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精选8篇)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1篇

【 内容 提要】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 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上,选取物象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的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关键词】 王昌龄; 送别;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 自然 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 时代 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 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1]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2篇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在聊慰知音的同时,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自己的诗歌也臻于完善。

王昌龄的一生几乎都在外游宦,行旅时间越长,离别的次数越多。他乡遇故知之时,他们诗酒唱和,彼此祝福和勉励;分别之际,害怕道路遥远,朋友之间疏于联系,他就殷殷叮嘱“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寄穆侍御出幽州》),别冷落了朋友间的情谊;有时“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留别锅八》),用一“垂”字,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际不知再说些什么,诗人想着赶紧挥鞭打马离开,否则将痛不欲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也有勉励朋友及时建功立业的“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积极向上的力量冲淡了离别心情的阴霾,深情缱绻尽在其中。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王昌龄诗前小序中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性格豪爽、洒脱不羁,“不矜细行”成为了贬谪的理由。他也曾想过拂衣归隐,但是建功立业的念头又在他心里汹涌澎湃,支撑着他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不幸的贬谪生活。他还把这种正能量传递,在七绝送别诗中积极地宽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他劝慰友人不要以贬谪为意,待到明年的春天江水上涨的时候,即是还乡之时。王昌龄一直对朝廷抱有希望,或者说他一直深信在位君王是位明君:“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虽然无端遭贬,但他还心心念念皇恩浩荡,认为贬谪生涯不会持续很久,等到“春雨”润泽过后,便可以和朋友相约回乡。诗人天真的想象没有得到回应,不过“诗人不幸诗歌幸”,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很多佳作,令人们记住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挥毫之间自带豪情万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他写“离愁渐远渐无穷”的送别诗,也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的离别之情;也不只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在结尾对朋友发出真挚的祝福、安慰,或者只是抒发惜别不舍之情,而是宕开别情不说,以旷达对之,所谓“表慰别于形内,藏恋别于形外”也。如《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不是诉说友人远行后自己的孤独,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在月光下听着猿声发愁;在《送柴侍御》中对同是遭贬谪的朋友的宽慰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巧妙翻用了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相隔两地,但风雨同在,明月共赏,“天涯共此时”,那他前面所说的“送君不觉有离伤”就很好理解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是青山有情还是明月有义?是诗人自己的拳拳之心与青山明月同在,其耿直孤傲的性格、坚贞不屈的意志、表里澄澈的心灵,都跃然纸上,让观者内心摇荡。

二、身陷贬谪现“骚”心

王昌龄两次贬官经历均与楚地有关,第一次是贬岭南,需要途经楚山湘水,第二次直接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这使他有机会长时间地接触楚山湘水,并且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屈原,两者作品中的楚地风光、贬谪经历、人格理想,何其相像。 楚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形胜、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给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挥毫要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的就是湖南永州的山水所激起的诗情。诗人在“楚地”,自然“作楚声,书楚语”,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王昌龄在七绝送别诗中特别喜欢选取流水、江水入诗,这与楚地水多这一地域特征有关,也因为当时水上行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送别之地往往选择在此的缘故。他的送别诗中提到“五溪”的就有多处,如“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至南陵答皇甫岳》);“冬夜殇离在五溪,青鱼雪落d橙齑”(《送程六》)。“五溪”,即是武陵之五溪,包括:雄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卢溪别人》中的“武陵溪”指的也是这“五溪”。其中“五溪”之一的“沅溪”也经常涉及,如“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西江寄越弟》);“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龙标野宴》);“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留别司马太守》)。

除了这武陵“五溪”外,诗人还有其他与湘水有关的意象。如《送姚司法归吴》中的“洞庭湖”上,一江的秋雨淋湿了离人的心;《送李五》中的“沧浪”,让我们耳畔响起屈原《离骚》中汨罗江畔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声;《送魏二》《送高三之桂林》中的“潇湘”一词,由潇水、湘江的合称衍化成了湖南地区的代称……这一江的水啊,把友人送走了,留下诗人一人独自感伤,流水无情人有情,那送别之后的惆怅“迢迢不断似春水”,让诗人如何消解得下?

