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SD负压引流技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SD负压引流技术(精选10篇)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治疗的48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因车祸致骨筋膜室综合症3例,下肢感染伤口4例,脓肿切开创面7例,下肢静脉曲张溃疡2例,糖尿病足溃疡3例,严重皮肤挫裂伤5例。对照组:因车祸致骨筋膜室综合症2例,下肢感染伤口4例,脓肿切开创面5例,下肢静脉曲张溃疡4例,糖尿病足溃疡4例,严重皮肤挫裂伤5例。2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创面种类及创面面积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VSD材料

采用山东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负压引流材料包。负压引流材料包由医用海绵、扁平多孔吸引管、透明透气胶粘贴膜、吸引连接管、梯形接头、Y型接头、止液夹、空气过滤器、收集容器、蠕动泵管等。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清创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相应敷料给予常规换药。观察组患者清创后:(1)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规格型号的负压引流材料包,开启密封包装;(2)设计裁剪敷料,先将医用海绵平铺在创面上,再用透明透气胶粘贴膜封闭创面,将创面周围皮肤清洁干燥;(3)用Y型接头或梯形接头将医用海绵的吸引连接管与长连接管连接起来;(4)将长接管与负压瓶(收集容器)连接,再将负压瓶、空气过滤器与智能创伤负压综合治疗仪口1连接,压力测试管与长连接管与智能创伤负压综合治疗仪口2连接,如创面需冲洗,应连接输液管道;(5)设置工作压力,工作时间,间歇时间,冲洗时间等。检查确认创面封闭无漏气,各接头连接紧密,连接于中央负压终端,调节负压值到100~120mm Hg,开始负压引流治疗,以敷料收缩可见到引流管型为宜,有液体引流出为度;(6)一天中治疗多长时间根据创面伤情,渗液量患者依从性三方面衡量。创面无大量渗液每天治疗6~8h,创面有较多分泌物或伤情较重时,应24h持续负压治疗;(7)根据创面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感染,清创情况和坏死组织多少、分泌物量及其性质等决定更换敷料时间,如创面清创较干净,很少坏死组织,分泌物较稀少,一般6~8d更换一次。如创面敷料有阻塞或不通畅时应随时更换。吸引过程中注意保持管道通畅,防扭曲、阻塞和脱落,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保持有效的负压。

1.3 观察指标

(1)创面清洁情况:治疗开始到进入红期的时间(黑期、黄期、红期、粉期)[1]。(2)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初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初始创面面积100%,采用摄像方格法计算比治疗一周时的创面愈合率。(3)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开始至创面完全上皮化。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创面进入红期所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观察组治疗1周时的创面愈合率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创面总愈合率底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难愈性创面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通常可以理解为于内在或外界因素作用下创面不能通过正常的进程达到愈合,进入一种病理炎症状态,导致创面经久难愈[2]。深度创面血液循环差,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能到达创面,坏死组织不能溶解,从而造成创面长期难以愈合,创面感染,大量细菌繁殖阻碍了组织的愈合,细菌吞吃了组织赖以修复的基本元素营养和氧气,并在繁殖过程中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及其他毒性成分,使创面难愈合[3]。VSD促进创面愈合机理是:

3.1 VSD能增加创面局部血流量,创面血供增加提供了创面修复过程中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负压作用局部与周围组织表面的压力差促进创面血流灌注,负压环境下组织压下降,血管透壁压升高,引起微血管扩张,并促进毛细血管床的开放[3],使血供增加。慢性难愈性创面由于感染和创面的炎性刺激,创面组织周缘毛细血管几乎闭塞,负压吸引可使处于闭塞的创面毛细血管在负压作用下重新开放[3],血液循环增加。血液循环的增加为创面提供了吞噬细胞和抗体成份,有利于发挥血液系统的防御功能和免疫监视的作用。

3.2

VSD使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创面很快获得清洁的环境,减少创面细菌的数量,防止感染扩散和毒素吸收;封闭创面抑制了细菌繁殖,密闭、潮湿的环境,有利于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发挥,有利于保持细胞活力,促进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还可加速表皮细胞迁移速度,促进创面愈合;密闭敷料下潮湿创面较传统换药纱布敷料覆盖后形成的干燥创面更容易使多形核细胞渗入,密闭敷料为免疫功能细胞发挥吞噬、杀灭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局部环境[4],进而有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和创面的愈合。

3.3 VSD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3]。

对慢性创面VSD能明显增强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促进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VSD治疗能调节慢性创面中活性形式明胶酶MMP-2和MMP-9的活性,并能使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迅速增高,从而有利于创面的快速愈合[4]。

3.4 VSD的机械牵拉作用对创面创缘形成自然物理牵拉力,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加速了创面的愈合。

众所周知,临床上对创口的缝合一方面为保护创面预防感染,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通过机械的牵拉作用促进创面愈合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几点:彻底清创,对创伤严重,污染严重或并存感染的创面应彻底清创。引流不能代替清创,虽然VSD有一定的清创功能,坏死组织碎屑可经引流管引出,块状的坏死组织会被吸附于医用泡沫表面,而在更换时被清除,但彻底的清创仍是必要的,清创使引流区彻底开放,不留死腔,保证引流彻底,同时也能降低管腔堵塞发生率[5],减少更换VSD次数,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5 护理要点

笔者认为在进行VSD治疗中保持创面持续有效的负压是引流及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的重点。首要确保压力合适,我们使用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上压力为80~120mm Hg,在实际使用中通过我们观察比较认为110~130mm Hg负压下治疗效果最好,<100mm Hg引流效果不佳。负压要控制好,不宜过大或过小,负压过大会导致患者疼痛,创面出血,伤口表面过干,还会造成泡沫材料塌陷致引流不畅,负压过小达不到预期的引流效果。中心负压吸引可维持理想的引流效果,需要针对不同的创面负压做相应的调整。另外,良好的封闭也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治疗前需清洁干燥创周皮肤,使生物膜粘贴密闭牢固,粘贴膜的覆盖范围包括3~4cm的创缘皮肤。但在实际治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特定的身体部位及不规则伤口难以持久保持其密闭性,在肢体多部位伤口,则需多个负压装置提供不间断负压吸引,致患者活动不便。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国外早已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医院将VSD技术作为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方法,在国内VSD也被广大医护人员所接受,VSD作为一种新技术对大部分患者来说该方法具有使用简便,能减少患者换药次数和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探讨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有难愈性创面患者48例,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清创、换药处理。观察组则在清创后采取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清洁情况,创面愈合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创面进入红期的所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创面总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疗效优于传统的常规换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负压封闭引流,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维平,王科科,李强,等.实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9):1019-1021.

