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危重评分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危重评分范文(精选7篇)

危重评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儿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入院24h内收集各项生理参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最差值进行小儿危重病评分(pediatric critica1 illness score,PCIS)[1],≤90分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入院前静脉补糖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共236例,其中男134例,女102例。

1.2 病例分组

按年龄分3组:<1个月为A组,67例;1个月~3岁为B组,89例;>3岁为C组,80例。

1.3 方法

①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或颈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应用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终点法,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糖;②空腹血糖≥7.0mmol/L,判为高血糖,不论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出生24h内血糖<2.2mmol/L,24h后血糖<2.8 mmol/L诊为新生儿低血糖,较大婴儿和儿童空腹血糖<2.8mmol/L,诊为低血糖[2];③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检验进行多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相关分析采用直线回归相关分析。P<O.05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PCIS与血糖的关系(见表1)

A组;~80分组高血糖率、血糖值均高于~90分组和<70分组(P<0.05)~90分组高血糖率高于<70分组,但两组血糖值无显著差异(P>0.05)。全组高血糖率22.4%,低血糖率17.9%。

B组:随着PCIS的增加,高血糖率、血糖值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全组高血糖率28.1%,低血糖率10.1%。

C组,随着PCIS的增加,高血糖率、血糖值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O.05)。全组高血糖率31.3%,低血糖率6.3%。

2.2 相同PCIS中不同年龄组与血糖的关系(见表1)

<70分组: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糖率、血糖值均逐渐增加,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80分组:C组高血糖率、血糖值均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高血糖率高于A组,但两组血糖值无显著差异(R>0.05)。

一90分组: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糖率逐渐增加,但三组血糖值无显著差异(P>0.05)。

2.3 不同组别PC IS与血糖的相关性

A组PCIS与血糖值无关(γ=-0.20,P>0.05);B、C组PCIS与血糖值呈明显负相关(γ=-0.47,γ=-0.62,P<0.01)。

3 讨论

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内分泌激素,在反馈的基础上,调节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危重病状态下,内环境稳定严重破坏,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尤其重要。应激性高血糖和胰岛素拮抗理论在危重症医学中的重要性已为人们认识和重视。

许峰等[3]提出危重患儿病情越重,应激越强,血糖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但也有报道年龄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有关[4]。本研究资料显示:①新生儿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无相关性,病情重者发生低血糖的比率较高;②婴幼儿与年龄较大儿童随着病情加重,血糖明显升高,尤以年长儿童为著;③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应激反应逐渐增强,高血糖的发生率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

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危重患儿高的原因主要有:①生糖基质不足: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肝糖原、肌糖原和脂肪储备不足,生成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均少,②代谢率增加:生后代谢所需能量高,脑组织相对偏大(出生时约为成人脑重的25%,体质量为成人的5%),葡萄糖利用率增高,在应激状态下更易发生低血糖[5];③糖异生及糖原分解功能异常:新生儿期肝糖原异生酶发育不成熟,糖原分解功能差[5];④反馈调节敏感性较差;⑤低体温、低体质量、摄入不足的患儿较其他年龄段危重患儿多。

随着患儿年龄增加,脑发育逐渐成熟,反馈调节灵敏性增强,发生高血糖的概率渐增,与病情严重程度显现良好的相关性,危重儿发生高血糖是由于:①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糖原分解增快;②血中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类物质水平增高,糖原异生作用增强;③受应激原和损伤因子的影响,胰岛素受体数目及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率降低,尽管胰岛素存在也不能发挥作用,即“胰岛素拮抗”。应激早期,血糖的增高主要与糖原分解、糖原异生增加有关。应激后期,在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增加的基础上,组织胰岛素拮抗起关键作用,此时,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同时存在。

我们体会,血糖升高与应激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有关,也受患儿年龄、营养健康状况及发病原因和发病阶段有关,病前有营养不良、低体重、病后代谢需要增加和处于衰竭状态的患儿,血糖不但不升高,反而下降,表现低血糖。本组1例窒息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入院时极度衰弱,检测血糖仅1.87mmol/L。说明,危重症患儿糖代谢紊乱并非都表现为高血糖,此点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监测危重症患儿的血糖,不仅与病情及预后判断密切相关,同时对外源性糖及胰岛素等的输入速度、指导浓度调整有重要价值,此时应充分考虑患几年龄的特异性。小儿缺乏成人所具有的Staub-Traugott效应(重复输糖后血糖水平递降和葡萄糖消失率加快),胰岛β细胞功能不完善,对输入葡萄糖反应不灵敏,胎龄、体质量、生后日龄越小,此特点越明显。正常足月儿葡萄糖转化率为10~12mg(kg.min),早产儿8~10mg(kg.min),提示在静脉输糖给药时,应注意滴速和糖的浓度,提高抢救危重患儿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70-373.

