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精选11篇)

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 第1篇

1 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的原理

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可以增强无线信号的覆盖率, 可以降低无线网络同频的干扰, 还可以解决酒店无线信号穿墙变弱的问题。WOC可以提升无线传输的速度, 可以使一个AP穿过8-10个墙体, 可以为酒店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无线信号。采用WOC技术, 可以使无线网络的连接更加可靠, 还可以提高上网的速度, 采用WOC技术后, 客户的满足度大大提高了。WOC系统在全国五星级酒店的应用比较多, 很多电信运营商也采用了这种无线接入技术, 实现了技术的统一。WOC属于天线延伸系统, 其可以是AP穿透更多的墙面, 很多酒店都应用的是CATV线路, 利用这种同轴电缆, 可以避免信号被屏蔽, 将无线网络信号传输到酒店的各个房间中。利用WOC面板可以将信号分开, 可以增强电视的功能, 无线网络有着不同的工作频道, 所以, 利用WOC分离器, 可以保证WLAN信号与CATV信号发挥出不同的功能。AP安装的位置一般设有合路分配器, 其可以兼容AP无线网桥信号以及有线电视的信号, 进入分配器后, 可以产生混合WLAN/CATV信号, 并将该信号传输到酒店的每一个房间, 利用WOC面板, 可以将两种信号进行分离, 利用天线发射设备, 可以实现用户无线上网, 还可以保证电视节目的正常观看。

2 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的优点

WOC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在WLAN网络系统后, 可以增强信号, 还可以扩大信号的覆盖率, 保证房间内不出现信号死角, 这种技术可以保证AP穿透更多的墙体, 可以保证房间内信号处于满格的状态。WOC还可以降低同频干扰, 相关技术人员在AP点进行屏蔽信号处理后发现, WOC可以消除AP同频干扰的问题, 可以保证AP信号分配到更多的房间中。由于CATV存在自然损耗的问题, 所以CATV与WLAN的信号干扰也大大降低了。AP信号之间的干扰非常小, 在同一AP的管理下, 这种干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WOC系统的稳定性比较高, 利用WOC无线接入技术, 可以避免信号断断续续的问题, 可以使用户的手机无线网络信号一直处于满格的状态, 不会出现信号死角问题。应用WOC可以使AP信号的覆盖面积大大增加, 而且网络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这一系统的安装也比较简单, 经测试, 应用WOC技术产生的辐射比较低, 可以保证用户的安全。

3 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的应用

WOC无线接入技术在酒店公共区域WLAN无线网络建设中应用比较多, 酒店公共区域包括大堂、咖啡厅、会议室等, 实现WLAN无线覆盖从技术上相对简单。由于无线AP使用的数量不多, 且相互距离比较远, 不会形成AP间的同频干扰, 信号一般也没有穿墙的问题。所以一般直接用少量的无线AP覆盖即可。WLAN信号合路CATV线路后, 在房间内可实现正常上网。室内WLAN信号比在走廊布放AP向室内覆盖较好。原WLAN系统由于天线进不去房间, 经过墙体的阻挡、室内环境的吸收, 室内信号较弱。下载速度方面, 在接收信号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下载速度也相差不大。其它方面, 利用此方式比传统WLAN室分方式相比, 建设成本要低、建网速度要快。同时解决了天线进房间一大难题, 能迅速提升数据业务质量, 改善用户感知。WOC覆盖方式可以适当解决用户侧WLAN信号覆盖问题, 可以作为对原有室内分布系统和小区分布系统覆盖方式的一个有效补充, 适用于建筑复杂, 采用传统的室分不能覆盖到室内, 且具备CATV同轴线缆资源的楼宇, 如酒店宾馆、居民小区、大学校园宿舍等。建议WOC覆盖方式使用的场景如下:

3.1高层居民区

高层居民区由于其他覆盖效果不理想, 可以考虑采用WOC方式建设。如果内部房间结构简单, WOC信号进房间后可以不用分路。如果内部房间结构较复杂, WOC信号进房问后需要考虑分路, 由于功分器衰减较大, 可以优先考虑对主要使用WLAN信号的区域进行分路, 如客厅、书房。一般一个AP可以带8户, 使用WM—O8混合分频器。同时要考虑原有电视信号的分配方式。

3.2宾馆客房

宾馆酒店, 是WLAN网络建设的主要场景之一, 为了保证覆盖效果, 一般要结合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采取天线进房间覆盖的建设方式, 但是在协调、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也可以适当采用WOC方式建设。根据前面的计算, 可以按照1个AP带8个客房考虑。

3.3办公写字楼

办公写字楼, 一般要结合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但有些区域在协调、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内部已有或者可以布放有线电视线缆, 也可以采用WOC方式建设。这时需要根据各办公室的人数及上网习惯, 合理布置AP数量及采用的混合分频器型号。

3.4高校学生宿舍

个别高校的学生宿舍, 在协调、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天线不能进房间, 也可以采用WOC方式建进SAN的功能, 例如能够实现传输两个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 而无需使用本地计算机的CPU或网络资源。这样即使进行大规模的操作, SAN的速度令人满意。

结束语

WOC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接入技术, 将其应用在WLAN的建设中, 可以有效解决无线网络覆盖面窄的问题, 可以消除房间内的死角, 还可以提高网络信号的质量。应用WOC技术, 可以解决WLAN信号与CATV信号互相干扰的问题, 可以提高用户上网的质量, 还可以保证酒店内电视节目信号的质量。WOC系统的原理比较简单, 其可以有效降低无线网络系统建设的成本, 还可以实现全国网络接入技术的统一, 将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应用在酒店WLAN系统中, 有效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而且提高了酒店的经济收益。

摘要:WOC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接入技术, 在三网融合制度出台以后, 全国各地的电视网络接入技术应用实现统一。近年来, 我国建立并发展了WLAN技术, 虽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建设的难度却在不断增加, 业主之间的协调也比较困难, 只有利用WOC无线技术, 才能增加WLAN信号的覆盖面积, 才能做好用户之间的协调工作, 促进我国电视网络事业不断的发展, 才能保证有线电视线路传输网络的建设进度可以不断的加快。本文以酒店无线网络为例, 分析了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干大成, 张若文, 陈刚, 骆方丽.WLAN覆盖解决方案WOC设计分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2 (1) .

[2]姜吉, 杨平先.2G和3G系统共存抗干扰问题——新型合路器初探[J].中国新通信, 2009 (5) .

移动无线接入技术扫描 第2篇

目前,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商业通信领域,随着以Internet为基础的数据通信业务迅速发展和移动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在信息传送领域中正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无线网络和Internet的结合。它可以使用户在任何时候,从任何地方接入Internet,以读取电子邮件,查询工作当中所需要的重要数据,或者将Web页面上载到便携式PC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如何接入Internet进行数据通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技术问题。

移动接入无线数据通信比较注重时效性,要求在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存取。通过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接入Internet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蜂窝的接入技术,如蜂窝数字分组数据(CDPD),通用分组无线传输技术(GPRS),EDGE等;二是基于局域网的技术,如IEEE802.11 WLAN,Bluetooth,HomeRF等。

移动蜂窝接入技术

移动蜂窝Internet接入技术有:基于第一代模拟蜂窝AMPS系统的CDPD技术、基于第二代数字蜂窝系统GSM和IS-136的GPRS以及在此基础上的EDGE技术。

1.蜂窝数字分组数据CDPD

CDPD技术是在AMPS系统上开发出来的,完全使用AMPS原有的频谱和设施,既可以采用专用频率方式,在规定的信道传送数据,也可以采用跳频方式,利用移动电话通话中的闲置信道传送数据。在现有的模拟蜂窝电话网上通过增加移动数据基站(MDBS)、移动数据中介系统(MDIS)和移动数据终端(MES),进行无线分组数据通信,适用于数据量小、实时要求不高的场合。它使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而非电路交换技术。在通常的移动电话系统中,移动电话始终不断发送音频信号;而分组交换的移动电话则向基站发送单个的数据分组,然后断开连接。这大大减少了空闲时间。

使用CDPD时,用户移动数据终端发出的数据经调制后,首先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移动数据基站,由移动数据基站完成对无线信道的管理、无线信号的接收与解调,然后再将解调后得到的数据传送到移动数据中介系统,由该数据中介系统完成CDPD网内数据包的交换、路由以及对用户移动位置的跟踪、漫游,发往CDPD网外的数据将通过路由器完成与其他如DDN、PSTN、CHINANET、CHINAPAC等公网的连接。同时,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送,CDPD使用了IP高层网间协议,采用高可靠性的前向纠错技术来提高传输速率,使得速率最高可达19.2kbit/s,同时系统对TCP/IP报头进行压缩,对数据进行V.42bis压缩,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CDPD采用公共随机接入,数据以分组的形式在无线信道上传送,传送过程中信道并不完全固定分配给一个用户,因此多个用户的数据可以分享一个信道,信道利用率高。但由于数据以分组的形式传送,故传输时延较大。CDPD采用TCP/IP协议网际地址编号方式,用户由全国统一规划地址,每个用户的IP地址固定,所以呼叫建立的时间很短。鉴于以上特点,CDPD对于点多、面广、信息短、量大而频次较密的突发性业务具有优势,可用于金融、证券、交通智能调度、远程监控、信息查询等领域,因而适合于Internet接入。