[2]华树良,韦文.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10,38(6):755-758.

[3]朱家源,薛春利,朱斌,等.封闭式负压引流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J].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2008,2(1):65-67.

[4]王春喜,卢怡,王晓勇.负压封闭引流促进创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84-186.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2篇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面;应用

1 VSD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负压封闭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指以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覆盖或填充机体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各种创面,使创面得以全方位引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及渗出液,减少感染,加快肉芽组织生长,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新方法、新技术。VSD技术目前可在骨科、创伤外科、普外科、手外科、整形外科、烧伤科等多科室应用。

2 VSD使用的研究进展

2.1 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自从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次使用VSD技术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以来,刘云娥[1]负压封闭引流组病人1~2周后取下敷料时均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致密颗粒,丰富的毛细血管,分泌物减少,创面无水肿,再进行皮肤移植術,效果显著。

2.2 感染创面 VSD高负压封闭可以持续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坏死组织和细菌等,减少了细菌的繁殖和扩散,并且可促进局部血流量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促进了肉芽组织的生长,这样感染创面也缩小,经VSD治疗的创面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创面清洁且病原学检查转阴快。

2.3 皮肤移植 党亚军[2]游离植皮联合VSD加压包扎可促使皮片黏附,保持创面洁净,避免皮下渗液积聚,有利于皮片的存活,与传统的植皮加压包扎相比,抗生素的使用次数明显减少,平均换药次数也减少,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植皮的存活率也得到了提高。

2.4 腹部创面 王志华[3]接受VSD治疗的6例患者,5例腹壁感染创面经一次封闭负压引流后,见到新鲜的肉芽组织创面,直接缝合后愈合良好;1例因引流管堵塞经2次封闭负压引流后覆盖肉芽组织创面,缝合后愈合也良好。

2.5 皮肤溃疡 刘宁[4]15例患者经VSD技术治疗,去掉VSD敷疗后可见新鲜、致密、颗粒状肉芽组织创面,触之易出血,其中7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细菌培养,其中1例为阴性、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4例为大肠埃希菌,6例患者治疗后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创面二期采取多次常规换药或创口扩创直接缝合或行植皮手术覆盖创面,15例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

2.6 烫伤及烧伤 周岳平[5]观察组VSD联合冲洗液冲洗,治疗后3天,在封闭负压和液体冲洗的作用下,创面得到很好的湿敷,创面坏死组织开始脱落,被引流至负压瓶;第7天更换VSD敷料时见到创面坏死组织基本脱落;第14天创面清洁干净,可见新生的上皮组织;对照组治疗后第7天出现大量的坏死组织,第14天坏死组织更多,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VSD联合冲洗液冲洗过程中VSD引流管堵塞的现象未发生过。

3 护理

3.1 保持创面的负压封闭状态,保持引流管在位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却勿牵拉、压迫、折叠。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3.2 保持有效的负压,压力保持在125~450mmHg,过高过低都会出现引流管阻塞。3.3 引流瓶应放在安全的位置,位置应低于伤口60~100cm。3.4 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贮液瓶内的引流量超过二分之一及时倒掉并记录。

3.5 创面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说明生物半透膜过敏,应停止使用。

3.6 密切观察负压,若出现敷料鼓气或不见管形,说明未成封闭状态,应检查是否漏气、扭曲、阻塞,如果漏气应在漏气处再次加压半透膜,如是扭曲应检查方正,如是阻塞,可用生理盐水冲管,实在不行更换引流管。

3.7 VSD使用3周没见创面愈合或出现恶化,应停止使用,查找原因。

4 结论

VSD技术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与传统的换药引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VSD手术条件要求不高,用生物膜覆盖使创面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将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及时引流,防止其在创面积聚而浸泡,有效预防了多次换药导致的污染。②VSD使创面与外界隔离,通过该屏障作用,大大降低了感染的机会。③持续的负压引流使创面相对洁净,并改善了创面的血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④VSD负压调节慢性创面的明胶酶活性,改善了创面微循环。⑤VSD可以维持7~15天,不需多次换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护的工作量。⑥通过使用VSD,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且新鲜,二期植皮或皮瓣手术成活率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临床上的创面各种各样,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甚至在解剖结构上深浅不一,有的是感染创面,有的是非感染创面。应用VSD技术首先是使海藻盐泡沫紧密完全覆盖创面,但覆盖后,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创面生长情况,随着VSD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研究,相信将来会有不断的更新和改进,以适用于更多类型的创面,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刘云娥,刘淑珍,张银凤.VSD技术治疗下肢皮肤缺损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研究,2011,25(7):1938.

[2]党亚军,庞仲辉,张亚斌.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治疗中游离植皮联合应用VSD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8):3939-3940.[3]王志华,赵辉,魏炜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壁感染创面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55-58.

