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TE研究
VoLTE研究(精选7篇)
VoLTE研究 第1篇
通过对标准LTE话音加入GSMA定义, 得到的最后处理方案即Vo LTE, IMS网络的实质是对网络进行业务控制, 它能将LTE和EPC网络相互配合起来, 从而达到分组域的话音、视频通信的目的。通过IMS系统控制, Vo LTE解决方案能够为用户提供大量的话音业务, 比如号码显示、呼叫、会议电话等。《中国移动Vo LTE技术白皮书》要求Vo LTE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 改善的方向包括追求更高质量的视频体验、支持更高清话音等, 并且通过将Vo LTE解决方案与融合通信结合起来使用, 这样就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业务体验。在3GPP的技术规范的中, AMR算法和AMR-WB算法被称为是使用最频繁的算法, 当然这两者的话音速率存在差别, 前者为4.75~12.2kbit/s, 后者为6.6~23.85kbit/s。
二、关键技术
2.1半持续调度
半持续调度的特征是有一个20ms的调度周期, 它具有MCS、RB资源、传输模式一成不变的特点, 而且它是基于Vo IP业务而进行的一项技术。在过渡阶段, 可以进行其他业务的动态调度, 这是因为不需要对话音进行分组调度。在会话状态这个阶段, 每间隔20m可以生成采样分组, 这样的话就可以规避上行动态调度的请求, 能将原有的话音传输能力提高二成左右。从理论上来说, 在静默期, 背景音符号出现的周期是160ms, 在这个阶段, 因为不存在话音数据调度, 所以能够对其他业务进行动态调度。一旦客户进行半静态调度, 延迟动态调度可以提高语音能力达到20%左右。
2.2头压缩
在用户面PDCP实体中存在UE与e Node B, 它具有LTE系统中的ROHC功能实体, 如此就能实现对面数据分组的头压缩以及解压。具体步骤如下, 压缩端先对报文头进行压缩, 然后使头部压缩信息传输到解压端;在分析上下文的基础之上, 解压方需要保障能够正确对头压缩报文进行解压。在不能使用ROHC头压缩的情况下, RTP和IP头、UDP头的开销分别是12byte、20byte、8byte。AMR话音编码速率达到12.2kbti/s, 其净荷数值可以达到33byte。如果使用ROHC头压缩方式, 那么总共开销是39byte, 如果加上PDCP、RLC和MAC头, byte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加上不使用ROHC, 数据分组长度就是616bit, 所以其压缩效率是比较明显的。
2.3 RLC分段与TTI绑定
RLCPDU是通过底层上报像信息对PDCPPDU进行分段而成的, 它根据自身分配的无线资源的差异而表现不同的特征。如此形成的RLC分段可以使SINR和业务解调要求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是占用更多时域资源, 然而其也具由一个缺点:计划以外的分组头开销会相应增加。对于MAC层而言, 其默认的功能是RLC分段, 对于不同的分段比例, 上行子帧的数量是不同的, 而可实现的分片数的最大数量也会有差异性。所谓TTI绑定, 就是指的是UE不需要等待HARQ进程的某些固定数目的数据, 这样就能达到减少系统头开销和降低分组丢失出错的概率。
3.1Vo LTE国际标准
主要相关国际标准如下: (1) 3GPPTS23.237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业务连续性。 (2) 3GPPTS23.292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集中业务 (ICS) 。 (3) 3GPPTS23.216单无线频率语音呼叫连续性 (SRVCC) 。 (4) 3GPPTS23.856单无线频率语音呼叫连续性 (SRVCC) 增强。 (5) 3GPPTS23.272演进的分组系统 (EPS) 中的电路域回落。
3.2Vo LTE国内标准
Vo LTE相关国内标准主要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CCSA) 制定, 相关国内规范包括: (1) 《演进的分组核心网络语音业务解决方案研究》 (已完成) 。 (2) 《演进的移动分组域中支持双模单待语音呼叫连续性的设备技术要求》。 (3) 《演进的移动分组域中支持双模单待语音呼叫连续性的设备测试方法》。 (4) 《支持E-UTRAN到UTRAN/GERAN电路域业务回落技术的核心网设备技术要求》。 (5) 《支持E-UTRAN到UTRAN/GERAN电路域业务回落技术的核心网设备技术要求》。另外, CCSA计划后续制定Vo LTE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行业标准。
四、总结及建议
Vo LTE具有一系列优势:性能良好、方案相对来讲较为简单、成本较低。Vo LTE可以作为中国移动选择LTE话音解决方案时的目标方案。未来, Vo LTE技术将是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主流, 因为它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以及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电信运营商对于该网络的投资建设和市场运营还需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多, 所以做好相关的业务规划和网络建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德平, 程日涛, 张新程.Vo LTE关键技术及部署策略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4 (02) .
