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精选8篇)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第1篇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1-05-21 浏览:7592 人次
慈溪市周巷中学 孙周通 【滕王阁序教案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赌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轸zhěn 瓯ǒu 隍huáng 棨qí 戟jǐ 懿yì 襜zhàn 潦lǎo 俨yán 骖 cān 騑fēi 凫fú 闼tà 甍méng 舸gě 舳zhú 鹜wù 蠡lǐ 遄chuán 睢suí 睇dì 眄 miǎn 阍hūn 舛chuǎn 赊shē 悫què 簪zàn 笏hù 叨tāo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都督/阎公/之雅望
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
1、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
2、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 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 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兴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骈赋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的特点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教案的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州城形胜 人生无常,宾主之美 盛衰有时,兴 记叙(铺陈)、描写 悲 抒情、议论、用典 山川之美 怀才不遇 登楼之喜 济世无门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教学说明:
一、《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语言华丽典雅,辞采华美,句式整齐而不失灵活,对仗典故的运用显得简练而又含蓄内容上,作者借登高览胜之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失意,同时含蓄表达了渴望进仕济世,积极有所为的抱负情怀学习此文,当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二、学习过程当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宜,本教学设计在整体诵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积累文言字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而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文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整体认知;同时,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掌握文言字句、文言现象从而感知文章思想内容
四、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尤其是用典的学习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复杂情怀
五、课后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习得的能力得到迁延与提升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第2篇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一篇抒情散文,王勃通过它传递出了对命运的悲叹,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希冀于是我在本课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就抓住情感为主要内容我计划以文章中的六个问句为抓手,通过反复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王勃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外,写景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体味景物特色和思想情感的统一也是学习抒情散文的要实现目标之一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比较复杂,无法一一兼顾于是我计划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将景物描绘的如此壮美,把聚会描写的如此盛大,其实主要是展现南昌城的政治清明和南昌百姓的安居乐业,其实就是想传达出对都督阎公治政的赞美这样,就和的与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渴望在这场盛会上遇到自己的伯乐,从而被人赏识被人推荐的心情联系起来了对于本文的另一大特色用典的学习,因为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所以我在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就不再设置单独的环节做重点学习了,而是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同学们在课下自主学习,同时强化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的问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指导同学们理解文章中景情关系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王勃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以及在文风改革中突出作用,而为世人所敬仰但是天妒英才,王勃不幸英年早逝但是王勃用《滕王阁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号,不,应该是感叹号!因为《滕王阁序》说迸发的是王勃生命中最后的呐喊!让我们走进《滕王阁序》,走进王勃!
二、赏景味情
(一)《滕王阁序》中的盛会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序文,它当然要符合序的一些要求那么能否请同学们说说文集诗集的序一般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用《兰亭集序》来引导)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本文当中从文章开头就开始写这场“滕王阁盛筵”,那么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对盛筵的直接描写呢?
明确:从第一段到第四段的前半部分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场盛筵为什么会让王勃如此难忘,让后人无限向往
明确:“四美具,二难并”
谁能具体谈谈这“四美”、“二难”在文中是这么体现的吗?从整体上看作者真的只是想表现这个盛筵自身的.美吗?还是另有深意(可用柳永的《望海潮》来引导)
明确:自然美
社会美政治清明
宾主美安居乐业
盛筵美
(二)、《滕王阁序》中的王勃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真的完全沉浸在参加这场盛会的激动与兴奋中了吗?
明确:“兴尽悲来”“兴”的是盛会;“悲”的是命运
但是这种悲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在文章前半部分就有所暗示,特别是在对美景的描绘中
明确:孤鸿、雁阵惊寒
这两个意象就和盛筵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因为王勃明白自己就是那孤鸿,就是那惊雁在这场盛宴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待王勃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只能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那么作者的命运为什么落到这样一步田地呢?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愁吗?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 对情感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问句来加以体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意之悲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望之悲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无奈之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豪迈激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充满希冀
(三)、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想通过这篇才华横溢的千古奇文向我们表达什么呢?仅仅是想表达对能参加这场盛会的幸福而激动吗?
明确:王勃在这场盛会中只是惊鸿一瞥,相对于这美景、嘉宾、贤主、盛筵,王勃只是这宏大聚会中的那孤鹜,那惊雁在这盛大的聚会中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人生的失意,但是他又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要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渴盼通过这篇文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做最后的拼搏!
那么王勃怎么样通过这篇文章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呢?
