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下范文
V下范文(精选10篇)
V下 第1篇
1.1 TEP概述
TEP为硼回收系统的简称。作为核电站三废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 其系统功能包括:
(1) 接收来自核岛疏水和排气系统 (RPE) 的一回路含氢冷却剂, 为反应堆冷却剂排水提供足够的贮存容积。
(2) 处理收集的废液并分离为水和硼酸, 以供一回路复用。
(3) 在反应堆运行寿期末, 接收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 (RCV) 的下泄流, 直接除硼。
(4) 换料停堆前对一回路冷却剂除气。
1.2 TEP蒸发单元概述
TEP由净化、硼/水分离和除硼三部分组成。蒸发装置属于硼/水分离部分, 用于将经过净化处理后的废液进行硼水分离, 得到含硼量 (≤5ppm) 的蒸馏液和硼浓度为7000~7700ppm的浓硼酸。合格的浓硼酸和蒸馏液送往REA系统作为硼和水的补给。
2 不同工况下TEP蒸发器V0﹑V值的设置
2.1 TEP蒸发器V0/V的计算原理
在硼水分离过程中, 蒸馏液和浓缩液的排放是交替进行的, 为了得到硼浓度符合标准的浓缩液, 要经过计算得到蒸发器的V0﹑V值。
TEP蒸发器V0/V的计算公式是基于硼酸质量守恒的原理推导出来的, 在推导过程中, 做如下几种假设:
(1) 蒸发回路中所含废液的体积保持不变, 为1500L。
(2) 在排放蒸馏液 (浓缩液) 的过程中, 同时有废液流入蒸发回路, 且所排放的蒸馏液 (浓缩液) 的体积与从中间储槽流入蒸发回路中的废液体积相等。
(3) 在排放蒸馏液 (浓缩液) 的过程中, 蒸发回路中的硼浓度成线性变化。
(4) 排放蒸馏液和浓缩液是交替连续进行的, 忽略阀门开、闭以及浓缩液冷却时间等。
在推导过程中用到的参数定义如下:
蒸发装置回路的容积:Vt=1500L
每次排放的浓缩液容积:W=250L
每次排放的浓缩液的平均硼浓度:Ce=7200ppm
V0:首次排放的蒸馏液体积 (L)
V:正常排放蒸馏液的体积 (L)
C0:蒸发器环路中的硼浓度 (等于中间储槽内液体的硼浓度) (ppm)
由图1可知:
从T0到T1, 开始第一次排放蒸馏液, 蒸发器回路中的硼浓度从C0升高到Cmax, 到达T1时, 排放蒸馏液体积为V0, 在这段时间内, 蒸发回路中硼含量的变化值为Vt (Cmax-C0) , 从中间储槽流入到蒸发回路中的硼含量为V0C0, 根据硼的质量守恒得到等式 (1)
由式 (1) 可以得到V0=Vt (Cmax-C0) /C0
从T1到T2, 开始排放浓缩液, 蒸发器回路中的硼浓度从Cmax下降到Cmin, 到达T2, 排放浓缩液的体积为W, 在这段时间内, 蒸发器回路中硼含量的变化值为Vt (Cmax-Cmin) =Vt△C, 排放的浓缩液中硼含量为W Ce, 从中间储槽流入蒸发器回路中的硼含量为W C0, 根据硼的质量守恒得到等式 (2)
由式 (2) 可以得到△C=W (Ce-C0) /Vt
从T2到T3, 开始正常排放蒸馏液, 蒸发器回路中的硼浓度从Cmin升高到Cmax, 到达T3时, 排放蒸馏液体积为V, 在这段时间内, 蒸发回路中硼含量的变化值为Vt (Cmax-Cmin) =Vt△C, 从中间储槽流入到蒸发回路中的硼含量为V C0, 根据硼的质量守恒得到等式 (3)
由式 (3) 可以得到V=Vt (Cmax-Cmin) /C0=Vt△C/C0=W (Ce-C0) /C0。
根据式 (1) ~ (3) 便可以求出V0和V值, 通过计数器 (501QD和503QD/502QD和504QD) 分别设置V0和V值, 从而得到符合要求的蒸馏液和浓缩液。
2.2 跳机后V0/V的重新设置
试验当中, 由于诸多原因, 比如堵泵现象的发生, 阀门无法正常开闭等, 会发生跳机现象或手动停止试验。待问题得到解决后, 需要对V0/V值进行重新设定。
按照系统设计手册规定, 一旦发生跳机的状况后, 需要将蒸发器内的液体排空, 待然后再按照正常的情况从状态0走到状态5。这样费时费力, 经过我们分析, 不难发现, 在发生跳机后, 在状态3时重新测定蒸发器环路中的硼浓度 (C) 和中间储槽内的硼浓度 (C0) , 通过计算, 便可直接由状态3按照硼浓度守恒可以推导出
此外, 上述计算公式还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中间储槽切罐, 例如当002BA内的废液处理完毕后, 需要接着处理003BA (004BA) 内废液后, 只要重新测定003 BA (004BA) 内废液内的硼浓度 (C0) 和此时蒸发回路中的硼浓度 (C) , 便可由公式 (4) ~ (6) 计算出V0/V值。
2.3 根据化验结果计算出V0值为负值
根据公式 (4) V0=Vt (Cmax-C) /C0, 如果蒸发回路原来的硼浓度C偏高, 即C>Cmax时, 则计算出V0为负值。由于我们不同通过稀释的方法将蒸发装置内的硼酸浓度降下来, 而且通过状态8进行排液的操作比较繁琐, 需要经过较长的冷却时间, 可行性不大。此时, 我们将V0/V值设置为较小的正值, 例如10L, 在状态4时, 将蒸发器内的高浓度硼酸 (250L) 排到007BA, 同时, 从中间储槽002BA中进料250L, 实现对蒸发器内高浓度硼酸的稀释。由于蒸发回路的容积为1500L, 每次排放的浓缩液体积为250L, 经过6次排放后蒸发回路中的硼浓度便降了下来, 然后将蒸发器重新启动到状态“3”, 重新化验计算V0、V值, 如果V0>0, 则可进行蒸发处理工作。
例:C=10698ppm, C0=316ppm, Ce=7200ppm, Vt=1500L
则根据公式 (5) 计算得到△C=1147ppm, 进而得到Cmax=7774ppm
根据公式 (4) , 计算得到V0=-13881<0
将V0/V值均设置为10L, W设置为250L, 计算每次循环后的Cmax、△C、Cmin和Ce值。
从T0到T1, 开始第一次排放蒸馏液, 蒸发器回路中的硼浓度从C升高到C1max, 到达T1时, 排放蒸馏液体积为V0。在这段时间内, 蒸发回路中硼含量的变化值为Vt (C1max-C) , 从中间储槽流入到蒸发回路中的硼含量为V0C0, 根据硼的质量守恒得到等式 (7)
由式 (7) 可以得到C1max= (V0 C0+Vt C) /Vt
从T1到T2, 开始排放浓缩液, 蒸发器回路中的硼浓度从C1max下降到C1min, 到达T2, 排放浓缩液的体积为W。在这段时间内, 蒸发器回路中硼含量的变化值为Vt (C1max-C1min) =Vt△C1, 排放的浓缩液中硼含量为W Ce1, 从中间储槽流入蒸发器回路中的硼含量为W C0, 根据硼的质量守恒得到等式 (8)
又Ce1=C1max-1/2△C1, 代入式 (8) 后, 得到式 (9)
进一步计算得到Cmin1和Ce1;
从T2到T3, 开始排放蒸馏液, 蒸发器回路中的硼浓度从C1min升高到C2max, 到达T3时, 排放蒸馏液体积为V。在这段时间内, 蒸发回路中硼含量的变化值为Vt (C2max-C1min) , 从中间储槽流入到蒸发回路中的硼含量为VC0, 根据硼的质量守恒得到等式 (10)
由式 (10) 可以得到C2max= (V0C0+VtC min1) /Vt
同样, 对T3到T4直到T12利用硼守恒, 逐步计算, 便可求出每次循环后的Cmax、△C、Cmin和Ce值。结果下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知道, 经过6次排放后蒸发回路中的硼浓度降低到4134ppm, 然后将蒸发器重新启动到状态“3”, 重新化验计算V0、V值, 则可进行蒸发处理工作。
3 结论
在TEP硼回收系统的蒸发单元中, 确定正确的V0/V值将对浓缩液的硼浓度产生重要的影响。硼浓度过高, 将会导致硼结晶, 出现管道堵塞等问题。硼浓度过低, 无法满足REA硼和水补给系统的需求。本文就蒸发器V0/V值的计算原理, 跳机后V0/V的重新设置以及根据化验结果计算出V0值为负值时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给出了各种工况下如何正确地计算出V0/V值, 从而进行正常的蒸发处理工作, 为调试、运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石雷, 9TEP002EV硼浓度升高的一级分析[Z].
