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b教学计划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b教学计划范文(精选6篇)

vb教学计划 第1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

课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

班级:09计算机1班,09计算机2班

教师:林飞醋

时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1 2 3 4 篇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vb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1,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多,是一门专业课。全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算法和算法的表示。主要介绍算法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上学期已完成)

第二章:算法实例。主要介绍常用的四种算法。

第三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介绍vb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vb程序设计初步。学习vb语言基础

第五章:算法实例的程序实现。四种算法的程序实现。

本书重点为二、四两章,难点为第五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由于学生在高中之前无学习过相关内容,只才高一上学期的必修课提到过很少的一部分知识,所以学生在几乎零基础下学习这门课还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学习初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不重视,可能会更加加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算法和vb语言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一些简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继续学习的热情。

2、顺利完成会考任务。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进行该课程的相关介绍,着重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用学生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作为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3、由于教材的章节安排对初学学生学习理解有困难,打算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用讲义形式向每位学生印发每节课的相关知识,这样使学生有了课后继续学习巩固的资料。篇三:vb教学计划(2012-2013)湖 北 大 学 学 期 授 课 计 划(2012 ~ 2013 学第

学期)注:

1、课程类别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2、教学时数应填写教学所需的学时数,周学时要与学校课表保持一致。

3、教学形式指讲授、实验、习题课、讨论、自学指导、演示、录像示教、辅导答疑、上机实习、实地考察、参观等。

4、课外作业指作业类型,如习题(注明题量)、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读书报告、查阅文献资料等。课外辅导应扼要说明辅导形式和内容。

5、考核形式:考试(开卷、闭卷、机考)、考查。

系(教研室)主任

(签 名)

学院教学副院长

(签 名)

注:

1、课程类别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2、教学时数应填写教学所需的学时数,周学时要与学校课表保持一致。

3、教学形式指讲授、实验、习题课、讨论、自学指导、演示、录像示教、辅导答疑、上机实习、实地考察、参观等。

4、课外作业指作业类型,如习题(注明题量)、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读书报告、查阅文献资料等。课外辅导应扼要说明辅导形式和内容。

5、考核形式:考试(开卷、闭卷、机考)、考查。篇四:《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计划

《可视化编程应用——visual basic》课程教学计划

――邝光亮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visual basic6.0为语言背景,课程内容包括vb语言基础,输入输出,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的存取,程序的调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vb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使用vb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

要求如下:

1. 了解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 2. 熟悉vb标准控件的使用,能在vb集成化开发环境下设计用户界面; 3. 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编制出风格良好的应用程序; 4. 掌握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基本内容提要

(一)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 1. 可视化编程的概念

对象,容器,类,属性,方法

事件,事件过程,事件驱动 2. 集成化开发环境

主窗口,窗体编辑器,工具箱和控件,工程资源管理器,属性窗口,代码窗口 3.窗体及vb标准控件的使用

标准控件基本操作

标准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方法 4.工程的管理

重点掌握下列三种类型的文件:.vbp,.frm,.bas 创建、打开和保存工程

添加、删除和保存文件

(二)程序设计基础 1.基本数据类型

数值型(整型,长整型,单精度,双精度,货币型,字节型),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变体型 2. 常量与变量 3.表达式

算术表达式,字符串表达式,日期表达式,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 4.常用内部函数

数学函数;字符串函数;日期和时间函数;类型转换函数 5.代码编写规则

(三)赋值与输入输出 1. 赋值语句

2.常用基本语句:rem;load;unload;end;stop

3.print方法

4.窗体(form):基本属性;事件;方法;焦点与tab键序 5.基本控件(1)控件的公共属性(3)标签(label)(4)文本框(textbox)6.使用对话框

(1)输入对话框(inputbox函数)(2)消息对话框(msgbox函数)

(四)选择结构 1.条件语句(if…then,if…then…else);条件语句的嵌套 2.多分支语句(select case)3.选择性控件(单选按钮optionbutton和复选框checkbox)4.使用计时器(timer)

