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贲门癌范文
胃底贲门癌范文(精选7篇)
胃底贲门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6例中, 6例因广泛转移终止手术。手术切除的100例中男65例, 女45例, 年龄33~80岁, 60岁以上32例, 平均年龄63岁。病人术前经钡餐双对比造影检查、胃镜检查确定具体部位, 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其中手术中证实癌灶侵犯胃食管连接线 (gastroesophageal-janetion, GEJ) [1]以上1cm者60例, GEJ以下者40例。全部采用全麻, 单纯经腹部切口。采用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和远端胃吻合80例, 采用全胃切除, 袢式或"P"式空肠代胃, 食管空肠吻合20例。全部使用吻合器操作。
1.2手术前准备
高度重视, 尤其是高龄病人手术前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纠正贫血和低蛋白,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调整到满意状态再手术治疗。
1.3手术方法
全麻。患者平卧位, 左季肋部沙垫垫高15度, 取上腹部正中切口, 向上切除剑突, 肥胖病人向下绕脐约2~3cm。开腹后, 自下而上探查腹腔, 探查肝脏, 大小网膜, 腹腔有无转移。探查肿瘤大小, 胃, 食管下段受侵范围, 剪开胃结肠韧带, 探查腹主动脉胃左动脉及胰腺、脾脏有无粘连或浸润。手术先游离胃, 确定行胃食管吻合术式时注意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及血管弓, 根部结扎切断胃左动、静脉。游离切断脾韧带胃短血管时, 注意保护脾脏。切断肝左三角韧带, 剪开左冠状韧带前叶, 充分暴露贲门及食管下段, 于食管裂孔处剪开腹膜, 游离食管下段并向下牵拉, 手指钝性扩大下纵膈并游离左右迷走神经干后予以切断, 同时清扫贲门食管周围与横隔淋巴结[2]。如此食管下段一般可游离7~8cm, 食管断端应距离肿瘤3~5cm。胃切除处在肿瘤远端5cm以上, 手术中注意无瘤原则, 连同分离的大网膜、淋巴结等一并切除, 然后行远端胃或空肠与食管下段吻合。采用吻合器吻合。
1.4术后处理
手术中将多孔消化道营养管置入空肠上段30cm以上, 手术后第二天就经此营养管给予高营养液 (高热量、高维生素并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 。手术后常规充足吸氧, 确保血氧饱和度正常。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的100例中, 合并肝脏局部转移行左肝叶部分切除6例。全胃切除20例, 次全胃切除80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例, 占2%, 吻合口狭窄4例, 占4%, 反流性食管炎10例, 占10%。平均住院16天。随访5年以上存活率30例, 占30%。吻合口狭窄经手术后扩张治愈, 反流性食管炎内科保守治愈。1例吻合口瘘, 引流抗感染治愈。近期死亡2例;1例发生吻合口瘘, 系高龄72岁, 出现膈下及肺部感染死亡, 1例手术后发生急性肺梗塞, 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3 讨论
3.1胸腹联合切口在消化道重建上确实方便, 但创伤大, 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大, 并发症多, 术后恢复慢。单纯经胸手术在清扫腹腔淋巴结时极不方便彻底。手术适应症范围都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单纯经腹部切口行胃底贲门癌切除术, 既保证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还大大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适合老年体弱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开胸者, 采用此术式, 可大大增加这类病人的手术治疗机会, 提高治疗效果。但如食管下端受侵>4cm, 采用此单纯经腹部的术式, 食管下段游离长度很难达到切缘距肿瘤上>5cm要求, 所以该部分病人食管端残留癌的发生率高。
3.2单纯经腹部手术对腹腔淋巴结的清扫更方便、彻底。手术后效果好。单纯左侧开胸对腹腔淋巴清扫较难彻底。大量资料证实, 胃底贲门癌淋巴结转移, 分为腹部及胸部转移二种途径, 但以腹部转移为主。遵循淋巴清除站数>淋巴结转移站数, 即D>N原则[3], 应当清除腹腔等组淋巴结。经腹手术更有利于清扫组淋巴结。尤其是肿瘤向下浸润需行全胃切除时, 更为方便。
3.3采用吻合器吻合, 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切除率、有利于延长上切端的长度, 降低手术切缘残余癌。吻合时间短等优点, 尤其适宜食管下段已经受侵、肥胖、桶状胸、吻合部位较深、手工吻合较困难的患者。手术后X线检查吻合器钉位于膈上6cm左右。
3.4本组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 为2%.我们体会是;吻合时全部采用吻合器, 在无张力状态下吻合, 手术后早期充分供给营养, 可能是减少吻合口瘘的关键所在。
3.5目前外科发展方向其中一个就是以最小的侵袭和损伤达到最佳疗效。并不仅仅是以切口的大小或部位来衡量, 它包括手术操作的技巧、减少手术中的创伤和出血, 手术后疗效, 还包括减轻对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创伤。我们认为肿瘤的根治术应以对患者最小损伤为评价手术方式好坏的标准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经腹部胃底贲门癌切除术的适应证及其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胃底贲门癌单纯经腹部手术的治疗过程。结果 切除率90.9%, 吻合口瘘2%, 吻合口狭窄4%。结论 此种手术入路能扩大适应证范围, 创伤小, 治疗效果较满意。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经腹切除,适应症
参考文献
[1]王舒宝, 陈峻青, 刘允怡, 等.进展期 (Ⅱ、Ⅲa) 胃癌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21 (7) :385.
[2]黄莛庭, 王正康.腹部外科新手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 24.
胃底贲门癌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胃底贲门癌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来确证,均无手术禁忌证。实施全胃切除术35例,胃次全切除术16例,胃大部切除术29例。将80例胃底贲门癌手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61~79岁,平均(69.75±8.40)岁;肠外营养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9~78岁,平均(68.36±9.21)岁。两组患者术前均签订了手术、参与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并且能将临床研究坚持完成,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的审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营养状况(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等)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均进行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待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后,肠内营养组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空肠造口,先进行少量、适量、多次肠内营养液(华瑞制药公司生产的瑞素),不足部分可采用葡萄糖注射液来补充,滴入总量按照30 ml/kg·d来计算,术后第1天滴注总量约500 ml,第2天约1 000 ml,第3天开始加到完全量,连续治疗7 d。而肠外营养组患者则进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给予缓慢滴注全合一营养制剂(华瑞制药公司生产的卡文),不足部分的可以通过葡萄糖注射液来补充,输液泵控制匀速滴入,连续治疗7 d。两组患者均进行肠内营养或者肠外营养治疗7 d,术后第8天停止滴入,进入半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记录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等临床指标,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的临床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临床营养指标比较
