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精选6篇)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1篇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疫苗冷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供需失衡等关键问题,运用VMI的相关理论,设计一个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优越性,并对疫苗冷链系统VMI运作流程和补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VMI;疫苗冷链;牛鞭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6-0014-04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ccine cold chain is expati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and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vaccine cold chain, a VMI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VMI related theory.In this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supplement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the vaccine cold chain system.Key words: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accine cold chain;bullwhip effect

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通过获取用户的库存数据和负责维持用户的库存水平来优化供应链的运作绩效。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并快速完成补给任务,从而获得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1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1.1疫苗冷链的定义

疫苗的质量与温度息息相关,一些主要的疫苗厂商如葛兰素史克将其定义为“Cold Chain:A set of measure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a given product shall be kept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 from its production up to the final user”。国内对疫苗冷链的研究很少,大多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对实践工作的总结:“为保证疫苗从生产单位到基层接种单位的效价而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cold chain);而同人员、运转经费、管理措施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冷链系统(cold chain system)。”

传统疫苗冷链的定义,多以满足疫苗品质需求的合适的温度环境为定义的核心,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及配套的运作。本文将其概括为:为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受控,保证疫苗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进行定义:疫苗冷链,即疫苗冷藏供应链,是连接疫苗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并整合上述组织的技术与运营,形成的疫苗供应网络,并确保疫苗从生产直至消费者接种时,在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使疫苗始终处于2℃至8℃的温度环境之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疫苗的质量。

传统的疫苗冷链定义与本文的定义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

1.2.1质量是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

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疫苗的质量,疫苗冷链的目标存在一个严格的最低质量水平约束,在此基础上取得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最优的权衡。

1.2.2冷链成本高

疫苗的加工、储存、配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从而导致疫苗冷链很高的投入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除固定成本外,疫苗冷链的运营成本也很高。

1.2.3质量控制难度大

由于疫苗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且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较重要的是加工过程的3P(Products、Processing、Package)原则和3C(Chilling、Clean、Care)原则以及储运过程的3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原则。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使疫苗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状态下。这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保障。

同时,疫苗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从生产商、经销商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到地段医院等多个环节,在这段时间里疫苗要经过多次存储、转运,也给有效的质量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运营和技术的复杂性

疫苗冷链运营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输安排、库存控制等方面。以库存控制为例,疫苗的库存控制有其特殊性,疫苗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在半年左右),生产商无法做到连续的供给,一批疫苗生产完毕后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疫苗的需求往往也会因疫情的出现而突发性增长,同时,疫苗产品均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最长为2年,最短为6个月),从生产商到地段医院之间存在相当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因素给有效的库存控制带来了难处。

1.2.5设施设备的专用性

由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及避免不同类型货物之间的相互污染,疫苗冷链所需的冷库、冷藏车等主要的设施设备均只能用于疫苗及其他一些无毒生物制品,不能和普通的食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肉类等)冷链的设施设备共用。

1.3国内疫苗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疫苗的流通和零售一直由疾控预防控制机构(CDC)垄断,中国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

尽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今仍然是疫苗流通的主渠道,但本文认为,随着厂商分销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厂商的冷链运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疫苗流通渠道将逐渐演变为以厂商为主体,简化中间环节,直接覆盖销售终端的新格局,如图3所示。

1.3.1渠道库存激增

当前的疫苗冷链运作模式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节的过大库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一方面,各级CDC通常是尽可能采购疫苗,一般以其库存容量为上限;另一方面,厂商直接客户增加导致渠道库存需求增长。在疫苗流通渠道结构的转变中,伴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退出疫苗分销,并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接种点的进程,厂商将面临数量众多的直接接种点。相比以往通过省级CDC进行疫苗调拨的模式,厂商面临着更大的渠道库存需求。

1.3.2疫苗冷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疫苗冷链建设的厂商主导模式下,将形成更为简化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厂商将直接面对接种点,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供应链级数的减小,弱化了牛鞭效应。但是,因需求预测修正产生的牛鞭效应仍然存在。同时,厂商之间的短期博弈,造成CDC向厂商订购量增加,需求信息扭曲,而厂商通常还要考虑优先满足大客户和资信良好客户的订单,造成此类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许多小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甚至面临短期缺货的状态。

在VMI模式下,由厂商管理终端结点的库存,厂商能够准确了解各终端结点的库存和需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为需求预测的依据,从而减小牛鞭效应。同时,VMI模式下,厂商主动进行分货,通过对各CDC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的了解,对其订货量、订货周期、配送时间作出决策,避免各CDC进行博弈,有效地降低因CDC自主的采购决策导致的短期供需失衡,减少厂商和小客户的失销损失。

1.3.3疫苗战略储备与有效供给问题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高度关注疫苗的战略储备,通常要求省级CDC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但是,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过多的储备会因疫苗过期而导致巨大损失,不可能每个省都设立足够应对可能的疫情危机的疫苗存量;另一方面,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全国性的,当某一区域出现疫情时,该区域的疫苗存量不能满足紧急的需求,必须从其他区域紧急调拨疫苗,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调拨成本也很高。