(五)循环结构 1.循环语句 for...next;do...loop(前测型和后测型);while...wend;exit 2.多重循环

(六)数组

1.数组的概念

数组与数组元素;下标和数组的维数 2.数组的声明和应用

数组声明语句(dim);array函数 3.动态数组

建立动态数组(redim);数组刷新语句(erase)4.for each...next循环语句 5.控件数组

(七)过程 1.通用过程

sub过程、function过程和sub main过程

过程的定义与调用(call语句)2.参数传递

形参与实参,按地址(byref)传递和按值(byval)传递 3.过程的嵌套与递归调用 4.变量的作用范围 代码模块的概念

变量的作用域(局部变量,模块级变量,全局变量)

变量的生存期(动态变量,静态变量)5.多窗体与sub main过程

(八)数据文件的存取 1.数据文件概述

数据文件的结构

文件类型

文件处理的一般步骤

文件的打开(open)和关闭(close)有关的语句和函数(freefile,seek,eof,lof,loc)2.顺序文件

写入操作(write,print);读出操作(input,line input)3.随机文件

存取操作(get,put)4.文件操作命令

chdrive,chdir,mkdir,rmdir,name,kill,filecopy

(九)程序调试和错误处理 1.vb程序中的错误类型 2.程序工作模式 3.程序调试

静态检查与动态检查;使用vb调试工具 4.错误处理 err对象,捕获错误语句(on error),退出错误处理语句(resume)

(十)其他常用语句及控件 1.其他常用语句

option explicit,def,type,enum,goto,on goto,doevents 2.框架(frame)3.滚动条(scrollbar) 4.图形方法和图形控件

坐标系;图形方法(pset,line,circle)图片框(picturebox);图像框(image)shape形状控件;line直线控件

5.菜单设计

下拉式菜单;菜单编辑器;弹出式菜单 6.工具栏和状态栏

activex控件简介;工具栏(toolbar);状态栏(statusbar)7.键盘与鼠标事件 8.对话框

文件系统控件

(十一)解题算法

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穷举法;

迭代法; 排序(选择法,起泡法); 查找(顺序查找,折半查找); 递归法

三、教学安排(供参考)本课程总学时为上课96/上机46。每周上课4学时,上机4学时。

vb教学计划 第2篇

职高VB教学心得

文/郭瑞青

摘 要:在VB教学中,针对职高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VB教学;兴趣;方法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称VB,具有可视化、面向对象、采用事件驱动编程机制的特点。简单易学、功能强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我校职高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内容分为设计程序界面和编写程序代码两部分。对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概念都是全新的,普遍觉得枯燥、难懂、不感兴趣,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掌握呢?我在几轮的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常遇到学生不入门、不细心、常出错等问题。比如,常把对象名text写成txet;事件与属性分不清;枯燥的代码更是觉得难以理解,不愿意研究,归根结底还是兴趣不高造成的。在教学中,应注重课前导入,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将学生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及热点问题进行融合,制作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文本框时(Text Box),将Windows、QQ等界截图,制作案例。课前,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完成的冲动,然后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运行和总结,掌握各知识点。

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不能及时地突破一个个难点,日子久了,难点堆积就会吓倒一大批学生。因此,快速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用到的一些方法。

1.类比法

类比法的关键就是将抽象的问题迁移到日常中熟悉的事物上,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促使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是教材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用不同的事物作类比。如,介绍对象的属性概念时,可以用一个人的性别、身高、体重等属性作类比;介绍对象的方法时,可以用一个人会吃饭、会睡觉、会唱歌等作类比。

学习变量时,因为这个概念太抽象了,让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到底是何物,加上早已习惯了“=”的用法,对于变量的值随时变化更是难以理解,这就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2.死记法

当然,只有理解了,才能让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跟不上,尽管你使用了各种方法还是不能理解,这种情况下,只能死记了。如:Int函数,它的功能是取不大于本身的最大整数。但对负数取整时总有学生出错,没办法只好记住:“凡是有尾的,正的直接截尾;负的先减1,再截尾。”自此以后,再没有学生出错了。再如,产生[a,b]区间内随机整数:Int(Rnd*(b-a+1))+a.

