抗素的表达。胰岛素治疗不仅可补充其本身分泌的相对不足, 还有可能使抵抗素水平降低[5]。
相关分析提示, 内脏脂肪组织内脂素m RNA表达与抵抗素m 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提示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和炎性因子可能通过旁分泌、自分泌甚至胞内分泌的形式相互调节和影响。内脂素与抵抗素之间的相关性是否由于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形成所致呢?其具体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这与Statnic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胰岛素控制血糖后, 脂联素的表达虽有增高的倾势,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血糖控制时间较短, 要导致脂联素的表达明显增高, 需要长期的血糖控制。而内脂素m RNA表达与脂联素m RNA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可能不是影响各自表达的主要原因, 并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实现糖脂代谢的调节。
总之, 本研究表明胰岛素可能逆转内脂素及抵抗素表达的下降, 内脏脂肪组织内脂素m RNA表达与抵抗素m RNA表达明显相关, 血清内脂素水平有望作为预测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的一项临床指标。
参考文献
[1]ERIN E, KERSHAW, JEFFREY S FLIER.Adipose tissue as anendocrine organ[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 89 (6) :2548-2556.
[2]ZACHARY T, BLOOMGARDEN MD.Adiposity and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2, 25:2342-2349.
[3]FUKUHARA A, MATSUDA M, NISHIZAWA M, et al.Visfatin:aprotein secreted by v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J].Science, 2005, 307:426-430.
[4]KIKUKO HOTTA, TOHRU FUNAHASHI, YUKIO ARITA, et al.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J].2000, 20:1595-1599.
[5]CHEN MP, CHUNG FM, CHANG DM, et al.Elevated plasmalevel of visfatin/pre-B 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 in patientswith type 2 diabetes millitus[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and Metabolism, 2006, 91 (1) :295-299.
[6]STEPPAN CM, BAILEY ST, BHAT S, et al.The hormone re-sistin links obesity to diabetes[J].Nature, 2001, 409:307-312.
血清内脂素论文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我院住院并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3], 随机分到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49例, 男30例, 女19例;年龄44岁~81岁 (59.78岁±9.46岁)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3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22例, 变异性心绞痛14例。治疗组51例, 男31例, 女19例;年龄46岁~78岁 (59.27岁±9.38岁)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2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25例, 变异性心绞痛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均符合下列条件:除外感染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免疫性疾病、肿瘤、 凝血功能障碍;无肝、肾疾患, 近3个月内无创伤、手术史, 未应用免疫抑制剂。
1.2药物干预方法所有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每晚20mg, 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每晚5mg。 瑞舒伐他汀 (可定) 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3测定方法两组患者住院第2天和治疗2周后, 分别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 采血前受检者禁止饮酒和禁食富含脂肪的食物, 测定血浆LPA和内脂素水平。LPA测定使用比色法, 试剂盒是北京泰福仕科技开发公司的产品 (LPA正常值为0~ 2.9μmol/L) 。血浆内脂素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 试剂盒为购自美国Phoenix Pharmaceuitical公司 (检测内脂素批内CV< 3%, 批间CV<12%) 。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表示, 两组均数的比较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 干预前后均数用比较用配对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LPA和内脂素变化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LPA和内脂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1) , 治疗组治疗后LPA和内脂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详见表1。
2.2内脂素与LPA的相关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血浆内脂素水平与LPA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599, P<0.01) 。 2.3治疗前后患者副反应比较对照组2例, 治疗组3例出现ALT升高 (ALT≥正常值的3倍) , 均给予保肝治疗后2周复查正常。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肌酸肌酶、尿素氮升高、肌酐、肌溶解等。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他汀类药物除降低血脂水平外, 还具备其他广泛作用, 包括抗炎[4]、改善内皮功能[5], 它们的抗炎效果能稳定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瑞舒伐他汀是HMG-CoA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 不经过P4503A4代谢的亲水性复合物, 安全性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 而且其脂溶性较其他他汀类药物低, 因此出现横纹肌溶解概率也低, 安全性高。
溶血磷脂酸是目前已知的体内结构最为简单的水溶性甘油磷脂, 称其为细胞间的“多功能磷脂信使”, 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一种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脂类分子[7]。LPA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 LPA增高来源自于血小板活化且进一步导致血小板呈瀑布样激活,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氧化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LPA, 刺激血管内皮的增生。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 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内脂素是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 因具有类胰岛素作用, 能调节脂类代谢, 有抗平滑肌细胞凋亡、促进新生血管内皮生成等作用, 因此称为多功能蛋白。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内脂素起到重要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缺氧、易损斑块破裂、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增生、炎症和糖脂代谢紊乱等有关。泡沫细胞的形成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一个典型的特征。内脂素可使人单核细胞株源性巨噬细胞表达的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下调, 细胞内游离胆固醇流出减少, 因此细胞内胆固醇酯聚集增加, 促进泡沫细胞形成。Dahl等[8]发现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中均有内脂素的高度表达。冠心病患者内脂素增高, 而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9]。
本研究结果表明, 血浆LPA和内脂素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明显升高, 而且内脂素与LPA呈正相关, 提示共同参与或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有效促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LPA、内脂素水平降低, 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霞霞, 田建会.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脂蛋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 45 (3) :272-276.
[2]王琦, 宋禾, 姚霁航, 等.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抑制作用[J].山东医药, 2010, 50 (33) :25-27.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21.
[4]Qu HY, Xiao YW, Jiang GH, et al.Effect of atorvastatin versus rosuvastatin on levels of serum lipids,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adiponect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Pharm Res, 2009, 26 (4) :958-964.
[5]Brunetti ND, Maulucci G, Casavecchia GP, et al.Improvement in endothelium dysfunction in diabetics treated with statins: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torvastatin 20mg versus rosuvastatin 10mg[J].J Interv Cardiol, 2007, 24 (6) :1540-8183.
[6]Tahara N, Kai H, Ishibashi M, et al.Simvastatin attenuates plaque inflammation:Evaluation by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8 (9) :1825-1831.
[7]Rother E, Brandl R, Baker DL, et al.Subtype-selective antagonists of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s inhibit platelet activation triggered by the lipid core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Circulation, 2003, 108 (6) :741-747.
[8]Dahl TB, Yndestad A, Skjelland M, 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visfatin in macrophages of human unstable carotid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Possible role in inflammation and plaque destabilization[J].Circulation, 2007, 115 (8) :972-980.
血清内脂素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