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观后感学生
《太行山上》观后感学生(精选6篇)
《太行山上》观后感学生 第1篇
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
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太行山上》观后感学生 第2篇
昨天终于在eMule上找到了DVDRip,现在也已经观摩完毕,总体感觉,这部片子拍得很不错,值得一看。战斗场面很惨烈,但是也让人热血沸腾(我看的时候浑身发颤),特效也都不错,不过想回国的日本兵跳进火坑那段是有点假。
梁家辉和刘德凯的戏份其实都很少,加起来也没有几分钟,刘德凯饰演的国民党军长郝梦龄出场过于突兀:出场战死,没有任何铺垫。不过,港台演员在这类影片中饰演角色的确是个突破。
日军方面有台词的几乎都是日本演员,另外片中还有一些俄语对白和德语对白,所以看这片子还得配上字幕,下的DVDRip没有带字幕,还特地去射手网找了,虽说是版本对应的字幕,但还是稍微有些延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用的这个MPC播放器无法调节字幕,郁闷。片里有一个会讲英语和德语的外国女记者,不知道是哪国人(演员是法国人),我不解的是,既然她和朱德都会德语,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用德语交流呢,一个说英语,一个说中文,然后让翻译传达,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印象深刻的几处:
平型关一仗打下来,居然一个俘虏没抓到,鬼子都是宁死不降啊。从这一点来看,本片没有去刻意丑化日军(连日军都没有丑化,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说本片在丑化国民党呢?我实在看不出来。如果说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就算是在丑化国民党的话,那国民党和共产党还有什么差别?真可笑!)。有一个情节,战场上双方都在拼刺刀,有个断了腿的鬼子爬到一个同样受伤严重的八路军战士面前,从尸堆里捡起一把刺刀举了起来,八路军战士以为要捅他,谁知鬼子竟把刺刀插入自己的胸膛。
日军在拼刺刀前会退子弹,第一次在抗战影片里看到这样的情节,很不解,难道是为了公平决斗?汗后来在百度“太行山上”吧看到相关帖子才知道,原来是由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的特型决定的,三八式穿透力强,在大规模白刃战中很容易误伤自己人,另外,日军还认为在白刃战中开枪并不方便(这也是日军配备的轻武器以三八式步枪为主所决定的),进行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很难取得战果。介于以上两点原因,日军在进行时大规模白刃战之前都会退子弹。
八路军夜袭飞机场,感觉日军飞机可真多啊。史实是那个飞机场有24架飞机,不过不是朱德特意派人去打的,而是八路军一支部队偶然发现于是就打了下来。
林彪真年轻,29岁当上军长,不知道平型关那一仗时几岁,好像还没有吃豆子的习惯。
太行山上“狂欢节” 第3篇
董寨跑马排古道又闻马嘶鸣
“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位于太行山险要的长城名关娘子关, 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 故而称为娘子关。娘子关内的下董寨村古为军事驿站, 这里背依峨嵯大山, 前临绝壁深涧, 是古代进出山西的重要通道之一,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许多北方民族的剽悍之风。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举办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跑马排”。“跑马排”起源于唐朝, 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的娱乐活动, 一直流传至今, 成为老百姓祈祷国泰民安、万事如意、五谷丰登的一种象征。
