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6colours课课练
unit6colours课课练(精选6篇)
unit6colours课课练 第1篇
阜宁县明达中学七年级语文课练
为你打开一扇门
出卷人: 朱井万审核人:徐开芸10-09-05
班级姓名学号
一、基础知识(52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6分)
诠释真谛跌宕帷幕..bì广màliú览chōnɡ jǐnɡ
2.填字成词。(16分)
无无束千百态危言听色彩斑
崇山岭五光色潜移化热泪沾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B.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
C.我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文章。
D.语言通顺,这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4、请根据要求改写句子(可适当改动字词和标点,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原句:国庆60周年的礼花不止一次地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改为突出“不止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面的文字中,选出关于“杰出人才”的一个关键词语。(4分)
一个暮气沉沉的人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一个杰出的人才,必定是充满激情的。他会时刻为自己的目标心潮澎湃,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总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忘我的崇拜和狂热,充满了无上的光荣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语言环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出一个句子。(8分)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二、阅读理解(48分)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
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
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
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
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
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
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
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
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
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
“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
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
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7.作者冰心,原名,著有诗集。(6分)
8.“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指出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8分)
①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话加以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10分)
喜欢读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不喜欢读的作品:
理由:
13.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练答案
3.A4..示例:不止一次,国庆60周年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5.激情6.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考。注意句式要与划波浪线的句子相一致,内容上紧扣住“大部头”的文学名著。7.谢婉莹《繁星 春水》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10.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11.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12.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13.略
unit6colours课课练 第2篇
一、给划线的字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宾客意少舒()4.曳屋许许声()..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夫齁声起()..
7.夫叱大儿声()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9.曳屋许许声()10盆器倾侧()..
二、根据课文填空。
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
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表演者技艺精湛的词是()。
3、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议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
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2)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
作的变化是:
(3)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会宾客大宴会:()宴:()
(2)施八尺屏障施:()
(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哗:()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
(6)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乳:((7)妇拍而呜之呜:((8)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11)曳屋许许声曳:((12)虽人有百手虽:((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14)变色离席,奋袖出臂色:((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16)群响毕绝绝:(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乳:())毕:()稍稍:()间:()许许:()))奋:()走:())))))))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五、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六、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2)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来看,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看这有何作用?
附《口技》全文翻译: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立足课堂创新“课课练” 第3篇
一、创新“课课练”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 从教学整体需求的角度出发, 融合“课课练”和运动技能时, 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课课练”部分和技能教学部分, 而应充分考虑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 制订出一整套“课课练”的实施方案, 系统科学地安排“课课练”, 有效提高课的练习密度, 适当增大课的运动负荷, 选择既有利于学生身体锻炼, 又有利于运动技能增强的一般性、辅助性和补充性的“课课练”内容。
“课课练”锻炼的时间应以8~10分钟为宜, 既不能过于短暂, 使得身体锻炼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性;也不能时间过长, 影响到运动技能的教学进程。应在10分钟内, 尽量使学生的运动达到较大的强度和负荷, 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对于“课课练”的时机来讲, 需要教师进行灵活运用和巧妙安排, 在实践中, 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主教材特点、场地器材、气候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可以将“课课练”安排在准备活动之后, 也可以安排在主教材之后;此外, 还可以与主教材内容穿插交替进行。
