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突破研究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突破研究范文(精选12篇)

突破研究 第1篇

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视为解决可再生能源规模性接入大电网的有效方案。最近,一个能源存储解决方案研究已经到了最前沿——液态空气储能(LAES),利用液态空气进行能源存储,可实现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

LAES系统可独立缩放

Highview电力存储公司业务发展部主任Matthew Barnett说:“我们的技术是将液体空气存储在一个低压绝缘槽内,在需要时进行电力释放。与所有能源存储系统一样,LAES系统包括3个主要程序:充电系统、能源存储、电力回收。然而,与其他储能系统不同的是,为了优化不同应用系统,我们的技术可以实现独立缩放。”

Barnett介绍说,该技术是通过制冷(将温度降至-196℃)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将这种寒冷液体储存在绝缘容器中。当需要用电时,把液态空气从槽中抽出并达到高压。

他说:“我们将能量通过换热器和中间传热流体储存在液态空气中,在需要时,它能产生足够高压的气体从而驱动涡轮机发电。想想看,700 L的气体被压缩成1 L的液态空气,这其中储存的能量是很大的,会达到千兆瓦时的级别。”

“这项技术同样可以对其本身运行中产生的废热或是废冷进行再利用,从而提高整个过程的效率。”Barnett补充说,“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产生的过冷气体,将通过高级冷库进行捕捉,而这些被捕获的过冷气体会用来提高整个液化过程的能效。同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对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浪费的能量进行整合利用。此外,液化空气的低沸点意味着系统效率可以通过引入环境热量而得到进一步提高。LAES系统的标准设计是捕获和储存在液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然后将电力回收过程一体化。这对那些拥有废热源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热电厂或者炼钢厂。”

示范项目进展良好

与其他大型能源存储方案不同,LAES系统不受地域限制。比如,有些储能技术要求位于山区或者水库,才能够继续后续一系列操作。

2011—2014年,Highview公司在伦敦附近的试点LAES 350 k W/2.5 MWh项目全面运作,成功接入了英国电网,并严格遵守必要的法律法规及定期检查。

Highview公司与项目合作伙伴Viridor公司最近收到了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的1 140万美元资金,用于设计、建设和测试5 MW的LAES示范项目,实现长时间持续储能,该工程很快将在英格兰西北部运行。

目前,曼彻斯特附近Viridor公司所属的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厂还有一个LAES商业示范项目,这个5 MW的项目将至少试运营一年,提供储能的同时将沼气的低品位余热转化为电力。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Highview公司希望未来建设一个更大的200 MW/1.2 GWh LAES项目,称为“Gigaplant”。

Barnett称,公司正在为这个大项目选择系统组件。他说:“在这样的竞争成本下,而且不受地域限制的项目,全世界很难再找到了。我们相信LAES将成为最廉价、最清洁、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大型储能技术。”

研究美术课有效性突破点 第2篇

李靖

在教研组中我讲过几节课,并发现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从我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实际看,美术课堂上的提问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堂美术课只有40分钟,从了解本堂课内容的相关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尝试创作,评价欣赏,整体的容量比较大,所以要上好一堂比较理想的美术课,时间上几乎很难满足。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迫在眉捷的事,急需解决这一难题。我在多次外出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在课中设计的提问决定着整堂课的效果,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检验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从提问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把握本课重点。如何利用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呢?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初步思考的结果。

一、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把握住这个“度”?首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

二、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提问不能太随意,“这是什么颜色?„„等等问题,一眼就看明白的问题,问了毫无意义。学生绕来绕去回答问题,结果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

三、所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四、新提问题要有适度性: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度,否则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五、提问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提问,但有些问题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由上可知,美术课堂提问真是一门艺术,大有文章可做的,是应该认真研究的。总而言之,教师提问要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问题不提不行,学生不答不行。要把握时机,做到温火适度,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

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我这个学期给自己提出的课堂教学中

本学期教学事业

断肢再生研究实现重大突破 第3篇

蝾螈是一种原始两栖动物,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它们可以再生尾巴、腿,甚至脊髓。科学家发现它与另外两种生物——斑马鱼和多鳍鱼共享一种基因机制。人类身体里也存在这种基因,但活跃度非常低。这意味着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于各种动物(包括人类)的“断肢再生基因开关”。一旦锁定并开启,未来科学家们有望提高人类的创伤愈合能力,甚至可以再生肢体组织。美国一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学家尹沃特博士表示:“人类肢体再生听起来有点儿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但未来很可能成为现实。”

对蝾螈等3种生物体内的胚芽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这3种生物中存在一种共同的基因组,它们都受到一种叫做“microRNAs”的基因调节网络控制。这些基因网络会在蝾螈等生物肢体再生的期间开启。

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寻激活人类等生物肢体再生能力的密码。据悉,药物可用于开启这种再生机制,从而有助于加速治愈和取代受损组织,并且可以用于再生截肢后的受损神经组织,从而让断肢更有效地与假肢进行结合。

虽然该技术是人类的福音,但科学家们认为,想成为电影里一样的超级英雄,人类恐怕还得再等上数十年。

加强研究,合理设置,突破难题教学 第4篇

文[1]从研究问题 (以下简称问题1) :“已知x∈[-1, 1]时, f (x) =x2-ax+a2>0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入手,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对对称轴的位置进行分类, 求出了在区间[-1, 1]上f (x) 的最小值, 进而解决了不等式, 并分析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解题方法”和“学习过程”等4个角度, 阐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文[2]对文[1]的解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是否一定要分类讨论? (2) 是否一定要数形结合? (3) 对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讨论学困生能否想到?是否能考虑完整?

文[2]试图通过教师对题目的研究 (也给出了较好的建议) , 从解题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改进解题教学, 减少学生在学习难题时遇到的障碍.笔者阅读此文也有一些想法, 在此与杨老师商榷.

1 文[2]对文[1]中所提的问题给出的“简单解答”错误

文[2]的简单解答为:

x∈[-1, 1]时, f (x) >0恒成立, 等价于f (x) min>0.又

f (x) min=min{f (1) , f (-1) , f (a2) },

所以

f (1) >0, f (-1) >0, f (a2) >0}0<a<2.

并就此给出了“简单解答”的优点.

其实简单分析就发现此解答有问题, 问题在于作者对题目的转化不等价:

x∈[-1, 1]时, f (x) >0恒成立, 等价于f (x) min>0, 其中x应在[-1, 1].从而导致

f (x) min=min{f (1) , f (-1) , f (a2) }

是错误的, 因为对称轴x=a2可能不在区间[-1, 1]内!简单地说:作者的“简单解答”忽略了对称轴x=a2在区间[-1, 1]的外面, 而f (a2) 0的情况!

不妨举一例:

已知x∈[-1, 1]时, f (x) =x2+3ax+4a>0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对对称轴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得到最后的答案是a>0;

而利用文[2]作者给出的方法, 得到最后的答案是0a169.

明显此方法得到的a的范围比正确答案要小.

2 要认识到转化的方向性和等价性是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难点

文[2]中作者对二次函数根的分布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常规对根的分布进行归类, 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求解较为复杂和难以掌握, 并给出了自己的“简单解答”:以根的存在性定理为依据, 得到推论1和推论2 (见文[2]) , 并把其他所有根的分布问题转化利用推论1和推论2进行解决.

暂且不去讨论文[1]对此类问题解答的优劣, 但文[2]的“简单解答”却让人感觉并不简单, 原因就在于其对问题的转化 (甚至是多次转化) .要知道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是中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思想方法, 因为其转化的方向性和等价性, 学生在解答时的困境有三:一是是否能想到转化?二是转化到哪个板块的知识?三是转化前后问题是否一致? (文[2]中作者对前面问题1的转化就出现了不等价问题) 所以作者所提供的解法也许并不能被学生都简单接受和熟练运用, 也就是此解法并不见得简单,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反对用转化与划归的思想方法进行数学解题, 而是的确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反思, 加以强化.