2.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GPRS是按GSM标准定义的封包交换协议,它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之间实现了永远在线’的连接,网络容量只有在实际进行传输时才被占用。它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传输数据高效率的方式,是在GSM网络中增加分组交换功能,在GSM平台上在于X.25和TCP/IP协议的分组交换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高达115kbit/s的空中接口传输速率。GPRS使若干移动用户能够同时共享一个无线信道,一个移动用户也可以使用多个无线信道。实际不发送或接收数据包的用户仅占很小一部分网络资源。其数据率是现有GSM的10倍以上,巨大的吞吐量改变了单一面向文本的无线应用,使得包括图片、话音和视频的多媒体业务得以实现。

为了实现GPRS,需要在现有的GSM网络中引入3种新的逻辑网络实体;服务GPRS支持节点、网关GPRS支持节点和分组控制单元(PCU)。

SGSN是GPRS骨干网与无线接入网之间的接口,提供GPRS网络与外部分组数据网络之间的交互操作。它将分组交换到正确的在站子系统(BSS)。其任务包括提供对移动台的加密、认证、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和逻辑链路管理。它也提供到HLR等数据库的连接。GGSN是外部分组数据网(IP)或分组交换数据网(X.25/X.75)与GPRS核心网之间的网关节点。如果外部网络是一个IP网,GGSN可以看成一个普通的IP路由器,它服务移动台的所有IP地址。节点可以包括防火墙和分组过滤机制。另外,GGSN根据移动台的位置,为其指定一个SGSN。在BSS的BSC中,包括一个分组控制单元(PCU),它支持所有GPRS空中接口的通信协议。PCU负责管理分组分段和规划、无线信道、传输成熟检测和自动重发、信道编码方案。质量控制、功率控制等,并支持越区切换、无线电资源配置和信道指配等功能。MSC/VLR、HLR和SMS(短消息服务)中心是普通电话交换GSM系统中的功能实体。这些节点通过增加附加的接口实现与GPRS的互通。

GPRS的特点包括:充分利用频谱资源、传输带宽宽、适用于突发性业务。

GPRS技术呼叫建立时间短、支持点到点、点到多点、上下行链路非对称传送。从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降低用户费用方面考虑,GPRS非常适合于例如互联网业务等突发性、面向大众的业务。

3.EDGE(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EDGE是Ericsson公司作为一种GSM的演进方案提交给ETSI的,从而为正在进行的标准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从技术上讲,EDGE主要改进了无线接口,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EDGE是提高了传输速率,并因此促进蜂窝移动系统向第三代功能演进的有效的通用无线接口技术。

EDGE规范的思想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GSM数据业务类型,且要提高其数据通信速率。EDGE无线链路的比特率和质量控制建立在三个基本原理上:多时隙连接、链路自适应和逐步增加冗余。EDGE通过多时隙操作可实现更高的比特速率。EDGE主要影响网络的无线接入部分,但它对基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应用并不影响,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和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EDGE可保留使用现有的网络接口;实际上,EDGE是GSM的进化版,允许最高的38k的传输速度,

与GPRS不同,EDGE需要不同于目前GSM的调制技术,投入较大。一些营运商视EDGE为GPRS发展到3G/UMTS的过渡技术。它是否会被广泛采用取决于设备、终端和相关应用在时间上配合。由于GSM和TDMA-136系统的用户数极大,在现有系统中引入EDGE的市场潜力很大。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技术

1.无线局域网(WLAN)

近些年来,随着局域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和现代通信方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移动和便携式通信的发展,无线局域网(WLAN)便应运而生。

无线局域网是一种能支持较高数据速率(2-11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部网络。它可采用无线电或红外线作为传输媒质,采用扩展频谱技术,移动的终端可通过无线接入点来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在无线局域网这个领域中有这样两个主要标准:IEEE802.11和HIPERLAN(High Perfomace Radio Local Area Network)。

IEEE对802.11的标准进行了高速扩展。高速扩展有两个版本:一是IEEE802.11a,工作在5GHz频段,采用OFDM调制,传输速率为6-54Mbit/s或11Mbit/s。

WLAN利用常规的局域网(如10/100/1000Mbit/s以太网)及其互连设备(路由器)构成骨干支撑网,利用无线接入点(AP)和无线接入服务器(WAS)来支持移动终端(MT)的移动和漫游。无线接入服务器的作用是提供无线终端的接入管理和移动性管理。在无线接入服务器管辖的范围内(称为服务区)可支持多个小区。无线接入点的作用是完成WLAN和LAN之间的桥接,实现无线空中接口协议到LAN协议的转换,并实现小区的移动用户管理。在无线接入服务器中运行移动IP服务器软件,在移动终端上运行移动IP客户机便可支持移动IP功能。

2.蓝牙技术(Bluetooth)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蓝牙的数据速率为1Mbit/s时分双工传输方案被用来实现全双工传输。与其它工作在相同频段的系统相比,蓝牙跳频更快,数据包更短,这使蓝牙比其它系统更稳定。前向纠错(FEC)的使用抑制了长距离链路的随机噪音。应用了二进制调频(FM)技术的跳频收发器被用来抑制干扰和防止衰落。

蓝牙基带协议是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结合。在被保留的时隙中可以传输同步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以不同的频率发送。一个数据包名义上占用一个时隙,但实际上可以被扩展到占用5个时隙。蓝牙可以支持异步数据信道、多达3个的同时进行的同步话音信道,还可以用一个信道同时传送异步数据和同步话音。每个话音信道支持64kbit/s同步话音链路。异步信道可以支持一端最大速率为721kbit/s,而另一端速率为57.6kbit/s的不对称连接,也可以支持4.2kbit/s的对称连接。

蓝牙协议体系中的协议按特别兴趣组(SIG)的关注程度分为四层:

(1)核心协议:BaseBand、LMP、L2CAP、SDP;

(2)电缆替代协议:RFCOMM;

(3)电话传送控制协议:TCS Binary、AT命令集;

(4)选用协议:PPP、UDP/TCP/IP、OBEX、WAP、vCard、vCal、IrMC、WAE。

除上述协议层外,规范还定义了主机控制器接口(HCI),它为基带控制器、连接管理器、硬件状态和控制寄存器提供命令接口。

3.HomeRF

由ITU赞助,在Compaq、Intel、Philips、HP、IBM和Microsoft等几大公司参与下,HomeRF工作小组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家庭网络,致力于实现PC以及其它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制造商的家用电器设备之间的数字通信。它制定的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Share Wirless Access Protocol)结合了DECT和IEEE802.11的特点,提供了对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非常适合家居环境中的通信。

HomeRF(SWAP)的数据速率为1.6Mbit/s。SWAP协议模型协议层次与OSI网络模型有一定的映射关系,但不是完全一一对应。在SWAP中,MAC(介质访问层)对应与数据链路层,homeRF的SWAP协议模型上的协议层则根据开展的业务不同而有所差异,它用TCP/IP承载数据业务、UDP/IP承载流业务(诸如视频数据流等),同时为了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还集成了DECT协议。

总而言之,IEEE802.11比较适于商业环境下的无线网络,蓝牙技术适合于移动设备之间的互连,而HomeRF则适合家居环境中的通信。

移动无线接入Internet的协议

为推进用于开发工作在无线通信网络环境的应用和服务的技术,WAP论坛推出了工业界广泛认可的规范WAP。WAP规范是一种无线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和语言,它第一次定义了一个开放且全球统一的标准结构和一套用来实现无线Internet访问的规范,作用是将Internet网的内容和数据服务引入无线移动终端,即WAP成为移动通信通向internet桥梁。WAP定义了一个分层的、可扩展的体系结构,为无线Internet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WAP协议开发的原则之一是要独立于空中接口,即指WAP应用能运行于各种无线承载网络之上,如TDMA、CDMA、GSM、GPRS、SMS等。WAP协议包括以下几层:

*无线应用环境(WAE):基于WWW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的一种通用应用环境。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可共同操作的环境,允许操作人员和服务供给者用有效的方法创建能达大量不同无线平台的应用和服务。

*无线对话协议(WSP):向两个对话服务提供了有一致接口的WAP应用层。首先是在WTP办理层上操作的连接导向服务。其次是在安全或非安全数据包服务上操作的非连接服务(WDP)。

*无线办理协议(WTP):在数据包服务顶端运行,并提供适合在“瘦”客户(移动网络站)上执行的普通输导向协议。WTP在安全和非安全数据包网络上有效地操作并提供三类事务服务(不可靠单向请求、可靠的单向请求、可靠的双向请求应答事务)以及可选的用户到用户的可靠性、PDU的级联和异步事务处理。

*无线传输层安全性(WTLS):基于工业标准传输层安全协议,是为WAP传送协议的使用而设计的,并由于低带宽通信信道上使用而进行了优化。WTLS提供下列特性:数据完整性、保密性、真空性。

*无线寻址信息协议(WDP):WAP体系结构中的传输层协议作为无线寻址信息协议(WDP)被提交。WDP在支持不同网络类型的载体服务的数据上运行。作为通用的传输服务,WDP向WAP上层协议的提供一致的服务,并在其中可用的载体服务上进行透明通信。

