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上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上范文(精选11篇)

v上 第1篇

枣矿集团田陈煤矿位于枣庄滕州市涨汪镇境内, 由于先天地质条件复杂, 上下山较多, 导至运输环节多, 目前田陈煤矿原煤运输系统共有强力带式输送机17部, 全长16000余米, 分为北三、北五、北七三条运输线, 总装机容量11452k W, 目前北七采区为田陈煤矿重点采区, 北七采区7112工作面为重点工作面, 北七五部强力皮带是北七运输线的末端, 该输送带机道长约1540米, 最大坡度15°, 北七五部强力输送机所在巷道起伏呈大“V”型, 根据以往的经验, 此种类型巷道如果安装一部输送机容易在低洼处造成输送机偏摆、上层承载的胶带在“V”型低洼处附近变松弛、折叠堆积, 出现严重的撒煤等现象, 如果安装多部输送机则会花费大量的资金, 同时也将增加维护工作量及人员成本等, 为了解决这两难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在靠近下山位置坡度较小巷段上层胶带的合适位置上设计了一个卸载滚筒和恒力重锤张紧装置, 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

1 背景技术

北七五部强力带式输送机巷道由六个变坡点组成, 从头到尾顺序为:L1段, 长度255m, 倾角-3°;L2段, 长度338m, 倾角-15°;L3段, 长度156m, 倾角3°;L4段, 长度376m, 倾角15°;L5段, 长度393m, 倾角8°;L5段, 长度23m, 倾角3°;即L1、L2段是下运段, L4、L5、L6段是上运段, L3段为是较平缓的上运段, 于是巷道出现较大“V”型现象。

“V”型巷道在带式输送机安装完成后, 进行空载运转时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但当重载运转时, 受“V”型低洼处附近产生的大量撒煤现象的影响导致带式输送机无法正常输送原煤。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观察了解到, 主要是因为受到胶带巷凹槽处两端因为上下山坡度较大和运载原煤重力的作用, 当重载运载时, 上层胶带靠近机头的上山段运行, 速度小于正常速度, 而靠近机尾的下山段运行时, 速度要大于正常速度, 导致带式输送机下层胶带受较大的张力张紧, 下层胶带部分地方磨到带式输送机上托辊架, 上层承载的胶带在凹槽低洼处附近变得松弛、折叠堆积, 出现严重的撒煤现象。

2“V”型巷道解决方案

针对这样的巷道, 目前解决的方案有:方案一在每一坡段布置一台可伸缩带式输送接, 机头尾串联搭接;方案二全程布置一台输送机, 加多点驱动, 在机头部有驱动点, 中部也有一个或多个驱动点。方案一是每一坡点布置一台可带式输送机, 机头尾串联搭接。设备造价高, 日常操作维护方面, 需要较多的人员操作和维护, 对安全性要求也高。方案二全程布置一台输送机, 加多点驱动, 在机头部有驱动点, 中部也有一个或多个驱动点。造价成本低于方案一, 由于增加了驱动装置, 操作人员也不能减少。

3 强力皮带设计方案的技术创新

鉴于已有技术的不足, 本创新在方案二的启示下, 在靠近下山位置坡度较小巷段上层胶带的合适位置上设计了一个恒力张紧装置, 该装置通过重锤的上下运动, 能够有效的吸收由煤流下运拉伸产生的多余皮带, 当皮带煤量较少时, 张紧装置能够自动调节张紧度, 有效解决带式输送机在下山时偏摆、上层承载的胶带在“V”型低洼处附近变松弛、折叠堆积, 出现严重的撒煤等现象。

4 强力皮带优化设计后的实践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 (图1图2) 和具体实例对本创新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带式输送机中间部分卸料点和重锤张紧装置包含改向架总成1套, 缓冲滑槽2节, 张紧装置支架5节, 张紧小车1套, 改向轮3套, 重锤装置1套, 储绳装置 (回柱绞车) 。

在输送机运行过程中, 重锤处在自由状态, 重锤张紧是保持张紧力不变的张紧装置, 对输送机启动和停机因拉紧重锤产生的惯性力丝毫不受影响, 经分析, 重锤的加速度远小于重力加速度, 为此可理解为, 重锤的张紧力是恒定的。在重锤的作用下, 这种张紧装置可以产生位移以吸收输送带的弹性伸长与永久伸长。

摘要:基于“V”型下运导致输送带的弹性伸长及永久伸长而产生的多余皮带, 目的通过利用中间卸载滚筒及恒力重锤张紧装置, 实时张紧, 有效保证强力皮带的正常运输。

关键词:煤矿,运输系统,重锤张紧装置

参考文献

[1]张强, 林都, 任一峰.变结构控制在矿井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 2010, 31 (11) :178-180.

v上 第2篇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9分)(1)衣沾不足惜,(2)山随平野尽,(3),一览众山小。(4)白头吊古风霜里,(5)《使至塞上》描绘一幅塞外夕照图的名句是,(6),铁马冰河如梦来。

(7)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8)雾凇沆砀,__________,上下一白。

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小题1】有哪些理由说明父亲不必送我?(3分)【小题2】作者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在南京的见闻一句都没写?(2分)【小题3】词语品析: ①“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如何正确理解“太聪明了”的意思和蕴含的情感?(2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

①在与幸福有关的各种因素中,爱无疑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②说到爱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多想到的是被爱。这并不奇怪。从小到大,我们渴望得到许多的爱。遇到困难时,我们希望有人一伸援助之手。经受痛苦时,我们希望有人与我们分担。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幸福系于被他人所爱的程度:如果我们得到的爱太少,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冷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的确,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被爱是重要的。③然而,与是否被爱相比,有无爱心却是更重要的。一个缺少被爱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这样的人只要具有爱心,他仍会有孤独中的幸福,如雪莱所说,当他的爱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无可寄托时,便会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并因此而感到心灵的愉悦。而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的生活多么热闹,幸福的源泉已经枯竭,他那颗冷漠的心是决不可能真正快乐的。

④一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爱是与占有欲相反的东西,它本质是一种给予,爱的幸福就在这给予之中。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亲子之爱,有爱心的父母在照料和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便感受到了极大的满足。相反,丧失爱心,也便失去了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在被爱方面受挫,而是爱心的丧失。

⑤当然,爱的给予既不是谦卑的奉献,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应该是出于内在的丰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爱心如同光源,爱者的幸福就在于光照万物。爱心又如同甘泉,爱者的幸福就在于泽被大地。

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爱心的普遍丧失会使世界变得冷如冰窟,荒如沙漠。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们不免寒心,但也不要因此趋于冷漠,而是要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仍葆有一颗爱心,用爱心唤起爱心。不论个人还是社会,只要爱心犹存,就有希望!(选自周国平《精神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针对“爱无疑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作者提出了哪两种看法?(2分)答: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答:

【小题3】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判断这个故事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说说为什么(4分)。

材料: 《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在路边摆放食物,用来施舍给经过的饥饿的人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因此赶上去向他道歉,但最后这个人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了。短语:放入第段原因:

1.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小题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B.先帝不以臣卑鄙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其境过清【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⑴但当涉猎()⑵蒙乃始就学()⑶与蒙论议()⑷卿今者才略()【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小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⑵ 悔不穷问穷:

【小题5】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小题6】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古诗文阅读

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完成文后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1.作文(4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写到:“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请以“我们可以不__________,但我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v上 第3篇

关键词:V着V着;及物动词;动作动词;自主动词

作者简介:张虹泽(1991-),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V着V着”表示持续或进行的语法意义经过学者们多年的探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是对“V着V着”这一结构本身探讨的人不多。陆庆和把动词分为三类,“第一、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第二、关系动词、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第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1]。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大量例子对“V着V着”中“V”的语义限制进行探讨。

一、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V着V着”从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对“V”进行选择限制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根据定义可以发现,V作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进入“V着V着”这一结构中,如:

(1)望着望着渐行渐远的火车,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听着听着慢慢消逝的汽笛声,她突然转过身向后跑去。

(2)家里老母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平时就没精打采地坐在那里,有时说着说着话,她突然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楼下,一句话也不说了。

(3)小林第一次来这里,方向感不强,清冷的街道上没有几个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正着急害怕的时候,听到一阵轻微的哭泣声。她四下张望,在一个垃圾堆边上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

(4)小时候,我们总喜欢到河边的小树林玩,那里有成群的小鸟和数不尽的小动物。树林深处有一个漆黑的树洞,玩着玩着我们会想靠近它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神秘又心里恐惧那里面会一下子钻出什么怪物来。

以上例子例(1)、例(2)中“V着V着”后都有宾语,这种情况是因为“V着V着”结构前没有“V”的宾语,为了表达清楚,逻辑顺畅,“V着V着”后必须有宾语。这两例中的“V”都是及物动词。例(3)中“走着走着”的“走”和例(4)中“玩着玩着”的“玩”都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没有宾语,所以“走着走着”、“玩着玩着”后也不带宾语。

二、关系动词、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

关系动词、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是根据各自语义的特点和相关联的语法特征进行区分的。关系动词是表示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某种关系的动词,主要有是、叫(称谓义)、姓、像等;状态动词是表示生理、认知或心理状态的动词,如“爱、恨、想、聋、瞎、醉、饿、困等;动作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由此可以发现,V只有作为动作动词才能够满足“V着V着”这一结构中“V”的语义限制,关系动词和状态动词不能满足该结构,如:

(5)你怎么打着打着不打了?

