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精选12篇)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1篇

关键词:网路流行语,亚文化,屌丝,权力,人格

当今大街小巷的人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听过或说过一些在网络上风风火火的语言。给力, HOLD住, 囧, 雷, 我倒, 我勒个去等词语。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元芳, 此事你怎么看等句子。这些词句不光在网络的微博、博客、贴吧、新闻报道、娱乐节目, 甚至也如长了翅膀似的也飞到现实中的报纸、杂志。这些网络流行语形成了网络亚文化。

如今, 网络流行语快速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语言大规模地席卷我们的生活。每年甚至每月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流行语, 仿佛有专门的制造部队一样。这样我们被这些经过改造的、包含特殊含义的流行语连续不断的炮轰, 长期下去, 跟温水煮青蛙一样, 我们处于被动的状态, 逐渐失去判断力和警惕的眼光, 一些低俗甚至侮辱人格尊严的词汇也广受欢迎。

一、屌丝:草根狂欢的背后

屌丝, 从去年李毅吧的传播至今仍有无数人在使用, 甚至正规的报纸也出现了。屌丝是男性生殖器官上的毛, 是带有贬义性质的称呼, 也是不文雅的, 带有明显的低俗色彩, 但是现在很多青年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地自称, 这不得不引起的深思。或许有大多数青年不知道到底为何屌丝, 只是听到身边有人这样说罢了, 然后进行了毫无意识的复制, 能够自嘲似地说“我是一枚小屌丝”。也有明知屌丝的真实状态而清醒自称的。那些愿意自称屌丝的人, 因为他们认为屌丝的境况与自身的处境有一定的吻合, 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中国自古就有从众心理, 就算知道屌丝是带有侮辱性的, 也会跟随大众的步伐。总之自称屌丝一面能实现自我表达的欲望, 一面又能站到大众的队伍。这种站队思想能带个体进入集体生活, 个体生活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他们处于某种焦虑的情绪里, 让个体焦虑变成集体焦虑, 仿佛这种集体焦虑可以减少孤独和痛苦似的。

1. 语言的权力。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 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像这样的野心家不只他一个, 周围如狼似虎的眼光里, 想把人们一个个装进自己语言思想的口袋里, 然后像上帝一样控制我们。网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低的门槛, 这里鱼龙混杂, 网络的虚拟性也是一种屏障, 隐姓埋名的方式更使其肆无忌惮地兜售语言垃圾, 他们懂得掌控语言的权力。而语言本身就有权力的元素。一系列的语言能够构成庞大的权力机构。语言能控制人的思想, 从而主宰人的行为, 能够把人变成至高无上的王者, 也能变成唯唯诺诺的奴仆。语言附带的价值观更是有致命的毒性, 使我们的灵魂产生疾病。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膨胀的网络事件里。有伸张正义的, 但也有恶毒攻击的。这个平台有极强的扩散力和爆发力, 能够转眼间引起所有人的关注。360和腾讯大战, 京东和苏宁的价格大战等类似的网络事件, 在这样或那样的意图里, 我们总是那个被愚弄的对象。网络语言的媚俗化也是我们所要警惕的。这种娱乐性能够麻木虚弱的灵魂, 能使脆弱的心灵一点一点坍塌, 变成行尸走肉的模样。所以我们要理性地面对网络流行语建构的亚文化。

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 建立独立的人格。

假如某个人对某种事物无限地信任, 但他的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他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 而是别人灌输的结果, 那我们就不能把这种信任叫做理性信任。实现理性信任的前提就是应有属于自己的人格。什么是人格呢?弗洛姆说所谓人格, 指的是人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 真正构成一个人特征的, 从而使个人和他人区别开来的各种心里特质的总和。我们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 就会对外在事物多一份自我的思考, 而不会人云亦云, 不会被某些大众化的情绪所控制。若是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存在的空间, 那么媚俗化这种疾病就不会让人染上。

2. 超越时代。

莱布尼兹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切可能的时代当中最好的时代。不管这是自我安慰, 还是真的具有真理性, 这是我们人类无法验证的, 因为我们脆弱的身体只能生活在一个时代, 这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可是尼采说了:人生若不从时代的枷锁中解放, 活着也只是在呼吸而已, 丝毫不具意义。我们生活在喧嚣的时代里, 这无法选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一点:那就是在这种狂欢化的喧哗里听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我们可以保持沉默, 因为沉默也是一种语言, 但是任何人或机构、政府等都不能让我们个体患上失语症, 被迫成为一个可悲的哑巴。

我们或选择随波逐流, 这是最容易苟延残喘活着的方式。我们或选择逆流而上, 绽放生命的美丽, 盛开思想的花朵。真正实现莎士比亚说人类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 拥有自己的语言思维, 正是这种多样性才组成五彩缤纷的思想火花, 这种火花才能着亮文化的天空, 使之成为是世代相传的文化。

三、结语

文化不仅反映了人们共同的生活习惯、道德标准和集体表象, 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行为和语言的限制。并不是说文化有高低之分, 只是这种文化的限制性能够塑造一个民族。在任何国家任何状况之下都有一定的规范制约, 而文化形成的制约是不可避免、无法逃脱的。但是在网络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当中的消极因素, 用网络流行语言的传播渠道进行扩展性的影响, 已经违背了一定的底线。我们都应该警惕这种语言形成的亚文化。

在英国, 人们是这样评价《金枝》的作者弗雷泽:将来我们的后代评价我们这一代的工作时, 只要开出弗雷泽的著作目录来, 就足以驳回关于我们无能的指责。我认为这既是对弗雷泽的最大赞美, 也敲响我们现在这代人的警钟:在肤浅的网络世界里自娱自乐的我们, 在跟随大众的网络步伐中洋洋得意的我们, 缺乏判断力和反思能力、随波逐流的我们, 这样的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文化痕迹, 若我们继续这样下去, 堕落的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 还会是整个民族。

参考文献

[1][美]艾.弗洛姆李健鸣译《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2篇

摘要: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的僭越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网络流行语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这种网络流行语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实现了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宣扬、对个性文化的宣泄,构成了对大众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肇始及热化

网络流行语言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就有所关注。早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就出版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一书,收录了诸如“美眉”、“版猪”等1305条网络热词和新词,曾经在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争议。如果说在20网络热词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新现象的话,在今天,特别是自以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内容和特色,被大量地复制、模仿和,这些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民的智慧和其当下的思想和心态,在网民中有极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能够普遍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些特定人群的心声。

简单概括而言,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语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更得益于日渐提升的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网民的人数。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28.9%。大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涌入网络媒体,在把互联网当做信息获取平台的同时,也将网络媒体当成一个个性展示和心理情感抒发的平台。正如覃晓燕所说,这种文化“更多代表的是草根文化或平民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质疑与反思。它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①。

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的网络再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大众文化的特征之外,又具备自己专属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专注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所以从传播的主体而言,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理念为核心的自我中心性,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而这些流行语一般都是“一鸣惊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传播的引导价值;这些流行语言诞生之时,创造者和传播者往往求新、求异,更注重眼球的吸引力和语言表达后的影响力;这些流行语言反映出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求炫、求奇的文化影响心理。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大众文化,又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改造。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对精英文化的另类诠释,更使得精英文化背离了其最初的意愿,向着搞笑、“雷人”、夸张的方向过渡。因此,网络流行语言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主流偏离性。

网络流行语将普通语意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是名言,进行了网络化的加工,变成一种具有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感情抒发价值和消遣娱乐价值的精辟语言,实现了在网络语境中对传统语言的再造。而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甚至一些“高深”的术语等精英文化,经过网络的普及和流行化的再造后,逐渐增添了娱乐、狂欢和调侃的味道,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和普适化,而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从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成为一道风景、一种特色。