我们清晨从平定县城出发, 车子沿着太旧高速行驶30多公里, 娘子关出口下路, 再盘山而行,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有1800多年历史的董寨村, 在一片河滩边的村口停下。眼前是一座桥, 路边、桥上早已停着一排儿汽车。过了这座桥, 像一脚踏进千年前。
我们其中一个人的亲戚住在这个村子, 姓董, 闻听我们要来, 早已等在村口, 董师傅50岁上下, 十分喜爱闹红火, 看我们兴奋的样子, 不由分说就领我们向跑马的官道走去。好客的董师傅边走边介绍:董寨村始建于东汉末年。相传当年董卓带兵至此, 见周围悬崖峭壁、山势险要, 遂建起董寨, 如今的村民也都是当年守军的后裔。跑马是这天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乡里乡外的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拥聚在这里,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宁肯一夜不睡觉, 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
一路前行, 眼前是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古巷道, 原来这就是官道, 跑马就是在这狭窄的巷中来回奔跑。放眼看去, 道路上, 台阶上, 甚至房顶上都密密麻麻挤满了人, 本村的、外来的, 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 眼里充满了热情的期待的目光。跑马还没有开始, 铿锵的锣鼓声已经把人们的激情点燃。董师傅说, 跑马之前要传三遍锣:清晨头遍锣后, 村民们在跑马的青石街上铺上防滑炉灰。二遍锣后, 骑手们跨马巡街, 焚香祈福。三遍锣后, 跑马就正式开始。
上午9点多, 锣鼓齐鸣, 响彻天地, 激烈的跑马开始了。只见三四匹高头大马整装待发, 每匹马都有固定的人牵引。“当、当、当”急促的三遍锣一响, 一匹匹战马便像离弦之箭向街上冲出。顿时暴风雨般的马蹄声, 咚咚锵锵的锣鼓声, 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助威声和叫好喝彩声响成一片, 整个村庄都淹没在狂欢的海洋中。
这里的跑马大可与西班牙斗牛相比, 十分惊险刺激。被称做官道的青石小路, 年长日久被磨得溜光, 即使撒上炉灰, 奔驰的马儿也无法停留, 速度飞快。而且马背上不仅没装马鞍, 甚至连马鬃都被剪掉, 骑马的人必须双腿紧夹马身, 双手平举, 飞奔而过。听董师傅说, 骑在上面的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 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骑术训练, 全凭骨子里的勇敢。有十八九的小伙, 也有年近七旬的老汉, 还有不少是父子兄弟齐上阵。骑士们头裹红布条, 上马坐定之后, 一旁的人挥起手中的长鞭使劲打马, 那马便在仅有两米多的狭窄的青石古道上如箭般飞出。只见那勇敢的跑马人, 在狂奔如飞的裸马上, 是那样从容自信, 潇洒自如, 威风凛凛, 英气逼人。有的骑手还嫌马跑得不快, 口里“驾驾”地喊着, 用缰绳不停地抽打着马的屁股。还有的骑手为展示骑术的高超, 把双手放开, 让支起身体做一些更惊险的动作, 直把尖叫着的看客惊得目瞪口呆。
