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精选6篇)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1篇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图书馆学指的`是图书馆界的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自发自由展开的与图书馆学有关的研讨,我国内地的网络图书馆学主要经历了论坛和博客两个阶段.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是图书馆界诸多方面的需求驱动的结果,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作用,今后应加强引导,以利其规范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作 者:王波 Wang Bo 作者单位:<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北京,100871刊 名:图书与情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AND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G203关键词:网络 论坛 博客 网络图书馆学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2篇
(一)自媒体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41、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 42、高度信息化的到来 43、信息社会的变革 54、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现如今的网络的高速发展 6
(二)自媒体的现状 71、国内外的两方面之间的异同 72、自媒体的不同区划的分类 83、自媒体对于整个现实的利弊分析 10
(三)自媒体未来的发展 111、现如今自媒体素质风气 112、在自媒体市场在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自处发展 123、自媒体的未来的发展途径 12
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是分析在当今社会风头正热的自媒体,从自媒体的兴起背景原因来着手进行分析探索,比如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高度信息化的到来、信息社会的变革、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现如今的网络的高速发展等等,这些都催生了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之后再对于现如今的自媒体运营及现状进行了解分析,从国内外的两方面之间的异同、自媒体的不同区划的分类、并例举出微博微信及各自的特点、自媒体对于整个现实的利弊分析、以及如何对国家的建设发挥作用。最后,从各方面来考虑,比如现如今自媒体素质风气及造成的影响、党和国家的政策影响、以及在自媒体市场在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自处发展,来对自媒体的未来的发展途径进行分析。综合自媒体产生发展、现实状况、未来发展,实现对自媒体更加深刻深度的剖析,使得对自媒体能够有更加准确透析的了解。以上,这便是本篇论文的目的作用。
关键词
自媒体、媒介、信息爆炸、互联网、微博
Summary: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We Media in the hot of todays society.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the media, we will start to analyze and explore.For example,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the arrival of highly in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ving standard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networks, etc.These have given birth 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After that, I will analyz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elf-media operation and status.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ivisions from the media, and the WeChat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dia from the reality, and how to play a role in the countrys construction.Finally, consider the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current media quality ethos and the impact,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policy influence, and how to develop from the media market in the near saturation, to the future of the media Development path for analysis.Comprehensive self-media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deeper and deeper analysis of the self-media, so that the self-media can have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lysis.Above, this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Key words:
Me media, Media, Information explosion, Internet, Weibo
(一)自媒体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1、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
在不断迅速变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中,总是能够不断地涌现出许许多多适应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从最开始的语言结绳等动作的短暂转瞬的媒介系统、再到文字图案印刷照片的可再现的媒介系统直到现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通信的机械传播媒介系统。这些体外化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渐渐更加进步发展独立。著名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的每次创新与发展,也势必将会带来人类社会交往传播生活方式的改变。媒介的巨大影响力表明了媒体社会向自媒体媒介发展的原因是与媒介的进步怎样都离不开的。
自媒体媒介所处于的是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空间跨度上的或是时间速度更快的突破,而且还有内容形式上的改变。它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时代作为体外化传播媒介的最高产物,还实现了多种媒介的超级大整合。声音、静态图像、动态图像、文字等等等等都可以在电子传播上得以实现。它似乎是将人类历史中所能传达表述的所有方式全部汇总打包,通过电脑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实体传达出来。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也是自媒体能够发展的最好时代。所以说,正是电子传播为自媒体的发展造就了基础的条件和发展的温床。
