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1篇
五 年级下册第 1课《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实验小学胡丽华
东庄镇钟庄完小孙璇 教学目标与内容:(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渲 勒 鄂 涯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涯 水边,泛指边际
3.易读错字、多音字:“蒙”有三种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i”
4.应会写字:毯 渲 勒 吟 迂 襟 蹄 貌 拘 羞 涩 跤 偏 涯(1)写正确:易写错字:“吟 ”“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涩 涯
②指导要点:半包围结构,“涩 涯”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易写错字:“襟”: 与衣服有关,衣补旁。
5.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 1、2段。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方法:课后第一题的启示,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描写草原景色直抒胸臆、精笔细描;恰当的应用比喻和拟人。
(2)描写草原人民热情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情景交融。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重点词句:
句子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方法:1.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2.知识拓展“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
句子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方法:1.出示插图体会“襟飘带舞”。
2.体会比喻的好处。
句子3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方法:全文的中心句,联系全文理解。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第二段、第六段,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景或物特点。(教学难点)
(二)本课重点问题:(教学重点)1.课后思考题: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质疑:
三、情感体验: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从教学目标中选择标注)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
五 年级下册第 1 课《草原》预习提纲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迂回 襟飘带舞,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可以在课本上用符号标记)
(三)尝试背诵:4—6段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2.文章的表达顺序:
(二)文本细读 细读课文,想一想: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在文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哪些词语或句段写得好?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在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5)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
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四、拓展延伸
1.了解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1.通过上网,了解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2.观察身边一处小花园,为写出景或物的特点来做准备。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含易读错字较多的句段,含有本课应会认字、会写字的句段)
①第一段:注意的字音有:渲染、勾勒,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②第四五段:注意的字音有:鄂温克、天涯,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2.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2)引导趣味识记:涯 水边,泛指边际(3)易读错字: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3.书写指导
(1)写正确:(易写错字指导):出示全部生字,易写错字颜色变红(含学生找出的易写错字):吟 貌 襟 涩
①学生观察,找出易写错的笔画。
②并交流明确:“吟 ”“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书写:涩 涯
强调 涩 是左右结构,涯 与 崖,从偏旁上进行形近字区分并各自组词。
相机书写指导: 涩 涯 ①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规律。
②交流并明确:左右结构,三点水写时注意„„左窄右宽。③学生练习书写。4.词语积累
羞涩、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先正音、正形、再理解部分词义。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写作顺序:展示某同学总结的写作顺序,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文本细读
(1)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①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②课文中的草原人民是热情的。
小结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然后把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标画了哪些句子?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体会描写草原景色直抒胸臆、精笔细描)
①天、空气(略处理)②羊群 小丘(重点)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知识拓展: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③骏马 大牛(借物抒情)④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a有感情朗读:练习朗读——指名朗读——评议 b出示填空,学生练习背诵。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c指名展示背诵——齐背。(4)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①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标画了哪些句子。
②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体会描写草原人民热情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帯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b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方法:1.出示插图体会“襟飘带舞”。
2.体会比喻的好处:不仅是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a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b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a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b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③小结: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④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总结: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4.解答质疑:课文还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师生讨论交流。
四、迁移运用
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五、拓展延伸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①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②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
六、限时检测。(限时闭卷)
五 年级下册第 1 课《 草原 》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词语填空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2、蒙汉情深何忍别,()碧草话斜阳。
二、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按要求写词语
写出能表示“绿色”意思的两个四字词语:、四、阅读理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按原文填空。
2.你最喜欢这段话中的哪个句子?用“ ”画出,并说说理由。
五、试着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一处小花园的景物在春光里的变化,练习恰当地使用比喻句,或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述,要写出特点来。
板书设计:
景:风景优美
草原
人:热情好客 教学课件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2篇
更多信息请访问:北京文胜教育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3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的《数字与信息》。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聋生实际, 本课教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的关系, 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其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尝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创建“数字与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网站地址:61.177.200.1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 这台MP3是陈老师在商场里看到的, 同时我还发现MP3旁边有张标签, 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 (显示课件)
“大特价”的标签上面还有一些数字,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做答
总结:这张标签告诉我们A11型号、容量128兆的MP3, 原价149元, 现价119元。这就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板书:数字与信息)
[说明]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数字与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商场大特价”的标签引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网上交流
1.比较两幅图片 (火警119、大特价119元) 中数字表示意思的不同, 引出编码以及编码的读法。
小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2.出示图片 (110 112 114 117 121 122 12315) 从这些数字编码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有不了解的自己上网查找获取信息, 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
3.引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吗?
