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晚期肝硬化护理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晚期肝硬化护理(精选6篇)

晚期肝硬化护理 第1篇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已确诊为晚期肝硬化, 并排除其他腹泻相关性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甲亢、肠道肿瘤等) , 其中乙肝后肝硬化30例, 酒精性肝硬化16例。46例患者中, 男32例, 女14例;年龄36~78岁, 平均年龄57岁;每天腹泻次数4~10次, 平均7次;病程1个月~3年, 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住院前均在门诊或住院经西医抗感染、止泻等治疗, 腹泻能暂时缓解, 但停药后又复发。本组46例, 中医辨证均为脾肾阳虚型, 给予真人养脏汤加味治疗, 基本方:党参、黄芪各20g, 白芍12g, 诃子、人参、罂粟壳、白术、扁豆各30g, 当归、肉豆蔻、炙甘草各8g, 肉桂3g (后下) , 木香6g (后下) 。随症加减:腹水明显者白术加量为30g, 并加用海藻10g (加用则去甘草) , 大腹皮30g;食积消化不良者加山楂10g, 鸡内金10g, 麦芽20g;黄疸明显者加用赤芍25g, 茵陈30g。每天1剂, 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评定效果。停药后随访半年:显效30例 (次数1~2次/d, 大便成形或稍烂无复发) , 有效13例 (大便次数减少2~3次, 大便偏烂) ,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5%。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肝硬化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反复住院治疗, 长期慢性腹泻造成吸收障碍, 引起营养不良, 加重了肝脏的负担, 患者常表现消沉、情绪低落, 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护士给予患者多鼓励、多关心, 介绍其他治疗有效的病例, 使其树立信心, 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每天坚持服用中药, 鼓励患者多走动散步、听听音乐、多接触其他人、多聊天,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嗜好烟酒者, 要戒烟戒酒,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沟通和教育患者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腹泻护理

每次大便后用湿巾擦拭, 不能太用力, 最好用温水洗, 擦干后可涂茶油或橄榄油在肛周, 防止肛周发炎、红肿, 减轻痛苦。

2.3 饮食护理

宜进食易消化吸收无刺激性食物, 可少量多餐, 可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进食优质低蛋白饮食。

2.4 中药治疗护理观察

晚期肝硬化慢性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 本组46例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 给予真人养脏汤加减进行治疗, 每天1剂, 水煎2次, 取汁300ml, 用保温瓶保暖, 方便随时饮用, 必须保温, 忌喝冷的, 避免刺激肠蠕动加重腹泻, 坚持每天服用, 10剂后所有的患者腹泻减少到3~4次/d, 大便未成型, 纳食有味, 食欲增加, 尿量增多, 腹痛减轻, 腹胀、乏力症状改善。再继续服用10剂, 大便次数减少致1~2次, 大便稍烂。继续调理巩固10剂, 无腹泻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 只有3例反复复发, 其余43例均无复发。

3护理体会

慢性腹泻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单纯的西医治疗只能暂时止泻和缓解症状, 但容易反复发作, 患者病程长, 非常痛苦, 食欲不振, 乏力, 吸收障碍, 营养不良加重了肝脏的损害, 加重患者的负担。肝硬化引起慢性腹泻中医病机为肝郁脾虚, 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 湿浊内生, 清浊不分, 混杂而下, 发生腹泻, 本组病例采用真人养脏汤加味治疗, 总有效率达93.5%。真人养脏汤具有温补脾肾、温肾暖脾、涩肠止泻、涩肠固脱之功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玉玲.肝硬化患者护理的体会 (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1 (31) :191-192.

晚期肿瘤病人疼痛护理 第2篇

晚期肿瘤,由于长期慢性消耗,恶病质,以及肿瘤的扩散引起的机能紊乱,病人极为痛苦。晚期肿瘤病人护理应包括姑息性治疗,支持疗法,症状处理,和细致的临床护理及亲切的关怀,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疼痛是晚期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持续难以控制的疼痛,对病人威胁很大。当前,全世界约有一半的癌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当病人确诊时,多数已失去治愈机会,止痛成为晚期肿瘤病人必须解决的人道主义措施。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4年制定出“三级止痛”方案,近年来并提出“2000年为多数癌症病人解除疼痛”的战略目标。

