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精选3篇)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 第1篇
谣言这一特定事物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它几乎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的形式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尤其是,近年来,人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兴起,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疯狂“生长”的沃土。随着网民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大V相继落网,以及“转发500次判刑”的司法解释出台,网络谣言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受众及网络受众的定义
受众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终端。如果没有受众主体的存在,信息的传播便无法实施。受众的一大特点就是被动接受,不管是“靶子论”还是后来的个人差异论或社会关系论,信息的主动权都在媒体的手中,媒体发布的信息激发引导着受众的心理认知,让受众根据媒体的既定信息产生相应的思考与行为。
但是,网络受众丰富了受众的内涵,特别是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的特点。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中,每位网民都有权发起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信息传播中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都含有造谣、信谣、传谣的行为。
三、网络谣言受众的心理分析
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1]。网民各种无法在现实中满足的心理需求借助互联网得以满足和释放,客观上为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心理基础。
1.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从众究其本质来看,是个人在受到某种社会压力后,所表现出地一种自我调适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地心理现象。1956年,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项有关从众现象的经典实验。结果表明,即便事情的真相显而易见,为了和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个体也会说“白谎”。实验数据也进一步证明,75%的被试至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即使这个行为是错误的[3]。
当网民看到自己所赞同的观点被多数人所认可时,就积极参与。如果自己的观点没有被多数人认可,为避免因偏离群体而产生的焦虑感,便会保持沉默。这就导致某一观点颇具市场,其他不同的观点逐渐被这一观点所淹没。按照社会作用力的原则,随着信谣人数的增多,信谣群体规模的扩大,将会引发更多的从众。例如,在2011年日本因发生地震导致核泄漏后,某些网民发出“食盐可以防止核辐射”的不实消息,谣言一出立刻引发广大市民抢购食盐,导致市场秩序一片混乱。这条谣言就是利用人们对此事件的认识盲区,使人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无形中助推了谣言的扩散。
2.泄愤心理
泄愤,即对内心的怨愤进行宣泄的心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本我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为了让这些欲望得以满足,冲突得以释放,本我就要不断地同自我斗争,以寻找宣泄的突破口。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发布具有震撼力、新奇性的网络谣言,引起广大网民的注意,网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将自身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调动出来。特别是当网民看到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谣言时,潜意识中的不良情绪瞬间找到了“火山喷发口”。网民借虚拟网络发泄自身压抑已久的“负能量”,无形中便加入传播谣言的大军。
目前,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大、工作难找、教育不公以及医疗保障不到位等改革的难点与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常常是网络上被调侃和抱怨,点击率极高的话题。当人们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问题时,便会借助虚拟的网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发泄内心的不快。比如,有网民造谣称,北京公交系统的一位“全国劳模”涉嫌贪污,尽管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及时澄清,但此事件无形中让人们心目中“全国劳模”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降低了劳模的社会公信力。
3.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外在现象或信息,对某人或某件事情做出一定的判断,该判断与真实的情况不相符。认知偏差的产生常常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有关[4]。人们往往对自己第一次看到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在首因效应形成之后,人们往往会按照先入为主的原则,将新信息放在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解释,以保持自身认知系统的一致性。在谣言传播中,某些网民因先接受错误信息而对此坚信不疑,即便后来谣言被证实是虚假的。晕轮效应对谣言的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某些谣言的内容常常是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谣言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所阐发的感情常常能引起网民的共鸣,加之谣言中部分真实的信息使得人们经常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倾向,落入谣言的陷阱,自愿充当谣言扩散的帮凶。