4.思考: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了解编码的简洁性。
5.分辨相同数字 (112 121) 所表达的不同信息。揭示编码的规律性。
小结: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 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6.了解邮政编码所表达的信息。
(1) 阅读课本或专题网站。
(2) 集体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 解读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则。
[说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给广大学生赠言“数学好玩”, 而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三角板 (圆规) ”就是数学教师的全部, 这又如何能堪此重负?于是, 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便是抽象的理论以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数学的特性在学生们心目中就是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远离生活, 远离实用,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接受器的优势, 使教材“活”起来。通过比、说、看、查等途径, 使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视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字与信息”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三、归纳小结, 巩固应用
邮政编码共有6个数字组成, 是按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个数字代表市, 第四个数字代表县级市, 最后两个数字代表乡政的规律排列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对邮政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我们去专题网站上去完成几个小练习。
切换到网站, 指导说明, 学生作业。
1.上网查找自己家的邮编。
2.老师这儿有一个邮政编码, 你能找到它具体的地址吗?
3.根据专题网站给的图片, 你能找到它们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吗?
4.去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老师想给他们写封信, 地址有了, 你能根据地址帮老师查到邮政编码吗?
(学生网上作业)
(学生上传作业)
师点评:学生说说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各位分别表示什么?点评学生根据邮编查到的具体地址。点评学生根据地址或图片查到的邮政编码。
通过点评作业揭示邮政编码的唯一性。
观看“邮递工作者分检信件和机器分拣信件的录像”, 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说明]搭建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解决了常规数学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作业, 并及时展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即时点评, 使得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
浏览专题网站上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说说生活见到的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用所学的知识给宾馆大楼的房间编号。在专题网站的“练一练”中完成作业。
1.自主练习。
2.上传作业、集体交流。
[说明]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了解了不同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获取了大量信息, 丰富了编码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拓展应用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提炼于生活, 而知识的学习要回归与生活, 还原与生活。设计为宾馆房间编号这一练习, 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4篇
第一遍:标小节号,圈出不认识的字,查生字表或字典,注上拼音。
第二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第三遍:把不理解的地方划起来打上“?”,在有感触的地方写上批注。
二、生字新词我掌握
1、认一认,记一记,写一写。
2、联系课文,请教他人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茫茫 一碧千里
渲染 勾勒
翠色欲流
3、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 天空( ) 小丘( ) 草原( )
三、课文常识我积累
1、课文的作者是,原名,字,满族人,被称为,代表作有 等。
2、课文在自然美景中按照的顺序,描写了 景物,在人情美中描写了 、、、感人的画面(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填写)。
3、读第一自然段,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美景,并说说美在何处(找关键词、看描写手法)?
4、我爱积累
描写草原的诗句: 描写草原的词语: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第5篇
2.一个五位数,在它的右边写上一个7,得到一个六位数。在它的左边写上一个7,得到另一个六位数。而且第二个六位数正好是第一个六位数的5倍,则这个五位数 是()。
3.在十进制中,各位数字均是0或1,并且能被225整除的最小的自然数是()。
4.在568后面补上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六位数,使它分别能被3,4,5整除。符合 这些条件的六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
自我检测:
1.数A8919B能被66整除,这个六位数是多少?
2.六位数865abc能被3,4,5整除,要使865abc尽可能的小,a,b,c各是多少?
3.已知55能整除□691□,求这个五位数。
4.任意一个三位数连写两次所得到的六位数,一定能被7,11,13同时整除,为什么?
5.从0,3,5,7这四个数字中任选三个数,排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这样的三位数有多少个?
6.五年级四个小组帮果农收橘子,第一小组收了126千克,第二小组收了149千克,第三小组收了238千克,第四小组收了95千克。问:最少还应取多少千克,就可以把全部橘子平均分成4份?并求出每份的重量。
7.一个三位数能被3整除,去掉它的末位数后,所得的两位数是17的倍数,这样的三位数中,最大是几?
8.1—200这200个自然数中,能被6和8整除的数共有多少个?