[2]何颜霞.危重患儿糖代谢紊乱及处理[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2):101-102.

[3]许峰,卢仲毅.应激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2):73-75.

[4]秦龙,刘大伟.应激性高血糖及胰岛素强化治疗[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15):2.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护理效果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危重患儿进行研究和分析, 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影像学检等, 并确诊为危重症患儿。观察组有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1例, 年龄为1岁~10岁、平均年龄6.5岁, 其中, 脑疝1例、应激性溃疡5例、休克1例、感染8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4例, 年龄为1岁~11岁、平均年龄7.0岁, 其中, 脑疝1例、应激性溃疡4例、休克2例、感染9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对病情进行评估, 以我国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小儿危重病评分法》作为参考依据, 对观察组患儿进行相关评定。首先, 对患儿在入院时、入院后的第1 d、第2 d、第3 d以及第7 d、出院前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发展的情况进行评估, 经评估得出结果后, 患儿所得到的分数越高, 则说明患儿的病情得到改善, 反之, 则说明患儿的病情仍处于严重或者持续加重的阶段[2,3]。与此同时, 出现器官衰竭的患儿, 在入院后3 d内需对其器官衰竭情况进行确诊, 以便对患儿的器官衰竭程度作出准确且有效的评估。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是要依据患儿的得分结果进行分级护理干预, 然后再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观察组患儿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总分为100分, 如患者分数<70分, 则需采取密切的监护措施, 准备好随时抢救, 分数在71~80分的患儿则需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24 h监护, 同时配合进行有效的治疗, 分数>81分的患儿可根据病情类型入住不同的病房, 并加以观察及护理干预, 做好详细工作[4]。

疗效的评定标准:显效为患儿脱离生命危险, 呼吸、心率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并且能够正常进食;好转为患儿脱离生命危险后, 心率、呼吸等指标还尚未完全恢复, 但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中, 进食量一般;无效为患者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且生命体征指数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 无法进食。治疗有效率=[ (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对比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中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无效例数和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小儿出现危重症时, 病因复杂且病情多变, 在治疗过程中需确认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 以便做出及时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5]。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化指标等情况来评估患儿的病情发展趋势及严重程度, 所得出的评估结果可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依据。本研究表明, 对照组患儿仅实施了常规的护理干预, 临床护理效果有效率为44.8%;观察组患儿经危重病护理评分后, 其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临床护理效果有效率为90.0%,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护理中加入护理评分法,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预后效果明显, 可改善患儿的病情, 提高生命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淑英.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8 (26) :66-69.

[2]张淑君, 闫凤霞, 胡长娥, 等.小儿危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2 (17) :43-44.

[3]刘迎春, 彭宗银, 熊国英, 等.APACHEⅡ评分在危重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7 (6) :101-103.

[4]赵巧云.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10 (27) :99-101.

危重评分 第3篇

关键词: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预后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acute ph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tion, APACHE) Ⅲ是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分类评定及预测预后的一种权威的评分方法, 目前在国内外临床中被广泛应用[1]。本文通过对90例特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急危重患者进行APACHEⅢ评分, 探讨APACHEⅢ评分在ICU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鹰潭市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入住的ICU患者90例, 男性48例, 女性42例;年龄14~80岁, 平均 (39±10.31) 岁。重度颅脑损伤15例, 呼吸系疾病19例, 心血管疾病12例, 神经系统疾病12例, 消化系统疾病8例, 内分泌系统疾病4例, 急性中毒4例, 心、肺、脑复苏14例, 其他6例。

1.2 评价方法

按《危重疾病评分系统》[2]对患者入住ICU后第1个24h内的最差参数作为评分用变量值。每例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Ⅲ评分, 并追踪病情转归。分别计算存活组和死亡组的评分值;APACHEⅢ评分每30分作为一个计分段, 以60分作为界限分, 计算各组的实际病死率。预计病死率根据Knaus等的多元回归方程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数据以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 并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P<0.01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Ⅲ主要参数比较