[4]刘宁,李小兵,张静琦等.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烧伤杂志,2010,26(4):313-314.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涉及急诊科, 骨科, 烧伤整形科, 康复科等科室。69例病人中男41例, 女28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15岁。新鲜创面46例, 陈旧性创面23例, 其中感染性创面37例 (菌培养阳性) 。创面最小3cm5cm, 最大15cm25cm。其原发病病种如下:急性创伤组织缺损24例, 骨髓炎9例, 溃疡、压疮17例, 大面积植皮13例, 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

1.2 方法

患者采用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半透性薄膜及一次性封闭负压引流敷料, 敷料成分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分子泡沫材料, 内有多侧孔引流管。24h持续负压, 对于皮下脂肪创面及植皮的压力大约是-40Kpa。对于骨外露的创面, 压力大约是-60Kpa。

2 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时间5~14d, 平均时间8d。创面缩小, 肉芽组织平坦, 新鲜无水肿, 感染创面经细菌培养均为阴性。69例病例中植皮均成功, 创面二期缝合15例, 局部转移皮瓣关闭23例, 中厚皮片植皮关闭18例。

3 护理

3.1 引流的观察与护理

引流液常规每4小时清倒1次, 并记录量、颜色、性质;引流瓶低于创面, 每天常规更换。引流物应为淡红或淡黄色, 引流物粘稠、有凝血块时易发生堵塞, 若引流不畅可用20mL注射器向外抽吸或用甲硝唑10~20mL冲洗管道, 必要时予更换引流管。

3.2 负压的参数的调整与护理

持续有效的负压是畅通引流的关键:有效负压的可靠标志是泡沫材料明显收缩变硬, 如塌陷的泡沫材料再恢复原状, 薄膜下有液体积聚, 提示负压失效, 应给予处理;如负压引流作用停止可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停电、中心负压源障碍或压力不够;负压引流管被患者的体重压迫而发生折叠, 持续负压状态中断;中断引流时间过长。及时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若发现医用泡沫膨胀, 则提示半透膜密闭不良, 有漏气;可在漏气处以半透膜重新加覆。应根据引流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内调整负压的大小。过大负压会造成局部疼痛及过多蛋白流失。

3.3 观察创缘皮肤情况

局部过度牵拉可造成张力性水泡, 膜下积液处理不及时可造成毛囊炎。及时更换生物膜。

3.4 指导功能锻炼

进行局部的肌肉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功能锻炼, 可有效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神经、肌肉损伤过重, 肢体萎缩, 关节运动受限的病人, 尽早指导其行适当的功能练习[3]。

3.5 注意观察肢体循环情况

肢体有无僵硬、苍白、肿胀;动脉搏动;温度。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3.6 负压系统管道的管理

保持各管道接头连接紧密、稳固, 并定期检查。接口松动常发生在近关节大创面及复杂创面, 如会阴、手足等处。不可随意在管道上加药等。尽量保持整个通路的密闭式, 若需要冲洗, 需二人合作, 关机且近端管道夹紧, 防液体倒吸。

3.7 并发症的护理

3.7.1 低蛋白血症

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大量蛋白, 应防止发生负氮平衡。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以促进创面内肉芽组织的生长,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2 出血

创面大、深负压过大或紧贴血管而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本组中出血较多的有6例。给予间歇性负压治疗, 使用5min停止3min, 每天治疗6~8h, 可减少出血。必要时补充全血或输成分血。

4小结

VSD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开展的新技术, 避免了一期修复技术要求高, 软组织坏死感染率高和术后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增加了植皮的成功率, 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减少病人痛苦, 并减轻工作量。VSD的最佳护理模式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和总结。

摘要:目的 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9例患者采用VS技术救治, 探讨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69例患者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 术后创面均行二期缝合, 局部转移皮瓣关闭或中厚皮片植皮关闭。保持创面持续有效的负压是畅通引流的关键。护理应注重监测负压效果观察;密封管理;负压管理, 观察和调整负压参数;引流量时间观察;做好负压机及管道的管理;同时预防并发症发生。结论 VSD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严密的监护和有效的护理是保证VSD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护理

参考文献

[1]Chen S Z, Li J, Li X Y, et al.Effects of assisted closure on wound microcircul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Asian J Surg, 2005, 3:211~217.

[2]裘华德, 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4:223~224.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4篇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临床应用 ;护理体会

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覆盏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1]。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我科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应用VSD(武汉维斯弟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性伤口32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实施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32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32~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机器绞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损伤部位分别为: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皮肤组织缺损伤22例,感染性伤口5例,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4例,均愈合良好,疗效满意。

1.2 使用方法 ①彻底清创或清除皮肤感染组织, 用外固定架先对骨折进行固定。②将VSD敷料按创面形状、大小修剪并贴附于创面必要时缝合。③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整个创面和VSD敷料,保持创面的封闭性。④将VSD敷料的硅胶管连接负压装置,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管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调节负压在250~350mmHg之间,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保持密封有效负压状态。负压引流时间:持续负压引流7~14天,观察创面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二期再根据损伤部位的功能需要,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此过程在手术室进行。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遭受严重创伤或创面久治未愈,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痛苦,一方面求治心切,另一方面又担心疾病预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并可将VSD的基本原理和手术成功图片资料展示给患者看,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

2.2引流管护理 ①引流管妥善固定于床旁,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出口位置,防止引流液倒流,并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②在使用VSD期间,需观察负压是否在规定范围内,VSD敷料是否塌陷,引流管管型是否存在,有无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如果都正常,则无需做特殊处理。如引流不畅,应检查中心负压源是否异常,各接头处是否漏气,可侧耳贴近敷料听漏气声,如有漏气,应立即处理。③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气味并记录。如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引出时,应及时报告医师,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及时正确处理。④引流瓶每天更换,更换时引流瓶内倒入200 ml生理盐水,这样吸出的液体不致于粘附引流瓶内,便于清洗;再用2把止血钳左右交叉夹闭引流管,然后接负压引流瓶,调整好负压后再松开止血钳,防止漏气。