9.一个三位数减去它的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其差还是一个三位数46X,求X。
10.商店里有几箱货物,分别重15,16,18,19,20,31千克,两个顾客买走了其中五箱。已知一个顾客买的货物重量是另一个顾客的2倍。问:商店里剩下的一箱货物重多少千克?
11.一个自然数乘13后,乘积的最后三位数是123,这样的自然数中,最小的是多少?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6篇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 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4个字,读准多音字“蒙、好、行、似”;借助注释及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4.积累运用,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抓住关键语句,运用“品读、对比、联想、小练笔”多种方式,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和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揣摩、感悟文中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2、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3、谁去过大草原?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吗?
4、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
5、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我国的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主要分布在(指大屏幕上出示的中国草原分布图)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
6、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上课:
一、谈话导入。
1、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板书: 草原 老舍】 齐读课题
2、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3、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 鄂温克 天涯 低吟 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2、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①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ēng:瞎蒙(胡乱猜测)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ěng:内蒙古
指读,强调在本课中,读měng
②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例如:携手同行。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指名读,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指读。【出示句子】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老师想把刚才大家说的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我们可以概括为“草原风光图”。请你也来概括一下第二、三部分吧。【相机板书: 风光图 迎客图 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1、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3、全班交流: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体会“更可爱”“那么清鲜”“那么明朗”和作者愉悦的心情。指导朗读: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碧绿、辽阔】
“茫茫”是什么意思?(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预设学生回答“一碧千里”是“一千里之内非常的绿”,这里的千里真的是指一千里吗?(引导学生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
指导朗读: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过渡:是啊,多么美的草原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里,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绣”的妙用。(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指导朗读:多么恰当生动的比喻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是多么喜欢这一望无际而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渲染 勾勒)
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提醒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舍先生真的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么这首小诗会描写什么内容呢?又会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板书:喜爱】
假如当时老师也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我一定既想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又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闭上眼睛,享受这份静谧与安逸。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请拿出“小练笔”,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几个句子中。【完成练笔】 这种境界,既
又
。这种境界,既
又
。这种境界,既
又
。生写小练笔,师巡视。谁来读读你写的小练笔?
指导朗读:同学们写的都很好,老师想把你们写的也编进课文里,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合作朗读。全班同学读黄色的部分,这三位同学按照顺序读出你们所写的内容。(配乐)过渡:是呀,我们都被草原的美丽风光所陶醉了,作者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骏马和大牛呢?老师想把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最后一句话变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一次突出了草原的美丽连牛马都被吸引住了,又借牛马表达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写法,积累背诵。
1、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
2、是啊,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就能使文章既清楚、又有条理。
3、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4、积累好词好句也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请同位两个合作着来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导背诵:学生开始自由背诵。
5、请学生上台展示背诵。
六、小结,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7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拍手拍手》的学习,能够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并发扬文明新风。
2、通过对乐曲《祝你快乐》以及《彩桥架到台湾岛》的聆听,受歌曲活泼、轻快的情绪,海峡两岸儿童隔岸相望、遥相问候的殷切之情。
3、通过学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理解歌词的精炼,含意的深刻,体会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重音记号并能在歌曲中应用。
2、能够用较和谐、准确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
3、能够唱好前八拍休止符的唱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5)课时 设计意图(生成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手挽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拍手拍手》的学习,能够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2.在学唱的过程中,认识重音记号并能在歌曲中应用; 3.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并发扬文明新风。教学重点:《拍手拍手》主歌部分的学习,熟悉副歌的两个声部旋律 教学难点: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教学方法:综合法、欣赏法、律动法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音阶练习
三、新课教学
1.导入:拍手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相信同学们都会拍手。那谁愿意来说说,在哪些场合下会出现掌声它能表达怎样的情感? 2.初听歌曲
1)教师活动: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请你们来听听歌曲《拍手拍手》,谁能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播放歌曲)学生活动:(仔细聆听)2)教师指名个别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热情欢快的歌曲表达了同学们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的感情。那这首歌曲中掌声出现在哪些地方?让我们边听音乐边拍一拍。比比哪组拍得最好?
