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精选6篇)

网络管理技术 第1篇

使个人、团队和组织三方受益

个人受益:

a.使学员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b.增强学员提升下属绩效的能力。

c.使学员更好地了解自身的领导风格,有助于发挥所长,并弥补不足。

d.可大大提升影响他人的能力,并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e. 学员大大提升训练下属的能力.

f.学员实际管理能力提升

团队收益:

a.可减少优秀员工流失,并提升团队绩效。

b.可塑造绩效导向、注重执行的工作氛围。

c.可达成高员工满意率、高目标达成率。

e. 提升团队绩效能力

组织收益:

a.提升组织整体执行能力。

b.有助于在组织内形成、建立沟通绩效的共通语言。

c.有助于培育高素质的经理人

网络管理技术 第2篇

1WBM技术介绍

随着应用Intranet的企业的增多,同时Internet技术逐渐向Intranet的迁移,一些主要的网络厂商正试图以一种新的形式去应用MIS。因此就促使了Web(Web-BasedManagement)网管技术的产生[2]。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灵活性、易操作性等特点赢得了许多技术专家和用户的青睐,被誉为是“将改变用户网络管理方式的革命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WBM融合了Web功能与网管技术,从而为网管人员提供了比传统工具更强有力的能力。WBM可以允许网络管理人员使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在网络任何节点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以及存取网络和它的各个部分。因此,他们不再只拘泥于网管工作站上了,并且由此能够解决很多由于多平台结构产生的互操作性问题。WBM提供比传统的命令驱动的远程登录屏幕更直接、更易用的图形界面,浏览器操作和Web页面对WWW用户来讲是非常熟悉的,所以WBM的结果必然是既降低了MIS全体培训的费用又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去利用网络运行状态信息。所以说,WBM是网络管理方案的一次革命。

2基于WBM技术的网管系统设计

2.1系统的设计目标

在本系统设计阶段,就定下以开发基于园区网、Web模式的具有自主版权的中文网络管理系统软件为目标,采用先进的WBM技术和高效的算法,力求在性能上可以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本网管系统提供基于WEB的整套网管解决方案。它针对分布式IP网络进行有效资源管理,使用户可以从任何地方通过WEB浏览器对网络和设备,以及相关系统和服务实施应变式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网络上的资源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保持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2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系统设计的时候,以国外同类的先进产品作为参照物,同时考虑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设计。我们采用三层结构的设计,融合了先进的WBM技术,使系统能够提供给管理员灵活简便的管理途径。

三层结构的特点[2]:1)完成管理任务的软件作为中间层以后台进程方式实现,实施网络设备的轮询和故障信息的收集;2)管理中间件驻留在网络设备和浏览器之间,用户仅需通过管理中间层的主页存取被管设备;3)管理中间件中继转发管理信息并进行SNMP和HTTP之间的协议转换三层结构无需对设备作任何改变。

3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设计

为了实施对网络的管理,网管系统必须有一个直观的、友好的用户界面来帮助管理员。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帮助就是把网络设备的拓扑关系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即拓扑发现。目前广泛采用的拓扑发现算法是基于SNMP的拓扑发现算法。基于SNMP的拓扑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拓扑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存在一个缺陷[3]。那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域中,所有的子网的信息都依赖于设备具有SNMP的特性,如果系统不支持SNMP,则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对网络管理的不重视,或者考虑到安全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把网络设备的SNMP功能关闭,这样就难于取得设备的MIB值,就出现了拓扑的不完整性,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针对这一的问题,下面讨论本系统对上述算法的改进基于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

.1PING和路由建立

PING的主要操作是发送报文,并简单地等待回答。PING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回显协议,使用ICMP响应请求与响应应答报文。PING主要由系统程序员用于诊断和调试实现PING的过程主要是:首先向目的机器发送一个响应请求的ICMP报文,然后等待目的机器的应答,直到超时。如收到应答报文,则报告目的机器运行正常,程序退出。

路由建立的功能就是利用IP头中的TTL域。开始时信源设置IP头的TTL值为0,发送报文给信宿,第一个网关收到此报文后,发现TTL值为0,它丢弃此报文,并发送一个类型为超时的ICMP报文给信源。信源接收到此报文后对它进行解析,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的第一个网关地址。然后信源发送TTL值为1的报文给信宿,第一个网关把它的TTL值减为0后转发给第二个网关,第二个网关发现报文TTL值为0,丢弃此报文并向信源发送超时ICMP报文。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和第二个网关地址。如此循环下去,直到报文正确到达信宿,这样就得到了通往信宿的路由。

3.2网络拓扑的发现算法具体实现的步骤:

(1)于给定的IP区间,利用PING依次检测每个IP地址,将检测到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表中。

(2)对第一步中查到的每个IP地址进行traceroute操作,记录到这些IP地址的路由。并把每条路由中的网关地址也加到IP表中。(3)对IP地址表中的每个IP地址,通过发送掩码请求报文与接收掩码应答报文,找到这些IP地址的子网掩码。

(4)根据子网掩码,确定对应每个IP地址的子网地址,并确定各个子网的网络类型。把查到的各个子网加入地址表中。

(5)试图得到与IP地址表中每个IP地址对应的域名(DomainName),如具有相同域名,则说明同一个网络设备具有多个IP地址,即具有多个网络接口。

(6)根据第二步中的路由与第四步中得到的子网,产生连接情况表。

4结语

本文提出的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方法能够较好的发现网络拓扑,但是它需要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本系统进行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对园区网络的网络管理,所有的被管理设备和网管系统处于同一段网络上,也就是说,系统可以直接到达被管理的网络,所以对远程的局域网就无能为力了。在做下一步工作的时候,可以添加系统对远程局域网络的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晏蒲柳.大规模智能网络管理模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03.