二、创新“课课练”的教学内容
1. 内容新颖多样
在教学中, 应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篮球练习中, “课课练”的内容可为仰卧起坐接球。在一节课中, “课课练”的项目不宜过多, 一般为1~2项, 并要尽量保持多样化、新鲜化,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并增强学生的锻炼效果。
2. 内容简单易操作
在“课课练”中, 由于时间较短、学生人数较多, 教师要尽量介绍一些简单的锻炼方法, 要让学生一看就会, 并能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 应尽量选择徒手或互助的形式进行锻炼, 如两人换位跳、手扶腿下蹲等。
3. 运动负荷要适宜
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 要关注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运动负荷大小, 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 如果主教材运动负荷较小, “课课练”的负荷可以适当加大;如果主教材的运动负荷较大或学生体质较弱, 则“课课练”的负荷要尽量减小。如, 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练习后, 可安排快速跑的素质练习。
4. 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明显下降, 尤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肌肉软、力量差;韧带关节硬, 柔韧性差;身体笨, 小肌肉群发展差;前庭器官缺乏锻炼, 平衡性差。对此, 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课练”时, 不可贸然增加运动量, 以免导致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而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创新“课课练”的教学方法
1. 教法生动活泼
在课堂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比赛、总结、展示等形式刺激学生进行锻炼, 并比较哪位学生做得多、做得正确、运动负荷更大;让学生总结自己锻炼的心得体会, 介绍自己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锻炼效果等。从而, 通过多样性的、轻松活泼的锻炼方式提高“课课练”的锻炼效果。
2. 利用自主合作
在实践中, 可利用班级内的合作小组形式, 将“课课练”的内容及要求落实到各个小组, 让学生以集体的方式进行“课课练”, 这样既能够增强个体的锻炼效果, 还能够利用集体的力量对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予以有力的约束。
3. 开展游戏和比赛
通过游戏和比赛,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增强“课课练”的锻炼效果。如, 组织“推小车”游戏和“单足跳”比赛, 可以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组织跳绳或接力跑的比赛, 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4. 师生共同练习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课练”内容, 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增进师生感情, 进而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 并改善教师的身体状况。
四、创新“课课练”的教学评价
1. 和课堂积分挂钩。
对于在“课课练”中表现优异或进步明显的学生, 应予以及时的口头表扬和1~3分的区别加分, 并在课后记录在课堂记录本上, 从而用积分的方式调动学生“课课练”的积极性。
2. 制订进步幅度加分制。
在实践操作中, 应力争每月进行一次相应的“课课练”测试, 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对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排名, 对前10名的学生适当加1~5分, 以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此外, 进步幅度加分制也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调动后进生的锻炼积极性。
3. 以小组为评价对象。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合理分组, 一般为4~6组, 每组6~8人。分组时, 要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 并由学生自选小组长, 小组长负责以后的“课课练”任务, 且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课课练”结束后, 教师应以小组为评价对象, 根据小组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4. 对在游戏、比赛中获胜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每周, 教师都要用红色表扬稿的形式将获胜的小组和个人名单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 也可以适当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表扬, 如一个棒棒糖或一瓶矿泉水。
参考文献
[1]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8.
重视“课课练”提高学生素质 第4篇
【关键词】“课课练” 认识 内容 形式 时机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67-02
近年来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多次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重新重视,并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探讨与研究。“课课练”重新回归体育课堂,能更有效的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积极的作用。
一、关于对体育“课课练”的认识
有人认为:“课课练”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与课后基本没有关系。这也是过去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都从体育课堂中“课课练”的内容、形式、安排时间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各种练习。仅仅关注学生的“课堂练”而忽略了“课后延伸”这一环节导致了内容选择上太枯燥学生不喜欢;对主教材的教学进行了干扰;学生提高素质不明显。也使体育教师的研究只集中在课堂上让其在理论层面的内容变得狭窄。另一方面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只利用每周3——4节体育课每节课5分钟左右无论是练习密度还是运动强度都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无法完全发挥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课课练”教材应具有的特点
1、有一定数量的较简单的动作,学生易于掌握。要求时间短、效果好。并能在课外独自、安全、有效、有趣的练习。
2、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3、為《国家体质监测》的推进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保证学生成绩的达标。
4、注重对体育课中一些教材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不足的弥补。在教学中有些项目,难度系数高、技术动作强,教师在学生练习密度与技术达标之间无法兼顾,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课练”的形式,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相应素质。
三、“课课练”内容的选择的原则
1、互补性原则
体育活动不仅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也包括多种不同类型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全面锻炼。因此,在“课课练”选择内容时应和体育课的主教材互补,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以耐久跑为主教材的体育课上,应安排一些举(举哑铃等)、撑(俯卧撑、立卧撑等)、掷(实心球)、抓等上肢力量练习项目;主教材是篮球的传接球,是以手臂练习主,在“课课练”的安排时,就应该安排下肢练习的内容,以求身体素质的全面和平衡发展。
2、趣味性原则
“课课练”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学生进行反复的比较枯燥的练习,容易缺乏兴趣,因此可以考虑在练习时增强其趣味性,但运动量的安排要适当,尽量避免因比赛或学生兴奋过高而引起过度疲劳而导致学生身体的不良影响。
3、季节性原则