3.复听歌曲 1)教师活动:(播放歌曲)学生活动:(跟着音乐拍手)
2)教师活动:歌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歌、副歌。听了几次歌曲后,谁来说说这两部分分别是哪种演唱形式?(依据学生情况可再次聆听后回答)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并回答——齐唱、合唱)4.学习主歌部分
1)师范唱,生轻声哼唱 2)生演唱,师指导 3)加上拍手进行演唱 5.学习副歌部分 1)认识重音记号
A 师:音乐里的记号可真不少!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现在副歌里的音乐记号。(黑板:重音记号)请你来听听有了它,演唱起来会有怎样的不同? B 师范唱,生聆听对比
C 师:让我们一起在演唱中好好学习它!2)齐学低声部旋律 3)齐学高声部旋律
4)分声部演唱歌曲,师弹二声部,低声部跟琴唱 5)师弹一声部,高声部跟琴唱 6)二声部初合
四、下课小结
1.师:同学们第一次合,就已经不错,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练习与磨合,歌声肯定会更加的美妙!2.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歌曲《拍手拍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拍手拍手》副歌的学习,能够用较和谐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并发扬文明新风。教学重点:《拍手拍手》副歌两声部的和谐、准确
教学难点:能够用较和谐、准确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 新课教学 1.复习歌曲
1)复习主歌
2)复习副歌旋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拍手拍手》的主歌以及副歌的旋律,先让老师听听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怎么唱? 生:(回顾已学的内容)2.合旋律
A 师生合B 生生合(要求:放慢速度,当音准、节奏有把握时恢复原速;有困难时将第二声部改为:02 23 2 2)3.加词合唱
4.加入拍手,演唱第二部分歌曲 5.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6.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歌曲
师:让我们使歌曲变得更加热烈吧!下课小结 师:普普通通的拍手寄托着不普通的情感,每个人都愿意用拍手来表达自己心里特殊的感情。但愿我们的友谊就像这双手,能拍出团结、友爱的声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拍手拍手》 2.聆听《祝你快乐》《彩桥架到台湾岛》 3.学唱《彩桥架到台湾岛》的最后一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祝你快乐》以及《彩桥架到台湾岛》的聆听,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欢快与热情。
2.通过对《彩桥驾到台湾岛》的反复聆听,学唱最后一句歌词
3.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的思想
4.聆听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音调,感受歌曲活泼、轻快的情绪,海峡两岸儿童隔岸相望、遥相问候的殷切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所带来的热情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对乐曲的欣赏,体验“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拍手拍手》 新课教学
欣赏《祝你快乐》
1.导入:同学之间快乐的事情很多,友谊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团结也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2.聆听第一乐段
A 初听,师:请同学们来听听这段音乐,它给你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B 复听,师:如果请你给这段音乐加上动作,你会选择什么动作?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表演。
生:(自由随音乐表演)3.聆听第二乐段
师:在前一段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请大家再来听听这段音乐,它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第一段热情欢快,这段音乐变得舒展,富有歌唱性„„
4.聆听第三乐段
A 师:同学们的耳朵真是敏锐呀,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们:接下来的这段音乐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聆听后回答)与第一段音乐相同„„
B 出示乐曲结构板书:A B A
5.完整聆听全曲
师:你觉得给这段音乐起什么名字好呢?让我们完整地来听一次,然后给它取取名字,看谁的名字最符合音乐情绪。
A 聆听,要求:合着乐曲轻轻拍手,当听到音乐变化时就变换另一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
B 取名
6.简介乐曲
A 这是一首铜管合奏曲《祝你快乐》,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
B 简介铜管乐
7.聆听歌曲《祝你快乐》
师:此曲又由作家晓光填词改改编成歌曲,让我们来听听,作曲家是如何加词的?