[2]周杨,家海,任宪坤,王沛瑜.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网络管理技术支撑 第3篇

1 网络管理功能

1) 网络故障管理 (Fault Management)

所谓网络故障管理就是指对网络故障进行检测、隔离和恢复。如果发生故障的是大型计算机网络, 那么通常情况下, 对于发生故障的具体位置能准确地做出确定。因此, 需要一个故障管理系统的建立, 保证网络可以提供连续可靠的服务。网络故障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维护并检查错误日志, 形成故障统计;接收错误检测报告并及时做出响应;跟踪识别错误以及执行诊断测试等。

2) 网络配置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在网络管理中, 配置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配置管理可以实现对网络的初始化和网络的配置, 并且可以提供网络服务。对一组由定义、辨别、监视和控制组成一个通信网络的对象而言, 配置管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功能。配置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或者是实现某个特定功能。

3) 网络性能管理 (Performance Management)

网络性能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自动生成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配置;实时监测设备状态;网络及相关设备的性能统计, 包括网络节点设备的利用率、网络节点设备的CPU利用率、网络节点设备的故障率、网络出口线路的流量统计、网络上各种业务量的统计以及对历史统计数据的分析等。

4) 网络计费管理 (Accounting Management)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很多都不是免费而是有偿的, 因此, 需要把网络用户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 然后根据其记录进行计费。即使是非商业化的网络, 也需要统计网络线路的占用情况以及对不同资源的利用, 以供进行决策和参考。例如, FreeRadius网络计费系统是婓讯通信针对国内ISP、校园网、企业网、小区宽带网、酒店宽带等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发出的一套认证计费管理系统。FreeRadius网络计费系统实现了对用户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FreeRadius是一套遵循国际标准的认证计费系统, 可以针对各种标准化的应用级别网关进行用户管理和计费清算。网络计费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记录和统计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 设置计量单位、确定开销、向用户收费等。

5) 网络流量管理 (Flow Management)

网络流量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了解网络、业务和用户资源的使用情况, 找到性能瓶颈并进行精细化管理, 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和控制, 以及对信息安全防护。一般来说, 网络管理者所需要了解的是各个网段的使用情形, 频宽的使用率, 网络问题的瓶颈发生于何处。当网络问题发生时, 必须能够很快地分析和判断出问题的发生原因, 可能是线路问题、网络设备问题、或者是路由器的设定问题。对网络流量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最大化发挥网络效能的首要因素。

6) 网络安全管理 (Security Management)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由于网络安全的脆弱性, 因此, 需要对网络资源是否被非法使用进行确认, 并且还要保证网络管理系统本身没有被非法用户访问以及网络管理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网络安全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控制对网络资源和敏感信息的访问, 包括对网络设备的访问控制, 对给定设备上某种应用的访问控制以及对网络协议的访问控制等。

2 网络管理技术

2.1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1)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的特点

第一, 灵活性。在传统的网络管理中, 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设备的情况进行查看, 必须通过已经安装网络管理系统的机器的管理中心, 以及利用服务商提供的管理工具来进行。自从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出现, 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监管实现了无地域、无时间的限制, 只需通过网络利用浏览器就可以实现了。

第二, 平台无关性。WBM应用程序不受环境的的限制, 包括不同的操作系统、网络协议、体系结构, 根本就不需要进行系统移植。

第三, 统一的管理程序界面。网络管理员不需要学习各种操作界面, 而只需要通过WEB浏览器进行操作。

第四, 互操作性。管理员可以通过浏览器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之间切换。

第五, 低成本开销。把一个浏览器安装在一台PC上所花的费用, 要比使用一个X终端所花的费用低的多。同时, 浏览器较易操作。

2)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有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 代理方式。如图1所示, WEB服务器是在一个网管工作站中运行的。这个工作站与端点设备采用轮流的方式进行通信, 浏览器用户与代理通信, 同时代理与端点设备之间通信。在这种方式下, 网络管理软件已经成为一个应用。在管理过程中, 收集到的网络信息通过网络管理软件传送到浏览器。代理方式不仅继承了传统管理系统的优点, 而且还具体其独特的性:访问灵活。

第二, 嵌入式。如图2所示, 它在网络设备中嵌入WEB功能, 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WEB地址, 网络管理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在这种方式下, 集成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设备。对于网络管理软件, 其不需要对协议进行转换, 通过HTTP协议传送所有的管理信息。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代理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网络管理的所有优点, 并且还增加了访问灵活这个优势。其通信仍然用SNMP, 因此, 这种方式不需要另外添加新的设备, 使用原来的即可。而嵌入方式带来了图形化的管理, 并且为管理提供有简单易用的接口, 它要比现在的命令行或基于菜单的远程登录界面优越。

3) WBM的安全性问题

WBM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在军事网络管理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地理上的灵活性可以通过WBM技术来实现, 意味着在网上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流量管理。网络管理人员的操作数据是非常敏感的, 一旦在传输的过程中有数据被窃听或者篡改, 那么必定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 在传输过程中通常要对其数据进行加密。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只要是在网络上用到的成熟的安全技术, 都可以用于WBM中。

2.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1) CORBA的体系结构

如图3所示, 其中对象请求代理用ORB来表示, 对网络上的不同对象用ORB来进行连接, 并且通过ORB接口对对象提供定位和方法调用, 这也是CORBA实现的关键。其中, IDL接口定义语言是不依赖于任何编程语言, 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类型, 从而为传递的结果服务, 并且允许用户定义自己所需的新类型。对于OA而言, 由于CORBA对于各种各样的实施对象都给予支持, 每个实施对象其具有的对象语义都不同。OA的作用是客户仅需要知道实施对象的逻辑结构以及外在的行为, 而与实施对象与ORB和客户的如何驱动无关。DII是动态驱动接口, 主要作用就是客户把其请求发送给ORB。