3.总结归纳法

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学生很认真地学习,但还是常常出错或容易混淆。为此,我尝试用总结归纳法将一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而且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如,函数中的Int函数和Fix函数;Spc函数和Space函数;Space函数和Tab函数等。

三、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要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及习题的练习,而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通过程序的运行检验自己的想法;二要注重实践课的启发、引导,学生基础较差,虽然讲例题时听明白了,到真正自己动手时,绝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需要教师“设计任务启发引导尝试、探索、观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总结。

四、培养正确的编程思想

在VB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将问题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细化,将大问题细分为小问题,直到满足每一个要求,再用基本语句实现。在授课时,要注重培养正确的编程思想,这样学生才会有全局观念,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总之,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勤思考、多尝试,定会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清华,关维娟。谈《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1)。

[2]谢红霞,杜建生。《VB程序设计》教学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10)。

[3]陈炎龙。高职高专VB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3)。

VB教学的思索 第3篇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出十几倍、几十倍,这样一来,才可能驾驭该门学科的知识,才可能备课充分全面,才可能对上课时的言语运用自如,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这样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此才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错例教学法

有些知识点适宜用此方法,例如,在讲解VB的书写规则时,直接举实例演示,演示过程中故意在代码中出错,并告诉学生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原因。以下几点是初学者常见的错误,值得注意。标点符号应在英文状态下输入;窗体设计器中的对象名应和代码窗口中的对象名相一致,或者在代码窗口中出现的对象名应在窗体上找到相应的对象;VB表达式中不能省略运算符,如要表示x大于y且大于z,就不能表示为x>y>z,而应表示为x>y&x>z;&的左右两边应留有空格。

2.2 案例教学法

有些知识点适宜用此法,例如,在讲解界面设计、属性的设置、数据类型、常量、变量、与数据库的连接等知识点时,可先讲案例,再引入概念,在讲解案例时,也讲解算法。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总结。

例如,从键盘上输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Option Explicit'要求强制定义变量

Const pi=3.14159'定义常量

private s As String'定义窗体模块级变量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r As Integer,area As Double'定义局部变量

s="请输入半径"

r=InputBox(s)

area=pi*r*r'计算圆的面积

Print"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是:"&area

End Sub

引入上述案例,在案例中说明常、变量的定义形式及数据类型,定义的位置与作用域,vb表达式。

2.3 先推出概念,再举实例

例如,在讲授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时,适宜采取先讲解概念及语句的语法形式、执行过程(可辅以流程图说明),然后再举实例,进一步理解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多读示例,并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简单实用的程序。

例如,求1到10的累乘积。

使用循环结构的例子:

2.4 类比学习法

例如,求1到100的累加和。使用三种循环结构的语句实现。

2.5 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对每一堂课,都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首先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对所讲解的内容有充分、全面的准备,要制作适合上课演示的程序案例和课件,有计划地安排演示的内容。通过精选案例的操作演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课件可拷贝给学生,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心听讲和积极思考上,而不必忙于记课堂笔记而分散注意力了。重点、难点已在课件中标注,课后学生再打开课堂上所讲的课件做相应的笔记。这样既为学生理解、消化、运用想象创造了空间,又利于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这种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功能,否则就发挥不了它最大的效益,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讲案例时,不应该一下子就把所有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现场边操作边讲解,并可在输入代码的过程中故意留几个错误,先提醒学生要注意错误的地方,然后一边演示一边纠错。使程序在调试中完善,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样教学质量会更好,学生掌握知识更轻松、更牢靠。

先讲具体的案例,因为具体的东西能够让人看的明白、容易理解。之后进行必要的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布置独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巩固已学知识。从具体到概括,再从概括到具体,通过这一周期的学习,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 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针对每讲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有纸上作业和电子作业。纸上作业完成的是理论练习,电子作业完成的是实践运用的练习。