由于之前官方对突发事件缺乏相关经验,导致处理不力,人们对政府怀有不满,传统媒体威望不高,发布的消息不全面客观,人们便对其失去信任。因此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政府,宁可相信网络也不相信传统媒体。比如,2012年底,盛传在冬至时节,将会是地球的世界末日,尽管已经被官方多次澄清,但人们依旧深信不移,一些迷信邪教趁机蛊惑人心,在部分地区引起了社会恐慌。再如,“9•13”海南地震海啸谣言,使海南岛居民纷纷逃到大陆避震。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认知偏差的强大顽固性助长了谣言地肆意扩散。
4.投射心理
投射心理,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情绪、想法、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5]。简单来说,就是以己度人。因而人们对某人所形成的认知与他的真实情况会存在一定程度地偏差。投射的有利一面就是,人们可以准确评价同自己类似的人,不利的一面是,同自己类似的人并不是很多。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投射心理推动了谣言的扩散。例如2013年,武汉市“城管打死人”,家属当街“抬尸”抗议的不实消息在网上疯传。之前一些诸如城管打人,蛮横执法的报道,使得人们对城管整个群体产生了不满与偏见,无形中对城管形成了消极的刻板印象。造谣者发布城管打死商贩的谣言,便显露出对城管群体的仇视,企图丑化城管形象,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治安。
5.错误的正强化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并且强化对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就网络谣言这一现象来看,部分网民之所以乐此不疲地造谣、传谣,是因为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正强化。网民在散布或转发一些虚假消息后,获取了大量的转发率和众多粉丝,看到自己被众人追捧,内心不由得会有优越感,甚至自己的一个消息都可以引起社会上的震动,网民在这个过程中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些不良的结果反馈便无形中强化了网民散布谣言的行为。
勒温在其著名的“场理论”中提出来了“生活空间”的概念,“生活空间”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是人与环境的互动。根据公式:B=f(P&E),我们知道行为不仅与个人有关,还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当前的网络环境还处于法治的“盲区”,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网络信息的发布也缺乏相应的规范。网络上散布着各种八卦、小道消息,使人真假难辨,纷扰无序的网络环境给造谣者以可趁之机,松散的监管引起了网络谣言的“破窗效应”。
6.娱乐心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层到高层共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和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总共5种[6]。从网络谣言的角度来看,部分造谣与传谣者正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哗众取宠,吸引众人的眼球,不惜编造一些虚假和无中生有的信息,来增加自己的转发数和粉丝量。原本现实生活中的草根阶层,便可借助虚拟的网络,摇身一变,通过获取话语权成为网络上“振臂一呼,万人景仰”的意见领袖,来获取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地位而产生的虚荣与快感。
例如,网民秦火火,曾先后制造“动车事故向意大利籍旅客赔偿3000万欧元”、“红十字会强行募捐”、“少将罗援兄弟是大企业的董事长”等谣言并叫嚣“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发布的谣言可谓五花八门,夺人眼球,一时间秦火火成为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红人。
7.侥幸心理
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其极低的准入门槛和较高的参与度,使得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发表言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的真实身份被隐藏起来,可能在生活中,不能表达或碍于面子不善表达的言论和观点,在网络上人们便可以卸掉自己的面具,将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尽情地抒发。在这个过程中,网民由于没有显露自身的真实情况,而使自身责任意识淡化,因而对散播谣言所导致的后果的顾虑便大大减少。此外,当前我国的网络的监管力度较为薄弱,法制不健全,缺乏相应地法律条文来加以约束和指导,这也进一步助长了网民的侥幸心理,让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钻了空子。
法制观念的缺乏,责任意识的淡化,让网民在面对网络上不实消息时,滥用言论自由,通过评论,转发让谣言向更大范围进行扩散。例如,新浪微博传出“金庸去世”的谣言后,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被转发5万多条,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片哗然。
摘要:近些年来,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的信息,而是将话语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受众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分析,网络受众的多种心理特点助推了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主要有从众心理、泄愤心理、认知偏差、错误的正强化、娱乐心理、侥幸心理等。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6:5.