(二)欣赏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1.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彩虹)
师导入:“对,这是一座彩虹架起来的彩桥,彩桥的一头是大陆,另一头是台湾。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彩桥架到台湾岛》。2.初听歌曲,要求:歌曲所要表达什么内容? 3.提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4.复听歌曲
(1)生跟着录音轻唱
(2)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期盼着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能早日团圆。)5.音乐表演
中间两组同学搭起小桥,旁边两组同学当两岸的小朋友,共同表演歌曲,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6.小结:(指地图)这是我们国家的地域,这是台湾!台湾与大陆隔着茫茫大海,两岸的亲人只能隔海相望,相互惦记。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四、下课
师生齐唱“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阳光牵着我的手》单声部的学习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理解歌词的精炼,含意的深刻,体会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2.能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掌握力度记号f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
3.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附点四分音符和空拍的唱法;掌握呼吸记号,和“f”的意思,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跟大家讨论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样的天气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爽朗呢?(晴天)那什么样的天气算是晴天呢?(有太阳)是啊,阳光明媚的天气能给人带来美好舒畅的心情。虽然今天的天气不是晴天,但我相信同学们通过欣赏下面的几幅图片一定会有好心情的。(欣赏图片)。每当我们看到阳光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温暖光明)今天老师将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与阳光有关的歌曲,请看黑板(板书:阳光牵着我的手)请同学们先来听这首歌。
二、学习新歌单声部
1.初听歌曲,提问:听完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 2.复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演唱速度
A 提问:这首歌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
B 想一想:歌曲里的“太阳”、“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师范唱,学生跟着老师对口型默唱或轻唱 4.学生跟着琴轻唱,找出难点并解决
A 一字多音
B 休止符
C 附点四分音符及附点八分音符的唱法 5.完整地演唱 A 师提出“mf”、“f”“ˇ”的意义
B 生练习
C 完整连贯演唱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三、表演歌曲
1.师:歌曲会唱了,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件打击乐器,并且也编配了一组打击节奏,请哪位伴奏师上来演奏一下?(找同学演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2.男女生轮唱歌曲,另找一组同学打击伴奏。
四、小结下课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让我们心存感恩。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的祖国妈妈,心存阳光,开心与快乐将会陪伴你度过每一天。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阳光牵着我的手》二声部合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用较和谐、较准确的音准演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的二声部合唱
2.能用饱满的情绪演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歌曲二声部合唱 教学难点:歌曲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歌唱准备训练
1.游戏引入,歌唱准备:
1)歌唱器官的放松训练:打嘟噜。
师:咱们一起来玩开摩托车的游戏,老师示范打嘟噜。
身型姿势成骑摩托车状,双手握把,放松嘴唇打嘟噜,有效放松发声器官。2)唱大调音阶 2.发声训练:
1)用“U”轻声哼唱《阳光牵着我的手》前半部分。
老师要求:口型正确,轻声发音并注意声音位置要高.2)两个声部的听唱训练:
① 模唱双音:老师弹奏两个音,学生用“la”来模唱。分旋律和和声模唱。
旋律:1 3; 2 4; 5 7; 1 和声:
② 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音列:(PPT展示视谱进行)
师:我们分工合作,1、2、3组唱高声部,4、5、6组唱低声部。先低声部唱,再高声部来唱。最后两个声部和。
3)重点练习两个乐句:用“u”来练习两个声部的训练。
三、歌曲二声部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首先请同学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
2.聆听歌曲,提问:歌曲分别用了什么演唱形式?(齐唱、合唱)
3.反复聆听歌曲的合唱部分,找到哪里出现了二声部的合唱?
4.全班学唱第二声部
5.二声部合作:A 师生合作: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B 生生合作
6.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提问:歌曲中的阳光的含义是什么?党的温暖、妈妈的爱„„(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面对一切)
2.设问:我们该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生讨论。
五、小结下课
师总结:让我们心存感恩,你就会看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好心人,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也会看到眼前宽阔的大道,看到生命的果实,让我们心中永驻阳光,永远不会感到黑暗!迎接你的将是灿烂的明天!
板书设计 主歌、副歌
演唱形式:齐唱、合唱 乐曲结构:A B A 作业设计
1、背唱歌曲 《拍手拍手》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神鸟 第8篇
课件使用目的:帮助老师进行识字教学和检测。
2.写字。每个字需要出示笔顺。
课件使用目的:帮助老师进行写字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规则。
3.要求掌握的词语:婉转、伶俐、唉声叹气、傍晚、吩咐、口干舌燥、清澈、包袱、毒蛇、搭救。
课件使用目的`:掌握词语,加强积累。
4. 腾格尔的歌曲《天堂》。
课件使用目的: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5. a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蒙古族在开拓和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b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c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
d蓝天、白云、蒙古包、羊群,这是内蒙古草原特有的景色。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文化是整个蒙古族文化的缩影。
课件使用目的: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
6. 总结三个故事的相同之处:
a读相关段落,互相交流,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b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c画出3个小故事中的人物、动物,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d.再读课文5-16自然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心愿?是怎样表达的?
