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滕王阁序》历史典故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滕王阁序》历史典故(精选6篇)

《滕王阁序》历史典故 第1篇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李广难封”: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为最年轻者,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鸿夫妇逃至吴地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0、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前一个典故: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

后一个典故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

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略)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说的是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15、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

16、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公元94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17、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晋朝谢安、谢玄的家庭。宝树:谢玄曾以“芝兰玉树”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说自己并不象谢家子弟那样的好,有谦虚的成分。晋、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迁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传》。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其实小的时候非常顽皮淘气。为教育他学好,其母亲花费了很多心思。据说其

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第一次他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小时候专门学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觉得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里去了,谁知这是一个农贸市场附近,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专心读书,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芳邻:好邻居。下句是说,自己年幼时父亲也曾经择邻而居,使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层意思是说,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

18、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龙门: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这里是说,这次能在宴会上拜见阎公,就好象登龙门一般令人高兴。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

2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说,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21、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文中这两句是说,遇到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惭愧呢?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2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这两句是说,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

2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潘江陆海:“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这两句是说,敬请在座的诸位嘉宾,就象陆机、潘岳那样,各尽其才,写出精彩的诗篇吧。陆机,西晋文学家。太康末年,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善骈文,且多拟古之作。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世说新语·周处》:“乃入吴寻二陆。平原(陆机曾任平原内史)不在,正见清河(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诗名与陆机齐。其《悼亡诗》较有名。南朝梁钟嵘《诗品》对陆机、潘岳诗作的评价极高,至于偏颇,他把陆机、潘岳列为上品,而列陶渊明为中品,曹操为下品,这就有欠公平了。

《滕王阁序》历史典故 第2篇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3,“宾主尽东南之美”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4,“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5,“孟学士之词宗”,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繁露》亦记其事。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

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1,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12,“气凌彭泽之樽”,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

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13,“邺水朱华”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在此作《公宴诗》。

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14,“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即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15,“四美具”,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16,“二难并”,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悦目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17,“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

18,“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9,“目吴会于云间”,云间:江苏松江县(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20,“地势极而南溟深”,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见《庄子·逍遥游》。

21,“天柱高而北辰远”,天柱:传说中昆仑山高耸入天的铜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北辰:北极星,比喻国君。《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22,“怀帝阍而不见”,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处借指皇帝的宫门

23,“奉宣室以何年”,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24,“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2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26,“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2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2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9,“不坠青云之志”,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30,“酌贪泉而觉爽”,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31,“处涸辙以犹欢”,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

3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3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3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

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3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37,“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38,“奉晨昏于万里”,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39,“非谢家之宝树”,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40,“接孟氏之芳邻”,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41,“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42,“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4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44,“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滕王阁序》新译 第3篇

今日洪州新府。

上对翼轸两星,

下接衡庐二山。

剪裁三江作衣襟,

串连五湖成腰带;

西控蛮荆乡,

东连瓯越地。

物华天宝, 神剑光气将牛斗星座辉映;

人杰地灵, 徐儒德行被陈蕃太守景仰。

洪州繁盛像云雾升腾,

人才众多似星光闪耀。

城池坐落夷夏要塞,

主宾尽是东南俊杰。

仪仗重重, 都督阎公驾到;

车马宣宣, 宇文刺史光临。

官员十日休假, 胜友如云;

宾客千里赴会, 高朋满座。

文词宗主孟学士文采飞扬,

武坛名将王将军英姿勃发。

探望家父路过胜地,

结交名士出席盛宴。

十分无知, 深表惭愧; (因无知而惭愧)

三生有幸, 倍感欣慰。 (为有幸而欣慰)

时令正当九月,

季节已是深秋。

积雨消散, 潭水清凉; (潭水清澈别具凉意)

烟光凝聚, 山影昏暗。 (山影昏暗略呈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长车,

于巍巍的丘陵中赏美景。

举目望长洲,

抬头观高楼。

重重峰峦间青翠的树丛飘摇若飞,

高高楼阁顶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

仙鹤野鸭栖息的沙洲, 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

桂树木兰构建的宫殿, 巧随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开启精美的阁门,

俯瞰雕饰的屋脊。

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视野,

迂回的河流、湖泊撩人心魄。

房屋排满地面, 都是钟鸣鼎食人家;

船舶充塞渡口, 全为青雀黄龙大船。

云消散,

雨停息。

阳光灿烂,

天空明媚。

飘荡的晚霞与孤单的野鸭结伴飘飞,

明净的秋水同辽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轻快的小船乘暮色归航, 渔歌响遍于鄱阳湖畔;