明确:渴盼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在这里就是都督阎公,而对滕王阁盛会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都督阎公的赞美,那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正是阎公的政绩所在吗?这样,文章中王勃对这场盛会极尽赞美之能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阎公,在座的诸位都可能成为王勃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所以“所望于群公”
三、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中典故的含义,并且体会作者通过典故所传递的的情感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第3篇
当涂一中 陈凯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一篇抒情散文,王勃通过它传递出了对命运的悲叹,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希冀。于是我在本课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就抓住情感为主要内容。我计划以文章中的六个问句为抓手,通过反复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王勃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外,写景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体味景物特色和思想情感的统一也是学习抒情散文的要实现目标之一。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比较复杂,无法一一兼顾。于是我计划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将景物描绘的如此壮美,把聚会描写的如此盛大,其实主要是展现南昌城的政治清明和南昌百姓的安居乐业,其实就是想传达出对都督阎公治政的赞美。这样,就和的与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渴望在这场盛会上遇到自己的伯乐,从而被人赏识被人推荐的心情联系起来了。对于本文的另一大特色用典的学习,因为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所以我在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就不再设置单独的环节做重点学习了,而是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同学们在课下自主学习,同时强化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的问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2.指导同学们理解文章中景情关系的统一。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王勃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以及在文风改革中突出作用,而为世人所敬仰。但是天妒英才,王勃不幸英年早逝。但是王勃用《滕王阁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号,不,应该是感叹号!因为《滕王阁序》说迸发的是王勃生命中最后的呐喊!让我们走进《滕王阁序》,走进王勃!
二、赏景味情
(一)《滕王阁序》中的盛会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序文,它当然要符合序的一些要求。那么能否请同学们说说文集诗集的序一般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用《兰亭集序》来引导)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本文当中从文章开头就开始写这场“滕王阁盛筵”,那么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对盛筵的直接描写呢?
明确:从第一段到第四段的前半部分。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场盛筵为什么会让王勃如此难忘,让后人无限向往。
明确:“四美具,二难并。”
谁能具体谈谈这“四美”、“二难”在文中是这么体现的吗?从整体上看作者真的只是想表现这个盛筵自身的美吗?还是另有深意。(可用柳永的《望海潮》来引导)
明确: 自然美
社会美——政治清明
宾主美——安居乐业
盛筵美
(二)、《滕王阁序》中的王勃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真的完全沉浸在参加这场盛会的激动与兴奋中了吗?
明确:“兴尽悲来”。“兴”的是盛会;“悲”的是命运。
但是这种悲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在文章前半部分就有所暗示,特别是在对美景的描绘中。
明确:孤鸿、雁阵惊寒。
这两个意象就和盛筵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因为王勃明白自己就是那孤鸿,就是那惊雁。在这场盛宴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待王勃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只能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那么作者的命运为什么落到这样一步田地呢?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愁吗?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 对情感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问句来加以体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意之悲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望之悲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无奈之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豪迈激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充满希冀
(三)、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想通过这篇才华横溢的千古奇文向我们表达什么呢? 仅仅是想表达对能参加这场盛会的幸福而激动吗?
明确:王勃在这场盛会中只是惊鸿一瞥,相对于这美景、嘉宾、贤主、盛筵,王勃只是这宏大聚会中的那孤鹜,那惊雁。在这盛大的聚会中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人生的失意,但是他又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要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渴盼通过这篇文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做最后的拼搏!
那么王勃怎么样通过这篇文章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呢?
明确:渴盼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在这里就是都督阎公,而对滕王阁盛会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都督阎公的赞美,那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正是阎公的政绩所在吗?这样,文章中王勃对这场盛会极尽赞美之能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阎公,在座的诸位都可能成为王勃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所以“所望于群公”。
三、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中典故的含义,并且体会作者通过典故所传递的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盛会─兴尽悲来─命运
│
滕王阁序的优质课课堂实录 第4篇
生:因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充分展示了王勃的文学才华。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文学作品解读的特殊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读书法”,也有人称“立体钻井读书法”。即抓住文中蕴含最丰富的的句子分析咀嚼,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探究其内在文化精神底蕴,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主旨的目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这一句的艺术魅力何在呢?请同学讨论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这一句对仗工整,“落霞”于“秋水”相对,“孤骛”于“长天”相对,“与”对“共”,“齐飞”对“一色”,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师:分析得很好!对仗的工整的确是这一名句的特色,但对仗除了要求字数和词性的一致,还有什么要求呢?
生:还要求一句之中平仄音节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音节相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平仄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师:这种工整的对仗真的是这一千古名句的魅力所在吗?著名学者胡适就曾在上个世纪初号召诗人们“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
生:胡适先生的话只是一家之言,他的那个时代的学人都比较激进,难道他写过更高明的诗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学习既不能尽信书,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眼光来鉴别。不过胡适先生还真写过诗,他的诗集叫《尝试集》。198月23日胡适写了首《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这首诗诗意浅露,格调也不高,唯一值得称道的倒是平仄和对偶使它看起来像一首打油诗。(生笑)
师:对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运用,它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修养,娴熟的驾驭它不仅不会影响意思流畅表达,同时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滕王阁序》,说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刚才我们从音乐美的角度来欣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再从图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艺术魅力何在?
生: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生:天空的高远,长河的深远,使整个构图有一种宏大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生: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生:画面留下了大片空白,秋日大地的美丽和丰饶,波光艳影里摇曳晃动的倒影,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这种以实写虚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几位同学从图画美的角度谈了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到他们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分析的?(美术知识)学问是相通的,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学科知识的界垒,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这一句属于哪一种境呢?