(6)为了这次宴会,她是精心打扮了自己。刚刚做了头发,她在镜子前一遍一遍调整角度,为了把美丽而颀长的颈项露出来,她又让造型师把头发往上拢拢,直到自己看着看着也禁不住心动,才起身离开。

“打”是“击打”的意思,“看”是“用眼睛观察”的意思,它们都是动作动词,因此可以进入“V着V着”结构。

动作动词根据是否具有持续性,可以分为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两类。能够进入“V着V着”这一结构的动作动词都属于持续性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是可持续的,这种持续能使一个瞬间动词的反复占据很长时间,理论上构成无限的动态持续。如:

(7)悲痛之余,老两口都精神失常了吧?怪可怜的。他想着想着回到了公司,和前辈谈这件事。老前辈说:“早告诉你好了。”

(8)看着看着电视不知怎么她就哭了。

“想”和“看”都是动词,但是这个动作行为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持续的,所以“想”和“看”都是持续性动词,都能够满足“V着V着”这一结构中“V”的语义限制。除此之外,动词加“着”本身就有表持续的语法意义,因此符合这一条件的动作动词一定是持续性动词。

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是根据动作行为者是否有意识地来完成动作行为进行分类的。自主动词就是动作行为发出者可以主观决定、可以自由支配完成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就是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主观决定、不能自由支配完成的动作行为。根据这样的分类发现,自主动词能够满足“V着V着”这一结构中“V”的语义限制,非自主动词不能够满足“V着V着”这一结构中“V”的语义限制如:

(9)走着走着,我突然停下来。

(10)他站在路边,看到眼前的一幕,看着看着竟呆住了,两只眼睛眨都没眨,怀里的东西一下子就掉地上了。我站在旁边看的心疼,想着就让他看看吧。这孩子从小没有爸爸妈妈,他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陪着孩子开心地玩着笑着,嘴角竟也跟着笑了。

“走”和“看”都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能够自由支配的一个动作行为,所以这两个动词可以进入满足“V着V着”这一结构中“V”的语义限制。

四、结语

通过这几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及物动词、表持续意义的动作动词和自主动词能满足“V着V着”中“V”的语义限制,关系动词、状态动词从和非自主动词不能满足“V着V着”中“V”的语义限制。

注释:

[1]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肽达V肥料增效剂在大豆上应用效果 第4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2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旱田试验站。土壤为潜育白浆土, 前茬玉米。有机质含量40.46%, 碱解氮214mg/kg、有效磷34.99mg/kg、速效钾82mg/kg, pH值为6.33。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3号。

试验采取大区条田对比法, 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0.13hm2。其它措施同大田常规生产。试验共设3个处理, 处理1肽达V肥料增效剂用量为基肥的10% (30kg/hm2) +常规施肥减量5%;处理2为多肽尿素减量5% (3.75kg/hm2) +常规施肥减量5%;处理3为对照, 采取常规施肥, 每公顷施尿素75kg、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75kg。

2012年早春积雪大、回暖晚, 4月至5月下旬气温持续偏低, 降雨多, 低温寡照, 导致大豆出苗偏晚, 根腐病较重、7~8月高温少雨, 大豆百粒重下降4~6g, 直接影响了大豆的单产, 产量较低。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大豆生育期调查结果如下, 处理1播种期5月17日, 出苗期5月31日, 分枝期6月24日, 开花期7月5日, 结荚期7月23日, 鼓粒期8月14日, 成熟期9月20日, 生育日数112d;处理2播种期5月17日, 出苗期5月31日, 分枝期6月25日, 开花期7月5日, 结荚期7月24日, 鼓粒期8月13日, 成熟期9月21日, 生育日数113d;处理3播种期5月17日, 出苗期5月31日, 分枝期6月24日, 开花期7月5日, 结荚期7月23日, 鼓粒期8月13日, 成熟期9月20日, 生育日数112d。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 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 无影响。

2.2 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苗期至花期观察处理1、处理2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结荚后期至鼓粒期观察处理1、处理2植株叶色稍绿、茎秆粗壮, 好于对照, 说明肽达V肥料增效剂具有缓释剂的作用, 肥效持久。

2.3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处理1单株粒数比对照多5.5粒, 空瘪率为3.4%, 明显低于对照, 百粒重13.6g, 公顷产量2537.8kg, 比对照公顷增产181.4kg, 增产率为7.7%, 说明肽达V肥料增效剂能够提高大豆的结实率, 增加单株粒数, 增加产量。处理2与对照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 故产量差异不显著。

3 小结

现代汉语“V也V了”结构 第5篇

【关键词】结构;构件;构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语言学界关注构式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比如对与“V也V了”相关构式的研究目前已经很丰富,如对“V也/都VP”“V也/都VP了”等相关格式的研究;否定式“V也/都不VP”“V也/都没VP”等的研究等。但就“V也V了”这一基式的研究还未出现。我们试图就“V也V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构式含义进行分析研究。

一、“V也V了”构件分析

(一)格式中的“V”

“V也V了”格式中,我们将前现动词记作“V1”,后现动词记作“V2”。笔者就孟琮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动词用法》一书中的1223个动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口语性动词,我们认为:由于格式是一个表示已然性状的肯定结构,能够嵌入该格式的动词必须具有能够让动作行为或事件处于一定状态或达到某种结果,产生变化的语义特征。因此“V”多为单音节口语性较强的动作动词[+可控]、[+自主],状态动词[+状态]、[-自

主],感知动词[+情感]、[-自主];双音节动词要求口语性较强,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通常以前现动词“V1”脱落为单语素,后现动词“V2”以动词原形的形式出现。“V1”通常是光杆形式,后面通常不附带宾语和补语成分,“V2”后直接跟完成体标记“了”。从语用功能上讲,“V1”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名词性成分,具有话题标记功能。

(二)格式中的“也”

在“V也/都VP”等格式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也”为关联副词,具有“已经”的意思,单用时,语义指向“V2”,一般强调动作行为的现实性;连用时,通常强调几个连续性动作的发生。笔者认为在“V也V了”格式中,“也”经历了由类同副词“同样”虚化为评注副词“已经”,再虚化为表强调的语气词的语法化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也”的这三种语法意义有时候是交叉出现的,并不对立。

“也”在格式中的第二个作用是充当评注副词。格式中“也”还有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作用,即帮助表达前后成分之间的让步转折、条件、因果、顺承等语义关系。例如:

(1)a.别再逗她了,她恼了。

b.别再逗她了,她恼也恼了。

例(1)中,a句陈述客观事实“她恼了”,提醒听话人做出客观判断“她恼了,不能再逗了”,不带任何语气。b句中“也”与“恼”同现,暗示听话人关于“恼”的认知集合的存在,“恼”在句中涉及的认知域可能是{不说话—话语激烈—怒骂},“恼”位于该序列的最高节点,表示极点行为,成为“也”强调的对象,同时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知“已经恼了,还敢逗”,此处“也”表示强调,表达“甚至”、“已经”的意思。

“也”的另外一个用法是表达主观情态,此时类同义完全虚化为一个语气助词,表达委婉、强调、不满等语气。

吕叔湘(1999:597)认为“也”有表示委婉的语气,去掉“也”字语气显得直率,甚至生硬。“V也V了”格式中,“也”有时可以省去,变为“VV了”,此格式表达的意义与“V也V了”格式基本一致,但语气明显不如加“也”舒缓。例如:

(2)在“文革”中被武斗打了出来,又用一年半的时间游遍22个省,吃也吃了,玩也玩了,读过县志,写过旧诗词,最后还涂抹了几本山水画册页。此例句中很难勾勒出“吃”“玩”所涉及的认知序列,除了肯定和否定两个极端外,很难找出中间状态,在这个序列中,听话人和说话人已经不再关注是否存在相关的序列了,只关注“吃了”“玩了”这两个事件的存在性,所以此时“也”的作用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

(三)格式中的“了”

学术界关于“了”是表示“完成体”标记还是“实现体”标记的看法不一,本文采纳了刘勋宁先生(1985)的观点,认为“V也V了”格式中的“了”的最基本的语义是表实有性质。另外,“V也V了”格式中“了”还具有语气助词的作用,表达强调、不满、劝解、无奈等语气。因此,“V也V了”中“了”通常是在表达确定或强调动作行为事实性的同时还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例如:

(3)媒人,相亲,还这样快地出嫁,还要我怎样?我能不撒手吗?现在你哭也哭了,闹也闹了,事情都办成了这样,却又来说我,你到底是在干什么呀。(《小战的黄昏》礼平)

“哭也哭了,闹也闹了”中“了”既有表达“哭”“闹”这一状态的存在,又含有责备语气。

值得注意的是,“V也V了”连用时,“了”表实现体标记,不但有表示事件实现的意义,而且还能标示事件发生的前后次序、逻辑关系。如例(3)。

二、“V也V了”的构式含义

按照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我们知道,任何格式的单个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都无法完全概括和推知这一格式的完整意义,构式义不是每个词义的简单相加,是由整体结构所赋予的。任何一个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各组成成分意义之和。“V也V了”本身是形式和意义的组合体,有整体的意义和功能。

(一)完结义

“V也V了”所呈现的是“V”这一动作行为已然发生,具有陈述事件的作用。其中,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实现和完结,整个格式具有表达动作行为现实性和已然性的功能。故概括为完结义,该义项是格式最基本的意义。如例(2)、(3)等。例(2)中的“吃了”“玩了”和例(3)中的“骂了”“闹了”分别陈述四个事件。

(二)强调义

该格式中动词以拷贝形式分布在“也”的两端,末尾带上兼表动态和语气的助词“了”,动词的重复出现是表达强调作用,副词“也”的使用也具有强调功能。例如:

(4)在历时一年的危机过程中,双方打也打了,谈也谈了,但双方都承认“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4)“打”“谈”这一组动作处于说话人认知所在集合序列的最高节点,“也打了”“也谈了”来强调事件的已然性。此时“也”相当于“已经、甚至”的意义,用来强调动作的完成,两个动词拷贝形式起到强调作用。其语用功能是指该事件造成的结果不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预设之中,但对此只能让步接受。所以两个动词的重复出现便赋予了整个格式具有强烈的强调作用。

(三)延续性

延续性是指动作行为或事件已然成为事实,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是说话人或听话人暂时无法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一结果或情态将会继续保持。“V也V了”具有延续性,该意义是在格式完结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动词重复与动词短语或格式所表示的事件自身具备的延续性和重复性有关。格式中“V”表达最高节点的动作行为已经成为事实,当前行为人无法采取进一步措施,只能让步于某种状态,使其继续保持。上面例句无一例外地显示着动作结果或状态的持续性,这一状态将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功效直至新情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88(5).

[4]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4.

[5]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延安大学专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V也V了”的多角度研究》(项目编号:YDS2013-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维,1988年生,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助教,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v上 第6篇

解决环境及能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柴油机燃油经济性和实现清洁燃烧。目前普遍认为提高燃油喷射压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但较高的燃油喷射压力在改善柴油机雾化及燃烧效率的同时对供油系统的密封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功耗及成本升高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燃烧的角度来看,提高喷射压力并非百利而无一害。过长的喷雾贯穿距使大量的燃油与活塞碰撞,而油膜的不完全蒸发及碰撞后形成的大粒径油滴不仅对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对每循环混合气的精确控制变得困难[1,2,3]。对于HCCI燃烧而言,在压缩行程初期,具有较高动能的燃油与缸套的碰撞将稀释润滑油,对柴油机性能产生负面影响[4]。文献[5,6]尝试采用减小孔径、增加孔数的方法来配合超高压喷射(最高300 MPa),但超高压喷射无法应用于所有工况,在某些工况会出现混合气分布不均匀及喷油持续期变长等问题。文献[7]的研究表明: 正方形喷孔喷出的喷雾与普通的圆形喷孔形成的喷雾无明显区别,而三角形喷孔虽然能够形成非对称喷雾,但实际上却与普通喷孔的喷雾区别不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喷雾体积有所减小。此外,其他油嘴孔结构设计,如圆锥形喷孔,也并未明显改善喷雾雾化、扩大喷雾分布范围[8]。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中提出交叉孔(IH)的新型油嘴结构设计[9]。与传统的多孔油嘴不同,交叉孔油嘴是由2个子喷孔组成,如图1所示。2个子喷孔轴线相交于喷嘴的球头表面,因此从外观来看,2个交叉孔的出口形状近似呈圆形,其面积也与单孔油嘴的出口面积近似相等。由于这种“V”字形的喷孔布置,燃油在喷孔内部的流动特性将受到明显影响,并最终改变喷雾的宏观特性。