整齐的雁阵被寒气惊扰, 叫声消失在衡阳水边。

登高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

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生发。

清脆的排箫曲引来阵阵清风,

纤细的歌唱声凝住缕缕白云。

梁孝王睢园竹林聚贤, 豪爽气概远超陶渊明;

曹公子邺水荷塘咏诗, 文章辞采直射谢灵运。

四种美好事物应有尽有, (四美应有尽有)

两个重要条件难得却得。 (二贤难得却得)

放眼半空中,

醉心闲暇间。

天高地远, 令人感到宇宙无穷尽;

兴尽悲来, 让我明白兴衰有定数。

远望长安于昏黄的夕阳下,

遥看吴会在飘缈的白云间。

地势偏远, 南海深邃;

天柱高耸, 北斗远悬;

关山重重难逾越, 谁怜苦命失意人;

萍水依依偶相聚, 都是漂泊异乡客。

唉!

时运不济,

前途坎坷。

冯唐易衰老,

李广难封侯。

贾谊被贬长江, 并非没有圣明君主;

梁鸿潜逃海边, 难道不是昌明时代?

好在君子会觉察事物动向,

幸亏达人能知晓命运发展。

年龄虽老, 可志气更加旺盛, 怎会改变终身信念?

境遇虽艰, 但节操更加坚定, 绝不放弃凌云壮志!

喝了盗泉水, 心境依然清爽;

处在涸辙中, 精神照样愉悦。

北海虽遥远, 御风可达;

时光虽流逝, 惜时未晚。

孟尝清雅高洁, 可叹他报国无门, 空有激情;

阮籍狂放傲慢, 怎学其走投无路, 妄洒热泪。

我王勃,

地位卑微,

出身低下;

与终军年龄相当, 而无路请缨报国;

和宗悫志向相同, 却难以投笔从戎。

弃功名, 愿舍一生富贵;

尽孝道, 不辞万里艰辛。

我无知本非出色人才,

却有幸结识天下名士。

今天已荣登龙门接受阎公礼遇,

不久将恭立堂前聆听父亲教诲。

如果不遇慧眼, 即使有无限才华也只能独自叹息;

既然已得知音, 虽然无高超技艺但不怕当众献丑。

唉!

美景不长存,

盛宴难再逢。

热闹的兰亭宴已成陈迹,

繁华的金谷园早变废墟。

临别作序, 承蒙各位极力推荐;

登高赋诗, 希望诸公尽情发挥。

冒昧地尽我微薄心意,

恭敬地写此浅陋小序。

铺陈一番,

成为四韵。

谨以此序抛砖引玉权作引子,

诚望各位挥毫泼墨撰写美文。

诗意《滕王阁序》 第4篇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滕王阁所在地南昌城的悠久历史(“豫章故郡”)、重要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让我们感受到了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人烟繁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南昌城。作者还由衷地赞美了聚会宾主的尊贵和风雅,以主人都督阎公比作“杨得意”“钟子期”,嘉宾更是“东南之美”,是“胜友”“高朋”,他们文武兼备(“腾蛟起凤”“紫电清霜”),超过了陶渊明和谢灵运(“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是“孟氏之芳邻”。另外,宴会中演奏的音乐也特别美,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这次盛会也特别难得,是“盛宴难再,兰亭已矣”……诗意盎然,诗情涌动,让我们沉浸在诗意的滕王阁中。

《滕王阁序》的诗意,还在于文章所描绘的景色之美。作者倾尽全力,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我们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让我们也随作者“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在色彩浓淡对比之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写尽九月之景”。接着,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上有层台碧瓦高耸入云,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滴,视角俯仰变化,上下相映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的千古名句,碧水蓝天,天水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浑然天成的秋色图。“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像,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空间。

王勃《滕王阁序》典故 第5篇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晋书•张华传》: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

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后来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见于《后汉书•徐穉传》。徐孺,即徐稚,字孺子。东汉时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人,为人刚正方严,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宾客,只是徐稚来时才特设一榻,徐稚走后就把榻悬起来。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词;扬雄著《太玄经》,梦见自己在《太玄经》上吐出了凤凰。

4、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其中第二把叫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列子•汤问》: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得精髓就以为自己已经都学会了,于是向老师秦青辞行。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为他饯行。饯行时秦轻抚节悲歌,歌声振动林木,连天上的云朵都为之停了下来。