课件使用目的: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自主学习。
7.神鸟的策略总结:
a人们捉不到它。
b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
c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
d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9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
2.复习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能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处理信息; 3.发展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同学们的良好情感。教学准备
1.安装Word、Powerpoint、Flash等软件; 2.准备好扫描仪、数码相机、视频采集设备。教学流程:
一、导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化的浪潮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际生产、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信息已经无时无刻不伴随其中。既然信息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什么是“信息”,怎样应用“信息”。
我们难得相聚在X年X班,已共同学习了几年,因此有必要相互了解,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将一个真实的你展示给大家。现在,就将自己作为信息源,将有关的信息介绍给同学和老师,让大家对你有更深层的了解,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了解和沟通的重要途径。
二、任务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要互相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1.搜集有关自己的信息。包括:不同时期的照片、录像、儿时的玩具和生活用品、出生证明、属相、星座、习惯、特点、爱好和趣事等; 2.将搜集的信息按照不同类型分类、整理;
3.利用Word的制表功能绘制出个人档案表,并填入个人信息(可参照教材中的表格,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或者利用Power Point将搜集的个人信息制作成演示用的多媒体幻灯片; 4.参照档案表或幻灯片向同学、老师作自我介绍,也可再设计一个介绍和展示自我的网页,并将其在因特网上发布。
三、过程:
1.分组讨论,明确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1)关于自己的信息都有哪些;(2)从哪能搜集到这些信息;(3)怎样把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4)搜集的信息如何进行分类;(5)可用什么软件编辑“自我介绍”。
2.各自行动,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知识、技能的综合、贯通。(1)通过家长、亲戚和好朋友的帮助,搜集关于自己的信息;
(2)将搜集的信息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视频采集设备输入计算机。儿时玩具、生活用品等实物可先拍照或摄像,再输入计算机,文字材料可先编辑好,以文档形式保存;
(3)在电脑中单独建一个文件夹,在此文件夹下建几个子文件夹,将各类信息分别存入。可按图片、文档、录像……分类,也可按不同时期分类,或按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分类;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扇子的历史、相干知识及认识扇面绘画的特点。
2.学习运用水墨画的方法创作扇面画,初步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创作扇面画,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对中华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教学难点
中华扇子文化内涵的了解与感受、水墨表现的构思与构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收集一二把好看的扇子带到课堂
(教师)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包含一些优秀的中华扇子、人们日常使用的扇子、扇面画等图片,教学是凡用的工具与材料,裁成扇面的宣纸(学生作业用),好看的几把扇子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是怎样纳凉消暑的?
简略交流,教师引出《韩熙栽夜宴图》,扼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察看:“古人是怎样纳凉的?”
揭示课题《中华扇子》。2.了解与感受。
(1)设问:“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
答复交流,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
(2)比拟剖析:现在我们日程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感到有什么不同? 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 1
术与文化。
结合学生的交流与回答,教师再展示一些合适学生欣赏与感受的扇面国画作品。3.布置作业。
在感受扇面作品艺术特点的基本上,勉励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或创造性临摹。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点 5.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由于刚画好的扇面展示起来不太便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的评价活动,评价的尺度可以这样建议:你学习的是哪一幅扇面画?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画面的部署是否好看?等。
最后教师可以把各小组较好的作品用扇面的底板与骨架进行展示,并开展一些全班性的评价交流活动,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提高。6.课堂小结拓展。
教师小结:从中华扇子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优秀与巨大„„
拓展要求:课外制作或购置一把白底的扇子,然后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美化。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表现的工具。
(教师)学生扇面形的作业纸,教学示范的工具与材料,教学的课件,上节课学生优秀的扇面临摹作业、有代表性构图问题的作业。
教学过程
1.温习导入,欣赏交流。
