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B基础教育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B基础教育论文(精选12篇)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1篇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校一般会分两学期开设两门计算机类课程,第一门为操作类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第二门课程就是编程类课程,通常有多种可选语言,如VB,C,Access,VF等,其中VB以其良好的操作界面、规范的语法结构成为各高校编程课程的首选。

随着新的形势对于学生编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VB教育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如面向应用的认识不足、与学生的专业没有有效结合、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模式不科学等,都表明了VB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1]。

1 V B基础教育的现状

VB作为高校的编程语言教学模板,是由它自身的语言优势决定的。C语言具有简洁的语句规则、清晰的编程结构,但由于编写界面非常繁琐,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无法实现,只能锻炼计算思维的编程能力,却缺少了交互界面,丧失了使用价值。VF,Access语言倾向于界面的制作、数据库的使用,以操作为主却缺少了编程的环节,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VB语言既有界面操作、数据库使用,又有面向过程的编程结构,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实践使用都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正是由于VB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从模块上分为界面控件、编程语言、数据库三大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合理的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又能协调的将三部分内容融合使用是所有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传统的VB授课方式通常是每章都涉及,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又不能细讲。对于理科学生来说,能跟上授课的节奏,但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来使用,通常都只会单独编写程序,却无法应用到实际实例中。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刚开始的1、2章还能接受,后面的章节根本不明白教师在讲什么,而教师由于进度的限制,又没法放慢节奏,结果最后考试,文科的学生不及格率通常都在一半以上。而且VB课本的教学内容又都是先陈述知识的理论内容或编程语句的语法结构,然后再针对理论或程序结构以经典的数学算法为例进行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VB本身的理论知识和记住编程语法,又要分神去分析数学算法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使VB的学习枯燥又难懂。而且由于例题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学生在学过各章内容后,根本不知道如何将这么多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VB的积极性。网络的盛行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干扰,视频、QQ、在线电影、在线音乐、游戏都时时诱惑着他们。而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离屏幕都有一段的距离,VB课堂上讲解程序的内容比较多,一段完整的程序通常需要很多行,所以课件上的字体比较小,好多学生都看不清楚。VB语言的逻辑性极强,一段内容看不到,后面就更难理解,好多学生跟不上进度,上课时玩手机、听音乐也成了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一般上机实验课的安排都在理论课的几天以后,就算上课已经听懂的内容,因为没有亲自及时操作巩固,等到上机的时候已经忘了一大半,放弃的学生越来越多,上机实验课也变成了上网课。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结构的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改变不同章节的学时侧重点,文科的学生接受编程思想比较慢,将来的工作中也大都只接触界面的使用和在界面中嵌入程序,很少用到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可以干脆放弃数据库的章节,把界面和编程讲明白,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而理科的学生本身就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把更多的课时放在数组、函数、数据库的较难章节,扩展他们的编程、数据库操作能力。学期末可以为他们开设一周的课程设计,让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小型的项目,真正明白这些知识如何融合在一起,学会将VB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就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并让学生自由分组选题,学生一整学期都带着目的性去学习VB,最后将一学期积累的知识实现到自己的设计题目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VB课程体系改革后,分别对文理科的VB授课采用了不同的课时安排,课时安排表见表1[2]。

2.2 教学内容改进

先讲理论再讲例题一直是VB通用的授课方式,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并不是十分重要,能编写出好的程序并能在现实中合理应用才是他们学习VB的主要目的。应采用案例教学作为整个课本知识的线索,引出想要讲授的知识内容。上课时,首先给出这个案例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在讲授案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过程中,需要哪部分的知识,再讲授哪部分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在整个案例中的位置和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排是完成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枯燥的数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是案例的编排,制作的顺序应尽量与课本章节顺序相符,功能简单、结构清晰,力求做到由浅入深、模块相对独立、容易理解[3]。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后,打算对不同专业的VB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表2是初拟的部分专业的案例安排表。

2.3 教学手段多样

VB作为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枯燥、逻辑性强是它必然的特点。为了上好这门课,多媒体教学、使用动画课件已经是大部分高校都在采用的教学手段。但面对网络、手机、PSP等种种诱惑,这些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成为新形势下上好VB这门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创建双向互动实验室。在互动实验室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台电脑,教师上课时,学生机的键盘、鼠标和屏幕都是锁住的,只能看到教师演示的内容,解决了学生上课看不清的问题。讲完一段理论内容,可以马上解开学生机的锁定,让学生针对刚学的内容马上练习,又解决了实验课程延后的问题。双向互动实验室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VB教学模式。

VB的实验课上,通常是教师马不停蹄,下面仍然还有一片举手的同学。初学语言课程,面对编程的细节,肯定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解答他们的问题是上机实验的主要瓶颈。以前多采用让学生自由互相讨论的方式,但因为周围同学也不会或者跟周围同学不相熟,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举手问问题。可以将一同上机的同学4~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上机尽量以组为单位坐到一起,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内讨论,组长有教导组员跟上进度的责任。新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能力,讨厌填鸭式教育,更喜欢做自己的主人,特别是作为组长,会觉得对整个小组负有责任,会上课认真听讲,实验有问题马上问老师,来保证自己能教导整个小组。而学生之间互相更容易理解,他们知道问题出在哪,怎样讲解能更容易让对方听明白,组员也能快速的解决自己的疑难。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同学在互相讲授的同时,其实也在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除了课堂上、实验课的一些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VB编程竞赛,获奖的同学可以在期末给予成绩加分的奖励。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又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竞赛可以分为初赛、淘汰赛、决赛等几个环节,达到不同的环节给予不同的奖励,最终吸引学生达到将VB学的更好的目的。

2.4 网络资源辅助

虽然网络的盛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干扰,但网络带来的并不全是坏处,作为教育的辅助也为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如在教学机房建立了计算机教育辅助系统,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随时点名和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前点名需要教师花很长时间一个一个核对学生到课情况,现在只需要通过网络,点点鼠标,1分钟就能知道所有学生的到课率、迟到情况,方便快捷为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利用网络和网络教学软件学生还可以随时在网上举手提问,单独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或提交自己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屏幕查看所有学生的上机情况,甚至可以让一个同学为其他所有同学做操作演示。

网络除了能在课堂上带来方便快捷,更是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手段。大学的教师一般不会总在办公室里,学生有问题经常找不到老师,而因为学生太多,教师如果想及时联系到所有学生也很难实现。如何能在课下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布置作业、提供习题、发布通知,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建立教学网站。在网站中提供教师的课件、在线教学视频、重要的临时通知、课后作业布置与上传、学生留言板、在线习题,通过这些环节,真正实现了课后为学生解答疑难,24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如图1是VB教学网站的主要结构。

时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总是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上QQ、玩农场、看个人空间,想跟学生在课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却总觉得有代沟,无从下手。既然学生喜欢QQ,而教师又想跟学生交流,为什么教师不在QQ上交流呢?教师可以建立了班级QQ群,把自己的学生都加进来,即为同班的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又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也有教师说学生从来不看教学网站,却每天一定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QQ个人空间变成教学网站,在上面为他们提供教学的资源,进行课下的交流,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2.5 评分机制多元

在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学习压力也是促使学生学好VB的必然因素之一。对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一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期末考核。既然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应用的教育,考核方式就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VB课程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来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却使用传统的笔试方法考核,根本无法达到考核的效果。可采用了上机考试系统,由教师自己建立题库,每次考试随机抽题来产生试卷,基本能做到公正、公平的考核学生的VB学习情况。但由一次考试完全决定学生的成绩太过片面。平日的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成果。如果这些成果都不计为成绩,会大大降低学生平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见第65页表3,按百分比来计算最终成绩。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平日学习的动力,又可以避免一次考试失误就无法通过考试的片面情况。(下转第65页)

(%)

3 结束语

经过多次对VB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调整,各专业学生VB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有所改善,编程实践能力也前进了一大步,表4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实行VB教学改革前后的成绩对比表。

(%)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一代的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外,教材、教学团队等都属于改革的内容。只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找到最好的VB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朱从旭.“VB程序设计”若干基础问题的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08(14):45-47.