“课课练”要因地制宜,在选择内容时要考虑气候特点,以减小气候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如:春季阳光明媚,学生摆脱厚重冬衣的束缚,应选择各种频率、速度、爆发力的体能项目。如高抬腿、纵跳、折返跑等。夏季天气炎热,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感,可以安排协调、柔韧等练习,如压腿、下腰、劈叉等。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可以安排一些以原地练习为主的力量练习,如立卧撑、仰卧起坐、两人角力等。冬季天气寒冷,可以进行队列队形、平衡、跳绳、耐久跑等练习。
4、整体性原则
“课课练”容易导致练习的随机性,因此在学期计划中安排详实的“课课练”内容时,与体育教学的单元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注重练习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5、渐进性原则
人体通过体育锻炼的反复刺激,促进技能与体能发生变化,是在重复中逐渐适应、发展并提高的过程。因此,对中小学生的身体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的锻炼效果,反而不利于健康,甚至是对学生的身体的一种伤害。
四、组织方式及安排时机
“课课练”的安排时机要灵活、机动。一般情况下如果主教材学习难度较大应适当分解教学内容在课的前面部分安排相应的辅助“课课练”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更好的为学习主要内容服务。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课练”的组织形式将传统练习内容和方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技术相结合多安排竞赛性、游戏性的练习形式。力求课课练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与比赛中、在玩耍中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如:发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立卧撑、俯卧撑、斜身引体、推小车、抛接实心球、双杠屈臂撑、引体向上、哑铃操等等。又如仰卧起坐练习采用两人一组在规定时间练习次数比多或接龙比赛也可以在篮球课上开展两人(或分组多人)仰卧起坐传接球比赛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将“课课练”内容组织编排在课外游戏当中,如踢毽子接力等等,并将课外游戏引入课内进行比赛。
五、体育“课课练”评价的多元化
过去体育“课课练”评价是由教师以学生集体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一刀切。由于学生多,教师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正是因为在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单纯的快慢、多少、远近、高低来评价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体育达标和技能的评价,忽略了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评价。导致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不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评价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做为体育教学一部分的“课课练”的评价方法也应适应体育课程本身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课课练答案长城 第5篇
课题:《专题长城》命题:赵姗姗做题:审核:班级:姓名:整洁: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dǒu(陡)峭jì(冀)求瞭(liào)望藩(fān)篱..
券(xuàn)门广袤(mào)绵亘(gèng)垛(duǒ)口....
夯(hāng)筑懵懂(méng)无与lún(伦)比举世zhǔ(瞩)目..
二、下面是某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用规定的符号在原文上修改。
①为了开好运动会,学校组织了有意义的一次除草活动。②没想到,学校分给我们班是那块长着许多 带刺植物的地方。③男生用铁锹将根铲断,我们女生便将它们拖到垃圾堆。④一不小心,手臂被小毛刺扎了一下,疼得我差点叫出声来。⑤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疲力竭,疲惫不堪,我便忍痛苦干起来。
将“一次”与“有意义”调换位置;将“我们班”后面加“的”;将“精疲力竭”或“疲惫不堪”任意删去一个。
三、诗文名句填空。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课内阅读。
(一)我们学习了《长城》专题,知道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了,明代也曾大规模地修建过长城,那你知道长城的一些知识吗?
(1)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请写出与长城有关的一个人物、一个传说、一则俗语或诗句。
人物: 蒙恬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俗语或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3)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长城吗?
(二)品味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长城的孟姜女。
你怎样理解“更亲切”?
表明人们对孟姜女的同情和对秦始皇的怨恨。
(2)使这个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的秦始皇在人民的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镜花水月,灰飞烟灭。
这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五、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题目。长城与都江堰(节选)余秋雨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 1(1)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更记得他焚书坑儒和修造万里长城,同时更亲切地记得的还有那哭倒
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④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
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奉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
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顺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⑦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
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算响却
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涌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
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
荡,大地震颤。
⑧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
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
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
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
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
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
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
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则,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
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第六自然段中写“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有什么作用?与下文中的哪一句遥相呼应? 为下文看到都江堰水景之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作铺垫。与下文的“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
2.第八自然段中“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于趋附”遥相呼应。
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中的“踊跃”一词该如何理解?..