2、高度信息化的到来
自媒体的时代,人们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五花八门,途径也是四通八达,以往唯一的官方传递信息的媒体也不再是唯一的途径。人们也都渴求通过自己独立的获取信息发现答案,对事物做出判断。信息爆炸,导致人类一直以来积累的信息量激增超载,根据专家弗莱德的推算,在现如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信息倍增时间只仅仅需要十八个月至五年的时间。远远少于在公元元年所需要的一千五百年。信息爆炸是一个惊人而恐怖的速度,人类所积累的信息量也将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信息量。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是亘古未有、史无前例的,这股史无前例的强大力量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政经和文化等等,改变着人们。信息量的爆炸使得自媒体的产生了条件,过多的信息需要人们吸收,人们也会主动的去寻求吸收信息,信息的需求大,便产生了大量的自媒体来消化吸收需求,以达到供给平衡。这也是自媒体能够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原因。
3、信息社会的变革
现如今进入到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根本奠基的社会,信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而自媒体正恰恰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即高新技术的服务业。与此同时,因为全球化而实现的共同发展,使得的经济、文化发展迅猛。人民的生活水平品质也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也在各个方面有不同的上升增长。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数量增多了,品类也更加丰富了。而与此同时也有各种猎奇事物的产生,这与自媒体发展不谋而合。自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种类繁多复杂,各行各业都能在自媒体有所发展。例如,现如今的彩妆热,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表打扮的追求使得美妆博主的自媒体领域大大的发展起来了,所以以美妆护肤为中心的自媒体美妆博主便是这样兴起发展起来的。同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再仅仅只满足于吃饱,而更向往于吃好吃精,亦或者是想自己下厨却没有时间或精力学习。自媒体便可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有清楚明晰的美食推荐可以让人们不用花费自己的时间经历去寻找,也有方便又详细的美食烹饪视频。所以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正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不同事物的追求,使得自媒体可以在不同区块内生机勃勃的发展壮大,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现如今的网络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及发展,实际上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互联互通的网路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互联网全球化发展,使得全球的信息自由的交流沟通,地球就像是一个地球村,信息几乎不受距离的种种限制,在地球村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传播。而互联网的革命作用含义,并不仅仅只在于他创造了几乎近似于“全才”的本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着大众媒体的转型。过去,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无法再进取的境地,但它们所有的一切一切在互联网的面前,都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互联网的巨大能力不仅是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网络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计算机电子化自媒体转型。许多传统的传播媒介就会在互联网的催动下进行转型。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信息,数量相对较少的传统新闻工作传播者无法处理如此巨大的、庞大的数据,也无法传播一些没有所涉猎的类别,所以需要有更多的媒介来分门别类的进行传播给大众。而自媒体本身的数量就十分庞大,每个普通的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分享者,这便使传播媒介相对较少的问题迎刃而解了。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充分的实现群众之间的内部消化,既可以传播,也可以吸收;既是传播者,亦是受众者。所以说,高速成长发展的互联网也是自媒体兴起的一个背景原因。
在这种社会传播的大环境背景下,受到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现如今的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变革、高度信息化的到来这些因素原因的影响,自媒体媒介这种适应于当今时代背景的新形式就油然而生了。自媒体的产生发展是适应于当代时代的发展的,是社会生活进步的表现。它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将会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二)自媒体的现状
1、国内外的两方面之间的异同
如果从百科中查询自媒体的定义概念,百度百科中所定义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百度贴吧、优酷、B站等等。在百度百科中所列举的自媒体平台是对于中国的目前环境所做出的判断,而对于国外的环境,自媒体平台就会有所不同。例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BuzzFeed等等。国内外的自媒体平台的功能和形势大致相同,可以归为一类的实时短讯息分享平台,如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及国外的Twitter、Instagram、Me2day;可以归为一类的视频发布平台,如国内的优酷网、爱奇艺、Bilibili及国外的YouTube等等。
它们这些网站的运营大都相类似,而且在属性认定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自媒体都表现出了广泛性和民众性,这是国内外自媒体的共性。但其实也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第一个不同的就是中国国内的管控更为严格,因为与国外的政治制度所不同,中国的自媒体运营能在政府的领导指挥下,可以对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管控,一旦发现自媒体传播了不合适或消极的信息,可以及时的进行制止纠正,这样就避免了恶劣影响的扩散发酵。例如最近国内的偶像文化开始兴起,偶像的积极正能量方面不可置否,但例如微博转发量过亿的现象则是粉丝们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所制造出来的虚假水分流量数据,针对这一现象,共青团中央便在其所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进行发稿,对这一现象进行揭露并及时引导风向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这便可以进行控制引导,既提醒了现象的制造者,也能对社会大众进行及时的引导。这是非常有用且有效的途径,但这一特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的自由发展。而国外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媒体的管控完全依靠市场的发展自我调节。这可能会导致自媒体风气良莠不齐,风向偏执化,却也会使得信息的多样化新奇化。
