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范文
网络用语范文(精选12篇)
网络用语 第1篇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2013年6月, 某网友上传的一段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内容截图走红网络, 其中的一句话“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作为网络流行语迅速传播, 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 多用以表示惊讶与讽刺。
待我长发及腰:“待我长发及腰”据考来自叶迷的言情小说《十里红妆》, “待我长发及腰, 少年娶我可好”。网友顺势发挥创意进行造句:“待我长发及腰, 拿来拖地可好”各种令人捧腹的造句令其充满调侃和搞笑, 却消解了最初的真诚和诗意。
喜大普奔:网络用语, 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含有过分夸张之意, 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 大家要分享出去, 相互告知。目前, 在网友的大量使用中, 也含有幸灾乐祸的性质。
摊上大事儿:蛇年春晚, 小品《你摊上事儿了》“笑果”不错, 使此语迅速成了流行语。所谓“摊上大事儿”自然不会是什么好事、喜事、乐事, 而是指某个人惹上祸端。
涨姿势:“长知识”的谐音, 意喻让人长见识了, 开眼界了。起初, 涨姿势只用于见到新奇事物, 往往指不好的反面, 用于表示惊讶的语气, 在小范围网友之间传播, 后普遍被理解为长知识或者对于自己惊讶之情的适度夸张。
喂人民服雾:来源于网友对北京雾霾天气的吐槽。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正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 为PM2.5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网友答案真是百花齐放, 严肃一点的叫“公雾源”;高端一点的叫“京尘”;霸气一点的叫“尘疾思汗”;乐观一点的叫“尘世美”;娱乐一点的叫“尘惯吸”;更有稍微性感一点的叫“喂人民服雾”!
网络用语浅析 第2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变革。他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给人们传递信息带来诸多便捷,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可以说她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网络语言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人措手不及。今天便针对网络用语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提到网络用语,不得不先谈便是语言。简单而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它是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适应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语言的发展、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正是适应人们在实践中的这种需求。但并非所有的新的语言都有其积极意义。目前某些新的语言现象,譬如说网话、广告语,有许多不符合语言规范,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挑战,说严重些则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化的亵渎。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作为语言运用的一种,网络语言便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语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便是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从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打酱油”到2009年的“你妹”、“XX才是王道”,从2010年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到2011年的“做人要厚道”、“腐女耽美”,网络用语从开始变风靡整个网络,甚至开始进入真实世界。
从网络语言的产生来看,其具有以下特点:年轻化和文化化。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简单又特殊的词语迅速在青年人群中“走红”。由于这些词语通常很新奇,而且很形象的将一件事物表示出来,因此很受众人欢迎,尤其是大受青少年的追捧。另一方面,网络用语之所以能迅速风靡全国,也与我们特殊的文化底蕴有关。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特出的文化背景,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
立性强,这就能让我们完成无数种不同的组合,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意念,这也是这些词语诞生的一种方式,不光如此,各地的口语、方言也为这些词语的传播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很多的流行语都是从反面讽刺对权力、名人、金钱低俗的祟拜,阐述对生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不满,是对内心想法的宣泄。
既然它的产生无可厚非,那么一个新生事物必有其利弊值得我们去剖析。一方面,它是社会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多彩学生生活和学生心理、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对于年轻人来说,网络流行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朋友之间的调侃多了点言语,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且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都是网络使用的大客体。网络是学生了解现实、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网络上常有一些非主流意识得以表达,这些意识往往给人极新鲜的感觉。而同时一些新闻事件,例如 “欺实马”、“躲猫猫”之类,开始出现时没有予以澄清,大家因为好奇就更加关注它。不仅因为它们通俗易懂,而且它们能将生活中很多的东西生动的表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一句“我爸是李刚” 反映了社会的种种法与德之外的恶劣现象。从字里行间,让人学会了很多的社会现象,人生百态,笑一笑,却也让人感触良多。久而久之,网络语言成了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这些网络语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错别字和曲解的意思层出不穷,而且这些网络语的侵入,势必会对原本规范的汉语产生一定的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汉语的纯洁性会不会被破坏,从小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下一代,会不会不再知道标准汉语的概念!
分析了它的利弊,那么我们对于其应该持有怎么样的看法呢。我认为,对新出现的网络用语现象,我们应取的态度是“宽容”。对于新词语,我们应采取宽容态度,在一段时期内不加太多限制,群众用开了,说明它自有其生命力,则我们应予以追认,积极地编入新词典,加以推广。我们对新词语要抱有积极欢迎的态度,我们应承认语言在规范和不规范之间还有一个很开阔活跃的中间地带,必须由时间来考验,由群众来约定俗成,不要过早地宣布某种形式不规范,过去被有些人定为不规范的词语用的人多了,也都成了通用词,这种情况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规范网络信息也是必要的。净化网络环境,逐渐将这些网络语言引入征途,也是我们因该做的。
英语网络用语的特征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创新性 指头语言 视觉语言
网络语言(或称网语)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时代的反应;网语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网络语言的英语化趋势又给网络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独特鲜明的语言特点很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广义上,网络上用于信息交换和共享交流的语言形式都称为网络语言。如,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带宽,http;与网络新闻和文学有关的网络传播语,黑客,B2B;我这里讲述的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用语,如,IC,潜水,B4。
英语网络语形成的初衷是网民群体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及费用,对一部分英语词汇和句子进行改造,创造出与传统书面英语形式不同的网络英语形式。它没有规则、自成方圆,其快捷、丰富、自由、互通的鲜明特征,迅速使其成为虚拟时代的新宠。
一、英语词汇的简洁性
互联网上的交流大多数使用键盘输入,常有对话的延迟和脱节,很难做到思维和交流的同步,网民只有采用缩略简约的语言形式,才能方便、快捷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