一个特定的网络流行语从它的诞生到传播过程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的过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两个过程,而最终的发展方向,则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冲突、融合和汇流。网络媒介的开放性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由文化对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级意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展现了受众话语权的提升,处于被支配地位避开受压制性的权力,使用商品文化的材料和资源并颠倒其功能,这一抵抗方式实现了网络自我身份的建构,同时这种文化比精英文化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的模仿性。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过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为大众所接受与消费的一种文化”。②大众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母体,是因为传播语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网络平台的再现与移植。这从网络流行语的语意构成上可以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大众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对大众的依赖性和价值共享性”。③网络流行语保留了大众文化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进行了质的延伸和量的扩展,使其六个基本属性有了更鲜活的体现。

“寂寞党”的案例考察

关于最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浅思 第3篇

【关键词】网络 流行语 囧 雷人 山寨

网络文化,根植于平民丰饶的文化土壤,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媒介,具有大众性、补偿性、极端性等特征,如今,它正以绝对的优势“入驻”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的。本文从最新流行的网络语言入手,对该种文化现象做一定的阐释及浅思。

笔者综合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工具的统计结果,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选取了如下3个具有代表性的字、词进行分析。

一、囧

囧,读音jiǒng,古同“冏”。

《汉语大字典》中记载:《说文》:“窗牖丽廔闿明,象形。读若犷。贾侍中说读与明同”。段玉裁注:“丽廔双声,读如离娄,谓交疏玲珑也。闿明,谓开明也。”王筠释例:“此字之形与囱相似,皆是外匡內櫺,而不得与囱同为象形者,取意于丽廔闿明也。”

《玉篇·囧部》:“囧,大明也。”《广韵·梗韵》:“囧,光也。彰也。”《篇海类编·人事类口部》:“囧,或作冏”。北齐佚名《临淮王造像碑》:“妙质则囧若珠明,瓌资则朗尤玉莹。”《文选·江淹〈离体诗三十首·张廷尉杂述〉》:“囧囧秋月明,凭轩泳尧老。”李善注引《仓颉篇》:“囧,大明也。”

可见,该字的古义为“光明”。然而,当该字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大字典里,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极为窘迫的心情或情形。该字的流行发展至2008年末,已呈疯狂趋势,甚至有人将之喻为“21世纪最牛的汉字”。有人研究它的不同输入法,有人考证它的多重古义,百度贴吧里创建的“囧吧”,跟帖的有3万多个,众多网民引用此字给空间、博客命名。更有甚者,将之视为绝妙商机,开“囧”字奶茶店、咖啡厅。我们通过网络新闻可获知:“囧”奶茶店生意火爆,“囧视频”点击过万……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囧”字,一开始无论是从读音还是从字义上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生僻字能在现实和虚拟的空间里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呢?我想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及文化属性问题。

从《说文》中可知,该字的构字法为象形。不难想象,外面的“口”相当于窗户,“八”和“口”好比窗户的雕花和结构。窗象征着光明,“囧”引申而来就成了光明的意思。非常有趣的是,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也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运用“象形”,只不过融入了现代视角。他们将“口”想象成人的一张脸,“八”相当于因郁闷而下垂的愁苦的眉毛,“口”相当于因惊愕或无奈、慌张而张大的嘴巴。这样,“愁眉苦脸”的表情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且,“囧”谐音“窘”,巧妙地达到了音、形、义的统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众所接受的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发明创造,而是从古老的汉字中开掘出了新的情趣、意味。其中所共有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让汉字文化的魅力再一次焕发出璀璨光芒。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的不断丰富,古今文明的巧妙融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能遇此“宠幸”,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契机,才能应运而生。

二、雷

雷,音léi,是一种自然现象,本义是指云层放电时所发出的声响。

网义是指受到惊吓、震惊,多指一些出乎意外的,超出想象范围的情况。现代汉语中的“如雷贯耳”“晴空霹雳”等基本指一些令人震撼、惊奇的重大情境。“雷”的网义虽然与其原义项有相通之处,但其情感强度有所减弱,形容范围更加丰富。

总体说来,“雷”并无鲜明的情感指向,用于表达戏剧性的或无奈的、尴尬的场合,形容“一切尽在不言中”,制造出“爆冷”效果。

关于“雷”说法的出处有很多,有人说是出自温州方言,有人认为源自闽南语,都各持理据。“雷”符合现代人的用语准则,即对事物的评价更具包容性、多面性。情感指向模糊,不尖刻,主观色彩淡化,很好地契合了当代人的文化心理。无论怎样,“雷人”所传达出的丰富的语言信息与情感慰藉已使该字迅速走红,成为当下时尚语言的显著性标志,似乎任何出乎人意料或超出常理的情境,无论其严重程度,均可用“雷”一字概之。

例如“雷人语录”、“雷人广告”等频繁见于网络、电视及报刊之中,如“小沈阳雷人照”。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央视元宵晚会上,“雷”也出现于主持人和小品演员口中,可见该字已登上“大雅之堂”。

三、山寨

据《汉语大词典》中解释:【山寨】亦作“山砦”。1.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2.泛指山村。3.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

据说,“山寨”一词起源于广东话,原意是指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改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这与《汉语大辞典》中“山寨”的3个义项是有相通之妙的。“山寨”文化的起源是带有草根性质的,颇具社会争议。

时间发展到2008年末,由最初的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或“山寨文化”已蔓延到整个网络。随后,“山寨现象”又意外地登上CCTV新闻联播,这是官方首次对民间立场发表自己的意见。

“山寨”是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偶然中的必然”。如今,“山寨”现象纷繁复杂,远不能几言概之。

1.等同于造假和恶搞

2009年第2期的《杂文选刊》封三上刊登了几组“雷人山寨图”。如“唐帅傅”方便面、“周佳牌”洗衣皂、“营养客栈”、“中萃香烟”,……顺便看看百度,“山寨”词条里整理的“2008年十大山寨事件”,其中包括“山寨版诺贝尔奖”、“山寨歌曲”、“山寨版明星”等。上述罗列的事件中有很多都带有明显的造假和哗众取宠及低级娱乐性质,不过是贴上了“山寨”的标签。“山寨”食品泛滥,“山寨”明星虚假代言,这关涉到产品侵权,更涉及到食品安全隐患。这均是对已建立的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甚至是颠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品牌意识的淡薄。

2.体现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的平民化特征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借助于网络这个简易、便捷、公平的平台,“我”的话语可迅速传播,无需经过考核、检验。知识权威、精英话语的稳固地位已不复存在,亦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如“山寨版春晚”公开海选节目,直接叫板央视春晚,“山寨版明星”与正牌明星比拼才艺,这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强势文化的反省的自觉,对上层规则大胆挑战的勇气。

其中对真伪的鉴别,对精华与糟粕的取舍,对道德的考验,无疑又是我们公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反应了现代人“文化投机”的浮躁心理

大多数“山寨”,无论于人于物,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的。直接利用所仿效对象的资源优势。“山寨”的拥戴者们走的是“捷径”,是“旁门左道”,缺乏“开路”的创新精神。采用因循的方式,缺乏的是创新精神,前有铺垫,其后来个“出其不意”,企图定能大转乾坤。

“山寨”若脱离了社会秩序的约束,沦丧了作为公民的道德底线,缺乏创新与底蕴,那么它将仅仅游走在文化的边缘,直至淘汰出局。因此只有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下,“山寨文化”才可实现良性发展。

任何社会现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从以上三个网络流行词语中,我们可管窥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文化心理诉求和大众的价值追求。对于我们母语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对文化的高度敏感,关注最新兴起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要透过现象,追根溯源,剖析反思,将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资源,以此丰富、拓展学生的视野。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各种文化潮流面前,保持清醒、智慧的头脑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共同捍卫、丰盈民族文化之精魂。

