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精选9篇)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1篇
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57万亩。其中,新增独立工矿用地1315万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618万亩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新增村庄用地477万亩,新增特殊用地、水利设施建设用地等329万亩。
国土资源部分析人士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五年。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总的来看,“十五”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二是生态退耕数量大,是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主要因素。从各的情况看,“十五”初期,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不少地区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圈占土地、乱占耕地的势头,两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82万亩。2004年以来,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刹住了盲目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之风,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2004年和2005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415万亩,比前两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让我们面对挑战
——评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结果
2005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中最具冲击力的数字,无疑是“18.31亿亩”。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今天的人均耕地只剩下1.4亩(9年前这个数
字是1.59亩);意味着10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2亿亩;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全国要保证1.2亿公顷(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我们只有3000万亩可减耕地的余地。
“我们的耕地已经退到了危急时刻,不能再退了!”一位长期关注土地问题的老同志大声疾呼。耕地过快减少,无疑已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未来5年的耕地保有量已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最高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与普通民众的真切期盼不谋而合,值得期待的是全社会怎样为保护耕地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有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耕地的锐减是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问题不是耕地能不能减少(要建设,我们就不得不减少一些耕地),而是该不该减、该减多少以及该减多快的问题。盲目建设、滥上项目,违规圈地、贪大求全,突破规划、乱占耕地……这些过去人们司空见惯的所谓“发展”行径,吃掉了多少不该吃掉的宝贵耕地,我们已无从精确计数,但可以想见其情其状是相当惊人的。再者,对于耕地减少的大头——退耕还林,我们恐怕也要控制好节奏。毕竟,那是成百上千万亩的耕地,不容有半点盲目性。有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生态退耕面积比前四年年均生态退耕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去年耕地大面积减少的势头有所减缓。退耕还林对于保护生态是必要的,但退多少、退多快,是需要科学确定的。可以说,“十一五”期间,要保住18亿亩耕地,在严格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和耕地补充力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控制每年生态退耕量,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会小;加上灾毁、退耕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管理尤其是保护耕地工作面临的压力将会非常大。但保有稳定并且充足的耕地数量,是我们整个社会包括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保障。18亿亩是我们未来5年必须坚定不移守护的“红线”。面对耕地减少的不可承受之痛,我们必须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有何选择?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2篇
一、土地座落。填写变更图斑所在具体的乡(镇)、村、村民小组或农场、分场等的全称。
二、所在图幅号。填写变更图斑所涉及的所有图幅编号。
三、No。填写调查表编号。以乡为单位顺序编号,编号为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后3位为自然顺序号;当变更内容较多需要填写多张表时,在调查表顺序编号后以分数并加括号形式注明页数和页号,其中分子表示页号、分母表示总页数。如2004018(1/2)、2004018(2/2)。
四、1栏填写图斑变更前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五、2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图斑编号。
六、3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地类代码。当图斑含未上图的零星地类、田坎等时,第一行填“/”,以下逐行填写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代码。
七、4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面积。当图斑含未上图的田坎、零星地类等时,第一行填图斑总面积,以下逐行填写对应于3栏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面积。各地类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图斑总面积。
八、5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土地权属性质。国有—G、集体—J。
九、6栏填写图斑变更后所在的权属单位名称。
十、7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图斑号。
十一、8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地类代码及所含未上图零星地类、田坎的地类代码。
十二、9栏填写变更后的图斑面积。变更前各图斑面积之和与变更后图 1
斑面积之和必须相等。
十三、10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权属性质。国有—G、集体—J。
十四、11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前的地类代码。
十五、12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后的地类代码。当为可调整地类时,地类代码后加k,如可调整园地—021k。
十六、13栏填写12栏对应的地类面积。
十七、14栏填写当年新增建设用地的四种类型的代号,本批准本建设—B,其中占用耕地—B1;“批而未用土地”—P,其中占用耕地—P1;本未批先建—W,其中占用耕地W1;本前批准本建设(即本前的“批而未用土地”,本建设)—Q,其中占用耕地—Q1。
十八、15栏填写当年新增耕地的四种类型代号,土地整理—Z1、土地复垦—Z2、土地开发—Z3、农业结构调整—Z4。
十九、16栏填写补充耕地来源类型代号,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J1、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其他资金补充—J2、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J3。
二十、备注栏主要填写上述栏中“其他”类的具体情况、“批而未用土地”的批地文件文号,以及需要补充说明的其他具体事项。
二十一、草图栏。将图斑变更前和变更后状况描绘清楚。特别是将未上图的零星地类、田坎及田坎系数等表示和了解清楚。在变更图斑内注明变更后的图斑号,并用括号注明变更前的图斑号以示区别。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3篇
