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土地利用数据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土地利用数据范文(精选12篇)

土地利用数据 第1篇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开展, 特别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实施,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之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正在全国全面展开, 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完成及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 基础数据库的维护已成为国土资源电子政务推进的瓶颈。如何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实施土地利用变更, 如何高效、实时的维护土地利用数据库、保证其现势性是有效地实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目前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主要方法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完成后,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登记与土地统计、土地规划修边与修改、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等方面已充分利用数据库成果, 并结合每年的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开展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工作。

按照变化数据源获取手段的不同, 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主要方法有:

2.1 通过乡镇国土所地籍员的外业调查, 将变更内容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形成变更调查草图, 室内对照变更调查草图进行数据库变更;

2.2 利用已有的土地登记、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产业结构调整等资料, 主要是土地勘测定界数据, 将土地勘测定界数据进行数据转换, 导入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库变更;

2.3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 (两个年度的影像数据) , 将内业数据处理, 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经外业调查修正与确认后, 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在使用该方法变更时, 当使用遥感影像数据的分辨率较低时, 需辅之外业测绘来取得满足精度的图形数据。按照变更的时间与目的的不同, 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主要方法有:

日常变更:在日常土地管理工作中, 利用已形成的变更资料, 如土地登记、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所形成的数据, 实时地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

集中变更:为满足年度土地统计汇总的需要, 以每年10月31日伪时间点, 通过集中调查、同意变更的方法, 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变更。

3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土地利用变更模式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中, 各市根据各自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 只要保证图、数及实地三一致, 均为可行。但因受年度占补平衡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不仅在土地利用变更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很难做到变更到位与图、数及实地三一致。由此, 在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的现势性, 也能满足管理的需求。

3.1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成后, 通常年度采用日常变更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 这下年度定义为日常变更年度。主要是利用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使用较成熟的数据库变更软禁实时地进行数据库变更, 并基于该数据库进行推动年度土地汇总统计。这样既可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 也符合占补平衡政策对年度土地汇总统计的要求, 保证了图、数的一致, 但很难保证与实地一致。同时所有的权属变更均可通过土地登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完成数据库的更新, 也可在集中变更时统一处理。

3.2 各地可根据各自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每3-5年开展一次集中变更, 即采用集中变更方法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 这些年度定义为集中变更年度。主要是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 (上一次集中变更年度或初始建库的影像数据与本次集中变更年度的影像数据) 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多种模型和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经外业调查修正与确认后, 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全面更新。集中变更后数据需经有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验收权限的国土资源部门检查验收并确认后投入使用。这样, 可保证图、数及实地三一致, 同时, 通过检查验收和确认的方法来实现集中变更前后的数据衔接。

4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集中变更的方法

在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中变更时, 必须要有上一集中变更年度或初始建库的影像数据, 同时购买本集中变更年度的影像数据。目前应用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数据主要有SPOTS (分辨率为2.5米) 数据和IKPNOS (分辨率为1米) 、QUICKBIRD (分辨率为0.61米) 数据, 当使用SPORS为影像数据时, 所提取的变化信息仅是变化线索, 需在外业调查阶段通过地面测绘手段地提取其精确位置。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集中变更的技术流程如图1。

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主要完成影像数据的纠正、配准、融合及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其流程见图2.

通过融合处理突出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地类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 用于变化信息提取。在信息提取时, 利用图像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基础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 通过一定的算法或人机交互解译将发现的变化信息提取出来。鉴于日常变更年度已完成了日常管理中的部分变更, 在变化信息提取结果图形成后, 需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库, 对两个集中变更年度之间已在日常变更年度中更新了的信息从变化信息提取结果图中进行剔除, 减少外业调查的工作量。

在外业调查时, 主要是针对内业所提取的变化信息逐个进行实地复核。对于内业所提取的图斑边界与实地不符或精度不满足要求的图形, 需进行实地测绘, 可采用PTK、手持GPS、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进行实地勘丈, 取得变化信息的精确位置数据。

在后处理阶段, 主要是依据经外业调查复核、修正的数据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更新, 形成现势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上一集中变更年度 (初始建库) 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上一年度土地利用数据库及更新后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由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土地利用变更记录表, 供检查验收与汇总统计使用。

5 结语

在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方面, 各地均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也采用了许多方法, 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的撰写试图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 形成一种相对较经济使用的技术模式;

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情况比较复杂, 本文仅提出了一个思路, 有关细节尚需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测绘科学研究眼、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

[2]乔伟峰, 孙在宏, 后斌《利用SPOT5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并附注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6卷第3期) .

土地利用数据 第2篇

邓 青 春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在探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和土地利用规划专题信息两大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信息进行分类及对数据进行编码,并研究基于GIS平台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并分析和总结建库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规划;建库流程;技术

Study on Spatial Database for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GIS System

DENG Qing-Chun

(Th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Science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6,Sichu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mand of building spatial database for land use planningand the foundation geographyinformation and the land utilization plan topic information, the programming informa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classified and coded.And analysis the process and essential technology during building the database based on GIS.

Key words:GIS;land-use planning;building database process;technology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S]

[2] 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S].[3] 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试行)》[S].[4]阮晓兵 浅谈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2005. 12

[5]李景文,黄钧华.桂林市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方法.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3.10

[6]黄照强,黄杏元. 新一代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1

[7]廖一兰,王亚华,孙在宏.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模式研究.农机化研究,2006.2

土地利用数据 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AutoCAD技术应用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一是如何通过扫描矢量化进行数据采集,其次是把数据转换到GIS系统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在这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对数据精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CAD技术数据转换数据库精度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部署,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并以2009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土地调查数据建库需用专用的GIS软件,如AreGIS、MapGIS、MapinfO等,由于担任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和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测绘行业的,多数测绘技术人员只熟悉AutoCAD软件而不熟悉GIS软件,这对土地调查工作,特别是对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保质保量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作者结合实际工作,对如何把AutoCAD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当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包括通过扫描矢量化进行数据采集及把数据转换到GIS系统中,然后对数据的精度进行分析。

1 扫描矢量化

1.1 分幅图扫描及校正 聚脂薄膜图及像片图相对于普通图纸具有变形小不易伸缩的特点,所以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底图采用聚脂薄膜或DOM影像图为二底图。

本次实验研究,采用AnitechE8AO幅面扫描仪,对聚脂薄膜图按400dpi分辨率进行二值扫描。为了保证栅格图像的精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扫描仪分辨率不低于400dpi;②为避免扫描影像的歪斜失真,扫描时应注意保持扫描送纸的水平,DRG与水平线的角度不宜超过0.2度;③几何纠正。选择四个内图廓点和至少五个均匀分布的公里格网点为控制点,当矢量化底图图件变形误差超限时,应适当增加控制点数量,以保证纠正精度;控制点的选取应在DRG放大2-3倍的条件下完成;纠正后的DRG,其图廓点和公里格网交点坐标与理论值的偏差不大于0.1mm;将图廓点、公里格网点、控制点等坐标按检索条件在屏幕上显示,与理论值套合检查纠正精度,记录检查结果,不合格影像应重新纠正。④DRG数据应存储为国际工业标准无压缩的TIFF或BMP格式文件;⑤坐标系统及投影变换。当基础图件与数据库的坐标系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转换;当涉及跨带时,需要进行投影变换作换带处理。