V下 第2篇
关键词:V他个X 形成机制 多重传承 压制 整合
一、引言
“V他个X”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特殊表达式,如(文中例句均出自CCL语料库):
(1)问他个明白。
(2)玩他个爽快。
(3)吃他个痛快。
(4)战他个无怨无悔。
在上述结构中,“他个”为不变项,“V”为动词,与“X”一起受整个结构义的制约,“X”通常为动词、形容词或谓词短语。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该结构进行研究(赵元任,1979;丁声树,2002;李剑影,2007;雷冬平,2012),但多集中于对其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讨论,或对该结构的某个成分进行探究(张龙,2012)。已有研究对该构式的性质缺乏统一的合理认识,并且鲜有学者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对其形成过程进行解释。根据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新构式的形成是多个与之相关的构式组配调变的结果,构式如何互动是新构式产生的关键。基于此,本文运用构式语法中多重传承、压制和整合的观点对“V他个X”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以期对这一构式有更详尽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
(一) 研究现状
对于“V他个X”应划分为何种句式,学界有三种观点:1.赵元任(1979)、朱德熙(1999)等认为是双宾结构,“X”部分为直接宾语,而“他”指代人是间接宾语;2.丁声树(2002)、游汝杰(1983)等认为是动补结构,认为该结构是“V+个+补”的扩展式,“个”是补语标记,引出动作的补语;3.雷冬平(2012)称该类句式为强调语气构式,“他”和“个”发生虚化并有凝固的趋势,功能接近于语气词。可见从不同角度分析,“V他个X”与双宾构式、动补构式、语气构式均有关联。
关于该构式的其他研究则多集中对其形式特征和构式义的探讨。张爱玲(2008)从认知角度阐述了该结构的语义特征、词汇特征及构式义的生成;李剑影(2007)则运用“句式理论”,从与者、给予物、受者和结构中的动词等角度进行探究,但他并未将该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未论述其形成过程。
综合前人的研究可知,对于该构式形成过程的研究为数不多,仅有雷冬平(2012)基于该构式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双及物构式的类推拓展,张龙(2012)则认为该构式来源于“V个VP”和“V他NP”两个表达式的类推糅合。但两者文中均未对该结构具体的形成机制进行详尽描写。基于此,本文拟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论述这一构式的形成过程。
(二)理论基础
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是语素、词或小句等独立的意义结构。构式语法认为,新构式产生于多个构式的传承压制。“传承”描述了构式之间的抽象关系,Goldberg(1995:72)认为“当且仅当构式B从构式A传承其特征,A就为B提供了理据”。根据Goldberg的多重传承观,一个新构式可从多个上层构式中传承句法和语义特征。但对于不同构式的形式或意义发生冲突时如何组配信息,Goldberg没有做出解释。刘玉梅(2013)阐述的“多重压传观”有力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传承”是“多重压制”下的动态传承,在不同类型构式的组配中,构式之间形式或语义的矛盾通过互相压制得到处理,以此达成协同,从而成功地使突显的部分信息传承至下层构式以组建新构式。所谓“整合”,则指构式单位在组配运用时,其整体意义不是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心智中通过整合获得,Langacker(2000)也曾提出语言组配通常遵循整合原则。
结合以上学者观点,本文认为“传承”为新构式特征的来源提供了理据,“多重压传”解释了组配过程中构式间意义和结构如何相互调解和转化的问题,“整合”则解释了特征重组和新构式产生的方式。因此本文认为,“V他个X”构式是在与之相关的构式的相互压制作用下传承了其部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信息,并在压制作用下将这些信息整合而形成的。
三、“V他个X”的形成过程
本文认为“V他个X”构式的形成过程如下:根据构式语法中原型范畴观“所见即所得”的观点,“V他个X”构式首先传承了双宾构式和动补构式的部分特征。从结构上看,该构式与双宾构式确实相似,动词后接两个短语“N1和N2”。此处的“X”通常为表示动作结果的形容词性词语,如“吃他个痛快”中的“痛快”表示玩的结果或状态,赵元任(1979)认为可将它当作名词性词语处理。因此,“他”相当于N1,“痛快”为N2,“个”为宾语标记。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的双宾结构中,如“给他三个苹果/送他三本书”,“他”具有指称性。而在“吃他个痛快”中,由语感可知,“吃”由于与“他”不能形成正常的动宾关系,此处的“他”并没有指称性,语义上会发生冲突。当构式中的词义组配发生矛盾时,可以通过词汇压制(coercion)进行调解:构式整体迫使中心词(尤其是动词)改变跟随其后词语的句法或语义特征(王寅,2006)。此时动词“吃”发生词汇压制,迫使“他”的语法功能改变,降低其指称性,虚化为语气助词,与双宾结构中的“他”语法功能不同。可见,“V他个X”并不能分析为双宾构式。同样,将“V他个X”分析为动补结构的学者(游汝杰,1983)认为“个”与引出补语的“得”作用相似,“X”则是其引出的补语。但如此一来,“他”的存在便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笔者认为“V他个X”构式传承了双宾构式和动补构式部分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但由于并不是完全地传承,所以,前者虽与后两者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句法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V他个X”构式还受到了双音构式和语气构式的压制。根据先前学者的考察(刘玉梅,2013;冯胜利,2000),双音节音步是基本的标准音步,其他音步都是双音步的“变体”。因此,“双音构式”是汉语构词中使用次数最多、最具原型性的词法构式,在构词法中有着“绝对先用权”。组配新构式时,竞争力较强的构式能对其他构式进行压制,在与其他构式的相互压制中将突显的句法、语用、语义或音律等信息传承于下位构式。双音构式具有较高的认知突显度,因其绝对先用权具有较强的压制力,压制其他构式发生改变。在“V他个X”构式中,“V”和“他个”都受到了双音构式的压制。经语料库的检索,“V”虽有94%为单音动词,如“喝、干、打、赚、闹、哭、搞、骂、杀、逛”等,但在使用时人们通常念成“V——他个”。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受到双音构式的压制,读音上拉长“V”,填充了双音节音步中的空槽,满足音韵需求的同时又起到强调动词的作用。此外,双音构式的压制促使了“他个”的合并。雷冬平(2006)曾论述“他个”的形成,认为它是从“V+他(间接宾语)+个(量词)+(NP)(直接宾语)”结构虚化而来。本文认为,能够促使虚化后的“他”与“个”合并的动因是双音构式的压制。在“V他个X”形成过程中,双音构式压制这一新构式,使其具有双音节特征。由前文分析可知,“他”不能与前面的动词建立正常的动宾关系,并被虚化为语气助词,两者不再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只能朝其后,找能与之合并为双音步的成分,如:“他”的后面正是虚化后的“个”。两个虚化成分在读音上都作轻声处理,因此,两个形成线性序列的弱读成分由于双音构式的压制联合构成了一个音步,符合了音律的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合并后的“他个”受到汉语语气构式的影响,具有口语化、随意性的特点,在各种语境中表示不同的语气。有时表示“宣泄”,体现了施事者要将事情做得尽兴、酣畅淋漓的感觉。由于“他个”没表示实际的量,这种无定性还给话语增添了“随意”“漫不经心”的语气:
(5)想唱就唱,想说就说,想玩就玩个痛快!
(6)“摄影真有趣!放假了买他个相机玩玩!”
在很多情况下,用来加强语气,体现说话者想做成某事的决心:
(7)派一支队伍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8)我要一本本看下去,把五千年历史读他个明白!
此外,由于“个”来源于数量词“一个”的脱落(李剑影,2007;雷冬平,2006;张谊生,2008),并从量词向虚化的助词转变,所以“个”是从量词到助词的连续统,残存了一定的量词特性。因此,笔者认为“V他个X”传承了数量构式的部分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V他个X”的形成过程图示如下(图2:箭头表示传承方向,虚线表示传承部分信息,双箭头表示相互压制):
图2:“V他个X”的形成过程
王寅(2006)曾提出,现实、认知与语言之间为线性序列,前者对后者有决定作用:认知以现实感受和需求为基础,同时,它也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反之对现实和认知具有反作用。因此,语用因素是“V他个X”存在的现实因素,即该构式产生的初始动因。然后,多个储存于网络中的构式参与新构式的组配,这些构式相互作用形成压制力,共同决定新构式的面貌。由上文分析可知,“V他个X”在双宾构式、动补构式、数量构式、双音构式和语气构式的相互压制作用下,多重传承了这些构式部分的句法、语义、语音和语用特征。最后,所传承的信息在心智中得以整合,在语言形式上则以新构式“V他个X”的形式体现出来。
四、结语
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新兴的理论,被用于解释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分析方法独具慧眼。本文认为,构式语法中“传承”“压制”与“整合”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特殊构式的形成增添了理据性。因此,本文尝试利用这些观点对“V他个X”构式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认为该构式传承了动补构式、双宾构式、数量构式的部分特征,因此,其结构和语义上有这三者的特征;同时因受到双音构式的压制,使“V”拉长读音,促使“他”与“个”合并,并受到语气构式的压制,使“他个”带有口语化、随意性的语气特点,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此外,这五个同层构式间也发生相互压制作用,“V他个X”内部的分歧则源于所传承的构式之间相互压制力的不同。所传承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最后在压制作用下进行整合后,形成了这一新构式。最后,期望本文的探讨能对该构式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刘玉梅.语式形成的多重压传机制——认知构式语法研究系列之
十一[J].中国外语,2013,(4).
[8]游汝杰.补语的标志“个”和“得[J].汉语学习,1983,(2).
[9]雷冬平.“喝他个痛快”类构式的形成及其语义研究[J].语言科
学,2012,(2).
[10]李剑影.再论“玩它个痛快”[J].汉语学习,2007,(2).
[11]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
当代语言学,2003,(3).
[12]王寅,王天冀.“吃他三个苹果”构式新解:传承整合法[J].
中国外语,2009,(4).
[13]雷冬平,胡丽珍.“他个”的形成、性质及其功能研究[J].语
言科学,2006,(7).
[14]张爱玲.“V他个C”句式的认知阐释[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
报(中文版),2008,(6).
[15]张龙.“V他个VP”中“他”的语法性质[J].南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2,(4).