论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 第4篇

信息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网民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1.谐音型:(1)汉字谐音:“灰常”表示“非常”;“童鞋”表示“同学”;“酱紫”表示 “这样子”等。(2)数字谐音:“V587”表示“威武霸气”; “1314”表示“一生一世”;“78”表示“去吧”等。(3) 外来语谐音:“纳尼”表示“什么”;“欧尼”表示“妹妹”;“拷贝”表示“copy”等。2. 缩写型:“LZ”表示“楼主”;“LG” 表示“老公”;“CU”表示“seeyou”等。3. 旧词新释型:“土豪”旧意表示地方上有权有势的家族,现今多形容炫耀自己有钱的人。4.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或被网友提炼出来的词汇: 在成龙的洗发水广告中提取出的“duang”一词;“点32个赞”等。5. 热门事件衍生型。这类词汇通常蕴含着网友对事件鲜明的态度,如“70码”“范跑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等。6. 人物特征总结型。网友依据自身在现实中或在网络上见到的鲜明人物形象,对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总结提炼得出的词汇,如“活雷锋”“直男癌”“凤凰男”“绿茶婊”等。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网络流行语与我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生动、形象的网络流行语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语言文化以及大众亚文化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产物在网民的日常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影视类作品也更多地去迎合人们的文化诉求。求新、求变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目标之一,也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在一档亲子节目中,嘉宾频用“也是蛮拼的”,使其深入人心,传递正能量。

(二)语言文化的影响。汉字的音、形、意在表达文字用意上具有多种含义。汉字谐音型和旧词新释型就是利用汉字的这种特征衍生出的。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的深入交融,我们不可避免地接受到了来自他国的文化,并将之进行深入加工,再为自身所用。外来语谐音就是将他国文化进行本土化加工的典范。

(三)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文化按照价值取向和文化势力的分类,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主要由青年群体创造,并被青年群体所认同。与“父辈”相比,青年群体的求新、求变之心表现的更为强烈,并且努力将之付诸实践。他们创造出代表这个阶层的新兴文化,并将其推广到各个群体,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网络流行语就是在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创造出的新兴语体,如“然并卵”“我伙呆”等网络流行语的简化。

二、网络流行语对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虽然产生于网络世界,但它却不止流行于网络,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着,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存在着两面性,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

(一)网络流行语对文化的正面作用:1. 网络流行语以其生动、形象、多变的特征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文化整体的活泼度和灵活度。2. 网络流行语兼容并蓄, 不仅对我国既有文化内容进行更新,还对来自他国的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扩展了我国文化的内涵。3.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处于不断更新中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它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我国文化整体的创造性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对文化的负面影响:1. 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极快,求新、求变表现的极为强烈,容易造成网络粗俗语言的泛滥,拉低我国文化的整体水平。2.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传播范围广,但有些并未遵循汉语规范,夹杂大量错字,会混淆接受者对汉语规范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阻隔主流文化的普及进程。3. 网络流行语过度追求新颖度,有时候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另一种创意就再次兴起。如版主会被写成班主、斑竹、版猪等。

网络流行语虽然产生于网络虚拟世界,但它终究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在当今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不容小觑,我们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推动网络流行语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君.网络流行语的现状分析[J].高教论坛,2015(5).

[2]程鹏程.试论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众传媒[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李琪.浅谈网络流行语[J].文艺生活,2015(8).

网络流行语的作文 第5篇

那件事发生在三年级的运动会,那时的我虽然瘦,但我坚强。经过和一些强劲对手的艰难比拼之后,我佷荣幸地成为了我们班的运动员。保险起见,比赛之前,我“魔鬼训练”了一下400米,已经可以跑得很快,很轻松了。

又过了几天,终于要开始比赛了,同学们都为我拼命欢呼,“张童,加油,给力啊!一定要拿第一!”“好,一定给力!”我信心满满地一边回应,一边站在了起跑线前,深呼吸了两次,脸上挂满了自信,哼,这短短的400米,等着被我征服吧!哈哈,“给力”这个词此刻真的好“给力”!

“预备”裁判的口令断了我的思考,我立马进入一级“警备状态”,作出冲刺状。“跑!”就在裁判一声令下的瞬间,我两腿一蹬,冲出去,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拼了命在狂奔。可是,谁料到,人外有人,那些人跑得都比我快。我眉头一紧,不行,前面距离不能拉得太大,不然后面就没有优势了!我用尽极限速度追上去,心中只有两个字“给力”!可是,他们也在加速,根本追不到。赛程不到一半,我已变得精疲力竭。

时间一点一点得过去了,我眼睁睁地看着距离越拉越大,心中的战火已经被浇灭,绝望着甩着膀子。就在我失去希望之际,耳边传来了同学们的呼喊声“张童,给力!给力!张童!”我仿佛被打了一针兴奋剂,想起起跑前说的话,一咬牙,大吼一声,咬牙竭尽全力“飞”了出去,那些人已经有点累了,被我吓到之后,脚步踉跄,甚至有些差点摔倒。最终,我一头冲进终点第一!太给力了!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6篇

[关键词]囧文化;流行原因;网络语言;价值意义

“囧”是一个十分生僻的古汉字,来源于甲骨文,读音为“jiong”(窘),从造字方法上看它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像窗口一样通明透亮,因而引申为“光明”之义。这个在人们语言视野里早已销声匿迹的古汉字,只因人们在网络里赋予了它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意义后,这个已经死掉了的古汉字陡然火爆鲜活起来,竟成了当下网络语言里最流行的词汇,甚至被戏称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由此形成了一种囧文化的新潮。我们所谓的“囧文化”这种网络语言文化,是网民们在网络里创造并使用的一种新的语言形态。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新词汇的出现,网络语言体系一定会得到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并将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形态以独特的价值呈现于我们的视野之中。

众所周知,作为“囧”文化的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和网络的结合体。作为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针对当代大学生及社会青年对网络语言的热烈追捧,我们有责任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做出必要的探讨和研究。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网络语言,它既有一般语言所具有的交流、沟通、承载信息的作用,又有专在网络中使用的特性,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与形式,如“给力”、“山寨”、“雷”、“闪”、“TMD”、“837”等就是当下流行甚广的网络词语。这种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语言符号,不仅反映着人们不同时期的心理、思想与价值取向,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因它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意义,以蓬勃的态势快速地发展起来。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一日千里地流行传播开来,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要者有如下几点。

1.快捷了现代生活

较之常规语言,网络语言具有言简意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极富创新性等种种优长,这些优长使网络语言大大有别于常规语言的特性。在网络交流中,网民们往往以颠覆常规语言为能事,以制造新奇刺激为快乐,以简易快捷、方便高效为目的,他们要么使用单纯的英文字母,如“GG”(代表“哥哥”)、“PLMM”(代表“漂亮妹妹”);要么使用纯阿拉伯数字,如“7456”(代表“气死我了”);要么进行大胆缩写,如“贤惠”(代表“闲适得什么也不会”)、“可爱”(代表“可怜得没人爱”);要么使用纯图画性质的符号,如(代表“笑脸”)、“(代表“吐舌头笑”);要么进行英文缩写,如“How ru”(代表“How are you”)、“ASAP”(代表“as soon as possible”)等,真是五彩缤纷得让人眼花缭乱。这些网络词汇与生活词汇的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相比,不仅能表达人们的某种情感,反映人类的创造智慧,使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几分愉悦有趣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它简约经济、省时省力,为网民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

据统计,网民绝大多数是青少年。青少年既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又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还是现代生活方式强有力的推动者。上述网络语言的特性非常契合年轻人的气质与心理。青少年人具有开拓创新、打破常规的思维特性,具有干练果断、雷厉风行的处事作风,具有颠覆传统、张扬个性的性格气质,具有高效快捷、简便易行的生活方式。他们在与人交流中注重效率速度,喜欢直截了当,追求新奇刺激。他们的这些个性和爱好与网络语言的特性十分吻合。毋庸置疑,与常规语言不同,网络语言不仅形象幽默、生动有趣,而且方便快捷了网民们的现代生活。这样一种简约经济、方便易用的语言形式怎能不风靡起来呢?