厂商的疫苗冷链实施VMI,成品库存更多的掌控在厂商手中,即把分散的应急库存集中起来,当某一区域出现突发疫情时,厂商能够通过集中的库存储备向指定区域进行紧急配送,(注:按现有的冷链运输方式,紧急配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也避免了从分散的结点回收疫苗和二次运输的时间消耗,并降低运输成本。

2VMI在疫苗冷链配送中的实现方式

2.1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以经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生产商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并可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健康危机事件的半成品库存;经销商作为供应链上最主要的存储结点,承担“蓄水池”和调拨配送中心的职能;CDC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部门共享疫苗终端需求信息,CDC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经销商的物流部门负责CDC的库存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疫苗生产商的成品库存都转移到了经销商的配送中心,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的局部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控制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普通企业的库存量控制问题。

(2)从供应链整体看,减少了库存点和相应的仓库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

(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了解CDC每日销售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CDC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CDC的平均库存量,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5)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具协调性和敏捷性。基于VMI的疫苗冷链系统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紧密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对市场需求更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经销商的库存蓄水池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因局部区域发生突发性疫情产生的紧急需求。

2.2疫苗冷链VMI运作流程

疫苗冷链系统的VMI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1)CDC将库存余量与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经销商;

(2)经销商对收到信息进行有效性确认,并传递给生产商;

(3)经销商的VMI预测系统对CDC的需求进行预测;

(4)生产商对CDC的需求进行策略性评估,如策略性的增加或减少供给,或者当供应不足时进行策略性的调剂等;

(5)经销商根据VMI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需求量、预先为该CDC确定的补库策略(安全库存量、配送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等)以及生产商的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

(6)经销商根据库存管理系统确认实际库存量,以此修正原始订单为实际可以出货的订单,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确定是否可能实现经济的运输安排,同时对该订单对应的库存进行锁定。产生修正订单后传送给CDC;

(7)CDC进行原始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

(8)经销商根据收到的正式订单,进行货物准备及配送作业,同时把发运信息传送给CDC,以便其进行验收准备,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商存档;

(9)CDC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发运信息,待疫苗到达后进行验收和入库。

2.3基于VMI的疫苗冷链补库策略

在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下,疫苗厂商不再是被动地按照CDC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CDC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合理的补库作业,既满足CDC销售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在整合发货的概念之下,疫苗冷链系统面向接种点(CDC)的补库有三种策略,并且对应不同的CDC。

(1)基于时间的补库策略。即为CDC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库间隔期,这种策略注重的是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配送规模效益的均衡。通常,对于需求平稳,且需求量不大的的CDC采取这类策略。

(2)基于数量的补库策略。当某一结点的库存达到库存下限时,立即对其进行补库运输。在这种策略之下,顾客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当疫苗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大规模需求时,这种策略能够及时配送,但由于对各个CDC配送的时间是随机的,可能无法取得配送的规模效益。通常,对于需求量大的重点CDC,采取这类策略。相比基于时间的配送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且由于结点需求量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3)基于时间和数量的混合发货策略。即上述两种策略的综合,对配送区域内的CDC库存进行动态跟踪,当CDC的库存余量达到补库点时,或达到配送间隔期时,即对CDC进行配送补库,并以每次配送决策后为时间零点,进行下周期的决策。通常,对于当前虽然需求量不大,但被厂商视为重要的CDC结点,可以采取此类策略,以尽量降低其缺货率,保证此类客户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erber, N.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Consignment, Just-in-time and Stockless[J].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 1991,13(1):10-17.[2] 鲍尔索克斯,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林国龙,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 刘丽文,袁佳瑞.VMI环境下的库存与发货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31-36.[4] 王凌云.疫苗与冷链[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2-3.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2篇

广东省动物疫苗站:梁红桃

说明: 疫苗从生产到仓库然后出厂到使用,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疫苗出厂——冷藏运输或者(用冰袋装箱)——到各省市畜牧兽医站仓库冷冻保存——冷藏运输或者(用冰袋装箱)——到各县镇乡级兽医站仓库冷冻保存——冷藏运输或者(用冰袋装箱)——到各养殖场户直接使用或冷冻保存。以上各环节中,冷藏是指在2-8度,冷冻一般是指在-15度,它们连接起来称为“冷链”。只要有一个环节未达到“冷链”的要求,疫苗效价就要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各种活疫苗一定要按照生物制品储存和运输管理规定和厂家的要求进行运输与保存。

疫苗类商品类别:常将菌苗、疫苗、虫苗通称为疫苗,它们属于“预防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虫苗和类毒素)。

①疫苗是利用病毒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疫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活毒或弱毒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毒力必须是减弱了的,没有致病能力,也不会使动物发生严重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鸡新城疫活疫苗等。另一类是死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已被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杀死或灭活。如猪口蹄疫O型灭活油佐剂疫苗、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灭活疫苗等。

②菌苗是利用病原细菌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菌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毒力减弱的细菌制成的活菌苗,如Ⅱ号炭疽芽胞苗、布鲁氏菌Ⅱ号活菌苗等;另一类是用化学方法或其他方法杀死细菌制成的死菌苗,如猪丹毒灭活疫苗、鸡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等。

③虫苗是利用病原虫体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④类毒素:某些病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对动物有害的毒素,用甲醛等处理后除去它的有害作用,使动物注射后产生抵抗该细菌的能力,这类处理过的毒素,叫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