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 因此它采用的是分布对象技术。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对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差异进行屏蔽, 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网络管理利用CORBA技术来进行, 不仅可以使客户管理系统得以实现, 而且被管理对象也可以被定义, 还可以促使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但是一般利用CORBA来实现管理系统, 使其能够获得到分布式和编程简单的特性, 而被管系统的实现仍然是采用现有的模型来进行, 从而能够把现有网络管理模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如何利用CORBA客户来实现管理应用程序以及如何访问被管资源, 是目前基于CORBA网络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SNMP/CORBA网关和CMIP/CORBA网关。 (1) SNMP/CORBA网关。SNMP/CORBA网关的使用, 不要求用户对SNMP协议进行了解。在SNMP/CORBA网关中, 管理者是基于CORBA的管理系统, 以IDL的形式给出被管理方的描述;按SNMP语法, 被管理方给出传输结果, 其结果被转换为CORBA IDL的形式。 (2) CMIP/CORBA网关。如图4所示, CMIP/CORBA网关所实现的转换是CORBA管理者和CMIP被管理方之间的转换。CMIP/CORBA网关可以接收CMIP代理发出的事件。

2.3 基于XML网络管理

传统网络管理模型是如何过渡到基于XML网络管理的, 这是主要研究内容。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的网络设备对SNMP表示支持, 因此, 基于XML网络管理的实现经历两种技术共存是必然的。为了在目前的网络管理中应用XML网络管理, 可以从以下方式来进行: (1) 对SNMP的Manager和Agent进行保留。只是将管理者的管理信息转换为XML格式的管理信息, 并且将XML转换为HTML, 当然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是需要相关工具来进行的, 最后基于WEB的图形用户界面用HTML来提供。 (2) 基于XML的SNMP Manager和Agent。这种方式的代价较高, 是需要对大量的基于XML的Agent进行部署, 把SNMP SMI转化为XML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可行性不强。 (3) 基于XML的Manager和SNMP Agent。这种方法把已有的SNMP资源充分利用上, 同时把基于XML的网络管理的部分优势也吸取了, 这种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是比较理想的。 (4) 基于XML的Manager和Agent。在进行新的网络管理者和代理的开发时, 充分发挥基于XML网络管理优势的最理想模型就是用XML-based管理者管理XML-based代理。

3 总结

本文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管理的相关三个技术进行分析: (1)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随着基于WEB网络管理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成问题。用户的操作更加简单, 只需要点击URL链接, 就能够实现从一个系统向另一个系统转移, 对于他们运行的环境平台无需进行考虑。 (2) 基于CORBA技术网络管理。此技术可以在一个分布式应用中混用多种语言、支持分布对象以及提供高度的互通性等。 (3) 基于XML网络管理。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传统网络管理模型转换成基于XML网络管理的过程。实践证明, 这三个技术对网络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由此可见, 网络管理需要技术支撑, 这些技术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开放系统, 即这些技术必须具有兼容性、可互操作性、可移植性以及可伸缩性等, 这也是网络管理所需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 统一的网络管理显得如此重要。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需要建立起多技术领域的综合网管体系。

摘要: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 网络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技术, 但是它的顺利运行还需要相关技术作为支撑, 相关技术的运用是保证网络管理发挥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维护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该文在网络管理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个网络管理技术, 即“基于WEB的网络管理”、“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基于XML网络管理”。

关键词:网络管理,技术,网络

参考文献

[1]郭军.网络管理[M].3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强.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 .

[3]程堃.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5) .

[4]陈本辉.网络管理技术应用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04 (3) .

[5]刘霞.网络管理与安全[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2005 (4) .

[6]刘艳梅.网络管理浅议[J].云南电力技术, 2005 (1) .

[7]王海军, 闫文轩.基于WEB的分布式混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J].信息技术, 2007 (5) .

[8]陈旭.企业网络流量管理技术探析[J].云南电业, 2007 (7) .

[9]Boumen R.Test Sequencing in Complex Manufacturing Systems[J].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8 (1) :25-37.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发展趋势 管理技术 网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46-01

1前言

自从九十年开始兴起计算机,在短时间内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每一个环节。而网络管理主要是为了提升网络效率,发挥网络最大效用,确保网络的高效性及安全性。因此,网络管理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网络的又一话题。在这种形式下,研究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

2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如今网络管理技术有三种模式,其一是Intemet家族诞生的SNMP,这种技术专门用来管理Internet,具备简单适用等各种特征,成为了网络界目前的实际标准,但是这种管理技术存在先天性不足,极难使用在复杂网络管理中,大多使用在TCP/IP网络,并且安全上也欠缺。其二就是CMIP,这种技术能够给完整网络管理提供全面支持,无论技术上还是标准上都比较成熟,并且协议中便利也不仅和终端相关,同时也能够用来完成其他某一些任务,但是这种技术主要是针对sNMP技术不足所设计,所以过于复杂,花费昂贵,因此不能够被大力推广。其三就是分布对象的网络管理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把CORBA技术应用到网络管理中而形成的,但是应用分布对象技术就把所有管理应用与被管元素全部看成了分布对象,各个分布对象间的交互形成了网络管理。这种技术最大特征就是屏蔽了网络协议、编程语言及操作系统,提供多种透明性,而且容易开发、适应面广,其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事实上,对于CMIP-qSNMP两种协议都具有自己的喜爱者,所以在较长时间内是不可能被互相替代,假如要完成CORBA系统取代,需要花费庞大的时间、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因此也不能接受。因此,CORBA、SNMP、CMIP三者有机结合成为了如今网络管理技术研究主要方向。

3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软件也随之推陈出新,总体来看网络管理技术应该朝着一下几个方面发展。

3.1基于web网络管理技术

基于web网络管理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其一就是代理方式,也就是在一个内部工作站中运行web服务器,根据这种模式网络管理软件仅仅属于操作系统上一个应用,处于网络设备与浏览器之间。其二就是嵌入式,这种方式就是把web功能嵌进网络设备之中,通过浏览器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访问管理该设备。依据设备的功能模块,可以把结构划分成三层,即是代理层,管理服务器层以及客户端。