1.2 数据采集

1.2.1图形数据采集 图形数据采集是在AutoCAD下完成的。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实际情况以及规程要求,在AutoCAD下定制了一部分工具和符号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点。①根据图幅理沦图廓,缩放校正后的栅格图像大小,移动栅格图像位置,使之与理论内图廓完全吻合。②在图形矢量化过程中,将图像线条放大约30倍,在线条中间跟踪图像,在画曲线时,要求采点均匀,走线圆滑。③对于相临图斑共用一条边界的情况,共用边界不重复跟踪,利用AutoCAD下边界处理的命令,利用已有边界,自动生成区域。④在每幅图矢量化结束后,首先由绘图员自行检查,然后交检查员检查,最后将分幅图打印出来与薄膜图扣合,全部检查无误,分幅图才能进行拼接。⑤在分幅图拼接过程中,采用人工拼接的方法。在拼接交叉点距离过大的情况下,以保证精度为前提,取交叉点的中点进行拼接。

本次实验首先对一个面积适中的图斑分别独立进行10次矢量化,考察矢量化的精度;其次是对大小不同的图斑分别独立进行两次矢量化,研究不同大小的图斑矢量化的相对精度。

1.2.2 属性数据采集

属性数据采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中进行,这里就不赘述。

台账数据录人结束后,根据详查控制面积,对汇总数据进行检查,以保证各行政单位各地类面积与控制面积相同,数据汇总统计可在Excel中进行。

2 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在GIS软件下接收AutoCAD拼接完毕的矢量图的过程。首先要求在AutoCAD下以DXF格式保存图形,然后利用GIS软件的数据转换功能转人DXF文件,并对转人的点、线、面文件分层进行处理。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建库要求,建立数据库属性结构,并录人各类属性数据。对于地类图斑层,录人图斑的标识信息,完成图斑数据录人,达到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数据转换前应先进行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精度、现势性等方面的检查,然后进行数据转换和相应处理。

3 精度分析

在土地利用数据建库过程中,成果精度主要取决于数字化精度。栅格图像人工数字化方法的误差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图纸伸缩误差,二是图纸扫描误差,三是栅格图像校正误差,四是数字化澡作误差。下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3.1 图纸伸缩产生的误差 图纸伸缩产生的误差由于纸张质地不同,差别也比较大。如前所述,聚脂薄膜图纸及用相纸印制的DOM图具有变形小不易伸缩的特点,,其伸缩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3.2 图纸扫描误差 一般工程扫描仪的扫描精度偏低,而且由于其走纸机构设计缺陷,会造成“歪斜失真”。实验中采用的扫描仪,其扫描失真的出厂指标为±0.1%,实际工作精度均在±0.06%以内。一幅1:10000标准图幅的扫描最大误差一般小于0.25mm。

3.3 栅格图像校正误差 用不同的扫描分辨率对同一幅图进行扫描,然后根据栅格图像内图廓的四个顶点进行四点定向,定向误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比例尺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实验中采用400dpi的分辨率进行图纸扫描,定向误差为1.27m。

3.4 数字化操作误差 在进行图形数字化过程中,由于人为习惯或操作方式不同,跟踪地图时视野大小,曲线圆滑程度,数字化后图斑面积必然存在着不同。表2是对同一图斑进行10次跟踪矢量化得到的结果,表3是对不同大小的图斑两次跟踪矢量化的差异,由此来估算数字化操作的精度。由表2数据,根据菲列罗公式。求得数字化图斑面积中误差为m=±0.01515(亩),相对误差为0.17%。

对同一图斑进行10次跟踪矢量化结果见表2

不同大小的图斑两次跟踪矢量化的差异见表3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工操作产生的误差是很小的,基本可以控制在0.5%以内。

4 结论

由以上实验研究及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4.1 应用AutoCAD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土地调查外业调绘的影像图进行扫描和校正,然后进行矢量化采集图形数据。在AutoCAD下以DXF格式保存图形,然后利用GIS软件的数据转换功能转人DXF文件,并对转人的点、线、面文件分层进行处理,用于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于不熟悉GlS软件的测绘技术人员,有利于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

4.2 在扫描矢量化过程中,主要误差是图纸扫描误差以及数字化操作误差,图纸伸缩误差及定向误差较小。减小图纸扫描误差的措施主要有,选择较高分辨率及“歪斜失真”较小的扫描仪,扫描底图的放置方向及要正确;其次是数字化操作时要把栅格图像放大到30倍左右,跟踪描绘线条影像的中间。

4.3 矢量化图斑的误差与图斑的大小有关,图斑面积越小,其相对误差越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应用AutoCAD技术进行扫描矢量化,最大误差不超过0.5%,满足GIS建库的要求。

土地利用数据 第4篇

一、研究区概况

敦煌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廓的西端, 隶属甘肃省酒泉地区, 居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35′, 东邻安西, 南靠祁连山, 与肃北、阿克塞两县相连, 西北通新疆, 全市总面积31496.6km2。全市设两镇 (沙州镇、七里镇) 、10个乡、77个村、370个生产队。城东2km处有敦煌机场, 市区通往各乡镇的油路共13条, 全长达400多km。敦煌市土地详查结束于1990年, 距今已有17a时间,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土地变更调查和图件更新严重滞后。

二、技术流程与方法

㈠技术路线在本次应用卫星数据进行图件更新, 建立敦煌市数据库的项目中, 我们综合应用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 以遥感技术和已有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 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变化信息或人机交互解译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外业调查在GPS技术引导和准确定位下, 确认变化图斑、面积、范围和权属界限, 核实行政境界变化范围, 完成对变化的线状地物宽度和零星地物 (包括遗漏的小图斑) 的量测;内业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GI S技术与数字化环境, 在多源信息的支持下, 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运行管理系统。

㈡技术方法

第一, SPOT影像的纠正、配准、融合。遥感数据的纠正按照分辨率的不同选取地形图比例尺, 在分辨率大于4m时, 选用1:10000 (在无1:10000时选用1:25000万代替) 比例尺, 在分辨率小于4m时选用1:50000比例尺。为保证纠正精度, 我们采用了几何纠正, 就是将含有各种变形误差的遥感图像, 纳入某种地图投影。对于地面覆盖面积不大的单幅图像, 一般以正投影方式使其改正到地球的切平面上[1], 并以纠正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基准, 采用影像到影像的配准技术对多光谱等影像纠正, 将纠正的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处理建立卫星影像图[2]。影像融合主要包括基期、更新期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的融合以及基期多光谱影像和更新期全色影像的融合, 融合方法采用HI S彩色变换法和算术加权法, 以突出影像的地物特征、有利于影像的判读为原则。

第二, SPOT影像数据的裁剪和调色。SPOT影像数据裁剪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大片数据裁为标准分幅的形式, 以利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其方法是将辖区所有图幅生成标准图框, 作为裁剪框, 对SPOT数据进行裁剪即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图像的目视效果不太好, 有用的信息不够突出, 必须做色彩处理, 这就需要调色。通过调色有利于分析判读和对影像作进一步的处理。

第三,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扫描、矢量、投影变换。土地利用现状图可通过扫描仪扫描, 以图像文件形式存储, 在GI S环境下可使用TI FF、MSI、RBM、MSD四种格式。栅格数据在矢量前必须经过纠正, 使其底边旋转为水平。矢量化是把读入的栅格数据通过矢量跟踪, 转换成矢量数据, 矢量中由于干扰因素比较大, 一般采用人工导向自动识别跟踪矢量化, 使点、线的采集精度达到建库的要求。在矢量化完成后要对矢量数据进行投影变换, 投影变换是从一种地图投影点的坐标变换为另一种地图投影点的坐标的方法, 通过投影, 使点、线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第四, GPS引导的外业调查。外业调查在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图基础上完成对图斑地类变更、权属变更、行政辖区变化境界的调查核实, 变更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量测, 以及遥感未发现的遗漏图斑的补测。外业调查在GPS支持下进行:其一, 利用GPS实时定位技术, 采用手持GPS或掌上GPS, 在实地快速发现图上需要实际调查的图斑位置;其二, 利用GPS量测图斑的范围、面积、线状地物宽度并补测零星地物。在变更地类的调绘上, 采用了人工实地调测法, 力求调绘的准确性。