3 加强研究, 科学设置, 有效教学

文[2]中作者对文[1]的问题1解决过程提出了以下质问:

(1) 此问题是否一定要分类讨论?

(2) 此问题是否一定要数形结合?

(3) 对对称轴的位置进行讨论学困生是否能够想到?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强调对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注重联系, 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例如, 教学中要注重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问题1正是这些要求的最好载体, 利用函数图像来求解最值, 结合对称轴的移动来体会二次函数的最值的取得, 同时数形结合求解最值正好也为后面其它函数 (如三次函数等) 区间最值问题的研究做了很好的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 如果放弃岂不可惜?

文[2]中作者也提到了研究研究难题教学, 个人认为作为教师研究应是多方面的, 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等, 做到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计、渗透, 循序渐进, 直至能力的提高, 譬如刚才的转化与化归又何尝不是?同时也要研究解题教学, 从知识本身、学生认知等多方面来研究难点的产生根源,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 从学生出发, 科学地设置问题解决的梯度,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追求通法的理解和掌握, 实现难点的突破和解决, 继而进一步追求合理、简单地解决难题.

参考文献

[1]石亮.一个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J].数学通报, 2010, (7) .

以植物研究为突破进行小学科技教育 第5篇

——郑山街道振兴小学特色教育工作汇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小学阶段,开设渗透科技知识,培养科技能力,进行乐于被学生接受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很低,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城镇小学学生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小学将语、数课程占据教学主课堂的现象更为严重。这种只求分数,一味强调升学率,死抠书本,脱离自然与生活,脱离素质教育的观念不仅在学生的家长身上得以体现,也在大多数教师身上得以体现。由于学校对科技教育认识的欠缺,科技师资的缺乏,至今在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科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为此,我校尝试以植物研究为突破口,进行小学科教教育实践与研究,以期打造学校的品牌。

一、建立植物研究教育基地。

(1)班级植物研究教育基地。各班级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期限,依据班级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教师专长,确定构建植物研究教育的主题,围绕主题,搞好教室宣传布置,如植物角、植物研究手抄报、植物研究黑板报等,学校组织考查评比;

(2)学校植物研究实践基地。学校把教学楼南面的花园设立为植物研究实践活动区。同学们不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植物、观察植物、研究植物,还可以自己动手栽种植物。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对于植物习性、构造、生长过程、作用功能等的认识。

(3)建立“红领巾植物研究所”。这是我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提高科学技能,唤醒科学精神为目标,以小学生学习积累科学知识和探索发现科学奥秘为内容的开展植物研究方面活动的教育场所,是我校实施植物研究进行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统筹、协调、布置全校的植物研究方面的所有科技教育活动。

二、构建植物研究科技教育活动模式。

植物研究科教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侧重于学生个人的亲身实践、直接动手获得体验和感受、探索与发现。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构建了7种科技活动的模式:

(1)植物知识竞赛型的科教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比赛增长科学知识。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竞赛的主要内容大多来源于我校的校本教材《植物奥秘》、《植物世界》、《植物研究》。

(2)乡土特色型的植物研究活动。我们开设了以课外实践为主的植物研究活动课,将课堂搬向了田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植物研究与当地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如在《粮食植物的成长》一课中,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制定出要研究的内容,再由学生到学校周边田野中定期观察粮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作好观察记录。

(3)制作型的植物研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植物标本制作或加工,锻炼学生手脑结合能力。对于植物标本每学期我们将评选一次,并将优秀的植物标本收藏于“红领巾植物研究所”。

(4)校本教材型的植物研究活动。根据活动课灵活性强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发挥了地方优势,另一方面积累了几年来开展活动课的材料,进行修改、筛选与整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写了《植物奥秘》、《植物世界》、《植物研究》6册教材,这大大丰富了相关植物知识课堂教学的内容。6册校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植物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种植方法、用途等多方面内容。同时结合校本教材,我们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植物培育、植物标本制作等活动;开设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原理;由学校“红领巾植物研究所”进行统一部署,举办植物手抄报比赛、植物故事大赛、“科普小论文” 评比等科技特色活动。这样使整个植物研究方面的科技教育,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活动实践,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科普教育的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校本科教课程体系。

(5)小实验型的植物研究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依据一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来进行培育植物、观察植物、解剖植物等实验。如利用微镜观察植物的表皮细胞。它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参与中得到提升。

(6)专家讲座型的植物研究活动。聘请专家或技术人员作相关科技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接受到更专业、纯粹性的科技知识。2010年10月份我们聘请了我县职业中专的吴老师对我镇特色农业葡萄种植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学生们对于家乡的特色农业有了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

(7)参观科普展活动。我们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为契机,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了所有科普作品,学生们有所感、有所想,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以科学课、综合实践课、校本教材为核心,加强植物研究方面的科技教育与学科的整合的课程管理。

(1)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对于含有植物方面知识传授,课任教师将其与我校的植物研究方面的科教活动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植物的生活这一单元,主要为我们讲述了植物的构造,以及根、茎、叶的用途,课任教师便带领同学们到学校的植物研究实践基地、“红领巾植物研究所”进行实验观察型的植物研究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综合实践课是学校科技活动的又一大活动阵地,为了利用好综合实践课,我们选编了一部分能够渗透科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供教师选用。同时,课上学生们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可以进行植物研究方面的作品创作。

(3)校本教材是学生进行植物研究的第一手最直接的资料。围绕我校自编的校本教材《植物奥秘》、《植物世界》、《植物研究》,由专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以此来提高全校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科技素养。

四、初步建立学生的评价体系。

根据整体普及、逐项推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每个学期安排一至两个重点指标,间周上好一节植物研究课,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养成科普活动,并注重平时研究过程中的积累。如学生的观察日记、笔记摘抄、培育记录、标本制作、科技课作业、研究小论文等,都要及时保存。不同年级段定有不同的达成目标,如低年级:要能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其学名;能制作1件植物标本。中年级:每次课后要有相关的书面作业;学生每学期要写有2篇以上的观察日记;能制作3件植物标本。高年级:每次课后要有相关的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作业;学生每学期要写有3篇以上的观察日记;能制作5件植物标本;能撰写1~2篇科学小论文。并以此作为科技教育评价体制。我们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光计算机研究新突破 第6篇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文介绍了这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使用锗制作光开关,并用这种开关制作光电子电路,实现所谓的光计算。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研制出来的光电子元件运算速度是现有电子计算机的50倍,而使用的材料仍然是目前常见的硅半导体材料(这种材料此前在控制和传导光线方面一直存在缺陷)。

采用与众不同的材料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强调,其他光电子计算技术通常需要使用罕见的或者非常特殊的材料,而他们的方案使用了目前芯片制造业内普遍采用的硅和锗。

使用硅材料的优势在于,制造商可以使用原有技术平台生产光电子元件和系统,由于使用激光,这种元件将会提高计算速度。

在光电子和量子计算领域,其他研究机构也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今年早些时候,HP公司宣布开发了“交叉开关”技术,不过这种技术没有使用硅材料,而是铂和钛。

硅技术的发展

业内人士(例如Gartner研究公司副总裁Martin Reynolds)认为,硅以及相关材料的生命力远没有结束,许多研究机构仍然在不断发掘其潜力,斯坦福大学目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就是一例。

“硅材料非常适合于制作微小的设备,”Gartner研究公司副总裁 Martin Reynolds说,“硅材料技术已经被用于机械部件的制造,例如TI公司的DLP(数字光学处理)设备。未来还会出现以硅处理技术为基础的化学、生物、光学甚至量子设备。”