其缩略方式主要包括首字母缩略、拼截法缩略、数字与字母混合缩略及表情符号的使用。
1.首字母缩略,如:DL ----down-load下载,
ISP----Interact Service Provider,网络服务商;
IMO---in my opinion 依我看
MYOB---Mind your own business 管好自己的事
2.拼截法缩略,如:netizen 即,net citizen网民,Interpedia 即Internet encyclopedia 网络百科,edutainment即education entertainment教育娱乐等;
3.数字与字母混合缩略,如:I 12 go=I want to go,B4=Before,Good9=Goodnight, Gr8=Great;
4.表情符号,如: “:#^_^# 脸红了!! My face turned red; ⊙﹏⊙‖∣° 真尴尬! ~~ ,(⊙o⊙) 目瞪口呆, “>:-( ”表示angry生气等。
网络语言其词汇表达形式的简洁性是对纸笔媒介语言书写的创新。比如要输入“面对面”这个词组,用拼音输入需要击键11次,用英文输入face to face需要击键10次,而用缩略形式F2F只要3次就完成了,不仅缩短时间,而且简洁易写,使人印象深刻。
网络语言以快速传意为首要原则,而对书写的准确、规范并不多作考虑,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各种形式的缩略都是可以接受的。
二、英语译词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
网民多数是年轻人,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如来自英语译词中,“猫(modem)”“伊妹儿(email)”“-ing(进行中)”“粉丝(fans)”“OUT了”等说法就非常新颖、奇特。
网络语言中的部分英语形式在构词方式上不太稳定。
1.字母的大小写不定,如E-mail 或e-mail均可;
2.词形不定,如有时用“DL”,有时用“download”;B2B或B to B甚至B-B都表示“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对商家;
3.译词的词形不定、多种翻译方式并存的现象。如因特网、英特网、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指“Internet”;下线、离线、脱线、脱机、下网都指“Off line”。
三、网络英语是一种“指头语言
与传统的言语交际相比,网络交际的发话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指敲击键盘来完成,网络语言文字的特点绝大多数是这种交际方式带来的结果,我们不妨把网络语言中的英语看成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指头语言”。
四、网络英语是一种“视觉语言
从话语接收的角度来看,普通口语是一种听觉语言;普通的书面语虽给人以视觉形式,但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一般不会单由字形符号本身产生意义联想,因此普通书面语还不能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视觉语言”。而在网络领域,符号的视觉形象性得到了强化,其形象本身就很容易让入产生意义的联想。如,
“<@_@>”就很像醉汉的眼神,表示醉了;
“Zzzzzz……”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熟睡时的呼吸状态,表示睡觉;
“:-p” 表示向你吐舌头;
~~~~>_<~~~~ 大声哭,用力哭。
(!)_(!) 眼睛哭肿了。
(:-( 紧皱眉头,又愁眉苦脸,不晓得又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符号表意明确,且生动、活泼、有趣,在网络交际中很受欢迎,而键盘的使用又为这些符号的输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在网络交际中类似的英语字母符号使用频率很高。这些字母符号使网络交际有了“可互视”的近距离的交际效果,使得网络英语成为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有着较大区别的“视觉语言”。
所以,作为特殊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势不可挡。在网络上,英语正借助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对汉语进行解构和同化,如CEO,GDP,你OUT了。实际上,从现实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包括英语词句正在“破网”而出,从虚拟空间进入现实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进入大众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语言。
网络用语 第4篇
1.中国大妈
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这个群体代表了当下中国理财意识觉醒、有着热切投资需求却不具备专业素养的部分消费者。 “中国大妈”对黄金的购买力导致国际金价创下2013年内最大单日涨幅。 然而, 年底国际金价再创5个月来新低, 投资成投机, 机遇变遭遇。
2.高端大气上档次
该词来自影视剧, 2013年后频繁出现在各种网帖、 娱乐节目中, 形容事物有品位、有档次, 偶尔也做反讽使用, 简称“高大上”。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等。
3.爸爸去哪儿
这是湖南卫视2013年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名称, 明星父亲与子女一起到偏僻的村庄或是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数日, 通过旅行体验相处过程。 正常的亲子活动在高清摄像机面前变成秀和娱乐, 电视台在疯狂抢夺明星资源后开始抢夺并压榨能带来高收视率的“星二代”。
4.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2013年6月, 某网友上传的一段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内容截图走红网络, 其中的一句话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被作为网络流行语迅速传播, 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多用以表示惊讶与讽刺。
5.待我长发及腰
“ 待我长发及腰” 据考来自叶迷的言情小说 《十里红妆》, “待我长发及腰, 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 铺十里红妆可愿”。 诗词讲的是缠绵的爱情, 网友顺势发挥创意进行造句:“待我长发及腰, 秋风为你上膘”、“待我长发及腰, 拿来拖地可好”各种令人捧腹的造句令“待我长发及腰”充满调侃和搞笑, 却消解了最初的真诚和诗意。
6.喜大普奔
网络用语, 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 在过去的新闻写作中常常以一种程式化的叙述方式出现, 多含有过分夸张之意, 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 大家要分享出去, 相互告知。 目前, 在网友的大量使用中, 也含有幸灾乐祸的性质。
7.女汉子
女汉子, 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 在职场中, 女汉子们不会撒娇, 性格大大咧咧, 异性缘好, 与男生称兄道弟, 出口成“脏”, 战斗力强。 生活中, 女汉子不喜欢化妆, 可以不用甩干桶, 手拧就干, 打大型游戏小菜一碟。 她们过于独立、自强和豪爽的男子气概被认为是女性不应拥有的特质。
8.土豪
“ 土豪” 原指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 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 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 分田地”有关。 网络中, 土豪是指有知识没文化、 有财富没精神、 有成功没追求、 有排场没内容、有外表没灵魂的人。
9.摊上大事儿
春晚, 小品 《你摊上事儿了》 “ 笑果” 不错, 使此语迅速成了流行语。 所谓“摊上大事儿”自然不会是什么好事、喜事、乐事, 而是指某个人惹上祸端。 一个人如果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早晚会摊上事儿, 摊上大事。 因此, 该批就批, 该罚就罚, 该抓就抓, 该判就判, 让那些有“事儿”的人受到应有惩戒。
10.涨姿势
网络励志用语 第5篇
2. 爱切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涯中有你。领有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却似乎失去了所有。
3. 恋情就像一捧沙,抓得越紧,消散得越多。
4. 不吃饭的女人这世上兴许还有好多少个,不吃醋的女人却连一个也不。
5. 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6. 对前途要看得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达观些。
7. 广告就是告诉别人,钱还可能这么花。
8.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粉饰,被时光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9. 每一种取舍都有不同的终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景致。所以,假如想看残酷的风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决定。
10. 幕后人物更需要舞台。
11. 能改变一个人的因素无非种:信仰,金钱,真正的恋情。
12. 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
13. 北科大骗了我大学四年,所以我打算用北科大教我的知识骗社会一辈子!