2.折射了人们的思想心态与生活状态

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囧”文化的兴起正是中国进人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精神、心态的一种折射。它反映的不仅是一种“失意”的文化、一种“自嘲”的心理;而且也反映了现今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加码所导致的人们在虚拟世界所寻求的一种情绪释放。从语言层面看,这种释放恰恰不自觉地获得了一种语言的突破,而且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对“囧”字特别钟情的当数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两代人。对比那些经历过革命岁月的长辈们,他们一出生就被套上“幸福”的光环,成了所谓的“温室幼苗”而饱受嘲讽。在物质欲望横流的环境里,他们又被戴上了“堕落”、“垮掉的一代”的帽子而遭人诟病。在当下各种压力剧增的社会现实中,学业、事业、婚姻、家庭、住房等负担陆续压在了他们的肩上,这远不是用“郁闷”、“无奈”等词语就能够表达得了的。“囧”因其一副哭丧脸而成为80后、90后在网络空间自由发泄情绪、表达情感的流行词汇,“囧”就是他们的自画像;“囧”表达的既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又显示了这些年轻人的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因此,像“囧”这种符号编码方式甚至被喻为90后的“江湖密码”。另外,这种“囧”文化的网络语言不仅反映着网民的活跃思维能力,而且增添了娱乐的情趣,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追求新奇渴望创新的心理。在这样一个网络文化精神氛围下,网络语言正以一种非主流、俏皮的姿态呈现于人们的视域之中,它既缓解了青年人的紧张情绪,又激发了他们被压抑的创造力,这怎能不在当下的多元文化里流行呢?

3.是“弄潮儿”与“土包子”的分水岭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7篇

比如“屌丝”和“高富帅”的对立, 是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拉大在虚拟网络社会的一种折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是这样解读的, “因为年轻人他得社会流动, 现在垂直流动的渠道比较窄, 你没有一些关系和背景很难上去, 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一些重点大学, 他们农民子弟的比例都在下降。这叫阶层固化, 不是好事儿, 这个社会要充满活力需要有流动。”而“维修性拆除”源于2012年初, 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对违规拆除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回应, 这种敷衍的词汇一经官方发布, 即刻成为流行的网络词汇, 被网民用来表达一种价值判断和民众观点。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教授汪玉凯认为网络反腐也将促进公权力发生改变, “有些人利用权力来获取利益, 通过网络反腐曝光以后, 网络会给出一个很形象的表达。当这些词语流行起来后, 反过来也给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 也给官方认识民意、了解民意, 尽快改正自己的行为提供了重要参照系。”2012年“元芳”很忙, 一天之内被网友问到250多万次:“元芳, 你怎么看?”这一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对保镖元芳的反复询问被网友广泛跟风, 并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中, 表达咨询、发泄、倾诉之意。在网友看来, “元芳, 你怎么看?”表达出了适应潜规则的难处与智慧, 而专家则认为“元芳, 你怎么看?”的迅速蹿红, 体现了网民表达意见、寻求民意共鸣的社会心态。

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 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和社会心理。要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特点, 有必要先来了解Grice (1975) 所开创的现代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会话含义”, 即在话语解释中, 有些层面不能按照某套语言规则的解码方式进行解释, 而应该在设想话语遵守交际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将所说词语的意义和话语信息联系在一起, 借以设法弄清说话人想表达的真实意义。语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与伦理观, 是社会生活现状和人们的诉求和心理的一种虚拟镜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语言现象, 也是社会现象, 它的产生与流行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思索。从社会心理层面来分析, 这反映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不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在变化,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 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内敛与谨慎在弱化, 而个性和自我表现等趋向则在不断增强。话语也是一种权利, 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方式, 本质上是一种无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 是网友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表达情绪的产物。在政府掌握话语权利, 通过正当的手段或者被法律允许的手段发出权利的号令, 让大众服从接受的社会现实下, 普通民众只能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开放而多元的虚拟空间表达内心的呼声。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 舆论在传统媒体难以得到生长和表达的情况下, 网络就成为人们观照现实、实现政治参与的替代空间, 流行语因而几乎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频发、风靡也与中国网民结构有关,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历次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35岁以下的网民一直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 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这一群体处于生命的活跃期, 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 想象力创造力强, 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生存的焦虑感和角色归属感并存, 心理上既追求自我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 出于“使用与满足”的动机作出使用或不使用某个新词语的个人选择, 这些选择不断积累汇合, 就决定了某些词汇在网络上的存在与消亡, 结果网络流行语就成了反映网民集体创作, 反映社会心理和诉求的作品。由于网络交际环境的特定性, 网络语言中的网络称谓呈现出许多与传统称谓截然不同的种种特征, 网络称谓中的等级、权势、亲疏、长幼等因素已不再明显和被强调, 相反某些社会文化心理和时代的特征却通过网络称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表哥”、“房叔”、“房姐”的称谓简洁准确概括了事件与其中角色的身份。在虚拟的世界中, 日常交际形成的隐私、身份等无形的制约消失了, 设立起全新的交际关系, 而思维、语言又具有广泛的开放性, 于是在这样的空间, 人们可以自由、平等用戏谑的交际方式相互称谓, 以此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传达了一种社会心理和民众观点。网络流行语言, 既是调侃, 又极具深意, 与传统文化语境里的标准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 是人们对生活感受的一种写照。作为一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与传统的语言相比, 它新奇、简单、幽默, 可以和社会流行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的王英对网络语言的特点归纳如下:简洁明了, 易记易传;标新立异, 俚俗奇巧;反讽隐喻, 富于张力;复制简便, 类推性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 它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 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 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受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的种类, 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与效果。

网络流行语代表了一种民意, 是民众对社会热点的普遍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基本评判, 抒发的是普遍的民间情绪。在多元化的今天, 这无疑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打破了意识形态长久以来的盲目崇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词在网络交流中被不断创造出来, 有的昙花一现, 有的则进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社会语言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流行语,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以便丰富和发展我们现有的语言。网络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 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未来的发展轨迹, 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摘要: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 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 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 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 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也值得探究。文章应用语言学理论, 参照新闻时评与相关论点, 围绕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方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 以期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民意,信息载体

参考文献

[1]李慧.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J].新闻世界, 2010, (3) :32-44.

[2]媒体盘点:“2012网络流行语”[Z].http://www.100ec.cn, 2013-02-09.

[3]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11-05-13.

