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后的总结与思考
体育中考后的总结与思考(精选3篇)
体育中考后的总结与思考 第1篇
体育中考后的小结
徐春飞 BY-2010-4-22 12:43:00
2010年体育中考结束已经一个星期了,回顾今年体育中考,我觉得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得与失,能为体育中考改革以后的体育工作(包括课堂教学、体育学习困难生的补差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提供参考,更好地为实中体育服务。本篇博客本人将十分理性地找出体育中考前前后后,我们全校上下特别是我们体育组的全体同志的优点与存在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我认为不是一件丑事,大唱虚拟的赞歌反而使自己成为井底之蛙。
一、成绩值得肯定
今年的体育中考是历年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它一改以往单纯的三项及以后的三类项目的二选一。而是将体育中考分成了三大块,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男1000米女800米跑及前一阶段进行的学生体能考试。占分分别是10分、10分和30分。而最后的30分考试又比以往复杂,它又分成50米必测、立定跳远、跳绳、实心球三项抽测,还有篮球、软排垫球跑、足球踢远、跳山羊、五步拳五项中根据自己的特长自选。考试的复杂给我们的教学与训练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体育组的全体同志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班主任和课任老师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令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
1、领导的支持:
从09年九月份体育中考方案一出台,校领导就十分重视今年的体育中考。初三年级的张主任、分管体育的吴主任多次召开初三年级体育老师会议,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来把今年的体育中考工作做好。当我去南通参加2010年体育中考标准制定的讨论会后,韩校长和缪校长也不止一次地询问有关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指示和要求。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九月份开始至体育中考结束,领导召集初三体育老师开会前后共有十多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2、班主任的配合:
自九月份开始知道今年的体育中考方案后,我们的班主任从一开始就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相当重视,在班会课上他们能做好思想工作,在课间跑步时能亲临现场督促学生进行练习,有许多班主任在自己没课的时候主动协助助体育老师上好体育课。对于个别体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还能联系其家长,有的家长还真的回家后陪子女一些锻炼。在课间体育补差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班主任都能将学生带到指定的练习场地进行练习。而对于一些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他们又能做好思想工作,从而保证的训练和教学的正常进行。班主任的配合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3、同仁的协作:
考虑我校运动场地偏紧的具体情况,自去年一开始,吴组长就对场地作了部署。大凡初三在进行考核和测试时,运动场地一律先考虑初三。我们初
一、初二的体育老师除长跑考试以外,一般都不上田径场,即使是进行考核,也要在初三年级学生用完场地以后才进行。他们都在碍不到初三练习的文化广场、篮球场的边缘进行上课。每逢集体测试,体育组每一位老师都能到场帮助。在临近中考的补差训练中,初
一、初二的体育老师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辅导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和投掷实心球。组内同仁的协作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4、后勤保障:
实中的操场虽不是很大,但在器材的配备上我们总务处的领导可谓尽心尽力,凡是与体育中考有关的器材他们不怕花钱。从以前考软排到今年大部分考篮球,学校每年都要准备几百只球,基本上能保证初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做到人手一球。另外,在一些常规器材上他们也是如此。从体质测试的器材到体育课需要的各种器材,只要教学需要就马上进行配置,从而保证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使体育中考取得好成绩成为可能。
有了上述四个条件,加上在几次考核中学生比较出色的发挥,原本估计80%多的满分率变成了近95%,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像。
二、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虽有一定的成绩,但和一部分兄弟学校比起来还有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而盲目乐观甚至是夜郞自大,到最后吃亏是自己,倒霉的是学生。那么究竟有那些问题制约了实中的体育中考不能象文化成绩一样辉煌呢?