90例患者存活54例, 死亡46例, 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年龄及入住IUC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死亡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APACHEⅢ评分与实际病死率与预计病死率的关系依据

APACHEⅢ评分分数, 每30分作为一个计分段, 以60分作为界限分。APACHEⅢ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均呈正相关, 即APACHEⅢ分值越高, 预计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越高, 且APACHEⅢ分值>60分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见表2。

3 讨论

APACHEⅢ评分标准[2]是在深入研究原APACHEⅡ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一种新的评分标准。APACHEⅢ由APIAⅢ评分和患者病死率预测公式两部分组成。APACHEⅢ评分包括反应当前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 (APS) 、年龄和代表评估以前原有健康状况的慢性健康评分 (CPS) 三部分。有研究发现APS对APACHE评分的影响是最大的, APS微小变化即对预后评估产生很大的影响。APS收集了除血清钾和HC03-以外的所以APACHEⅡ的参数, 并增加了血清葡萄糖、胆红素、白蛋白、尿素氮和尿排出量, 并重新评估了APS中各项参数对影响预后的权重。所以, 与已往的方案比较, 更能表现精确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当前疾病的严重程度, 同时亦反映了年龄及以往健康情况对现有疾病的影响, 可以更准确, 客现的反映疾病当前的严重程度, 为正确判断预后提供了条件。在一项3398例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中, 发现ICU和院内病死率曲线下面积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reas) 分别为0.92和0.90。APACHEⅢ预测ICU和院内病死率分别为8.9%和16.0%, 实际ICU和院内病死率为9.9%和13.6%。APACHEⅢ显示出很好的校准度[3]。

本研究采用APACHEⅢ评分系统对90例ICU患者进行了分析, 存活组54例患者的APACHEⅢ评分平均为 (49.54±18.76) 分;死亡组46例患者的评分平均为 (92.54±30.12) 分, 与存活组相比, 死亡组的APACHEⅢ评分分值明显增高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及入住IUC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P>0.05) 。同时随着APACHEⅢ分值的增加, 患者的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亦明显增加。APACHEⅢ评分与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为正相关关系。以60分作为界限分, 每30分为一个计分段, 界限分上下的预计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显著不同, APACHEⅢ分值>60分时病死率明显增高, 并且随着APACHEⅢ评分的分值增高, 患者的病死率从0增至100%, 即患者APACHEⅢ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病死率越高, 与国内外学者研究报道一致[4], 说明APACHEⅢ评分系统在ICU临床应用中, 能够准确客观地估计病情和预测预后。本组资料中出现2例APACHEⅢ评分较低的 (分别为37和44分) 老年患者, 入ICU后分别于4d和5d死亡, 原因考虑为患者入ICU时各方面情况尚可, 评分较低, 但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各脏器的失代偿, 逐渐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本组资料中还出现2例评分较高 (108和110分) 患者, 经过积极的救治, 病情逐渐好转并出院。这提示我们在对患者进行APACHEⅢ评分时不但要对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情况进行评分, 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动态的观察从而进行全面的评分。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 患者入院经治疗1周后基本能确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因此对患者连续进行1周的评分可能会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更准确。

综上所述, APACHⅢ可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量化指标, 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病死率越大, 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方法简单、客观、可靠、有益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和减少浪费, 能为临床研究提供可比较的参照基准, 值得在ICU广泛应用。病死率是评价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假如预计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出现出入, 大于或者小于实际病死率, 提示临床医师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治疗方案, 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及提供医疗质量。同时如果能在患者入住ICU治疗期间, 进行APACHEⅢ动态评分, 根据全面的评分来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有助于为评价某些危重患者是否继续治疗提供参考的指标, 为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Ⅲ、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14) :694-695.

[2]Knaus WA, Zimmerman JE, Wagner DP, et al.APACHEII:as everity of diseasecla ssifications ystem[J].CritC are Med, 1985, 13 (10) :818-82.

[3]David AC.Performance of APACHEⅢModels in an Australian ICU[J].Chest, 2000, 118 (6) :1732-1738.