村里老幼争相上马, 在古道里往返驰骋, 展现着下董寨村村民豪放、勇敢的性格。跑马一直进行到将近中午时分, 跑得几匹马全身大汗淋漓方告停止。在董寨的分分秒秒里, 始终有一种奇特的感受, 太多的惊奇出其不意, 纷至沓来, 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久远的民俗表演、让人敬畏的慓悍之风和尚武精神真是一道特别的传统文化大餐, 置身这样激烈的氛围当中, 看着跑马的汉子扬鞭秣马, 顿觉豪气满怀。楼头古戍楼边寨, 当我们身边的原生态民俗正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时, 董寨那种自我的、完整的、原生态的味道, 更显难能可贵。
柏井魇马畀祈雨仪式传千年
位于平定县城东25公里的柏井镇历史悠久, 自古就是通京大道的重要隘驿, 相传汉韩信曾在此筑城屯兵, 取名柏井城, 而境内至今尚存的古驿道和刻有“柏井驿”字样的古石碑见证了柏井镇古老繁华的过去。远古时期平定十年九旱, 老百姓年年举行祈雨祭祀仪式, 俗称魇马畀 (yan ma bi) , 这一古老的祀神活动, 是平定古代最典型雩祭傩戏文化的珍贵遗产。形式上娱神, 实际上是娱世、喻人的文艺活动,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
去柏井, 我们沿着307国道行进, 不远处并行的京港澳 (太旧段) 高速公路车流飞奔, 如今的国道就是建在曾是古时太行八径中唯一能行车马的古道上, 相对于其他出太行仅供人畜行走的羊肠小道, 这也算是那时的“高速公路”了。道边不时掠过的“小桥铺”“固驿铺”等休养处演变来的村名, 让人仿佛重回了久远时代。
来到柏井村时已是人山人海, 经人指点我们来到了大王庙, 守庙的老者叫穆福祥, 70多岁。据他说几十年前的祈雨活动他都参加过, 对柏井村的历史更是口熟能详。他笑呵呵地说, 你看, 不论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人们, 天不明就动身赶到柏井村了, 就是为了一睹迎驾魇马畀盛况。“魇马畀”主要是靠马畀来完成的, 其中“传圣旨”“迎驾”“扭驾”“马畀开山”是最“抢眼”的活动内容。我还是头是次听“魇”“马畀”这些复杂、生僻的字词, 老者看我好奇, 给我解释起来。“魇’是迷惑, 马畀’就是被神附身的人, 是神的传话人和代言人。”
迎驾即迎神, 柏井村大王庙里供有狐突与明灵两位大王。老者说幼时听长辈讲, 狐突老大王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 就是狐突的女儿所生。狐突以死保卫重耳, 重耳功成业就后, 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 专门建庙进行祭祀。明灵大王即晋之陶侃, 也称陶大王。人们都说明灵大王心地善良, 关心民生, 遇久旱不雨, 便派出他的信使马畀送信, 叫人赶快接驾, 他好兴云布雨。
众人率仪仗、社火、吹阁、秧歌等百戏分别在庙内和庙外红火, 穿了用古铜色和红色特制服装的村民将神像抬出来。四驾抬的是木雕金身的明灵大王, 八驾抬的是狐突老大王, 连同他的侍女和十大帅。木头仿造的大王庙殿宇模型, 可真是巧夺天工。此时鞭炮齐鸣, 鼓乐喧天, 队伍排列有序, 宛若帝王出巡, 山上山下形成一条巨大的长龙, 先有黄门小侍鸣锣开道, 身穿衙役服的村民高举“肃静”“回避”字样的牌子, 表情威武狰狞。随后, 旗队、伞队、迓鼓队、炮队五花八门, 亦步亦趋, 接着是幢幡宝盖龙风扇, 金爪钺斧朝天镫整付銮驾。再后是百戏社火等大队人马浩浩荡荡, 款款而进发。
迎驾是很神秘的事, 柏井迎驾, 八驾好迎, 四驾难抬, 抬四驾时, 不时地出现“扭驾”, 抬驾人在路上不由自主地走走退退, 扭扭捏捏, 拐弯抹角, 左抑右偏, 前仰后合, 寸步难行。累得抬驾人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想歇歇不下, 想停停不住, 想换人换不了, 可见迎驾在当时是多么神秘蹊跷。
