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知识点总结
vb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vb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章
一、软件的概念
人们针对某一需要而为计算机编制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程序、数据连同有关的说明资料统称为软件。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
二、编程的概念
编程就是为了通过计算机实现某一个功能,达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并实现结果的过程。
编程的作用:编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给计算机下命令”的一个过程,而程序也是人和计算机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
三、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史
1、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够直接理解的语言,由二进制代码0和1组成。
2、汇编语言:是一种使用符号代替0和1的语言,但需要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简称汇编。
3、Basic语言:(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它使用的语句简单,能够像英语指令一样读解。
4、C语言:拥有很小的语言库,对于不同计算机或不同系列的处理器,只需要重新设计这些库,不必改变程序接口(语言)就可以进行程序编写,而且C语言具有可移植性,源代码可以重用,在不同计算机上运行只需对其重新编译即可
5、C++语言:具有其父语言C语言的功能以及使用面向对象功能扩展C语言。
6、Java语言:起初被称为OAK语言,后来将OAK技术应用于Web上。
7、在此模式之上,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创建的应用程序能够互相通信。
四、.NET平台及VB.NET
1、.NET的优势:支持多语言
提供庞大的基类库供程序员随时调用。*集成开发环境(IDE)
2、.NET平台的构成:操作系统
公共语言运行库(也称公共语言运行时:CLR)
基类库
应用程序
公共语言规范(CLS)
VB.NET是.NET平台已有的几种语言之一,它继承了VB以前版本的优点,非常容易学习,是一门很好的入门语言。具有快速开发的特点。
第二章
一、常量和变量
常量:是具有一定含义的名称,用于代替数字或字符串,其值从不改变 声明常量的语法:
Const 常量名称=值
如 Const pi=3.14 变量: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其值可以改变的数据称为变量,它是一种使用方便的占位符,用于引用计算机的内存地址,该地址可以存储程序已运行时可更改的信息。声明变量的语法:
Dim 变量名称=值
(单个变量)
如 Dim r=0
(多个变量写在一行,用逗号隔开)
Dim 变量1=值1,变量2=值2
如 Dim r=0,s 变量命名规则:
1、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
2、第一个字符必须是英文字母或下划线
3、长度不能超过255个字符
4、不能使用VB.NET中的保留字
二、VB.NET的数据类型
1、Numeric数字型
<1>Integer(整型)用于表示简单地整数,同时整型还包含负整数
<2>Long(长整型)相对Integer类型的取值范围更大,可以存储更长的整数类型 <3>Single(单精度浮点型)用于存放单精度浮点数,也就是小数 <4>Double(双精度浮点型)数据类型写在声明变量语句“Dim 变量名 As”之后,如:Dim age As Integer
2、Boolean(布尔型)若变量的值只包含以下三种等数据,即可声明为布尔型 <1> Ture/False <2> Yes/No <3>On/Off 声明变量为布尔型:Dim agree As Boolean
3、String(字符串型)数据中包含文字、符号、字母等字符或字符串,这种数据即为字符串,字符串用双引号括起来。
声明变量为字符串型:Dim myyear As String
Myyear=”2007”
4、Char(字符型)在只需保存单个字符时,使用Char即可,方法同String
5、Date(日期型)如声明日期为常量,需在数据两端添加符号“#”而且要求格式为m/d/yyyy(即月/天/年)如:Const myBirth=#11/10/1990#
三、使用类型转换函数
1、CInt:用于将String、Single、Double转换为Integer(如果非整,即四舍五入)如:Dim n As Integer,m As Integer n= CInt(3.14)m= CInt(12.56)
2、CDbl:用于将String或整形转换为Double 如:Dim m As String Dim n As Double m=”255” n= CDbl(m)
四、运算符和表达式
1、操作数:被操作或被运算的对象、常量、变量、运算符都是操作数
2、运算符:表示某种运算的符号。包括算术运算符、赋值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连接运算符
3、表达式:一个以上的操作数和运算符进行运算构成了表达式。如:(a+b)*2
4、介绍运算符
<1>赋值运算符 =(不是表示相等,而是将右边的值赋给等号左边的变量)<2>算术运算符 +、-、*、/。
<3>逻辑运算符:用于执行逻辑操作的运算符,运行结果是Ture或False Not(取反)当操作数为假时,结果为真
And(与)
当两个操作数为真时,结果为真
Or(或)
当Or两侧的操作数之一为真时,结果为真 <4>关系运算符 =、>、>=、<、<=、<> <5>连接运算符(&/+)
如:“Micro”&”soft”=”Microsoft” “123”+”456”=”123456” “12”&30=”1230” “12”+30=42 当一个表达式有多种运算符时,先处理算术运算符,接着处理关系运算符,再处理逻辑运算符,所有关系运算符具有相同的优先级,即按他们出现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处理。
第三章
一、了解什么是类和对象,会调用对象,并了解对象的方法和属性
1、对象:在软件工程中对象就是一个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件,包含数据和函数或(子过程)代码。
2、类:用于指定一组相似的对象。
类实例化的语法:Dim 对象名称As New 类名
如:Dim zhangsan As New student
3、方法就是对象可以进行的操作行为,子过程和函数都叫做方法。动态方法:必须先实例化对象之后
静态方法:不需要实例化对象就可以直接使用
调用类、对象的方法:类或对象的名称,加上一个句点,后边写上方法名称和一对括号,括号中可以有参数也可以没有参数。如 Student.PassPara(MyVal,MyRef)
4、属性:对象的特征,也就是对象的数据部分
调用方法同上:类或对象的名称,加上一个句点,后边写上属性名称。
二、理解什么是函数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
1、Sub子过程是指以规定语法结构组织的,可以被重复调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语句块。
2、Function函数的概念同Sub类似,不同的是函数有返回值。
两种的区别:都可以实现被重复调用的功能,但区别主要表现在Function带有返回值,它可以直接用于给变量赋值,而Sub没有返回值。
三、会声明子过程和函数,并掌握在程序中调用子过程和函数的方法 声明子过程的语法: Sub 过程名(形参列表)
过程体 End Sub 如:代码片段1 Sub ShowTime()Console.WriteLine(Datetime.Now)End Sub 代码片段2 Sub Main()ShowTime()End Sub 声明Function的语法:
Function 函数名(形参列表)As 返回类型
函数体„
Return 函数名 End Function *可以没有特定的Return语句,通过将值赋给其自身的函数名称的方法来返回。
四、了解是什么是Windows应用程序
软件开发的两种主流模式:C/S 客户端/服务器 B/S浏览器/服务器
Windows应用程序也叫窗口应用程序,是运行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得应用程序,例如金山词霸,杀毒软件等。C/S模式开发的软件是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种。
五、了解windows窗体的特性和结构
1、窗体也是一个类,一个应用程序能够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窗体。
2、窗体的结构:标题、系统菜单、控制盒、控制块
六、掌握windows窗体的方法和事件
1、VB.NET自动创建的一个窗体类代码 Public Class Form1 End Class
2、切换窗体设计界面,双击窗体,VB.NET自动创建Form1_Load方法
Private Sub Form1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Handles MyBase.Load MessageBox.Show(“欢迎使用学生档案信息系统”)End Sub
七、掌握如何设置窗体的属性(以窗体的大小为例)
1、通过修改“属性窗口”的值
2、通过拖拽来修改窗体大小属性
3、通过编写程序来修改窗体大小属性 Me.Width=410 Me.Height=300 Me.Text=”首页” 第四章
一、掌握MessageBox.Show()方法的使用 语法:
MessageBox.Show(Text As String,Caption As String, MessageBoxButton)Text:在消息框中显示文本(必须出现,没有内容,也用一个空字符占位)Caption:在消息框标题栏中显示文本
MessageBoxButton:指定在消息框中出现的按钮
二、掌握MessageBox.Show()方法重载 MessageBox.Show(Text As String)
MessageBox.Show(Text As String,Caption As String)
几个参数不一定需要全部出现,允许存在多个同名函数,且这些函数的参数列表不同的用法,叫作方法的重载。
三、掌握MessageBoxButton的几个选项
1、MessageBoxButton.OK、2、MessageBoxButton.OKCancel、3、MessageBoxButton.YesNo、4、MessageBoxButton.YesNoCancle
5、MessageBoxButton.RetryCancle
6、MessageBoxButton.AbortRetryIgnore
四、掌握窗体控件的常用属性
1、Name(控件的名称)、2、BackColor(控件的背景色)、3、Location(控件所处的位置)、4、Size(控件的大小)、(Width,Height)
5、Visible(控件是否可见)
五、掌握常用窗体控件的相关属性及事件
1、PictureBox:BackgroundImage,size
2、Label:称为标签控件,用于显示文本,通常作为文字的载体。Font(字体)
3、TextBox:提供给用户输入文本信息的控件,又称文本框控件。
<1>“Text”属性用来在控件中显示文本信息,将“ReadOnly”设为“Ture”,不允许用户修改文本。
<2>“PasswordChar”指定一个在输入密码是文本框中显示的字符。<3>“Multiline”设为“Ture”,使单行文本框变为多行的文本框
“Height”设置文本框控件的行数
“ScrollBars”滚动条显示:None
Horizontal
Vertical
Both <4>”Anchor”用于固定控件和窗体边缘的距离:Top、Left、Bottom、Right <5>”Dock”固定控件紧贴并填满在窗体的某个边缘:None、Top、Left、Bottom、Right、Fill
4、Button:按钮控件 Text:按钮上显示的文字
可以喂按钮设置快捷键,在Text属性中书写“&Quit”,按钮上显示的文本第一个字母会被加上下划线,按Alt+Q关闭
5、CheckBox :复选框控件,Checked属性控制是否被选择。Ture/False
6、RadioButton:单选框控件,通常以一组选项按钮的形式出现,但用户只能选其中一个,也具有Checked属性以及Checkchanged事件。
7、GroupBox和Panel 将需要进行分组的控件放入分组控件的区域内,即可实现分组,这种可以将其他控件进行分组的控件称为容器控件。
GroupBox有Text属性,而Panel没有,也不显示边框,Panel中的内容超出范围,自动在边缘添加滚动条,而GroupBox没有这个特性。
vb知识点总结 第2篇
数据结构的定义:指数据对象及其相关关系和构造方法。
结构是指结点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就是在结点的优先集合和关系的有限集合。
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是指结点和结点间的相互关系。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的存储内容,一般包括结点的值和结点间的关系,数据结构的存储形式就是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按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线形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非线性又分为树形结构和图结构,树形结构又分为树结构和二叉树结构。2 线性表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相同类型的结点组成的有限序列。线性表最重要的性质是线性表中结点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
线性表常用的运算有4种:查找运算、插入运算、删除运算和其他运算。
线性表的存储方式主要有:
1)顺序存储:能直接访问线性表中的任意一个结点。2)链接存储:用单链表存储线性表。3 栈和队列的含义
栈是只允许在同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
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运算,另一端进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4 数组和字符串的特点 数组是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一般用于描述顺序存储的线性表。数组有固定个数的元素组成,全部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按照顺序存储。每个元素对应一个下标,数组元素按数组名和元素的下标引用,引用数组元素的下标个数称为数组的维数。最常用的是二维数组。5 树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遍历
树是一种多分支、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有一组结点组成。树是由一个结点或多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T,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有一个特定的结点,称为根结点
2)其余的结点分成m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T0等,每个集合都是根结点的子树。
树的定义是递归的,即一棵树是由子树组成,子树由更小的子树构成。树的存储结构:树是非线性的结构,有多种实用的存储结构,最常用的是标准存储形式和带逆存储形式。
树的遍历方法有4种:树的前序遍历、树的后序遍历、树的层次遍历、访问树中所有的叶子特点。6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及遍历