1)代理层;该层具备完成被管理的业务或者资源代理功能,如今许多网络设备能够支持sNMP协议所具备的内嵌代理系统,比如交换机、路由器及工作站等等各种设备。

2)管理服务层;这层主要划分成web服务器与网管服务器两个大层。网管服务器给管理网络与系统提供了全面服务,比如网络配置、拓扑结果、故障检测与恢复等,还能够给用户提供各种有效管理工具。

3)客户端;就是提供基于web人机界面,主要是完成网管具体操作功能。基于web网管中融合了网管技术和web功能,给网络管理员提供更加有力能力,能够允许管理员使用任何web浏览器,通过网络节点能够便捷的配置、存取及控制玩过与它各个部分。所以这种模式并不拘泥到网管工作站中,还能够解决许多因平台结构出现的互操性问题。

3.2面向业务网管

现代化网络管理系统,从面向网络设备管理逐渐朝着面向网络业务管理转变,就是将网络业务、服务当成网管对象,实时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和网络业务,收集网络业务数据,进而实现了多视角全方位的监测网络业务及运行情况,进而实现了网络业务中的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及配置管理。

3.3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从对象管理基础上所推出的管理标准,就是将面向对象与分布计算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分布式应用。这种管理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异构间互操作的问题,同时提供了分布式计算中的一些其他服务。这种管理技术在构造上依照了Client/Server结构模式,该模式中服务方主要是针对数据库与网络元素组成了被管理对象,属于一种基本网络服务,而客户方主要是面向用户一些界面,或为用户提供了进一步开发管理接口。经过网络元素所获得网络管理信息通过都要通过CORBA/SNMP网关或者CORBA/CMIP网关实施转换,有一些网络管理中把这一部分抽象为了CORBA代理。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些明显优势,就能够将一个分布式应用里混用支持分布对象、多种语言及提供高度互通性等等。如今OMG在CORBA基础上提出了网管系统体系结构,尽可能实现了基于OSI开放接口与OSI系统的管理概念。

3.4总体发展趋势

1)网络管理过渡到业务管理;从用户角度来分析,各个典型用户可以直接接触到电信业务,基本上都在关注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业务质量;如果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其网络运营最终目标就是如果提供客户满意业务以及服务质量,怎样扩大市场提升竞争能力,所以在市场体制下,网络管理技术逐渐过渡到业务管理,包含了选择所中业务、高质量客户服务以及管理网络的自身能力等。

2)综合管理异构系统;在网络信息传输中,就要从网元管理层(EML)——网络管理层(NML)——业务管理层(SML)与事务管理层(BML)。通过这种模式高层就能够获取到准确网络信息并且在该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决策,再将这个决策信息传递到各个管理层。在许多厂商环境之下,各个网络运营系统间以及所用网络管理技术都要能够互相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单一接口中获得端口到端口的网络数据,才能够正确定位以及自动清除网络故障。同时也在不断发展TMN实现技术及逐步应用电子传单;各个遗留系统和用户之间内部连通依靠Manager/Agent以及公共数据标准,通过电子传单技术中的x接口就能够实现这种连接功能。

4结束语

而今,网络应用走进了爆炸性的增长时期,其应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要适应这种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管理技术,要全面规划与设计网管技术与网管策略,进而确保网络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马腾.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4):1917-1918

[2]王晓艳、冯大伟.浅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与发展趋势[Jl_医疗装备,2010(12):10-12

网络管理技术论文 第5篇

一、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网络管理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网络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越多,规模越大,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管理技术是分别形成的,但到后来渐趋同化,差不多具有相同的管理功能和管理原理,只是在网络管理上的具体对象上有些差异。

通常,一个网络由许多不同厂家的产品构成,要有效地管理这样一个网络系统,就要求各个网络产品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即遵循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这样,一个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就能方便地管理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同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之间还能交换管理信息。

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设计时,就定位在是一种易于实施的基本网络管理工具。在网管领域中,它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因OSI的CMIP发展缓慢同时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多厂商环境下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驱动下,而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SNMP的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网络节点上存放一个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由节点上60代理(agent)负责维护,管理者通过应用层协议对这些代理进行轮询进而对管理信息库进行管理。SNMP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简单性。它的设计原则是尽量减少网络管理所带来的对系统资源的需求,尽量减少agent的复杂性。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和体系结构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SNMP的主要优点是:

易于实施;

成熟的标准;

C/S模式对资源要求较低;

广泛适用,代价低廉。

简单性是SNMP标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型的、多厂商产品构成的复杂网络中,管理协议的明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为了使协议简单易行,SNMP简化了不少功能,如:

没有提供成批存取机制,对大块数据进行存取效率很低;

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机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协议上运行,不支持别的网络协议;

没有提供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通信的机制,只适中式管理,而不利于进行分布式管理;

只适于监测网络设备,不适于监测网络本身。

针对这些问题,对它的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rnote Network Monitor)MIB,加强SNMP对网络本身的管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仅可管理网络设备,还能监测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针对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点,又公布了S-SNMP(Secure SNMP)草案。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 Version 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称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对SNMP的各项改进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晰性和易于实现的特点以外,吸取了CMIP的部分优点,功能更强,安全性更好,具体表现为:

提供了验证机制,加密机制,时间同步机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数据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从而支持分布式管理结构,由位于中间层次(intermediate)的管理者来分担主管理者的任务,增加了远地站点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种网络协议上运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适用多协议网络环境(但它的缺省网络协议仍是UDP)。

扩展了管理信息结构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象类型的定义引入了几种新的类型。另外还规范了一种新的约定用来创建和删除管理表(management tables)中的“行”(rows)。