Reynolds说,目前关于光电子和量子计算的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学术交流阶段,但是一些重要元件的开发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例如发射器、检测器以及调制器。

光计算机与外设

Mercury研究公司总裁Dean McCarron指出,光计算的发展必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计算机仅仅是数字应用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说,不管哪种光计算技术,都必须和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架构和电子设备进行交互。

“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使用最新技术,但是数据的输入输出过程仍然需要依赖现有技术,”McCarron说。

芯片厂商的角色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工作由Intel公司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共同资助,Intel研究院发言人Kevin Teixeira表示,这项研究工作将对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Teixeira表示,在为硅材料提供光学功能的研究工作中,Intel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过研究工作仍然面临挑战,那就是如何制造出信号损失更小的硅元件。

Teixeira还强调,Intel所作的工作将会延长硅材料在行业内应用的时间,对于实际应用而言,使用硅材料更加可行。

问题发现研究:范式、困境与突破 第7篇

自从文明开始以来,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就困扰着科学家们,对未知的探索引发了学界对问题及其构成的关注。虽然一旦问题得到确立,科学的方法就能够对解决问题提供引导和洞察,但这些方法却很少能够对发现和明确形成有价值的问题提供帮助。

问题发现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起点,其重要性得到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充分肯定[1]。什么是问题发现呢?是不是在一个陈述句后面加上一个疑问词和一个问号就算发现了一个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学者们从多个层面对问题发现的内涵做出了界定。Getzels认为,问题不仅需要被发现,而且必须以能够产生解决方法的方式被发现和形成[2]。Greeno把问题发现过程描述为:那些有助于个体理清问题结构、确定问题空间的限制条件,从而最终详细描述出待解决问题的过程[3]。Hayes宣称,当起始状态与想要达成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又不知该用何方法来跨越差距时,个体就有了问题[4]。Agre描述了问题的四个必要构成条件:知觉、不理想性、困难性和可解性[5]。陈英和指出,如果一个目标仅仅通过很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实现,那么这个情景就不能构成一个典型的问题情景[6]。Jay与Perkins提出,问题发现包括构思与想象情境中可能的问题或问题形式、定义与组织真实的问题陈述、定期评估所形成问题的质量,并不断地重新构建问题[7]。邵惠靖认为,问题发现是指个体对内在心理或外在环境中的矛盾、困难、新奇或一般事件,设定不同于其起始状态之目标状态的过程[8]。综上,笔者认为,问题发现指在解决一个已清晰呈现的问题之前经历的所有活动,是为不理想的起始状态设置一个相对理想的目标状态的过程,在两个状态之间的跨越是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实现可能性的。

学界对问题发现研究的广泛关注开始于Getzels和Csikszentmihalyi在1976年出版的《创造视野:艺术问题发现的纵向研究》一书[9]。随后,问题发现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许多学者都试图对问题发现过程进行观察、测量与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与特征,揭示问题发现的认知过程和内部机制,但问题发现过程本身的复杂性、隐蔽性、潜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给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巨大困难与挑战;同时受到理论建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学者在问题发现领域虽然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2 问题发现研究范式

问题发现过程能够被观测和评价吗?Getzels和Csikszentamihalyi指出,问题发现活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也可以有令人满意的信度与效度,但要发展出抽象的问题发现测验是困难的[10]。目前,对问题发现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范式:

(1)直接提问范式。

直接提问范式,即在研究中直接要求被试针对某一主题或场景提出发现的问题,从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对问题作出评价。这是问题发现研究中最常用、也最直接的范式。典型研究包括Arlin要求60位女大学生在10分钟内针对12个物品提出问题,从问题数量和思维产品两个维度进行评分[11]。Chand和Runco设计了真实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写出在学校或是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计分项目为问题数量与独特性[12]。Carson和Runco要求大学生列出与5个生活主题相关的问题,从流畅性和独创性两方面评分[13]。许育彰给高二学生提供两张“开放性”图片,要求他们从中构想出力学问题,计分项目包括力学运用程度与创造性[14]。用直接提问范式研究问题发现符合人们一般的逻辑思维习惯,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却无法深入考察个体的内部认知过程与机制。

(2)间接任务范式。

在间接任务范式中,研究者通常让被试完成一个相关任务,详细观察、记录并评估其间的行为表现,以此间接推测被试的内在认知过程和问题发现能力。典型研究包括Patrick[15]给被试呈现一首具有丰富视觉想象的诗,要求他们在阅读后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法来作出反应,即画出一幅画,并同时进行出声思维报告。对问题发现行为的分析集中于四个方面:1)思维变化的数量;2)画出图形的形状总数量;3)在创作过程中修改的数量(比如增加阴影等);4)产生思维变化的时间。基于数据分析,Patrick提出,在问题发现中可能存在两个不同阶段:“无组织”思维阶段和紧接着的“有组织”思维阶段。Getzels和Csikszentmihalyi [9]在空教室内放置两张桌子和各种绘画工具,第一张桌子上有27种物品,第二张桌子上则空无一物,要求31位艺术系男生从第一张桌子的物品中选出一些,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排列在第二张桌子上,并以此为基础作画,用出声思维方式报告其间的思维活动;同时,研究者详细观察并记录被试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基于观察与分析,把被试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为已知模式而仓促行动的人;一类是能够立即领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人。其中,第一类被试被称为问题发现者,研究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更高的原创性。

通过观测完成问题发现任务中的外显行为来间接推断个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类研究工作量巨大,能够对认知过程作出较深入、细致的分析,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这种推测毕竟是主观、间接的,如果只从行为表现入手,将难以揭示思维活动的内部机制。此外,间接任务范式通常借助出声思维法来揭示内部心理活动,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出声思维只能反映被试意识层面的思维内容,对于内隐的思维过程难以体现;其次,在发现问题中让被试进行出声思维可能会影响其正常思维过程,比如为了更清晰地报告某个想法,可能会导致思维的停顿或灵感的丢失。

(3)动态过程范式。

在上述两种方法涉及的实验中,问题发现过程都是一次性完成的,也就是说,实验只给予被试一次问题发现的机会,没有提供对问题进行酝酿、修正和补充的环节,但现实中的问题发现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总是要经历多次反复的过程。动态过程研究范式正好弥补了一次性研究的缺点。其典型代表是Hoover和Feldhusen [16],他们呈现一个真实、界定不良的情境,要求个体通过一步一步地接收问题情境信息,尝试提出造成该问题情境的可能假设。在此过程中,被试通过接受主试反馈,可以获得额外信息以增加到已有知识系统中,这些信息用以帮助他们确认、修正或否定所提出的假设。在实验最后,被试将对问题情境形成一个最终假设,研究者对被试的反应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评价。

动态过程范式可以让被试在第一次发现问题之后,通过主试反馈再次接受到新信息(在现实中,这些信息是由个体通过查阅文献、询问他人、观察和寻找线索等途径获得的)以进行第二次问题发现,修正和改进原有问题,并通过多次重复该过程以达到问题的完善。该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发现思维的发展、变化和修正过程。这种反复多次、循环往复的问题发现过程,更接近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发现活动,也使得研究更具有现实模拟性和生态学效度。

(4)典型行为范式。

典型行为范式研究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分析并抽取出典型行为特征。其典型代表是郑瑛珍 [17]以物理实验室成员为观察对象,采用在研究第一现场进行实地观察的方法探讨了物理学家如何形成研究主题以及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启发法。杨千慧 [18]对当代女性地球科学家的科学探索过程展开研究,也通过现场直接观察收集质性资料,并从中提取出典型行为。典型行为范式的研究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基于具体行为观察进行归纳、抽象。该范式的考察是基于问题发现的真实过程,避免了实验室研究的人为性和主观性,提高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从这一点来说,它可以作为实验室研究的有益补充。但是行为观察法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方法,无法为深入考察问题发现的内部过程和实质提供更有效的证据。