二叉树是一个有限的结点集合,该集合或者为空,或者有一个结点及其两棵树不相交的左右二叉子树组成。
二叉树的遍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7二叉查找树
查找树便于链接存储,还能实现快速查找。或者为空,或者满足以下3个条件:A 该树根结点的左子树非空,其左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小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B该树根结点的右子树非空,其右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大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C该树的根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均为查找树。8 关于排序与查找,散列表
对于有N个结点的线性表,将结点中某些数据项的值按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线性表结点的过程,称为排序。
查找就是在案某种数据结构形式存储的数据集合中,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结点。
散列表又称杂凑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查找技术。由于查找码与结点在数据结构中的位置不存在确定关系,查找只能通过对查找码与结点的关键码的反复比较来实现。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1程序设计的方法与风格
程序设计的方法主要是结构化程序的设计,集体有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和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数据结构既影响程序处理的结构又影响程序处理的过程。
程序设计风格主要是指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过程进行编程的一种方法,而面向对象的主要是强调程序的功能模块化,同时引入了继承、多态的概念,使程序易于编写和维护,最适合规模较大的软件。2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
结构化的程序(SP)设计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其设计方法符合抽象和分解的原则。其控制结构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执行过程一致。3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及相关概念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编程方法。它把程序设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上,其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以软件设计的对象为基础。
对象:在计算机系统中,指一组属性以及这组属性上的专用操作的封装体。一个对象通常可由对象名,属性和操作3个部分组成。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用户只能看见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实现对用户是隐蔽的。其目的是使对象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分离,使对象的定义和实现分开。
属性: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每一个对象的属性,只能通过特定的操作来存取或者修改,这种特定的操作就是方法。
继承:在某个类的层次关联中,不同的类共享属性和操作的一种机制。一个子类可以只有唯一的一个父亲,被称为单一继承,一个子类也可以由多个父亲,从多个父亲中继承特性,叫多重继承。
多态性:指同一个操作作用于不同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动态绑定:在运行过程中,当一个对象发送信息请求服务时,要根据接收对象的具体情况将请求的操作与实现方法连接。
第三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软件生存周期指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等阶段组成的全过程。
A定义阶段;确定系统的逻辑模型,产生有需求规格说明书
B开发阶段:软件设计、编码和测试3部分。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是用某种程序语言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产生的文档有程序清单。软件测试的任务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加以纠正。C维护阶段: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扩充其功能,改善其质量,产生的文档有维护计划和维护报告。2 软件设计的原则
1)抽象原则;抽象的最低层次就是实现该软件的源程序代码。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是常有的两种抽象手段。2)模块化原则:
3)信息隐蔽原则:对提高软件的可修改性、可测试性和可移植性有重要作用。4)模块独立的原则 3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错误和缺陷。白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中的逻辑通路
黑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大多的软件生产者使用Alpha测试和Beta测试,后者的开发者通常不在场。4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 软件工具是指用来辅助软件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支持等过程中活动的软件。大多包括检测机制。
软件开发环境则把一组相关的工具集成在环境中,提供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界面集成等机制。第四章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1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下冗余度,数据间的联系密切,由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指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它是DBS的核心部分。
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的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2 数据模型
常有的数据模型有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任何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示,称为“概念数据模型”。最著名的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另一种数据模型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结构,被称为“基本数据模型”。
