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生长范文
物候生长范文(精选3篇)
物候生长 第1篇
关键词:石榴,物候期,气象服务指标,陕西西安,临潼区
2006 年西安市临潼区气象局根据上级要求进行石榴生态气候监测, 2013 年临潼区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建设区县之一, 根据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的有关要求, 区气象局在临潼杨家建立了石榴小气候监测站, 结合前期开展的石榴生态监测的资料, 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进一步凝练细化石榴各生长发育期的相关气象条件指标, 使气象更好地服务于石榴生产。
1 石榴生产概况
临潼区石榴资源丰富, 品质优良, 市场前景看好, 是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12 年底, 临潼区石榴种植面积已达8 000 hm2, 年产鲜果35 万t, 收入达21 亿元。临潼区石榴稳定的生产过程, 需要良好的栽培技术指导。气象因素是影响石榴生长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中主要气象灾害有冻害、寒害、干旱、采收期的连阴雨。
2 石榴生长主要物候期
2.1 萌芽期
萌芽是石榴树由休眠转入生长的一个标志, 该期在形态上的标志是鳞片开裂到幼叶展开转色为止。萌芽期的开始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温度、坡向、光照及土壤不同而有差异。萌芽期在生产上的管理任务主要是预防低温寒害。
2.2 开花期
石榴开花期从始花到坐果为止, 约45 d, 生产上主要任务是保花。开花期需要的气象条件是风和日丽, 光照充足, 温度适宜, 在此期的管理任务主要是预防花期连阴雨。
2.3 果实发育期
果实的发育可分为幼果期、硬核期、成熟期3 个主要时期。根据调查, 石榴自开花坐果后, 幼果从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出现第一次迅速生长;6 月下旬至7 月底为一次缓慢生长期;8 月上旬至采收前又有1 次旺盛生长。果实生长期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适宜, 光照充足, 降水充沛。在此期的主要管理任务是预防干旱、果面灼烧和成熟期的连阴雨。
2.4 休眠期
落叶后, 石榴树开始进入休眠期, 休眠期果树并没有停止生命活动。休眠期的主要管理任务是预防石榴冻害。
3 石榴各物候期气象服务与指标
3.1 萌芽期
萌芽是石榴开始生长的标志, 一般温度达10℃以上且≥10℃的积温在100℃以上时开始萌芽。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和农田调查, 石榴萌芽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 (表1) 。
根据临潼区农业气候区划[1], 临潼区≥10 ℃农业界限温度平均初日为4 月1 日 (表2) 。从表2 可看出, 临潼区稳定通过10 ℃的50%的保证率在3 月28 日。根据石榴正常生长年份和受害年份的不同气象资料分析[2]:临潼区石榴寒害的发生时间一般在3 月下旬至4 月中旬。寒害发生的临界温度为3 ℃, 持续时间一般在2 h以上, 在24 h内, 寒害发生的时间一般在4:00—7:00。
根据以上分析, 石榴萌芽期气象服务应从3 月下旬开始, 关注≥10 ℃的积温, 且当≥10 ℃积温超过100 ℃时, 应发布萌芽期气象服务情报。同时当预报最低气温小于3 ℃, 且预计持续时间会超过2 h, 应发布萌芽期寒害农业气象情报。
3.2 开花期
根据生态监测资料, 临潼区石榴开花期在5 月上旬至6月中旬。石榴花期长, 花量大, 质量差异较大, 落花落果严重, 在一般生产园, 坐果率仅为总花的1%~5%。根据调查, 石榴盛花期开始于5 月12 日, 终花于6 月24 日, 整个花期从数量上看, 5 月12—18 日开花数量少, 18—27 日开花数量大, 形成第1 次高峰, 此期以正常花开放为主, 占正常花总数的21.2%;待平稳一段时间后又升至高峰, 此期以退化花为主, 占退化花的80.7%, 以后迅速下降, 至6 月15 日出现第1 次低谷, 于17 日又出现1 次小峰, 此期以长枝开花为主[2]。
3.2.1 温度。根据临潼区气象站1981—2010 年30 年资料, 临潼区石榴开花期平均气温23.1 ℃, 极端最低气温平均为15 ℃左右, 能满足石榴开花期热量需要 (图1) 。