2.3 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体温异常应监测白细胞计数。②注意观察肢端活动及末梢血运、感觉、肤温、肤色变化。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③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覆盖创面的薄膜下是否有积液,如果瘪陷表示有效,皮肤粘贴薄膜时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预防张力性水疱的发生 。告知患者避免用手按压VSD敷料,否则,吸附的液体被挤压到周围皮肤上,使半透膜粘贴不牢。

2.4加强营养 患者因创伤后大量蛋白质丢失,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如无禁忌,应鼓励其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以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2.5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协助患者翻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翻身时注意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2.6肢体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疲劳为度。

3 结论

VSD治疗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使创面得到有效的覆盖和保护,起到良好的渗透和抑菌作用,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降低再污染的危险,可以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避免反復换药时发生交叉感染,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68例患者,所有患者创面均为开放性创面,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9.2±2.7)岁;实验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0.2±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的创面清理方法和常规换药。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处理方案。对照组34例患者中创面较深的患者有6例,因此需要采用引流条,其余患者的敷料每3天更换一次。采用抗生素对发生创面感染患者进行创面冲洗。清创后,对患者创面进行部分缝合或者实施植皮手术。治疗时间大约2周~2个月。

实验组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首先对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理,清除创面感染组织。根据患者创面大小选取裁剪VSD敷料,保证敷料能将创面全部覆盖,是创面与敷料紧密贴合再行缝合,避免出现气泡。缝合后用无菌纱布擦拭创面周围皮肤,用聚氨酯薄膜将敷料和创面全部封闭,建立负压吸引装置与VSD敷料硅胶管的连接,将恒定负压设置好,如若VSD敷料出现明显塌陷则表明封闭性较好,负压引流效果可观,保证持续吸引24 h。观察注意引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塞、漏气状况并及时给予处理。根据患者创面面积以及感染程度确定引流时间。一般来说需要1周~1.5个月。完成负压引流后,待患者创面长出肉芽后方可实施皮瓣修复手术或者植皮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Ⅱ期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创面面积。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表示,采取t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Ⅱ期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换药次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创面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患者创面进行机械隔离,能够阻止外来感染,能够引流渗出液和大量炎性介质和坏死细胞,促进患者创面肉芽生长,方便早期进行Ⅱ期手术[3]。

根据该研究也可以得出:实验组(VSD负压封闭引流)的患者在Ⅱ期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和治疗后创面面积各方面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例如: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平均创面面积为(12.8±1.3)cm2,而实验组仅为(10.3±1.6)cm2,可见,VSD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实验组的治疗方式是明显优胜于对照组的,这也由此证明了,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针对治疗骨科患者,是有其肯定的应用价值的。并且,这一结论,与郭键等人[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当然,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护理。下面笔者对实施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患者治疗护理中的相关启示和建议如下。

①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皮肤,保证患者皮肤清洁,若出现皮肤红肿,则应及时更换贴膜,动作应轻柔;关闭负压源后用钳子每天进行引流瓶更换[4];观察VSD敷料塌陷状况,防止引流管弯折;时常指导患者更换体位;做好患者每天的引流记录;主动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多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绪[5]。

②负压维持时间一般情况下,负压引流一次可以维持5~7 d,7d后即可拔出引流管[6];对于引流时间较长的特殊患者,需要每7 d更换一次引流管;对于创面面积大、供血能力差的患者需要行2次负压引流,时长约8~15 d;对于创面严重污染患者,需要行2~3次负压引流,时长月15~20 d。

③避免引流管阻塞负压引流过程中不仅有渗液从引流管流出,还有坏死组织,故而容易出现引流管阻塞,使得负压源断开,致使负压引流中断。对于引流管阻塞现象,可以从反方向将生理盐水注入引流管使得堵塞物软化[7]。

④敷料观察负压引流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敷料应该塌陷。若患者敷料鼓起,则可能是由于引流管阻塞和负压源异常导致的,应及时处理。敷料颜色污秽属于正常现象。

⑤预防感染若患者出现创面感染,则应停止负压引流,重新处理创面后,更换新的负压引流系统[8]。

综上所述,VSD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与传统式的治疗方式相比,其治疗优势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骨科收治的68例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的创面清理方法,实验组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Ⅱ期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创面面积。结果 实验组在Ⅱ期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换药次数上均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创面面积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骨科创面治疗中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VSD负压封闭引流,骨科,创面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喜林,陈岳奇,陈诗强,等.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中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231.

[2]刘卓,房国军,孙琪,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中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8):152-153.

[3]孙建,尚兰花.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下旬刊):893-893.

[4]郭键.比较负压封闭引流和常规引流在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1471-1472.

[5]万力.观察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10):73-74.

[6]宗贝,伊友明,邓健,等.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创面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9):2262-2264.

[7]Li RG,Yu B,Wang G.Sequential therapy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nd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extensive soft—tissue defects below the knee in the extremities[J].Injury.British Journal of Accident Surgery,2011,1:7.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6~67岁,平均39岁。损伤原因:碾压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切割伤3例;软组织缺损部位:踝部10例,足跟3例,足背7例;合并感染者7例。创面面积3 cm×2 cm~10 cm×15 cm不等,均伴有深部骨组织外露或肌腱外露。