VoLTE高清语音解决方案研究 第2篇
关键词:TD-LTE,VoLTE,优化思路
Vo LTE (Voice over LTE) , 是一种IP数据传输技术, 全部业务承载于4G网络上, 可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通过Vo LTE技术4G网络除了能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业务, 同时还能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通话, 且与目前2/3G通话相比, Vo LTE技术将带来接通等待时间更短, 以及更高质量、更自然的音视频通话效果。针对目前VOLTE大规模部署的情况, 本文将对VOLTE技术部署完成后网络的优化思路开展研究, 以进一步提升用户语音感知。第一节介绍了VOLTE相关原理知识。第二节对VOLTE优化思路开展研究, 介绍了基础优化和专题优化的开展方向。第三节进行总结。
1 Volte相关原理介绍
1.1 网络架构
Vo LTE系统由LTE无线网、EPC核心网 (含PCC) 、IMS核心网和IMS业务平台组成。LTE无线网和EPC核心网负责为Vo LTE用户提供接入IMS核心网的IP通道, 并负责为用户建立满足Qos要求的媒体承载IP通道;IMS核心网和IMS业务平台负责用户呼叫接续和业务控制。
VOLTE的协议架构中, SIP协议只在终端和IMS支持, 对于无线接入网只是一个透传做用:LTE支持VOLTE主要是增加IMS网元及升级核心网和终端芯片, 涉及到无线接入网的网元改动较少。因此现网只需要完成核心网改造并且有支持VOLTE的终端和Sim卡, 就可以使用VOLTE进行语音业务
1.2 无线承载Qos等级标识
EPS系统中, Qo S控制的基本粒度是EPS承载 (Bearer) , 即相同承载上的所有数据流将获得相同的Qo S保障 (如调度策略, 缓冲队列管理, 链路层配置等) , 不同的Qo S保障需要不同类型的EPS承载来提供, 在接入网中, 空口上承载的Qo S是由e Node B来控制的, 每个承载都有相应的Qo S参数QCI (Qo S Class Identifier) 。
根据Qo S的不同, EPSBear可以划分为两大类:GBR (Guranteed Bit Rate) 和Non-GBR。所谓GBR, 是指承载要求的比特速率被网络“永久”恒定的分配, 即使在网络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相应的比特速率也能够保持。MBR (Maximum Bit Rate) 参数定义了GBR Bear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 能够达到的速率上限。MBR的值有可能大于或等于GBR的值。相反的, Non-GBR指的是在网络拥挤的情况下, 业务 (或者承载) 需要承受降低速率的要求, 由于Non-GBR承载不需要占用固定的网络资源, 因而可以长时间地建立。而GBR承载一般只是在需要时才建立。
2 VOLTE优化思路开展研究
2.1 基础优化思路
VOLTE无线侧主要是软件版本升级, 基础优化是重点, 具体从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包括SINR优化、覆盖优化、切换带优化。
(1) SINR优化:通过规划手段、物理调整手段等常规方法提高SINR值, SINR值和MOS值是息息相关的, 在VOLTE大规模商用以后移动考核的重点肯定是MOS值大于3占比, 所以优秀的SINR值可以减少VOLTE部署以后工作量。
(2) 覆盖优化:通过功率调整、物理天馈调整、站点调整等方法来提高覆盖, 减少重叠覆盖率, 降低通过ESRVCC切换到2G/3G以后用户感知变差。
(3) 切换带优化:通过切换参数、物理天馈调整等常规方法来调整切换, 由于频繁的切换会导致MOS值降低, 所以必须控制好切换带, MOS值优化调整思路和2G/3G切换带优化思路一致。
2.2 专项优化思路
2.2.1 e SRVCC指标提升
e SRVCC方案被认为是LTE语音业务的目标提供方案, 考虑到LTE覆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全覆盖, ESRVCC是为了保证语音呼叫连续性, 而提出的在LTE的覆盖边界处, 将IMS域的语音呼叫从LTE切换到GSM CS域的一种切换技术, 所以ESRVCC优化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1) 2G邻区优化。
方法1:通过Mapinfo对4G和2G邻区关系进行必须的核查以及2G邻区定义是否正确;
方法2:通过Morpho邻区自动优化功能核查2G邻区是否合理, 高效快速地解决SRVCC邻区问题。Morpho对于异系统的GSM邻区, 在扣除GSM强制邻区 (与TDL共站的GSM小区) 之后, 将已配置的GSM邻区和所有未配置GSM邻区的并集作为候选邻小区, 基于MR中测量到的GSM小区参考信号接收电平、小区之间的相对方向和距离等信息, 分别对已配置邻区和未配置邻区计算邻区总体评分, 并按邻区总体评分把所有候选邻区从高到低排序, 每个候选邻区根据排序取得名次R, 假设最大系统内邻区个数为N, 如果已配置邻区关系和未配置邻区关系的候选邻区的R≤N时, 则认为该未配置邻区是漏配邻区, 已配置邻区为保留小区;如果已配置邻区和未配置邻区关系的候选邻区的R>N时, 则根据排序N以内已配置邻区关系的小区为保留邻区, N以内未配置邻区关系的小区为漏配邻区, 大于N的已配置邻区为冗余邻区, 建议删除邻区。
(2) 参数优化。对异系统切换的门限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设置, 在4G无法提供语音业务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切换到2G网络, 保证语音业务的完整性。
具体参数设置:在小区算法异系统互操作中设置SRVCC切换开关及门限参数, 进行测量配置时需打开相应开关, 系统互操作触发原因选择目前只支持配置“无线环境触发系统间切换”, “启动系统间测量时服务小区门限”必须大于A2测量报告上报的服务小区测量结果, 才会触发异系统测量配置, 当那异系统A2测量报告上报的服务小区测量结果≥启动系统间测量时服务小区门限时, 不会发起异系统的测量配置。