3.2.2 降水。影响石榴开花的关键因子是花期的连阴雨。连阴雨定义为连续5 d及以上出现无日照、任意3 d白天降水量≥0.1 mm的天气过程为一次连阴雨。根据统计, 临潼区1981— 2010 年30 年中春季低温连阴雨出现20 次, 麦收期连阴雨出现7 次 (表3) 。可以看出:临潼区花期连阴雨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1 次, 对石榴生长影响较大。根据以上资料, 临潼花期温度条件适合石榴的生长需要, 花期的连阴雨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因此, 当预报有3 d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做好农业气象情报的发布, 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3,4]。
3.3 果实发育期
据调查, 石榴自开花坐果后, 幼果从5 月下旬至6 月下旬出现1 次迅速生长, 6 月下旬至7 月底为一次缓慢生长期, 8 月上旬至采收前又有1 次旺盛生长。此期温度条件能满足石榴正常生长需要。
3.3.1 温度。根据多年石榴观测, 临潼区石榴果实生长期间温度条件能满足石榴生长需要, 影响石榴生长的是果实膨大期的高温。据调查, 当最高气温超过40 ℃时, 石榴幼果会出现果面灼烧。统计临潼区1981—2010 年最高气温出现情况 (表4) 。可以看出:石榴果实膨大整个发育期6—8 月均会出现≥40 ℃的高温, 因此做好果实膨大期的高温预防很有必要。
3.3.2 降水。 盛花期后1 个月 (7 月25 日至8 月25 日) 左右, 石榴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 土壤水分充足, 不但可以满足果实增大对水分的要求, 有利于根系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 对增强光合作用, 增进果实着色, 提高籽粒品质均有良好作用。此期日需水强度平均值为3.63 mm/d, 比全年日平均需水强度多53%, 此时需水量较多。
根据调查, 6—8 月石榴耗水强度最大, 因为当时正值夏季炎热天气, 水分和养分的消耗量很大, 如遇干旱缺水, 则需及时灌溉, 以保证石榴需水 (图2) 。可以看出, 石榴果实膨大期 (6—8 月) 均不能满足石榴生长需求。
2014 年7 月临潼区出现严重干旱, 全区平均降雨量15.0 mm, 连续高温日数23 d, 园区出现严重缺水。区气象局和石榴协会针对此次干旱进行了联合调查和试验 (表5) 。调查时, 3 个地方的园区全部出现干旱, 斜口韩峪村出现人工摘果保树现象。从表5 可看出, 石榴园区土壤浅层3 个园区变化不大, 因为石榴根系主要集中在70 cm层, 根据调查资料墒情结合园区树体长势可得出, 石榴较适宜生长土壤相对湿度深层下限为50%。
3.3.3 果实成熟期裂果。石榴裂果发生的时期, 在临潼区始于8 月下旬, 集中在9 月上中旬至采收结束。一般头批果先裂, 二批果次之。未成熟的果裂果轻, 成熟的则裂果重。严重裂果出现在持久干旱中突然降水。当降水时, 空气中湿度处于饱和状态, 树体含水量不断上升, 叶片蒸腾极弱, 果面水分也通过外果皮进入果内, 使果内膨压上升。干旱时籽粒仍在增大, 成熟时内含物浓度上升, 亲水性增强, 对果皮有较大的膨压。此时, 与上述膨压协同起来, 形成更大的膨压, 当超出果皮最大承受能力时, 即由薄弱处破裂。这种裂果, 由于树体整体水分上升, 没有蒸腾的损失, 所以裂果集中、数量大、损失惨重。
据观察, 石榴的裂果形式, 以果实中部横向裂开为主, 纵向、斜裂较少, 也有纵、横、斜向混合于一果开裂的。始裂口一般以向阳面为主, 有机械损伤的部位易先裂, 就整个树冠来讲, 外部较内膛为重。可见, 阳光照射而产生的日烧、组织老化、机械损伤、果皮较薄、衰老微裂等都可成为始裂口。
3.4 休眠期
石榴落叶后, 树即进入休眠期, 但休眠期果树并没有停止生命活动。如落叶前积累的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储藏;储藏物质的水解, 使细胞液浓度增加, 呼吸减弱等。在北方产区, 冬季防寒是石榴树休眠期管理的重大任务。石榴生长发育期阶段最低温度变化曲线见图3。
从图3 可看出, 在整个冬季 (12 月至翌年2 月) 均出现过<10 ℃的极端天气, 因此做好冬季小于10 ℃的气温预报也很有必要。
4 结语
影响石榴产量的因素主要是冬春季的冻害、花期连阴雨、果实膨大期的干旱和成熟期的连阴雨。针对关键管理措施给出了预警指标:冬季冻害指标为气温≤10 ℃持续3 d以上;春季寒害指标为春季极端最低气温≤3 ℃, 且持续2 h;石榴果面灼烧指标为气温≥40 ℃;石榴果实膨大期需水指标为深层土壤相对湿度<50%;花期连阴雨和成熟期连阴雨指标为连续3~5 d以上的阴雨天气。以上情况对于多种气象因素同时出现时要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赵静, 贾毅萍, 柏永耀.石榴受冻年份的气候特点[J].山西果树, 2007 (6) :25-26.