[2]龚沛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2篇

教学中心:

专业层次:

号:

名:

一.判断题(如正确打√,否则,打×。)1. 存储数据不属于数据处理功能。× 2.Write_1 和学校$ 是正确的变量名。√

3.若一个整型变量说明了之后没有给它赋值,则它的值为0。√

4.判别ch是否为小写字母,若是,输出“yes”;否则,输出“No”的块结构条件语句为:√

If Asc(ch)>=97 And Asc(ch)<=122 Then WriteLine(“Yes”)Else WriteLine(“No”)End If 5.。输入结构变量的值就是输入该变量的各个元素的值√

6.函数过程定义中必须有一个赋值语句把表达式的值赋给函数过程名。×

7.事件是由VB.Net系统预先设置好或者在程序中由编程者自己设计的,它能够被对象识别的动作。Y 8.从文件取出一组数据以流的方式存放到程序的变量或数组中称为向流写入数据。× 9.文件流类FileStream用于打开和关闭文件,并提供对文件按字节的读/写操作。√ 10.在VB中不可以把类型说明符放在变量名的末尾来说明变量的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变量名中错误的是(“年龄”)。

2.设X为整型变量,不能正确表达1< X < 5的逻辑表达式是(1< X <5)。3.设有数组说明语句:Dim c(10)AS Integer,则下面表示数组c的元素选项中(c(11))是错误的。

4.在过程的形式参数前面加上关键字(ByVal),则该参数说明为引用参数。D.5.设已定义函数过程f,它有三个实型传值参数;设a,b和c为实型变量,则调用该函数的正确形式为(f a+b, b+c, c+a)。

6. 若使命令按钮不可见,可以设置Visible属性的值为(False)。

7.要使单选按钮RadioButton处于选中或未选中状态,需由(Checked)属性来决定。8.要删除列表框中的某一个项目,需要使用(ReMove)方法。9.要设置计时器的时间间隔可以通过(InterVal)属性来实现。

10.下面(StreamWriter)类用来把数据写入文本文件中。

三.简答题

1.在控制台应用程序中,如何输入输出一维数组的元素? 1.答:输入一维数组元素的值可以使用赋值语句,也可以使用Console类的输入方法Read和ReadLine从键盘输入数据。输出一维数组元素的值可以使用Console类的Write方法和WriteLine方法。

2. 若有数组定义语句:Dim c%()= { 76, 80, 75},则数组c有多少个元素?这些元素是什么?它们的初值是多少?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 第 1 页(共 4 页)

3. 答:数组c共有3个元素c(0)、c(1)和c(2),它们的初值分别为1、2和3,即c(0)=76,c(1)=80和c(2)=75。

3.文件操作可以分为哪些步骤? 答: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文件,文件操作可以分为3个基本步骤:①打开文件 ②读(磁盘→内存)或写(内存→磁盘)文件 ③关闭文件。

四.程序阅读题

1.当x的输入值分别为2.5、8、4和15时,写出执行下列程序的输出结果。Imports System.Console Module Module1 Sub Main()Dim x%, y% Write(“请输入x的值:”)x = ReadLine()Select Case x Case 1, 3, 5 y = xn, c3)cmn = c1 /(c2 * c3)WriteLine(“cmn={0} ”, cmn)End Sub Private Sub fac(ByVal k&, ByRef f&)Dim t&, i& t = 1 For i = 1 To k t = t * i Next i f = t End Sub End Module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 第 3 页(共 4 页)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第 4 页(共 4 页)

“木马”原理及其vb简单实现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木马;VB;注册表;应用程序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59-02

“木马”原指古希腊士兵藏在木马内进入敌方城市从而占领敌方城市的故事。许多计算机用户特别是新手对安全问题了解不多,所以并不知道自己的计算机中了“木马”之后应该如何清除。关键是得知道“木马”的工作原理,在了解其原理之后,查杀木马也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1 木马分类

(1)远程控制木马。

远程控制木马是数量最多,危害最大,同时知名度也最高的一种木马,它可以让攻击者完全控制被感染的计算机,攻击者可以利用它完成一些甚至连计算机主人本身都不能顺利进行的操作。

(2)密码发送木马。

密码发送型的木马是专门为了盗取被感染计算机上的密码而编写的,木马一旦被执行,就会自动搜索内存,Cache,临时文件夹以及各种敏感密码文件,一旦搜索到有用的密码,木马就会利用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将密码发送到指定的邮箱。

(3)键盘记录木马。

这种特洛伊木马就是记录受害者的键盘敲击并且在LOG文件里查找密码,随着Windows的启动而启动。

(4)DoS攻击木马。

随着DoS攻击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被用作DoS攻击的木马也越来越流行起来。当你入侵了一台机器,给他种上DoS攻击木马,那么日后这台计算机就成为你DoS攻击的最得力助手了。

(5)FTP木马。

这种木马可能是最简单的木马了,其历史悠久,它的惟一功能就是打开21端口,等待用户连接。现在新FTP木马还加上了密码功能,这样,只有攻击者本人才知道正确的密码,从而进人用户计算机。

(6)反弹端口型木马。

反弹端口型木马的服务端 (被控制端)使用主动端口,客户端 (控制端)使用被动端口。木马定时监测控制端的存在,发现控制端上线立即弹出端口主动连结控制端打开的主动端口。

2 木马的工作原理

(1)木马的隐藏。

下面是一个用vb编辑的木马程序,用于隐藏木马。

程序的具体编制操作如下: 

①新建一个工程名命名为Hidden, 在工程hidden中添加模块Modulel,应用程序标题也改为Hidden。 

在模块Module1中加入如下声明: 

Public Declare Function GetCurrentProcessId Lib “kernel32” () As Long 

'获得当前进程ID函数的声明。

Public Declare Function RegisterServiceProcess Lib “kernel32” (ByVal ProcessId As Long, ByVal ServiceFlags As Long) As Long 

'在系统中注册当前进程ID函数的声明。

②在Project1中新建一个窗体Form1,设置Form1的属性: 

form1.Visible=False 

form1.ShowInTaskBar=False 

在代码窗口添加如下代码: 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GetDriveType Lib “kernel32” Alias “GetDriveTypeA” (ByVal nDrive As String) As Long 

'獲得当前驱动器类型函数的声明。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GetVolumeInformation Lib “kernel32” Alias “GetVolumeInformationA” (ByVal lpRootPathName As String, ByVal lpVolumeNameBuffer As String, ByVal nVolumeNameSize As Long, lpVolumeSerialNumber As Long, lpMaximumComponentLength As Long, lpFileSystemFlags As Long, ByVal lpFileSystemNameBuffer As String, ByVal nFileSystemNameSize As Long) As Long 

'获得当前驱动器信息函数的声明:

Private Sub Form_Load() 