送别之时,最害怕山高水长阻断了惜别的目光。“高山”是无法回避的忧伤,王昌龄送别诗中也多处写到山,如《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一诗中提到的“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就直接说“洞庭山”;《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中貌似没有山,其实“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最具地域色彩的莫过于地名,王昌龄七绝送别诗中涉及楚地的地名很多,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陆、江夏、巴陵、长沙、武冈、桂阳、辰阳、沅陵、溆浦、潭阳、龙标……地名一出,让人直观地感知此诗作于何处,描写何地的风景,连送别的行程似乎也在读者的心中勾勒了出来。

贾谊在经过长沙之时就写了一篇悼念屈原的文章《吊屈原文》,何况王昌龄是长时间贬谪在屈子之乡,可见屈原对他的诗歌创作乃至人格的影响是确信无疑的。对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在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中也出现了“离忧”一词,如《送人归江夏》:“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想有所作为却无端遭贬,同样的贬谪经历,让王昌龄对屈原产生共鸣之情,在面对楚山湘水之时,诗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对屈原的景仰与追随。

王昌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

想,认为在位皇帝是一个“明主”,甚至把他比作贤明的尧帝,并且相信自己的贬谪生涯不会很久。在《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这五首送别诗中,作者用了很多关于春天的意象(雷雨、春雨、春江),诗人不止一次地安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雷雨”过后,“春雨”润泽大地,“春江”水涨之时,即是我们贬谪之人的还乡之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作者的希望却沦为了失望。

虽然仕途不顺,但他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孤高耿介,在与辛渐的短期相聚后,千言万语化成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实是化用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说的是一个人的品德清白正直,像冰存的玉壶一样,容不得半点污秽杂垢。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把“玉壶冰”解释为作者澄明清澈的内心,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王延东在其《“玉壶”新解》中指出这“已不仅是用旧的‘清如玉壶冰’,推陈出新,奇妙地借‘玉壶’代指‘明月’”,这种解释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一振。诗以明志,无论诗人的内心是“玉壶冰”,还是“明月”,我们都看到了“与日月争光”的屈子精神。

三、尺幅之间见隽永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它需要挑选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思。而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了。篇幅的短小,决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来锤炼语言,用典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王昌龄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中用典达到了令如己出、不露痕迹的境界。如《送李五》中的“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分别在即,无限感伤,诗人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来安慰李五说,别后倘若相见,则可扁舟乘月,举可至,这沧浪之水怎能使我们分隔在吴、楚两地呢?在《留别司马太守》中司马对诗人远谪沅溪表示同情和惋惜,相信作者是受人谗枉的,对于这种知遇之恩,王昌龄用“灵蛇吐珠”的典故,表达了虽是贬谪之身,仍希冀青云直上之时用建功立业来报答司马太守;《芙蓉楼送辛渐(一)》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之典更是“水中着盐”,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

王昌龄写别情讲究含蓄,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无遗。他不只写“眼前景”,而是更多地着眼于看不到的“别后情”,虚实结合,言在其中,而意在言外,收到了不错的艺术效果。如《送魏二》在“桔柚香”的秋天里,在“江楼”上和魏二对饮甚欢,却要在这样的时刻分别,不禁让人惆怅伤神,可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依依不舍,而是想到魏二和自己分手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听到猿猴凄厉的啼叫时,连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羁旅之愁;“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送程六》)也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想象着别后程六在武冈月夜看云的场景;和前两篇虚实结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卢溪别人》中作者通篇虚写,诗人不写此刻离别之情之景,而是从友人行程中的中途站“武陵溪口”写起,因为此刻在卢溪还有“我”相伴,等到“武陵溪口”之后,只有那悠悠的溪水随君向北流了,“我”只能殷殷叮嘱友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在选取诗歌意象时,王昌龄特别注意“寄情于物象,托意于言外”。他喜欢以情取景,情景交融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如《巴陵送李十二》全篇皆景,如果不是题目透出的离别之意,这也是一幅很美的秋日泛舟图;在《送万大归长沙》中的“楚竹离声”稍稍透露出了离别的气息,初读时全诗似乎是“无我之境”,但细细品味“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忽而发现“孤舟”乃“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明白了“孤舟”既指朋友离去时所乘之舟,又虚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之后,再读一遍诗作,离别之情、身世之感油然而生。