[4]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兴盛的社会心理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10.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8篇

自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内特 (Bassnett) 和安德烈•勒菲弗尔 (Lefevere) 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当中首次指出翻译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 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基因达到文化共享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间的转换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翻译和文化的关系探究在其内容、领域、深度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斯内尔霍恩比 (M. Snell-Hornby) 将翻译界定为“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是“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信息传递”。虽然学者们的研究在国别、角度、方法以及成果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但是, 其共识即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 更是一种文化行为, 翻译涉及的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的转换。从文化翻译视阈来审视翻译活动, 归根结底为传达文化信息, 促进文化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融汇。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文化推介诉求的增强, 中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向着深度和广度迅速递进。而互联网的运用, 自媒体形式和意识的发展, 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着变化, 新闻事件、 网络评价、社交网站等使部分网络用语迅速发酵, 网络流行语也顺势而生。网络流行语, 顾名思义就是诞生于网络载体或主要流行于网络载体上的语言, 其在经过网民的不断传播持续发酵后, 可以在短时间内繁衍出各种变体和节支, 并最终被主流文化吸纳同化, 成为常态语或淹没在新一轮网络流行语中。本文中将以2012至2015年网络流行语排行榜中出现的网络用语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部分具有稳定性、已经达成共识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作为研究主体, 试图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视角, 提供更多翻译策略分析和研究。

二、文化涵化和文化推介

由于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 更是其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涵化的现象。《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一书中将“涵化”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发生变迁的过程。文化涵化的前提是“文化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影响, 可以使接触的双方都发生一定的变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 实现文化的推介。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本以文化的“他者”存在, 既可以是审美文化的喻体, 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来追求。译者在基于自我的文化先结构的基础上, 建构自我的文化想象, 以文化传真或文化折射为文化预设, 选择翻译策略。作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往往会在翻译策略中寄托自己对文化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想象之中, 翻译完成了对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翻译活动在历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克服不同民族语言的误解和误释中实现文化的认同。而网络流行语作为时代发展和实时事件的催生物和语言载体, 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其所折射出来的众生百态正是经济文化现象的典型凝练和浓缩。网络流行语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新闻事件, 如“有钱任性”, “中国式XXX”等, 折射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的特征, 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情势,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预设译文读者的审美和文化结构。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 要尽可能的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对于一些文化空白词, 则可以采用加注, 加释的方式进行翻译。2015年7月湖南卫视《花千骨》 剧的热播, 使“玛丽苏”一词被网民频繁引用, 但是由于该词属于直接借用, 对于多数受众来说, 其概念存在着的缺失, 在翻译过程中, 可以适当的加以解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正确对待文化的预设、语境、合理处理好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折射。文化认同不可忽视原语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涵化作用, 合理调整自己的文化想象, 以便于文化的推介、沟通和交流, 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三、网络语的类型分析

本文以《咬文嚼字》杂志、中美新闻网等媒体机构所提供的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内容, 结合百度检索, 以2012至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排行 (2015年选取部分) 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对近百条网络流行语进行筛选分析, 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吸纳和借鉴的基础上, 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模糊分类。本文选取的流行语分析对象除了依据流行度 (网络转发频率、纸媒的出现频率等) 外, 主要涉及一些目前已被主流文化所认可吸纳的, 符合语法表意习惯的, 较为稳定并具有文化传播和推介意义的词形、涵义及使用上有新意的词。下表中选用的是综合各个网络和媒体资源信息, 相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

在对网络流行语分类过程中由于新闻事件和娱乐文艺等存在交互性、反映同一事件的衍生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存在精确的类别。总体而言, 在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中, 源自于新闻事件的网络用语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对其贴切、干净、利落的翻译可以使文化信息得以顺畅传输, 实现文化的沟通和推介作用。在翻译中对于涉及重要新闻事件和国际知名人物等原语的翻译, 译者要合理利用文化预设, 根据文化折射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而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络流行语, 如方言衍生类, 由于其所固有的文化负载或文化空缺, 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对上述2012至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归纳和分析细究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流行语, 从文化翻译的视阈来审视, 为了实现翻译的文化推介和沟通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文化的传真和文化的预设, 对于译者而言,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想象以及其文化涵化的属性都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不能仅仅就是语言符号的, 而是一个更复杂, 更宽泛的一种文化活动。

基于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缺失, 外媒体也会主动创设新的词汇来描述相关的事件, 如BBC创词Dama (2013年) 等介绍中国的特定人群, tuhao等。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选取2012年至2015年间具有影响力和持续性, 对文化推介和文化交流有影响力的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作为研究的对象, 以文化翻译的视角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其对文化预设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分析

1.归化与异化。德国语言学家斯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认为, 翻译策略只有两种:译者尽量不干扰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拢;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基于此, 韦努蒂 (Venuti) 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归化法注重译文贴合译语的语言、文化等特征, 用流畅、自然的译语去表达原作的内容, 尽可能的贴近译语读者的接受和审美习惯。而异化法则尽可能的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等特征, 使译语读者如身处异国环境, 颇有陌生感, 体现的是“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在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都是为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为了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解读, 因此对于那些具有文化承载意义或文化空缺现象, 体现鲜明文化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可以采用异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如方言类, 网民自创类网络流行语等) , 如:“不差钱”比较认可的翻译为 “Money is not a big deal.”较好的体现了方言中对金钱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也用加注、加译等方式来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度, 以保留网络流行语中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对于那些存在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的词汇, 包括在文化习惯、接受程度、审美范畴等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不同民族文化翻译中, 如果直接照搬翻译, 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读。因此可以尽可能的采用归化法。例如“高富帅&白富美” (2012年4-6月流行) 的翻译, 相比较于“The tall, rich and handsome men”这个译文来说, 译语读者可能更容易接受“Golden bachelor”, 或 “gorgeous and wealthy men”这样的译文。 其在创设文化想象空间的同时, 能够保留源语中的特定人物的期待。在大多白人说英语民族中, “白”并非代表美, 而小麦色才被认为是健康的肤色, 因此, “白富美”如译为 “white, wealthy and beautiful women”不如译作“ladies from a decent family, who are fair-skinned and attractive”更符合英语民族对“女神”的普遍心理期待。为了实现文化的认同, 在针对存在显著文化意象差异两种民族语言的翻译过程中, 采用归化法可以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读、误释和误译, 使网络流行语能够得更好的利用。

2.功能对等和语用对等。在论及“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 q u i v a l e n c e ) ”理论时, 奈达 ( N i d a ) 强调“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 着重于交际层面, 注重翻译的交际功能, 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 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要实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对信息的接受和吸纳, 语用对等 (Pragmatic Equivalence) 也必须得以忠实的体现。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群体标识的交际用语, 渗透着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新生代网民追求新异性的特点, 为了以经济省时省力的方式实现沟通和交流寒暄等功能, 常常会创设一些特殊的日常交际用语。如“呵呵, 点赞, 拉仇恨, 虐死” 等。有时为了实现情感宣泄, 会采用戏谑、夸张等语言来表达群体的无奈、愤怒等心理诉求。对于这样的网络流行语, 在翻译过程中, 一方面在追求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的基础上, 更要充分考虑文化语境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同时注重原语和译语的使用的语境、实现语际和语用的对等。例如针对具有多重语用内涵的“呵呵”的翻译, 基本采用“LOL” (大笑) , 该词在英文中同样具有语焉不详但涵义丰富的特征, 可以在不同的语境、各种场合、针对异同的对象来使用。对于拉仇恨可译为 “courting envy”, “虐死”译文“kill you”等都实现了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3.忠实于原文与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采用的是忠实于原文的策略还是进行创造性的叛逆也一直是翻译界普遍存在争议的内容。从严复的“信、达、雅”, 鲁迅的 “忠实和通顺”到钱钟书的“化境说”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到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皮卡的 “创造性叛逆” (creative treason) , 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忠实和叛逆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翻译过程中, 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 译者既可以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也可能涉及创造性叛逆。对于语言表达较严谨规范的新闻报导类网络流行语, 译者应尊重原语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语内容。如2014年3月底文章出轨事件中的“恋爱容易, 婚姻不易, 且行且珍惜”BBC的译文为:“Being in love is easy, being married is not. It is to be cherished.”译语与原语无论在语言、结构还是风格等方面都再现了原语, 干净利落, 句式结构紧凑, 译笔庄重, 不失为较为优秀的译文。

同样在2012年的新闻当记者采访一位市民关于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是, 对方回答:“我能说脏话吗?在得到否定回应时, 那市民又说:“不能吗?那我无话可说了。” “No?then no comments.”“Can I spit four-letter words?”译文把原语中的市民的愤懑、不满甚或无奈较为直接的表现出来, 能够在译语受众中起到较好的共鸣和文化的认同。