测量配置设置:进行SRVCC互操作, 需要配置A2、B2测量, 触发Inter-RAT间互操作的测量上报采用B1/B2事件, 如果TD-LTE频点优先级<2G/3G频点优先级, 则配置B1事件, 不考虑TD-LTE服务小区的信道质量, 只要某个2G/3G邻小区的信道质量达到门限要求则UE立即上报, 触发后续互操作流程。如果TD-LTE频点优先级>=2G/3G频点优先级, 则配置B2事件, 此时需要同时考虑TD-LTE服务小区和2G/3G邻小区的信道质量, 仅当服务小区的信道质量足够差, 低于一定门限, 同时异系统邻区信道质量变好, 高于一定门限, 此时UE才可能上报测量报告, 触发后续互操作流程。按照目前系统间互操作策略, SRVCC测量均采用B2事件上报。
(3) 覆盖补盲。通过MR数据与SRVCC行为进行分析, 在话务报表中查看SRVCC切换次数较多的小区, 首先检查SRVCC参数是否合理进行, 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 则调整参数;如果参数设置合理则通过Morpho工具MR弱覆盖专项分析该小区是否存在弱覆盖, 如果存在弱覆盖则通过新产品进行4G深度覆盖补盲建设;如果不存在则现场测试, 复现问题。
具体流程: (图1)
2.2.2 Mos值优化
MOS测试是一种模拟用户通话感知的测试, 其原理是在主叫手机糅合一段模拟的音频信号, 通过接受并复原被叫的信号, 然后跟原信号作对比, 根据特定的算法计算出MOS值, 值越大说明相似度越高, 也就是网络质量越好, 影响MOS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语音编码方案:首先采用最高的语音编码方案可以带来更高的MOS值, 速率越高, Mos值越好。
(2) 无线环境:高的SINR值、好的RSRP值以及合理的切换带可以带来更好的MOS值, 优化方法可以参考基础优化部分。
(3) 设备故障:设备故障会影响到上下行质量从而带来低的MOS值, 对异常部件及时进行更换处理。
(4) 干扰:严重的上行干扰会带来低的MOS值, 尤其是对上行BLER需要进行更多的优化和处理。建立VOLTE业务对干扰的对应模型和门限并通过Outum PCI优化功能, 自动推荐干扰值较小的PCI, 保障VOLTE用户感知。
(5) RTP丢包率:过多的RTP丢包率会导致MOS值的降低, 主要原因是网络侧丢包 (比如核心网丢包) 、无线环境引起、切换时延过大以及没有及时的上行授权导致上行包丢弃。
(6) RTP端到端时延:端到端时延与MOS有直接有的关系, 时延不只与无线存在关系, 与IMS和EPC也存在极大关系, 需要端到端联合优化。
2.2.3 时延优化
VOLTE接入时延的定时是终端侧发起第一条随机接入消息到收到网络侧下发SIP 180 ring消息之间的时间差, 基于Vo LTE技术的4G高清通话平均等待时间在3秒以内, 比2G/3G时延少很多, 影响接入时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无线环境:高的SINR值、好的RSRP值会减少接入时延=。
(2) 设备故障:物理设备故障会带来差的上下行质量从而影响到接入的时延。
(3) 干扰:严重干扰会带来差的上行质量影响到接入的时延长。
(4) 寻呼时间:被叫寻呼时间过长会导致接入时延过大, 需要对被叫无法寻呼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优化。
(5) 资源问题:主被叫QCI=1或者QCI=2的承载无法建立会导致接入时延过大或者引起接入失败, 需要对资源问题进行分析优化。
(6) 核心网问题:由于IMS为VOLTE新增网元, 在早期的一段时间内, IMS网元也会影响接入时延, 如果发现异常, 可能通过对比SIP消息时间点确认后, 与核心网人员联合定位。
(7) e SRVCC切换中断时延:e SRVCC切换控制面时延和业务面时延与切换时目标GERAN小区的RSSI强度有直接关系, 所以e SRVCC切换时延的主要优化就是对GERAN邻区的优化。
3 总结及应用建议
VoLTE研究 第3篇
某运营商Vo LTE组网之初, 视频通话卡顿、图像不圆润现象比较突出, 用户感知较差, 因此从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大量研究, 找到了影响通话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优化修改无线侧PDCP参数、适当增加核心网侧PCRF带宽、修改手机终端的视频通话相关参数, 从而有效提升了Vo LTE视频通话质量。
2 Vo LTE视频通话质量提升方法
为改善用户感知, 某运营商搭建了专用测试环境, 使用市场热销的Vo LTE手机, 对网络、终端进行了全方位测试, 根据测试情况调整了部分参数, 有效提升了Vo LTE视频通话质量。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无线侧方面, 对各视频通话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修改测试。
(2) 核心网方面, 进行信令、抓包分析网络编码、参数、资源分配等情况。
(3) 手机侧方面, 分析找到与网络之间的参数、配置协商情况。
2.1 Vo LTE网络组网
Vo LTE业务实现需要手机、基站与核心网的全面配合, 其中最复杂的是Vo LTE核心网, 涉及网元较多, 包括CS域、EPS域、IMS域以及PCC等。
CS域通过MSC升级支持SRVCC功能。MSC与MME之间的Sv接口实现Vo LTE语音业务的连续性, 满足用户在通话过程中移出LTE覆盖区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以使通话平滑切换到2G/3G网络的基本需求。
EPS域配合IMS系统完成P-CSCF发现、初始附着的信令默认承载建立、语音及视频等业务专有承载的建立等。
IMS域主要完成呼叫控制等功能, 通过与EPS网络配合, 提供和电路域类似的语音、视频业务及其补充业务, 包括号码显示、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会议电话等。
PCC主要联合P-CSCF、AF功能点以及GGSN/PGW、PCEF功能点, 完成策略控制决策和基于流进行计费控制的功能。
Vo LTE网络组网如图1所示, 其中除CS域外, 其余节点均与视频通话质量相关。
2.2 Vo LTE视频质量评估方法
平均意见值 (MOS, Mean Opinion Score) 是衡量通信系统语音、视频质量的重要指标。常用的MOS分评价方法包括主观MOS分评价和客观MOS分评价。
主观MOS分采用ITU-T P.800和P.830建议书, 由不同的人分别对原始语料和经过系统处理后有衰退的语料进行主观感觉对比。具体方法为测试人员通过测试电话、手机等现场感受话音质量, 给出MOS分, 最后求平均值 (表1) 。