生:“无我之境”。
师:“无我之境”并非是没有“我”的存在,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我之境”只是“我”的存在更隐晦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词句的表层,深入分析,细心揣摩,读出“我”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以前学习诗词的时候讲过,分析诗句要从意象入手,这一句有哪几个意象呢?
生:落霞、孤骛、秋水、长天
师:当你感知这些意象时,你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辽阔的天空使我觉得孤鹜是那样的渺小,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也不过感到“渺沧海之一粟”吗?
生:这些意象让人觉得有一种伤感的情绪在里面,落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孤鹜是那样的渺小和孤单,它为什么独自飞翔呢?可能是被它的同类或者他的爱人抛弃了吧?秋水这一意象让人联想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秋水伊人
生:秋水让我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
师:几位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我们的体验与王勃当时的感情是否一致呢?
生:王勃曾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这时情绪是很低落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你能否从课文里找出句子来证明你的判断?
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王勃伤感失落的情绪因何而起?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慨叹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也感到生命的短暂。
生: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却不知何时才能等到这一天,感到前途渺茫。
师:唐初文人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王勃面对人生困境是如何选择的呢?从这一句中能找到答案吗?
生:这一句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生:孤鹜的姿态表明了王勃的人生价值取向,绚丽的落霞或许是作者生命的写照,虽然他当时很年轻,他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飞”这一矫健的姿态去迎接,去挑战!
师:讲得真好!你是王勃的知音!看来年轻人的心灵不会因为历史的久远而出现交流的隔膜,有你这样的知音,王勃一定会感到高兴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验证你的理解吗?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教案 第5篇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山川胜景,如诗如画。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叹知己难遇,盼举荐提携。
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
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山川胜景,如诗如画。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
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
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
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叹知己难遇,盼举荐提携。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五、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
《滕王阁序》教案 第6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滕王阁序教案 第7篇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黄鹤楼》崔灏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唐 杜甫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汤,横无际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蓬莱阁相传为八仙过海的地方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二.作者简介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三.文学常识
(一)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自序),也可由他人代写(代序)。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要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就是宴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
(二)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 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
特点: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读文章,思考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1.交代南昌的地理环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地势宏伟 2.交代地灵人杰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产丰富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人才杰出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地
人 3.交代参加宴会的人员(贤主嘉宾)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4.交代自己参加宴会的原因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1.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王勃赴阁途中——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4.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重点语段之一)
(1)楼阁四周山水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2)登阁远眺所见
动作:披闼
俯甍
山川之美:山原旷
川泽纡
人烟之盛: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雨后天晴:云
雨
彩
区
落霞孤鹜
秋水天
人鸟共乐: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
提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的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评:意境和谐美,自然生动,色彩明丽。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解读:对仗美
色彩美
动静美
虚实美
立体空间美
登临之状:披闼
俯甍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1.写宴会盛况: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2.兴尽悲来(重点语段之二)设问:悲从何来?因何而悲?(1)由宴会引出感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
(2)抒发身世之感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3)引用典故抒怀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4)勉励自己守节不变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困厄,壮志弥坚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身处困境,志节不移;逆境之中,乐观开怀。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信心未泯,乐观向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反用典故,以二人的消极反衬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怀。情感变化 •
• 宴会欢娱——兴
宴会盛况(过渡-奏乐-饮酒-赋诗-总概)怀才不遇——悲
怀才不遇(过渡-遥远-难越-孤独-无期-用典)
• 壮志弥坚——乐
壮志弥坚(守志-乐观-信念-坚强)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第六段
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用典—怀才不遇)
“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表明自己愿意作诗。(用典—知音难觅,伯乐难寻)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滕王阁序教案 第8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四、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 “流丹”,“耸翠”,“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 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三)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小
结: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课时
一、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宴会” 1.典故鉴赏。
〓“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明确:典故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2、句子鉴赏
〓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四美具,二难并”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第四部分(67):述自己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饯别” 1鉴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2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
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话 题: 失 意 者 的 悲 歌
1、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王勃并非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板书:“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正像《岳阳楼记》一样,文章本来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那是为了直接进行体物写志,王勃要对滕王阁进行一番描写,那是因为具体环境的要求,文章的原题就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所以,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马上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板书)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且看王勃的内心世界。
A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B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的强颜欢笑啊!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三、文言字词归类
(一)、重点字词 1地接衡庐 接:接壤
2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4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5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6高朋满座 高:尊贵、7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8彻区明 彻:普照 9惊寒 惊:被……惊扰
10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维:介词,在 11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12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紫:呈现紫色。13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14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15二难并 并:会聚一起。
16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17圾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18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19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20穷且益坚:且:反而。2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22一个书生 介:个
23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24有怀投笔 怀:心思。25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26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27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28兰亭已矣 已:过去。29幸承恩于伟饯 于:在。
30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31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32: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33:俨骖騑于上路(形,高)34: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35: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36: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37:天高地迥(形容词,远)38: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39: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40、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41: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shù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shù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shù ④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shǔ ⑤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五)成语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