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称谓
文学常识:称谓(精选7篇)
文学常识:称谓 第1篇
一、国庆节不同称谓
每个国家的国庆节往往也是用来纪念特别的事件而设立的特殊日子,从纪念意义上来说,有的国家以起义纪念日为国庆节;有的国家以宪法颁布日为国庆节;有的国家以元首生日为国庆节;有的国家以建国的时间为国庆节,等等。
因此,国庆节有很多叫法,不同国家由于国庆的不同来源,会产生不同的叫法。其中有些国家称“国庆节”、“国庆日”,比如中国、法国;有些国家称“独立日”或“独立节”,比如美国、墨西哥;有的称“共和日”或“共和国日”,比如北欧的冰岛。
二、基本分类
1.以起义纪念日为国庆节,例如法国国庆
法国的起义与一所监狱有关,这所监狱就是巴士底监狱。巴士底狱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建造的军事城堡。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所以法国人把7月14日作为法国的国庆日。
2.以宪法颁布日为国庆节,例如美国国庆、韩国国庆
美国的国庆节是7月4日,他们称为独立日。1776年7月4日,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召开大陆会议,签署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要脱离英国的统治,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
韩国的国庆日是7月17日,他们称为制宪节。1948年7月17日,韩国通过了《大韩民国宪法》,这一天定为国庆日。
3.以国王生日为国庆节,例如英国国庆
英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国庆节,只有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而其“官方生日”则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个星期六。故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个星期六为英国国庆节。另外,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差不多都是以国王生日为国庆节。
4.以建国日为国庆节,例如中国国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同时,除了中国的国庆是在10月1日外,世界上还有4个国家的国庆日也是在这一天,它们分别是塞浦路斯、尼日利亚、、图瓦卢、帕劳。1960年塞浦路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8月16日,宣布独立,但独立日定在了10月1日;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但仍是英联邦成员国;1978年10月1日图瓦卢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帕劳1994年10月1日从美国的托管统治下,宣布独立。
文学常识:称谓 第2篇
——————————
写小说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东西,在论坛里挖了挖,就摘到了这里。
——————————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注释,查了下,阃,拼音:kǔn,意思是门槛、门限)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如下: 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文学常识:称谓 第3篇
文本中,对于冉有,孔子四次直呼其名,分别为: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②“求!周任有言曰……”
③“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孔子对冉有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吗?符合“礼”吗?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这称谓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季康子,冉有前后两次称呼竟然大不一样。
而文末,孔子却称季氏为:
为何同是季氏,却有“季氏”“夫子”“季孙”三种不同的称谓呢?
一、“求”“求”“求”“求”,称谓重复的背后
(一)对于冉有,孔子直呼其名“求”是不礼貌的吗?
在古代,称呼一个人既可称名,也可称字,还可称号等,但是在什么情况下称“名”、称“字”是有讲究的,绝不能乱。“名”———出生三月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通常,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正所谓“名以正体”。而“字”———成年才取字,供他人称呼,一般来说,同辈之间、晚辈称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以示尊重,而不能直呼其名,正所谓“字以表德”。
那么,孔子听闻“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后,对冉有直呼其名“求”,是否意味着很不满、很生气,故怒斥冉有,用了极不礼貌的称呼———直呼其名呢?传统的解读是这样认为的,甚至教参上也如是说。对于冉有,孔子直呼其名“求”,真的是不礼貌吗?
查阅《论语》发现,孔子不单单称呼冉有是直呼其名,对其他弟子也都是直呼其名;不只在批评生气时对弟子直呼其名,在高兴时、褒扬弟子时也直呼弟子其名。如: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4.15)(曾参,字子舆)
子曰:“野哉,由也!”(13.3)(仲由,字子路,又季路)
子曰:“贤哉,回也!”(6.11)(颜回,字子渊)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端木赐,字子贡)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又季路)
子曰:“点!尔何如?”(11.26)(曾点,字皙)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11.16)(颛孙师,字子张;卜商,字子夏)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言偃,字子游)
可见,作为老师的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可以直呼其名的,因为两者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而不是平辈。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与冉有对话时直呼冉有其名“求”,不仅不是不礼貌,反而恰恰是符合“礼”的,体现长幼有序之“礼”。
(二)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其名“求”,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虽说对学生直呼其名并非不礼貌,但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这背后又包含着怎样的信息呢?