[2][3][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10:351
[5]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以“艾滋女”事件为例[J].中州学刊,2011,(2):257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 第2篇
谣言的种类有很多, 常识类、时政、地震等等谣言大多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播。分析网络健康谣言的受众传播心理, 对健康类谣言的治理以及人们对谣言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知识的缺乏下的从众心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群体形成之后有群体的特点。个体在这个群体之中的个性却不见了, 每个个体表现的也都是这种群体特征。在网络传播当中, 更是容易形成此类群体。当某一个议题存在时, 大意见领袖便会适时发表建议, 之后便是一些小意见领袖跟随、稳固大意见领袖的言论, 再之后便是成千上万的“支持者”。网络环境下的观点传播更容易促成大规模的群体效应。
谣言传播者正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无所谓”“发了有啥了不起”“泛娱乐化”, 加之网络的碎片化阅读和表达, 谣言轻而易举地传播开来。很多网友并没有很强的甄别意识和责任心理, 总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随手一转发, 谣言便在网络上速度传播开来。
二、食品健康新闻报道下的恐惧心理
毒奶粉、毒凤爪、毒猪肉、毒米粉等新闻报道使受众产生了一定的恐慌心理, 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是食品不信任, 甚至感到恐惧, 害怕自己的身体也受到伤害。因此, 大家购买商品时没看到“绿色”“无公害”等词都不敢买了。国家的监管和媒体对这些“问题食品”的曝光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一些网友看了几篇媒体报道就杯弓蛇影, 失去理性判断, 这也不敢吃, 那也不敢买, 结果导致自己的身体失去了营养, 未能保持膳食平衡。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网络健康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 胡编乱造, 把某些媒体报道上的文字和图片拼凑起来, 让网友看起来煞有介事。受众很容易被其误导, 而且大多数受众并不会对其进行考证, 反而会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正是出于恐惧和担心, 人们将谣言告知身边人, 以求得到帮助和安慰。但往往适得其反, 这一不经意的行为反倒助长了谣言的再次传播。
三、社交网络下的发泄和自我满足心理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9月30日, 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2亿人。[1]在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分论坛上, 微信公布了2015年9月份的平均日登录用户数——5.7亿。
社交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处在一个虚拟世界里, 热衷于发表微博、微信朋友圈, 热衷于去访问他人的微博主页、朋友圈主页。受众把网络谣言转发到自己的主页中, 表现出来的是对他人的关心, 但实质上是一种表达的自我满足。“小龙虾是一种处理尸体的虫子, 外国人从不吃”这一健康谣言是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头条, 而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小龙虾的负面文章。实际上, 小龙虾是淡水虾的一种, 其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 随着小龙虾的生长和脱壳, 重金属毒素会脱离小龙虾。
受众将“关心”转发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主页, 其实还有一种心理, 即泄愤之后的自我满足。有一些网友吃的小龙虾并不多, 专门转发出去甚至还配以图文“看吧, 叫你们别吃了吧”, 其内心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相反, 一些经常吃小龙虾的受众看到这些谣言会非常愤怒, 虽然半信半疑, 但是这条健康谣言会使其内心恐慌, 进而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分享谣言, 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事件。这既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发泄, 又是一种表达的自我满足。
四、结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微博和微信使人们拥有了自己的“媒体”, 实现了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可能。每一条发布的信息都可能成为网友关注的对象, 网友不但要在网络信息发布上进行自我约束, 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 而且要向人民网、微博辟谣、微信辟谣等权威发布者学习, 学会甄别谣言, 净化网络。网络上的健康谣言之所以百除不尽, 除了因为许多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发布谣言之外, 还因为许多缺乏科学的医学知识的网友对其进行二次传播。因此, 面对健康谣言, 网友需“三思而转”, 当然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听取医生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DB/OL].http://data.weibo.com/report.2015.
[2]刘京林.论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 2006 (1) :48-49.