“踊跃”是“跳跃”的意思,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都江堰的水气势磅礴的生命和力量。
3.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非常优美。你最欣赏哪句话?请举例鉴赏。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从三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中任选一种来回答,只要
4.第五自然段中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
这句话含义的理解。你同意作者关于长城的看法吗?请结合《长城·专题》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第一问:在作者眼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的雕塑,没有太大的现实用途,只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仅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如文中提到的刘备、陆游、李白等,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作
过贡献的历史名人。(仅供参考)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5.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已上了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
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课程与教学课课练 第6篇
一、单项选
1.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A.1918年出版的《课程》
B.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1918年出版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A.泰勒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7.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实验课程 8.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A.校长 B.教师 C.专家 D.学生
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2.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赞科夫 13.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D.课程管理层次
1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的表现。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经验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项目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A.加德纳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加涅 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9.“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哪种课程定义的口号()A.课程即学校经验 B.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课程即社会改造
20.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的理念。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显性课程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亦称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A.选修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4.教师教学和学习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5.()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A.课程实施 B.课程结构 C.课程管理 D.课程计划
26.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的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27.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2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9.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根据()的不同而划分的。A.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B.学生的学习要求 C.课程的任务
D.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30.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论是()A.要素主义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永恒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1.校本课程常以()的形式出现。A.公共课 B.选修课 C.必修课 D.课外活动 3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它是于()年颁布的。
A.2000 B.2004 C.2001 D.2002
34、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A.以学生为本 B.个性化 C.全员参与 D.决策分享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时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3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38.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杜威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泰勒 39.课程的表现形式是()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0.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价值趋向出现的变化是()
A.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B.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C.由关注个体走向关注整体
D.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二、多项选
1.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核心课程 E.广域课程 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教师的教学风格 D.学科体系 E.社会传统
3.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来划分课程种类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E.后现代主义课程
4.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
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A.教科书 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 D.讲义 E.讲授提纲 6.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A.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没有必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 B.“课程”一词是由英语派生而来的
C.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D.编写教科书时要考虑这门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
E.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7.课程计划主要由()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8.在中学课程学科中,语言和文学这一学习领域的科目是()A.语文 B.外语 C.思想政治 D.历史 E.地理
9.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性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0.“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容包括()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智力 E.品德 11.课程目标具有()特点。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可操作性 E.创新性 12.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取向性课程目标的功能的是()A.导向 B.控制 C.激励 D.评价 E.示范 13.下列选项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A.学校风气 B.社会风气 C.家庭氛围 D.师生关系 E.教师或学生经验、感受、困惑等 14.课程资源的特点有()
A.多样性 B.潜在性 C.多质性 D.动态性 E.永恒性 15.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A.兴趣 B.动机 C.经验 D.情感 E.智力 16.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有()
A.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B.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C.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D.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教学
1.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授知识 C.发展智力 D.陶冶情操
2.(A)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A.欣赏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榜样教学法 D.实践教学法
3.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了(B)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7.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A)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C)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A.演示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9.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C)特点。A.教育性 B.指导性C.间接性 D.交往性 10.教学过程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1.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是(D)A.学生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
B.学生直接经验必须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12.教育要传授知识,至于智力的发展则无需进行培训。这是(B)的观点。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1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A)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14.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要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为(B)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A)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杜威 D.洛克
16.我国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B)年。A.1862 B.1903 C.1935 D.1949 17.(A)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18.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的是(B)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混合教学 19.教学是学校教育(B)工作。A.唯一 B.中心 C.必要 D.辅助 2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21.教学原则是依据(C)制定的。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教育部颁发的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教学目的
22.中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A)
A.研究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23.下列关于分组教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B.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C.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D.分组教学不利于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24.我国倡导启发性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B)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25.(A)又称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A.内部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26.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教学中要贯彻(D)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 B.循序渐进 C.启发性 D.巩固性 27.常用的计分法有等级制计分和(A)计分。A.百分制 B.考查制 C.启发性 D.标准分制
28.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管理 B.交往 C.引导 D.控制 29.备课的要求不包括(D)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设计教法 D.批改作业 30.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错误的做法是(D)
A.钻研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B.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C.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所在 D.照搬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
3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D)原则。A.启发性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32.(A)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A.上课 B.智育 C.教学 D.教育
33.在如何认识间接经验的问题上,现代教育理论比较强调(C)A.用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间接经验 B.用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直接经验 C.用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间接经验 D.用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直接经验
34.以下关于智力与知识的观点中,正确的是(A)A.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B.智力水平决定掌握知识的数量 C.智力完全随着知识的掌握而发展 D.知识的多少等于才能的高低
35.运用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D)A.贝尔—兰喀斯特制 B.特朗普制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的唯一工作
B.《学记》中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C.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D.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二者没有区别