1 试验装置及方法

1.1 油嘴结构

如图1所示,试验采用一个作为参考的单孔油嘴(SH)和2个交叉孔油嘴(IH1和IH2),交叉孔油嘴的子喷孔交叉角分别为20°和25°。采用独立的控制系统保证喷油器的喷油持续期和喷油频率分别为2 ms和2 Hz。

1.2 定容弹

图2为试验装置布置图。定容弹为喷雾可视化提供一个稳定的试验环境,3枚直径为50 mm、厚度为35 mm的石英玻璃为高速摄影系统提供良好的光学通路。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控制在(296±1)K。高压供油系统为喷油器提供压力(pinj)分别为80 MPa、120 MPa和160 MPa的高压燃油。高压氮气作为环境气体为试验提供1.1 MPa和2.1 MPa 2种高背压环境。试验用燃料为JIS#2市贩柴油,试验测得的燃油密度为825 g/L。

高速摄影系统由12 bit单色CCD相机(Phantom, V12)、2盏500 W白炽灯及一个Nikon AF 60 mm/2.8 D镜头组成。CCD相机的拍摄速度为24 000 fps,照片解像度为512512 pixels。在定容弹顶面的同一个装配孔内,喷油器采用2个安装位置,位置1与位置2角度相差90°,因此相机能够分布记录在X和Y这2个垂直方向上的喷雾特征。

1.3 PDA系统

喷雾场的粒子算数平均直径(D10)是在开放的试验环境下(pb=0.1 MPa)采用PDA(phase Doppler anemometry)系统测量得到的。PDA系统(dantec, PDA spray system)主要由激光发射器、光学信号接收器和数据处理器3个部分组成。激光发射器和光学信号接收器安装在由计算机控制的三维坐标台架上,其轴线在相同的水平面上,2个轴线呈30°夹角。考虑到喷雾的对称性,波长为532 nm的激光测点集中在喷雾的一侧。为了保证PDA系统获得较高的数据率,测量点设在距离油嘴较远的Z=60 mm的位置。在径向方向上,从X=0开始到X=10 mm为止,以2 mm为间隔布置测量点。本系统的测点位置最大误差为±0.1 mm,速度和粒径的最大测量误差均为±2%,粒子球形相似度下限为90%。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喷雾形状及喷雾角

以不同试验条件下高速摄影照相机记录的3种试验油嘴的喷雾照片为基础,首先对交叉孔和单孔油嘴形成的喷雾形状及喷雾角进行比较和分析。

2.1.1 扇状喷雾

通过将喷油器从安装位置1变为位置2,高速摄影照相机分别记录了喷雾正面和侧面的喷雾特征(图1中油嘴剖面方向的喷雾为正向喷雾)。为了能够明显地区别交叉油嘴(IH1和IH2)与单孔油嘴(SH)在喷雾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对IH2与SH在不同条件下的喷雾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其中,第1组和第2组分别为IH2(交叉角为25°)的正向和侧向喷雾照片;第3组为SH的喷雾照片。从IH2的正向喷雾与侧向喷雾的比较来看,在80、120 MPa 2种喷射压力和0.1、1.1和2.1 MPa 3种背压组合的6种试验条件下,正向喷雾的径向展开幅度均大于侧向喷雾。喷雾增长率在X和Y 2个径向方向上的明显差距说明交叉孔油嘴形成的喷雾具有扇状结构特征。此外,从IH2与SH喷雾的直观比较来看,在所有试验条件下,无论是正向喷雾还是侧向喷雾,交叉孔油嘴的喷雾展开幅度均明显大于单孔油嘴。

2.1.2 背压及喷射压力对喷雾角的影响

图4为IH2和SH在80 MPa和120 MPa 2种喷射压力条件下的喷雾角随背压升高的变化。由图4可见,无论是喷射压力升高还是背压升高,都不能明显影响这种扇状喷雾的正向喷雾角大小。正向喷雾角大小主要由喷嘴内部2个子喷孔的几何交叉角度决定。而对于交叉孔油嘴的侧向喷雾角而言,喷射压力及背压的增加对其的影响则相对比较明显。所以从总体来看,随着背压从0.1 MPa升高到2.1 MPa,正向喷雾角与侧向喷雾角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减小。从IH2和SH的比较来看,即使是侧向喷雾,IH2喷雾角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也达到了SH喷雾角的2倍。此外,与IH2的侧向喷雾相似,SH的喷雾角也随背压升高而明显变大。

2.1.3 交叉角对喷雾角的影响

图5为喷射压力120 MPa条件下,IH1和IH2的喷雾角随背压升高的变化。由图5可见,随着背压升高,2个交叉孔油嘴的正向喷雾角的增长幅度相同,而侧向喷雾角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这说明交叉角的变化并不会影响背压与扇状喷雾喷雾角的关系。从交叉角对喷雾角的影响来看,随着子喷孔的交叉角度从20°增大到25°,无论是正向喷雾还是侧向喷雾,其喷雾角均明显增大。此外,IH1和IH2在正向喷雾角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侧向喷雾角的差距。如上文所述,正向喷雾角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子喷孔几何交叉角度的差异引起的。而对于侧向喷雾角之间差异,交叉角度的增大促进了喷孔内流在出口附近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喷雾的径向增长率。此外,空气的动力作用也是引起2个油嘴侧向喷雾角差距变大的主要原因,如图5所示,背压升高使2个油嘴侧向喷雾角曲线之间的差距变大。

2.2 喷雾贯穿距

图6为3个油嘴以120 MPa喷射压力分别向背压为1.1 MPa和2.1 MPa 2种环境内喷射所获得的喷雾贯穿距。由图6可见,较高的背压环境限制了喷雾的空间发展,也使3个油嘴的喷雾贯穿距曲线之间的差距变小。但从图6中仍然能看到,在相同的时间点(time after start of injection, TASOI),IH1和IH2的喷雾贯穿距要明显小于单孔油嘴的喷雾贯穿距。这主要是由于交叉孔喷嘴形成的扇状喷雾具有更大的油气接触面积,因此受到了更大的空气阻力,最终限制了交叉孔油嘴的喷雾贯穿距增长。交叉角增大促进了喷雾径向展开幅度的同时也使喷雾在轴向上的贯穿距进一步减小[10]。

图7为喷射压力对IH1的喷雾贯穿距的影响。由图7可见,随着喷射压力从80 MPa升高到160 MPa,IH1的喷雾贯穿距明显变大,但是在1.1 MPa背压条件下,喷射压力升高1倍却使TASOI=0.3 ms时刻的喷雾贯穿距增加不到30%。

2.3 每循环喷油量及流量系数

图8为每循环喷油量与喷油持续期的关系。由图8可见,在背压为常压的试验条件下,改变喷射压力从80 MPa到160 MPa,每循环喷油量(100次脉冲喷射取样的平均值)始终能够与喷油持续期保持近似线性的关系。在喷射压力为120 MPa的条件下,IH1和IH2每循环喷油量之间区别不大。由此可见,交叉角的变化不会对每循环喷油产生明显影响。3种试验油嘴的喷孔出口面积差别很小,但2种交叉孔油嘴的每循环喷油量都明显大于单孔油嘴。此外,从IH1在3种喷射压力条件下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到,喷射压力的升高可以显著提高每循环喷油量。

表1为试验获得的3种油嘴在常压条件下的流量系数(Cd)和单孔油嘴的空化数(K)。由表1可见,2种交叉孔油嘴的流量系数要明显大于单孔油嘴的流量系数。而喷射压力升高使单孔油嘴的空化数减小,这将进一步促进喷孔内的空化发展,导致喷射压力升高带来的流量系数增长幅度要小于2种交叉喷孔油嘴的流量系数增长幅度。

注: 柴油饱和蒸气压力为1 280 Pa (296 K)。

2.4 粒子算数平均直径

试验采用PDA对试验油嘴的喷雾场中多个空间点的粒子算数平均直径D10进行了测量。考虑到定容弹不具有换气功能,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试验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pb=0.1 MPa)。喷油器的喷射压力稳定在120 MPa,PDA系统在每个测量点采集的数据量为9 000个。

图9为Z=60 mm径向方向上3个测量点(X=6、8、10 mm)IH2的粒子速度及粒径特性。其中,纵坐标为粒子数量百分数。从粒子的速度结果来看,随着测量点逐渐远离喷雾轴线,粒子的速度不断减小。但总体而言,在Z=60 mm位置,很多油滴粒子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已经失去了动能,因此在3个位置上大部分粒子的速度都接近于0。而在到达距离油嘴较远的测量位置(Z=60 mm)之前,油滴也有充分的时间进一步分解,所以从3个测量点粒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的粒子直径都小于10 μm[11]。而随着测点向喷雾外侧移动,单位空间内油滴粒子数量减少,粒子与空气的接触更加充分,因此粒径也有减小的趋势。

图10为测点(X=8 mm,Z=60 mm)上的瞬态粒子速度及粒径特征。由图10可见,喷射过程中的粒子数据率较低,粒子速度较高,最大速度约为100 m/s。由于喷射过程中油束会对激光的强度及透光度产生影响,同时速度较高的大粒径油滴在空气作用下也很难保持较高的球形相似度,因此在喷射过程中系统并未检测到可以作为有效数据的较大粒径油滴。在喷油结束后,粒子速度降低,PDA的粒子数据率升高,检测到的粒径分布范围变大。

图11为测点(X=8 mm,Z=60 mm)上的瞬态粒子速度及粒径特征。将测点(X=8 mm,Z=60 mm)上的瞬态粒子信息以时间为基准进行分段处理,对4 ms测量时间内的粒子特征以1∶2∶1∶4的时间比例进行分段[12]。3个油嘴在喷射的F(Fore, 0~0.5 ms)、C(Center, 0.5~1.5 ms)及R(Rear, 1.5~2.0 ms)3个阶段的粒子数据率均较低,而随着针阀关闭,在T(Tail, 2.0~4.0 ms)阶段的粒子数据率明显升高。单孔油嘴在4个阶段的粒子D10始终保持在8~9 μm之间,较小的喷雾体积带来了较大的粒子数密度,从而阻碍了喷射结束后喷雾场内粒子的进一步分解。在F和C阶段,IH1和IH2的粒子D10要比单孔油嘴的粒子D10略大,但随着喷射结束,更大的油气接触面积使粒子D10在R和T阶段明显减小。更大的交叉角进一步促进了粒径的减小。

图12为3个油嘴在Z=60 mm径向上的粒子平均粒径D10分布。从总体比较来看,与SH相比,IH2的粒子平均粒径减小了20%。而从2个交叉孔油嘴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到,从油嘴出口到Z=60 mm的平面之间,较大的交叉角产生了更大的喷雾体积,因此粒子平均直径D10也更小。