[16]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V型经济增长下民营企业经济的展望 第3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导航,产生效益
诞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民营企业经济, 经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和探索, 在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上都产生了飞跃。中国今后的发展趋势, 国有经济主导, 民营经济将成为主体, 进入21世纪, 企业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挑战, 面临着企业管理的变革和创新。认清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驾驭新世纪企业管理的方向, 将是每一位民营经济业主与员工的共同责任。
一、民营企业经济管理回顾
自从19世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以来, 现代企业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程, 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管理理论也产生了质飞跃。民营企业, 用三十多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现代企业二百多年的探索任务。民营企业经济的优势与生机, 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经济管理还需要积累经验和丰富理论。
(一) 未来管理的软化趋势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中, 传统的经验管理完全依靠经营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将所有权与经验进行决策,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于一身, 企业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家族式的权利分配使管理层缺乏自律性和具有投机性, 企业经营表现为自发性和盲目性。在作坊式生产的企业中尚能适应, 一旦跃入现代生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 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落后的管理方式产生激烈的抹杀, 困扰着管理者的思维和手脚, 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未来民营企业经济的管理, 不再只靠企业主个人经验和直觉来智慧部署, 而是用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代替个人经验。因为“时间和动作”的计算机模拟可以精确地计算, 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节以及园圃, 材料的配置都有非常客观的标准, 国家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选择也成为惯制, “工作挑选员工”原则的真正实施和员工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 通过自己的专线网络把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销情况了如指掌, 真正达到“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奇。内部的管理职能会大大增强, 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社会对企业的支持, 都将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规则运作。民营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 实质上是民营企业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隔离的道路。
(二) 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
二、民营企业经济进入文化阶段
(一) 文化管理实质上是人性化的管理
管理的主要含义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 开发人的潜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人成为真正的“企业人”。在科学管理下, 以外部控制为主, 制定多种规章制度, 实行奖罚都硬;而文化管理则是以员工的自我控制为主, 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自查自律, 管理者的责任是启发、引导, 让员工自觉地参与管理之中, 也成为企业管理阵容的一员, 把企业的兴旺和自己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联起来。
(二) 科学管理是用规章制度管人
文化管理实质上是以文化来治理企业, 直接管理人的思想, 即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念, 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人情味很浓的、把人们理性与非理性的需求结合起来, 着重满足企业员工的自尊和自实现的需要, 依赖于工作本身魅力的管理方式。
(三) 在激励方式上, 以“硬”管理为基本方式
依靠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投入, 以“硬”管理为基本方式。而文化管理则依靠思想的灌输, 价值观念认同, 感情的互动和企业精神的熏陶, 即依靠非强制性和非物质性手段的投入, 管理由“硬”逐步“软化”走向硬软结合。以软为主, 这就适应了人们需要层次的提高, 实现企业员工高昂士气和企业工作高效率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管理是民营企业经济未来必然选择
(一) 经营化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卖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企业把营销放在首位, 经营管理思想的顺序就变为“一顾客、二市场、三生产”, 企业的生产性管理转变为经营性管理, 民营企业的管理呈现经营化趋势。
(二) 电脑化趋势
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莫过于电脑和网络技术, 电脑手段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普及应用, 呈现出你赶我追、换代升级的势头。在经济全球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使企业的管理尤其是营销, 越来越仰仗电脑手段。现代企业之间的“商战”、“信息战”, 如:B2B、O2O网络购物、微博、微信、虚拟企业等新概念, 为民营经济带来了希望与挑战。
(三) 风险化趋势
企业的风险化趋势加重, 形成独立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新理念充满着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运用跳跃性的思维和胆略, 铺着市场机遇, 以大胆的决策投身市场中, 寻找盈利的机会。
(四) 知识化趋势
全球经济将会被知识经济所主宰。知识管理是知识共享, 运用企业决策集团的集体智慧, 采取十分科学的应对措施, 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民营经济的唯一选择是从企业主、管理者到全体员工, 学习新知识、熟悉新技术,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应对自如、自由驰骋。
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
(一) 企业家的条件
人们习惯把民营经纪业主称为企业家。而企业家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企业家, 不是一个职务, 也不是职称, 它只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并不是厂长、经理就一定是企业家。经济学中对企业家有明确的界定, 因为企业家代表的是一种素质。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眼光。当别人尚未发现赚钱的机会, 他就发现并看准;胆量。看准的机会, 就不能左顾右盼, 犹豫不决, 必须当机立断, 敢冒风险, 敢于积极投资;有组织能力。善于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 产生企业的高效率;有新观念。要了解现代市场技术发展的走向及它对未来的经济可能带来的变化, 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维, 导向自己的行为, 真正的企业家是不容易产生出来的, 而要当好一个合格的民营企业家尤其不容易。
(二) 成熟民营企业家的标志
成熟的民营企业家, 从宏观角度讲, 具备素质:先后次序合理配置好资金、人力、时间等各种资源要素。
一是较强的激励控制能力。必须懂得如何激励和控制自己, 甚至强迫自己去做困难大、不愉快的事情。
二是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管理者必须具备计划、组织、智慧和沟通等条件。
三是灵活性和适应性强。
四是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让人能够为企业做出贡献感到自豪, 受到较好的待遇, 得到尊重和尊敬。
(三) 创新理念
具备创新理念, 善于产生先见之明。致力于技术与管理创新, 民营企业主心骨的企业家, 建立企业团队, 塑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充分调动和发挥蕴藏在每个员工身上的热情和智慧, 真正了解人性。
一是开明、开拓的领导集体。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都具有现代企业意识, 是“企业人”而不是外行, 是实干家。有较高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组织指挥适应市场需求的职能部门和信息传输系统, 使企业各个层面都能步调一致地向奋斗目标。
二是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民营企业素质的核心。民营企业家用自己的能力、诚信和行为, 唤起员工心中的事业渴求, 点燃员工心中的希望之火, 把自身的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爱岗敬业, 爱企如家, 民营企业拥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就注定会在市场搏击中当赢家。同时, 对企业外观进行“包装”, 建成园林式、花园式企业, 构建赏心悦目的企业环境。
三是与国际国内市场相吻合的企业运作体系, 把企业与市场连在一起。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 继续继承过去的企业精神, 并不断丰富发展, 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营企业精神, 时代的呼唤, 是企业的要求, 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邱锐.公关关系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周世康.宏观经济管理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不再V”与“再不V” 第4篇
关键词:不再;再不
作者简介:王慧敏(1990.7-),山西省汾阳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语言学界,不少学者认为,“不再”与“再不”基本相似,并且“不”和“再”的位置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都可以放在谓语前对后边成分进行修饰限制,用来否定继续或重复,“不再V”和“再不V”这一格式中(“V”表示“不再”或“再不”后出现的谓词性成分)。实际上,“不”和“再”次序一般情况下不能互换,有时即使能够互换,句意也会发生变化。文章在一定语料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格式分别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语义分析
(一)再、不
再:①用于否定词之前表永远。②若,如果,“你再不来我就走了。”③一点。加强否定句语气。④一定、绝对。(此处只列举“再”与“不”共现时可能出现的义项,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
不:《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當“再”和否定词“不”連用,“不再”,用来表示动作不重复或者仍继续下去,“否定词在后,中间有时加‘也’。同上,但语气更强,有‘永远不’的意思。”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二)层次划分
第一种划分:不//再/V;第二种划分:再//不/V;第三种划分:再不/V通过层次分析得出,第一的“不”是否定“再V”第二的“不”是直接否定“V”的,“再”是表示“不V”的重复或继续的。第三种,“再不”不能继续划分,是一个连词,“不”也应该读作轻声。本文仅基于第一和第二这两种格式进行比较。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不”字没有“不再”这一词条,另外,在“再”字中,虽然有“再不”这一词条,但释义为“要不然”,所以,“不”和“再”不在同一个句法层。但是在一些期刊论文,如《“不再”与“再不”》(张倩,陈月明)、《“不再”和“再不”》(潘慕婕)、《“不再”和“再不”的语义考察》(郑军)都是把“再不”、“不再”看做一个词进行讨论,只有《不再D 再不D 再也不D》是从短语整体来探讨。笔者认为应该看作是否定副词“不”和表示重复或者持续的频率副词“再”共现的“不再V”或“再不V”格式,不应该从“不再”和“再不”入手。
二、语用比较
(一)不再V
1.可以用來表示主、客观上对谓词成分重复或持续的否定。如:很多树木已经枯死或不再结果。2.多是对事情的一般性陈述。前面可加“永远”、“绝对”等词。如:他想离开村子,永远不再回来。3.还可以跟表已然的“早已”、“已经”或者表现在的时间词共现,着重否定过去,通常意味着说话时是这一行为或情状的终止,主要表现的变化是过去开始到现在,从有到无,有对比意味。比如:(1)我早已不再把《青藏高原》哼个不停了。(2)现在我不再拥有快乐了。4.“不再这/那么+形容词”表示减轻程度或否定持续状态。如:已经春天了,天气不再那么冷了。
(二)再不V
“再不V”通常可以扩展成“再也不V”,但扩展后表达的意思更坚决。
一般用来指主观上否定行为、情状的持续或重复。如:以后我再不听你说的话了。2.语气坚定,有“绝对永远不再”的意思。前边不能加“永远”、“绝对”等词,因为“再”用于否定词之前表永远的意思。如:*他想离开村子,永远再不回来。3.只能和“以后”等表示将来的时间词共同出现。用于强调将来,侧重否定未来行为或情状的继续或重复。如:(1)*我早已再不把《青藏高原》哼个不停了。(2)*现在我再不快乐了。(3)你看着,从此再不坐他的车了。(4)从明天起,我再不去小明家了。4.“再不这/那么+形容词”不能用来表示减轻程度或否定持续状态。如:*已经春天了,天气再不那么冷了。
三、英汉对比
不同的语言尽管有许多差别,但是语法跟人类逻辑思维密切相关,有许多共通之处。英语中中的“no longer”、“no more”与汉语中的“不再V”、“再不V”用法大致相当。
“no longer”中的“longer”是副词“long”的比较级,long有“after a certain of time”,意为“在某一时刻以后”,表示某状态在某一时刻后不再继续下去了,着重表示时间的不再延续,“如今不再”,把现在的情况跟以前对比,所以,当从学校毕业了,说“I am no longer a student.”(毕业以前他是学生,毕业以后就不是了。)
“no more”中的“more”是“many/much”的比较级,着重表示数量或程度减少,意为“再不能有更多(大)的数量(程度)”,例如,“You can drink no more.”(喝酒的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喝下去了。)“no more”也有“never again”的意思,指今后如何,侧重表将来的情况,“I will go there no more.”