1、三级止痛方案

(1)Ⅰ级止痛:适于一般性疼痛,用非麻醉止痛剂±辅佐剂(非类固醇类)。即:阿斯匹林300~600mg,每4小时1次饭后(肠溶或加抗酸剂)用。

(2)Ⅱ级止痛:适于持续疼痛或加重,用弱麻醉剂+非麻醉剂辅佐剂。即:可待因30mg+阿斯匹林600mg(约等于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

(3)Ⅲ级止痛:适于强烈持续疼痛,用强麻醉剂+非麻醉剂+辅佐剂。即:吗啡0.01g+阿斯匹林,每4小时1次。吗啡给药途径:口服、舌下或肛门栓剂。

2、实施原则

止痛标准要求达到夜间无痛睡眠,白天生活活动不痛。

(1)强调按时钟给药,即按医嘱规定时间,每4小时给药1次,不得等待病人要药。实践证明,合理的剂量,准确的给药时间,可以消除80~90%癌症病人的疼痛。

(2)吗啡的剂量需经测试,由0.01g开始,逐渐加量至病人疼痛消除为止。病人疼痛消除以后,药量尚可逐渐减少。因此,需重行评估,作为医生决定剂量的参考。

(3)在某一级给药达不到止痛效果时,不可更换同级其他前物,即应进入高一级止痛方案。

(4)夜间睡前增加药物剂量50~100%,以保证无痛睡眠。

(5)树立癌痛可以控制观念,此方案需落实到基层卫生室和家庭护理。

3、护理措施(1)做好对疼痛的评估耐心听取病人主诉,检查疼痛部位,持续的时间和强度。

(2)具有良好的医德,病人有权获得充分的止痛。特别需要同情心,及时解除病人的疼痛,从而取得病人的信任,并消除其焦虑。

(3)在任何情况下,不可拖延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或强调“成瘾”拒绝给药,或注射安慰剂等。

(4)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疼痛加重,注意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运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按摩,放松疗法,气功,或看电视、听音乐、种植花草等,起到转移作用。

(5)注意病人的舒适,支持疼痛部位,并保持环境安静。

晚期肝硬化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晚期肝硬化的患者, 排除结核、继发性腹膜炎和肿瘤等, 均经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其中男性42例, 女性8例, 年35~79岁, 平均 (45.2±4.1) 岁, 肝炎后肝硬化42例, 酒精性肝硬化8例, 将该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 奇数为对照组, 偶数为观察组, 每组25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建立舒适、安静、整洁、干净、温馨、空气通畅的修养环境, 保持适当的温度和适度。尊重患者的睡眠习惯, 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 改善床单位用品的软硬度,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室外活动场添置运动器材等, 还可在地上种植花草, 树木美化环境, 修建走廊、休闲桌椅等, 设置健康教育园地, 猜疑展示栏及安全提示图片, 让患者有温馨在家的感觉[2]。

1.2.2 加强健康教育, 正确对待疾病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关于肝硬化的正性方面的医疗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教育指导, 可采用采取语言交谈、书面材料介绍、病区内黑板报宣传等多种形式。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目的、意义, 已取得患者的合作。告知患者肝硬化治疗常用的药物、用法、剂量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 向患者介绍相关的成功病例或请病情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 增加患者的治疗的信心。

1.2.3 心理疏导

肝硬化由于反复发作及难易治愈等特点, 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 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不配合治疗, 因此, 加强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流, 轻柔的技巧抚慰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 用真切的话语鼓励患者, 严禁对患者歧视、远离患者。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和职业背景, 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用心理调节法 (如情绪转移、放松训练、音乐疗法) 来克服烦躁的、抑郁情绪,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1.2.4 非语言沟通的应用