出示上一节课的优秀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评价,结合进行扼要的点评与确定。再出示一些上节课在画面构图方面不太完美的作业,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地视察与剖析作品中不太完美的处所,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上,提出这一节课学习的要求棗自己创作一幅扇面的水墨画作品。2.作品分析,了解扇面画构图的特点:
点击课件,出示几幅扇面画的作品,引导学生细心地视察与分析:“扇面画的构图与一般国画的构图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视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小结。
进一步点击课件,出示课本中同一题材、但不同构图方式的三幅作品,请学生观察与比较:“哪一种比较合理,为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陈说自己的理由,教师给以肯定与弥补。3.提出作业要求,进行创作指导。
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自己组织的材料构思一个画面,用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要求画面的构图合适好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简单的水墨创作素材,如水果、花卉、山水等,勉励学生自由选择这些素材,构思一个画面,教师进行简要的水墨示范,并在示范中讲述扇面画一般的表现技法与步骤,提出绘画中应当注意的要点。
鼓励学生勇敢创作与表现,并使构思独特,构图好看。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5.作品站删与评价。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11篇
教版)
www.5y
kj.co
m 第一课
春光好
教学目标:、能用流畅柔和的声音演唱春风,用轻巧明亮的声音演唱布谷鸟,并能注意到两种声音合在一起时的和谐。
2、能用欢快、亲切的是声音演唱歌曲《小鸟、小鸟》的第一段。
3、能认真聆听小提琴独奏《x疆之春》,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意境,并能将乐曲的几个乐段用不同的图形或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演唱《小鸟、小鸟》的第一乐段。
2、听赏小提琴独奏曲《x疆之春》。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的和谐、统一。
2、准确感受《x疆之春》的情绪,并能用不同的图象、动作或节奏来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丽的春天
、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春天里,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引导学生说说字看到的及感受到的。)
2、听一听
师:让我们一起到田园随着音乐感受一下春天。
(展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春风与布谷鸟》。)
师:在刚才的歌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听到春风的声音和布谷鸟的声音。)
师:布谷鸟是报春的使者,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非到田间地头,用美丽的歌声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割麦插稞”的时候到了,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催耕鸟。
3、唱一唱
(1)布谷鸟的歌声:
师:在歌曲中,布谷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布谷鸟的歌声:33310)
割麦插稞
师:谁能来模仿一下?
(学生模仿布谷鸟的歌声。)
(2)春风的旋律:
师:在歌曲中,春风是怎样歌唱的呢?
(春风的旋律:lu)
师:谁能来模仿一下?
(学生模仿春风的旋律。)
(3)春风与布谷鸟:
师:大家觉得春风和布谷鸟的歌声合在一起好听吗?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体会春风与布谷鸟那美妙的合唱吧。
(师生共同学厂歌曲旋律,并分春风与布谷鸟两声部演唱。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声部参加演唱。)
①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A布谷鸟的歌声总是出现在每一个乐句的开始部分(即第一、第二拍)。
B布谷鸟的声音很有(引出三连音的唱法)。
②说一说歌曲的情绪:
师:谁能说一说:春风吹拂时,它的声音是怎样的?
(春风吹拂时,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滑过我的脸庞,在演唱春风时,应以轻柔、流畅的声音演唱。)
师:布谷鸟的各声,在春风中又要如何表现呢?
(与柔和的春风相比,布谷鸟的歌声是清脆、明亮的。)
③春风和布谷鸟的合唱。
师: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感受春风与布谷鸟的合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春天里欢乐的小鸟
、听一听
师:大家的歌声引来了更多的小鸟,它们也忍不住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歌曲《小鸟、小鸟》)
2、动一动
(1)师:歌曲中,小鸟在明媚的春光里干什么呢?
(飞翔。)
(2)师:让我们随着小鸟的歌声一起来模仿一下小鸟飞翔的样子。
(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小鸟的飞行,感受6/8拍子的节奏特点。)
3、唱一唱
(1)小鸟与孩子们的歌(合唱部分):
师:小鸟的舞姿很美妙,歌声更动听。你听:
(出示高声部旋律,并播放小鸟的歌声。)
师:哪些同学想学学小鸟的歌呢?
(一部分同学学唱高声部。)
师:小鸟的歌声刚落,又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全班随伴奏音乐学唱低声部。)
师:孩子们与小鸟都是春天里最快乐的精灵,让我们大家一起歌唱吧!
(全体合唱二声部。)
(2)歌唱春天的美景(齐唱部分):
师:刚才我们和小鸟一起歌唱。现在,有谁能说一说歌曲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春天里有灿烂的阳关,树林里有芬芳的花香,田野上有绿油油的草地,在湖边的山岗上,小鸟和我们一起歌唱春天。)
师:小鸟与孩子们的合唱和歌曲中美丽的春色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体会到合唱是舒展的,像在飞行着。春天的景色是美丽的、欢快的。)
(3)我们的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
春天里的x疆
、听赏〈x疆之春〉
师:刚才大家用歌声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一起来听赏吧。
(播放小提琴独奏曲〈x疆之春〉,并配合x疆风俗民情的画面。)
2、赏析〈x疆之春〉
师:大家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吗?