元稹唱和诗的艺术特色 第3篇

一、次韵作品大量出现

所谓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关于唱和诗的类型,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交代得比较清楚:“和诗用来诗之韵曰用韵’, 依来诗之韵尽押之不必以次曰依韵’, 并依其先后而次之曰次韵’。”可见次韵难度最大。在元稹的唱和诗里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次韵相酬诗, 而且元白还首创了五十韵、百韵次韵唱和以及次韵组诗唱和的形式。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

忆在贞元岁, 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 心事一言知。肺腑都无隔, 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 闲散为官卑。分定金兰契, 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 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赏, 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 夜雪卷书帷。高上慈恩塔, 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 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 闲吟短李诗。儒风爱敦质, 佛理赏玄师。度日曾无闷, 通宵靡不为。双声联律句, 八面对宫棋。

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诗一百韵》云:

昔岁俱充赋, 同年遇有司。八人称迥拔, 两郡滥相知。逸骥初翻步, 鞲鹰暂脱羁。远途忧地窄, 高视觉天卑。并入红兰署, 偏亲白玉规。近朱怜冉冉, 伐木愿偲偲。鱼鲁非难识, 铅黄自懒持。心轻马融帐, 谋夺子房帷。秀发幽岩电, 清澄隘岸陂。九霄排直上, 万里整前期。勇赠栖鸾句, 惭当古井诗。多闻全受益, 择善颇相师。

两首诗分别以“司, 知, 羁, 卑, 规, 偲, 持, 帷, 陂, 期, 诗”为韵。据卞孝萱统计, 元稹次白居易韵者55首, 白居易次元稹者26首。

二、语言质朴, 感情真挚

纵观元稹的唱和诗, 无一不是平实的语言, 然而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无不包含真情, 无论是在情场上的生活中的还是官场失意时的唱和诗, 元稹都习惯用平常语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酬乐天频梦微之》云: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首诗是元稹在接到白居易的《梦微之》而和的一首诗。白居易《梦微之》:云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在诗中写出了自己内心因思念远方的元稹而惆怅, 即便是面对早上的微风拂面也不能拂去心中的惆怅, 思念元稹但却不能见面, 于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元稹的和诗前二句写对白居易的答谢, 紧接着的三四句说了自己对白的思念, 但是与白不同的是自己却没能够梦见他。简单的一句“惟梦闲人不梦君”道出了自己因思念朋友但却连梦中都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文章看似不喜平”可见元稹是深解其味的。

再如《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拆之前因有酬答》云:

紫河变炼红霞散, 翠液煎研碧玉英。金籍真人天上合, 盐车病骥轭前惊。愁肠欲转蛟龙吼, 醉眼初开日月明。唯有思君治不得, 膏销雪尽意还生。

面对白居易的关心倍至, 元稹没有过多的言辞而只一句“唯有思君治不得, 膏销雪尽意还生”, 可见对朋友的思念比病症还“顽固”, 即便是“药”到也不能“病除”。语言质朴无华, 然而蕴含其中的深情感人至深。正是这平实浅易的诗句, 却能勾起人们的情思, 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三、叙事性强, 以诗代书

叙事性强, 是元稹唱和诗的一大特色, 元稹的多数唱和诗都起了书信的作用, 尤其是长篇排律, 如元稹的《酬乐天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东南行一百韵》这些诗多是叙述生活中的日常琐事, 如元稹的《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云:

楚风轻似蜀, 巴地湿如吴。气浊星难见, 州斜日易晡。通宵但云雾, 未酉即桑榆。瘴窟蛇休蛰, 炎溪暑不徂。伥魂阴叫啸, 鵩貌昼踟蹰。

诗中元稹向白居易叙述了被贬贬途中的情景, 作者内心的苦闷、沿途的艰辛及自然环境的恶劣在诗中一览无余。读起来更像是一封往来书信。

四、语言通俗易懂

“元、白诗, 言浅而思深, 意微而词显, 风人之能事也。”语言通俗易懂是元稹唱和诗的又一特色, 元稹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 被称为“元和体”。据说, 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 都会读给老婆婆听, 如果老婆婆听不懂, 白居易就会立刻修改, 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从中可见其对语言的推敲, 元稹诗风如白居易, 读来浅显易懂。如元稹《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 (一) 》云:

胧月春月照花枝, 花下莺声是管儿。却笑西京李员外, 五更骑马趁朝时。

在元稹诗歌中这种平实易懂的诗句处处可见, 诗人未经任何雕琢, 不加修饰, 平实但不简陋。元稹注重学习民间语言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在元、白唱和诗中二人更注重语言的通俗化, 白居易还从理论上提出了诗歌语言通俗化的主张。“其辞直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 欲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斯,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元稹的《得乐天书》云: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此诗读来就像是在与人聊天, 语言通俗, 丝毫不加修饰, 然而正是这份自然天成才真实感人。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诗歌才能广题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 风传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

元稹诗歌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世很多诗人学习借鉴了元稹清新自然的诗风。

五、多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元稹唱和诗叙事强, 且多细节描写, 并且往往是这些细节之处最是动情之处。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作于元稹贬居通州 (今四川达县) 时听到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一细节描写把元稹当时吃惊、不平、担忧、无奈的复杂心境表露得淋漓尽致。不难想象, 当时元稹久病卧床, 却忽惊闻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被贬江州, 于是病中坐起, 连连哀叹。此时此刻, 窗外凄风苦雨寒风吹来, 二人的境遇就如同外面这凄风苦雨。同是天涯沦落人!即使是再坚强的人, 其心情也会是凄苦至极。不久之后, 郁闷中的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 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 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 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 何况是我呢?每次看到它, 我心里还是凄恻难忍”。这首诗同时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境遇, 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一面。可以说这种细节描写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又如元稹在如展去世后一年再看到如展生前的题壁, 诗云:

碧涧去年会, 与师三两人。今来见题壁, 师已是前身。芰叶迎僧夏, 杨花度俗春。空将数行泪, 洒遍塔中尘。

此中“数行泪”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作者心中“物事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痛失朋友的悲伤。正所谓“欲语泪先流”, 一切尽在不言中, 只是“数行泪”已将因逝去友人的悲伤及自己的独存的孤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需更多的言语也没有更好的言语能比“数行泪”来得更真切实在。

综上所述, 元稹唱和诗中除了有大量次韵作品出现外, 语言讲求质朴, 通俗易懂并带有叙事性, 多细节描写, 通过用大量的细节来表表达真挚的感情, 这对后世的诗歌发展是有很大影响。到了北宋, 大量次韵作品出现, 这不能不说是受元稹次韵诗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正平.元稹在通州的作官与作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4, (3) .

[2]吴伟斌.元稹白居易通江唱和真相综述[J].南昌大学学报, 2002, (2) .

[3]吴伟斌.宦官再三的打击与元稹一生的贬谪[J].聊城大学学报, 2005, (6) .

[4]陈正平.通州司马元稹[J].川东学刊, 1996, (3) .

[5]杨军, 文生.元稹诗三议[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6]李厚琼, 于军民.元稹迟抵通州原因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7]郭自虎.诗到元和体变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72.

[8]赵乐.元白唱和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2009, (6) .

[9]卞孝萱.唐代次韵诗为元稹首创考[J].晋阳学刊, 1986, (4) .

[10]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1.