14. 不在课堂上沉睡,就在酒桌上埋醉。
浅析网络用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6篇
一、网络语言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正面影响。
(一)丰富了学生词汇,加深对社会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许多新的语汇不断的出现,一些词汇也会随之消亡,而新词汇的出现会迅速被接受,例如“低头族”、“有木有”之类,而这些新词汇首先是以网络词汇的形式出现,而后为人们所接受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并积累词汇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阶段,如果学生被单一的限制于课堂教学,学生会与社会脱节,而接触这些网络语言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更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
(二)网络有助于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网络现在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不管是在预习还是复习,无论在哪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遇到不会的内容或者想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只要是通过网络都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网络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一些内容和写作技巧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
(三)网络成为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接受教师或者是辅导书上的观点,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有时候也只能是被压制在心里,这样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而有了网络,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社交软件与专家、学者或者教师进行交流,网络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当然这些负面影响对于每个学生并不是相同的,关键还要看学生自己。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网络语言对于汉语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汉语词语结构与句子结构是很有规范的,但是现在的网络语言对于汉语原有的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原有的语言规范被破坏了,而这些内容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将“没有”用“木有”代替,将“悲剧”用“杯具”来代替,诸如此类,而且这样的内容有许多是错误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内容也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更有甚者,反而使得学生不辨真伪,这对于学生掌握词汇是很不利的。
(二)网络用语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在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许多人为了图方便,会将图形、拼音、英语、数字进行综合使用,有的人甚至于会用同音字来代替,反正信息接收者能看懂,这些内容确实提升了输入速度,增大了传播信息量,但是这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却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会诱导学生掌握错误的知识。
现在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夹杂一些网络语言,而这些内容的加入往往会影响写作的质量,更有甚者,一些学生想法很好,却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再者来说,学生使用的输入法大多都有“联想”功能,许多时候学生输入的只是具体汉字的代码,而学生却不能真正掌握汉字的书写与意义,这对于学生的“双基”是不利的,而且现在的学生还认为有了计算机,写字也会被淘汰,对于书写他们越来越不重视,其实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但会让学生养成认真的习惯,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长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
现代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阅读的速度会被页面滚动的速度提升,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网络阅读都是在浏览的状态,这样的阅读只是大致的了解,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当中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进行阅读,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网络,我们没有办法回避,只有让学生正确对待它,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让学生知道网络是一种工具,如果能正确应用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而不能变成网络的“奴隶”,最好引导学生在闲暇时间多来读一读纸质书籍。
2.加强对学生语文“双基”训练。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例如让学生写规范字,认真掌握汉字的结构、笔顺,掌握正确的读音,能正确理解字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3.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更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4.教会学生正确选择网络内容。网络当中许多内容是不正确的,学生在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正确选择,因为不同的页面上对于相同内容的解释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而这些内容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借助网络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去选择。
总之,网络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让网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网络用语与语文规范化 第7篇
如果有一天, 你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7456, TMD!大虾、菜鸟一块儿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 这些水桶真是BT!哥们儿用不着PMP, 到底谁是好汉, 光棍节过招。”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这是什么话?我们的学生想说什么?这就是网络用语, 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自成体系的语言, 它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所使用着, 并大有广泛普及之势头。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网络用语如果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 充其量只是一种术语而已。可它一旦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学生, 并迅速地渗入到现实生活, 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因为它对我们传统规范的语文教育, 对逐渐步入规范化的社会语言文字已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著名作家冯骥才也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 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 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中国语文在几千年的历史中, 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始终努力遵守着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接受的规范与准则。应该说, 规范的语言文字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规范化的现实意义就是提倡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这一规则, 并将其法律化、制度化。
二、网络用语的产生及危害
网络用语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从表层上讲, 网络沟通是没有声音、图像的实时交流, 在日益普及的网络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就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同时, 由于受打字方式和时间的限制, 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 常常对一些词汇进行改造, 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 并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随意链接和镶嵌, 于是“网语”出现了。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 “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 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 在现实中完全是病句, 但在网络中, 却成为特定的语言了。从深层上说,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们把语文教成了枯燥无味、分解机体、认识零件的知识课, 把语文教成了进大学的敲门砖, 把寓智育、美育、情感教育于一体的生活、生命课教成刻板机械的工具课。一方面, 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为我们所不屑;而另一方面, 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里, 我们传统语言中的东西常常又不能让冲浪者无所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用语便应运而生。
网络用语的现状可以用两个词语来形容, 那就是匪夷所思、随心所欲。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不对这些词语加以注解的话, 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概括地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语言。如:TMD!国骂, 他妈的;GG, MM, DD, JJ, 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 是亲昵的称谓;P, “臀部”的文雅表达;BT, 变态。
2.英文字母语言。如:QQ, 网友对ICQ的爱称;而TIA (先谢了, thanks in advance) 、YHBT (你上当了, you have been trolled) 和YHL (你输了, you have lost) 更是在ICQ中频频使用。
3.符号语言。如:Zzzz在睡觉的意思;^o^表示惊讶;^!^表示赞许;:) 和:-) 表示微笑。
4.数字语言。如007:“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当你在网上向网友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时, 他会传来“55” (呜呜) 的信息;当他气愤时, 会来个“7456” (气死我了) ;你的屏幕上突然跃出“886 (拜拜了) , 你就不得不终止和这个网友的交流。
5.汉字谐音语言。伊妹儿:英文e-mail (电子邮件) 的音译;大虾:“大侠”的通假用法;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
以上这些词语在网络中使用得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可一旦离开了网络, 走进现实, 它们就会让你云里雾里、大跌眼镜, 正所谓“网上人不亦乐乎, 网下人两眼茫然”。
学生的可塑性最强, 在孩子打语言基础的时候, 如果不对网络用语, 尤其是一些品位低下、生编乱造的词语加以控制, 就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他们中有些人痴迷于网络, 还以自己所感知的语言为荣, 讨厌那些乏味的文字, 把一种感受、一种心得用一种图案或符号去表示。真不知道若干年后, 等这一代学生成年, 他们拿什么去表达思想感受?又如何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传播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 语言的规范首先要求的就是传者不能生造词语。生造出来的词语会增加信息的“噪声”, 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新词语大量涌现的时候, 运用新词也要慎重, 只要现实生活中有合适的词语指称、描述、说明, 就不应该生造一个来。所以, 当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酷毙”“TMD”“7456”之类的语言时, 我们已经到了该好好地检讨自己的语言教育的时候了!
三、合理解决网络用语, 努力促进语文规范化
语言文字的纯洁, 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 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可以说, 没有对自己母语深沉的热爱, 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说, 语言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网络用语的出现与传播, 努力探寻解决网络用语的良好对策, 确保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够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l.制定法令法规, 规范网络用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 都有相应的规定, 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用语, 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规定, 但有关部门已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网络用语就会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了。一旦有了健全的法令法规, 那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就会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受到严厉的打击, 即使无法将其根除, 也不会再泛滥成灾了。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社会用字非常混乱, 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等随处可见, 不一而足。自从国家语委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管理条例》以后, 社会用字的混乱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 我们呼唤针对不规范网络用语的法令法规尽快出台。
2.加大宣传教育, 增强规范意识。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徐文伯委员说, 作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认为, 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 媒体应提倡自律, 并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同时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 在制定法令法规的同时, 我们更应加强宣传教育。现在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 而他们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我们必须牢牢守住语言教育这块阵地, 始终提倡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努力培养他们规范的语言习惯与意识。一旦我们失去了宣传教育这块阵地, 那后果是极其可怕的。
3.对人所共认者, 进行约定俗成。有人认为, 是否规范网络用语并不是非常重要, 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用语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同时, 它们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
纵观历史, 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 网络时代也不例外。所以, 我们看到有一些专家已经开始从事收集新词汇的工作了, 甚至有人已编写出《网络用语大全》, 这自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充分肯定网络用语, 它毕竟不是规范的大众化语言, 其中真正能够约定俗成、老少皆知、广为流传的“网语”并不多。
浅析中英混搭网络用语 第8篇
1 语码和语码混用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语言、方言、语体或语类。郭熙认为, 所谓语码混用 (code-mixing) 是指在使用一种语码时, 由于特定的原因, 在一种语码里大量混合使用另一种语码要素的情况。语码混用不同于语码混合。因为语码混合是不同语码使用者为交际的需要而构成的共有交际系统, 而语码混合出现的目的不在于此。他认为, 语码混用可以出现在双语或双言社会, 也可能出现在单语或单言社会。
总而言之, 语码混用是以一种语言为基础, 另一种语言成分插入基础语言中, 形成两种语言混用的现象, 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 根据需要转换语码, 以取得更佳的表达效果。中英混搭形式的网络用语是以汉语为基础语言, 夹杂混用英语语码的现象。
2中英混搭网络用语的语码混用表现形式
英语语码进入汉语系统后, 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英语缩略语与汉语混搭、英语单词或词组与汉语混搭、英语句子与汉语混搭、英语词缀与汉语的混搭、创新形式的混搭。下面就这四种表现形式作具体说明。
(1) 英语缩略语与汉语混搭
网络传播要求快速高效, 言简意丰, 而缩略语恰恰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它形式简单, 信息量大, 因此, 缩略语在网络语言中被广泛运用。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中国武警8秒KO日本空手道冠军创最快KO记录》《太极高手请组团来PK》《利用旧CD唱片DIY出新意》……KO, PK, DIY分别来自英文缩写Knock常见如:
“你好Q (cute的谐音缩略, 意为可爱) 啊!”