定义了两种新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Get-Bulk-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检索大数据块(large data blocks),不必象SNMP那样逐项(item by item)检索; Inform-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在管理者之间交换陷阱(tran)信息。

CMIP协议是在OSI制订的网络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管理协议。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管理者、代理、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组成。

CMIP是基于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型的。这个管理模型表示了封装的资源并标准化了它们所提供的接口。如图2所示了四个主要的元素:

系统管理应用进程是在担负管理功能的设备(服务器或路由器等〕中运行的软件:

管理信息库MIB是一组从各个接点收集来的与网络管理有关的数据;

系统管理应用实体(system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ntities)负责网络管理工作站间的管理信息的交换,以及与网络中其它接点之间的信息交换;

层管理实体(layer management entities)表示在OSI体系结构设计中必要的逻辑。

CMIP模型也是基于C/S结构的。客户端是管理系统,也称管理者,发起操作并接收通知;服务器是被管系统,也称代理,接收管理指令,执行命令并上报事件通知。一个CMIP操作台(console)可以和一个设备建立一个会话,并用一个命令就可以下载许多不同的信息。例如,可以得到一个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所有差错统计信息。

CMIP采用基于事件而不是基于轮询的方法来获得网络组件的相关数据。

CMIP已经得到主要厂商,包括IBM、HP及AT&T的支持。用户和厂商已经认识到CMIP在企业级网络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企业级网管对横跨多个管理域的对等相互作用(peer to peer interactions)的要求。CMIP特别适合对要求提供集中式管理的树状系统,尤其是对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的管理。这就是下面提到的电信管理网。

二、电信管理网TMN

电信管理网TMN是国际电联ITU-T借鉴0SI中有关系统管理的思想及技术,为管理电信业务而定义的结构化网络体系结构,TMN基于OSI系统管理(ITU-U X.700/ISO 7498-4)的概念,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中有所发展.它使得网络管理系统与电信网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下,按照标准的接口和标准的信息格式交换管理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管理功能。TMN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使管理功能与电信功能分离。网络管理者可以从有限的几个管理节点管理电信网络中分布的电信设备。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M.3010建议中指出,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OSs)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它采用商定的具有标准协议和信息的接口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的体系结构。提出TMN体系结构的目的是支撑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规划、配置、安装、操作及组织。

电信管理网TMN的目的是提供一组标准接口,使得对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及对网络单元的管理变得容易实现,所以,TMN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网管各部分之间的互连性的要求。集中式的管理和分布式的处理是TMN的突出特点。

ITU-T从三个方面定义了TMN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即功能体系结构(Functional Architecture),信息体系结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和物理体系结构(Physical Architecture)。它们分别体现在管理功能块的划分、信息交互的方式和网管的物理实现。我们按TMN的标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TMN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

功能体系结构是从逻辑上描述TMN内部的功能分布。引入了一组标准的功能块(Functional block)和可能发生信息交换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s)。整个TMN系统即是各种功能块的组合。

信息体系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信息模型和管理信息交换。管理信息模型是对网络资源及其所支持的管理活动的抽象表示,网络管理功能即是在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信息交换主要涉及到TMN的数据通信功能和消息传递功能,即各物理实体和功能实体之间的通信。

物理体系结构是为实现TMN的功能所需的各种物理实体的组织结构。TMN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物理体系结构,从功能体系结构到物理体系结构存在着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物理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之间有一定的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物理块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块,一个接口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组参考点。

仿照OSI网络分层模型,ITU-T进一步在TMN中引入了逻辑分层。如图3所示:

TMN的逻辑分层是将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映射到事务管理层BML(Business Management Layer),业务管理层SML(Service Management Layer),网络管理层NML(Network Management Layer)和网元管理层EML(Element Management Layer)。再加上物理存在的网元层NEL(Network Element Layer),就构成了TMN的逻辑分层体系结构。从图2-6可以看到,TMN定义的五大管理功能在每一层上都存在,但各层的侧重点不同。这与各层定义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

三、TMN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1.利用TMN的开发工具开发TMN的必要性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应用OSI系统管理的原则,引入了管理者和代理的概念,强调在面向事物处理的信息交换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如前所述,TMN是高度强调标准化的网络,故基于TMN标准的产品开发,其标准规范要求严格复杂,使得TMN的实施成为一项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再加上OSI系统管理专业人员的相对缺乏,因此,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简化TMN的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TMN标准的开发平台有HPOV DM、SUN SEM、IBM TMN平台和DSET的DSG及其系列工具。这些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全方位的TMN管理者和代理应用,大大降低TMN/Q3应用系统的编程复杂性,并且使之符合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管理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高级信息模型定义语言GDM0,OSI标准信息传输协议CMIP,以及抽象数据类型定义语言ASN.1。其中DSET的DSG及工具系列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的优点。下面将比较详细论述DSET的TMN开发工具及其在TMN开发中的作用。

2.DSET的TMN开发工具的基本组成

DSET的TMN开发工具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构成一个平台和两大工具箱。一个平台: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Distributed System Generator);两个工具箱:管理者工具箱和代理工具箱。

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

DSG是用于顶层TCP/IP、OSI和其它协议上构筑分布式并发系统的高级对象请求代理0RB。 DSG将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提供构筑分布式计算的软件平台。通信基础设施支持分布式计算中通信域的通信要求。如图4所示,它提供了四种主要的服务:透明远程操作、远程过程调用和消息传递、抽象数据服务及命名服务。借助于并发的面向对象框架,一个复杂的应用可以分解成一组相互通信的并发对象worker,除了支持例如类和多重继承等重要的传统面向对象特征外,为了构筑新的worker类,DSG也支持分布式对象。在一个开放系统中,一个worker可以和其它worker进行通信,而不必去关心它们所处的物理位置。