而客观MOS评价则采用ITU-T P.862建议书提供的PESQ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Speech Quality) 方法, 由专门的仪器 (如Agilent的VQT测试仪) 或软件进行测试。
本次研究采用主观视频质量评估方法, 由多名测试者主观评定视频质量好坏以及提升效果。
2.3 Vo LTE视频质量研究实施方法
针对Vo LTE视频通话质量问题, 某运营商成立了测试小组, 新开中兴微蜂窝基站, 接入现网的核心网, 模拟搭建了专门的测试环境, 制定了包含各项可能影响视频通话质量因素的测试项目, 对Vo LTE网络和终端进行测试。测试中, 通过手机上的抓包、基站与核心网上的信令跟踪, 找到可能影响视频通话质量的网元参数配置、用户数据等, 通过研究调整, 最终达到了视频质量提升的效果。具体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
(1) 无线侧:对测试基站上有关视频通话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改测试, 主要是QCI业务的PDCP、上下行带宽、信号强度等参数。
(2) 核心网侧:核心网涉及的网元较多, 首先从接入层SBC上进行抓包分析主被叫的业务接入时申请和最终匹配情况, 然后在PCRF和PGW对测试号码进行动态消息跟踪, 以确认网络侧的资源配置、分配与主被叫终端侧的协商情况。
(3) 手机终端侧:针对热门机型三星S6、华为Mate 8、华为Mate 7、移动N 1 MAX等进行反复测试, 利用ADB软件将手机内进行视频业务LOG导出分析, 对手机系统shell内的系统配置与业务所申请资源配置进行比对分析。
2.4 无线侧对视频质量提升的研究
对测试基站上相关参数进行针对性测试后, 发现无线侧视频通话涉及的参数主要有PDCP、基站设定的上行带宽、时隙配比的业务比例。
(1)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 是UMTS中的一个无线传输协议栈, 负责将IP头压缩和解压、传输用户数据并维护为无损的无线网络服务子系统 (SRNS) 设置的无线承载的序列号。
中兴4G基站PDCP参数是设置基站向核心网转发终端数据包的封装模式, 根据QCI业务区分, 原设定是由基站侧进行包头高压缩后将数据包转发给核心网, 再由核心网解压进行业务交互。视频流图像压缩时会筛选、删除部分信息, 从而缩小数据包大小, 解压缩时会通过解码方式和压缩格式进行恢复, 这样肯定会造成视频流的损坏, 降低视频质量。
经分析, 发现4G基站中存在PDCP压缩开关, 可以控制视频是否压缩。中兴基站中PDCP:PCI=2参数设置为1, 表示视频通话数据包压缩传送;设置为0, 表示视频通话数据包不压缩传送。设置为1时, 视频卡顿、不流畅而且有跳帧现象;设置为0后, 卡顿明显改善, 较流畅。中兴4G基站PDCP视频压缩开关设置方法如图2所示。
(2) 基站的上行带宽是整个基站的业务总带宽, 终端侧与PCRF/PGW侧协商决定视频通话申请和最终匹配宽带, 其在提升视频通话质量方面起的作用不大。测试中, 修改带宽从500M到1G, 未发现有改善效果。
(3) 测试基站的时隙配比与现网基站一致, 都是1:3的RB比例, 已做集团规范, 不在可调整范围内。
2.5 核心网侧对视频质量提升的研究
在核心网侧, 媒体主要处理单元SBC进行抓包分析发现, 终端侧最初申请960K的带宽用于视频流传送, 网络的资源策略单元PCRF侧分配的带宽是974K。从数据看, 似乎网络分配的带宽大于终端申请的带宽, 能满足终端的视频通话需求;但从结果看, 终端最终获得的带宽只有632K。
原因分析如下:Vo LTE视频通话时是视频流和音频流同时申请, 而音频需求带宽为51K, 一个完整的视频通话需要的带宽是视频流+音频流的带宽总和, 也就是960+51, 即1011K;而网络侧PCRF能分配的最大带宽 (MBR) 为974K, 显然无法满足终端申请的带宽需求, 只能通过协商牺牲质量来压缩带宽以支持视频通话的建立, 这就影响了视频质量。
经过PCRF侧对带宽分配策略进行修改, 增大带宽到2000K后测试, 视频流畅、无明显卡顿, 较之前有较大改善;再次查看消息, 也未出现再协商带宽问题。但因带宽需求分配是公司统一的, 各地能否修改此参数尚需核实。
2.6 终端侧对视频质量提升的研究
测试发现, 不同手机之间互相拨打视频电话时, 视频效果不一样。利用手机自带的ADB工具对手机内部系统进行测试, 将终端侧视频通话业务申请消息内容记录下来, 分析发现:在一次通话时, 主叫 (Mate8) 手机实时申请的带宽为960K, 而被叫 (Mate7) 申请的则为320K, 最终以高就低, 主叫 (Mate8) 降低自己的视频分辨率、DPI等质量指标来匹配被叫 (Mate 7) 。因此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类型、版本的手机在分辨率、宽窄带、DPI、帧率的配置方面都不一样, 高端手机与低端手机建立的视频通话是以牺牲质量、降低带宽来满足视频通话基本条件的。
尝试修改手机的系统配置文件以改变手机的视频相关参数值。以Mate8、Mate7为对象, 依次对宽窄带、分辨率、帧率进行重新设置。
(1) 宽窄带设置:修改两款手机的shell下system/radio/options无线配置内的宽窄带设置, 将宽窄带设置为“宽窄带都支持, 宽带优先”, 将宽带速率设置为“23.85” (范围是6.6-23.85, 单位Mbit/s) , 窄带速率设置为语音专用, 参数值采用默认。参数设置如图3所示。
修改宽窄带参数后进行测试, 视频质量有较大提升, 画面流畅, 且转动圆润, 没有时延现象。
(2) 手机分辨率、帧频修改:现有华为Mate手机的视频模式有CIF/VGA/720P三种, 分别对应不同的分辨率, 即:CIF:320*240/VGA:640*480/720P:1280*720三种。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但是带宽需求越大。目前的视频帧率只支持15/30, 即15帧/秒和30帧/秒, 帧率越高, 图像显示越流畅、清晰。将手机内部配置文件中的分辨率、帧率进行修改, 方法如图4所示。
对各种组合结果进行测试, 结果见表2。
最终, 将手机设置为“分辨率720P+视频帧率30”, 发现视频质量情况较之前有大幅度提升。这两个参数都需要根据手机类型支持情况进行修改, 以达到最佳视频通话效果。
3 方案实施效果