Dim drive_no As Long, drive_flag As Long 

Dim drive_chr As String, drive_disk As String 

Dim serial_no As Long, kkk As Long 

Dim stemp3 As String, dflag As Boolean 

Dim strlabel As String, strtype As String,strc As Long

RegisterServiceProcess GetCurrentProcessId, 1 ' 从系统中取消当前进程:

strlabel = String(255, Chr(0)) 

strtype = String(255, Chr(0)) 

stemp3 = “用户c盘序列号” '用户C盘的序列号(十进制),读者可根据自己情况给出。 

dflag = False 

For drive_no = 0 To 25 

drive_disk = Chr(drive_no + 67) 

drive_chr = drive_disk & “:/” 

drive_flag = GetDriveType(drive_chr) 

If drive_flag = 3 Then 

kkk = GetVolumeInformation(drive_chr, strlabel, Len(strlabel), serial_no, 0, 0, strtype,Len(strtype)) '通过GetVolumeInformation获得磁盘序列号: 

Select Case drive_no 

Case 0 

strc = serial_no 

End Select 

If serial_no = stemp3 Then 

dflag = True 

Exit For 

End If 

End If 

Next drive_no 

If drive_no = 26 And dflag = False Then '非法用户 

GoTo err: 

End If 

MsgBox (“HI,合法用户!”) 

Exit Sub 

err: 

MsgBox (“错误!你的C:盘ID号是” & strc) 

End Sub 

Private Sub Form_Unload(Cancel As Integer) 

RegisterServiceProcess GetCurrentProcessId, 0 '从系统中取消当前程序的进程: 

End Sub

(2)木马的启动。

“木马”的启动方式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

①在Win.ini的[windows]字段中有启动命令“load=”和“run=”,在一般情况下 “=”后面是空白的,如果有后跟程序,比方说是这个样子:

run=c:/windows/file.exeload=c:/windows/file.exe

②在system.ini文件中,在[BOOT]下面有个“shell=文件名”。正确的文件名应该是“explorer.exe”,如果不是“explorer.exe”,而是“shell= explorer.exe 程序名”。

③在注册表中的情况最复杂,通过regedit命令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在点击至:“HKEY-LOCAL-MACHINE/ Software/ Microsoft/ Windows/ CurrentVersion/ Run”目录下,查看键值中有没有自己不熟悉的自动启动文件,扩展名为EXE。

参考文献

[1]孙锋. 网络安全与防黑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4篇

关键词:Visual Basic,SQL Server 2005,远程育,B/S架构

1 前言

远程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网络教育, 是未来现代化、智能化教育发展的最佳手段, 同时也值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无疑会在未来的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教育规模拓宽、教学效率提升等发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较高质量的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教学教育改革以及互联网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重大的学术课题, 在引起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使得学生重新审视未来学习模式的改革。

2 平台建设技术策略

2.1 综合技术策略

校园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网络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 借助本课题设计的校园远程教育平台, 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数据均是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网络技术进行传输, 进而针对学生群体以及收益对象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使得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完全摆脱了空间、时间以及环境等因素的束缚, 搭建基于网络的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构建基于现代技术的永久学习体系是未来知识管理的最终需求, 本课题设计的远程教育平台通过WEB模式呈现给用户, 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实时更新, 具备较强的交互性、个性化强、学习效率高、内容丰富等特征。

2.2 VB技术

VB是英文Visual Basic的缩写, 是Microsoft公司所研发的基于对象的编程语言, VB技术采用了GUI系统, 借助给系统即可以建立简单的应用程序, 也可以开发具备一定复杂度的应用程序, VB应用程序是一系列基于窗体的可视化组件安排的集合, 对应组件的属性以及方法则可以通过后台代码实现。VB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比如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图形应用程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应用程序。

3 基于VB的校园远程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

本课题认真研究了远程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研究基础是认知灵活性理论, 本课题中将网络大环境看作是一个无边际的学习平台, 进而构建出一个具备远程学习能力的以“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平台。本课题搭建的远程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实现现实教学活动中所有的交互工具, 除此之外, 本课题针对文件的存储格式大胆尝试了开放模式, 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则以WEB方式进行组织, 其中集成了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模式, 目前网页能够支持的文件格式本平台都支持, 本课题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网络一体化管理, 能够统一管理各种教学工具以及教学内容, 并且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指定对应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策略。

本课题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将目前比较分散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集成在一起,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平台的内容, 其次前期的综合考虑为平台的后续稳定以及扩展提供了帮助, 本课题实现的远程教育平台率先将交互写作系统以及测评系统引入进来, 进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使得教师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担当着管理以及指导学习的作用。而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 将本课题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质的转变, 与此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本课题搭建的平台以互联网Internet作为基础, 网络协议则采用现阶段主流的、成熟的http协议, 借助Visual Basic技术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平台。此外, 本课题采用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使得程序的可读性较好, 维护起来较为方便。本课题的数据库则采用主流的SQL Server 2005, 进而为远程教育平台的系统的稳定、功能的无限扩展等均提供了保障。本课题实现的远程教育平台的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本课题搭建的校园远程教育平台按照功能模块分为教师系统、学生系统以及管理系统三个功能模块, 三个功能模块对应的用户角色并不相同, 每个用户均可以根据自身角色登录对应的系统功能模块, 登录系统之后则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这样便可以高效的管理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课程等相关工作。

4 总结

本课题研究与设计的校园远程教育平台从需求调研到平台研发再到平台测试均按照指定计划实现了所有的工作, 预期的目标已经实现, 校园远程教育平台的构建是未来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的系统实现了网络学习内容的管理以及定制、教学资源库的网络管理以及指定、远程学习、教与学支持工具以及网络教学策略的定制等。通过不断的测试, 结果表明本课题搭建的校园远程教育平台稳定、可靠, 可以长期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4-49.

VB教程一:第一个 VB 程序 第5篇

点击桌面上的 Visual Basic 图标,在弹出的如图一的窗口中选择“创建标准 EXE”按钮,

图一

确定后的状态如图二

图二

这就是创建了一个新的“标准 EXE”文件了。

二、工作界面简介:

默认的 VB 工作界面由标题栏(1)、菜单栏(2)、工具栏(3)、工具箱面板(4)、程序设计区(5)、项目窗口(6)、属性窗口(7)、布局窗口(8)组成,至于它们具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将在以后的实例学习中接触,这里就不予以说明。

三、编写我的第一个应用程序:

<1>、应用程序要产生的效果:

创建的应用程序要有什么样的功能?这是开发每一个应用程序必须最先想到的。

我们的第一个应用程序非常简单,使用者只需点击程序上的一个按钮,程序界面上就会显现“跟我来学 VB 神童教程”字样。

<2>、开发思路:

根据应用程序要实现的功能,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制作一个按钮、一个程序界面,为了让应用程序更规范,我们还需要创建一个用来显示“跟我来学 VB 神童教程”字样的容器。

<3>、具体制作过程:

1、创建一个新的“标准 EXE”文件,如第一步所做。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以 Form1 为标题栏的程序界面就是我们需要的“程序界面”,也是用户首先看到的对象,所以尽可能将其做得美观一点。

当然,对应用界面的美化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探讨,

2、根据开发思路,现在我们来制作按钮。

双击工具箱面板上的命令按钮(Command Button)图标,如图三:

图三

然后你会发现程序界面上多了一个命令按钮,如图四:

图四

用鼠标拖动新建的按钮到适当位置,如图五:

图五

再创建一个标签按钮,双击如图六的图标:

图六

完成后程序界面如图七:

图七

用鼠标拖动标签按钮到合适位置,如图八:

图八

将鼠标放在标签按钮左右边缘任意一处,当鼠标呈左右键头时横向拖动,把标签按钮拖长,最后的程序界面如图九:

图九

3、对按钮属性进行设置:

开发任何应用程序,在完成界面布局后,应该就每一个元素进行属性设置以达到自己的要求。

当然,也可以在元素布局的过程中进行属性设置。 首先点选箭头状的“选择”图标以便进行选择,如图十:

图十

选中程序界面上的命令按钮,然后找到属性面板,如图十一:

图十一

VB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控件 数据库 接口

Visual Basic专业版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编程语言,提供了对数据库应用的强大支持。VB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大致有三类:使用数据绑定控件,使用数据库存取对象变量(Data Access Object Variable),直接调用ODBC 2.0 API接口函数。

一、VB的数据库结构

VB数据库的核心结构是MicroSoft Jet数据库引擎,JET引擎的作用是支持多种ISAM(Indexed Sequential Access Method,即索引顺序存取方法) 数据驱动程序。VB环境下Access是缺省的数据格式,对于其他的关系型数据库如FoxPro、Dbase(或 Xbase)、Paradox、Btrieve等,VB的专业版可兼容其驱动程序,这就使得VB能支持这些数据库格式。由上可见,Ms JET引擎实质上提供了:一个符合ANSI标准的语法分析器;为查询结果集的使用而提供的内存管理功能;同所支持的数据库的外部接口;为应用代码提供的内部接口。

二、VB访问数据库的原则和方法

1.VB访问数据库的原则

(1)代码的重用和运行的效率

VB程序设计中,应尽可能减少代码的重复编写,提高运行效率。例如:通过使用ODBC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方法,可在变换多种数据库类型的情况下,而不用频繁修改代码。用VBSQL通过DB-Library就做不到。而ODBC接口并不是VB访问数据库运行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样,同是使用ODBC接口的ADO的效率要高于RDO。

(2)实现的简便性,易维护性

如果一种方法实现起来很复杂,工程的开发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这样设计出来的应用程序只会支持起来更复杂或维护时更困难。例如:本地需要访问ISAM或Jet 类型数据源,那么就使用DAO/Jet,而没有必要使用通过ODBC的方法。RDC实现起来要较RDO更容易。

(3)安全原则

这一条应根据环境和条件决定。例如局域网的网络安全性要好于广域网,因而可直接利用数据控件DC,这样实现起来方便快捷,而广域网需要大量的错误捕获,如用RDC就不如用RDO易控制错误。

2.数据访问接口功能及含义

ADC(Advanced Data Connector):高级数据连接器, 提供绑定ADO数据源到窗体的数据绑定控件上。ADC主要是一种直接访问或者通过ADO访问远程OLE DB对象的一种技术,它也支持主要应用在微软IE浏览器上的数据绑定控件。它是特地为Web上的浏览器为基础的应用程序而设计的。

ADO(Active Data Objects):Active 数据对象,ADO实际是一种提供访问各种数据类型的连接机制。ADO设计为一种极简单的格式,通过ODBC的方法同数据库接口。可以使 用任何一种ODBC数据源,即不止适合于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应用程序,也适合于Excel表格、 文本文件、 图形文件和无格式的数据文件。ADO是基于OLE-DB之上的技术,因此ADO通过其内部的属性和方法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方法。

DAO(Data Access Objects):数据访问对象,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界面接口。通过DAO/Jet 功能可以访问ISAM 数据库,使用DAO/ODBC Direct功能可以实现远程RDO功能。使用DAO的程序编码非常简单,DAO提供丰富的游标(Cursor)类型的结果集和非游标(Cursor-Less)类型的结果集,同DDL(数据描述语言)的功能很类似。DAO模型是设计关系数据库系统结构的对象类的集合。它们提供了完成管理这样一个系统所的全部操作的属性和方法,包括创建数据库,定义表、字段和索引,建立表间的关系,定位和查询数据库等工具。

JET(Joint Engine Technology):数据连接性引擎技术,是一种基于工作站通过DAO的数据库访问机制。虽然可以通过微软Access提供的ODBC驱动程序访问Jet数据库,但使用这些驱动程序在功能上有所限制。Jet机制有自己的查询和结果集处理功能,并可对同种或异种数据源作查询处理。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式的数据库连接,是一种公认的关系数据源的接口界面。提供统一接口的界面,ODBC对任何数据源都未作优化。

ODBC Direct:是一种基于DAO对象的新的DAO模式,其方法和属性与RDO功能相同。使用在有DAO代码存在的场合,可用来访问远程数据源。

OLE DB:是一种底层数据访问界面接口。是用于第三方驱动程序商家开发输出数据源到ADO技术的应用程序或用于C++的开发者开发定制的数据库组件。OLE DB不能被VB直接调用。

RDC(Remote Data Control):远程数据访问控件,是一种对RDO 数据绑定的控件。可以输出特定的结果集到数据源控件。

RDO(Remote Data Objects):远程数据对象,远程数据对象和集合为使用代码来创建和操作一个远程ODBC 数据库系统的各个部件提供了一个框架。对象和集合都具有描述数据库的各个部件特征的属性以及用来操作这些部件的方法。可以在对象和集合之间建立起关系,这些关系就代表了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结构。RDO是ODBC API的一个浅层界面接口。是专为访问远程ODBC 关系数据源而设计的。

VBSQL:是Visual Basic 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种基于API的接口方法, 几乎与C的DB-Library API相同,VBSQL只支持微软的SQL Server。VBSQL 快而且轻但不支持对象界面。

3.VB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VB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很多,一般情况下分成三大类,而每一类又有很多方法。下面列出每一类,及每一类包含的方法。

(1)数据控件法

数据库绑定控件来实现数据的输入、显示、筛选等接口界面。VB支持多种数据源访问控件,在VB和COM界面接口之间起着媒介作用。这些控件提供了一种减少代码实现数据访问的途径。程序员可以使用同样的对象、属性和方法来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库格式。也可从一种数据库格式变到另一种格式(例如,将本地的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转换为网络上的SQL Server数据库),也可在单一的查询或报表中连接来自多个不同数据库的表。

(2)数据库存取对象变量(Data Access Object Variable)

使用DAO访问数据库的对象和方法。

(3)数据接口法

目前在VB6中有效的数据访问接口方法中,有些是简单的应用程序接口界面(APIs),有些是组件对象模型界面(COM)。这两类数据库接口界面事实上在任何一种开发语言中都包括。

三、总结

近来随着Web应用软件的迅速发展和现有数据存储形式的多种多样,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的解决方案面临诸多挑战。为此Microsoft 提出一种新的数据库访问策略,即“统一数据访问”(Universal Data Access)的策略。“统一数据访问”提供了高性能的存取包括关系型和非关系型在内的多种数据源,提供独立于开发工具和开发语言的简单的编程接口,这些技术使得企业集成多种数据源、选择更好的开发工具、应用软件、操作平台、建立容易维护的解决方案成为可能。“统一数据访问”(Universal Data Access)的基础是Microsoft 的数据访问组件。这些组件包括ActiveX Data Objects(ADO)、Remote Data Service(RDS,也称“高级数据连接器”或ADC)、OLE DB和ODBC。总之,在VB中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很多,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要求而采用适当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冷向君.Visual Basic 中文版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昭原,罗晓沛.数据库技术新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Steven Holzner.Visual Basic 6.0技术内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Jiawei Han,Mic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曾强聪,赵歆,杨莉.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7篇