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中, 存在着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一些纯中式表达, 甚至是在中文中都不符合语法表达习惯的流行语如:“十动然拒”, “你行你上” (译语:You can you up.) , “不作死就不会死” (译语:No zuo no die) 等, 不地道、甚至是完全不符合译语语法和表达规范的误译等经过媒体的膨胀使用和引用, 竟然也得到了译语国的认可, 并不断被外媒在报导中使用。类似的还有:“人山人海”“people see people mountain”, “好久不见” “long time no see” 等。这些创造性语言给其他民族语“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 在不否认网络媒介的推介作用以及译语受众的文化包容性的基础上, 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地位和文化认可度的提升。

此外, 在翻译过程中还应遵循译语主动创设意识, 如Dama这个词, 在目的语中已经有了主动的创设, 并通过现代媒介对积极对受众进行传输和渗透, 已为目的受众所接受, 就采用固有性原则借译 (亦可称之为回译) 。

五、结语

由于网络媒介的传输性特征, 网络流行语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传播、扩展、变异和渗透, 为了其更好的交际和沟通, 对其翻译本身也具有更多的延展性。 在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过程中, 充分意识到其文化的内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对其他民族的想象和认同中, 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 以文化的传播和流畅的沟通以及高效的文化交际为目的, 考虑读者受众的文化能力, 合理实现文化的预设, 从而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既不拘泥于归化和异化之争, 也不流于仅仅是语用和或语际的对等, 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过程。鉴于目前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 在实践中进行翻译能力提升和理论的凝练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融合。

摘要:本文采用文化翻译的视角, 针对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分析和归纳分类, 以不同类别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把翻译过程作为文化涵化过程的基础上, 注重翻译作为文化交际和沟通的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翻译策略, 强调翻译对文化推介的重要作用, 试图丰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翻译视角, 延展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文化翻译,网络流行语,翻译策略,文化涵化,文化推介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译林出版社.2013.

[2]儒风.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 2008 (5) .

[3]苏珊·巴斯内特, 安德烈·勒菲弗尔.文化构建:文化翻译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方毅华, 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媒, 2011 (12) .

[5]宁敏, 薛文.从“给力”的英译看汉语新词翻译原则[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 (5) .

[6]翟蓉菲, 谌莉文.中文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理据和翻译策略[J].语言应用研究, 2012 (6) .

[7]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Pinter Publisher, 1990.

[8]Atan, D.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9篇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性

社会性:网络流行语,一种时代的标识和符号,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特定语言现象,和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社会的折射镜。如,蒜你狠,豆你玩,房奴,蚁族,蜗居,老虎苍蝇一起打、李刚门等等是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的映射。

通俗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到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和潮流化的特点。比如:拼爹,卖萌,打酱油,吐槽,淡定,犀利哥,萝莉,偶,小盆友,有木有,童鞋,再如缩写词,MM,BT,88,GG,DD等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隐喻性:网络流行语体现了较强的隐喻性,通常一个事物可以另外一个事物来指代,如灌水、冒泡、沙发、拍砖、青蛙和恐龙、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着杯具(悲剧),一手握着洗具(喜剧),使用人们所熟知的东西指代或比喻其它事物,显现其另类性和朦胧感。

娱乐性:网络流行语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词汇中的诙谐词语比比皆是,尤其是各种情感符号,符号词,数字词的出现,给大众带来是愉悦和快乐。如;屌丝、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才(天生的蠢材)、可爱(可伶且无人爱)、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

语言的规律性: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也呈现了语言的规律性,沿袭了汉字标音词和数字的谐音词的使用,如,围脖—微博,鸭梨—压力,斑竹—版主;95=救我,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987=对不起等等。汉语又有单纯词,连绵词,复合词和派生词之分,网络语言构词也具有此特点,如有后缀“族”构成的派生词,啃老族,本本族,奔奔族,晒客族,月光族,搜搜族,秒杀族等。

二、文化语境的差异—影响网络流行语翻译的重要因素

1. 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差异。中国从农业文明中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也造就今天中国人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和万事从主观去理解的思维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对立关系,崇尚征服自然,因此形成了“天人二分”的世界观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2. 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之差异。

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价值原则和成人理想就是中庸和中和,为人处世需温良谦让,思想行为上需节制适度和守常。而英美文化则标榜个人本位和英雄主义,张扬民主、平等、自由的独立个性及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形成了“人我二分”,崇尚竞争的文化性格。

3. 社会基础与政治体制之差异。

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社会和政体的差异,又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表现差异很大,作为社会折射镜的网络语言又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其问题和矛盾。

4. 经济发展环境之差异。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多为经济发达的世界大国,经济发展领先于发展国家中的数倍甚至百倍,因而,经济现象也有天壤之别。中国处在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新的经济状况和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比如,大锅饭、铁板碗、下海、倒爷、万元户都是经济变化的表现形式。

三、中英文化语境差异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法

1. 直译:

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如果中英文化语境具有共同性,可采取“直接翻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形式。

2. 意译:

有许多网络流行语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原语与目的语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各自文化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通常只取原文内容而舍弃其形式。

3. 直译兼意译:

网络流行语简洁但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一味地采用直译方法,往往会达不到翻译的效果,甚至是误解,可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内涵意思。

4. 音译(借词);

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有些汉语的新词和网络流行语,已经被中英两国人们所熟知,因此直接的使用拼音要比翻译更有特色。

5. 仿拟法:

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表现为词义的差别和词语的空缺以及文化语境的差异,创新译法就应运而生,即一种模拟英语混合法的构词法,因此就出现了一批带有特色的中式英语。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语境的差异影响着网络语言的翻译。因此,作为译者应充分考虑网络流行语里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并要充分理解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语境,结合原文的文化语境,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做到忠实地再现原文的特色和文化意蕴,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传递。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10篇

由于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上述特征,这类词语的翻译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准确的传达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含义,成为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当下使用较多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法、音译法、注释法、拼音法等。每种翻译策略均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实际翻译操作中亦存在许多误用。

本文以近10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对当下流行的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不同语境的词语翻译策略,以期对这类词语的英译有所帮助。

一、忠诚原则与直译法

目的论由德国语言学家汉斯·弗米尔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是针对特定读者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与妥协的过程。根据该理论,翻译是在特定目的指导下的、为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读者进行的、特定的文本创造行为。在目的论中,源语是信息的提供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承担起了为读者提供信息的职责。目的论有三大主要原则:忠诚原则、连贯性原则和目的原则。不同的原则适用于不同的翻译语境并对译者提出不同的翻译要求。

忠诚原则注重强调译文目的与译者意图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源语有很大的尊重。当源语的意图或语言形式在准确传递词汇意义的过程中起到同等重要作用的时候,忠诚原则即十分适用。忠诚性原则的另一适用性在于,当源语词汇包含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源语的语言形式与修辞手法对传递词汇意义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时,忠诚性原则适用。直译法即遵循忠诚性原则。

在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实践中,直译法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直译法注重源语的语言形式与源语使用者在语言使用中的意图,进而体现出对源语和源语使用者的尊重。在此情境下,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能够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其次,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源语的语言特征、修辞方式和文学形式均可得到很好的保留。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包含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群体,运用直译法对其进行英译,一些词汇的含义可通过源语语言形式的保留而得到更好的传达。第三,在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的今天,文化融合已成为新的时代特征。在此情境下,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直译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与特征,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因此,直译法是英译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重要策略。例如:卖萌:acting cute/隐婚:hidden marriage/艳照门:sex picture gate/走狗 : running dog/团购 : group purchasing/拼爹 : father privilegecompetition/富二代:rich second generation/秒杀:speed kill/剩女:leftover ladies/海归:overseas returnee。可见,用直译法翻译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与目的论中的忠诚性原则相符合,可以更清晰的传递词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