疫苗是由免疫原性较好的病原微生物经繁殖和处理后制成的制品,接种动物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体内的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可以抵抗这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感染,起到预防这种疾病的作用。

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传染病,因而它是药品。疫苗的分类

一、细菌性疫苗:

由细菌、霉形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疫苗。包括活菌疫苗(弱毒苗)和死菌疫苗(灭活苗)两类,如猪巴氏杆菌病活疫苗、鸡大肠杆菌中草药佐剂多价灭活疫苗。

二、病毒性疫苗:

由病毒制成的疫苗包括活病毒疫苗(活苗)和死病毒疫苗两类,如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等。

疫苗的种类:

疫苗从大的范围讲,可分为细菌性疫苗和病毒性疫苗两大类。

由细菌、霉形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疫苗为细菌性疫苗。细菌性疫苗包括活菌疫苗(弱毒苗)和死菌疫苗(灭活苗)两类,如猪巴氏杆菌病活疫苗、鸡大肠杆菌中草药佐剂多价灭活疫苗等。细菌性疫苗大致的生产程序是将继代后合格的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进行大量繁殖、收集培养物、活苗的分装及冻干或灭活苗的灭活及配苗、检验。

由病毒制成的疫苗称为病毒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包括活病毒疫苗(活苗)和死病毒疫苗两类,如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等。病毒性疫苗的大致生产程序是毒种鉴定、选择和制定病毒培养材料、病毒增殖、收毒、活苗分装及冻干/死疫苗的灭活及配制、疫苗检验。

除以上几种疫苗外,还有寄生虫疫苗、同源组织灭活疫苗(脏器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等。

疫苗的贮存、运输的注意事项

在国内现有的条件下,活疫苗一般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条件下保存。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冷链运输系统的正常工作,疫苗由冷库或温库进入冷藏车,被运往各地,或将疫苗装入具有冰块的保温箱内,由公路、铁路或飞机运往各地。

活苗一般在-15℃条件下保存,这给疫苗的保存、运输和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疫苗在稀释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影响,疫苗活力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活力降低),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现有疫苗耐热保护剂,可使活疫苗在2-8℃条件下保存,解决了疫苗在运输、使用过程中的诸多不便。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口服、喷雾等。(1)接种疫苗期间,最好不应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细菌性活疫苗具有抑杀作用,对病毒性疫苗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疫苗稀释后应立即使用,并于4小时内用完。

(3)使用疫苗时,严禁用热水、温水及含氯等消毒剂的水稀释。

(4)饮水免疫时,忌用金属容器,鸡群在饮水前要停水4-6小时,时间长短可根据温度高低适当调整,要保证每只鸡都能充分饮水,并在短时间内饮完,饮完后经1-2小时再正常给水。(5)免疫用具须灭菌处理。

(6)接种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水平,提高机体的抗病力。(7)所制定的免疫程序合理。动物疫苗的采购、运输、保存和使用 采购:

购买的疫苗应是国家指定的有生产批文兽药生物制品生产单位,经实践证明免疫性能较理想的疫苗。购买时必须当面检查,凡无瓶签或过期,或瓶子有裂纹,或瓶塞松动,或无详细说明书,或瓶内疫苗性状与说明书上所叙述的不符,均不要购买。

运输:

运输前须妥善包装,防止碰破流失。运输途中避免高温和日光照射,应在低温下运送。大量运输时间使用冷藏车,少量时装入盛有冰块的广口保温瓶内运送。但对灭活苗在寒冷季节要防止冻结。

保存:

购买的疫苗应尽快使用。距使用时间较短者置于2-15℃阴暗、干燥环境,如地窑、冰箱冷藏室;;量少者也可保存于盛有冰块的广口保温瓶中。需要较长时间保存者,弱毒疫苗保存于冰箱冷冻室(0℃以下)冻结保存,灭活苗保存在冰箱冷藏室。注意防止过期。使用:

用前检查。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进行仔细的检查。瓶签上的说明(名称、批号、用法、用量、有效期)必须清楚,瓶子与瓶塞无裂缝破损,瓶内的色泽性状正常,无杂质异物,无霉菌生长,否则不得使用。

疫苗类商品特性

对活疫苗在运输时必须要有保温装置,内加冰块、在较低温度下运输,严格封闭后运输,运输过程中严禁打盖检查;运输时间,夏季不能超过24小时,冬季不能超过32小时。到达运输地点后,立即将疫苗取出并放入冷库或冰柜中临时贮藏,温度最好在-15℃以下。灭活苗可在常温下运输,途中在夏季最好不超过2天,如在25℃以上温度运输最好也将疫苗放在保温箱中,内加冰块,在较低温度下运输,到达运输地点后,放入2-8℃的冰箱中保存,或包装封闭好后放于阴凉、干燥、避光、清洁的地方保存。

一、冷链物流简介

1、冷藏链和冷藏物流

冷藏链(cold chain)是易腐物品在加工制作、贮藏、运输、分配流通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状态,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通过程都必须不间断地在规定的低温状态下进行,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及特殊商品(如药品)。

冷藏链是一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求各部门互相协调,紧密配合并拥有相适应的冷藏设备,是一个冷藏供应链系统。