遥感技术在我国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已有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 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 经常受到比例尺小的影响, 一般只反映宏观的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本文利用遥感影像[1]和现代的测绘技术, 在节省了很大工作量的同时, 实现了在大范围内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1 技术路线
1.1 现状调查对象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质底法反映一个地区农、林、牧、居民地、工矿、交通及其他行业用地现状的专题地图。该图有效地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分布, 是衡量土地利用强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了研究区域1∶2 000的数字地形图, 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和建设部的《土地分类标准》等相关土地分类标准, 对研究区的基本地形要素, 土地利用现状要素, 地籍要素等进行了测量。
1.2 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化信息图层是以同等比例尺的道路、水系、绿地等多层叠加生成工作底图后, 收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图, 参照“城市规划”中土地分类标准, 采用人工判读解译, 同时结合各种地形、地物名称、形态等, 勾绘出各类用地的分界线, 最后生成各地块的图斑, 划分出商业、服务业、工业、仓储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并建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局部地区的解译结果则通过实地调研来修正。其技术路线见图1。
2 现状调查的关键技术
1) 数据预处理。根据研究区的范围, 选择待分析的遥感影像, 然后用Envi镶嵌相关遥感影像。由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海量数据, 在硬件条件的限制下, 我们进行了数据格式的转变, 这样既满足了我们进行数据编辑的要求, 又节省了空间, 对于建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数据库, 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 利用ArcGIS软件, 将研究区地形图中的街道边线、双线河、绿地等矢量按行政区进行切割。2) 遥感影像配准。利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配准功能, 将分区现状底图与遥感影像图进行配准。配准时以原有地理坐标的矢量图为准, 把影像图向矢量图配准。在配准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控制点的选取, 在对研究区域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 要选取标志性建筑物, 或者是比较明显的地形特征进行配准。由于配准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数字地形图的下一步更新工作, 所以一定要注意。3) 土地利用现状图底图更新[3]。将矢量图上的街道边线, 双线河, 绿地等要素, 与遥感影像图上相应的要素进行对比, 根据影像图修改矢量图上过时的和错误的地方。4)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辑。将道路和建筑以多边形方式闭合, 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多边形, 即土地利用现状单元。待所有土地利用现状单元边线编辑完毕, 检查无误, 则借助ArcGIS的拓扑功能, 建立这些土地利用现状单元的拓扑关系, 同时, 计算出各个单元的面积、边长。5) 土地利用现状图赋值。利用建设部的《土地分类标准》, 参考城区航空遥感影像以及地形地物分布情况, 对城市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 所有要素按类型输入属性值, 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由于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辑过程中, 已经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通过进一步的属性编辑, 对各子类的面积及其他各类信息都可以进行查询并进行简单计算, 同时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参数, 进行相关的叠加分析, 统计分析, 趋势分析等。6)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统计[4]。通过对各种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 我们可以定位、定量、定性的研究研究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等。并可以从宏观把握对研究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系统地反映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空间统计状况、存在问题及变化规律, 可以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信息基础。
3 应用实例
3.1 遥感分析结果
根据遥感技术的特点, 结合已掌握的资料, 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见图2。
从图2的遥感分析结果可见, 研究区以第三产业为主, 文物保护区众多, 居住面积比例大的老城区, 其中, 公共设施占全区总面积的42%, 居住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38%, 道路广场占全区总面积的11%, 公共绿地占全区总面积的7%, 对外交通和水域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1%。
3.2 遥感结果分析
通过与1∶2 000的数字地形图进行叠加, 我们可以生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可以采用大类统计和公共设施用地统计两种输出方法。为了检验遥感结果的成果可靠性, 我们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详查结果与我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比较, 误差小于2‰, 所以此次结果还是比较精确的。
3.3 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遥感数据是土地资源分析的有效数据来源之一, 尤其利用过去的遥感数据重显过去的土地利用状况, 分析一定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由于我们所依据的1∶2 000的数字地形图是2000年的, 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2004年的, 在经过对矢量数据的编辑之后, 我们就可以分别得到2000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拼接图形文件, 进行空间叠加, 得到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 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以往统计部门的土地利用变化只能说明单纯的面积变化, 而利用GIS的空间叠加, 能说明某个空间位置上的一个土地类型向另一个土地类型的转化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此类型转化的面积。具体某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的变化取决于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一个土地利用类型向其他类型转化速度与其他类型向此类型转化的速度比值, 如果大于1, 则此类型的面积减少;如果等于1, 则没有面积上的变化;如果小于1, 则此类型面积增加。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为城市的决策、发展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实效性强、内容翔实的大比例尺基础数据。不仅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等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提供了方便, 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准确程度, 适用于经济发达、土地稀贵的大城市进行土地调查测绘。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数据更新, 图面负载大, 相关方面规范缺乏等问题, 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实现关于大比例尺, 大范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现代的测绘技术结合, 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叶京力, 李江风, 季翱.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途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2) :108-110.