试论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4篇

一、王维送别诗的内容

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从而使这场送别一反黯然神伤的基调,而透露出一种轻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调。可见,王维,不愧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专家圣手。

(二)意象独特、意蕴丰富

王维送别诗之所以含而不露却又感人至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因此他的送别诗意蕴丰富,读来令人享受不已。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择客观物象作为媒介,同时经过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便成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王维送别诗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多,他在借鉴和沿袭传统意象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情感的浸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离愁别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铙声等等。

如落日这一意象,古人见落日大多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的短暂,而在王维的笔下,落日却成了诗人表现离愁别绪的敏感触点,并以此作为离别时的最佳活动背景。同时诗人习惯把送别与落日联系在一起,因为日落归山,一天将近,最能勾起游子的离情别绪。因此落日这一意象成了王维抒发离别之愁的理想对象。比如在《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人在日落时分,登台远望,眷恋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旷,在极目远眺中,只见飞鸟在落日的陪衬下匆忙还巢,这更增惆怅之情,再加上送别的友人就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伤感凄怆。

总之,王维的送别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可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田园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维送别诗成就极高,影响巨大,因此他被称为“盛唐四大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8.

[3]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王从仁.王维与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送别诗的特色 第5篇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

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

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 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秋天薄雾,蝉声凄清,暮色苍茫,已渲染出离别的惆怅情绪。

三、四两句正面抒情,为朋友的离去而悲愁不已,预感到这个秋天将过得多么空虚和无味,可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厚。此诗直抒胸臆,沈德潜评点曰:“生趣。”《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深林,秋水,天高气爽,小船停泊在树林的清阴之中。离别前的欢聚,时近黄昏,二人在水边的浦口钱别,借酒消愁而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夜深不散,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更扰得行者和送者心烦意乱。此诗寓离情于别景,情景交融。反取其意表现最具体的莫过于《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此诗作于诗人任江宁丞时。面对着秋江,眼觑着即将解缆的舟船,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可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要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第6篇

中文0934班

09号

黄小桃

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艺术特点

创作情怀

抒情艺术

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赠汪伦》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特点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1)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识君。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参考文献

《唐代送别诗新注》

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第7篇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从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

一、意境开阔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又《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时空作背景,上溯秦汉,下迄盛唐,引出重大主题:谴责朝廷用将不当,斥责边将守备无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借用李广的典故反映了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愿望。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现实问题,意境开阔,气象雄浑。

二、高度的概括力

七言比五言虽只是两字之差,但在内容的丰富及感情的表达方面却难度更大。王昌龄以他卓越的概括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读者能由其所写推见其未写,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

《从军行七首・其五》,写洮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一幕,便完成了对洮河大捷的精炼概括。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便可想象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情景。同样,《出塞二首・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两个细节,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

三、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①典型意象的选取与独特边塞环境的刻画使得王昌龄的每首诗俨然成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而画面的深层寄托的则是诗人深厚炙热的情感。这在他著名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组诗“可以说所写的绝非哪一场具体的征战,诗人从古往今来的边陲战事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再由艺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它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原因”。②在这组诗中王昌龄刻意选取了最能代表边塞风情的事物,如烽火城、百尺楼、琵琶、关山、青海、孤城、玉门关、楼兰、大漠、胡瓶等,使人读后便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广袤苍茫的边塞场景。在这场景之后有反映边人思亲还乡的(其一、其二);有表达对将士们深切同情的(其三);有渴望战争胜利、昂扬斗志的(其四、其五、其六);还有单纯描写塞外战场景色的(其七)。另外,他还善于摄取富有边塞生活特色的场景,具体刻画出征将士的.内心痛苦,传达人们共有的厌战情绪。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谓将征战之苦写到了极点。驻守边塞的将士们,为了御敌保境,虽已身经“百战”,连金盔铁甲都被漫天的黄沙所穿透,可还是没能归回自己的家国。“终不还”,终不得还也。