第五, SPOT影像与矢量数据及调绘图的配准。SPOT影像在裁剪调色后, 需要与原始的矢量数据在同一坐标空间套合, 并加入前期外业的标志层, 人机交互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 这就需要影像、矢量的配准, 实际工作中采用了GI S系统的“镶嵌配准”子系统来完成图象与图形之间的配准, 镶嵌配准子系统是一个32位专业图象处理软件, 它提供了强大的控制点编辑环境, 能完成MSI图象的几何控制点的编辑处理, 使影像数据与矢量数据完全套合。

第六, 分幅数据的编绘、投影及接边。影像数据与矢量数据、调绘变更图在同一坐标空间叠置后, 以原始矢量数据作为参考, 对境界、线状地物、地类、零星地物等图面要素逐图斑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编绘中可以采用不同颜色和图层的线条表示不同的线划, 不同的字体注记表示不同的地类符号, 力求准确完整。整理变更调查资料, 凡是变更调查记载的地类及境界、线状地物, 一定要注意影像是否变化, 如有不一致的, 则记录下来再次核实。分幅数据在完成编绘后, 要投影到入库要求的坐标, 以利建库工作的顺利进行, GI S系统的投影变换子系统, 面向实际需求, 为图形数据的投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分幅数据从用户自定义坐标快速投影到数据库要求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各分幅数据在图内要素编绘后, 要进行相邻图幅的接边, 接边要求地类相接、线划相接、行政界线完整。如有接不上的, 则需查看影像数据, 检查是否为图形数据编绘中丢漏和错误, 如确为影像不接, 则应填写分幅数据图历薄, 记录错误, 以利实际管理工作中加以调整。

第七, 分幅数据建立属性结构。图形数据的属性要保证和图形的一致性, 图形数据的属性包括点、线、面的属性, 三者的属性结构都包括了一部分图面信息, 如图斑、地类、面积等, 但又各不相同。图形数据中属性结构的建立, 可通过一个已做好的结构表挂接, 也可通过GI S提供的编辑属性功能来建立;对于建立了属性结构的图形数据, 还要根据建库要求填写属性。在GI S支持下, 修改编辑线文件, 建立区文件的拓扑关系, 改正拓扑错误和属性错误, 至图形数据的属性正确。

第八, 数据拼接、分层、入库。分幅数据完成后, 应用GI S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对分幅数据进行拼接, 形成总的点、线、区文件。总的点、线、区文件根据专题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图层, 一般要分行政辖区层、图斑层、线状地物层、飞地层、零星地物层, 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 实现图数互动。各专题数据层也可以独立的形式来应用, 比如线状地物层可提出水系、沟渠, 组成水管网, 在水利部门日常的管理中应用;线状地物层还可提出公路、农村路, 组成交通网, 在交通部门日常的管理中应用等等。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层管理的优越性, 可以在社会各部门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九, 面积汇总、图件输出等应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运行正常后, 经过数据预处理, 可以输出各种现势年的土地统计表和两年度的变更平衡表 (注意变更数据表在变更库中才能输出) , GI S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10种表格 (包括变更表) , 可任意汇总。图件输出也是日常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GI S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自定义输出、图幅输出、裁剪输出、权属输出、辖区输出等图件输出方法。建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系统检索、查询等管理、分析功能和数据维护、更新功能, 并达到数字化成果共享和信息内部网络化, 这些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方法。

三、关键技术问题与解决途径

㈠图斑变化信息提取由于敦煌市绿洲覆盖区部分为1:10000图幅, 工作中采用了SPOT数据发现主要变化图斑, 辅以GPS外业量测获得图斑边界、类型等信息并补充测量遗漏的小图斑。

㈡零星地类与境界变化的补调受目前遥感影像数据本身分辨率的制约, 对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规定的零星地类, 较小的图斑容易被遗漏。原则上讲, 零星地类和遗漏图斑的测量只有通过外业调查的手段来解决, 但地毯式全覆盖的调查显然不可取, 这无疑否定了遥感方法的技术先进性。

在GPS支持下, 利用变更调查等多源信息辅助是解决零星地类与境界变化的有效途径。在利用遥感影像发现变化并形成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影像图后, 与现状数据配准, 内业通过人机交互判读将遥感影像图上没有发现的小图斑或零星地类转绘到影像图上并以特殊颜色表示, 作为外业调查的基础。外业调查时, 利用GPS定位技术, 快速确认需要调查的图斑, 通过GPS成图结果与待更新土地利用图 (矢量或栅格) 和遥感影像图的配准叠加, 按上述更新途径实现更新。

㈢现状矢量数据与配准后的遥感影像的协调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配准后的遥感影像相比, 两者由于数据来源、加工过程、比例尺等差异, 在边界范围上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以最新的SPOT影像数据为基准, 对已有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作相应修正。

四、结果对比

通过对SPOT影像数据建立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原始详查图件建立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对比发现, SPOT影像数据对变化小的图斑发现解译困难, 但对变化面积总量影响不大。在应用中必须辅助其他资料, 适当加大外业调查工作量, 以满足变更调查要求。另外, SPOT影像的时相较好, 耕地与荒地、林地之间差别比较明显, 地类的变化很容易发现, 为准确汇总数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 应用SPOT影像数据辅助其他资料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具有技术可行性和经济适宜性。

五、结论

利用SPOT影像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具有精度高、效率高、实用性强等特点, 大大提高了数据库建设的准确性, 为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和变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

由于外业调查不能地毯式展开, 部分零星地类和遗漏线状地物的测量只有通过后续调绘补充。

目前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及其处理的价格较为昂贵, 经费投入大, 单靠地方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摘要:以敦煌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为例, 探索了应用SPOT影像数据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通过应用研究发现, 利用SPOT影像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具有精度高、效率高、实用性强等特点,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与已有土地详查矢量数据及外业调查数据相结合建立数据库, 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建设的准确性, 是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和变更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卫星数据,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邓良基.遥感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土地利用数据 第5篇

地籍调查、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利用调查对调查底图的要求不同,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GPS、GIS和R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土地利用调查的技术流程,提高了调查效率;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检查方法、质量标准和质量责任体系.

作 者:胡兴树 杨宏山 HU Xing-shu YANG Hong-shan 作者单位:胡兴树,HU Xing-shu(海南测绘局,海南海口,570203;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00739)

杨宏山,YANG Hong-shan(海南测绘局,海南海口,570203)

土地资源的特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土地特性;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在土地资源利用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现状还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制约形式。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广,除了包括耕地资源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仅仅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特性,忽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会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土地资源的结构的合理程度也不高。虽然,土地管理部门对于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但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需要改进。

1.土地的自然特性和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形式,土地的特性是一种固有的特性,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主观意识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土地的特性却直接影响到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土地位置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土地利用都是以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为主,从土地资源存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经过不断的变化和利用,土地类型和面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人类活动无法改变土地的固定性。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作仍然是根据土地所固有的位置来进行。

1.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工作的重要因素

从土地资源本身来看,其有限性是一种特殊的性质。基于这一性质,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节约土地,提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土地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这和地球的变化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土地的有限性也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重点。

1.3土地的自然差异性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很容易受到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之间会在性质上出现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性也会明显增加。因此,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土地的功能也是在产生差异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土地才能够发挥自身的功能,因此,对于不同功能的土地来说,利用率也不同。

2.土地的经济特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就是土地的经济特性,这种经济特性主要是在土地自然特性的基础上缠身。人类在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固定性的长期存在,土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人员在社会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加强节约土地,集約土地的意识,提升土地利用工作的高效性。可见,土地的经济特性和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从土地利用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中可以看出,其分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也是展现土地经济特性的重要内容。由于土地的位置具有一定的自然差异性和固定性。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融入到土地利用工作当中。选择科学很合理的位置来做好选择工作。但是需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否则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如今,我国的土地资源多数都从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因此,在土地利用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复垦工作加强重视。根据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差异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土地资源来说,虽然功能形式不同,但是利用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满在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

(3)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土地报酬)递减的经济特性。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来看,在一定条件下(如技术条件不变),对单位土地面积的投人超过边际投入临界值后,每追加一单位投入的报酬增加量就会递减。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确定适当的投资结构,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土地报酬由递增转为递减的临界限。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3.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3.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5.结语

人类在不断探索更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并开展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研究,积极主动的控制土地利用数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哪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应该充分建立在深入了解土地特性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基础上,都应充分认识土地特性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和限制,才能正确权衡得失,降低土地利用风险。 [科]

【参考文献】

[1]刘英英.基于GIS陇南市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1).