“每天都要LOL (Laughing out loud的缩略, 意为大笑) 。”
(2) 英语单词或词组与汉语混搭
这一类的中英混搭网络用语最常见, 因为年轻一代是网络用语使用的主力军, 他们大都接受过较高的教育, 接受外来事物更轻松容易, 并且能够较快速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所以网络用语中出现了大量将英语单词、词组直接嵌入到汉语句子中的混搭现象。如:
(1) 青岛最in (流行、时尚) 最好的购物广场, 没去过你就out了。
(2) 你的表情太over (过头) 了。
(3) 这道题太难了, 直接pass (跳过) 吧。
(4) 我们game over (玩完) 了。
(5) Who (谁) 怕who (谁) 。
(6) 我不care。
这一类的中英混搭网络用语有些是受港台明星的话语影响, 港台明星一般喜欢使用英语与汉语词汇的混搭, 他们的使用外加网络的传播, 使这一部分的网络用语成为网上网下的流行语, 例如“hold住”, 就是由台湾艺人谢依霖在某档节目表演时贯穿于话语的口头禅, 随后频繁地出现在网络、报刊杂志, 甚至主流媒体上, 成为2011年的热门词汇。
(3) 英语句子与汉语混搭
年轻人把使用英语作为一种时尚追求, 因此, 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些英语句子在网络中的使用:
(1) 不要紧张, take it easy (放轻松) 。
(2) 吃什么, 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
(3) You got it! (你懂了) 。
(4) 快点我们一起, follow me! (跟我来) 。
(4) 英语词缀与汉语混搭
除了英语的单词、词组、完整的句子会与汉语混搭, 英语的词缀也常常被嵌入到汉语中, 一般表示一种状态。如:
(1) 这画面太温馨, 网友纷纷表示羡慕ing。
(2) 90’s态度
(3) 我的ex男友
(5) 创新形式的混搭
这一类的混搭无论从汉语角度还是从英语角度来看, 都不符合语言规范。它们是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译成的英文, 体现了网络时代性新新人类的奇特思维, 大都带有一点荒诞与调侃的色彩。例如:emotionormal, 是emotion和normal的组合, 意为“情绪稳定”。
3中英混搭网络用语生命力预测
网络世界的开放与自由, 给每一位网民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平台,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思维来编排语码, 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网络用语应运而生, 中英混搭网络用语也是其中一员。它们有的是因为某个社会热点而产生, 有的只是一个人的言语引起了一群人的追捧, 在网上流行起来, 因此就其产生基础来看, 绝大部分的中英混搭网络用语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会随着社会热点的过去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也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 因失去了其新鲜度而被人们逐渐抛弃。极少部分的中英混搭网络用语可能会因为适用的语境更广、语义范畴更宽而逐渐被纳入汉语系统, 永久存在。
从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新时代的来临必将会使那些与当前时代相联系的旧网络用语被新的所替代。特别是网络用语使用的主体——青年, 以他们追求时尚的速度和张扬个性的性格特点来看, 中英混搭网络用语这种构成形式会长久存在, 但其中的每一种网络用语个体都是难以长存的, 会逐渐被新的网络用语所替代和更新。
4 对待中英混搭网络用语的态度
汉语正是在与世界语言的不断接触中, 逐渐出现了这种语码混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中, 因为语言都是开放的, 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成员, 丰富自身的语言系统, 才能保持自身蓬勃的生命力, 汉语也一样。但是, 网络世界就像一个大熔炉, 各种文化、各种语言都自由且混乱地融合在这里, 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本民族语言健康发展的因素存在。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 一方面, 承认其存在价值, 它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和交际魅力, 充分展现了汉语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中英混搭网络用语作为互联网语境下语言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用简洁幽默的方式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 为语言注入活力, 使语言表达更具感染力。中英混搭网络用语反映了年轻一代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适合日常交流的需要, 节省时间, 又能带来无限乐趣。同时, 新鲜词汇的层出不穷, 在满足交际需求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另一方面, 针对网络用语的自由性与随意性, 对中英混搭网络用语加以引导与规范。我们在关注其发展的同时, 也需要因势利导。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使用网络用语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出现大量表意混乱、错别字、错误用法的语句, 严重危害了规范汉语的传播和使用。此外, 年轻一代在网络世界的活跃, 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用语的蓬勃, 但反过来网络用语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受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年龄局限, 无法正确甄别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 某些方面会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更重要的是, 这种中英文混搭网络用语一定会影响到他们的语文学习, 影响到他们对规范汉语的认识。所以, 应该限制网络用语产生和发展的随意性, 使其在可控的范围内传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应是我们对待中英混搭网络用语的最重要准则, 吸取那些有较强生命力、对民族文化有积极意义的语言, 摒弃那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拙劣语言, 发扬汉语的博大精深, 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73.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46.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4]赵湘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6) .