第一次直呼“求!无乃尔是过与?”,表明孔子对冉有的不满与批评,孔子旗帜鲜明地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表示反对,认为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朱熹《论语集注》说:“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而且孔子认定“伐颛臾”这件事冉有必然知晓,并参与其中,但是冉有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说得很委婉,淡化自己的立场,撇清此事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孔子对冉有很生气,直接批评他。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言:“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事实上,“伐颛臾”的背后是僭越,是悖“礼”的,朱熹在《四书或问》里曾说:“伐颛臾而曰季氏,见以鲁臣而取其君之属也,是无鲁也。颛臾而曰伐,见以大夫而擅天子之大权也,是无王也。”
第二次直呼“求!周任有言曰……”,是表示孔子怒不可遏的态度,表明孔子对于冉有的敢做不敢当、推脱狡辩很不满,很生气。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孔子认为冉有未尽到“相”责,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而冉有身为季氏的家臣,对季氏“伐颛臾”的错误做法,没有及时制止匡正,这就是失责,这就是悖礼,违背“各安其分”之礼。冉有不仅未尽到“相”责,而且还推诿饰过,狡猾地拉子路作垫背,这当然让孔子很生气。
第三次直呼“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因为冉有说出了他对“伐颛臾”的真实态度,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所以孔子直呼“求”,表达他对冉有文过饰非,不敢承认错误,不敢担当的气愤,认为这非君子所为。
第四次直呼“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求”后面没有加感叹号,并且和“由”合在一起说,可见此处孔子不是气愤,更多的是耐心教导,语重心长地教育冉有,告诫他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以及季氏真正该忧虑什么,以让冉有和子路两名弟子明白正确的做法,即对季氏欲伐颛臾之事进行规劝、劝阻。
由此可见,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的背后,是生气批评,更是教育,抓住一切契机教育弟子,而这背后都是一个“礼”字,直呼其名符合长幼有序之“礼”,批评弟子未“各安其分”、未尽相责之失“礼”,教育弟子要规劝季氏不要“僭越”,要守“礼”。
二、“季氏”“夫子”“季孙”,称谓变化的背后
(一)为何会有“季氏”和“夫子”的称谓变化?
“季氏”即为季康子,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季先生,或者姓季的;“夫子”,文下注释为:“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可见,这里“夫子”即为“季氏”,两者是指同一个人。既然“季氏”和“夫子”所指对象都是季康子,那为何冉有要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呢?“季氏”和“夫子”的位置能互换吗?
“季氏”和“夫子”,这两者在感情色彩上是有区别的。称“季氏”显得客观,中性,不敬不谦,不褒不贬;而称“夫子”则表示尊敬,是敬辞、尊称。称“季氏”时,我们看不出冉有和季康子有何关系,好像两者并不熟悉或关系很一般,冉有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客观事实。而称“夫子”,凸显出冉有对季康子的尊敬,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说明两者关系非同一般。
事实上,冉有身为季康子的家臣,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两者之间是颇亲密的。那么,为何冉有先要用相对中性的称谓“季氏”来称呼季康子,而在后面却改用“夫子”来尊称季康子呢?
一开始,冉有故意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向孔子报告一个消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以试探老师对“伐颛臾”这件事的态度,所以他故意要淡化自己的态度,隐藏此事与自己的关系,故称“季氏”;而当孔子明确反对“伐颛臾”这件事后,并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无乃而是过与”时,为了推脱责任,表示“伐颛臾”这件事完全与自己无关,是季康子的主张,强调那是领导的意思,自己作为下属是没有办法、不能左右的,故在第二段立刻改口称“夫子”。
不仅如此,冉有还拉上子路作为垫背。子路义肝侠胆,敢作敢为,深受孔子喜爱。冉有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而不说“吾不欲也”,意在拉子路作挡箭牌,这一推一挡,颇善辞令,推诿之心可见一斑。
倘若第一段就说“夫子将有事于颛臾”,尊称季康子为“夫子”,则表明他与季康子的关系非一般,那么,他对于季康子“伐颛臾”之事不仅是知晓的,而且还是不反对甚至是支持的。
在孔子看来,季氏伐颛臾是僭越,是违背“礼”的,而冉有作为季氏家臣却未能制止季氏的越礼行为,未尽“相”责,同样也是违背“礼”的。
(二)孔子为何要称季康子为“季孙”?