第二个不同,国外资本主义市场下的自媒体,金钱至上,每个自媒体用户都可以在平台上较轻松申请到赚取酬劳或者广告费的资格。而相对于国内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平台的薪酬机制还不够完善,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国内的自媒体平台有一个独特的方面,便是与便携支付相结合,例如微信、微博。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所无法相媲美的。
2、自媒体的不同区划的分类
在现如今中国自媒体大环境下,不可否认,国内现在最火、热度最高的自媒体便是微信和微博这两项,来自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的官方数据显示,这两项技术所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所承载的用户都均数以亿计。
微博,是一个用户能够实时分享短消息的平台,平台的用户通过关注的功能进行联结。优点就是时新性,所有的消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来。缺点是不严谨性,消息缺乏官方的确认。在分类方面上,微博平台的大V自媒体用户大多分为这几类:类似papi酱这类的搞笑视频博主、类似savi’s的时尚美妆博主、或者搞笑博主、生活博主等等。大多自媒体用户都有一定量的粉丝基础,有很多的流量。所以他们在微博上发一条微博的阅读量多则几百万上亿,少的也有几万几十万,因为微博的关注机制使得这种影响力呈爆炸形增长。根据2016的数据,微博的月活跃人数逼近三亿,而日活跃用户人数也有一亿多。用户的数量多,信息的影响力就能在一传十、十传百的情况下,无限增值,所以这些自媒体用户在互联网微博上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而微博的另一转发功能,可以在之前的增值基础上,实现更进一步的加倍。类比来看,这种一级级的方式传递信息,等到最后的数量就会非常惊人!信息爆炸,积累的信息激增,这种功能的利用使得信息不断爆炸扩散,使得微博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的扩张。
微信,则是腾讯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它起初的用途目的仅是聊天的通讯工具,并带有朋友圈的社交功能,而因为简单便捷的使用方式、低廉的视频通讯费用等等优点使得微信在短时间内便获得了大众的喜爱。来自腾讯公司公布的官方数据,几乎全中国的智慧型手机都覆盖使用了微信,月使用活跃用户已达到八亿多。而不仅仅是在中国,微信还在全世界的两百多个国家都已覆盖。现如今,自媒体在微信的公众号平台上发展,公众号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增长,公众号的账户也已超过了八百万个。所以由此可以发现,微信已经不再是最开始那个简单聊天的“APP”,它的出现,是一场信息交流的革命。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直接进入一个新的层面。通过手机号码作为联结,却摒弃掉通讯时高额的费用。在微信中,短讯信息、通话、视频聊天,一切都变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人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变缩短了,距离变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不管身在何处,只要通过微信,距离瞬间缩短。这是人类通讯事业的革新,是一场巨大的革命进步。而用户群的巨大,也将使微信公众号也渐渐成为自媒体运营发展的广阔平台。
而不只仅仅是微博、微信这两个客户端平台,随着网络氛围中自媒体渐渐成为中坚力量,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以及更加轻松方便的途径来参与到现在的自媒体的革命中,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现在,各式各类的自媒体服务客户端纷纷层出不穷的出现,与此同时自媒体本身的的内容新、猎奇、夺人眼球,非常轻易能够引起网友的注意力,所以本身各种自媒体的客户端平台也同样乐意自身能变为自媒体群体的聚集地,通过自己给自媒体提供传递平台,已达到广告收益或巨大影响权威力。而我国的政府国家机关在这样的形势下同样也在大力实行支持的政策,所以说现在的国内自媒体发展的形势一片大好。
3、自媒体对于整个现实的利弊分析
随着现如今国内形势的一片大好,自媒体在我们国内正在迅猛地发展,而它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所以这种影响的作用也是有利有弊的,随着自媒体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发展,它所承载的功用已经不仅仅只是供消遣娱乐这么简单了,自媒体早已经深深渗透扎根于政治、金融、文明等诸多的领域。比如许多国外的领导人注册开通了微博,来传达表示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关系。而一向严谨的国家机关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是官方微博等来进行文宣工作。这就表明这自媒体传播也在改变着政府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人民的生活方式,来传达政策方案,同样更加方便了政府与人民,也使宣传的传播效果更加事半功倍。又例如在面对天灾人祸的时候,现如今最先第一手发布传播声援是许多自媒体,同时也会有许多灾民群众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呼吁或者自救,还有许许多多的热心群众网民在自媒体平台上祈福平安或声援良性传播,这使得灾区人民得到了无比巨大的心灵鼓舞,带来社会正能量,这都有助于社会的团结进步。这种正能量的形象力使得自媒体的作用变得不可或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安定稳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等等。
自媒体能够带来正能量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也会因为自媒体过分的任意放任、缺乏严格的管理,从而朝着一些不好消极的方向发展,因为自媒体的一大优点便是时新性,而过分强调时效性会导致”反转型新闻”频发,甚至导致网络暴力,常常因为隔着屏幕人便变得肆无忌惮,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批评甚至于辱骂别人,而发展到最严重的便是“人肉搜索”了。人肉搜索,是一种非常早期的网络行为,通过广大网友的发掘,他们透过蛛丝马迹,对当事人进行非常详细的全面调查。通过人肉搜索,当事人全部的私人个人信息将公诸于众。首先这种行为就是违法行为,其次对于事件的当事人是人权的侵犯。就比如著名导演陈凯歌曾经的一部影片《搜索》,这部影片便揭示出就是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可能收集的不周全,却被有目的的不良分子不断恶性传播,看到的眼见却不一定为实,最终导致电影中的主人公日常生活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再加上网民们的疯狂批评,从网络世界中跳脱到了现实生活中来,对现实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从而便造成一次次惨剧。
(三)自媒体未来的发展
1、现如今自媒体素质风气
自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全新不同的。所以对于自媒体的新产生的消极影响也需要去正视。首先,自媒体的特征使得对于自身的管理限制便加大了难度。虽然中国的国情下,国家机关能够进行有效的管制,但是在中国的国情下,人口基数大并且网民的占比多,再加上人人都是传播的中心导致根本无法集中治理,因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传播源。正是这样的情况使得自媒体的虚假谣言一旦传播出去便非常难制止。