[3]郭庆十, 李金鹿.遥感技术在河北省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展望[J].国际太空, 2006 (8) :28-32.
[4]喻文承, 黄晓春, 王碧辉, 等.空间数据仓库与数字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4) :85-87.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探析 第4篇
【摘 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础性工作,通过调查能够对土地利用面积、数量、类型等参数有个准确的了解,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因此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种新型的调查方法,以期为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为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调查土地现状变更调查中,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1.传统土地利用变更方法
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主要有卫星遥感、航测、直接外业调绘三种,其中利用卫星遥感能够很方便的获得有关土地利用的数据,不过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遥感获得的图片数据分辨率较低,因此,比较适合监测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而使用航测方法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从实际航拍到后期的数据处理环节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工作效率并不高。而直接外业调绘通常有基层土地管理人员依据辖区内的土地利用变更情况,按照变更调查的相关要求,确定变更调查对象以及其范围、位置等参数,然后查阅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相关图件,最终确定变更调查的线路以及站点,进而开展野外调绘活动。野外调绘过程中如果遇到变更图斑形状比较规则,且地物点容易分辨时,则可使用截距法、距离交汇法等对其进行补测;如果变更图斑形状不规则,而仍能轻易找到地物点,则可运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补测,即在变更调查基础图件上补测变更图斑;如果图斑的形状较大且地物点不足时,则应布设导线控制点,然后在室内运用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出其面积大小。该种方法的野外劳动强度比较大,且地物点不太好找,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计算出的面积误差较大。
2.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该种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是将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融合,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采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而自动获得土地利用变更的相关信息。外业操作主要运用GPS技术确定变化图斑的范围、面积、类型等参数,进而量测零星以及线状地物。内业的操作以地面调查为依据,在数字环境下结合GIS技术更新基础图件。下面探讨一下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具体实现。
2.1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
利用3S技术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纠正、配准以及融合三个方面,其中纠正包括在参考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图实施的相对纠正,以及参考地形图对卫星遥感图实施的正射影像纠正两种内容。通过纠正能够配准融合不同时相影像以及不同的传感器,并能将卫星影像融入到大地坐标系中,同时还能将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图进行配准叠加;而融合影像是为了将处在同一范围中表现地物不同性质的帧数融合处理后使其形成一帧,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地物出现的变化。实际工作中常用比值算法、线性复合、Lab变换实现分辨率较高的全色影像与分辨率低的多光谱影响之间的融合。
2.2利用 GPS 技术进行变更调查
利用 GP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PDA-GIS 的调入。在 PC 上将土地利用数据库转换成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利用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部颁标准格式),再转换成 PDA-GIS 的矢量格式,以 GIS 的方式在 PDA 上显示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权属性质等。
(2)手持机现场调查。手持机现场调查过程如下:
①开机进入系统主界面。
②系统初始化参数,如省市县代码等。
③打开需要测量地的底图,该图为矢量图。
④新建数据文件或打开数据文件,用于存储采集的几何数据和土地地物要素的属性数据。
⑤接收 GPS 点位数据。
⑥变更调查数据记录及对应的图形操作,将测量出的 GPS 点显示在 PDA 上,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合并等操作,使之生成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在土地地物要素的属性数据输入(不一定输得完整,可回到内业处理)时,可完成跟点、线、面的关联关系,从而完成土地变更调查的空间几何位置与属性的记录与关联。
⑦完成调查,保存数据,退出系统。
(3)内业处理部分。利用 PC 上的 GIS 系统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属性修改;进行事后 GPS差分处理;生成变更后的土地利用要素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几何数据库;再转换生成土地利用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部颁标准);最后回到土地利用数据库。
3.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