通过英汉对比看出,“no longer”和“不再”,“no more”和“再不”,意思、用法大致对应相同。“no longer”和“不再”侧重现在跟以前的对比,“no more”和“再不”,侧重将来的情况,也可用来表示程度减轻或否定所持续的状态。
参考文献:
V下 第5篇
但该型桥墩的构造特点也导致V墩基座、V墩与主梁连接处的传力机理不够明显。主要表现为节点处受力复杂、V型伸臂在活载作用下出现偏心受压、V墩基座位置出现较大的弯矩等缺陷。虽然该不足可以通过恰当的配筋和在两伸臂间设置拉杆等方式解决, 但根据国内现阶段相关类型桥梁的健康检查显示, V墩的拉杆、伸臂、基座、节点等位置较易出现开裂等病害[2,3,4,5]。在地震作用下, 以上结构的应力分布更为复杂, 影响桥梁的抗震性能。因此, 准确地把握V型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对保证桥梁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基于V型桥墩连续钢构桥, 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 归纳V型桥墩的受力特点, 为该型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模型概况
本文通过对一桥梁模型进行动力计算来研究相关分析, 该计算模型为50m+78m+50m V型桥墩连续刚够桥, 桥梁布置及各主要尺寸见图1~图2所示。
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该桥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为节省计算时间, 主梁、桥墩均采用杆系单元模拟。模型见图3所示。
2 模态分析
表1显示了模态分析结果。对于相同上部结构和桥跨布置的普通连续梁桥, 其按相关规范估算的基频为1.2HZ, 通过表1的计算结果对比可知, Y型桥墩钢构桥的整体刚度较大[3]。因此, 对于结构的反应谱分析或弹性时程分析, 结构的地震响应比传统柱式桥墩结构桥梁大。图4给出了结构的前6阶振型, 可知拥有V型桥墩的连续钢构桥其振型仍以竖直平面内的位移为主, 这一点与传统柱式桥墩梁桥相同。
3 动力时程分析
采用常用的EI Centro波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 地震波数据为54s、峰值加速度为0.357g。计算中截取绝对值较大前20s沿纵桥向输入。图5给出了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包络图, 在纵向地震作用下, V型桥墩伸臂段出现了较大的轴向力;伸臂两端弯矩值较大、中间位置弯矩值较小;而剪力最大值沿伸臂轴向分布较均匀。
图6为伸臂与主梁刚接位置处的内力时程图, 在不同的时刻, 结构的内力状态相差较大, 因此该节点在地震过程中处于十分复杂的内力状态, 增加了桥梁的抗震设计难度。伸臂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受到较大的轴向力, 这在柱式桥墩中是很少发生的, 因此有必要对伸臂进行详细设计, 以保证其在高轴压比下的承载能力。
根据《公路桥涵抗震设计细则》[6]的相关规定, 重要桥梁在E1、E2地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弹性状态, 桥墩作为能力保护构件不允许发生损坏。因此, 伸臂须按照最大包络图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其要求伸臂能够在高轴压比的状态下满足抗剪能力的要求。按照现有的结构设计理论, 必然大大增加了结构设计的难度;需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大量配筋, 这必然会增加桥梁的造价。
4 结语
通过对V型连续刚够桥梁进行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V型桥墩连续钢构桥梁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 桥墩在静力作用下的内力分布更为合理。
(2) 由于该型桥梁的整体刚度较大, 结构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应增加, 增加了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难度。
(3) 在纵向地震作用下, 桥墩的受力状态复杂。除受较大轴向力作用外, 还受到较大的剪力和弯矩。因此, 需对桥墩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桥梁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 V型钢构桥梁虽然在静力状态下能够较好地承受静力荷载, 但在地震作用下, 其自身受力复杂, 对于抗震设计必将增加设计难度和材料用量。现阶段对于V型桥墩连续钢构桥的抗震设计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 该桥型应该谨慎地应用于高烈度地区。
摘要:V型桥墩梁式桥已在我国大量修建, 该桥型在静力作用下的结构设计研究已趋于成熟, 但现阶段对于该桥型在动力作用下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对V型桥墩连续钢构桥的动力分析, 研究此型结构的动力响应, 分析桥墩等构件的内力分布规律, 为V型桥墩连续钢构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V型桥墩,连续钢构,动力响应,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宋桂峰, 楼庄鸿, 钟文香.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V型支撑桥梁[J].公路交通科技, 2003 (2) :34-38.
[2]杨兵兵, 高琳.临吉高速光华中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延性抗震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 2012 (4) :74-76+79.
[3]张国庆.V型墩连续梁桥墩顶拉板病害仿真分析及对策[J].桥梁建设, 2006 (1) :76-28.
[4]朱华民.桂林稚山漓江大桥预应力V型钢构设计[J].桥梁建设, 1987 (4) :1-12.
[5]邵旭东.长沙湘江南大桥技术经济分析[C].//中国公路学会1997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7:38-41.
V下 第6篇
美国现实主义的哲学家Peirce (1940) 也曾提出:“每种语言的句法, 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 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Benveniste (1946) 和Jakobson (1965) 都提出了语言组织结构具有象似性, 功能注意的语言学家如Chafe (1970) , Bolinger (1977) , Haiman (1985) 等人也曾对语言结构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展开研究, 认为语言的结构, 特别是句法结构受一般认知有关的象似性支配, 各民族在认知同一客观世界时, 有不同的概念结构或认知过程, 由此导致不同的语言结构。
沈家煊 (1993) 也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 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治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地联系, 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 是有理有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 而不仅仅是一般地体现概念结构”。
语言的语义结构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加工, 认知语法就是力求从语言的外部世界去寻找答案。““存在”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概念, 人类语言对于这一基本认知概念的表述也各不相同。“存在句”是表述“存在”这一认知概念的基本句型和表征形式。该文就从象似性的角度来分析汉语“V着”类静态存在句与英语存在句句法结构与认知概念之间所体现的四种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 特征, 试图从语言的外部因素来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
1“V着“类静态存在句的汉英对比分析
1.1“V着”类静态存在句的定义
汉语存在句一般由处所词、存在动词和存在物名词构成。“V着“类存在句是汉语存在句中一种特点鲜明的句式。存在句动词后面都带“着”字, 动词都是表示状态的。从意义上看, 这些句子都是在描写事物存在的状态。“方位词 (或词组) +V着+名词 (或词组) ”是这类存在句的基本形式, 他们一般可以变换成“ (有) +名词 (或词组) +V+ (在) +方位词 (或词组) ”的形式。例如:
1) 浴室里挂着帘子 (有) (个) 帘子挂 (在) 浴室里
2) 楼上住着两口子 (有) 两口子住 (在) 楼上
3) 台上坐着领导 (有) 领导坐 (在) 台上
4) 床上躺着一个孩子 (有) 一个孩子躺 (在) 床上
5) 天上飞着一只鸟 (有) 一只鸟飞 (在) 天上
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的不同, “V着”类存在句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例句1) 、2) 、3) 和4) 都是静态句, 例句5) 则是动态句。该文主要讨论“V着“类静态存在句。该文根据范方莲 (1963) 对“V着”类存在句的讨论方法, 分别用A、B和C代表做主语的处所词或方位词、动词和作宾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例如:
6)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ABC
A段, B段和C段的是根据句子形态和结构划分得来的, 那么着三个部分之间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呢?汉语“V着”存在句在描述“某地存在某物”这一概念时和英语的存在句的表达是否有一致性?从语言象似性的角度来看, 汉语“V着”类存在句是否和英语表达同样意义的存在句是否遵循了四种象似性原则?程度是否一样?
1.2 汉语“V着”类静态存在句及其象似性特征
我们先来看汉语“V着“类存在句A段, B段和C段的情况。
在汉语中, A段大多数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性短语, 最常见的是名词加方位词。C段为“存在物名词 (NP) ”, B段为句子的“动词 (V) 着”。例如:
7) 桌子旁边放着两条板凳。
A (N或NP+方位词) B C
8) 绿油油的麦苗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
A (处所词) B C
9) 桌和桌对缝的地方摆着两盏高座子煤油灯。
A (N或NP) B C
10) 后面写着两个字。
A (方位词) B C
A段的构成可以为名词或名词短语加上方位词, 如句 (7) 中的“桌子”;或者处所词, 如句 (8) 中的“绿油油的麦苗上”;或为名词或名词短语, 如句 (9) 中的“桌与桌对缝的地方”, 还可以是方位词, 如句 (10) 中的“后面”。C段可以是数量名词词组, 如句 (7) 中的“两条板凳”、句 (9) 中的“两盏高座子煤油灯”和句 (10) 中的“两个字”等。C段也可以为名词性词组, 如句 (8) 中的“亮晶晶的露水”。
A段给出方位词, 告诉我们在“哪个地方”, 点出存在的空间前提;C段告诉我们“有什么人或事物”, 是核心信息, 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我们对“某地存在某物”这一客观事件进行描述时, 开门见山的点出存在的空间前提, 并把较大的时空范畴 (A段) 置于句子的开头, 符合汉语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特点, 也遵循了戴浩一提出的“时间范围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cope) ”。
汉语“V着”类存在句B段即句子的动词部分, 形式为“V+着”。B段的动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如:躺、坐、卧、飞、蹲等。第二类, 可作及物也可作不及物的动词。如:摆、挂、放、堆等。第三类, 一般只做及物用的动词。如:写、画、绣、刻等。例句 (7) 、 (8) 、 (9) 和 (10) 中的动词“放”、“挂”、“摆”、“写”都符合B段动词的特点。B段“V+着”表示状态的持续, 是对“某地存在某物”中“存在”概念的细化表达和描述。“存在”或“有”是对“存在物”在“某处”的描述, 是对静态状态的表述, 反映了人类对“存在”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静态“V着”类存在句中的动词没有表示“位移”的意义, 只有表示“附着”的意义, 语言结构与认知概念一致, 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
1.3 英语存在句及其象似性特征
英语存在句的定义是从句子结构形式的角度给出的, 对于表达“某地存在某物”这一认知概念时, 尤其对存在句的静态意义表达时, 英语有不同的形式。例如:
11)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12) 台上坐着一个孩子。
There is a child sitting on the stage.
13) 门对面摆着两张桌子。
Against the door there were two desks
14) 楼上的客厅摆着一个红沙发。
The sitting-room upstairs was furnished with a red sofa.
