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精选3篇)

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第1篇

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温室大棚“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蔬菜(瓜、果)全封闭的连在一起,实现种植、养殖并举,产(沼)气、积肥同步,生物种群较多,食物结构健全,能流、物流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

一、基本结构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坐北朝南,东西延伸,东西长50米--80米,南北宽8米--10米,脊高3米--3.2米;猪舍紧靠温室出入门的一端内侧,东西3米--4米,南北4米--5米;沼气池位于猪舍内地下1.5米--2米处,容积8立方米--12立方米,出料口位于蔬菜(瓜、果)田内。

二、建设要点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应建设在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光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段。

1.沼气池建设 沼气池是生态温室的核心部分,起着连结养殖与种植、生产与生活用能的纽带作用。建设技术按国标GB4750--84执行。其技术要点:①确定沼气池中心点,挖池并将池底修成锅底状;②用150号混凝土浇筑池底,厚10厘米--15厘米;③支模浇筑主池壁,用150号混凝土一层一层浇筑并捣实,厚度5厘米,同时安装进、出料管;④用200号混凝土采用对称浇筑方法一次性完成拱顶浇筑,厚度5厘米以上;⑤水压间浇筑同上述③;⑥拆模清理,采用七层密封方法进行池内密封;⑦试水、试压;⑧填料;⑨安装输气管、气压表、灯、灶等。

2.日光温室建设 日光温室是生态温室的主体结构。①透光率高,保温性能好,抗风雪

能力强,方便管理;②坐北朝南,东西延伸,如有偏斜,不超过5度为宜;③东西长50米--80米,南北宽8米--10米;④三面围墙,厚度不低于1米,北墙高度2米--2.2米;⑤顶面起脊,后坡与地面夹角35度--45度,前坡与地面夹角25度左右;⑥内设3排--4排立柱(钢筋结构不设),后坡有保温屋顶;⑦顶面和三面围墙设通风换气窗,出入门设保温门帘;⑧顶面盖保温草帘;⑨南沿外设防寒沟。

3.猪舍建设 猪舍外侧墙与温室墙为统一整体,北墙、内侧墙厚24厘米,墙与温室顶面横接,北墙设猪舍门,内侧墙在高60厘米和150厘米处分设两个24厘米x24厘米的换气孔,猪舍南墙为铁栏护墙,设门,猪舍顶面设通风窗。

通过对已建成使用的五井镇下五井东村“四位一体”生态温室进行效益分析,一座生态温室,年可产沼气1100立方米,节煤1.1吨,提供沼液、沼渣10吨,温室养猪生长快,出栏率高,节约饲料,年可增收节支8000余元。同时,沼气燃烧为温室增温,为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肥,沼液、沼渣追肥,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促进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奔小康的新模式、新技术。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将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将沼气池、猪台、温室、蔬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秸秆粪便为原料,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温室种养模式。它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了一个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健全,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二、模式的构成与技术组装

1.该模式的基本构成。建200--600平方米的温室—个,温室内建20平方米畜禽圈舍,畜禽圈舍下建6--10立方米的沼气池,畜禽粪便入沼气池厌氧发酵,温室内安装沼气灯,发酵后生成的沼气,一方面用于照明、做饭;另一方面,在温室内点燃沼气灯,可起到提高棚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效果。生成的沼液用于替代无机肥追施、叶面喷施,还可起到防虫治病的效果。沼渣用作基肥,沼液还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喂猪。润普达农业专注于重庆新型温室大棚方案设计,重庆新型温室大棚施工,重庆新型温室大棚设施安装,重庆新型温室大棚造价,重庆新型温室大棚预算等综合性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

2.主要技术。沼气池的建设与管理技术:沼液作添加剂喂猪技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替代化肥、农药技术;防治发生气害技术;科学调控猪舍与蔬菜种植区,形成种养良性循环技术。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比较 第2篇

面对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瓶颈,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者们先后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经营规模较小、劳动投入较高、产业化水平低和技术体系不完备等等[1]。近年来,受到循环经济的启示,学者们提出大力发展以“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同时提出了多种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的背景如何,存在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探索两者的提出是否存在一定的承接关系,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 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M. Worthington 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将农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化学基础上。

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背景为:其一,农业机械化与化学化水平相对低下;其二,人口膨胀、初期工业化、城镇化及石油农业等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三,传统的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四,人多耕地少以及多样性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生态大农业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五,发展生态农业是小型家庭农户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国情的需要;其六,经济效益是发展生态农业优先考虑的问题[2]。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选择性地吸取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结合中国国情,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组织推动了不同规模的试点与示范,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生态农业的定义却不尽相同。

尽管学者们对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即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多种学科理论为支撑,为确保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协调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

1) 以尊重生态经济规律为前提,按系统思想组织农业生产。

2) 以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

3) 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以及价值的良性循环。

1.2 生态农业的模式

生态农业的模式为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农业格局[3]。我国专家学者认为生态农业有以下模式[3]:丘陵山区立体开发模式;小流域综合开发边缘效应模式;城郊商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山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农林复合系统模式;农畜结合和农田用地、养地相结合模式;生态食物链模式;节水和净水型生态农业模式;生物质能多层次再生利用和农村多能互补系统模式;农工贸综合经营模式。