基本数据模型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层次模型时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网状模型用丛结构表示,关系模型用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用键表示实体间的联系。网状模型采用有向图,层次模型采用树,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在搜索数据时,层次模型采用单向搜索法,网状模型采用可从任一结点开始且沿任何路径搜索,关系模型则是通过对关系进行运算实现的。3 关系代数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与更新操作必须遵循实体完整性规则、引用完整性原则、用户定义完整性原则。
关系代数是以集合代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关系为运算对象的一组高级运算的集合。
关系代数的5种基本操作;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关系代数的4种组合操作;交、联接、自然联接和除法。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如,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行星、卫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徽行等。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
由上图可知,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为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结构特征:可从质量、体积、距日远近来描述行星的结构特征。
(3)距日由近到远歌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1)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2)有液态水。
(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因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矿物燃料:煤、石油。
④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耀斑。
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等等。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运动。
(2)地轴的方向: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4)自转的周期:1日: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5)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都约为15°/时。
(6)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7)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8)公转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23°26′。
(4)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昼夜交替与时差
(1)晨昏线(圈):昼半球和也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3)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5)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
3.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太阳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春分(秋分):
①侧视图:
②日期:春分在3月21日前后,秋分在9月23日前后。
③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⑥全球昼夜等长。
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7)夏至:
①侧视图:
②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④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⑤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10)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上,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
(4)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含地壳。
(6)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知识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4.理想状态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南、北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差异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形成与西风带有很大关系;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七、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3.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常有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八、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1.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
九、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十、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3)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十一、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十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十三、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小结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的更新。
(2)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交换。
(3)通过径流促进物质的迁移。
(4)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又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洋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②南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离岸风引起上升流补偿流形成的。