1、生源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实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也是实中除2002年以外体育中考满分率一直都在90%以上的原因所在(实际上,2002年我校体育中考45%满分率位于全县第二,是最好的一年。第一的学校是46%,他们只有30多个毕业生)。但是,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实验中学肥胖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的兄弟学校。肥胖学生是如何导致的我们不去作过多的追究,但练习的难度和最后拿满分的可能性低于体重正常的学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这一部分学生练得很苦,但由于自身先天的不足而很无奈。200米兼耐力与速度还稍好一些,50米这纯粹速度性的项目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比如说今年20班的几个学生,即使再练习一年想考满分都十分困难。
2、思想麻痹
少部分人一直受前几年思维的惯性,认为体育中考满分率一定会超过95%,甚至是98%、99%。但却没有对具体的规则、规程、考试项目作过多的研究,只凭老经验想问题。有的人甚至认为是船到岸头自然直,学生到时候自然会发挥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现在文化考试都在降低难度,体育考试还不一样,当这一小部分人的思想漫涏给那一小部分不能过关但总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时,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成了问题,有许多学生因不好好训练最终失去了与满分相拥的机会。这一小部分人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学生、家长、班主任甚至是体育老师,所以当狼真来以后心里上难以适应。
3、教学差距
从2003年担任县体育中考业务组长以来,我就对全县各兄弟学校的学生在体育中考中的表现和我们学校的学生作一个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兄弟学校的学生在中考训练的各个方面都抓得比我们细而实,比如说以前他们的软排预备姿势都是统一的,跳绳都一律先要试跳几个等等。我们的教学中没有作过多的强调,即使说了,因为学生不听或不做而自己先退缩了,让那些所谓能拿到满分的学生带了个坏头,结果影响了一部分不能过关的学生。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管学生怎样不听话,反复地讲,那怕让学生不断地去讨厌,我想应该会有一点效果的。这种教学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从今年凸现出来,我们只强调能过关就行,而考得好的学校他们往往把标准又提高了一点,且他们的学生又比较听话,不会自己拿着秒表在那里计时,所以最终的考试比我们好也就顺利成章了。
前两年考200米的时候,我校有很多学生都是巴巴结结过的,和我一起参加过体育中考的教师都能在考场清楚地看到兄弟学校的学生是如何跑的。男生基本上都在30秒以内,女生则大多数在37秒以内。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拿了满分,但含金量绝对是不一样的,假如标准还高一点,他们可能不受影响,而对于我们学校影响就比较大。
4、认识误区
部分人还没有从考试第一、升学率第一的陈旧观念中走出来。这一部分人中各种群体都有,领导有之,班主任有,文化课老师有,连体育老师也有。他们经常在闲谈中有意无意说起某某学生即使体育考300分也不能正取如东高级中学;某某学生则要加油,他是正取的好苗子等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一部分学生自抛自弃,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无动于衷,练习过程中能开溜就开溜,最后成了真正的文化体育双差生。
三、解决存在问题
现在初三体育教学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比如场地问题,生源问题,认识误区,教学差距等等,有的比如生源问题我们是不能改变的,但有些可以通过调控可以解决的。
1、合班分层次教学
现在的初三体育课都以自然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自然班教学的好处是教师对学生比较了解,那个学生好,那个学生差心知肚明,但即便知道了也没有办法切实解决那些体育差而又不想练的学生锻炼积极性。假如我们现在还是五个人上初三体育课,将五个班级合起来重新分班,班级的重新组成是这样的:一个体育好班,主要解决学生的体育兴趣问题;两个过渡班,目标向体育好班过渡;两个补差班,一个班男生,一个班女生,重点保证他们在体育中考中拿高分。这样既能解决场地的压力,因为好班和过渡班的学生占用训练的场地较少,重点就是让补差班的学生去练习;二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偷懒问题,不同体育学力的人在一起,好的一直想开溜,而差的练习起来就没有了积极性,在好的学生面前有自卑感。而差的学生分在一起进行练习尤如现在我们的课间体育补差,彼此之间没有优越和自卑,练习的效果反而要好。这个思路我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几年前的县级课题“提高初三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就着重说明过。这做起来一点都不烦,只要开学初将几个班排在一起就行了。它会降低体育老师、班主任、学生的许多负担,领导检查的时候也相当方便,效果一定会很好。
2、修正陈旧的经验
经验有时候好,有时候会阻碍你前进的步伐。如果一味地凭经验去想像体育中考到时没有问题,狼说来却一直没有来,如果狼真正来了就会无所适从。我们不去高谈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对于体育差生来讲他们确实需要艰苦而有序的科学锻炼,单凭撞大运是很难令所有人满意的。
3、改变教学策略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合班分层次教学,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体育差生除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外,更多的是要提升训练的量和强度。不能一次偶尔的成功就以为万事大吉,就犹如一个学生偶尔数学考了个满分以后什么作业都不做了一样。我们要反复对他们进行测试,在高标准的环境里过了数次才让他们向过渡班甚至好班转化。
四、结束语
2010年初三的体育中考已经结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现有的初
一、初二的体育中考,他们将在6月份前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补考工作,有可能部分领导和班主任还不知道这个信息。初
一、初二不及格同样是要扣中考总分的。据我了解现在在初
一、初二学生中不及格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就初一年级而言,平均一个班有
20多个不及格,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现在不重视起来将追悔莫及。过去的已经过去,亡羊补牢则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体育中考后的总结与思考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德育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德育大纲》, 都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要求, 众所周知, 一个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关键在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所受的道德观念影响在其一生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况且,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 社会上弥漫着各种不良风气。学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摇篮, 如何抵制这些不良风气是各门学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于是, 作为一名正在做班主任的体育老师, 笔者就有关如何把体育和德育结合的问题谈了些自己的感受。
1 把理想信念、法纪观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 老师要以身作则 (身教大于言传, 树立良好的榜样)
1.1 培养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应对学校体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信念, 并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追求, 面对现实, 自强不息, 自尊自重。体育教师要时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用自己的言行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我们的学生其实还很单纯,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感觉一个技术动作示范就能让他们对老师产生“崇敬”的心理, 他们在不经意间会模仿老师的很多细节, 在体育课上, 在班级里, 我平时看到纸屑就主动捡掉, 慢慢的, 我发现我的学生也开始把路边的纸屑拾掉。
1.2 体育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