影响Vo LTE视频通话质量的因素比较多, 某运营商提取了几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 最终经过网络侧、终端侧的相互配合进行测试、修改, 使Vo LTE视频通话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视频卡顿、不清晰, 图像转动变化不圆润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4 结束语
本文从无线、核心网、手机终端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影响Vo LTE视频质量的因素, 通过参数调整提升了通话质量, 有效改善了用户感知。
摘要:本文从无线、核心网、手机终端三方面入手, 对影响VoLTE视频通话质量的各类因素进行了测试分析, 提出了几种有效提升VoLTE视频质量的方法。
VoLTE研究 第4篇
Vo LTE横跨IMS、EPS、CS多个域, 同时业务控制分离, 单个网元已经无法集中管理全部业务, 而且业务流程涉及20多个网元、50多个接口、8大阶段30多个过程。新设备新技术新组网, 移动业务复杂度高, 网络成熟需要一定时间, 尤其Vo LTE客户初始阶段即为VIP客户, 因此更需要快速定位及处理故障。
某运营商结合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利用现有维护分析工具, 新部署了Vo LTE端到端信令跟踪工具, 通过指标体系快速评估、深度挖掘分析、精准优化提升三步走, 小规模试商用了Vo LTE端到端业务感知评估体系, 旨在使Vo LTE网络的潜在问题能得到快速定位与解决。结果显示, 端到端问题定位时间从2个小时减少到5分钟以内, 有效支撑了用户满意度提升与市场收入提高。
2 Vo LTE端到端信令跟踪平台的建立及应用
2.1 端到端业务质量分析现状
Vo LTE网络对运维工作提出巨大挑战 (图1) , 其中, 端到端故障定界定位困难、故障处理时间不可控、运维人员维护能力不足等问题最为突出。
如图2所示, Vo LTE端到端运维手段匮乏。当前, 各域网元分别由多个网管进行管理, 仅靠单个网管无法实现全网端到端跟踪能力, 因此亟需有效的平台或者工具支撑, 而端到端跟踪作为故障处理的主要手段必须最优先建设。
2.2 信令跟踪平台部署方案
结合当前端到端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 某运营商利用现有维护分析工具, 新部署了Vo LTE端到端信令跟踪工具, 并与Vo LTE网管、EPC网管、e Node B、网管接口对接, 实现了跨网元的信令面数据关联分析及数据聚合, 又部署了无线侧、核心网侧工具。现网信令跟踪平台部署方案如图3所示。
2.3 信令跟踪平台功能及应用
随着Vo LTE大规模部署、逐渐步入商用, 本文方案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能较好满足Vo LTE运维的需求。Vo LTE端到端质量评估系统采用B/S架构, 具备快速部署上线、易使用、实时性高、定位定界故障快速高效等特点;Vo LTE工程建设期、维护期的故障处理均适用。在Vo LTE建网维护初期, 可以填补Vo LTE信令监测系统尚未建设的空白, 让运维工程师有运维工具可用;在中后期, 可以作为监测系统的有力补充, 配合其实现网元内部故障的精确定位。
(1) 跟踪任务及信令分析
通过Vo LTE信令跟踪平台, 仅需在WEB界面上输入用户号码、创建一个跟踪任务即可完成跟踪, 从而减少现场排障时间, 具体方案如图4所示。
1) 端到端信令时序图还原, 包含RAN、EPC、IMS、CS等各域。
2) 自动识别故障信令, 标识第一拆线点, 快速锁定信令面故障点。
3) 分析网元内部日志, 准确定位网元内故障根因。
4) 语音质量IP Qo S可视化, 快速定位媒体面静音类问题。
5) 环回拨测, 快速定位媒体面杂音类问题。
(2) 现网应用案例:Vo LTE终端问题导致被叫无法接通
1) 端到端全流程信令时序图还原 (图5) , 包含RAN/EPC/IMS/CS等所有域。
2) 自动识别故障信令 (图6)
用颜色标识出故障信令, 只显示第一拆线点, 帮助运维人员迅速找到故障点。
3) 分析网元内部信令找到故障原因, 通过分析根据Warning头域指示, 判断为UE注册鉴权失败;检查UE发送的第二条Register消息, 发现其携带的鉴权头域不全, 最终确定为终端问题。
3 Vo LTE端到端业务质量评估方法及应用
3.1 端到端质量评估优化方法
(1) 建立Vo LTE指标评估优化方法 (图7)
利用现有维护分析工具, 通过指标体系快速评估、深度挖掘分析、精准优化提升三步走, 完成现阶段Vo LTE端到端评估分析, 以使Vo LTE网络的潜在问题能得到快速定位与解决, 提升用户感知, 因此在建网初期有很强的实用性。
(2) 指标评估优化工具
1) 创造性建立Vo LTE端到端Service评估业务体验指标, 结合集团评估体系进一步深入细化、落地;
2) 针对参数、策略调整、应用新特性, 整合分析海量终端兼容性问题, 适配修改或提出合理建议;
3) 如图8所示, 将各域涉及的指标通过多种工具串联聚合, 最终实现Vo LTE业务的端到端闭环能力。
根据试点期间实际故障处理数据统计, 平均每个故障定界定位时间从2个小时 (经验值) 减少到5分钟以内。
3.2 Vo LTE接通率评估与优化
(1) 接通率优化思路 (图9)
结合接通率指标的特性, 按照指标计算-基线建设-评估结果给出指标评估结果;针对评估结果, 做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优化实施、优化效果验证。
(2) 具体实施步骤
1) 制定接通率评价体系 (表1)
2) 计算接通率, SCSCF MO呼叫成功率如图10所示。
3) 深度故障原因呈现 (图11)
通过分析, 发现问题信令, 从而实现问题的深度定界与定位。
4) 给出优化方案并实施, 最终验证效果闭环 (表2) 。
3.3 高铁场景Vo LTE评估与优化
作为特殊场景的一类, 高铁网络承载着重要的客户群体, 高铁实施Vo LTE优势明显 (图12) 。目前京沪高铁的LTE网络覆盖基本无死角, IMS网络建设改造已经完成, 具备Vo LTE演进条件。但是, 高铁的优化手段单一, 发现问题过度依靠路测, 导致无法准确、及时掌握实时用户的业务感知情况, 因此将Vo LTE用户业务感知体系在高铁场景下进行应用实践, 以便积累优化经验 (表3) 。某运营商在已具备Vo LTE演进条件的高铁场景下率先应用, 发现风险3处, 提出解决方案5项。