危重评分 第4篇

关键词:疾病严重度评分系统,危重病,预后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病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 是国内外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析和预后评估的评分系统[1],由于其信息量大而难以快速获取,作者采用改良APACHEⅡ评分系统,并引入快速急诊内科评分 (REMS) [2],二者联合应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急诊科抢救室共收治的急诊内科患者555例,男2820例,女273例;年龄15~97 (53.3±12.5)岁;疾病分类与性别分布见表1。

1.2 方法

改良后的APACHEⅡ评分系统为13项参数:腋温,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肌酐,血钠,血钾,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合拉斯哥评分。REMS评分包括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和经皮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共6项参数,每项0~6分。观察和记录各组思者的缓解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同时对生存组和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和REMS分值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数值组间差异比较采取t检验,分级资料或率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均取P<0.05。

2 结果

2.1 改良APACHEⅡ评分分值与预后

结果分析显示,随着改良APACHEⅡ评分分值的上升,疾病缓解率降低,住院率及疾病的病死率升高(P<0.001),但是,当总分值≥16时,相邻分值间比较疾病缓解率和住院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REMS评分与预后分析

与改良APACHEⅡ评分相似,随着分值增加,疾病缓解率下降,住院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结果见表3。

2.3 两种评分系统的关系分析

改良APACHEⅡ评分与REMS评分系统结果相一致,随着疾病严重度增加两评分系统分值均相应上升。

2.4 生存与死亡病例的两种评分系统评分结果比较

死亡病例组的两种评分系统部分值均高于生存病例组(P<0.01)。生存组的改良APACHEⅡ分值为(10.0±5.2),死亡组为(20.5±8.6);REMS分别为(11.0±3.5)、(16.5±3.2)。

3 讨论

APACHEⅡ评分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评分系统之一,但是将其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预后判断费时,采用改良APACHEⅡ评分更适用于急诊临床使用[3]。REMS与APACHⅡ一样能够可靠地评估和预测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的预后[4,5],而且较前者使用方便快捷。本研究将REMS评分与APACHEII评分系统联合用于急诊内科危重疾病的评估,发现二者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REMS是一种简单的危重疾病评估方法,其参数相对少,资料收集使利,简便快捷。数据容易得到,快捷方便。REMS和改良APACHEⅡ评分,在预测患者病死率的分辨度上差异不明显,用于评价急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危险性有广泛的适用性,不受医院条件限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改良PACHEⅡ和REMS评分进行分组后,随着APACHEⅡ或(和)REMS评分分值上升,病死率明显增加;死亡组的改良APACHEⅡ和(或)REMS评分均值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采用改良APACHEⅡ与REMS评分系统适用于对急诊内科患者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1]Olsson T, Terent A, lind L.Rapid emergency Medicine Score:a new prognostic tool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NON-surgical emergencydeparment patients[J].J In-ternal Medicine, 2004, 255 (5) :579-587.

[2]任薇, 范兆普, 吴锦萍, 等.改良APACHEⅡ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4) :816-817.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20-2722.

[4]孟新科, 邓跃林.APACHEI1与SAPSI1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病情评估价值的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2001, 13 (12) :751-755.

危重评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术后病人55例, 男38例, 女17例;年龄63岁~81岁 (66.70岁±8.15岁) ;手术治疗:胃肠道手术28例, 肝胆手术11例, 胸科手术7例, 其他9例;预后结果:存活40例, 死亡15例。

1.2 方法

1.2.1 评定方法

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采用APACHE Ⅱ, APACHE Ⅱ评分由年龄评分 (YS) 、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CPS) 及急性生理改变评分 (APS) 3部分组成。年龄评分>74为6分, 65岁~74岁为5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5分;APS由12个指标组成, 包括体温、动脉压、心率、呼吸、氧分压、pH值、血清钠、血清钾、肌酐、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和意识障碍, 每个指标根据异常程度分别计0分~4分。所有的指标均取病人进入ICU以后最初24 h之内的最差值。APACHE Ⅱ评分0分~10分为低分, 11分~20分为中分, >20分为高分。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APACHE

Ⅱ评分病人ICU停留时间比较 按照术后APACHE Ⅱ评分将55例病人分组:低分组10例, 中分组36例, 高分组9例。随着APACHE Ⅱ评分的增加, ICU住院时间逐渐增加。经秩和检验, 术后APACHE Ⅱ评分同ICU住院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P<0.05) , 术后APACHE-Ⅱ评分越高, ICU治疗时间越长。详见表1。

2.2 不同预后病人术后APACHE

Ⅱ评分与ICU停留时间比较 55例病人存活40例, 死亡15例;术后APACHEⅡ评分为7分~24分, 平均12.95分;存活组病人术后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 (P<0.05) 。ICU停留时间48 h~321 h, 平均162.5 h;存活组ICU停留时间长于存活组 (P<0.05) 。详见表2。同时显示, APACHE Ⅱ评分10分以下病死率为0, 11分~20分病死率为16%, >20分的病死率达100%。