宽带IP网络的接入技术 第3篇

关键词:宽带IP网络ADSLHFCFTTX+LAN无线宽带接入

1 宽带IP网络的概念

所谓宽带IP网络是指Internet的交换设备、中继通信线路、用户接入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都是宽带的,通常中继线带宽为每秒数吉比特至几十吉比特,接入带宽为1~100Mbit/s。在这样一个宽带IP网络上能传送各种音视频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同时支持当前的窄带业务,它集成与发展了当前的网络技术、IP技术。

2 宽带IP网络的特点

宽带IP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TCP/IP是宽带IP网络的基础与核心。

2.2 通过量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IP网络的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资源的创建者,也是使用者。

2.3 “开放”是IP网络建立和发展中执行的一惯策略,对于开发者和用户极少限制,使它不仅拥有极其庞大的用户队伍,也拥有众多的开发者。

2.4 网络用户透明使用IP网络,不需要了解网络底层的物理结构。

2.5 IP网络宽带化,具有宽带传输技术、宽带接入技术和高速路由器技术。

2.6 IP网络将当今计算机领域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十分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

3 宽带IP网络的接入技术

宽带IP网络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ADSL,HFC,FTTX+LAN和无线宽带接入等。

3.1 ADSL接入技术

3.1.1 ADSL的定义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是一种利用现有的传统电话线路高速传输数字信息的技术,以上行和下行的传输速率不相等的DSL技术而得名。ADSL下行传输速率接近8Mbit/s,上行传输速率理论上可达1Mbit/s,并且在同一对双绞线上可以同时传输上行和下行数据信号和传统的模拟话音信号等。

ADSL技术将大部分带宽用来传输下行信号(即用户从网上下载信息),而只使用一小部分带宽来传输上行信号(即接收用户上传的信息),这样就出现了所谓不对称的传输模式。

3.1.2 ADSL的技术特点

3.1.2.1 ADSL的技术特点

①使用高于4kHz的频带来传输数据信号。②使用高性能的离散多音频DMT调制编码技术。③使用FDM频分复用和回波抵消(EC)技术。④使用Splitter信号分离技术。

3.1.2.2 ADSL技术的主要优点

①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铜线网络,只要在用户线路两端加装ADSL设备即可为用户提供服务。②ADSL设备随用随装,施工简单,节省时间,系统初期投资小。且ADSL设备拆装容易,方便用户转移。非常灵活。③ADSL设备采用先时宜的调制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提供高速远程接收或发送信息,充分利用双绞线上的带宽。④在一对双绞线上可同时传输高速数据和普通电话业务。

3.1.2.3 ADSL技术的主要缺点

①对线路质量要求较高。②抵抗天气干扰的能力较差。③宽带可扩展的潜力不大。

3.2 HFC接入技术

3.2.1 HFC网的概念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网是一种以模拟频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综合应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光纤和同轴电缆技术、射频技术等的宽带接入网络,是CATV网和电话网结合的产物,也是将光纤逐渐推向用户的一种新的经济的演进策略。

HFC网可以提供除CATV业务以外的语声、数据和其他交互型业务,称之为全业务网(FSN)。当然,HFC网也可以只用于传送CATV业务,即所谓单向HFC网,但通常指双向HFC。

3.2.2 HFC的网络结构

HFC由信号源、前端(可能还有分前端)、馈线网(光纤主干网)、配线网(同轴电缆分配网)和用户引入线等组成(HFC线路网的组成包括馈线网、配线网和用户引入线)。

这种HFC网干线部分采用光纤以传输高质量的信号,而配线网部分仍基本保留原有的树形——分支型模拟同轴电缆网,这部分同轴电缆网还负责收集来自用户的回传信号经若干双向放大器到光纤节点再经光纤传送给前端。

3.2.3HFC的优缺点

3.2.3.1 HFC的优点

①成本较低。与FTTC相比,仅线路设备的成本就低20%~30%。②HFC频带较宽,能适应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业务需求,并能向光纤接入网发展。③HFC适合当前模拟制式为主体的视像业务及设备市场,用户使用方便。④与现有铜线接入网相比,运营、维护、管理费用较低。

3.2.3.2 HFC的不足之处

①成本虽然低于光纤接入网,但要取代现存的铜线环境投入将很大,需要对CATV网进行双向改造。

②建设周期长。

③拓扑结构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网络可靠性,一个光电节点为500个用户服务,出问题影响面大。

④漏斗噪声难以避免。

⑤当用户数多时,每户可用的带宽下降。

3.3 FTTX+LAN

3.3.1 FTTX+LAN的概念

FTTX+LAN接入网是指光纤加交换式以太网的方式(也称为以太网接入)实现用户高速接入互联网,可实现的方式是光纤到路边(FTTR)、光纤到户(FTTH),泛称为FTTX。目前一般实现的是光缆到路边或光纤到大楼。

3.3.2 FTTX+LAN的网络结构

FTTX+LAN(以太网接入)的网络结构采用星形结构,以接入宽带IP城域网的汇聚层为例,如下图:

3.3.3 FTTX+LAN接入网络业务种类

3.3.3.1 高速上网业务

FTTX+LAN接入网可为小区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高速上网业务,可分为拨号和专线两种业务形式。

3.3.3.2 宽带租用业务

FTTX+LAN接入网可为企业集团等用户提供2~100Mbit/s甚至更高速率的宽带租用业务,通过宽带IP城域网将用户局域网络接入IP网。

3.3.3.3 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是指简单地为用户提供两个或多个节点之间的宽带IP数据传送通道,其适用对象是包括政府、大中小学校、医院、企业、商业及各分支结构等集团用户。

3.3.3.4 视频业务

宽带IP网可以承载基于IP的视频流,开展视频点播、远程监控和远程教学等交互视频服务,FTTX+LAN接入网可视频业务提供高带宽的传输通道,将视频业务接入宽带IP网。

3.3.3.5 IP电话业务

为了适应基于IP上承载语音这一Internet发展的趋势,FTTX+LAN接入网可以提供IP电话接入业务。

3.3.4 FTTX+LAN的优缺点

3.3.4.1 FTTX+LAN的优点

①高速传输——用户上网速率目前为10Mbit/s或100Mbit/s,以后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升级。

②网络可靠、稳定——楼道交换机和小区中心交换机、小区中心交换机和局端交换机之间通过光纤相连,网络稳定性高、可靠性强。

③用户投资少、价格便宜——用户只需一台带有网络接口卡(NIC)的PC即可上网。

④安装方便——小区、大厦、写字楼内采用综合布线,用户端采用5类线方式接入,即插即用。

⑤应用广泛——通过FTTX+LAN方式即可实现高速上网,远程办公、VOD点播、VPN等多种业务。

3.3.4.2 FTTX+LAN的缺点

①5类线布线问题——5类线本身只限于室内使用,限制了设备的摆设位置,致使工程建设难度已成为阻碍以太网接入的重要问题。

②故障定位困难——以太网接入网络层次复杂,而网络层次多导致故障点增加且难以快速判断排除,使得线路维护难度大。

③用户隔离方法较为烦琐,且广播包较多。

3.4 无线接入

3.4.1 无线接入网的概念

无线接入网是指从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终端部分全部或部分采用无线方式,即利用卫星、微波及超短波等传输手段向用户提供各种电信业务的接入系统。

3.4.2 无线接入网的分类

3.4.2.1 固定无线接入网

固定无线接入网主要为固定位置的用户或仅在小区内移动的用户提供服务,其用户终端主要包括电话机、传真机或数据终端(如计算机)等。

固定无线接入网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无线本地环路一点多址系统、甚小型天线地球站(VSAT)系统、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等。

3.4.2.2 移动无线接入网

移动无线接入网是为移动用户提供各种电信业务。由于移动接入网服务的用户是移动的,因而其网络组成要比固定网复杂,需要增加相应的设备和软件等。

移动接入网使用的频段范围很宽,其中可有高频、甚高频、特高频和微波等。

实现移动通信的方式有多种,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3.4.2.3 固定无线接入或移动无线接入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系统,它既可以提供固定无线接入,也可以提供移动无线接入。

4 结束语

在以上几种宽带接入方式中,在选择接入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各种接入方式的优缺点及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宽带IP网络中,几种接入方式中用得较多的是ADSL和FTTX+LAN。ADSL适合零散用户的接入,而FTTX+LAN适合用户集中地区(如小区)的接入。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探析 第4篇

一、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安全概述

4G无线网络接入的过程中, 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 一方面是其ME面临着一定的安全威胁, 主要表现为IMSI被截获和UE潜形式的被跟踪, 并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暴露, 难以从根本上保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而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安全威胁, 同样也有移动性的管理和对其基站的攻击, 这种攻击不仅仅将Dos攻击实现, 同时也使得攻击者在安全性相对较弱的网络中对用户的通信加以截获, 进而使得其受到更加严重的安全攻击。

二、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1、自证实公钥系统。

自证实公钥系统在实际的注册过程中, 用户通过对自己的私钥加以选定, 并对离散对数困难问题加以解决, 系统中心在某种程度上难以从数据中心对用户的私钥进行接收, 同时也不能对其签名进行冒充伪造, 这种公钥系统往往有着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2、安全协议。

安全协议主要采取密码算法, 并对其发送的消息进行高强度的加密, 安全协议在将不可信网络通信参与方之间的安全通信实现的过程中, 主要有建立于会话密钥的一种密钥交换协议和结合认证协议的一种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而安全协议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主要是对模型检测方法和其安全性协议分析方法加以采用, 并将协议安全性的分析更加的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主要借助于网络平台上的相关系统, 并做好自证实公钥系统的控制, 严格的遵守相关安全协议, 进而实现数据加入和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三、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认证新方案