[2]赵静, 赵荣, 柏永耀.2011年春季气候对临潼地区石榴生长的影响[J].山西果树, 2012 (1) :32-33.
[3]李宗圈, 王朋磊, 宋乾楹.石榴的特征特性及其在水保造林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7) :41-42.
古代物候知识和物候历 第2篇
我国是物候知识出现得非常早、知识积累得非常丰富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出现物候历,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物候现象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仍旧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 物候知识的积累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华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枯等自然现象,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使成为中华先民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观察和认识的过程中,也就逐渐萌发出物候知识的嫩芽。当然,最初的这些物候知识是与天文、气象等知识掺杂在一起的。
自然界有三个重要的时间周期——年、月、日。太阳的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的规律,给中华先民的极深的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认识了“日”的周期。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个十分明显和意义重大的天象。在长期观察和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以后,人们认识到了“月”的周期。而对“年”的认识,则要比认识“日”、“月”困难得多。但是,这个周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先民们对这一周期的认识,是与对物候现象的长期现象观察紧密相候的。人们正是从草木枯荣、动物迁徙、河冻河开等等的周期现象中,逐步探索到一年的长度。由此,人们便开始按照物候现象来安排生产生活,进入到所谓“花木管时令,鸟鸣知农时”的“物候授时”时代。
人们对物候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先秦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尚书·尧典》记载了鸟兽毛皮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如仲春,鸟兽交配孽生;仲夏,鸟兽肢毛变稀;仲秋毛皮逐渐丰盛;仲冬,鸟兽长出细毛来御寒。《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中较长的一首诗,用八章写了“农夫”一家一年的劳动。诗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如第二章“春扫载阳,有鸣仓庚(黄鹂)”;第3章,“七月鸣(伯劳鸟)”;第4章“四月秀葽(药材远志)”,“五月鸣蜩(蝉)”,第5章“五月斯螽(一种像蝗虫的昆虫)动股,六月莎鸡(纺织娘)振羽”接下来用四句来写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檐下),九月在户(门内),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第6章“六月食郁(郁李,一种野果)及薁(野葡萄)”,“七月烹葵(葵菜)及菽(豆类)”“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可以说,《七月》就是一首最早的有关物候学的诗歌。
每逢一定节气的日子观测和记录物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每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记载物候和天气的传统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也就是按十二个月记载天象、物候和其他政事。如“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意思就是说,初春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夏天那样的天气,风雨不按时来,草木会早干枯,国家就惶恐不安了。这样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对物候的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逐渐趋向系统,形成后世流行的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最早见于汉代《逸周书·时训解》。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约三百六十天,共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人把物候研究引向系统化、定量化的意图。
古代物候观测的第一手资料,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目前所能看到的时间最早、而且又有一定内容的实测记录,是南宋吕祖谦所写的《庚子·辛丑日记》。吕祖谦,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浙江金华人。他在逝世前两年,居家患病期间每天都记日记,内容包括他所留心观察到的物候。日记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初一日到七月二十八日,记有腊梅、樱桃、杏、桃、紫荆、李、海棠、犁、蔷薇、蜀葵、萱草、莲、芙蓉、菊等二十多种植物开花和第一次听到春禽、秋虫鸣叫的时间。这份物候资料非常宝贵,是世界最早的凭实际观测获得的记录。