传统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研究时需要内业与外业同时进行,即先通过外业获得土地变更信息的底图,然后将其扫描成栅格图。内业则需要将扫描成的图形进行矢量处理,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饰,不但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作程序繁琐,工作量比较大。而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采用GIS软件处理土地利用内业图,能够减少扫描聚酯薄膜图的相关操作步骤,降低扫描过程中因图纸变形出现较大误差的机率。除此之外,该种技术能够将内业外业工作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内业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方便的统计出不同类型图斑的面积。
4.总结
本文对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较为先进的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和基于正射影像图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这两种方法显著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因此在实际工作应善于运用。
【参考文献】
[1]赵俊三,闫磊.土地利用现状图形属性数据变更调查及处理方法研究[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2]杨志毅.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D].东北师范大学,2007.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5篇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3S技术的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摸清土地资源现状及时掌握土地变化信息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宏观决策的.依据.目前广泛采用的调查方法受很多因素影响,很难获取变化图斑的准确空间位置.RS,GIS和GPS技术集成应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传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技术路线.
作 者:袁占良 臧文乾 YUAN Zhan-liang ZANG Wen-qian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3刊 名: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7(1)分类号:P208.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3S 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6篇
依据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基本理论,结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地物在影像的纹理特征,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和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融合方法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作 者:陈冬梅 张利 李彩娟 Chen Dongmei Zhang Li Li Caijuan 作者单位:陈冬梅,Chen Dongmei(宁夏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宁夏,银川,750002)
张利,Zhang Li(西安中策咨询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李彩娟,Li Caijuan(中宁县国土资源局,宁夏,中宁,755100)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第7篇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第8篇
一、研究区自然条件调查
澄江县尖山河小流域地处澄江西南部, 位于北纬24°32′00″~24°37′38″, 东经102°47′21″~102°52′02″之间, 北接龙街镇广龙村委会, 南接禄冲管委会, 东临抚仙湖。西接晋宁县, 流域总面积35.42km2。最高海拔在流域北部, 其海拔高度为2347.4m, 最低海拔在抚仙湖边为1722m, 相对高差625.4m[5]。
1) 地质地貌。尖山河小流域内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系地层, 地层岩石有粉砂岩、泥岩夹泥灰岩、含砾砂岩、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其次是二迭系地层, 地层岩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流域整个西部、北部、南部为中侏罗系地层, 占流域总面积的85%。东部尖山村委会附近为二迭系地层, 占流域面积的15%。其大部分地区属澄江中山和低山高原地带。据实地考察, 流域内山高坡陡, 河床落差大, 岩石风化严重, 坡积层厚, 且开垦的大于25°的坡耕地较多, 水土极易流失, 海拔1800~2400m之间, 相对高差600m, 属澄江三级阶地。地面坡度由小于5°的158.17hm2, 5°~15°的79.69hm2, 15°~25°的324.86hm2, 25°~35°的1299.44hm2, 大于35°的8.52hm2组成。2) 土壤。流域内的土壤主要是红紫泥土和红壤, 红紫泥土主要分布在尖山大河上游几条河道的顺流方向的左岸, 占流域面积的60%以上;红壤分布在尖山大河顺流方向的右岸, 其中石灰岩红壤分布在带头村附近、五尺埂至岔河, 占流域总面积的30%;玄武岩红壤分布在流域东部李头村附近, 占流域面积的8%。尖山大河河床两岸均为红紫泥田, 占流域总面积的2%。3) 植被。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为21.4%, 林草覆盖率为47.9%。主要乔木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桉树、水冬瓜、杉树、栎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水马桑、杜鹃, 竹类等;果树有板栗、桃树、柿子、李子等。流域内林地主要分布在尖山河东西两侧海拔1950m以上的坡地带。4) 气候特征。