面带微笑地迎接患者的第一步, 应多使用微笑, 能使患者感到轻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适当的示范动作来补充语言, 交谈过程中灵活运用手势或点头等动作, 握住患者的双手, 使患者感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关心、体贴, 同时注意眼神的恰当运用, 给患者带来亲切和安慰的感受, 应特别注意区别敏感的患者, 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者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变化、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其中: (1) 负性情绪:采用医院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价, 两个量表均20个条目, 用以评定调查对象的焦虑、抑郁主观感受[3]。 (2) 护理质量满意度:据我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 制定统一的护理质量考察标准,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考察表有10个条目, 由护理部向两组护士统一发放进行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 现场发放、填写、收回, 评分后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 (χ—±s) 表示计量资料, 频数表示计数资料, t检验做组间比较, χ2检验做率的比较,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护理后观察组的SDS、SA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同组内护理前后相比, *P<0.05;组间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腹水消失时间、满意度、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组间相比, △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 护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心理因素在患者的整体护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病, 晚期患者常伴随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生活质量较差, 甚至有些患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现代临床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精神上的需要。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一切从患者的需要出发, 想患者所想, 急患者所急, 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尊重个人隐私为核心的, 注重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 其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 使患者社会、生理、心理、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使临床护理达到最佳效果[3]。对患者来说医护人员热情而诚恳的服务是最好的安慰剂[4]。本研究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晚期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中,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这提示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负性心理, 提高其心理应答能力。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的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这提示人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更个性化的高效服务, 促进了治疗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满足晚期肝硬化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50例晚期肝硬化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且观察组的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满足晚期肝硬化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晚期肝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莉, 郝青凡, 张莹英.人性化护理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172-5173.

[2]胡元凤, 薛瑞琴, 陈丽.人性化护理在肝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4) :49-50.

[3]高海燕, 吴东波, 董丽霞, 等.晚期肝硬化病人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1) :78-79.

晚期肝硬化护理 第4篇

如上所述, 肝是IL-22生物活性的主要靶器官。有研究表明在肝炎和肝损伤模型中, IL-22可通过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发挥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但是这一特征可能会加速肝癌进展[3]。但是, 肝脏疾病中的IL-22的作用不明确。最近还有研究表明在肝炎病毒感染模型中, IL-22可能加剧肝损伤[4]。本研究中表明肝脏疾病与严重白细胞浸润相关。

肝硬化是不同肝脏疾病的终末期, 其预后较差, 主要是由于肝功能下降和肝病并发症持续发展[5]。硬变肝可分泌IL-22, 以保护剩余的健康肝脏组织, 因而IL-22可能与肝硬化加速发展相关。但目前终末期肝病患者体内IL-22水平升高原因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肝硬化患者IL-22含量及患者存活率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07年5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传染内科及感染科确诊的肝硬化住院患者159例, 其中有39例接受了肝移植术或伴有肝癌被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

1.2 并发症评估

住院期间调查肝脏疾病并发症: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等。超声确认是否存在腹水, 并以穿刺放液法释放部分腹水。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 mm3和/或腹水培养显示阳性则诊断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血清肌酐水平高于基线100%以上, 且第一次住院期间的最终水平>2.5 mg/d L, 诊断为I型肝肾综合征。胃镜确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肝性脑病据临床标准确诊包括:自主、自觉、智力功能和行为障碍等。

1.3 研究截止时间

本项研究首选截止日期就是晚期肝硬化患者死亡时间。另外, 本研究对肝脏疾病并发症如腹水, 肝肾综合征,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性脑病与IL-22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 本研究还对IL-22血清含量、实验室参数及终末期肝病 (MELD) 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估。

1.4 血样采集及IL-22血清水平测定

实验开始进行时即采集血液样本, 测定IL–22初始值。住院患者在纳入后的第一周内采集外周血样本, 此外, 陆续采集门诊肝硬化患者血样, 后续实验阶段仍进行血样采集。住院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血样进行后续分析。后续分析的血液样本至少与开始采集的时间相隔30 d。随后, 血液样本用于临床化学和IL-22含量的测定。ELISA测定血清IL-22水平, IL-22最低检测值为2.7 pg/m L, 所有样本检测结果均低于最低检测限2.6 pg/m L, ELISA检测者不清楚患者临床特征。

1.5 IL-22免疫组化

局部麻醉后, 在超声的引导下采用14号改进Menghini针进行肝部活检。活检标本固定并包埋后, 进行HE常规染色。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活检标本IL-22表达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 (SPSS Inc, USA) 进行统计学处理。用Fisher分类变量进行了分类变量分析。Wilcoxon配对样本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 Wallis检验用于分析样本之间的差异。所有的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特征