(5)建构认知模型范式。

建构认知模型法是在认知研究中兴起的一种新方法。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它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方式,包含“先验模型阶段-实验验证阶段-模型完善阶段”三个步骤,即先基于已有研究建构理论模型,然后设计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之后根据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典型研究是Arlin [19]提出的问题发现的认知过程模型,并设计相关实验对该模型做了部分检验。陈丽君、郑雪在研究中通过先建构问题发现思维阶段模型,再用实验对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以此提出问题发现过程可分为现状搜寻与表征、目标探索、提出问题、评价和修正问题等四个阶段[20]。建构认知模型范式的优点在于:首先,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总结得出科学理论;其次,有利于揭示思维本质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但同时,建构认识模型范式也存在先验模型可能不可靠,以及有时难以找到具体实验方法来验证先验模型等局限性。

虽然以上梳理出有五类研究范式,但已有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第一种最简单和直接的范式,使用后面四种范式的研究非常少。正是由于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使用比较表面的方法,也没有发展出一套公认的、比较科学有效的问题发现研究范式,使得长期以来科学界虽然非常重视问题发现能力,但在研究上却始终得不到突破。

3 问题发现研究困境

作为一种复杂且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问题发现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和多层面探索,但比起一些与问题发现联系密切的概念,如“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该领域的研究明显滞后。既有研究无论在范式上、理论上,还是在深度上、创新上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建构缺乏、实证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深度欠缺和应用性较弱等方面。问题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给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带来了巨大挑战。

(1)过程的复杂性。

问题发现是一项综合性认知活动,有着独特的过程和特点。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隐蔽性。问题发现过程虽然会经历必要的步骤和进程,但这些过程在发生期间并非像问题解决等思维活动一样清晰和稳定,而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也就是说,个体往往不会非常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发现全过程,而等意识到时,这个过程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2)潜伏性。问题的产生通常具有潜伏期,一个新形成的问题也许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和线索,需要很长的酝酿期来激活。3)偶然性。与问题解决不同的是,很多问题的发现对相关情境刺激的粘滞性和依赖度较高,问题的清晰化也具有偶然性和顿悟特征。4)反复性。问题发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问题初步出现后,需要根据各类主客观情境进行反复地调整、修正与重构,直至形成一个具有可解性的有效问题。上述特征使得问题发现过程非常繁杂、散乱,难以得到准确地观测和捕捉。

(2)结果的开放性。

与问题解决、创造性等活动不同的是,问题发现的结果往往是开放、模糊的,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也没有标准或正确答案。这种开放性与创造性活动追求结果的发散与新颖的开放性又有所区别。问题发现的结束往往意味着问题解决的开始,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即为下一个阶段的问题解决服务,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具有价值性和可行性。针对一个主题,个体可能发现多个问题,对于问题发现的当事人和研究者来说,如何判断这些问题的有效性,以及何时可以终止问题发现都难以有明确的标准。此外,结果开放性还体现在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过程的交织。Jay和Perkins指出,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之间存在互动和反复现象,比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1,就会试图去解决它;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评估而发现问题1还不够好,进而发现问题2;然后在解决问题2的过程中,可能又会评估问题2不够好,又进而发现问题3依此类推[7]。这种交互渗透状态进一步为问题发现结果的明确带来了难度。

(3)评价的主观性。

已有研究对问题发现的评价大多从数量、思维品质、某种特定的体现或创造性等维度进行判断,而非问题本身的价值。这类主观性评价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对问题发现的结果来讲,问题本身的价值性才是最重要的,仅从数量或思维角度作判断,会使得评价有本末倒置之嫌,但是问题的价值性往往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很难由研究者作出主观判定。其二,由专家作主观评分的信度受到质疑,在解释现象和原理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研究难以得到重复验证。问题发现的过程和结果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其做出更有效的实验模拟,而对策略训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考察则更依赖于评价的有效性。因此,找到客观、有效的问题发现评价指标也是研究需要突破的难点。

(4)实验模拟的难度。

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果的开放性给问题发现的实验模拟和抽象带来了难度。

1)时间跨度长。

一个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发现过程需要经历信息获取、积累、加工到目标状态的形成和清晰化等复杂过程,时间跨度较长,但在实验室模拟中,难以为被试提供足够的时长,这使得问题发现的实验模拟往往不够充分,难以具有代表性。

2)分析过程繁琐。

对问题发现的研究,过程(如捕捉问题线索、与知识体系的结合和加工、新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的产生等)比结果更加重要,但对过程的分析,不管是借助艺术表现的外部行为分析,还是使用出声思维法的内部思维研究,工作量都非常大。在笔者的一个研究中,仅40名被试出声思维的文字材料就高达200多万字,涉及到把语音转译为文字、制定编码方案、编码、统计分析等多个繁琐的过程,工作量非常大[21],这也为研究的多角度尝试带来困难。

3)难以捕捉关键环节。

很多时候,新问题的产生仅仅来自于一瞬间的顿悟和灵感,这个过程往往是非理性的,很难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去考察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因此在实验模拟中,难以抓住这些关键点,更难以有效抽取出特征与规律。

4)对研究终点的把握。

已有的模拟实验通常截止于被试对当前情境发现问题的结束,但这个结束点可能只是问题发现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局部的结束,与真正的问题终点并不相符,现实的问题发现通常会由于新信息的出现或酝酿效应而重新审视并发现更新、更好的问题。因此,如何判断真正的结束点作为实验模拟的中止,也是一个难题。

4 研究的突破

问题发现过程本身的特点给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进行扩展与深入,以促进问题发现领域的研究突破。

(1)几个重要关系的澄清。

长期以来,对几个与问题发现相关重要概念的认识一直局限和困扰了我们的研究理念,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对问题发现研究的突破大有裨益。

1)明确问题发现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由于科学中的重大突破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这使我们很容易把问题发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联系在一起。回顾以往的问题发现研究,绝大部分都与创造性研究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没有走出创造性研究的思维框架和一般模式。这些研究模式传达了一个思想,只有发现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问题,才能够称为“问题发现”。这就把问题发现的范围人为地缩小化了,同时也局限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实际上,问题发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思维活动,它并不总是意味着要发现有创造性的问题,也包括发现那些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甚至仅仅是发现一个普通的问题。在问题发现与创造性之间并没有存在直接的必然关联。

2)理清问题发现与开放式问题空间的关系。

有学者把问题发现与开放式问题空间联系在一起,把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看作是两个极端,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既然问题解决是针对结构和定义良好的问题,那么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发现就应该是针对结构和定义不良的问题[22],因此,很多研究都采用全开放式的不良问题空间来构建问题发现平台。在这样的问题发现平台上,被试只能漫无目的地提出一些发散的、零散的问题,却没有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与真实的问题发现情况是不符合的。在现实中,人们所进行的问题发现往往是需要指向明确的目标的。因此,仅以全开放式空间来建构问题发现平台的模式不利于深入分析问题发现的思维过程,尝试跳出“开放式空间”和“创造性”研究思路和模式的局限,去探索问题发现过程可能给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3)区分不同类别问题发现间的关系。

矛盾式和潜藏式问题代表了现实中最典型的两类问题发现活动[14],前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情境中已经存在的矛盾、错误、缺陷等问题,直接为后一阶段的问题解决服务;后者则需要在原本完好的情境中去发现和挖掘潜藏的问题事件,展望将来的问题,具有更高的创新性。两类情境可能涉及完全不同的认知机制,有必要分别考察和研究。

(2)理论建构的发展。

理论建构是实验研究得以深入发展的基础,未来对理论的建构可能从以下方面得到突破:

1)问题发现动态过程观。突破当前仅从静态、一次性过程对问题发现活动进行阐述的观点,从更宏观处着手,探讨动态、反复性过程中问题发现的特点与规律。

2)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过程关联的系统理论。目前对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的研究往往是割裂开的,但两者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将两个过程关联起来做系统性的考察和分析,也许能够为问题发现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3)问题发现信息加工过程的量化观。在对问题发现内部认知机制的研究中,从只关注信息加工内容与质量到关注更加数量化和精细化的考核指标,将对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更加精制化,比如,以往对问题发现结果的评价一般分两类:满意,中止问题发现;或者不满意,拒绝结果重新开始没有更深入地考察个体在接受与否决之间更精确的阈限范围或接受程度问题,而信息加工量化观则可以使对认知过程的研究更深入、细致。

(3)方法与范式的创新。

对问题发现的研究不能照搬问题解决或者创造性的研究方法。以下几种方法的综合尝试可能给已有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1)局部模拟。对问题发现过程从整体模拟到抽取出阶段进行局部模拟,比如只针对其中的部分阶段,如现状描述阶段、线索提取阶段、问题评价阶段等作单独模拟,逐个考察和探索其内部机制,从而对具体阶段作更加准确的分析;而对于其中的部分阶段,比如线索提取阶段,可以借助认知神经科学中先进的技术,如ERP、FMRI等技术,更精确地探索这些活动中的内部认知反应。

2)动态过程研究。为了更真实地反映问题发现的复杂过程,可尝试建构问题发现的动态模型,采用过程研究的方式,基于新信息的加入和结果的反馈,让被试动态性地完成问题发现任务,追踪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现、发展和演变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更接近真实问题发现任务,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3)构建封闭式研究平台。以全开放式空间来建构问题发现平台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随意性和发散性太强,不能充分展示被试问题发现的思维深度和思维演变过程,对其问题发现的结果难以作客观评价。由于问题发现需要直接指向问题解决这个明确的目标,因此可以尝试以一个相对封闭的问题空间来建构问题发现的平台,让被试从中去发现问题,以使得问题发现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体现思维纵向延伸的过程和深度,也可以使评价问题的指标更加客观、可操作。

4)追踪真实状态。对现实中的高质量问题发现过程进行追踪观察、记录与分析,提取典型行为模式。这类研究可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相互补充和印证,提高实验模拟的效果。

(4)多个应用领域的综合探索。

应用领域的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研究的外部价值,促使更多的学者关注问题发现领域。问题发现能力的运用主要涉及科学、技术、艺术、教育和生活等领域。在科技与艺术领域,未来的研究可能涉及如何更有效和敏锐地发现问题线索,如何提炼和整合出高质量的问题,提高研究和创作的新颖性与价值性;在教育领域,倡导关注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掘问题,提高自主性与主动性;在生活领域则注重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来弥补和解决已有的困境,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应用领域的拓展既可以反映理论研究的结果,又可以通过对日常研究的摸索,进一步验证、补充或改进理论研究模式,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总之,随着对创新性和综合性人才的重视和需求,问题发现领域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探索。笔者期望通过对问题发现领域研究的概述,引起学界对这个重要领域的进一步关注与深入研究。

巴西皮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8篇

5月份巴西原皮出口连续两个月创出新高。5月份巴西原皮、半成品皮和皮革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6.8%, 出口额达到2.293亿美元, 环比增长5%, 出口数量增长16.9%。前5个月累计出口额近10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提高18.9%, 数量上升了25.3%, 达到1450万张。其中, 成品皮占54.3%, 坯皮占6.1%, 蓝湿皮占34.5%, 盐湿皮占0.6%。

中国、中国香港和意大利依然是主要的三大买家, 美国排名第四, 而第五名的出口量则大幅下降, 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在出口的皮革中, 54%为成品革, 35%为蓝湿皮, 6%为坯革, 4%为剖层革。巴西政府在几年前开始采取行动, 通过调整出口税促进成品革的出口, 减少蓝湿皮的出口, 这种做法在皮革业内饱受争议。出口额排名前三的州分别为圣保罗, 南里奥格兰德和巴拉那, 值得一提的是巴拉那的皮革产值只有圣保罗的一半。

近几年, 巴西皮革行业取得迅速发展与巴西的皮革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在巴西新汉堡风景如画的郊外, 有一座乡间别墅般的学校巴西皮革学校。这是在校一年级学生的实习场地。虽然说是实习场地, 但设备都是工厂真正使用的最先进的设备。学生第一学期要从最基础的理论和技术学起, 主要进行原皮去皮环节的学习实践。与教学楼紧挨着的就是巴西国内非常权威的皮革检测实验室。它与整个学校的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成为这个学校的最后一道景观。

我国扩心病基因研究取得新突破 第9篇

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该文章报道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基因突变与DCM有关,在一房室传导阻滞伴DCM家系中找到了一个新的SCN5A基因突变位点(CT),其位于20号外显子,碱基的变异造成了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在1 180位置丙氨酸由缬氨酸代替(A1180V)。突变可引起通道电生理改变(失活后恢复慢,晚期钠电流增加);临床还观察发现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运动后的心电图会发生改变。研究揭示了SCN5A突变可能影响钙平衡从而造成心肌损伤导致DCM,而心电图表现则有助于高危人群的早期检出。

据了解,DCM是最常见的心肌病之一,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其中原发性DCM的发病率约为40/100 000,约30%的病例表现为家族遗传性。SCN5A突变是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致DCM,还是通过心律失常继发DCM,国际上存有争议。我国的研究扩大了DCM的致病基因谱,并揭示了SCN5A导致DCM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的心电图表现提前于突变携带者后期发展成的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脏结构异常,有助于突变相关DCM的早期诊断。除早期诊断外,对这类DCM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如针对离子通道,及控制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DCM的临床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家电渠道管理的创新机制突破研究 第10篇

在8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家电零售业逐渐从计划经济机制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增长态势异常迅猛。伴随着这种高速促销模式, 传统渠道应运而生。中国家电传统零售渠道主要分为百货商场、专业连锁店、大型超市、品牌专营或专卖店以及电器城等业态。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速增长, 造就了一批如海尔、美的、海信、长虹等家电综合性企业, 并且家电企业在传统渠道中如鱼得水。在家电业有几次比较大的技术变革, 使原先依赖于进口的元件, 现在可以国内量产, 极大地节约了成本;价格战来势汹汹, 小企业在无奈中倒闭, 家电企业巨头形成了垄断。因此, 随着商业超市、大型购物中心、家电大连锁终端商、网络直销等现代渠道的崛起, 传统渠道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开始逐渐下滑。而家电大连锁如火如荼的发展, 已经成为现在家电零售的主要通路。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观念中, 4P是指: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渠道 (place) 、促销 (promotion) , 4P理论是营销策略的基础。

产品、价格、促销在现代连锁渠道中的操作方式已经捉襟见肘, 而渠道却仍然可以很好地开发, 因此, 更多的企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扩展渠道网络点。

家电属于耐用消费品, 是寿命比较长、消费速度比较慢的产品。由于其使用寿命较长, 可多次使用, 使得购买次数少, 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决策较慎重。因此, 渠道的开发成为家电厂家平时经营的关键环节。

2 家电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体系冲突

就家电生产厂商而言, 他们的利益出发点与代理商有所不同。由于新兴渠道和传统渠道不同的操作模式, 导致到达消费者中的产品价格会存在差异, 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渠道代理商的信心, 进而发展成品牌信任危机。