DSG提供给用户用以开发应用的构造块(building block)称为worker。一个worker可以有自己的控制线程,也可以和别的线程共享一个控制线程,每个Worker都有自己的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通过SAP与其它worker通信。Worker是事件驱动的。在Worker内部,由有限状态机FSM(Finite State Machine〕定义各种动作及处理例程,DSG接受外部事件并分发到相应的动作处理例程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独占线程的此worker有三个状态,两个SAPs,并且每个SAP的消息队列中都有两个事件。DSG环境通过将这些事件送到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中来驱动worker的有限状态机。

Worker是分布式的并发对象,DSG用它来支持面向对象的特点,如:类,继承等等。Worker由worker class定义。Worker可以根据需要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在一个UNIX进程中可以创建的Worker个数仅受内存的限制。

管理者工具箱由ASN.C/C++编译器、CMIP/ROSE协议和管理者代码生成器MCG构成,如图6所示。

其中的CMIP/ROSE协议提供全套符合Q3接口选用的OSI七层协议栈实施。由于TMN在典型的电信环境中以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控制和管理物理资源,所有被管理的资源均被抽象为被管对象(M0),被管理系统中的代理帮助管理者通过MO访问被管理资源,又根据ITU-T M.3010建议:管理者与代理之间通过Q3接口通信。为此管理者必须产生与代理通信的CMIP请求。管理者代码生成器读取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创立代码模板来为每个被定义的MO类产生CMIP请求和CMIP响应。由于所有CMIP数据均由ASN.1符号定义,而上层管理应用可能采用C/C++,故管理者应用需要包含ASN.1数据处理代码,管理者工具箱中的ASN C/ C++编译器提供ASN.1数据到C/C++语言的映射,并采用“预处理技术“生成ASN.1数据的低级代码,可见利用DSET工具用户只需编写网管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相关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文件,然后利用DSET的ASN C/C++编译器,管理者代码生成器即可生成管理者部分代码框架。

代理工具箱包括可砚化代理生成器VAB、CMIP翻译器、ASN.C/C++ Toolkit,其结构见图7。用来开发符合管理目标定义指南GDMO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规定的代理应用.使用DSET独具特色的代理工具箱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快、更容易地进行代理应用的开发。DSET在代理应用的开发上为用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个典型的GDMO/CM1P代理应用包括三个代码模块:

代理、MIT、MIB的实施

被管理资源的接口代码

后端被管理资源代码

第一个模块用于处理代理与MO实施。代理工具箱通过对过滤、特性处理、MO实例的通用支持,自动构作这一个模块。DSET的这一部分做得相当完善,用户只需作少量工作即可完成本模块的创建。对于mcreate、m-、m-get、m-cancel-get、m-set、m-set-confirmed、m-action、m-action-confirmed这些CMIP请求,第一个模块中包含有缺省的处理代码框架。这些缺省代码都假定管理者的CMIP请求只与MO打交道。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DSET代理工具箱又提供在缺省处理前后调用用户程序的接入点(称为User hooks)。当某CMIP请求需与实际被管资源或数据库打交道时,用户可在相应的PRE-或POST-函数中加入自己的处理代码。例如,当你需要在二层管理应用中发CMIP请求,需望获取实际被管资源的某属性,而该属性又不在相应MO中时你只需在GDMO预定义模板中为此属性定义一PRE-GET函数,并在你自己的定制文件中为此函数编写从实际被管设备取到该属性值的代码即可。DSET的Agent代码在执行每个CMIP请求前都要先检查用户是否在GDMO预定义文件中为此清求定义了PRE-函数,若是,则光执行PRE-函数,并根据返回值决定是否执行缺省处理(PRE-函数返回D-OK则需执行缺省处理,否则Agent向管理者返回正确或错误响应)。同样当Agent执行完缺省处理函数时,也会检查用户是否为该请求定义了POST-函数,若是则继续执行POST-函数。至于Agent与MO之间具体是如何实现通信的,用户不必关心,因为DSET已为我们实现了。用户只需关心需要与设备交互的那一部分CMIP请求,为其定制PRE-/POST函数即可。

第二个模块实现MO与实际被管资源的通信。它的实现依赖于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所提供“网关处理单元”(gateway)、远程过程调用(RPC)与消息传递机制及MSL语言编译器。通信双方的接口定义由用户在简化的ROSE应用中定义,在DSG中也叫环境,该环境定义了双方的所有操作和相关参数。DSG的CTX编译器编译CTX格式的接口定义并生成接口表。DSG的MSL语言编译器用以编译分布式对象类的定义并生成事件调度表。采用DSG的网关作为MO与实际被管资源间的通信桥梁,网关与MO之间通过定义接口定义文件及各自的MSL文件即可实现通信,网关与被管设备之间采用设备所支持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例如采用TCP/IP协议及Socket机制实现通信。

第三个模块对被管理资源进行实际处理。这一模块根据第二个模块中定义的网关与被管设备间的通信机制来实现,与工具没有多大联系。

四、TMN开发的关键技术

电信管理网技术蕴含了当今电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开发的最新技术,如OSI开放系统互连技术、OSI系统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分布式处理、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以及高速数据通信技术等。电信管理网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工具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TMN的开发难度。留给开发人员的最艰巨工作就是接口(interface)的信息建模。尤其是Q3接日的信息建模问题。

Q3接口是TMN接口的“旗舰”,Q3接口包括通信模型和信息模型两个部分,通信模型(0SI系统管理)的规范制定的十分完善,并且工具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较多,因此,当我们设计和开发各种不同管理业务的TMN系统时,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学,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电信领域的信息建模问题。