肠内营养组术前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内营养组术后7天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与肠外营养组(P<0.05)。见表1。
2.2 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短,营养费用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治疗后并发症比较
肠内营养组的腹胀、腹痛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27.5%(P<0.05);而两组间的恶心呕吐、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胃底贲门癌的发病率、死亡率近些年来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手术治疗是胃底贲门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由于老年患者术前肿瘤消耗、营养吸收障碍(能量、蛋白质、脂肪摄入较少),再加上手术损伤、应激所致高分解代谢、术后营养吸收障碍等因素,使得胃底贲门癌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等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这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性,降低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这给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严重影响[3,4]。对于胃底贲门癌患者,传统做法是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进行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补充营养液,纠正营养不良效果明显,但该疗法不利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恢复正常需要1至2周的时间;有研究显示,肠外营养疗法容易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小肠黏膜萎缩、肠粘连、肝脏功能损伤等风险性[5,6],而且长期的肠外营养治疗价格比较昂贵,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7]。肠内营养是一种新型营养支持疗法,在手术过程中留置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该疗法是通过门静脉系统来吸收营养,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机体各脏器发挥营养物质调节功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蛋白质分解,从而提高患者手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8]。因此,本研究通过对8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种疗法对营养状况改善程度、临床恢复情况、并发症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依据。
注:与术前比较,a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7天的营养状况(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快速改善;而且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短,营养费用低,均优于肠外营养组。此外,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方面。有研究显示,腹部等手术6 h后,就可以出现胃肠动力恢复(胃肠移行运动复合波),这为临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9]。有研究显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促使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可有效刺激消化系统,保障胃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通透性,同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这有利于胃肠道黏膜的增生、修复,使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缩短,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营养费用[10,11],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此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在促进胃肠消化、吸收、蠕动和刺激胃肠黏膜分泌各种激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2]。
综上所述,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老年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行胃底贲门癌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而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第7天营养状况、术后临床指标、并发症等。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7天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短,营养费用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组的腹胀、腹痛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27.5%(P<0.05);而两组间的恶心呕吐、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加快机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有效、安全等特点。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支持疗法,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凤.胃底贲门癌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5):738-740.