There在这里既是存在标记, 也是地域范畴的指示。A段位于句首的和汉语存在句一样, 可以为处所成分或方位词。和汉语一样, 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思维特点, 也一定程度上符合时间顺序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
句11) 使用的是英语存在句的基本形式是“There+VP+NP+ (PP) ”, 位于A段位置上的词“There”是句子的形式主语。
句12) 中用“sitting”这一带有动作持续意义的词表达了“坐着”这一静态义。
句13) 中英语句子的A段是“There be”句型的倒装形式。
句14) 动词加“with”变成了一个系表结构来表达事物的一种存在方式, 并没有强调动词“furnished”本来的意义。
英语存在句的C段是整个句子最引人注目的信息存在的人或事。C段NP前的限定词必须是表示“不确定”的, 如a, no, some, any等, 不用表示“确定”的限定词, 如the, this, that, these, those等。C段NP的单复数形式要和be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保持一致, 如例句11)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所以, C段的NP在英语存在句中往往被视为句子真正的主语, 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要与之保持一致。英语存在句B段动词除了be外, 能出现在B段的动词都以非宾格形式出现, 即都以不及物动词出现。例如:
15) There lives an old man in the village. (村子里住着一位老人。)
这些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存在和位置, 也和be动词一样存在数量一致关系, 符合象似性原则中的数量象似性原则。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表达“存在“这一人类共有的认知观念时, 尽管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 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相同之处在与:通过对“V着”类静态存在句的汉英对比分析及其体现的四种象似性特征都说明了人类在认识“某地存在某物“这一事件时具有共性。英汉存在句结构都遵循戴浩一提出的”时间范围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cope) , 即存在句中时空范畴小的成分总是位于时空范畴大的成分后;英汉存在句中信息结构分布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 即语言结构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顺序一致。
但是汉语和英语毕竟属于完全不同两种语言体系, 有自己的特色和相应的语言表征方式。汉英存在句在象似性程度上略有不同。英语存现句在认知上采取“移动客体”策略, 句子遵循从小到大, 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汉语采取“移动自我”的认知策略, 顺序正好和英语相反。在数量象似性原则下, 英语存现句的存在特点可省略, 而汉语存在地点必须出现, 若省略也必须暗含在上下文中。汉语中可以通过标记词或结构位移来传递额外的信息。
语言结构的象似性为我们解释和理解汉英语句法结构的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英汉句子的象似性在表达“存在”这一人类认知概念上有共性也有差异, 它受制于各自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各自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摘要: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重要理论, 也是用于解释语言句型结构的重要工具。该文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汉语“V着”类存在句的句法结构象似性的特点, 指出汉英存在句都符合信息末端的原则, 动词名词有相同的线性排列顺序, 语义和话语功能基本相同, 在认知上都不同程度的遵循了时间象似性原则、空间象似性原则, 英汉语存在句的表层语序都受到象似性原则的制约。
浅析“V+中”结构及其中的“V” 第7篇
关键词:时态助词V+中,语义特征,分析
本文讨论的“V+中”结构是指在句式“S+V+中”中充当谓语并经常单独使用的结构, 如“网页建设中、网页内容不断充实中、网页内容加载中、商店营业中、商品折扣中、商品甩卖中、道路施工中、电梯维修中、轻松成家专案实施中”等等。再如报纸新闻的标题, 如“案件审理中、人证指证歹徒中”。张谊生 (2002) 认为“V+中”做句子谓语的时候, “中”才是合格的时态助词。本文基于这点, 将对“V+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试图了解怎样的动词V才可以进入“V+中”结构。
一、“V+中”句法结构分析
“V+中”结构充当谓语的时候, 一般是出现在“S+V+中”这个句式之中。“S+V+中”句式由一个主谓结构组成, 表述的语义完整。“V+中”充当句子的谓语, 具有独立的表述功能 (张谊生, 2002) 。这个句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主语发出或承受动作V, 并且V正在进行。“中”表现为持续性时体义, 是一个完全虚化了的时态助词。例如:
(1) 杰克逊娈童案审理中
(2) 恋人寻觅中……
(3) 联合会杯、世青赛投注进行中……
(4) 公司所有商品全新原装, 产品质量保证, 实惠的保税价格热售中。
此外, 我们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到, 句末的标点符号常常是省略号。而“省略号”往往有待续、正在进行的意思。其次, “V中”前面还可以附加形容词、副词或者名词等, 它们充当状语, 修饰动作V。如:
(5) 版主热情招募中……
(6) 《倚天Ⅱ》广告语征集火热进行中。
(7) e Bay易趣, 全球领先超大网上交易平台, 2900万商品超值热卖中!
(8) 其他精彩频道陆续增加中……
句式中的主语S经常是受事主语, 如句子 (5) , 主语“版主”是动词“招募”的受事者, 即是“招募版主”的意思。但有时S可以是施事者, 如新闻标题“逃犯藏匿中”, 主语“逃犯”是“藏匿”这一动作行为的施事者。V后面很少出现或没有宾语。S除了能做施事格和受事格之外, 不能做其他语义格, 如工具格、处所格或时间格等等。
“V+中”之间还可以出现V的宾语, 即“VP+中”句式, 宾语是动作V的受事者。但这种“VP+中”句式在内地较少出现, 在台湾比较常见 (刁晏斌, 1998) :
(9) ……警方对张某的说词极重视, 已经请他全力协助警方指证歹徒中。 (台湾《中央日报》1996.11.26)
二、“V+中”与“V+着”的区别
“着”和“中”都是附加在动词后面的时体助词, 表示“动作V正在进行、持续”的进行体范畴, 其基本特点是:定位、黏着、虚化, 并且“V中”和“V着”中的V都是持续性动词。但“着”和“中”仍然是有差别的。如果一个动作带有“着”, 着重说明的是时间上某一点某个动作处于一种持续均匀的、没有动量变化的状态。如:
(1) 我吃着饭。
(2) 他睡着觉。
(3) 小明正写着作业。
(4) 衣服在墙上挂着。
其次, “V着”不仅可以用在现在时, 还可以用在过去时和将来时。如“昨晚我洗着碗的时候, 地震就发生了。”“明天这个时候我可能在睡着觉。”正因为“V着”表示一个时点上的状态, 它所在的句式可以不出现施动者和受动者, 它前面的主语可以是时间、地点名词。例如:
(5) 墙上挂着一面镜子。
(6) 缸里养着鱼。
(7) 昨天这时候下着雨呢!。
而“中”则不同, 它用在动词后面, 表示以说话“当前”为时间定位, 而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 这个动作行为仍将持续。动作行为在进行中, 还能够表现出一个动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或者持续地增加、或者持续地减少。如:
(8) 《死或生》电影版火热拍摄中
(9) 甲醛作啤酒稳定剂调查报道中
(10) 天河公园板块升值中!
(11) 股价狂跌中
上面例句中的“V+中”都体现了一个动量的变化。例如“拍摄中”隐含出当前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 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一个量的不断增加;“升值中”是指随着时间价值持续地攀升;“狂跌中”则相反, 它指股价的量不断地在减少。
“V中”描写的是一个时段上的动态变化, 在语义上需要一个施事者或受事者, 例如“手术进行中、计划实施中、会场布置中、草场保养中、货品搬运中、火山爆发中、暴风雨酝酿中”等等。
此外, “V+着”中的“V”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动词, 而“V+中”的“V”受较大的限制, 不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例如:
吃着 (饭) 看着玩着打着吃 (饭) 中看中玩中打中
三、“V+中”的语用环境
从以上所举的例句中, 我们可以发现, “V+中”结构充当谓语或独立使用时大多是使用在网络、广告、告示、宣传单、新闻标题当中, 具有提示性、说明性等特点。“V+中”的使用场合有一定的限制, 在我们日常生活会话或写作中, 它较为少用, 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与其表达语义相同的“在V”或“在+V+中”等结构。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 “V中”前面往往省略了主语, 如在施工道路上的“施工中”、商店门口的“营业中”、手术室门口的“手术中”、电脑显示屏上的“复制中”、手机屏幕上的“充电中”等等。这些“V中”虽然没有出现主语, 但由于它们置于具体语境之中, 其表达的意义能够一目了然。其次, 由于“S+V+中”近年来才较为流行, 而且是更多被当代青年使用, 其中的“V”很多是新词或者是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 例如在下面“S+V+中”的“V”:
数据读取中文件下载中人员分流中
方案酝酿中事件调查中埋头苦作中
网页浏览中用户注册中发票报销中
正如张谊生 (2002) 所说:“这种表达方式还是一种新兴的、正在发展、形成中的语言现象, 而且这一现象还同语言接触和借用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句式目前在内地还不是很普遍, 而且使用场合也受限制, 但在台湾较为流行。例如 (刁晏斌, 1998) :
(1) 第三期富士软片快感摄影研习班全省开课报名中 (台湾《中央日报》)
(2) 全省富士冲印店实施中 (同上)
(3) 台卫生部门称SARS患者病情改善中接触人数34人 (台湾《东森新闻》)
(4) 第一版“窗外”已被抢购一空, 现再版中…… (同上)
刁晏斌认为台湾的“V+中”的这种用法来源于日语。他认为“V+中”的“中”简直就是一个“回归词”, 即它由汉语借入日语, 在日语中产生了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意义后, 又“回归”到受日语影响极大的台湾语言中。由于网络、报纸新闻等媒介的传播作用, 这些语言的使用方式也传到了大陆。
四、“V+中”结构对“V”的选择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V+中”的“V”受较大的限制。首先, V进入“S+V+中”这个句式中, 能使句式语义自足。句式中V需要有一个施事主语或受事主语, 整个句式的语义是S发出或承受V这个动作, 并且V正在进行, 而且这个动作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因此V首先必须是持续性动词, 不能是非持续性动词。但根据马庆株对动词的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的分类, 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持续性动词都能进入“S+V+中”这个句式。除了单音节持续性动词不能在这个句式中出现以外 (上文已论证) , 再比如“表扬、心疼、冤枉、担任、耽搁、注意、担心、照顾、叨唠”等一大批持续性动词因不能表示出一个动量的变化而不能使用在这个句式当中。
其次, 这种“持续”是在外力的作用下, 动作从某一时点起向另一时点移动, 表现为一个时段中动量的改变。因此, 动作是持续不变的, 但动作所引起的动量是变化的。动作行为不能在瞬间完成或者实现, 事物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着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有动态义。
再次, 从语义上, 正因为“V+中”表示动作处在一个时段中动量变化之中, 这个结构里的动词就应该能表示有意识或有心的动作行为。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 主观决定, 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 (马庆株, 2004) 。也就是说, “V+中”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
最后, “V+中”的V必须是双音节动词, 不能是单音节动词, 而且在汉语中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以进入“S+V+中”的三音节动词。
这样, 我们可以归纳出“V”的语义特征大致是:[+持续]、[+动量变化]、[-完成]、[+自主]、[+双音节]、[-单音节]。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方位结构“X里”与“X中”[J].世界汉语教学, 1996, (4) .