北宋科学家沈括对于物候与高度、纬度、植物品种、栽培技术的关系都进行了研究,并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下了他的科学见解。他说,由于“地势高下之不同”,在平原地区“三月花者”到了山区则“四月花”。他十分欣赏白居易的名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这指出了物候的“常理”。又说南岭地方的草“凌冬不雕”,而汾河流域的树木“望球先陨”,这是因为“地气之不同”。他分析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的原因是水稻本身的“物性之不同也”。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术也起很大作用。他说由于“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见解,指出提高栽培技术可以使作物早熟增产。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同时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物候材料。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迁注意观察各地物候,批评了当时的历书中所记载的七十二候是抄袭古代的“月令”,早已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适用了。他在《广阳杂记》中说,各地的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岭南之梅十月已开,湖南桃李十二月已烂漫”,因此他建议在“南北诸方”都要详记物候,并且要把这种记录“传之后世”。这样“天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微矣”。意思是说,这样便可以探求大自然的规律了。刘献迁的宝贵意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 物候历
根据物候变化来推测时间、季节,安排生产和生活,这种历法就是物候历。物候历是中华先民最早使用的历法,最初是以世代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着。最早用文字记载物候的资料,目前还难以认定。但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风与四时祭祀关系的记载,反映了殷商人对分至四节及对应物候现象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编制和应用成文的物候历最早的国家。这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物候的著作《夏小正》可以得到证实。
《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虽然《夏小正》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说法不完全相同,但从文字和内容来看,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书,而且包含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夏小正》全书不到四百字,文辞古朴简练。虽然用字不多,但内容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天象和农事。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说明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十分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夏小正》是我国早期为便利农业生产而记下的物候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夏小正》所记物候的具体内容,可以正月为例表述如下:
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响; 鱼陟负冰;囿有见韭;田鼠出;獭献鱼;鹰则为鸠;柳稊;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
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
农纬厥来;农率均田;采芸。
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夏小正》中的正月相当于现在的二月。这时春回大地,按书中所记:
第一段记物候:冬眠的虫苏醒了;大雁向北方飞去;野鸡振翅鸣叫,“呴”的意思是鸣叫;水温上升,鱼从水下向上游动,水面还有薄冰;园子里的韭菜又长出来了;田鼠出穴活动;水獭捕鱼,鱼多的吃不了,竟弃置在水边;鹰变为鸠(鹰和鸠都是候鸟,来去有一定的时期,这时,鹰去鸠来,当时的人们误以为鹰变成鸠了);柳树生出花序;梅、杏和山桃都开花了;缟(一种莎草)已经结实(缇是橘红色,莎草已经生出花序,缟的花序和实相似,当时的人们误以为结实);鸡又开始产卵,桴粥即孵育。
第二段记气象:时而和风春来,虽然还有寒意,却能清融冻土。
第三段记天象:天空又看到鞠星了;黄昏的时候,参宿在南;北斗七星的斗柄向下。
第四段记农事活动:修整耕具,整理疆界,规定一个奴隶要为奴隶主耕多少田;采摘芸菜(供祭祀用)。
以上只是全书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明,远在三千年前,我国的物候观测内容已经很丰富了。而且,记载中物候与农事并列,反映了我国物候知识的发展,从开始起,就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基本沿袭了《夏小正》的体例,而且记载物候的部分也主要来自《夏小正》。汉代出现的《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也都是因为有物候内容而著称的,不过它们和《吕氏春秋》所记载的物候几乎完全相同。
汉代《逸周书·时训解》是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来记述的,这是我国物候历的一个很大的改进。到了公元五世纪的北魏,这种有七十二候的物候历被载入国家的历法之中,以后历代大都如此。