[2]田志强,吴涛,陆春雷,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对照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10):1028-1030.
[3]MAZAKI T,EBISAWA K.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J].J Gastrointest Surg,2008,12(5):739-755.
[4]吴松,虞桂平.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21):2545-2548.
[5]孙梅花.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50-51.
[6]朱静,杨红颖.胃肠道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5477-5478.
[7]尹朝栋.胃底贲门癌后行早期肠内营养52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78-79.
[8]刘洪一,王白石,张加金,等.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胃底贲门癌后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8):1166-1168.
[9]杨勇,王敏,胡雄辉,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3):308-310.
[10]戴春,徐殿松,孙桂菊,等.胃底贲门癌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6(12):7092-7095.
[11]成德生.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底贲门癌术后的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11):1461-1463.
胃底贲门癌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2007年收治的6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35岁~78岁, 平均年龄53.6岁;肿瘤直径:<3 cm 10例, >3 cm 20例;病理分类:9例管状腺癌, 1例低分化腺癌, 17例乳头状腺癌, 3例黏液腺癌;TNM分期:Ⅰ期3例, Ⅱ期21例, Ⅲ期4例, Ⅳ期2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9岁, 平均年龄53.5岁;肿瘤直径:<3 cm 10例, >3 cm 20例;病理分类:8例管状腺癌, 2例低分化腺癌, 16例乳头状腺癌, 4例黏液腺癌;TNM分期:Ⅰ期3例, Ⅱ期20例, Ⅲ期5例, Ⅳ期2例。2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病理分类及TNM分期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 首先正中切开患者腹部予以探查, 采取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其次钝性游离空肠和周围系膜[2];接着切除患者空肠的血管蒂, 并将肠系膜游离至空肠远端, 然后吻合空肠远端与下方30 cm, 从而形成P袢。食管残端和空肠P袢行端侧吻合, 最后把大小肠系膜用吸收线关闭, 从而重建患者消化道。对照组患者给予近侧胃切除术的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及5年生存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胃底贲门癌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全胃切除术, 其治疗效果获得人们的认可。而全胃切除术由于切除了患者食物储存的有效空间, 极易造成患者术后一系列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预后, 因此全胃切除术后需重建消化道。尽管目前重建消化道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疗效都不尽如人意, 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法是在确保不产生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基础上, 具备一定的容量及排空时间。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很好地满足了以上要求, 根据有关研究得知, 此种方法具备独特功能:其一, 食物储存及混合的功能[3], 其可够满足患者消化系统的顺蠕动与食物排空增加的生理需求, 发挥正常胃肠功能;其二, 代胃可确保患者食物管道的顺蠕动, 促进消化及吸收食物, 从而有效地减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3]。
本研究中, 2组患者的手术方法都是常见的治疗胃底贲门癌的方法。虽然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但是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5年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因此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
总之, 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 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观察组患者5年的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2组间具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 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术,空肠P袢代胃术,生存率,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黄昌明.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远期疗效[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10) :729.