尖山河小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50mm, 雨季为5月~10月下旬, 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 旱季为11月上旬~次年5月中旬, 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25%。暴雨基本出现在雨季, 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36m3/s。年均蒸发量为900mm。流域内常出现单点暴雨, 如遇特大暴雨时, 尖山大河下游常遭受洪涝灾害。小流域地处低纬度高原, 太阳高度角大, 空气透明清晰, 阳光透射率强, 辐射量大, 可利用时间长, 使得整个流域光足质量好。全年日照总时数2172.3小时, ≥10℃的活动积温3400℃, 年均温度14.2℃, 全年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为30℃, 最低气温在一月, 平均为0℃, 形成了“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气候。全年无霜期265天。5) 河流水文。小流域内主要河道为尖山河, 河道长8.5km, 河床平均比降J=0.036。河流泥沙为雨后冲刷形成, 年输沙量4.86104t, 平均含沙量0.3kg/m3, 年均输沙模数1372t/km2。年际分布情况为:雨季径流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 旱季降雨量占全年径流量的25%, 年平均径流深300mm。6) 水土流失现状。尖山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根据遥感土壤侵蚀分布图进行划分, 并结合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部分修正, 得出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779.8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50.2%,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46.3hm2, 占流失面积的8.2%;中度流失面积为1501.2hm2, 占流失面积的84.3%;强度流失面积132.3hm2, 占流失面积的7.4%。年平均侵蚀总量约7.75104t, 流失区域主要在流域北部、西部、南部, 海拔1900~2150m之间的地带。
二、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 外业调查阶段。在该工作阶段, 主要通过实地测量与收集资料的方法, 了解行政区划、地类界线以及插花地的位置, 同时通过与1992年的土地利用图相比对, 标记出了土地利用变更的情况。2) 内业工作阶段。在该工作阶段, 主要是对外野工作的整理, 以及在原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 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机填图过程。计算机的填图过程是对收集到的地形图的矢量化的过程。现将与现状比对好后的1992年土地利用图扫描, 再将扫描得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用Region manager GIS软件对工作底图进行处理。制定专题图的步骤:a.确定图层, 专题图由点状图层、线状图层、面状图层和注记图层组成;b.按各图层确定要素, 对每个图层进行输入, 线状图层、面状图层用鼠标在工作底图上勾绘, 而注记图层用键盘输入。c.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处理, 消除图形输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 并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d.建立属性数据库, 按不同的图层分别建立相应的数据库;e.编辑形成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和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图。图形的输入、编辑和修改:结合研究条件等具体实际情况采用鼠标输入。鼠标输入是在导入外部图像 (即:外野工作阶段对土地类型调查的成果) 后直接利用计算机鼠标沿线逐步采点输入的。在进行输入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图层, 以便对图形进行编辑和修改。图形形成时, 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相应的属性数据库与图形之间具有逻辑关系, 编号便是这种联系的桥梁。属性数据库里包括图形的一些几何属性 (如:面积、周长等) 。图形的整饰与输出:在Regionmanager GIS软件操作生成的基础上, 应用图例库符号代码, 颜色代码与图象文件编号建立一种索引关系, 利用索引关系将符号按指定颜色填充到图象文件相应像元里去。最后在拼版中进行图例注记, 比例注记, 字符注记等操作, 然后直接打印输出, 或者转换为其他图象格式再打印。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
通过外业调查, 了解到了尖山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与1992年相比变更的情况后, 又通过计算机软件填图, 将其矢量化后, 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最后得到研究区土地总面积为1919.07hm2, 其中非生产用地11.32hm2、灌木林247.5hm2、果木林3.4hm2、河流8.47hm2、荒山荒坡221.3hm2、难利用地4.59hm2、坡耕地172.8hm2、乔木林142.8hm2、疏幼林地643.4hm2、水田108.2hm2、水域2.01hm2、梯地面积317.52hm2、有措施坡耕地35.76hm2。
四、结论
1) 通过对尖山河小流域自然条件调查后得知,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流域内山高坡陡, 地表起伏, 河床落差较大。2) 该流域内, 存在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较大, 中强度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91.7%。3) 应用Regionmanager GIS软件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对该流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后得知, 林地总面积为1037.1hm2, 占总面积的54.04%, 耕地面积为687.37hm2, 占总面积的35.82%。4) 流域内有荒山荒坡221.3hm2和坡耕地172.8hm2, 该类土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土地类型。
参考文献
[1]陈奇伯, 余先高, 王克勤等.珠江上游尖山河小流域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 2007.