浅谈社交媒体中的“吐槽”网络用语 第9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吐槽,网络用语
一、引言
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观点、经验,创造新闻资讯的平台。各种网络用语在博客、微博、微信、播客等社交媒体中传播,其中不乏一些“吐槽”类网络用语。本文就该现象作一简要分析。
时下有很多诸如“什么鬼”、“也是醉了”、“逗比”、“屌丝”、“城会玩”、“然并卵”、“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等与吐槽相关的网络用语。这些词虽然看似在讽刺挖苦,但毫无恶意,反而让人觉得青春有趣,应情应景,并无违和感。表1是根据人民网《2015年新流行语排行榜》所归纳的年度“吐槽”网络热词。
在2015年的各类网络热词中,“吐槽”类网络用词的热度最高,这些语言现象的来源包括名著经典、漫话、歌手口头禅、游戏、视频、外来语、贴吧以及各种论坛。现将吐槽网络词来源的共同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每一种来源都能基本构成一个圈子或者社群;第二,某种表达只要足够新颖、特别、表现力强就能在该社区中得到迅速传播,而且社区中的成员也将变成传播的载体;第三,这些社区在社区间和群体间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第四,大多数“吐槽”网络热词都源自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的社会热点话题,是社会热点的一个缩影;第五,这些热词的来源为大众理解、使用,传播热词提供了统一、共时的语境。这些特征表明,任何语言表达的出现与流行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也是人类语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互联网时代的“吐槽”类网络用语,更倾向于淡化恶意的还击,以更加调侃自嘲、诙谐幽默的方式诠释生活。而美国的一个在线俚语词典Urban-dictionary就收录了很多常规词典里面查不到的流行英文俚语俗语,该词典收录中国的网络流行语“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最新出现的还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和“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等。
二、吐槽网络用语背后的心理和社会依据
“吐槽”是一种颇具娱乐和技术性的语言行为。“吐槽”是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一种调侃和揶揄的行为,它以生动,通俗的方式来表达对人、事的看法。诸如,表1所示的“吐槽”网络词,大多网民都能自如使用,这些词汇简洁、通俗、透明度高、易于驾驭,因此被广泛使用。这些词汇大多源自社会热点话题,社交媒体传播为人们迅速达成对这些词汇理解提供了统一的共时语境。所以,热点话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广大网民的共同关注,并产生共鸣。因此,网民总是能从对方或自身言语、行为的漏洞或关键点切入,恰当地使用这些“吐槽”网络热词来引发对某一事实或者人物的调侃或揶揄。
“吐槽”网络用语之所以能短期内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并风靡,首先,得益于社交媒体在大数据时代能对海量信息分享、处理和传播。其次,某些特定的“吐槽”网络词能得到迅速传播,是基于大众的社会心理认同。这些“吐槽”网络词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信仰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属于一种集体观念。当个体想要融入社交群体时,往往趋于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所谓“吐槽”,正是说话人表达对人、对事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因此“吐槽”网络词能更广泛地将个体特征植入群体认同中来。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迪蒙瑟·杰的观点来看,“吐槽或咒骂”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对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化有着重要内涵。“吐槽”可以使人们使用象征层面的暴力,既达到了抒发的目的,又缓和了潜在的矛盾。这种本能很早以前就被固定在人类人脑的神经结构当中,并成为我们的一种语言能力。而“吐槽”往往能更好地释放人们内心的压力,被视为较为简单、直接的宣泄途径。
三、结语
“吐槽”网络词是各类网络用语中热度最高的词汇。本文以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社交媒体中的“吐槽”类网络用语为例,分析了这些“吐槽”网络词的使用及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依据。可见,“吐槽”网络词的广泛使用,既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快捷、高效,又是人类语言本能的自然反映。更重要的是,“吐槽”网络词作为一种表达观点、态度和判断的评论性语言,有利于个体与社会文化群体关系的构建,并受社会心理认同的制约和支配。可以说,“吐槽”网络词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它是社交媒体背景下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缩影,它伴随社交媒体的传播而出现,为人们轻松自如、幽默诙谐地诠释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白丹.小议网络词语“吐槽”[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2(10):35-35.
[2]张葵阳.精选新闻、精准点评、编排活泼——从搜狐新闻《神吐槽》探析主持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J].新闻界,2015(1):32-36.
[3]刘炎讯.网络时代的公益“吐槽”[J].中国新闻周刊,2012(5):65-67.
[4]轶铮.高效管理该如何应对“吐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12):7.
[5]曹志耘.老枝新芽: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3):1-6.
网络用语 第10篇
网络语言因其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 交流方便、随意、快捷而被网民接受并不断在网络交流中得到应用、传播, 其中许多语汇极富想象力、创造力而被众多网民热捧甚至进入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之中。但有些网络用语所表达的含义却和该用语的原有语义或字面意义有所出入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给网民的网络交流带来障碍, 也对一些年轻网民, 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汉语语言的学习产生冲击。这个语言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汉语的常见现象, 我们可以将这种新的网络语言表达含义上的变化称为表达含义“漂移”。互联网自1995 年真正进入普通民用以来, 中国的网民也是从无到有, 人数也从1997 年的62 万到2013 年底的6.18 亿[1];其中, 30 岁以下网民占57.2%, 学生网民占25.5%[1], 学生是网民群体结构中第一大群体。学生网民群体, 甚至是29 岁以下网民群体中的大部分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着汉语语言的学习,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来语言学习影响的范围之大。本文将对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现象以及其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冲击进行一些探讨。
2.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
网络语言在经过近十年网络的高速发展普及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除了内容呈现形式上的变化外, 其在表达含义上也有所“漂移”。早期的网络语言, 一部分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邮件”、“E-mail”、“聊天室”等, 这部分表意准确单一;另外主要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产生的交流语言, 这部分有些表达意义也是准确单一的, 比如“强” (还是表示“强大、坚强”的意思) 、“海选”等词。这些用语的表达含义是直白的、准确的, 不存在隐含或引申的意义在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网络语言的发展, 有些语汇在网络交流中表达含义上发生“漂移”, 不再表示语汇原有的书面意义, 如, “晕倒”本意是“昏迷”, 作为网络流行语, 其含义是“无法理喻到了极点”。这种表达含义“漂移”现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即通过修辞手法获得新的含义和由网络事件赋予某些语汇特定的意义。
2.1 通过修辞手法获得新的含义
在网络交流中, 网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用诸如比喻、借代等多种方法, 将原本虚拟的网络空间演绎得形神具备, 感情丰富, 风趣幽默, 愉快舒畅;将平常普通的旧字、词赋予具有时代感的新义。如下面的几个例子1:
(1) LZ别放弃, 偶顶你! (楼主别放弃, 我支持你!)
顶, 网络语义是“支持”, 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 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 这个回复的动作也叫顶贴。通过比拟的手法将“顶”字赋予新的含义。
(2) 又到坛子灌水来了……
(3) 这家伙在坛子里只潜水。
坛子, 指论坛, 采用借代手法, 为灌水, 潜水等衍生词埋下伏笔;
灌水, 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 后演变成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 不含贬义;
潜水, 指在论坛里呆着, 只看别人发言 (发帖) , 自己不发言 (发帖) 。
(4) 你是恐龙还是美眉? (你是丑女还是美女?)
美眉, 你咧, 青蛙or衰哥? (美女, 你呢, 丑男还是帅哥?)
恐龙, 网络喻意为长相丑陋的女性网民;
青蛙, 指代长相丑陋的男性网民;
(5) 大哥, 你把我雷倒了
雷倒, 本是浙江方言, 网络喻意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 有“瘫倒”、“翻倒”之意, 类似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意。
(6) 呵呵, 你手机这是山寨版的吧。
山寨, 作为网络语汇是“低端的、快速仿造”的意思, 而和山寨的原意相去远矣。
(7) 股票又跌了, 好囧……
囧, 本是古字, 同冏, 义为光明;从2008 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 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 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 极为尴尬的心情”之意;“囧”被形容为“21 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2]
(8) 妹子好槑哦!