[2]杨中行.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 :80.
胃底贲门癌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9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接受近侧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为 (56.4±2.4) 岁,其中22例患者肿瘤直径>3.0 cm, 31例患者肿瘤直径不超过3.0cm,病例分型:其中印戒细胞癌为5例,黏液腺癌为9例,低分化腺癌为14例,乳头状腺癌为18例,管状腺癌为7例;TNM分期:其中Ⅰ期为3例,Ⅱ期为26例,Ⅲ期为15例,Ⅳ期为9例。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为30~76岁,平均年龄为 (54.7±3.1) 岁,其中26例患者肿瘤直径>3.0 cm, 19例患者肿瘤直径不超过3.0 cm,病例分型:其中印戒细胞癌为4例,黏液腺癌为7例,低分化腺癌为12例,乳头状腺癌为14例,管状腺癌为8例;TNM分期:其中Ⅰ期为4例,Ⅱ期为18例,Ⅲ期为13例,Ⅳ期为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1.2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先给予患者腹部正中位置切开进行探查,实施根治性的全胃切除术,然后经空肠以及空肠周围的系膜实施钝性游离,同时切除空肠血管蒂,实现肠系膜游离于空肠的远端。在患者的无端空肠残端与端侧约40 cm处进行整合,形成P环,同时将患者的远端空肠和近侧空肠残端之间保持吻合,于吻合处下方约50 cm处,使用可吸收线将大小肠系膜进行关闭,完整实现消化道系统的重建。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近侧胃切除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2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致死,其死亡率为4.4%,随访观察3年,29例患者存活,3年生存率为64.4%,术后其中2例患者发生肠梗阻,2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导致胸腔感染,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中,6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致死,其死亡率为11.3%,随访观察3年,18例患者存活,3年生存率为33.9%,术后其中3例患者发生肠梗阻,5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导致胸腔感染,7例患者发生膈下脓肿,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9%,两组患者死亡率发生,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3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在治疗胃癌中,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治愈胃癌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途径。随着医疗诊断技术水平以及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断升高,对其实施治疗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1]。实施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底贲门癌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获得临床医学的普遍认可。但是,该治疗方法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实施治疗的预后效果[2]。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肠道功能重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有利于肠胃管道的正常蠕动,便于食物的吸收以及消化,同时该手术方法可将消化系统顺蠕动的生理需要与增加食物排空相互衔接起来,使其更好的契合,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死亡率发生,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三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对患者肠道进行功能重建,有效强化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术后患者饮食功能正常恢复,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9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两组患者死亡率发生,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3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低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 对患者肠道进行功能重建, 有效强化患者胃肠功能, 促进术后患者饮食功能正常恢复,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胃底贲门癌,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全新.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和近侧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对比[J].当代医学, 2011, 17 (22) :73.
[2]储文军.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 2002, 24 (11) :878.