2.5 喷雾体积放大倍率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将比较喷雾粒径大小作为衡量喷雾特性的主要方法。相同条件下,喷雾的粒径较小则认为喷雾的雾化较好,油气混合得更加充分,可以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较低的排放水平。但实际上,衡量喷雾的雾化质量还要考虑缸内混合气的均匀性和混合气的分布。这些因素则更多地受到喷雾平均浓度及喷雾体积的影响。同时,更大的喷雾体积也会促进雾化及油气混合,使油滴的粒径减小。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中提出喷雾体积放大倍率(spray volume enhancement ratio, δSVER)的概念。通过比较一定体积的燃油形成喷雾后的体积增大倍数来定性地衡量喷雾在混合气制备方面(主要是混合气分布及浓度)的能力。喷雾体积放大倍率的计算式为

undefined

式中,Vfuel、Vspray分别为TASOI时刻累积喷出的燃油体积和在此时形成的喷雾体积,mm3;mfuel为TASOI时刻的累积喷油质量,g;ρfuel为燃油密度,g/L;Vfuel为燃油体积;mm3;Afront、Aside分别为TASOI时刻扇状喷雾的正向及侧向的喷雾轴截面面积,mm2;h为喷雾贯穿距,mm;Vspray为喷雾的体积,mm3。

而对于单孔油嘴形成的轴对称喷雾而言,Afront和Aside是相同的。喷雾轴截面面积的大小则是从喷雾的可视化照片中得到的。具体而言,首先对喷雾照片进行灰度处理,在原始图像0~255级的灰阶等级内,将灰阶小于一定等级的区域定义为背景,从而得到喷雾的边界。通过照片空间解像度与实际尺寸的换算最终得到喷雾轴截面的面积。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照明的光强、光圈大小、快门速度等试验参数不变。采用统一的试验条件及图像处理方法得到的喷雾体积放大倍率具有可比性,保证了由此对油嘴结构及特征参数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得到的结论具有准确性和可信性。

图13为3个油嘴的喷雾体积放大倍率δSVER比较。由图13可见,交叉孔油嘴的扇状喷雾在喷雾体积放大倍率具有优势。在喷射压力为120 MPa、背压为2.1 MPa的条件下,开始喷油后0.5 ms(TASOI=0.5 ms)IH1和IH2的δSVER都大于SH,特别是IH1。如图6(喷雾贯穿距结果)所示,交叉孔油嘴较小的喷雾贯穿距对于其δSVER的大小起到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喷射初期。然而较大的喷雾角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从IH1和IH2的δSVER比较来看,在喷射初期,5°交叉角的差异对δSVER产生的负面影响(喷雾贯穿距减小)要大于其正面影响(喷雾角增大)。但是这并不与粒径结果(图11和图12)相互矛盾,原因是在油嘴出口和Z=60 mm平面之间,IH2的δSVER实际上要更大,所以其粒子D10也就小于IH1的D10。随着喷雾的发展,单孔油嘴在喷雾贯穿距上的优势对δSVER的影响将逐渐减弱。与之相反,交叉孔油嘴在喷雾角上的优势对δSVER的正面影响将更加突出。

图14为喷射压力对IH1和SH的δSVER的影响。由图14可见,在2.1 MPa背压条件下,喷射压力升高使SH和IH1的δSVER均明显变大。随着喷射压力从80 MPa升高到160 MPa,与喷射压力的增幅相近,IH1的δSVER也增大了近1倍。这个结果既包含了喷射压力升高对于喷雾雾化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喷射压力升高对喷雾体积增大的帮助。此外,在80 MPa和120 MPa 2种喷射压力条件下,IH1的δSVER均大于SH的δSVER。在160 MPa条件下,TASOI=0.42 ms时单孔油嘴的喷雾已经超出了定容弹视窗的观察范围,因此无法得到单孔油嘴的δSVER。但是从另外2种喷射压力所对应的结果来看,IH1仍将具有较大的δSVER。

图13和图14的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条件下,IH1与SH的δSVER的差距随着TASOI从0.42 ms到0.50 ms而增大。如上文所述,随着喷雾的发展,交叉孔油嘴在喷雾径向分布上的优势对δSVER的正面影响将更加明显。

3 喷孔内流的计算

3.1 计算模型及方法

在AVL-FIRE V8.5的环境下,对0.3 mm针阀最大升程条件下喷孔内部燃油的定常流动特性进行仿真研究。模拟计算采用进口、出口双压力边界条件,入口压力设为120 MPa、出口背压设为2.1 MPa。环境温度和燃油温度均设为296 K。模型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均采用标准的壁面函数,喷孔内壁采用软件的Erosion模型来计算喷孔内的空化现象。气相及液相被视为2种物性不同的流体,采用欧拉-拉格朗日两相流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计算。同时,气相和液相的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湍流动能方程及湍流动能耗散方程也分开求解。湍流控制方程采用k-ε方程,模拟计算中动量方程、湍流方程、能量方程及体积分数方程均采用迎风差分方法,连续方程采用二阶中心差分方法[13]。

3.2 交叉角对喷孔内流的影响

图15为交叉角对交叉孔油嘴的喷孔内流速度特性的影响。其中,第1组为喷孔轴截面(与图1截面相同)的液相速度特性。交叉角增大使交叉孔内部的燃油速度降低。在交叉角为30°的情况下,燃油在喷孔附近加速到了450 m/s。而对于5°交叉角模型的计算结果,燃油在距离入口60%左右孔长的位置上就已经达到了这个速度。导致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较大的交叉角使更多的流体动能在入口处转变成湍流动能,同时也增大了流体的节流损失。

对于交叉角只有5°的计算模型,2个子喷孔在入口处没有完全分开,因此高速流始终集中在喷孔中心。但是随着交叉角进一步增大,从出口平面可以看到,高速流逐渐分成了2个分部,并且不断向两侧的壁面靠近,同时当交叉角大于20°后在喷孔出口平面的中心位置行成了一个细长的低速流区域。而高速流与壁面的相互作用也随着交叉角的增加而增大。在燃油从喷孔喷出后,壁面对于燃油的作用力消失,而此时燃油对于壁面的作用力在径向方向的分量就成了促使喷雾朝径向发展的驱动力。正因如此,正向和侧向喷雾的喷雾角会随交叉角的增大而增大。而在X和Y方向上作用力分量大小不同导致喷雾在这2个方向上出现的增长率差异则是形成扇状喷雾的真正原因。

3.3 油嘴内部的气相体积分数

本文中无论是试验油嘴还是计算模型,均未考虑喷孔入口倒角。图16为IH1和单孔油嘴内部的气相体积分数。由图16可见,在120 MPa喷射压力、2.1 MPa背压的条件下,IH1内部并未出现空化现象。与之相反,在此条件下,单孔油嘴内部则出现了明显的空化现象,在喷孔内表面附近形成了大量的燃油蒸气。这个结果证实了上文对表1中3个试验油嘴的流量系数结果的分析,解释了交叉孔油嘴具有更高的流量系数的原因。

4 结论

(1) 提出一种应用于柴油机的V形交叉孔油嘴结构设计,油嘴由2个呈“V”字形布置的子喷孔组成。可视化结果表明: V形交叉孔油嘴形成的喷雾在宏观上具有明显的扇状结构特征。

(2) 与单孔油嘴的喷雾相比,交叉孔油嘴的扇状喷雾具有更大的喷雾角和较小的喷雾贯穿距。同时,相同条件下交叉孔油嘴也具有更大的流量系数。

(3) PDA获得的结果表明: 在Z=60 mm的轴向位置上,IH2与SH相比,D10减小了约20%。较大的交叉角能够进一步促进粒径减小。

(4) 喷雾体积放大倍率的结果表明: 在喷射初期不同边界条件下,交叉孔油嘴都要比单孔油嘴具有更大的喷雾分布范围和更好的雾化特性,同时这一优势随着喷雾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变得更加明显。

(5) 燃油与壁面在径向方向的作用力特征是形成扇状喷雾及较大喷雾角的真正原因。在120 MPa的高喷射压力条件下,交叉孔内部仍未出现空化现象,这是交叉孔油嘴具有较高流量系数的原因。

摘要:提出一种应用于柴油机的V形交叉孔油嘴结构,可视化结果表明了从交叉孔油嘴喷出的喷雾具有明显的扇状结构特征。试验比较了一个单孔油嘴和2种具有不同交叉角的交叉孔油嘴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喷雾特征,其中包括喷雾角及贯穿距。从雾化的角度比较分析采用PDA获得的3种试验油嘴的粒子算数平均直径(D10)的大小。采用喷雾体积放大倍率的概念定性地分析了油嘴结构及边界条件对喷雾分布及雾化特性的影响,与单孔油嘴相比,交叉孔油嘴具有更小的粒径及更高的喷雾体积放大倍率。喷孔内流的三维仿真计算表明:交叉孔结构对喷孔内流的影响是形成扇状喷雾及较大喷雾角的主要原因。

v上 第7篇

1 改造方案

中原油田现有的井下压裂车组所用的发动机, 很大一部分是20世纪90年前后引进的压裂车组所配备CAT3512型发动机。整个设备老化严重、自动化程度低、尾气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为了提高现有压裂设备装备性能, 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拟采用MTU12V-4000型发动机替代CAT3512型发动机。

1.1 可行性

为了确定MTU12V-4000型发动机替代CAT3512型发动机后能否投入正常使用, 现对MTU12V-4000型发动机和CAT3512型发动机性能参数进行对比, 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与CAT3512发动机相比, MTU12V-4000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理论排量和工作压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幅度都在30%~80%之间。MTU12V-4000型发动机采用供油共轨技术的电喷柴油发动机, 工作平稳、节约投资, 尾气排放环保,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2 技术指标

MTU12V-4000型发动机功率为1678kW, 采用四冲程、12缸发动机, 缸径冲程为165/190MM, 缸采用V型 90°夹角排列, 电喷、水冷结构。正时针旋转, 最低稳定转速700r/min, 最低点火转速300r/min, 最高承载转速2000r/min, 最大扭矩8346NM。纵向驱动末端永久下降最大度数为12°, 纵向自由端永久下降最大度数为5°。

1.3 控制部分

发动机的控制部分是其核心所在, 发动机控制系统用传感器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 供ECU对发动机工作状况进行精确控制, 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放和进行故障检测。MTU12V-4000型发动机采用电脑控制, 仪表面板显示转速、机油压力、柴油压力、水温、油温、工作压力等实时数据, 设有自动报警装置, 当发现某处压力不在使用范围内时, 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远控箱接受报警信号。

1.4 发动机安装

MTU12V-4000型发动机安装包括水箱安装, 发动机安装, 传动连接, 风扇与皮带轮连接, 各类管线连接, 控制部分安装调试几大部分。考虑压裂车整车高度及宽度的要求, 反复测量压裂车各安装部位及发动机的主要尺寸, MTU12V-4000型发动机的安装尺寸与发动机倾斜指标参数满足现用压裂装备需要。

压裂车底盘及传动箱主要技术数据:底盘全长为9500mm, 大梁宽度为780mm, 车宽为2400mm, 传动箱型号为9000型, 飞轮盘型号为00型, 发动机飞轮盘型号为00型。

A-总长, B-总宽, C-总高, D-法兰安装面到发动机末端长度, E-机轴中线到油盘底部高度, F-机轴中线到发动机装配面高度.