(1) 山东高铁专网现状
山东高铁的具体情况如图13所示。
(2) 多维度数据分析
结合无线优化、网管多维度数据聚合分析, 存在如下风险:
1) 由于站间距过大等原因, 小区切换带RSRP/SINR恶化快, 导致不能及时切换而发生重建。
2) 不同终端解调性能不一, Vo LTE语音感知各异, 需确认是否由于终端高速场景下纠偏而出现问题。
3) 不同车型、车内不同位置损耗差异较大, 在高穿损车体中RSRP不如低穿损体验效果好, 绝大部分用户实际感知不如测试结果理想。
(3) 优化措施:高铁场景下的Vo LTE部署策略
京沪高铁山东段开启Vo LTE特性, 在低穿损车型测试, 可实现Vo LTE语音测试无掉话, 语音通话清晰, 通话的同时可以上网浏览网页、看视频, 实现全部业务承载于LTE网络上, 体验较好。但考虑到高铁场景下车型因素差异大、终端性能参差不齐, 因此需要从网络规划、网络优化和终端侧进行规避, 提升Vo LTE业务体验。
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1) 提高高铁站点维护能力, 确定高铁站点稳定运行。
2) 切换带优化、小区内弱覆盖提升, 确保合并小区内、小区间覆盖连续, 且信号波动平稳, 避免信号突降现象。
3) 通过站间标准梳理, 按照D频段进行规划, 对沿线站间距偏大站址进行新站址规划。
4) 用户体验的好坏与终端性能关系较大, 后续终端采购增加高速场景测试。
5) 部分厂商芯片接收能力弱为已知问题, 需要推动版本升级。
4 Vo LTE端到端评估及优化方法应用效果
如图14所示, 基于端到端信令跟踪平台进行Vo LTE端到端的分析与优化, 总结出接通、掉话、时延、e SRVCC等关键问题点的分析解决措施和优化经验, 为Vo LTE业务优化提供借鉴, 大大提高了Vo LTE问题的处理效率。
在大规模测试与内部体验中, 运用Vo LTE端到端业务质量评估及优化方法, 累计发现端到端问题111个, 其中EPC问题5个、IMS问题8个、端到端配合问题12个、无线问题58个、终端问题28个;累计发现Vo LTE精品案例49个。如图15所示, 以济南为例, 测试指标短期内有了大幅改善, 最近一轮测试中已达到试点省份平均水平, 其中接通率提升5%、掉话率下降5%、呼叫建立时延缩短近2秒, Vo LTE业务质量提升效果明显。
5 结束语
为解决Vo LTE建网、维护、优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有效支撑Vo LTE网络质量的评估优化, 本文结合2/3/4G网络日常维护、优化实践, 以高效解决问题、业务质量可评可管、跨域优化有标准有规范为目标, 研究了Vo LTE端到端业务质量评估体系和端到端优化方法, 通过部署端到端信令跟踪工具、无线及核心网相关专业工具, 实现了Vo LTE业务的端到端定界与定位、Vo LTE业务的跨专业优化。
参考文献
[1]龚孟春.VoLTE端到端闭环体系运营能力及用户感知提升方案研究.电信技术, 2015 (8) .
[2]周泉.针对VoLTE监测分析的系统解决方案介绍.电信网技术, 2015 (2) .
[3]赵旺飞, 王齐.端到端信令定位终端通信问题方案研究.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3 (6) .
[4]任彬, 余洋.基于信令监测系统实现TD-LTE CSFB业务端到端优化分析.电信网技术, 2014 (4) .
VoLTE技术解决方案探讨 第5篇
在LTE产业化过程中, 语音业务存在三种解决方案, 分别是双待机方案, CSFB (CS Fallback) 方案以及Vo LTE (Voice over LTE) 。双待机方式则终端同时驻留在PS和CS两个域中,
话音方式则采用传统的2G/3G CS域来实现, 此方案不需要涉及网络升级, 终端实现容易, 但存在终端成本高, 功耗大的缺点;CSFB方式是3GPP中推荐的语音解决方案, 其核心思想是驻留在LTE模式的终端, 在发起话音时, 采用CSFB方式回落到2G/3G网络, 通过2G/3G网络的CS域来实现话音业务, Vo LTE则是基于LTE网络纯IP的话音解决方案, 是LTE及未来宽带无线网络的话音解决方案。
二、Vo LTE解决方案
在介绍Vo LTE解决方案之前, 首先总结一下目前运营商对于Vo LTE的主要要求, 具体如下表1:
根据Vo LTE需求, 对终端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 需要终端支持表2的功能, 在原来非Vo LTE智能终端基础上, 需要在应用层增加Vo LTE的应用软件、基带需要增加实现多PDN、SRVCC、Ro HC、SPS、TTI Bounding等, 以满足Vo LTE的性能需求。
在Vo LTE终端整体架构设计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功耗问题, 在智能终端的通话过程中, 应用平台以及屏幕将处于休眠省电模式, 功耗主要来自基带, 但是Vo LTE系统中, 如果通话过程中, 应用平台不能进入睡眠模式, 那么功耗不可避免增加100~200m A。其次, 终端话音设计问题, 移动终端对话音有很高要求, 需要完整的ANR、AEC、AES、AGC等话音数字处理过程, 在2G/3G时代, 话音是8K采样的窄带话音, 而Vo LTE模式下, 话音是16K采样的宽带话音, 所以整个话音编解码和话音数字处理过程都需要修改。
根据上面的分析, 目前Vo LTE存在三种解决方案, 三种方案都有各自优缺点。 (如图1)
第一种Vo LTE解决方案, 也是一种临时的LTE话音解决方案, 如图1所示, 其核心思想是所有的Vo LTE功能在应用平台实现, 应用平台具有完整的IMS软件架构, 采用软件处理或是外接话音处理器方式, 具有独立的语音数字处理能力, 其优点是便于集成第三方IMS (Vo LTE) 软件, 对原有智能终端方案改动少, 适合短期内推出产品。但缺点是, 在Vo LTE通话过程中, 应用平台不能进入睡眠模式, 所有话音数据必须通过应用平台处理。
针对第一种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第二种以基带平台为主的Vo LTE解决方案, 如图2所示。其核心思想是将Vo LTE的IMS/SIP控制部分和话音部分, 从应用平台移植到基带平台, 同时在基带部分需要集成TCP/IP协议栈。其中需要应用平台参与的UI操作, 则通过应用平台中RIL模块实现。其优点是Vo LTE话音数字处理和传统CS话音处理共享一套处理, 在进行Vo LTE业务期间, 可以将应用处理器进入省电模式。同时, 在TCP/IP协议栈, 也仅仅集成在基带平台, 可视电话部分的通路则借用基带平台的TCP/IP, 生成一个TCP/IP Socket完成通信, 应用处理器仅仅需要处理视频编解码。缺点是对基带改动非常大, 并且在基带平台开发IMS/SIP协议栈, 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该方案稳定周期长。