在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 开设较多的高级语言有JAVA、C、C++、VC、VFP、VB等。而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发现VB语言相比C语言、C++语言、JA-VA语言、VFP语言等语言通过率较高, 较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在VB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听讲、阅读、演示、讨论、案例实践、相互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通过对比发现案例实践更有效。案例实践是为VB课本上每章内容设计经典案例, 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能提高学生VB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2 在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施案例实践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语言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 理解并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功能, 为以后深入学习奠定好基础。要学习好程序设计语言需要具备语言、算法、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方法等知识, 而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很多人在这方面的知识预备非常薄弱, 同时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为兼顾理工类不同专业提出的不同要求, 需要需要采取一种比较好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运用了案例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好。

案例实践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选择出与学生当前学习内容密切关联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 教给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实践方法。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和案例讲解法。案例讲解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般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辅以案例讲解。有些应用性很强的教学直接用案例讲解较之简单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 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分析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很明显, 案例实践讨论的着眼点在于讨论、分析, 通过讨论、分析希望得到的是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而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实践教学”来说明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具体实现的综合过程。在VB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可以下列步骤:展示程序、分析案例总结引入新知识、分析讲解新知识、对实现功能的程序作分析探讨、分析提高。例如:采用欧几里德算法求解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我们要分析:

2.1 什么是欧几里德算法。

欧几里得算法, 又名辗转相除法, 是求最大公约数的算法。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是能同时整除这两个数的最大正整数。辗转相除法基于下面的原理: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等于其中较小的数和两数的差的最大公约数。例如, 504和105的最大公约数是21 (504=2124;105=215) ;因为504-105=399, 所以147和105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在这个过程中, 较大的数缩小了, 所以继续进行同样的计算可以不断缩小这两个数直至其中一个变成零。这时, 所剩下的还没有变成零的数就是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2.2 怎样实现欧几里德算法。

这部分程序的实现需要用到do-loop循环, 引入该知识点

⑴已知两数m、n⑵m Mod n的值为r⑶m←n, n←r⑷若r<>0, 则重复⑵⑶, 否则, 循环结束, m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3 用VB语言来实现欧几里德算法。

程序需要的控件:3个文本框、一个命令按钮。程序功能:在文本框1和文本框2中输入两个数字, 单击命令按钮后在文本框3中显示最大公约数。

通过运行程序在文本框中1、2中分别输入16和8, 然后单击命令按钮1, 就在文本框3输出8。

案例教学中, 教师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近实际, 选题同时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 并突出其难点与实用价值。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 解决难点问题的关键所在等。通过典型具体的案例的实践来讲解每个知识点, 从而激发学以致用的兴趣, 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表1是VB语言教学过程中的经典案例:

通过实体案例教学法真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的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可能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年代的学生也存在努力程度上的差异, 但是结果证明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大部分学生, 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起着比较好的作用。通过案例的合理设计及组织选用, 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当然任何教学实例的选取, 都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 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准确安排教学内容, 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才是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好目标。

教学方法应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在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本着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老师为学习的指引者原则, 最终能达到老师在教学中求变化, 学生在变化中求创新, 既要学会书本中知识, 也要能够利用课本知识开发生活的实体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VB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剑.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 2011, 8.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8篇

Visual Basic (简称VB) ,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一种面向对象的、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可视化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B程序设计课程, 是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三层次中的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一门主要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初步具备在各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且, 该课程是计算机二级考试中的一个可选考试科目。可以说, VB程序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由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在教授VB语言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二、传统教学在VB教学中的不足

1. 教师的授课形式过于死板。

由于VB程序设计课程的概念抽象、代码不好理解, 而且内容多, 学时少, 一些教师以自我为主体, 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单向交流, 按部就班地教授知识, 教学内容机械衔接,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互动, 导致学生思维被动, 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缺少科研实践环节。

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已经掌握了VB的基本设计思想, 并且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有了初步的认识, 正是学生求知欲望高涨的阶段, 而此时却也是该课程的尾声, 学生只能通过考试对所学进行不全面的验收, 其对VB的求知欲无法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扩充。

3. 教材内容过于细化。

目前, 多数程序设计教材都偏重于语法、语句结构和细节的讲解, 而较少注重学生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设计思想的培养,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教材上的例题很容易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题浅显易懂, 但只要稍微变样, 比如更改一个条件, 学生就会束手无策———面对书本上例题如此, 更不用说是编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4. 考试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VB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笔试, 即便一些学校已经配备了上机考试系统, 可内容和题型仍是“换汤不换药”, 依然是利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对琐碎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考核。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 将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放到追求细节、强化记忆上, 忽略了编程能力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些考试内容给出了唯一的标准答案, 完全脱离了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偏离了计算机知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 经过“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于1970年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下来。该定义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教育技术定义。“现代”的中文解释:现在这个时代;“Modern”被译为: (1) 近代的, 现代的; (2) 现代风格的, 新式的, 现行的, 时髦的。因此可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指新出现的教育技术, 强调了对传统教育技术的革新;另一种是指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 包括新出现的和传统的教育技术。不过何高大认为, 前者似乎有些片面, 因为许多传统教育技术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后者也不恰当, 因为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 与“教育技术”并无二致。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教育教学具有表现方式的直观性、教育过程的交互性、教育观念的先进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 达到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VB教学

1. 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资源开发。

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VB网络课程不是只包含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和课后题详解, 还包括教师对VB程序设计的理论扩展, 以及针对实际案例的编程设计思路和具体思考方式。而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 通过网络课程完成课后答疑、上机辅导和扩展性学习。如此一来, 教与学的过程就不再受到时间、地点、表达方式的局限。同时, 在网络课程建设中, 要适当地引领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有参与教学的感触, 比如作业批改、上机辅导、疑难案例的多解方法, 都可以留给学生来完成,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此外, 网络课程还应该包括网络资源的开发, 这一部分可以完全由学生来做, 通过在互联网上对VB相关资料的搜集汇总, 加深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理解。

2.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VB程序设计课程中会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算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更不可以照本宣科满堂灌, 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此, 一些教师认为, 多媒体教学根本达不到传统教学的效果, 对多媒体的应用存在排斥情绪;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现代教育技能的欠缺, 不愿或不敢应用多媒体教学。另有一部分教师把多媒体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唯一支撑点, 片面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这两种理解的存在, 都无益于现代教育技术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抽象的VB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VB的魅力,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 扩展课堂信息量,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 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VB程序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对象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由浅入深讲解, 案例编程逐步解决, 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 多与学生交流、互动。由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 组织课堂分组讨论, 首先小组成员独立思考, 然后与同组成员共同分析各自的见解, 最终获得解决方法, 再请组代表阐述该组答案, 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反驳和补充。教师也可以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故意设置错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与同组成员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以此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 而这都是学好VB程序设计的能力要求。

4. 重视实践, 培养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VB程序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论为先导, 以实践为核心, 注重通过实践的方式, 加深对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VB教学中, 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上机实验, 教师除了强调典型例题的应用外, 还要注重与生活科研实例的结合;而且在上机练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独立编程解决实例, 即使没有解题思路, 教师也只提供一个思考方向, 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 此时学生的成就感就会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若是条件允许, 学校为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科研等机会, 培养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对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积极、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 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指出传统教学方法在VB教学中的不足, 阐述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提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完善VB教学,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VB程序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高大.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 :10-11.