冷链特点

冷藏链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高昂。从冷藏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配送、销售到消费(使用)都需要特殊的冷藏(保温)设施,投资回收期长。

冷藏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需要强的技术支持(包括制冷与保温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物流技术、组织管理技术等),以保证商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在整个供应链的转移过程。

冷链的运作始终和能耗相关。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冷链发展密切相关。整个冷链的商品质量控制难度非常大。要保证冷藏品的最终质量,必须保证其在生产、运输、贮藏、销售与消费(使用)各环节的质量与接口环节的质量。冷藏物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本文主要讨论冷藏动物疫苗物流。

冷链物流要遵循的原则

冷藏物流应遵循“3T原则”: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在冷藏链中贮藏和流通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

“3T原则”指出了冷藏商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冷藏商品在流通中因时间——温度的经历而引起的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温度控制和贮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

2.动物疫苗类商品经营与冷链物流的关系

动物疫苗类商品经营活动过程属于冷链物流的一类,且称其为“动物疫苗类冷藏供应链系统”。

动物疫苗类商品经营活动过程既有冷链物流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有:

①管理法规严格约束又有国家支持与行政干预

②消费(使用)需求(主要受动物养殖业发展与疫病发病规律影响)③药品使用具有专属性与消费(需求)满足的局限性(消费者的低选择性)。

动物疫苗类冷链的价值构成

动物疫苗类冷链的价值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贮藏、运输配送与销售等环节。①产品生产:动物疫苗类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

②控温贮藏:包括动物疫苗类的冷藏和冻藏。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等。

③冷藏运输及配送: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波动是引起动物疫苗类商品质量下降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运输工具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不但要保持规定的低温,更切忌大的温度波动,长距离运输尤其如此。④冷藏销售:包括动物疫苗类商品的批发及零售等,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

产品生产:动物疫苗类生产企业生产产品

控温贮藏:包括动物疫苗类的冷藏和冻藏。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等。

冷藏运输及配送: 包括冷藏动物疫苗类商品的中、长途运输及区域配送等。主要涉及各种低温冷藏工具

冷藏销售: 包括动物疫苗类商品的批发及零售等,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我国冷藏物流的现状

运输基础设施落后损耗大:运输基础设施落后,损耗大。我国每年的冷藏物流损失超过750亿元人民币。铁路在全国总运行的33.8万铁路车辆中,冷藏车只占2%左右,不足7000辆,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达到3%,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

技术和管理待提高:冷藏物流技术有待提高,管理有待加强。我国的冷藏保温技术有待发展,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导致各个环节信息阻塞,易腐物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增多。

物流服务能力差

第三方物流服务难到位,发展缓慢。虽然冷藏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我国的冷藏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性特征比较强,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行业领袖。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进入冷链市场要面对的问题

基础设施不足-----现在几乎所有的综合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面临现代化的运输车、冷藏库等冷链基础设施缺乏的窘境。

人才严重短缺------现在物流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商品特性、冷藏物流操作熟练的专业物流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克服。

运作经验缺乏------现有的冷藏物流项目多是冷藏运输,仅为冷藏物流链的一个环节。没有完整的冷藏供应链管理和技术指标体系,缺乏完整的冷藏物流链操作经验。

业务开展困难------由于行业特殊性,对产品质量控制要求高,生产企业对外包持相当怀疑态度,大多自营其物流;目标客户群区域性集中度较高,市场上现有供应商易形成专一性和排他性。

我国冷藏物流的发展趋势

发展正当其时:冷藏物流作为物流业务中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的高端物流,其利润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冷藏物流的需求市场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冷藏物流的专业化、高难度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投入,进入的门槛很高,一般物流企业很难切入,以至于市场上还没出现足以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领袖,这为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路冷藏运输发展潜力大:从冷藏运输结构分析,目前公路冷藏运输运量不到25%,铁路冷藏运输运量占55%左右,而欧美国家公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占60—80%,公路冷藏运输在食品运输总量中更是占到90%以上。我国已将建设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作为“十五”期间的交通发展战略,这将使易腐货物公路冷藏运输所占比例快速提高。根据有关预测,2005年公路冷藏运输率将发展到30%,运量将增长到1800万吨,平均递增率将超过7%。由此可见中国公路冷藏运输行业潜力巨大。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3篇

1 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1.1 疫苗冷链的定义

疫苗的质量与温度息息相关,一些主要的疫苗厂商如葛兰素史克将其定义为“Cold Chain:A set of measure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a given product shall be kept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 from its production up to the final user”。国内对疫苗冷链的研究很少,大多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对实践工作的总结:“为保证疫苗从生产单位到基层接种单位的效价而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cold chain);而同人员、运转经费、管理措施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冷链系统(cold chain system)。”

传统疫苗冷链的定义,多以满足疫苗品质需求的合适的温度环境为定义的核心,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及配套的运作。本文将其概括为:为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受控,保证疫苗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进行定义:疫苗冷链,即疫苗冷藏供应链,是连接疫苗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并整合上述组织的技术与运营,形成的疫苗供应网络,并确保疫苗从生产直至消费者接种时,在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使疫苗始终处于2℃至8℃的温度环境之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疫苗的质量。

传统的疫苗冷链定义与本文的定义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 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