37.《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B)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8.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B)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启发性
39.(B)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现场教学
40.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践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是(A)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型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41.启发式教学是一种(C)A.具体的教学方法 B.教学形式 C.教学指导思想 D.教学组织形式
42.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B)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44.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体现了(A)A.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B.教学永远具有科学性 C.教学永远具有思想性 D.教学永远具有引导性
45.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哪种教学组织形式(A)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46.把课程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47.在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A)A.清末 B.明朝 C.秦朝 D.辛亥革命以后
48.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D)教材。A.熟悉 B.分析 C.概括 D.理解
49.裴斯泰洛齐是(A)的代表人物。A.形势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教师中心论 D.学生中心论
50.(B)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A.课的类型 B.课的结构 C.课的安排 D.课的计划 51.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D)A.了解学生 B.和谐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好课
52.教师上课的必要补充主要是通过(C)实现的。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53.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B)
A.板书有序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结构合理
54.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B)的目的。
A.讲授新教材 B.上课 C.批改作业 D.巩固新教材
55.“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这句话说的是(A)的规律。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56.程序教学法是由(D)倡导的。A.布鲁纳 B.华生 C.布卢姆 D.斯金纳
57.抛锚式教学也称(A),这是因为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A.情境性教学 B.探究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8.(B)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5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B)
A.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身上 B.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C.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从做中学” D.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60.讲授法的优点不包括(C)A.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限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61.一个班级人数不超过25个,可以采用(B)的座位排列形式。A.矩形 B.马蹄型 C.同心圆型 D.模块型
62.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创的,后来由其学生(A)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
A.克伯屈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陶行知
63.读书指导法是一种(D)的方法。A.以直觉感知为主 B.以引导探究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授为主
64.在学习某课题前,使学生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从而顺利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参观是(B)A.总结性参观 B.准备行参观 C.并行性参观 D.现实性参观
65.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的运用。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66.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D)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67.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B)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68.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B)A.基本内容 B.基本阶段 C.基本环节 D.基本原则
6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B)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70.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或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是(D)A.愉快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成功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
71.1951年,(C)提出了“范例教学”的主张。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怀特海
7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D)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年龄特征 C.课程性质和特点 D.学校的要求
73.(B)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A.教学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74.“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75.教育评价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分为(B)
A.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D.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76.(B)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运用知识
77.(B)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体现了对“知识与知识的应用”的重视。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乌申斯基
78.我国古代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它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B)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9.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的是()A.发展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自我评价 80.下列论断正确的是(B)
A.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二是实践 B.学习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C.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D.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 81.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中心是(B)A.家长 B.学生 C.教师 D.校长 82.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D)A.诊断功能 B.鉴定功能
C.导向功能 D.改进功能
83.不属于平时考查的方式有(C)A.口头提问 B.单元测验 C.考试 D.检查书面作业
84.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教学评价是(C)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绝对性评价
85.以下属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的是(A)A.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B.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C.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复习旧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D.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复习旧课——检查评价 86.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属于(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 D.自学—指导式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业的功能有(ABCD)A.巩固 B.反馈 C.发展 D.沟通 E.复述
2.一般认为,(ABCD)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手段 E.教学方法
3.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E.在教学中应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ABCDE)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5.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BCE)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学不躐等E E.产婆术
6.根据赫尔巴特的分阶段教学理论,教学过程可分为(ABDE)A.明了 B.联合 C.情趣 D.思维力 E.方法
7.下列哪些属于非智力因素(ACE)A.兴趣 B.记忆力 C.情趣 D.思维力 E.意志 8.八字教学法指(ABDE)A.读读 B.议议 C.写写 D.练练 E.讲讲
9.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ABCDE)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ABCDE A.重点突出 B.方法得当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1.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ABCDE)A.创设情境 B.确定问题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C.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D.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E.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13.当前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有(ABCE)A.自学—指导式 B.目标—导控式 C.传递—接受式 D.探究式教学 E.问题—探究式
14.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B)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分组教学 D.复式教学 E.个别化教学
15.根据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ABCDE)A.练习课 B.实验课 C.讲授课 D.复习课 E.演示课
16.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句话的依据是(ABCD)A.教学所占时间最多AB B.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进行的 D.教学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17.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过程。下列属于讲授法的有(ABCD)A.讲读 B.讲述 C.讲解 D.讲演 EA 1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BDE)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19.下列对于教学原则的认识正确的有(ABCE)A.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B.“杂施而不孙”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20.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ABDE)原则。A.客观性 B.发展性 C.严格性 D.整体性 E.指导性
21.由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有(ABC)A.基础性 B.基本性 C.示范性 D.启发性 E.发展性
三、判断题
1.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3.设计教学法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易落实。4.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
5.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6.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
7.自学—指导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8.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制定新的教学目标。
9.“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10.“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赞科夫提出来的。
11.现场教学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2.道尔顿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13.目标教学法是依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策略”,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1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内部分组。
15.照顾到个别学生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16.范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范例性地阐明“类”案—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17.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段话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18.“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明教不如不教。19.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
20.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21.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22.“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3.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2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unit6colours课课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