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敲》阅读答案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推敲》阅读答案(精选13篇)

《推敲》阅读答案 第1篇

推敲原文

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阅读题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

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5. 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阅读答案 第2篇

2.①想到 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B

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

《推敲》阅读答案 第3篇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理解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想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国内外最优秀的文章,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章中的字词句拿过来仔细推敲,挖掘他们使用这些字词句的精髓,并尝试学以致用,其语文阅读能力定能有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

推敲 引导 字词句 初中语文阅读

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读懂一篇课文,并能对课文中所参杂的作者思想感悟出来。而要想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多推敲的好习惯,将课文中的优秀字、词、句更合理的进行推敲,从而更好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一、推敲汉字精髓,引导学生理解汉字使用方式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之间都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有些字本身的含义都是非常相似的,但由于其褒贬不一、用法不一,所以类似含义的字是不能随意使用的,特别是一些关键兴致的字,必须通过仔细斟酌和比较后才能发现哪个字是最适合本句话的。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多带领学生斟酌一下文章中的字的使用方式,并尝试换个字来替代看看是什么效果。

比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当教师讲到“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句话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明而不用‘亮。”学生们纷纷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说这里使用明,是因为和下面的明星相协调。有的学生说这里用明,读起来会更加顺口,有的学生说明比亮更加柔和,涉及的面却更加广泛,有的学生说明这个词在感觉上看更加轻和含蓄,而亮显得更加直接一些。大家纷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鼓励了学生后又给学生讲了郭敬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对于成功的渴望,这时大家对这个明字的理解更加深入了。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大家能不能用明这个字造个句子。”有学生说:“我家的楼道灯明了”“我心中对这件事更加明了”。大家纷纷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探讨中得以提升。

二、推敲词语用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使用目的

在词语的使用中,中国文学更是值得推敲的,很多词语的实用都是非常讲究的,稍微用不好,原本非常上档次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变得低俗,甚至还有可能将句子的意思改变,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详细的分析,尝试让学生领悟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目的,并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

比如,在讲授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话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词语,而确凿有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词语,将这两个句子放置在一个句子中,是不是矛盾啊,这句话是不是鲁迅的一句病句啊?”听到老师的问题后,学生首先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不会是病句,因为如果是病句编者就会改过来了,可为什么要这样用呢?大家纷纷陷入了沉思,看到大家都没有什么进展,教师给与提示:“大家想想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记得清楚吗?”“不清楚”学生回答,“所以说鲁迅用了什么词语啊?”学生回答:“似乎”。教师继续引导:“对,但为什么又用确凿呢?”学生们仔细思考后回答道:“本身就是一堆野草。”至此大家对这两个词语理解了。随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这两个词语进行造句,并让学生思考一下什么时候两个词语可以同时使用,某学生说道:“我小时候上幼儿园时似乎确凿很不听话。”当大家对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有所掌握的时候,再使用这些词语就会更加准确。

三、学习语句关系,引导学生探讨语言艺术魅力

如果说字词是一篇课文的精髓,语句是组成一篇课文的基础,语句关系就是组成一篇好文章的关键,在一段文字中,前句和后句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关系,并列还是递进还是转折,都会对文章的含义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段落中的语句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关系更好的探讨语言的艺术魅力。

比如,在讲授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时,作者先是连续是用来好几个不必:“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的一个组织关系就能体现出作者对于小时候三味书屋的无限喜爱。教师在讲这段文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段话的语句关系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句关系。”通过分析学生们的意见有些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递进的,有的学生认为是排比的,教师发现大家有疑惑,于是引导道:“单是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们思考后回到:“仅仅”,“对,那么这段话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回答道:“递进”。至此大家对这段话的语句关系理解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句话进行简单的造句,于是有学生说道:“不必说那高大挺拔的大树,古老的建筑,宽广的天安门广场;也不必说那历史悠久的长城,壮观的黄山,迷人的桂林山水,单是深圳海上田园就能让人领略我们中国的美丽了。”学生能够造出如此美丽的句子,更多的功劳应该在于真正理解了这个句式的关系。由此可见句式关系在段落中的重要性。