1.2.1 质量是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

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疫苗的质量,疫苗冷链的目标存在一个严格的最低质量水平约束,在此基础上取得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最优的权衡。

1.2.2 冷链成本高

疫苗的加工、储存、配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从而导致疫苗冷链很高的投入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除固定成本外,疫苗冷链的运营成本也很高。

1.2.3 质量控制难度大

由于疫苗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且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较重要的是加工过程的3P(Products、Processing、Package)原则和3C(Chilling、Clean、Care)原则以及储运过程的3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原则。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使疫苗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状态下。这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保障。

同时,疫苗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从生产商、经销商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到地段医院等多个环节,在这段时间里疫苗要经过多次存储、转运,也给有效的质量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 运营和技术的复杂性

疫苗冷链运营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输安排、库存控制等方面。以库存控制为例,疫苗的库存控制有其特殊性,疫苗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在半年左右),生产商无法做到连续的供给,一批疫苗生产完毕后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疫苗的需求往往也会因疫情的出现而突发性增长,同时,疫苗产品均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最长为2年,最短为6个月),从生产商到地段医院之间存在相当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因素给有效的库存控制带来了难处。

1.2.5 设施设备的专用性

由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及避免不同类型货物之间的相互污染,疫苗冷链所需的冷库、冷藏车等主要的设施设备均只能用于疫苗及其他一些无毒生物制品,不能和普通的食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肉类等)冷链的设施设备共用。

1.3 国内疫苗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疫苗的流通和零售一直由疾控预防控制机构(CDC)垄断,中国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

尽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今仍然是疫苗流通的主渠道,但本文认为,随着厂商分销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厂商的冷链运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疫苗流通渠道将逐渐演变为以厂商为主体,简化中间环节,直接覆盖销售终端的新格局如图3所示。

1.3.1 渠道库存激增

当前的疫苗冷链运作模式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节的过大库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一方面,各级CDC通常是尽可能采购疫苗,一般以其库存容量为上限;另一方面,厂商直接客户增加导致渠道库存需求增长。在疫苗流通渠道结构的转变中,伴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退出疫苗分销,并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接种点的进程,厂商将面临数量众多的直接接种点。相比以往通过省级CDC进行疫苗调拨的模式,厂商面临着更大的渠道库存需求。

1.3.2 疫苗冷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疫苗冷链建设的厂商主导模式下,将形成更为简化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厂商将直接面对接种点,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供应链级数的减小,弱化了牛鞭效应。但是,因需求预测修正产生的牛鞭效应仍然存在。同时,厂商之间的短期博弈,造成CDC向厂商订购量增加,需求信息扭曲,而厂商通常还要考虑优先满足大客户和资信良好客户的订单,造成此类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许多小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甚至面临短期缺货的状态。

在VMI模式下,由厂商管理终端结点的库存,厂商能够准确了解各终端结点的库存和需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为需求预测的依据,从而减小牛鞭效应。同时,VMI模式下,厂商主动进行分货,通过对各CDC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的了解,对其订货量、订货周期、配送时间作出决策,避免各CDC进行博弈,有效地降低因CDC自主的采购决策导致的短期供需失衡,减少厂商和小客户的失销损失。

1.3.3 疫苗战略储备与有效供给问题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高度关注疫苗的战略储备,通常要求省级CDC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但是,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过多的储备会因疫苗过期而导致巨大损失,不可能每个省都设立足够应对可能的疫情危机的疫苗存量;另一方面,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全国性的,当某一区域出现疫情时,该区域的疫苗存量不能满足紧急的需求,必须从其他区域紧急调拨疫苗,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调拨成本也很高。

厂商的疫苗冷链实施VMI,成品库存更多的掌控在厂商手中,即把分散的应急库存集中起来,当某一区域出现突发疫情时,厂商能够通过集中的库存储备向指定区域进行紧急配送,(注:按现有的冷链运输方式,紧急配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也避免了从分散的结点回收疫苗和二次运输的时间消耗,并降低运输成本。

2 VMI在疫苗冷链配送中的实现方式

2.1 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以经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生产商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并可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健康危机事件的半成品库存;经销商作为供应链上最主要的存储结点,承担“蓄水池”和调拨配送中心的职能;CDC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部门共享疫苗终端需求信息,CDC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经销商的物流部门负责CDC的库存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疫苗生产商的成品库存都转移到了经销商的配送中心,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的局部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控制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普通企业的库存量控制问题。

(2)从供应链整体看,减少了库存点和相应的仓库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

(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了解CDC每日销售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CDC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CDC的平均库存量,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5)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具协调性和敏捷性。基于VMI的疫苗冷链系统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紧密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对市场需求更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经销商的库存蓄水池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因局部区域发生突发性疫情产生的紧急需求。

2.2 疫苗冷链VMI运作流程

疫苗冷链系统的VMI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1)CDC将库存余量与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经销商;

(2)经销商对收到信息进行有效性确认,并传递给生产商;

(3)经销商的VMI预测系统对CDC的需求进行预测;

(4)生产商对CDC的需求进行策略性评估,如策略性的增加或减少供给,或者当供应不足时进行策略性的调剂等;

(5)经销商根据VMI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需求量、预先为该CDC确定的补库策略(安全库存量、配送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等)以及生产商的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