[2]赵丹阳.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27-28.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开放教育,VB程序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2003年7月由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是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各专业必修课。由于开放教育采用个别化学习为主、集体教学为辅、在集体学习中以小组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给学员以最有益的辅导,是摆在每位电大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项目教学法效果比较好。具体做法就是精心设计辅导项目、传授规范知识、优化教学过程和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下面以“计算器的设计”为例给大家做一介绍。

1 项目计算器设计

1.1 程序界面设计

程序界面设计图如图1所示。

1.2 窗体控件及属性设置

窗体控件及属性设置如表1所示。

1.3 功能及事件过程处理

1)数字按钮点击事件:输入操作数并在显示区显示;

2)运算按钮点击事件:设置运算标志;

3)计算结果按钮点击事件:按运算标志做相应运算,并在显示区显示,有简单的错误捕获及处理设计;

4)清空按钮点击事件:复位;

5)退出按钮点击事件:结束。

2 传授规范知识

人们的学习习惯、操作习惯、认知习惯等受先入为主的规律影响。VB知识中有很多灵活的东西,达到同一效果有很多途径。如何让开放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传授规范的学科知识最有效,有以下几点:

1)添加控件的方法

在窗体上添加控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鼠标单击工具箱中的某控件,然后在窗体上用鼠标拖动画出;另一种是直接双击工具箱中某控件。这两种方法是有区别的,应强调使用第一种方法。在下文的操作示范中,读者能很好地体会其中原因。

2)功能相近的同类控件优先采用控件数组

本例中的数字按钮、运算按钮就是采用控件数组。

3)控件命名采用简易的匈牙利命名法

简易的匈牙利命名法就是使用控件类型缩写+控件用途的命名方式。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进别人对程序的理解。类型缩写应控制在3个字母以内,介绍使用规范的控件类型缩写。如文本框用txt;命令按钮用cmd。控件取名优先使用英文,整个名字注意字母大小写混合,这有助于系统自动检测,减少变量输入的拼法错误。

4)介绍编码的专业规范

介绍一些编码的专业规范,对学员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带来实惠。如为代码添加合理的注释,增加程序的可维护性;使用适当的空格、空行和缩排,使程序代码布局清晰增加程序的可读性。

5)介绍代码录入与程序调试方面的技巧

在教学中,边操作边介绍,下文中有所提及。

3 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开放学员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减少学员认知环节、节省认知时间和降低认知难度。

3.1 绘制窗体

重点介绍框架属性和作用,强调框架有容器作用,可以将同类控件分组并作为一个整体在窗体上移动。将数字按钮设计成控件数组使每一个数字按钮成为数组元素,共用相同的控件名字、使用同一事件过程,可以节省(共享)代码。在绘制控件数组时着重介绍使用控件的复制、粘贴。VB在粘贴时也是优先推荐建立控件数组的。在操作上注意将数字按钮的Index属性和Caption属性和数字布局相统一,这将为下面编辑共享代码带来方便和灵活。添加数字按钮控件数组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

1)在工具箱中点击命令按钮;

2)在“数字区”框架上合适位置画一合适的按钮,位置和大小通过鼠标调整;

3)修改按钮的name属性值为cmdNum、Caption属性值为0;

4)点击复制;

5)击“数字区”框架;

6)点击粘贴,第一次粘贴系统弹出对话框,询问是否创建控件数组:选“是”后成图2;

7)将复制的按钮调到相应位置;

8)重复6~7步骤两次;

9)修改复制的三个按钮的Caption属性值为1、2、3;

10)选中按钮1后,借助Ctrl键点击按钮2和3,选中三个按钮后成图3;

11)重复4~7步骤一次、5~7步骤一次后成图4;

12)修改相应的按钮的Caption属性值为4、5、6、7、8、9;

其余控件绘制由于篇幅限制从略。

3.2 部分代码录入介绍

介绍通过双击控件进入相应控件事件代码编辑窗口,系统自动产生相应事件处理过程外壳,将设计好的内容输入,如双击数字按钮产生点击事件。处理的相关程序如下:

由于将数组元素的Index属性和Caption属性设置成一样,使得也可以用cmdNum(Index).Index代替上面代码中的cmdNum(Index).Caption。

再如双击txtFirst文本框产生文本框改变事件,处理的相关程序如下:

在输入控件名称时,只需要输入小写字母,当输入小数点时,如果不出错由于Vb编译器会自动列出成员将出现属性方法列表框,只需输入前面字母,当需要的属性或方法名出现在第一行时按一下Tab键,相应的名字会自动引入代码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录入出错和加快代码输入。

3.3 部分控件、事件过程及功能实现代码设计介绍

txtFirst和txtSecond两个文本框是用来吸纳操作数,txtFlag文本框用来存放运算符,它们在程序工作时是隐藏的,可以在设计时也可以在窗体装载时设置,这样处理比使用窗体级变量方便且容易理解。而cmdOperate和cmdResult按钮通过点击事件用来存放操作符和实现相关计算功能,设计如下:

3.4 调试

程序的调试与错误处理是始终伴随着VB程序学习的。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员逐步认识VB程序错误分类及相关处理方法。

本项目中为了防止除数为零可在Case"/"中加入下面代码:

4 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目前教学中,通常是“重教法、学法,轻操作技能方法的设计”,也就是只重视讲授课程的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VB程序设计开发环境和其它应用软件有许多及其相似的地方。再说开放学员工作忙、时间紧和记忆力差,这就要求在讲授VB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VB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思路,还要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使他们可以减少弯路和触类旁通。

在本项目中有意地示范控件的复制和粘贴,这样就使粘贴的控件与原控件在很多属性上相同,如大小尺寸、字体字号等。且与许多应用软件有相同的快捷操作。

在选择多个控件或移动控件时;可借助Ctrl键。在改变控件大小时可借助Shift键。教学中特意演示,让学员认识到这种方法比用鼠标方便、精确(Shift键+方向键可以调节控件大小;Ctrl键+方向键可以调节控件位置)。

前文中双击工具箱中某控件将在窗体中心增加一个标准大小的控件,属于窗体;而本文推荐的方法可以在容器对象如窗体、框架和图片框等对象中做一个可控制大小和位置的控件,属于容器。

实践证明,通过采用这种“项目教学”的教学方式,即以项目为本,将语法、命令、各种控件的功能介绍等融于程序设计当中,不局限于VB语言本身而重点讲解语法、命令、控件等内容。本次面授轻而易举地将控件数组和选择结构等知识溶入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联系各章内容编写一个完整的VB程序。更重要的是,传授了学员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世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谭浩强,薛淑斌,袁玫.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VB基础教育论文 第10篇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譬如: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并指出“现代中国人”应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有服务精神等五个方面的条件。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五种教育活动 (即“五指活动”)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文艺活动、语文活动等。

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 (1)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 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 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 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 比较教学法; (8)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 替代教学法; (11)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 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 教学游戏化; (14) 教学故事化; (15) 教师教教师; (16) 儿童教儿童; (17) 精密观察。

陈鹤琴先生主张从考虑教师“怎样教”转向研究幼儿“怎样学”,变教师强制幼儿学为激发幼儿主动学,强调开展以幼儿的主动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并有机地整合,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自操作、自由探索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各种有趣的游戏和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其独立、自主及探索精神,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基于幼儿教育,但是他的教育精神与理念适用于所有教育范畴,对我们的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并带来很多启发,譬如对于计算机教学中较难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这些教学原则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下面就以VB语言的教学来谈一谈。

1 VB教学的软肋

作为软件开发重要基础之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有关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和专业素养,并能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解决学习或工作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或在软件开发领域有所为。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学完一门语言之后,真正能灵活应用的同学却微乎其微,在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之后,发现这跟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等与软件开发直接相关的课程时,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就物及物”的教学方法:“这是砖块、水泥,那是钢材、门窗。”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它们有什么用途,如何用它们去组建一个工程项目或在软件开发中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些内容却从不去讲或很少去讲!让这样的徒弟去完成一个工程,那的确是强人所难!