总之,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字词句的讲解作为课文讲解的重点,同时要将引导作为讲解字词句的主要方式,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进步,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语文课文中字词句使用的真实目的,才能在以后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运用得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推敲阅读答案 第4篇

【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

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长安)

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又欲 推 字:又想用 推 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吟哦:吟咏

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韩愈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讶:对 感到惊讶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

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俄:不久

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留连:舍不得离开

权:代理 职务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 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车骑:车马

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翻译】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 推 字,又想用 敲 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 推 字还是用 敲 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 用 敲 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解释下列句中字的意思.(1)炼之未定---炼:_______(2)观者讶之---讶:_______(3)岛具对所得诗句---具: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2)尚为手势未已.--4)对_百度作业帮

贾岛推敲阅读答案

--2)解释下列句中字的意思.

(1)炼之未定---炼:_______

(2)观者讶之---讶:_______

(3)岛具对所得诗句---具: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

(2)尚为手势未已.

--4)对所发生的事情,贾岛是怎样解释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贾岛与韩退之为什麽能成为”布衣之交“?你对这件事怎麼看? 语文【幻葬】201-10-19

2、炼:锤炼,诗人写诗的时候反复思考寻找最恰切的字眼的过程.讶:感到惊讶.具:通“俱”,全部.

3、骑在驴背上吟诵自己所写的句子,并伸出手来做“推”和“敲”的动作.

还在那里指手画脚没有停止.

4、我刚刚在驴背上做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是写成“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我实在拿不定主意,所以专心致志地思考,不由自主地就做起了这两个动作.因为太专注了,所以不小心冲撞了您的车队,还望您谅解.

5、二人对于诗歌同样痴迷,且互相欣赏,所以能成为布衣之交.

这件事说明贾岛对于诗歌创作非常重视,也非常痴迷,值得我们学习;而韩愈则胸怀大度,对于冲撞了自己的贾岛不加责罚,反而在问明情况之后宽容谅解,并与贾岛成为布衣之交,可见也是一位痴迷的诗歌爱好者.从这件事汇总,可以看出,能够寻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要好好珍惜.

原文:

推敲阅读答案 第5篇

【注释】①贾岛:唐朝诗人 ②京师:京城 ③权:代理 ④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⑤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的第三节 ⑥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得: ② 炼之未定 炼:

③观者讶之 讶: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 具:

9.下面句中与“观者讶之”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3分)

A.引手作推敲之势 B.炼之未定

C.退之立马久之 D.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0.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3分)

答:

11. 你认为“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哪个好?为什么?(3分)

答:

12.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

8 .①想到 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祥细 9.B

10.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11.“僧敲月下门”好。夜深人静,以“敲”字衬托,更显寂静。

推敲阅读答案 第6篇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这段话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两个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写贾岛推敲词语入神的句子。

4.大街上的人感到贾岛的行为“十分好笑”,你认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岛推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诗人贾岛所写的诗,题目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其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贾岛在路上斟酌词句,大家觉得好笑

2.妥帖 恰当

3. 第三句话。

4.不好笑。贾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也说明他创作态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阅读答案 第7篇

教师如果能以文本为凭借,從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方面确定精当的教学内容,对文本作酣畅淋漓的推敲,那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丰富敏锐的语感,从而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在解读人物的曲径探幽中,丰盈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被课文情节牵着鼻子走,对人物的解读常常只用一个词语就概括了,如《草船借箭》《草帽计》等课文,学生学完后,不管是对诸葛亮,还是贺龙的印象都只有“神机妙算”四个字了,可见人物形象并未在学生的心中丰盈起来,这是因为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所导致的。教师如果对文本人物的思考不够深刻,总是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这种简单的解读,就会造成学生阅读思维的浅薄。

