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反思
《亡羊补牢》反思(精选14篇)
《亡羊补牢》反思 第1篇
《亡羊补牢》 反思
叶磊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让他们连起来试着解释这个成语。有的小朋友就发现解释不通,并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然后我抓住“亡”,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分别为什么?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最后我结合《亡羊补牢》的寓言道理,让学生谈谈,如果守株待兔中的种田人知道这样的道理,他会怎么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亡羊补牢》反思 第2篇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小结:寓言即通过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物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接下来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亡羊补牢》的视频,让学生从中找出答案。这样学生很快地就明确了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学生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课文。我通过提问;养羊人在放羊时发现了什么?羊为什么少了呢?丢了羊后,街坊劝养羊人做什么?养羊人是怎么说呢?又是怎么做的?我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出答案。我在通过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故事的脉络。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养羊人后悔心理的时候,抓住“不该不”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当学生换成“应该”一词以后,又让学生把换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哪句放在文中更合适。这一训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在表达意思上的区别,既进行了句式对比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品悟。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有表情地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默读理解故事内容;老师范读,学生练读抓住重点词句;最后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图,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复述故事。通过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寓言中含着的意思,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A层的学生复述故事,B层的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C层的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第3篇
《亡羊补牢》选自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聋哑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聋哑学生已经适应了寓言故事,课堂表现良好。每个活动聋哑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聋哑学生学会了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
[设计思路]
聋哑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聋哑学生的发展,让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师与聋哑学生的交往互动,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聋哑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引导聋哑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感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起了什么?
生:坐井观天、拔苗助长、自相矛盾。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略)
师: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解题“寓言”
“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二、初读解题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生:1“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2“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3.看了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们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亡羊(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那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请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出示句子:
(3)读懂:
(4)思考:
(5)演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来演示。看了他们的演示,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6)归纳:
(7)小结:
(8)想象: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两只羊后,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愿展开你们的想象。
2.补牢(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说明(出示挂图):
(3)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师板书:后悔赶快堵)
(4)演示:指名学生演示这个片段,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养羊人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小结:
3.体会寓意:
4.讲故事、说成语:
四、明理
1.同学们,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你的感想。
3.小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拓展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板书:为时不晚)
六、总结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聋哑学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扎实进行,即使聋哑学生不能理解,也一步步地引导聋哑学生,让聋哑学生发现答案。
亡羊补牢新编 第4篇
有一天,羊圈破了一个洞,邻居赵大爷看见了,就提醒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吧,不然羊会被狼叼走的。”
张三摇摇头,说:“就是一个小窟窿,没关系的,过几天再修吧。”
赵大爷摇摇头,走开了。
结果,一只羊当晚就被狼叼走了。张三发现后,不禁伤心地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赵大爷,赵大爷又劝他修羊圈:“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还不赶快把羊圈修一修!”
张三抹了一下眼泪,说:“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哦!”赵大爷见劝不动张三,就又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张三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自责道:“我为啥不听赵大爷的劝告呢?”
赵大爷笑道:“这下后悔了吧?还犹豫什么啊,赶快修羊圈吧!”
“可是我没有材料呀!除非把羊圈全拆了,用旧围栏重新围一个小的。我估算了一下,这些材料只能围10米长的围栏,也就是周长是10米。那我把它围成正方形吧,长、宽都是2.5米,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
赵大爷一听这话,就走开了。这时张三的小伙伴李四、王五来了。
李四听见了张三的话,就建议说:“张三,我看你还不如围成圆形哩!相同周长,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围成圆形是最佳方案。”
张三说:“我来算算,看围成圆形的面积有多大。先求圆的半径,10÷3.14÷2≈1.59(米),再算面积,1.592×3.14≈7.94(平方米),比围成正方形大了约1.69平方米呢。”
★知识点链接:圆的周长=2×圆周率×半径();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2)。
“羊圈围成圆形的工程较难,再说也大不了多少呀,我看你还是围成长方形吧!面积可以比围成正方形大一倍呢。”王五胸有成竹地说。
李四不服气地说:“喂,你瞎说什么呀,相同周长,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小,老师早就说过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呀!”
王五笑咪咪地说:“先听我说嘛。看,旁边不是有一条小河吗?”
“小河?这和围羊圈有什么关系呢?”李四疑惑地问道。过了一会儿,他才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张三,你就照王五说的围吧!”