根据图1及表2中所列MTU12V-4000型发动机主要尺寸确定水箱的固定位置及安装尺寸, 制作支座并加固稳定, 固定支架包括发动机的前支座、后支座, 水箱底座及支架。支架选材用200#槽钢, 固定螺栓选用M18。支架焊接技术要求:打U型450焊接坡口, 来增加强度;采用对称焊接, 来防止焊件变形;采用507焊条, 加强强度;焊接前, 焊条预热, 烘烤到300~500℃。

在进行传动连接时, 先进行内圈连接固定, 后进行外圈连接固定。风扇与发动机皮带轮连接采用万向联轴器连接, 万向联轴器作用是保证两轴在不同心的情况下, 能正常运转。

最后进行管线安装, 其中包括进出主散热器的两根水管线和连接辅助散热器的循环水管线;连接发动机柴油粗滤的供油管线及细滤柴油散热器油水分离器进发动机高压泵多余燃油回油箱的循环油管线;启动液压管线和呼吸口排气管线。

1.5 现场测试

安装完成后, 进行了48h磨合试验, 发动机各项指标达到技术要求。然后对MTU12V-4000型发动机上井作业, 并对作业数据进行了采集:动力端润滑油压力为1.3MPa, 动力端温度为60℃, 变矩器压力为1.4MPa, 变矩器温度为70℃, 发动机水温为79℃, 转速为1900r/min。

1.6 实际应用

采用MYU12V4000型发动机改造后的压裂车组次参加大型高压压裂, 运转良好, 故障发生率大大降低, 整车安全性、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使压裂作业得到了安全可靠的保证。自2009年投入使用至今发现, 适应各类型压裂生产, 故障率低, 基本无返厂维修记录, 且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1.7 经济效益

1) 一台MYU12V4000型发动机购价265万元, 而用相同性能指标的CAT柴油机则需要475万元。改造一套就可以节约190万元, 降低了压裂装备的投资成本。

2) MYU12V4000型发动机通过现场使用, 相比其他发动机工作更平稳, 且安全性、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使压裂工作时更加安全可靠。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3) 尾气排放达到了国家排放标, 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2 结论

MTU12V-4000型发动机功率达到1678kW, 能够满足油田各项压裂生产需要。并且采用电脑控制, 运转平稳, 操作控制简便, 设有自动报警装置, 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MTU12V-4000型发动机采用供油共轨技术的电喷柴油发动机, 尾气排放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 符合环保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治国.对降低油气田压裂设备制造成本的思考[J].甘肃科技, 2009, 25 (2) :91-92.

[2]吴汉川.我国压裂设备现状及国产装备研发目标[J].石油机械, 2008, 36 (9) :154-159.

“不V白不V”的构式特点 第8篇

不V白不V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格式, 使用频率很高。例如:

(1) 告诉你, 不拿白不拿, 你不还他, 他又能咋的你?

(2) 中美富豪捐赠行善内幕, 原来不捐白不捐?

(3) 于人来说是不给白不给的, 于我来说是不要白不要的。

已有学者对这一格式进行了研究, 如程工、杨一兵、邵敬敏、从语义悖论的角度讨论了“不要白不要, 要了白要”的语义逻辑问题。邵敬敏、陈一分析了进入结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讨论了“白V” (V为动词) 的歧义性问题。张谊生、朱子良和刘恋在文章的部分内容中, 对进入结构的动词的类型、“白”的性质和组成成分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 还没有文章对不V白不V结构进行专门研究,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二、不V白不V构式

(一) 不V白不V的构式属性

在该结构中, “不”是否定副词, 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 “白”是一个预设否定副词, 否定的是“效益的获得”。整个结构由“不V”和“白不V”两个部分组成, 前后构成条件关系。整个结构是一个包含断言意义的小句, 表达施事获益, 或施事不吃亏、不受损失的意义, 同时, 也表达了说话人一种反正这样做也不吃亏、无所谓的态度。例如, “不吃白不吃”是谁“吃”谁获益;“不拿白不拿”是谁“拿”谁有好处;“不坐白不坐”是谁“坐”谁获益。

在例 (2) 、例 (3) 中, “捐” (款) 与“给”的固有词汇意义是表示施事有所付出的动词, 但是进入该结构以后, 也表示“施事获益、不受损失”的意义, “不捐白不捐”是谁“捐” (款) 谁有好处;“不送白不送”是谁“送”谁不吃亏, 甚至还能获益。显然, “施事获益、不受损”这一意义不是词汇本身所具有的, 也不是从结构的组成成分中推知的, 而是动词进入不V白不V结构以后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意义。“施事获益、不受损”是结构整体的语义特征,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 是“不V白不V”的构式意义, “不V白不V”是一个构式。

不V白不V是一个半固定的习语, 是一种“图示构式”。在构式语法中, 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被称为实体构式, 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 即其组成成分不可替代, 而半固定习语和句式 (如把字句) 是图式构式 。实体构式与图式构式具有不同的性质, 实体构式只具有一个实例, 而图式构式由于词汇部分是部分或全部开放的, 所以具有多个实例, 具有能产性特征。

(二) 不V白不V构式的能产性

不V白不V结构具有多个实例,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 V可以是多种语言成分。

V以单音节的动词居多, 例如:

(4) 不来白不来, 权当是改善生活!

(5) 公费出国考察潜规则:不花白不花。

V也可以不是动词, 单音节的形容词也可以进入结构, 例如:

(6) 一个人老, 只是老, 两个人老, 不老白不老。

(7) 反正有这机会, 不美白不美, 白美谁不美。

不V白不V构式最具特色之处是V有时只是用一个最能代表说话人意思的音节, 不管它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名词, 有时甚至是字母词或仅仅是个不能单说的语素。例如:

(8) 垄断性行业, 不牛白不牛。

(9) 还好, 那晚, 饭后还可以直接转到楼下KTV去K歌去, 不K白不K!

(10) 上面还有面试信息, 如果真想去, 就抓紧机会, 不面白不面。

例句中的“不K白不K”、“不面白不面”等不应该简单地看成是情急之下的口误, 而是受到了不V白不V构式的影响的一种仿用现象。说话人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用这个构式就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用的是哪个词 (音) 却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这就是构式的价值。

(三) 不V白不V的构式意义

不V白不V构式表示说话人断定在某一事件中行为的实施者获益, 或施事不吃亏, 不受损失的主观评价。包括了以下两个个相互关联的意义:

1.施事获益

无论动词“V”本身语义是不是表示获益的, 在进入这一结构以后, 都表示施事获益的意义, 这是受“不V白不V”结构意义影响的结果。 一些动词本身含有“受益”的意义, 进入结构以后仍然表示受益的意思, 例如:

(11) 有的是以得到作者的签名本而炫耀;有的是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理。

(12) 反正赚的是外国人的钱, 不赚白不赚!

(13) 郑安礼想都没想就答道:“去!为什么不去?既然有人请客, 不吃白不吃!”

这一类动词还有“娶、要、收、拿、偷、抢、得、赚、贪、捞 (钱) 、赢、喝、玩、乐、用、坐、买”等。这些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与整个结构的语义特征是一致的, 进入结构以后仍然表示获益。

一些本身不含“获益”或“付出”的语义特征的动词, 在进入结构以后也表示获益的意义, 这无疑是构式意义与动词互动的结果。例如:

(14) 当上了局长, 话语权就掌握在我的手里, 我就更爱说废话了, 不说白不说嘛。

(15) 不来白不来, 权当是改善生活!

一些含有“付出”的语义特征的动词, 如“付、花、卖、献、输、给、送”等在进入这一结构以后, 也具有了施事不吃亏的意义, 例如:

(16) 很正常呀, 也没有什么, QQ送礼物又不用钱, 不送白不送。

(17) 学费不付白不付, 我才不会当那些还没起跑就认输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用于说明一种不吃亏、无所谓的态度。有时, 虽然使用的是表示施事有所付出动词, 但是付出的是别人的东西, 施事自然是不受损失的, 无所谓的, 例如:

(18) 有人花公家的钱玩潇洒, “不花白不花, 不玩白不玩”。

施事不受损失, 从某种角度来看, 也是某种程度的获益。因为, 获益类动词、付出类动词与不表示获益或付出的动词在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是相同的, 它们基于这样的人类经验:某一行为必然产生某种结果, 行为发出者的初衷是利己的, 施事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实施某种行为。如果必须有所付出, 那么也要有所得, 付出类动词与不表示受益或付出类动词就是这种情况。

2.潜在的施事获益

如果V是形容词, 表示的是潜在的施事获益。这时, V必须是表示主观评价意义的性质形容词。例如“美、丑、好、坏、高、矮、胖、瘦、贵、贱、傻、长 (短) 、富 (穷) 、水 (质量差) 、狂、野、浪、懒、红 (有人气) 、性感、漂亮、聪明、热情、高兴、难过、伤心”等, 例如:

(19) 因为老百姓看病只能去医院, 所以医院当然就贵了, 不贵白不贵。

(20) 难怪东方mm的标题都那么长, 根本就没人管也不要钱。不长白不长啊。

所谓潜在的施事是指, 我们总能从语境中找到的那个“获益人”, 例 (19) 中的“医院”, 例 (20) 中的“东方mm”。潜在施事与真正的施事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具有主观意愿的人, 可以控制某一行为的发生或当事性质的实现。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这种“获益”的意义, 可以使潜在的施事显性化, (19) 医院使医疗费贵而令自己受益; (20) 东方mm使标题长而令自己获益。

构式意义对进入结构的形容词的限制表现在:“懒”、“坏”等含有消极评价意义的形容词, 在进入结构后, 也都用来表示正面的评价, 表示一种使自己获益的性质或状态。

(21) 菊儿也乐得有人这么照顾自己, 反正自己不受委屈, 不懒白不懒, 不吃白不吃。

(22) 所以结局是——男人要坏, 坏就不坏, 不坏白不坏, 不坏没人爱!

无论是“施事获益”还是“潜在的施事获益”, 结构中都有一个具有主动行为能力的人作为获益者, 这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摘要:不V白不V结构是汉语中的一个半固定的俗语,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看, 不V白不V是一个表达施事者获益的构式。

关键词:不V白不V,构式语法,施事,获益

参考文献

[1]陈一.试谈“白VP”结构的歧义性[J].汉语学习, 1987 (4) .

[2]程工.不要白不要, 要了白要[J].中国语文, 1985 (3) .

[3]刘恋.略述汉语的几类句法结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2005 (1) .

[4]邵敬敏.“不要白不要, 要了白要”是悖论吗?[J].汉语学习, 1986 (5) .