6、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睢园:西汉孝梁王在睢水边修筑的竹园。孝梁王喜欢招引文士,他常和枚乘、司马相如等文人在园内饮酒赋诗。

彭泽之樽,陶渊明曾任彭泽令。他之前十分贫困,当彭泽令后有所改善,能“有酒盈樽”。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指邺城,三国时魏的都城。曹氏父子经常在此与文人聚会。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的句子。朱华,指芙蓉,也就是荷花。这里用邺水朱华指代邺下文人的风流;

临川之笔指南朝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成就很高,是我国山水诗作的开创者。曾任临川太守。

(这两句指这次宴会就像梁孝王睢园的文人聚会,胜过陶渊明独饮的豪兴,又如邺下文人的风流,可与谢灵运的文采媲美。)

8、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世说新语》:晋明帝小时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从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所以这样说。”元帝感到很惊讶。第二天,大宴群臣时又问明帝同样的问题,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变了脸色,问:“怎么和昨天的回答不一样?”明帝回答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9、天柱高而北辰远

“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

“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10、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一个宫室。是皇帝办公之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见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

1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见于《史记》。冯唐:西汉人,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曾当过官,后被罢免。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

李广: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借冯唐、李广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1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汉文帝时,贾谊因有才华,被召为博士,一年内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又准备任为公卿,后来听信朝中元老的谗言,贬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梁鸿之典见于《后汉书》。梁鸿,东汉人。曾隐居山中。他有一次路过京师时,写过一首对现实有所批评的诗。皇帝听后,深为不满,派人找他。他于是改变姓名,与妻子逃到齐鲁间,后来又逃到吴地。(用贾谊和梁鸿为例,说明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下,贤能之士也难免遭遇不幸。)

1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传说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有个叫吴隐之的广州刺史,听了传说后就去喝了贪泉的水,并赋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表明自己清廉的决心。果真,他上任后,是一个人人称颂的清官。(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不受污染。)

涸辙:水干涸了的车辙沟。见于《庄子•外物》:庄周到监河侯家借粮食,他不借,庄周便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我来的途中听到有人叫我,我环顾四周,发现是一条掉在车辙沟里的鲋鱼。我问他:“你叫我干什么?”鱼说:“我本来是生活在东海里的,但是现在流落到这里,你可以找来一斗的水救我吗?”我说:“可以,让我到越国去游说越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现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你这样说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鱼干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说无论处于何种恶劣环境,都不会改变高尚志节和乐观情怀。)

1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见于《后汉书》:东汉将领冯异出征,先战败于回谷,后得胜于渑池。汉光武帝刘秀致书慰劳他说:“你开始虽然在回谷战败,但终于能在渑池获胜,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见于《后汉书》。孟尝,字伯周,东汉人,曾任合浦太守,为官清正贤能,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后隐居。汉桓帝时,尚书杨乔多次举荐,称他“清行出俗,能于绝群”, 但始终没被起用。

见《晋书•阮籍传》。阮籍,晋朝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内心忧愤,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不拘礼法。他常独自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恸哭而返,借此宣泄苦闷心情。

1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汉书•终军传》:元鼎四年,汉武帝要选择一位能干的使臣出使南越。终军知道后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前往。他向汉武帝请求到:“请陛下授予我一根长缨,南越王如果不肯归顺,我就用长缨套着他的脖子把他捉来。”汉武帝立刻答应他出使。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的说服了南越王,南越划入汉帝国版图指日可待。可天有不测风云,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吕嘉不肯内附汉朝,发动叛乱,终军等人惨遭杀害,壮烈殉国。终军死时,年仅二十余岁。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班固的弟弟。他因家境贫困,曾经辍学投笔叹道:“大丈夫应该有雄才大志,学习英雄人物建功立业,怎能长久地在笔砚之间留连?”于是就弃文从军了。成语“投笔从戎”。

宗悫:南朝宋人。从小就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一次他在哥哥的婚礼上赶走了潜入库房的盗贼,大家纷纷称赞他机敏勇敢,少年有为。他的叔父问他将来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一成语的来源。

17、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晋书•谢安传》: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比如有芝兰玉树,人们都会希望它生于自己的庭院中。” 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

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孟子的邻居是做丧事的,孟子跟他们学做丧事,孟母就搬家;第二个邻居是商人,孟子跟他们学做买卖,孟母就又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私学旁,孟子就开始学习知识和礼仪。