法纪观念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像进行游戏教学时, 一定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 使学生懂得遵守规则是任何事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再像裁判训练时、教学比赛时、考核评价时, 都要让学生遵守规则, 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规则如同国家的法律。法律的实质就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行为的约束都可以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遵从社会道德和法制纪律。我班有个学生余某, 在我接手这个班级前因触犯了法律被判刑, 平时自由散漫, 经常不经意间就触犯了校规班纪。但这个同学很喜欢体育运动, 于是,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包括课外活动中, 我特别留意对他的“关照”, 在别的同学完成好课的任务在活动的时候, 我就和他一对一的补刚才课堂常规中他犯的错误, 一定要完全正确后才能参加活动。在一些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中, 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格, 慢慢的, 他变的主动遵守规定与纪律了, 而且和我的关系也更亲近了。目前, 他已经顺利毕业。
2 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体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要有劳动意识。比如像一节课前的场地平整, 挖沙坑等。教师本身要有不怕累, 不怕脏, 能吃苦的精神, 才会使自己的精神和行动感染每一位学生, 学生才会去仿效。事实上, 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他们一旦对劳动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往往乐于自己动手, 喜欢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体验劳动的快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上课时间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像操场上有纸屑、垃圾等异物时, 将学生分成几组清理干净操场上的异物。每一组有规定大小的地方, 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鼓励, 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这会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 无形中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3 把道德品质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1) 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体育教师要从起始就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 特别是新生入学时, 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 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时是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的最佳时机。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 加强组织纪律,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 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 培养同学之间的协同精神, 体育课的教材, 项目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要让每一个项目都有德育渗透, 时时刻刻给学生灌输“道德营养”。比如通过安排教学比赛、拔河比赛等, 在这些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们的协作精神, 使他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是, 又不能忽视个人的力量, 任何一个人的放松就会导致全军覆没。
(3) 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 中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与希望得到群体肯定、赞许, 以及维护集体荣誉的心理。如果体育教师在适当的时刻用语言多鼓励学生, 学生会更加勇敢坚毅, 激发其克服困难的勇气, 促使其去坚持, 去奋斗, 去拼搏, 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炼。
(4)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认识意志品质对学习, 对事业, 对前途的重要性。当学生遇到挫折、困难时, 体育教师千万不要让学生一挫到底, 以失败告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使他们丧失继续克服困难与其作斗争的勇气。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战胜困难。比如像一些带有危险性的运动, 对体力要求较高需要时间较长的运动, 这就要通过保护、帮助、语言鼓励等, 实现他们的目标、愿望。
4 求实创新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4.1 创设活动情境, 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铺垫
体育活动内容, 特别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 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 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 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 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 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等, 通过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4.2 适时进行激励, 激发创新需求,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措施:
(1) 期望激励。应用期望激励学生, 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 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 使其受到鼓舞。 (2) 表扬激励。多表扬, 少批评。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学生, 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 进而使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点评中, 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 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 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 更是大大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 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 产生出"别人可为, 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3) 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 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4)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 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 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5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良好个性心理
5.1 自立需自强, 自强者自立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美德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体育教师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有作为才有地位, 用自己的信念、行动和业绩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 仿效你。
5.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即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始终做到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 这样学生自由学练的时间和空间就多了。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实践、充分张扬个性。这样日积月累也就培养起学生自立自强的良好个性心理。比如在健美操教学中, 老师介绍完基本步伐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按照基本步伐进行创新编操, 慢慢的, 出现了许多很好的套路。
总之, 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 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 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珍惜我们这块德育阵地, 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责。
参考文献
[1]潭平.在中小学体育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M].中国学校体育, 2001.