4 多上机实践

上机实验是与VB理论教学同步的实验教学环节,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二者融为一体,通过上机实验编程使学生深入理解VB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软件开发的过程,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VB的兴趣。

“眼看百遍,不如手练一遍”,要求学生多动手,多上机,少讲多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实验过程变为学生活动的过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5 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课堂以外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网上教学课件、QQ、E-mail等网络手段,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自主地安排时间和地点。课外对课件进行复习、预习、总结,并可通过网络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6 习题课

VB程序设计习题课是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入和提高。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及解题过程的训练,促进学生运算技能,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明确教学基本要求,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挥教与学,导与练,学与用的桥梁作用。

习题的选取要精,要注意服从习题课教学要求,配合讲课内容,消化所学理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把握深广度,注意各种层次习题的恰当搭配。要使习题课内容与课内外练习相互衔接,发挥理论教学与课外作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7 考核的形式

平时作业,包括纸上作业和电子作业;课堂表现;期末笔试;大作业,在学期中间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布置不同的大作业,学期结束后上交。综合评价,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掌握情况。

8 结束语

VB语言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宽,在仅有的几十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还应该利用网络教学,将教学资源发布到校园网上,以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另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的培养,利用VB结合实际开发一些小型的应用程序系统,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任务的选编、设计和组织,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该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机实践、习题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谈谈在VB教学上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VB,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烨,李瑞华.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7,17(4):75-76.

[2]王桂红,张芳,杨洪伟.VB课程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65-768.

[3]牛又奇,孙建国.新编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VB算法设计教学对策探析 第4篇

关键词 程序设计 算法 情境 语法格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之一,传统教学模式是从生活算法入手,把程序作为算法的实现手段,再从三种基本结构入手,逐步揭示出程序结构与设计方法。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许多困惑:

(1)算法与程序设计难教、难学是困扰师生的突出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该部分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和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平时学生对其了解甚少,会使其对编制程序产生神秘感。

(2)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不参加中考,所以在初中开设状况不是很理想。另外,大多数学生不需要参加这门课的高考,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重视程度减弱,在课堂上的听讲状态、完成练习情况都不是很好。

(3)教材章节内容比较多。按教参学时进度安排,完成一课时规定内容,学生接受很困难,只能是蜻蜓点水;若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授课,就不能完成每课时的规定内容。

(4)教师普遍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适合在教室上课,应尽量少安排上机。因为学生一到机房会想上网或玩游戏,注意力容易分散。可如果不让学生体验调试程序的过程,那么算法的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对算法和程序知识的理解将是肤浅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有一点大家都明白,如果把程序设计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在获得高考的加分或取得等级考试的好成绩无疑是非常狭隘的。能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毕竟是少数。高中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当然不是为了培养他们今后个个成为程序员,对于大部分将来并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讲,真正能够让他们受益的是在程序设计学习中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程序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一些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要枯燥很多,尤其需要学生思维主动的、积极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兴趣不大,有了疑问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求解。对于这样的情况,仅仅将原因归咎于学习内容枯燥或学生的“懒”,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谈,笔者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学生并不清楚学习程序设计的用处在哪里?因此在程序设计知识的讲授阶段,笔者给出一些学生容易理解、切合实际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知识点的教学。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明确的学习指向性,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想法。

1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兴趣

算法引入新课程,确实在于它是与时俱进中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而能力的培养是“教”不会的,需要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亲历问题解决来实现,教师的作用就是在“问题链”的设计中,借题创景,提供学生亲历的机会。在介绍算法的概念的时候我就采用了情境设计的教学方案。

设计意图:在这个阶段,学生对算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己给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且知道了在设计算法的过程中,要满足算法的三点基本要求。否则,所设计出来的算法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算法,或者根本就不能完成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算法的概念,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问题入手,促进学生面对问题

由特殊问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先不给精度要求,组织学生试用自然语言写出算法,在学生体验到,二分法操作可以使结果存在的区间越来越小时,教师追问:若不加控制会如何?此时,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需要引入控制量?学生也会有指向地学习如何进行控制?