二、连贯性原则与直译加注法

连贯性原则是目的论下的另一主要原则。该原则指出,必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在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并且使得目的语境中的读者在其现有的文化背景下,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够对译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在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源语不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而是作为一个为译者提供信息的信息提供者。译者根据目的语境中读者的期待选取他认为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翻译。连贯性原则注重译文在目的语境中的连贯性。它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目的语境中读者的现有生存状态,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知识水平以及已有的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程度。因此,在翻译一些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时,直译加注法即符合连贯性原则。通过添加相应的注解可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并在交际语境中使用时能够有意义。

这一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具有诸多优势。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往往难以在英译过程中得到准确的表达。若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不能够得到准确的传达,就会影响目的语境中的读者对于源语词汇的理解,进而对源语语境的理解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在翻译中添加相应的注解,目的语境中的读者能够获取更多关于源语文化的信息,进而对源语词汇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有更透彻的理解。简言之,直译加注法不仅能够传递词汇的概念意义,而且能够更好的传达词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例如:裸官:naked officials,or those officials whose familieshave moved abroad and who have transferred overseas their wealthespecially illegally gained. / 裸婚:naked marriage,or marriage legallyregistered but without any expensive material trappings like a house or acar. / 1314: one three one four,is a homophonic of one’s whole life.When someone says,“I love you 1314”, it means that he will loveyou in his whole life. / 高富帅:high,rich and handsome,referring tothose young males who both have a handsome face and a rich familybackground.

三、目的原则与转换补偿法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指出,翻译策略的选择由读者期待和译文在目的语境中所要起到的交际作用决定。翻译行为由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目的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取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原则是目的论三大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忠诚原则和连贯性原则均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将译文的交际目的放在首位,并根据这一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如果源语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在目的语言文化中并不存在,并因此造成读者对源语内涵理解的困难,那么,根据目的原则,译者须将译文的交际目的放在首位,并根据译文的交际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转换补偿法即符合目的原则。

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通常包含目的语境中并不存在的民族文化信息,反映源语国家特定的社会现象,这使得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翻译以准确传达其表层概念意义和深层文化信息变得十分困难。转换补偿法将译文的交际目的放在首位,其优势在于:通过使用目的语言文化中相似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的缺陷,使读者对源语词汇意义有更好的理解。例如:土豪:local tyrant/ 傍大款:find a sugar daddy/亲:honey/纠结:ambivalent/忐忑:anxious /伤不起:vulnerable/逆袭:dark horse/基友:best friends。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网络流行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根据不同的词汇特点,可以选择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法和转换补偿法。针对不同特点的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每种英译策略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依据词汇特点对词汇进行分类从而选择不同的英译方法,以达到使目标语环境中的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词汇含义的目的,也符合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网络流行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具有挑战性,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没有固定的翻译策略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翻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是每位译者的责任与使命。

摘要: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网络社交领域。在网络社交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中的常用词汇。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特定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化负载词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因包含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准确英译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十分困难。在目的论指导下,对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和转换补偿法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不同译法的优势与不足,对在不同语境下,如何选择恰当的英译策略,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价值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价值;研究

前言:根据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网名数量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5.8%。这其中中青年网民数量占据了60%以上,他们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主体使用者。网络流行语源于网络交流,但是却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已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文化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戴维·克里斯蒂尔曾在书中写到: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媒介,我们可以爱他、恨他,但绝不可以忽视它。当下,网络流行语很多时候能够反映出社会中最真实的话语状态,网络流行语能够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甚至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说明网络流行语具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及现状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文化事物,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尤其是中青年群体,这说明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文化潮流的新趋势,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从文化的整体结构上看,网络文化被定性为亚文化,属于文化结构的边缘,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以铺天盖地之势深入人心,信息很快就会成为文化整体结构的中心。从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当新的文化产生,就会随之产生新的文化语言,每一种文化语言都刻着每一段历史的烙印,都会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共性特征。网络语言在最近几年一直是文化领域的热点,诞生了很多新的网络流行语,一些是受电影电视等媒体传播的影响,还有些是广大网民因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深刻感悟”而自创的,比如:帮汪峰上头条、待我长发及腰,××娶我可好、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等,每一句流行语看似简单,却能反映出在某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热点以及想表达的观点,这就是网络流行语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它就像文化历史的记录者一样,每当你想起其中的某一词或者某一句话,都会让你记起那段时间内的故事。因此,我们应当使网络流行语肩负起这一责任,并让它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书写出更多的、更加有深刻内涵意义的篇章。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一)网络流行语的谐音体

网络交际也如同现实社会交际一样,都需要共同的语言基础,普通话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经常会被网友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现出来,例如:“驴友”一词,指的是一起旅游的人,这是对背包一族的称呼;“神马都是浮云”,神马一词如同虾米一词一样,意思是“什么”,浮云可以理解成虚无缥缈,不值得一提。这些都是网络语言对谐音体的利用,充分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因而会红极一时,被广大网友充分的利用在日常交际中。

(二)网络流行语的方言体

由于网友出生地不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由自主的使用方言进行交流,致使很多网络流行语也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给力”一词,这是典型的北方方言,可以理解成给劲、带劲的意思,出自日本漫画西游记中人物—悟空的配音,原句是:“这就是天竺么,不给力啊老湿。”这里的不给力就是与原本所期待的结果相差甚远;在南方的方言中,有“赶脚”一词,这是普通话中“感觉”一词的方言体。这些方言体在网络中的使用度都是非常高的,甚至显现出将普通话同化成方言体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网络语言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的原因。

(三)网络流行语的外来词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的教育中很被重视,并已逐渐的普及,在网络语言中,同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去年,网上流行语中给力一词,“gelivable”,虽然听上去是音译词,但事实上属于生造词,但却离不开英文单词“give”一词,所以说生造词的基础是受外来词汇的影响;还有“show”一词,翻译过来是演出、表演、展示的意思,但在网络上最先流行的翻译是“秀”,比如说走秀、秀一下等,都是借助外来词汇的音译和意译创造出的新词汇,这其中很多词汇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并被大众所接受。

(四)网络流行语的简体

网络流行语的简体包括字母简体、数字简体、句子简体等,我们经常会在天涯、猫扑中见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强大的智慧。比如:“LZ”是楼主的简体形式,在网络的贴吧中被广泛应用;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红极网络,成为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重点对象。

(五)网络流行语的仿写体

网络流行语的构造来源于社会新闻热点、名人事件以及播出的电影电视剧等,其中的一些经典事件以及经典语言会瞬间被网友争相模仿。比如“元芳,你怎么看?”在网络上被网友争相模仿成“××,你怎么看?”體;去年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引来”甄嬛体“的热潮,还有最近的演员文章事件,其妻子马伊琍的微博“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被网友称为马伊琍体,瞬间占据个娱乐版本的头条,网友争相模仿。

三、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提高了交际速度,丰富了交际语言

网络流行语言形式简略,内容饱满,方便了网上交流的同时,丰富了交际语言的内容。现代生活完全是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人们不仅需要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也需要从人际交流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网络流行语恰恰就符合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随着网络流行语与日俱增的关注度,网络语言逐渐被应用在日常交际中,有效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语言上的共鸣,自然而然的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网络流行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比如“清华校长顾秉林的毕业讲话狂飙凡客体,引爆15秒掌声”以及”北大校长周其凤毕业讲话中出现“浮云,伤不起”,这些新闻事件,充分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的魅力,走进了校园,跨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网络流行语在学校的教学中时常被使用,这是由于我国的网民年龄大多数属于中青年,而学生群体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度,适时、适量而止。

nlc202309020458

(二)网络流行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协调不善,导致了很多的矛盾产生,官员贪污受贿以及滥用职权等,这是我国的政治无法达到公开透明的程度,人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完善的保障。2012年,“表哥”一词轰动网络,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落马,网友在在其身上“搜”出20多款名表,而且全身都是“宝”,引起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杨达才被”双规“接受调查,最后因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这一事件就充分说明了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监督的作用,不仅使舆论事件得到了完善的解决,还使政府的工作在公正且透明的环境中开展,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培养了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公民的法制素养,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近几年,网络流行语也深刻的反映了关于民生的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反应物价问题的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关于反映房价问题的“蜗居”一词、反映豆腐渣工程问题的“楼歪歪”一词,都深刻且形象的反映了当下老百姓的心声,同时也是成为了政府了解民生问题的途径。政府通过这些网络流行语,听到老百姓的呼声,确立工作的重点,从而为政府开展解决民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化解社会存在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实事求是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坚持不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网络流行语起到了排忧解压的作用,成为舒缓心灵的“鸡汤”