[2]徐唐奇.“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下的土地政策取向[J].新疆农垦经济,2012(01).

[3]张梅.农业贫困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模式研究——以延寿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07).

[4]林海燕.区域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04).

土地利用监测空间数据处理措施分析 第7篇

1土地利用监测目的分析

土地资源为开展一切经济发展活动的基础资源, 现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重, 人口移动逐渐趋向集中化, 使得城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间矛盾不断增大, 同时也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的转变和更新。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 需要在原有监测方法基础上进行技术优化,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区域各类型土地资源利用信息进行监测, 通过新旧信息的对比, 来掌握监测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状态的变化。其中, 土地利用监测在现在土地资源管理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能够更准确的掌握资源利用信息外, 还可以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测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等, 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1]。 但是想要完全实现其所具有的作用, 就必须要做好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提高空间数据利用效率, 将其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实施的依据, 提高资源规划效率, 提高农田耕地保护效率, 减少违法违规利用土地情况的发生。

2土地利用监测系统空间数据分析

2.1数据提取技术

提取土地利用监测空间变化信息, 即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变化的信息, 为提高信息提取效果, 需要重点做好提取技术的研究。信息提取所有传统技术主要以遥感影像自动分类特征为依据, 通过对影像的处理, 来获得相应的变化信息。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会受到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等因素影响, 提取后信息准确性与真实性较低[2]。为实现有效提取信息, 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图斑提取原则, 即:

第一, 前后时相正射遥感影像叠加对比, 将数据库中类别属性为建设用地外所有变化信息提取为新建设用地图斑。第二, 一般情况下同一数据源影像并不能对整个检测区域进行完整覆盖, 想要完成全部监测任务, 需要设置多种数据源, 且为降低碎图斑量, 提高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效率, 需要对监测图斑大小做好控制。第三, 以监测区域内前后时期不同阶段内, 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进行信息提取, 需要以调查核实或者数据库内资源为依据, 来确定变更图斑最后的实际用地类型。第四, 对所有用地类型图斑进行编号, 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阿拉伯数字编号, 且对业外调查增补的图斑, 应以“B1”为起始编号, 并以Y坐标降序方式排列[3]。

2.2数据库更新

2.2.1土地调查数据库。以提高土地利用监测数据利用效果为目的, 全面呈现动态信息的优势, 需要及时对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将正射影像图作为基础, 结合业外核查成果, 通过采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以及基本农田划定数据, 利用统一技术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其中, 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境界与政区、定位基础、地貌等;土地利用数据包括类图斑、地类界线、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土地权属包括界址线、宗地、界址点等矢量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块、图斑等[4]。

2.2.2数据库更新。数据库更新可以分为业外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检查以及数据包更新四个阶段。更新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变更前准备、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输出增量数据、数据库质量检查等, 整个过程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来进行, 做好各项技术的控制, 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其中, 准备工作包括软件准备与数据准备, 常用的更新软件有Mapgis K9、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以及现状变更与数据库质量检查等,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数据查询、数据变更、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管理, 将其应用到属性与图形变更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3土地利用监测信息分析与交互系统研究

3.1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将其作为各模块功能设计的依据, 同时确定系统用户数量, 最大程度上来满足各项基本需求。第一, 用户需求。土地利用监测信息包括类型土地动态信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信息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信息等, 系统功能设计包括信息在线发布、浏览、查询以及各项基本操作。如能够浏览监测区域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根据需要进行地图的缩放、平移等处理。还可以建立地图书签, 并保存浏览状态, 以及通过坐标来查询所需信息。第二, 系统可行性。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应用可行性以及运行可行性三部分, 保证系统开发完成后能够顺利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支持动态监测数据的在线浏览、数据查询以及巡查轨迹查询等, 降低空间因素以及技术软件的限制, 提高土地利用监测数据的共享性。

3.2设计目标

土地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与交互系统的设计, 可以利用Flex技术来实现, 即通过Adobe Builder平台配置Arc GIS API for Flex与Flex Viewer, 构建Web GIS系统开发环境。其中, 服务端平台为Arc GIS Server 10.0作为服务端平台, 且利用SQlite软件管理数据库, 以满足实际操作功能需求为目的, 完成系统的开发设计。要求能够发布基础空间地理数据, 可以利用名称、缓冲区、空间等因素来确定违法违规地图斑, 并制成专题地图。同时也可以正常显示巡查车辆与人员的实时位置, 可以进行浏览、查询、放大、缩小等基础功能操作。

3.3系统功能

3.3.1空间量算。测量内容主要包括线路长度, 分为地图任意两点间多点间线路长度, 以及封闭多边形面周长与面积等。其中, 在进行线路长度测量时,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而线段或者折线方式, 最终得到的数值为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总长度, 单位为km、m。而面积与周长的测量, 应选择绘制多边形或者面的形式来完成, 单位为m2、km2。

3.3.2地图查询。主要目的是完成对监测区域内常见信息的查询, 如名称、缓冲、空间等。例如已知某点经纬度, 街道等详细信息不知, 便可以通过向系统输入经纬度来进行位置查询。或者是选择一个空间区域来对其所有地理信息进行查询, 通过前后监测数据的对比, 来掌握该地区土地类型变动方向。

3.3.3专题地图。系统还具备专题地图查询功能, 如以某一地点为例, 通过此点专题地图便可以查询到所有地理信息, 并在一定范围内查询与其相类似的地区, 且所选所放比例不同, 对各相似区域的显示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4结束语

土地利用监测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与管理效果的重要技术支持, 能够通过对地区土地类型监测动态信息的对比分析, 来为下一阶段土地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雷坤平.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监测与现状变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张婷婷.黄河三角洲土地盐渍化格局的遥感监测及盐渍化过程的空间分析与评价[D].复旦大学, 2011.

[3]李璇琼.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0.