1.2 VSD技术的材料

医用泡沫(VSD)材料:成份为聚乙烯醇,使用时可根据需要修剪;多侧孔引流管;具有分子阀门功能的生物半透性薄膜;负压引流装置。

1.3 治疗方法

(1)清处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渗液等,分离其内纤维分隔,敞开死腔。(2)清洁创周皮肤。(3)连接负压源。(4)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VSD材料。(5)填充和封闭:把修剪好的VSD材料填入创面内,确保材料与全部需要引流的创面充分接触,不留余地,并缝合VSD材料,再次清洁创周皮肤,然后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帖膜覆盖VSD材料,用“系膜法”封闭引流管出创面边缘处,即用薄膜将引流管包绕,多余的薄膜对贴成系膜状,可以有效地防止引流管出薄膜处的松动和漏气;足趾部用包饺子法粘贴,半透膜的覆盖范围应包括创周健康皮肤2 cm的范围。(6)根据需要用三通管将所有引流管合并为一个出口,引流管接负压装置,开放负压。(7)将负压调节在-125--450 mm Hg的压力,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填入的VSD敷料明显瘪陷,薄膜下无液体积聚。(8)确保负压封闭引流正常后,5~7 d拆除VSD敷料,有时最短2~3 d,最长不超过10 d。检查创面,如果肉芽组织生长饱满,鲜红嫩活,随即植皮或皮瓣转移术闭合创面,否则可重新填入VSD敷料继续引流,有时要更换敷料2~3次,直至创面新鲜再行手术修复创面。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有25例一次性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颗粒饱满,鲜红嫩活,另有5例因创面较大,渗液较多,更换敷料2~3次后,行手术修复创面;有3例予以游离植皮覆盖创面,7 d后均一次全部成活;14例切取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均成活,其中3例出现皮瓣远端发黑,部分坏死,经扩创植皮修复创面后愈合;11例切取隐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均成活,无坏死;有2例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均成活。

3 讨论

3.1 足踝部创面

足踝部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棘手的问题[4]。尤其足踝深部创面常合并骨、肌腱、血管及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如果创面不能及时修复,深部组织没有皮肤软组织保护,容易发生感染、坏死;另外足踝部结构复杂,涉及多组关节,是众多伸屈肌腱集中的区域,创伤后如果制动时间过长,未早期功能锻炼,很容易并发关节僵硬与肌腱粘连,影响功能。因此,对于足踝部创面,主张在创伤反应基本稳定后尽早修复[4]。

新鲜肉芽组织的迅速形成和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环是治疗这类创伤的关键[4]。治疗这类损伤的传统做法是清创后换药,等待局部肉芽组织生长然后植皮。换药的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容易感染[5,6],换药时患者比较痛苦,而且肌腱、骨组织裸露创面单纯依靠换药很难有健康的肉芽组织生长,植皮无法成活,即使行皮瓣移植修复,因创面反复渗液,创口内积聚的组织间液可以降低局部的血液循环,其胶原酶和金属蛋白酶成分会影响创口愈合过程[7]。

3.2 VSD优越性

与开放换药和传统引流相比,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引流效率更高,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对于深部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使VSD护创材料与腔壁紧密贴合,有效地预防残余脓肿及死腔的形成。对于浅表创面,可以促使创缘合拢,创面缩小,减小植皮面积。负压封闭引流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它将开放创面及开放性骨折转换成闭合性创面,生物半透性薄膜构成细菌入侵的屏障,有效地预防了开放换药和引流可能招致的污染和感染[8]。另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避免了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组30例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前后,创面面积由平均6.1 cm×7.5 cm(3 cm×2 cm~10 cm×15 cm)缩小至平均5 cm×6.2 cm,证实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小创面,从而使部分创面由需要行皮瓣移植处理简化为植皮治疗,而且明显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以医用泡沫作为中介,利用高负压,能够彻底消除腔隙、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疗效显著可靠、安全、应用简便,对治疗足踝复杂创面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远优于常规治疗。也使医疗费用得以降低,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绍宗,许龙顺.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创面.现代康复,2004,4 (12):1882-1883.

[2]王宏,曲巍,汤欣.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手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408-409.

[3]阿玛德,余国荣,陶圣祥,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医学新知识杂志,2005,15(2):45-46.

[4]郑金文,岑石强,黄富国,等.足踝深部创面的修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1):1209-1212.

[5]McCallon SK,Knight CA,Valiulus JP,et al.Vacuum-assisted closure ver-sus saline-moistened gauze in the healing of postoperative diabetic foot wounds.Ostomy Wound Manage,2000,46(1):28-34.

[6]Lionelli GT,Lawrence WT.Wound dressings.Surg Clin North Am, 2003,83(6):617-638.

[7]Bucalo B,Eaglstein WH,Falanga V.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by chronicwound fluid.Wound Repair Regen,1993,1(2):181-186.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5例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实施VSD负压引流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6例, 年龄22~75岁, 治疗时间7~14 d, 平均9.97 d, 术前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各类问题。护理方法包括“问题护理”、“护理程序”、“优质护理服务”、“针对性护理”、“关键环节护理”。

1.2 治疗方法

(1) 彻底清创:对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渗液进行清创。 (2) 裁剪或拼接设计VSD材料:根据创面大小进行设计VSD材料。 (3) 无菌手法覆盖创面及生物半透膜、贴膜, 连接负压, 调节压力至-0.020~-0.060 MPa持续吸引, 间断或持续引流管冲洗。 (4) 观察促进新生肉芽生长、创面愈合情况, 总结每一例结果。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根据术前收集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术前评估具体如下: (1) 由责任护士负责, 收集患者资料, 全面掌握患者心身状况, 为个性化健康指导及护理打基础。 (2) 评估对手术的认知状态:判断患者对VSD术的了解程度, 对预期手术有无错误的认知和手术结果的过高期望, 对手术时间、手术物资、手术持续过程的认知情况[4]。 (3) 评估对手术的心理反应:观察患者情绪有无过度紧张、压抑、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毫无心理准备等, 并了解引起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5,6,7]。 (4) 评估术前准备落实情况:包括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术前药物的应用、生命体征及患者的营养与血管条件等[8,9]。