(x疆。)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x疆之春〉。x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这里主要聚居这维吾尔族的人民。他们能歌善舞。通过刚才的聆听,同学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说出乐曲的风格特点,即这首乐曲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师:现在让我们仔细听赏乐曲。
(乐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
师:和你身边的同学一起来说一说,乐曲中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向大家描绘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
(组织学生讨论,说出歌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所表现的情绪。乐曲的第一乐段主题强劲有力,音乐活泼、跳跃。第二乐段以具有强烈的舞蹈性节奏的节奏,表现了人们跳起欢乐的手鼓舞的情景。)
3、表现〈x疆之春〉
师:x疆的春天真的很美。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表现?
(播放〈x疆之春〉,学生自由选择舞蹈、打击乐器、画画等不同形式来表现。)
4、春天里的感悟
师:春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歌唱了祖国美丽的春天,感受了x疆的美丽春天。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春天,为创造祖国更美的春天努力吧。
(学生随着小鸟的歌声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www.5y
kj.co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第12篇
《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大洋洲及其音乐,感受《哈卡·马努马努》音乐风格
2、学会演唱《剪羊毛》,并能体会作品表现的音乐内容。重点:(1)初步感受大洋洲音乐简况和风格特点;(2)通过《理发师》的吹奏及音乐表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难点: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引导,本单元的主要思路即“采风”带有很强的捕捉风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以及与教师共同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1、录音机、MP3音乐播放设备,钢琴。
2、本单元相关音乐作品磁带、音乐素材。
3、介绍大洋洲概况的文字资料,图片及相关素材。
4、简谱谱例《剪羊毛》,(完整的一声部,简化后的二声部)
6、打击乐器:自制木棒、石块;(学生准备)沙棰、鼓等。
教学过程
1、学生聆听音乐《哈卡·马努马努》(鸟的舞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由阐述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风格有哪个地域的特点?(体验大洋洲原住民的音乐,导入大洋洲音乐的学习。)【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音乐作品,形式简朴、崇尚自然。】
2、教师简介本首作品表现的内容、大洋洲概况,配合相关图片导入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羊歌利亚研究》。(教师在此环节抓住本节课的重点,要自然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体验的深入。)
3、教师简介澳大利亚概况,引导学生聆听《剪羊毛羊况利亚》并初步分析音乐的情绪、及节拍的特点。【欧洲殖民入侵后的音乐带有明显的欧洲音乐风格】
4、深入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最能表现人们心情的唱词(“洁白的羊毛„)巩固旋律,为学唱打基础。【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农牧业发达、盛产羊毛,简单介绍让学生体会人们在剪羊毛时的喜悦心情】
5、初唱作品《剪羊毛羊况利亚》,并引导学生分析乐谱:(1)调式、调性(2)节奏特点(3)音乐结构。
6、抓住音乐要素巩固作品、唱准作品主旋律后,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唱一声部,教师配合学生演唱简化后的二声部,引导学生感受和声效果。)
7、学习简化后的二声部(只出示了35 35 10 35 35 3„以及此声部出现的主题旋律的部分。)唱出小跳音的效果及主旋律的部分。【在一节课中要想学好一声部并唱好二声部可以,但要想和在一起表现美妙的和声效果却不容易,在这里我们结合了本校学生的特点,将二声部简化,只出示了一小部分,但我们觉得这一小部分是最能表达这首作品的情绪及内容的(剪刀的声音),我们将重点放在体验和声的感觉,而没有放在学习高难的二声部上。】
8、分声部表现作品,启发学生理解并体会声部间的协调与和谐。
9、小结本课,布置课后自学任务(预习竖笛曲《理发师》),分发学生收集、采风的方案。(方案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特点,给学生确立目标,避免学生盲目搜集没有主题)
7、音乐创造:作为将要接待外国游客的大洋洲居民,展现你认为最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分两组:一组以接受欧洲音乐影响的音乐为素材;另一组以流行于大洋洲的传统音乐为素材;引导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到的音乐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学们分小组确立自已所表现的主题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教师也加入学生的排练。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