这样设计的学生活动,可以使学生结合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可以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更可以使学生亲历体验产生问题,从而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接受新知。在这样的设计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算法的形成过程,暴露这一过程,体验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面对问题,有方法、有途径去得出算法。

3完善例题,同类比较

4“任务”为驱动,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在算法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中,同时以Visual Basic应用软件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自己地算法,在各个任务之间,设计地时候注意一定地循序渐进梯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他们布置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将若干个有层次之分的任务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能够不断的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继续学习的愿望。教师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是任务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的去探索。

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予以及时反馈,学生在了解了学习结果后,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争取更好地成绩。笔者在算法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把自己的程序上传给笔者,在笔者的教师机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文件夹,通过这种方式,笔者能够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出相应的指导。

5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算法讲解,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和讨论,在实施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问题依然很多,教学方法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交际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下,把缺点和不足弥补上。

参考文献

[1] 陶增乐.高中信息科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忻展红,舒华英.IT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3] 魏小山.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2).

VB程序设计教学目标 第5篇

曲江职校

杨远峰

实践总学时: 128

面向专业和年级:计算机专业一年级

时间段:一学年

一、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实验的上机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VB编程技巧,养成规范、标准的思维和方法,具体实验的要求按每一个实验的要求去练习、上机、总结。

二、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 VB语言的基本内容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编程技巧,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三、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实验大纲的核心内容是 10个主题实验,每个实验都针对某个具体应用精心设计,并以该应用为主题展开,通过这些实验的实施,学生应该认识Visual Basic6.0的编程环境、面向对象的概念、可视化编程的优势;会使用Visual Basic6.0编写简单的程序、使用其中的控件建立友好的程序界面、使用各个基本事件;掌握各控件的基本属性、事件、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编程及可视化编程的一些技巧,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流程。

四、实践内容

实验一 Visual Basic6.0 的安装与使用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2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演示及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安装Visual Basic6.0

2、编写显示“欢迎使用Visual Basic6.0”的窗体程序

[内容提要] :熟悉 Visual Basic的编程环境,掌握安装过程以及基本的设置。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二 拼图游戏界面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4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建立一个拼图游戏的窗体程序

2、该任务主要是布局菜单、图像框、图片框按钮、标签、文本框、单选按钮

3、程序部分主要是修改对象的一些常用属性、窗体运行后的大小、位置等 4.根据实级界面的设计,完成中级和高级游戏界面的设计 [内容提要]

了解各控件之间的相互协作,合理安排程序界面,通过相应的事件,编写合适的代码,完成要求的内容。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三 随机排列拼图游戏的图块位置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10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综合性试验

[目的要求]

1、随机排列拼图游戏中几个图块的排列顺序

2、每次随机排列时,图块的位置都会发生改变

3、在游戏难度设计时,如果难度是最高级别(困难),并且移动方式是逐格时,要求最左上角的那个图块位置不能改变,无论怎么随机排列,左上角的那个图块的位置是不会改变的,否则不能完成拼图游戏

4、根据初级游戏中图块的位置随机,完成中级图块随机和高级图块位置随机的设计 [内容提要]

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对象位置和大小的控制方法,随机数产生的方法设计该程序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四 拼图游戏中图块选中状态的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10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试验

[目的要求]

1、使用鼠标事件可以选中图块

2、选中图块有亮度框

3、使用控件数组记录选中的对象 [内容提要] 鼠标事件的应用、控件数组的应用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五 拼图游戏中使用指定键移动图块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12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试验

[目的要求]