而网络普及面的广大,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的受众面年龄层一再的降低,有许许多多的年龄幼小并且三观都还没有建立完全的人群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空间里丰富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过分的拜金主义崇奢主义横行,进击着这部分人群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人类的三观养成建成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熏陶。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自媒体用户本身以及政府机关都要进行重视。自媒体本身应当重视自己的巨大影响力,肩负起自己巨大影响力所承载的责任,对发表的内容要精心斟酌,看其是否真的符合价值观的要求,在未来要使得自媒体整个行业氛围更加严谨准确。国家政府机关也要对媒体市场上层建设管理管控更加严格。只有这样,自媒体在未来才能够朝着更加优良循环的方向发展。
2、在自媒体市场在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自处发展
自媒体的市场相对于之前已经在出现较饱和的状态,数量庞大、内容雷同无新意也都存在着。与此同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竞争,而传统媒体的统治在中国可谓是“根深蒂固”,但现如今传统媒体以往的“第一手新闻”,在微博或者微信的对比下显得微不足道了。依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提出的对各类型媒介传播的存在态度,可以得出两者更应该认清自身的优势,都分别充分发挥出及时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使得各自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特长,繁荣生长,能够分别在各自特长领域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3、自媒体的未来的发展途径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的阶段,我们的时代虽然已不是战争年代环境,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进步自媒体媒介的飞速发展,自媒体的舆论经常占据舆论优势和上风。所以,我们仍然还要继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把报刊作为宣传动员的武器,对于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甚至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一定要自觉抵制,让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和主流报刊,永远占据媒介舆情的主阵地,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始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尤其是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增强政治定力。一直到今天,这一公开而鲜明的政治主张,都在我党的新闻思想中一以贯之、始终不渝。所以,自媒体作为新闻的新型媒介,同样也要跟随党的步伐,坚持党的领导,符合党所需要要求的价值观传递。
综上,自媒体要坚持其本身的特性发挥所长,与此同时更加谨慎对待自己的准确性,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相信这样,自媒体在未来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郭庆光
“自媒体”词条百度百科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李帅 周韵淞 2016年10月31日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王安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张美玲 罗忆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确应对网络事件》·叶皓 2009江苏人民出版社
《自媒体视阈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耿淑 河南大学 教育学原理 2013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思想及新闻理论生成》·郝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8
《“papi 酱”:短视频风口下网红经济第一弹》·杨天伊《中外管理》2016年第4期
谢辞
衷心感谢各位老师能在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现在终于将论文写完,在写作过程中,也有遇到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能够最终完成这篇论文,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悦坦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非常感谢您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也将很难完成这篇论文的写作。
网络直播的兴起与发展探析 第3篇
据艾瑞咨询的调查表明,2015年中国社交网络移动端月度覆盖率人数超过3亿,近期的《中国首份网红经济白皮书》显示,国内的网红数量在100万以上,其中视频直播的网红占35.9%[1]。大众已经逐渐从“后电视网时代”脱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21世纪初电视在大众传媒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观众先后进入了“电视网时代”“多频道切换期”“后电视网时代”。其中,“后电视网时代”的高技术整合实现了窄众聚集的非线性观看,赋予了观众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的控制权,视觉体验上的主动参与权也显著增加。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在“多频道转换期”就意识到电视节目的多样性会促进群体极化,即不同群体的观众消费着根本不同的节目与想法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给观众把内容撒出去[2]。“后电视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对“第二屏幕”的使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混合收视的“多元观看”,其中作为“第二屏幕”的物质载体——移动端,以从属于电视的方式伴随着用户使用,在这个阶段内,用户对于移动端的使用还主要停留在社交媒体的聊天以及查阅邮件。
网络视频直播的兴起则打破了这一固定的收视格局,用户不仅仅从移动端获得网络短视频的观看体验,还改变了电视的主导地位。从前人们使用移动端主要是填补对于电视节目插播广告的黄金时间,而当今各大视频门户网站把网络视频作为抢占用户的主要战场。Wi-Fi全方位覆盖率的增加是Web2.0时代快速向Mobile2.0转型的催化剂,个人用户的不断增长,使“手机”这种“口袋屏幕科技产品”,更应该被视为“口袋电脑”而不是“口袋电话”。UGC(用户生成内容)使大众传媒的话语权赋予全网民时代的每个人,网民数量的激增以及他们迫切表达自己的欲望促进了直播在社交平台的兴起,而直播的物质载体由电视走向了手机,由固定的大屏幕转向了可移便携的小屏幕。网络时代朝着平等、自由、扁平的趋势发展。而在“去中心化”之后人们则在反思媒体人聚集现象等以人为中心的再组织是否会助力网络的“再中心化”,意见领袖构建的新的话语权力中心,让网红经济、社会化专业自媒体成为最新风口[3]。
