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B程序设计简论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B程序设计简论(精选3篇)

VB程序设计简论 第1篇

程序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它有较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技能。一方面程序设计本身枯燥、严谨, 难以理解,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教师在组织程序设计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Visual Basic, 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编写应用程序快捷高效, 是职中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科目。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紧紧抓住界面设计和程序代码设计两大环节, 打破教材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 以教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主线, 从具体问题入手, 由浅入深, 由简及繁, 循序渐进, 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引出概念和结论,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 界面设计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 界面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程序是否简便易用, 与界面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而界面中的对象属性会影响对象的外观及功能, 因此, 对象的属性设置在界面设计教学中要重点加以训练。我设计了如下的界面, 让学生和我一起完成。

题目要求任意输入两数, 求这两数的和 (或差、或积、或商) , 实际是完成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2.1 建立应用程序界面

(1) 启动VB。

(2) 加入两个文本框。

(3) 加入四个运算按钮。

(4) 加入两个标签框。

在界面设计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 很容易就掌握了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 如何改变对象位置, 以及如何设置对象的属性。通过几次针对性的练习, 学生对属性的设置不会有太大问题。

2.2 设置各控件的属性

如表1。

2.3 编写代码

当程序运行后整个系统处于相对“静止”, 等待输入, 当输入数据后, 单击四个按钮中的任一个时, 则引发Label2的Caption属性变化, 由原来的内容改为两文本框中内容的和 (或差、或积、或商) , 因此, 必须在四个按钮中的Click (单击) 事件中加入适当的代码, 使Label2的Caption发生变化。

编写“+”代码的操作方法:

(1) 双击“+”按钮。

(2) 在Command1_Click () 过程中加入以下一行代码。

通过此例, 很容易便可掌握属性值在代码中的设置。其它按钮控件仿照以上方法, 让学生自行完成。

3 程序代码设计

程序设计主要学习的是编程本身的思想, 学习的效果不能马上看到, 但是可以学到扎实的基本功, 如强化逻辑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客观实际, 我在VB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3.1 密切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中学生相当一部分文化基础差, 对概念理解力差,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对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 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我放低教学起点, 降低教学难度,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学得轻松, 学有所获, 感受成功。

3.2 编程教学中淡化语句教学, 注重算法教学, 贯彻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程序的长短、变量的多少不是判断一个程序好环的标准, 算法的清晰易懂才是最主要的。同时要强调VB面向对象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如下例, “给100个整数, 打印输出其中的素数”结合算法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功能模块”。

3.3 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把握问题实质

程序设计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语句设计出不同的程序而解决同一个问题。一个程序的好坏关键在于这个程序是否简洁明确、结构清晰和高效率。可把解决同一问题的A程序、B程序或C程序的不同地方加以分析和归类, 向学生展示讲解, 从而加深学生印象。如在讲授循环结构时, 同一例题就可用DO、WhileWend、DoWhile、DoUntil、ForNext五种语句来实现。可以适当的加以提示,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来设计程序解决问题。最后给予总结和提炼, 明确哪种方法简洁、易读, 哪种方法运行速度快, 哪种方法灵活。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教学得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得到发展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围绕着这个任务, 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都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摘要: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 找到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 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文结合实例案例, 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界面设计,代码设计,算法

参考文献

[1]朱海红.程序设计的教学要讲究方法[J].新课程导学, 2011.

VB教程一:第一个 VB 程序 第2篇

点击桌面上的 Visual Basic 图标,在弹出的如图一的窗口中选择“创建标准 EXE”按钮,

图一

确定后的状态如图二

图二

这就是创建了一个新的“标准 EXE”文件了。

二、工作界面简介:

默认的 VB 工作界面由标题栏(1)、菜单栏(2)、工具栏(3)、工具箱面板(4)、程序设计区(5)、项目窗口(6)、属性窗口(7)、布局窗口(8)组成,至于它们具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将在以后的实例学习中接触,这里就不予以说明。

三、编写我的第一个应用程序:

<1>、应用程序要产生的效果:

创建的应用程序要有什么样的功能?这是开发每一个应用程序必须最先想到的。

我们的第一个应用程序非常简单,使用者只需点击程序上的一个按钮,程序界面上就会显现“跟我来学 VB 神童教程”字样。

<2>、开发思路:

根据应用程序要实现的功能,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制作一个按钮、一个程序界面,为了让应用程序更规范,我们还需要创建一个用来显示“跟我来学 VB 神童教程”字样的容器。

<3>、具体制作过程:

1、创建一个新的“标准 EXE”文件,如第一步所做。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以 Form1 为标题栏的程序界面就是我们需要的“程序界面”,也是用户首先看到的对象,所以尽可能将其做得美观一点。

当然,对应用界面的美化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探讨,

2、根据开发思路,现在我们来制作按钮。

双击工具箱面板上的命令按钮(Command Button)图标,如图三:

图三

然后你会发现程序界面上多了一个命令按钮,如图四:

图四

用鼠标拖动新建的按钮到适当位置,如图五:

图五

再创建一个标签按钮,双击如图六的图标:

图六

完成后程序界面如图七:

图七

用鼠标拖动标签按钮到合适位置,如图八:

图八

将鼠标放在标签按钮左右边缘任意一处,当鼠标呈左右键头时横向拖动,把标签按钮拖长,最后的程序界面如图九:

图九

3、对按钮属性进行设置:

开发任何应用程序,在完成界面布局后,应该就每一个元素进行属性设置以达到自己的要求。

当然,也可以在元素布局的过程中进行属性设置。 首先点选箭头状的“选择”图标以便进行选择,如图十:

图十

选中程序界面上的命令按钮,然后找到属性面板,如图十一:

图十一

《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与分析 第3篇

【摘要】VB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本文就中职学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程序设计;探讨;实践

传统程序设计一般采用模块化结构的思想,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就是做什么、怎么做的过程。而VB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是以事件驱动为目的的。本文通过分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有一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程序的设计步骤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和体验,情况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比如,VB中的数据类型是一个学生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范围的不同,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过程:

首先让学生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求5!,通过调试,学生很快编写好如下程序: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Integer:X=1:for I=1 to 5:X=X*I:Next I:Print “X=”;X,按F5键运行,得出5!的正确结果。然后让学生把程序稍微修改一下,求10!,这时很多学生迅速将程序修改为如下形式: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Integer:X=1:For I=1 to 10:X=X*I:NextI:Print “X=”;X,按F5键运行,结果发现屏幕上并没有如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数据溢出”的错误提示对话框,这时学生纷纷提问,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提示学生将数据类型进行修改,把变量X定义为单精度型,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代码如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Single:X=1:For I=1 to 10:X=X*I:Next I:Print “X=”;X ,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此时学生已基本明白了不同数据类型对数据取值范围的影响,这时教师再继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修改程序,求100!,代码如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Single:X=1:For I=1 to 100:X=X*I:Next I:Print “X=”;X ,按F5键运行,学生发现计算机又显示“数据溢出”错误。这时大家都猜到问题可能是出在变量所定义的数据类型上,纷纷修改数据类型,将程序中变量X定义为双精度类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Double:X=1:For I=1 to 100:X=X*I:Next I:Print “X=”;X ,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问题解决。到此为止,教师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

二、采用是实践教学法,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形成对新概念的认识。

程序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教授程序设计,象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前几章多数都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语言基础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虑,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同时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学中,我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改用从简单的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三、采用条件迁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学生综合编程能力的提高。

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在书本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程序的分析理解和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For……Next循环时,书本内给出了一段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和的程序。代码如下:Dim S as Integer:Dim I as Integer:S=0:For I=1 to 100 Step 2:S=S+I:Next I:Print “S=”;S,这段程序在学生弄懂FOR……NEXT循环语句之后,理解起来是并不困难的,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我要求学生对原程序条件做如下几种变化:

⑴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步长为2。

⑵求1到100之間所有偶数的和,要求步长为1。

这里第⑴小题和课本原程序相比难度不大,只要将循环控制变量的初始值改为2即可,学生通过模仿就可以完成。第⑵小题增加了难度,在编程过程中,需要做两点变化:一要将循环控制变量的变化范围改为从1到50,二要修改循环体,将循环体语句变为S=S+2*I。要做到这些变化,需要学生对For……Next循环语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对刚刚学习编程的学生来说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练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编程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明显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VB程序设计简论

VB程序设计简论(精选3篇)VB程序设计简论 第1篇程序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它有较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