为什么说建模是TMN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呢?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在那些先有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后有设备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存在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例如目前SDH和七号信令网的TMN系统存在这样的信息模型标准。但即使这样,在这些TMN系统的实施过程,有可能由于管理需求的不同而对这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那些先有设备而后才有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的设备,而且有的电信设备就无标准而言,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千差万别,这种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制定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近年来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T)、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网络管理论坛(NMF)和ATM论坛等相继颁布了一些Q3信息模型。但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稳定的交换机网元层的Q3信息模型。交换机的Q3信息模型提供了交换机网元的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视图,它应当包含交换机的管理的各个方面。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换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交换机的类型不断增加,电信业务不断的引入。我们很难设计一个能够兼容未来交换机的信息模型。如今的交换机已不再是仅仅提供电话的窄带业务,而且也提供象ISDN这样的宽带业务。交换机趋向宽带窄带一体化发展,因此交换机的Q3信息模型是很复杂的,交换机Q3信息建模任务是很艰巨的。

五、TMN管理者和代理的开发

下面结合我们的开发工作,探讨一下TMN管理者和代理的开发。

1.管理者的开发

基于OSI管理框架的管理者的实施通常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事,通常,管理者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人机之间的图形用户接口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接收操作人员的命令和输入并按照一种统一的格式传送到第二部分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提供管理功能服务,例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记费管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特定的管理功能。接收到来GUI的操作命令,管理功能必须调用第三部分CMSI API来发送CMIP请求到代理。CMIS API为管理者提供公共管理信息服务支持。

大多数的网管应用是基于UNIX平台的,如Solaris,AIX and HP-UX。若GUI是用X-Window来开发的,那么GUI和管理功能之间的接口就不存在了,从实际编程的的角度看,GUI和管理功能都在同一个进程中。

上面的管理者实施方案尽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费用昂贵。所有的管理工作站都必须是X终端,服务器必须是小型机或大型机。这种方案比采用PC机作客户端加上UNIX服务器的方案要昂贵得多。其次,扩展性不是很好,不同的管理系统的范围是不同的,用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希望在X终端上来行使管理职责。因此,PC机和调终端都应该向用户提供。最后由于X-Window的开发工具比在PC机上的开发工具要少得多。因此最终在我们的开发中,选择了PC机作为管理工作站,SUN Ultral作为服务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管理者划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应用(management application)和管理者网关(manager gateway)。如图8所示。

管理应用向用户提供图形用户接口GUI并接受用户的命令和输入,按照定义好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者网关,由其封装成CMIP请求,调用CMIS API发往代理。同时,管理者网关还要接收来自代理的响应消息和事件报告并按照一定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应用模块。

但是这种方案也有缺点。由于管理应用和管理者网关的分离,前者位于PC机上,后者位于Ultral工作站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须通过网络通信来完成。它们之间的接口不再是一个参考点(Reference Point),而是一个物理上的接口,在电信管理网TMN中称为F接口。迄今为止ITU-T一直没能制定出有关F接口的标准,这一部分工作留给了TMN的开发者。鉴于此,我们制定了管理应用和管理者网关之间通信的协议。

在开发中,我们选择了PC机作为管理工作站,SUN Ultral作为我们的管理者网关。所有的管理应用都在PC机上。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来选择不同开发工具,如Java,VC++,VB,PB等。管理者网关执行部分的管理功能并调用CMIS API来发送CMIP请求,接收来自代理的响应消息和事件报告并送往相应的管理应用。

管理者网关的数据结构是通过编译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获得的。它基于DSG环境的。管理者网关必须完成下列转换:

数据类型转换:GUI中的数据类型与ASN.1描述的数据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消息格式转换:GUI和管理者网关之间的消息格式与CMIP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协议转换:TCP/IP协议与OSI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意味着管理者网关接收来自管理应用的消息。将其转换为ASN.1的数据格式,并构造出CMIS的参数,调用CMIS API发送CMIP请求。反过来,管理者收到来自代理的消息,解读CMIS参数,构造消息格式,然后送往GUI。GUI和管理者网关之间的消息格式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由于管理应用的复杂性,消息格式的制定参考了CMIS的参数定义和ASN.1的数据类型。

管理者网关是采用多线程(multi-thread)编程来实现的。

2.代理的开发

代理的结构如图9所示。

为了使代理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模块化、系统化和简单化,将agent分成两大模块通用代理模块和MO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如图所示,通用agent向下只与MO部分直接通信,而不能与被管资源MR直接进行通信及操作,即通用agent将manager发来的CMIP请求解析后投递给相应的M0,并从MO接收相应的应答信息及其它的事件报告消息。

代理的作用是代表管理者管理MO。利用工具的支持,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分为八个步骤进行agent的设计和实现,这八个步骤是:

第一步:对信息模型既GDMO文件和ASN.1文件的理解,信息模型是TMN系统开发的基础和关键。特别是对信息模型中对象类和其中各种属性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实际的TMN系统来说,其信息模型可能很复杂,其中对象类在数量上可能很多。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实现agent之前,必须作到对MO心中有数。

第二步:被管对象MO的定制。这一部分是agent设计和实现中的关键部分,工具对这方面的支持也不是很多,特别是涉及到MO与MR之间的通信,更为复杂,故将MO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MO和MR之间的通信以及数据和消息格式的转换问题,利用网关原理设计一个网关来解决。

第三步:创建内置的M0。所谓内置MO就是指在系统运行时,已经存在的物理实体的抽象。为了保证能对这些物理实体进行管理,必须将这些被管对象的各种固有的属性值和操作预先加以定义。

第四步:创建外部服务访问点SAP。如前所述,TMN系统中各个基于分布式处理的worker之间通过SAP进行通信,所以要为agent与管理者manager之间、agent与网关之间创建SAP。

第五步:SAP同内置MO的捆绑注册。由于在TMN系统中,agent的所有操作是针对MO的,即所有的CMIP请求经解析后必须送到相应的M0,而基于DSG平台的worker之间的通信是通过SAP来实现的。因而,在系统处理过程中,当进行信息的传输时,必须知道相应MO的SAP,所以,在agent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为内置MO注册某一个SAP。

第六步:agent配置。对agent中有些参数必须加以配置和说明。如队列长度、流量控制门限值、agent处理单元组中worker的最大/最小数目。报告的处理方式、同步通信方式中超时门限等。