2.2 促销内容冲突

包括广告媒体、终端展示、促销赠品的堆码、间接式促销活动在内的促销支持是渠道冲突的第二个方面。厂商和代理商之间的促销策略会存在阶段性, 在模式操作上有所差异, 代理商成员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 寻求促销支持;而厂商则会考虑所有代理商成员的收益绩效, 以及促销活动带来的预算, 尽可能使活动额低于预期估算, 因此成为造成渠道冲突频繁的一个因素。

2.3 战略意图冲突

厂商采用的多层次、多结构渠道管理, 是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产品转移到终端消费者手中, 而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代理商则相反, 其处于厂商渠道体系中的一环, 产品利润和品牌拉力成为其主要关注的因素, 此外代理商往往只关注短期内自己能否最大获利。两者缺乏共同的战略目标, 也会成为造成冲突的一个关键因素。

2.4 渠道管理政策冲突

渠道策略上的模糊势必导致渠道政策上的差异和随机性, 有时对个别渠道成员没有理由的政策倾斜, 但厂商并没有就这种政策倾斜在各个渠道成员之间进行良好的说明和沟通, 致使厂商与渠道之间、渠道各成员之间相互不理解。渠道政策冲突不仅会使一部分渠道成员失去积极性, 更为严重的是渠道政策冲突可能会造成渠道成员联合起来抵制制造商, 曾经发生的渠道成员联合封杀长虹就是一例。所以, 渠道政策管理的科学合理性成为检验其可操作性的标准。

2.5 合作商区间冲突

传统渠道的合作谈判已经被现今连锁渠道的强势政策所取代, 进场费、赞助费、店庆费、重装费、展台费, 琳琅杂目的费用使家电企业进入连锁渠道的成本不断增加, 而对连锁的依赖性也是不断增强, 因此, 家电企业的利润也总是难以提高。这种合作商冲突的后果是急需开拓更多的有效网络点。

渠道冲突是影响渠道管理的致命因素, 只有合理地解决冲突, 才可以充分发挥渠道的效用。解决冲突管理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加强渠道管理的监控, 优化管理结构, 增强监控的广域度。 (1) 培养中间商的信任度; (2) 严厉打击跨区域的恶性窜货; (3) 防止代理商销售区域交叉或重叠, 以免产生自然管理混乱; (4) 禁止低价倾销等违反政策的隐性销售; (5) 反复组织和进行有关消费者需求状况的市场调研; (6) 调整竞品的渠道政策和促销力度; (7) 关注整个行业的深刻变化和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2) 确立共同的战略目标。均衡的共同利益会成为厂商和渠道代理商坚实的合作基础。

(3) 加强渠道合作。渠道成员的共同目标和各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成员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加强渠道合作有助于加强渠道成员间的理解和信任, 消除预期差异。

(4) 加强信息沟通。加强渠道成员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有助于消除渠道内部的误解和冲突, 有利于渠道合作。

(5) 决策权的明晰。明确各渠道成员的角色和功能, 明晰区域和网络划分, 明晰各自的经营决定权并达成一致, 有利于渠道冲突的减少和渠道管理。

(6) 规范销售行为。规范销售行为是解决渠道冲突的关键, 很多渠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都是由违规行为引起的。在规范过程中, 厂家起主导作用, 只有做到对违规行为决不姑息、严惩重罚, 对违规经销商无论大小一视同仁, 才能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3 渠道管理的创新机制来源于对渠道利润的控制

家电企业产品价格影响因素的来源于成本费、运输费、生产费等。渠道模式的本质在于产品的利润。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利润, 才会有操作更多渠道模式的空间。

第一, 要不断优化进货渠道, 尽可能从原料供应商压缩成本, 积极寻找市场化的原料采购最优商家;第二, 企业内部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自主创新, 争取拥有行业相关高端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第三, 要完善物流输送系统。与传统的批发商内部运作的应用软件和服务相比, ASP更安全可靠, 有更大的伸缩性。批发企业还可以与其他的批发商结成战略联盟, 签订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分散物流可以获得更高的物流效率, 降低批发商的物流成本。联盟成员共担风险, 降低了不确定性, 还可以从第一方物流机构获得过剩的物流能力与较强的物流管理能力。

4 渠道管理的创新突破研究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渠道一体化管理。首先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 提高企业荣誉感。加强整个业务操作流程的标准性、规范性。采用循环激励的政策, 以提升整个销售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2) 采取渠道代理商结构扁平化方法。厂家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 此种渠道层级可谓传统销售渠道中的经典模式。传统的销售渠道呈金字塔式的体制, 因其广大的辐射能力, 在厂家产品占领市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 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下, 传统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 对厂家来讲, 多层次的渠道格局使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 且多层次渠道中各层次价差, 更是垂直冲突的主要诱周。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 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 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多, 则增加了产品的辐射面和销售量。如一些企业由多层次的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 即厂家经销商零售商。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置配送中心, 直接为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斥巨资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体系, 目标是建立一种国际标准。这些都表明了渠道创新的扁平化趋势。

(3) 采取合同化的约束管理。合同是规范厂商和代理商行为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全面地进行合同的整理和归档。

(4) 完善物流系统监管。采用ASP服务数字化物流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价格竞争力度。

(5) 采取管理形式多区域化。根据市场的区域消费能力和网络点的有效性, 进行分档划分。这样有利于提高大代理商的忠诚度和信心。

(6) 促销策略化。采取一县多点, 点线结合, 一般性中包含差异性的策略, 进行多层次的市场调研, 制定合理的促销方略。

(7) 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提高业务规范水平。营销人是销售中最重要的环节, 要加强营销队伍的业务水平和销售技巧的培训, 使业务人员充分认知整个品牌的内涵。促进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全面提升。

随着时间的变迁, 会不断有新的渠道销售模式出现, 但是渠道管理的核心因素会一直是其发展的动力。

摘要:在中国家电零售业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路程中, 渠道增长是最重要的增长方式。伴随着传统渠道的没落和新兴渠道的崛起, 每一次渠道变革, 家电企业都需要去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促销形态, 本文着重论述渠道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渠道管理,渠道冲突,机制形态

参考文献

[1]朱玉童.渠道冲突[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

[2]艾浪滔.销售与市场 (渠道版) [J], 2004, (5) .

夜间酸突破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11篇

关键词:夜间酸突破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幽门螺杆菌肝药酶CYP 2C19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23-01

众所周知,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卓一艾综合征等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抑酸剂,症状缓解率达到90%以上。但随着24小时胃液PH监测的开展,发现部分患者即使用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也不足以抑制夜间胃酸分泌,仍有泌酸高峰现象,医学界将此称为夜间酸突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现象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但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以每日2次PPI联合睡前加服H2RA的方案为主,可减少或消除NAB,但疗效短暂,长期服用会因产生快速耐受而失效。现综合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NAB与上消化道酸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1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早前的研究认为,食管酸暴露的发生与NAB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最近几年来有学者提出,NAB是一种用很强的抑酸治疗也不能良好控制的现象,食管酸抑制和症状控制不依赖于夜间酸突破的消除程度。因此考虑NAB对于无症状和无并发症的GERD患者,尤其是食管清除机制正常者似乎意义不大。然而对于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患者,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在严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夜间食管pH<4.0的时间百分比要高于白天,提示夜间酸反流可能是导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机制。另外,在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存在穿通性的黏膜损伤,可导致食管运动障碍,累及食管体部及食管下括约肌,从而导致食管暴露于反流的酸性胃内容物的时间延长。因此在NAB期间则会出现或加重GERD的症状发生。而Barrett食管患者常伴有无症状的持续的夜间酸反流,即使微量的酸暴露也会刺激细胞的增生。对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有效的抑酸治疗能促进细胞分化以及减少细胞化生,使之有一定程度的病理学好转。