胃底贲门癌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2例, 均经胃镜活检与组织病理学检验证实。其中男39例, 女23例;年龄38~69 (62.4±3.5) 岁;TNM分期:Ⅱ期14例, Ⅲ期32例, Ⅳ期16例;肿瘤直径:≤3.0cm 29例, >3.0cm 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腹痛、吞咽困难、呕心、黑便等临床表现, 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者。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 手术措施为采取静脉复合气管插管为患者行全身麻醉, 或展开连续硬膜外麻醉, 其中行非根治性切除术16例, 行根治性切除术46例。为患者展开全胃切除后, 于Treitz韧带下约15cm处将系膜、空肠切断, 利用空肠远端与空肠远端下30cm处的空肠展开端侧吻合术, 构成P袢, 将试管残端与空肠P袢顶部以“Y”字型吻合, 延长吻合口至与空肠袢相距40cm位置。对照组行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后, 采取近侧胃切除术展开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进行记录, 并对患者胃肠排空时间、每天饮食次数进行分析比较, 观察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年, 比较3年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胃肠排空时间及每天饮食次数
2组患者手术用时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胃肠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每天饮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年生存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 (2/32) 低于对照组的43.33% (13/30) , 经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为87.50% (28/32) 高于对照组的66.67% (20/3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胃底贲门癌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 而传统全胃切除术通常会使患者食物有效储存空间减少, 易引发诸多并发症, 对患者预后有严重影响。故在对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为其重建消化道。
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式是保证患者不出现反流性食管炎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基础上, 使之具有充足的食物容量与排空时间, 而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即可对这一要求予以有效满足。已有动物模型研究发现, 这一术式有储存食物与混合食物功能。将消化系统顺蠕动与食物排空增加等生理需求予以有效连接, 促使二者达到契合。同时, 其可发挥代胃功能。另一方面, 空肠P袢代胃可促使食管为顺蠕动, 对食物消化及吸收极为有利, 有助于患者胃肠功能充分发挥正常作用, 有效降低食欲不振等并发症。而在潘开云[3]的相关研究中,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患者5年生存率也显著高于近侧胃切除术治疗。
综上所述, 在胃底贲门癌临床治疗中,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具有显著疗效, 手术用时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胃底贲门癌患者6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 对照组行近侧胃切除术, 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胃肠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每天饮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经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具有显著疗效, 手术用时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刘全新.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和近侧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对比[J].当代医学, 2011, 17 (22) :73.
[2] 林华鹏.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实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 (2) :96.
胃底贲门癌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接诊的5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常规、临床病理等检查确诊,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5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隐痛不适、黑便、吞咽困难等。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25例, 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1~70岁, 平均 (58.1±9.5) 岁;病型Ⅱ期3例、Ⅲ期10例、Ⅳ期12例。研究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0~73岁, 平均 (58.3±9.6) 岁;病型Ⅱ期4例、Ⅲ期10例、Ⅳ期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Roux-en-Y吻合术治疗, 而研究组则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 (空肠P袢代胃吻合术) 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入路方式为经腹入路, 其中20例采取胃根治性切除术, 而5例采取非根治性切除术处理, 将患者的胃切除后, 在Treitz韧带下大约15~20 cm处将空肠及其系膜切断, 同时空肠远端及其下方30 cm处空肠采取端侧吻合术处理, 形成P袢;在空肠P袢顶部和食管残端采取“Y型”端侧吻合处理, 把食管-空肠吻合口逐渐延长, 直到与输入空肠袢约为45 cm处[2]。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行>3个月随访, 随访期间采用钡餐造影对患者消化道排空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并记录患者每次饮食量与每天饮食次数 (电话随访及问卷调查) , 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每次饮食量、饮食次数及排空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此外, 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出血量、手术时间) 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分别为 (271.03±45.82) ml、 (245.63±40.71) min, 对照组则依次为 (280.13±50.41) ml、 (271.03±43.21) min, 组间对比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 (2/25) , 1例食欲不振、1例营养不良, 对照组则为24.00% (6/25) , 1例倾倒综合征、2例营养不良、1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食欲不振,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术后随访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排空时间与每次食量皆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每天饮食次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较, *P<0.05
3 讨论