[2].安家驹.关于“A在B中”句式的辨析[J].辽宁师范学院学报, 1982, (2) .
“不V白不V”的构式特点 第8篇
不V白不V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格式, 使用频率很高。例如:
(1) 告诉你, 不拿白不拿, 你不还他, 他又能咋的你?
(2) 中美富豪捐赠行善内幕, 原来不捐白不捐?
(3) 于人来说是不给白不给的, 于我来说是不要白不要的。
已有学者对这一格式进行了研究, 如程工、杨一兵、邵敬敏、从语义悖论的角度讨论了“不要白不要, 要了白要”的语义逻辑问题。邵敬敏、陈一分析了进入结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讨论了“白V” (V为动词) 的歧义性问题。张谊生、朱子良和刘恋在文章的部分内容中, 对进入结构的动词的类型、“白”的性质和组成成分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 还没有文章对不V白不V结构进行专门研究,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二、不V白不V构式
(一) 不V白不V的构式属性
在该结构中, “不”是否定副词, 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 “白”是一个预设否定副词, 否定的是“效益的获得”。整个结构由“不V”和“白不V”两个部分组成, 前后构成条件关系。整个结构是一个包含断言意义的小句, 表达施事获益, 或施事不吃亏、不受损失的意义, 同时, 也表达了说话人一种反正这样做也不吃亏、无所谓的态度。例如, “不吃白不吃”是谁“吃”谁获益;“不拿白不拿”是谁“拿”谁有好处;“不坐白不坐”是谁“坐”谁获益。
在例 (2) 、例 (3) 中, “捐” (款) 与“给”的固有词汇意义是表示施事有所付出的动词, 但是进入该结构以后, 也表示“施事获益、不受损失”的意义, “不捐白不捐”是谁“捐” (款) 谁有好处;“不送白不送”是谁“送”谁不吃亏, 甚至还能获益。显然, “施事获益、不受损”这一意义不是词汇本身所具有的, 也不是从结构的组成成分中推知的, 而是动词进入不V白不V结构以后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意义。“施事获益、不受损”是结构整体的语义特征,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 是“不V白不V”的构式意义, “不V白不V”是一个构式。
不V白不V是一个半固定的习语, 是一种“图示构式”。在构式语法中, 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被称为实体构式, 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 即其组成成分不可替代, 而半固定习语和句式 (如把字句) 是图式构式 。实体构式与图式构式具有不同的性质, 实体构式只具有一个实例, 而图式构式由于词汇部分是部分或全部开放的, 所以具有多个实例, 具有能产性特征。
(二) 不V白不V构式的能产性
不V白不V结构具有多个实例,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 V可以是多种语言成分。
V以单音节的动词居多, 例如:
(4) 不来白不来, 权当是改善生活!
(5) 公费出国考察潜规则:不花白不花。
V也可以不是动词, 单音节的形容词也可以进入结构, 例如:
(6) 一个人老, 只是老, 两个人老, 不老白不老。
(7) 反正有这机会, 不美白不美, 白美谁不美。
不V白不V构式最具特色之处是V有时只是用一个最能代表说话人意思的音节, 不管它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名词, 有时甚至是字母词或仅仅是个不能单说的语素。例如:
(8) 垄断性行业, 不牛白不牛。
(9) 还好, 那晚, 饭后还可以直接转到楼下KTV去K歌去, 不K白不K!
(10) 上面还有面试信息, 如果真想去, 就抓紧机会, 不面白不面。
例句中的“不K白不K”、“不面白不面”等不应该简单地看成是情急之下的口误, 而是受到了不V白不V构式的影响的一种仿用现象。说话人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用这个构式就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用的是哪个词 (音) 却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这就是构式的价值。
(三) 不V白不V的构式意义
不V白不V构式表示说话人断定在某一事件中行为的实施者获益, 或施事不吃亏, 不受损失的主观评价。包括了以下两个个相互关联的意义:
1.施事获益
无论动词“V”本身语义是不是表示获益的, 在进入这一结构以后, 都表示施事获益的意义, 这是受“不V白不V”结构意义影响的结果。 一些动词本身含有“受益”的意义, 进入结构以后仍然表示受益的意思, 例如:
(11) 有的是以得到作者的签名本而炫耀;有的是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理。
(12) 反正赚的是外国人的钱, 不赚白不赚!
(13) 郑安礼想都没想就答道:“去!为什么不去?既然有人请客, 不吃白不吃!”
这一类动词还有“娶、要、收、拿、偷、抢、得、赚、贪、捞 (钱) 、赢、喝、玩、乐、用、坐、买”等。这些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与整个结构的语义特征是一致的, 进入结构以后仍然表示获益。
一些本身不含“获益”或“付出”的语义特征的动词, 在进入结构以后也表示获益的意义, 这无疑是构式意义与动词互动的结果。例如:
(14) 当上了局长, 话语权就掌握在我的手里, 我就更爱说废话了, 不说白不说嘛。
(15) 不来白不来, 权当是改善生活!
一些含有“付出”的语义特征的动词, 如“付、花、卖、献、输、给、送”等在进入这一结构以后, 也具有了施事不吃亏的意义, 例如:
(16) 很正常呀, 也没有什么, QQ送礼物又不用钱, 不送白不送。
(17) 学费不付白不付, 我才不会当那些还没起跑就认输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用于说明一种不吃亏、无所谓的态度。有时, 虽然使用的是表示施事有所付出动词, 但是付出的是别人的东西, 施事自然是不受损失的, 无所谓的, 例如:
(18) 有人花公家的钱玩潇洒, “不花白不花, 不玩白不玩”。
施事不受损失, 从某种角度来看, 也是某种程度的获益。因为, 获益类动词、付出类动词与不表示获益或付出的动词在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是相同的, 它们基于这样的人类经验:某一行为必然产生某种结果, 行为发出者的初衷是利己的, 施事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实施某种行为。如果必须有所付出, 那么也要有所得, 付出类动词与不表示受益或付出类动词就是这种情况。
2.潜在的施事获益
如果V是形容词, 表示的是潜在的施事获益。这时, V必须是表示主观评价意义的性质形容词。例如“美、丑、好、坏、高、矮、胖、瘦、贵、贱、傻、长 (短) 、富 (穷) 、水 (质量差) 、狂、野、浪、懒、红 (有人气) 、性感、漂亮、聪明、热情、高兴、难过、伤心”等, 例如:
(19) 因为老百姓看病只能去医院, 所以医院当然就贵了, 不贵白不贵。
(20) 难怪东方mm的标题都那么长, 根本就没人管也不要钱。不长白不长啊。
所谓潜在的施事是指, 我们总能从语境中找到的那个“获益人”, 例 (19) 中的“医院”, 例 (20) 中的“东方mm”。潜在施事与真正的施事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具有主观意愿的人, 可以控制某一行为的发生或当事性质的实现。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这种“获益”的意义, 可以使潜在的施事显性化, (19) 医院使医疗费贵而令自己受益; (20) 东方mm使标题长而令自己获益。
构式意义对进入结构的形容词的限制表现在:“懒”、“坏”等含有消极评价意义的形容词, 在进入结构后, 也都用来表示正面的评价, 表示一种使自己获益的性质或状态。
(21) 菊儿也乐得有人这么照顾自己, 反正自己不受委屈, 不懒白不懒, 不吃白不吃。
(22) 所以结局是——男人要坏, 坏就不坏, 不坏白不坏, 不坏没人爱!
无论是“施事获益”还是“潜在的施事获益”, 结构中都有一个具有主动行为能力的人作为获益者, 这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摘要:不V白不V结构是汉语中的一个半固定的俗语,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看, 不V白不V是一个表达施事者获益的构式。
关键词:不V白不V,构式语法,施事,获益
参考文献
[1]陈一.试谈“白VP”结构的歧义性[J].汉语学习, 1987 (4) .
[2]程工.不要白不要, 要了白要[J].中国语文, 1985 (3) .
[3]刘恋.略述汉语的几类句法结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2005 (1) .
[4]邵敬敏.“不要白不要, 要了白要”是悖论吗?[J].汉语学习, 1986 (5) .