(6)经销商根据库存管理系统确认实际库存量,以此修正原始订单为实际可以出货的订单,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确定是否可能实现经济的运输安排,同时对该订单对应的库存进行锁定。产生修正订单后传送给CDC;

(7)CDC进行原始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

(8)经销商根据收到的正式订单,进行货物准备及配送作业,同时把发运信息传送给CDC,以便其进行验收准备,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商存档;

(9)CDC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发运信息,待疫苗到达后进行验收和入库。

2.3 基于VMI的疫苗冷链补库策略

在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下,疫苗厂商不再是被动地按照CDC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CDC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合理的补库作业,既满足CDC销售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在整合发货的概念之下,疫苗冷链系统面向接种点(CDC)的补库有三种策略,并且对应不同的CDC。

(1)基于时间的补库策略。即为CDC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库间隔期,这种策略注重的是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配送规模效益的均衡。通常,对于需求平稳,且需求量不大的的CDC采取这类策略。

(2)基于数量的补库策略。当某一结点的库存达到库存下限时,立即对其进行补库运输。在这种策略之下,顾客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当疫苗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大规模需求时,这种策略能够及时配送,但由于对各个CDC配送的时间是随机的,可能无法取得配送的规模效益。通常,对于需求量大的重点CDC,采取这类策略。相比基于时间的配送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且由于结点需求量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3)基于时间和数量的混合发货策略。即上述两种策略的综合,对配送区域内的CDC库存进行动态跟踪,当CDC的库存余量达到补库点时,或达到配送间隔期时,即对CDC进行配送补库,并以每次配送决策后为时间零点,进行下周期的决策。通常,对于当前虽然需求量不大,但被厂商视为重要的CDC结点,可以采取此类策略,以尽量降低其缺货率,保证此类客户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

摘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疫苗冷链中出现的牛鞭效应,供需失衡等关键问题,运用VMI的相关理论,设计一个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优越性,并对疫苗冷链系统VMI运作流程和补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VMI,疫苗冷链,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Gerber,N.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Consignment,Just-in-time and Stockless[J].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1991,13(1):10-17.

[2]鲍尔索克斯,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林国龙,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刘丽文,袁佳瑞.VMI环境下的库存与发货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31-36.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 农产品冷链物流 信息共享

引言: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進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如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广泛应用,将使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二)物联网的本质和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依照生产厂商的规定进行操作,操作过程透明度不高。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不能准确地确定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更不能确定相应的当事人。物联网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材料采购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清楚知道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问题,能立刻进行改善,确定出事故的责任归属。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的仓储管理水平。如在生鲜农产品托盘上和包装上贴上REID标签,在冷库出入口处安装阅读器,无需人工操作,且可以满足叉车将货物进行出入库移动操作时的信息扫描要求,而且可以远距离动态的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大大节省出入库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对在储生鲜品的数量实现动态的感知,在冷库地面设置感应秤,可以感知到冷库内生鲜品数量的变化,为合理地控制库存创造条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提高生鲜品仓储安全系数,通过物联网红外感应等技术手段,感知人员的进出及其他异物等的入侵,从而实现冷库的安全管理。总之,物联网的应用将使整个仓库实现可视化,最大程度上提高保管质量,实现仓储安全,并能实现仓储条件的自动调节,提高仓储作业管理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农产品运输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首先,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农产品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农产品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利用rfid温度标签可以提供温度的监控,实现车载农产品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再次,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冷库库存情况、在途运输量情况的动态掌握,以便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有效流通。

(四)物联网技术能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共享是冷链物流管理的目标。一旦信息在整个冷链中同步,冷链上的参与者都能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冷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的现象。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亦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水平。

总之,物联网作为一项新的应用技术,将会为众多的传统行业带来变革。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应尽快策划这一新技术在本领域中的应用,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水平,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巨晓敏.生鲜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及问题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2).

[2]田宇龙.物联网在粮食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 物联网,2011(3).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5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GPS、EDI、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知。教学要点:

1、GPS、EDI、RFID的定义。

2、GPS、EDI、RFID的定义在物流中的应用。

教材及相关参考文献

1、组织教学:检查出勤人数及假条。

(2分钟)

2、复习巩固

(5分钟)(1)物流条码的定义?(2)物流条码的特点?

3、导入新课:

(5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码技术在日常生活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其他信息化技术,例如GPS、EDI、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4、新课内容

(70分钟)

5、强调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1分钟)

教学难点:GPS、EDI、RFID技术的原理。

教学重点:GPS、EDI、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6、总结本课内容

(5分钟)

7、布置作业

(2分钟)

第一章 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第一节 物流信息系统中的主要技术

一、RFID技术

1、定义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了解 RFID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2、组成

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电子标签(Tag)(2)天线(Antenna)(3)阅读器(Reader)

3、工作原理

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 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 感应耦合(Inductive Coupling)及后向散射耦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 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

了解

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

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4、零售商推崇RFID的原因

据Sanford 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尽管另外一些分析师认为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但毫无疑问,RFID有助于解决零售业两个最大的难题:商品断货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而现在单是盗窃一项,沃尔玛一年的损失就差不多有20亿美元,如果一家合法企业的营业额能达到这个数字,就可以在美国1000家最大企业的排行榜中名列第694位。研究机构估计,这种RFID技术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