[3]魏姗姗.微博谣言的扩散与消解[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3:8-9.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购物,心理机制,大学生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最普遍的购物渠道之一, 当代大学生, 尤其女大学生, 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成员。大学生是高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获得新鲜事物的渠道多, 获得新信息的速度快, 加上网络购物价格相对于实体店便宜很多, 学生又没有经济能力, 所以网络购物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渠道。已经有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购物的心理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购物有了新的模式, 而且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也有了新的变化。本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为调查对象, 更加深入地考察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现状, 并分析了网络购物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原因。
我们以山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考察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现状。共发放300份问卷, 有效回收268份, 有效问卷占89.3%。其中男生72人, 女生196人。结果表明, 91.4%的调查对象都有过网络购物经历 (至少一次网络购物经历, 不包括网络支付火车篇和机票) 。其中女生100%有过网络购物行为, 76.4%的男生有过网络购物的行为。而且57%的女大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网络购物的经历, 46.3%的女大学生一半以上的生活费都用来网络购物。其中, 女大学生网络购物排名靠前的分别是衣服、化妆品、网络团购 (电影票、美食等) 生活用品等, 男生网络购物一般集中在衣服、电子产品、支付话费等。
对网络购物的心理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合理网购, 同时对网络商家也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调查, 我们知道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群体中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与大学生以下心理特点密不可分。
贪图便宜心态。众所周知, 相对于实体店, 网络商品在价格上要更加便宜。一般大学生没有经济实力, 因此对于这些本身经济没有独立但是又追求时尚和美的女大学生, 便宜将是她们选择网络购物的第一要素。尤其在像淘宝网等网络平台中, 同样的商品价位往往低于实体店很多。虽然网络购物不能保证正品, 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 款式的新颖和时尚对她们而言更为重要。需要值得一提的是, 这里提到的便宜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便宜, 而是消费者, 也就是大学生认为的相对便宜。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商品真正的使用价值, 所以通过比较来选择更便宜的商品。网络购物不但提供了相对实体店更便宜的价位, 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货比三家, 使大学生能够选择更加便宜的同等类型商品。一些网络团购, 同样的商品, 选择网上购买就可以享受同样的服务却花费相对更少。
寻求方便心态。相对于去商场, 去实体店, 网络购物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完成, 另外, 网上购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 所购买商品还能送货到家。如果对商品不满意, 大多数产品还支持无理由退货。除此之外, 大多数大学生有网络依赖症, 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商场购物, 取而代之的是宅在家里上网。网络购物可以和网络聊天, 看视频同步进行。所以, 这成了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购物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图书资料而言, 网络购物已经几乎取代了实体图书馆。一些网络购物平台诸如当当网, 亚马逊等不但可以快速找到你需要的书, 而且可以对比价位购买你需要的。除此之外, 对于稀缺商品, 只要你知道商品名字或者模糊名字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但是如果选择商店买就有如大海捞针, 比较困难。
调查表明, 现代大学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网络购物心态, 比如接收快递以及拆递的愉悦感。很多大学生表示, 拆快递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就像是收到一份礼物一样, 等待惊喜的出现。由于网络购物是虚拟支付方式, 没有现金交易更显得接收快递就像接收礼物一样让人兴奋。然后, 由于网络购物选择虚拟支付, 消费者只需要点击鼠标就能完成支付, 这无形之中模糊了消费者的金钱观念。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花费大量的钱用于网络购物。
相比女生, 男生在网络购物上更显得理性一些。究其原因, 可能是男生在抑制控制能力上更显优势, 他们不太受到外界环境和别人的干扰, 女生却更倾向于从众和攀比。另外, 对于大学生而言, 男生的课外活动更多一些, 他们更倾向于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社会交往。而女生多愿意呆在宿舍选择上网, 而网络购物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这里给大学生, 尤其是有网络购物冲动的女大学生一些建议, 首先, 网络购物要理性, 具体而言就是, 对于图书资料和部分团购商品, 例如电影票等, 选择网络购物是合理的, 同样的商品价格却明显低很多, 但是对于衣服或者化妆品等商品, 网络购物要谨慎。另外, 多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课余生活丰富了, 也就不会只呆在宿舍选择网络购物了。
参考文献
[1]张笑予.大学生网络购物心理特征个案研究[J].学理论, 2012.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