槑, 也是一个古字, 同梅;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比呆还呆”, 很天真, 很傻, 傻到家了。
这些字、词都是传统、常规字词, 久远的年代都已经在使用, 只是与现今的网络意义不同, 类似的还有“大虾 (网络流行语的意思是电脑高手) ”、“菜鸟 (网络流行语的意思则是什么都不懂) ”、“隔壁 (邻近的论坛或帖子或主题) ”、“楼上 (前面的回帖) ”、“楼下 (后面的回帖) ”、“可爱 (可怜没人爱) ”、“讨厌 (讨人喜欢, 百看不厌) ”、“蛋白质 (笨蛋、白痴、神经质) ”、“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 ”、“作死 (帖子内容含有政治敏感话题) ”等词。
2.2 网络事件赋予语汇新的含义
一些发生在社会或互联网空间中的事件, 经过互联网有意的炒作或娱乐、恶搞式传播, 导致这些事件成为一时的网络热点事件, 而与之相关的用语也成为网络热点语汇, 被赋予以网络热点事件为背景的新的含义, 甚至导致新词新语出现。有如以下几个例子:
(9) 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 本是一个表明亲属关系的陈述句, 但是就是这一个看似普通的句子, 却进入了2010 年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的行列。2010 年10月16 晚21 时40 分许, 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 发生一起造成学生一死一伤恶性车祸, 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是李刚。”案件一波三折, 激起网民义愤, 这句话遭到网民冷嘲热讽继而猫扑论坛上出现以“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恶搞。此后, 这句话成为网友们嘲讽权力之滥, 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人民网》[3]的报道, 则将李刚评为“四大名爹”之一。
(10) 我是来做俯卧撑的
俯卧撑, 本是一个运动术语, 在2008 年瓮安事件后突然在网络上蹿红, 成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其源自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案情的介绍[4] (“俯卧撑事件”) , 王兴正的“俯卧撑”说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 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内情;然而, 鉴于当时的环境, 网民无法继续公开讨论此事, 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谑, 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因此, 该词被赋予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 只做自己事的态度”的网络意义。
(11) 关我鸟事, 我出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 本义是买酱油, 网络事件来源于广东电视台街头采访市民对香港艳照门的看法, 不料该市民很拉风地来了一句“关我鸟事, 我出来买酱油的”, 表现出对事件的漠不关心、不评论, 只做自己事情的态度。此语一出惊艳网络, 被网民疯传、恶搞, 风靡一时, 并被赋予了“网络上不谈政治, 不谈敏感话题,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网络语汇意义, 是一种在天涯论坛上很流行的表达对现实无奈的用语。
(12) 兰州烧饼
该词出自百度贴吧的一个帖子:2008-5-2005:23, 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的百度吧友在WOW (魔兽世界) 贴吧发帖子问“LZSB”是什么意思, 另一位百度吧友“shenqi4127”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 因为在 (搜狗) 输入法中按“LZSB”会打出兰州烧饼所以成此典故, 之后被网友恶搞, 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5]该词在百度百科中有两个义项:一为其本义是一种兰州出产的食品, 二为网络用语的意思不赞同发贴人的观点, 或对发贴人的人品表示不满, 鄙视楼主或怀疑楼主的智商, 是网络上用来代替“LZSB (楼主傻屄) ”, 表达上又比“LZSB”幽默、委婉, 这个网络义项与其本义或字面义风马牛不相及。
这类网络用语还有很多, 如“跨省 (源自王帅发贴事件, 指政府部门利用其职权对身处另一省的利用网络发帖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公民进行抓捕的行动。) ”、“表叔 (陕西省延安市发生“8.26”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引发, 现在社会多用“表叔”表示权势官员等一类人) ”、“表哥 (同表叔) ”、“绿茶婊 (出自三亚“海天盛筵”涉嫌聚众事件, 泛指外貌清纯脱俗, 实质生活糜烂, 思想拜金, 装出楚楚可怜, 但善于心计, 靠出卖肉体上位的妙龄少女[6]) ”等。
3.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对语言学习的冲击
学界对网络语言的争论与担忧一直没有停止;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学习、教学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 已引起很多一线的语言工作者的注意, 如文献[7,8,9,10,11,12,13]从语言的纯洁性、语言价值、语言变革、发展趋势等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网络语言冲击现象的看法。单就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对语言学习的冲击而言, 通过对高校BBS、天涯论坛以及网络新闻等语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 丰富了原有语汇的义项。语言的发展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流传下来的言、语都是经过人们在实践中反复应用, 经过语言生态系统不断提纯、精炼, 才得以保存, 对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尤为如此。在网络交流中, 人们对那些已有的、耳熟能详的语汇, 使用的不是其原有含义而是被赋予新的网络含义, 甚至将这一表达含义带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 可见这个网络含义深入人心的程度。如上例 (1) 中的“顶”字, 这是一个常规汉字,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14 个义项, 表意之丰富可见一斑, 可是几亿网民却对“支持”这一网络含义情有独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支持”很有可能成为“顶”的第15个义项。
第二, 表义风趣幽默, 增添语言表达魅力。汉语言已流传千百年, 一些传统、常规的语汇, 其义项已成熟、稳定, 这对于求快、求新、求变的青年学生来说已经“陈旧”了, 没有吸引力, 激发不了他们的求知与创作欲望。但是, 这些传统、常规语汇一旦在网络上发生表达含义“漂移”而被赋予新的解释后, 则常会给人以耳目一新、柳暗花明的感觉。这风趣幽默的网络语义表达, 无疑增添了传统、常规语汇的语言表达魅力。如“讨厌”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3 个义项 (讨厌:①惹人厌烦, ②事情难办令人生厌, ③厌恶;不喜欢) , 都带有贬义色彩;但其作为网络用语却带是个有褒义色彩的词汇, 意思是“讨人喜欢, 百看不厌”, 表达既风趣又幽默, 无疑更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让人惊叹“呀, 原来还能这么说”, 这无疑增添了语言表达的魅力。
第三, 灵活多变, 随意性大, 很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网络用语在互联网世界风行, 技术上缺乏语言规范监管, 这就导致了一些网络用语灵活多变、随意性大, 表义不够准确, 破坏了语言的结构与韵律之美。比如“语死早 (‘语文老师死得早’的缩写, 形容语文水平低下, 也可以讽刺某人对一段话的错误理解) ”、“啊痛悟蜡 (啊, 多么痛的领悟~ 你为什么用蜡烛滴我) ”等, 这些网络语汇看了简直让人如鲠在喉般地难受。接受, 则有辱汉语的博大精深;难以接受, 其在网络空间里却又勃勃生机。
第四, 对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网络语言的出现对语言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是泥沙俱下, 精华与糟粕并存。面对这种互联网环境, 中、小学生们语言辨识能力相对较差, 当遇到表达新颖、富有创意、幽默的网络用语时, 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不管精华与糟粕皆是拿来主义。这时, 语言教育工作者就要起到引导与规范作用, 对他们的要求就更高了, 不仅要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用语的知识, 特别是对于那些发生表达含义“漂移”的网络语汇。
4.结语
网络用语 第11篇
网络语言因其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交流方便、随意、快捷而被网民接受并不断在网络交流中得到应用、传播,其中许多语汇极富想象力、创造力而被众多网民热捧甚至进入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之中。但有些网络用语所表达的含义却和该用语的原有语义或字面意义有所出入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给网民的网络交流带来障碍,也对一些年轻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汉语语言的学习产生冲击。这个语言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汉语的常见现象,我们可以将这种新的网络语言表达含义上的变化称为表达含义“漂移”。互联网自1995年真正进入普通民用以来,中国的网民也是从无到有,人数也从1997年的62万到2013年底的6.18亿[1];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57.2%,学生网民占25.5%[1],学生是网民群体结构中第一大群体。学生网民群体,甚至是29岁以下网民群体中的大部分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着汉语语言的学习,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来语言学习影响的范围之大。本文将对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现象以及其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冲击进行一些探讨。
2.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
网络语言在经过近十年网络的高速发展普及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除了内容呈现形式上的变化外,其在表达含义上也有所“漂移”。早期的网络语言,一部分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邮件”、“E-mail”、“聊天室”等,这部分表意准确单一;另外主要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产生的交流语言,这部分有些表达意义也是准确单一的,比如“强”(还是表示“强大、坚强”的意思)、“海选”等词。这些用语的表达含义是直白的、准确的,不存在隐含或引申的意义在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语言的发展,有些语汇在网络交流中表达含义上发生“漂移”,不再表示语汇原有的书面意义,如,“晕倒”本意是“昏迷”,作为网络流行语,其含义是“无法理喻到了极点”。这种表达含义“漂移”现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即通过修辞手法获得新的含义和由网络事件赋予某些语汇特定的意义。
2.1通过修辞手法获得新的含义
在网络交流中,网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用诸如比喻、借代等多种方法,将原本虚拟的网络空间演绎得形神具备,感情丰富,风趣幽默,愉快舒畅;将平常普通的旧字、词赋予具有时代感的新义。如下面的几个例子1:
(1)LZ别放弃,偶顶你!(楼主别放弃,我支持你!)