现如今, 基于移动网络的特殊需求和特点,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更是本着适应终端移动性和漫游性的基本原则, 对用户首次接入网络、再次接入网络以及漫游切换场景进行不同的验证, 并借助于相关的技术, 将其认证的效率显著提高。

3.1参数的基本概述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认证方案中的参数主要有|x|也即是x的长度, ME首先就要对私钥急性选定, 也即是xME, 并依据于将vME计算出, 其次就要将IDME、IDHE、以及VME发送给TA。一旦TA受到消息之后, 就要依据于YME= (VME-IDME-TDHE) dmodn将公钥YME再次计算出, 并将其公钥发送给ME, ME受到公钥之后, 并对等式YeME+DME+DHE=VME进行验证, 一旦验证成功, 其移动终端将会获得公钥YME和私钥XME。

3.2首次接入认证和切换接入认证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中的首次接入认证和切换接入认证的过程中, 其主要的认证过程图如1所示。

3.3再次接入认证

对于移动通信环境而言, 往往需要频繁的验证, 将会带给系统相对较大的负担, 一旦连接的用户数增多的过程中, 系统运行的负荷相对较大, 而再次接入认证场景的认证过程有着一定的简便性。再次接入场景下的认证过程中, 首先对ME在首次切换接入认证之后, 将会自动的再次将其接入统一网络, 借助于临时身份TIDME对自己的TDME进行代替, 并进行再次介入认证, 对ME的身份隐私进行保护, 经攻击者通过已经攻陷的会话密钥网络交互的风险降低。

四、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代化无线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 进而使得现代化移动网络的发展更加的具有时代性, 而4G无线网络接入的安全性始终是移动网络用户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基于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应用, 不仅仅对无线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隐藏和保护, 同时也保证了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某种程度上将4G移动通信的安全性显著提高。

摘要:安全接入技术作为4G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问题的核心部分, 如何做好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应用始终是当前网络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伟伟.接入网技术在城市4G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硅谷, 2014, (16) :114-115.

浅谈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第5篇

窄带和中宽带无线接入是基于电路交换的,宽带无线接入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可以是点对点拓扑方式,也可以是点对多点拓扑方式。目前,已实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数字微波、MVDS、MMDS、LMDS、卫星接入、无线局域网等。正在研制或即将投入实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无线光纤、移动卫星系统和3G等。

已实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数字微波

微波技术是无线接入网最早用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无线接入技术就是微波技术。如今,微波技术向数字化、高频率、宽带方向发展,很适用于宽带接入,有点对点结构,也有点对多点结构。点对点的带宽最高为51~622Mb/s,而点对多点结构,是由中心站两颖镜亟换换 、外围站用户站和中继站组成

MVDS

MVDS(微波视频分配系统 由接口网络适配器、前端收发系统、微波传输线路、网络接口单元、用户收发信机、MPEG-2编码器、Internet服务器、电话网关、电话服务器、视频点播(VOD)服务器组成。接口网络适配器由CPU模块、接收机模块和发射机模块组成。网络接口单元由前端盘、处理器盘、电话盘组成。

信号经过接口网络适配器处理后,送到前端收发系统,再由微波传输线路送到用户收发信机,接收信号在网络接口单元处理后送到用户终端欢ズ小PC机、电话机等 。这是下行运行情况,而用户端的信息送出去,经过上行线路,其运行过程是相反的。

MMDS

多路微波分配系统MMDS也称为多频道多点多分配系统、无线电缆或空中电缆等。MMDS使用的频段,国际上有2保保2保常牵龋、2.3-2.5GHz、2.5-2.7GHz,较为常用的是2.5-2.7GHz。也有工作于2G-4G(甚至1G-10GHz 的产品。

早期MMDS用于电视分配,后来发展到传输电视、调频立体声、数据等。数字MMDS出现之后,MMDS也用于宽带接入,如接入Internet。

MMDS由MMDS发射系统、用户端射频系统组成。由CATV前端送来的信号,或接收卫星的信号、摄像机送来的实况转播节目音频与视频信号 、录像凰屠吹男藕诺韧饫葱藕牛送到MMDS发射系统,经过处理馈送到发射塔,再由天线发射,天线可以是全向形36°)、心形18° 、扇形4°,80°,110° 。在一定覆盖范围内,用户端的射频系统接收MMDS信号,经过处理送到用户终端。

数字MMDS传送的信号基于MPEG-2/DVB标准。数字MMDS具有传送节目多在一个8MHF档愦送5-7套节目 、传输质量高、实现数字加密、覆盖范围更广,可传送TCP/IP、VDP/IP数据、实现高速Internet接入等特点,深受青睐。数字MMDS不但能传送电视,而且,提供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IP电话、网上购物、信息查询、卡拉OK点播等增值业务。

LMDS

被称为“无线光纤”的LMDS为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工作于毫米波,常用频率为10GHz、24GHz、26GHz、28GHz、31GHz、38GHz、和40GHz。约有80%左右的国家分配给LMDS的频段为27保29保担牵龋。

LMDS属于一点多址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其结构类似于蜂窝系统,它把一定范围的覆盖区域划分为若干服务区,每个服务区内设基站,每个基站经一点多址的微波无线链路与服务区的固定用户通信,每个服务区的覆盖范围为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并可互相重迭,

一个完善的LMDS系统由骨干网、基站、用户端设备远端站 和吐缭诵兄行或凸芟低场∽槌伞9歉赏可以由光纤或微波传输网、ATM或IP或IPeATM 架构而成的核心平台以及与Internet、公共电话网(PSCN/ISDN)、数据网的互连模块等组成。基站的信号送入骨干网,完成话音交换、ATM交换、IP交换等,并送入国际出口如Internet出口

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常用的卫星通信技术有DBSDirec Broadcasting Satellite)或DTH(Direct to Home)和VSAT(Very Small Apesture Termina)。

直播卫星DBS或直接到家DTH是属于单方向一点多址接入,涉及电视、视频多媒体广播、数字电视、同清晰度电视、立体声等广播业务。VSAT可以单方向接入,也可以双方向接入,主要用于双向接入,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结构。对于Internet宽带接入,就有四种基本结构,第一种,是单向卫星系统,工作于Ku波段,上行传输时,用户用传统的调制解调器连接ISP,下行传输时,卫星向VSAT发信息广播式的 。第吨纸峁故撬向卫星系统,也工作于Ku波段,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均用卫星链路。第三种结构也是双向卫星系统,只是用点波束传送,卫星工作于ka波段。第四种结构是混合卫星网络,以卫星网和地面网为基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给卫星接入提供了应用场所。

无线局域网

有多种技术实现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OpeAir、HomeRF、Bluetooth、Infrared以及三大论坛ATM#桑牛牛裕BRAN 推出的标准。根据IEEE推出的标准构成的无线局域网,数据速率为2Mb/s至54Mb/s。由BRAN推出的标准构成的无线局域网最大数据速率为54Mb/s,也就是说,上述构成无线局域网的技术,除Bluetooth外,都可用于宽带无线接入。

正在研制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IMT-2000(简称3G 是现在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3G作为宽带移动接入,也有不少人讨论。然而,3G用于宽带接入,还有一些年份。因为,目前只是确定3G的五大无线传输标准,3G核心网方案没有确定,3G全球漫游方案没有确定。现在,外界报道的3G实用化,也只是用2G的核心网,2保担堑拇输技术如cdm 2000-1X)构成的系统,就是这种系统的实用化时间表也推迟。就是说,3G作为宽带无线接入,不久的将来会实现。日本已制订4G标准,试用期在2010年,数据速率为100Mb/s。

5GHz宽带无线接入也会发展很快。美国FCC在1997年1月宣布,在5GHz频段分配三个100MHz频段,作为“无须许可证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U-NII使用频段”,通常,人们选用5.725-5.825GHz进行社区的宽带无线接入。U-NII频段的分配,给宽带无线接入增加新成员,给研制者提供“自由创意空间”,已有多种方案问世。

移动卫星通信因Iridium的惨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CO、Globastar等系统的进展,不过问题总会解决,特别是休斯的Space Way和微软的Teledesic等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用,将为宽带无线接入提供条件。基于静止卫星的宽带接入技术,新的方案将会提出,比方说,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中央设备移到空间卫星上就是一种方案。

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 第6篇

[关键词]传输网 接入技术 铜线接入 同轴电缆接入 光纤接入 无线接入

[中图分类号]TN9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09-02

1 概述

传输网又被称为信息传输的公路,主要负责将信号从由A点传输到B点;传输网是电信网的基础,也同时为各种业务网络提供通道。我国目前移动语音业务仍是构成中国移动的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数据业务尤其是固定数据业务占中国移动的收入中的份额相对较小。

2 传输网络接入技术

接人技术主要是为解决如何将用户与各种网络相连接的问题;接入技术作为网络中与用户相连接的最后一段线路上的技术如今已成为目前网络技术的一大热点;下面将介绍接入传输网的几大技术,它们分别是铜线接入技术、同轴电缆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与无线接入技术。