正说着,赵大爷抱着材料来了,对他们说:“你们的方法虽好,但天已经晚了,今天根本围不好,夜里狼又要来叼羊了。张三,还是赶快把羊圈修好再说吧!要围新羊圈,明天你再弄。”
大家想想也对,就一起帮忙修起羊圈来。从此以后,羊再没丢过。张三感慨地说:“羊丢失了再补羊圈,还不算晚。这样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别人的好言相劝,千万别当耳旁风啊!”赵大爷听了这话,高兴地点了点头。
亲爱的小读者,你知道吗?同样是10米长的围栏,把河面当作一条长边,可以围成长5米、宽2.5米的长方形,那么面积就是5×2.5=12.5(平方米),面积可以比围成正方形大一倍哦。
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第5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三大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习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同桌之间读,还是跟老师合作读,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第6篇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习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习。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习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亡羊补牢》 教学反思 第7篇
《亡羊补牢》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习说话”的.环节,高度重视字词教学,因为这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讲“应该”这个词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理解 词义,让学生说句子练习进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另外,还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寓意的理 解,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成语故事,指导学生处理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罗飞7
《亡羊补牢》新编 第8篇
半bàn夜yè十shí二èr点diǎn,绵mián羊yánɡ们men的de会huì议yì开kāi始shǐ了le,先xiān是shì一yì只zhī最zuì老lǎo的de羊yánɡ发fā言yán:“同tónɡ胞bāo们men,主zhǔ人rén也yě太tài不bú负fù责zé任rèn了le!我wǒ们men这zhè么me多duō羊yánɡ都dōu死sǐ在zài了le狼lánɡ的de口kǒu中zhōnɡ,他tā都dōu不bù修xiū理lǐ羊yánɡ圈juàn。我wǒ们men干ɡān脆cuì集jí体tǐ逃táo跑pǎo吧bɑ!”这zhè时shí,有yǒu母mǔ羊yánɡ提tí出chū了le异yì议yì:“可kě是shì我wǒ怀huái着zhe孕yùn呢ne,再zài说shuō了le,小xiǎo羊yánɡ羔ɡāo怎zěn么me办bàn?我wǒ们men可kě不bù能nénɡ眼yǎn睁zhēnɡ睁zhēnɡ地de看kàn着zhe他tā们men累lèi死sǐ在zài路lù上shɑnɡ啊ɑ!”经jīnɡ过ɡuò商shānɡ议yì,他tā们men想xiǎnɡ了le个ɡe好hǎo办bàn法fǎ。于yú是shì,有yǒu几jǐ只zhī羊yánɡ叼diāo来lái了le几jǐ个ɡe大dà脸liǎn盆pén,他tā们men把bǎ小xiǎo羊yánɡ羔ɡāo放fànɡ到dào里lǐ面miàn,另lìnɡ两liǎnɡ只zhī羊yánɡ各ɡè自zì叼diāo了le一yì捆kǔn绳shénɡ子zi。他tā们men先xiān把bǎ脸liǎn盆pén放fànɡ到dào了le最zuì壮zhuànɡ的de羊yánɡ身shēn上shɑnɡ,然rán后hòu就jiù用yònɡ绳shénɡ子zi把bǎ脸liǎn盆pén绑bǎnɡ上shɑnɡ。做zuò好hǎo这zhè一yí切qiè,他tā们men从cónɡ那nà个ɡe破pò了le的de洞dònɡ口kǒu钻zuān出chū来lɑi,几jǐ只zhī领lǐnɡ头tóu羊yánɡ在zài周zhōu围wéi找zhǎo了le些xiē青qīnɡ草cǎo、草cǎo籽zǐ,就jiù启qǐ程chénɡ了le。
走zǒu到dào半bàn路lù,一yì只zhī羊yánɡ的de脚jiǎo扭niǔ了le,几jǐ只zhī羊yánɡ叼diāo来lái了le草cǎo药yào,敷fū在zài那nà只zhī羊yánɡ的de脚jiǎo上shɑnɡ。刚ɡānɡ敷fū好hǎo,又yòu有yǒu羊yánɡ受shòu伤shānɡ了le……领lǐnɡ头tóu羊yánɡ发fā现xiàn,集jí体tǐ出chū走zǒu,绵mián羊yánɡ们men难nán以yǐ避bì免miǎn会huì受shòu到dào些xiē伤shānɡ害hài,于yú是shì又yòu领lǐnɡ着zhe大dà家jiā回huí到dào了le羊yánɡ圈juàn。
主zhǔ人rén被bèi绵mián羊yánɡ的de出chū走zǒu震zhèn住zhù了le,他tā一yí刻kè也yě不bù敢ɡǎn耽dān误wù,拿ná来lái工ɡōnɡ具jù修xiū好hǎo了le羊yánɡ圈juàn。从cónɡ此cǐ,绵mián羊yánɡ们men过ɡuò上shɑnɡ了le安ān安ān稳wěn稳wěn的de生shēnɡ活huó。
《亡羊补牢》课后反思 第9篇
《亡羊补牢》设计稿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教师小结:寓言即通过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物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边读书边看图,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认读,在此要强调多音字,轻声。(2)指导书写“隆”“叼”。(3)汇报读懂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亡”“牢” “亡羊补牢”的意思,等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在自学环节,给学生留得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的学生只忙于查字典,读书的次数极少。看来课堂上让学生查字典,时间还是很紧,我考虑觉得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查字典是否好些。
2、在验收自学成果时,老师急于课堂程序的进行,有些问题还有包办的现象。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有的学生说“亡”是丢失的意思时,老师应该趁机让学生再读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侧面给出答案。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如汇报寓言内容时,可多找两个学生说说。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第10篇
本学期我校教研活动由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我选择了语文三下教材第九课《寓言两则》的其中之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比较短,所以安排了一课时完成。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课题的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习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生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习。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习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几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繁琐,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3.在学生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习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寓意(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是,学习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然后又学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头来学习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对话„„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第11篇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一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 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 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 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 程的理念。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二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习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三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 了致关的 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 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 方 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 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 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 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 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李明 第12篇
永安完小
李
明
在教学人教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亡羊补牢》前,自我感觉这则故事比较难教,因为生字不多,这个故事学生大多都从课外书中已知晓,所以老师教的时候他们并不一定会认真的去听。可能会知其然而不知其的以然。所以在准备时我对这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定为: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导入的跨越
一上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引出《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学生由此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思维随之活跃起来。有的同学不由主的开始给同伴们讲述这个故事,根本不听老师的。好一阵教室里才安静下来,我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则什么故事?”“寓言故事”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那什么是寓言呢?”我的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趁热打铁:“看来同学们对这则故事确实比较熟悉,但还有更多的这则故事里同学们还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老师今天要和你们一起来攻克的,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这则故事怎么样?”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求知欲,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学习的升华
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讲故事”的环节,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边讲边说自己的感受。部份同学还边提示同学们那个字不好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内容。另外,还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成语故事,指导学生处理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三、讲和读的比较
在讲了几遍这则故事后,我们便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培养语感,形成朗读能力,比较讲与读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默读理解故事内容;老师范读,学生练读抓住重点词句;最后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图,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本认为万无一失的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2、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条理清楚地叙述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做得越来越好,遗憾越来越少!