第七步:agent用户函数的编写,如agent worker初始化函数、子代理函数等的编写。

第八步:将所有函数编译,连接生成可运行的agent。

MO模块是agent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部分。这是由于,一方面工具对该部分的支持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用户的大部分处理函数位于这一部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与被管资源要跨平台,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通信。MO模块的设计思想是在MO和MR之间设计一个网关(gateway),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消息、数据、协议等转换。

MO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解析,执行来自管理者的CMIP请求,维持各MO的属性值同被管资源的一致性,生成CMIP请求结果,并上报通用agent模块,同时与MR通信,接收和处理来自MR的事件报告信息,并转发给通用agent。

MO部分有大量的用户定制工作。工具只能完成其中一半的工作,而另一半工作都需要用户自己去定制。用户定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PRE-/POST-函数。PRE-/POST-函数的主要功能是在agent正式处理CMIP请求之前/之后与被管资源打交道,传送数据到MR或从MR获取数据并做一些简单的处理。通过对这些PRE-/POST-函数的执行,可以确保代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被管资源的运行状态。PRE-/POST-函数分为两个层次:MO级别和属性级别。MO级别层次较高,所有对该对象类的CMIP操作都会调用MO级别的PRE-/POST-函数。属性级别层次低,只有对该属性的CMIP操作才会调用这些函数。DSET工具只提供了PRE-/POST-函数的人口参数和返回值,具体的代码需要完全由用户自己编写。由于agent与被管资源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编程结构和运行效率,如果是同步方式,编程较为简单,但会阻塞被管资源,适合于由大量数据返回的情况。异步方式不会阻塞被管资源,但编程需要作特殊处理,根据不同的返回值做不同的处理,适合于数据不多的情况,在选择通信方式时还要根据MO的实现方式来确定。比如,MO若采用Doer来实现,则只能用同步方式。

第二类是动作、事件报告和通知的处理,动作的处理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考虑其通信方式采用同步还是异步方式。对事件报告和通知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事件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事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由哪一个事件前向鉴别器EFD(Event Forwarding Discriminator)来处理等等。比如,告警事件的处理就可以单独成为一类。其次,对每一类事件需要确定相应的EFD的条件是什么,哪些需要上报管理应用,哪些不需要。是否需要记入日志,这些日志记录的维护策略等等。

除了这两类定制外,MO也存在着优化问题。比如MO用worker还是Doer来实现,通信方式采用同步还是异步,面向连接还是无连接等等,都会影响整个代理的性能。

如果MO要永久存储,我们采用文件方式。因为目前DSET的工具只支持Versant、ODI这两种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OODBMS,对于0racle,Sybase等数据库的接口还需要用户自己实现。MO定制的工作量完全由信息模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决定,一个信息模型的对象类越多,对象之间的关系越复杂(比如一个对象类中的属性改变会影响别的类),会导致定制工作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代理者agent在执行管理者发来的CMIP请求时必须保持与被管资源MR进行通信,将manager传送来的消息和数据转发给MR,并要从MR获取必要的数据来完成其操作,同时,它还要接收来自MR的事件报告,并将这些事件上报给manager。

由上述可知,代理与被管资源MR之间的通信接口实际上是指MO与MR之间的通信接口。大部分MO是对实际被管资源的模拟,这些MO要与被管资源通信。若让这些MO直接与被管资源通信,则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由于MO模块本身不具备错误信息检测功能(当然也可在此设计该项功能,但增加了MO模块的复杂性),如果将上向发来的所有信息(包括某些不恰当的信息)全部转发给MR,不仅无此必要,而且增加了数据通信量;同理MR上发的信息也无必要全部发送给MO。

当被管资源向MO发消息时,由于MIT对于被管资源来说是不可知的,被管资源不能确定其相应MO在MIT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从而也就无法将其信息直接送到相应的MO,因而只能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信息。这样一来,每当有消息进入MO模块时,每个MO都要先接收它,然后对此消息加以判断,看是否是发给自己的。这样一方面使编程复杂化,使软件系统繁杂化,不易控制,调试困难;另一方面也使通信开销增大。

MO直接与被管资源通信,使得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得不到保障,在性能方面也有所下降,为此,采用计算机网络中中网关(gateway)的思想,在MO与被管资源建立一个网关,即用一个gateway worker作为MO与被管资源通信的媒介。网关在代理的进程处理中起到联系被管资源与MO之间的“桥梁”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Q3接口信息建模是TMN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各标准化组织针对不同的管理业务制定和发布了许多信息模型。这些模型大部分是针对网元层和网络层,业务层和事务层的模型几乎没有,还有相当的标准化工作正在继续研究。业务层和事务层的模型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除了Q3接口外,TMN的接口还包括X,F,Qx接口。它们的Q3接口相同也包括通信模型和信息模型两个部分。各标准化组织几乎没有发布针对这些接口的规范。F接口和具体的一个TMN系统的实施密切相关,没有必要对其的通信模型和信息模型进行规范化。Qx是不完善的Q3接口,它是非标准的厂家专用的Q接口,虽然在管理系统的实施中,很多产品采用Qx接口作为Q3接口的过渡,但是随着标准化进程的推进,Qx接口将逐步被抛弃。电信工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宽带网络使得分布系统互连成为可能,使得不同的电信服务公司和运营公司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来向用户提供服务。在这种环境下,整个电信网络管理将涉及到不同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系统。基于TMN的多域管理(TMN-Based Multi-Domain Management)将成为未来电信网管的重要研究方向。X接口位于两个TMN系统之间,对它研究是基于TMN的多域管理系统的重点。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技术 第6篇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

网络管理技术范文(精选6篇)网络管理技术 第1篇使个人、团队和组织三方受益个人受益:a.使学员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b.增强学员提升下属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