共有120例患者符合纳入本次研究, 大多数患者为男性, 且大多数肝硬化原因分别为酒精性肝病损伤, 慢性病毒性肝炎B或C。多数有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也纳入了研究。最常见的肝脏相关并发症为腹水。腹水患者中有19.1%的人有自发细菌腹膜炎, 32.4%的患者有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1型和2型分别有12和14例。患者随访的平均和最长时间分别为 (195.7±165.1) d和651 d。28例 (23.3%) 在随访期间死亡。所有死亡病例均与肝硬化和并发症的恶化相关。

2.2 肝硬化患者体IL-22血清含量升高

120例肝硬化患者中有89例检测出IL-22 (>2.6 pg/m L, 而40名正常志愿者中只有4例检测出 (74.1%vs 10.0%, P<0.001) (图2) 。ELISA法检测出肝硬化患者血清IL-22含量是健康人的10倍 (44.1±68.4) 和 (4.6±6.8) pg/m L, 图1。将健康志愿者IL-22血清浓度的95%作为置信区间时血清IL-22上限浓度 (ULN) 为18 pg/m L。本研究中47.5% (57/120) 的肝硬化患者IL-22血清水平升高, 而正常志愿者只有5.0% (2/40) 升高。

2.3 IL-22的血清水平在肝疾病的过程中升高

本研究还探讨了IL-22血清水平是否在肝脏疾病发展过程中平稳地升高。选择可用的29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研究, 结果13例 (44.8%) 患者IL-22血清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 (138.2±114.0) d随访后, IL-22血清水平从 (33.3±9.2) pg/m L上升至 (61.3±12.2) pg/m L (P=0.0192, 图2) 。

2.4 免疫组化检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IL-22表达

为了证实IL-22含量上升的来源,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10例患者因晚期肝硬化而未进行肝活检) 检查IL-22的表达, 主要在非实质细胞 (34) 检测到了IL-22的表达 (图3) 。

HCV:因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AC: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箭头所指为IL-22阳性表达

2.5 肝脏疾病病因和血清IL-22含量的相关性

本研究探讨了肝脏疾病的各种病因是否影响了IL-22的血清水平。值得提出的是, 慢性乙肝病毒 (HBV) 肝硬化, 丙型肝炎 (HCV) 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AC) 患者间IL-22水平无明显差异 (P>0.2) 。而因遗传性、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以及中毒性肝损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标本数太少, 而无法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慢性乙肝、慢性丙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有显着地较高患者的IL-22血清水平显著高于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09, P<0.001和P<0.001) 。这些数据表明肝脏疾病病因与IL-22血清含量升高无相关性。

2.6 IL-22血清水平升高与肝硬化患者生存期减少相关

为探讨IL-22血清水平是否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相关, 本研究比较了正常IL-22水平 (低于18pg/m L ULN) 和高水平IL-22 (高于18 pg/m L ULN) 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结果表明IL-22血清水平升高的患者生存期显著降低 (P=0.003) 。正常IL-22水平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26.4 d, 而IL-22水平升高的患者生存期为321.3 d (图4) 。

2.7 IL-22的血清水平与肝硬化并发症有关

为探讨系统性的IL-22水平是否与肝硬化的并发症相关, 本研究比较了IL-22低于和高于18pg/m L ULN患者的肝脏疾病并发症。IL-22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60.0%vs 17.1%, P<0.001) 。此外, 同无并发症的患者相比, 高IL-22血清水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腹水, 肝肾综合征 (HRS) 和自发细菌性腹膜炎 (图5) 。

2.8 IL-22血清水平与MELD评分相关

MELD评分是目前对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最好评分系统。在本研究中, 高MELD评分 (≥20) 与生存期的减少有显著性关联。因IL-22的血清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相关, 本研究探讨了MELD评分与IL-22血清水平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IL-22血清水平与MELD评分显著相关。

MELD评分包括肌酐, 胆红素和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 (INR) 等试验参数。本研究也探讨了试验者MELD评分里各个参数与IL-22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肌酐和INR与IL-22血清水平相关, 而胆红素则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IL-22在肝硬化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尽管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可能具有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淋巴样细胞仍然是产生IL-22的主要部位[6]。相反, IL-22的主要肝脏靶受体是可以大量表达功能性IL-22受体的肝细胞。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硬化肝中有IL-22表达。实际上, IL-22在肝叶非实质细胞和炎症坏死部位均能检测到。这些结果与以前从患者和小鼠模型中取得的数据一致, 表明肝脏炎症/损伤情况下, 肝脏是血液中IL-22来源的重要器官。