土地利用数据 第8篇

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重要举措, 是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个层次级别, 与行政区划层次完全对应, 有利于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本轮规划 (2006~2020年) 总体上已经进入审批实施阶段, 2011年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需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以下简称“规划库”) 的建设工作, 尤其强调需要按时保质地完成建库、上报和汇交任务。如何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叠加土地利用规划数据, 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 既保证数据库内容与规划最终成果一致, 又能够使建库质量达到本轮规划验收的要求[2], 科学合理利用好土地规划质量检查软件 (以下简称“质检软件”) 是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乡镇级规划库的质量检查为例, 选取湖南省安仁县为建库对象, 对使用质检软件进行数据库核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 并提出有效的修正方案及预防措施。

二、乡镇级规划库与质检软件概述

(一) 乡镇级规划库构建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规划分会的薛萍曾指出, 各地应首先集中人力、物力, 重点完成以1∶1万为主比例尺的规划图形数据的建库工作[3]。新一轮规划首次建立了图数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 实现了同级规划图上的各类用地面积分别与该规划中的各类用地规模控制数量相一致, 上一级规划图上的某一类用地面积等于辖区内所有下一级规划图上的该类用地面积数量之和。乡镇级规划库今后将在建设用地审批、规划计划审查、土地执法监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图数一致、成果校核, 逐步建立完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核查体系及其标准[4]。如果上报和汇交的规划数据库质量不符合要求, 将严重影响审批、审查工作效率和执法检查结果。

(二) 乡镇级规划库的成果质量要求。

乡镇规划库的建立需遵循《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1023~1025-2010) 和《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TD/T1026~1028-2010) [5,6]。数据库中包含的栅格图件需满足国土资源部下发的《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同时, 数据库的质量检查和评价则需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细则以表格的方式详细列出了规划数据质量的检查内容、检查代码、检查对象和检查方式, 将检查发现的错误按照检查内容划分Ⅰ级、Ⅱ级、Ⅲ级错误三类, 采用百分制评价规划数据的质量水平, 每个Ⅲ级错误扣0.1分, 每个Ⅱ级错误扣1分, 80分及以上为合格, 出现1个Ⅰ级错误则视为数据不合格。

(三) 质量检查软件的核查原理。

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是规划库建立的最后一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委托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检查软件来执行规划库的质量检查任务, 软件的核检原理是针对规模化数据工程的质量控制需求, 提出“任务、方案、模板和规则”四要素质检模型, 目的是实现质检方案的动态定制、多源海量数据的自动转换、质量检查与评价, 适用于规模化数据工程的质量控制, 以期大幅度提高数据工程的质量及效率。具体来说, 该软件的规则对应于前述的检查细则, 只需确保进入质检的数据按照上述的成果汇交目录模板进行组织, 即可按照新建任务、自动检查和交互检查、审核检查记录、错误判定和导出检查记录, 根据错误的判定形式与提示信息, 进一步判断可否标识例外, 若无误则直接导出最终的检查记录, 结果包含一个WORD文档和一张EXCEL表格, 两者均系规划库验收所必需的文本。

三、质量检查软件常见错误类型及修正方案

以湖南省安仁县为例, 数据源为采用MapGIS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系统 (后简称“规划软件”) 建立的乡镇级规划库, 原始矢量数据经规划软件的检查保证基本无误。检查过程中不同乡镇的报错有所差异, 但总结起来, 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类:成果数据的完整性;图层的完整性;矢量数据数学基础;矢量数据属性及图层间逻辑一致性;矢量数据图形;汇总表格;规划布局、指标。总的修改思路是:先修改与图形拓扑相关的问题, 再修改属性及逻辑一致性问题, 最后检查表格、规划布局及指标问题是否被一并修正。

(一) 一级错误易报错项及修正方案。

一级错误验收时绝对不允许存在, 该级错误项目主要包括:目录及文件规范性、数据格式正确性、数据有效性、图层完整性、数学基础、行政区范围、图层名称规范性、空间属性数据结构一致性、面层内拓扑关系、数据拼接、表格完整性、表格数据结构一致性、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通过建库实践, 发现可能报错的项目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 目录及文件规范性。

矢量、表格、文档、图件、元数据和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均需要符合《标准》的规定, 提示文件缺失或冗余一般都是由于文件名不正确引起的。由于汇交成果一般可直接由规划软件导出, 所以一般的文件命名均无错误提示, 易造成冗余或缺失的是栅格图件和规划文档的命名, 《标准》中定义了栅格图的命名原则, 即该幅图所在的9位乡级行政区代码加上中文名称的拼音首写字母, 例如:安仁县城关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正确命名应当为“431228001TDLYZTGHT.jpg”。此外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记录包含的WORD文档和EXCEL表格, 如果不事先从模板里拷贝至相应文件夹下也会报错。

2. 数学基础。

同二调一样, 此轮规划建库平面坐标系统应该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检查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乡级数据库按3°进行分带。若现状数据为经过检查和验收的二调数据, 一般不会出现此类问题。但如果建规划库时事先没有统改好地图参数或者中途导入了投影不一致的文件, 则有可能造成“投影信息不正确”的报错信息。此外在从用MapGIS规划辅助编制系统工具转出shp文件的过程中, 如果未勾选“加带号”也会导致此项报错。

3. 面层内拓扑关系。

此项错误一般指“层内要素是否自相交”。可利用两种方法进行修改, 一是倘若图层内存在弧段重叠坐标点, 使用规划软件的“数据检查”工具进行“图层内拓扑关系”检查, 修改查出的重叠坐标点错误, 然后转出shp数据。另外是使用Arc GIS软件直接对转出的shp文件修复:利用Arc Toolbox中的Data ManagementToolsFeaturesRepair Geometry命令, 选择文件修复即可。一般如果之前在规划软件中已查无错, 只需采用第二种方案。

4. 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

此项错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质检软件对土地用途分区层、建设用地管制区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进行检查, 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图上量算面积之和是否不大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设定允许的容差为1%, 如果超出此范围则报错。另一种情况多是质检软件对规划基本农田调整图层,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进行检查, 判断规划基本农田调整图层属性结构表中保留和调入基本农田的图斑净面积是否不大于图上量算面积。保留和调入基本农田的净面积之和是否不小于“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中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设定允许的容差也是1%。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质检软件读取的是平面面积, 而规划软件出表则是进行重算后的椭球面积的净面积, 因此有误差;二是规划数据本身确实有错。以安仁县某乡为例, 在“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图数一致性”栏目下质检软件报错信息为“图上面积:0.61, 表格面积:0.49, 二者不一致, 差异24.49%”。返回规划软件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检查, 在土地规划地类文件中查看属性统计的214采矿用地一项, 发现面积字段中地类编码为214的图斑记录面积总和恰好为0.61公顷, 以STAT文件打头命名的三个出表文件对应该规划地类编码的地类面积之和为0.49公顷, 所以规划库中数据实际并未出错, 但因为两者的容差远大于1%, 故报错。此类报错项可以标识例外。而以安仁县另一个乡镇为例, 返回规划软件查看对应图层文件, 发现“面积”字段的统计求和127.80跟质检软件报错信息的“图上面积:123.35”却并不匹配, 因此是数据本身确实有错。经过仔细检查, 最后发现是技术人员在规划地类图斑合并之后没有再次进行图斑剪断线和面积重算引起图斑中扣除的点线有差异导致, 改正的方法应该是从总规叠加并进行碎区合并后就进行点、线、面的拓扑整理和重算汇总。

(二) 二级错误易报错项及修正方案。

数据检查细则中属于二级错误的项目有:元数据、空间属性数据结构一致性、代码一致性、数值范围符合性、编号唯一性、字段必填性、点层内拓扑关系、线层内拓扑关系、面层内拓扑关系、表格数据结构一致性、表格数据代码一致性、表格数值范围符合性、表格字段必填性、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表间逻辑一致性检查、上下级规划指标一致性、上下级规划空间要素一致性、规划成果间一致性、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规划布局。下面仅对实践中出现报错的项目进行归纳。

1.元数据。

此项检查的内容是判断是否符合《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1016-2003) 要求。如果是采用中地的规划软件, 可以利用“生成元数据”一步到位地输出, 但因为规划软件不提供检查错误的功能, 所以质检里如果报错, 一般是未统改地图参数引起。

2.代码一致性。

根据检查细则, 此处检查的内容包含字段值是代码的字段取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以及每个图层要素代码字段的取值是否唯一并符合《标准》要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建设用地管制边界没有赋值的情况下才会报错, 需要通过在中地的规划软件工具中“空间管制边界赋值”补充这一步骤进行修改。

3.数值范围符合性。

此处一般为面积相关的字段报错, 主要分为两类错误情况:面积相关字段为0或小于0。如果图层中存在面积<100平方米的碎区, 则面积可能为0, 应先修改碎区错误。而后者小于0的情况一般是面积为净面积的字段报错, 一般是由于该图斑线状地物扣除面积大于图斑面积导致。修改方法是定位到具体文件的具体位置, 某些二调的遗留问题和面积为负的情况还需咨询国土局意见。