胃底贲门癌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且全胃切除术治疗本病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 但该种治疗方式极易出现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为此,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保障术后有良好的消化道重建, 以及具有足够的容量与排空时间则成为了当前大部分学者重视的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术后并发症研究组为8.00%, 而对照组则为24.00%,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研究组在术后3个月排空时间、每次饮食量、每天饮食次数等方面皆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次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所得结果一致, 普遍认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有这样一些优点:代胃功能比较良好, 能实现食物通道顺蠕动, 食物储存与混合功能也比较良好, 有了足够的食物储存空间就能确保食物排空延缓, 这样就利于食物消化与吸收, 从而减少食欲不振、倾倒综合征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3]。
综上所述, 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并发症较少, 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中立.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8) :126
[2]杨中行, 卜世崇.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 :80
胃底贲门癌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100例高龄食管癌与贲门癌手术患者为受试对象, 随机分为综合组与常规组均为50例。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 (65.36±15.21) 岁。对照组,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 (65.21±15.49) 岁。两组患者在放疗、手术间隙进行检查, 符合手术指征 (无制酸药物史) 。两组患者年龄性、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 无比较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本院接受食管切除附加改良胃底折叠术, 术后均接受全天候p H监测 (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 H值检测仪) , 并将检测仪连同监测记录仪, 监测患者p H值变化。术后, 常规组给予消化道肿瘤常规护理, 综合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如下:常规组按照常规护理, 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第一, 入院后术前及化疗期间,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术后选择成功治疗案例, 鼓励患者恢复信心, 提升依从性;第二, 采血前护理, 向患者讲解采血送检的重要意义, 简单教授患者查看血常规结果, 告知其采血前注意事项;第三, 采血中护理, 优先选择采血应该贵要 (肘中) 静脉,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标准操作, 采血后按压注射点7~9 min, 然后消毒包扎, 最后为血压瓶填写标签, 送检;第四, 日常生活方式干预, 为患者制定食谱, 根据患者病情及营养状况随时调整, 告知患者日常活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为患者生活增添乐趣。
1.3 观察指标:术后1 d内, 观察p H<4:站、卧位时间, 总时间, 总次数, 计算指标所占比重。同时, 观察术后1 d内反流情况, 记录>5 min反流次数、最大反流时间[2]。两组数据均作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术后1 d内p H<4:站卧位时间所占比重、总时间比重、总次数比重方面, 综合组数值均显著低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5 min反流次数、最大反流时间方面, 观察组数值均显著低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食管癌切除术式对机体损伤较大, 加之老年患者身体功能下降, 术后恢复效果不够理想, 故术后强化护理措施。较多文献报道显示, 食管 (贲门) 癌术后胃反流是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 但是目前尚无法依靠手术技术彻底消除反流情况[3]。改良胃底折叠术最大限度控制了术后反流情况, 目前文献资料普遍认为弓上吻合术可有效抑制反流, 同时应避免使用幽门成形术[4,5,6,7,8,9,10]。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胃反流现象, 但是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后显著胃反流症状相对较轻, 可知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术后胃反流情况。
综上所述, 高龄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为客观存在, 而综合护理配合24 h食管p H检测为有效的监测方式。
摘要:目的 研究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附加改良胃底折叠术后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100例高龄食管癌与贲门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综合组与常规组均为50例, 均接受全天候p H监测以及吻合口静息压检测。结果 综合组p H<4站卧位时间所占比重分别为 (1.49±1.37) %、 (1.12±1.67) %, p H<4总时间、总次数比重分别为 (1.14±0.97) %、 (26.87±15.77) %, >5 min反流次数以及最大反流时间分别为 (26.87±15.77) 次、 (4.97±6.01) min, 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相关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龄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为客观存在, 而综合护理配合24 h食管p H检测为有效的监测方式, 可为后期促动力药或者黏膜保护剂的应用提供指导建议。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胃食管反流,综合护理
参考文献
[1]程宏忠, 王平, 彭浩, 等.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6 (8) :1960-1961.
[2]万清廉, 侯向生.食管癌与贲门癌合并局限性支气管扩张12例同期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5 (19) :1221-1222.
[3]刘江惠, 李建涛, 贺宇彤, 等.食管癌贲门癌患者T淋巴细胞、NK手术功能检测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5 (6) :729-731.
[4]高蕾, 晋运玲, 刘爱虹, 等.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5 (9) :831-832.
[5]郭婷.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护理的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5) :176-177.
[6]刘伟.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4) :208-109.
[7]李轲.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 5 (1) :75-76.
[8]李轲.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210-211.
[9]李爱兰.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应用护理[J].医药前沿, 2015, 5 (26) :199-200.
胃底贲门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