IL-22在肝部疾病中的作用目前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广泛研究, 如T细胞介导肝炎、暴发性肝衰竭、酒精肝损伤和肝切除后再生等小鼠模型[7,8,9]。这些研究表明, IL-22可降低肝脏损伤, 预测肝功能衰竭及改善的肝脂肪变性。另一方面, IL-22生物活性的抑制增加了肝损伤, 并与肝脏切除后的肝细胞增殖率降低相关[10]。整体而言, 除乙肝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外, IL-22在其他模型中对肝脏功能紊乱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血清IL-22在不同病因肝部疾病患者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及预后价值都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急性HBV感染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22增加[11],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IL-22的功能与肝癌相关[12]。为探讨IL-22与临床肝硬化预后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对肝硬化晚期患者进行了纵向随访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IL-2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此外, IL-22含量增加与肝病并发症, 如腹水、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这些结果提示IL-22血清水平升高可反映肝病严重程度。

健康志愿者血清中很少能检测到IL-22, 并采用95%置信区间, 将血清IL-22含量低于18 pg/m L为正常值 (ULN) , 与美国和欧洲报道的健康志愿者IL-22水平一致[13]。参照此阈值, 47.5%肝硬化患者的IL-22水平升高。本研究随访分析表明IL-22含量在肝脏疾病进程中升高, 患者体内高IL-22含量能够维持在一定水平, 且大部分正常IL-22水平的患者IL-22水平不断升高。这些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体内IL-22水平的升高并不是短暂现象。患者体内IL-22升高的机制仍不明确。

IL-22含量上升可能与肝硬化潜在病因相关, 但本研究表明不同肝部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IL-22无差异。晚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较差。因此, 肝功能恶化预测是肝部疾病有效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中约有1/4患者于1年后死于肝功能恶化。本研究还表明血清IL-22含量与晚期肝硬化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然而, 与正常IL-22水平的患者相比, Il-22升高 (>18 pg/m L) 患者生存期更短, 这表明血清IL-22的升高可导致肝硬化加速和并发症发生。考虑到动物模型中IL-22中的护肝作用, 本研究推测肝硬化患者体内IL-22血清含量升高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当IL-22含量超过一定水平则可加速肝硬化发展和并发症发生。

目前肝硬化患者的最佳预后评分为MELD评分。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全身性IL-22水平与MELD评分显著相关。这证实了IL-22与肝功能恶化和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相关。MELD评分虽然只能能预测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近期存活 (3~6个月) 时间, 但却是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远期预测因素。在多变量分析中, 全身的IL-22 (独立于年龄、肝脏相关并发症、高肌酐水平、高CRP和高MELD评分) 与长期死亡率相关。考虑到多数患者在肝硬化进程中的IL-22血清水平均稳步升高, 说明IL-22血清水平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总之, 本研究表明全身性IL-22升高是肝硬化患者生存期短的危险因素, 且此因素独立于年龄、肝脏并发症、肌酐和MELD得分。此外, 肝硬化恶化和并发症发生与IL-22的升高相关。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IL-22含量与晚期肝硬化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120例肝硬化患者和40名健康受试者的IL-22的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过程中71%的肝硬化患者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为 (196±165) d, 在此期间共有23%患者死亡。74%的肝硬化患者及10%健康受试者中可以检测到IL-22 (P<0.001) 。IL-22含量升高与腹水 (P=0.006) 、肝肾综合征 (P<0.000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P=0.001) 相关。IL-22 (>18pg/mL, n=57) 含量高的患者与一般水平 (≤18 pg/mL) 患者相比, 存活率显著降低 (321 d与526 d, P=0.003) 。降低存活率的其他因素包括高CRP、血清肌酐升高、肝脏并发症及终末期肝病 (MELD) 的模型评分≥20和年龄。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分析表明IL-22水平升高是存活率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肝硬化患者体内的IL-22全身水平升高是独立于年龄、肝脏并发症、C反应蛋白、肌酐和MELD评分的预测因素。因此, 全身白细胞介素22的上升与晚期肝硬化预后相关。