5、RFID应用实例

(一)零售行业

总部设于波士顿的吉列(Gillette)公司成立于1901年,目前有雇员3万人,主要生产剃须产品、电池和口腔清洁卫生产品。吉列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70%以上。据估计,如今在北美每3个男性中就有1个使用吉列速锋Ⅲ剃须刀。

吉列公司和各零售公司都建有网络机制,可以实时了解自己产品的销售和库存情况。但吉列做了现场调查后发现,在更多时候,新品销售、促销结果的不好,是由于零售店没有将新品上架、没有及时补货等造成的,而这些情况,不是现有网络机制能解决的。

(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门票采用RFID技术

近年来,在上海举行的会展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上海市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应用新技术提升组会能力,更好地展示上海城市形象。RFID 在大

掌握

掌握

型会展中应用已经得到验证,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门票系统就采用了RFID 技术,做到了大批参观者的快速入场。2006 年世界杯主办方也采用了嵌入RFID 芯片的门票,起到了防伪的作用。这引起了大型会展的主办方的关注。在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上,RFID 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对主办者、参展者、参观者、志愿者等各类人群有大量的信息服务需求,包括人流疏导、交通管理、信息查询等,RFID 系统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世博会的主办者关心门票的防伪。参展者比较关心究竟有哪些参观者参观过自己的展台,关心内容和产品是什么以及参观者的个人信息。参观者想迅速获得自己所要的信息,找到所关心的展示内容。

而志愿者需要了解全局,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需求通过RFID 技术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参观者凭借嵌入RFID 标签的门票入场,并且随身携带。每个展台附近都部署有RFID 读取器,这样对参展者来说,参观者在展会中走过哪些地方,在哪里驻足时间较长,参观者的基本信息是什么等就了然于胸了,当参观者走近时,可以更精确地提供服务。同时,主办者可以在会展上部署带有RFID 读取器的多媒体查询终端,参观者可以通过终端知道自己当前的位置及所在展区的信息,还能通过查询终端追踪到走失的同伴信息。

二、EDI技术

1、定义与应用条件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意为电子数据交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4年确认了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技术定义:根据商定的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标准实施商业或行政交易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2、对EDI定义的理解重点:

(1)使用EDI的是交易的两方,是企业之间的文件传递,而非同一组织内的不同部门。

(2)交易双方传递的文件是特定的格式,采用的是报文标准,目前就是联合国的UN/EDIFACT。

了解

(3)双方各有自己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4)双方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能发送,接收并处理符合约定标准的交易电文的数据信息。

(5)双方计算机之间有网络通信系统,信息传输则是通过该网络通信系统实现的。

3、EDI系统的构成要素(1)数据标准。(2)EDI软件及硬件。

4、EDI的特点

(1)EDI的使用对象是具有固定格式的业务信息和具有经常性业务联系的单位。

(2)EDI所传送的资料是一般业务资料,如发票,订单等,而不是指一般性的通知。

(3)采用共同标准化的格式,这也是与一般

Email的区别,例如联合国 EDI-FACT标准。

(4)尽量避免人工的介入操作,由收送双方的计算机系统直接传送,交换资料。

三、GPS技术

1、定义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高精度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2、特点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

了解

3、GPS的构成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4、网络GPS的主要功能(1)实时监控功能;

(2)双向通讯功能;

(3)动态调度功能;(4)数据存储、分析功能。

配送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6篇

2007年,一则雨润公司的广告“全程有冷链”,让普通大众知道了“冷链”概念。其实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1982年,中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如果蔬、肉类、禽蛋、水产品、花卉以及药品等日渐成为冷链物流研究的主要对象,冷链物流行业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而不断发展。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发布的《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我国现代果蔬加工和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果蔬加工业产业集群。到2010年,果蔬采后商品化率提高到60%以上,采后损失率降低到10%~15%,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积极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在现代物流技术方面,重点攻克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技术、数字化存储与智能配送技术、智能分级技术、快速预冷技术与冷链技术、综合保鲜技术等”。

由此,尽快建设和发展好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确保食品、药品等安全,成为我国流通经济中的头等大事,其中,由于冷链产品的易腐特性,选择什么样的物流配送模式,采用什么先进的配送技术等都是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

2 冷链物流概述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提出了冷链物流的概念,并开始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所谓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泛指温度敏感性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物流技术,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

冷链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2.1 高协调性

冷链货物特别是食品含水量高,保质期短,极易腐烂,因此对冷链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流通作业个环节进行高效协调合作。

2.2 高投资成本

和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需要很多特种硬件设施设备,因此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初期投入成本较大,建成后,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也比较突出。

2.3 高技术含量

冷链物流必须遵循3T原则,即物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藏温度(Temperature)、流通时间(Time)和产品本身的耐储藏性(Tolerance)。这不仅要靠建立科学的冷链物流运作系统,还要配合建设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管理理念。

由于冷链货物的不易储藏性,要求冷链物流必须高效运转,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稳定运作。因此实现冷链物流的有效配送,能够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同时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进而提升冷链商业物流环境来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