1.2与胃十二指肠酸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消化性溃疡(PU)和上消化道出血为胃十二指肠酸相关性疾病中的主要疾病。持续抑酸是治疗PU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连续4周每日胃液pH>3.0维持16~18h能加速溃疡愈合,若胃液pH<3.0的时间大于6h,则愈合不佳。Kolesnikova等1在对比存在NAB和不存在NAB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溃疡愈合率时发现,有NAB现象的患者的溃疡愈合持续时间更长。另外PPI抑酸止血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但仍存在着出血及复发出血等问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是否继续出血或止血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和近期的复发出血与胃液pH值变化密切相关。体外试验表明,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浆凝血功能与胃液pH关系密切,产生胃内凝血块的最佳pH是7.4,随着胃pH值的下降,血小板和血浆的凝血系统功能会受到抑制。因此,升高并持续使胃内pH>6.0以上才能达到止血目的,同时预防再出血发生。但NAB有可能打破这一持续性,因此预防NAB的发生对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应该具有重要的意义。

2NAB的可能发生机制

NAB的提出及对其的研究已有10余年的时间,但其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因素:①夜间缺少食物刺激,激活的质子泵数量少,PPI的血浆半衰期短,仅对活化的质子泵产生抑制,而逃逸质子泵在PPI血药浓度下降后激活,导致PPI抑酸作用降低。②胃酸分泌有昼夜节律,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促进胃酸分泌,午夜达到高峰。迷走神经切除则可减少夜间胃酸的基础分泌,H2RA能降低基础胃酸的分泌,提示迷走神经和组胺的联合作用可能是夜间基础胃酸分泌增加的原因。③国外研究2发现,Hp阳性患者服用标准量奥美拉唑能有效控制胃酸,抑制NAB的发生,提示Hp感染可减少NAB发生的。其机制可能为Hp阳性者质子泵合成受到抑制,在PPI的作用消除后,其泌酸功能恢复大大延迟。④肝药酶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是NAB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直接影响PPI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变化。该酶在人体内存在基因多态性,即强代谢型EM和弱代谢型PM。第1代PPI中的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以肝药酶CYP2C19为主要代谢途径,易受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而第2代PPI中埃索美拉唑主要通过CYP3A4酶途径代谢,受CYP2C19酶的影响相对较小。雷贝拉唑经非酶途径代谢,基本不受CYP2C19酶的影响。因而在强代谢型EM型个体中,可能正是由于PPI的快速代谢分解才导致酸分泌的迅速恢复,这也是导致NAB发生的原因之一。

3治疗措施

有研究认为3NAB与PPI剂量和服药方式关系明确,加大剂量或者改变服药方式可以减少pH<4.0的时间,但却仍不能完全克服NAB的发生。国外研究4倡议克服NAB的方法是在应用PPI的基础上,睡前加服小剂量的H2RA,以在不同环节同时抑酸,从而降低NAB的发生率。国内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但也有研究5发现,H2RA对NAB的控制是暂时的,在连续用药1周后,抑酸效果会因H2RA的耐受而下降,目前这种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考虑可能与使用H2RA治疗后胃泌素含量升高有关。这种情况建议可采取间歇性或按需给药方式。

参考文献

[1]Kolesnikova,Beliaeva GS,Leonteva VA.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NAB”phenomenon in patients with duode nalulcer.Eksp Klin Gastroenterol,2008,4:9-11

[2]Kuroda M,Sasamura H,Kobayashi E,eta1.Glomernlar ex—pression of biglycan and decorin and urinary levels of decorin in primary omemlar disease.Clin Nephrol,2004,61(1):7—16

[3]Shimatani T,Kuroiwa T,Moriwaki M,eta1.Acid—suppressive effects of various regimens of omeprazole in Helicobacter pylorinegative CYP2C19 homozygous extensive metabolizers:which regimen has the strongest effect? Dig Dis Sci,2006,79:144—152

[4]Peghini PL.Katz PO,Castell DO.Ranitidine controls nocturnal gastric acid break through on omeprazole:a controlled study in normal subjects.l998;115(6):1335-1339

中国团购网站运营模式研究与突破 第12篇

一、团购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其产品分布

(一) 网络团购的概念

网络团购借助互联网, 将具有相同购买意愿的零散消费者集合起来, 向商家大批量购买, 求得最优惠的价格。网站向消费者提供同城商家的优惠商品和服务, 并从中抽取佣金, 消费者得到优惠的价格, 而商家也从中赚取费用。

(二) 团购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网络团购主要起源于2008年11月由美国的团购网站Groupon所推出的一种网络团购模式, 于2010年逐步引入国内。我国首家引入美国的团购网站Groupon模式的团购网站是满座网, 随后美团网、拉手网等陆续涌现, 中国团购网络市场一时间异常火爆。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团购网站数量呈“平稳精减态势”。2012年上半年, 我国网络团购企业日均覆盖人数呈“倒V型”, 第一季度逐月增幅较高, 第二季度逐月下滑。受其影响, 第一季度交易额逐月增幅在20%以上, 但第二季度出现滞涨局面, 增幅降至2%左右。截至2012年6月底, 全国团购网站累计诞生总数高达6069家, 累计关闭2859家, 死亡率达48%, 运营中3210家, 已回落到2010年底的3200家左右。

(三) 产品分布

2012上半年, 团购网站产品数量不断增多, 品类也日渐丰富。到了6月, 全国每日有效团购产品数量超过20万, 每日新增团购产品超过3万。Groupon最初的一日一团模式已经荡然无存, 大多团购产品都会超过一天, 有的甚至长达数月。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网络团购行业的产品品类正在由餐饮和服务业逐渐向毛利润较高的实物类和奢侈品扩张, 发展顺序依次为:餐饮、美容健身、化妆品和服装、酒店旅游、奢侈品等。

二、基于美国Groupon模式的中国网络团购的运营模式分析

Groupon的盈利核心在于收取商户金额30%-50%的交易佣金, 而中国的团购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集中议价, 赚取中间价差;另一种是向商家单独收取营销广告费用。团购网站的利润源主要来自商家提供的交易佣金、商品代售、商户服务、广告投放、付费会员、加盟授权等。团购网站的收入目前主要来自团购交易额的佣金部分。通常毛利在5-10%。另外, 增加了商城店铺模式的团购网目前也在收取入驻费和坑位费, 这目前也逐渐成为团购网站的另外一个收入来源。

Groupon网络团购模式的核心在于抓住了获取较大折扣引发用户购买欲望的心理, 且通过团购人数下限门槛、互为推荐购买返还一定金额等方式, 是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互动, 自发组织达到商家的参与团购人数下限, 而参与人数一旦提升到一定程度, 就能提升其他浏览此信息的用户信任。

三、中国团购网运营模式突破

目前在我国盛行的网络团购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专营团购平台的网络团购模式 (简称专营式团购) ;另一种是基于消息发布与交流的网络团购模式 (简称交流式团购) 。专营式团购是第三方虚拟的网络公司为注册会员提供网上交流平台与商品信息展示平台, 交易谈定后客户委托第三方 (商业网络公司等) 出面组织, 向供应商进行批量购买所形成的团购行为模式, 如无忧团购网 (www.51tuangou.com) 、中国汽车团购网 (www.qichetg.com) 和天天团购网 (www.365tg.com) 等;交流团购模式是指具有某种商品相同购买意向的客户, 利用一些公共门户网站的聊天室、论坛, 通过聊天达成团购意愿, 然后自发组织起来向供应商进行批量购买的团购行为模式, 如通过SOHO、SINA等网站的聊天室。

但是这两种团购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专营式团购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范围没有交流式团购那么广泛;而交流式团购却没有专营式团购那样特定的会员制度, 成员间关系相对松散。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完善的运营模式。