1、使用键盘上的2468键移动选中图块

2、使用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移动选中图块

3、使用鼠标键移动选中图块

4、移动规则的设定,只有目标位为空时,才可移动选中图块,5、逐格移动时只能是上下左右一格一格移动,不能跨格移动选中图块

6、跨越移动时,可以跨越其它图块移动选中图块,前提是目标位要为空方可移动 [内容提要]

几个常用鼠标事件,规则的设定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六 拼图结果正确性的判定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10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综合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对拼图完成后,检测拼图结果正确性与否,根据初始的随机位置情况进行判定

2、计时器判定

3、按钮单击事件判定 [内容提要]

计时器事件的应用,条件语句的应用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七 拼图游戏过关时间的记录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4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应用计时器事件记录游戏过关玩家的时间

2、将游戏过关玩家的时刻记录到指定文件中 [内容提要]

计时器事件的应用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八 拼图游戏移图方式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8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试验

[目的要求]

1、逐格移动方式中,选中图块只能是相临之间可以移动

2、跨越移动方式中,选中图块可以跨越移动

[内容提要]

相临位置的判定、目标位的判定、移动后源位置和目标位置状态的判定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九拼图游戏级别关卡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8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规定内容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可以选择初级、中级、高级

2、建立一个多重窗体应用程序设计

3、用户名的相互传递

[内容提要]

多重窗体应用程序设计、公共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拼图游戏难易程度选项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8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通过改变临时放图区的多少来控制拼图游戏的难易度

2、改变屏蔽临时放图区的标签位置、设计监时放图区的状态 [内容提要]

标签的大小、位置、临时放图区的状态设计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一拼图游戏操作说明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2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设计一个图体,一个标签,在标签内放置游戏相关的操作说明

2、窗体只有关闭按钮 [内容提要]

标签的大小、位置、标签内显示内容的设计,窗体相关属性的设计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二拼图游戏背景颜色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6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设计一个图体,三个滚动条,一个列表框,可以选择设计背景色、按钮文本背景色、移图区背景色

2、可以实现根据列表框的选择对象实现选定对象背景颜色的改变 [内容提要]

引用公共变量,不同窗体间名称的传递,多分支结构的应用;选定同一窗体不同部分背景颜色的改变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三拼图游戏前景颜色设计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6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应用通用对话框改变图体上对象的前景颜色

2、按钮、标签的文字颜色 [内容提要]

通用对话框的应用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四拼图游戏积各级别历史成绩查看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10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读出相应级别记录文件中存放的数据

2、随机文件中记录文件的读写操作 [内容提要]

随机文件的相关操作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五拼图游戏积各级别历史最好成绩查看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10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读出相应级别最好记录文件中存放的数据

2、随机文件中记录文件的读写操作 [内容提要]

随机文件的相关操作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六拼图游戏进行中时,单击右键会弹出最好成绩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6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读出相应级别最好记录文件中存放的数据

2、随机文件中记录文件的读写操作 [内容提要]

随机文件的相关操作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七拼图游戏中删除指定级别的玩家成绩记录文件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4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删除文件操作

2、MSGBOX操作提示语句 [内容提要]

KILL语句和MSGBOX 语句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实验十八拼图游戏中成绩排序及字段显示

实践地点:实验室

时间安排: 8学时

实践形式及方法:自行设计

[实验类型] :设计性试验

[目的要求]

1、可以对各级别用户成绩、用户最好成绩、按不同方式不同字段进行排序

2、可以按要示显示指定字段 [内容提要]

冒泡排序法的应用、复选框的应用、内部字符串函数的应用 [主要仪器设备] :微机

五、考核方法

VB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第6篇

《vb程序设计for„next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组 吴涛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五节《分支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重点介绍循环结构for„next展开的。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问题比较简单,算法也不复杂,不画流程图也能比较清楚的描述出来。引入分支结构后,需要根据条件的真假,从两条路径中选择一条执行,算法逐渐复杂,流程图愈发显得重要,所以在介绍循环结构处理问题时时一定要配以流程图介绍。