3 讨论

APACHE Ⅱ评分系统是1985年由Knaus等[2]提出的, 根据APACHE Ⅱ评分的高低和预测病死率的大小对病情进行预测, 方法简便易学、设计合理, 预测准确, 是一个能够反映重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本身所储备的抗病能力的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病人接受治疗前即对其预后及死亡风险进行预测,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危重病预后评价系统。APACHE Ⅱ评分系统由年龄评分、APS、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组成, 最后的得分为三者之和。本研究显示, 老年术后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越高, ICU住院时间越长;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存活组, 且ICU停留时间长于存活组。同时发现, APACHE Ⅱ评分10分以下病死率为0, 11分~20分病死率为16%, >20分的病死率达100%, 与Erbay等[3]报道相一致。

老年人基础情况较差, 手术耐受性明显不如年青人, 患病后病理生理变化比较复杂, 病理生理的紊乱必然表现为临床检验指标的异常,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分, 可判定机体总体生理紊乱程度, 评估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通过对老年病人病情进行评估及可能的住院天数进行预算, 可以指导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 有研究显示APACH评分方法对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质量有一定帮助[4]。通过APACHE评分分析病人病情及对住院时间进行预算, 可更显著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缩短病人住ICU时间, 减少医疗费用, 对住院时间可能较长病人加强防压疮等护理, 能降低住ICU期间压疮、医院感染、躯体疾病性精神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ICU病区贵重设备集中、床位有限、医疗成本很高, 对于评分较低、生存机会较大、住院时间较短的老年手术病人, 应加强监测治疗、营养支持, 以期尽早度过危险期, 而对于评分>20分的极危重病人, 生存希望小, 可能长期住院, 应及时与家属沟通, 尽量减少费用。

综合以上分析, APACHE Ⅱ评分系统可以作为老年手术病人的一个预测、评价工具, 判断病情的程度及预后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若引入其他相关因素, 可望进一步提高该类病人不同预后的区别能力。

参考文献

[1]Derek C, David T, Walter T, et al.Short-time and long-term out-come prediction with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system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J].CritCare Med, 2000, 28 (1) :150-156.

[2]Knaus WA, Draper EA, Wanger DP, et al.APACHEⅡ:A severityof classfication system[J].Crit Care Med, 1985, 13 (40) :818-829.

[3]Erbay H, Yalcin AN, Serin S, 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intens-ive care unit in a Turkish university hospital:A 2-year survey[J].Intensive Care Med, 2003, 29 (9) :1482-1488.

危重评分 第6篇

关键词: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心血管疾病,应用

为了探讨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ICU病房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8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ICU病房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8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44例, 女性患者144例;年龄15~88岁, 平均年龄 (56.2±9.5) 岁。疾病类型包括冠心病、肺源性心病、心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病、主动脉疾病等。

1.2方法: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主要包括分值计算、院内死亡危险性 (R) 值计算及入住ICU时间预测, 其中分值计算是由患者的慢性健康状况、年龄及急性生理学等三个方面的分值相加所得, 三个值之和即为APACHE-Ⅳ分值[1]。在患者进入ICU之后, 对其既往病史和24h内的最差值, 以计算出APACHE-Ⅳ分值、预测病死率及预测ICU时间。根据分值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 (<30分) 、B组 (30~60分) 和C组 (>60分) , 比较各组的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选取样本容量>20, 及死亡和存活例数均>2的疾病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 比较各种疾病的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2]。

1.3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用χ2比较对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使用率 (%) 表示, 采用t检验对其中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 并使用 (±s) 表示, 采用总体率的区间估计评价法对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进行评价, 计算出实际病死率的95%可信区间 (95%CI) , 观察预测病死率是否处于可信区间中, 若 (P<0.05) 则代表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种疾病的分布及死亡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 本组288的疾病类型、总数、死亡数及病死率等情况。

2.2个体预后判断:采用APACHE-Ⅳ方法计算得出的预测病死率, 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 可信区间为0.710~0.821, ROC曲线下面积 (A) 处于0.7~0.9范围内, 诊断价值中等。

2.3 A PA C H E-Ⅳ各分值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 APACHE-Ⅳ各分值组患者的预测病死率及总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 APACHE-Ⅳ各种心血管疾病中除了肺源性心脏病的预测病死率不在实际病死率95%CI内之外, 其余疾病的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本组288例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 诊断价值中等。APACHE-Ⅳ各分值组患者的预测病死率及总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肺源性心脏病的预测病死率没有处在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呼吸系统损害而导致心脏的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3]。同时, 本次研究中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例数太少, 不具有代表性。由此可见, 总的来看, 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娱, 朱俊, 谭慧琼, 等.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在评价心血管疾病危重情况及预测预后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 (1) :42-45.