为了改变学生因缺乏实践演练而造成的编程能力不足、专业素质低下,难以适应软件开发行业需求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并参与到软件开发的过程,而不只是写几个小程序就算了事;让学生真正有种“进门”的感觉。

2 改善VB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用案例程序引导学生

实施案例程序教学法的基础是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紧扣教学内容的案例程序库,而且每一个案例程序都要有明确的知识点或侧重点。案例程序的建立要以“简洁、实用、生动、有趣及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为原则。短小精悍而又紧扣相关知识点的案例程序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剖析,即精讲。具体教学过程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

第一种是由知识点自然过渡到应用。即先讲授知识点,然后交待这些知识点在程序中的用途并用案例程序进行演示 (调用exe文件) ,最后打开源程序进行剖析 (调用frm或vbp文件) 。

第二种是由问题引出知识点。即开门见山,先阐明要开发一个什么功能的程序并进行演示 (调用exe文件) ,然后在提出如何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要用到的知识点并进行讲授,最后再对源程序进行剖析。

两种教学过程根据需要可灵活应用。

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要灵活而恰当地使用案例程序教学法。这也意味着并不需要把所有要讲授的程序都得事先写成案例程序,有些小的程序可以在课堂上随手编写。如:在讲授数据类型说明符时,先直接写一个简单的程序:

Private Sub Command 1_Click ()

Print 100*400

End Sub

然后提问:“此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会回答:“40000”!但运行后的结果却是“溢出”,学生会感到困惑。此时先不要进行解释,再问:“如果把400改成40000又如何?”学生会说“还是溢出!”当看到演示后的结果是4000000时,学生肯定会更加迷惑!此时再道出原因:100和400都是Integer类型,运算的结果也必须是Integer,但实际结果40000超出了Integer的范围,所以出现“溢出”现象;而100和40000分别是Integer和Long,运算结果应该是Long,但4000000没有超出Long的范围,所以正常输出。为了能正确输出类似100*400这类表达式的运算结果,有必要将其中一个或两个数说明成Long类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等数据类型说明符,效果好而且印象深刻。所以有些小程序现场编写反而更加灵活方便。

如果时间允许,有些稍长的程序完全脱离讲稿边讲边写,效果也很好;这样学生会觉得编写程序不是很难,产生学习的动力。有些稍长的程序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事先将程序代码保存到幻灯片中的备注页中;讲解过程中,边讲边进行界面设计,需要代码时右击幻灯片,打开备注页直接复制并粘贴到代码窗口即可。当然界面较复杂且设计较费时的程序最好还是写成案例程序。

2.2 使用条件迁移

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某个例题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条件,过渡到新的例题,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VB中的循环结构部分因过程不直观且语法结构中参数较多,故此较难掌握。在FOR语句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条件迁移法设计例题,效果很好。

首先让学生做一道习题,用print语法输出一个“*”。写出程序后该练习题稍做修改:输出l0个“*”又该如何?同学们会发现修改后的题目做起来很烦琐,于是教师可引出FOR循环结构。讲解完FOR循环的语法结构,设计两道例题。例1为刚才的练习修改题,循环输出10个“*”,例2为输出1~9这9个数字。如果只是一个例题讲完就直接抛出第二个例题,学生掌握的可能仅仅是两种题目的做法。若调动学生的思考,对例1进行层层修改进行思考、讨论和演示,那么学生掌握的将是很多种题目的做法。

为了体现对例题的修改,例1的第一个修改题目标为例1.1,以此类推。过程设计如下。

例l:讲解过程略。得出程序为:

For i=l to l0

Print"*"

next

运行该程序,观察结果会发现确实输出了10个星号,且排成了一列。

思考题:若希望l0个星号输出格式是排成一行而不是一列,该如何修改程序?

学生通过回顾print语法,就可以得出结论print语句后加上分号。

例1:若是输出30个星号,该如何修改程序?

对照例l,学生可以一眼发现修改数字l0为30就可以。由此可以得出小结1, FOR#to#这句控制输出的个数 (也就是循环的次数) 。

例2:若不是输出星号,而是输出数字“0”,如何更改?

学生也很容易找出将星号改为0就可以了。由得可以得出小结2, Print这句控制输出内容。

现在引出例3:输出9个数字。根据与例1的对照分析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再根据例1和例2的结论便可得出结果。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是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对例l的总结中,不但巩固了该例题的理解,而且慢慢转向第二个例题的分析,从而掌握抓住解题的本质,而不是就题论题。

2.3 引导学生自主协作

上机过程是VB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将上机过程变成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上机实验中,教师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加强课堂组织,把学生划分小组,组内进行协作和讨论。实际上,在传统的上机教学模式中,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是重复的、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解决的现象。教师在全局引导的同时,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I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去独立完成任务。

2.4 实现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VB6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进行教学,在讲解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布置一些内容相关的实例作为练习.学生在实践课练习时经常忘记了所学知识,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就是在整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再做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学生往往忘记了以前所学知识。教师经常需要从头再讲一遍,效率很低。为此,我们提出了教学内容要实行一体化进行设计。

所谓一体化设计。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应知和应会、讲解和训练等在课程教学中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以实例引入,提出任务,讲解任务。然后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教师进行点评,从所使用的知识扩展到系统的知识。接着进行能力训练,可以有多个训练项目。总结出每个训练项目的职业能力、涉及的知识和应用技巧。

从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一个完整的训练项目,然后在每一教学单元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并用一个或几个小项目进行训练。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一教学单元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开发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

3 结束语

以上这些体会与陈鹤琴先生的很多教学原则的精神不谋而合,高职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如何衡量知识的必需、够用呢?什么知识是必需的?掌握多少知识才够用呢?这个标准往往较难确定。如果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面向,依据学生将来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教学目标,就有了衡量的标准。这样教学目标就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能力为中心。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设计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就是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应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最好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参与信息收集一直到问题解决全过程,即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反馈、成果展示一直到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不是以讲解为主,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可评判的能力训练任务,有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过程、结果和质量上,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桥梁;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我们前面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精神的引领下,相信我们年轻一代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宋志宏, 贾冬梅.VB程序设计课“三阶段教学法”探析[J], 计算机教育, 2007, (3) .

[2]吴海珍.面向编程能力培养的VB语言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1) :120—122.