48V/13V开关稳压电源设计 第9篇

开关稳压电源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稳压电源具有精度高, 体积小, 重量轻, 效率高等优点, 从而逐渐取代线性电源, 广泛应用于航天、计算机、汽车、现代化家电、仪表和通信等各个行业。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具有元器件少, 电路简单, 成本低, 体积小, 可同时输出多路互相隔离的电压等优点, 但不适用于大功率场合。针对某型电子设备功耗小, 但要求输入电压精度高, 电源体积小的特点, 以单端反激式为主电路, 采用改变误差放大器增益的方法, 研制了一个48 V/13 V高精度开关稳压电源。

1 稳压电源的设计

开关稳压电源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工作原理如下[1]:当开关管S闭合时, 输入电压Vin加到单端反激式变压器T的初级和开关管两端, 变压器的初级电压上正下负, 变压器的次级电压下正上负, 整流二极管VD承受反向压降, 二极管不导通, 变压器初级储存能量;当开关管S断开时, 变压器初次级电压同时反向, 即初级电压上负下正, 次级电压下正上负, 整流二极管VD承受正向压降, 二极管导通, 变压器初级储存的能量经次级向负载释放, 并经过整流、滤波。

1.1 单端反激式变压器的设计

由于PWM芯片的电源是由变压器的次级一路输出经整流、滤波、稳压后得到的, 因此在该变压器的设计中有两路输出 (结构图如图2所示) 。

开关电源变压器的参数包括:磁芯结构常数的计算及型号的选择、气隙的计算、最大占空比的计算, 各绕组匝数的计算和导线的选择。开关电源具体参数如下:输入电压Vin= (48±12) V, 输出电压Vout=13 V, 输出电流Iout=0~5 A且连续可调, 纹波峰峰值电压小于100 mV。

根据上述要求, 本文计算的变压器参数如下[2,3,4,5]:磁芯结构常数Y=648.47410-5cm5, 磁芯信号为EC28, 气隙为lg=0.5 mm, 最大占空比αmax=50%, 初级绕组导线直径为0.375 mm, 次级绕组导线直径为0.420 mm, 辅助绕组导线直径为0.112 mm。考虑到集肤效应, 初级绕组为4股并联, 次级绕组为7股并联, 辅助绕组为2股并联, 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和辅助绕组的匝数分别为12匝、5匝和6匝。

1.2 反馈控制电路的设计

开关稳压电源的反馈控制方法有两种:电压型闭环反馈控制和电流型闭环反馈控制 (如图3所示) 。

图3中, 电压型闭环反馈控制为单闭环控制, 而电流型反馈控制为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闭环控制。电流型闭环反馈控制与电压型闭环反馈控制相比具有以下优点[3,4]:

(1) 对输入电压的波动响应快, 抗干扰能力强;

(2) 电流型闭环反馈控制使得电源不仅具有优异的小信号特性, 而且具有良好的大信号特性;

(3) 由于电流型闭环反馈控制的内环采用了直接的电感电流峰值检测技术, 可以及时、灵敏、准确地检测变压器或开关管中的输出瞬态电流值, 形成逐个电流脉冲检测电路。因此, 只要给定或限制参考电流信号, 就可以准确地限制流过开关管或变压器中的最大电流, 从而在发生意外, 导致输出过载或短路时能可靠地保护开关管和变压器;

(4) 动态响应速度快。在此以峰值电流型PWM控制芯片UC3842为开关电源的控制芯片[6,7,8,9,10], 电流内环的检测采用脉冲变压器检测流过开关管的电流, 而电压外环采样及反馈采用线性光耦改变误差放大器增益的方法实现 (如图4所示) [7]。该电路相对于其他电路, 具有输出稳压精度高, 负载调整率低等优点。该电路中电压采样及反馈由电阻R2, R5, R6, R7, R8, R9、电容C1, C2、光耦PC817和TL431组成[8]。电容C2、电阻R7、电阻R8构成一补偿网络、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稳压原理如下:当输出电压升高时, 输出电压经分压电阻R7, R8分压得到的采样电压 (即TL431的参考电压) 也升高, TL431的稳压值也升高, 流过光耦中光电二极管的电流减小, 导致流过光电晶体管中的电流减小, 等效于与电容C1并联了的可变电阻的阻值变大 (该等效电阻的阻值受流过光电二极管的电流的控制) , 从而使误差放大器的增益变大, 导致UC3842第6脚的输出驱动信号占空比变小, 开关管导通的时间变短, 输出电压下降, 达到稳压的目的。当输出电压降低时, 误差放大器的增益变小, 输出的开关信号占空比变大, 最终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的值。因为UC3842的电压反馈输入端第2脚接地, 所以误差放大器的输入误差总是固定的, 改变的是误差放大器的增益。

开关稳压电源能否实现输出电压精度高, 电压调整率小等优点, 反馈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元件的选择及参数的计算是关键。这里的反馈电路元件参数计算如下[9]:

(1) 确定电阻R9的值。由TL431的参数知, 其参考输入端电流一般为2 μA, 为避免输出电流影响分压比, 该电流一般取流过电阻R9上的电流为参考电流的100倍以上, 因此, 此电阻要小于Vr/Iref=12.5 kΩ (Iref=200 μA) 。考虑到电源的待机功耗, 在满足该条件下, R9的阻值越大越好 (本文为8 kΩ) 。

(2) 确定电阻R8的值:因为输出电压为12 V, TL431参考端电压为2.5 V, 由公式Vr=13R9/ (R8+R9) =2.5 V求出其阻值为33.6 kΩ。

(3) 确定电阻R5的值。由于TL431的工作电流Iw=1 mA, 即当流过电阻R6的电流接近零时, 也要保证TL431有1 mA的电流, 因此, 该电阻要满足R51.2 kΩ (本文为1 kΩ) 。

(4) 确定电阻R6的值。R6的取值要保证当电源工作在满载时流过PC817晶体管的电流值 (该电流值可由输出参数求出在满载时电源的平均参考电流确定误差放大器的增益后求出) 不超过10 mA。由PC817的电气参数可知, 其电流传输比为0.8~1.6, 故文中电源PC817最大输入电流为12.5 mA, 即满足R6744 Ω。又由于PC817中光电二极管承受的最大电流为50 mA, 且TL431最大电流为100 mA, 故流过R6的最大电流取50 mA, 那么R6>186 Ω, R6的取值要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本文为500 Ω) 。

(5) 补偿网络的设计。在该反馈电路中, 电阻R7, R8和电容C2构成补偿网络, 传递函数为H (s) = (1+sR7C2) /sR8C2。R8和C2形成一个在原点的极点, 用于提升低频增益来压制低频纹波和提高输出调整率;R7和C2形成一个零点, 以提升相位, 放在宽带频率前面增加相位裕度, 其位置由功率部分在设计带宽处的相位决定。R7C2的频率越低, 其提升的相位就越高, 但当其频率很低时, 低频增益也会降低, 一般放在带宽的1/5处, 提升的相位约为78°。因为采用电流型控制的开关稳压电源, 其输出滤波器极点与等效负载电阻有很大关系, 即当负载电流变化时, 其极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该补偿网络的作用是用来补偿该极点的变化;另外由PC817和TL431温度漂移所引起的零极点变化也要由该补偿网络来补偿。经计算和实验测试, 在设计电源中, 电阻R7和电容C2的值分别为10 kΩ和10 000 pF。

需要注意, 电阻R8和R9的精度对电压采样电路的影响较大, 故这两个电阻应选精度高, 温漂小的电阻。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输出电压及纹波峰峰值电压随输入电压的变化如表1所示 (空载) , 随负载电流的变化如表2所示。空载及满载时的驱动信号波形及输出电压波形如图5所示。其中, 图5 (a) ~ (d) 分别为Iout=0 A时开关管的驱动波形ug, Iout=0 A时输出电压波形uo、Iout=5 A时开关管的驱动波形和Iout=5 A时输出电压波形uo。

表1和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 无论是输入电压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还是负载由空载到满载变化, 该电源都能使输出电压稳定在13 V, 输出纹波电压的峰-峰值也非常小。图5表明, 负载由空载到满载变化时, 输出电压能稳定在13 V, 开关管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也小于50%, 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3 结 语

实验结果表明, 这里设计的开关稳压电源具有输入电压范围宽, 输出电压精度高, 输出纹波小, 体积小等优点。自使用以来, 该电源工作稳定, 安全可靠, 效果良好, 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摘要:针对某型电子设备对电源的要求, 设计并实现一种以反激式电路为主电路的48 V/13 V开关稳压电源。该电源以UC3842为PWM控制器, 电压采样反馈电路采用通过外接电阻和线性光耦, 改变了UC3842误差放大器的增益。这种新颖的方法使得输出电压精度很高。详细地给出开关电源变压器及反馈控制电路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 该电源具有精度高, 纹波小, 体积小, 可靠性高等优点。实践证明, 该电源不仅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 而且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关键词:开关电源,UC3842,电压采样,高精度

参考文献

[1]王兆安, 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全保.新编电子变压器手册[M].吉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季振山, 唐震宇, 罗家融.电流控制型开关稳压电源[J].电子与自动化, 1999 (1) :26-27.

[4]王创社, 乐开端, 谭玉山.开关电源两种控制模式的分析与比较[J].电力电子技术, 1998 (3) :78-79.

[5]王京梅, 兰文中, 余忠, 等.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的优化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 (8) :363.

[6]Fairchild Semiconductor.Uc3842/3/4/5 SMPS Controller[EB/OL].http://www.adrirobot.it/datasheet/speciali/pdf/uc3843_SMPS_CONTROLLER.pdf.

[7]王朕, 潘孟春, 单庆晓.UC3842应用中的电压反馈电路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 2004 (8) :32-33.

[8]SCILLC公司.安森美半导体器件选用指南[Z].2000.