顶,网络语义是“支持”,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这个回复的动作也叫顶贴。通过比拟的手法将“顶”字赋予新的含义。
(2)又到坛子灌水来了……
(3)这家伙在坛子里只潜水。
坛子,指论坛,采用借代手法,为灌水,潜水等衍生词埋下伏笔;
灌水,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后演变成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不含贬义;
潜水,指在论坛里呆着,只看别人发言(发帖),自己不发言(发帖)。
(4)你是恐龙还是美眉?(你是丑女还是美女?)
美眉,你咧,青蛙or衰哥?(美女,你呢,丑男还是帅哥?)
恐龙,网络喻意为长相丑陋的女性网民;
青蛙,指代长相丑陋的男性网民;
(5)大哥,你把我雷倒了
雷倒,本是浙江方言,网络喻意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有“瘫倒”、“翻倒”之意,类似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意。
(6)呵呵,你手机这是山寨版的吧。
山寨,作为网络语汇是“低端的、快速仿造”的意思,而和山寨的原意相去远矣。
(7)股票又跌了,好囧……
囧,本是古字,同冏,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极为尴尬的心情”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2]
(8)妹子好槑哦!
槑,也是一个古字,同梅;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比呆还呆”,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这些字、词都是传统、常规字词,久远的年代都已经在使用,只是与现今的网络意义不同,类似的还有“大虾(网络流行语的意思是电脑高手)”、“菜鸟(网络流行语的意思则是什么都不懂)”、“隔壁(邻近的论坛或帖子或主题)”、“楼上(前面的回帖)”、“楼下(后面的回帖)”、“可爱(可怜没人爱)”、“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作死(帖子内容含有政治敏感话题)”等词。
2.2网络事件赋予语汇新的含义
一些发生在社会或互联网空间中的事件,经过互联网有意的炒作或娱乐、恶搞式传播,导致这些事件成为一时的网络热点事件,而与之相关的用语也成为网络热点语汇,被赋予以网络热点事件为背景的新的含义,甚至导致新词新语出现。有如以下几个例子:
(9)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本是一个表明亲属关系的陈述句,但是就是这一个看似普通的句子,却进入了2010年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的行列。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发生一起造成学生一死一伤恶性车祸,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案件一波三折,激起网民义愤,这句话遭到网民冷嘲热讽继而猫扑论坛上出现以“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恶搞。此后,这句话成为网友们嘲讽权力之滥,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人民网》[3]的报道,则将李刚评为“四大名爹”之一。
(10)我是来做俯卧撑的
俯卧撑,本是一个运动术语,在2008年瓮安事件后突然在网络上蹿红,成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其源自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案情的介绍[4](“俯卧撑事件”),王兴正的“俯卧撑”说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内情;然而,鉴于当时的环境,网民无法继续公开讨论此事,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谑,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因此,该词被赋予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的网络意义。
(11)关我鸟事,我出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本义是买酱油,网络事件来源于广东电视台街头采访市民对香港艳照门的看法,不料该市民很拉风地来了一句“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表现出对事件的漠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情的态度。此语一出惊艳网络,被网民疯传、恶搞,风靡一时,并被赋予了“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网络语汇意义,是一种在天涯论坛上很流行的表达对现实无奈的用语。
(12)兰州烧饼
该词出自百度贴吧的一个帖子:2008-5-20 05:23,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的百度吧友在WOW(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shenqi4127”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因为在(搜狗)输入法中按“LZSB”会打出兰州烧饼所以成此典故,之后被网友恶搞,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5]该词在百度百科中有两个义项:一为其本义是一种兰州出产的食品,二为网络用语的意思不赞同发贴人的观点,或对发贴人的人品表示不满,鄙视楼主或怀疑楼主的智商,是网络上用来代替“LZSB(楼主傻屄)”,表达上又比“LZSB”幽默、委婉,这个网络义项与其本义或字面义风马牛不相及。
这类网络用语还有很多,如“跨省(源自王帅发贴事件,指政府部门利用其职权对身处另一省的利用网络发帖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公民进行抓捕的行动。)”、“表叔(陕西省延安市发生“8.26”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引发,现在社会多用“表叔”表示权势官员等一类人)”、“表哥(同表叔)”、“绿茶婊(出自三亚“海天盛筵”涉嫌聚众事件,泛指外貌清纯脱俗,实质生活糜烂,思想拜金,装出楚楚可怜,但善于心计,靠出卖肉体上位的妙龄少女[6])”等。
3.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对语言学习的冲击
学界对网络语言的争论与担忧一直没有停止;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学习、教学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已引起很多一线的语言工作者的注意,如文献[7-13]从语言的纯洁性、语言价值、语言变革、发展趋势等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网络语言冲击现象的看法。单就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对语言学习的冲击而言,通过对高校BBS、天涯论坛以及网络新闻等语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丰富了原有语汇的义项。语言的发展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流传下来的言、语都是经过人们在实践中反复应用,经过语言生态系统不断提纯、精炼,才得以保存,对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尤为如此。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对那些已有的、耳熟能详的语汇,使用的不是其原有含义而是被赋予新的网络含义,甚至将这一表达含义带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可见这个网络含义深入人心的程度。如上例(1)中的“顶”字,这是一个常规汉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14个义项,表意之丰富可见一斑,可是几亿网民却对“支持”这一网络含义情有独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支持”很有可能成为“顶”的第15个义项。
第二,表义风趣幽默,增添语言表达魅力。汉语言已流传千百年,一些传统、常规的语汇,其义项已成熟、稳定,这对于求快、求新、求变的青年学生来说已经“陈旧”了,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他们的求知与创作欲望。但是,这些传统、常规语汇一旦在网络上发生表达含义“漂移”而被赋予新的解释后,则常会给人以耳目一新、柳暗花明的感觉。这风趣幽默的网络语义表达,无疑增添了传统、常规语汇的语言表达魅力。如“讨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3个义项(讨厌:①惹人厌烦,②事情难办令人生厌,③厌恶;不喜欢),都带有贬义色彩;但其作为网络用语却带是个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意思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表达既风趣又幽默,无疑更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让人惊叹“呀,原来还能这么说”,这无疑增添了语言表达的魅力。
第三,灵活多变,随意性大,很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网络用语在互联网世界风行,技术上缺乏语言规范监管,这就导致了一些网络用语灵活多变、随意性大,表义不够准确,破坏了语言的结构与韵律之美。比如“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的缩写,形容语文水平低下,也可以讽刺某人对一段话的错误理解)”、“啊痛悟蜡(啊,多么痛的领悟~你为什么用蜡烛滴我)”等,这些网络语汇看了简直让人如鲠在喉般地难受。接受,则有辱汉语的博大精深;难以接受,其在网络空间里却又勃勃生机。
第四,对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网络语言的出现对语言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是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并存。面对这种互联网环境,中、小学生们语言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当遇到表达新颖、富有创意、幽默的网络用语时,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管精华与糟粕皆是拿来主义。这时,语言教育工作者就要起到引导与规范作用,对他们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用语的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发生表达含义“漂移”的网络语汇。
4.结语
网络用语表达含义“漂移”现象普遍存在,对语言学习的冲击还在继续加深,笔者在此只是肤浅地做一探讨,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期待网络语言在规范与创新中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5-24.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
jbg/201401/P020140221599048456830.pdf
[2]百度百科.囧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
81979.htm.