在祈雨前一天, 村中会有一个正常的农家汉子把马畀魇下来 (神附其身) , 之后他会光膀赤脚、蓬头垢面处于疯癫状态。以神的口吻传话:“众人听了, 明天狐突大王和明灵大王要下山, 命你们小心伺候, 进行祈雨。”这就是所谓的“神旨”。驾台前挤满了善男信女, 前来观看的村民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整个迎驾过程, 笼罩着深厚的神秘气氛。初见过如此场面的人, 都流露出惊惧神色。马畀怪诞癫狂的“下神”表演, 更使迎驾频添几分神秘色彩。只见扮作马畀的壮汉, 风风火火地从人群中突然窜出来, 蓬首垢面, 坦胸露怀, 口吐白沫, 两眼圆睁, 右手持一柄二十多斤重的三环刀, 左手拖一条两丈余长碗口粗细的大麻鞭, 满脸杀气, 令人震慑。其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不断在四驾, 八驾间穿梭往来, 不停地舞刀弄鞭, 蹦出返进;当折腾到某一地段时, 忽然在人群中打开一个空场, 被执事人迎到场地中央, 坐在 (事先安置的) 椅子上, 然后执事人跪于马畀面前, 马畀抽搐几次, 一声长长的“哼”声过后, 便开始传话, 尽管其形象可怖, 可人们还是以为见了救星, 极为欢迎。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是雨的先兆。不多时, 人们便自觉安静下来, 虔诚地听他的训话。马畀声音粗犷, 宏亮, 说出话来, 毫无忌讳, 完全以权威自居。训之言, 大概是说天旱不下雨, 主要因世人不忠不孝, 不仁不义, 任意挥霍五谷杂粮。他要大家相信此吉日, 自行悔过, 向神请罪, 宣布完毕, 又是一片喧腾, 忽然马畀用三环刀朝自己脑门“猛”劈三刀, 顿时“血流如注, 口吐白沫, 全身抽搐”, 执事人用“黄表纸”将马畀的“伤口”贴住。之后, 马畀渐渐苏醒, 其举动恢复如初。马畀的这一表演俗称开山, 在迷信中大约是显示神已傍了其身, 是大王爷显灵的征兆。
太行山上的秋千荡 第4篇
他非常惊讶地看着刚出生的女婴,执意要把她抱在怀中,医生笑他:“看你的样子,果真是在抱着千金。”
他从来都没有抱过孩子,虽然他已有一儿一女,但是他总认为抱孩子是女人做的事,他只管上班,为人民服务。
可是他没有想到他45岁了居然又有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带给了他太大的惊讶。因为她妻子前几年被诊为再也不会怀孕,之后又更年期提前,没有想到,居然会又生出一个女儿来。
他是老实巴交的人,因为成份有些不好。但他有足够的好心情来迎接她,呵护她。
他借了一辆平板车,推着妻子和女儿慢慢往回走,古长平凛冽的冬天,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他只穿着一件中山装,里面的棉衣早已脱下来裹着他的小女儿。他的工资还要养乡下多病的双亲,他自己的家庭里,实在是家徒四壁,连一件多余的小被子都没有。
他的大女儿刚刚17岁,在离家15千米的一个丝织厂做学徒,请了假回来看母亲和小妹妹,他板着脸赶大女儿走:“车间生产忙,谁让你回来的?”
大女儿说:“你偏心,疼小妹,不疼我和弟弟。再说,我怕你不会照顾她们。”他说:“谁说不会呢,你马上走,我现在做饭洗衣都会做了嘛!”大女儿是哭着走的,还是说他偏心,为了小妹,居然什么家务活儿都学会了干。
1976 年
酷热的夏天,他给了小女儿三分钱,让她去街上买冰棍吃。这是他第一次给她零花钱。小女儿摇摇晃晃地跑到街上,再回来的时候,举着一根插冰棍的纤细的小木棒失声痛哭,她是想让爸爸吃第一口冰棍的,可是当她快走到爸爸身边的时候,冰棍已慢慢地消失了。
他抱着女儿,他也流泪了,女儿这么小,却这么懂事。他将小木棍含在嘴里,甜味一直浸到他心里。他拉着女儿的手,亲自为女儿买了一支冰棍,女儿仍然是要和他分着吃,他们就在热浪滚滚的街头,你一口,我一口地吃掉了同样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支冰棍。
1979 年
小女儿的左腿突然有天早上无力站起来了,他当场急得不能说话,那个年代患小儿麻痹的孩子不少,他抱着她求助于医院一位久负盛名的儿科专家。专家让他把女儿放在椅子上,然后,不言不语地,拿着一银针灸用的长针“唰”地一下就冲女儿的左腿扎来。他惊得一下跌落在地,小女儿左腿下意识地抽动了一下。