(一) 主动式网络团购

主动式团购是一种由大型零售企业作为组织者发起的主动网络团购新型模式。大型零售企业本身作为商家来组织网络团购, 其实质是一种零售企业开展的面向消费者的新型营销行为, 实现了从个体零售到团体零售的扩展。

1. 主动式网络团购的优势

主动式网络团购模式帮助大型零售企业利用其良好的企业信誉、与生产厂商间的伙伴关系、完善的配送网络, 主动地发起团体销售活动, 进一步扩大了大型零售企业的消费群体, 从个体零售转变为团体零售, 在消费者、零售商、生产厂商之间实现三赢的过程中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

(1) 交易信誉度、保障性高。大型零售企业本身在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较高的商誉, 拥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可以较好地处理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 强化桥梁作用。

(2) 供应链完整性。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网络团售, 保证了供应链的完整性, 更有利于生产厂商营销体系的完善。

(3) 客户增值。零售企业通过这一网络团购方式, 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 既保留了原有的户, 又通过团购的集团性发展了新的客户, 并进一步挖掘了客户价值。

2. 主动式网络团购的运作机制

(1) 大型零售企业在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 (包括商品展示、电子单证传输、电子支付等功能) 添加团购议价、团购评价等功能来实现网络团购。

(2) 大型零售企业可先在已注册的VIP会员中推行网络团购服务, 然后在时机成熟时向普通消费者开放。

(3) 团购商品的选择上, 一方面会员可以在网上发布对某种商品的团购意向;另一方面大型零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对会员信息的分析, 向客户提出相应的团购商品建议。

(4) 团购商品的定价过程可以是动态的、双向的。所谓动态的, 是指大型零售企业可以在团购群体形成的过程中, 根据团购规模大小与生产厂商之间灵活得调整团购策略、优惠政策。所谓双向, 是指可以由客户先提出定价, 然后展开议价, 也可以由大型零售企业或者生产厂商先提出定价, 启动议价过程。

(5) 团购议价期结束后, 由大型零售企业作为中介, 向客户和生产厂商确认团购信心, 然后通过B2C平台向参与团购的客户以及生产厂商发布议价结果。

(6) 借助大型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上支付功能, 客户可以选择电子支付。有需要的也可以选择货到付款

(7) 大型零售企业可以在交易完成后提供给客户对交易进行评价的功能。客户和生产厂商对本次团购交易给出定性的评价, 通过量化, 用来计算客户以及生产厂商的信用度, 为以后的交易提供决策支持。

(二) C2B反向团购---举手网

反向团购是指由用户提出希望团购的商品, 网站据此联系供货商, 制定价格, 完成团购。

其流程如下:

当用户在网上 (比如淘宝、京东) 看到某个商品, 想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时, 就可以在网上发起团购, 并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传播, 吸引其他用户参加。该发起团购会以“最新需求”的需求在网站中呈现, 其他用户可以对这些需求商品表达喜欢, 当该商品积累到一定人气时, 网站方面就会开始寻找、联系供应商、确保货源质量、商讨价格。之后该需求就会转为较正式的团购项目。用户可以在网上支付购买。所有的团购都采用阶梯式的定价方式, 购买人数越多, 价格会越低。相比传统电商网站, 用户可以在此类网上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而相比其他的团购网站, 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希望团购的商品。

其中, 在反向团购领域, 国内比较典型的就是举手网。

举手网是一个定向反向团购的网站, 其在做的事情就是先通过线上网站获得一定量的意向订单, 然后拿着这些订单去和供应商谈判, 获得较低的价格, 再将商品出售给用户。

目前举手网的团购商品类别包括数码、服装、化妆品、食品、家居等五大类, 主要面对价格敏感的在校大学生和部分白领。网站的收入来自商品售价与供应商价格的差价。

在这个过程中, 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需求整合。需要再较短的时间内将有相同需求的用户聚合在一起, 这需要一个大流量的平台。而在这一点上, 无论是现有的电商网站, 还是现有的团购网站, 似乎更有着现成的优势。

二是商家谈判。网站需要将用户的需求与线下商家的沟通, 反向团购所涉及的商品五花八门, 沟通、协调、议价, 对创业团队而言, 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商家不答应, 团购难以成行, 则会影响用户体验。

三是商品选择。即便在C2B中, 价格对用户的权重仍远大于自由选择商品对用户的权重。因此一些边际成本低的商品, 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比如到晚上还空着的酒店、马上要起飞的航班机票、要开演的电影票、快过期的面包等等。这些垂直领域。可能会成为反向团购领域的一个突破点。

(三) B2C商城与团购网站联营

对于一直在做实体购物的大型B2C商城, 如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来说, 它们非常看重本地生活服务, 因为相对于它们的实体商品所占的超多份额来说, 本地生活服务的份额目前还比较少, 但本地生活服务未来绝对是贯穿人们生活的一道主线, 现在本地生活服务还算蓝海, 进入门槛还算低, 一旦本地服务真正火爆之后再进入就比较难了就像微软想进入手机、平板行业重塑辉煌一样难。可以说这些做实物的大型B2C商城涉足本地生活服务, 既能扩大自身销售额, 同时也能给带来更多的流量, 本地生活服务今后也将成为电商的“标配”。

但实物B2C商城涉足本地生活服务的形式却有待商榷, 自建平台还是与有实力的团购网站联营?要知道目前团购行业排名前五的团购网站, 已经占到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份额的近八成, 并且领先优势极为明显。如果实物B2C商城现在自建平台进入的话, 难度非常大, 毕竟它们不了解本地生活服务的流程, 没有自己的经验和渠道, 很难打开市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像京东、当当和苏宁易购等大型B2C商城的团购业务, 都是采取和团购网站合作运营的形式, 电商连横逐渐成为未来趋势。所以, B2C商城同团购网站联营绝对是实物B2C商城涉足本地生活服务的最佳形式。

而且近日, 窝窝团与苏宁易购被证实已经正式展开合作, 消费者在苏宁易购上购买团购产品后, 会马上接收到由窝窝发送的手机二维码或短信码, 凭借这些消费码便可直接到店消费, 享受到窝窝商家提供的服务。据了解, 自2011年5月窝窝开始发力团购市场, 并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 就做到行业三强, 而在去年9月后, 窝窝再次沉寂, 这也让业内对窝窝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此期间, 窝窝苦练内功 (精细化内部管理、转型生活服务领域) , 合纵连横 (和赶集、京东相继合作) , 谋划新的战略发展。

直到今年5月, 定位于“一站式生活服务商城”的窝窝商城正式上线, 以“促销+分销”的新型商业模式, 让人再次看到窝窝的爆发力, 其目标更是要打造国内最大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合作商家已经达到10万家, 每日同时在线单数则已经达到6万个,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据团800的9月最新数据显示, 窝窝来自京东等其它第三方平台的销售额, 已经达到8000万元, 仅此就已经高于F团、58团购等, 如果再计入主域名下的业绩, 窝窝9月的销售额, 也已经迈入3亿元大关。

在继赶集与窝窝联合运营、京东商城与窝窝合作之后, 目前苏宁易购亦加入到窝窝的本地生活服务的联合阵营中, 让我们对未来团购又多了几多信心, 希望窝窝借此能开辟出一条真正明朗化的本地生活服务路线, 在满足众多商家线上营销诉求的同时, 也能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曹丽, 尤颖.基于Groupon的中国网络团购运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 2011 (9)

[2]何剑.网络团购运营模式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2) :104

[3]钱大可.浅议网络团购[J].商业时代, 2006 (2) 67-68

[4]秦蕾.浅析我国当前网络团购的模式问题[J].电子商务, 2011 (12) 114-115

突破研究范文

突破研究范文(精选12篇)突破研究 第1篇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视为解决可再生能源规模性接入大电网的有效方案。最近,一个能源存储解决方案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