如教学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如果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伯瑙德夫人和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会说他们是“机智勇敢”的人,回答没有错,但这样的教学没什么新意,学生从中获得的新知并不多。读了课文学生能很轻松地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勇敢,虽然教师通过语言剖析,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但这只是旧知对新知的“同化”,不足以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借助“陌生化”理论来处理,把学生的视点从共同的“机智勇敢”再深入到人物各自不同的“风采”——是什么样的机智勇敢?再读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不同点—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勇敢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危险意识,稳定了年幼孩子的情绪;雅克的机智勇敢表现为平静地面对残暴的敌人,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表现为利用自身优势去感化敌人,触动敌人内心中作为父亲的那份柔情。带领学生进行曲径探幽式的人物解读,人物才成为个性鲜明、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学中,我运用品读与训练相结合的策略推敲文本,帮助学生延伸触觉,催化情感。对《生死攸关的烛光》中的人物言行进行品读时,我分别融合了不同的感悟训练点——抓住体现伯瑙德夫人内急外稳的“急忙”“轻轻”两个词语做表演读;品读孩子的形象时则设计了一个填空题,“雅克面对敌人,面对死亡时平静得——,镇静得——;杰奎琳的‘娇声融化了——,唤起了——,化解了——”。这样,化熟悉为新奇,利用学生的“已知”“能知”,重新调配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促进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的重建。

阅读教学不是零起点,不是多项工作、任务的累加,而是“三维目标”的融合。在融合的文本推敲中实现语文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有机统一:把学习人物语言、神态描写与形象感染、感情熏陶统一起来;把直通人物心灵的教学思路与作者的表达思路统一起来。对于高年级学生,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语文能力训练。

二、在点亮词语的玩味揣摩中,丰富视像

语词犹如细胞,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语词又是映照文本全部信息的密码,是作者和读者言语生命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策略把文本语言还原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和情境,使学生身有所感,心有所动。如此,才能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世界和情味世界玩味、揣摩,提升“阅读能力”。

课文《枫叶如丹》中,对枫叶的描写有一处是“挂满一树,铺满一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两个动词“挂”和“铺”进行品赏。

师:“挂”这一动作一般是与什么词语搭配,用在什么地方?

生:挂衣服、挂书包、挂毛巾……

师:那树叶呢?我们通常不是说“长”吗?作者为什么不写“枫叶长满一树”,而是“挂满一树”?

生(恍然大悟):“长”是从树内生发出来,与树连在一起。“挂”则显得不牢固,晃晃悠悠,让人感到此时的枫叶即将掉落。

师(继续追问):“挂”与下文中哪句描写枫叶的话相照应?

这一追问让学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红艳艳的枫叶比作凄苦的老人。从“挂”字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切己体察,可以让他们积累这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浓浓真情的语言。在老师的不断追问和学生的不断思考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主动发现的“语言场”,叩问文本,推敲文本,在理解语言内容和情感的同时,玩味语言的表达形式,体会不同语词在程度和美感上的差别,于平凡处见奇崛,于普通处悟传神。

对文本的推敲,就是耍边读书边思考,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一点”也许比“全部”更有力量。发掘并确定具有语文价值的教学点,不必多,而要布点少且开掘深。

三、在读和写的巧妙组合中,丰厚内涵

语文教师必须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盯着言语内容,一只盯着言语表达。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要提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中心句,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后,即时迁移中心句的句式,用关联词“不管…“都……”来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规定要自觉遵守。这样,可以让学生立足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而且从读学写,在写中明辨道理。再如教学《迟到》中,“爸爸送夹袄和铜钱到学校”这部分内容时,可做这样的设计:“爸爸没说什么,作者林海音也没说什么,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两个人的内心都在汹涌澎湃着。此时,他们的心中都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在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旁边写下他们心灵的对话吧!”这样的读与写的巧妙组合,深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丰厚了文本内涵,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情感抒发的载体。

读写互动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读与写的巧妙组合是推敲文本的一种好方式。在课堂上落实一个“读”字,一个“写”字,丰厚课堂学习内容,学生收获的将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语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也得到了丰富。

推敲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8篇

唐朝有个诗人pLI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入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画画,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zhēn)酌(zhuó)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趣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宇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shuān),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贾岛具有_______的创作态度和________的钻研精神。