1.3.1. 1 个性化健康教育舒缓, 有针对心理疏导

责任护士负责, 其他责任护士根据评估收集的患者心理状况及其他问题进行VSD技术手术配合、VSD术后自我配合等健康教育, 消除术前顾虑[10]。

1.3.1. 2 治疗环境管理

为了避免感染, 加强基础护理和病区管理, 房间每日空气消毒, 术前更换床上用品及床单元消毒,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11,12]。

1.3.1. 3 加强营养

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 提高抵抗力, 促进康复。

1.3.2 术后护理

8个关键环节护理措施保安全。责任护士总负责, 各班护士共同参与, 护士长“五查房”, 完善术后各项护理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8个关键环节的针对性护理。

1.3.2. 1 评估伤口出血、渗液情况

短时间内有少量出血、渗液, 属正常情况。但出血量较多或出血期延长时, 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3例出血量大 (术后3 d, 80~100 m L/d) , 经过护士及时观察评估密闭换药处理, 伤口均在预期内痊愈。因此伤口观察评估处理是术后第一个关键环节[13]。

1.3.2. 2 评估负压吸引装置的情况

正确适当的负压对创伤部位肉芽组织的生长起着“揠苗助长”的作用, 过大或过小负压会阻碍肉芽组织的正常生长。定时查看吸引装置的压力, 有异常及时处理是术后护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14]。

1.3.2. 3 评估患者引流管是否通畅

各种原因造成引流堵塞或不畅, 影响创面愈合的同时引起继发性感染;责任护士根据评估结果定时检查患者的体位、引流管道的位置、及时挤排血块, 教育患者自护是很关键的第二个环节, 本院25例管道通畅率为100%。

1.3.2. 4 评估伤口生物膜密闭情况

密闭的生物膜是保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无菌环境及适当压力的基础, 如果生物膜边缘漏气, VSD清创术将无效。责任护士及时观察评估, 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保证生物膜密闭是关键的第三个环节。本院25例均在正确观察护理下密闭效果完好。

1.3.2. 5 评估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情况

伤口早期疼痛会随着麻醉药效的减退而逐渐明显, 剧烈的疼痛影响情绪、进食、睡眠等。本组16例不同程度疼痛, 评估疼痛得分, 根据结果采取早期舒缓措施,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疼剂, 保证患者无疼度过VSD持续过程是术后护理第四个关键环节。本组16例经过有效评估护理, 100%疼痛缓解。

1.3.2. 6 评估VSD术后肢体活动情况

术后肉芽生长期持续使用负压装置, 会不同程度限制肢体活动, 影响功能锻炼。因此及时对术后肢体活动度进行评估, 指导正确主动与被动活动, 促进循环与代谢, 防止便秘, 加快创口肉芽生长与愈合是术后第五个关键环节[15]。

1.3.2. 7 评估生命体征情况

体温升高提示创面可能感染, 责任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共同处理, 防止感染。所以术后正确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评价, 准确处理是术后护理的第六个关键环节。

1.3.2. 8 评估照护环境

整洁、安全是病房环境的基本要求, 但对于此类患者病室的清洁度尤为重要, 也是本院第七个护理关键环节。

1.3.2. 9 评估心理状况

部分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过多或伤口污染过于严重需要进行再次VSD术, 多数出现焦虑情绪, 心理疏导护理是第八个关键护理环节[16]。本组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责任护士通过观察及有效宣教使之缓解。

2 结果

25例VSD术前问题涉及5个方面, 术后问题涉及8个方面, 经过责任护士及时评估处理、医生协同处理全部解决, 解决率为100%, 术前护理评估结果及术后八大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应用结果具体内容见表1、表2。数据显示有形资产:患者满意度99.98%;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平均9.97 d, 均较本组统计数据前结果优化。无形资产:护士责任意识与护理能力及方法提高。

3 讨论

3.1 VSD负压引流技术可靠性

本院25例VSD术的效果与张国凤等[1,2]有关VSD技术的研究结果相当。此项技术用于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控制创面感染取得的临床效果, 具备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3]。

3.2 护理方法优越性

(1) 采取问题护理, 运用护理程序路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问题护理措施, 术前针对5个方面的问题, 缓解率为100%, 说明术前针对性护理有效。 (2) 术后八大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应用, 使术后问题全部解决, 解决率为100%, 说明术后护理有效。 (3) 有形资产:患者满意度调查, 满意率99.98%, 住院时间9.97 d, 较数据统计前结果优化。 (4) 无形资产:评估量表实施加强了责任护士的观察意识与能力;针对性护理的应用促进了护士责任意识;问题列表统计的应用促使责任护士护理患者“数字说话-讲究结果”, 保障患者护理落到实处;应用护理程序提供整体化护理, 术后八个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应用引导护士“重过程抓重点”的护理意识与能力, 最终, 患者得到了实惠。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自在该院治疗难愈性伤口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占22例、女性患者占18例,年龄18~80岁之间,平均年龄(54.38±5.4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19例、女性患者占21例,年龄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53.27±5.84)岁。

1.2 方法

所有难愈性伤口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常规清理和伤口覆盖工作。第一步,使用0.5%的碘伏或0.9%的生理盐水,进行伤口及伤口周围面积清理;第二步,用3%的过氧化氢进行二次清理伤口;第三步,使用清洗后的引流管和无菌敷料给患者伤口进行覆盖。

对照组:给该组难愈性伤口患者采取常规VSD进行治疗。第一步,进行常规处理,具体操作同上;第二步,将引流管与负压设备接通,压力值是-250 mmHg;第三步,在第7天到第9天后,观察患者的伤口新肉芽长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二次清创植皮。

观察组:采取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患者。第一步,在进行覆盖之前,放置一根对流冲洗管,孔数为3~5孔之间;第二步,同常规VSD操作,其中冲洗液前3 d速度控制在470~600mL/h之间,3 d后速度控制在250~360 mL/h之间;第三步,在第7天到第9天后,观察患者伤口没有渗液、水肿等情况发生,且能够保持干燥状态,待患者新肉芽长势完好后,进行植皮和皮瓣转移等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难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愈合伤口的情况、伤口疼痛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