各大视频网站为求得自身发展纷纷采取内容为王的战略,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原创内容并在其中植入大量广告,如乐视的《太子妃升职记》、爱奇艺的《奇葩说》等。从2016年的网红元年开始,广告主将目光直击直播平台,各大品牌纷纷意识到直播这一平台潜藏巨大的营销价值,与在网剧植入软广告相比,网络视频直播更具有精准性与经济价值。papi酱的首单贴片广告炒到2 200万的高价,张大亦的红人直播在2个小时内将淘宝的成功交易额提高到将近2 000万元。无数的成功案例表明品牌商已经把电商与直播无缝结合,在直播平台上直接完成对商品的购买,实现新的营销模式与营销王国。所以直播的兴起和发展与其背后的经济价值形成闭环,在一定程度上,以直播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形成与品牌营销的金钱涌入是紧密相连的。
2 网络直播平台的特点及思考
中国的网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的文字网红如韩寒、安妮宝贝;第二代的图文网红如奶茶妹妹、犀利哥;第三代的新型网红则个性鲜明,如诙谐幽默的papi酱、游戏主播阿怡,以及常见的淘宝店主雪梨、张大亦等。而网红对于直播平台的运用也是五花八门,不管是明星还是草根,经济实力是否雄厚,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加入到直播当中,并且采用这种直播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就目前来看,网络直播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更高一层对自我实现的迫切欲望。网红将自己的生活在直播平台上展现出来,目的自然是赢得粉丝的围观与评论。所以网红主播们采取浑身解数吸引更多粉丝,直播前就准备好精致的妆容,直播过程中也会表演唱歌跳舞等才艺,希望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与追随。其对应的弊端则是低俗化,由于网络直播平台的低门槛准入,对于普通人变“主播”并无太大限制,很多直播门户网站如花椒、哈你等只需用户拿着身份证拍张照片即可满足条件,并且对于成为主播的设备要求仅仅是一台手机,所以主播们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博取粉丝关注,将裸露自己、黄色笑话等低级的“秀”搬进了直播间,使得部分网络直播平台变成了藏污纳垢的窝点。
二是“直播搭桥,营销唱戏”。越来越多的网红直播是与品牌商联合下的产物,企业发现通过网红直播植入的广告更容易完成商品交易。京东大促销的6月18日,天猫电器城推出了“小二直播”,令众多商家店小二有了自荐自家产品的机会。在中山大涌镇红木家居企业红艺居的淘宝店,最醒目的不是红木家具,而是一位做户外直播的“网红”的头像,这位“网红”就是斗鱼直播上的人气主播阿科,粉丝量达到了100多万。而在阿科的众多直播节目中,不时也会出现红艺居的身影[4]。直播能与经济挂钩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直播所具有的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的特性,这也是首次实现商家、用户、交易平台与品牌在媒介上的无缝对接。对于品牌而言,赞助网红直播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并且在提高交易额的前提下大大增强了品牌知名度。
三是伪“零距离”。直播当年在众多媒体竞争中率先突围的重要原因就是直播的现场临近感。在以往的视频节目中,无论是家庭电视还是可移动的设备,人们对精致包装的带有程式化符号的节目出现审美倦怠。1997年媒体对香港回归、日全食奇观等新闻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广大观众在同一时空分享同一件事,使人们对“第一现场”的参与度得到了满足。现如今,直播的内容由新闻转向生活,从严肃性到娱乐化、生活化,从国家大事转向琐碎日常,这是直播主体“再中心化”的表现。直播中常常给用户一种错觉,即网红通过及时互动给予一种与自己“零距离”的空间体验,社交平台的全面视频化、主播与用户的双向互动,营造出热闹、实时、参与性强的虚拟社区。粉丝与主播聊天、并用现金购买虚拟礼物送给主播从而获得主播注意,而主播通过回答粉丝问题和暧昧性的话语维持粉丝围观。粉丝在网红直播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归属,沉迷于这种“零距离”的假象。这也是直播能获得品牌营销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对应策略及当下思考
随着直播平台的繁荣、主播门槛不设防、以及直播与金钱纽带愈发密切,直播内容出现同质化倾向。各大网红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播出的内容营养价值不高,甚至有的网红直播自己吃饭睡觉的全过程,用户作为受众没有得到正能量的传递或者知识性的良性提高。所以直播平台要想得到长久发展,提高主播素质至关重要,并且增加多类别平台如科普类、体育赛事类、热门歌曲类等。同时,国家应加大部门监管力度,提高准入门槛,严格监管网红直播内容全过程,对于污秽、暴力等内容在第一时间停止并禁止该直播人员再进行任何直播活动。
由于粉丝与主播之间黏性较强,直播的目标受众十分明确,移动端的直播比电视等家庭媒体屏幕窄小,更具有封闭性和私密性。拟态环境化的现象在广大用户身上发生,用户把虚拟媒体中的人和事当作现实环境,并做出反应作用于现实环境身上,如青少年的沉迷于网络,成年人对网红的礼物打赏等超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直播人员作为“意见领袖”,他们的话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所以在直播过程中主播的鼓励能立即促成对商品的交易。把握传播源——直播人员的素质的同时,网民的理性选择也不可忽视,全网民素质的提高是传播平台对于直播内容的“漏网之鱼”最好的防御。
摘要:在智能手机、PC以及移动网络4G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端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以聊天的存在状态附属于电视,网络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使观众由“后电视网时代”脱离,呈现出“再中心化”的趋向。2016年随着“530”网红节的举办也正式进入网红元年,各大网红纷纷入驻直播类应用。大众传媒由“多屏”回到“单屏”,并在移动端上进行观看视频直播、聊天互动、商品营销等一系列活动,使移动端成为大众传媒的“霸主”。文章就网络直播的“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交点展开分析,详细分析了网络直播平台的特点,并对网络平台的发展做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直播,网红,屏幕,营销
参考文献
[1]孟得明.2016中国首份网红经济白皮书发布[EB/OL].[2016-02-21].http://mengdeming.baijia.baidu.com/article/326496.
[2]姚瑶.“视频直播热”下的“冷”思考[J].传媒广角,2016(6):29-30.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4篇
—、城市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
历史学家们认为城市是人口向一定地理空间持续聚集的结果,其形成存在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足够的农业剩余产品为社会精英吸收以支持非农业活动;二是居民形成稳定的交往关系和成熟的社会规范。贝纳沃罗认为城市一开始只不过是扩大的村庄(居民点),当村庄(居民点)持续扩大形成权势中心而统治者又通过权力中心控制更为广阔的地理区域时,城市便成为政治核心。然而剩余产品总是有限的,城市汲取剩余产品时必须形成正当合理的传说,而这种传说的最初形式便是威胁和宗教。考古学证实古埃及、印度、中国、柬埔寨、秘鲁、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国的城市文明都以威慑、宗教影响和封建主义作为基础,而这种威慑和影响力又随着城市的增长而减弱。安东尼·吉登斯恰如其分的指出城市汲取着农村的资源,是“权力的存储器”。