晚期肝硬化护理 第5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终末期肾病,晚期肝硬化

终末期肾病是各种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肾功能显著下降,使得毒素蓄积在体内,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引起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2]。近年来,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是乙肝大国,肝硬化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成为临床常见的合并疾病,如何有效地治疗这一合并疾病成为临床棘手难题[3,4]。目前,肾脏替代治疗主要采用透析疗法,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5]。我国肾病透析患者多采用血液透析,但是终末期肾病同时伴有晚期肝硬化患者,其病理生理具有一定特殊性,且患者病情复杂,对于选择何种透析方式治疗更有效,目前尚无统一定论[6,7,8]。本研究观察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以为临床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青岛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肾内科收治的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每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终末期肾病和晚期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好;③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腹膜炎、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②合并外伤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大出血;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神经精神疾病或肝性脑病性昏迷等导致无法配合治疗;⑤身体素质较差,透析耐受不良。

1.3 方法

1.3.1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组患者使用瑞典金宝AK200US型血液透析机,采用常规的反渗水及碳酸氢钠盐透析液,经中心静脉通路置管,血液流速控制在150~200 m L/min,每次4 h,每周2~3次。若患者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应及时补充白蛋白或血浆,以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1.3.2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组患者使用Baxter公司生产的PD-2普通钙腹膜透析液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每天透析3~4次。

1.3.3 辅助治疗

除透析治疗外,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治疗,并常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3,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高血压患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高血脂患者给予调脂治疗;贫血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纠正贫血情况;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和透析6个月后平均动脉压(MA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β2微球蛋白、血氨、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评价患者生存质量[2]。KDQOL-SFTM包括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肾病相关生存质量(KDTA)两部分,其中,SF-36包括8个维度36个条目,分别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KDTA包括9个主要领域44个条目,分别为症状与不适(SPL)、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EKD)、肾病负担(BKD)、工作状况(WS)、认知功能(CF)、社交质量(SI)、性功能(SF)、睡眠(SL)、社会支持(SS)。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记录两组透析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透析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透析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ALB水平透析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6个月后MAP、血氨水平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Hb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透析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6个月后TC、BUN、SCr、GFR、β2微球蛋白均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6个月后TC、β2微球蛋白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BUN、SCr、GFR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评分比较

透析6个月后,腹膜透析组SF、EKD、WS、SI评分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两组其他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2.3 两组透析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透析6个月后腹膜透析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抽搐、频发低血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力衰竭、高血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威胁人们生命安全。慢性肾病患者发展到终末期,肾单位受到严重破坏,仅存的有效肾单位无法满足机体正常需要,各种毒素和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内环境稳定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并发症,最终出现尿毒症。肝硬化发展到晚期,不能有效地进行物质代谢,糖类、脂类等分解和合成障碍,生物转化功能同样下降,导致毒素蓄积,引发病变[9,10]。当终末期肾病患者同时合并晚期肝硬化时,肾脏滤过功能进一步下降,更多的毒素在体内潴留,临床治疗越发棘手,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透析是临床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11,12,13],临床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血液透析是通过扩散、对流的方式排出废物和毒素。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导入透析液,并利用浓度梯度差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废物、毒素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14,15,16,17]。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病情重,预后差,为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比较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

注:与同组透析前比较,*P<0.05;与血液透析组透析6个月后比较,#P<0.05;MAP:平均动脉压;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BUN:尿素氮;SCr:肌酐;GFR:肾小球滤过率;Hb:血红蛋白;ALB:血清白蛋白;1 mm Hg=0.133 k Pa

注:与血液透析组比较,*P<0.05;PF:生理功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GH:总体健康;VT:活力;SF:社会功能;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

注:与血液透析组比较,*P<0.05;SPL:症状与不适;EKD: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BKD:肾病负担;WS:工作状况;CF:认知功能;SI:社交质量;SF:性功能;SL:睡眠;SS:社会支持