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人的感情通常是在物的触动下生发的。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三》:“关城拾叶早筑黄,日东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秋塞外,抒情主人公眼前出现了一片荒凉凄惨的古战场景象:塞上关城,榆叶黄落,云沙日暮,尸骨纵横,联想到自古以来的战事,又想起葬身塞外的士兵,因而对不恤士兵的统治者充满怨恨,并提出悲愤的控诉。《塞下曲四首・其二》,在寒水、冷风、平沙、黯日、白骨、乱蓬组成的边塞生活图画中,就包含着诗人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咏叹也有对现实的批评,更有对征人的眷念和同情。这样的意境,充分发挥了意的统帅作用,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思缜密流畅。

四、丰富的表现手法

纵观王昌龄21首边塞诗,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是他反映上述思想内容的一大载体。具体而言,他善于运用夸张、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充实诗歌意境,如《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孤城遥望玉门关”;运用第三人称角度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地描写了边地风光及战士的生存状态,如《从军行七首・其一》;同时,大量典故的运用则为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于婉转隐晦间反映出诗人的态度。

王昌龄边塞诗中借用的典故不下十处,《从军行二首・其一》“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借用定远侯班超的典故。“定远笔”《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拥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③后终以通西域之功封定远侯。“将军树”,《后汉书・冯异传》载:刘秀部将冯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④以上两句意为虽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但仍未建立功勋;《代扶风主人答》“长铗谁能弹”用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意在说明将士久客无以为家、有情无处可诉的内心;“将军降匈奴”中的将军指“李陵”,《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汉二年(前)秋,武帝使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以伐匈奴,单于以兵八万围之,陵力战数日,矢尽援绝,遂降匈奴。”⑤此句借汉事言当朝之事。《胡笳曲》有“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世说新语・雅量》:“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之数重。琨夕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

本诗借由此典故透漏的是渴望征战胜利,早日归还家乡的情感;《出塞二首・其一》 “龙城飞将”借用卫青、李广的典故,意在说明王昌龄对卓才将领的渴求。《汉书・卫青霍去病传》⑥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龙城,斩首虏数百。《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塞下曲四首・其四》借用霍去病前后六次伐匈奴的英勇事迹代指立功边塞的将军。《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出自《汉书・匈奴传》,载称:“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以伐匈奴。”⑦等等。典故的大量运用实则是为诗歌主题服务,王昌龄以怀古的“无意”来鞭挞当朝官员的行为,实为精妙。

王昌龄的创作题材多样,除了边塞诗外,还有以《长信秋词》、《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长信秋词五首》等为代表的表现宫中女子孤独内心、对女子深切同情的“宫怨诗”;以《闺怨》、《春怨》为代表的描写闺中女子爱情生活,反映其内心世界的“闺怨诗”;以《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为代表的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也是在七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送别诗”(32首);以《甘泉歌》、《杂兴》、《咏史》为代表的“讽刺诗”;以《宴春园》、《龙标野宴》、《殿前曲》二首等为代表的表现饮酒宴会的诗歌;以《听流人水调子》、《河上老人歌》、《题朱炼师山房》等为代表的抒发个人感慨的诗;另外还有《青楼曲二首》这类的“怀古诗”和描写民间妇女形象的诗歌,如《采莲曲二首》、《越女》、《浣纱女》等。题材的广泛正是王昌龄功力深厚的印证。

总的看来,王昌龄是盛唐有较长赴边从军经历并大量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21首边塞诗以其思想内蕴的深刻丰厚、复杂及艺术的卓绝,大大超越了之前的边塞诗,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极高的典范,称他是边塞诗派中的领袖人物亦属当之无愧。

注释

①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7.

② 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62.

③ (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全十二卷・列传第三十七[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④ (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全十二卷・列传第七[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⑤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列传第四十九[M].张大可,辑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⑥ (汉)班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列传第二十五[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⑦ (汉)班固.汉书・匈奴上・列传第六十四上[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参考文献

[1] 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 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司马迁.史记[M].张大可,辑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5] (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宋)范晔.后汉书(全十二卷)[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8] 李江华.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特色[J].社会与经济信息,(4).