人类早期的城市体系都只是区域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腹地剩余产品,而威慑和宗教影响力也都局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能够传播的范围。城市要形成跨区域的影响力就必须实现权力基础从威慑、宗教到经济贸易体系的转换。中世纪晚期,归功于独特地理和生态环境,多元化、竞争性政治主体以及一致性的宗教力量,欧洲城市获得其他区域不可能具有的机遇,布鲁日、热亚那、威尼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在互通有无的贸易中先后兴起,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中心。商业城市繁荣不仅带来了金钱,也为艺术、政治抱负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它们一方面争先恐后的争夺、维护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在贸易进程中创造出普适性的贸易规范,如合理的定价机制、交易规则、结算买卖、合约履行、银行、信用券等金融安排,更催生适应商业阶层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和集体公共秩序。工业革命的需求、地缘政治竞争和战争等因素使统治者不得不彻底改革政治系统。因此,领土国家在所有形式的政治形态(帝国、城市国家、贵族领地等)脱颖而出。“城市孤立一隅、或是基本孤立,他们对相邻经济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无法从中汲取力量,领土国家将不得不接过它们的任务。” 自此热亚那、威尼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转换到领土经济,而工业革命将伦敦的城市经济进一步整合成国家市场,服从国家权力。城市虽继续作为国际贸易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据点,但城市间直接贸易已为领土国家关系所淹没,经济也必须接受国家的指导,亚当·斯密也在这个阶段写出了服务于国家财富增长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城市为国家接管说明中世纪晚期社会秩序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求,城市虽仍是经济空间的主要载体,但动力源已不在城市而在国家。随着国家建构变化,殖民主义兴起,城市也在帮助殖民主义的进程中迅猛成长。英国等欧洲先进国家通过城市进口咖啡豆、黄麻、棉花、羊毛和各类谷物等原材料进行机器加工;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自身的港口城市出口特定原材料。这一对应关系的结果便是不仅仅是伦敦,圣保罗、加尔各答和布宜诺斯艾利斯都在迅猛成长。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依附学派”认为,外围国家最初的沿海城市是对外依赖的结果,由发达世界引入和强加,世界城市体系自然成为剥削—被剥削、不平等交换、核心外围权力关系的空间表现。工业资本主义成功构建了统一的国际国内市场,核心国家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化对同质化商品和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伴随着美国成为世界霸权,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与伦敦并驾齐驱。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的重要性虽有所上升,但依然保持着对北方国家城市的垂直依赖。
二、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逻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价值增值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灵活累积和后福特的生产方式。虽然跨国公司越来越全球化,信息科技也降低了各类行动上的物理限制,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殊异和细化,正是这种殊异和细化使城市具有了作为联系和接触节点的重要性。约翰·弗里德曼认为城市正取代国家重新成为资本主义的领土基础设施和空间本体。城市在新的经济体制下重新成为全球体系的基础设施和空间本位说明:(1)城市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织节点;(2)国家权威的流散和地方分权使城市获取广泛的自治权力,人们更乐于依托城市而非国家在全球范围的活动;(3)城市和主权适度脱离,一些国家出现整体衰落而城市却令人瞩目的成长。其实,城市作为全球体系本位绝非孤立、零散和抽象的个体所能创造,而是在于外在牵引,这种牵引正是网络创造并赋予了城市在全球层面的崛起的动力。
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对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主导城市(dominant city)的梳理间接说明了城市网络形成深深植根于经济体制变迁。1780—1880年机器化工业发展迅猛,英国拔得头筹。该时期城市远未构成网状关系,财富累积和殖民主义的核心使伦敦率先成为大英帝国政治权力中心和全球主导城市;1880—19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使大规模生产、消费的福特生产方式成为财富源泉,多国公司成为生产关系主要承担者,城市间横向联系逐步加强,纽约作为强大制造业中心崛起;1950年尤其1970年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使财富创造越来越依靠高科技和后福特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分散化和灵活累积特性愈益突出,城市网络完全形成。城市的管理控制能力就必须聚焦金融、会计、法律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比如,东京在服务日本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需求中迅速成长。
nlc202309010836
皮特·泰勒认为城市网络存在三个层次:系统层次,城市嵌入的世界经济是网状的;节点层次,城市间互动创造出等级和结构;次节点层次,作为网络构造者城市内部的跨国企业通过分支机构为顾客提供全球无缝服务。城市网络等级和结构关键在于城市控制性资源所代表的世界控制能力之间的差异,然而这种控制能力又如何衡量呢?有人以属性数据,比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地理面积、跨国公司机构数量、股票交易和专业从业人员规模;还有人依据城市间关系数据,比如航空流量、外资流入、货物贸易等等。无论属性数据还是关系数据表示的都是服务能级和全球联结度。如果把全球主要城市的服务能级数据一定标准全部计算出,将最高值和最低值作为基数,而其他城市分别与这两个基数比较再通过比率的比较,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对全球体系的联结主要分为三类:支配性联结、顺从的联结和中立联结。皮特·泰勒为代表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按照会计、广告、金融和法律的“高阶生产者服务业”计分给城市排名,将世界城市分成Alpha,Beta,Gamma,呈现金字塔形。约翰·弗里德曼认为按照联结经济区域大小城市可分成全球金融节点、多国节点、重要的国家节点、次于国家级的区域性节点,其中联结度可形象描绘从一个点出发的线的密集度。国内专家倪鹏飞以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提炼出了500个城市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序。虽然最新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城市网络金字塔形开始朝着钟形演变,但最顶端的依然是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发达国家城市。城市间互动出现清晰的等级结构说明城市网络已最终形成。