2 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

2.1 循环农业的提出背景及定义

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线性农业,将资源与环境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进入21世纪,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使得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之,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因此,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下,学术界提出了循环农业的概念。

综合学者们关于循环农业的定义,可以总结出循环农业的定义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3R”原则为核心,在技术层面上侧重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农业生产和消费系统纳入到生态系统中去,全面考虑了农业的外部效应,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与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最小化,即进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与消费。

2.2 循环农业特征

1) 以“3R”原则为基本特征,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农业生产的输入端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具体为“九节一减”[4]: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和节人;“再使用”(reuse)原则,尽可能多次和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农业资源与农产品;“再循环”(recycle)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将农业资源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 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

2)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而使农业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农业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投入(清洁的原料和能源) 、清洁的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的农产品)和清洁的生产过程(使用无害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绿色消费包括政府的绿色采购、绿色消费和公众绿色消费,使绿色消费引导农业生产的绿色化。

3)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循环农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产业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依托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协调发展。

2.3 循环农业的模式

参考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关于循环经济的模式图,可得到循环农业的模式图,如图1所示。在农业生产的输入端以尽量少的农业资源投入到农产品的生产;将农业生产和人畜消耗的废弃物通过再循环与再使用,达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如秸秆利用和“三沼”利用。

经学者总结,我国的循环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模式[5],如表1所示。

3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相互关系

3.1 两者都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生态农业通过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理念,优化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最小化,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化。

循环农业围绕“3R”原则,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农业的生产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输出端,倡导绿色消费,使农产品的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

3.2 模式上的交叉与重合

比较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更加强调物质与能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循环流动与利用;而循环农业对这一点没有严格的要求。生态农业的模式被包含在循环农业模式当中,即循环农业包含的模式比生态农业更加丰富,如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也就是生态农业的模式。

3.3 两者侧重点不同

生态农业侧重于生产环节,更加重视生态效益,即侧重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无害化,没有特别强调经济效益。循环农业明确提出按照3R原则组织农业生产,要求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循环农业贯穿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的消费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经济和消费领域。既考虑到生态效益,又强调经济效益。循环农业侧重资源的有限性,以“3R”原则为核心,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小的成本(经济和生态成本)达到最大产出的目的。

3.4 两者的相互地位不同

生态农业只是在低层次上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物质尤其是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6]。生态农业为低层次的物质循环,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循环农业为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循环农业包含生态农业所表述的内容。

4 从生态农业到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农户经营为主,因此以生态农业与农户庭院经济的结合为依托,向更广产业尺度、更大物质循环利用空间和更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循环农业发展,是克服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需要在理论上明确循环农业的概念,在实践上总结和提出更好、更多的循环农业模式。

摘要:面对农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矛盾,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先后提出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在比较分析两者提出的历史背景、概念、特征和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两者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模式上有交叉重叠,但两者的侧重点和地位不同;提出循环农业为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比较

参考文献

[1]方时姣.对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39-42.

[2]凌起.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1-96.

[3]李文华,闵文庆,张壬午.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季昆森.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谈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J].小康生活,2005(1):38-40.

[5]林春燕.循环农业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233-234.

自然保护区如何搞生态旅游 第3篇

从我國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蓬勃发展确实为国民旅游提供了许多美好的去处,大大提高了生态旅游的质量。同样,生态旅游的发展又为自然保护区事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许多自然保护区如果不是为了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早就被砍伐,湿地也早就被开垦。可见,开发旅游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事业,二者的关系非常微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旅游者越来越向往与大自然亲近。自然保护区资源品位高,面对国民的旅游需求就首当其冲,不管相关保护部门与组织愿意与否,形势就是如此发展。

如果管理得好,自然保护区的活力就明显增强并成为促进保护和发展的最好结合点。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本是一个完全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型科研单位,但他们通过开展大熊猫参观、照相、认养等旅游活动,自主吸收社会各方资金,改善了基地的运营条件。

自然保护区通过适当发展旅游反哺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如何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旅游”这种负责任的旅游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秘方。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专门负责开展生态旅游的部门,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第二,严格划定生态旅游区域,确定旅游景点及线路,系统规划其解说内容,通过不同媒介广泛传播。第三,建立一整套生态系统管理服务设施,包括与环境协调的基建、监测系统、后勤服务中心、生产发展指导中心、教育解说服务中心等。第四,帮助周边社区居民开展休闲农业,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居民服务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培训。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自然保护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正确发展生态旅游,发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真正成为区域生态保护的基本单元和生态经济范本。

“十二五”是湿地生态旅游大发展的好时机,笔者呼吁国家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都能找准自己的短板,下功夫把生态旅游的事办好。

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精选3篇)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第1篇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温室大棚“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