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 第9篇
关键词:湖州话 V记V记 语法意义 语法功能
湖州话中存在一种普通话所没有的特殊格式“V记V记”式。关于“V记V记”式,傅国通在《方言丛稿》中略有提及。傅先生认为“V记V记”①是吴语中较有特色的动词重叠形式之一,“表示一种持续反复的动作状态”[1](P34),他还列举了以下用例:“看记看记、摸记摸记、弄记弄记、跳记跳记、拉记拉记、踢记踢记”[1](P34)。但目前未见有关湖州话“V记V记”式的专门研究。鉴于此,下面拟对湖州话中“V记V记”式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以及动词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探究。
一、湖州话“V记V记”式的语法意义
在湖州话中有较多“V记V记”式的用例②,比如:渠望记望记望索西啦?(他看啊看的看什么啊?)其中的“记”相当于普通话“一下”的意思。“V记V记”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比较明确,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表示动作的反复次数多
湖州话“V记V记”式主要能强调动作的反复次数多,具有动态性和节奏感。例如:
(1)阿明来门后头看记看记,好像有索事体。(阿明在门后面看啊看的,好像有什么事情。)
(2)喫好饭以后,婷婷用笤帚来房间里扫记扫记。(吃完饭之后,婷婷用扫帚在房间里扫啊扫的。)
例(1)中的“看记看记”表示看一下看一下,也就是“一会儿看,一会儿不看”,这个动作一直反复出现。试将例(1)改为“阿明来门后头看,好像有索事体。(阿明在门后面看,好像有什么事情。)”那么,句子表达的仅仅是阿明“看”的这个持续的动作,不存在反复义,也不能体现出一种动态效果。而且,“V记V记”式中间可以有稍许停顿,读成“V记,V记”,比如“看记看记”可以说成“看记,看记”,从而更突出“看”这个动作反复的时间长、次数多。例(2)中的“扫记扫记”与“扫一记”相比反复次数更多,表示不只扫了一下。
(二)表示动作行为程度的减弱
湖州话中有的“V记V记”式也能表示动作行为程度的减弱,尤其是动作强度比较大的动词,进入“V记V记”式后强度明显减弱。例如:
(3)渠专门来弟弟头上敲记敲记。(他经常在弟弟头上敲啊敲的。)
(4)阿芳喜欢来石头上踢记踢记。(阿芳喜欢在石头上一下一下地踢。)
例(3)中的“敲记敲记”,是“敲一下”,“再敲一下”的意思,动作比较轻柔,从句中看,还带有一种亲昵、喜爱的意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敲”字解释为:“击打物体,使发出声音。”[2](P1045)可见,实现“敲”的动作需要较用力,强度比较大。那么,与“敲”相比,“敲记敲记”的动作强度就明显减弱了。例(4)中的“踢记踢记”表示的动作相对于“踢”而言比较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踢”字解释为:“抬起腿用脚撞击。”[2](P1277)
由此可见,湖州话“V记V记”式主要能表示动作的反复次数多,以及动作行为程度的减弱这两种语法意义。
二、湖州话“V记V记”式的语法功能
(一)“V记V记”充当谓语
“V记V记”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比如上例(1)中的“看记看记”直接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叙述主语阿明的状态。例(2)中的“扫记扫记”也充当句子的谓语,叙述“婷婷”的动作。
“V记V记”式作谓语时,前面可以用状语进行修饰。如例(3)中的“敲记敲记”分别受副词“专门”(经常)和介词短语“来弟弟头上”(在弟弟头上)修饰。再如例(4)的小句谓语中心“踢记踢记”受“来石头上”(在石头上)这一介词短语修饰。又如:
(5)小人专门搭姆妈衣裳拉记拉记。(小孩子经常把妈妈的衣服拉啊拉的。)
(6)看,天上个星星噶亮记亮记。(看,天上的星星在亮啊亮的。)
例(5)中的“拉记拉记”分别受副词“专门”(经常)和介词短语“搭姆妈衣服”(把妈妈的衣服)的修饰;例(6)中的“亮记亮记”受时间副词“噶”(在)的修饰。可见,“V记V记”式除了可以受介词短语修饰外,还能受多种类型的副词修饰。
“V记V记”式作谓语时一般不能后带宾语。例如:
(7)a.阿芳喜欢来石头上踢记踢记。(阿芳喜欢在石头上踢一下踢一下的。)
b.阿芳喜欢来石头上踢记踢记脚。(阿芳喜欢在石头上踢一下脚踢一下脚。)
例(7)b句中“踢记踢记脚”这种说法在湖州话中不存在,只能像例(7)a句一样直接说“踢记踢记”。
(二)“V记V记”式充当状语
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除了能充当句子的谓语之外,有的也可以充当状语来修饰、限定其后的谓词性成分。例如:
(8)其哪哈踮记踮记噶走路?(他怎么踮着脚走路啊?)
例(8)中的“踮记踮记”主要用于修饰动词性短语“走路”,形象地展现了他走路的状态,表现了他当时小心翼翼的情状。此外,湖州话中“V记V记”式作状语时,句末可以出现语气助词,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9)a.有个小姑娘扭记扭记走过来嘞。(有个小女孩扭啊扭地走过来了。)
b.有个小姑娘噶扭记扭记走过来。(有个小女孩在扭啊扭地走过来。)
例(9)a句中的“扭记扭记”用于修饰述补短语“走过来”,表现了小女孩扭啊扭的状态,句末还使用了语气助词“嘞”(了)。例(9)b句中的“扭记扭记”同样充当状语,但句末不需要语气助词。与湖州话相比,宁波话“V记V记”式的使用情况则不同,阮桂君在《宁波方言语法研究》一书中认为“‘V记V记修饰动词,用来说明该动作的状貌,句末需要有语气助词”[3](P29),他并未指出“V记V记”式作状语时句末不出现语气助词的情况。
三、湖州话“V记V记”式中动词的特点
许多动词都能进入“V记V记”式,是否所有的动词都能进入这种格式呢?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动词都能进入这种格式。在湖州话里,可以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能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并且前后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③,双音节动词都不能进入这种格式。例如:
(10)a.小人走路基本上全摇记摇记。(小孩子走路基本上都摇啊摇的。)
*b.小人走路基本上全摇记晃记。(小孩子走路基本上都摇啊摇的。)
*c.小人走路基本上全摇晃记摇晃记。(小孩子走路基本上都摇啊摇的。)
湖州话中不能说例(10)b句中的“摇记晃记”,只能说“摇记摇记”,但宁波话则不同。郑晓芳(2006)、王苹(2008)和黄雪斌(2012)都认为宁波话中存在“V记V记”与“V1记V2记”两种格式,而且“V1记V2记重叠式中的V1、V2一般为同义词或近义词”[4](P7)。郑晓芳(2006)还举了“张记望记(东张西望)”“撮记引记(不停地以小动作去招惹别人)”两个用例。湖州话中没有如例(10)c句中的“摇晃记摇晃记”这样的说法,这一点与宁波话一致,双音节动词都不能进入“V记V记”式。此外,上例(1)至(9)中进入“V记V记”式的“看”“扫”“敲”“踢”“拉”“亮”“踮”“扭”无一例外都是单音节动词,并且前后“V”位置上是同一个动词。
第二,能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大部分是自主动词,由人或动物自主发出,如例(1)中的“看”、例(2)中的“扫”、例(3)中的“敲”、例(4)中的“踢”、例(5)中的“拉”、例(8)中的“踮”、例(9)中的“扭”以及例(10)中的“摇”;有少部分如“亮”④“闪”⑤等非自主动词也可以进入。其他如心理动词、趋向动词等动词一般不能进入这种格式,比如:湖州话中不存在“爱记爱记”“来记来记”等说法。
第三,能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一般是弱持续性动词⑦。如:
(11)其来袋里摸记摸记,半日摸弗出一块铜钿。(他在口袋里摸啊摸的,半天都没摸出一元钱。)
(12)弗要来背后头弄记弄记。(不要在背后弄一下弄一下。)
例(11)中的“摸”以及例(12)中的“弄”都是弱持续性动词,而且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反复进行,即可以做到“摸一下”“弄一下”。这使得这些弱持续性动词能进入“V记V记”式。
强持续性动词无法进入“V记V记”式,比如:动词“睡”,不能说“睡记睡记”,因为“睡”是一个持续性很强的动词,往往表示一种持久的状态,无法做到反复进行。非持续性动词也无法进入“V记V记”式,例如:动词“断”,不能说“断记断记”,因为一般而言,一旦事物被弄断了就不能恢复原样,也就无法再被断开一次或更多次。
第四,湖州话中能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既可以是表示动作比较剧烈的动词,如例(2)中的“敲”。也可以是表示动作强度不大的动词,如例(6)中的“踮”。这点与宁波话“V记V记”式有所不同。黄雪斌认为“能进入‘V记V记格式的动词必须表示具体动作,且不带有剧烈的动作行为”[5](P57)。
综上所述,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主要表示动作的反复次数多以及动作行为程度的减弱这两种语法意义;它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也可以充当状语。能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一般都是单音节的自主动词,而且以可反复进行的弱持续性动词为主,可以是动作强度较大的动词,也可以是强度较小的动词。
注释:
①在《方言丛稿》中写作“A记A记”。
②湖州话中“V记V记”式多用于描述小孩子的动作行为,有时也可
用于描述成人反复、轻微的动作。
③傅国通在《方言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34页列举了
吴语中“V记V记”的6个用例“看记看记、摸记摸记、弄记弄记、跳记跳记、拉记拉记、踢记踢记”,这些用例中的前后两个“V”都是同一个动词,而且都是单音节动词。
④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第813页将“亮”解
释为:发光。
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第1132页将“闪”解
释为:闪耀。
⑥马庆株在《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2)的《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文中将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并指出:“广义的动词可以包括形容词,按照分类标准,基本上可以划入非自主动词。”根据马先生的观点,我们将“亮”“闪”归入“非自主动词”。
⑦马庆株在《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1992)的《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一文中将动词分为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其中持续性动词又分为强持续性动词和弱持续性动词两小类。
参考文献:
[1]傅国通.方言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郑晓芳.宁波方言中与数量成分有关的动词重叠[D].苏州:苏州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黄雪斌.浙江宁波方言“V记V记”结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12,(10).