[9] 张琨.试论唐代边塞诗[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10] 杨兰.浅论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高克恭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第8篇

高克恭, 生于1248, 卒于1310年, 是元代著名的诗画家。字彦敬, 号房山, 他的祖籍是色目人, 其官职是刑部尚书。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现, 他是回族人。而高克恭的多才多艺, 让他成为了元代著名的画家, 同时他的诗词也是广被人们传诵。他所著作的《房山集》内容十分精致, 虽然其中有所丢失, 但是在《元诗选》等多个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总结出20多首他的作品。他的诗词风格比较类似于唐代王维的作品, 他的诗体风格细腻淡雅, 十分具有艺术气息, 也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感染力。他所作的画, 多是山峦烟景, 山水田园。作画初期他主要学习米莆的创作特点, 而晚年多吸取董源的创作方法, 他的造诣十分精细, 笔法十分苍润, 尤其是对于墨竹的创作, 更是惟妙惟肖。而高克恭自小受汉代文化的熏陶, 对于经典的汉代文化更是可以娓娓道来, 由此可见, 他的汉文化相当的扎实。而他所做的诗词中, 大多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田园风光, 在元代的著名诗人柳贯, 在评论他的诗画时写到:“其诗神超韵神, 如王摩诘在辆川庄, 李伯时泊烷口舟中, 思于境会, 脱口成章, 自有一种奇秀之气”。由此可见, 他在当时文学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总体上讲, 可以将高克恭的诗从内容上分为三种:写景诗、酬赠诗、题画诗。其中, 写景诗有:《过信州》、《满目云山楼》等, 酬赠诗包括:《赠英上人》、《寄友》等作品, 而题画诗有包括, 《赵子昂为袁谓客画〈春景信小李〉》、《仿老宋〈云山图〉》等。对于高克恭的为人而言可以用“性极坦易, 然与世落落寡合”然而在与人的过程中, 如若遇到知己, 就一定会用心交流, 永远也不用担心他的品性。他所创作的诗被人们称为“神超韵胜”, 他的思想与境界相互融合, 可以出口成章。如果要谈论高克恭的诗集创作, 那不得不讲一讲他的山水画。自古而言, 文人善于作画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苏东坡、王维等都是伟大的诗人, 同时有善于丹青。随着时代的变迁, 元代时期诗与画的联系更为紧密, 这是由于元代的画与宋代画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由于元代的“学而优则仕”, 大批的文人志士将时间与精力寄托于诗词的同时, 山水画也成了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领域, 所以, 元代的山水画被人们称为“文人画”。“文人画”的最大特点是在画上题字作诗, 通过诗词表达画中的含义, 两者相互补充, 这种风格在外国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 谈到高克恭就不能忽略他在元代文学领域上所做的贡献, 当然, 更不能忽略他在绘画文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所以在《图绘宝鉴》中就有对他的评价“善山水, 始学二米, 后学董源, 李成。墨竹学黄华。大有思致。怪石喷浪, 滩头水口, 烘琐发染, 作者鲜及。”所以可以看出, 高克恭善于创作山水画和墨竹画, 他虽然拜师学画, 但是在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在他现存的文学作品中, 七言绝句更是被人广为传诵。

自山水诗出现以来, 就以其独特的风采和特点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千百年来, 被人们广为流传。山水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限于自然的山水景象, 与包括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山水诗的美感体现在多种方面, 它不仅可以体现出安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动静结合, 融情入景。高克恭的山水诗就以其独有的特点, 将画与诗完美的结合, 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思想。

高克恭等元代少数民族作家以汉文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高超的艺术性。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诗歌创作以独特的民族心理感受生活, 酝酿诗情。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各种各样, 将西北人民特有的民族气息、性格特点、风土人情巧妙的融入到作品之中, 让元代的文学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3]《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顾易生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4]《中国元代文学史》, 顾建华著,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回族古代文学史》, 张迎胜、丁生俊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6]《元代西域人华化考》, 陈垣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精选8篇)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1篇【 内容 提要】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