(2)韩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的原因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短文已用“||”分好段,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僧敲月下门”“憎推月下门”哪个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推敲”的故事呢?试举—例,并用简短的语言阐述“推敲”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认真严肃 锲而不舍

(2)有礼貌 更衬托月夜的宁静 读起来响亮

(意思对即可)

2.第一段:贾岛因家庭贫困当了和尚。

第二段:“推敲”的由来。

第三段:点明“推敲”的引申义。

(意思对即可)

3.“略”

即兴与推敲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9篇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题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是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的。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

2、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作者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3、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4分)

4、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D E(A项“必然结果”一说纯粹无中生有。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明即兴“是作结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可见,即兴也能见到作者的匠心的。C项文中说“即兴作品的大都有一气呵成之势。”但没有说推敲出来的作品没有这种气势。)

2、B

3、(1)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要有气氛和契机;(3)需要长期酝酿和作家综合心力的爆发;(4)与作家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掌握的技巧有关。(每点1分,但要注意第3、4点,不能照抄原文,需要对原文进行概括转换以符合题意要求)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第10篇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依然。

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

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

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於是,就。

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缰绳。

留连: 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至:到。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态势。

止:停,停下。

赏析

敲为佳理由

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彷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三教《推敲》费“推敲” 第11篇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愈又是如何推敲的呢?

(生读文中语句)

师:韩愈的话里讲了几层含义呢?

生:一是敲比推有礼貌;二是敲字反衬出了月夜的宁静。

……

反思:听课的教师课后跟我讲: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读懂了课文,懂得了用“敲”比“推”要好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读懂语言文字,更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斟词酌句的语言推敲方法也是学生语言学习、习作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这样照本宣科能达到“教会”的目的吗?列宁说过:理论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撑。于是,就有了如下二教《推敲》。

二教《推敲》,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在实施了上述教学流程之后,投影出示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人推敲诗词文句的故事吗?

生1:我在一本书上读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感觉重复,就将第二句修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来更像诗了。

生2:齐己写过一首《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说,既然是数枝开,说明不早啦,不如改为“一枝”。齐己听了很高兴。

……

师:是啊,古人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刚才的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精心推敲字句,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语意,可以更加生动的描形摹像,将文章写得更好更精彩。

某某同学周末在家里写日记,也认真推敲起来,我们帮一帮她?

投影出示:表弟一甩手,一片瓦从他手心里飞出去,在河面上连跳了几跳,落在了对岸,河面上顿时(漾 荡)起了几个(圆圈 圆晕)。

……

反思:教研组的教师感觉这个片断还比较精彩。第一,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借助丰富的语言案例形成语言概念的过程。第二,课外阅读的积累也给学生增添了相当丰富的语言案例,但只有经过课堂上教师类似于这种处理,学生才会学会归纳,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第三,理解和运用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理解后运用,运用中理解,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教《推敲》,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例子

疏通课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师大版的《推敲》,引导学生细读,再跟我们手中的苏教版《推敲》比较,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苏教版写得好。比如,贾岛推敲的这句出自什么诗,他是怎么写这首诗的,这个背景的交代很有必要,否则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的推敲也没有必要了。

生2:我同意。“无礼和尚,往哪里冲?”像这样的话,如果是一般官员的差人说的,我相信,但竟然是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的差人说的,我不信。我认为韩愈平时肯定会教育差人要礼貌待人。

生3: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旧社会当差的常常会狗仗人势,对老百姓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也是正常的。韩愈再是大文学家,但毕竟是一个大官,手下人飞扬跋扈也是可能的,所以北师大版写得更像旧社会。

生4:苏教版写出了韩愈选“敲”的原因,我们一读,就能知道他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生5:是啊,“贾岛知道韩愈是有名的文学家,听了韩愈的话,自己思量一番,果然觉得‘敲’更有韵味,于是采用了韩愈的意见。”这种写法,让人感觉贾岛很有点崇拜权威的意思,至少有种人云亦云的嫌疑。所以,有必要将韩愈的思考写出来,有理有据嘛。

……

反思:教材既然不仅仅是一个例子,那么,它就应该担负着完成语文教学总目标的使命,肩负着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任,肩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奠基的任务。“例子”最终是为“目标”服务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样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是核心目标,“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途径。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教材只是一个识记和接受的过程,而用教材教是一个领悟、探究、生成的过程,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吃透课标和教材,充分尊重教材,理解编辑意图,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引领学生多元理解与思维,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推敲》阅读答案 第12篇

三教《推敲》费“推敲”――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江苏如皋市石庄小学( 226531) 华冬云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愈又是如何推敲的呢?