[3]人民网.李双江与李刚齐名被评为“四大名爹”.2011年9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h/2011/0910/c25408-26990
74159.html
[4]百度百科.俯卧撑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1130/5402682.htm.
[5]百度百科.兰州烧饼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03400/12026010.htm
[6]维基百科.绿茶婊_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F%E8%8C%B6%E5%A9%8A.
[7]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0):15-16.
[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102-106.
[9]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80.
[10]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33-36.
[11]牟玉华,谢旭慧.“网络语言”影响下的汉语、汉字发展趋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P:116-119.
[12]沈怀兴.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怎么办?[J].语文建设, 2006(11):36-37.
[13]朱佩.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研究[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3(9):3-6.
网络用语 第12篇
网络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流行用语的流行奠定了基础。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 互联网伴随人们社交模式的改变而逐步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网络化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的发展进步, 互联网的互动性日益增强, 网络流行语在普通大众中也被广为传播, 但由于网络用语与日常生活用语相比, 发生了明显变异, 它独特的风格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网络新流行语不断涌现, 其更新速度很快, 如今已经完全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用语中, 并且也对高中生在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基于以上, 在网络用语泛滥的情况下, 研究高中语文教育就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 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与表现
2.1 高中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首先, 高中生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 常常以网络流行语作为口头禅。在高中生追求新鲜和搞怪心理支配下, 这一群体趋向于追求网络用语带来的时髦感。网络流行语是在课本之外的语言, 鲜有死板教条化倾向。然而中学语言语法教学语言对于追求新鲜和活力的高中生而言, 是极其枯燥乏味的, 即不是他们所欣赏且所乐于使用的。网络语具备的幽默感、诙谐调侃色彩较强, 常用这种语言说话会给同龄人一种风趣感。
其次, 网络传媒能够放大一些普通日常用语的特定涵义, 将原本涵义单纯的词汇塑造成有特殊涵义的话语, 供人们娱乐消遣。网络用语的双关性和其背后隐藏的内涵故事往往会引发人们的调侃和引用。基于网络文学、大众传媒和影视作品的影响, 高中生会以模仿以上传播媒介中所流露出的流行语为时尚, 以夸张反应内心状态和心情的语句作为调侃对象, 使其日常生活在各种网络媒介的影响下发生悄然改变。
最后,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衷使其无意识的将一些中英文混杂的语句和语法不通顺的词句运用在日常口语和使用在作文写作中。大众传媒有意无意使用的汉语与英语的“混搭”语言同样对高中生的语言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
2.2 高中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表现
一是外来词汇与港台词的流入对汉语的语言构成结构造成影响, 一些港台影视剧和网络剧将一些大陆不常用的词汇, 往往渗透到高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此外, 媒体或是社会事件也催生了新词汇的涌现, 比如说私奔体, 聚美体, 甄嬛体等。一些电视与网络媒体在采访群众时, 会有一些俚语、方言、市井语出现, 这些非普通话范畴内的词汇也会被用于网络传播, 一些高中生会觉得一些方言和俚语比较有深层次的涵义或是在特定语境下很有幽默感, 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 形成网络流行语, 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频繁。
3. 网络用语泛滥对高中语文教育带来的思考
3.1 网络用语泛滥对高中语文教育带来的有利之处
以作文教学为例, 部分网络流行语以学生作文形式被学生使用, 有的时候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活泼的, 特别是部分网络上热门传播的专业术语、广告词等被学生添加了新的意思与内涵, 这些语言被学生引用时也被赋予了新的语言表现力, 使作文语言具有内涵, 使人回味。
作文是学生情感表达和意见抒发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习作中, 网络流行语的引用是为了表述其心志的。学生所撰的文章中, 受网络文学风格影响下的部分词汇意义被合理拓展和延伸, 使其文章结构别具一格, 文中也充满了奇特想象, 文章在段落的处理上也比较新颖[2]。
3.2 网络用语泛滥对高中语文教育带来的弊端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一些明显违反语言规范的病句被学生拿来当做“标新立异”的句子大肆使用。
仍以作文教学为例, 一部分学生的习作中, 调侃的意味比较明显。这部分文章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善于大幅度使用比较戏谑的语言。长此以往, 会使其写作所使用的语言表达粗俗化, 失去逻辑概念, 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还有一些高中生作文时把一些糟粕拿来当成时髦, 把一些内容较为低俗的网络流行语视为语言潮流进行追捧, 这种写作方式属于片面求异的, 不能够上大雅之堂。
3.3 如何使学生良好利用网络用语提高其语言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 应使学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部分网络时下流行语的基本内涵和使用范围, 同时尽量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建立网络流行语使用规范小档案, 以供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中的参考, 最终使学生在借鉴网络用语的时候能够分清精华与糟粕, 不至于将一些品位低俗的、语境不符的词汇与用语使用在自己口语表达、写作等语文学习中。
另外, 我们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文中或是平时沟通交流过程中, 流露出来的网流行语使用失当现象, 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在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的遣词造句中, 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和了解不够的地方, 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辨别, 属于学生求异追求时髦的情况, 教师要耐心指导他们认识到语言不规范所造成的危害。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指导学生网络用语的规范使用, 使他们清晰地认识, 在体现文章整体感情表达需要的前提之上, 谨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学生偏爱网络流行语在起作文中, 究其原因, 归根到底是为了使自己的文章能够贴切表述自己的所念所想。取得良好表达效果, 其文章的价值基本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 然而对于一篇合格的作文而言, 是否完成其表情达意的任务是最主要的, 其语言要得体规范、连贯简明[3]。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用语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能够分辩网络语言精华与糟粕, 使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利大于弊, 唯有这样, 才能够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获得长远的进步, 促进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燕.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 2012, (10)
[2]王剑英.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2, (18) .
网络用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