医生哈哈大笑:“没事,绝对不是小儿麻痹,若是的话,这条腿根本不会躲的。她生来羸弱,又缺钙,好好加强营养就行。”
他泪流满面。他除了去食品公司跟熟人讨些猪骨头来熬汤,实在没有什么经济能力来改善女儿的饮食。古长平是山西有名的梨乡,秋天的时候,孩子们都放秋假,全部去捡梨,把好的梨码好放到筐里,捡一筐三分钱,长平城的孩子们几乎都挣过捡梨钱。他领着儿子一起去捡,五十出头的人了挤在一群孩子们中间,弯腰弯得支持不住,咬着牙往下挺,同时也答应儿子过年给他买串鞭炮。家里一向拮据,过年从未买过鞭炮,儿子吭哧吭哧终于提了这么一个要求。
可是那年过年他还是食言了,根本没有给儿子买鞭炮,而是将捡梨钱全给小女儿换成了奶粉。儿子一个正月都不跟他说话。
1984 年
小女儿上初一了,提出来要一个小窝,一个人睡一个家,他把堆放杂物的小仓库修葺一新,粉刷得雪白。
夏天还好说,冬天,天寒地冻,添一个小屋必须添一只炭火。灯下,他和妻子将微薄的生活费算了又算,终是无力负担更多的煤炭。
于是,每天鸡还没有叫,窗户纸上还透着沉沉的夜色,他便一手提一个箩筐,顶着凛冽的寒风去捡煤核。
黎明的屠宰厂,总是灯火通明,炉火也就旺盛地燃烧着。不多的几口大炭火,却有不少的人来捡煤核。
所以,不管煤核的温度有多高、火焰是否完全黯淡下去,他都不顾一切将大块的煤核抢先捡到自己的箩筐里。他的手上,常常被烫得起了泡,。回到家,妻子都给那双手涂上麻油,他疼得直冒冷汗,而小女儿尚在温暖香甜的睡梦里。
1987 年
因为工作调动,他们全家迁到了太行山上的一个小城里。正月里,他了解到,这里的村村落落,一过了正月初五,便会在平整的场院上,用大人胳膊粗的绳索,搭起高高的秋千,就是到了深夜,秋千跟前也总是挤了不少人。按当地的风俗,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去打秋千,就会一年平安喜乐,无病无灾。
他闻讯后喜笑颜开,此后每年的正月十五,便起大早急急地去给小女儿排队。
小女儿正值青春期,忽而忧郁,忽而迷茫,忽而兴奋,忽而低沉,对一切充满了怀疑,她觉得老爸相信这样一个风俗,简直是庸俗无聊。
他低低地恳求,耐着性子哄女儿去,女儿嘟着嘴去了,他高兴地推着秋千上的女儿,爽朗的笑声随着秋千飘荡在冬日的晴空下。
1996 年
做着机关文书的小女儿突然宣布她要辞职,因为她喜欢写字。
小城的狭隘和封闭使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小女儿是个得了幻想症的女疯子,没有人理他的女儿,亲友们连上街都不会和他女儿并行走路。
最讨厌逛街的他笑眯眯地陪女儿一起出去溜街,采买东西,一起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
他搜集每一本书每一张报纸交给女儿,希望对女儿的写作能起一点作用。他每天晚上都辗转不得眠。不到三个月,他的头发全白了。
1999 年
他用他的退休金给女儿买了养老保险,还给女儿买了鱼肝油。
女儿写作有时候状态不好,他笑呵呵地拖上女儿跟他一起骑单车去郊外,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告诉女儿人生有梦就去追吧,这样的人生永无遗憾。
其实他天天看到那些青春活泼笑脸如花的女孩子。他的心便揪得生疼。他心疼女儿的青春全交付了一个个汉字,太过于艰辛与重负了。
2005 年
他穿着女儿给他买的运动衣拿着女买的球杆同老友们打门球。他说:唉,我女儿现在写作用笔名啊,叫什么秦采桑,好象要养蚕一样。她叫什么名字我不反对,可是她怎么能把姓也一并改了呢?他想不通,常常唠叨:“文曲下凡带把刀,多好的姓嘛,为什么要改掉呢?我以后去见他爷爷,可要被老爷子臭骂的。”
2006 年
这年的正月十五,小女儿在远离家乡的海南牵着爱人的手漫步在公园里,她告诉他太行山上那个打秋千的风俗,爱人感动地将她抱到一架精致的秋千上,轻轻地推着她,温暖的风儿拂起她的裙子,她缓缓地闭上双眼,任泪水止不住地滑落——
自己怎么会那么傻,为什么在他身边的每一个正月十五,从来不曾想过,让在寒风里给自己排队的他,也打一会儿可以保佑一年里平安喜乐、无病无灾的秋千呢?