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五、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
1.水资源的含义。广义: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因素: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①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②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③从我国看: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六、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如酒厂、饮料厂的分布)。
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七、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
4.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5.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6.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五、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六、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七、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八、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VB知识练习 第4篇
1.有如下VB程序段: x=a(1)For i=2 to 50 If a(i) 2.“如果条件表达式x≥y≥0成立,那么i=i+1”。能实现该功能语句是()A.if x≥y≥0 then i=i+1 B.if x≥y and y≥0 then i=i+1 C.if x>=y or x>=0 then i=i+1 D.if x>=y and y>=0 then i=i+1 3.公民身份证号码是特征组合码,其中第七到第十四位数字为出生日期码。例如:***04X,其中数字19950814表示出生日期码。若想从身份证号码中获取出生日期的信息,字符串变量n中存储了身份证号码信息,下列能正确获取出生日期信息的VB表达式是() A.Mid(x,7,1))B.Mid(x,7,8)C.Mid(x,8,7))D.Mid(x,7,17) 4.一个Visual Basic工程的部分设计界面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窗体的Caption属性值是cool B.当前选中的对象类型是图像Image C.工程文件是cool.vbp D.当前选中对象的名称是Command1 5.有10个数据100、15、28、70、80、12、10、200、6、50依次存放在数组d(1 to 10)中,使用如下程序段找出最小值: 当方框内的语句刚好执行完5次后(此时循环变量i的值为6),变量min的值是() A.15 B.12 C.10 D.6 6.字符串变量st的值为“ZheJiangTongXiang”,下列VB表达式的值为“TongXiang”的是()A.Mid(st,9,8)B.Mid(st,9,4)+ “Xiang” C.Mid(st,13,5)D.“Tong” +Mid(st,13,5) 7.某Visual Basic工程的相关视图如图所示: 从图中信息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工程名称为“snow.vbp” B.该窗体名为“Form1” C.当前看到的事件处理过程名为“Command1_Click” D.该程序中用的了Timer控件对象 8.以下程序段是实现x*y(x、y均为自然数)运算的程序段,则划线处的语句应该是() x=Val(Text1.Text)y=Val(Text2.Text)s = 0:j = 1 Do While j <= y j = j + 1 Loop Text3.Text=Str(f)A.s=s *j B.s=s+x C.s=x*j D.s =s*x 9.如下图所示的流程图,算法执行时,若输入n的值为5,则输出s的值是 A.10 B.13 C.16 D.25 10.在VB中,x=1,y=-1,则表达式x=y的值为 A.1 B.-1 C.True D.False 11.有如下VB程序段: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s As String s =Str(Val(“20”)+ Len(“student”))Label1.Caption = s End Sub 下列说法正确是 A.发生事件的对象名为“Label1” B.这是一个“鼠标单击”事件 C.事件过程名为“Command1” D.此程序段里只有一个对象 12.在VB中,下列函数返回值最大的是 A.Sqr(9)B.Abs(-3.2)C.int(3.2)D.Len(“3.2”) 13.有如下VB程序段: s=1 For i = To 5 s=s*(i+1)Next i 该程序段运行时,要使循环体s=s*(i+1)被执行10次,则循环变量i的初值是()A.-5 B.-4 C.0 D.4 14.在VB中,将窗体标题“Form1”改为“中华美食”需设置的属性是()A.Name B.Caption C.Font D.Visible 15.下列VB表达式的值最大的是() A.10 Mod 5 B.5 Mod 10 C.10 / 5 D.5 / 10 16.运行下面的 Visual Basic程序,单击命令按钮 Command1,出现如下图所示的提示信息: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i As Integer, c As String, s As String, t As String s = “2012 Hero” t = “" For i = 1 To Len(s)c = Mid(s, i, 1)If c >= ”a“ And c <= ”z“ t = t + c End If Next i Text1.Text = t End Sub 出现该错误的原因是 A.If语句缺少Then B.If语句缺少Else C.变量t的数据类型说明错误 D.变量s的数据类型说明错误 17.到银行办理个人异地汇款(不超过100万元),银行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计算方法是: 其中x表示汇款额,y表示银行收取的手续费,算法流程图如下: 若某人在银行汇款2万元,那么他需另外缴纳的手续费为()A.1元 B.20 元 C.50元 D.100元 18.某同学编写一个可输出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之和的Visual Basic程序,部分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As Single For I=0 To 100 If ____ Then x=x + I End If Next I Print x End Sub 横线上应填写的正确语句是() A.x Mod 2 = 0 B.x Mod 2 <> 0 C.i Mod 2 = 0 D.I Mod 2 <> 0 19.在Visual Basic中,以下可作为合法变量名的是() A.Count_2s B.Text@123 C.Chr D.2ab 20.有如下Visual Basic程序段: x=3:y=75 Do While x A.Label1.caption = Str(a+b)B.Text1.text=Len(a)+Val(b)C.Text1.text= Sqr(a+b)D.Label1.caption = Str(a)+Str(b)22.某同学编写了如下Visual Basic程序段: Dim x , y As Integer x = 2 y = 20 Do While x < y x = x ^ 2 Loop 运行这段程序段,循环体的循环次数为() A.4 B.3 C.2 D.0 23.