[2]邓秀东, 练书坚.动态APACHEⅡ评分在重症病房的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4) :296-297.

危重评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危重创伤患者, 均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ICU病房危重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2~80岁, 平均 (47.2±3.2) 岁。参照其年龄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4组, A组年龄为<20岁, 11例;B组年龄为20~39岁, 57例;C组年龄为40~59岁, 66例;D组年龄为>60岁, 66例, 四组患者疾病类型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通过院前及急诊紧急治疗与护理, 于急诊室进行专册登记[5], 例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所有患者均要留ICU病房观察治疗, 以四组患者入院ICU病房作为观察起点, 以30 d为一个观察时间段, 在观察期间对患者的肾功能、尿常规、双肾B超等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监测[6], 并一一记录, 并且记录患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以及动态变化, 从而对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推断, 并且追踪患者出院时的情况, 并将其出院或出现死亡事件作为观察终点[7]。

1.3 MEWS评分标准

参照MEWS表格 (由英国诺福克与诺里奇大学编制) , 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以及意识5个维度展开评分, 每个维度分值为0~3分, 病情与评分为正比关系, 即患者评分越高表明其病越危重。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的MEWS评分情况比较

A组与B组、C组、D组MEWS评分≥9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D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不同MEWS评分患者的死亡率情况比较

MEWS评分为0~4分的患者死亡率较低, 其与评分为5~8分、≥9分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MEWS评分≥9分者比较, P<0.05;#与MEWS评分为5~8分者比较, P<0.05

3 讨论

危重患者评分已经成为临床危重事务方面的主要问题, 同时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危重患者, 其病情变化迅速, 且病死率较高, 通过对患者病情及时准确的评价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 提高抢救成功率, 提高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 其作为临床评发主要工具和方法, 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不仅评分准确, 而且对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断和死亡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

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当患者MEWS评分≥5分时, 患者死亡几率便会大大增加[8], 这与本研究结果MEWS评分为≥9分以及5~8分时, 患者死亡率分别以66.7%、34.8%明显高于0~4分的10.0%。此外, 男性危重创伤患者不同年龄段的MEWS评分不尽相同, 且A组与D组的MEWS评分≥9分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 考虑与该两组患者发育尚不完全与机体功能出现退化而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故而认为MEWS分值是鉴别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指标, 而针对不同年龄段给予其不同的救治方法, 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优化预后[9,10]。

综上所述,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帮助医生对男性不同年龄组危重创伤患者参照其MEWS评分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 进而优化医疗资源利用率, 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 改善预后, 临床预测价值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朝明, 钱传云, 刘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预测急诊患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11) :113-114.

[2]Tamim H, Al Hazzouri A Z, Mahfoud Z, et al.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or the 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experience from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Injury, 2010, 12 (28) :88-89.

[3]李银先, 叶红梅, 唐明莉, 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 :27-28.

[4]阮海林, 杨春旭, 黄福文, 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评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J].山东医药, 2011, 51 (21) :97-98.

[5]朱远群, 阮海林, 杨春旭, 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院前急性脑血管意外病情及预后的评估[J].广东医学, 2011, 32 (10) :1278-1280.

[6]王承辉, 杨春旭, 阮海林, 等.转院患者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转运过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8-9.

[7]Monique B, Jaap D, Helena M D, et al.Criteria for the selective use of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J].European Radiology, 2012, 22 (8) :174-176.

[8]Gardner-Thorpe J, Love N, Wrightson J, et al.Th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ming Score (MEWS) in surgical in-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2013, 11 (2) :50-52.

[9]Subbe C P, Davies R G, Williams E, et al.Effect ofintroducing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onclinical outcomes, cardio-pulmonary arrests andintensive care utilization in acute medical admissions[J].Anaesthesia, 2012, 38 (11) :111-115.

危重评分范文

危重评分范文(精选7篇)危重评分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儿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入院24h内收集各项生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