[9]刘胜利.现代高频开关电源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v上 第10篇

关键词:V/A坏了 V/A透了 语义特征 语法化

一、引言

“V/A坏了”与“V/A透了”同属于述补结构,它们是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二者既有相同点,又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外国留学生常常不能准确区分二者的不同,经常出现“渴透了”“恨坏了”这样的偏误表达。本文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广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V/A坏了和V/A透了结构中补语及谓词等方面的差异。

二、坏和透

“V/A坏了”与“V/A透了”这两个相似的述补结构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补语成分的不同。本章比较“坏”和“透”。

(一)“坏”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坏”的释义,我们认为述补结构“V/A坏了”的补语成分“坏”有4种情况:1.表示瞬间受损;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不好的质变;4.表示程度深。上述4种情况分别记为“坏A、坏B、坏C、坏D”。

(二)透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透”的释义,我们认为述补结构“V/A透了”的补语成分“透”有4种情况:1.表示穿过、贯穿,既可以是物体穿过,也可以是液体、光线穿过;2.表示内容洞晓;3.表示完全的状态;4.表示极端。分别记为“透A、透B、透C、透D”。

(三)“坏”与“透”比较

由于“坏”和“透”的实在意义不同,作结果补语时,结构所涉及成分的语义特征也有所不同。作程度补语时,由于二者的虚化过程不一样,从极性程度的等级来看,“透”和“坏”的区别不太大,但是V/A的语义特征上仍存在较大的区别。

三、结果补语V/A坏了与V/A透了

(一)“V/A坏了”的语义特征

“V/A坏了”作结果补语,是典型的动结式,主要由“致事、方式、结果、客体”4个语义要素构成。“V/A坏了”的引发者是致事,“V/A”是方式,“坏”是结果,“V/A坏了”的承受者是客体。

1.“坏”表示瞬间受损

“V/A坏了”表示瞬间受损,谓词与“坏”之间具有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所以可以变化为“因V/A而坏”。如:

(1)3日,一伙人冲进一家电台,砸坏了办公室的电脑和家具。(新华社 2004年新闻稿)

(2)大风刮掉的树木砸坏了一些房屋。(《人民日报》1993年)

例(1)中出现施事,可以理解为“一伙人砸,使办公室的电脑和家具坏了”;例(2)中出现致事,可以理解为“树木砸下来导致一些房屋坏掉了”。主体的语义特征为[+施事,+致事]。“V”属于与客体接触的行为动词,这类动词本来就具有“破损”义,“坏”强调破损的程度。此类“V”主要有:砸、打(因撞击而破碎)、咬、撞、碰、刮、扯、撕、扎、顶、划、炸(用炸药爆破)、踢、拍、压、摔、敲、勒、烧、踩、冲。“V”的语义特征为[破坏性][瞬间性][强动作性][与客体接触性] [单音节性]。

2.“坏”表示不满意

“坏”表示不满意,跟表示物体瞬间受损相比,语义不那么实在。例如:

(3)苗红说我把结局写坏了,我打算重写。(《红尘》)

(4)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只有拍坏了的照片。(《追忆似水年华》)

例(3)中出现施事,可以理解为“我写结局,结局不令人满意”;例(4)中没有出现施事,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只有照片,这些照片不令人满意”。主体的语义特征为[+施事,-工具]。主体是一定能够实施行为动作、能够思维判断的人。坏”表示客观现实与主观预期差距较大,施事不满意。“V”属于含有制作义的行为动词,此类动词本身没有破坏义,相反其主观预期积极,破损义由“坏”承担。此类“V”主要有:写、画、拍(照片)、烧(饭)、剪、编、改。“V”的语义特征为[制作性][积极结果性][单音节性]。

3.“坏”表示不好的质变

跟表示物体瞬间受损相比,不好的质变强调循序渐进的影响,而不是瞬间损坏,“V”主要分为两类。

(5)他在战斗后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地雷毁了中尉的面容,严寒冻坏了他的四肢。(《读者》)

(6)他家里头很穷,没有纸,就种了一万多株芭蕉,拿芭蕉叶子写,写坏了的毛笔成大堆。(《百家讲坛》)

例(5)出现致事,可以理解为“严寒导致他的四肢发生不好的变化”。第一类致事多为流体和光线,包括液体和气体,“V”属于含有持续义的变化类动词,本身没有明显的消极义,但长时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会使受事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这类动词主要有:淹、浇、下(雨)、淋、烧、烤、染、泡、锈、霉、晒、冻、干、潮、揉、搓、熬、弄、搞。另外,惯、带、折磨、纵容、学、写,这类词也表示“V”在致事的影响下品质发生了变化,“V”的语义特征为[持续性][潜移默化性][使受事质变]。

例(6)出现施事,可以理解为“他家里头穷,没有纸,就种了一万多株芭蕉,拿芭蕉叶写,由于写得太多,不能使用的毛笔有很多”。第二类客体多为工具,“V”属于含有使用工具义的行为动词,表示的语义是由于频繁或长时间使用后工具丧失功能,如:写、画、拍(照片)、烧(饭)、剪、编、改、喊、叫,“V”的语义特征为[具体动作性][重复性][凭借工具性][单音节性]。

(二)“V/A透了”的语义特征

“V/A透了”与“V/A坏了”类似,引发者是致事,“V/A”是方式,“透”结果,“V/A透了”的承受者是客体。

1.“透”表示穿过、贯穿

“V/A透了”表示穿过、贯穿,谓词与“透”之间具有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所以可以变化为“因V/A而透”。如:

(7)一粒枪弹穿透了他们俩,由他的背后穿入,胸前穿出,又穿入她的背。(《火葬》)

(8)它们里面燃着蓝色的火焰,照亮整个的舞厅,照透了墙壁,因而也照明了外面的海。(《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例(7)中出现致事,可以理解为“一粒枪弹穿,透过了他们俩”。例(8)中出现致事,可以理解为“火焰照在墙壁上,透过了墙壁”。这一类主体为工具,“V”属于含有方向义的行为动词或者是表示光线状态的动词,如:插、扎、钻、凿、打、刺、坎、戳、劈、挖、捅、掏、刮、切、照、映、穿,“V”的语义特征为[方向性][接触性][凭借工具性][单音节性]。

2.“坏”表示内容通晓

跟表示“穿过、贯穿”相比,语义不那么实在。

(9)他虽然没有显露出他是因为情欲而伤心,可她却一下子猜透了男人自古以来的伤心事。(《百年孤独》)

例(9)中出现施事,可以理解为“她对男人自古以来的心事到达了通晓的程度”。这一类主体一般是能够思维理解的人,不需要借助工具来洞晓内容,但是需要付出较多的脑力劳动。这一类的“V”有:揣摩、领悟、研究、参、悟、讲、认、琢磨、说、钻研、想、了解、识、猜、分析、学。“V”的语义特征为[认知性][付出脑力劳动性][方向性]。

3.表示完全的状态

跟表示“穿过、贯穿”相比,完全强调行为动词使客体存在的状态,不是没有程度义的结果,主要有两类。例如:

(10)放心吃吧,这鸡是来自疫区以外的,而且是煮透了的。(新华社 2004年新闻稿)

(11)一位工人说,这种西红柿得红透了才能摘。(《人民日报》1995年)

例(10)可以理解为“这鸡经过煮之后呈现出熟得完全的状态。第一类动词的主体为致事,客体为可渗透物,

“V”属于表现流体状态的词语,有:湿、印、腌、烧、染、干、渗、浇、熬、浸、泡、淋、下(雨)、蒸、闷。“V”的语义特征为[流体性][致使性][单音节性]。

例(11)可以理解为“西红柿只有红到完全的状态才能摘”。第二类动词的主体为主事,“A”属于动态形容词,有:热、凉、白、黄、亮、甜、酸、阴、烂等,“A”的语义特征为[动态性][物理或化学变化性][单音节性]

(三)“V/A坏了”与“V/A透了”比较

“坏”和“透”作结果补语时,“V/A坏了”与“V/A透了”都是最典型的动结式,语义指向一致,结果补语后既可出现宾语也可省略宾语,若结果补语后出现宾语,则“V”指向主语,结果补语指向宾语。若结果补语后没有宾语,则结果补语指向主语,“V”指向没有出现施事的人。但是由于“坏”和“透”的实在义差距过大,进入结构的动词并没有太多交集,可比性不大。

四、程度补语“V/A坏了”与“V/A透了”

“坏”和“透”作程度补语时,“V/A坏了”与“V/A透了”不是典型的致使关系,构成致使关系的四个语义要素不再清晰。

“坏”和“透”作程度补语时,“坏”和“透”都表示极性,都指向前面的谓词。表示生活状态的词都可以进入该两种结构,表示心理情貌的词二者也存在交集,能进入“V/A透了”结构的谓词心理情貌性较强,表达出强烈的情绪。“V/A坏了”与“V/A透了”中出现的一般为单音节、贬义、口语色彩较浓的形容词。随着二者语法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褒义色彩的形容词也逐渐进入结构中,但用例在数量上还是贬义词占大多。

不同点有4个:1.“透”只能出现在心理活动的谓词后面,不可以出现在表示生理感受的动词后面,而“坏”二者都可以。2.表示人外貌、德行的谓词和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具有[强性质性,弱状态性],而这一类性质性很强状态性很弱的形容词只能进入“V/A透了”而进入“V/A坏了”的形容词则具有[弱性质性][强状态性]。3.“透”作程度补语时,能进入V/A透了结构的动词只能是含有方向义的心理感觉动词,与喜怒哀乐相关的行为动词不能进入,而“坏”作程度补语,能进入“V/A坏了”结构的动词与“透”正好相反。4.只有心理情貌较强的形容词才能进入“V/A透了”结构,而进入“V/A坏了”的形容词则较多,“V/A透了”后不能加宾语,而“V/A坏了”可以加宾语,如可以说“乐坏了他”“他乐坏了”,但只能说“他乐透了”,不能说“乐透了他”。

五、语法化

“坏A”和“透A”的语义实在,相当于动词。“坏B、坏C”和“透B、透C”则出现了语义的泛化。“坏A、透A”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坏B、透B”是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坏C”和“透C”强调受事所处的一种状态,相当于形容词,这背后的机制都是隐喻。“坏B”意味着主观期待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也就是人内心的美好期待坍塌,二者存在相似性。“坏C”与被暴力瞬间损坏的不同在于时间的持久性,破损义相同,二者是相似的。“透B”意味着阻碍消失,与物体贯通意味着阻碍消失一样,二者存在相似性。而“坏C”与物体贯通的不同在于谓词的具体性,但全部如此义相同,二者也是相似的。另一方面,程度高是达到破损的必要条件,只有程度高才有可能破坏,但是程度高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破坏。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程度高才能达到破损。“透”表示极端,“表示极端”意味着过程结束与贯通义具有相似性,因此是隐喻。另一方面,达到极端是贯穿的必要条件,只有达到极端才可能贯穿,但达到了极端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贯穿,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达到极端才能贯穿。综上所述,“坏”和“透”语法化的过程中包含了隐喻和转喻。

能进入“V/A坏了”的褒义词明显多于“V/A透了”,在此情况下,“V/A透了”后不能加宾语,而“V/A坏了”可以加宾语,“坏”的虚化程度略高于“透”。

六、结语

“V/A”的语义特征与补语含义密切相关。“坏”和“透”作结果补语时,各有三种情况。“坏A”和“透A”的意义实在,相对而言,动词“坏B、坏C”和“透B、透C”则出现了语义的泛化:“坏A、透A”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坏B、透B”是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坏C和透C”强调受事所处的一种状态,相当于形容词。二者的结构相似,但谓词的语义特征与补语的意义关系密切,不具有可比性。“坏D”和“透D”作程度补语,相当于副词,能进入“V/A坏了”的谓词具有[强状态性][弱性质性],而进入“V/A透了”的谓词具有[强性质性][弱状态性],表示生活状态的词都可以进入这两种结构,表示心理情貌的词二者也存在交集,能进入“V/A透了”结构的谓词心理情貌性较强,且后面不能跟宾语。能进入“V/A坏了”的褒义词明显多于“V/A透了”。在此情况下,“V/A透了”后不能加宾语,而“V/A坏了”可以加宾语,“坏”的虚化程度略高于“透”。

参考文献:

[1]戴震.“V/A+极/死/透/坏+了”的搭配关系考察及教学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

学院学报,2005,(2).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林华勇,甘甲才.“V/A透(了)”格式与谓词的类[J].世界汉

语教学,2012,(1).