下面是一段 Visual Basic 程序: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sum As Double,i As Integer sum = 0 For i = 1 To 5 sum=sum+i*i Next i Text1.Text=Str(sum) End Sub 该程序运行后,语句 sum=sum+i*i 共执行了 次 A.5 B.4 C.55 D.25 24.设X=5678,能得到其百位上数字“6”的正确表达式是()A.X Mod 100 B.X100 Mod 10 C.X100 Mod 100 D.X10 Mod 10 25.下列Visual Basic表达式的值为True的是()A.1=2 B.”78“〉”79“ C.Len(”78“)=Len(”中国“)D.Mid(”abcdef“, 2, 3)= ”abc“ 26.某Visual Basic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s As String, i As Integer s = ”“ For i = 1 To 10 Step 2 s = Str(i)+ s Next i Text1.Text = s End Sub 运行程序,单击命令按钮Command1后,在文本框Text1中显示的内容为()A.13579 B.1 3 5 7 9 C.9 7 5 3 1 D.97531 27.某VB程序在调试中弹出如图所示的错误窗口,产生该错误的可能原因是() A.该VB程序代码中,缺少Next B.该VB程序窗体界面中,缺少某控件 C.该VB程序代码中,某个常量或变量没有声明 D.该VB程序设计软件没有正确安装 28.在Visual Basic中,语句Command1.Font=”隶体“中的“Command1”是()A.对象名 B.属性名 C.属性值 D.窗体名 29.程序运行后,单击Command1命令按钮,变量x的值为()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n = 6 x = 1 For i = 1 To n x = x * i Next i End Sub A.15 B.24 C.120 D.720 30.计算表达式Val(”10“)+ Len(”2AB")的值是()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信息部 VB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我担任13级计算机精英高考班VB课程教学。VB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较流行的可视化语言,利用它使得创建具有专业外观的用户界面的编程工作简单易行。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示例的分析,掌握使用Visual BASI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特点,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为今后进一步使用Visual BASIC或其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打下基础。 就vb本身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它既像其他的程序语言一样,有自身的语法,编程思维,也有与传统的过程驱动语言的不同,最特别的在于它是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和落实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要讲解清晰。在授课过程中,我开始采用的是计算机室运用教师程序控制学生电脑授课,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老师操作,学生进行操作,采用试验与授课结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效果一般,首先对于动手操作,学生倒是可以在vb开发环境中放置控件,并能独立完成一定的操作任务,但是他们不能将其事件驱动的特征与控件编程联系起来。他们对语法缺乏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对于整个vb编程的思维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概念,为了加强学生的系统概念和编程思维,我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多讲实例,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vb编程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采用机房和教室授课相结合,部分理论性极强课程改为教室授课,由于在教室讲课能更生动形象的把抽象的计算机语言讲解清楚,学生对于概念理论的理解也大大提高,这样改进一下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机房讲课和教室讲课相结合教学方式很能接受,让问题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实践给我的经验是一定不要对教材中每一部分都去讲解,可以选择部分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仔细讲解,其他内容一代而过,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学习VB的最好方法是结合自己的需要利用最基本的方法开发出最简单的程序来获得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感性认识。如果每一个细节都去讲解,一来浪费大量时间,二来学生获得大量目前用不道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并且会很快忘记。关键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思想而讲解VB的实用方法仅仅是一个手段。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有选择地快速地获得全书的整体印象,至于书中大量细节内容应引导学生通过上机和自己思考来掌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VB开发应用程序,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这个开发工具,结合自己的需要,来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需要。这样不仅学会了VB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思想。课堂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学生课下却有很长时间,必须教会学生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学会使用开发工具的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学习VB获得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和使用VB开发实用程序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学习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打下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是我在vb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体会。VB教学总结 第5篇
vb知识点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