1.3.2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治疗后,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分四个等级:治愈:患者的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患者伤口完全愈合恢复。显效:患者的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明显改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3/4以上,新肉已长出。有效:患者的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不到一半,新肉慢慢长出。无效:患者的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没有改善,患者伤口没有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两组治疗难愈性伤口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在该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难愈性伤口患者分别接受治疗后,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伤口愈合等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难愈性伤口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2.50%,高于对照组难愈性伤口患者的总有效率70.00%。由此可以得出,两组难愈性伤口患者之间,对比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其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难愈性伤口患者对比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也在不断被广泛使用,这是一种新型的创面治疗技术,能够有效治疗创面伤口[3]。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多用于外科伤口愈合、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等手术当中,在临床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治疗方式。该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一种是常规VSD[4,5]。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的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工作原理。通过衔接负压吸引装置和敷料,并形成创面压力,将伤口中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引流出来,清理污染部位,促进机体微循环系统,缓解患者伤口的肿胀程度,达到修复效果。②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优势。比起常规VSD,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具有更为有效的引流效果,不容易出现堵塞现象,且其治疗方式更为安全,治疗效果更为可靠[6,7,8]。在该研究当中,应用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观察组难愈性伤口患者中,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2.50%,而采取常规VSD治疗的对照组难愈性伤口患者中,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仅有70.00%。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VSD,且经过χ2检验,得出χ2=6.65,两种不同方式治疗难愈性伤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的患者,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与常规VSD相比,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比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的疗效。方法 选自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该院治疗难愈性伤口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采取常规VSD。观察两组难愈性伤口患者的病症、体征、伤口愈合和疼痛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难愈性伤口患者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0.00%,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对比,疗效有明显差异(x2=6.65,P<0.05)。结论 针对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的患者,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与常规VSD相比,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常规VSD,普外科,难愈性伤口

参考文献

[1]曹英,刘俏丽,王莲莲,等.负压伤口疗法在创伤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5):472-474.

[2]杨俊,白杨,蔡伟斌,等.带神经血管蒂腓骨长肌腱复合瓣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修复跟腱断裂并皮肤缺损[J].广东医学,2011,32(22):2971-2973.

[3]雷晋,李虎山,郝振明,等.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复杂难愈性创面临床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1,27(6):456-460.

[4]吴仙蓉,梁伟强,冯晓玲,等.简易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伤口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6):960-965.

[5]陈凯,王淮玲,章海波,等.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外科感染性伤口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61-62.

[6]向家梅,刘敏,马丹,等.负压封闭引流后Ⅱ期缝合治疗难愈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4):353.

[7]Daly S.C,Deal RA,Rinewalt DE,et al.Higher clinical performance during a surgical clerkship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atricul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to general surger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14,207(4):623-627.

骨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床应用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骨科;临床应用

引流术是外科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由德国Fleischmann医师原创[1],并在医学的发展中不断的更新、改良,新型的引流技术的设计思维独特、合理,实用性强,可以显著改善引流效果,加快感染腔隙的闭合以及促进创面的愈合,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产生,同时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笔者所在医院采用VSD治疗60例肢体创伤后骨骼、肌腱暴露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患者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37.3岁。创伤所在部位上肢31例,下肢29例;左侧创伤27例,右侧33例。单纯性骨外露10例,单纯性肌腱外露31例,二者都有19例。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在12cm×8cm~60cm×10cm,肌腱外露长度7cm~20cm,骨骼外露面积6cm×4cm~20cm×5cm。损伤性质为压砸剥脱伤13例,绞砸撕脱伤47例,合并骨折21例。本组选取病人创伤严重,不适合进行一期缝合手术或植皮处理。

1.2仪器装置

负压封闭吸引技术装置主要包括维斯第敷料、半透性黏贴薄膜、三通接头、电动吸引器。

维斯第敷料采用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俗称“人工皮”[2],质地软且弹性较好,抗张力性强,其内有大量相互贯通、直径为0.2~1.0mm的细小孔隙,具有强烈的毛细虹吸作用,内部含有多侧孔引流管,有利于把创面生成的坏死组织及时排除体外,该材料无毒,无组织刺激性,无免疫活性,无皮肤致敏性;半透性黏贴薄膜采用单方向透气功能的透明薄膜,主要成分为丙稀酸和聚氨酯,可使坏死组织产生废气排到膜外,同时又隔离膜外的细菌和空气,保持皮肤的健康。

1.3治疗操作

首先进行伤口清创,骨折复位固定,肌腱断裂修复穿针结合使用。然后采用一个或多个引流管的PVA填补伤口,正常缝合,对于半透性黏贴薄膜的处理,采用PVA材质与正常皮肤密封覆盖,并将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负压选择上为40至50帕,表现为PVA材质的凹陷。7~14d后,去除覆盖的PVA材料以及薄膜,经临床判断,在肉芽组织生长正常的前提下,进行二次缝合手术或植皮处理。

2 结果

本组54例经过7d治疗,6例患者经14d治疗,肉芽组织生长正常,经缝合处理或植皮治疗后愈合,无感染患者。

3 讨论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创面的新晋技术,负压创面技术利用的是生物半透膜的特性,利用生物半透膜对开放的创面进行封闭,并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清创后的创面[3]。现阶段研究证明[4],VSD技术能够加速创面部位的血液循环,显著促进新生血管进入创面,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充分引流,减轻水肿,减少细菌的繁殖生长,加快创面的愈合,或为手术修复创造条件,是一种高效、简单、经济,促进创面愈合的纯物理疗法。这项技术已经被欧美国家广泛运用,并被认为是治疗创面的革命性技术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创作负压引流套装,采用高分子医用海绵作为负压引流管和创面间的中介,负压创面技术利用生物利用生物半透膜将开放的创面进行封闭,并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负压治疗时,负压能将创面的渗出物及时的吸引掉,相对于传统换药减少了换药次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效率,减少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可能,缩短了病人住院的时间,并且VSD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率、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等等,Philbeck和Whittington发现使用VSD方法可以使创面愈合加快61%,可将患者的治疗费用降低38%[5]。