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且充满趣味性的表达方式,符合了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给使用人群带来了快乐感,给创造者带来了满足感。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不断凸显出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从而为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网络语言的特点恰好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各种各样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找工作难、买房难、物价飞涨,工资难涨、社会竞争不公等等,每天都给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压力,生活的重担时常压得人们喘不过气。在工作之余,休闲的时间里需要寻找到各种有效的途径来舒缓心理压力,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尤其是近几年,手机网络的出现,使网络沟通更加的方便快捷,人们各投所好,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社交软件,在这个没有身份地位差异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的说出心里话,把所有的压抑、不公和不满全部都表达出来,通过利用网络流行语风趣幽默的特点进行自嘲、自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放松,也为自己的闲暇生活带来了娱乐和笑点。当下,很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也会利用自嘲、自黑的方式为自己需找笑点,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快乐。

(四)网络流行语具有经济价值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新颖独特,以及在人群中的传播范围广、影响面积大的特点,被新闻、媒体和商家不断利用在市场营销中,从而实现了网络流行语的经济价值。网络流行语在广告营销方面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比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是2009年首个被商家利用在广告宣传中的网络流行语,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度,这使广告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宣传的方式一发不可收拾。聚美优品的广告语“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之一,为聚美优品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其收获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不同之处是这一网络流行语出自广告宣传,这说明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只要符合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并能反映网友的心声,引起心灵的共鸣,那就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我们经常能在街边路角看见网络流行语的身影,不论是大酒店还是小餐馆,都在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宣传魅力来吸引顾客的眼球,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网络的电子营销中,那些脍炙人口、诙谐搞笑的流行语经常被商家当做一种营销手段,赚足了顾客的吸引力,比如甄嬛体中那就“臣妾做不到啊”,就被很多商家做成了促销广告语来以说明商品已经折扣到最低价了,不能再低了。网络的日益发达使新闻不在局限于电视和报纸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下载电脑和手机的各种新闻客户端,随时随地的查看最新新闻,这就加剧了各传媒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要第一时间获得新闻资源,还要设计足够吸引观众点击的新闻标题,这时,网络流行语就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为新闻媒体做足了宣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结论:网络流行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广受欢迎,同时,也给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广大群众应充分并恰当的利用好网络流行语,使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样网络流行语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艳娟.网络语言,一种新的语言媒介—网络语言的特点简析[D].东华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

[2]杜晓,郑小琼.网络流行语折射的公众权利焦虑应引起政府重视[J].决策探索,2010,11(12):53.

[3]阮丽.英语网络聊天用语的词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吴太胜,陈业秀.网络语言及网民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08(9):173-174.

[5]楊平.现今网络语言流行现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01,12(2):104.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网络亚文化,营销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生成机制

(一)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通常被理解成在网络中流行的语言。俞秋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特定语言符号所构成, 伴随社会热点事件的产生而在短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等的热门词语, 具有高度流行性和统一认知度。”[1]此外, 目前的网络流行语大致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年轻化, 其主要在年轻人之间产生及传播;二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网络流行语一旦形成, 便会迅速出现在贴吧、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并得到广大网友的极力传播, 其辐射范围几乎为整个网络;三是语言简练、生动, 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的网络流行语就可以表达出相对复杂的意义;四是由网友自发、大量传播, 如今被网络流行语“刷屏”的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流行语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 并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关注。然而,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在不断得到扩充的同时又具有了新的价值。

(二)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

首先, 网络流行语可由广大网友自行创作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编扩充, 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流行开来。例如,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被进一步衍生为“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刚吃饱的肚子说饿就饿”等多个版本;由“厉害了我的哥”衍生出了“厉害了我的某某”;“蓝瘦香菇”源于南宁一小伙儿失恋后所发的视频, 而后在网友的恶搞下与“蓝瘦香菇”有关的段子也随之产生。

其次, 网络流行语可来自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例如,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使用了“洪荒之力”一词, 而后“洪荒之力”被媒体及网友反复提及, 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首富王健林在谈及创业时, 表示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 比如挣它一个亿”, 随后“先定一个小目标”成为广大网友戏仿的对象。

二、网络流行语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一) 将网络流行语用于广告文案中

2015年一封颇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被各大企业运用于广告文案的创作中。2016年的“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引发网友关注后, 三只松鼠、维达、纯生啤酒、海尔洗衣机以及必胜客等众多品牌便借此之势展开营销活动。

(二) 网络流行语被企业“抢注”

据媒体报道, 在“洪荒之力”爆红网络几天后, 一名保定人正式将“洪荒之力”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成商标, 其涉及食品、体育用品、影视音乐作品三大类商品或服务。2016年9月5日, 深圳市“赚他一个亿”实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注册成立。2016年10月13日, 深圳市“蓝瘦香菇”实业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福田区注册成立。虽然企业将网络流行语注册为商标的现象早已有之,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此举热度依旧未减, 企业仍将其视作博消费者眼球的重要手段。

三、网络流行语的营销价值

(一) 借势吸引消费者

借势营销是将销售的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 将产品的推广融入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 使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中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的营销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媒体争夺消费者眼球、借助消费者自身的传播力、依靠轻松娱乐的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市场消费。[2]网络流行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受众乐于接受的特点, 因而企业可以将想要传达的内容隐含在网络流行语之中, 让消费者在沉浸于网络流行语营造的狂欢氛围的同时, 也能关注到企业所做的宣传, 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营销宣传成本。

(二) 深入“圈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圈层”是指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 或是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纵观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及传播过程, 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一般兴起于社会的某个“圈层”, 或受到某个“圈层”的极力传播, 最终使其达到高潮。而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确定目标消费群体, 并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精准营销。在现实社会中, 当热衷于网络流行语的“圈层”与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相契合时, 企业便可以将网络流行语作为连接纽带, 深入“圈层”, 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好感。

四、企业在运用网络流行语营销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应与企业文化相契合

企业, 特别是知名的大品牌、大企业在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 已经形成了被消费者所熟知与认同的品牌调性或企业文化, 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而网络流行语属于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有网络亚文化去中心化、边缘化、非主流的特点。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及传播是网络狂欢的重要表现形式, 能够使人们暂时摆脱现实枷锁的束缚, 其主要目的是以娱乐为主, 在文化内涵方面会稍显不足。因此, 企业在借网络流行语营销时, 不能盲目跟风, 应注意借助与自身企业文化相契合的网络流行语, 从而真正达到提升企业知名度、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

(二) 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网络流行语虽能在短时间内引爆社交圈, 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 但其热度的持续时间并不长, 当新的网络流行语出现时, 人们对原有网络流行语的热情便会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企业单纯依靠网络流行语进行营销或宣传, 效果并不持久, 不适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企业应在网络流行语的原有基础上进行独特创新, 使其带有自身品牌的烙印, 并转化为可供消费者参与、协同创意的沟通元。

参考文献

[1]俞秋萍.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9.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精选12篇)网络流行语的文化 第1篇关键词:网路流行语,亚文化,屌丝,权力,人格当今大街小巷的人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听过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