我们知道,季康子为鲁国大夫,是贵族,地位在孔子之上,即尊于孔子,故孔子只有尊称他,才符合尊卑有序之“礼”,否则孔子就违背“礼”了。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复礼”,所以,他不管季氏是如何地僭越悖“礼”,不管别人怎样违背“礼”,他自己始终坚守“礼”。这称谓的背后,是一个“礼”字。
正如第一段,孔子严厉地批评冉有“无乃尔是过与”,而不直接批评季氏,说“此乃季氏之过也”,也是为了坚守“礼”。毕竟,冉有是他的弟子,而季氏是贵族,是鲁国的大夫,孔子若直接批评季氏是违背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之“礼”的,所以,尽管孔子对于季氏伐颛臾的行为很生气,但他只批评冉有,而不直接批评季氏。这背后,还是一个“礼”字。
另外,孔子尊称季康子为“季孙”,其实也是在委婉地批评季氏僭越悖“礼”。既然“孙”是对宗主的尊称,那么,季康子作为“宗主”,就该操心本宗的事,即大夫的“家事”;而现在他竟然操心到鲁国的“国事”了,“伐颛臾”之事本该是鲁哀公该操心的“国事”,一个大夫却操心起本该诸侯管的事,这就是僭越,这就是悖“礼”。所以,孔子用“季孙”这一尊称,也在委婉地提醒、批评季康子。这背后,依然是一个“礼”字。
由此可见,“季氏”“夫子”“季孙”,这称谓变化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反复探究、不断推敲。
三、教学切入口的选择对于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文本解读的角度很多,可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维度展开,也可从标题、主旨、人物形象、文本语言、文本反常处或空白处等角度深入。选择怎样的教学切入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定位,关系到文本解读的新度、准度和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切入口的选择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季氏将伐颛臾》可以探究的教学点很多,能否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别人容易忽视却又精准的教学切入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却又合情合理的解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至关重要。
梳理《季氏将伐颛臾》出现的人物,发现称谓大致有四类。其一,称姓氏:季氏、季孙;其二,称字:冉有、季路;其三,称名:求、由、丘、周任;其四,敬称:孔子、夫子、季孙。对于弟子冉有,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其名“求”;对于季康子,有“季氏”“夫子”“季孙”三种不同的称谓。从人物称谓的重复与变化这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称谓背后的东西,最终归结为一个“礼”字,是一个非常不错、有意思又有价值的教学切入口。抓住这个教学切入口,纲举目张,整篇文本的解读就有新意和深度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呈现也就水到渠成、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了。
摘要: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孙”的称谓变化,均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为切入口解读文本,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对整个文本的解读更有新意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篇) 第4篇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以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决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就是直接用人物的籍贯称呼其本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所谓郡望,是指某家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显赫祖先住过的地名。古人常以此称呼其族内名人或自称。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爵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常封以爵位,赐以爵号,至高为王,下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古人常以此相称。如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世人遂称其为“莱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人们以官地称之为“刘豫州”。
[兼称]兼称官职、字和姓,也可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促织》),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3)古代官吏的自谦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称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是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也称自己的弟弟或年岁较幼之友)。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面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元世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常见的有“竖子”“小子”等。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为谋!”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成为来代替。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少女的年龄为“豆蔻年华”)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教师称谓变化 第5篇
这之后,教师的称谓就多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称呼,教师的称谓都与教师职业的职责与崇高紧密联系着。
“夫子”作为教师的称谓与孔子密切相关。“夫子”起先为孔子门徒对他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由此可见孔子开创了教师崇高地位的新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因此,传授儒家文化的教师就享有了足够高的地位,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在《论衡》写道:“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可见,与“儒”有关的工作,都是崇高和受人尊敬的。
“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作为教师的称谓,同样体现了“师”的尊贵。如“师父”,将“师”与“父”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些称谓,无不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而古代对长者的敬重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而这之后,与教师称为有关的,慢慢体现在“教”、“授”、“学”上了。
老师的叫法始于宋代,是地方小学老师的称谓,太学老师称之为学政。“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这里突出了教师的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 等都是唐代以后的称谓,这些称谓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如“教习”,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再如“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到了现当代,教师的称谓又有了新的变化。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称谓,它将教师从传道解惑中解放出来,将教师放在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更加明确教师的职责。
“春蚕”、“蜡烛”,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它将教师的奉献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让人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可是,这样的称谓却让我有点失望,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这两个称谓更加让教师倍感不安,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想起“丝方尽”、“泪始干”,将教师置于过度的奉献之中,也许并非好事。
“臭老九”,这同样是一个中国特色明显的称谓。“臭老九”原先并非独指教师,而是指知识分子,现在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意为地位最低下的人,可见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古代称谓-谦称 第6篇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谦称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10)分类号:H1关键词:
结拜称谓 第7篇
2、九烈三贞,鼎分三足,一唱三叹,半夜三更,一板三眼,九蒸三熯,日上三竿
3、蹄闲三寻,蹄间三寻,诗家三昧,再衰三竭,火冒三尺,二心三意,立时三刻
4、一献三酬,喙长三尺,三衅三浴,两次三番,两道三科,一日三复,三沐三熏
5、士别三日,一波三折,岁寒三友,鼎足三分,八难三灾,九衢三市,虎生三子
6、两两三三,白璧三献,绕梁三日,此中三昧,几次三番,三天,三盈三虚
7、退避三舍,韦编三绝,入木三分,狡兔三窟,约法三章,垂涎三尺,一日三秋
8、五大三粗,六街三陌,一日三岁,一岁三迁,六街三市,三等九格,三熏三沐
9、长年三老,日出三竿,河东三箧,河清三日,犒赏三军,稳吃三注,亡秦三户
10、屡次三番,蹄閒三寻,五申三令,日高三丈,再衰三涸,颊上三毛,日已三竿
11、得其三昧,三薰三沐,一倡三叹,一日三月,三吐三握,六问三推,草庐三顾
12、读书三余,颊上三毫,假眉三道,两意三心,余声三日,连中三元,韦编三絶
13、九流三教,六韬三略,华封三祝,二满三平,一时三刻,一日三省,朱弦三叹
14、汤去三面,避君三舍,目无三尺,五典三坟,游戏三昧,金人三缄,距跃三百
15、一日三覆,一献三售,君子三戒,利市三倍,两般三样,两头三绪,两头三面
16、三浴三熏,一举三反,狡兔三穴,一口三舌,三战三北,六臂三头,不成三瓦
文学常识:称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