基于以上分析, 在第一和第二种Vo LTE解决方案基础上, 提出了第三种解决方案, 如图3所示, 其核心思想是由应用处理器处理Vo LTE的控制和视频编解码, 将TCP/IP协议栈以及话音处理部分移到基带平台处理。其优点是Vo LTE话音处理模块和传统电路域话音处理模块共享, Vo LTE话音链路建立之后, 应用处理即可进入睡眠省电模式, 功耗可以达到与2G/3G电路域话音功耗相当的水平;其次, 应用处理器负责Vo LTE的主要性能控制, 对基带修改比较小, 关键部分可以由应用APP来实现, 在支持功能上有更多灵活性。
上面给出了三种Vo LTE解决方案, 仅仅给出了参考建议方案, 在具体的实现上, 例如2G/3G话音处理模块对外接口、基带平台和应用平台之间通信接口和通信机制, 需要根据各智能终端平台修改才能支持。
三、总结
上面给出了三种典型的Vo LTE解决方案, 下面对他们之间优劣进行比较, 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从对基带影响程度、Vo LTE实现功能、以及功耗角度分析, 在Vo LTE解决方案中, 推荐采用第三种方案。
此外, 为了提高Vo LTE性能, 在基带中还需要实现半持续调度 (SPS) , 非连续接收和发射 (DTX和DRX) 、记忆TTI Bunding等功能, 为了解决LTE网络没有完全覆盖的情况下的话音连续性问题, 还需要完整支持3GPP中的e SRVCC和a SRVCC特性, 由于终端中引入了Vo LTE功能, 特别是AMR-WB HD Vocie/Super HD Voice, 对现有智能终端的话音解决方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GSMA IR.92 IMS Profile for Voice and SMS v7.0
[2]GSMA IR.94 IMS Profile for Conversational Video Service v5.0
[3]3GPP TS 23.216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age 2
[4]3GPP TS 23.228 IP Media Subsystem (IMS) ;Stage 2
VoLTE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第6篇
《通信世界》2014年伊始, 国内三大运营商正式在4G商用上展开竞争,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 您认为中国移动此前发布的两年内实现Vo LTE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联通和电信在Vo LTE虽然没有太多宣传但也开始布局, 您认为这两家运营商在Vo LTE上的优势以及挑战又有哪些?
蔡月民:Vo LTE两年内实现的目标没有任何悬念, 国外已经实现大规模成功商用。对于中国运营商来说, Vo LTE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要树立竞争优势, 而是找到合理的话音承载方案, 降低整体的运营投入, 简化网络结构, 为未来向LTE的全面演进做好支撑。
当前Vo LTE对于任何运营商都不会是惟一的话音方案。因为终端支持话音的方案是多样化的, 中国移动也会支持CSFB, 比如苹果手机当前就采用CSFB方案。所以Vo LTE作为立项方案, 距离并不遥远, 同时CSFB方案也会长期支持。
电信和联通进行相关实验也是出于自身网络发展的需求。电信CDMA网络很难实现CSFB, 所以话音只能靠双待机或Vo LTE来解决。所以电信部署Vo LTE是更现实的选择。对于联通, 因为已有成熟终端支持, 部署Vo LTE并没有大的技术难度, 所以启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具体技术优势和挑战对各家都没有明显区别, Vo LTE的目标并非树立竞争优势。
杨光:从目前国际LTE产业界关于Vo LTE的演进路线看, 两年内中国实现Vo LTE的商用应该是可行的, 但具体的商用规模 (如覆盖的面积/人口、实际的用户数) 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1) 网络覆盖, 为实现较好的用户体验, 避免过多的跨系统切换, 需要LTE网络实现较为连续的网络覆盖, 而国内LTE网络均部署于高频段, 实现网络覆盖的难度和成本将较大。尤其对于室内覆盖, 如果不能实现较为完善的室内覆盖, 在自室外进入室内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跨系统切换, 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2) 终端的丰富程度, 目前国际主流运营商对Vo LTE的商用部署仍主要处于观望等待阶段, 实验多而商用部署少。这种情况下, 支持Vo LTE的终端种类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对于中国移动, 既需要终端支持TD-LTE等多模多频, 又需要其支持Vo LTE乃至SRVCC。这些要求在短期内对终端和芯片厂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可能会影响可获得的终端数量, 并最终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对于中国联通, 完全可以跟随国际主流UMTS运营商的演进路线, 以CSFB作为过渡期的话音方案, 对Vo LTE的需求应该不甚迫切。而中国电信则可考虑加强与国内、国际运营商的合作, 推动Vo LTE的快速成熟。如能够快速推出Vo LTE服务, 加速话音业务向LTE网络的迁移, 则可尽早释放原CDMA系统的频谱资源, 将这一优质频谱资源用于改善LTE网络性能。同时在终端方面, 也有望逐步摆脱多模终端的束缚, 降低终端成本。
OTT是对手吗?
《通信世界》OTT业务的迅速增长, 已经蚕食了一部分现网语音流量, 将来会否给Vo LTE的发展也带来影响?您如何看待OTT的持续影响力?