4.表格数值范围符合性。

一是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报错“核减 (增加) 基本农田面积[HJZJJBNTMJ]应大于等于0”;二是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报错“用地规模[YDGM]应大于0”;三是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报错“其他增加耕地[QTZJGD]应大于等于0”。一般情况下使用最新的规划软件, 重新汇总、出表。但碎区错误也会引起此类报错, 规划期专题下除土地规划地类图层的面积字段单位是平方米外, 其它面积字段单位都为公顷, 如果图层中存在面积<100平方米的碎区, 那么相关的面积字段可能为0, 应先修改碎区错误。

(三) 三级错误易报错项及修正方案。数据检查细则中属于一级错误的主要包含如下项目:线面拓扑关系、碎片多边形、碎线检查。

1.线面拓扑关系。

行政区界线层要素与行政区面层要素边界不完全重合。这类误差一般是因为使用二调的行政区, 二调初始建库时的精度要求和现在规划的精度为不一致导致行政区界线和和行政区弧段没有完全套合。由于一般不允许改动二调的行政区, 所以需请示国土局决定是否修改。

2.碎片多边形。

主要是土地用途区和规划基本农田区的面层存在面积小于400m2的碎片多边形。其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二调数据本身存在碎区错误;二是布局时产生的碎片多边形;三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碎片多边形。根据报错合并碎图斑, 可使用【工具箱】【条件合并】或在平台下处理。但如果因为二调数据或规划布局引起的碎区问题, 可在国土局意见下修改或标例外。

3.碎线检查。

如果线层存在长度小于0.2m的碎线或者对应的图斑存在长度小于0.2m的碎弧段则报错。对于碎线, 可使用【工具箱】【线与线分析】【线文件连接】或进入MAPGIS平台下处理, 注意批量处理完后需按照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 然后重新维护相关属性;对于碎弧段, 由于2012年最新版的中地规划建库软件已经将农村建库系统下的“自动连接微短弧段 (设置容差为0.2m) ”命令添加进来, 所以用此方法可方便、快速地对微短弧段进行联接。

四、结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是一项意义重大却相当繁琐的任务, 虽然在入质检软件正式检查之前, 已经使用规划软件进行过质检, 但是规划软件的图层检查功能和数据检查命令却仍然有发现不了但是会影响规划数据验收的错误, 比如遗漏或调换了某几个步骤的数据处理顺序便可能导致此问题, 相对来说质检软件较之规划软件在数据检查上更具有全面性和专业性。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安仁县的建库实践, 利用数慧质量检查软件针对在检查规划数据库中报错的级别和类型, 总结出适合乡镇级规划库数据检查和修改的可行性方案, 用麻阳县等乡镇数据进行验证, 发现这些解决方案有很好的实用性。

通过实践也发现了软件的不足之处:一是运行速度不够快, 对检查数据的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二是软件之间面积统计的方法是椭球面积还是平面面积, 直接影响质检人员对于错误的判断和原因的查找;三是错误提示不够明确, 不利于质检人员有的放矢地修改出错数据;四是质检软件有极少bug, 一些“编号重复、管制边界要素代码不正确”错误源数据中并未出错;五是虽然能提供简单的修改功能, 但实际中还是应返回规划软件进行同步更新操作, 甚至打开另外一台机器对照报错信息进行修正;六是根据报错提示, 更新后成果文件却并不能随同所在的任务方案同步更新, 而是得需要另建任务重新检查核对, 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因此软件的开发应更重视其稳健性、人性化与跟其他软件的衔接性。

摘要:为了加强对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006~2020) 数据库质量控制, 完善数据库质量管理程序, 确保成果的图数一致性, 保证国土部门后续依法审批用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国土资源部指定了土地利用规划质量检查软件, 要求上交规划数据库成果时必须通过该软件的核查。本文以湖南省安仁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库的质量检查为例, 针对此软件在使用自动和专项检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案进行探讨, 并就软件尚需完善之处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镇级,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

参考文献

[1].鹿心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意义, http://www.mlr.gov.cn/wszb/20081028bstdlyztghxbdsdhhy/zhibozh aiyao/200810/t20081028_111128.htm[EB/OL], 2008, 10

[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 , http://www.mlr.gov.cn/xwdt/zytz/200902/t20090211_114407.htm[EB/OL], 2009, 2

[3].薛萍.规范推进土地规划修编信息化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0, 9

[4].胡存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重点及创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0, 3

[5].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D/T1023~1025-2010, 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土地利用数据 第9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空间信息技术

0 引言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加快, “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等战略工程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正在孕育着一系列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 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正是由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项目顺应社会信息化潮流而上, 其目的是为了查清某一行政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和农村土地产权状况, 全面更新现有土地现状数据图件资料, 并将这些调查成果数字化, 保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图件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为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日常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 确保相关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MapGIS作为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地理信息平台, 其功能和性能是一流的, 安全性也是最可靠的。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MapGIS平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1 系统设计原则

作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标准化; (2) 一致性; (3) 完整性; (4) 有效性; (5) 安全性; (6) 扩展性; (7) 可管理性; (8) 先进性。

2 系统设计目标

(1) 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的高效管理。

(2) 衔接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满足省级土地利用数据更新及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变更工作的要求。

(3) 支持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省级其他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连接和数据共享。

(4) 为国土资源厅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提供土地利用数据支撑。

(5) 满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要。

(6) 满足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外业核查工作的需求。

3 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包含某一行政区域内所有的行政代码与行政名称、坡度码与坡度级别、权属性质、地类代码与地类名称、测量控制点、界限类型、界限性质、等高线、图层等数据信息。数据字段是数据检索的重要手段。

3.2 数据库的物理分离与逻辑统一

本系统数据库是一种大型树状基础空间数据库, 通过多级行政区划代码体系构建多粒度的空间数据集。在海量的地籍信息数据库中, 利用省、市、县粒度数据集之间行政区划代码形成的行政区划索引快速检索出相应数据。通过这种机制系统最终实现在物理上分离的多源、多比例尺、多投影方式的一体化管理, 实现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统计的动态交互、自动切换, 达到逻辑上所有数据完全一体, 既方便了更新又便于使用。

3.3 数据存储

在数据库的物理分离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上, 将数据按行政辖区和年度存放在指定的物理数据库中。数据的名称应反映数据的行政辖区和年度, 以方便数据检索。

3.4 数据访问方式

本数据库系统采用当前流行的ADO数据访问方式, 并通过网络连接直接访问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 遵循开发式系统标准, 支持运用TCP/IP协议的LAN和WAN环境。

3.5 数据安全机制

在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时, 安全性是考核数据库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是保障合法用户利益不被侵害的基础。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主要有:通过数据所有权的验证机制, 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通过授权机制, 实现用户数据的共享。

3.6 海量数据的管理

本系统涉及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数据存储量都在TB级以上。采用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能真正实现数据的共享, 是实现数据库物理上分开、逻辑上统一的关键。按这种数据组织方式, 结合灵活的具体实现, 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可以提供给用户灵活直观的数据入库手段、强有力的数据查询途径和高效快捷的漫游显示等功能和特性。系统针对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的特殊性提供给用户块与块间的拼接功能, 易于实现对整体查询和归并检索输出, 同时保证快速、高效的性能。

4 用户界面设计

本系统采用Windows界面, 集菜单、工具条、图形显示、文档显示、历史记录、属性浏览等可视区域于一体, 增强了用户界面的可操作性。图形化的操作界面清晰, 数据显示, 数据和文档的打印, 浏览所见及所得, 各种输入操作与常用软件基本一致, 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5 功能设计