2.1 铜线接入技术

铜线接入技术是指以电话线为基础作为信号的传输介质,然后再通过各种先进的调制、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铜线的传输性能,由于铜的金属性质使得其传输的带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铜线接入方式的传输速率与距离很难达到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平衡点,因而铜线接入技术很难适应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

2.2 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同轴电缆同样作为传输带宽相对较大的一种传输媒介,同轴电缆从用途上分可分为网络同轴电缆和视频同轴电缆,也称为基带电缆和宽带电缆,其中前者仅仅用于数字传输,数据率可达IOM/S;它们分别为50()和75Ω;而基带电缆又可再细分为细同轴电缆和粗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即Coaxial;由两个同心导体组成,由于导体层和屏蔽层之间共用一个轴心电缆,因而得名。最常见的同轴电缆可分为四层:中心铜线层、塑料层,网状导电层和电线外皮层;其中中心铜线可与网状导电层形成电流回路。同轴电缆传导的是交流电,中心铜线发射出来的无线电波将会被网状导电层隔离,网状导电层接地来控制发射出的无线电波。

同轴电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旦电缆中的某一段被挤压或者扭曲变形,则会使得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将内部的无线电波反射到信号发送源,这种效应就会大大降低可接收的信号功率;因此需要在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加入塑料绝缘层来以保证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但这使得同轴电缆僵直、不易弯曲。

2.3 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面向的FTTC和FTTH的宽带网络接人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即OAN技术是目前电信网中发展最快的接入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指将交换机与用户之间的馈线段、配线或者及引入线段的全部或部分引入光纤以实现信息传输。

由于光纤具有高频宽、高抗干扰力、低成本以及许多其它传输介质无法达到的优良性能使得光纤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传输媒介意;光纤也是目前传输速率最高的传输介质,光纤已大量用于主干网中。用户环路中应用光纤可以满足用户未来对各种宽带业务的需求;宽带接入网的最终形式也是光纤接入技术。

2.4 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用户环路是指利用无线技术为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提供电信业务,因此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入,采用的无线技术有微波、卫星等。无线接入的优点有:初期投入小,能迅速提供业务,不需要铺设线路,因而可以省去浦县的大量费用和时间;比较灵活,可以随时按照需要进行变更、扩容,抗灾难性比较强。

无线接入技术即RIT,是Radio Interface Technologies的简写;另外,无线接人技术也被称空中接口。无线接人技术通过无线介质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相连以实现用户在网络中与有线技术一样通信的技术。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遵循以构成无线接人技术的主要内容作为传输协议,无线接入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供移动接入业务,而这是有线接入技术无法做到的。

无线接入网就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无线电作波为传输媒介以连接用户、交换中心的一种接入技术;无线接人系统的定位作为通信网的一部分,是本地有线网的延伸与补充,也可作为临时应急系统。

3 实际应用

前面介绍目前常见的几种传输网接入技术,下面将对它们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状况与未来前景作详细的说明与介绍。

3.1 铜线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铜线接入网的传输媒介有音频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后者将在3.2节介绍,而前者在电话网的用户环路中应用最为广泛;双绞线是电话网中用户环路的传输介质以传输模拟电话,因为电话所需的传输带宽为4KHz,远远小于双绞线可用宽度,因而所剩的带宽可以用来兼容其他非话务业务如数据、传真等。

3.2 同轴电缆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同轴电缆网络也是网络的基础,同轴电缆的温度特性比较稳定、衰减特性比较低,另外具有屏蔽、抗干扰、抗雷击、抗拉伸和挤压、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同轴电缆接入技术主要用于CATV系统。

短距离的同轴电缆通常应用于家用影音器材或者业余无线电设备中;曾经被广泛应用于以太网的连接中,而后来被双绞线取代。长距离的同轴电缆常被用做电台或电视台的网络上的电视信号线;其后渐渐被其它高科技器材所取代。现在同轴电缆主要的应用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短波国防系统、宽带网络、陆地移动无线电系统中。

3.3 光纤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

光纤网民网是指局端与网民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的接入网。网民网光纤化有好多方案,有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小区(FTTZ)、光纤到工作的地方(FTTO)、光纤到楼面(FTTF)、光纤到家庭(FTTH)等。

光纤网络采取的光波传输技术,目前常用的光纤传输的复用技术有时分复用技术(TDM)、波分复用技术(WDM)、频分复用技术(FDM)、码分复用技术(CDM)等新型高科技技术,而且光纤网拥有较大的带宽、高速的传输速度、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而适合多种综合信息业务的传输,将会成为未来宽带网络的发展方向。但因为光纤接入技术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等限制条件的约束,目前仅以主要在骨干网中应用,尚需时日才能广泛应用于光纤到户宽带接入。

3.4 无线接人技术的实际应用

无线接入技术体可以分为二大类:移动式接人技术、固定接入技术,其中已经趋于成熟的无线接入技术为当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发展与改变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今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应用于通信行业,如电话网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无绳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在无线本地环系统中;即可采用固定无线接入方式的网络系统中,这种系统一般有专用的网络数字接口,可用于直接连到公司电话网的本地交换机,用户侧与普通机相连用于进行电话业务。但由于无线本地环系统中可用频带无法得到保证,因而限制了其发展;但无线本地环系统还没有解决漫游问题,因而各系统不必相互兼容就可以充分利用各个频段的间隙。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移动台与负责射频资源管理和经电话线或微波通道与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相连的基站通信;移动电话交换局再连接被叫用户。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谓无线通信也是一种无线接人技术,因此不涉及网络。

4 结束语

接入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介绍了四种最常见,也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几种接入网接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情况,分析出它们的未来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效军,光接入网的现状与发展[J],电子器件,1 9990):16-21

[2]纪艳苹,光纤接入网在北京郊区的应用[J],电信科技,2000(8):16-20

[3]邬贺铨,宽带接入网[J]中国数据通信,2002(1):1-5

[4]李明阳,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宽带用户接入技术,山东通信技术,1997,(1)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研究 第7篇

一、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重要性

针对当下网络通讯工具的发展, 虽然给用户的信息接收和发送带来诸多便利, 但在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应用背景下, 移动通讯用户必须正确认识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重要性, 即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在网络通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以及一旦失去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后, 会造成怎样的通讯故障。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与3G无线网络技术相比, 其信息的传输速度更快, 而且, 覆盖范围更多, 随着人们对通信设备要求标准的提升,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逐渐取代了3G无线网络技术。

因而,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除了关系到人们信息通畅外, 对用户的信息安全也有重要作用, 一旦失去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 很可能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 进而给用户造成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和安全威胁。因而加强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不仅是技术层次的需要, 也是用户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安全性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使用, 需要从各层面增强无线接入设备安全防护能力, 这样才能保障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对硬件层简言之就是芯片等硬件设备的安全排查, 尤其是要注重对隐秘通道及后门、设置远程控制开关的检查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芯片安全防护措施, 为硬件层设备的安全性提供双重保障。

此外, 系统软件层要防止API滥用, 由此带来的恶意吸费、用户隐私窃取、设备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的安全失控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安全协议对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保护作用。保证安装到4G无线接入设备上的应用软件不存在任何的病毒隐患, 且不会危及到用户利益。对于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设备的外围接口层需要借助于加密、鉴权和认证等安全机制起到防止空中接口非法接入、无线网络干扰的目的[2]。

三、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认证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在认证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参数, 因而要对这些参数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比如x的长度用X来表示, TA是可信机构的含义, ME则是通过机构获得私钥。

在移动通信当中, 当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首次接入时, 为了保证接入的安全性, 还需要进行安全数字认证。安全认证的过程中, AN会进行广播, 其内容主要涉及自己身份的标识符以及公钥。在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首次接入的过程中最为关键便是ME的认证计算。在验证合格之后, 系统会将验证结果发送给ME, 随后, ME便会对其进行身份验证, 验证成果之后, 计算结果会直接发送给AN[3]。最后, 是ME借助解密工作获取自身的临时身份, 这样才能顺利的加入到4G无线网络设备当中。

再次接入工作, 是对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再一次验证识别。在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接入的过程中, 认证必须执行完全部过程, 然而, 由于接入的用于较多, 这样会加大系统的工作压力。鉴于此种情况, 一般来讲, 系统会采用快速认证的方式。当然这必须在首次接入成功的前提下。若是ME想二次进入4G无线网络, 则需要进行临时身份的快速认证,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4G无线网络安全的接入速度, 而且还确实的保障了当下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应用是为了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服务。但是随着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应用, 也引发了移动通信用户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4G技术相比于之前的3G技术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因而加强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技术人员对信息的安全加密技术进行深化, 为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应用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摘要: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尤其是无线网络技术出现之后, 大大便利了智能手机、手提电脑这些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由此可见, 移动通信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 本文就以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研究为课题进行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

[1]廖建军.探讨4G无线互联网安全接入技术[J].中国新通信, 2015, (8) :59-60.

[2]王婷, 王海霞.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分析[J].信息通信, 2015, (8) :232-232.