(生读文中语句)

师:韩愈的话里讲了几层含义呢?

生:一是敲比推有礼貌;二是敲字反衬出了月夜的宁静。

反思:听课的教师课后跟我讲: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读懂了课文,懂得了用“敲”比“推”要好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读懂语言文字,更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斟词酌句的语言推敲方法也是学生语言学习、习作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这样照本宣科能达到“教会”的目的吗?列宁说过:理论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撑。于是,就有了如下二教《推敲》。

二教《推敲》。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在实施了上述教学流程之后,投影出示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人推敲诗词文句的故事吗?

生1:我在一本书上读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感觉重复,就将第二句修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来更像诗了。

生2:齐己写过一首《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说,既然是数枝开,说明不早啦。不如改为“一枝”。齐己听了很高兴。

师:是啊,古人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刚才的`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精心推敲字句,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语意,可以更加生动的描形摹像,将文章写得更好更精彩。

某某同学周末在家里写日记,也认真推敲起来,我们帮一帮她?

投影出示:表弟一甩手,一片瓦从他手心里飞出去,在河面上连跳了几跳,落在了对岸,河面上顿时(漾荡)起了几个(圆圈圆晕)。 反思:教研组的教师感觉这个片断还比较精彩。(语文教学论文 )第一,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借助丰富的语言案例形成语言概念的过程。第二,课外阅读的积累也给学生增添了相当丰富的语言案例,但只有经过课堂上教师类似于这种处理,学生才会学会归纳,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第三,理解和运用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理解后运用,运用中理解,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教《推敲》。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例子

疏通课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师大版的《推敲》,引导学生细读,再跟我们手中的苏教版《推敲》比较,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苏教版写得好。比如,贾岛推敲的这句出自什么诗,他是怎么写这首诗的,这个背景的交代很有必要,否则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的推敲也没有必要了。

生2:我同意。“无礼和尚,往哪里冲?”像这样的话,如果是一般官员的差人说的,我相信,但竟然是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的差人说的,我不信。我认为韩愈平时肯定会教育差人要礼貌待人。

生,: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旧社会当差的常常会狗仗人势,对老百姓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也是正常的。韩愈再是大文学家,但毕竟是一个大官,手下人飞扬跋扈也是可能的,所以北师大版写得更像旧社会。

生。:苏教版写出了韩愈选“敲”的原因,我们一读,就能知道他是如何推敲词句的。

生,:是啊,“贾岛知道韩愈是有名的文学家,听了韩愈的话,自己思量一番,果然觉得敲’更有韵味,于是采用了韩愈的意见。”这种写法,让人感觉贾岛很有点崇拜权威的意思,至少有种人云亦云的嫌疑。所以,有必要将韩愈的思考写出来,有理有据嘛。

反思:教材既然不仅仅是一个例子,那么,它就应该担负着完成语文教学总目标的使命,肩负着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任,肩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奠基的任务。“例子”最终是为“目标”服务的。201 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样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是核心目标,“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途径。

推敲教学反思 第13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我认为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义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推敲”,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贾岛当时碰上的不是韩愈,而是你,你会帮他出什么主意呢?推?还是敲?还是其他的词?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但一定要有根有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改为“拍”字,因为贾岛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沿着山路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他肯定又累又饿,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的朋友,也想快点进去弄点吃的,再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是“拍门”;有的说改“推”字,因为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密切,用不着这么多礼节;还有的说“扣门”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贾岛,一个个小韩愈,推敲的不亦乐乎。

再就是让学生练习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推敲》阅读答案

《推敲》阅读答案(精选13篇)《推敲》阅读答案 第1篇推敲原文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