5.1 功能集成技术路线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维护中心―业务单元”模型。每个业务单元都是一个插件, 所有的插件都遵循统一的接口。各业务单元模块采用注册方式, 在维护中心登记, 最终形成有机整体。功能集成技术路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

5.2 综合框架

综合框架侧重综合维护, 为各业务单元模块提供接口。为了使应用系统插件开发时更简单, 并尽可能兼容以前的系统模型, 综合维护部分在底层对MFC的机制进行了改进和扩充。主要功能包括:

(1) 插件的调度。将业务和功能封装为插件, 对于已有插件集可任意组装。业务变动时只要提供不同插件组合, 而不用修改程序。

(2) 综合数据的管理。综合框架负责数据的底层维护管理、界面显示。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 可以提供不同的视图来显示全部或特定专题数据。

(3) 通用功能的提供。在综合框架内, 提供了基本的GIS查询统计功能, 使各个业务插件不必重复开发此功能, 只需专注于具体业务功能即可。

5.3 业务模块

业务单元模块主要侧重对业务进行封装, 主要包括:

5.3.1 系统维护管理模块

系统维护管理部分主要是提供一个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的高度集成化的工作平台, 实现诸如:权限设置、系统备份与恢复、流程定义、机构用户调整等, 保障系统稳定、安全、快速运行。

5.3.2 业务管理模块

业务管理的主流业务管理部分主要包括:

(1) 工程管理模块。主要分图层管理、图幅管理和权属管理三大功能。其中图层管理主要是对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库而得出的土地利用专题图件和影像数据的管理;图幅管理主要是标准图幅输出和对图幅的查询统计;权属管理主要是管理行政索引图和行政代码。

(2) 数据更新维护模块。功能主要包括在线的批量数据更新和增量数据更新, 离线的批量数据更新和增量数据更新。

(3) 查询统计模块。功能主要包括属性查询、条件查询、通用查询、选择范围分析、任意范围分析、导入范围分析, 以及报表统计输出。

(4) 成果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图形和表格的管理, 已生成的图和表在成果管理中成为历史成果数据。主要功能包括历史图形的查询、统计, 对历史统计数据的查询, 打印出图成果。

5.3.3 公共管理模块

公共管理部分主要包括系统维护管理、客户端管理、公共功能管理。

6 结束语

开发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是土地管理的需要, 它能为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日常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 确保相关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2]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J].地球科学, 1998 (4) .

[3]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土地利用数据 第10篇

关键词:空间质量体系,缺陷扣分评价法,GIS

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利用、耕地保护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信息 (GIS) 工程, 承载数据质量的优劣决定着该系统分析功能以及整个应用的成败[1]。

所谓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是指在GIS建设和应用过程中, 对可能引入误差的步骤和过程加以控制, 对这些步骤和过程的一些指标和参数予以规定, 对检查出的错误和误差进行修正, 以达到提高系统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的目的[2]。

本文利用Arc GIS相关功能, 针对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了空间质量体系的设计, 并对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评价, 具体如下:

1 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传统质量控制手段主要是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查并修改发现的错误。随着大量空间数据的涌现, 质检人员迫切需要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对数据进行质量检验的工具或体系[3]。国内外已开发的一些数据质量检查软件存在依赖于GIS平台、专用性强、仅适用于成果数据检查验收等弱点, 因此, 本文依据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典型数据质量问题, 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 如图1所示。

2 数据库质量控制技术探讨

数据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过程, 要从数据质量产生和扩散的所有环节入手, 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减少误差。本文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分层矢量化、拓扑关系建立、属性录入、地图成果输出、主体数据库完成、元数据库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中, 分别探求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经初步研究, 笔者选择采用目视检查、ε—带模型等线实体控制技术, 空间叠加分析等线面实体控制技术, 图形可视化表达、地理相关性分析、元数据追踪和GIS软件二次开发等空间分析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GIS软件的分析功能及其扩展能力, 对数据的产生和扩散环节加以数据质量控制。篇幅所限, 此处不再展开。

3 数据库质量评价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1) 传统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评价方法

对于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的评价主要采用直接评价的方法中, 最传统的方法是缺陷扣分法和加权平均法[4]。其大体特征如下:

缺陷扣分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质量评价, 其操作的主要难度在于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上, 一方面, 错误类型繁多, 多个相同类型的错误一起才可以记作一个某级别缺陷, 这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得出一个合适的值;另一方面, 每种缺陷对应的扣分数量取多少合适, 也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加权平均法则仅统计要素的错误数量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缺乏评价要素错误程度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2) 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

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是缺陷扣分法和加权平均法的融合, 可以弥补其不足, 因此评价的结果较上述方法更准确。在给出基于数据质量得分的数据质量分级方案的情况下, 它可以评价出数据集的质量等级。数据集各要素的缺陷的个数、级别、数据质量结果值和数据质量等级共同构成了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该方法数据质量结果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Q为数据质量得分;数据集预置为100;f为质量元素的个数;Wj为第j种质量元素的权重;Wi为第i种质量子元素的权重;k为质量子元素的个数;n0为轻缺陷的个数;n1为重缺陷的个数;n2为严重缺陷的个数;e0为轻缺陷的扣分;e1为重缺陷的扣分;e2为严重缺陷的扣分。

基于该方法可得到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故笔者采用此种方法作为评价方法。

3.2 数据库质量元素以及相应权重的确定1) 数据质量元素的确定

空间数据是有关空间位置、专题特征以及时间信息的符号记录。而空间数据质量就是指空间数据在表达这三类基本要素时, 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以及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5]。不同空间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取决于其特殊的质量元素结构。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质量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级元素有:数学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备性与现势性, 汇总表格质量、图件质量、附件质量等;各一级元素下又有更具体的二级质量元素。

2) 质量元素权重的确定

在进行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时, 对上述质量元素的评价并非同等对待的, 须根据其影响度确定权值。由于影响数据库质量的因素众多、原因复杂, 笔者采用特尔斐法 (专家分析法) 来确定各质量元素的权重, 具体步骤为: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设计意见征询表, 其内容为各个级别质量元素在上级元素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2) 专家咨询

选择参加咨询的专家, 并要求不署名地填写将对某一或某些元素重要性程度的意见。该咨询涉及科研及应用工作者, 老、中、青专家, 涵盖土地管理、经济学、GIS等多领域,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收集、整理专家意见, 求出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的权重值平均数, 同时求出每位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 将数据反馈给各位专家, 并进行第二轮意见征询, 以确定相关认可度。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对以下两项进行处理:

a.每一元素权重值的平均数:

式中, m为专家的个数, aij为第i位专家对因素j的评分值, Ej为因素j的均值。

b.每一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

式中, ij为第i位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

(4) 反复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重复进行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的步骤, 直至各位专家对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的权重值的看法趋向一致, 最终由此得到数据库质量元素权重分配如下:

3.3 确定质量元素的评分标准

须按一定标准, 对数据每一质量元素进行评分。通常数据库数据质量的缺陷类型可以分为轻缺陷、重缺陷和严重缺陷3类。质量元素具有的缺陷类型不同, 对整体数据质量的影响也不同。缺陷类型的划分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标准, 另一方面需考虑系统对数据的特别要求。针对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特点, 结合缺陷类型划分的国家相关数据质量标准, 在此给出缺陷的评分标准[6]。

3.4 数据库质量评价结果的确定

确定一级、二级质量元素的权重之后, 通过抽样检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质量元素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规定, 严重缺陷扣42分, 重缺陷扣10分, 轻缺陷扣2分) , 然后利用公式3计算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的最终评价结果并按“优良品:80-100分;合格品:60-79分, 不合格品:0-59分”的标准, 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评级。

4 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及质量评价

笔者团队利用Arc GIS完成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所有工作后, 为了对整个数据库中数据的质量进行度量, 对数据的整体使用性能进行评价, 选取、采用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 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 对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数据的总体质量进行评价。参照上文中确定的质量元素及其权重值和质量元素评分标准对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评价如下表:

将表4数据利用公式6.3计算得到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质量得分为:

根据质量评级表可知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属于优良品。对数据进行抽样验收检查, 以保证良好的数据质量, 服务于各个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统计。S

参考文献

[1]王新宇, 姚静, 等.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缩编方法[J].地矿测绘, 2006, 22 (2) :29-31.