无线异构网络接入技术的研究 第8篇

一、无线网接入技术概述

目前, 用于无线网络接入的主要技术有:3G、WLAN、WiMax。随着全球通信业的发展和普及, 3G无线网络已逐渐成为市场的新技术主流, 而WLAN 和WiMax等无线网络由于能为用户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和方便的接入服务成为局部热点范围内的无线应用网络。下面是对它们进行的一个简单比较,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三种接入技术都有其优劣势, 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可行方案将3G、WLAN和WiMax系统融合起来, 实现大范围内宽带的无线接入:WLAN用于实现热点地区内的高速移动数据接入;WiMax用于把不同的热点地区串接起来, 实现更广范围的高速数据接入, 主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通信需求;而3G网络定位于全网范围内移动用户的语音通信和低速数据通无线通信。按照当前3G、WLAN和WiMax技术发展的成熟程度、网络建设规模和模式、推广的特色业务来看, 3G、WLAN和WiMax联合组网的解决方案按照耦合程度的紧密与否大致可以分为紧耦合方式和松耦合方式两种。

在紧耦合方式下, WLAN、WiMax的接入网和3G的接入网几乎采取同样的方式接入3G核心网;对于3G核心网来说, WLAN、WiMax接入网和3G接入网的地位是相同的, WLAN、WiMax的业务数据直接注入3G核心网。这种联合组网方式对网络造成如下影响:对3G核心网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必须重新设计3G核心网中的相关网络组件以支撑增长的业务负载和各业务属性相差甚远的服务;要求混合网络中的移动终端能够运行IEEE802.16、IEEE802.11以及3G协议栈, 并且可以在IEEE802.16、IEEE802.11和3G这三种协议的物理层之间任意转换;这种方式还可能对3G网络带来安全隐患。可见, 这种组网方式虽然统一了网络中数据接入和用户管理, 但对核心网和终端的设计都提出了挑战。

与紧耦合方式相比, 在松耦合方式下, WLAN、WiMax网络的数据不通过3G核心网而直接进入公共IP网络, 这样对3G核心网造成的冲击较小。另外, 在3G核心网与WLAN、WiMax接入网之间建立一条数据隧道以使WLAN、WiMax接入网络的用户也可以使用3G核心网络分组交换域提供的服务, 通过此隧道可以为WLAN、WiMax接入网传输来自3G核心网的私有IP网络数据。在该方式下, WLAN、WiMax网络可以使用3G网络的用户管理系统, 也可以有自己的用户系统。根据IEEE802.21协议中定义的不同媒介间的切换机制, 这种混合组网方式也可以支持终端在WLAN、WiMax和3G接入网间的移动。

二、异构网络的接入融合

目前, 3G系统和WLAN的融合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下面给出两种3G和WLAN相互融合的方案。

(一) 贝尔实验室CDMA2000与WLAN融合方案。

该方案采用了松耦合的结构, 能够接入CDMA2000与WLAN两种网络的端用户设备现在己经能够实现。用户可以通过家乡归属网络服务提供商购买融合网络的业务, 具有此网络业务的用户的鉴权信息、业务规范以及账务信息存储在家乡归属网络的AAA服务器上。在此解决方案中, 要使用不同的机制在3G和WLAN的网络侧来解决认证、付费和移动性管理问题。为了与CDMA2000进行互操作, WLAN网关必须支持移动IP协议以解决跨越网络的移动性管理问题, 以及AAA服务来与3G的AAA服务器进行交互。

(二) 三星UMTS与WLAN基于QoS的垂直切换方案。

该方案属于紧耦合的一种结构, 主要关注如何给用户提供连续服务方面。WLAN接入网关 (WAG) 是用来管理网络接入的安全性、付费以及路由的功能。分组数据网关 (PDG) 用来控制通过WLAN接入的主要功能, 比如IP地址分配, 隧道建立以及路由管理。用户设备可以通过WLAN接入网关接入GPRS网络, 连接到分组数据网关。该方案提供了一种QoS控制机制来保证给用户提供平滑的连续的服务, 其主要思想是用户设备在执行垂直切换之前, 首先通过目标无线接口收集目标网络小区或者接入点ID, 然后通过用户已经连接的网络进行QoS能力协商, 这样就能够提高垂直切换的成功率并最小化切换延时。

三、整合WLAN和3G系统的认证及安全问题

虽然, 3G和WLAN的融合可以为彼此带来巨大的商机, 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移动性、很高的接入速度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 但是现今整合WLAN和3G系统仍然有一些认证及安全方面的问题, 如何确保二者互连的安全是两者融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有的3G-WLAN互联方案中, EAP技术和AAA体系是连接WLAN和3G系统的安全关键。

(一) EAP技术。

EAP是3G和WLAN安全体系的关键协议, 是PPP认证中的通用协议, 为认证对话提供通用的基于点到点的请求/响应传输机制, 可支持很多种的认证方式。3GPP和IETF根据GSM和3G的特点制定了两种认证方式, 即EAP-AKA和EAP-SIM认证方式。由于EAP-AKA协议在不同访问网络之间漫游认证过程中, 必须经过移动用户的归属网络进行认证、授权和计费, 所以在移动漫游时认证过程的延时会严重影响用户的移动服务。EAP-SIM是专门针对WLAN和GSM网络互通提出的认证方案, 它基于SIM卡的认证方式, 采用现有的GSMAKA的认证方法, 并增加了对网络认证的功能, 向下兼容GSM网络的SIM认证。EAP虽然是3G-WLAN安全体系的关键协议, 但其多种认证方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仍存在安全漏洞, 会受到字典、Dos (拒绝服务) 、中间人等攻击。

(二) AAA体系。

AAA框架在3G-WLAN融合体系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功能, 成为保障网络资源合法使用和安全使用的关键技术, RADIUS协议和Diameter协议是两个主要的AAA协议。RADIUS协议的安全性能是建立在共享密钥的基础上的, 这样的安全机制很容易受到攻击, 而且在大规模网络中的应用比较困难, 其自身固有的客户/服务器模式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Diameter协议借鉴RADIUS协议的优点, 允许有选择地对消息中属性进行加密, 采用扩展认证协议、对敏感数据加密等方法来保证安全性。目前, 在融合网络中使用的AAA体系结构比较简单, 首选的是Diameter协议, 因为它是目前所公认的在安全方面做得比较完善的AAA协议, 另外也可以使用RADIUS协议。

四、结语

连通各种无线网络以组成一个可以互通的混合网络, 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好处, 同时也给无线运营商带来新的商机。然而, 整合WLAN和3G系统仍然有一些认证及安全方面的问题, 安全是决定这个融合网络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只有在充分的安全保障下, 用户和运营商才得以真正受益, 移动通信才得以迅速发展。

摘要:未来的无线网络应该是当前各种成熟的无线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络的融合网络, 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的业务。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网接入的三种技术, 研究了3G和WLAN这两种异构网络的接入融合问题, 最后分析了整合WLAN和3G系统需要解决的一些认证及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WLAN,3G,无线接入,WiMax,安全

参考文献

[1].马良山, 胡武婕.WLAN, 3G, WiMAX的竞争与合作[J].电子科学技术评论, 2005

[2].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宽带无线接入市场的新宠——WiMAX+WLAN[J].电信技术, 2006

[3].马瑛, 刘芳.WiMAX技术标准及组网技术[J].山东通信技术, 2006

[4].张涛, 彭木根, 王文博.TD_SCDMA与WiMAX联合组网研究[J].电信技术, 2005

[5].Milind M.Buddhikot, Girish Chandranmenon, Seungiae Han, Yui-Wah Lee, Scott Miller, and Luca Salgarelli.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LAN/CDMA2000 Interworking Architecture[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3

[6].Sungkwan Jung, Dong-ho Cho Osok Song.QoS based verticalhandoff method betweenUMTS systems and wireless LAN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4

广电网络接入网技术研究 第9篇

随着近几年来各地广电网络的大范围双向改造, 广电已经拥有了可以开展数据业务的双向HFC网络, Internet业务已经在这些网络中开展起来。另外, VPN业务在网络的运营过程也是一个颇具前景的增值业务。而我国广电个人宽带接入目前主要采用LAN、Cable Modem两种接入方式。EPON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接入技术, 其本身并不是为广电量身定制的, 但随着近年来EOC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EPON加EOC, EPON加HFC这些新的接入技术正逐渐被各地广电所采用。

2 广电网络接入的方式

2.1 以太网接入

以太网的最大优势是有更高带宽和灵活的扩展性, 在以后增加用户方面, 只需要在增加边缘层交换机数量的同时, 在核心设备上只要用一个1000M端口, 原有设备就可继续使用, 可实现平滑升级, 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用户, 它可以提供用户端10/100M甚至更高的速率, 在网络上不会造成拥塞, 能够防止广播风暴, 便于实现诸如VOD视频点播的互动式宽带多媒体业务。以太网是建立在光缆的基础上, 稳定性高、故障率低、调试难度不大且光缆使用寿命长。

2.2 HFC的Cable Modem接入

基于HFC的Cable Modem技术是宽带接入技术中最先成熟和进入市场的, 其巨大的带宽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很具吸引力。Cable Mode m接入方式能够提供给用户一个共享的下行速率, 已能够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基于HFC的宽带接入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HFC网络资源, 省去了二次建网的工作, 避免了网络的重复建设, 只需将原有的单向网改造成双向网, 加上头端和接入设备即可, 有效地解决了网络布线的困难, 降低了小区整体投资的成本, 同时广电网络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成熟等优点。但是投资上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加大, 而且它是在原有的有线电视网上进行改造而来的, 电缆网络的稳定性低、故障率高、受外部影响大, 如噪声问题引起的漏斗效应问题。Cable Modem接入方式没有交换和管理功能, 它的调试和维修也会增加很多工作量。