体育中考后的反思 第3篇
关键词: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体质;体育中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40-01
一、国家的兴衰,心系青少年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课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体育萎缩,学生体质堪忧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敦促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基本办学状态,家教成为家长教育子女的有效手段和相互攀比的标志,在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同时,也造成了运动兴趣的减弱、吃苦精神的衰退。
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要出汗,家长回家一眼就能看出,很多学生会遭到家长的责骂:“又去玩了!”于是很多学生转入“地下活动”,在家或到网吧玩游戏,既满足娱乐的心理需求,大部分体育课都是语文、数学科占用,再加上农村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惰性、依赖性越来越来强,睡觉、看电视占用很大部分时间,其余时间就是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根本谈不上锻炼。上述几例极为普遍,但能展现出学校、家长、学生各方需要和需求间的矛盾。
体育运动有魅力,但电脑游戏对判别能力较差的初中学生来说更具有魔力。男生上肢屈肌群力量更差,我从本校初一196名学生单杠引体向上动作测试做过统计,发现能拉3次以上者不足10%,这让我们体育教师非常担忧,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担忧。
2、体育中考制度的弊端
体育中考制度已在全国各地实施多年,其根本目的就是应对目前日趋严重的应试教育现状。从目前功能看,只能起到促进人们从感性上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所以学校、家庭必须引起重视,其实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方式,是面对应试教育没招的“劣招”。
学生要计分,教师、家长、学校均要被列入上级部门的考核范围,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找分,体育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应试教育的行列。广大体育教师从内心上讲,绝对不想这样,这也是面对自身的生存发展没招的“劣招”。其结果是:学生健康状况继续下滑,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与设置体育中考的初衷相背离。
三、应对策略
1、坚持学校体育工作常态化
所谓坚持学校体育工作常态化,就是要坚持各学校根据自身体育教学资源而设置的、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标的运动组织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强各学校的督查。
(1)让学生从教室里走出来的机会,而且有一个根据自身爱好、兴趣、满足心理需求的活动空间。
(2)即使没有运动爱好和无法满足运动条件的学生最低期望值是能到教室外散散步、聊聊天,也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益。
(3)认真开展活动课,要注意、场地器材的选择。
(4)体育活动的季节性较强,学生间的兴趣差异极大,要精心安排。
2、强化体育健康标准的落实
强化体育健康标准落实的核心是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规律,科学地为每一个学生把握好身心发育关,促进形态、技能、素质、心理等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校体育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们接受运动、喜欢运动。体育课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学会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一种指导,老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去锻炼,并灌输如何安全进行运动的理念。
3、完善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一般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两项:一是业余训练的成绩,看得见、摸得着,这没有错;二是看中考成绩,也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没有错。但恰恰是这两个正确,给体育教师工作带来了误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各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该校体育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学校也应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该体育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会逐步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提高和发展。
4、加强对体育中考和体质健康上报监管
体育中考是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一年一度的中考要精心安排,让不正之风拒之门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教学和其他体育锻炼,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形成运动习惯和兴趣,从而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其基本点应该放在坚持学校体育工作常态化上。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曲宗湖 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M].贵州教育出版社.
[3] 曲宗湖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中考后的总结与思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