试析“爱V不V”构式的句法 第10篇
不仅如此, “爱V不V”结构还应当是一个构式。Goldberg对构式所下的定义是:“C是一个构式, 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 Si〉, 而其形式Fi也好, 意义Si也好, 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合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所推知。” (Adele E.Goldberg1995) 从形式上看, “爱V不V”结构“实际上是由如果爱V, 那么就V;如果不爱V, 那么就不V’这样两个假设关系和一个选择关系两层多重复句紧缩而成的。” (1) 而这一结构类型并不能从“爱V不V”的构成成分中得到完全预测。从意义上看, “爱V不V”结构主要有两层含义: (1) “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 含有不满的情绪。” (2) 如:反正我已经通知到你了, 你爱去不去。 (2) 有些例子中“爱V不V”的意义“偏于否定”。 (3) 如:瞧他那爱理不理的样儿。在“爱V不V”结构中, “爱”是动词, 表个人主观意愿, “不”是副词, 表对个人主观意愿的否定。显然, “爱V不V”结构的总体意义是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之和的, 并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因此, “爱V不V”结构完全符合构式的定义。“爱V不V”构式可以说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 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就拟选取句法为切入点, 试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方面来初步探讨“爱V不V”构式。
一、“爱V不V”构式的句法构成
前面提到, “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它们每一项都各具特点, 尤其是变项“V”, 接下来具体分析之:
(一) 常项“爱”
“爱”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为: (1)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可以带名词宾语。如:爱祖国/爱科学/爱父母。 (2) 喜欢某种活动、状态。必带动词、形容词宾语。如:爱笑/爱看电影/爱热闹。 (3) 爱护;爱惜。必带名词宾语, 限于少数双音节名词。如:爱面子/爱名声/爱公物。 (4) 容易发生。必带动词、形容词宾语, 宾语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如:铁爱生锈/她穿高跟鞋走路爱累/我坐车爱晕。
那么“爱V不V”构式中的“爱”到底应该属于哪个义项呢?有的学者认为“随便、无所谓、不重要”等是和“爱”语义对等的成分, 并据此“把这些语义单位看成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 它们综合反映了其中爱’的语义属性”。 (4) 笔者认为, 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变换分析的方法, 证实“随便、无所谓、不重要”等和“爱”有对等的语义。如: (1) 他爱干不干, 不用管他, 我们干我们的。他干不干无所谓, 不用管他, 我们干我们的。 (2) 你爱病不病, 关键是这次出差你必须去。你病不病不重要, 关键是这次出差你必须去。但这并不说明“随便、无所谓、不重要”等是“爱”在“爱V不V”构式中的临时语义变体。“随便、无所谓、不重要”等语义单位应该是“爱V不V”整个构式所赋予的, 其并不归属于构式内部的任何一个成分。至于“随便、无所谓、不重要”等和“爱”有对等的语义, 也只能理解为“爱”可以表示个人主观意愿, 那么我们仍可将其归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第二个义项。
(二) 常项“不”
“不’否定动词时, 有两种情况:a.当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具有可控性时, 不’否定行为发出者进行该动作行为的意愿;b.当动词在语义上表述评时, 不’否定说话者的主观评价。将此二者概括起来, 不’否定主观意愿。” (5) 如: (1) 她不回广州。 (“不”否定的是行为发出者“她”进行“回广州”这一行为的意愿。) (2) 这个问题不值得探讨。 (“不”否定的是说话者对主语“这个问题”的主观评价。) 因此, “爱V不V”构式中的“不”是一个否定副词, 否定的是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的主观意愿。
(三) 变项“V”
“爱V不V”构式中的“V”是个变项, 使用者可根据一定的规则选取合适的动词填入该构式中。动词“V”的选取在音节数量、语义特征、后带宾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 音节数量
从音节数量上来看, 能够进入“爱V不V”构式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如:我把一个养不肥的小壳囊送去, 爱要不要。 (周立波《暴风骤雨》) 几乎所有的单音节动词都能进入该构式, 但并不是全部。如:*爱可不可、*爱有不有、*爱该不该。它们在语义特征等其它方面未能符合“爱V不V”构式的相关要求, 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进入“爱V不V”构式, 但也有少量的双音节动词能进入, 且仅限于这么几类: (1) 带趋向补语的双音节动词。如:他爱回来不回来, 回来也是各住各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 带“大”、“小”结果补语的双音节动词。如:场地爱缩小不缩小, 我们只要按照我们既定的打法踢就可以了。 (3) 一些离合词。如:你再这么闹下去, 爱结婚不结婚, 大不了一拍两散。 (4) 一些自主性极强的双音节动词。如:对于这些新出台的规定,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爱执行不执行的现象。
至于多音节动词, 在笔者的考察中还未发现进入“爱V不V”构式的用法, 也就不再赘述。
2. 语义特征
从语义特征上来看进入“爱V不V”构式中的动词, 它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动作性和自主性。范晓等 (1987) 根据意义把动词分为八类:动作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形式动词。按照这一分类来考察能够进入“爱V不V”构式的动词, 主要有: (1) 绝大多数动作动词。如:你爱管不管, 反正我不管。 (谌容《梦中的河》) (2) 少数使令动词。如:好了好了, 我也不管了, 随你爱请不请。 (张爱玲《半生缘》) (3) 少数自主性强的心理动词。如:这句话也许说得太深奥了一些, 随便吧!你爱懂不懂。 (4) 部分趋向动词。如:管她呢, 爱来不来。 (王朔《橡皮人》) (5) 少数表许可义的能愿动词。如:他们爱肯不肯, 我老了, 无心和自己的侄儿去争高低。 (《汉武大帝》) 除此之外, 其它动词一般都不能进入“爱V不V”构式中。综观这些允许进入到“爱V不V”构式中的动词, 它们在语义上具有明显的动作性和自主性特征。
3. 后带宾语
“爱V不V”构式中的“V”一般不带宾语。如:去, 叫你叔父把咱老张的钱连本带利今天都还清, 你是爱念不念! (老舍《老张的哲学》) 然而, 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后带宾语的情况。这些后带宾语的动词大多是单音节的, 可以是前后两个动词都带上相同的宾语 (“爱VO不VO”) , 也可以是前面的动词带宾语而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 (“爱VO不V”) 。前者如:那有的同志有个缺点, 不认识你, 决不理你, 爱理你, 不找上门去宁死不理你, 这非常不好。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 后者如:丁翼平爱要我不要, 反正我要对得起良心! (老舍《春华秋实》) “爱V不V”、“爱VO不VO”、“爱VO不V”三者在使用频率上有一定的差异:“爱VO不VO”<“爱VO不V”<“爱V不V”。这主要是由于:尽管宾语的出现对于明确动词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 但若宾语的缺失并不妨碍句子的理解, 实际运用中人们便会倾向于省略并非必要的宾语, 从而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爱V不V”构式主要是由常项“爱”和“不”以及变项“V”构成的。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 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从这种意义上讲, 二者都与主观意愿有一定的关联。而“爱V不V”构式常常蕴含有“随便”、“不满”等主观情绪, 这似乎暗示着我们其中存在着某种联系, 只是还有待严密论证。“V”是可变的, 分析起来自然要更为复杂一些。具体考察中, 我们发现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占有绝对优势。
二、“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
“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 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 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不仅如此, 在进一步地分析中, 我们还发现“爱V不V”构式的不同句法功能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 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
“爱V不V”构式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 具体来说有作谓语、作宾语、作定语、作状语四种不同情况。1.作谓语。作谓语的“爱V不V”构式, 其主语通常为第二人称“你”、“你们”。如: (1) 你爱听不听, 反正我尽到我的心告诉你。 (老舍《蜕》) (2) 董永生气地推开了他叔叔的手, 说, 你们爱信不信, 我要回家了, 七仙女还等我回去吃饭呢。 (苏童《新天仙配》) 2.作宾语。“爱V不V”构式作宾语, 一般出现在“是”字句中。如:很多时候遇到的是爱理不理, 面无表情。3.作定语。“爱V不V”构式作定语, 以“爱理不理”的用法居多, 一般不能省略“爱V不V”之后、中心语之前的“的”字, 通常用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语气。如: (1) 我便和几个认识的人交谈, 但他们个个都只有三言两语, 爱理不理的样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出现的, 至少带有某种强制性, 强制读者的阅读, 或者干脆是采取你爱读不读的态度。4.作状语。“爱V不V”作状语时, 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 表示动作发生的方式或施动者的情态, 也以“爱理不理”的用法居多。如: (1) 人生的难题, 可否也如此爱理不理地解决掉? (梁凤仪《豪门惊梦》) (2) 她爱理不理地走了过来, 斜着身子, 胳膊肘往玻璃柜台上一靠。 (张洁《漫长的路》)
(二) 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
“爱V不V”构式不仅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 而且还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单独成句的情况十分普遍。如: (1) 爱怕不怕!破秃子, 坏秃子, 猴秃子! (老舍《小坡的生日》) (2) 太太哭着声明再也不给他请先生来教了, “爱念书不念!爱怎闹怎闹!不管了, 管不着!” (老舍《牛天赐转》) 此外, “爱V不V”构式还能作为分句出现在一些结构较为繁杂的复句中。如: (1) 失去了比较和鉴别, 只好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唱单台戏, 好坏就是它, 爱看不看! (2) 办案回来, 一身泥泥水水的, 服务员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说就这样, 爱吃不吃。 (谈歌《城市警察》) 单独成句和作为分句的“爱V不V”构式, 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 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感情色彩。
前文曾提到, “爱V不V”构式的不同句法功能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其一, 就使用频率来说“爱V不V”构式的不同句法功能。根据语料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结论:作谓语是“爱V不V”最主要的句法功能, 它在使用频率上占有绝对优势;作状语和作为分句仅次于作谓语;也有不少作定语和单独成句的情况;作宾语的“爱V不V”则较为少见, 使用频率最低。其二, 就语义分布来说“爱V不V”构式的不同句法功能。“爱V不V”构式主要有两层含义: (1) “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 含有不满的情绪。” (6) 随便义) (2) 有些例子中“爱V不V”的意义“偏于否定”。 (7) (否定义) 随便义主要分布在作谓语和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的“爱V不V”构式中。如: (1) 你爱听不听, 反正我尽到我的心告诉你。 (老舍《蜕》) (2) 答:爱信不信。 (张平《十面埋伏》) (3) 我的驴, 你的屁股, 爱骑不骑, 怎么能无赖人家红胡子。 (杨朔《雪浪花》) 而否定义除了可以分布在作谓语的“爱V不V”构式中, 还可以蕴含在作状语、定语、宾语的“爱V不V”中。而且这种状语、定语、宾语句法位置上的否定义“爱V不V”常常是以“爱理不理”的用法出现的, 意为“不愿意理”。如: (1) 那时候, 方鸿渐也到甲板上来, 在她们前面走过, 停步应酬几句, 问“小弟弟好。”孙太太爱理不理地应了一声。 (钱钟书《围城》) (2) 我便和几个认识的人交谈, 但他们个个都只有三言两语, 爱理不理的样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 (3) 很多时候遇到的是爱理不理, 面无表情。
本文从句法构成和句法功能两方面较为浅略地分析了“爱V不V”构式的句法。就句法构成而言, “爱V不V”是一个主要由常项“爱”、“不”和变项“V”组成的构式;就句法功能而言, “爱V不V”不仅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 而且还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句法构成和句法功能可以说是谈及“爱V不V”构式的句法不可忽略的两个方面。然而, 这仅仅是我们全面了解“爱V不V”构式的开始, 还有待于从其它方面作更为深入的挖掘。
参考文献
[1]迟永长.“爱V不V”句式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 :62-63.
[2]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 2004 (2) :70-74.
[3]刘祥平.“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5, 21 (5) :87-89.
[4]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J].现代外语, 2009, 32 (3) :232-238.
[5]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 2008 (9) :286.
[6]贺炜.析“爱V不V”格式的句法语用功能[J].语文学刊, 2009 (24) :11-18.
V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