《亡羊补牢》反思 第1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解释寓言的意思。
2、学生齐读课题。
3、引出课题《亡羊补牢》,用“亡”和“牢”分别组词,质疑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2)强调字音和字形要点。(3)理解“街坊”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羊是怎样丢的呢?丢了几次?
2、学生反馈。
3、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出示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5、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A、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B、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1)去掉“赶快”可以吗?
2)讨论:养羊人现在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6、回顾课题,正确理解亡、牢的意思。
7、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谈感情
1、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将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板书:
亡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未 羊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时 补
结果
再也没丢
未 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晚
《亡羊补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解释寓言的意思。
2、学生齐读课题。
3、引出课题《亡羊补牢》,用“亡”和“牢”分别组词,质疑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2)强调字音和字形要点。(3)理解“街坊”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丢羊人为很么丢了羊?丢了几次?
2、学生反馈。
3、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出示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5、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A、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B、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1)去掉“赶快”可以吗?
2)讨论:养羊人现在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6、回顾课题,正确理解亡、牢的意思。
7、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谈感情
1、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将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四、说板书
板书:
亡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未 羊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时 补
结果
再也没丢
未
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晚
本节课的板书,既概括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体现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的寓意。形象直观,条理清晰,既辅助了教学,又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考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亡羊补牢》反思 第14篇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突然意识到推荐“问题作文”的这一环节存在着问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调整。这得先从一节课开始说起。
由于同年段同学科的同事身体有恙,我便有机会去代了她一个班的课程,这个班的学生之前偶有耳闻,但并不十分了解。由于已经进入中考倒计时的个位数了。我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决定拿专门的一节课讲一讲有关答题卡规范答题的问题。
这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挺不错的。市质检语文平均分约120分。但是我在对他们的答题卡做分析时,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强调,将会影响学生中考的最终成绩。上一届才有学生因答题卡吃了大亏,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答题卡上哪些问题会吃亏。我决定从本班学生的三次答题卡中选问题比较典型的几份,在上课时匿名展示。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习惯在班上匿名展示学生作业上的毛病,也不曾觉得或出现过问题。但是,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当我展示到快结束时,我的余光发现其中的一个男生趴在座位上,用书盖着头,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做错了,哪怕这样做的效果确实不错。
下课后,我本想找那个学生聊聊,结果这个学生一下课就跑出教室了。我对这个学生不熟悉,只知道他不爱讲话。不得已,我向班主任了解,班主任也向我分析该学生一直以来都很内向,不擅言辞甚而有点孤僻,家长也是类似的性格,其父还曾因交班费的问题到学校找老师理论。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闯了祸。如果这个学生抗挫能力差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一时想不通而做了什么傻事的话,我怎么担待得起啊?本来想和家长沟通一下,又怕自己太小题大做。于是惴惴不安地度过了一天。第二天上课,看到他仍低头窝在自己的座位上时,我那悬着的心才最终放下。
或许,你们会笑话我的胆小怕事,但你要知道,近几年,因为学生被老师批评而做傻事,导致学生家长到学校来闹事甚至殴打老师的事件不在少数。
看来,以后无论在研究哪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把学生的心理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此,我对自己爱拿学生的作业当反例的工作习惯进行了反思,而针对作文推荐课,我对“推荐问题作文”这一环节进行了调整。
问题作文可以是从网络上下载的相类的病文,也可以是我自己写的下水文,还可以拿我以前毕业的学生的作文。可以换班展示,也可以我自己再抄写一遍,把体现学生身份的字眼删去或改掉。但私下要先征求学生的同意,问学生是否介意作为反例,并强调我的目的是为了同学们共同成长,并不是想让谁出丑。
《亡羊补牢》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