VB轻松实现一键打印成绩分析表 第11篇

关键词:VB;成绩分析表;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66—02

为了实现考试诊断教学、查找不足、改进教学的目的,高中教师要经常分析学生成绩,而教务处年级组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督促教师工作,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班各学科的教学情况,成绩分析是每次考试的必修课。

目前,大多数人会选择Excel软件来实现,应该说使用Excel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可以实现数据的排序、筛选、求和、求平均分等功能,但是强大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公式、函数,这对普通教师或管理人员来说,并非易事;同时,高中教学班多,学生数多,考试频繁,操作过程烦琐,工作效率低,因此用VB设计一个简单实用、易操作的成绩分析方案,能轻松实现成绩分析并打印相关数据表。

一、设计思路

考虑软件的通用性和简单方便操作,笔者采用了“VB+EXCEL+ACCESS”,虽然涉及软件较多,但是大部分计算机都装有Office,并不难实现;先将现有的“成绩表.xls”“另存为”.dbf类型,并用ACCESS建立相应的班级任课教师表,详细记录各班级各学科任课教师名单;用VB轻松连接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浏览、筛选、修改、分析;最后将分析数据输出到Excel中打印即可。

二、功能介绍

导入数据库功能:将学生成绩以.dbf类型存储,通过界面的“打开数据库”按钮打开“学生成绩.dbf”(以我校往届高三学生摸底考试成绩为例),选择“学生成绩表”、“教师任课表”,系统默认是“文科”,可以通过下拉列表选择“理科”。

浏览功能:选定成绩表之后可以点击“浏览”按钮,以Excel格式显示相应成绩表中所有数据信息。

排序功能:可以按照考号、总成绩、单科成绩、班级等字段进行升序(UP)、降序(DOWN)排列。

数据筛选功能:可以按照班级等字段进行筛选,如需要单独查看某个班级的成绩,只需选中相应班号即可。

修改功能:可以更改指定学生的成绩等信息。

分析:可以按照班级、学科进行分析,也可以只显示指定班级或指定学科单独分析。分析的数据以我校的惯例设置,比如分析每个班前10名、20名、30名、50名、80名等等。

打印:分析出详细数据之后,可以进行打印,系统自动将数据输出到Excel中进行打印,同时可以设置相应的纸张大小、页边距等。

VB之学法 第12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编程能力是每个任课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VB教学过程中的一此常见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德,介绍一些学好VB的方法和技巧。

1 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

其实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同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我们的婴儿时间是咿咿呀呀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始学,然后两个、三个、接着更多,最后能出口成句、成段、成章。计算机语言也是一样的,从最小的基本知识点一个一个开始牢牢来记下来才能进行后面的学习。

1.1 常用控件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由于VB的可视化编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界面设计的空间,设计窗体界面主要是通过VB中20个标准控件和一些常用部件来完成,只有掌握了控件的属性、事件和方法、才能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程序。

1.2 运算符

VB中的运算符和表达式是VB程序设计的基础,只有能熟练的运用运算符和表达式才能够学好编程,其实VB中的运算符与表达式同数学上的运算符与表达式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我们只需要注意并记住不同之处即可。

1.3 数据的输入输出:print方法和inputbox函数

输入与输出是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能,如果一个程序没有输入和输出,那么这个程序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在VB中,输入主要通过inputbox函数或者控件来实现(例如:text控件等);输出主要通过print方法来实现,在初学VB时只需要掌握这两种函数的使用即可。

掌握这些需要熟记的知识点,也就是相当于我们能够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即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程序,并且能够自己准确的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只要能做好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程序的编写。

2 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

编写程序一定要注意程序的结构性。在学习编写程序时,很多人在动笔时感到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看到题目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分析它,怎么才能把它变成一个程序?这是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写程序都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分步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

2.1 分析问题

拿到一个题目首先不要相着怎么编写程序,而是将这个题目先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实例,然后想想不用程序你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例如:输入一个数,判断是否为偶数。我们以9为例来考虑,我们一看到就知道9是奇数。我们这一看中就有了判断,首先我们想的奇偶的判断的条件是什么“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就是人们口头上说的双数),反之是奇数(人们口头叫单数)。”根据这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很快的判断出来,这时候只要把刚才的判断过程想清楚就可以了。

2.2 VB程序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弄清楚VB程序的组成部分,这就好比我们写文章也是有一定的结构,VB程序是有其一般结构的,我将它进行的归纳。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定义变量;int,float,string

输入数据;键盘输入inputbox();直接赋值:例如n=text1.text;

转换数据类型

处理数据;if-else;switch;for;while;dowhile:

输入数据;print();

End

第一行代码表示这是什么对象的什么事件,这里是一个按钮的单击事件。

定义变量的意思好比买一块地,并对这块地的用途作出规划,规划也就是变量类型。在这个例子判断数的奇偶,这是一个什么数,是整数还是字符,必须用变量类型来说明。因此必须定义相应的数据类型,通过DIM这个关键字来声明(相当于这块地干什么)。

初学时我们一般就介绍两种数据的输入方法:第一种从键盘输入,即inputbox()函数;第二种是文本框(text1.text)赋值。

对于初学者最难的一部分就是数据处理,也就是我们刚才在脑子所想的数据执行程序,我们需要把刚才的分析过程转换成相应的语句,这就需要VB的三种程序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通常的计算机程序总是由若干条语句组成,从执行方式上看,从第一条语句到最后一条语句完全按顺序执行,是简单的顺序结构;若在程序执行过程当中,根据用户的输入或中间结果去执行若干不同的任务则为选择结构;如果在程序的某处,需要根据某项条件重复地执行某项任务若干次或直到满足或不满足某条件为止,这就构成循环结构。

VB中,有一组相关的控制语句,用以实现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

选择控制语句:if、case

循环控制语句:for、while、do...loop

在本例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偶数只要进行算数运算即可,在程序的基本结构中根据刚才的分析将相应的代码填上即可。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String,n As Long

a=InputBox("输入一个正整数","输入")

n=CLng(a)

If n Mod 2=0 Then

Print n;"是偶数"

Else

Print n;"是奇数"

End If

End Sub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控制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3种基本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嵌套,在顺序中可以有选择、循环,在选择中可以用顺序、循环,任何简单或复杂的程序都是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结构组合而成。结构化的程序中只有唯一的入口和唯一的出口,并且程序不会出现死循环。为了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理解性、运行效率等,在实际编程过程中常将这三种结构结合实现各种算法,设计出相应的程序。数据输出是每个程序的基础,程序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输出,在VB程序中的输出通常是从显示屏上输出最后的结果,使用print()这个方法。

2.3 掌握常用的算法

我们在学习写文章时经常会用到一些的好词好句,使文章添色,那么编写程序也是同样的道理,算法就是程序中的好词好句,为此大学里开设了一门专门学习算法的课程《数据结构》,那这里呢我们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算法,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来灵活应用。例如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等等。

通过这些算法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程序思维,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于理解算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使用算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会简单很多,并能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可读性,当我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简单的算法后,就可以开始尝试一些比较复杂的编程问题了。编写程序实际就是把人脑中的思维和想法转化成具体的代码,要学好这种思维方法唯一途径就是多做题、多读程序、学习别人的好的思维方法,从最开始的模仿到后面自己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来实现它。这样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种思维方法其实不管你学习任何语言都是这样的。

2.4 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良好的编程习惯对于我们编程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要从第一行代码开始,这也是学好VB语言的重要因素。如编写程序时用缩进的方式、写注释、对象命名约定、变量前缀、程序的视觉组织、程序写到一定的阶段时要做一下测试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对帮我们在调试程序时有很大的帮助。程序代码完成后,错误是难免的,良好的编程习惯可以减少我们在调试时的工作量和提高调试效率,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编程风格。

摘要:通过总结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初学VB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提出学习VB语言的基本方法即熟记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一定的常用算法和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关键词:VB,程序设计,算法,学习方法,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0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VB基础教育论文

VB基础教育论文(精选12篇)VB基础教育论文 第1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校一般会分两学期开设两门计算机类课程,第一门为操作类课程,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