[2]李孝芳.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3]师学义, 武学萍.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李荣敖.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思考与建议 第9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建议
2010年是二次调查全面结束后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按照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现势性的开局之年。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结果是实施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和依法有效监管的基础支持,也是保障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变更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寻找相关对策。
1 变更调查概述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具体任务是各地利用部下发的遥感监测结果,结合本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情况,以2010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全面查清2010年度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等变化情况,并依据外业调查结果,逐地块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逐级生成更新数据包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变更调查成果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具体内容包括:各类土地利用及权属变化情况调查;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调查;新增耕地坡度和类型调查;新增可调整地类变化调查以及基本农田情况。
2 遇到的问题
2.1 监测图斑的数量多、分布广,外业调查工作量大
2009年的遥感监测多数是采用二次调查数据库,受技术条件和基础资料的限制,提取的监测图斑相对较少;而2010年是采用两年度的监测影像进行100%全覆盖的提取方式,监测图斑数量是2009年的两倍、三倍或更多倍,数量多的有一千多个,分布范围广,外业调查的工作量非常大。而2010年下发的监测图斑时间也较晚,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要完成从外业调查到内业采集,最后变更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生成增量数据上报国家,时间紧,要求严,如何合理安排外业调查成为变更调查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2.2 资料收集不齐全,影响变更调查的进度和质量
变更调查的实施方案已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规划部门负责提供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下达、执行情况,负责提供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等相关资料;耕保部门负责提供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基本农田依法批准占用及补划资料,核实确认年度审批建设用地的变更调查上图结果;执法监察部门负责提供本年度违法用地的数量、范围、位置及查处情况,并对年度违法用地变更调查上图结果核实;地籍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完成相关资料的调查上图工作等。
由于资料归档不规范,出现资料收集不齐全或资料丢失的情况。如已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红线图无法找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料不全,违法用地未及时进行查处,无具体的边界、范围等。在进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的过程中,建库单位只能坐等国土部门提供相关红线上图,影响了变更调查的进度,最终因为资料不全或没有坐标文件,不能按照审批的范围进行变更,导致变更范围较为随意,也影响到了成果的质量。
2.3 政府干预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到位,影响变更调查成果质量
2010年的变更调查是首次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充分利用遥感监测结果,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明确了变更调查的成果将作为年度土地卫片执法的基础数据。然而,受地方政府利益的驱使,为规避卫片执法检查,有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故意隐藏违法用地的心理,不按现状如实上报变更调查数据。
变更调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调查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个方面,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变得至关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等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细,导致变更调查工作最后演变成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地籍部门来完成。而地籍部门的人员少,对新机制的变更调查方法认识不够,对地类和合法性的认定较为随意。在进行卫片执法检查过程中,才发现变更调查成果的问题严重性,甚至发现变更为建设用地的地块,实地却是农用地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到变更调查成果的质量,也影响了卫片执法的工作。
2.4 对变更调查软件的操作不熟练,影响了变更调查的进度。
土地变更调查在“一张图”工作模式下,由单一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转变为对地方国土部门全年工作的检查,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等部门的资料都要在土地变更数据库中体现,加之2010年是采用增量上报模式变更的第一年,县级地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操作尚未熟练,给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带来较大的困难。
3 解决的对策
3.1 外业调查是土地变更调查的任务最重的一个环节,而且也是保证变更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外业调查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及时收集变更地块的合法性资料,从内业将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用地圈定,从而减少外业调查的工作量。
3.2 为保证变更调查结果能如实上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之间应加强联动和衔接,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更进一步强调土地执法人员在变更调查中角色。土地执法人员更应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土地变化情况,需要全程参与变更调查的外业调查和数据确认工作,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
3.3 新机制下的变更调查技术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加强软件操作的系统培训,全面掌握变更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按时保质完成变更调查任务。
4 几点建议
4.1 二次调查成果错漏,变更调查未能及时“补救”
二次调查成果虽然通过了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验收和国家级核查确认,但在二次调查成果的应用和变更调查的外业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二次调查成果中有部分的地类明显与实地地类不符的情况,而作为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只针对年度内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确属于二次调查出现的错误不能在变更调查成果中反映,影响了数据库成果的整体质量。为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达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建议国家能给予一些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调查成果。
4.2 逐步建立实时变更的快速更新机制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