[2]蔡孟裔, 毛赞猷, 等.新编地图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05:34.

[3]王家耀, 孙群, 等.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03:63.

[4]国土资源部.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2001.

[5]张淑环.土地利用数据库检查方法的探讨[J].青海国土经略, 2008, 4.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5-1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 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 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4] 胡小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若干思考[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C].2004.

土地利用数据 第12篇

关键词: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龙口市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日益加快, 城乡土地利用变化极为频繁, 人地矛盾加剧, 原土地利用资料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作为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就显得极其重要。

山东省龙口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任务, 是在原有土地详查及历年变更调查数据和图件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近期卫星遥感影像图, 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的更新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为保证龙口市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和图件。

2 建库平台与流程

2.1 建库平台

MAPGIS是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通用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它是在享有盛誉的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可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图形表示。MAPGIS包括了MAPCAD的全部制图基本功能, 可制作具有出版精度十分复杂的地形图和地质图。作为各类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工具, 可将数字形式的地理信息以直观的图形形式在屏幕上显示, 能自动进行线段跟踪、结点平差、线段接点裁载与延伸、多边形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图纸形变的非线性校正, 还可自动或半自动地消除图幅之间图元的接边误差, 以及错误的自动检测。同时, 它能对图形数据与各种专业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空间分析查询, 从而为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2]。

2.2 建库流程

龙口市数据库的建设, 采用的是龙口市快鸟影像资料 (1∶1万) , 并对龙口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了调查。使用MAPGIS 6.5和在该软件平台基础上开发的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工具应用程序, 将最新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成果输入计算机系统, 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图件的存储、管理、检查、查询、统计、分析、变更和维护, 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管理和变更调查工作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工作流程见图1。

3 数据采集

3.1 影像数据的处理

影像数据是利用快鸟遥感影像图并通过外业调绘的聚脂薄膜图进行扫描, 获取栅格影像图;然后, 通过影像处理软件EARDAS 8.7对栅格影像图进行变形纠正和定位处理。

3.2 矢量数据的采集

图形数据按地类要素进行分层管理。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层分为行政区划层 (主要分为行政区层、行政界线层) 、地貌 (主要分为等高线层、高程点层) 、权属要素层、地类要素层 (主要分为图斑层、线状地物层、零星地类层、地类界线层) 、注记要素层 (主要分为地名注记层、水系注记层、交通注记层、高程注记层、地类注记层、其它注记层) 、影像要素层、其它要素层 (主要分为线宽定位点层) 等图层。图斑层、注记层、线状地物层、行政区层、行政界线地物层、图廓线地物层是图形数据的固有图层[3]。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①数字化作业时应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 各层要素叠加后应保持协调一致。在采集时, 土地利用要素必须输入相应的地类代码和存放在相应的图层。图形数据的采集是直接对影像数据进行跟踪矢量化。矢量化采集要依据标准要求确定不同要素的分层编码、线型、颜色和代码等;公共边线或具有多重属性要求的 (如某线状要素既是公路又是行政界线) 只能矢量化一次, 其它层可采用拷贝方法生成, 保证各层数据的一致性;有方向性的要素其数字化方向要正确, 需连通的地物应保持连通, 各层数据间关系处理应正确。②图内各要素与影像套合, 明显界线与矢量化底图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2mm;点状要素采集符号的定位点、线状要素的矢量化应采集影像中心线;线状要素上的点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 点的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在数据采集、编辑时应保证线条光滑, 严格相接, 不得有多余的悬线。③对分幅采集的矢量数据要进行接连边处理。分幅采集的矢量数据和图廓线两侧的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0.66mm、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2.0mm的可直接按照影像接边;接边后图廓线两侧相同要素的矢量、属性数据应保持一致;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以高精度的矢量和属性要素为接边依据。④检查点、线、面之间的相互空间拓扑关系, 对接边处理后的分幅适量数据应进行拓扑处理, 建立拓扑结构, 数据拓扑结点统一为0.001。各要素无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碎片多边形、悬挂点或者伪节点等图形错误;数据拓扑关系正确, 面要素应闭合, 各相邻实体的空间关系可通过完整的拓扑结构来描述;公共边线或同一要素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类型特征时, 应保持空间位置的一致性;地类图斑边界必须与地类界线对应重合。

3.3 属性数据的采集

属性数据的采集主要有手工录入、分析计算、直接导入3种方式:①手工录入。对于从外业调查获得的纸介质属性须手工输入, 其录入方法为依据外业调查底图、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等逐个图斑录入属性数据和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集中录入属性数据, 并通过标识码与矢量数据关联。②分析计算。通过数值计算 (如图斑地类面积=图斑面积-扣除地类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 、空间分析等方法, 对属性进行计算。③直接导入。依据《规程》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对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属性数据或外业采集的电子形式属性数据进行转换、编辑、完善, 并直接导入数据库中。

3.4 数据检查

数据入库前要对采集数据进行全面质量检查, 并对检查的错误进行改正。数据的检查与更正是数据建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数据检查主要包括适量数据几何数度、拓扑关系、数据层空间逻辑关系、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边精度和完整性检查等, 检查流程见图2。

4 数据入库方法

MAPGIS 分幅图完成后, 就进入数据库建立阶段。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建立图幅索引、建立系统数据字典、数据入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试运行四步。

4.1 建立图幅索引

龙口市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辖区图幅索引对工程进行管理, 系统创建土地利用数据工程, 并根据龙口市辖区经纬度的跨度及中央经线的具体情况生成接合图表, 建立覆盖全辖区的1∶1万标准分幅图图幅索引 (图3) 。此外, 用该辖区的面文件建立另一索引龙口市行政辖区索引 (图4) 。

4.2 建立系统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描述了数据库中每个属性字段间属性值的组成, 是数据值为常量的数据库。数据字典是系统工作的依据, 记载了整个系统运行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即代码库等。代码库根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设计, 用户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修改和维护, 减少数据冗余, 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和可维护性, 提高数据库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有利于数据汇总和交换。数据字典主要包括:地类要素 (包含地类代码及其含义) 、行政区表 (包含行政区代码、名称、面积) 、图幅索引表 (包含图幅号、图幅面积、界内面积、界外面积) 、权属单位表 (包含权属单位代码、名称) 等, 它是系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5为龙口市数据字典) 。

4.3 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是将整理好的输入数据编辑为工程项目管理数据, 从而进行方便快捷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查询和管理。

4.4 数据库管理系统试运行

数据入库完成后, 对龙口市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 系统运行无死机现象;系统能对数据库中数据层进行组合查询, 且数据结构正确;系统能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输出准表格;系统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图件、统计表格等。

5 结束语

龙口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在 MAPGIS 强大的数字制图、数据库管理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基础上建设的。该数据库的完整建立, 为龙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准确、现实性强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与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等相关土地业务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资, 有利于整体规划龙口的土地利用, 为实现龙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 在建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图斑弧段和线不重合等。经过讨论, 该问题在建库的过程中无法避免,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照强, 黄杏元.新一代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3, (1) ∶113-115.

[2]吴信才.MAPGIS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土地利用数据范文

土地利用数据范文(精选12篇)土地利用数据 第1篇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开展, 特别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实施,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基础数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