本课内容设计很多程序的分析,以及讨论程序执行结果,如果在教室里面上,写板书的时间就浪费了,但如果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学生只有简单的理性和感性认识,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一环就缺少了,相应认知效果就不明显了,利用网络课件,学生可以自己浏览学习,自主下载认知分析。所以本课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以网络课件为辅助,以问题为导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故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1.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3.结合分支结构的内容学会使用for-next语句实现计数循环。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并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本课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的for„next语句,其格式、功能、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并利用它来解决问题、编制简单程序都是本课内容。

学习重点:学会for„next的格式及其含义,理解由for„next编写的程序的过程、结果。

学习难点:for„next的格式及其含义,由for„next编写简单的程序。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高一时学习过在网络环境下浏览、搜索、下载等知识,但很久不接触网络,操作已经生疏了,所以事先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针对性训练,能把网络上的文字数据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如把vb程序段复制粘贴到vb程序环境中执行看结果等等。

2、分支结构的内容只有上过一次课,所以要求学生事先对上次课的内容做好充分 的复习。

四、教法设计

演示法:把制作的网络课件所在的网址告诉学生,引导学生通观本次课所有内容;并从旧知识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复习、提问、新知识的讲解。

成果展示法:将学生通过对网页上程序下载到vb环境中执行的正确结果在全班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五、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1、使用自己制作的主页―――vb循环结构

2、学生的计算机上面都装有microsoft visual basic软件,可以把所制作的网页上的程序复制到本地计算机上面执行。

3、通过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向全体学生转播自己的观点、依据、学习成果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2、播放《分支结构》的多媒体课件以供复习之用;

3、学生回答复习提问中的三个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课内容自主学习;

5、讲解新课,指出重点;

6、思考并回答新课中的三个问题;

7、进行思考练习阶段,要求学生先看懂程序,并可辅以下载运行得出结果;

8、思考题要求学生自主编写程序;

9、给出参考程序;

10、课后作业思考

11、下课

七、思考

对于适合的内容,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环境教学手段都要比在原有普通教

学下的效果要好,但各个学校的网络条件也有差异,机房的合理利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vb对于编写简单的可视效果程序,应该来说完全可以完成,也因为配以可视化界面效果有亲切感,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作为一门计算机入门语言,也应该是不错的。vb的循环结构作为程序设计的三大结构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如能熟练掌握,那么对于以后的编程就又多了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篇二:【付晓弓】《vb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vb循环结构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学 付晓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程序画一个带颜色的圆

2、学会使用程序同时画多个圆

3、学会循环语句的使用

4、能灵活运用循环语句

5、体会循环语句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1、了解画圆的语句

2、了解循环语句的格式

3、能灵活使用循环语句

三、教学手段: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屏幕演示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vb学习的第3节,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vb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这个课的进行创造了条件。教学目标确定合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关键点是在对循环语句的理解和运用上面,通过让学生分析程序,基本达到了理解的目的。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上看,学生能按照学件的要求,结合老师的讲解,层层递进地学习,并给以适当的探索空间,既完成了任务,又理解了知识点。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辅以学生之间合作和探索,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既锻炼了操作,又获得了能力的提高。应该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虽然能理解循环的意义,但是在循环语句的具体操作与判断方便缺乏灵活性,如果让学生自行编写程序,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都需要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训练与操作。篇三:vb的循环嵌套教案

vb程序设计中循环嵌套的使用

一、课题名称

vb程序设计中循环嵌套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思想,准确掌握“for-next”循环结构的应用以及循环嵌套的使用。2.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循环的嵌套,能编写双重循环结构的程序;能熟练应用print 方法、tab()函数和abs()函数控制输出格式。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锻炼他们探索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循环嵌套语句的结构和使用

2.难点:内外循环的功能及print、tab()、abs()函数对输出格式的控制

通过多次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重点,学生实训时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并再最后总结集中讲解一遍重点,难点以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情景引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例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上机实践,得出本节课所教授新知识。

3.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提问或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并对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给以更多的上机实践指导。

五、教学用具

计算机实训室,visual basic6.0软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把课前调试好的课本上图1-12-1的程序设计演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个小程序是如何实现的,学完本堂课就知道了!