物候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事历,正因为物候在农业生产上能比较确切地起指示作用,所以我国农民千百年来一直喜欢用物候来掌握农时。这从我国古代农书中可以得到证明。农书中讲到耕地、播种等的适宜时间,一般都以自然界的物候为准。例如,西汉著名的农书《汜胜之书》,记载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时说,对“轻土弱土”(轻松的土地)要在“杏始华荣”(杏花开始繁盛)的时候耕一遍,看到“杏花落”的时候再耕一遍;记豆类的播种时间说,大豆在“三月榆荚时”(榆树结翅果的时候)有雨可在高地上种,小豆则应该在“椹黑时”(桑椹熟到发黑的时候)有雨中下。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讲种谷(粟),首先要掌握“天时”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就“劳而无获”了。因此,他十分重视农时,常把作物播种的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期。如种谷,在“杨生种者为上时”,“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但不能晚于“枣叶生桑花落”的时候,那是“下时”。其他古农书中,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有关于物候的记述。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王祯的《农书》中,独创性的绘制了一张《授时指掌治法之图》,把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他把“农家月令”的要点全部集中在一张图中,明确、方便、非常实用。他的首创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
三、 物候历的广泛使用
紫叶矮樱生长发育及物候观测初报 第3篇
关键词:紫叶矮樱,生长发育,物候观测
紫叶矮樱紫叶矮樱 (Prunus X cistenenaPissardhh’) 为蔷薇科李属, 是紫叶李与矮樱的杂交品种[1]。紫叶矮樱具有叶色鲜红亮丽、极具观赏性、枝条萌发力强、耐寒、耐旱, 在宁夏以色斑、色带、色块的形式广泛应用于银川、鄂尔多斯、西宁、乌鲁木齐等西北大中型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 成为近几年西北园林彩叶树种的一颗奇葩, 目前苗木供不应求。
1 紫叶矮樱的形态特征
紫叶矮樱为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成年树均高1.8~2.5m, 冠幅可达1.5~2.8 m, 枝条幼时紫褐色, 老枝有皮孔。单叶互生, 叶长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 长4~8cm, 先端渐尖, 叶紫红色或深紫红色, 叶缘有不整齐的细钝齿。花单生, 中等偏小, 淡粉红色, 花瓣5片, 微香, 繁密, 花期4月中旬~5月。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1.1 调查地点概况:
观测地点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 海拔高度1 109m, 春季升温快, 平均气温在10℃左右;夏季气温较稳定, 平均气温在22℃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6.7℃;秋季降温较快, 平均气温8~9℃之间;冬季气温持续寒冷, 平均气温在-9~-6℃之间, 极端最低温度曾达到-27.7℃。苗圃占地120公顷, 土壤为灌淤草甸土, 定植株行距2040cm。
2.1.2 调查地点土壤情况:
土壤为粉 (砂) 壤土, 土壤肥力偏低, PH值为8.35, 有机质9.28g/kg, 速效氮59mg/kg, 速效磷6.1mg/kg, 速效钾88mg/kg。
2.2 方法
在宁夏银川贺兰县金贵镇,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9~15株小区, 3次重复。
调查区试点的气候、土壤条件, 进行区试品种生长量、物候的观测及苗木管理的记载。
选定11m2大田中, 对苗木进行定期、定株观测, 从2010年4月20日开始观测, 每隔10天观测一次, 观测内容为株高、冠幅、分支, 新稍长、生长表现等, 观测时间从2010年3月~2011年9月。
3 结果及分析
3.1 生长量观测
3.1.1 生长量观测表
观测表明:金贵基地试验区域从4月15日进行嫁接紫叶矮樱, 嫁接后紫叶矮樱芽在7天左右迅速膨大、展叶, 紫叶矮樱在5月10日~6月20日进入缓慢增长期, 在6月20日~30日之间生长速度快, 此时温差较低, 平均最低温16.7℃, 平均最高温29.1℃, 苗木生长迅速, 达到生长最高峰, 达到27.2cm, 但分支较少, 在7月10日~30日, 生长势开始下降, 进入8月10日后生长势急剧下降。
3.2 苗木物候期观测
金贵基地试验区域从4月15日紫叶矮樱开始萌动, 芽开始膨大, 萌动期需要5天时间, 进入展叶期需要10天时间, 展叶盛期为5月1~10日, 5月10日后伴随着气温、地温的上升, 逐渐进入生长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后生长急剧减缓, 10月20日后气温下降, 叶片衰老, 下部叶片开始大量脱落, 11月10日达到落叶末期。
4 初步结论
根据紫叶矮樱的生长发育情况, 6~7月应加强苗圃地的田间管理, 控制浇水次数, 依据苗木情况增施氮、磷、钾肥, 在8、9月生长明显减缓, 应控制浇水次数, 防止苗木徒长及烂根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吉立.低温对四种彩叶树种生理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9 (01) .
[2]韩旭莉.浅谈北方地区紫叶矮樱的嫁接繁殖[J].科学之友, 2010 (03) :158-159.
[3]周艳芳, 刘强等.金盏花生长发育规律及特征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1) :9944-9945.
物候生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