本文研究中60例中54例经过一个周期,6例经过两个周期的VSD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经二期缝合或游离植皮后创面全部愈合,无感染病例,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护创材料的干湿度。护创材料的最佳干湿度是:在医用膜外侧以手指轻按材料,材料应是柔软的,然后稍用力挤压,泡沫材料中不会渗出细小的水滴扩散到材料的表面和皮肤,即是护创材料的理想干湿度,当护创材料变干时,要用生理盐水将其浸湿,不得强行解开护创材料否则会导致出血。

(2)引流管堵塞。引流堵塞大多是因为创面冲洗不彻底,引流管内的流量不足,而创面却被持续负压所抽吸,防治办法是:从冲洗管注入生理盐水,使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待引流物变软后重新连通负压源。

(3)活动性出血。手术中应操作细致,包括彻底清创,尽可能地减少创面,贴膜时要注意尽量减少漏气情况的发生。另外,要引导和提醒病人以及陪护亲属,不要压迫和牵扯引流管。

参考文献:

[1]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

[2]王洪.李涛.白大应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J]西部医学2010.

[3]郭献勇.王亚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骨科的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

[4]黎清波.王欣.邹艳丽.龚平负压封闭引流减少创面毒素再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

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2月~2010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64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骨外露与皮肤软组织面积5 cm×5 cm~18 cm×6 cm,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以下两组:(1)对照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50岁,平均32.5岁;其中12例为车祸伤,10例为坠落伤,6例为挤压伤,4例为绞榨伤;Gustilo分型,ⅢA型19例,ⅢB型13例;(2)观察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0~53岁,平均33岁;其中13例为车祸伤,10例为坠落伤,5例为挤压伤,4例为绞榨伤;Gustilo分型,ⅢA型20例,ⅢB型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材料负压封闭吸引装置(包括VSD材料、半透性黏贴薄膜和负压源),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器械。

1.2.2处理方法(1)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评估伤情,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根据X线、螺旋CT及三维重建图像制订具体手术方案,本调查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伤后1~72 h。(2)手术处理:所有患者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彻底清创并切除坏死组织,伤口及骨折端用2%过氧化氢溶液及活力碘清洗浸泡。对照组患者骨质复位后根据患者具体的骨折情况,准备外固定器械,并在X线透视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放置调解多功能骨折外固定器,保证螺旋型、分离型、斜型压力适中,粉碎性骨折应处于中和位置,节段性骨折的长轴连续性保证完整,然后固定装置;观察组在C臂透视下牵引复位,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随后将VSD材料裁剪呈创面、创腔形状进行创面密封,持续开放负压引流[2]。(3)术后处理: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X线检查复位效果,术后7 d患肢床上锻炼,14 d下床不负重行走,15~17周根据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情况给予撤除外固定器;观察组创面封闭后注意观察负压状况,持续开发负压(125~175 mm Hg),7~14 d后解除负压引流装置,创面清洁且骨外露创缘周边生长新鲜肉芽组织者,选用皮瓣移植修复,对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良者行再次清创后更换VSD负压引流。

1.3观测指标

记录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和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骨折愈合情况:X线检查骨折复位,关节功能好,行走无疼痛为优;肢体缩短<2 cm,X线检查骨折功能复位,前后方向角度<10°,关节活动受限<10°为良;肢体缩短2 cm以上,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差,影响生活及工作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例(93.8%)骨折愈合为优,对照组26例(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对照组3例浅表感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3.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负压封闭引流术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Vacusea材料作引流管和创面之间的中介,引流管接负压装置达到全创面引流的目的,及时清除创面渗出物;持续负压有助于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封闭敷料可隔绝创面与外界的接触,对于防止创面污染、感染具有关键作用,可为创面修复提供良性环境,从而可促进创面愈合[3]。

3.2骨折复位与固定骨折外固定器械及治疗方法在我国沿用已久,因其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操控性强等优势,据相关报道[4],动态调整外固定支架能够有效降低骨折后发生骨折疏松、延迟愈合、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的几率。开放性骨折易发生感染、组织坏死,故要求处理开放性骨折应迅速,固定方式应秉着简单迅速有效的原则,以往使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方法难以实现有效固定。外固定支架具有固定可靠、对软组织干预极小、简单迅速等优点,不仅符合开放性骨折的固定原则,还可利用架空技术对软组织创面进行各种处理而不影响骨折制动。

外固定支架固定及VSD负压引流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外固定支架能提供有效固定、维持骨折复位、减少软组织再损伤,负压封闭引流安全地封闭创腔以控制感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无需每天换药,减少感染发生率,该法操作简单、损伤小、费用低廉,对于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患者的痛苦等具有临床价值,具有其他常规处理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 观察外固定支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64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n=32)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治疗,对照组(n=32)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例(93.8%)骨折愈合为优,对照组26例(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对照组3例浅表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固定及VSD负压引流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能提供有效固定,安全地封闭创腔以控制感染,促进骨折愈合,该法操作简单、损伤小、费用低廉,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面负压引流技术,外固定支架

参考文献

[1]邱桂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5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63.

[2]黄晖,刘世清,张驽,等.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 (1):216.

[3]王春喜,卢怡,王晓勇.负压封闭引流促进创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84-186.

VSD负压引流技术

VSD负压引流技术(精选10篇)VSD负压引流技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治疗的48例难愈性创面患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