(二)导入

1.复习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也称重复结构,它的作用是使一段程序能重复执行,被重复执行的部分称为循环体。但重复一般都是有条件的,即在满足for语句中的条件下才执行循环体,否则退出循环体。“for-next”语句的语句格式:

格式:for〈变量名〉=〈表达式1〉 to 〈表达式2〉 step〈表达式3〉

〈语句序列(循环体)〉 next 说明:1)当步长为1时,step 1可省略不写;

2)语句序列中可以含有任意多条语句,也可无任何语句,称为空循环; 3)语句序列中可以含有循环结构;

4)有时需中途退出循环,这时用exit for命令。2.应用循环结构的具体实例

编写程序输出如下字符图形: 1 2 3 4 5 程序如下: for j=1 to 5 print j;next j print 3.提出问题

上面的代码完成了在一行内输入5个数字,如果要得到三行同样的字符图形,即如图

(一)所示的图形,应该怎么写程序呢?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图

(一)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由讨论和上机实验如何实现输出上面的字符图形

(三)引出循环嵌套结构

要得到图一所示的图形,我们可以将上面的“for-next”语句重复3次,但是如果要打印20行,30行甚至更多行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我们知道循环结构能够使一段程序重复执行,如果把上面的“for-next”语句放到另外一个循环之中,让它反复执行3次,能不能得到图形

(一)的输出呢?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for i=1 to 3 for j=1 to 5 print j;next j print next i 执行程序,得到如图

(一)所示的字符图形。

得出结论:像上面的程序那样,已经知道了循环的次数,可以再利用一个“for-next”循环语句,这样就形成了循环中套循环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循环的嵌套。

注意:外循环控制行数,内循环控制

(四)进一步探究、加深理解

再看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字符图形

(二): 1 1 2 1 2 3 1 2 3 4 图形

(二)观察该图形的特点,其规律是第一行输出1个字符,第二行输出2个字符,第i行输出 i个字符。由刚才的嵌套循环例子可知,外循环控制的是输出的行数,内循环控制输出列数,因此我们只需在图形

(一)程序的基础上把forj=1 to 5的终值5改为i即可,学生自己上机验证修改后的程序是否能得到图形

(二)。

最后看图形

(三)1 1 2 1 2 3 1 2 3 4 图

(三)这个图中的字符和图二中的字符一样,只是每行第一个字符的位置不同。要改变每行第一个字符的位置,可以使用tab()制表函数。图形的程序代码如下: for i=1 to 4 print tab(40-i*3);for j=1 to i print j;注意:此处课本上为print i,应该为print j 才能得到图

(三)next j print next i 课本后面的“想一想”问题由学生自己在课后思考练习

(五)综合练习、探索实践

1.效果演示。把课前调试好的课本上的程序设计再次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演示运行页面。

程序部分演示页面效果图如下:

单击“左上部分”及“右下部分”效果图 2.程序界面设计

由学生参考演示界面自行完成。3.程序代码编写

学生先看课本上已给出的代码,有不能理解的语句的举手询问教师。然后学生根据教材中已给出的代码上机实训,并思考补充教材中未给出的代码。期间前后排的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教师最后给出正确答案,并就巡视时学生出现的问题、易错点、难点再讲解一遍。

(六)总结与提升

循环嵌套就是在循环体中又有循环的

结构,循环体外的循环称为外循环,循环体内的循环称为内循环。如果程序需要,还可以在内循环里再嵌入另一个循环,从而构成三重循环,甚至多重循环。

循环嵌套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及其注意事项: 1.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循环变量名称不能相同。

2.外循环必须完全包含内循环,不可以出现交叉现象。

(七)课后思考练习

vb教学计划范文

vb教学计划范文(精选6篇)vb教学计划 第1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课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班级:09计算机1班,09计算机2班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