3 我国冷链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在去年结束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能代表我国现阶段食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的实际现状和运作水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力干预、不计成本的人财物和高科技的使用以及奥运食品保障工作者的民族荣誉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国家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王晓川在2008中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模式研讨会上称,07年全国的蔬菜产量达到6亿吨,相当于每人每天一公斤菜,但市民感觉一天并没有吃到一公斤菜!这是因为我国在蔬菜配送中最少有25%的损耗。以每公斤蔬菜7分钱计算,在这个范围内所实现的产值是112亿元人民币。由于缺乏冷链物流配送,导致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白白浪费。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迅速,但是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3.1 冷链配送发展受传统消费方式制约

在我国,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提出了冷链物流的概念,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的差异以及我国整个物流行业的结构特点等因素,造成冷链物流一直很冷。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人们可以接受冷冻的鱼,但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则一定要吃鲜活的鱼。这是制约我国冷链配送发展的一个原因。此外,流通形式的不同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国走的是交易市场的路子,农产品交易市场如果都要依靠冷链来运作的话,就需要很多的冷藏冷冻设施。如果交易市场不具备这些设施,就相当于将冷链的“链条”拦腰切断。

3.2 配送基本设施不足,货物损耗巨大

我国目前的专业化冷链设施设备数量较少,例如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只有6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一些物流公司目前也由于资金及规模的限制,没有能力直接购置冷藏车或其他冷链设备进行运输和配送,只能用一些传统方式来完成流通过程。由此带来的后果直接导致了配送中货物的损耗巨大。

3.3 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尚未形成,营运成本较高

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还未形成体系,这和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有关。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大都以中小型为主,企业都比较注重单价成本,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优质的物流服务来减少货物的损耗,因为在冷链物流中的消耗是可观的。因此结合冷链物流的高成本投入来看,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冷链配送系统的水平,难度很大。

3.4 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缺乏,服务质量较低

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规模大的不多,很多物流公司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势必引起了以“量”取胜,使得客户获取的服务打了折。此外,我国大部分需要冷藏运输的货物,其配送业务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自身完成的,不仅无法做到专业的有效率的批送,还严重影响企业自身业务发展,成为企业必须背负的包袱。

4 共同配送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4.1 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配送模式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冷链物品从生产企业进入流通企业,或称为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然后再到消费者的手中。整条供应链可以说是通过达到总流通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

例如:我们熟知的麦当劳,其冷链物流就因为与夏晖公司长达30余年的合作而赫赫有名。麦当劳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在食品供应中,除了基本的食品运输之外,麦当劳要求物流服务商提供其它服务,比如信息处理、存货控制、贴标签、生产和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这些“额外”的服务虽然成本比较高,但它使麦当劳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麦当劳的“御3PL”夏晖公司就非常出色的完成这些任务,该公司的客户还有必胜客、星巴克等多家全球之名餐饮企业。

4.2 先进配送设备提高冷链物流效率

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的不断进行革新,不但能减少物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损耗,还能完善冷藏冷冻配套设施,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

例如:日本7-11连锁超市,在配送不同类型的食品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如各种保温车和冷藏车。由于冷藏车在上下货时经常开关门,容易引起车厢温度的变化和冷藏食品的变质,7-11还专门用一种两仓式货运车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仓中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仓,需冷藏的食品就能在需要的低温下配送了。

4.3 实施共同配送提高冷链物流作业效率

冷链物流企业应该联合起来,综和利用政府冷库等资源,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这使得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同时促进了企业的成长,扩大企业市场范围。从社会角度讲,实现共同配送,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冷链车辆配载率,优化生态环境。

例如:天原物流为上海百家食品有限公司所作的共同配送方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天原物流借鉴日本伊藤洋华堂共同配送的成功案例,在实施物流配送共同化的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主要是食品等易腐货物的特点,逐步进行扩展业务,健全共同配送体系,其主要内容有,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等。建立冷链物流共同配送的本质在于发挥企业人、财、物、时间等物流经营资源最大效率的同时,促进冷链物流服务效果以及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要将信息技术体系应用于物流共同配送系统之中。

4.4 实施标准化作业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由于冷链配送货品中速食类商品占冷链配送总品项的70%以上,因此食品安全防护是冷链配送质量的重要内容。冷链食品安全防护贯穿于冷链配送的各个环节。为了确保冷链物流的货物质量与安全,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作业标准。上海市已公布了冷链物流地方标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DB31/T388-2007),湖北省有一些大型企业制定了部分企业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

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将成为冷链物流的首选,调查显示,目前有多达60%的食品生产企业希望得到专业化的冷链第三方物流服务。我国现在也出现了一下比较优秀的大型冷链物流公司。

例如:我国著名的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下属的两个冷链物流公司,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和中外运裕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于2005年斥资建立起了当时全国容积最大、配置最先进的单体冷库,从事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北京傅瑞物流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在北京成立,并一举成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冷链物流服务商。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配送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几个成功案例,但是每个国家地区的物流发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国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是在探索其发展问题上,还是需要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当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冷链配送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所以实施企业资源整合,采用共同配送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目前的冷链物流配送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物流标准术语[J].中国储运,2001,(3).

[2]刘联辉.配送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3]王科.让冷链物流“热”起来-访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系主任邬跃教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7).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精选6篇)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第1篇VMI在疫苗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