蔡月民:OTT的持续影响是一个必然趋势, Vo LTE可以带来相对好的用户感知;但对于质量要求不高的情况, OTT的话音也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在覆盖良好的网络中, OTT话音质量是可以保证的。所以Vo LTE话音的收费必然要比现有语音费用大幅下降;另外OTT话音会更容易与其他多媒体业务融合, 具有自身的优势。
总体看, Vo LTE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承载较大比例的话音, 但Vo LTE并不是维持话音收入的主要手段, 即使采用了Vo LTE, 话音收入的下降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杨光:Strategy Analytics预测, 在本世纪之内, 电路型话音仍将是移动话音业务的主流, 至2018年电路型话音仍将占据全球移动通话总时长的82%, 而基于Vo LTE的通话时长将有望于2018年超过OTT应用, 约占全球总通话时长的10%。但是全球OTT通信应用的用户规模仍将大于Vo LTE的用户规模, 而且随着移动话音业务逐渐IP化, OTT应用的用户数和通话时长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
网络基础是前提
《通信世界》在网络、终端方面, 您认为目前国际上支持Vo LTE语音发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蔡月民:在网络方面, Vo LTE的主要问题是互操作。Vo LTE必然要支持SRVCC, 以保持话音的连续性。由于各大运营商都存在复杂多样的2G/3G网络, 2G/3G核心网和无线网都存在多种型号的设备, 协议版本也非常复杂, 无线的覆盖场景也多种多样。互操作需要协调遍历所有设备之间的互操作, 需付出很大的投资以及改造工作量, 实施也验证的周期长。
终端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已不是实施Vo LTE的瓶颈。
杨光:如上所述, 较为完善的LTE网络覆盖是提供Vo LTE业务的基础。目前除美、韩、日等国家外, 大部分国家的LTE网络覆盖仍不充分, 这将制约Vo LTE的普及速度。在终端方面, 主要影响因素是Vo LTE终端的产业规模。在短期内, 可获得的Vo LTE终端数量以及成本都可能是制约Vo LTE普及的因素。另外, 对Vo LTE市场需求的不一致, 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终端产业规模的问题, 如是否要求Vo LTE终端支持SRVCC的问题, 部分大型运营商 (如Verizon Wireless和中国移动) 的需求就不一致, 这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Vo LTE终端的产业规模。
用户体验是关键
《通信世界》从国际运营商的Vo LTE发展来看, LTE承载语音还有哪些核心问题需重视?
蔡月民:Vo LTE的实施关键是LTE需要有良好的连续覆盖, 用户才能有良好感知。以韩国为例, LTE的网络部署体现为非常集中的建设期, 很快就形成了良好覆盖;而且终端基本都支持Vo LTE, 所以现在的LTE手机话音基本已经通过Vo LTE承载。所以Vo LTE未来的核心问题在于无线网络的建设, 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重大障碍。
浅谈VOLTE关键技术与改进思路 第7篇
一、关键技术
1.1半持续调度
它是基于VOIP业务特点,隔20ms调度一次,而RB、MCS资源以及传输模式均无需修改。在transient state阶段,若无话音分组调度就能开展其它业务的动态调度。在talkspurt state阶段,隔20ms会生成一个采样分组,再进行半静态调度。这能有效避免每次都执行上行动态调度请求,并能提高20%的话音传输能力[1]。静默期理论只有160ms一次的背景音符号,并无话音数据调度,因此,可开展其它业务的动态调度。
1.2头压缩技术
LTE系统中头压缩技术ROHC功能位于e Node B与UE的用户面PDCP实体之中,能完成对用户面数据分组的头压缩与解压。在不使用ROHC头压缩时,RTP开销约占12byte,而UDP头仅占8byte。在应用ROHC头压缩时,ROHC头压缩开销仅为6byte。比如,AMR12.2kbit/s话音编码速率为33byte,采用ROHC头压缩技术后,约占39byte,若加上RLC、MAC、PDCP头压缩后,共占43byte。此时未采用ROHC头压缩技术,数据本身的分组长度将增加一倍,约为77byte。
1.3 RLC分段技术
该技术能明显提高网络的上行链路覆盖能力。若小区边缘UE功率受到限制时,其上行覆盖能力将受到影响,严重时UE无法在一个TTI时间内完整发送出一个数据包。RLC分段技术是把一个RLC SDU分为数个小的PDU,通过减少各子帧上传输的数据量来提高上行覆盖能力。当MAC层估算的TBS小于RLC SDU时才满足RLC分段启动要求。若未限制RLC分段数量会出现一些问题,过多就会增加传输时延,相应的头部开销与L1/L2控制信令开销也会随之增加[2]。
1.4 TTI Bundling技术
该技术能够在多个连续子帧上面完成对同一TB的多次发送。当小区边缘UE功率受限的时候,因为UE的最大发射功率存在差异性,进而引起更多的丢包问题。TTI Bundling技术能够实现对四个连续子帧的即时重传,通过能量的累积,提高传输成功率,进而也保证了接收成功率。
同时,还解决了HARQ重传过多的问题,使边缘用户的接收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在TDD网络中由于上下行时隙缺乏连续性,而语音包周期为20ms,协议规定只有配比为0、1、6支持此项技术,而其它配比不能与TTI Bundling技术绑定。该技术的增益在3~4d B左右,若考虑重传因素,TDD增益只有2d B[3]。因此,TDD网络中应用该技术的场景与增益均有限。
二、VOLTE改进建议
2.1对LTE网络覆盖基础进行改进
尽管LTE网络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在室内、电梯等比较封闭的区域内其信号衰减问题较为突出。若处于信号强度陡降的场景内,VOLTE业务也容易出现掉话、切换失败等问题。因此,为提高覆盖率与切换成功率,并减小时延问题,应继续抓好对LTE网络的覆盖提升工作,并做好其它基础优化工作。
2.2建立VOLTE端到端信令跟踪支撑系统
VOLTE语音信令流程非常复杂,其中,仅呼叫流程就需使用30余种设备,38个接口,还涉及到诸多网络体系,包括无线网、IMS核心网、承载网、信令网等。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VOLTE业务的开展。因此,要尽快解决快速有效定位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端到端支撑系统,完成信令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工作。
2.3重视VOLTE参数验证工作
由于VOLTE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并无过多的经验可借鉴。因此,要积极开展广泛的参数验证工作,获得更多的测试数据,从而不断优化参数配置。
三、结语
总之,VOLTE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能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更优质的业务体验。对电信运营商来说,VOLTE网络的投资建设与市场运营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做好VOLTE有关业务的规划以及网络建设更为紧迫。
参考文献
[1]李沛然,张扬.Vo LTE无线关键技术研究[J].移动信息,2015,38(9):10-10.
[2]徐德平,程日涛,张新程.Vo LTE关键技术及部署策略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4,26(2):75-79.
VoLTE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