2.3 光纤接入

光纤通信的优点就在于:具有通信容量大、质量高、性能稳定、防电磁干扰、保密性强等, 所以光纤接入在接入网中已成为发展的重点。光纤接入网具体是指:接入网中的传输媒质为光纤的接入网, 光纤接入网从技术上可分为两大类:有源光网络 (Active Optical Network, AON) 和无源光网络 (Pas s ive Optical Ne tw ork, PON) , 有源光网络又可分为基于SDH (同步光网络) 的AON和基于PDH (异步光网络) 的AON。光纤接入技术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 最大优势在于可用带宽大, 而且还有巨大潜力可以开发, 光纤接入网还有传输质量好、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网络可靠性高、节约管道资源等特点, 另外, SDH和APON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 有利于降低生产和运行维护成本。

3 广电接入网的技术发展

3.1 以太网与PO N的结合

EPON是以太网技术和PON技术结合的技术, 是将数据信息封装成以太网帧进行传输的PON。

EPON采用单纤波分复用技术 (下行1490nm, 上行1310nm, 增加一路下行1550nm可传送CATV信号) , 仅需一根主干光纤和一个OLT, 传输距离可达20Km。在ONU侧, 通过光分路器分送给最多32个ONU, 因而可大大降低OLT和主干光纤的成本压力。EPON具有同时传输TDM、IP数据和视频广播的能力, 其中TDM和IP数据采用IEEE802.3以太网的格式进行传输。EPON可采用两个波长或三个波长的系统设计。两个波长的EPON系统适用于传送数据、语音和IP交换的数字视频 (IP-SDV) 。三个波长的EPON系统可用传输视频广播业务 (CATV) 。

EPON网络采用的是一点到多点的拓朴结构来取代点到点结构, 其大大节省了光纤的使用数量和管理成本。无源网络设备代替了传统的宽带接入系统中的中继器、放大器和激光器, 减少了局端所需的激光器数目。由于EPON使用的以太网技术, 它采用标准以太帧, 无须任何转换就可以承载目前的主流IP业务, 因而EPON具有结构简单、工作高效、建设费用低等特点, 能够较好地满足宽带接入网的要求。

3.2 EPO N与EO C的结合

EOC (Ethe rne t Ove r COAX) 方案使用原有同轴资源解决最后100 m的接入问题, 避免庞大的双线入户改造工程, 在不影响原有下行广播电视信号的情况下, 提供数据上下行传输功能。EOC主要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EPON作为新一代的接入网方案, 利用有源EOC方式与广电HFC网络结合, 为广电迅速开拓宽带接入业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是现阶段综合业务接入网的一种选择, 相信随着这两种技术的发展以及与传统有线电视系统越来越好的整合, 设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这种方式将具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

3.3 EPO N与HFC的结合

EPON可采用两个波长或三个波长的系统设计。两个波长的E-PON系统适用于传送数据、语音和IP交换的数字视频 (IP-SDV) 。三个波长的EPON系统可用于提供RF图像服务 (CATV) 或者密集波分复用。在HFC网络中, 光发射机选择1310nm或者1550nm。要采用EPON技术在同一光纤网络中传输数据、图像, 乃至声音, HFC必须选用1550nm波长。通过波分复用 (WDM) 的方式与EPON的OLT合成于一根光纤。经过分路, 光纤传输送到ONU前的解波分复用, 还原成1550nm信号给CATV光接收机, 其他信号接到ONU, 完成宽带数据和声音的传输。三个波长EPON中也可以采用DWDM设计。E-PON采用以太网帧结构、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 极大地简化了网络结构。HFC目前是最经济的CATV信号传输接入方式, 它的光网络结构与EPON十分相似。EPON技术和HFC技术的结合, 无疑给广电网络建设者在原有网络基础上扩展新的宽带数据接入功能、迅速占领宽带接入市场提供了机会。

总之, 随着技术与网络条件逐渐成熟, 接入网建设的总体发展策略是:继续加快光纤接入网向用户靠近的建设进程, 加强窄、宽带相结合的综合业务接入能力, 继续发挥“普及型” (窄带业务、家庭个人用户) 业务的网络规模和资源优势, 提供“提高型” (宽带业务、集团用户) 业务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满足需求的同时, 紧紧把握接入网技术发展方向, 适度超前, 并将“提高型”业务逐步向“普及型”扩大、推进。

参考文献

[1]张中荃.接入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浅谈WiMAX无线接入技术 第10篇

随着个人对数据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固定宽带接入服务和移动服务在技术和业务上逐渐呈现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传统宽带固定接入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在家庭等固定环境内使用宽带业务,希望实现宽带移动化;另一方面,传统的移动用户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和低速数据业务,希望能实现移动宽带化。在移动宽带化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布置了3G R99系统,并正向R5发展。在宽带移动化方面,IEEE 802工作组制定了Wi MAX技术规范,意图能沿着固定、游牧/便携、移动这样的演进路线逐步实现宽带移动化。可以说,Wi MAX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移动宽带的演进和发展,是宽带移动化的重要里程碑。主要论述Wi MAX系统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前景。

1 WiMAX概述

Wi MAX是一项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能够在比Wi-Fi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提供“最后一公里”宽带连接性,由此支持企业客户享受T1类服务以及居民用户拥有相当于DSL的访问能力。Wi MAX凭借其在任意地点覆盖1~6英里范围的能力,可以为高速数据应用提供更出色的移动性。Wi MAX之所以拥有这种强大的无线覆盖能力,在于它采用了先进的无线接入技术。

2 Wi MAX无线接入技术

Wi MAX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OFDM调制技术、自适应天线系统等。

2.1 OFDM调制技术

Wi MAX无线无线接入技术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调制方式。如图1所示是OFDM发射接收原理,在发送端,用户数据经过串并变换进入串并缓冲器,转换成子载波幅度和相位的映射,再进行离散傅立叶反变换,将数据的频谱表达式变到时域上,增加循环前缀并经过并串变化和D/A转换,进行发送;在接收端,系统把从空中接收到的信号进行A/D转换,除去循环前缀,进行串并变化和傅立叶变化,通过接收检测后并串变化,子载波的幅度和相位被采集出来并转换回数字信号,最后输出。

OFDM的基带信号表示为:

OFDM的频带信号表示为:

其中:ak为分配给每个子信道的数据符号,fs为载波频率,N为子载波个数,T表示OFDM符号宽度,△f为子载波间隔,。

由上述信号表示方式可Â以看ÃÂ出,OFDM将信道分成N个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这里,OFDM正交载波集由单一用户产生,为单一用户并行传送数据流。Wi MAX支持TDD和FDD双工方式,FDD和TDD两种方式物理层技术基本相同。802.16e在5MHz频带上可以实现约15Mbit/s的速率,频谱效率为3bit/s/Hz,与HSDPA相似。但802.16e在固定或低速环境下可以使用更大带宽(20MHz),实现高达75Mbit/s的峰值速率,这是现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难以达到的。这充分体现出0FDM技术在使用更宽频带方面的优势。OFDM上行链路采用TDMA多址方式,下行链路采用TDM复用方式。

接收端对OFDM符号进行解调时需要计算每个子载波频率的最大值,在每个子载波频率最大值处,所有其他子载波的频谱值恰好为0,因此可以从多个相互重叠的子信道符号中提取每一个子信道符号,而不会受到其他子信道的干扰,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令外,由于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衰落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2.2 自适应天线系统

Wi MAX采用自适应天线系统以提高系统的接入容量,自适应天线系统涉及智能天线、MIMO等技术。

2.2.1 智能天线。

智能无线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使用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优化空中无线接口的容量,从而扩大基站覆盖范围,提高信号质量。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克服了传统的蜂窝系统的最大弱点:蜂窝系统需要尽可能保持全向信号的覆盖模式。因为传统的基站以全向方式发布射频广播信号,这样原始射频信号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到达所要寻找的用户,射频广播信号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了,更糟糕的情况是,可能形成干扰信号,减弱其他用户的信号质量。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能够将发射功率的能量尽可能地集中发射到所要寻找的用户呢。通常自适应天线阵列系统包含4-8个天线,利用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控制发射射频信号能量,动态地集中发射给所要寻找的用户,同时避免射频信号干扰网络中的其他用户,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噪比。

自适应智能无线技术利用了空分复用接入(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即当同一小区内的用户处于相当邻近的状态时,也能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和时间资源,自适应智能无线技术使基站能够与用户建立独立的虚拟天线连接,生成即时定义的空域信道。使用空域信道,原来定义的处于特定时域内某一频率上的无线信道可以在本小区内再多次利用,结果,大大提高了小区的容量。如图2所示是智能天线系统的示意图。

2.2.2 MIMO技术。

MIMO(Multiple-Inpu Multiple-Out-put)技术主要是利用多天线来抑制信道衰落。根据收发两端天线数量,相对于普通的SISO(Single-Input Single-Output)系统,MIMO还可以包括SIMO(Single-Input Multi-Output)系统和MISO(Multiple-Input Single-Output)系统。

利用MIMO信道成倍地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频谱利用率可以成倍地提高,这利用了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复用增益。同时,MIMO技术也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这利用了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分集增益。