[6]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3,(6).

[7]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3.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V+O+V+的”的构式分析 第11篇

“V+O+V+的”是一种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的表达结构。如:

(1) 她怎么这么小就近视眼了?

看书看的。

(2) 路怎么这么滑啊?

下雪下的。

(3) 手指长老茧是弹钢琴弹的。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V+O+V+的”既可以在对话中单独运用, 又可以作为句子的成分使用, 并且这两种用法表达了相同的语义, 即当出现了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时, “V+O+V+的”表示该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本文首先判断“V+O+V+的”是构式, 然后对其进行形式、意义和凸显焦点的分析, 指出能够进入该构式的限定条件, 最后对该构式的特点进行总结。

二、“V+O+V+的”构式判定

Goldberg在《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认为, 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根据构式语法的观点, 如果语法中存在的其他构式的知识不能完全预测某个构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那么该构式在语法中独立存在, 即:“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 且C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V+O+V+的”从形式上看, 是一个动宾短语重复动词, 然后以语气词“的”结尾的结构;从内容上看, 意思是做某事做的, 表示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的原因。然而, 该构式的原因意义是不能够从形式上得到预测的, 因而, 可以判定“V+O+V+的”是构式。

三、“V+O+V+的”构式分析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正如Kay所说的:“构式不仅包括句法和语义的信息, 同时也包括词汇和语用的信息。”所以, 构式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相结合的整体。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对“V+O+V+的”构式进行分析, 从而指出能够进入该构式的一些限定条件。

(一) “V+O+V+的”构成成分的形式分析

1.“V+O+V+的”中的V的特点

该构式中的动词具有如下特点:

(1) 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而且大多数是二价动词;

(2) 前一个动词必须带宾语, 后面的重复动词不带宾语;

(3) 动宾短语中的动词和它后面的动词是相同的, 即对同一个动词的重复运用;

(4) 动词大部分为单音节动词, 双音节动词较少。

例如:

(1) 他的钱是卖水果卖的。*他的钱是销售水果销售的。

(2) 他手疼是敲键盘敲的。*他手疼是敲击键盘敲击的。

(3) 他身体好是跑步跑的。*他身体好是锻炼身体锻炼的。

通过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卖水果卖的”“敲键盘敲的”“跑步跑的”都是一个及物动词带宾语并且重复动词的结构, 并且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大部分的双音节动词都不能进入该构式, 所以我们一般不说“销售水果销售的”“敲击键盘敲击的”“锻炼身体锻炼的”。

2.“V+O+V+的”中的“的”的性质

“的”有两种词性, 一是结构助词, 二是句末语气词。两者都可以用在句尾, 但是语法功能却不同。“V+O+V+的”中的“的”不是结构助词, 而是句末语气词。

结构助词“的”用在及物动词之后, 可以构成“的”字结构, 具有指称意义, 用来指代与及物动词有关的施事或受事。而在该结构中并非表示这种指称意义。如“看书看的”中的“看的”既不能理解为看书的人, 也不能理解为看的书。从而可以看出, 该构式中的“的”并不是结构助词, 而是句末语气词。

3.“V+O+V+的”中各成分的关系

(1) 任一成分都不能省略

构式“V+O+V+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主语V+O, 谓语V和句末语气词“的”。只有三部分结合在一起时, 它才表达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如果省略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都不能表达出原因的构式意义。如:

她身体怎么变得这么虚弱了啊?

减肥减的。

*减肥减。

*减肥的。

*减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 只有“减肥减的”才能表达出她身体变虚弱的原因, 其他省略成分的三个结构“减肥减”“减肥的”“减的”都不能表达出这种原因意义。所以, 构式“V+O+V+的”作为一种凝固的结构, 其中的任一成分都不能省略。

(2) 构式整体前面可以插入成分

虽然构式“V+O+V+的”中的构成成分不能省略, 但是作为一个凝固的结构, 可以在它整体的前面插入某些成分 (“是”或其他程度副词) 来修饰动词, 从而使语义表达的更为完整。如:

(1) 他怎么那么黑了?

还不是晒太阳晒的。

(2) 她的生活费总不够用都是买衣服买的。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 ?中的“晒太阳晒的”前面加上了“还不是”, ?中的“买衣服买的”前面加上了“都是”, 从而加强了意义的表达, 使得消极原因意义的表达更加显著。

(二) “V+O+V+的”消极原因意义的表达

1. 构式原因意义的表达

“V+O+V+的”经常用于口语交际中, 表示出现了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的原因, 而这一原因是由于做了某事。所以, 该构式的含义是表达原因语义。

构式语法认为, 语言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语法构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若构式义与词汇义一致, 则两种意义互相加强。“V+O+V+的”表达的是一种原因意义, 这种原因和做了某事密切相关, 重复该动词是为了强调确实是做了某事, 而且这种动作具有可重复性, 于是在时间上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 最后以句末语气词“的”结尾, 表示事实的确如此。这样, “V+O+V+的”构式意义和它的词汇意义相一致, 从而加强了原因意义的表达。

另外, 该构式的原因意义也可以用Croft提出的“关联的标记性”来解释。他认为, 不同的词、短语、结构等的范畴在组合的时候都要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表现是无标记的, 这种无标记的关联被称为“自然关联”;其他的组合则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标记性。“V+O+V+的”构式在人们的交际中经常和表示原因意义的语境相联系, 从而它的原因意义在使用中慢慢的凝固下来, 成为该构式下原因意义的原型表达, 是无标记的。

最后, 该构式的原因意义, 还可以通过变换分析得到进一步地证明:

现象/结果+是+ (因为) +“V+O+V+的”

现象/结果+是+“V+O+V+的”+ (结果)

通过以上两个变换式, 我们可以看出构式“V+O+V+的”可以前加或是后附表示因果意义的词语“因为”或“结果”, 从而可以证明该构式确实是表达某种原因意义。

2. 消极语义的表达倾向

“V+O+V+的”虽然表达构式原因义, 然而在语义的感情色彩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该构式多用于表达消极的原因意义, 较少表达积极的原因意义。如:

(1) 她的手那么粗糙是干活干的。

(2) 地那么潮湿是下雨下的。

(3) 头上的包是打架打的。

(4) 庄稼长得好是施肥施的。

(5) 她身材好是跳舞跳的。

前三例表示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的原因, 这是构式“V+O+V+的”最为普遍的消极语义表达;后两例是对某种好的现象的解释, 表达某种积极的原因意义。由于在日常的交际中, 人们经常用该构式表示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 所以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消极的语义倾向。

(三) “V+O+V+的”构式的凸显焦点

构式“V+O+V+的”多用于口语, 较少用于书面语。它的原因意义的表达是由于做了某事, 而这一叙述事件 (V+O) 正是构式中的焦点所在。

焦点是说话人传递新信息的核心和重点, 它往往用某种特定的手段将其从语流中凸显出来, 让听话人准确地感知并接受。“V+O+V+的”的语义焦点是话题“V+O”, 这一点可以通过语音标记、标记词和句法标记得到确认。

语音标记是焦点标记最为普遍的手段。陈昌来认为, 句子中重音最突出的部分往往就是焦点所在。在构式“V+O+V+的”中, 重读的部分为话题“V+O”。因为话题焦点总是出现在句首的位置, 所以句首重音自然成为其凸显的语音手段。

标记词是用一些特殊词语确定焦点的重要手段。方梅曾提出确立标记词的三条原则, 并据此认为“是”为焦点标记词。在构式“V+O+V+的”中插入标记词“是”,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表达:是+V+O+V+的。其中, “是”是对事件“V+O”的强调。

句法标记是从句子形式上的特点来判定焦点的位置, 如语序、对举、省略、重复等。在构式“V+O+V+的”中就运用了重复的手段, 对动词V进行了重复使用, 从而达到了凸显焦点的作用。

四、“V+O+V+的”构式特征

通过对构式“V+O+V+的”形式、意义和焦点凸显三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该构式的基本特征, 即句法的稳固性、语义的经济性和语用的能产性。

(一) 形式的稳固性

构式“V+O+V+的”在句法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作主语的“V+O”, 作谓语的V和句末语气词“的”。它是通过重复动宾短语中的谓语, 然后用语气词“的”结尾来表达原因意义的。由于使用频繁, 构式中的各个成分逐渐凝固下来, 在表达原因意义时不能省略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成分, 也不能在其中插入成分, 只有将该构式作为一个整体时, 才能在前面插入某些程度副词。从这个意义上说, 构式“V+O+V+的”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二) 语义的经济性

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了“质”和“量”的原则。所谓“质”是指所说的话力求真实, 不说自知虚假的话。所谓“量”是指所提供信息的量既要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又要不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如果在保证话语“质”的同时, 又减少了话语的数量, 就使语义的表达更为经济。

构式“V+O+V+的”经常用于口语交际之中, 当出现了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时, 用该构式表达一种原因意义。这种原因意义是不能从构式成分的特征或是其他构式中完全得到预测的, 而是蕴含在该结构之中, 从而减少了一般叙事的冗余表达。在“V+O+V+的”中, 虽然没有出现“原因”和“结果”的字眼, 然而通过该构式仍然表达了原因的意义, 从而更有效地表达了语义, 实现了语义表达的经济性。

(三) 语用的能产性

构式包括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 图式构式一般包括半固定习语和句式, 由于图式构式中的词汇是部分或者全部开放的, 所以有多个实例, 具有能产性。构式“V+O+V+的”在表达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时,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该构式的原因意义是由于做了某事, 所以只要是和现象或结果相关的动宾短语都可以进入该构式。不过, 该构式中的动词大部分是单音节动词, 较少是双音节的, 在词汇上是部分开放的。所以“V+O+V+的”属于图式构式,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

五、余论

本文通过对构式“V+O+V+的”从形式、意义和凸显焦点的分析总结出了该构式的特征, 这仅仅是对“V+O+V+的”构式的一些简单分析。实际上, 该构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如:“V+O+V+的”是如何实现表达原因意义的, 为什么它总是倾向于表达消极意义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构式的比较, 等等。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更多语法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AdeleE.Goldberg著.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沈建华.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3.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钟雪君.“V归V”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语言与翻译, 2009, (1) .

[5]林晓恒.“都+V+的+N”的构式分析[J].语言研究, 2006, (3) .

v上范文

v上范文(精选11篇)v上 第1篇枣矿集团田陈煤矿位于枣庄滕州市涨汪镇境内, 由于先天地质条件复杂, 上下山较多, 导至运输环节多, 目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