太行山上观后感 第5篇
——电影《太行山上》
电影是《太行山上》以1937年朱德司令率领的部队在太行山上击退日军的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讲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的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主力师克服困难,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讲述八路军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两个。第一个主题思想是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人为抗日战争所付出的艰苦奋斗,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主要是突出表达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歌颂。平型关一战,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板垣大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与日军的近身肉搏,伤亡惨重。在忻口战争中,郝梦麟军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中数弹倒地仍支撑扫射,直到血染军衣最后以身殉国。郝梦麟军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誓言,起到了表率作用。
第二个主题思想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历史,铭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罄竹难书的罪行,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清理战场中,中国女医护员为日本伤兵包扎,而这个日本伤兵偷偷从背后掏出一把匕首朝女医护员捅去,这位医护人员就这样牺牲了。还有一个情节,在日军占领地区,阿部规秀进行掘墓焚尸。不仅残杀被俘的游击战士和被释放的同胞。年轻的二等兵三木不能理解,无奈之下纵身跳入火海。从中可以看出受军国主义教育日本军人的凶残,日本侵略者缺失人性。
电影的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影片通过血与火的血腥场面,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总司令朱德为尽可能壮大抗日力量,同国民党顽固派周旋,让观众他的智慧与谋略。在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把站岗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取暖,还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生动而鲜明地刻画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在危急时刻朱德把身边的两个连派给左权,而自己身边只带一个连,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双眼含着泪水,连说“没有见过这样的将军”。从中可以看出朱德的革命家情怀。
太行山上观后感 第6篇
----伟大的民族
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使我有机会在银幕上得以再一次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卷。不禁惊叹电影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同时一种对抗日前辈的景仰在不知不觉中升腾起来„„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
电影《太行山上》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太行山上》,被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指定为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影片。
这部抗日巨片浓墨重彩的表现了1937年至1940年期间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第一次出现八路军所有将领的形象,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以及日军的“铁壁合围”等.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功的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电影里有坦克正面压过日本鬼子的全过程镜头,也有良心发现的日军高喊“皇军必败!”,纵身跳下焚尸坑,被火焚身的场面,惨烈而逼真。
战役中日军冲到我方战壕,而八路军已弹尽粮绝,唯有用大刀拼死相抗坚守阵地。此时日寇见状也齐刷刷的换上刺刀,红着眼与八路军拼死一战,场面非常震撼。
梁家辉出演的八路军独臂团长贺炳炎,日军攻入雁门关,贺炳炎独臂挥刀,杀入敌群,一臂当关,万寇莫敌,阵地失手时眼噙泪花仰天长叹:“为什么!!”悲壮之情足以感动所有观众
刘德凯则出演国民党军长郝梦龄,忻口会战阵地落入敌手,郝梦龄一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身先士卒,率领敢死队对日军占领的1003高地发起决死冲锋,最终以身殉国,也是片中另一个感人至深的军人形象。刘德凯与2000军人一同演战争戏,被火药炸伤眼睛后,依然全力投入拼搏到尽,令其他演员为之钦佩。
王伍福扮演的朱德总司令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是一位成功感人的老一辈革命家光辉银幕形象。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宣喊。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团员,更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太行山上的战役惊心动魄,事迹感人。“独臂将军”单刀伤战场杀敌;在电台密码被破解之后,几个师长又凭借他们的机智,通过明语(俄语)来交流,使得日军不能正确得知共产党的消息„„从这些事迹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朱德领导的八路军的英勇善战、顽强杀敌,奋不顾身的精神。他们虽然人少,但是他们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将日本帝国主义不败的历史破灭了。他们的团结,让我切身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八路军勇敢的冲在最前线,与敌人拼搏、厮杀、甚至是肉搏战。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枪没了用刺刀,刺刀没了就赤身上战场。许多八路军在搏杀时都与日军纠缠到了一起,拉都拉不开。。可想而知,八路军在多么分离拼搏啊。八路军,用鲜血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太行山上》观后感学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