18、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鲤对”之典见于《论语•季氏》:孔鲤是孔子的儿子,有一次他快步走过庭前,孔子问他学了《诗经》没有,他回答没有。孔子就说不学《诗经》。说话时就没有依据,孔鲤于是去学《诗经》;又一次,孔子问他学了《礼记》没有,他回答说没有。孔子就说,没有学《礼记》,就没有立身的准则,孔鲤于是又去学《礼记》。

“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当时朝纲不振,政事腐败,只有李膺高风亮节,声名极高,人才纷纷投奔他,有受到他接待的人,就被称为登龙门。后遂以登龙门比喻得到名人的援引而提高声望。

19、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是掌管天子猎犬的官。有一次,他在侍候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正在读《子虚赋》,并且感慨说:“我不能与这个人见面啊。”杨得意于是进言说:“臣的同乡司马相如说这篇赋是他所作。”汉武帝很惊奇,于是派人召见司马相如。后来司马相如又作《大人赋》,说的是神仙之事,汉武帝读后大悦,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凌云: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

“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钟期,即钟子期。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可以听出俞伯牙弹的是高山还是流水,凡是俞伯牙弹琴时想到的,钟子期都能体会得出,于是两人成为知音。(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希望有知音识才)

20、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指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

梓泽:就是晋代石崇的金谷园。石崇当时以生活极端奢侈著称,频以财富炫耀于世,竟与皇亲国戚竞奢赛宝,每每争奇斗胜,弄得不可开交。有一次晋武帝赐给舅父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王恺以为是天下至宝,兴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示,谁料石崇却嗤之以鼻,漫不经意地用铁如意敲击,结果三下两下被打得粉碎。王恺大惊失色, 石崇却若无其事,叫仆人把家中藏的珊瑚树全部取出来让王恺挑选: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王恺看得目瞪口呆。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园内屋宇金碧辉煌,宛若皇宫,奇珍异宝堆积如山,珊瑚树光彩夺目。金谷园是当时全国最美丽的花园。石崇结诗社24人,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朝夕游于园中,饮酒赋诗。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

金谷园内筑有华丽的崇绮楼,相传是石崇宠姬绿珠所居。绿珠是广西合浦的采珠女,能歌善舞,出落得珠圆玉润,妩媚动人,且又颖慧明敏,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使得石崇如醉如痴,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特别宠爱。可惜好景不长,“八王之乱”打碎了金谷园的歌舞升平。当孙秀带兵到金谷园收捕石崇,逼取绿珠,石崇再也没有了那昔日的威风和尊严,而绿珠不畏强暴,不慕荣华,不愿苟且偷安,宁可坠楼身亡,也不愿屈服就范。石崇与绿珠死后,金谷园几经更手,园中的风光仍然不减当年,历代文人雅士依然流连园中,但题咏的中心已不再是金谷园的繁华。人们敬仰绿珠的节义和刚烈,把崇绮楼改称为“绿珠楼”。

21、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潘岳,西晋有名的才子,可称“才貌双全”,是西晋著名的美男子。“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即说的是他。

潘岳和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是是骈文的奠基者。

滕王阁序典故分析 第6篇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为最年轻者,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天闲来无事,梁鸿和他的猪们在晒太阳,有两只小猪在泥坑里打滚。梁鸿看见了,就对小猪说:“猪啊猪,其实我是很羡慕你们的。从前有一位庄周老伯伯说过,郊祭时用的牺牛,虽然平时用好养料喂养,又披以纹绣,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时,这条牛想作一头小猪,这可能吗?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国事羁绊,我宁愿作一个小猪在污水沟里游戏,这样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物,他便寻访到那户人家详细地询问了主家的损失,然后以猪作价抵偿。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没什么财物,就让我为你干几年活吧。主人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梁鸿被迫害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说的是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腐收人贿赂,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安慰自勉之意。“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所谓竹林七贤是七个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总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他们的行为都怪诞得很。嵇康服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纷纷请缨到抗非典一线工作”“武汉大学生请缨赴边陲”。“请缨”现已成为普通词语。“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毛泽东诗词多次引用“长缨”的典故。《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投笔从戎的故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公元94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今天把大学生当兵服役叫“携笔从戎”。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宋书 ·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成语一般写作“乘风破浪”。这两句是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晋朝谢安、谢玄的家庭。宝树:谢玄曾以“芝兰玉树”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说自己并不象谢家子弟那样的好,有谦虚的成分。晋、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滕王阁序》历史典故

《滕王阁序》历史典故(精选6篇)《滕王阁序》历史典故 第1篇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