MIMO技术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空间复用和空时编码。这两种形式在Wi MAX协议中都得到了应用。

3 应用前景

从以上对Wi MAX无线接入技术的分析,可见,Wi MAX使用了高效的调制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天线技术,这些都表明Wi MAX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如此高效的接入方式能为运营商、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以下好处:

首先,Wi MAX技术组网迅速灵活,短时间内可以部署完成一个高速数据通信网络,这适合大型集会等场合的应用。

其次,Wi MAX成本低,应用低成本的Wi Max技术则可以迅速架起一座信息高速公路国,这特别适合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落后的。Wi MAX技术的应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Wi Max速率高,可以提供高达54Mbps的无线接入速度,可以弥补移动电话系统接入慢的不足,使用户才用宽带移动访问外界,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作为一种新无线接入技术,Wi MAX综合了OFDM、自适应天线等技术,为宽带用户带来了移动性的便利。宽带移动时代已经到来,Wi MAX技术一定有所作为。

摘要:IEEE 802工作组制定了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技术规范。WiMAX的出现大大的加快了宽带移动化的进程,满足了宽带用户对宽带移动化的需求。首先分析了WiMAX的产生背景,其次介绍了WiMAX的基本概念和无线接入技术,包括OOFDM调制技术、自适应天线系统技术等,最后对WiMAX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作了展望。

关键词:WiMAX,OFDM,智能天线,MIMO

参考文献

GPON技术在接入网络应用 第11篇

四、DBN学习算法分析

基于上文有关进化MCMC的分析, 现将DBN贝叶斯网络的学习算法做如下总结与归纳:第一步:需要确定DBN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化交叉率数值、变异率数值、循环变量数值、训练次数数值、以及有效循环次数数值。在data数值初始化作用之下, 完成对染色体的净化操作;

第二步, 需要完成对染色体的变异操作。在变异操作的过程当中, 首先需要以所确定的变异率素质为依据, 指令在染色体当中, 以随机抽取方式选择mut_len个基因位。指令“for i=1 to mut_len”, 进而按照前文中所总结的变异操作方式, 完成对基因位的变异处理。变异处理完成后, 需要结合前文中所述的退火函数支持BIC评分, 求出在变异操作影响下, 染色体中所对应基因成分的评分分值。进一步, 需要生成属于 (0, 1) 取值区间的随机数, 对随机数数值与min (1, rm) 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在随机数小于min (1, rm) 的情况下, 以变异后的基因对染色体loc (i) 位置基因进行替换。在随机数大于min (1, rm) 的情况下, 则对染色体loc (i) 位置基因保持不变。

第三步, 需要完成对染色体的交叉操作处理。该处理过程中, 需要结合前期所确定的交叉率取值数值, 生成相应的cro_len个数的基因。指令“for i=1 to cro_len”。根据所求得的交叉数值, 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染色体基因组成BIC评分情况。同样指令 (0, 1) 为取值区间, 生成随机数u, 并将其与min (1, rc) 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在u>min (1, rc) 的情况下, 需要对交叉操作下所得到的基因, 对染色体i区域基因进行替换处理;在u

第四步, 按照遗传操作处理后的染色体, 借助于BIC评分的方式, 以自高至低的顺序, 对所获取的基因进行排序整理。

第五步, 判定iter与burnin之间的对应关系。在iterburnin的情况下, 直接对所生成染色体当中的第一位基因进行输出处理。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据业务应用越来越多元化, 对宽带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 我国宽带接入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全国各地的通信运营商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光纤接入的热潮。本文主要介绍现在通信现状, 分析了GPON技术技术的优点, 阐述了GPON技术在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 指出了未来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

王丹丹王志恒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宽带需求的不断提高, 无源光网络 (PON) 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且得到了通信运营商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而无源光网络出现已久, 它具有节省光纤资源、减少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节约网络维护成本以及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等优点, 在接入网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无源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市场上又出现了新的GPON技术, 预计这种技术将成为未来电信运营商彻底转型的有力保障。

一、现代通信现状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数据业务的应用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而我国宽带接入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主要使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LAN、XDSL以及传统的专线接入等。由于XDSL技术很容易受到带宽和接入距离的限制, 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而随着上网用户越来越来, 流量的不断增加, 通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以及业务发展工作进入了“瓶颈期”, 在这种形势下, 运营商只有主动进行宽带接入网改造, 实行业务转型, 细分客户群体, 才能不断提升宽带收益[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从2007年起, 通信运营商开始接入光纤技术。无源光网络技术具有高带宽、单纤接入以及综合接入能力强等优势。对于一般的家庭用户而言, 一根光纤就完全够用, 能够提供语音、视频以及数据传输等多重业务, 与此同时, 也能大大提高网络速度。而作为宽带网络接入技术的新研究GPON技术, 在未来通信市场上, 很有可能为电信运营商的成功转型提供很给力的技术支撑。

二、GPON技术的优点

GPON技术是根据ITU-TG.984.x标准的新时代宽带无源光整体接入标准, 具有高效率、高带宽、广覆盖以及用户接口较多的优点, 受到大多数通信运营商的青睐, 被他们视为完成业务宽带化、整体改造的首选技术。

GPON技术的优点: (1) 传输距离更远, 利用光纤传输, 其接入层的覆盖半径将近20km; (2) 可以供给更高的带宽, 对每个用户上行1.25G物理层, 下行2.5G物理层; (3) 分光的特性很强, 能够从局部一端单根光纤经过分光以后引出多路到用户光纤, 在一定程度上, 节省了光纤资源; (4) GPON技术支持Triple-play业务, 能够提供整套业务竞争方案, 有效解决双绞线网络接入过程中出现的宽带问题, 满足各个用户对高清电视、实况转播等高带宽业务的要求, 它是三网合一的最佳技术方案。此外, GPON技术标准齐全, 技术过硬, 且整体业务支持较好, 是各家电信运营商的最优选择[2]。

三、GPON技术在接入网络的应用

在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 宽带的应用主要有语音、视频以及数据三种。而每一种宽带应用对接入带宽的要求各不相同, 所以需要选择不同的宽带接入方式[3]。现阶段, 我国很多宽带接入采用的都是高速互联网接入, 选用XDSL以及LAN就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如果用户不满足单单接入互联网的应用, 则还可以接入视频电话、会议以及交互网络游戏服务等各项内容。在这方面, 原来的接入带宽就力难胜任了。而GPON技术的光纤接入方式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 充分满足高端用户的各类宽带应用需求。

现阶段, GPON技术在接入网络应用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GPON技术和ADSL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把DSLAM尽可能地接近用户, 摆脱了现有线路XDSL接入距离和带宽的限制, 采用GPON设备把下移的DSLAM集中。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线, 完成“光进铜退”的过渡, 是目前GPON技术的主要定位。采用GPON设备互相联通移动的基站, 只需要从较近的无源分光器的预留端口引出一条光纤到新的ONU装机点, 从而完成扩容[4-5]。且局端的设备不需要进行硬件扩容, 也不会影响到现有的ONU业务。对今后的3G部署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此基础上, 为将来的4G或者5G移动 (固定) 接入网络做好充足的网络资源准备。

2) “GPON技术和LAN技术”相结合的模式。GPON技术较适合进行FTTH光纤到户的综合业务接入, 或者工业园、大学城等园区网络的接入。特别是对于新规划园区来说, 完全可以依据GPON技术的结构特点进行整体的光线部署, 实现一步到位。下面就以某小区为例, 讲述GPON技术在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3) 小区GPON技术的接入应用

○1小区带宽和组网规划

在对小区光纤接入之前要调查清楚光纤主干的租用情况。现阶段, 城市中的主要通讯光纤有移动、联通、电信等。详细的接入方式可以依据对方的光纤带宽情况、总用户的带宽使用情况, 以满足小区对带宽的需求为标准, 选取合理的光纤主干线路即可。当然也要考虑到租用的价格。

○2小区GPON技术的接入方案

首先, 根据小区内楼房的分布情况确定AP的数量。例如:某小区内有10栋楼房, 有其中的四栋相距较近, 可以选择共同使用一个大功率AP, 这几栋楼房和其它楼房相距较远, 可以考虑进行AP中继。此外, 单个距离很远的楼房可以单独使用一个AP, 鉴于AP良好的中继性和扩展性, 所以, 对于分散区域的用户来说, 较适合选取这种接入方式。处于大功率的AP价格较贵的考虑, 对于小型楼房来说, 可以试着选用多个普通的价格较便宜的AP, 小型的三层楼房一般每层设置3个, 共设置9个也就够用了。其投入的成本要比一个大功率AP减低几十倍左右。

其次, 由于GPON技术从网络供应商到目标小区相隔距离较远, 考虑到需要使用放大器。在分支网络中假如需要级数增大一级, 或者三至四级, 在这种情形下网络中两个相接的放大器之间就要选择双向放大器[6]。在实施第一级放大时, 仅仅需要一个简单的跨接型双合路器;在实施第二级放大时, 由于信号链路的损耗过了正常范围, 需要在第二级放大器的后面再连接一个网桥, 从而恢复受损的信号链路。最后, 在进行第三级放大时, 就不需要再接网桥, 只需要跨接一个双合路器就能确保信号链接的正常值。

四、结语

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

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精选11篇)无线网络最优接入技术 第1篇1 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的原理WOC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可以增强无线信号的覆盖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