然而,这种等级结构植根的基础依然是世界经济,但如果仅限于世界经济时,城市网络遇到政治和社会,便不得不有所后退,譬如冷战时代的莫斯科被排除在城市网络之外,没有太多跨国企业的华盛顿、布鲁塞尔也不具备体系的重要性,但显然不能否认莫斯科和华盛顿是当时全球最重要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不能否认华盛顿、布鲁塞尔具有相当的全球影响力。为使城市网络更具解释力,已不能将网络构造者局限于跨国企业,皮特·泰勒认为全球体系中的城市网络并不是一个而是数个相互嵌套、相互啮合而成。除了跨国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构成的世界城市网络外还存在国家间城市网络、超国家城市网络和次国家城市网络。国家间城市网络由政府机构特别是首都城市外交圈构造。由于外交代表国家主权而主权一律平等,因此网络结构呈现块状水平分裂;超国家城市网络由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联合国机构构成,由于联合国诸多行动如人道主义援助、工程开发、维和与金融支持的地理分布极为分散,管理和执行却仍位于纽约、日内瓦、巴黎、海牙等城市,自上而下的决策路径和联合国机构官僚等级决定网络结构是强烈的首位城市(Primary city)主导;次国家城市网络由NGO(非政府组织)构造,虽然全球公民社会存在联盟、合作伙伴和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但NGO最关键,他们以城市作为组织和活动据点自下而上寻求对政府政策和公众影响的最大化。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分布并不均匀且高度碎片化,但内罗毕、布鲁塞尔、曼谷、伦敦、新德里、马尼拉等城市呈现明显集中,由此该城市网络结构是并不强烈的首位城市主导。
表一列出城市网络的类型,这四类网络相互嵌套、相互啮合共同构造出全新城市网络政治经济地理学。这里仍存在一个关键过程即这四类网络究竟是如何嵌套、如何啮合的。要破解这一问题,必须引入曼纽尔·卡斯特尔创造的概念——“流动空间”。根据卡斯特尔的解释,“流动空间”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而“流动”、“共享时间”关键在于空间距离的瞬即,而空间距离瞬即不可能依靠铁路、公路、海运等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而只能是航空和信息基础设施。由此,先进基础设施的广泛铺设至关重要。正如道路需承载汽车、货物,先进基础设施需要内容才成为“流动空间”,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首先带来了商品流、资金流、服务流甚至人才流,紧接着政府机构、联合国超国家机构、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先后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和符号流,最终经济流动空间、政治流动空间和社会流动空间被广泛创造。虽然政治流动空间很大程度由核心区域“首位城市”和外交圈自上而下进程所主导,而社会流动空间则为地域广阔的、相互链接的、多层次的个体、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过程所引领,但经济流动空间、政治流动空间和社会流动空间通过先进基础设施的汇流说明世界经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全球治理和公民社会都融入了城市网络。
三、新政治空间的创造逻辑
米歇尔·达文曾经指出,任何网络都有四个维度:结构、资源、规范和社会动态过程,这同样适用于城市网络,而城市网络也通过结构、资源、规范和社会动态过程通过创造出新的政治空间,使全球体系呈现出不同面向。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通过动态过程和规范传播减弱全球体系的无政府性,增强社会性。网络动态过程是网络内部信息和物质的流动性,包括网络内部交流以及网络与外部交流。应用到城市网络上最重要的便是与全球体系的交流。全球体系最核心特征是“无政府状态”,虽然学术界对无政府内涵存在多重解释,但基本同意“缺乏绝对权威来管理主权行为”。现实主义认为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缺乏依靠对象,为安全和独立只能自助,而自助又创造出信任缺乏以及更为严重“安全困境”,由此国际秩序的创造和维持只能依靠均势和力量制衡。然而赫德利·布尔为代表的英国学派认为全球体系虽然是无政府状态但还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不是来自别处而是人内在的群体性。社会性、群体性不仅创造这一共同的原始需求,还塑造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念以及基于利益、价值规范基础上的习俗、道义规则甚至国际制度,由此全球体系不是无政府状态而是无政府社会。无政府社会中城市网络依然不能管理国家行为,更不可能获取超越国家的权威,但“流动空间”内嵌的配套基础设施、有序交往关系和制度安排都极大促进各类行为主体意图相互了解和承诺的可信度,安全困境得到稀释,用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芬·奈语言,全球体系更为浓厚(thick),无政府程度由此降低。而城市往往是有着良好意识的行为主体,既对和平与战争等高级政治议题,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低级政治有着价值判断和诉求,流动空间更内嵌了规范扩散的渠道和能力。城市向下可推动居民内化既有的观念以指导自身行为,向上可动员其嵌入的国家对“适当性准则”支持并接受,向外通过网络将自身行为标准化加以推广,经过一系列运作,来平衡体系内部的规范群以及规范群所掌握的力量分布动态变迁。
nlc202309010836
(二)城市间合作和制度化平台成为全球体系中新的议题,城市网络搭建的政策网络日益成为全球体系的结构之一。城市网络本身的多元化说明城市环境异常复杂,经常受到不同向度甚至相反力的作用,流动空间又使得公共政策的设置、制定、执行和评估与以往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信息瞬息万变,不确定性日益突出;2)诸多政策问题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3)各类组织的自治能力增强,互动和交往愈加频繁,政策干预合法性和力度史无前例的减弱;4)政策关联性日益显著,一个政策往往影响甚至决定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府越来越不可能依靠自身就能实现政策资源的动员,越来越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才能实现问题解决所需的集体行动,这时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各类行动者关系的重要性凸显,或通过协商、或通过讨价还价、或通过博弈来整合各类资源,最终呈现出政策网络态势。一方面网络嵌入到议题,另一方面政策网络又镶嵌到国家制度和全球化环境,由此形成一种双重嵌入,而双重嵌入最终使城市获取三种能力:整合、综合和扩大。整合效应即表明城市围绕某个具体议题可吸引到不同的资源和行为主体,搭建出适宜的政策框架和工具。综合效应即表明议题整合和相关经验的提供。譬如城市相对于国家更容易处理好经济复苏和减排的关系,如低碳城市就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扩大效应即城市的杠杆效应,城市网络赋予城市国内/国际的双重身份,而这种双重身份使城市获取额外政治施展空间和“便宜性”,城市完全可以在母国政府和网络的双重要求中间做出取舍。除此之外,通过有效沟通行为和杠杆效应,城市还能增强国际和全球政治利益的组织能力,譬如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大国一方面通过城市将国家和全球流动空间有效链接,同时又利用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从而获取新的国际战略空间。