注:与血液透析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透析6个月后MAP、血氨水平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Hb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说明经过透析治疗后,患者容量负荷减轻,MAP下降,同时肝脏转化血氨的功能提高,血氨水平下降。本研究中,两组透析6个月后TC、BUN、SCr、GFR、β2微球蛋白均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5),且腹膜透析组TC、β2微球蛋白低于血液透析组,BUN、SCr、GFR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两组透析后的GFR均较透析前显著下降,提示无论是哪种透析方式都对肾功能造成一定损伤。腹膜透析组透析后TC水平低于血液透析组,提示腹膜透析能更有效地降低胆固醇。腹膜透析组β2微球蛋白低于血液透析组,提示腹膜透析对于大分子毒素的清除作用优于血液透析,而血液透析组的BUN、SCr低于腹膜透析组,提示血液透析对于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作用优于腹膜透析。本研究中,两组血清ALB水平无显著差异,相比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并未加重白蛋白的丢失,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18,19,20,21,22,23,24]。透析6个月后,腹膜透析组SF、EKD、WS、SI评分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说明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原因可能是,相比于血液透析需要定期去医院治疗的繁琐,腹膜透析可以居家治疗,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大大减轻,同时腹膜透析患者社会交流相对多一些,得到更多的关怀,因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本研究中,腹膜透析组透析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提示腹膜透析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晚期肝硬化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68例,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21~60岁, 中位年龄36.3岁。对照组男21例, 女13例;年龄22~61岁, 中位年龄38.5岁。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利尿、保肝和降酶等综合治疗, 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治疗组给予胸腺肽α11.6mg皮下注射, 每周2次;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和促肝细胞生长素100mg混合静脉滴注, 每天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6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查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 L) 、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白蛋白 (ALB) 。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肝功能显著好转, 临床体征显著减轻或消失, 腹水吸收较好, 凝血酶原时间相对于治疗前下降70%以上;有效:患者肝功能有所好转, 临床体征有所减轻, 腹水有一定的吸收, 凝血酶原时间相对于治疗前下降50%以上;无效:不满足上述任一项。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

2组治疗后ALT、AST、TBi L、P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而ALB均高于治疗前, 治疗组患者ALT、AST、TBi L、P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8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多是由肝性胸水、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或疝等引起的并发症, 临床若不给予积极治疗, 会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3]。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的方法较多, 然而, 与利尿剂、西医放腹水、腹水回输治疗等治疗方法相比, 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效果明显。胸腺在产生免疫功能和维持免疫功能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胸腺是T杀伤细胞和T辅助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其与肾上腺、脑垂体、生殖腺和甲状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胸腺肽α1是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多肽, 其由28个氨基酸组成, 不含血清等物质, 纯度相对较高, 临床不良反应较少。临床研究指出, 胸腺肽α1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 影响着免疫调节细胞及T细胞等, 可促进T细胞分化, 同时, 促进白细胞介素-2、人体淋巴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3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分泌, 可有效抑制炎性介质生成, 能控制炎性反应, 并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助于促进肝组织重建和肝细胞再生等[4]。而促肝细胞生长素由新鲜牛肝脏提炼出来, 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 是一种小分子多肽物质。促肝细胞生长素能有效促进细胞DNA合成, 加快肝细胞再生速度, 同时, 能促进肝脏炎症的尽早恢复, 改善肝脏枯否细胞吞噬功能, 降低肝细胞受到的损伤。促肝细胞生长素在降低ALT、AST、TBi L, 缩短PT方面作用明显, 其能有效阻断肝硬化腹水的进展[5]。

ALT (U/L) AST (U/L) TBi L (μmol/L) ALB (g/L) PT (s) 组别时间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一方面能降低炎性介质损害肝脏, 另一方面能改善患者肝功能, 促进肝细胞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治疗组给予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 L) 、凝血酶原时间 (PT)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而白蛋白 (ALB) 均高于治疗前, 治疗组患者ALT、AST、TBi L、P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8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腺肽α1,促肝细胞生长素,肝硬化腹水, 中晚期

参考文献

[1] 程富贵, 于建兰.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 21 (3) :190-192.

[2] 金红.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社, 2010, 3 (3) :44-45.

[3] 赵永福.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 :95-96.

[4] 赵燕.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学, 2009, 4 (12) :78.

晚期肝硬化护理

晚期肝硬化护理(精选6篇)晚期肝硬化护理 第1篇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已确诊为晚期肝硬化, 并排除其他腹泻相关性疾病 (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