(三)城市网络自身构成全球体系新的分析层次,层次政治清晰可见。网络优势并不在于垂直性而在于横向的延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网络对城市编织速度的加快,城市内部各种活动、事件直接暴露于其他城市和全球体系,创造出新型的层次空间。卡斯特尔认为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地方活动主义在全球的兴起,地方也通过技术进行自发的横向链接。地方可以用这种链接执行旧战略,譬如民族主义,也可以延伸出公共外交这样的全新的组织和操作方式。萨斯基亚·萨森指出城市空间确实容纳大量未经正式政治体系过滤的活动——静坐、示威、游行等各种形式——哪些权利或者没有授权的移民、弱势群体、少数族裔、无家可归者甚至恐怖分子、政治派别有选择的在城市政治空间轮番出现。这些活动大致三层:(1)地方性目标,比如环境保护、工厂罢工,但无论环境目标、失业就业还是其他仍或明或暗地来自全球其他地方以及全球类似色彩斗争运动的汇合;(2)国家目标,比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利比亚的黎波里反对卡扎菲示威游行甚至莫斯科发生的反对普京的游行,这些斗争具有明显的国家政治特性,但脱离不了外来体系影响譬如金融危机和外部干涉;(3)体系目标,比如WTO、IMF或者跨国公司,地方行动直接成为全球网络的一部分,同时也没有丧失对地方目标聚焦。需指出的是,“流动空间”塑造的层次政治并不遵循从地方—→国家—→全球体系或者全球体系—→国家—→地方的路径,一些“胆大妄为者”完全可能在几个层次同时操作以追求目标的实现。城市内部各类行为主体也不一定获取具体的权力和物质资源,但确实通过相互依赖获取有效支持,他们植根于具体议题并聚焦于全球网络操作的地方性,使城市不得不嵌入到多层空间治理和制度设置。自此,地方性不但直接具有全球性(globality),还成为全球循环和跨国网络不可脱离的组成部分,地方性的国际管理、组织框架和实践决策越来越多的或参与、或建立、或加强地区和全球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去。
四、结论:多层外交的兴起
城市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全球城市网络创造形成逻辑和内嵌的新政治空间充分说明城市网络在全球体系内部已形成一种自我维持的本体性存在,由此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层次。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并试图将上海、北京塑造成世界城市,现行城市化战略也似乎更多的理解为经济进程、资源配置和地区布局,并未涉及相适应的制度政策调整和政治进程。由此我们必须将城市化的政治性考虑在内。这种政治性既可能是流动空间内嵌的多样化的政策网络、规范创新,也可能是以异常激烈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地缘政治的博弈。对城市精英、居住者和政策制定者等试图自下而上主动链接全球体系的人来说,注重城市网络构造者的多样性,既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跨国公司,提升自身的经济服务能级也不妨适当考虑各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办事处和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信息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作为链接的前提。大外交和多层外交注重公民社会、地方政府和国际体系融合而成的多层舞台以及随之而来的多层博弈,将城市外交和次政府外交提升至外交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不同目标开展收放有序、紧弛有度的公共外交。
(责任编辑:骆小平)
会计兴起与发展论文 第5篇
一、管理会计的尴尬境地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其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既有管理会计本身性质上的原因,也有我们认识应用水平的约束因素。在我国,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管理会计被看作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而其本身则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的管理会计将其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这种认识在本质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就管理会计的本身特点来说,它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具有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和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拥有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便是目前阻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应用方法没有理论依托就很容易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管理会计的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由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而在我国,上述因素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在企业中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著的尴尬境地。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战略管理会计横空出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原为军事术语,指对战争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日趋白热化,使企业为了谋求长期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预测和把握企业发展布局的整体性筹划来理清企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于是“战略”一词便广泛地与经济行为联系起来,一时间,“战略营销”、“战略管理”成了经济发展中的新宠。
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Simmonds,它在**年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弥补和开拓。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这不仅避免了管理会计中大量的复杂计算,而且将着眼点放在企业的长远利益上。当企业的产品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追求长远的发展利益,便代替了追求当期利益最大化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焦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这就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只致力于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内部化倾向,真正将企业置于市场信息之中。
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所在。虽然我国企业还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使大多数企业都树立了面向市场的经营意识,这就为实行注重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效益,还必须重视竞争者的经济信息和发展情况,因此从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过渡成为一种必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如何定位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第6篇
生态旅游是近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开展起来的一项求知、求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我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作 者:娄玉芹 刘凤仙 作者单位:娄玉芹(河南教育学院,法律经济系,河南,郑州,450014)
刘凤仙(焦作工学院,社科系,河南,焦作,454000)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